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14

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篇1

   污染的种类虽然不同,但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即其环境后果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着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影响可能往往比明显的影响要严重一些。

   我国曾经对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状况进行过两次官方调查,即“全国乡镇工业主要污染行业污染源调查”。第一次调查于1989年开始进行,由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调查以1989年为基准年,并于1992年8月获得最终结果。王键民(1993)等学者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得出这样的预测结果,即2000年全国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经济损失中约有近一半来自于乡镇企业。第二次调查于1996年初开始实施,以1995年为基准年,由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环保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1997年底进行结果汇总,主要调查结果如下:(1)在工业废气方面脆弱性,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烟尘排放量849.5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3%;工业粉尘排放量1325.3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67.5%;二氧化硫排放量441.1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3.9%。同1989年调查结果相比,烟尘排放量增加了56%,工业粉尘排放量增加了18.2%,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23%。(2)在工业废水方面,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1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0%,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113万吨,占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4.3%。同1989年调查结果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了12.1%;化学需氧量增加了24.6%。(3)在固体废物方面,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8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88.7%;全国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37.3%。同1989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相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增加了55.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了39.6%(刘凌波,2008)。调查结果证实,“八五”期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长,主要污染物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加大,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学术。根据1997年的调查资料,王键民、蒋庭松2000年在《中国乡镇企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在2000年前后,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量及某些污染物质有可能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国有企业,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排放量城乡工业倒置的可能性仍然严重存在。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八五”期间脆弱性,全国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长,主要污染物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加大,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1997年的调查资料,王键民、蒋庭松2000年在《中国乡镇企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在2000年前后,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量及某些污染物质有可能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国有企业,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排放量城乡工业倒置的可能性仍然严重存在。

   2000年之后,我国在每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中取消了“乡镇企业”这一统计类别,使得近几年的乡镇企业污染数据不再可以得到。从此,学者们对于乡镇工业污染现状的研究,大多缺乏可靠的、明确的资料,只能依据大致的估计或者实地的考察来进行研究。但学者们(张玉林,2003)的估计基本一致,即近年来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2006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进行联合调查所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的数据也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超过50%,乡镇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主体。这与前二次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刘凌波,2008)。

   二、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在乡镇工业污染问题的成因方面,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健民和蒋庭松(2000年)在《中国乡镇工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指出要从乡镇工业自身的特点、农村环境容量及农村环境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产生乡镇工业污染环境的原因。芮黎明(2001)认为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及其对环境影响大小依次排列为:废水、废气、固体废弃   物。而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原因除了对环境状况认识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不高,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以环境为代价,只有在钱袋够丰满时,才可能回过头来考虑环境问题,以及企业排污控制力不够之外,还存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进行存在目标定位偏失和战略脱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主体利益上存在冲突,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规律限

   制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王淑平(2003)则认为来自社区的非正式监管(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参与成本)乏力客观上助长了乡镇工业的污染行为,乡镇工业自身的缺陷(布局分散、过分依赖乡镇政府)导致在环境保护上客观投入和主观愿望不足,另外他还认为在我国,政府一直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最重要主体,但目前乡镇企业导致污染加剧的趋势却也是与政府分不开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社区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二是管理方式上单纯偏重于行政性强制手段,而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汪中华(2006)把乡镇工业环境问题归结为主体因素脆弱性,即企业资质差、政府不作为、社会默许。郝飞麟、沈明卫(2007)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与对策》一文中看到了大型企业和城市企业污染转嫁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认为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作坊式生产企业布局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行政管理;二是中、大型污染企业治污费用转嫁;三是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发展,对环境治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然而造成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面一些学者指出的原因以外,还有下面一些原因也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

   1.乡镇企业地理环境的自身脆弱性

   在我国,大多数的乡镇企业都是在农村产生和发展,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因而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使得农村地区对乡镇企业的三废等污染物的吸纳能力极弱,这些三废等污染物对耕地、森林、水等的破坏是非常明显的,据测算,由于植被、森林的破坏和乡镇工业“三废”排放的日益加剧,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每年正以58.19万公顷的速度扩大。流失的土壤带走了大量生态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养分。黄河、长江1年流失氮、磷、钾4400万吨,超过我国化肥1年的施用量。

   2.相关利益者的不作为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对一些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这些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发展,对环境治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乡镇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纵容、默许、不作为。一些乡镇企业自身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而漠视其产生的环境污染,他们不愿意改进技术,更不愿意在环境治理上面花费成本。一些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员工及其亲属为了能够得到工作,获取收入对所在乡镇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容忍的态度,其环保意识不高。

   3.乡镇企业的环境产权不明晰

   环境产权是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分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拥有一种环境资源的产权就是拥有这种资源使用的决策权和收益权,因此,环境产权涉及到一系列影响资源利用的权利,完备的产权应该包括关于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环境产权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可见脆弱性,环境产权既包括了自然环境产权,又包括了人工环境产权,具有整体性、公共性、稀缺性、广泛性等特征。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并没有明确的环境产权,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就有了使用环境资源的自由而不需要付费,因为既然乡镇企业不用承担他们所引发的负外部效应产生的全部成本,他们必将过度地从事这类活动;同时由于没有产权,乡镇企业也就失去了对其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源进行投资的动力,因为既然得不到带来正外部效应的环境投入的全部收益,他必将尽可能少地从事这类活动。因此,造成的结果是,能够产生正外部性的环境资源(如树木草坪、环境基础设施等)会出现供给不足,而接纳负外部性的环境资源(如大气、水体、土壤等)则会被过度污染。

   总之乡镇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其特殊的原因。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现状,找到污染治理对策的突破口,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解决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对策

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篇2

一、考核对象

各乡镇、街道。

二、考核方式

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1、定期考核。

①工作考核。在每季度的最后一月,由市农办牵头,组织建设、财政等考评小组成员单位,对乡镇、街道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②垃圾量考核。由市建设局负责,每月考核各乡镇、街道的实际垃圾收集量,作为市农村垃圾清运专项资金补助的重要依据。各乡镇、街道负责做好所辖行政村的垃圾收集量的统计,加强对辖区各行政村垃圾收集工作的监测,认真做好中转站及沤肥点垃圾收集台帐。

2、不定期考核。由市农办牵头,组织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监督小组领导,每季开展一次不定期的抽查,抽查结果列入考核总分。必要时,抽查结果全市通报或通过市级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三、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镇、村两级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硬件建设、长效机制、环境面貌、绩效情况等。

四、考核标准

考核设基本分100分,附加分5分。其中基本分包括组织领导10分,目标管理70分和绩效情况20分。(详见附表)

五、考评等级

考核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为先进,80-90分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对垃圾收集量达不到人均日产垃圾0.6公斤的70%标准的,不得评为考核先进。

六、考核结果运用

1、考核结果与市专项资金补助挂钩。对虞政办发〔20*〕123号《关于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的意见》明确的市农村环境卫生专项资金补助时,实行与考核结果挂钩。具体按如下标准予以补助:

①垃圾清运补助。按各乡镇、街道每月实际垃圾收集量进行分类补助。其中,一类财政乡镇(街道)补助每吨15元,二类财政乡镇(含上浦镇)补助每吨18元,三类财政乡镇(含章镇镇)补助每吨21元。

②村庄保洁经费补助。根据每季实际考核得分,考核分在90分以上即考核先进的,按市规定补助标准上浮20%。即按在册农业人口,一类财政乡镇(街道)补助每人每季1.25元,二类财政乡镇(含上浦镇)补助每人每季1.5元,三类财政乡镇(含章镇镇)补助每人每季1.75元;考核得分在80-90分的即考核合格的,按市规定标准补助;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下即考核不合格的,按市规定补助标准的70%补助。

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污染源;空间信息数据库;乡镇环保站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1-0026-02

我国目前环境治理重心、监测监管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城市,在城市点源污染的控制上取得较好的成效。近年来,伴随着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加快,乡镇经济飞速增长,资源与环境问题也紧随之日趋严重[1]。由于对乡镇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尚未建全、基层监督机制缺位、基层环保资金匮乏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薄弱等原因,造成乡镇工业布局不合理、种植业、养殖业规划管理不合理,环境形势非常严峻[2]。增加乡镇环保投入、加强乡镇环境监管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而在乡镇增设环保站,负责监管污染源的污染排放,是解决当务之急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浏阳市全市面积为5007.75km2,现有4个街道办事处、25个建制镇、8个乡以及2个园区,主要的环保部门只有市环保局,环境监管和治理工作重心在城区,而在乡镇还没有专门负责环境监管的部门,故许多乡镇企业的排污情况常被疏忽。通过第1次污染源普查发现,浏阳市生活源主要集中在城区的淮川街道办事处和集里街道办事处,占全市生活源数量的36%;工业源集中在工业发展比较快的乡镇,如永安镇、洞阳镇、集里街道办事处、荷花街道办事处、大瑶镇、文家市镇。针对目前污染现状,市环保局在乡镇增设环保站,分派专业人员负责监管辖区污染源的废水、废气等排放。笔者基于第1次普查数据,介绍了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方法及主要内容,并讨论其在建设乡镇环保站的指导效用。

1建立普查信息数据库的意义

浏阳市污染源普查通过各类普查表格记录各污染源的产污和排污的第一手数据,其内容包括污染源的基本情况、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污染治理设施及其运行情况等指标,经复查、审核后通过数据录入软件进入数据库,形成了最原始的普查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在此基础上建设污染普查信息数据库,为今后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服务,它将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普查成果的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普查信息数据开发利用对节能减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因子的选定及监测频次改进等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普查结果的信息数据相当的全面,又很繁杂,在特定的某项工作时并不一定需要信息数据库所有的信息,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根据不同的标准及要求建立不同的子数据库或设置不同的结构功能,可以为数据的提取、查询、更新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2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污染源空间数据库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污染源普查获得了大量信息和基础数据,其中包括gps定位的污染源地理坐标和各种污染物排放情况。可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结合数据库技术与数字制图等技术,建立浏阳市污染源空间信息数据库,其主要包括属性数据库、图形数据库、模型分析库等内容。

2.1属性数据库

污染源空间数据可以采用分块管理。例如,按行政区划,分街道、乡、镇污染源管理;按环境因素分类管理,分大气环境污染、水体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按人为活动分类管理(也是此次污染源分类的方法),分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源污染、集中式综合治理措施等管理。

属性数据库设计建立在上述关系数据基础上,是存储、分析、统计、评价、查询、更新等核心工具,也是整个空间信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具备属性数据输入、数据库结构操作、属性数据内容操作、数据的逻辑运算、属性数据的检索、从属性数据到图形的查询、属性数据报表输出等功能[3]。随时可扩充和精简属性库字段、修改字段的名称及类型、建立一种动态属性库。也可以随意地提取数据库中的任何数据参与数据处理、制图、分析、评价,经图形提取得到的数据及分析、评价、决策模型运算的结果可返回数据库,以备其他模型调用或输出。

2.2图形数据库

图形数据库的电子图层(也称电子地图)是矢量化、数字化的地图,是对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数据进行处理的管理系统[4]。普查对各污染源排污口均采用gps定位,统一以经纬度记录坐标。运用arcgis等软件可以将使污染源准确对应地呈现在坐标图上,形成污染源分布图层,该图层与浏阳市行政区划图层相叠加,使污染源分布格局在行政图上一目了然。在gis平台中,导入污染源的经纬度、属性参数,可以形成一系列图层,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氨氮、石油类排放分布及含量变化图。在这些图层的基础上,可以与已有的自然专题图层(地质图、土壤图、植被图、气候图等)或经济状况专题图层叠置(行政区划、工业图、商业图、贸易图),得到许多污染源专题图层。

建立污染源图形数据库主要是对上述污染源专题图层组织和管理,并创建维护图库,图形进库前建立拓扑结构,对输入的图形数据进行正确性检查,研究图形数据库数据格式、图形特征参数、图层分类命各和编码原则、对内部和外部属性数据库的调用及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结构等。在需要污染源与某项专题相关分析时,就可以从图形库中调取图层并提取相关信息经行分析,若是没有,则通过现有的图层叠置合成,并导入数据中储存,供下次调用。同时,信息数据库要进行不断地更新、维护,其本身的功能才会越来越强大,为环境工作服务的优势也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2.3模型分析库

污染源分析模型通常有gis数据模型的矢量模型和栅格模型[5]。栅格分析模型是指由1个或多个特定的栅格数据为起点,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追踪目标的空间分析方法。栅格的叠置可以获取新的类型,如大气与污染源图层叠置,以污染源与大气的关系,可以计算出该区域内的类型和面积;或者行政区划图与二氧化硫的图层叠置,则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硫对区域内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矢量模型主要应用于拓朴叠加分析、缓冲区分区、数据地形分析和空间集合分析,如浏阳市的古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一旦该公司发生泄露,需要多广的缓冲区域。

3空间信息数据库在建设乡镇环保站中的应用

浏阳市在各乡镇建立环保站就是在基层设置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监管企业排污情况,弥补乡镇工作力量的空缺,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小环境管理的疏忽。浏阳市共有30多个乡镇级的行政区域,每个乡镇的占地面积、人口数目、工业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固然污染源种类、数目、产生和排放的污染总量也不同。如果盲目建站,监管力量分布不到位、不平衡,就容易造成“东边洪西边旱”的情况,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选择建站地点,建站之后应该分派多少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哪些行业、企业的哪些指标监测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建站时必须考虑的。

污染源普查的信息数据为建站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是普查结果开发应用于指导实践工作的具体表现。首先,从图形数据库中提取污染源普查对象图层与行政区划图叠置,计算出各乡镇内的污染源类型,以及对该乡镇环境造成的威胁,从而确定在该区是否有必要建环保站,若该乡镇工业不发达,生活、农业污染源少且区划面积小,则可以考虑不建站,而从附近的乡镇环保站抽出一小部分量兼管就行。其次,如果有必要建站,则可以通过普查对象图层与交通图层叠置,选择污染源集中、交通方便的地点建站,这样可以最高效地做好污染企业的监管。最后,通过属性数据库,分析该区域污染源主要的污染物及排放量,再确定该环保站所需的污染动态监测、分析的仪器设备等,因污染源数量、分布状况及污染强度来确定分派的工作力量,如资金、技术人员等的分派。

4结语

在普查数据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浏阳市乡镇环保站的建设2010年将会全部落实,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减少了建站前期许多实地考察、监测的工作任务,环保站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又保证了环保站监测管理的最高效运作。空间信息数据库集成了海量的数据,同时将各类空间信息以一个整体显示出来,利用其来指导乡镇环保站的建设只是运用了一小部分的功能,随着3s技术的发展,污染源空间信息数据库结构和功能将会更加的完善,更好地应用到环境监管、环境政策的制定等工作中,将会更有效的服务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整理

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篇4

一、认清形式突出重点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又迎5.12三周年,又是灾后恢复重建最后一年,也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专题会上讲话精神的一年,为充分展示我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我镇重点推进七进、治理五乱、严格问责、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督查督办,确保工作持续推进。

二、各司其职全面推进

一是重点抓好场镇周边及农贸市场的保洁工作,重点对背街小巷进行全面清理,集中对农贸市场的摊位和环境卫生进行专项治理,同时对广告和牛皮癣进行清除;二是深入推进七进工作,使全镇环境卫生明显改变;三是组织各村书记、村主任到五十百千示范村(阳关村)进行现场观看,促进全镇环境治理均衡推进。

三、引导与教育并举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栏、宣传单等形式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深入人心;二是把七进活动推向深入,使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环境治理中来;三是突出重点,以广金、北京路沿线为样板带动全镇整体推进;四是利用场镇社区劝导员逢场天上街宣传不文明行为来带动全镇劝导员积极劝导工作。

四、抓推广促运行

一是即时传达贯彻市城管局5月11日在和兴安平村召开的户投、组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境运行模式;二是根据和兴现场会精神,我镇及时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具体完成时间和户投箱规划;三是采取先试运行工作,在场镇已购置2个户投箱作示范,下步将在主要公路沿线再全面推广,力争年底全面完成户投、组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工作;四是加强了垃圾分类户投、组集保洁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五、存在的不足和下步工作思路

一是群众对环境治理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有垃圾乱扔、垃圾不分类;二是经费不足,特别在落实这次和兴现场会户投、组集箱的经费困难;三是垃圾清运不及时,特别是镇运的垃圾车未解决,修建好的垃圾池无法正常运行;四是针对存在的不足,下步将加强落实,确保环境综合治理运行正常化。

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篇5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市地处长江中下游东部苏、皖两省的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地理位置在31°14''''~32°37''''n,118°22''''~119°14''''e,是江苏省省会,长江三角洲的副主城市,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南京市下辖11区2县,全市总面积6582.13km2,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624.4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3814.62亿元。南京市农村地区是指南京市域范围内、城区以外的农村地区,2008年农村户籍总人口为315.8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0.58%;农村地区土地面积5811.5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8.29%;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对全市的贡献率为33.67%。

1.2研究方法

1.2.1评价单元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单元主要有点状的栅格评价单元和基于面状的矢量评价单元二类。面状评价单元包括行政单元、小流域和景观单元等类型。具体评价单元的确定,主要根据工作所需达到的目标来确定。为了便于获取评价统计数据以及农村环境管理,该研究以行政单元区为评价单元,选择2007年南京民政局最新行政区划方案,并结合城镇用地占镇域面积比例,确定研究范围涉及39个乡镇和10个涉农街道。

1.2.2分区方法

以农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目的,以乡镇(街道)为评价单元,基于两大类、三级农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GiS空间分析功能支撑下,对农村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分区,并确定重点环境整治地区。技术路线为,首先,对单要素表征因子进行分级,并分析其空间差异;然后,对单要素表征指标进行标准化统计处理后,根据熵权法对各指标赋以相应的权重,并通过专家评分法对权重进行修正,加权求和,计算环境压力和状态综合值;最后,对每个乡镇(街道)单元采用矩阵聚类方法,结合评价单元的实际进行修正,把各乡镇(街道)分为综合环境优良区、较好区、一般区3级。

1.2.3指标选取

生态环境分区的实质是以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价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差异[6,7]。市域尺度的生态环境分区,因区域空间差异较小,应选择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最为胁迫、最便于度量、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该研究结合南京市农村环保实际,选取污染源分布与强度(含工业集中区面积、耕地面积)、城镇发展水平(含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比例、路网密度)作为压力指标,选取农村河道水质(水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大气环境质量(含So2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土壤污染综合指数作为状态指标。压力指标评价农村环境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状态指标评价农村现状环境系统质量状况。

2结果与分析

2.1南京市农村生态环境评价

污染源分布与强度由工业开发区面积、耕地面积(反映农田面源污染)分指标组成。鉴于南京市乡镇工业发展产业趋同度较高,工业集中区面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评价单元工业污染的强度,南京市农村地区工业开发区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区为永阳镇、汤山街道、禄口街道、古柏镇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镇街;南京市受农田面源污染约束性最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六合区北部以及高淳、溧水县的绝大部分地区。城镇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引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将对局地气候、流域水文过程及环境污染带来影响[8]。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表明,2007年,南京市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为543.5人/km2,其中六合区农村人口密度最大,溧水县农村人口密度最小;建设用地比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城镇化水平,位于江宁区的秣陵街道和江宁街道以及六合区的横梁镇建设用地比例较高;路网密度是指城市中所有的道路总长度与城市总面积之比,城市近郊区以及高速公路穿越的乡镇(街道)路网密度较高,位于江宁区的多数镇街以及104国道穿越的浦口区永宁镇和宁连高速穿越的六合区少数乡镇(街道)路网密度较高。图2南京农村生态环境分区方案农村生态环境的状态分析表明,南京农村区域地表水水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离主城区越近,水质污染越严重;重化工业较为聚集的六合区农村地区So2浓度较高,而溧水县农村地区和路网密度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江宁区农村地区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南京市农村地区土壤污染超标点位置主要在周岗、雄州、八卦洲、傅家边、长芦、东屏及玉带等地。南京市局部地区土壤已被检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特别是矿区、工业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地区污染检出频率较高,部分区域土壤已不适合农作物种植[9,10]。

2.2南京市农村生态环境分区

综合上述单项因子的分析,考虑各因子正负关系,在加权求和的基础上计算环境压力和状态综合数值,选择采用Q型样本(乡镇、街道单元)聚类并结合矩阵聚类方法,把各镇、街道分为综合环境优良区、较好区、一般区三级(图2)。

2.2.1农村环境优良区

这些地区主要特征:污染源及强度小,来自城镇发展的环境压力弱,同时现状环境质量良好。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浦口区西南部和六合区的西北部,秦淮河上游的溧水县以及高淳县的固城湖附近地区。上述地区主要采取保护与防御兼备的环境战略:首先是在划定生态功能保护区基础上,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和管制措施维护生态环境质量和原生自然地理条件,根据不同生态功能空间类型,因地制宜实施分类保护措施;其次预防来自周边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在地理交接地段设置与建设生态缓冲带,通过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与交通网络既能满足周边地区发展的需要,又能实现这些地区环境保护的要求。

2.2.2农村环境较好区

这些地区主要特征:各项指标均较好,但相对环境优良区而言相对较差,即污染源及强度较小,来自城镇发展的环境压力较弱,现状环境质量较好。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在环境优良区的,包括六合区的东北部、浦口区的西南部、溧水县和高淳县的大部分地区,但某些乡镇在部分指标上有所差异:六合区的新簧镇、横梁镇、东沟镇、龙袍镇及靖安街道以及溧水县的晶桥镇、高淳县的漆桥镇和古柏镇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其他指标较好;而其他地区在污染源和环境压力上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些地区主要采取保护与整治为主的环境战略: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空间实施严格保护,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整治措施,对污染压力较大地区进行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城镇发展布局,对环境质量较差地区加强环境整治投入,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2.3农村环境一般区

这些地区主要特征:各项指标相对上述两类地区较为一般。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在各县区的行政中心所在镇或街道,大体为城市地区的外延地段,但在某些指标上有所差异:六合区的程桥镇、马鞍镇、新集镇及江宁区的谷里街道、湖熟镇等地区的污染源与强度相对较弱,但来自城镇发展和交通的环境压力大,现状环境质量也差;其他地区污染源强度较高、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较大且现状环境质量差。这些地区主要采取整治与生态建设为主的环境战略:对这些地区污染源分布较多的地区实施优化改造措施;现状污染较重的地区采取整治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对重要的生态空间实施保护和管制措施,限制大规模城镇与产业的发展,大力提倡生态产业建设。

2.2.4重点整治和保护地区

(1)重点整治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环境较差区中各项指标得分最低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主城(图3)。对重点环境整治区分布特征及主要环境问题,明确环境整治的主要方向与途径:对于主城周边农村地区,包括汤山、龙潭、秣陵等街道,处于都市发展区范围,是城市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城镇发展和交通压力大,工业污染源强度大,因此,需要对主城扩展及城镇布局进行生态引导以及对乡村发展实施生态调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与措施;对于县城地区,包括淳溪镇、雄州镇及江浦街道,城镇发展压力和工业污染强度大,是城镇化重点优化地区,因此,需要促进产业生态转型,合理调控城镇发展规模、方向和布局,在实现城市功能扩散的同时维护周边生态敏感空间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将自然引入城市,构建环境优美乡镇;对于其他乡镇街道,包括盘城、江宁等街道工业污染强度大,城镇发展压力也大,同时处于生态敏感地带,因此,需要从生态基础设施网架搭建的需要来重新衡量城镇布局,合并、集中过于分散的小村落,可以视其所处区域生态敏感性高低,确定由弱而强的生态引导模式,同时依据乡村的分区特征,确定各自的发展道路,重点解决农村饮用水源及抗旱灌溉用水的保障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2)重点环境保护区。主要集中在老山地区和六合北部,以及秦淮河上游江宁段和石臼湖-固城湖流域地区。该类区域为主要水系源头和分水岭,有保护完好的核心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组分比例高,是区域性自然生境和乡土物种保留地,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控制性和生态源的作用,具备区域生态流通的源功能。这些地区的主要整治措施:限制开山采石,积极开展采矿破坏地的生态修复,严格保护和积极营造山区水源涵养林,积极保护和改良丘陵、草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有效保护沿江各个区域供水水源地;控制高密度房地产开发及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原生态状况,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保护基本农田为主线,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产业。

3结论与讨论

(1)以乡镇(街道)为评价单元,选取压力和状态两大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矩阵聚类分析方法,将南京市农村地区分为环境质量优良区、环境质量较好区和环境质量一般区。分区结果显示,农村环境质量优劣与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程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生态红线新型城镇化生态约束

1引言

当下城镇发展大多走粗放扩张、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以资源环境的不可逆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我国逐步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当做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其实现也需要多维的理念、政策和途径,以生态文明审视、引领、支撑、调控新型城镇化并最终实现二者融合无疑最具紧迫性[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的生态环境保护章节提到“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耦合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姚士谋等[3]从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2个角度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新越等[4]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8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孙晓冰[5]从低碳生态角度研究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在株洲市域城镇布局规划中,笔者尝试从生态红线管控、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三个方面对株洲市域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判别现状城镇的生态约束强度,以生态约束为依据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的分区管控提出建议。

2生态红线划定

生态红线是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6],判别株洲现状城镇生态约束强度首先需要明确市域生态红线边界。将位于城镇发展边界之外,具有保护城市生态要素、维护城市总体生态框架完整、确保城市生态安全等功能,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划定为生态红线。

根据株洲市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等,在市域层面划分出10种生态红线类型: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特殊物种保护区、高生态敏感地区。这10种类型的生态红线之间可能会有交叉,但基本覆盖了株洲市域生态最脆弱最需要保护和生态价值最高最值得保护的地区,对于红线类型重叠地区的管控按照其中管控要求较为严格的实施。

株洲市生态红线控制区总面积约447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市区东北地区、醴陵北部地区、株洲县南部军山地区、攸县酒埠江地区、茶陵云阳山和东南地区以及炎陵县的山地区。

3生态约束判别

根据株洲市域生态红线空间分布、生态治理区空间分布、生态资源空间分布,以乡镇为单元判别市域各乡镇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保护压力,识别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生态资源特别丰富的生态重要型乡镇,从而为市域范围对于各乡镇的发展重点是保护性开发还是开发性保护提供依据

3.1生态红线约束

生态红线面积越大的乡镇,其生态约束也越大。根据市域生态红线划定结果,株洲市生态红线总面积2925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判定生态红线内生态保护区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50%的乡镇为生态红线保护重点乡镇,此类乡镇应加大生态红线保护力度,处理好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此类乡镇市域共35个,包括大京乡、官庄乡、洲坪乡、丫江桥镇、八团乡、三河镇等。

图2乡镇生态红线比例图图3生态红线保护重点乡镇分布图

3.2生态治理约束

既有的城镇发展模式已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激烈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亟待整治。株洲市区清水塘等地区长期以来受重工业型产业结构影响存在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攸县在采矿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采矿后矿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这两类人为原因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株洲经济发展的同时亟需治理。根据土壤重金属污染范围和矿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范围,判定这些生态亟需治理地区的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30%的乡镇为生态治理重点乡镇,这些乡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既已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此类乡镇市域共桃水镇、黄丰桥镇、峦峰镇3个。

图4乡镇生态治理区比例图图5生态治理重点乡镇分布图

3.3生态资源约束

生态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生态资源丰富的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是株洲市最重要的三类生态资源,株洲市水域总面积627.37平方公里,森林总面积,耕地总面积。判定水域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8%的乡镇为水环境重点保护乡镇,此类乡镇市域共10个,主要是湘江两岸乡镇和酒埠江镇;森林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80%的乡镇为森林资源重点保护乡镇,此类乡镇市域共20个,主要有醴陵北部官庄乡、株洲县南部龙潭乡和凤凰山林场、攸县东部山区乡镇、茶陵部分乡镇和炎陵南部大部分乡镇;耕地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40%的为耕地保护重点乡镇,此类乡镇市域共11个,主要分布于株洲县、醴陵市、攸县和茶陵。各类乡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相应生态资源的保护。

以上述三种乡镇生态板块划分方法为依据,将生态红线保护重点乡镇、生态治理重点乡镇、水、森林、耕地三种生态资源保护重点乡镇整合到一张图上进行重新梳理和分类,判别出市域生态价值最高和生态最脆弱的17个生态极重要乡镇,这些乡镇建议把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保持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开发性保护为策略,发展生态型产业。这17个生态极重要乡镇包括醴陵市的官庄乡;株洲县的王十万乡和龙潭乡;攸县的柏市镇、黄丰桥镇、峦山镇;茶陵的八团乡、潞水镇、桃坑乡;炎陵的十都镇、石洲乡、大院农场、下村乡、中村乡、平乐乡、龙渣乡镇。

4结语

生态文明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全面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态约束强度判别影响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

本研究从生态红线管控、生态环境治理、生态资源治理三个方面为依据提出株洲城镇布局的分区管控要求,其中生态红线面积超过50%的乡镇为生态保护重点乡镇;生态治理区面积超过30%的乡镇为生态治理重点乡镇;在生态资源方面,水面率超过8%的乡镇划定为水环境保护重点乡镇,林地面积超过80%的乡镇划定为森林保护重点乡镇,耕地面积超过40%的乡镇划定为耕地保护重点乡镇。综合上述因子分析,判别出株洲市域15个生态价值极重要的乡镇,在发展模式上建议把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放在首位,以开发性保护为策略,发展生态型产业。

本研究提出了城镇布局规划中生态约束判别的理论和技术框架,可以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镇布局如何引入生态约束提供一定的借鉴,但判别方法中的比例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641-647.29-36.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Z],2014.

3姚士谋,张平宇,余成.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4王新越,宋r,宋斐红,于世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9):1069-1076.

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五个”的要求,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以乡镇场镇、辖区内河流和主要交通沿线为重点,集中整治场镇及周边垃圾污染,着力改善场镇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目标任务

通过集中专项整治,使乡镇场镇街道、辖区内河流和主要公路沿线无暴露垃圾,农村环境整洁、干净,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收集和处理,饮用水源得到保护,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整治安排

(一)准备阶段:(5月10日—5月30日)宣传发动,宣传环境保护重大意义和向群众讲明生活垃圾的危害、发动场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广泛参与;分解落实责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抓,按所辖区域分段分片负责,落实门前“三包”制度。

(二)集中整治阶段(6月1日—6月30日)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具体实施整治行动。

(三)建章立制、总结评比(7月1日—7月20日)建立垃圾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处理的长效日常管理机制,促进专项行动向日常管理转变,巩固和扩大专项行动整治成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写出专题总结报告,汇总情况后向县乡镇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报告。

四、组织领导

成立县乡镇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副县长任组长,县环保局、县财政局、县市政园林局、县综合执法局、县水务局、县交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负责统筹协调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市政园林局,由县市政园林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日常工作,牵头检查各乡镇(街道)垃圾集中整治情况,落实领导小组交办其他任务。

五、职责分工

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工作在县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牵头组织实施,县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县市政园林局:负责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的指导工作,制定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的方案,牵头实施整治效果的检查,制定检查考核办法。具体联系的垃圾集中整治工作。

县综合执法局:负责对乡镇(街道)场镇垃圾集中整治行动的指导工作,对不按相关规定倾倒垃圾的行为进行纠正、引导、教育和处罚。具体联系的垃圾集中整治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对乡镇(街道)场镇垃圾污染环境事件进行纠正、教育和处罚工作。具体联系的垃圾集中整治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筹集本次乡镇场镇垃圾集中整治相关经费。

县水务局:负责指导乡镇辖区河道及沿岸垃圾的整治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指导乡镇辖区内主要交通干道及沿线垃圾的整治工作。具体联系乡的垃圾集中整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场镇、城郊结合部、小区楼院、河道及主要公路沿线垃圾的集中整治工作,完成县整治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检查内容及方式

(一)检查内容

1.镇容环境卫生。保持主次道路、背街小巷、边沟、雨水口与街面整洁,即时清理各类垃圾、浮土、渣土;主次道路与街面完好,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基本保持清洁,街道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好。

2.环卫设施。垃圾池应定位设置,保持清洁,有垃圾清运车辆及时清理积存垃圾,公共厕所内外地面无残留粪便和废纸垃圾等,公厕定时消毒,基本无蚊蝇蛆虫和恶臭。

3.废弃物处置。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保持运输无抛洒、无滴漏,垃圾设施搞好消毒。医疗、工业等特种垃圾定期清运,运送过程不出现丢失、遗漏现象。

4.车站码头。车站、码头环卫设施齐备,符合要求,不得有卫生死角,痰迹、烟头、纸屑果皮,各种环卫设施基本保持整洁。

5.辖区内交通主要干道及河道视线范围内无生活垃圾及建筑弃土。

6.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办公驻地及办公场所保持整洁、有序、卫生状况良好。

(二)检查方式:检查工作由县乡镇场镇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牵头,县环保局、县财政局、县市政园林局、县综合执法局、县水务局和县交通局等部门参加,采取分组集中检查的方式。主要以听取各乡镇政府对集中整治情况汇报、实地查看整治效果等形式进行。

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乡村环境卫生面貌为切入点,按照“区级推进、乡(镇)负责、村级落实、群众参与”的原则,通过集中整治与效管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不断巩固成果,建立完善效管理机制,努力塑造村容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岳麓农村新面貌。

二、组织机构

区政府成立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领导小组,机构如下:

政委:

副组:

成员单位:区商务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建设局、区农村水利局、区城管局、区环保局、区交通局、区妇联、区环卫公司、区工商分局、区文明办、区绩效考核办、区爱卫办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政府办内),由谢德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在区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由区爱卫办具体负责此次活动的指挥、调度、协调、督促及宣传发动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筹集安排专项资金,核定垃圾拖运量,安排拖运经费;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卫生环保教育,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农村校园及周边环境清洁活动;区卫生局负责对农村改厕和医疗垃圾处理进行指导;区环保局负责垃圾分类收集的指导,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配合做好全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区城管局、区环卫公司负责指导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规划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拖运。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四边三大”活动(对乡村屋边、路边、水边、田边的垃圾进行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有效遏制农村庭院、村庄、集镇、公路沿线和旅游景区的“脏乱差”现象,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宜居环境,不断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效管理机制。

四、整治范围、内容和标准

(一)整治范围:包括全区范围内的城郊结合部和所有乡(镇)、村,其中以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乡(镇)政府所在地、新一轮农村示范村、公路沿线和旅游景区乡村为重点。

(二)整治内容:对田边地头、沟渠河塘、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公共场所等地的积存垃圾、卫生死角、堆物废料进行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

(三)整治标准

1、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做到“三无”: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

2、基础设施完善规范。做到“三有”:户有垃圾存放桶、村有垃圾收集池、乡(镇)有垃圾中转站。

3、效机制基本建立。做到垃圾入池、分类处理、及时清运、专人保洁。

五、实施方法和步骤

按市人民政府工作要求,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连续开展三年(2012-2012年),每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1月-3月底前)

一是全面部署。由各乡(镇)和有关街道,各村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加强领导,抓好部署。要动员到村,宣传到户,落实到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动手,户户参与,打一场全民参与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洁战。二是制订方案。各乡(镇)和有关街道要根据实际情况,摸清底子,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细则。

(二)集中整治阶段(3月-10月底前)

全面推进落实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各项任务。各乡(镇)和有关街道,各村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有主垃圾,如屋边垃圾,由农户自主负责,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发动农民进行卫生在扫除,彻底清除垃圾,并通过开展家庭卫生评比检查,督促村民做到房前屋后干净卫生、物品堆放整齐有序;对无主垃圾,如路边、水边、田边等地的垃圾,要发动村民投工投劳进行集中整治,通过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活动,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

(三)考核评比阶段(11月-12月上旬)

在各乡(镇)和有关街道,各村层层开展自查自评的基础上,区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检查考核。考核重点是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开展成效及乡村环境卫生效机制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更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各乡(镇)和有关街道、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是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成效。要紧紧围绕“村容整洁”,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切实抓紧抓好。各乡(镇)和有关街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加强组织协调,抓好具体实施。

(二)落实责任,确保投入

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负其责。各乡(镇)和有关街道,各村、单位要集中精力将各自辖区范围内的任务落实到位,做到不推诿扯皮,不留死角。在硬件建设上,要加大投入,着重解决基础环境卫生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确保“整洁行动”顺利实施。对各村的环卫设施建设和特别困难乡(镇)、村的“整洁行动”可采取以奖代补,给予适当补助。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关键在基层,基础在农民。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的宣传形式,营造氛围,加强对乡镇干部和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教育,使广大群众知晓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必要性。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在中小学校、妇女群体中广泛开展爱卫知识宣传,参与到乡村环境整治中来,让农民在参与中感觉变化、得到实惠、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宣传部门要跟踪报道,要在行动中善于发现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实现整洁行动的全面推进,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四)强化检查,严格考核

为保证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顺利开展,区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领导小组将采取巡查、暗查、抽查等方法,对各乡(镇)和有关街道、各村、各部门和单位承担的整治任务定期进行情况通报,每个季度要进行考评和验收,对行动慢、力度小、重视不够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工作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在街道(乡镇)、村考评的基础上,全区每半年组织评出“最佳街乡镇最佳村”和“最差街乡镇最差村”,评比结果在新闻媒体公示、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街道的绩效考核,被评为“最差街乡镇最差村”的单位年终考核时不得评为一类单位。

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乡镇政府;总预算会计;预算管理

一、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的问题分析

首先,总预算会计核算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核算依据难以获取。核算标准与核算数据是核算工作开展的前置要素,很多乡镇预算管理部门在分解预算目标、下达预算指标上存在滞后性及粗放性,业务部门甚至年底或次年才能知晓某些专项资金使用指标。同时,总预算会计核算要素既包括有价证券、预拨款项等资产类,应付款项等负债类又囊括各项结余等净资产类和各项收入支出的核算,核算依据为被核算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及文件资料。鉴于各部门管理水平及业务复杂程度不同,核算人员很难在既定时间内通过某一渠道获取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的数据,总预算会计核算工作推进困难。二是年底核算工作压力大,款项处理不及时。按照新制度规定,各部门在获取财政资金但未使用该款项时不进行账务处理,使用时进行列支,只有在年底对未使用的款项进行总预算会计处理时使用权责发生制列支,这将导致年末的财政支出大幅上涨,核算工作量增加。在既有压力下,核算人员对往来款项及暂存款项的处理可能存在滞后性,长期挂账等状况时有发生。其次,员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鉴于乡镇部门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其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还有待完善,数量有限、经验不足、学习机会有限、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比较普遍。如,只有少部分乡镇成立单独的国库部门,配置专员处理国库业务,大部分乡镇机构并未设置专门的国库部门而将国库岗位设置在预算科中,实施合署办公。人员配备的不足使得一人多岗问题时有出现,组织很难严格按照岗位设置要求划分岗位,替岗原则、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的落实情况较差,会计核算工作自然难以做到细致化、全面化,工作潜在风险提升。同时,人手不足使得总预算专员不仅要做好总预算工作、完成总预算职责,还要关注总预算之外的其他财务处理事项,受人员精力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非聚焦性工作状态下,工作开展效率低。此外,大多数参与乡镇总预算会计工作的员工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工作年限相对较低,在岗位胜任力不足的情况下,应对政策新变化自然难上加难。最后,协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对乡镇政府的各项资金如代管资金、社保基金、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等使用情况进行信息收集、数据分析、会计核算、监督把控的专业会计,其面向对象为乡镇,基本工作任务囊括组织预算工作、调度资金使用、核算日常业务、参与预算管理、实施会计监督等方面,需要各部门的协同与配合。就目前的情况看,乡镇财政部门还未搭建起各部门协同配合、会计处理环节有机衔接的机制体系,业务部门仍存在记账与自己无关、完全由财务部门负责的理念,信息收集难度提升。即使某些乡镇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提升各部门信息收集的能力和效率,但各信息系统之间各自为营,数据信息依旧散落,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这使得总预算会计人员可能将大部分时间置于会计信息的整合、核算中,难以根据分散化的信息实时追溯预算管理进展,不仅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还容易导致信息分析结果滞后,数据分析价值降低。

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对策略探讨

第一,夯实核算工作,提升核算水平。提高核算水平的途径多种多样,比如,明确核算标准、约束核算流程、确定核算内容、优化核算方法等。具体来看,乡镇财政部门要想做好核算工作提高核算水平可通过以下途径。首先,确保预算指标下达、核对、录入及时准确。乡镇要及时与上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进行预算指标的核对,督促预算管理部门及时将预算指标下达至各项目,若在年底最后一个工作日依旧存在未下达的预算指标则不再继续分配而将其作为财政结余进行会计处理。鉴于现实操作情况复杂多样,原预算指标与实际需要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对预算指标进行调整,预算调整需要乡镇部门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层层审批,直至最高负责单位同意后才可在系统操作。其次,严把年末支付截止期限,预留办理时间,减缓年终压力。按照新制度要求,年末25号为支付业务的截止办理日期,鉴于年底财务专员业务多、工作量大,乡镇可要求预算部门提前上交用款申请,除特殊情况外,截止日期后不再受理支付业务。为了减少长期挂账、年底款项清理不及时等状况的发生,乡镇总预算会计单位要加大清理力度,做好款项核对,梳理清理项目,明确责任主体,通过催收、扣款等手段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清理。第二,补充人才,加大培训,建立人才梯队。建立人才梯队的途径包括外部引入与内部培养两方面。外部引入需要乡镇做好组织结构梳理,健全岗位设置,明晰需要补充的人才类型及能力要求,根据岗位需要提报人才招聘要求。从内部培养看,乡镇财政部门要做好新会计制度的解读与新政府政策的研读工作,定期召开总预算会计人员的经验交流会、政策解读会及知识技能培训会。通过整合各地区总预算会计处理中的经验形成培训资源或聘请相关专家开展知识或技能培训。同时,乡镇财政部门要做好人员的储备工作,加强岗位与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与上下级间的纵向交流,形成组织内的人才储备池,做到某一管理者或关键员工离职、晋升或退休时立马有人接任。第三,总预算会计会计处理结果可反映乡镇预算落实是否到位、政府责任履行是否合理、财政财务状况是否良好等方面信息,为信息使用者做好组织决策、调整业务流程提供思路。要想实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数据处理结果的目标,乡镇财政部门需要将总预算会计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有机结合,形成总预算会计与预算单位、其他财务管理单位相互协同、互相配合的机制。同时,聘请专业机构整合乡镇财政部门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打通各部门沟通渠道,实现对某一数据追踪溯源,深挖数据价值。为保障会计工作合规、高效开展,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审计监督机制必不可少,乡镇政府可通过内外部监督手段规范会计处理行为,督促总预算人员按照新会计制度要求和流程编制报表及核算账目,及时纠偏修错,减少不当行为对总预算工作的影响。

乡镇环保类工作总结篇10

一、考核目的

建立“五河”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奖励机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章江源头水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管能力;鼓励我县饮用水源头乡镇加强水质保护工作的积极性,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二、县城饮用水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奖励资金来源及适应范围

(一)资金来源:从省政府下拨给我县的“五河”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奖励资金中划拨。

(二)适应范围:用于县环保局和省政府《关于设立“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的通知》(府厅字号)文件中划定的河洞乡、内良乡、吉村镇、浮江乡四个乡镇解决饮用水源头的水质保护工作经费。

(三)奖励金额:经考核后,分别对县城饮用水源头保护区的河洞乡、内良乡、吉村镇、浮江乡每个乡镇按最高叁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三、“五河”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奖励资金使用划拔程序

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环保、监察、财政、水利等部门成立考核领导小组,考核时段为年元月1日至年12月31日,按照设定的考核内容对县城饮用水源头保护区的河洞乡、内良乡、吉村镇、浮江乡进行年度考核,由考核领导小组于2012年1月31日前将结果上报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对被考核的乡镇实施奖励。

四、考核内容及评分细则

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其中得分90(含)分以上的为优秀,全额拨付奖励资金,得分在80(含)-90分之间者为良,拨付80%的奖励资金,得分70(含)-80分之间的为一般,拨付60%的奖励资金,得分70分以下的为差,不予奖励。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细则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作(10分)。做到纳入党政议事日程,至少每月排查一次,同时有组织机构、专管人员、工作计划和总结,缺少一项扣2分。

(二)突发污染事件(事故)处置工作(20分)。积极妥善处理好辖区内突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对突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及时上报和妥善处理,如未及时上报的,经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后,每次扣5分,如未及时处理好,每次扣10分。

(三)项目(企业)建设监管工作(20分)。辖区内违法新建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企业)或新增排污口的,每次(个)扣5分;对辖区内违法建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项目未按要求及时清理取缔的,每次(个)扣10分。

(四)确保水质达标工作(20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辖区内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一般水域水质达到Ⅲ类水质以上标准,如超标每次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