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12

农业经营方式篇1

一、变革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实行大面积机械连片耕种,突破规模生产瓶颈制约

射阳县试点推广的联耕联种,就是在农民完全自愿、不需要流转土地的前提下,通过农户间联合约定,清除一家一户承包地间的田埂界址,使分散田块成匡连片便于大型农机作业,由专业合作社按农户需求提供耕种、管理、收获各环节服务,成本由农户分摊,收益归农户所有。他们通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变革,既尊重和保障了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又充分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一)土地规模变分散为集中。土地二轮承包时,射阳县的不少村组按地力肥瘦分配承包地,“好田家家分,孬地户户摊”,每个农户都有四、五块田,多的人家有十来块田。2013年全县有2000多农户、1.5万亩农田参加联耕联种,将原来一家一户间的田埂界址全部整平,成匡连片的地块平均面积都在50亩以上。据四明镇新南村党总支书记刘景华介绍,该村的承包地户均6.8亩,平均每户分成7块,最多的达14块,最少的一户也有4块,2013年有500多农户共2500多亩耕地实行联耕联种,采取在田块两头地下灌注石灰暗桩的办法打下界址,使“百衲衣”式的农田积“零”为“整”,形成18块成匡连片的大田,具备了机械化作业条件,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营方式变粗放为集约。时下农村由于耕地规模零散,一个劳动力最多只能耕种10多亩地,而且耕作粗放,种田成本居高不下。联耕联种各生产环节由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耕作、播种、收割全部采用大型农机作业,劳动力平均耕种面积超过200亩,而且田地平整度、秸秆深埋效果远远好于传统的手扶拖拉机作业;采用机械化精量点播的小麦,亩均用种比人工撒播少10公斤;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施肥、喷药等生产服务,亩均减少用量20%左右。长荡镇三中村2013年4000亩联耕联种农田全部由农机合作社承包,12台大型机械配套作业,亩均作业费用、种子成本分别比往年减少65元、30元。

(三)农技推广变单一为集成。由于分散经营和“老人种田”,主要靠老传统、凭老经验、用老办法,农业生产的新机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普及落地难。实行联耕联种,将科学种田与先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农技部门只要向相关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对应的推广培训,就可以实现各类新机械、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覆盖。全县成立68个农机和植保专业合作社,县农委先后对4800名合作社成员组织了16个班次的专门培训,使原来向一家一户推广的各类农艺新技术全部向各专业合作社集成推广。千秋镇良洋合社作服务的5000亩联耕联种农田,实行大耕大翻、秸秆全部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耕种技术,小麦亩产超过500公斤,比传统模式增产8%。

(四)生产服务变阶段为全程。分散经营种植品种多、服务面广,由于基层农技人员力量不足,只能在重大虫情、灾情发生时段通过广播、简报对农户指导,难以实现面对面的全过程服务。联耕联种后,田块集中、品种统一,农技人员集中力量向对应的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一对一服务,适时提出品种、规划的指导意见,根据农情变化及时作出植保管理建议措施,不仅能满足生产全过程的服务需要,服务效率也大为提高;各类专业合作社因联耕联种的规模效益,服务“菜单”也变得更加丰富,农户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有关生产环节的服务。海河镇永坛村路可成的8亩多地参加联耕联种后逢人便说:“联耕联种真正让我们农民既省力又省心”。

二、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构建全新农业服务体系,保障规模生产顺利实施

联耕联种是顺应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生产经营方式重大变革,射阳县的县、镇两级紧贴当地实际,有的放矢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全力扶持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发展。

(一)以点带面推进。联耕联种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基层干部群众有个接受的过程。射阳县从海河、四明、长荡等种粮面积较大的6个镇分别选出一个茬口相对较齐的村先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县面上推广。县农委先后组织试点村干部、农户代表到新洋农场、临海农场等长期实行大面积机械连片耕作的地区考察学习;在试点村召开联耕联种现场会,组织各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现场观摩大型机械化连片耕种的做法和好处,消除群众怕“共田”的疑惑,打牢面上推广的思想基础,6个试点村近60%的面积实现了联耕联种。千秋镇滨兴村刘训强逢人便说:“以前一到农忙季节就为请农机手耕田求人,现在坐在家里就种好麦子。”联耕联种的现实好处使他成了义务宣传员。

(二)算账对比引导。起初,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新的经营模式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射阳县专门组织村组干部、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共500多人进行业务培训,县农委安排农技人员到镇村巡回讲座,与农户面对面算投入账,让基层干部群众明白农机连片作业的规模效应、精量播种的节本效应;算管理账,让每个农户都能感受到联耕联种不只是施肥打药省事、省力,还真正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算受益账,让农户明白联耕联种与土地流转的区别,统一种植的粮食产量高、价格好,而且增加的各项好处全部归每个农户,真正从内心里接受、支持和参与联耕联种。四明镇新南村村民小组长顾建华刚开始以为又要回到大集体生产时代,坚决反对;通过算账对比搞清楚后,带动该村民小组群众将700多亩土地全部参加联耕联种。

(三)健全服务保障。由县农口部门指导,在各村居成立机耕、植保、育秧、购销等专业合作社。从提高农机作业人员操作技能入手,结合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获证奖补”项目培训农机操作人员,累计有450多人获得农机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打造了良洋农机、为民机插秧等各类作业农机配套齐全、作业水平一流的合作社;成立植保合作社,推广优新品种和化肥、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2013年共计组织16期4800多人次参加培训;实行农业技术人员包村服务,指导合作社施肥、防病、治虫。2013年由于试点推广,有些农户种子不统一,县农委还与种子供应商协调,集中调运扬辐麦4号、宁麦13号等优良品种,价格比市场每斤便宜0.3元。

农业经营方式篇2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称博弈

中图分类号S2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4-0162-03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而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由普通的生产者转变为农地经营者,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作为细碎农地经营者的农民没有动力和能力充当小型农业水利设施的供给主体[1]。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在土地流转下小型农业水利设施的供给问题。从两者关系来看,部分学者认为水利设施较完善的农地易于流转,水利条件改善提高了土地耕作效率,从而增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2]。一方面,指出农业水利建设的产业化转变进一步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工业化转变。林细华[3]以福建省南靖县为例,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股份合作制、改革产权制度等农业水利建设产业化转变方式,提高水利利用率,促使农业生产规模化,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工业化转变。另一方面,土地适度流转克服分散经营的弊端,随着规模经营效益凸显以及农业经营比较效益提升,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得以不断提高[4-5]。Frisvold等[6]分析了农场规模对投资改进灌溉设施的影响,发现小农场经营者投资可能性较小。部分学者研究了在农业有序流转的政策下农民参与农业水利设施供给合作行为,认为在农业适度经营的条件下,农民集体行动的意愿更强烈[7]。广西富川、寿光等地以土地流转政策为契机,推进全县农业水利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8-9]。

随着我国农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农业要素与资源的流动性提高,农户家庭经营局限性凸显[10],我国需要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向工业化、产业化转变[11]。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模式也在发生转变。首先是投资与治理主体的转变:tambudzai等[12]和吴泽俊等[13]提出我国农业水利建设将向股份合作制、农户自治等模式转变。其次是动员机制的转变。周洪文等[14]认为随着社会体制的变迁,国家强制性动员机制逐步被市场体制下的动员机制所取代。胡继连等[15]从理论上证实了农业水利建设向产业化转变的可行性。而在这一进程中,政府需要在规划引导、监督协调、服务体系三大模块发挥作用[16];与此同时,农业水利建设的产业化需要进行产权改革,建立股份合作制水利企业与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17-18]。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一些学者关注到中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并对此有了一定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在研究内容上,鲜有学者考虑到土地流转制度与产业化共同作用下不同供给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在研究方法上,很少有学者运用博弈论的模型分析农田经营方式转变下农户的决策。在研究视角上,忽视对农户与农户之间决策影响和政府在农田经营方式转变下如何行动以激励农户达到最优决策的探讨。基于此,本文构建新经营模式下农户对称博弈模型,以供参考。

1新经营模式下的农户群体对称博弈

1.1模型假设和构建

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具有2种不同的物品属性,一种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池塘资源系统,例如大中型水库、堤坝、水渠和提灌站等,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其中,一部分为政府单独出资修建的大型水利设施,为纯公共品;另一部分则由政府与农户共同出资,为产区内所有生产者共有,具有准公共品属性,是一种典型的俱乐部产品。另一种是农田水利设施,如田间沟渠和水井等,属于私人物品,以农户个体投资为主。因此,农户在进行农业水利建设投资时会有两方面的投入。本模型是以政府辅助下村集体农户合作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研究对象。

在博弈中,博弈方1和博弈方2是普通农民,他们都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用e1、e2表示博弈方投资资金总额,if1、if2分别表示博弈方1、2对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资金总额,ifp1、ifp2为博弈方投资私人属性农田水利设施的资金额,ifc1、ifc2为博弈方对于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探讨农户1和2分别以ifp1、ifp2投资私人水利设施和以ifc1、ifc21投资公共水利设施时他们各自的收益,分别用R1与R2表示。

1.2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农户对称博弈模型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影响农户对公共属性的农业水利设施的最优投资的因素多样,博弈方对于公共水利设施的最优投资金额与其他农舳怨共水利设施投资总额的预期、政府投资以及博弈双方对公共水利设施投资金额直接相关。其中,农户对公共水利设施的最优投资金额与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总额成正相关,而与其他农户公共水利设施投资总额的预期、政府投资以及博弈方对公共水利设施投资金额成负相关。而私人农田水利设施的最优投资金额与其他农户对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总额预期、政府投资、博弈对立方以及自身对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金额有正相关关系。

(2)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总额受对私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金额和对公共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金额的影响。同时,政府以及其他农户对于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对农户在私人水利设施的投资存在替代效应。也就是说,当政府以及其他农户对于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大时,会刺激农户对私人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积极性,抑制对公共水利设施投资的积极性。近年来,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工业化转变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农户获得规模报酬,可用投资资金不断增加。除此之外,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农户经营面积增大,进一步刺激农户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使农户增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总额。

(3)农户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分配存在选择性。即农户可对私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和对公共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比例做出选择,假设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总额不变,当政府以及其他农户群体对于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大时,相对于投资公共水利设施,农户更倾向于将投资资金用于私人农田水利设施,也就是说,农户会相对减少其对公共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从而增大对私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即对私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金额占总投资金额的比例增大,以获得最大化期望收益。

2结论与建议

模型分析结果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土地流转制度与产业化共同作用下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研究,从方法上运用博弈论对农田经营方式下农户的决策进行了补充;并且在当前农田经营方式转变下,如何激励农户达到最优决策具有现实意义。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得农户经营面积逐渐扩大,有利于克服分散经营的弊端。在规模经济效益和农业经营比较效益提升的背景下,农户对于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二是农业经营方式向工业化、产业化转变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规模报酬增加,农民可用投资资金呈上升趋势,因而能有效提高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能力。三是农户为获得最大化收益,其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会合理分配到具有公共属性的农田水利设施和具有私人属性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政府以及其他农户群体对公共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大时,相比于投资公共水利设施,农户会更倾向于将较大比例的投资金额分配给私人农田水利设施。因此,政府应合理把握公共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力度,引导和调节农户在公共农田水利设施和私人属性的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比例。

3参考文献

[1]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水利设施供给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6):142-147.

[2]曾超群.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变化的对比分析:基于长沙、平江、慈利三县两次调查的实证研究[J].求索2015(1):53-57.

[3]林细华.进一步推进水利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9):62-63.

[4]金问荣,施宏江.土地流转对水利的影响分析及思考[J].中国水利,2012(23):37-39.

[5]陈曙光.浅析土地流转与水利建设[J].河北水利,2014(3):42.

[6]FRiSVoLDGB,DeVaS.Farmsize,irrigationpractices,andconservati-onprogramparticipationintheussouthwest[J].irrigandDrain,2012,61(5):569-582.

[7]郭珍.农地流转、集体行动与村庄小型农业水利设施供给[J].农业经济问题,2015(8):21-27.

[8]卢婕,彭忠平,黄勇然.从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推进广西水利建设大发展:富川县农业水利建设经验启示[J].广西经济,2012(8):43.

[9]耿艳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寿光为例[J].商情,2013(43):209.

[10]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J].改革,2013(8):37-48.

[11]甘宜沅.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改革与战略,2009(5):95-104.

[12]tamBUDZaiR,eVeRiStom,GiDeonZ.DecentralisingZimbabwe'swatermanagement:theCaseofGuyu-ChelesairrigationScheme[J].physicsandChemistryoftheearth,partsa/B/C,2013(66):139-147.

[13]吴泽俊,吴善翔.小型农业水利工程治理模式变迁与选择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8):5-8.

[14]周洪文,张应良.农业水利建设视野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J].改革,2012(1):93-100.

[15]胡继连,周玉玺,西爱琴.我国的小型农业水利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理论分析、政策取向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0(5):84-86.

[16]潘宏亮.要素集聚视角下水利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行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69-72.

农业经营方式篇3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45-02

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在国家集体、个人、经济组织之间流转,即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1]经营方式就是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或要达到经营目标所选择的生产技术道路和途径。其选定就是寻求能达到获得足够农产品这一既定目标的具体手段。[2]

一、驻马店地区土地流转的现状

(一)土地流转的规模逐渐扩大

近年来,由于驻马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农户们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面积持续快速增长。据调查,以驻马店宋屯村为例2012年的土地流转面积为200亩,土地流转率仅为12.5%。到了2013年发展到400亩,土地流转率为25%。2014年底,该地区的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900亩,流转率约为56%。调查分析得出土地流转的面积和速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以转包、入股等为主

目前,驻马店地区土地流转的方式趋于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转包。驻马店地区土地作为一个劳动力输出的大市,许多人在外务工、经商,有的甚至在外地安了家,到了农忙季节再回来既麻烦又不划算,于是他们以转包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转交给他人。农户每年从承包者那里取得一定数额的租金作为为回报。第二,入股。还有一些通过入股的方式转交给村里的合作社来经营,主要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除了每年获得土地的租金外,还能得到一部分额外的分红。第三,置换。当初,驻马店农村地区分配土地的时候,造成了农户各自的地块相对比较分散,这样不利于耕作,有的农户在土地优劣无差异的情况下,适当的对土地进行置换,将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一大地块。若有差异他们会对土地进行折扣后再进行交换,达到双方的满意。

(三)土地流转的租金大幅上涨

近几年,随着我国免除了农业税,对粮农进行补贴,使得农户对于其土地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他们舍不得放弃土地的经营权,进而抬高了土地的租金。2013年驻马店的土地每亩每年的租金为800元,2014年则猛增至1200元,使用土地的成本增加。另外一方面政府没有正确引导市场定价,出现了漫天要价,集体抱团,哄抬地价的情况,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四)土地流转的过程不够规范

农村要把土地流转作为农民的头等大事来处理,一般来说流转面积较大的土地大多是村委会出面来进行谈判商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充分尊重每个农户的意见为前提,自愿交易,更不可以施加行政威胁等手段进行干涉。驻马店地区就出现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所以在土地流转中村委会组织要及时的公开流转土地的数量、单价、收益方式等,让流转农户有充分的知情权,来更好的进行监督。另外,独家独户进行流转需要提前商定好一些事项,例如土地的租金、年限以及纠纷处理等条款,并在租赁合同中注明,切实保护好自身的利益。

二、驻马店地区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目前施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和与之相关的政策的共同配合下,确实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及促进农村综合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把关不严,造成流转土地的浪费

近年来,驻马店政府不断地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给予投资商极大的政策扶持,招商引资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多个产业园。产业园建设之前在政府的鼓励下,许多农民做出了牺牲,放弃了世代耕作、居住的土地。然而好景不长,许多企业效益不好,纷纷倒闭,造成大量的土地被荒废,这些土地还附着有建筑物、大堆的垃圾、工业废料等,复垦的几率极小且成本较大。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层层把关,才能做好工作。

(二)许多地方流转的土地改变了用途

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要把尽可能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来满足全国人民的需要。流转后的土地被一些公司或者合作社违反双方的约定,私自用来建设游乐场、开挖池塘、违规建筑等,浪费了土地,破坏了生态。例如驻马店地区的一些农业合作社就存在着种植产品类型单一,而且种植的是非粮作物的现象,粮食问题关系到市民的生活和地区的安定和谐。对于私自变更土地用途的行为要及时制止纠正。

(三)土地流转的承包期过短,阻碍了承包者对生产要素的投资

近五年期间,驻马店地区的农户所进行土地的转让,都是一年签订一次合同或者仅仅是口头上约定的,源于这些农民对于近年来土地的租金预计会持续上升充满信心,而不愿意签订长期的合同。而那些承包人则认为承包期过短,更倾向于购进水泵、增加土壤肥力以及其他长期发展项目进行投资,在短期内很难收回自己所投入资金。在这样的矛盾体下,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如何安稳双方,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土地流转过程中双方一般都是口头约定,没有相关的协议证明

驻马店地区拥有淳朴的民风,使得他们之间的信任感牢固,一味的认为仅仅依靠口头的约定就能制约到各自的行为。恰恰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一旦一方出现侵权的行为,另一方就没法做到有凭有据。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考虑风险意识,一般依靠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协议,这样不利于他们的权益保护。当地政府在履行其职能的时候,要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对农户加强培训。工作中切实做到简政放权,及时制定政策,流转过程中加强监督,对于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绝不姑息,为土地经营权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三、土地流转对驻马店地区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一)土地流转发生之前,以家庭个人经营方式为主

驻马店地区土地流转前主要延续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外,有很少的一部分用来在市场销售。作为河南省的产粮大市,驻马店市也是家庭式的小农经济,按照人口承包集体的土地来耕种,当时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基本上靠人力,每到收获的季节都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还是十分的开心。

农产品收获后,农民必须要到粮所上交一部分粮食,被称作“交(缴)粮”。剩下的一部分才属于自己,每到麦收过后,粮所都排了长长的车队,场面很是壮观。这种所有制关系下,农户没有所有权,但有收益权和经营权,这就加强了农户对于土地独立经营的地位。

但是在这一经营方式下,生产规模过小,限制了农民的创造力,造成了农业的长期落后,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提高,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这种局面有待改变。

(二)土地流转发生之后,集体经营方式逐渐盛行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指引,为了克服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弊端,驻马店地区逐渐有了土地流转的现象,企业、个人在农村广泛收集闲置的土地,扩大自己的规模。基于其所具备的特色资源优势,驻马店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蘑菇、畜牧业、林业、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区。大量的农业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官庄镇为例,2014年,以合作社的方式建立雪松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该镇土地流转率达到了68%,带动农户九千户,解决了4000人的就业,营业收入达到1.7亿元,社员除了土地入股的每年租金,年末还进行分红。社员的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元。

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经营方式演变的必然趋势

农户在尝到土地流转后的甜头后,纷纷鼓励亲戚、好友进行土地流转,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土地流转后通过加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大多数的农户进行必要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意义

1.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的成本不断增加,再想依靠原来的高投入来换取高收益,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小农分散经营的特点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经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可以提高机械的利用效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土地流转的对象主要是企业、集体等经济组织,农民除了获得土地租金,还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稳定的工资薪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吸引资金流向农业

城市已经发展的很成熟,而广大的农村地区,方兴未艾,许多资源有待开发利用。所以在加快土地流转的背景下,土地集中化程度提高,对于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吸引资金流入农村地。同时本地人民对于当地比较了解,可以减少发展中的阻碍,所以政府要下功夫激发本地资金的潜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妥善安排好剩余劳动力的问题。[3]

3.壮大农村经济,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

以前的农村市场闭塞,产品基本自给自足。随着经济的开放,小农经济已经不太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在市场中的风险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种资金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进行资本输入,其中不乏投机行为,一旦受到冲击,对于农村经济是致命的。所以让农村经济敢于“走出去”就要整合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在市场中公平竞争。同时要“引进来”,欢迎外来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以此来带动农村经济的活力。[4]

4.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补充和发展

在特殊的时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应了民心,很好的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机械化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渐渐地显现出来。发展适度规模经济符合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在原有制度下的创新,它越过了农业合作化时期对于农民创造性的障碍,反而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得不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时代的进步,充分发挥农民自主性的伟大创新。

(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具备的条件

1.农村人口的转移为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带来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考虑到农村的情况,一部分农户在外长期务工,为子女求学在外地定居,另外一些新生代80、90不愿意再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就造成了农村具有很大的土地流转市场。土地资源的富余就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来条件。土地是发展适度规模经济的基础。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有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腰包越来越殷实,但是发展规模经济需要雄厚的资金,来购买机械设备、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等都需要资金。而合作社的建立,股份制的合作,使得有限的资金聚集在一起发挥巨大的价值,同时土地的抵押制度换来了银行业的支持,为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条件。[5]大量的资金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农业经营方式篇4

「摘要题土地经济

「关键词农地经营方式/财政支农/大规模集中经营/农业企业/土地使用权流转

“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就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来看,要真正解决好这一复杂而又重大的问题就必须充分重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与支持,并且紧密结合农业各方面变革的实际,特别是近年来农业用地经营方式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它将代表今后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管理、就业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并奠定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石。本文就农地经营方式变革的前提下,财政支农政策如何与其相互配合并促进其不断发展与完善加以探讨。

一、当前农地经营方式变革中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用地出现了许多如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企业化农业等一系列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这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主观愿望,更是农业生产力自身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当前的财政支农政策和现实工作在一些方面还没有完全跟上这一农业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许多问题。

农业经营方式篇5

[关键词]“三农”问题家庭承包经营规模经营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思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

一、完善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实行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十亿“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土地制度。它既适应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内容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一直坚持和实施的土地制度。这一制度,没有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式,却完全确立了农民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承包,改变了农村的土地经营和使用方式和形式,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分离,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使用权,从而获得了生产自和经营收益权,使农户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本身是不平衡的,同时,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农村土地经营和使用方式在各个地区也不完全相同。除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外,在一些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地理环境比较特殊的农村,出现了土地经营和使用权集中,也就是说,在一些农村出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和使用的方式,如农民集体承包土地,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这种新型的土地经营和使用方式也是农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更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党中央对这种土地规模经营和使用的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强调:在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农民自愿的原则,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稳妥推进,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把土地规模经营作为农村土地经营和使用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下来,指出:“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必须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加以完善。”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和使用即土地规模经营也从萌芽状态,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为了适应农村土地经营和使用方式发展变化的趋势,更好地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及时修正了农村土地经营和使用制度,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修改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把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对“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指出:这种经营体制,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能更好地把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作为一种土地经营和使用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不能把它与集体统一经营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更不能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为由,削弱或取消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点,明确指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这就是说,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仍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在坚持这个核心的前提下,在不断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统分结合的土地双层经营体制。到底应该采用哪一种土地经营和使用形式,既要考虑本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同时还要看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二、支持、鼓励和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

从理论上讲,在农村,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是推动农业高速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就我国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农民愿意接受的土地经营和使用方式看,还不宜实行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经营,更不能过早地提倡。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放弃或不搞土地规模经营和使用的方式,始终坚持搞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而是说,我国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宜放弃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搞大规模的土地经营和使用。在我国大多数农村,最恰当的土地经营方式仍然是家庭承包经营。但也不能对一些农村出现的土地规模经营和使用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必须积极提倡、支持和鼓励,使其适度发展,并逐步推广。农村土地经营和使用的基本模式是,一方面,坚持并不断完善现存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因为它适应中国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是农民愿意接受的土地经营和使用方式。另一方面,对农村中出现的土地规模经营,要支持和鼓励,并加强引导,通过示范和榜样的力量,使农村土地经营循序渐进地从小规模经营到中规模经营,逐步发展到大规模经营。

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根据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断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支持并鼓励一部分农村、一部分农民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民自己的意愿,采用实事求是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发展和扩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一,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土地经营和使用权的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使农户完全拥有土地经营和使用权,长期不变且相对稳定的承包关系,切实保障了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发展自和经营收益权,但相对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又使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受到了限制。

为了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就必须允许和鼓励土地经营和使用权的合理流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以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新宪法修正案也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就是说,农户在土地经营和使用权的承包期内,有权按照依法、自主的原则,对自己承包的土地经营和使用权进行转让、出租,实现土地经营权的集中,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国家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第二,支持农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主、自愿的原则让农民集中起来,实现规模经营。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使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把分散的、零星的土地经营和使用权集中起来,是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又一重要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一方面,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方针,支持和鼓励农户以各种形式进行联合与合作,积极发展劳动力或土地经营和使用权的联合与合作组织,实现劳动或经营权的集中,壮大合作经济,逐步发展和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农户以各种方式和形式入股,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股份合作制是使分散经营土地的农民走向联合经营土地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民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如劳动力、技术、农具、土地经营权、或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等,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以各种形式入股,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实现规模经营,逐步向集体经营过渡。

第三,支持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走大规模经营的道路。推进并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是加快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业经济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但仅靠农民土地经营和使用权的出租和有偿出让,以及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是不够的。必须支持、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向农业投资,实现工商企业与农业的直接结合,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一方面,农业必须向工商企业迈进,主动向工商企业靠拢,采用各种形式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化链条,增加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规模,实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实现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农业产业一体化组织,充分发挥一体化组织的协调、引导和服务功能,以及规模经营的效益,引导并帮助农民走上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经营之路,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规模,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实现三大产业平衡协调发展的前提。但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走规模经营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的发展道路外,还必须走出就农业论农业的小农业发展之路,跳出小农业的圈子,从小农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大农业的发展道路,实现农工商一体化。

三、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意义

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打破了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土地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我们党一直没有放弃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这一目标,并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实施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以来的经验,结合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视角,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阐述了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意义。

第一,明确目标,立足现实,不急于求成,脚踏实地、有先有后地逐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农业,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是土地集中使用,实行规模经营。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同,因此,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就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盲目冒进,急于求成,而必须分层次、有步骤、由低到高地逐步进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制度上对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定,一方面,明确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但就现实看,还必须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土地经营体制,因为它符合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特点,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气候、环境等情况及时、自主地做出决策,进行农业生产,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农户自主安排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收入。同时,这种土地经营方式也是大多数农民所愿意接受的。

另一方面,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不能不顾现实情况刻意地追求某种土地经营模式和经营方式。而必须是该“统”的统,该“分”的分,不论采用哪一种土地经营和使用方式,只要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农民心愿,农民愿意接受,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允许的,都包含在土地经营制度之内,并受到保护。同时,也不是静止地对待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是强调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度性,明确了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途径。

第二,把土地经营方式的发展同推进农村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但农村城镇化决不仅仅是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成为城镇居民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构建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新途径。

实现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流动的结果。而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从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向大规模经营的转变,则是加速农村人口流动的重要条件。土地规模经营的出现和扩大,一方面,加速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必然导致一些农民在合法、自愿的条件下,通过出租、出卖或入股等方式有偿转让出自己的土地“经营和使用权”,成为农村剩余人口。土地经营权的让出使农民完全解除了土地的束缚,彻底摆脱了经营土地的羁绊,为农民向城市流动和向小城镇集中创造了必要条件。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流动人口户籍制度建立与完善,使城镇中有固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在职业或居住所在地有明确的户籍。这样,既把农村流动人口固定下来,便于管理,也引导农村剩余人口平稳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同时,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使越来越多的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农民离开农村奔向城镇。

从包产到户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到对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肯定,从土地集体集中经营方式的解体到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肯定,标志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从土地经营方式的改革开始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农业经营方式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塑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塑造出有利于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突破“小而全”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内在激勋、进行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家庭经营要向采取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因此,必须在小规模经营农户基础上,塑造出现代化微观经营主体。笔者认为,从我国实际出发.必须在逻辑上继起、时间和空间上并存的3个层面上塑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微观经营主体。

一 大力发展企业化经营农户

小规模农户在我国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中占绝大比重,没有这些小规模农户的企业化,我国农业企业化无从谈起。但在短时期内把2.45亿小规模农户改造为企业组织并实现农户组织形式企业化绝无可能,而推行农户经营行为的企业化却具有较大可能性。通过推行农户经营行为企业化,使传统经营农户转化为企业化经营农户。

我国的实践表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现有生产要素规模和水平基础上将小规模农户纳入到大规模生产经营体系中来。使农户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进行专业化、商品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因而是培育企业化经营农户的有效途径。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完善和规范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实现农户和市场的有效对接,而小规模农户自身难以完全实现这种对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组织,形成以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探索出了“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农民合作社+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农户”、“市场+农民科技协会或研究会”、“市场+政府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其中,真正能实现农户和市场对接的,是“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农民合作社+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形式。因此,应重点推行“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农民合作社+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以加快提升农户的企业化经营水平-二是要在产业化各个主体之间建立起科学的联结形式。要以契约关系和参股关系为主要方式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组织连接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凡具备条件的应鼓励通过参股方式,建立起紧密型“公司+农户”经营组织,并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在税收、信贷、进出口等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给予引导与扶持。

二 大力发展农业准企业

所谓农业准企业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企业经营行为和组织特征的农业微观经营组织。主要包括:①农业大户。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村“能人”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生产要素积累和集中,形成农业生产、加工、购销以及涉农服务等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农户;②农户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组织。前者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实行多个农户共同作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涉农服务的经营联合体。后者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涉农服务的经营联合体,③紧密型“公司+农户”组织。这种紧密型经营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企业的组织和行为特征,属于准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④农民合作社。在国外尤其发达国家,一般把农民合作社界定为企业范畴,如美国农业部农村商业和合作社发展中心给合作社下的定义是:合作社是一种用户所有、用户控制和用户受益的公司型企业。从我国实践来看,大多数合作社规模不大,组织形式不规范,功能不健全,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

大力发展农业准企业.除了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紧密型“公司+农户”经营组织外,还要大力发展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以及农民合作社等。

首先,大力发展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并促进其进一步创新。(1)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通过登记注册,使其具备法人资格,在享受一般农业企业优惠政策基础上,给其更优惠的政策,(2)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引入现代生产要素;(3)有关部门应在市场信息收集、市场进入和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提供服务,(4)要引导农业大户打破血缘关系,形成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内部组织方式,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发展成家庭农场或农业公司。要引导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通过合伙制、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等形式,进行规范化改造,发展成联户型家庭农场或农业公司。

其次,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并加以规范。(1)加强政策扶持,多种形式发展合作社。要突破地域界限,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社。政府部门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并在技术和信息提供、人才培养、合作社间合作等方面为其提供服务;(2)引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内部机制。要建立明晰的产权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及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4)促进有条件的合作社进行联合。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促进一些内部组织与管理比较规范、功能比较完善、规模比较大的合作社走联合的道路。

三 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企业

农业经营方式篇7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经济发展;促进

1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一方面在宣传、贯彻落实农村政策,履行行政管理以及监督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向上级反映农村居民需求,传达农村居民意愿方面同样起到了桥梁作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集体土地的承包管理,管理安排劳动力,以及对农村集体资产和技术指导的管理,从多个方面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受落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制约的主要表现

2.1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不完善

许多农村对于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阶段农村普遍为家庭生产制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忽视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导致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不完善,在部分地区,甚至缺乏经营管理机构,经营管理工作不到位,桥梁作用得不到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2.2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

大部分农村因其自身特点,对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致使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实施。在宣传政策的方式方法上,较为粗暴,没有更好的向上级部门反映农民心声,在指导农民对新型生产方式以及设备的学习方面,较为欠缺,农业生产科学化受到了巨大影响,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经济的科学有序发展。

2.3农民经营管理观念的缺乏,农业产业化不足

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的经济收入,与现阶段社会生活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大,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的不足,没有专业人员进行土地承包工作,养殖畜牧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无法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的收入维持在低水平,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人才流失严重。

3提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策略

3.1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管理机构

在对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其性质,明确其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发挥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农村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方针政策方面的作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合理设置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注重组织筹集农业救助资金的方式方法,合理开展农村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水利灌溉工程、供电设备以及输电线路、交通道路等。

3.2提升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工作水平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实施,因为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农村自身条件的因素,导致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较为匮乏。因此,政府应当加强选取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人才,针对现有农村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工作,全方面提升农村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从人员层面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3发挥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观念以及方式的转变,需要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加强对投资者的引导,促进农村农业发展产业化的建设,利用土地承包等形式,拓宽农业经济发展形式,形成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综合性立体经济发展方式。针对现阶段农村人员大量外流现象,农业产业化建设可以增加工作岗位,农村居民收入也可以得到一定提升。避免无人进行农业劳作、农村土地荒废、土地资源浪费等现象发生。通过农业产业化建设,从发展形式层面,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结束语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党和政府以及农村之间,发挥了桥梁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讨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时,需要正确认识现阶段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足,从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等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党明.浅谈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05:39+42.

农业经营方式篇8

关键词:土地规模经营原则模式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必然抉择。

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为独立单位,并且土地承包的数量有限,自然是一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而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机械化,即用现代机械设备取代畜力或手工劳动力的耕作方式,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利用需要土地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使农业机械展开,更不可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不适合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耕作,限制了机械设备的运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就是在一定规模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以便于运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不断利用更新的技术武装农业,发展农业,进而有效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2.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农业,明确投人与产出的关系,计算农业成本。一方面,农业生产面向市场,根据市场的供求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不再是自食其力,而是为社会、他人生产,满足社会和他人的要求。既然要面向市场,为社会需要而生产,因此,价值规律便对农业生产起调节作用。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由于技术水平低,很难实现扩大化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没有市场竞争力,更不可能扩大市场占有。

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满足大规模的农业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的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建立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农民可以根据市场信息的引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依法原则。

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依法原则。依法就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要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也就是说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必须遵守《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通过出租、转包、人股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必须遵守有关法律的规定,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保护土地经营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也保护承包者或具体土地经营者的权益。流转程序必须合法,按法定程序运行,国家必须完备有关的法律;使各种流转都有法律依据,合乎法律要求,各方面都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自愿原则。

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自愿原则。自愿就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以人为本。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强迫农民,损害农民享有的合法的土地经营权利。也就是说,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要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通过必要的行政干预,合理地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行政推动过程。农民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因为土地经营权关系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流转中必须考虑农民利益,而真正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就是农民自己。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由农民自己决定,即农民自己有流转或不流转的权利,也有采用这种流转方式或其他流转方式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

3.有偿原则。

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有偿原则。有偿就是通过转包费或者租金的形式保障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过程中的利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了农民土地经营权。通过经营权,农民享有合法的土地收益权,包括直接经营土地的收益,也包括流转土地的收益。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土地经营权保障了农民的生存权利,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仅要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还要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农村土地流转一是农民能获得比自己经营更多的利益;二是通过合理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从而增产增收。农民只有在得到比转让土地经营权之前更大收益的时候,才能更加主动转让土地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无偿占有或剥夺农民的土地经营权。

三、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农民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损坏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1.允许农民转包或出租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向种粮大户、种田能手或农业公司集中,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多都是包干到户的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地权的分散、细碎保证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长期不变的政策,又使这种经营权相对稳定,农民得到实惠,是真正的受益者.但这种经营模式,造成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同时严重限制了土地的合理高效使用。

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须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经营。其一,转包。农民将承包集体土地的经营权转包出去,收取转包差额费。其二,出租。农民将土地的经营权出租出去,收取租金。其三,转让。农民通过收取一定的转让费,将土地经营权转让出去。这样,促使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或农业公司流转。将分散的土地经营权集中到一起,由种田大户、种田能手或农业公司进行统一的规模经营。长期不变的经营权为出租、转包和转让创造了条件。

2一按照民主、自愿的原则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方针,允许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这些形式概括为“农户联合与合作”,“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第一,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技术、资金、劳动工具等人股,成立农村股份合作社。农村股份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户自愿互助的基础_L,是以实现农民共同经济利益为前提的.它是农民共同经营土地的有效形式。农户通过人股参与经营和分配,并且可以按股分红。

农业经营方式篇9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的工业化进程,我国逐渐从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大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移。而由于农业的效益比较低,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常驻留守人员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土地大多处于缺乏有效管理或无管理的状态,农村土地出现了种与不种,谁来种,怎么种等问题。传统农村土地经营者向城市农民工的转移,粗放式的管理土地,后续土地经营者的缺乏等因素都将归结于一个问题,现代农村的土地如何经营?面对这一问题,深化土地改革,加强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管理、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长久之策。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2015年、2016年的一号文件依然将适度规模化经营列入重点工作。2017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指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可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适宜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一、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基本概念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二)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村土地流转其实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权利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农户所有的财产权利,主要目的将农业生产向大户、经营能手和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集中,从而产生边际产出拉平效应和规模效应,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

(三)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是指土地使用生产经营者将农地流转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从而达到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而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由于农地的生产经营规模的选择改变而引起经济收益的增?p变化,具体表现为农地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不变三种情况。

(四)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是在一定的适合的环境和适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徐州市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

(一)以种植大户为主的家庭农场模式

以种植大户为主的家庭农场模式是指那些熟悉农业种植技术且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大农户,通过转包或租赁土地等土地流转方式来获得大量土地的经营权,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效益的一种经营模式。

家庭农场模式形成的原因:一是充分的土地资源。由于传统家庭承包经营导致农户种植分散,农业经营收益过低,达不到规模效益。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农户弃农从商或弃农从工,因此促使土地原有承包者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为种植大户承包土地提供了土地来源。二是种植大户拥有的内在因素。种植大户大多是农业起家,从事农业种植经营很多年,总结了很多丰富的农业种植技术且这些大户大多具备承包土地所必备的经济实力。两者兼备的大户在经营流转到手的土地时得心应手,经济收益也提高了。三是出台的政府政策扶持。为了促使农业有效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国家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市县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家庭农场配套政策,如对经营家庭农场所申请的银行贷款予以贴息扶持;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提供农产品种植、销售培训;对经营稳定、推广应用新技术且收益较高的家庭农场给予资金奖励等。这些政策也推动了种粮大户的发展。

家庭农场模式经营的特点。一是在经营规模上,不断扩大。如徐州市铜山区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普遍较大,首批申报的51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50-100亩的有2家,占3.9%;100-500亩的有42家,占82.4%;500亩以上的有7家,占13.7%。二是在经营方式上,种植大户普遍采用现代机械种植或推广应用新技术,种植范围大、生产效率高,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化发展,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三是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上,产业覆盖区域不断拓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市场行情,开展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涉及区域广泛,从水稻、玉米、小麦到蔬菜瓜果、苗木花卉。

家庭农场模式的制约因素。一是资金的制约。单个大户资金不充足且融资渠道有限。调查显示,种粮大户大多数是农民,原始积累的资金数量有限,而发展大规模的承包土地种植,是需要大量的原始资金投入的。虽有一定的政府信贷扶持政策,但农村信贷条件苛刻,信贷额度低等,使得种植大户融资困难,经营能力有限,发展规模有限。二是土地承包期限的制约。由于流转的土地承包期限较短,从而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田进行大规模的设施改良,若初始投入资金过多,短期内收回投资额的概率很小,因此种植大户不愿意对承包的农田进行大规模长久的投资,以改善土地资源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生产经营风险大。由于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各种水利设施也不完善,这些因素导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大多数农民种植都是“靠天收”,时刻存在着破产风险。

(二)以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主的经营模式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农户之间、农户与集体之间,本着自愿原则组织起来,按照协议或章程,以资金、实物、劳务、技术等作为出资,从事生产与经营,通过民主管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一种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其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两种特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其他的土地流转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过程中创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对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承包土地权流转的要求,实现了农村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形成原因。一是传统土地经营方式变革的时代需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弊端日益明显,现代农业要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然而传统土地制度经营规模有限,且过度分散,原有的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阻碍了土地、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与现代高效农业的有效结合。在传统土地制度变革势在必行的背景下,农村股份合作制应运而生。二是政府引导,相关政策出台促使土地合作社得到保障。调查显示,政府在组建土地合作社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各地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基本上都是由村委会或者政府主要领导组织成立的。2007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和登记、成员的相关义务和权力。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都给出了相应的规定,并且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也做出了规定。为了促使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还给出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都给出了很好的法律指导和规定,规范了土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合作社经营模式的特点。一是农民以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实现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充分保障了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创新了土地经营模式,提高了农民的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农民将土地斥资入股,以股份形式加入合作社,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目标。农民加入合作社后,按照合作社要求统一生产,合作社以规模化的方式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降低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和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制约因素。一是政社不分,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合作社与村社区组织之间本应完全脱钩。但是,现实情况多是合作社内职位主要由村干部兼任。如,村委会主任兼任合作社经理,村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等。若村干部的管理能力不够,又因兼任合作社领导人,没有第三方能对合作社组织形成有效监督,将会造成经营失误和监督机制的失效,损害股东利益。二是农民入股意愿不高。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普遍认同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有效实施的前提,但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民对土地股份合作制理解不够,特别是年纪偏大的农民,土地收入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入股意愿较低。三是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当前大多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规模扩大再生产,不能集中土地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而且农民利益无法得到充分?w现,导致大量合同纠纷和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以“公司+农户”的企业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有资本实力的龙头企业提供资本,租赁当地农民的土地,购买相关的农用机械,以工厂的模式从事有关农业的生产活动,并且雇佣当地农民在工厂里面工作以达到规模经营效益的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模式形成的原因:一是企业的内在原因:拥有充实的资本,能够租赁大面积的土地和购买大量农用设备。进驻农业领域发展的企业大多资本充足、管理科学、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良种良方,这给企业经营模式提供了先期必备的发展条件。二是政府的引导,政府起到牵引和推动企业在农村经营的作用。当企业打算在某地农业领域发展时,政府就开始沟通外来企业和本地农民,这种沟通起到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企业经营模式的特点:一是企业建立的农场大多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其他能追求高利润的产业。如徐州月亮湾农业观光园多样化经营,由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产业化、休闲度假等板块组成,已建成千亩葡萄观光采摘基地、千亩红豆杉基地、300多亩桃花园、良种马繁育基地、生态餐厅、葡萄酒堡、儿童娱乐体验中心、农副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多功能会议餐饮中心等项目。二是土地流转期限长,流转规模大。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期限普遍较长。由于企业经营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才能盈利,只有长期稳定且规模大的土地流转才能使企业经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经营模式的土地流转规模普遍较大。如,徐州月亮湾农业观光园,流转土地面积5000亩,这样为收回原始资本投入提高了保证。三是采用现代化公司运作模式,经营效率高。企业在经营农业领域时,将企业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带入农业领域,使得农业经营的效率大大提高。科学的管理运作方式是企业经营模式的一个很大的亮点。

企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行业差异的制约。一些外来公司一直从事于非农业领域,当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时,就缺乏相应的农业耕作和销售经验,使得公司效益不高甚至亏损。二是企业与农户关系的制约。由于天然的农商隔膜使得农户与企业沟通不足,导致双方相互了解和认识都不足。另外企业将土地过多过久的流转致使一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缺少了土地的保障,使得一些农民对企业产生不良情绪,因此,企业与农户之间往往缺乏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以市县示范区为载体的经营模式

市县示范区是指在具有一定优势的地区建立农业基地,并对周边区域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一定的优势是指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农业技术、组织管理等基本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地区则泛指合适的郊区和乡村。它是我国政府为了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而提出的一种经营模式。

市县示范区经营模式形成的原因:市县示范区建设的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和农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它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

市县示范区经营模式的特点:一是市县示范区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核心。市县示范区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优势和特点,围绕粮食、蔬菜、瓜果、油料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着力引入现代农业要素,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带动农民从农业中增收,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对区域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二是市县示范区以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为引领,以政策为导向,在品种和技术选择上先进适用,把常规技术与新技术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市县示范区以推进区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基本立足点。区域性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市县示范区建设的导向性目标。市县示范区是一种生产要素聚集的载体,通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将土地、资金、技术、管理方式等生产要素有机地聚集在一起,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如,徐庄镇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基地,示范区面积为10800亩。示范基地是以小麦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主的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模式。该示范区针对徐庄镇小麦生产特点和制约因素,应用优质专用品种,应用科学施肥和节肥技术、绿色防控和节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依托农技中心技术力量,开展适合该镇小麦不同行株距配置、不同时期施肥、不同施肥量、生物防控、有机质肥料、精准喷药试验示范,确定该镇小麦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经过科学的管理种植,整个小麦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其中,高产创建千亩核心示范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高产攻关田600公斤以上。通过项目实施,辐射带动全镇小麦均衡增产高效。示范区平均单产比非示范区平均单产增加10%以上,新增50公斤,达到500公斤,部分达到550公斤以上,亩增效益110元以上。

市县示范区经营模式的制约因素:一是农村人力资源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人力资源薄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迫切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人才队伍。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少,基层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都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

三、徐州市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对比分析

(一)徐州市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共同点

通过对徐州市四种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比较,虽然家庭农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公司+农户”和市县示范区在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从本质上看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具有适度的经营规模;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营规模较大,具有辐射带动效应

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改变了农业经营者的土地经营规模结构。家庭农场模式中的种植大户通过转包或租赁土地等土地流转方式获得大量土地的经营权,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效益。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组织模式与利益机制的创新,实现了社员小规模生产基础上的合作社经营规模化,这也是中国小农基础上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对于农业企业而言,通过调查发现,90%以上的被调查农业企业拥有生产基地,且基地规模大。农业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不仅稳定了生产资料,而且带动了周边农户,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县示范区以政府为主导,依托土地集中连片的自然优势,围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全国各地农村都致力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首要问题是解决经营规模小的问题。当前,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唯一出路就是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一是土地规模经营是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农户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下进行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参与主体利益是靠市场来调节的,不违背各方主体的意愿,不损害各方主体的利益。二是土地流转依靠法律保障。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当事各方都签有“协议”或者“合同”,一次保障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3.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产出率增大,农民的收入高于自行耕种。而农民流转出土地后,又可以根据自身素质和技能,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降低市场风险,保证农民利益。流转出土地后,农民通过租金或者分红等方式收益,摆脱了自耕时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土地流转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也在法律上保证了农民的利益。三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收到了良好成效: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富裕人员外出务工经商、规避市场风险等,农村的整体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符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保产量,促增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进行的大面积耕种,采用机械化作业、推广优良品种和新技术,使得生产成本降低,粮食产量较散户种植模式有了大幅增高,这对确保粮食供给甚至国家?Z食安全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二)徐州市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不同点

家庭农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公司+农户”和市县示范区等四种农村土地经营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产生了较高的效益,但四种模式各自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从形成原因、经营特点和制约因素等方面来看,四种模式的关系可以通过表1做以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徐州市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形成与实现,既有政府的积极推动,如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也有市场选择的结果,如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模式等。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是其实现的主要途径,就政府与市场两个因素将徐州市目前的四种主要农地经营模式作以分析(见表2):

四、徐州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徐州市目前四种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中可以看出,尽管各有弊端,但总体符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农业机械化、品种优化等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要求,除了要根据徐州市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之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此保证土地使用效率和农民经营效益。

(一)尊重农民意愿,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土地规模经营是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农民自愿”是土地流转的最基本要求。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违背其意愿强制农民流转土地,更不能运用行政权力粗暴地进行土地流转。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受益,是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目的。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也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一是要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土地流转双方应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统一文本格式的书面流转合同,并将流转合同报村委会备案和乡镇农经管理部门登记。二是要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应明确流转土地的形式、面积、坐落、用途、起止日期及期限、流转双方的个人信息及权利义务、流转价格及支付方式、流转合同到期后地面附着物及相关设施处理和违约行为处置办法等。三是要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监管。

随着农民对土地规模经营意识的提高,坚持农民自下而上与政府自上而下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好土地流转,让土地规模经营受益更多的农民。

(二)发展农村教育,培育现代农民

发展农村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农村群众基本素质、学历的提高,更要注重农村职业教育,开展以科学种田为主的综合性技能培训,培养具备现代化种植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能手,既是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一是加强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长班与短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印发资料与设点咨询相结合、外出参观学习与聘请农业专家现场讲解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方式,组织农民参加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技术培训,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体系。二是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构建农民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村致富信息和市场产品供求信息,避免盲目跟从。三是鼓励种田能手和返乡创业人员进行土地规模经营,为他们提供政策保证和技术资金支持,培育新型农民,带动周边农民学习发展。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依附土地而生存,即便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地仍然是农民的重要的生存保障。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承担着心理寄托、社会保障、就业和福利等多项功能。基于这种农民长久形成的传统保守的心理,如果将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流转,会对农民的心理、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又作为事关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具体措施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放力度,多方位的筹措保障基金,建立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定力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失业保险、工商保险、生活救济等各项权利。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在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与之配套。一是加快农业基础生产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电力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旱天可以灌溉、涝渍可以排降,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可以及时进出市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积极改造中低等产田,加大标准农田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二是针对目前已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相应的改进、保养,使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避免大范围的重复建设,降低土地规模经营的成本。三是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密切联系,为农民做好农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等工作打下硬件基础。通过密切联系各级农业市场,力求快速、准确的农业市场信息,使得广大农户能够根据市场动向及时调整生产方向,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农业经营方式篇10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过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但是,离构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一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趋势,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承包农户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户兼业化倾向明显,迫切需要解决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问题,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三是农户家庭经营大多属于分散经营,仍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问题,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伴随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问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现代农业需要相适应的经营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四大特征体现了现代农业对经营方式的内在要求。比如,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要求农业经营要适应市场多变的要求。农民合作组织能够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能够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生产技术、提供社会服务、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纽带。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发展,是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快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全国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农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不足10亩,90%左右的农户养肉牛数量在2头以下、养猪数量在10头以下;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1~60岁占21.3%,60岁以上占11.2%,女性占53.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和新挑战,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总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客观要求;是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应对“谁来种地”问题的迫切需要。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步伐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加快培育以农民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加快培育以农民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任务,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根本。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要以处在“三农”核心地位的农民为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现有务农人员培训,使之尽快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广泛开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合作社带头人等培训。在完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吸引和支持高素质人才务农创业、投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立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并使之与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相协调,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积极探索农业经营新模式,促进公司化、园区化的农业实验区发展,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优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前提。要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分步稳妥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确权、土地流转监督、规模化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优惠政策实施等,以此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度推进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首选是要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其次是要不断提升公益机构的服务能力;再次是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组织从事农业公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农业金融保险体系建设;四是要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多种服务模式,及时总结推广。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先导和基础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重点培养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着力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先导

进入新世纪,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日趋凸现,如果不把农民培育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将成为一句空话。正如指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谈不上,还会影响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人,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就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细胞,对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发挥重要的主体性、基础性作用。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能否奔小康,根本还在于要赋予老乡奔小康的能力,培育老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的重大基础工程大力推进,充分依托全国各级农广校组织完整、体系健全、覆盖面广、贴近基层、经验丰富的优势,加快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培育方式和制度。

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步伐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公共基础平台,让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有舞台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和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二是要建立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学分银行,促进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对接,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提升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的服务能力;三是要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综合集成智慧农民云平台;四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引进国外农民培育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发展能力;五是搭建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平台,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大会,促进互动交流、对话合作和联合联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