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十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十篇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34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教学模式改革发展趋势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tomakeeducationtechnologyisfacingnewchallenges.informationtechnologyrevolution,theconceptoflifelonglearning,teachingeducationaltechnologyhaveledtothedevelopmentandchangewiththetimes.theoriginalwilltothediversificationofasingleteachingmodel,modern,practicalchange.Basedonthisanalysisauthorofthisteachingmodelnewtrendsfortheteachingofeducati-

onaltechnologyandreformtoprovidesomeusefullessons.

Keywords:educationaltechnology;teachingreform,trends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而且技术日趋完善。本专业主要面对的方向是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育应用、企业绩效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影视媒体编辑等。就业面很广阔,但这也要求专业人才要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靠单纯的理论灌输得到的,必须要多参与网络实践。因此,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视。但是,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又称之为“传授式”,其核心就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的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的缺点有:

1.“唯书”,一切以教材文字为准。教师没有自己的观点,学生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与学生保持与书完全一致就可以。造成的后果是教师也不愿意认真教学,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

2.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按一个模子制造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样的灌输下就被慢慢磨灭。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很容易培养出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

3.教学模式与实践相脱节。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教育技术专业,与时代联系非常紧密。利用网络,多媒体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是本专业的学科目的所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重视理论知识,轻实践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低,出现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在情理之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不能担负起培养现代化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责任。那么在未来,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应该如何发展呢?笔者认为,教育技术教学培养模式将会出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首先,教学观念由传统的“传授”的教学模式向新型“共同学习”的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教师不只是“教”,学生不只是“学”。这种教学模式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同时也会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取得学生的信任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会顺利很多。而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也能事半功倍。

其次,从单一教学模式向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在传统的教育技术教学模式中,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通过书本,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缺乏互动,效果不佳。而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求。一方面新的网络技术可以远程施教,因材施教,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也弥补了学生间的个体素质差异。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化的教学,可以将单一的教学变得直观立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由千人一面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向与实践相结合并服务于实践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教育技术教学模式都偏向理论研究,学生考试考的是理论概念,与实践联系不紧密。而现代教育技术学依靠网络实践多。而且新的网络技术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很多。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学校硬件水平,学生素质的不同等客观条件,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际教学的检验,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最后,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照搬几年前书本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被广泛应用,教学条件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能充分表示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使得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多媒体技术的是教育技术在知识表示方面的重大突破。而使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相互配合,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深,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

教育远不是简单的把一本书的知识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的过程,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学这门新兴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进步,向多元化现代化转变,这是其大趋势。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传统的理论教育永远是占据第一位的,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够只凭实践的经验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但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认清先进与传统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我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技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模式上的不断探索,这门新兴的学科一定能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起到很好的积极影响。

本文系衡水学院2008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2008015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多媒体教育技术;高校;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一、前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已显示其雏形,其主要通过投影、幻灯片、录音等方式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计算机、网络逐步用于教学。在此情形之下,诸多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纷纷引进多媒体教育技术,并且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充分发挥着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势,促进高校教学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迫使相关科技人员加强对其的研究与探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据目前我国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在辅助教学方面存在诸多优势,但仍存在些许不足。

1.优势

首先,达到资源的高度密集,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技术以自身终端为基础,对各区域的信息、资料进行截取和汇总。高校老师在此前提下,合理、有效选择资料、信息并制作、编排,用以课堂展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资源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依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

其次,灵活性较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育技术打破了学习形式以及时空距离的束缚,灵活运用至教育教学,实现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高效。

最后,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意愿。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2.不足

首先,未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应用时间较短的教学技术,诸多老师对其了解并不透彻,导致使用过程出现失误,未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目的。

其次,信息容量过大,学生完全把握困难。由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便利,导致诸多老师将大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导致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完全理解、把握知识点较困难。

最后,过于依赖多媒体教育技术。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有助于教学的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教学,导致诸多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老师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课堂上仅仅围绕多媒体进行教学,忽略实际情况,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下面,笔者将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探究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构建网络化系统。初期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主要是借助教学服务系统实现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的目的。随着时展,该技术已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高校将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完善教学教育。针对以上情况,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考虑现代通信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健全的多媒体教育信息系统,将所有地区的教育资料进行汇总和编制,促进各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综合利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对于高校而言,该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提供,避免因计算机负荷超标而阻碍资源共享,达到教学效果,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设备实现智能化。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影响下,对教学设备和存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设备智能化是多媒体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教育教学走向更高的台阶。智能化教学设备为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处理更加复杂的信息和问题,使得原本简单的信息检索和收集功能得到优化,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教学功能实现全面化。语音系统和学生自控处理系统等均是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功能。这些功能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初期仅是简单的单机处理,显得功能单一。为满足高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建立教学功能全面化势在必行,达到一体化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功能的全面化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这不仅是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一大进步。同时也为高校多媒体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四、小结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发展带来新鲜血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改善,多媒体教育将以网络化系统、教学设备智能化、教学功能全面化的趋势向前发展,为我国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晓翼.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36-37+47.

[2]高川.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2,24:201-202.

[3]王智.浅析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电子制作,2014,11:125-126.

[4]项亚光,徐金山.安徽省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5:442-445.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篇3

一、我国高职教育背景

就高职教育发展轨迹而言,数量急剧增加的高职院校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弥补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人才结构的不足,培养了大批的实用性人才,为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以及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过渡膨胀的高职教育,导致教育质量急剧下滑,教育取向、培养模式,甚至是办学条件都受到社会的质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受到严重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深层反思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众多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

首先是硬件设施的困境。高职院校迫于教育成本的压力而改变培养方式和目标,导致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对接市场经济行为。与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硬件设施的配置相对落后于普通大学,加之以自主经营的模式,使得教育投入相对缺乏,办学条件不足。显然,职业教育的初衷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缺乏教学基础设施的高职院校,为规避教育成本的增加问题,转而向理论型、知识性教育目标靠近,逐渐发展成为重理论、轻实际的教育培养方式。与普通高校相比,理论型教育和知识型教育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可以说,高职院校用自己的“短处”和普通大学的“长处”相比较,其结果早已注定。从这点上说,高职教育不仅偏离了自身的教育初衷,而且违背了基本的市场规律,为后期人才培养和自身的发展制造了巨大的麻烦,也使得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全局性的发展困境。

其次是教育实施中的困境。教材陈旧、教法落后是困扰高职教育的诟病。整体而言,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各类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不仅没有专业方面的区分度,而且缺乏实际操作的针对性,严重影响教育效果。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国现有职业教育系统的师资绝大部分来自于普通大学,他们大都从事理论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较少接触一线实际工作;而外聘技工类教师比例很低,缺乏理论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养环境,因此在教育模式上倾向于“知识教育”,技能操作方面的实际应用教育比较少。由此造成的高职教育只能园囿于狭隘的知识型、理论型教育,极大地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

再次是教育现代化面临困境。无论从教学技术、教学水平还是教学设施上,我国高职院校都缺乏现代化要素的注入。比如说教学理念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教育水平还停留在课本教材等传统媒介上,教学设施还没有跟进现代先进电子技术发展步伐等等,这些都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因此,培养和引进一大批能够掌握现代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设备的专业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设施建设水平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不可或缺,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会减缓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但高职教育的前景依然广阔,其发展趋势也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是高职教育的终身化趋势不断加强。不论是普通大学教育还是高职职业教育,都将面临教育终身化趋势。作为实用技术型的高职教育,其终身化趋势更加明显。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分化加剧了职业分工的精细化,而职业流动趋势的加强又极大地刺激了岗位的稳定性,加之以现代工业技术力量的加速更新,“社会人”已经不再停留在相对稳定的职位和技术水平层面了,以电子信息化、电子科技化为代表的现代化趋势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结构,职业教育也必须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职业教育的终身化趋势也就在所难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以往将“青年学生培养后送入社会就完结”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市场需要了,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需要回到学校进行“再教育”,甚至是终身教育,这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当前需要调整的战略。换言之,我国高职院校还必需做好社会技术工人的“回头教育”准备,这才是现代化趋势下完整的职业教育方向。

二是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还将继续拓展,教育质量要求还将进一步提升。尽管高职教育面临生源上、硬件上、教学上甚至是教学目标上的困境,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覆盖面还将进一步拓展。可以预见,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还将进一步加剧,一定时期内人口总量还会呈增长趋势,劳动力就业仍将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格局。而对于职业教育,其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将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层次、技术水平的高要求和人才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发生改变,相当一部分的从业人员需要进行普通的职业教育,另外一部分人则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下某些技术和管理技能相结合的职业岗位要求。

三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色程度将会愈加明显,技能教育将引领高职教育培养方向。面临激励竞争的高职教育,在经历若干年市场竞争和调整后,具有独特优势的院校将会继续发扬其独特性,并力求向更深、更新的方向努力。对于没有竞争优势或显著办校特色的高职院校,将被市场所淘汰,而模仿和跟风的高职院校,也将面临教育体系内部的重新洗牌,其命运走向最终还是取决于各自的办学水平和专业特色适应市场程度,说白了,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篇4

在教育信息化如何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观念,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要素是指其工具性。其一表现在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手段;其二,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倍增器”、“转换器”、“助推器”。但是,在实际实践中,这个工具性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往往被我们的管理者、一线的实践者所忽略,那就是其必要性。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是必要条件。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流通等方式,改变着经济运行的方式和各行各业的生态,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对象――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其思维方式、对教育的需求和以前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看待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时,不能停留在表层,应该看得更深层一些。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角度看,首先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不能流于形式。

二、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

从相对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与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趋势,以此来把脉、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这里强调六个关键词――数字化、融合、云化、量化、重塑、颠覆。

趋势一:数字化

我们做的很多信息化方面的事情都停留在数字化阶段,目前,数字化涉及的内容包括电子书包、电子课本、交互白板、交互终端、网络服务、云端资源等。下一步信息化的趋势会加强,例如电子课本的数字化,不再是简单的电子搬家,而是逐渐加入视频、动画等很多新的元素,实现交互,再进一步发展新的理念,甚至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带来新的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趋势二:融合

从微观的角度看,融合涉及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表现在学习空间、学习过程、面向学科等方面。传统教学的物理空间与新兴的网络教学不再是两张皮,而是无缝对接,实现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翻转课堂,课堂上下、课堂内外,正规的学习、非正规的学习得到整合,学习者能自由、自主地学习,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不同的学科对信息技术要求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技术支撑的特点也相应不同,这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所在。

趋势三:云化

这方面既有公有云、私有云这种混搭的结构,也有云端一体化,在这个大环境下,为我们提供个人云的学习空间,促使学习者进入个人云时代,这也促使我们的教育方式、投入方式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的从业者和公司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教育从业者不再关注教育云本身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关注的是为自己提供什么样的应用和服务。

趋势四:量化

量化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教育大数据与学习分析,这不局限于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域的教育;二是精确测量和个性化诊断;三是智能化与个性化。量化技术的出现,是解决我们教学实践很多问题的一把钥匙。通过量化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师、教育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

趋势5:重塑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重塑表现在:学习学科实现新的发展;教育理论体系获得重构;主体角色――教师重新定位。例如,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大部分来源于网络而不再是教师,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高于教师,而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是建立在教师对知识的拥有量上面的,这就推动教学的传统主体角色――教师重新给自己定位。

趋势六:颠覆

在教育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教育的颠覆是一定会到来的,技术更新的周期短而教育更新的周期长,只是说教育的颠覆性变化不像技术更新那样快而已。例如“翻转课堂”简单理解是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结构,但其意义远非如此,在这个课堂模式中,技术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要有的教学手段,从而推动教育工作者进行很多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三、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痛点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均衡、质量、复杂几个方面。

均衡发展与公平是两个概念,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的均衡。二是校际均衡问题,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三是教育如何支撑学生的均衡发展,不能只关注学业发展,还要关注其他方面的发展。

质量提升方面,首先应该关注质量提升的标准问题。大的方面说,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中微观角度,从区域教育发展范围看,如何确定质量提升的标准、采取何种方式等应该得到关注,而这些不是单纯的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关注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性、质量提升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实际操作的复杂性。

四、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的抓手

其内容包括规划、体制机制创新、区域云平台、课堂教学创新、教师培训等方面。

区域教育信息化方向需要有指引,这要求规划先行,让规划引领未来。要注意的是,要关注如何解决不断出现的困局问题。

体制机制创新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的保障。其内容很多,例如管理机制,涉及激励机制、考评机制、运营机制等;建设机制;消费机制……

构建区域教育公共服务云是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基本依托,这也是一项必要条件。其功能表现在,倍增器――加快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转换器――改变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服务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助推器――为教育教学的创新和质量提升准备物质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模式;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7—0006—04

教育信息化是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多数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部门都经历了从20世纪70年代的电化教育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转变[1]如今的教育信息化给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和迅速更新使教育资源和环境逐渐达到一种数字化聚合的状态;各种新软件的应用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的网络架构和营运模式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化。[2]

探讨与研究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在最大限度降低总成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的管理效率,切实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益,不仅对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职能部门的建设与发展有所裨益,更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现有服务管理模式概况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在以多媒体教室为代表的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方面,以实施按照教学区设置值班点配备安排技术人员轮岗的管理模式为最常见的方式。然而随着设备的集成化程度和性能稳定性的逐步提升以及现代高校师生整体信息化水平的素质提高,这样的管理模式开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浪费趋势,教学管理效能不能完全发挥或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院校已经开始进行了“大物业”管理模式或者专业服务供应商委托管理模式或是混合管理模式等多种方式的探索性尝试,以减少在设备管理上的资源投入,提升效率。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往往因为沟通有效性、分工不明确或者服务维持费用标准不菲等综合原因,造成效能提升效果有限,成功经验也较难复制。

因此,我们有必要细致地分析一下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与服务管理需求的趋势与特点,从问题的本源着手解决,进而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管理的创新模式,在保证教学支持力度不变甚至提高的前提下寻找到效能提升与管理成本下降的平衡点。

二、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与服务管理需求的新趋势

1.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新趋势

(1)网络化集中控制趋势

伴随计算机、网络与数字化教学设备的空前发展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对于现代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建设已经达到一种数字化聚合的状态,新的网络架构和营运模式越来越成熟化和规范化。网络化数字中控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大家公认的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甚至语音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模式,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系统也已经达到低故障率、高性能的市场化程度。

(2)设备硬件故障与维修减少趋势

当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加集成化之后,电子教学设备或计算机的故障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同时设备的维修与更换变得更加专业化、集成化,过去依靠技术人员检测设备和维修电子设备或计算机的方式已经逐步减少甚至消失。

(3)供应商服务意识与能力的增强

绝大多数的服务商已经越来越重视售后的跟踪与支持服务;各高校在签订合同时也更加关注后续服务支持的部分。因此,设备采购合同中往往都有后续服务维护的条款,设备服务商的主动跟踪服务开始增多,服务力度加强,有些服务商甚至会采取定期主动上门检测的措施。

2.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需求的变化

(1)多校区服务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各高校的扩招发展,大多数的重点高校都出现了分校区和多校区管理的需求。同时在校区内部也存在教学楼宇或者公共教室分散建设的情况,跨区、跨点的离散管理成为新形势下的要求之一。

(2)数字化设备、信息技术服务占主导地位

相比较早期的幻灯投影教学、电影教学、电视教学环境下[3],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所承担的技术任务与教学辅助角色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数字化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的应用技能成为目前最主要、最基础的服务内容,80%以上的技术服务请求均属于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应用或设置方面的问题。

(3)技术与服务相分离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应用的不断成熟,以及教师整体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的提升,服务性成分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技术支持工作中比重越来越大,技术性成分比重越来越少,大量服务工作不再需要高深的专业技术基础。

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服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我们首先就目前的工作特点进行一些分析。

1.时间集中性特征

只要有教学活动的发生,就会有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需求的产生,因此在学期开学之初一至两周的时间里,以及每个课程上课前后5~10分钟内服务请求集中出现,比例高达75%~90%。服务需求呈现出极高的时间集中性。

2.需求周期性特征

由于高校的课程安排一般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每学期根据开课情况安排一次上课教师与教室,因此在每个开学初的服务需求与维护需求特别突出,包括因上课教室更换造成的教师设备使用不熟悉,因假期休息引起的设备操作程序遗忘,安装课程需要的教学软件的要求等。加之计算机操作系统一般也需要定期的软件维护与更新升级,大多数学校也是以学期为单位时间安排进行,因此服务需求呈现明显的学期性重复的特征。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篇6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1前言

随着大学体育教育观念的变更,以全面育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体育教育目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体育教学内容朝着统一性与灵活性方向发展,突出了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这就给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在构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时,往往忽视了体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只是停留在一个阶段性、区域性上。众所周知:对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序的研究,使大学体育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出体育教育技术的重要性。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体育教育技求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必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2.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美国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nlogy)把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定义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从狭义上讲,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中应用的科学技术。

教学模式(instructionalmodels)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结构形成[4]。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这四个要素,这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其中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要想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过程。教育技术是关键。

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依据于教育技术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可以反应出教学模式的合理程度,二者相互相存。如计锋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把复杂、难以口头和肢体表达清楚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打破了课堂教学限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为终身体育教育,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从传统的学校、课堂走向社会、为“终身受益”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3大学体育教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技术还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行为主义思想指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为主体的经验主义教育技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培训,导致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局限性。而当今各学科普遍采用了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储存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等功能与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与一体,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入到立体阶段,教学过程智能化,使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打破了课堂界线。体育教育技术也必将朝着这一趋势发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教育技术,为构建符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操作平台。

4.体育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篇7

美术教育和其他的教育形式有着一些相似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个性价值和创造价值和情感价值等,这些价值是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最为基本的构成部分。美术在教育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价值是十分巨大的,而美术的价值并不是为了单纯的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而是在全民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能够注入美术的元素,不管哪行哪业的人才,通过接受美术教育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

2媒体时代对于美术教育的影响分析

(1)改变了传统艺术的传播和流通方式。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美术作品主要是通过静止性的绘画、手工作品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传播的范围很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而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美术作品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美术作品的传播突出表现为开放性和动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也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小范围的封闭教学,美术教育的领域、受众以及传播手段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2)技术的发展淡化了原创的概念。由于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浏览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甚至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绘画作品开展后期处理,使得整个绘画作品效果更好。媒体时代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于绘画作品原创的追求。而且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它在美术作品的处理中表现出强大的精准度,效果更加的出色,而且复制品的再复制也不会产生其他的消耗,这在技术上大大的淡化了美术作品原创的概念。(3)美术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更加的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开展交流,也能够获得接受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美术教育。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被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所看到,在这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美术教育形式,过去单一化的中国美术教育方式在美术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弊端日渐暴漏。美术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有利于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更新。

3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发展前景探讨

(1)美术教育的内容将会更加的多样化。美术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时代美术教育观念的集中展现,传统意义上美术教育纯技能、单一性的状况已经逐渐的被现代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和丰富性所替代,这使得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的内容更加的多样化。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的内容特别的丰富,融合了人文色彩和艺术的多重特征,对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以及激发受教育者创新思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现代美术教育中所说的技能的综合,就是将折、叠、塑、画等多种技法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得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这种综合观念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美术教育中大美术观念的拓展,也只有这种综合化的大美术的观念才能够更好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美术教育会呈现出公共性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美术作品在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方面的变化,美术教育也不再是在传统的美术专业者的范围内进行传播。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欣赏美术作品、获取美术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美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人们对于美术的理解也都有了新的发展。美术教育是对人心灵的一种美育教育,这种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全民都需要的教育,适应了日常生活和人文精神进行紧密集合的发展趋势。人们在美术教育公共性的影响之下,能够对自身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建立起自己的美术体系。美术教育不仅仅能够对人开展美育,同时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也是对人实施德育的重要方式。美术教育向着公共性的方向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优化全民美术素质的关键所在。

4美术教育的形式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对人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形式,未来必然会发成一种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这也充分了展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态势。美术教育作为人们文明发展传承的重要形式,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也特别的重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产生了很多的先进的工具和设施,美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折现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网络技术等来开展美术教学,这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迎合了受教育者对于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美术教育的形式必将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5小结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篇8

随着大众化教育政策的实施,我国政府意识到教育经费的不足,并开始逐步增加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到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高达4%。为进一步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国家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从而也带动了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具体来说,增加了经费来源渠道,除中央财政拨款外,地方财政也承担了筹措高校经费的任务。此外,适当收取学费、社会捐资助学、校办产业创收、创建教育基金、科研院所收入等都成为高校办学资金的辅助来源。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了教育投资和消费,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着高校教育理念和大学教育精神背离的问题

我国最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教育之根本在于育人,而育人之首要任务则在于德行的塑造”。因此,“以生为本”作为人才培育工作是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安身立命之本。但现实状况是,很多高校为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不断搞扩张、搞攀比,在办学目的上,用华而不实的政绩取代了人才培养,在办学价值上用官僚本位、行政本位取代了学术本位、育人本位,淡化了高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本质属性,偏离了独立自主的大学精神。

(二)招生规模的上升与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

我国实行的大众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但暴露出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另一方面高校可利用的资源有限。硬件设施跟不上,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师资力量匮乏,导致很多专业课程无法正常进行,或教师授课水平有限,学生无法接受全面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无法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变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引发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

(三)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

虽然高校扩招政策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依然存在。根据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分布并不均衡,存在着阶层、户籍、性别、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2]。如,高校分布、资金投入、录取率等差距是高等教育在区域上的不平等。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是社会领域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四)专业的设置、划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矛盾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般由政府主导,缺少与社会的效应机制。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严重滞后,教学方法守旧,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适当调整,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外,高校利用细化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并且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缺乏胜任力。另外,从整个就业情况上看,大学生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还有就业渠道不畅、企事业单位用工制度不合理等。

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一)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并存的趋势

我国如今实行的大众化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基本满足了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无法满足对尖端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要实行“精英化教育”。而根据目前我国国情,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面推行“精英化教育”,因此,在今后的高等教育中存在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并存的趋势。

(二)高等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人类知识的更新换代,这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过去,高等教育人才在校期间获取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能够在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时代的最尖端。但在网络信息时代,则要求高端技术人才通过学校教育毕业后,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技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持续性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高考不再是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机会,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等为人们进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形成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衔接的立体化终身化教育体系。

(三)办学效果优质化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水平学术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继续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根据这一指示,各高校正着力从增加教学投入、强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科建设、加强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提升教学质量和优化教学效果,为国家发展培养和造就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将成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后的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

(四)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

为时展和社会进步塑造各式各样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为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将自身的知识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各类厂矿、企业、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各高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时代要求,各高校要依照现实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招生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创新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直接为社会服务。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也加快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步伐,教育方面与国际融合的机会越来越多。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积极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和竞争中,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广泛,高等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幅度会更深、更广,也会使我国培养出的人才更具有国际视野、更熟悉国际规则,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更坚实的人才基础。

(六)办学手段信息化的趋势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篇9

在2016年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促进会(eLi)的年会上,新媒体联盟和eLi联合了2016高等教育版的《地平线报告》。第13版报告描述了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的年度发现,旨在识别和描述新兴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学习、教学和创造性探究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报告提出了未来1到5年教育技术的6个关键趋势、6项重要挑战和6项重要的技术发展,欲为学校领导、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师未来的战略和技术规划提供有益指导。报告为高等教育领导深入剖析了加速和阻碍教育技术应用的趋势和挑战,以及对政策、领导和实践的影响。

nmC的首席执行官LarryJohnson说:“报告的开启了地平线项目的第15个年头,该项目在全世界各机构引发了至关重要的对话和渐进性的战略。”eLi的主管说:“今年的报告扎根高等教育并提出一系列积极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机构在开发能够使学生和教师创新和创造的项目,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他们也重新构建了刺激这种创造力的空间和资源。”

2016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和“反思机构工作”是长期影响趋势,对高等教育决策和教育技术的加速应用影响将超过5年;“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和“转向深度学习方法”是中期趋势,将影响未来3到5年的技术应用;“日益聚焦测量学习”和“增加混合学习的应用”作为短期影响趋势,预期将在未来1到2年未普及时对机构产生影响。挑战被认为是阻碍学校技术应用的壁垒。“混合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以及“提升数字素养”被视为可以解决的挑战,也就是说它们易于理解且解决方案已确定。“教育的竞争模型”和“个性化学习”被认为是困难的挑战,它们已经被定义和理解,但很难解决。最诡异的挑战是“平衡已连接和未连接的生活”和“不忘教育初心”,这类挑战难定义,更难解决。

此外,报告认为个性化设备(bringyourowndevice,BYoD)、学习分析和自适应学习作为数字策略和技术在近1年或更短时间内将进入主流应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创客空间将在2到3年内投入应用,情感计算和机器人将在未来的4到5年内兴起。

http://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篇10

一、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继续教育目前有六个发展趋势,即终身化发展趋势;信息化发展趋势,市场化发展趋势:社会化发展趋势;国际化发展趋势;立体化发展趋势。

(一)终身化发展趋势。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根据有关资料,当代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5―8年后即可老化。因此,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保持自身不被时展所淘汰。继续教育正是面向从大学毕业(22岁)到退休(60岁)近四十年时间跨度的人群,甚至对每个人来说继续教育将伴随终身。

(二)信息化发展趋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内蓬勃发展,继续教育将有可能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为广大学员提供随时随地参加学习的机会。

(三)市场化发展趋势。继续教育是依赖市场而生存,国家资金投入很少,主要依靠继续教育机构自筹资金、研发和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教育培训项目并得到市场认可获得回报,从而滚动发展不断壮大。

(四)社会化发展趋势。继续教育的主体工作是非学历非学位、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主的各类培训,从国家管理部门来讲,除教育部以外,国家各部委、各个行业管理部门、各级政府都可以进行管理,从培训单位来讲,除学校外,公司、企业等各单位都可以搞培训,属于完全社会化的教育活动,因此,竞争也显得尤其激烈。

(五)国际化发展趋势。继续教育的内容已经逐步跨越国界,它包含各类职业教育,为国际间交流沟通与协作奠定了基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继续教育将逐步同国际接轨。例如:中国建筑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标,就要具有国际认可的注册建造师、咨询师、监理师、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就要求业内广大从业人员接受相关职业培训获得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六)立体化发展趋势。继续教育在发展中也逐步与传统的学历学位教育相交融,在―些学校,继续教育的一些课程已成为学历教育的选修课程,学生通过选修继续教育的课程可以获得学历教育的一定学分,这样就构筑起了“多入口,多出口”的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并鼓励探索构建多种教育模式之间相互贯通的立交桥。

大学的功能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继续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地区、组织中去的重要手段,是大学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清华大学一直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将其视为学校跻身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大中校长曾明确提出:本科教育是基础、研究生教育要上水平、继续教育要增强活力。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要瞄准世界一流目标,继续教育也不光是服务,也要瞄准世界一流目标。

二、我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2003年我校举办的培训班数量和培训人数大幅度增长,从2002年,全校举办各类培训班251个,培训学员17300余人次,发展到2003年,全校举办各类培训班459个,增加了200多个,培训学员27000余人次,其中,继续教育学院举办各类培训班190个,培训10263人次。2003年全校培训班数量和人数分别比2002年增长83%和56%,发展很快。去年全校教育培训收入总共2.7亿元,培训收入超过500万元的就有7个单位,其中继续教育学院收入约11933万元。

随着我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一支拥有400多人的教育培训管理队伍,但其中占学校事业编制的教师只有30多人,主要是各院系继续教育主管领导或者是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而且多数还是兼职的,其他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外聘的合同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教育培训项目的策划、组织、服务和市场推广等工作。我校教育培训工作占用的校内教学资源很少,没有因继续教育的发展,而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当然,我校继续教育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主要包括:第一、在对市场需求的调研能力、招生渠道及市场开拓能力、培训项目的策划设计和开发能力、组织校外高水平师资的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这方面各个院系发展不平衡,做得比较好的院系,他们的继续教育层次高、规模也比较大。第二、教育培训班中管理类项目多,占55%,人文艺术类占30%,技术类项目少,只有15%。而我校理工类学科很强,但相关的科学技术类培训班却比较少。第三、与行业、政府密切结合的长期项目少。第四、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培训项目少。第五、社会影响大的项目少,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培训项目。

总体来看,我校继续教育目前与创建清华教育培训品牌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

三、我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高层次从业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大学后继续教育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技术为重要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继续教育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坚持“三高三不;”原则,即: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不搞学历教育、不挤占学校紧缺教育资源、不影响学校声誉。也就是清华要淡出成人学历教育,集中精力于非学历非学位的教育培训。用继续教育来扩大我校各学科在相关领域中的影响;促进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秀的课程、教材、师资为我所用;为学校多渠道争取横向科研项目服务;为教师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窗口,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践活动开创基地;增加对学校的经济回报。因此,继续教育的功效不仅仅是社会服务,还要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

四、理顺和改革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首先、按照政企分开、管理和办学分开的原则,理顺我校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教育培训管理处作为学校的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对全校成人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各类培训实施归口管理。

第二、教育培训管理处的主要管理职能包括对全校教育培训机构、培训项目进行审批;对合作协议、招生广告进行审批,全部培训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管理;统一发放各类培训结业证书:检查与监督办班质量,对专业证书项目组织专家论证以及对培训机构实行年报年检与评估。

第三、实施封闭式管理。如外单位冒用清华名义办班,教育培训管理处将协助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去处理;校内单位与个人违规办班,严重的将交纪委处理,其他由教育培训管理处通报其所在院系处理;财务管理将与财务处协调、互通信息;涉外培训将与国际合作交流处共同审批,研究生进修将与研究生院共同审批;住房和教室将与后勤联办共同管理。

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总体上应按照:规范工作流程,实施封闭管理,明晰投入产出,实现宏观调控;引导办学方向,创建培训品牌,推动我校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健康发展。

五、我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不同办班单位应该有不同的工作定位。

1、继续教育学院是我校专门从事非学历非学位教育的办学主体,学校将重点扶植,全校各院系采取积极的态度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

对继续教育学院来讲,以培养大众化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清华优秀的教育资源,旨在为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同时借助清华大学的影响力,组织校外和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据国内继续教育市场的需求热点,灵活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项目。继续教育学院虽没有办班范围的限制,但从维护学校声誉出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精力打造自己培训品牌。

我校远程教育不搞学历教育之后,将集中精力于非学历培训。清华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实际上也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起单位。现代远程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最合适的教育形式,因此,清华的远程教育只能搞得更好。另外,我校远程教育运行部门虽然行政上隶属于继续教育学院,但它代表的是清华大学的远程教育,它不仅整合继续教育学院内部的教学资源,也将整合全校的各培训单位的教育资源,甚至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发挥自身在技术与传播渠道方面的优势,通过“直播课堂”、“清华远程教育频道”和“清华网络学堂”等教学平台,为我国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行业等学习型组织提供服务。

2、学校鼓励各院系开展有利于学科发展和科研合作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院系力、班的内容必须与学科相一致,应该以高层次、高质量求效益,而不能以规模求效益,否则容易挤占学校紧缺教育资源。

3、整合办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没有学科背景,但有生源优势的我校校外办学实体服务。由我校与地方政府联合设置或我校参股的以“清华大学”或“清华”冠名的企事业单位独立法人机构,在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时严格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不做影响学校声誉的事。

(二)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开拓市场途径。

我校继续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开拓市场,整体思路是:

1、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开发人力资源,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和水平认证。

2、与境外考试认证机构、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训。尤其是我国稀缺的高层次国际金融、商务、财会、法律方面的国际通用人才的培训。

3、与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合作开展技能型人才的智能化培训。依照政府颁布的紧缺人才目录、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使不能马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培训转变成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