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改革方案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2:10

绩效改革方案思路篇1

这需要专业人士通过系统的方法揭示企业绩效低下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这位专业人士就是――绩效改进顾问!

绩效顾问的三种角色

绩效改进顾问是以绩效技术的理念为准则,熟练运用绩效技术的流程和方法,并且具体实施绩效改进的专业人员。绩效改进顾问在绩效改进的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中绩效技术专家、项目管理专家和变革管理专家为三种最主要的角色(见图表1):

绩效技术专家

绩效改进顾问必须具备绩效改进的专业知识,运用绩效技术为客户提供建议。绩效改进顾问首先能够帮助组织界定需要解决的绩效问题,判断理想绩效和实际绩效间的差距,确定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从而为组织消除绩效障碍提供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此外,绩效改进顾问还能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持续评价实施方案对于个体与组织绩效产生的有效影响等。

项目管理专家

每个绩效改进的干预过程都是一个项目。绩效改进顾问需要担当项目管理专家的角色,自始至终引导整个项目,确保项目按计划如期完成。因此,他们需要撰写建议书,分析项目完成的风险,制定减少风险的应急计划。通过协调专家等相关资源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共同实施能够满足经营需求的绩效项目。

变革管理专家

每次绩效改进的实施,都是一次变革,会产生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这会对大多数员工产生十分强烈的影响。

为了营造一个有助于实施变革的氛围,绩效改进顾问必须争取项目负责人、倡导者、早期接受者、团队成员和其他参与者的支持。此外,绩效改进顾问还需明确每一个变革阶段应当采用的策略。

秉持的思想与原则

成为一名优秀的绩效改进顾问,首先需要以持续改进为核心思想,并以关注结果、系统思考、增加价值、伙伴协作作为四项基本原则。

持续改进的思想

持续改进是指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随着时间的演进,阶梯式的持续进步会带来重大成果。

关注结果的原则

结果导向的目的在于发现真正的绩效原因,并找到对症的策略,从而促使达成组织业务目标和绩效目标。业务部门和学员常常质疑培训成效,原因往往就在于培训工作时失去了“绩效”这个目标,迷失了“结果”这个导向。

系统思考的原则

系统思考要求绩效改进工作者把组织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一方面把握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看到系统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绩效改进顾问识别出影响绩效的多种因素,也为设计和实施绩效解决方案提供了思路。

增加价值的原则

对于绩效改进顾问而言,提出绩效改进需求的内外部客户即是顾客。为了真实了解绩效差距并确保绩效干预措施得以落实,绩效改进工作者必须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基本思想。这就要求他们在运用绩效技术的过程中,不断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

伙伴协作的原则

绩效改进顾问同客户及相关的专家建立并保持合作伙伴关系。从运用绩效技术帮助内外部客户实施绩效改进的那一刻起,双方就必须成为一支目标统一、能力互补、紧密协作的团队。绩效改进顾问需要与客户结成伙伴关系,共同承担绩效改进各个环节的责任。

八项核心技能

在具备绩效改进顾问特有的信念基础上,成为一名优秀的绩效改进顾问,还需要掌握系统思维、以终为始、评估测量、表达影响、沟通协调、变革管理、信息处理、结构思维等核心技能(见图表2)。

技能一:系统思维

绩效改进顾问在分析和解决绩效问题时,不仅关注自身的专业领域,更关注组织整体;不仅关注问题的表象,更关注问题的根源;不仅关注方案,更关注落实;不仅关注过程,更关注结果。通过系统性的工作,绩效改进顾问将“系统思维”的信念贯穿到绩效改进工作中的每个细节。

技能二:以终为始

绩效改进顾问将“改进绩效”的目标贯穿于工作始终。他特别关注客户当前最重要的绩效问题,帮助客户挖掘问题背后的绩效原因。最后,通过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速胜”与“常胜”的统一。同时,绩效改进顾问特别关注解决方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落地生效”为项目的核心目标,并持续跟踪、纠偏、优化以达至善。

技能三:评估测量

绩效改进顾问亲自测量或帮助他人测量实际绩效与理想绩效的差距,测评绩效改进项目的过程与结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通过客观、科学与持续的评估测量工作,保证绩效改进项目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并通过提供丰富信息,为客户的有效经营分析与决策提供参考。

技能四:表达影响

表达影响是绩效改进顾问有效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变革的关键能力。为了争取相关人士的支持,绩效改进顾问需要清晰准确地阐述绩效改进的理念与思路。同时,绩效顾问还能作为倡导者与实践者来引领企业构建“绩效改进”的企业文化。

技能五:沟通协调

沟通协调能力是绩效改进顾问工作中的剂。绩效改进过程就是团队合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绩效改进顾问必须有效整合专家、客户、合作伙伴等资源,激发相关人员工作热情,推动绩效改进团队的日常工作。

技能六:变革管理

绩效改进顾问能够理解变革的本质,并具备实施和推进变革取得成功的能力。如管理变革计划、鼓励相关人员参与、平衡个人与组织之间的需求、解决分歧和矛盾、处理变革阻力、宣传变革信息等。

技能七:信息处理

绩效改进顾问掌握信息收集的常用方法,建立信息收集渠道。此外,在完成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绩效改进顾问采用分析、整理、汇总等方法,发现信息背后影响项目城乡的关键绩效动因,并有效衡量项目成果。

技能八:结构思维

绩效改革方案思路篇2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深化检察改革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该院采取党组会、院务会、全员大会、各科室讨论等形式对上级深化检察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行认真学习,及时把会议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干部职工。全院干部职工及时统一思想,进一步思考、总结、归纳检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认真分析与检察工作不相适应的机制、体制性问题,以检察改革为契机,努力创新工作思路。

二、健全机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该院党组在传达学习上级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及时成立了以检察长任组长的南明区人民检察院深化检察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切实加强对深化检察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使深化检察改革工作做到有安排部署、有检查落实,有条不紊,稳步推进。

三、坚持集思广益,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该院通过广泛动员发动,由部门组织讨论,在现行有效的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按上级要求,结合各部门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机制性、制度性改革思路交院务会或党组会讨论通过,然后再将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完成时限,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四、正确处理好抓深化检察改革工作和抓好各项检察业务工作的关系

在深化检察改革四年规划明确的改革任务中,针对涉及基层检察院的内容,早安排、早部署,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检察改革与完成全年各项业务目标任务紧密结合,注意搞好收集、归纳总结及跟踪工作,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积极推出机制、创新、改革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

五、坚持制度创新,推行内务管理和绩效量化奖惩新机制

(一)建立“三个档案”管理机制,助推检察队伍勤政廉政建设。“三个档案”管理机制即“执法办案业绩档案、干部廉政档案和文材档案”,做到人人建档,动态管理,把“三个档案”管理作为不断深化检察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创新检察工作机制的有效途径,作为促进执法规范化、队伍管理科学化、考核考察干部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作为推动“阳光检务”的有益探索。

(二)推行“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全面加强规范化建设。一是建立以党组会为决策机构,政工科、纪检组为办事机构,绩效考核为平台的队伍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以检委会为决策机构,检委会办公室为办事机构,案件管理系统为平台的业务管理体系;三是建立以检察长办公会为决策机构,院办公室为办事机构,办公自动化为平台的政务管理体系;四是建立以机关党委为管理机构,党委办公室为办事机构,强化对各党支部工作的领导为平台的党务管理体系;五是建立以机关服务中心为后勤保障机构,规范化、物业化管理系统为平台的检务保障管理体系。

(三)认真贯彻“四项监督制度”,推行部分中层干部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考。实行统一着装佩证上岗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加强纪律作风建设。进一步展现检察干警的精神风貌,树立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良好形象。统一制作南检院的标识,创作南检院的院徽标识,统一制作标注南检院院徽标识和举报电话和办公地址的档案袋、文件袋、文件夹、信封、信笺纸,干警座签、纸杯等会议用品,加大法制宣传和检察文化宣传力度,努力提升南检院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绩效改革方案思路篇3

目前,教育界对新课程的备课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高效备课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具体,只在备课理念上进行指导,缺乏实践的指导。审视传统的备课形式、备课管理模式,我们都越来越认识到它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协调。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

我们高台小学在全面实施新课改之际,着力加强了教师的备课改革,把备好课作为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一步。

通过教师备课改革的研究,实践并验证“一个核心”、“两个目标”、“三个阶段”、“四个转变”的备课思路,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入手探索出适合新课程备课的新思路。

“一个核心”: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核心。

“两个目标”:一构建新课程备课模式;二是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个阶段”:理念更新阶段;岗位培训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四个转变”: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

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

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

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

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了有关理论,开展了多次研讨活动,使大家认识到备课是一个由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书写教案、教后反思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因此,我们主张教师改变传统备课,实行开放式备课。我们所说的开放式备课,即教师分章节集中备课、批书和二次加工。教师分章节集中备课是把每一学科的备课任务分章节分配到每一名任课教师,要求教师个人在教案中除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要有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分析、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师生双边活动设计、资源共享等环节。教师的备课在教研中集体补充修改成型,然后复印下发到每一位教师。教师批书是指教师在教材上要划出重点知识和补充内容,丰富和改进教材,为教学服务。“二次加工”是指教师在复印的教案中依据实际教学进行再补充和修改,并进行反思和总结。增强教师对教材、教法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注重提高教师教学钻研、反思与协作能力。

我们的备课改革,力争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力争实现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即不片面强调教学设计的全面性、完美性,而是强调教学预设和生成的统一,鼓励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随时补充和修改,增强教学设计的“弹性”和“灵活性”。二是力争实现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教案的每一个环节,都突出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如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分析、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等,批书这一项任务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突出了教学设计的“研究性”。三是力争实现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教师不是写完教案就完成任务了,上完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完成效果怎样?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如何进行改进?有哪些新的感悟?这些内容都要写在教案中“教学随笔”这一栏,突出教学设计的“反思性”。四是力争实现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教师个人备课教学思路有限,教学经验有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集体备课,不单单减轻了体力劳动,最可贵的是实现了资源共享、经验分享。有的老教师多年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而在新教案中可以借鉴年轻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而经验不足的新上岗教师,可以在新教案中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是值得信赖的“学本”。

我们除了语、数学科采用这样开放备课外,其他学科也陆续采用了这种方式。我们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在三个字上下功夫:一是读──解读教材、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熟读,变教材为“学材”,亲身体验教材,熟练驾驭教材;二是问──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为学生量身制定配套教学策略;三是写──设计教案,突出师生的双边活动及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书写工整规范。制定措施,严格要求,不合格的教案进行重写,直到合格为止,在教学工作检查中进行细致的指导和督促。

高台小学的教师备课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广大教师彻底地从繁重的教案抄写中解脱出来,加强了教师的教学钻研、反思与协作,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备课效率,深化了教学技能,直接推动了教学成绩的提升。全镇教师的备课水平有了飞速的发展,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自从进行备课改革以来,教师优化了课堂教学,直接推动了学生教学成绩的整体提升。在市、县多次举行的小学生数学、语文竞赛中,我校学生多次屡获殊荣,始终名列前茅。在县举行的农村小学生艺术技能竞赛中,我校学生一连几年连续获得个人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学校教学成绩呈整体上升趋势,稳步提高。

2、备课改革,使一大部分教师成熟和成功。教师的备课逐渐达到规范、实用,富有创造性和示范性。大大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我校骨干教师由少到多,由普通到优秀,多次代表县参加市学院举行的各种竞赛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名教师获得了县、市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在县举行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校有多名教师成绩名列全县前茅。

3、备课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以备课改革为契机,带动课改的整体推进,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念正在形成;课堂教学在变,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在变,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平等的师生关系。《绥中教育信息报》对我校素质教育进行过多次宣传报道。2005年11月,我校荣获**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学校”,2006年荣获**岛市“创设教学情境年先进学校”,2007年荣获**岛市“体艺教育先进学校”,这些是对我校教研教改成果的最好诠释。学校初步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课改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特色,突出了办学亮点。课改赢得了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社会上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绩效改革方案思路篇4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创新教学模式

Reformofresearch-typeandcase-typeteachingmodeonwaterqualityengineering

YaoHong,LiDesheng,YuXiaohua,YuHaiqin,wangJin,ChenRui

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abstract:putforwardtheinnovativenewteachingideasandmodelikeadoptingofmulti-mediateaching,discussionofreseachfultask,caseanalysisanddesign,groupstudybycombiningthemeanssuchastraditionaltheorycourse,projectcurriculum,teachingandfrontiersciencedynamicresearchandpracticeengineeringcaseanalysis,andgoodresultswereachieved.

Keywords:waterqualityengineering;research;case;innovativepedagogicalmodels

1教学改革思路与指导思想

水质工程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一直是各个高校改革的课程之一,多位教授和专家撰写了教改论文,提出了从教学内容、模式、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改革方式和方法[1-5]。我校在水质工程学改革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2003年以来,已经在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与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质工程学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于2009年针对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水质工程学开展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该课题被列为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基金项目。课题组提出针对水质工程学进行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使该课程内容紧跟当代水质工程学新理论、新技术、新工程的发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创新研究组的前沿科研动态报告、实践课程组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以团队学习为重要方式,实现理论―前沿―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改革经验表明,这种以教师为向导、以学生团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之间协调配合的意识,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模式。

2基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改革

在调研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校特色的理论教材。经过课题组研究,集体选定李圭白院士等人主编的《水质工程学》作为授课主要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6]。以本书讲解的内容作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选择英文原版的《废水处理与回用》作为辅助教材,进行中英文双语讲解。另外,开列参考书目清单,供学生自主阅读。

3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采用powerpoint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水处理过程多媒体教学短片、单元操作过程仿真教学、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案例教学、前沿知识检索、网络学习与讨论等诸多内容。另外,在传统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的基础上,与大学生创新科研体系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充实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4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与实施方式

4.1方案

根据课堂实际讲解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特别是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中外文学术期刊库、国内外环保专业网站、各种搜索引擎、软件等信息和手段,查找近几年发表的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期刊、学术报道、国内国际会议论文、实际工程案例等,结合课本知识,与搜索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和总结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读研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教学方式与考核

4.2.1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按照研究课题需要,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按两个班共60人12组设计,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为重点,安排2~3组学生对同一章节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参考文献为近3~5年发表的,数量10~20篇,国外高水平杂志发表的文献3~6篇。然后,每人自拟作业题目,撰写一份文献检索报告,要求报告具有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主体思路清晰,字数不限。期末抽取30%~50%学生课堂做ppt汇报,时间5~8分钟,汇报后上交纸制版报告1份。通过学生讲演汇报,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质疑,根据课堂汇报表现、整组作业质量和参与学生的个人表现,教师给出综合成绩,作为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环节的平时成绩,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40%,计入期末总成绩,一学期内每位学生都至少完成一次文献检索研究型综合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2次,根据学生撰写报告质量,每次报告可在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分进行鼓励。

4.2.2创新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

为鼓励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授课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外,引导学生参加与水质工程学课程内容相关的部级、北京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根据一学期内投入的时间、总结报告的质量,在创新实验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学院结题时所确定的等级基础上,授课教师综合考虑后,在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3分(结题等级分别为校级、北京市级、部级)进行鼓励,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实施方式

5.1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实际工程设计观念和能力,课程组提出“边上理论课边进行课程设计”的案例型教学指导思路,在基本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授课教师根据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将学生按照学生家乡所在水系的流域进行分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关注度和研究兴趣。我国现有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按照30人一班,通常将学生分为4~5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头调研,根据初期资料调研结果,总结出选择组内某市建设水处理厂的理由,然后模仿设计院设计的实际工程项目科研模板依次进行撰写,其中设计水量根据对地方的实际调研确定,设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要根据国家环保局年、月、周等公告数据进行统计,并参考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及相关报道材料进行总结,对工艺流程比选、单元处理构筑物参数选择、管道系统布置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撰写。教师可以在课堂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同步设计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传统的集中1~2周课程设计相比,具有教师指导次数多、学生设计时间充裕、可系统地收集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有多人参与讨论比选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大理论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的程度,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科研报告的编写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整理、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学习的精神。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60%。

5.2教学方式与考核

案例型教学方式,以组为单位,组长负责调研、撰写报告、设计计算、绘图、汇报等多项工作的分配、协调,组员根据具体分得的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定期讨论,撰写讨论记录。教师在参考组长对组员贡献大小排序基础上,根据每组汇报和上交的报告、图纸质量及组员在集中答辩中的表现给出小组综合评分,作为本门课的课程设计评分。

6团队学习方式

前面所述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都是以团队学习方式为载体而进行的,教师结合课程进度下达的研究型案例型题目,已不再是枯燥的作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任务,无论从时间要求上还是从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和动手能力上,均已非个人轻易所及,它要求一个团队来完成。从团队建立,领受任务,团队学习讨论,组员分工,工作进度把握,出现问题的解决,一直到成果整理总结汇报,都是团队每一位成员努力的结果。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密切配合,良好的组织管理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学生在不同团队中角色的转换,使得人人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虽然课题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但完成任务却需要多方面甚至多学科的知识,学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创造中完成课题任务的。真正的团队学习,不是教师把任务简单地交给学生,而是要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答疑解惑,检查和督促。教师在评分时也十分重视团队成绩,最终成绩包括团队综合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团队综合成绩根据团队完成任务的质量、时间、团队精神、团队效率、汇报讲演、质疑等是否超出期望值或是否完成基本任务要求来考核;而个人成绩根据个人对团队的贡献、任务完成质量,以及个人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给出。

7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题组针对课程的改革模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整体效果、调动积极性、评分公正性方面进行集中问卷调研,发出问卷52张,其中46人认为改革模式新颖、有创意,45人认为此种改革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3人认为评分公平公正,还有25人以上建议按照此种模式进行环境专业其他主干课和必修课,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污染与控制工程等课程的改革。综合满意度评分高达95分,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同时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8结论与建议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刚刚实行3年,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1)结合改革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应建立设计案例库、工程施工及运营等多方面的图片库,并及时更新。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理论、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到工程设计的严谨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应加大对教师在前沿理论科学知识和实际工程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培训力度,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推进网站建设,建立以课程介绍、教学大纲、作业与答疑、试题库、案例分析、前沿动态、工程实例、国内国际水业咨询等多个平台界面,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网站及时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为了进一步促进水质工程学的研究型案例型模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课题组还要不断地实践,不断摸索,进一步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彭永臻,马勇,王淑莹,等.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72-75.

[2]谢德华,任伯帜.关于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212-213.

[3]武汉,游映玖,.浅谈水质工程学课程的改革[J].环境导报,2003,9:16-20.

[4]向平,蒋绍阶.水质工程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26-128.

绩效改革方案思路篇5

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教学的延续性,以少、精、宽、新为原则。大幅度地削减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内容,增加对中规模集成电路(mSi)和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讲解。对于中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其内部电路一般不作为重点,着重其外部功能及应用,集中精力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精心讲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能力培养着眼,精讲多练,注重讲、练结合,加强综合训练,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讲解课程一般知识外,还要注重内容的广度。尽量多地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问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地理解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乃至创新能力,注重理论知识和电路实际应用技能紧密结合,将电子技术新技术、新器件及时地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以适应电子技术发展需要。

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环节比重,实验课程占总课程学时由原来的20.8%改为38.1%。

1.实验项目综合化实验项目内容在安排上围绕课程主线进行,[2]使理论课和实验课成为有机的整体,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加强实物制作类实验项目,同时改革传统实验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对实践技能的实施过程的考核,其目的要求如表1所示。单次实验成绩有两部分构成:电路设计、电路搭接、测试等实验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验报告成绩,根据实验报告评定,占总成绩的40%。

2.课程设计实物化题目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体现整个课程设计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强化工程综合应用意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进行一次较全面的综合设计练习,[3]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课程设计做到一人一题,且在学期开始就告知学生题目及指标要求等,使学生在明确目的及要求的情况下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方案选择、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等过程,体现柔性管理。

3.把提交专业作品列入课程要求依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骨干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当学期完成1~2个专业综合作品。“数字电子技术”作为本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当学期由教师拟定或学生自行提出实践项目(元器件数量介于20个至50个之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电路的设计、元器件选择、电路制板、元器件安装、电路焊接及调试等过程,并达到规定指标。同时提交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设计报告,对电路原理、调试技术进行阐述,并重点对电路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优化方案。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采取理论考核60%+实践考核40%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核重点考核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实践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实验考试两部分,比例为平时实验成绩占60%,期末实验成绩占40%,平时实验成绩中验证性实验占15%、设计性实验占45%、综合性实验占40%,依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定;期末考试项目并不是教师重新出题,而是学生做过的实验项目中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由学生抽签决定,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电路设计、元器件安装、调试等过程,由教师依据参数测试结果评定成绩。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课程组教师一直探索研究“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板书+多媒体+网络相结合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重点实施“以问题为纲”的教学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高思辨、高互动”,形成互动式、启发式教学高思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层层推理、循序渐进,适当设置悬念与疑问,并留给学生一定创新思维的空间。如讲到数字集成电路芯片时,对于内部结构作简化处理,重点在外部特性及功能上,由功能示意图、功能表到应用举例逐步进行,层层深入,在讲解完一个类型的举例后,适当增加辅助功能、设置悬念的问题,并留下作为思考,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高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各种学生活动,大小结合,难易适度,师生对话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能够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例如给出小型数字系统设计电路,由学生修改部分电路并更换部分元器件,并当堂讲解更换方案,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2.实施“以问题为纲”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纲”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即从实际生产和职场第一线中提出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提升和推延,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再引入新问题的探讨,即把每一次讲授均变成一次创造研究的尝试和训练。此种方式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效果非常好。例如在讲解集成逻辑器件计数器及应用时,讲完计数器的概念就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所见哪些是计数器,讲完计数器的功能时就提问日常生活中的数字时钟跟计数器有何联系,并逐层分析24小时60分60秒计数的功能如何用计数器实现。学生很快理解并能够灵活地在其他场合应用运用计数器了,效果很好。

3.板书+多媒体+网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在同样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又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习主动性,显著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学生可获得关于该课程的各种信息,实现网上学习、网上答疑、网上作业、网上测评等。网络有机地结合板书教学,以扬长避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

绩效改革方案思路篇6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制度;平衡计分卡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化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以公平效率、绩效考核、突出公益、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为原则,全面推行绩效工资管理制度,结合医院近几年来绩效工资管理运行,现将有关思路总结如下:

1为什么要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管理?

1.1符合新医改方向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加强和完善医院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岗位工作量与绩效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

1.2政策所向必须推行绩效管理

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0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和卫生医疗机构推行绩效工资制度,至此正式宣告结束了我国工资分配大锅饭的年代。但也向医院管理者提出管理上的新挑战,如何合理、公平拉开分配差距?摆在我们眼前的迫切任务在于急需推行绩效工资管理制度。

1.3引导医院管理层有效推行绩效工资制度

这些文件均提出了完善医院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健全以服务质量、工作数量、成本控制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继续深化人事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等政策措施。

2如何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管理?

2.1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的必要准备

(1)理论准备:医院管理层吃透绩效考核和分配的内容,意义,必要性,紧迫性;医院中层和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全员达成共识。(2)组织准备:成立组织机构;挑选合适的专业专职人员。(3)技术准备:人员培训;清产核资,摸清家底。(4)组织实施:制定实施方案;全员总动员;将成本管理,经营管理,绩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

2.2工作进展情况

(1)摸清家底、精确测算。为了更加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技术水平和改善医疗服务,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可靠的实施绩效工资决策依据,按照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分配方案对临床医技科室进行调研摸底,做到“三清楚”:一是人员清楚。二是收支结余清楚。把各科室近年的医疗收支状况、材料购销及库存等情况进行了摸底。三是考核指标清楚。对全院各科室近三年的财务维度的各个指标结合绩效考核等情况进行了反复测算。(2)研读医改政策,制订考评标准。推行绩效工资既是热点更是难点,制订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是实施绩效工资管理的关键。经反复研读政策,结合近几年模拟测试数据,反复讨论、反馈、修正,制定出台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统筹兼顾各种因素,确定我院实施绩效管理的绩效工资总量的额度和津贴补贴构成。(3)创新管理模式,严格落实执行。绩效工资是调动医院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对于员工的付出给予公正合理的回报,是对员工的尊重和关爱,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体现。实施绩效工资是一项重大变革,涉及广大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了稳步推进此项工作,保障医院又好又快发展,在绩效考核中引入平衡计分卡考评机制。

平衡计分卡是对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的评价体系的改进,是对医院业绩进行综合管理和考核评价的系统。它是以医院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工作数量、成本控制、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考评内容,通过财务、患者、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及其反映业绩内容的各个指标的因果平衡关系,全面管理和评价综合业绩的管理工具。我院按照平衡计分卡考评的工作思路,将每项指标细化分解,建立了以岗位责任、绩效考评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医院绩效考核包括月度绩效考核、年度绩效考核;全面提升了科室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为医院绩效管理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2.3医院绩效工资的构成

医院岗位绩效工资结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

(1)基础性绩效工资: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按月发放。(2)奖励性绩效工资:绩效奖,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根据综合绩效考核结果按月发放。

3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管理要达到的目的

3.1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员工成就感

(1)增强员工认同感,价值感,荣誉感、成就感。(2)对其技能及行为评价给予反馈。(3)员工合理的利益得到回报。(4)发现不足,知道自己改进工作的方向,促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

3.2控制或降低医疗服务运行成本

3.3适应市场变化,改变收入结构。

3.4紧紧把握医改方向,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倾斜,向责任大、风险大、贡献大的关键岗位倾斜,提高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水平。

3.5通过绩效管理落实政府公益性,满足医院的发展和管理要求。

4存在的困难

4.1绩效分配面临的挑战

(1)增加医务人员收入的呼声越来越高(三方面的压力:高层、基层和社会)。(2)医疗服务的政府定价和药品加成的取消,医院收入公益性,运作成本市场化,医院承担公益性任务的支出,与政府补偿不相适应,定价政策背离市场规律等。(3)医院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政府要求高,要体现公益性、员工要求高,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

4.2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原有绩效工资分配观念在部分职工思想中根深蒂固。大部分职工只关注个人收入水平高低,对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并不知晓,参与度低;有的职工还有着“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导致绩效工资分配存在你有我有大家有的老路,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难以充分有效实现,背离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

4.3绩效工资总量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由于绩效工资执行时间、核定办法不统一,致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医院、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和比例不一,存在很大差距,呈现的矛盾比较突出。

4.4考核制度不完善,评价标准不规范。特别是规模大、岗位较多的科室,要对众多的岗位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难度较大。

5总结与讨论

5.1观念到位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法,方法决定行为,如果思想不到位,执行肯定会出现阻力。

5.2制定科学的方案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方案设计、流程、指标选择、指标权重等诸多细节,必须周密考虑到位。

5.3突破面子文化的障碍

怕得罪人成为具体操作人员的共性心病,尽管方案设计再好,只要操作人员存在怕得罪人的心理,必然会导致执行的失败。

5.4重视执行人员技能

推行绩效管理多半工作压在职能科室。

5.5医院高层的推行力度

医院的高层领导不能只是听听汇报,尤其遇到困难和矛盾时,院长应该积极站到前台,参与其中,给予充分的领导支持,表明领导在推行绩效管理中的态度和决心。

5.6沟通到位

绩效改革方案思路篇7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电路原理;实践教学;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39-02

今年,国务院在关于“部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将引导一批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宿迁学院(以下均称我院)作为一所地方性独立院校,一直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作为学院的办学目标,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本科职业教育方面颇有建树,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重大改革之际,江苏省教育厅将我院定为首批转型学院,并作为典范向全省推广。“电路原理”课程作为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我院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改革成效良好,目前,我院已将该课程改革模式做全院推广。

一、教学大纲的修订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因材施教,我们学院对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将现行的本科教育划分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一专业由以前一种培养方案改变为现行的两种,两种方案在“教材使用”、“教学总学时”和“课程学分”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在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方面有着质的不同。[1-2]

“电路原理”课程是电路理论的入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工程的观点,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同时,该课程又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因此,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以及我院学生的实际文化层次,我们对“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做了较大的修订。下图为修订后的大纲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专业教育大纲侧重理论教学,主要针对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大纲侧重实践教学,重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电路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1.课堂中适时引入“微工程项目”教学法

“电路原理”课程具有广泛的工程背景,[3-5]不少学校在教学中,引入了工程项目教学法,此方法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因课堂时间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便于理论课堂教学,我们将软件仿真教学和实验教学引入到理论课堂教学中,课堂中讲到定理、定律时,通过准备好的仿真电路现场仿真,演示结果,同时,再通过准备好的实验电路板搭建电路,验证仿真的正确性。这样,将只能在课外进行的工程项目缩为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的一个个微小项目,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

2.打造精品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媒体教学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同时,多媒体教学存在的缺陷也逐渐突显,尤其是网络下载或教材配套的课件,很不具备因材施教的针对性。为此,我们重新精心制作了新的多媒体课件,新的课件根据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重新设置了教学难点和重点。同时,大幅度增加ppt中电路动态过程的制作,让电路中电压、电流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参考方向”、“动态元件的动态过程”和“互感”等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6-7]

3.强调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板书就显得可有可无,更多甚者,弃用板书。多媒体教学优点固然很多:信息量大、画面优美、动画逼真等、教学时间节省等等,但与传统板书相比,亦有其不足之处:教学进度快,学生思维难以完全跟上;推导定理公式,不如板书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对于板书教学认可度更高。因此,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课前,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合理地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正真做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3]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环节,[6-7]作为以“应用技术型”为定位的独立院校,我院在此方面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传统实验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整个过程,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依然是“教”和“学”的关系,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依赖,失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调整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让其由“客”变“主”,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编写实验指导书和制作实验演示视频。根据实验设备的条件和学生的文化能力,我们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制作了实验演示视频。指导书的第一个实验,是熟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其他每一个实验均设置三个层次:基础型,提高型,综合型。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便于学生自学实验内容,我们还为每一个实验,制作了实验视频,实验视频详细讲解了基础型实验整个操作过程,对提高型和综合型实验采用了“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和操作演示。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实验采取分组模式,由过去两人一组变为一人一组,实现实验过程的独立性。其次,指导教师不参与指导自己理论课程教授的学生。最后,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第一次课在讲解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外,对第一个实验过程允许做详细的讲解和指导,从第二个实验开始,学生按照实验计划自行进入实验室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自己思考解决,不得请教其他同学,可以请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依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简短的提示,但不得做过多指导。

(3)加强成绩的考核。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按三个分值区间给予成绩:基础型为60―75分;提高型为76―85分;综合型为86分以上。如果学生不满意于实验成绩,可提出申请再次重做,成绩以后次为准。实验课堂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按6:4折算出实验总评成绩,实验总评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自编分层次的实验指导书和演示视频,为激发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条件;教学模式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实验”现象,迫使学生“客”变“主”,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绩考核的加强,促进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有力的推动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考核模式改革

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层次相对不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弱,“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的现象严重。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研究了国内外一些高校考核模式后,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1)增加阶段性考核。“电路原理”阶段性考核方式为:每一章内容进行一次阶段考试,阶段考试平均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30%。阶段性考核方式,改变了过去“最后一纸”定成绩的考核模式,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有效的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2)作业成绩多样化。传统的作业成绩比较单一,现将参加电子竞赛、电子挑战杯、参加电子兴趣小组完成作品情况和平时综合性大作业等几个方面成绩一并计入作业成绩,作业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10%。作业成绩的多样性,引导和激发了学生对电子竞赛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浓度,促进了学风建设。

(3)改革期末总评成绩的比例。将过去总评成绩为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计算方式,改革为:实验成绩20%、阶段成绩30%、期末成绩30%、作业成绩10%、平时考核10%。总评成绩计算比例的调整,充分体现了过程学习和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电路原理”课程经过几年来循序渐进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学生对实践教学,尤其是电子竞赛的参与度大幅提高。2013年,我院实践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首次获得江苏赛区二等奖。成绩的取得,学风的浓郁标志着改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改革永无止境,唯有与时俱进,方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昌贵,翁丽霞,韦惠惠,等.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实现三个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51-54.

[2]张琦,潘孟春,等.青年教师需要认真处理的关系和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3):71-73.

[3]王敬时,周晶,等.浅谈“电路”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5):40-41.

[4]潘兰芳,卢江丽,等.以项目教学法推动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学园,2013,(13):53-54.

[5]姚志垒.民办本科“电路”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5):16-17.

绩效改革方案思路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87-01

随着当前飞速发展起来的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课程已作为高等院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对学生先修课程有一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学生感觉内容抽象、空洞,学习兴趣不高。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借鉴国内外高校同类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问题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大都源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积累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结果,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学内容定位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群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内容上主要以介绍理论、概念、定义及技术为主,内容多,范围广,虽与具体应用紧密联系,但不是以具体技术应用介绍为教学目标,而是以介绍具体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为重点。因此,教学定位应有所侧重和选择,把理论有针对性的与具体应用及最新技术相结合。

2.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课程教学过程大都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由于近年的生源扩招使得专业人数暴涨,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大多老师讲,学生听,教学目标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很少也很难得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本就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技术,如果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落后,更谈不上创新与实践了。

3.教学过程监控与考评指标不够完善

教学过程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理应全过程地、多角度地完成使命。现行的课程教学评价大多以期末考试、平时表现等为主,教学过程监控不足。同时,现行教学过程考核体系对教学目标的考查并没有充分明确和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效果无法直接体现,也无从明确教学改进方向。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和改革。通过几年来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教学改革一些建议和方案,总体思路为:根据专业定位,结合社会需求,精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寻找和获得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打破现有课程考核模式,借鉴国外同类课程模式,增加阶段考核、单项考核、综合考核等多种考核指标。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是指对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需资源从无到有、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构建和改造过程,包括硬件资源建设、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等;而教学改革是指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不同,改变已有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以适应新的教学培养目标。具体实施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多维立体化教学目标,高效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

(1)完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过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实践、批评性思维和创新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因此,教学目标设计三维结构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每一维度目标中,按照难易、单一与综合、基础与应用等进行层次细化。在此基础上,组织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安排。网络工程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及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网络结构及分层协议、寻址与路由、资源分配、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及网络应用等。内容繁多,如不经筛选,一个学期很难讲完全部内容,因此,理应根据专业定位和教学目标,精选课程内容:1)网络编程。介绍lnix和unix网络编程。2)网络结构及主要协议。包括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介绍,及相应的传输编程。3)网络定义、路由与寻址。包括网络中的命名问题,使数据能够传送到达远端计算机的寻址与路由问题。4)网络资源分配与管理。介绍网络如果公平、高效地把网络资源分配给网络用户,包括拥塞控制、队列管理、路由、防火墙、多播等。5)因特网介绍。介绍因特网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内容分发、p2p、数据中心、RpC等。

以上内容的选择,借鉴了国外计算机网络课程开设经验,第一部分安排网络编程内容,为后续课程内容学习和安排项目服务。从应用角度理解网络结构,为学会实现网络管理打基础;因特网介绍部分是整个课程的内容总结,因为因特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学生接触最多的网络,把前面介绍的理论直接映射到因特网的应用上面,可以最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课程内容中没有安排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内容,这些课程对于网络工程专业来说,依次会开设相应的后续专门课程来介绍。

(3)教学方式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改革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目标。1)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法,打破按课本章节安排教学内容的方式,把教学内容按照知识递进关系,设计了五大专题:编程语言应用环境比较;网络结构分析与改进;网络数据传输的效率分析;网络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探讨;因特网将何去何从。围绕这五大专题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2)课堂与课后相结合。根据五大专题内容及教学目标要求,配套安排课后作业和实验内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做实验等寻找讨论专题的答案,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合作精神,提出创新观点。3)布置作业。改变以往作业以复习知识为主的形式,对不同教学内容,以实现应用为主设计相应的编程作业,如设计服务器方案、设计路由器方案、实现tCp协议、流量测试等,这些作业一般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编写成绩并调试,或通过实验取得数据等过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及实践动手能力。

2.实行全程立体化的课程考核办法,保障教学进程顺利实施

考评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开展的各项教学内容,由各项目的考评成绩最后构成学生期末总成绩,力求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努力程度、能力水平、综合表现等。

(1)作业考核。作业考核方式以完成的编程或设计方案运行与实现结果为主要依据,完成时间、采用手段、团队合作分工情况等均是考核内容,作业考核成绩占比设计为总成绩的20%左右。

(2)平时表现考核。以出勤情况、课堂发言效果、提出问题的质量等均计入平时学习过程表现成绩,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左右。

(3)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设置期中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督促学生跟上学习进度,避免期末突击或作弊情况的发生。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的形式和题型相同,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为期中占20%,期末占50%。

经过这样的课程考核办法改革,使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得到及时监控,并把教学内容向实际应用引导,及时纠正学生课程学习方向和不良学习习惯,避免了平时投入不足,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

四、结束语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精选和设计了课程内容,配合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全程考核办法的执行过程中不断督促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投入到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保障,学习效果不可谓不好,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检验,凡是认真完成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内容的学生,在本门课程应用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光霞,唐惠林.教育转型形势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12):26-28.

绩效改革方案思路篇9

项目中的问题来自现实生活,项目的进展决定了学习的课程进度和教学计划[2].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管理和设施的配置具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每个项目组需配备一间专门的办公室,并能够得到一名专业教师经常性的指导和建议;其次,其内部适应性的变革观点要求讲课内容和教学大纲应当经常变换和更新,因而增加了教育资金的投入.另外,该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完整性尚有待进一步完善[3].东京大学则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前3年的每一年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完成一部分电源制作,3年理论知识全部学习完成时,电源也制做完成,到大四的毕业设计即使用自己制做的电源来实现电路的综合设计.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开始就带着问题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大学4年里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但该教学体系的应用面比较窄,知识应用的系统性不够强,在全面能力的培养上有待进一步加强[1].借鉴上述教学模式,高频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力求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全过程育人.高频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主导思想为保证高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借鉴有关先进教学模式和教科研的优秀成果[4-5],结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电分院的自身特点,提出了高频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案.该方案的主导思想为:1)在定位上,面向基础性应用型本科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由浅入深的知识传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电路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其深入学习和进行工程技术实践打好基础.2)在内容上,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典型教学案例,以生动案例说明理论结果的物理意义,使学生由此掌握原理性的知识.3)在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过多抽象内容的知识传输.尽量避开大篇幅的、繁杂的公式推导.多采用思考、提问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方式,以启发式教育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有自得,有自悟.4)在知识体系构架上,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传输的连贯统一性.5)坚持与时俱进,与学校发展规划相匹配,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性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将实践教学自始至终贯彻于信息与电子类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要体现实效性.首先要重视第一堂课(绪论)的教学效果,并对每个知识模块均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总结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环节中要做到3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兴趣培养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调研结合,课程教学与网络资源结合[6].因此,应用型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方法应向讨论式、诱导式、启发式、发现式的方向进行改革,核心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通对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我们逐渐探索出一种课外专题设计与理论课相结合的高频课程教学方式.由于高频理论课的内容是以接收机/发射机的组成模块为主线,为此将调频接收发送设备的实物制作作为课外专题设计(如图1所示)引入课堂教学环节.该教学方式的优势是理论与应用实时结合,能够将问题与解决方法较直观地体现出来.课外专题设计与理论课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如下:(图略)1)第1周,课堂教学(绪论)详细介绍高频课程内容、课程特点,重点介绍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的组成模块,强调课外专题设计的必要性.2)第2周对学生提供调频对讲机的实物套件(包括教师设计的protel电路图和pCB版图),要求学生自行读懂电路图,锻炼对硬件电路设计的认知能力.3)从理论课第3章(发射机与接收机的组成)开始的后续教学内容均以对讲机为实例,分解调频发射接收设备的组成模块,对应书本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要求学生的实物制作进度与理论课内容相一致,并能实时检验功能模块的性能指标.4)第13周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物验收,并将验收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同时对存在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改革应当体现有效性.为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方面要求做到“4率”,即到课率、准时率、抬头率和有效率.具体实施措施为利用网络点名系统保持到课率;将课堂作业上交的时间定为课前5分钟,保持到课准时率;每位同学有一本课堂记录本,要求将课堂笔记完整记录,保持抬头率;抽查笔记,实时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提高听课效率.在实验教学方面,注重实验态度、实验过程、实验效果,由任课教师全程检查学生的实验过程,不定时地抽查实验效果,实验数据记录须经老师签字生效.高频电子线路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课程,经长期探索,在教学手段创新上主要有以下几点:(1)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调研相结合(进行暑期社会调研实践,写调研报告,开研讨会);(2)教师讲授与课后辅导、网上教学资源共享相结合(网络实时答疑,网络习题课与实践课);(3)课内讲授与课后“1+3”辅导教材的自习相结合;(4)教师科研、学生科研、学科竞赛和教学互动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应体现多样性.在理论考试方面不再以期末卷面成绩作为惟一评分标准,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目的是注重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核,包括平时测试、课外调研报告、作业点名等情况.在实验考核方面注重考核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等,期末检查独立完成情况,并随机抽签考核报告内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频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外延知识的扩展[7].因此在研究教学改革时,必须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把考试方式、考核内容、评价方式等研究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制定了一套注重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在实践中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构建网络教学环境为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公共教学平台BlackBoard(BB),我们将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讲义、参考文献、辅助教材、教学视频),辅导资料(习题与解答、试题库、常见问题),拓展资料(相关文献、专业应用、相关技术发展历程)以及学生成果(论文、课题、获奖)等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全部上网.这些资料分类清晰,内容翔实,着力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教学支持环境,既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又能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正在逐步将主讲教师的课程视频全程上网.课程网站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课程网站也吸引了毕业班考研的同学和相关毕业设计同学的加入,他们普遍喜欢这里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手段.使得课程的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应用型本科教育环境下的高频课程教学必须以“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其教学模式的设计应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宗旨.该课程教改方案的编制及其实施过程,应是一个自始至终贯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信息电子类专业办出特色、专业教改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而专业教改方案的制定和不断完善,则是专业教改能否成功的关键。

绩效改革方案思路篇10

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早已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了,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笔者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三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形式如下:

(1)做主题报告。课程期间将学生进行分组(4-5人一组),每组需要准备3次主题报告,主题分为自选和指定两种,报告时间为5-10分钟,用ppt进行辅助展示。曾作为报告主题的有:小学生接送拥堵现象分析、新加坡鞭刑是否适用我国、健康协会的组织构建、班级文化与个体行为等。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为准备主题报告做了不少工作,如收集素材、设计ppt、准备讲稿、练习演讲等。

(2)结合具体情境来分析管理理论。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管理理论融入到一定的具体情境中来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以及提高运用能力。如在讲授决策原则时,设置在玫瑰园中摘玫瑰花的情境:一条小路穿过整座玫瑰园,人从入口走到出口(可以停留,但不能往回走),只能摘一朵玫瑰花,怎样才能摘到最合意的玫瑰花?该情境涉及决策的目标、选择标准、决策方法及决策原则。通过该情境的问题思考,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西蒙提出的满意决策原则,并经历真实的决策过程。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一些比较具体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一些案例由教师给出问题学生来回答,一些案例不设置问题,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前者由教师进行限制性引导,后者则类似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结合案例尽可能想出与管理相关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做总结。经过几次案例分析练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理论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2成绩考核的修正

管理学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考试,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作业以及课堂回答问题等方面。上述考核方式需要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调整而做修正,平时成绩比重需调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笔者将平时成绩设置为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出勤率(30%)、主题报告(30%)、案例分析(20%)和作业(20%),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2.4教学团队的构建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不可能是某一位教师能够独自完成的,需要构建一个教学团队来推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团队成员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及改革路径;其次,将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分解,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最后,所有讲授管理学课程的教师统一按照教改后的要求进行授课,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

3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检验

为了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检验,笔者将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一个班(95人)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方式,另一个班(91人)采用教改后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为了简化问题,教学效果直接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如表1所示,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平均分为78.7分,而未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平均分为65.5分,为了检验两者的平均分的差异是否显著,笔者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置信水平为0.05的独立样本t检验,p=0,所以两组样本的均值差异是显著的,故认为进行教改的班级的学生成绩普遍比未进行教改班级的学生成绩高。当然,考试成绩只是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大规模访谈调查后发现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普遍对管理学课程的满意度高于未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同时对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更有信心。总的来说,管理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对于提升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起到明显的作用。

4管理学课程后续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