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04

生态安全的含义篇1

在古代汉语中,“安”字是外面一座房子,房中坐着一位女人,也即是女居室中为安,所以安之本意为平安。“全”是完整、完好、保全和完备之意。在英文中安全词汇有形容词“safe”,其含义是免于危险与伤害;&有名词”safety”,其基本含义是安全的条件;另一个词是“security”,它的基本含义是免于危险的条件和感觉,以及确保此条件与感觉而进行的努力。

安全的词源考证说明安全在最初即包含了两层涵义:&客观的、事实上的安全和主观的、安全的感觉。这两层涵义在人类的技术实践中保留下来,且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技术安全不仅包含了客观的维度,还包含了规范性和感知的维度。

首先,安全是客观的。客观的安全是可以描述或者通过实验检验的。比如一座桥是否安全,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工程师、技术专家通过对桥梁的各种指标的检查和验证,提出桥梁是否安全的证明。所以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是物态意义上的硬安全,是技术性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安全评价是一种事实判断,其针对的是安全问题的鉴定和量化。工程和技术设计的优劣、安全装置的有效性、危险因素的辨识、风险的可控性等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客观手段来检验的。

其次,安全是一种规范性的判断,即安全与否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比而言的。这些标准通常通过一定的指标来表示。例如,砷本身是一种元素,对人体有害,但是自然界中生长的水稻或多或少地都含有砷元素。大米砷含量的安全标准为0.2mg&/Kg。

因此,低于此“安全上限”的含砷大米是安全的,超过此安全标准的大米是不安全的。由于规范的背景依赖性,它不仅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和一定的文化和习惯相联系,因而对同一技术,各国的安全标准并不完全相同。

第三,安全也是主观的,与人们的经验感知相关。因为无论是安全的客观状态还是安全的指标,都是由人来描述、制定的,也就是说,“从认知角度来讲,这种经验感知被称之为有效启发(availability:heuristic),人们总是根据已有事件的发生经验对当前事物作出判断。公众是否买安全保险,主要依据自己的直接经验和感知对安全作出判断”。

生态安全的含义篇2

 

关键词:国家安全;西方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十多年前,当东西方冷战结束,世界战略格局重组时,许多人曾预言,人类社会正在从非理性的对抗走向建设性的对话,从无休止的冲突走向互利性的合作,世界可能比以前相对安全。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一度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的共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国际合作,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国总的安全环境是好的。然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现实无情地昭示人们:国际形势空前复杂,人类社会很不安宁。中国的内外安全环境也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安全需求和压力在加大。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了新的时期,新旧矛盾交错而复杂。中国加人wto,既要参与又要改造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战。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对我进行“分化”、“西化”,进行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9·11”昭示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新世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因此,在新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重视国家安全研究,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全面应对新世纪的新挑战。

   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价值。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阿诺德·沃尔弗斯很早就提出,安全“是一种价值”,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起点”和“落点”。安全思想和国家安全思想在历史上的出现,相对于“安全”及“国家安全”概念,要早得多。早在中国古代重要历史文献《易经》中,就包含着安全的思想,其“泰卦”中的“泰”字,就有通达、安全之意。《易经》中还有这样的说法:“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尚书》也有类似的提法:“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也。”我们甚至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安全思想,有了国家就有了国家安全思想。所以说,国家安全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的。国家安全思想又是一个相对的“文化”范畴,西方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对“安全”思想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不同的国家或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国家安全会有不同的认识,会追求不同的安全目标,采取不同的安全手段。

一、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国家安全思想

从词源上讲,“安全”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确定”(sure)和法语的(suf)。在牛津大词典中,其定义为“拥有或足以提供信心,保障和确定的状态”。以此观之,免于安全之困就是拥有发现事物可预见性与认识客观事实的知识和信心。

   在现代西方语系,特别是在英语语系中,安全的词汇有两个,分别是Security和Safety,含义都是免于恐惧担心和危险等的状态或感觉,即免于怀疑和不确定。在法语中,表示“安全”含义的也有两个词,即Security和surety,分别表示“感觉”和“状态”。综合来看,“安全”在西方语系中,也表达了两层含义,一种是主观感觉,一种是客观状态,即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动词“使安全”(tosecure)最初也是用来描述人的,后来被用于国家。

   现代意义上侧重于国家军事和外交含义的“安全”一词,只是到了18世纪末才被广泛地使用。当时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盛行,在霍布斯、卢梭和孟德斯鸿等人看来,个人出于寻求安全和自由的目的,通过契约结成国家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自由。

   西方政治思想中,安全思想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是指个体的生命,心灵、躯体及其(主要就人类而言)外在所有物不受任何力量、特别是暴力的侵犯和损害。西方安全思想最早可追溯于作为西方政治思想之本的自然法(naturalLaw)观念中,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依据,它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的。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认为:“自然法的根本原则:一是各有其所有,二是各偿其所负。”还认为:“‘他人之物,不得妄取;误取他人之物者,应该以原物和原物所生之收益归还物主,有约必践,有害必偿,有罪必罚’等等,都是自然法”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不存在最高权威时,人处于“纯粹的自然状态(stateofnature)”中,

[1] [2] [3] [4] 

自然状态是这样一个王国,在这个王国中,人们只被强烈的自然情感所控制。由于自然状态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个体都会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正如处于“自然运动”中的其他类型的自然体之间的冲突一样。由于这些原因,自然状态中的生活的确是“贫穷、鳗龋、残忍以及短寿”的,对权力进行角逐的斗争也是根本性的。因此,霍布斯形容这种自然状态是充满暴力和战争的无政府状态,是一种“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awar,asisofeveryman,againsteveryman)”。所以,霍布斯最后认为:虽然有多种自然法的原则存在,如果没有某种权威使人们必须遵守它,自然法不过形同虚实,人们仍会互相冲突,安全仍不能得到保障。因此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为了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在理性的启迪下,人们便订立契约,各人都放弃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交给某人或某个集体,让他或他们拥有权威和力量来管理社会……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在这里,霍布斯指明国家创建的目的是在于维护和平与安全。

   此后,洛克对格劳秀斯的自然法观念,进行了深刻的个人主义改造,也对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进行了攻击,洛克把自然状态看作是“和平、美好意愿、互助以及保存”这样一种状态,并认为,自然权利本质上有三种:生存权、自由权及财产权。洛克断言,人自己的财产权和尊重他人财产的责任同时存在,人的这些权利和责任的产生并不是利维坦所决定的。但是,生存和自由的权利不可能被证明,因为它们是显而易见的公理。由此,安全可以得到它最明确、最简洁也最基本的哲理界定:个人安全即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权利无虞侵害和剥夺,只要其实际行使不侵犯其他个人同等的当然权利;国家安全依照个人/国家之比拟,即国家安享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国内生活方式的自由,只要它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同等的当然权利;国际安全即在国家普遍安全的前提下,国际社会处于类似洛克式“自然状态”的那种和平、有秩序和较有道德的无政府状态。

   英国学者曼戈尔德(petermangold)在《国家安全与国际关系》一书中指出,从词源上讲,“国家安全”是个美国概念,尽管在第四任美国总统麦迪逊(J·madison)的著作中可找到有关的思想,但它的出现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据他考证,“国家安全”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报纸专栏作家李普曼(walterLippmann)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USForeignpolicy)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个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成了取代诸如军事事务、外交政策、外交事务等较陈旧词汇的新提法。“安全”一词从指称个人的福利,转移到了国家的专利,个人反倒成了它的手段。国家利益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罗斯福新政时指国民福利,发展到了冷战时期专指国家安全。

   阿诺德·沃尔弗斯对安全作了这样的解释,他认为:“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的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也就是说,安全(security)通常是指没有危险,免于恐惧。安全指以下三种状态:一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二是主观上不产生恐惧,三是后果上不蒙受损失,反之,都是一种不安全。具体到国家安全领域,安全就是指国家不存在威胁,免于恐惧,国家利益不受损失。国家安全包括国家内部安全和国家外部安全。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主要是指国家的生存不受威胁。就国家外部安全而言,主要是指不存在军事威胁和军事人侵。可以说,战后至今在西方政治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视权力为国际政治本质的现实主义理论,是地地道道的国家安全观,即现实主义的均势安全观。现实主义的均势安全观,连同自由主义的制度安全观、建构主义的安全共同体观,是目前在西方国际政治领域主要存在着的三种安全理论。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解体,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原来被冷战掩盖的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日趋复杂化、多样化。针对冷战后安全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非传统安全”和“新安全”的概念,以示区别于冷战时代的“传统安全”概念。“非传统安全”和“新安全”等概念的提出和思想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国家安全思想的哲理内涵。这些概念涉及的很多问题尚无定论,甚至是学术界根本未仔细讨论过的,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思想

生态安全的含义篇3

关键词:状态项;状态;网络熵;系统状态;网络系统;受损度

0引言

目前对网络攻击行为的描述有多种模型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攻击树和攻击图、特权图、模型检测、基于状态的随机模型。攻击树和攻击图是目前最常用的描述攻击的方法。攻击树(图)模型重点描述了可导致系统安全故障的事件的集合,可以模拟一个系统可能受到的攻击。特权图更侧重于描述利用脆弱性的攻击过程,因此更宜用于网络系统脆弱性分析。模型检测常被用来分析安全协议和安全缺陷。不同于攻击图和特权图,基于状态的攻击模型可以对网络系统进行更小细节上的描述,确定系统在受到攻击威胁情况下的各种状态分布和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应用基于状态的攻击模型,可以从攻击对网络系统造成的影响角度建立攻击模型,从而既忽略一些未知的行为细节又不影响安全性评价指标的计算。而且,可以从攻击影响的角度描述和认识未知的攻击。实际上,未知的攻击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

目前在网络预警研究方面,对未知攻击的预警还比较薄弱;风险等级主要依赖经验划分;还没有将风险等级与网络的受损情况和可工作性能结合起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状态的预警模型,通过建立存在攻击情形下系统的运行状态集及其之间的转移关系,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分析和安全预警。由于攻击工具的性能与被攻击网络的状态存在紧密联系,将攻击工具按攻击性能和特点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对状态进行详细定义。本文采用网络熵作为安全性能评估基础,对风险等级的划分进行了定量计算,风险等级随状态改变而实时对应变化。我们认为仅提供受攻击网络的风险等级不足以确切地描述网络的风险状况,需要进一步对达到某个风险等级的具有相同状态集的网络系统进行受损度分析。

1状态描述

1.1攻击工具分类

攻击工具分为七类:搜索类、破解类、控制类、传染类、拒绝服务与网络监听类、安全“后门”与堆栈溢出类、毁灭性类。传染类主要包括病毒和蠕虫;控制类主要指特洛伊木马;搜索类包含如扫描器和嗅探器等信息搜索工具;破解类主要指用于密码破解的工具;拒绝服务与网络监听类主要包含拒绝服务攻击类工具和网络监听与信息截获工具;安全“后门”与堆栈溢出类主要包含给计算机安装后门和使堆栈溢出的攻击工具;毁灭性类主要指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攻击工具,如email炸弹,iCQ炸弹等。

1.2状态定义

状态定义为主机所具有的文件、用户,密码、进程、服务、输入,输出、网络连接、软硬件环境、流量和时间延时等特性的总和。状态由若干“项”构成,每一个项称为“状态项”或“状态特征”。根据定义,可以得到一个9元组的状态t=。所有的状态项构成一个状态空间,攻击方法描述了一次状态的变迁映射f:t1――t2。以圆圈代表状态,以箭头代表状态变化,状态变迁可表示为。

用表格和文字表示则如图1所示:

下面,分别阐述状态的9个参量:

文件参量F文件分为文档文件、系统文件和执行文件。文档文件是信自获取类攻击方法的主要目标;系统文件是系统控制类攻击方法的主要目标;执行文件多用于木马程序的上传,属于系统破坏的层次。对文件的改变包括查看、下载、上传、删除、修改等。以符号表示状态的改变,则F=。

用户/密码参量U用户名,密码分为本地USeR、远程USeR、本地Root和远程Root。每一个用户名/密码包含用户名、密码、权限、隶属关系、有效时间5个属性,参量u的改变是这5项属性变化的总和。

进程参量p 进程分为系统进程和一般进程两类,p=。进程和执行程序密切相关,信息获取类攻击的主要目的是查看进程状态,而系统破坏类攻击则可能增加或者终止进程。

服务参童S服务参量与进程参量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服务破坏方面增加了拒绝服务攻击。服务主要利用系统进程,考虑到拒绝服务攻击特殊性,服务和进程应该分别考虑。

输入/输出参量i系统的输入输出一般包括键盘、屏幕和鼠标。可以用三个BooL变量,分别表示能否进行键盘记录、屏幕控制和鼠标控制。

网络连接参量n网络连接参量包含了当前tCp/ip连接的数量和它们的生存状态(eStaBLiSHeD、LiSteninG等)。

软硬件环境参量H该参量包含软件和硬件,相应地aH=。参量H的改变包括软硬件信息的获得、软件的安装/卸载、硬件的破坏等。

网络流量参量L网络流量异常通常会向周围传播,或者产生其他异常。因此流量异常是网络报警中的重要因素,L=攻击后流量一攻击前流量。

网络延时参量D使目标网络所传送的各个报文或分组产生最大的延时,是对信息网络攻击的直接战术目的之一。延时主要分为全网传送总延时和重要节点传信延时。

(1)全网传迭延时

设全网传送总延时为td,则其计算公式为:式中j为全网的n个节点中第j个节点;tjk为第j个节点到第k个相邻节点的传送延时,m(m是j的函数)为与j节点相邻的节点的总数。

(2)重要节点传信延时

重要节点传信延时对网络性能的降低要高于普通节点。设其为thd,计算公式为式中j=1,……,n1为重要节点序号。

1.3状态项变化描述

为了定量体现攻击前后状态项的变化,提出“网络熵”来对网络的安全性能进行描述。网络熵值越小(但不能为负数),表明攻击者对该网络系统的了解越少,网络系统的稳定性越好。对于状态的某一项指标来说,其熵值可以定义为:V;为此状态项指标的归一化的性能参数。因此,可采用“熵差”对攻击效果进行描述。式中,V1为网络系统原来的归一化性能参数(可以取为传输速率,进程系数等),V2为网络受攻击后的归一化性能参数。

设测得网络受攻击前的数据流量为V1,受攻击后的数据流量为V。把它们进行归一化,得归一化的数据流量分别为:V1/vg,V2/vg,其中Vg为网络的峰值数据流量,可以保证0≤v2≤V1

显然,若V2=V1,则H=o,表明攻击未取得任何效果;V2下降得越厉害,表明攻击的效果越明显,aH也越大。可见H确实可以作为攻击效果的一种描述。

2系统状态预警

为了便于预警研究,现只考虑同安全相关的因素,将系统状态定义为系统状态涉及的主机集合、状态和风险等级的三元组:

HS=其中,Host为系统状态涉及的主机,t为系统的状态,Risk为系统状态风险等级。

系统状态的风险等级定义。设H为状态所涉及主机;t是主机的状态项集合。t集合一共包含n个状态项,每个状态项又包含m个影响元素。a是第i种状态项ti在该系统中所占权重p;的集合(1≤i≤n),p;用百分比表示,且有β1+β2+…+βn=1;B是状态项t;的第j个元素所占权重aij的集合(1≤j≤m),aij用百分比表示,且有ail+ai21+…+aim=l;Bi,aij可由用户来控制。定义函数由上式可以得出:t中每个状态项ti的风险等级为当计算机系统受到一次攻击时,通过系统状态的定义,可以将状态转移转化为系统状态的转移;用攻击方法描述一次系统状态的变迁映射为:f:HS1――HS2,图形表示为。

3网络系统预警

3.1网络系统描述

网络内部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因此,黑客对某种服务或某些主机实施一次有效攻击后,会对整个网络的安全状态造成影响。为了提供更加准确的安全预警,在得到系统状态集风险等级情况下,应进一步考虑网络在该攻击下的受损度。为此,我们将网络系统抽象为系统状态集合和网络系统危险等级和服务受损度的三元组:

nS=其中,s为系统状态的集合,Risk为网络系统的风险等级,SURV网络系统服务受损度。下面主要来计算这三个参数。

3.2系统状态集的转移

攻击行为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系统的静态配置。因为攻击行为是对系统漏洞或者弱点的利用,所以攻击行为一般只会对特定产品的特定版本起作用。二是系统当前所处的状态,如果系统所处状态不满足攻击行为的要求,攻击行为也不可能发生。将攻击行为定义如下:

attack=

这里pRe是攻击行为的前提条件,是三元组pRe=的集合,其中company代表公司,production代表产品,version代表版本。s。为受攻击系统的初始状态的集合。设当前的网络系统为nS,则只有attack.SoCnS.S,攻击行为才可能发生。s为攻击行为完成后系统的状态集合。设攻击行为完成后的网络系统为nS',要求SoCS并且nS.Risk

3.3网络系统风险等级

网络系统风险等级的定义为:式中,wi为第i个主机在网络系统中的权重,HSi.Risk是第i个主机当前的风险等级。

3.4受损度分析

网络系统的生存性用于衡量系统承受攻击的能力,即在遭受攻击后网络系统到达另一个状态时,还能够提供服务(或功能)的能力。生存性主要牵涉到两方面内容,攻击对网络的损坏程度和网络自身的修复程度。本文主要关注攻击对网络系统的影响,即受损度。因为网络系统可能提供多种服务,受损度分析也要针对不同的服务考虑。网络系统的受损度定义为:式中,a(s,k)表示网络系统中服务k在新网络状态s下的受损程度,w(k)是该服务重要程度的权值。a(s,k)可以通过给定的s和k来计算。这里设服务(或功能)集合为{K},集合{K}中的元素k要视具体网络系统而定。

下面来计算a(s,k),即在特定的系统状态集s下,服务k的损坏程度。根据系统受伤害的程度来排序,即从系统正常(s=1)到无功能(s=S)排序。定义每种攻击事件对系统状态影响的矩阵es。其中ps(i,j)指当攻击事件发生时,系统由i状态转移到j状态的概率;显然,当攻击事件发生时,系统不可能转移到更好一点的状态,所以es是一个上三角矩阵;我们使用一种模型来生成ps(i,j),认为ps(i,j)与系统当前的状态i、当前的防御策略l以及攻击事件的严重性程度m有关。定义ps(i,j)的计算公式为:

这里有两种情况:j=i和j>i

(1)当j=i,有该式表示在给定防御机制l下,系统保持正常状态下的概率,即反映了系统的抵抗力。

(2)当j>i,有该式表示在给定防御机制l下,系统变换到已泄密状态(包含无功能状态)的概率,即攻击的危害性。

上面两式中:CoSt(c1)为防御机制l的费用。其中,

在以上公式(1)中,参数m。和x。用来指定在防御机制l的费用为CoSt(C)情况下,转换概率之间的关系;而参数和x3用来指定转换概率大小的合理性。其中,决定转换概率p(i,j11)随费用变化的程度,的值越高,系统保持正常状态的机会越高,因此,可生存性就会越高。x。决定转换概率p(i,j11)i)随费用变化的程度。

通过计算es,我们可以得出d(s,k)。接下来我们讨论SURV(s)的几种可能情况。所有的服务(或功能)都被破坏的情况时网络系统的受损度为:

如果将系统的服务/功能集合{K}分为{K0,K1,K2l,K0表示相对“不重要”的服务,K1表示使用频率较高但不是重要的服务,K2表示重要的服务,则有:或这里。

这样就计算出了在风险等级为nS.Risk的情况下的SURV(nS.S)。

4预警系统设计

以基于状态的预警模型为基础,开发出面向状态的预警系统框架主要结构如图2所示。

预警系统包含以下模块:状态项变化计算模块,用来计算状态项的改变,计算状态项的风险等级,输出状态项风险等级;状态转移模块用来计算状态的转移;系统状态转移及系统状态计算模块,该模块有两个功能,一是要在新状态到来时,计算出新的系统状态,二是根据新的系统状态,计算出系统状态风险等级;网络系统转移及网络系统计算模块功能为在得到新的网络系统情况下,计算出网络系统的风险等级;网络系统受损度计算模块主要任务是生成影响矩阵的数据项,计算矩阵和根据具体情况输出受损度。

该预警系统与目前其它预警系统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

(1)能够对未知攻击预警;

(2)以网络熵为基础,提供了精确风险等级;

(3)能够给出参数级的状态项预警;

(4)将网络风险等级与网络受损度对应起来,使网络预警更加准确。

5结束语

生态安全的含义篇4

关键词:煤矿工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205-02

自工业革命以来,煤炭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每年投入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就决定了煤矿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煤炭开采的主力军,煤矿工人的思想政治状况有着多重的潜在意义。而思想意识是行为实践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煤矿工人的健康生存与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加强煤矿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变革煤矿工人内心深处的传统意识观念。当前,煤矿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技能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与应急意识。

一、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

从系统学上讲,“煤矿工人的安全”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该系统关涉多个子系统,煤矿工人的安全因而也就具有多个层面的价值内涵。首先,煤矿工人的安全关系着煤矿工人切身权益。在中国,煤矿工人的主体来源于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煤矿工人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的精英群体,在农村家庭中担负“养家糊口”的重要责任。一旦煤矿工人的“安全”失去保障,那么受损主体的对象将迅速从矿工本身扩展到矿工的整个家庭。其次,煤矿工人的安全关切着煤矿企业的发展。煤矿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煤矿工人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一个不注重煤矿工人安全的煤矿企业必然会遭遇“矿难频发”的困境,进而直接影响到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煤矿工人的安全关切着党的执政地位。“近年来矿难频发,矿工的生命没有安全保障。所以,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党在这个方面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来制止矿难发生”[1]。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煤矿工人的安全是一个关系着党的群众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由此可见,培养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十分重要。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是对安全生产的反映,是煤矿工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当形成的一种理念。煤矿工人需要把这种理念内化于心灵深处,贯穿于整个煤矿开采的实践中。这就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使企业所有员工都能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在生产中遇到安全问题时能及时向上级部门反应,并制止存在安全隐患的违法开采”[2]。矿工自我“安全意识”的增强为减少矿难比例、保障矿工生命安全起到一定的内在规范作用。

二、煤矿工人的“技能意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日益彰显,极大地推进了经济发展战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一发展战略的转型客观上要求相关企业能够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与科技素质高的员工是分不开的。员工是科学技术的直接载体,员工的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当前,从事煤矿生产的员工主要来源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资料显示:“现在的矿山,真正在井下第一线工作的80%~90%是农民工;在建筑业,全国现有从业人员4000多万,其中有农民工3000多万,占到75%;在制造业方面,农民工占到60%,在餐饮服务、环卫等行业,农民占到90%以上”[3]。而从整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低,技能意识淡薄,往往是以出卖原始的体力作为赢取生活资本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前煤矿产品科技含量低的境遇。提高矿工的“技能意识”,能使矿工相关专业技术变得更为熟练,进而大大提高煤矿生产力水平,从深层次上赋予煤矿产品科技含量,从而增强煤矿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力,最终为实现煤矿工人与煤矿企业的双赢奠定基础。

三、煤矿工人的“节约意识”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时刻都需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以维系人体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什么是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4]。上述“资源”概念中的“一定时间、地点”实际上揭示了资源在一定时空内总是存在量的规定性,即资源具有“稀缺性”。那么什么是“稀缺”呢?“所谓稀缺,就是稀少、短缺之义,包含两种意义:其一,资源的有限性,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任何资源数量都是有限的。非再生资源用去一点便减少一点,再生资源能否维持、增加或减少,取决于再生的速度和规模,需要量入为出,否则就会发生资源赤字。其二,获取资源成本的提高。非再生资源因消耗而减少,同一品位矿产资源价格有上涨趋势;再生资源的恢复往往需要投入相当的资本。所以,在总体上资源是有限的,再生要以一定的成本为代价,因而是稀缺的”。[5]显然,“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同样具有“稀缺性”。这就是说在一定时空内,煤炭资源同样存在“量”的属性。这从一定程度上说,煤炭企业的发展从深层次上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受制于自然界煤炭资源储量的制约。而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煤炭资源的需求是在不断地膨胀,使得煤炭资源的竞争变得日趋紧张,人们不得不遭遇煤炭资源危机的威胁。而要应对煤炭资源危机,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途径无非是“开源”与“节流”。当前,“开源”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在注重开源的同时,更加注重“节流”。而这种“节流”的工作最终落实在煤矿工人身上。这就是意味着煤矿工人是否具有潜在的“节约意识”将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煤矿工人只是对煤矿企业负责,缺少对煤炭资源本身的伦理关怀,所以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需要培养和提高煤矿工人的“节约意识”,是煤矿工人从内心深处对煤炭资源产生敬畏之情,把自己的伦理关怀的范围从人际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煤炭资源的价值体系。

四、煤矿工人的“生态意识”

人类的持续发展和健康生存需要优美的环境。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人类遭遇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滥伐和植被减少;土壤侵蚀、荒漠化和沙漠化的扩展;垃圾泛滥;生物灭绝加剧;粮食能源和其他资源短缺;酸雨污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地球增温;臭氧层破坏”[6]。特别是近几年来,自然气候变得异常,人类不断遭遇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自然环境的恶化与炭化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炭化能源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反思,促进了“生态意识”的生成。生态意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生态意识是人类意识在自然生态中的表现形式,是对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关系的反映;从狭义上说,是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人类对工业文明时期所造成的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实际问题所产生的反映”[7]。从现实来看,人们对煤炭能源的超强度追求,不断挑战着自然界能够承受的最低底线,使人与自然关系变得相对紧张起来。同时,由于煤炭能源的大幅度使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着“地球温室”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因此,煤矿工人是否具有“生态意识”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煤矿工人如果能够增强其生态意识,在煤炭开采的实践中,把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充分承担起其应有的生态责任,必将为相关环境问题的改善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这里需要来自煤炭企业领导层的认可与认同,在制定煤炭企业的发展规划时,尽可能把“人与自然关系”考虑在内,从而制定出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规划,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一个企业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五、煤矿工人的“应急意识”

“应急”原本是生物学上的概念范畴,是指生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在现实生活中,应急主要是“突发事件”而言。在我国,“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已经或可能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社会动荡,并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的紧急事件和情况,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和更加具体的灾种”[8]。突发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分散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从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拿煤矿企业来说,这种突发事件最多呈现的是矿难的突发。一旦煤矿发生较大矿难,不仅严重损害矿工的生命财产,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在经济上,矿难给企业、矿工带来损失;在社会上,矿难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容易引发重大公共事件;在政治上,冲击党的执政基础,破坏党群关系;在生态上,产生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矿难并非存在地域国家之间的区别,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矿难的情况,只不过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矿难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这就是说尽管矿难具有突发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众多的矿难中探析矿难的根源,对矿难进行分类别研究,从而总结出一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在井下从事直接煤炭开采的矿工而言具有突出的意义。也就是说,应该积极培养和提高煤炭工人的“应急意识”,使煤炭工人能够对各种类型的煤炭矿难有清醒的认识,进而能够在突发事件爆发时,积极主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有序地应对矿难事件的发生,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矿工损失、降低矿难的破坏范围与程度。

综上所述,当前对煤矿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和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技能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和应急意识”对实现人与煤矿企业的共同发展,对实现煤矿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全喜,党胜利.对我国转型时期矿难频发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3):20.

[2]历向黔.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8,(5):168.

[3]李广胜.从执政党的阶级基础看农民工的重要地位[J].中州学刊,2004,(5):15.

[4]田雪原.人口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526-527,533.

[5]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7.

生态安全的含义篇5

关键词:质量;安全;辩证关系

人们常说,“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一切的基础,企业要生存和盈利,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为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说明质量的重要性;安全关系着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害,不但给本人造成痛苦,给家庭带来灾难,还给企业造成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说明安全也很重要。但对于同一个事物,质量和安全哪个最重要?质量与安全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质量的定义是: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是度量物体在同一地点重力势能和动能大小的物理量。

(2)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我们这里指第2含义。

怎样才能做到产品或工作的优良呢?

从国家的《建筑法》、《质量法》、各种验收规范以及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来看,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方法、措施和制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也就是说,各项工作必须在有效的控制下,工作“质量”做好了,产品或工作才能做到优良。

而安全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大到国家安全,小到周围居家安全。这里指狭义的安全,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

怎样才能做到安全呢?

譬如生产的安全,从各种因素的控制来讲,如果我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上的缺陷等因素的有效控制,生产就安全。从管理角度来讲,管理的重点是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与控制。重点是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控制。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是基础,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做到程序合法,操作合规,作业环境健康安全文明,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和群防群制制度。企业和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规章、规程,不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针对生产中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施工设计、工艺安排、施工组织与具体操作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在事故之前,就能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再如,食品的安全,如果我们做好了每个环节,对食品的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生物污染,环境污染,农药与兽药残留等控制好了,食品也就卫生、安全了。还有交通安全,如果我们注重人、车、路、交通环境等因素的控制和管理,交通事故就会得到控制,也就安全了。

终上所述,从质量和安全的定义和控制来看,都是控制各种因素的“质量”,只要我们将每一个产品或工作做好了,质量也会得到保证,安全也能到保证。所以,控制质量,才能安全,质量决定安全,安全是质量的体现。安全第一,质量更是第一。我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必须更加注重我们的各项行为,控制好行为的“质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决定成败,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做好各项工作和生活的更健康、更安全,也有利于构建和谐、平安的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生态安全的含义篇6

关键词:“五个重庆”建设;民生;重庆实践

中图分类号:D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1-0078-03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发展民生是党的根本宗旨与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是发挥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五个重庆”建设始终把民生作为逻辑起点和终点,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富裕,实现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个重庆”建设的民生涵义

“五个重庆”建设包含着丰富的民生内容,其内在的民生建设“五管齐下”,建构起一个协同共进、各民生要素有序运行、整体民生效应最大发挥的有机体。

(一)宜居重庆建设的民生含义及要素

宜居重庆建设是民生之“基础”,主要指以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为主线,主城与区县共进,城市和农村互动,建设与管理并举,努力建设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的“宜居重庆”。其具体民生要素涉及完善公租房等住房供给,征收房产税调控房地产市场,推广“巴渝新居”,改造危旧房,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行动,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西部新城等拓展区,塑造“两江四岸”,打造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购物之都”、“美食之都”和西南地区购物中心,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丰富文化娱乐设施、实施“文化广电惠民”,推进动态扶贫、整村脱贫,完善“户改”、发展“微型企业”、实施“地票”交易,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其他配套基础设施等。

(二)畅通重庆建设的民生含义及要素

畅通重庆建设是民生之“脉络”,主要指陆运、水运、空运并举,规划、建设、管理并重,加快西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强道路交通综合管理,形成层次分明、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交通格局,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最畅通的城市之一。其具体民生要素涉及建成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半小时主城”,交通管理“为民、畅通、安全、文明”,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一枢纽七干线二支线”铁路交通网,加快航道和港口码头、航空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主城的快速路网及附属设施、轨道交通网、公交站场及换乘枢纽,提高出租车服务水平,加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加强安全文明宣传教育,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实施“云端计划”、推动云端智能城市发展,改革和创新“中国内陆最大的电子产业基地”涉及的进项物流(产业链“垂直整合”)、出项物流(渝新欧大通道)和保税物流(率先在内陆地区设立两个保税区)等[1]。

(三)森林重庆建设的民生含义及要素

森林重庆建设是民生之“枝叶”,主要指以统筹城乡林业发展为主线兴林富民,政府引导、全民参与造林绿化,建设与保护并重、新建与改造并举,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努力建设林业产业发达、人居环境优良、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文化丰富的“森林重庆”。其具体民生要素涉及科技兴林,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村“三权”抵押融资,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提升森林覆盖率,优化粮林结构、森林结构,做大林业产业、培育林产市场,倡导生态文明、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小康村,建设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科普基地、花卉苗圃基地、义务植树基地和各类纪念林基地,打造部级、世界级旅游风景区,建设低碳试点城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绿化长江、重庆行动”,为三峡库区提供良好生态屏障等。

(四)平安重庆建设的民生含义及要素

平安重庆建设是民生之“支柱”,主要指不断满足群众的平安需求,为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健康重庆、森林重庆,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努力建设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平安重庆”。其具体民生要素涉及“打黑除恶”,提升群众安全感指数,建设全国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三项制度”、“大下访”、“三进三同”、“结穷亲”、“一体化大综治”,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促进居住安全,增强交通安全,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反腐倡廉,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平安基层基础建设,建设重庆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平安创建活动,设立“交巡警”、“校警”,建设“雷锋式警队”等。

(五)健康重庆建设的民生含义及要素

健康重庆建设是民生之“根本”,主要指把群众健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培育体质、饮食、生育、行为和精神全面健康的市民,让追求健康成为重庆的民风,通过共建共享把重庆建成健康之城、活力之城。其具体民生要素涉及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形成便民利民的医疗健身服务体系,发展体育产业,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加强食品药品等的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督,引导市民科学营养饮食,加强婚育健康教育,完善生殖健康、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服务,低收入群体享受免费体检,普及大众健康知识、推进行为健康、精神健康,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推进“唱读讲传”活动,营造健康环境,提升市民健康素质,推进国家卫生区(县城)、全国文明城区(县城)创建等。

二、“五个重庆”建设的内在民生逻辑

“五个重庆”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需于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利为民所谋”,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归根结底就是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一)“问需于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需于民”[2]。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类,且依次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排列。“五个重庆”建设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某种意义上的具体体现。

第一,较低层次的物质性价值需求。一是宜居重庆(住)、健康重庆(生理健康)等建设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生理需求;二是平安重庆(重庆市获2010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名)、健康重庆(食品药品安全)等建设满足着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第二,较高层次的精神性价值需求。一是畅通重庆(交往)、健康重庆(精神健康)、森林重庆(“纪念林”)等建设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社交(归属与爱)需求;二是森林重庆(“一年种了十年树、敢叫山河换新颜”、“城市创模”)、健康重庆(“唱读讲传”提振精气神、文明创建)等建设满足着人民群众的尊重需求。第三,最高级的综合性价值需求。“五个重庆”(重庆以“五个重庆”当选“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3]建设从整体上满足着人民群众的自我实现需求。

可以看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关照基本需求的满足,以及需求满足对人的心理和价值追求产生影响,它启示着“五个重庆”建设进一步给力满足民生需求,坚定不移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利为民所谋”,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五个重庆”建设以民生为本,坚持“利为民所谋”,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项具有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系统工程。

第一,生产环节。宜居重庆(2011年重庆市公租房计划建设量和开工量均居全国第一)、森林重庆(林粮果蔬产品)、健康重庆(体育产品、饮食产品、医疗卫生保健品)、平安重庆(安全生产)等建设的生产环节是起点,夯实了物质基础。第二,分配环节。宜居重庆(“地票”净收益的85%直补农民、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基建等民生、“文化广电惠民”、动态扶贫、整村脱贫、加大对贫困区县转移支付力度、公共服务均等化)、森林重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等建设在分配这个中间环节上缩小了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第三,交换环节。森林重庆(农村“三权”抵押融资)、畅通重庆(“低物流”)、健康重庆(食品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督)、平安重庆(“打黑除恶”铲除“肉霸”、“菜霸”)等建设的交换是中间环节之一,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第四,消费环节。宜居重庆(“购物之都”、“美食之都”、西南地区购物中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森林重庆(绿色消费)、健康重庆(健康饮食)等建设的消费是第四环节,扩大了内需,转变了发展方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他指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归根到底只有两种:即生产与分配(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要素,交换当然也就当做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生产是分配的手段,分配是生产的目的;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分配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导致分配,分配刺激生产;生产是分配的唯一途径,分配是生产的最终原动力。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五个重庆”建设坚持既抓好生产,又抓好分配,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仅可以兼得,而且越是分得好,就越能做得大、做得快”,“群众安全感指数、社会和谐稳定度、民生满意度、幸福感指数均大幅上升”[4],由此愈加确信: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三)“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正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2]的客观要求。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5]6。“五个重庆”建设坚持民生导向,是紧紧把握“主题”、切实贯穿“主线”,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典范。

第一,瞄准“主题”,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贯穿“主线”的主攻方向。“五个重庆”建设涵盖吃穿住行用,构建了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森林重庆(优化粮林结构、森林结构,做大林业产业)建设加强了农业基础地位,畅通重庆(“低物流”、“云端”计划,至“十二五”末,往日的老工业基地重庆将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笔电制造基地)建设提升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宜居重庆(“微型企业”)建设与健康重庆(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建设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宜居重庆(完善“户改”、实施“地票”交易、建设公租房、推广“巴渝新居”)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弘扬“主题”,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贯穿“主线”的重要支撑。森林重庆(科技兴林)建设提升林业发展;健康重庆(卫生科技、体育科技)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畅通重庆(“云计算”)建设与平安重庆(交巡警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三,突出“主题”,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贯穿“主线”的重要着力点。宜居重庆(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行动,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与森林重庆(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倡导生态文明、绿色消费、建设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四,落实“主题”,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贯穿“主线”的强大动力。“五个重庆”建设推进经济(房产税、“地票”)、行政(“交巡警”、“校警”)、文化(“红岩联线”)、社会(“大下访”、“三进三同”、“结穷亲”、“一体化大综治”)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投”、产业链“垂直整合”),以内陆大开放(全球笔电基地、两江新区)促大发展。

总之,“五个重庆”建设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做出了一系列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和措施跟进(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采取召开一个会议、出台一个决定、制定一个规划、筹集一批资金、明确一个时限、开展一系列督查等“六个一”方式,逐项部署、逐一落实“五个重庆”建设),既治标,又治本,既是长久之计,又是当务之急,尤其在“加”(“民生十条”提升幸福指数)、“减”(“共同富裕十二条”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乘”(“唱红”提振精气神、“一年种十年树,十年种百年树”)、“除”(“打黑”搞了一次“大扫除”)等方面狠下功夫,亮点突出,高潮迭起,走出了一条民生导向型科学发展新路。

参考文献:

[1]商宇,何清平.重庆“云端计划”推动智能城市建设[n].重庆日报,2011-09-26(2).

[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3).

[3]黄艳春.重庆以“五个重庆”当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eB/oL].(2010-12-27)[2011-10-04].cq.qq.com/a/20101227/000008.htm.

[4]肖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n].重庆日报,2011-07-25(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

生态安全的含义篇7

我是环境法专业的学生,关注我国的环境问题是我会自觉做的事,这不仅让我更加的了解我国的环境变化,特别是环境的改善,也帮助我更加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已经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国际政治关系。但我们始终没有改变环境问题仍在恶化的趋势。实践证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有效遏制环境问题。

社会整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onDoC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其他文明形式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生态安全的含义篇8

效果。

关键词人工液态水含量;人工影响天气;应用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45-0057-01

人工降水是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它主要是对需要进行降水地区的云层实施降水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云中液态水含量的相关数值很重要,它是决定是否能够进行人工降雨的重要因素。近几年,云中液态水含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是气象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探测方法来研究云中液态水含量,并对该技术在人工降雨中的推广做出前景展望。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1云中液态水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意义

云中液态水可以保持大气中的水分收支平衡,它的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是气象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云中液态水的意义很深远,它并不是独立的个体,与其他水分子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并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在气象学与物理学研究过程中,云中液态水含量是比较重要的云物理参数,它是气象研究者研究云物理过程的主要参考,也是气象局进行人工降雨作业的重要指标。另外,云中液态水含量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人工降雨的效果,可见云中液态水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重要作用。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过程中,云中液态水含量包含过冷水含量,实际上过冷水含量在人工降雨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参照指标,以我国北方进行人工降雨目标云系来说,主要将该云系分为三个层次,并且需要从上到下进行分层,主要有冰晶层、冰晶与冷水滴共存层、水滴层。其中,冰晶层主要在-25℃到-30℃之间的区域。另外,冰晶的浓度相对较高,经过凝华后增长到最高点会自由下落,自由下落的过程中会播种目标云系中间层的冰晶,从而形成冰晶与冷水滴共存层,这一层次的温度一般在零摄氏度以下,它是根据冰水的转化进而形成的,也可以说它有“饲养”冰晶的作用。在目标云系的最底层,由于过冷水滴比较繁多,相对成熟的冰晶通过对过冷水滴的获取逐渐开始变大,从而形成了雪花。目标云系中的水滴层,温度一般在零摄氏度以上,中间层的冰晶落入水滴层后由于温度的升高会融化成雨滴,雨滴在掉落过程中就会因相互摩擦而逐渐增大。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目标云系中的中间层与最下层中,过冷水滴与云中液态水含量都与降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2云中液态水的探测方法

为了更好的观测气候变化与灾害天气的发生,气象部门要有计划地测量云中液态水,这对更好的掌握人工降雨的指标也具有重要意义。云和雨在气象部门研究中变化指数都很大,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科研人员在进行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探测过程中,难度也比较大。目前,我国气象部门的探究重点就是要及时、准确的探测出云中液态水含量,这将是一个巨大挑战。对于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探测方法有很多种,运用比较多的探测方法为微波辐射计探测、卫星遥感探测、飞机探测与雷达探测。这四种探测方法各有利弊,在探测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才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近几年,微波辐射计探测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相对其他探测技术也比较成熟,在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探测过程中,由于所需的探测时间比较长,所以需要探测技术具有很好的连续性。但是微波辐射计探测技术的缺点是获取的信息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全面、系统的探测出想要得到的相关数据。如果运用微型遥感探测技术来探测云中液态水含量,可以获取比较广泛的探测信息,而它的缺点则是会因为时间与空间影响分辨率,人工发出的作业要求不能及时回应,从而会延误工作进度。目前,只有飞机探测才可以直接探测到云中液态水含量,由于条件有限,我国的增雨飞机只有增雨一个用途,并不能做云中飞行探测工作。同时,在降雨过程中飞机并不能探测到整个降雨过程,针对云中水含量中的数据也无法进行探测,因此,如果气象局在人工降雨中有实时探测的需求,飞机探测是做不到的。

在对云中液态水含量进行探测过程中,只有雷达最能满足探测的需求,它不仅可以保证空间探测的连续性,还可以在所有空间范围内进行探测,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雷达探测技术可以发挥出它的全部优势。近几年,雷达产品与探测技术相继被提出,在人工影响天气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准确的获取云中液态水含量,还可以实时的了解水含量在云中的分布状况,对人工降雨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根据研究表明,雷达技术可以从不同高度、不同角度探测出云中液态水含量,可以给人工降雨的区域实时的提供有效的数据,从而推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不断发展。

1998年,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出现,它对于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被提出后,它可以直接的反映空中水资源的分布状态,因此为人工降雨工作带来重要的参考数据,从而也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被广泛应用。经过反复的研究试验,可以了解到,虽然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在目前被广泛的运用,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它不能准确的分辨清楚云中降水粒子的性质,在整个云层中,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主要是根据不同雨滴建立的雷法反射率因子和液态水含量获得的,根据云层的变化和降水粒子的不同,雷达所反射出来的因子和云中液态水含量中有不一样的关系,因此,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在计算过程中就会存在一定误差。

3云中液态水含量探测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在气象研究中,雷达技术以及其他探测气象技术设备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此后将利用高新技术精准的探测云中液态水含量。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完善,探测技术的准确度与连续性也相继提高,给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目前来看,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探测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将不同的探测设备相互结合,弥补技术中的不足,这个问题也是未来气象研究员需要研究的重点。

4结论

本文通过对云中水含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应用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气象部门要想更好的掌握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指标,就必须准确的探测出云中液态的水含量。除此之外,气象研究人员还需要利用相应的云中液态水探测技术,来准确的获取云中液态水含量。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数据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及其重要,因此要具有准确性。在未来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气象研究员要完善并运用云中探测高新技术,精确的探测出云中液态水含量,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气象部门人工降雨的效果,也可以大大满足人们对降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健,赵姝,张维全,等.云中液态水含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08.

生态安全的含义篇9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防卫对策

1、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在一个崭新的全球化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取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然而,人们在享受信息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信息影响和控制。信息的支撑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是一个国家各领域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电力、电信、交通等和国计民生具有密切关系的主要信息系统在受到传统的物理性破坏的同时又面临新兴的虚拟化的攻击,信息系统的安全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信息系统随时面临遭受到有意或者无意的破坏,对人们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甚至会对整个国家的安全造成危害。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受到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

如今,我国信息安全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加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的渗透和颠覆活动从未停止并且日趋严重;国内外反动势力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对重要信息系统不断的进行攻击和破坏;我国的网络违法犯罪率迅速升高,网络窃密现象较为普遍,计算机病毒传播和网络非法入侵的情况十分严重,犯罪分子利用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用户的财产和安全造成严重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不合理,安全措施不完善,经常会发生信息系统运行事故,信息系统风险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相关理论基础

2.1信息安全的含义和目标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会由于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者泄露,可以保证系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并且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全要实现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保密性;(2)完整性;(3)可用性;(4)真实性;(5)不可抵赖性;(6)可审查性;(7)可控制性。

2.2风险和信息风险的含义

通常情况下,风险的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范围包括风险是否发生、发生时间、发生过程、发生结果等的不确定。因为不同的学者对与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别,对风险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他们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因此,从理论角度对风险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l)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2)风险是指损失的大小和产生风险的可能性;(3)风险是在风险构成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在信息安全中的风险是指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人或者自然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点,导致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组织活动和所属资产造成影响的结合。概括起来说,信息安全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后所带来的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信息风险就越高;财产受到的影响与损失越大,风险也就越高。

3、信息安全风险的防卫对策

3.1信息系统动态风险管理模型与对策

3.1.1基于态势评估的风险防卫对策

对于安全态势值的计算是实时的,也能起到实时监控的作用。通过评估己经可以得到过去和当前的信息系统安全状况,可以给信息系统管理者预警。通过建立基于灰色理论的风险态势评估模型,并且借以对系统的未来行为进行预测与评估。这些使得信息系统管理员可以明确获知信息系统攻击的威胁程度,对信息系统安全状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从而对信息系统现实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防为和控制。

3.1.2基于aRt-Bp神经网络的模糊专家系统风险防卫对策

为适应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复杂性的不断增加,需要引入专家系统与神经网络等有效手段,来提高动态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增强管理自动化程度。因为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考虑到专家系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和网络管理专家系统的具体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动态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案,采用自适应谐振理论aRt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aRt-Bp混合神经网络,建立起基于aRt-Bp神经网络的动态风险管理模型。充分利用其在处理不确定性知识和模糊神经网络在模糊推理、自动学习和并行处理等方面的优点,进而克服传统专家系统的缺点。

3.2信息系统人因失误风险防卫对策

3.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引导人自觉的遵守相关的制度。

3.2.2加强组织文化的建设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经过长时间的管理和运作对员工的精神层面产生影响并通过员工的个人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组织文化是组织活动创造的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意识、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组织文化主要包括安全文化、个人对安全的意识和态度和领导层对安全的态度等三个方面。

3.2.3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

我们应该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使人员自觉遵守安全法规,提高安全意识,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对于危险事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进而有效减少由于人为原因所产生的失误。要加强对于信息安全知识的宣传,进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环境。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2)加强安全培训;(3)培养人员的安全习惯;(4)自主安全管理。

3.3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的对策

从目前信息系统的安全实践的角度来看,在信息系统方面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属于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进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能够有效识别需要保护的对象,明确了保护对象,就会保护对象的特点和属性等内容进行分析,分析保护对象在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控制措施来防卫具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管理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策略和程序来进行防范和控制,这解决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结论

本文对信息安全和信息风险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信息安全风险的防卫问题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对策,对信息安全风险的保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曹阳.基于三视图框架的分布式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2.10.

[2]蔡卫.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中鱼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2nQ7:19-21.

生态安全的含义篇10

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安全管理与执行力》。

在中国古典名着《三国演义》中,有两个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之一是着名的赤壁大战关羽华容道放曹操,故事之二是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两个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在这两个事件中,既有同工之妙,又有不同的处理结果。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关羽和马谡,均在请战前向军师诸葛亮立了军令状,但事后诸葛亮却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严格执行军令,一个碍于人情置军令于一旁,放关羽一马。我们无从考证以聪明智慧着称的孔明先生在对待军令为何处理态度截然不同,是他看在主公刘皇叔的情面法外开恩、网开一面,还是因为在对待处理关羽的前车之鉴后严格执法、亡羊补牢。但有一点结论可以得出,那就是诸葛亮对军令状的处理执行力存在问题。作为带兵作战的将领,如果在执行力上存在偏袒,那将影响主帅的威信,影响命令的执行,影响全军的斗志,以至于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结局是关羽被东吴所擒,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就是一个最终教训。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电力企业必须坚持的方针和信守的规则。如果在“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这张军令状执行力上存在偏袒,那将会给员工、企业和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最终必会酿成严重苦果。借古论今,电力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除了要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创建安全生产环境外,其活动过程中的执行力犹为重要。今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就是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保护职工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全第一,就是要把保护职工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管从客观上看,还是主观上来说,安全管理涉及的主要因素是人。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制定是人,安全违章操作是人,安全监督管理是人,安全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活动。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行为方式,为最大限度的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秩序。因此,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对待安全管理的执行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活动结果和成效。

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规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根据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是安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但不管是决策层、管理层、还是执行层,在对待安全规程规定上采取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影响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我认为,安全管理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有效控制,求真务实尤为重要,求真务实十分迫切,而安全生产工作的求真务实具体体现是在各级组织及人员对待安全工作的执行力上。执行力的人性化管理只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一是诚信管理。安全管理需要诚信。何为诚信?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二者在本意上是相通的。诚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不欺,即不自欺,也不欺人,包含着真诚于自己和诚实地对待他人的双重规定。而信的基本含义是信守诺言,说到做到。诚信,既是一种个人的内在品质,又是主客体互动关系中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素来守信重诺,上至王者的“君无戏言”,下至黎民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安全管理贵在诚信。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诚信待民,安全管理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表里不一,应付上级,应付检查。另一方面要科学管理,实事求是,规范安全控制,构建安全屏障,营造安全氛围,提高队伍的组织观念、纪律素质和诚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