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6:25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能源贸易;化石能源;能源依赖度

一、我国能源贸易的现状和趋势

(一)原油的贸易现状与趋势

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原油净进口国。我国以原油形式进口的能源对能源总消费量的占比更是从1993年的0.3%持续快速上升到2004年的9.5l%。但是,这样的快速上涨趋势在之后没有得到延续,在2005年到2009年期间,这个占比在9%左右徘徊。同期,石油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率从1993年的18.2%趋势性上升到2002年的22.3%以后就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在2009年达到了17.9qo,甚至低于1993年的水平。2010年石油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率重新回弹到19%。但究其原因应该是由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石油价格造成的短期压抑引起的。考虑到石油储量快速枯竭的趋势不变和石油的广泛工业用途,我们可以预见石油价格在欧债危机过后的再次上涨。因此石油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度应该会延续之前的趋势,继续下滑。今年,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重新陷入困难局面,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数据显示了我国石油进口量和石油产量的大幅下滑。

(二)煤炭的贸易现状与趋势

我国从1991年开始出现煤炭的净进口。但是和原油不同,我国有着比原油更加丰富的煤炭储备。因此在1991年到2009年期间,我国以煤炭形式进口的能源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占比从来没有超过1993年的5.15%。此外,在1991年到2009年期间,出现过两个时期的净进口转净出口,分别是在1996-1997和2001-2005期间。所以,我国煤炭的供应并不依靠进口,煤炭贸易只对我国的煤炭需求起到少量的调节作用。同期,煤炭的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对煤炭的使用已经开始有所压抑。2010年,煤炭在对能源总消费的贡献率突然下降了超过两个百分点,达到68%。

(三)天然气贸易现状与趋势

在1995年之前,天然气的贸易量较小,净贸易方向也没有什么趋势性的变化。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天然气出现持续的净出口,以天然气形式净出口的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的占比从1995年的3.83%持续上升到1999年的17.320-/0。之后出现曲折性下降,并在2007年开始再次转成净进口。同期,天然气对我国能源总消费中的贡献率先是持续下降,之后在1999年出现转折点,并由1999年的2%持续上升到2009年的3.9%。造成如此贸易趋势和国内消费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国天然气的储量非常丰富,但是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技术要求比石油和煤炭的高,加上我国煤炭资源的富足,导致了我国天然气开发和使用进程的严重滞后。1999年,我国宣布要形成三种化石能源并重的化石能源消费格局,从此天然气的发展明显速度增快。2010年天然气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贡献率进一步增长到了4.4%。目前,天然气的国际贸易有两种形式: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目前液化天然气的运输成本较低,但是天然气管道的铺排正在快速进行,预计未来管道运输成本会低于液化天然气的运输成本。

(四)其它能源品种的贸易情况

非化石能源主要包括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不同,它们要转化成人类生产生活可用的能源形式需要复杂的转变程序。通常我们先将非化石能源转换成电能,再将能量通过电网输送到各消费终端。如此的特点使得非化石能源的运输几乎完全依赖电网的铺设。也就是说非化石能源的对外贸易以电的形式进行。通过往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全社会的用电量几乎等同于我国的全社会电力产量。所以,至少目前来说,非化石能源的对外贸易是可以忽略的。

但是,虽然非化石能源不以最终产品的形式进行国际贸易,非化石能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近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却带动了我国一些相关产品的大量贸易。在这里,我们主要将焦点放在光伏行业和风能行业上。在光伏行业里,我国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多晶硅到国内进行加工,然后将光伏组件出口到国外。近几年来我国光伏行业的超高速投资使得目前我国的多晶硅已经可以自己自足,而组片的出口则因为欧债危机变得暂时滞待。在风电行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出口国之一。

二、我国能源贸易的展望

根据我国能源的现状、已经展现的趋势和我国政府对能源未来的规划,预计未来我国能源贸易会出现如下特点:

(一)今年原油的进口出现了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石油价格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持续反弹和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引起的。但是,随着2012年以后全球经济的恢复,我国原油的进口也会出现反弹。但是就长期来看,原油价格的上升大趋势的不变、其它资源产能的上升会进一步推动原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的下滑,加上我国国内原油产量的稳步上升,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至少不会进一步趋势性地上升。

(二)我国煤炭资源的丰富程度、出于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和一些煤转气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炭对我国能源消费的贡献度不会出现太大幅度的下滑。所以,虽然煤炭不符合清洁能源的要求,其贸易量会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不会出现大量的煤炭出口。

(三)2008年经济危机使得三种化石能源的价格在09年都出现了大幅的下降。随着2010年经济的恢复,石油和煤炭的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回弹,只有天然气的价格几乎没有什么上升。所以,目前天然气的价格出于非常低的水平,加上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产能过剩,天然气的价格相对其它两种化石能源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自2007年我国天然气贸易转为净进口以来,以天然气形式进口的能源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逐步攀升。目前我国大量铺设天然气管道,以推进天然气的使用。综合上述因素,预计天然气是三种化石能源产品中唯一一个未来会展现趋势性净进口增长趋势的能源产品。但是,随着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非常规天然气技术的逐渐完善,我国天然气进口最终会下降。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1002 

1引言 

本文通过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以2003年为基期剔除物价指数影响因素之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河北省和北京、天津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差距,从而对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向和建议。 

2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固定投资状况分析 

河北省、北京和天津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如表1所示。 

由表1,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个地区的省固定资产投资额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京津冀三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趋势都成逐年上升的趋势。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三个地区的首位,河北省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9年超过了北京,增长速度较北京强,天津和北京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拉大。 

由图1,河北省的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和金融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平稳发展趋势。房地产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采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先上升后趋于平稳。河北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各行业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其次是房地产业。 

北京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由图2,北京的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平稳发展的趋势。金融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农、林、牧、渔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平稳后上升的趋势。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和教育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住宿和餐饮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房地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北京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的是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比重。 

天津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天津的采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教育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平稳发展的趋势。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上升的发展趋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发展趋势。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较大的是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比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在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大,是一个农业大省,在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低,仍然处于偏基础性的生产阶段。没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 

3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固定投资差异状况分析 

京、津、冀三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各行各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北京和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差值状况如图4所示。 

由图4,河北省的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低于北京的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低于北京的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河北省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高于北京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河北省的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都高于北京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天津和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差值状况如图5所示。 

由图5,河北省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低于天津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采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低于天津市的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房地产业也大都低于天津的相应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只是从2009年开始河北省的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才略高于天津的相应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河北省的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高于天津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农、林、牧、渔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都比天津的高。 

综合以上分析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处于相对落后的组织状态。固定资产投资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大,投资于金融服务、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比值偏小。经济整体缺乏积极的牵引力,仍然处于偏基础性的产业结构生产阶段。 

4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的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差异状况,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于提升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对于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适度降低制造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减轻对第一产业的重视程度,转移其固定资产投资至第三产业的投资发展。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城市燃气;天然气;管网;气象影响;建设管理

一、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的意义

城市燃气是指供给居民生活、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作燃料用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随着天然气资源的不断充足,干线管道和支线管网建设的日益完善,以及下游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天然气在城市燃气市场中的应用得到了极大发展,大有赶超液化石油气、替代人工煤气的趋势。

城市管道燃气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燃气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关系到城市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燃气的调峰与储气问题目前已成为一个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棘手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燃气日用气量的准确预测,是供气企业进行调峰调度和落实气源的基础依据。城市燃气的实际用量受节假日、气象、用户类型构成、气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季节和气象的影响最为明显。研究气象因素对城市燃气用气量影响的规律,对于提高燃气负荷预测精度,保证燃气供应系统的经济、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燃气行业集中度提高,安全保供为重中之重随着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和城市燃气公用事业的逐步放开,港资、民资、国际跨国公司等资本竞相涌入,加之改制后的国有燃气公司摩拳擦掌,使得现有城市燃气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成熟优质的管道燃气项目渐显稀缺。因此,只有以足够的实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众多效益好、规模大的燃气项目作为支撑,才能掌握城市燃气行业跨区域整合的话语权,进而在城市燃气行业的变革中胜出。

城市燃气联系千家万户,具有公益性、安全性、季节波动性及连续性等特点。近年来,燃气行业的发展大多通过“跑马圈地”的方式占有市场,掩盖了行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不少城市燃气企业尚无能力采用储气设施、应急气源和可中断用户等方式应对可能存在的供需矛盾或紧急状况。随着天然气用户的增多,保障安全稳定供气已成为各燃气公司生产运营的重中之重。

二、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为城市燃气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天然气是最低碳的化石能源,大量利用天然气不仅可以降低能耗、提高效率,而且能够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天然气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承诺的现实选择,因而为天然气在城市燃气行业中替代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开拓了广阔前景。

2.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引领城市燃气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2020年以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接近两位数,且消费中心继续南下东移,利用区域遍布全国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城市。与此同时,从基础设施到国家政策,均为城市燃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天然气管道进一步完善,有关国家颁布的天然气利用政策中,明确将城市燃气类中的城镇居民生活用气、公共服务设施用气、天然气汽车用气以及分布式热电联产等列为优先类。

3.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燃气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0%~55%。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各级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城市燃气行业的支持力度必将越来越大。

(二)面临挑战

1.城市燃气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开发面临挑战。非国有资本大量进入城市燃气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五大跨区燃气公司优势明显,业已占领较好的燃气市场,空白市场很少,新市场的开发存在较大难度。

2.城市燃气涉及面广、协调工作量大,企业运营面临挑战。城市燃气属于市政行业,业务开展易受到当地政府各部门的干预,协调管理工作量较大,在燃气建设施工和新用户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

3.价格因素对燃气销售量造成较大影响。国家正在对天然气价格机制进行改革,预计未来天然气上游供气价格将长期处于上升趋势,且随着油品等可替代能源价格的波动,供气价格也可能出现剧烈波动。

4.城市燃气行业属于公用事业,关乎国计民生,社会责任大,对于安全平稳供气的保障程度要求很高。各城市燃气企业需要具备先进规范的管理水平、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并在储气调峰设施、应急气源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划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天然气趋势展望

(一)天然气将成为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

我国天然气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城市燃气行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预计2020年我国城市燃气气化率将接近80%。城市燃气的需求分布,仍将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三个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为集中,如环渤海的北京、天津,长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东南沿海的广州、深圳、佛山等。西南地区城市燃气需求量也较大,特别是川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资源产地,同时天然气利用历史悠久,设施较为完善。

随着天然气的大量进口,预计国内天然气价格将逐渐与国际实现一定程度的接轨,价格的提高将会给城市燃气销售带来较大的压力。但随着国际油价和其它可替代能源价格的提高,以及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在天然气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的形势下,我国天然气市场对天然气价格的可承受能力也将逐年提高。

(二)液化石油气成为天然气的有益补充

随着我国天然气气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燃气行业中,天然气取代液化石油气已是大势所趋。但液化石油气凭借其灵活机动、基建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等优势,仍可在气化天然气管网覆盖不到的村镇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消费结构仍以民用气为主,所占比例将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从分地区需求情况来看,东南沿海、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仍将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消费中心,这三个地区需求量之和占全国总需求量的70%以上。液化石油气价格市场化程度很高,主要与国际油价联动,两者相关性明显。而国内各地区液化石油气价格各不相同,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东南沿海等主要消费市场价格最高,西北地区等资源产地价格最低。

(三)人工煤气最终将退出燃气市场

人工煤气在制取过程中严重污染环境、消耗大量煤炭,在运输过程中压力级制低、腐蚀管道,在使用过程中热值较低、毒性很大。即便如此,人工煤气在油气资源短缺的年代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油气资源的不断丰富、供应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具备了置换人工煤气,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优化能源结构的充分条件。因此,人工煤气将逐步被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所取代,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三、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中气象影响因素的主成分选取

(一)夏半年用气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以当日燃气用气量为因变量,以当日温湿指数以及平均云量,前一天日用气量、温湿指数、平均云量,前两天日用气量、温湿指数、平均云量等八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因子舍选。应用对数线性模型对各年度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因子舍选计算,结果表明,影响夏半年用气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温湿指数。平均云量由于相关性相对较差,在因子舍选中被抛弃。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负荷预测的角度讲,需要获得当日或未来几日的温湿指数,其预报有温度和湿度的双重误差,最终的实用效果将受到影响。因此是否选用温湿指数作为预测夏季日负荷预测的解释变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冬半年用气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以当天日用气量为因变量,以当天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平均气压、累积温度,前一天日用气量、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平均气压,前两天日用气量、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平均气压等十二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应用对数线性模型对各年度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因子舍选计算,结果表明,影响冬半年日用气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日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另外日平均气压也对用气量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其物理成因机理不够明晰,且其相关性稳定性较差,对于提高建模精度贡献不大,因此在主成分选取中被抛弃。

因此,无论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在所有的气象因素中,日平均温度都是对燃气用气量作用最直接、影响最大的变量,因此对燃气用气量的温度响应特性进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相关分析和因子舍选,得到影响夏半年燃气日用气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温湿指数,即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可考虑将其应用于实际负荷预测工作中。

经过相关分析和因子舍选,得到影响冬半年燃气日用气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日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在此基础上,可选用回归分析、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多种负荷预测方法对燃气日用气量进行预测。

实践研究证明,室外气候特征如风速、云量、降水量、天气概况等对城市燃气用量的影响不大,反映室外气候特征的综合气象因子如风寒指数、人体舒适度等,对燃气用量的影响也不大。不同的城市,由于用户类型构成、气候条件、人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可能气象因子对用气量的影响也不同,但研究方法类似。探索和分析气象因子对燃气用量的影响,有利于明晰燃气负荷的成因机理,为城市燃气用气规律总结和负荷高精度预测提供依据。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燃气行业担负着改善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借助国家天然气业务的快速发展,依托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必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城市燃气行业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大整合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意识,重视应急调峰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开创我国城市燃气市场健康、有序、成熟、繁荣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伟.我国天然气消费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外能源.(2010)

[2]彭世尼/苏小红/黄强.城市燃气负荷预测方法及其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篇4

国外文献对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有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法,得出台湾GDp与能源消费总量有双向因果关系;还有得出巴基斯坦经济增长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及石油消费量增加。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应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中国GDp、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电力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结论的文章。但国内文献中,采用协整分析法研究的寥寥无几。但实际上,大多数经济数据都是非平稳的,而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

本文试图立足国情,通过协整分析及Granger检验,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之间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及Granger因果关系,并对未来两者如何协调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建议。

一、数据描述

本文选取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总量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为1970年2003年的年统计值,观测个数共204个。相关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通过eviews统计软件,分别对这六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取对数和对数差分处理后,可得其变化趋势图。

由图1可见,国内生产总值的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对数时间序列数据的波动较

小,一直较平稳地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在1991年有小幅下降;

由图2可见,国内生产总值和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总量的对数时间

序列数据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综上,五组序列有大致相同的增长和变化趋势,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共同趋势。

图1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

图2国内生产总值和煤炭,石油,天然气

变化趋势图

水电消费总量变化趋势图

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对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五组序列都是同阶非平稳序列,可使用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数据两两之间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三组序列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且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存在着长期共同趋势。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与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得:煤炭消费量的增长导致了的增长;而的增长只是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能源消费量增长的导致因素。

三、结论

1.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共同趋势。

这说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对能源消费增长有更高的依赖性。目前以重化工业为主拉动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弹性明显增高的重要因素;

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则意味着需相应增加能源供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如人均占有住房面积增加,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提高,家用电器拥有率提高等,都使人均能耗增长,对能源增长有更高的依赖。

2.与日剧增的能源消费量和高速的经济增长,促使能源价格的全面上扬,这意味着成本的急剧上升,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成本优势正在一点点丧失。此时更应该解决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因此,在政策上必须从中长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制定和实施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将节约能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同时加强政府节能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建立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体系;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新机制。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1)经济增长导致了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因此,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节省能源。

(2)煤炭消费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目前我们在经济和能源安全供应方面远没有大量利用石油而抛弃煤炭的客观条件,必须正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近期难以改变的现实。因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发展煤炭的洁净利用。不顾客观现实盲目提高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导致石油消费量无节制增长,将会给能源供应带来极大的不安全隐患。

四、未来中国经济与能源消费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建议

由以上实证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如何与各种能源消费协调发展的启示,从而,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一些战略性建议。

1.提倡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尽快制定出国家总体能源发展战略。

在能源供应不足或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家应利用法律、行政,以及综合运用投资、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出国家总体能源发展战略。只有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的长远能源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实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等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目标,才能实现能源整体优化。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

由于近年来,石油消费量增加的幅度较大,石油价格也持续上涨,而由以上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并非可以直接导致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如可油气并举,加快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加快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国家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高度重视煤炭的洁净利用,对煤代油技术开发给予投资;大力发展洁净能源,如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等。

具体措施为:(1)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研究制订专项法规或修订已有的法规,逐步建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主要包括项目审批程序、财税制度、安全和环保、价格、建筑设计等。

(2)设立专职机构,建立开发利用体系。负责实施和指导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计划,支持高风险长远研究开发活动,管理指令性援助计划。

(3)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考虑由政府利用部分国债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工作。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智能油田;数字油田;信息化

0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石油与天然气需求大幅度减少,主要产油国为支撑国内经济而维持或增加油气产量,特别是美国页岩气的成功开发使得国际油气价格持续走低,对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的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此外,常规油气资源的不断枯竭,非常规、复杂油气藏成为维持全球产能的主要接替资源,不断创新高新技术、实现勘探开发低成本成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面临的双重挑战。油气资源品位下降和新老资源接替不足已成为油气田企业面对的长期问题[1]。提高油气田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已成为油气田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经过不断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革新,数字油田体系已经日趋完善,当前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在数字油田系统基础之上,以油气田数据的深入挖掘和综合应用为突出特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形成智能油田[2]。“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降低成本,提升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3]。”这是2015年4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论坛上,与会者达成的共识,标志着国内油田运营模式迈向智能油田建设和应用的步伐。

1智能油田的概念及特征

国内外各大油田建设中,都对智能油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壳牌集团勘探开发执行官malcolmBrinded将“智能油田”定义为:aSmartFieldisanassetthatwecancontinuallyoptimize24hoursaday,7daysaweek。即智能油田是一周7天、一天24小时连续优化的资产[4]。新疆油田孙晓岗认为,智能油田就是在数字油田的基础上,借助业务模型和专家系统,全面感知油田动态,自动操控油田活动,持续优化油田管理,虚拟专家辅助油田决策,用计算机系统智能地管理油田[5]。大庆油田王洪福认为:智能油田=数字油田V2.0=DoF(数字油田)+CloudComputing(云计算)+iot(internetofthings,物联网)+BD(BigData,大数据)[6]。

上述定义从不同的认知视角对智能油田进行了形象描述,反映了当前智能油田的特征。从本质上讲,智能油田是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油气开采配套产业、油气田生产及决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多种业务智能化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智能油田的建设就是让计算机或智能设备逐步代替人工脑力劳动的过程。从应用角度来看,“数字油田”代替了人的重复性的统计工作,是应用知识的过程,“智能油田”代替的则是人的分析归纳工作,是创造知识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从目前来看,智能油田建设将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它会随着计算机技术中人工智能应用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当前,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正朝着“一体化、协同化、实时化、可视化、共享化”的方向发展,即业务应用一体化、决策部署协同化、生产管理实时化、综合研究可视化、信息资源共享化[7]。智能油田是一个面向应用和服务的油田,智能油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油田生产、管理及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新油田生态系统。同时,通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跨地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提高油气田研究与决策的质量和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油田向新兴油田的跨越式发展。

2智能油田的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际上智能油田研究情况对比来看,国内对智能油田的研究存在起步晚、研究范围小,对研究及应用模式创新力不强等不足。从研究趋势、关联研究、学科渗透、相关研究机构等方面出发,对国内智能油田的研究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2.1研究趋势

在中国知网()上,以“智能油田”为主题词,截止2015年,共检索到85篇最相关的学术及学位论文,2005-2015年逐年发文量情况如图1所示。

在中国,智能油田研究的相关论著始于2005年[8]。从发文量及内容来看,智能油田在中国的研究正处于积极发展的趋势,且已出现局部的应用[9-11],对油田企业的提质增效逐渐发挥其重要作用。此外,长庆油田油气藏研究与决策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也是一种典型的智能油田的应用范例[12]。

2.2关联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智能油田相关的研究热点,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表1中列举了与智能油田高相关的研究点。

从表1来看,数字油田作为智能油田的基础,其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已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已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这也表明研究趋势已由数字油田转向智能油田。与智能油田相关的物联网技术、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克拉玛依油田作为中国数字油田建设的典范,其智能油田的研究也已开展。

2.3学科渗透

智能油田的跨学科研究发展迅猛,已深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并衍生出多个交叉学科主题[12-15],表2列举了多个渗透学科及对应的研究主题。

从表2可以看出,智能油田的研究及建设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和多种应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人员、it技术人员、仪器仪表工程师、经济学家、情报服务人员等多个学科专家的共同协作,具有典型的协同化、一体化、共享化的特征。

2.4相关研究机构

众多研究机构在“智能油田”领域成果斐然,表3列举了一些高发文量的研究机构,近几年共有30篇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些机构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智能油田研究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对后续智能油田的研究方向具有引领作用。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篇6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种产物,无论是在今天的农业生产方面还是天气调节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与人类对天气过程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天气的敏感性越来越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文章紧紧围绕着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对其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起源于美国,1946年传入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以服务农业为根本,以防灾减灾为核心,在农业、林业、交通运输、航空、水利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形势下,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更为重要与关键。因此,必须对其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促进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效用的最大化发挥。

1.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人工影响天气实现对天气进行人工影响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与利用天气的自然规律和云的微物理不稳定性,通过播散适量、适合的催化剂,来引导云、降水按照人们的预定方向发展变化,从而达到以少量成本换取巨大利益、促进降水缓解旱情、消云散雾、减少冰雹等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目标[1]。人工影响天气具体包括人工降雨、人工消云散雾消冰雹、人工防霜冻等。除了上述这些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天气进行影响之外,人类对天气的影响还包括无意识的影响,如都市、工业生产、供暖等对天气的作用,但这并不属于人工影响天气的范畴,而仅仅是人类对天气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2.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云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是我国发展最早的与天气科学相关的内容。从上世纪末至今,伴随我国综合国力与科学水平的显著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与云物理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先进大气物理探测技术、卫星技术、雷达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使人工影响天气逐渐趋于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逐渐建立起来[2]。而云物理在宏、微观特征、云基本特性的地基、空基直、间接观测等也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现阶段,我国已投入运行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共有156座,局地天气监测与作业指挥雷达共有334部。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已基本形成了依托天气来预测降水、降雪、大风等各种天气情况。虽然雷达、卫星、探测、观测等许多先进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在人工影响天气当中,但总体而言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与完善。

3.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1数值模式根据当前及未来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和社会生产需要,数值模式将成为未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与水平提升的重要工具[3]。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具备了云实际模拟能力,这就为我国将具有详细云物理过程和具有资料同化功能的数值模式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际业务处理当中提供了可能。数值模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三方面,即方案设计与检验,作业过程的指导和作业后的结果分析。这意味着数值模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运用可以优化方案设计和物理假设,提高微物理过程和实际天气信息分析的准确性,降低实际工作中的许多不确定性,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与实际处理能力。不仅如此,数值模式还能够在相同云况条件下,对播散与无播散进行对比分析,对播散物质的扩散路径进行预测模拟与提供不同播散方式所产生的潜在效应,从而帮助人们选择出最佳天气影响方式,并向人们提供试验与实际作业所需的实时预报。

3.2与地球环境监测和观测技术紧密结合科技进步是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的唯一原动力,在当前社会科技日益发达的环境下,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趋势良好,尤其是观测技术[4]。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在观测方面未来的发展将以充分利用先进观测技术和地球环境检测技术为主,将逐渐由单一波长雷达和飞机探测技术转向为集卫星、GpS、多普勒雷达、装载先进探测飞机、偏振雷达、监测网络、微波辐射计等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探测技术和观测技术。考虑到人工影响天气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要求探测飞机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续航能力、飞行高度和抵御不良天气等能力,因此将先进探测系统装载到飞机上是人工影响天气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先进探测式飞机可以观测播散前后云中水物质的变化,从而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云中水物质的类型、演变过程等信息。目前,普遍使用的机载离子探测系统是由多个分别装载在飞机不同位置的探头组成,是一种基于激光拍摄粒子图像并对粒子记数粒子谱测量的先进系统[5]。此外,多普勒雷达网已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并在天气预警、强天气预测、降水观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观测技术、地球环境探测技术和数值模式是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对象之外,高灵敏度的风廓线仪等仪器设备、播散技术、吸湿剂催化技术、播云优化技术等也都是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日益短缺、干旱逐年加剧的发展状态下,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在拥有广阔、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所背负的使命与责任也逐渐变得更为沉重和巨大。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发展观测、探测水平高、播散技术先进多样、信息获取及时全面、分析完整准确、集成多种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不断努力提升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邵洋,刘伟,孟旭,王广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研发和应用进展[J].干旱气象,2014,04:649-658.

[2]车秀杰.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4:29.

[3]姜宗元.基于webGiS技术的人工影响天气预警指挥系统研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黄巧明.车载移动式火箭人工影响天气监控指挥及信息管理[D].电子科技大学,2013.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液化石油气;市场;深加工;影响

一、引言

液化石油气是炼油产业的重要产品之一,约占炼油全部产品总量的3.5%~4.0%,作为清洁能源及石油化工深加工的基本原料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及石油化工领域。目前,全球所面临的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清洁能源的应用及化工产品的发展和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近年来液化石油气应用发展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趋势,提出近期研究的重点方向,促进液化石油气在能源、环境和经济上的交叉、融合,对促进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现状

1、发展概况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液化气作为一种化工基本原料和新型燃料,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化工生产方面,液化气经过分离或深加工得到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等,可用于生产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生产医药、炸药、染料等产品。用液化气作燃料,由于其热值高、无烟尘、无炭渣,操作使用方便,作为大力推广的清洁能源,在瓶装、管道、车用燃气等方面已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此外,液化气还用于切割金属,用于农产品的烘烤和工业窑炉的焙烧等。

2、液化石油气的消费结构。

据东方油气网统计,2013年国内液化石油气总产量2450万吨,约15-20%的资源为炼厂自用再燃烧或用作其他装置原料,剩80%多的资源对外销售作商品量。按照外放商品量统计,其中民用用量占到40%左右,仍为首要用途;其次为工业用途,包括液化气深加工用途,占比35%;作为传统工业窑炉焙烧的需求占比达到11%,相对较为稳定。包括餐饮业等在内的社会商用量占到总商品量的8%;而汽车燃料用量占比6%。而影响国内液化气市场消费结构和消费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整体经济环境,液化气相关政策的改变和制约,替代资源的发展,液化气供应面变化和价格波动趋势,液化气气质好坏等。

3、液化石油气深加工市场飞速发展

液化气除了作为民用燃料,主要应用深加工原料,为了应对天然气扩张及高产能带来的冲击,国内液化石油气市场继续挖掘着液化石油气作为化工原料的多种用途,试图延长产业链以提高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在芳构化企业生存难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近年来烷基化,异丁烷脱氢等项目在国内遍地开花,寻找到了新的利益增长点。而丙烷脱氢制丙烯的项目也逐步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内主力炼厂为了顺应市场变化趋势,将液化气产品不断细分且实现有效分流,合理优化了产业结构,使得资源利用更加的充分和有效。

三、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1、巩固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料的市场。

为应对替代能源冲击,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及城乡结合地带市场,利用瓶装燃气的便利性占领管道不能到达的地区;在车用燃气方面利用政府推进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公交、出租车等市场巩固民用燃气的市场占有率。

2、合理解读国家液化气法规政策,选择有深加工价值的领域发展。

2012年11月6日,中国国税总局发出《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7号),公告规定:“纳税人以原油或其他原料生产加工的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状(沥青除外)的产品,按规定征收消费税”,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此规定引发市场动荡,各方对政策解读迥异。随后山东地税局《10号公告》中将“其他原料”解释为“暂按原料油掌握”,具有地方保护色彩。但国税总局在9月13日再次了针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的《50号公告》,其中明确说明:“47号公告中第一条和第二条所称的“其他原料”是指除了原油以外可用于生产加工成品油的各种原料”。因此,用液化气为原料生产的mtBe,芳烃及烷基化油等调油和化工原料均被纳入征税对象。按照1元/升来征收,折合1370元/吨。税改政策落实后,调和油企业避税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样也打击了调和汽油市场的成本优势。对于液化气深加工领域中的芳构化以及烷基化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调油原料销售受阻,而醚后碳四价格大幅走高,使得深加工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导致部分装置被迫减产,甚至一度停产。但由于产业性质有差别,税改对其对应的不同的液化气深加工企业影响大小也各有不同,其中,芳构化企业、私营mtBe生产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不排除继续关停并转可能;而国iV的升级加大了国家对烷基化汽油的使用量,对冲消费税利空,对于烷基化装置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消费税新政落实后,液化气在深加工领域的转型不可避免。作为原料的液化气将选择丙烯、乙烯、烷基化、丁二烯、顺酐、环氧丙烷等更有深加工价值的领域发展。

3、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液化石油气市场走势。

2014年世界经济在平稳中将呈现“弱增长”格局,但对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降低,复苏基础趋于稳固。纵观全局,主要发达市场需求未实现根本好转,全球贸易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日本经济表现回升迹象,维持低速增长态势。而欧债危机反复和蔓延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其无法摆脱负增长,仍在衰退边缘徘徊,稳定复苏尚需时日。新兴经济体受经济危机影响日趋凸显,经济增速放缓、低位运行特征已常态化,同时随着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负面影响的扩大,新兴经济体面临严峻的挑战。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速放缓;石油供需宽松,油价高位宽幅震荡;天然气供需基本平衡,美国气价继续回升,美欧亚三大市场价差有所收窄。常规油气资源总量增长近两成,美国页岩气开发进度不减,页岩油已成投资新宠;炼油和乙烯能力缓慢增长,清洁燃料升级步伐加快。

从过去20年的能源复合增长率来看,石油消费的增长趋缓,在高油价以及发展清洁能源的背景下,市场对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需求增加,体现出去石油化的倾向。尤其是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消费格局转变,对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依赖逐步加大,如何准确把握液化石油气市场变革后的走势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世界各地对清洁环保能源的重视,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需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在民用燃料领域的发展技术应用已趋成熟,重点需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环境及液化气市场供需面。而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技术在不断探索中将不断精细,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作者单位:宁波兴光液化气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环境污染改善经济

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归纳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环境污染的加剧,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第二种观点是经济增长对环境有益,二者之间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第三种观点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环境兹涅茨曲线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存在着先恶化再改善的过程。三种观点分别使用于不同的环境及背景。针对近五年来平顶山市大气环境质量与经济的整理,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二者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材料:大气自动监测分析仪。

(2)方法:可吸入颗粒物采用Beta射线法。

2监测结果分析

2.1工业生产总值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环境污染是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发展的产物。在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起步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开始恶化;当城市和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污染治理技术随之提高,新兴工业代替传统工业,技术改造与结构调整,环境污染可能会逐渐降低。2006年—2010年平顶山市工业生产总值与环境空气质量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0年期间,平顶山市pm10年均浓度/工业生产总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6年至2008年期间下降幅度显著,自2008年起至2010年无显著变化。So2年均浓度/工业生产总值2007年较2006年略有升高,2007年—2009年期间,呈显著下降趋势,之后2010年比值有所反弹升高。

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加快经济的建设,同时兼顾大气环境的治理,是可以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可以实现“双赢”的。

2.2平顶山市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在河南省、全国所处的水平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既不是环境的天然盟友,也不是环境的天然敌人。经济系统向环境系统汲取原材料和能源以及各种服务的同时将废弃物返回环境系统,经济快速的增长往往对环境具有负面的影响,因为它常常伴随着工业扩张、城市化和不断开发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增长也为改善环境创造了条件。为了细化平顶山市空气环境质量与经济的关系,比较工业废气的排放情况与工业生产总值的关系,其中2006年—2010年平顶山市工业生产总值与工业废气排放情况见表2和表3。

平顶山市So2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显著高于全国及河南省水平。平顶山市So2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自2006年至2010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与河南省及全国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下降幅度最大,之后下降趋势放缓。全国、河南省及平顶山市So2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的结果见图1。

平顶山市烟尘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显著高于河南省和全国水平。平顶山市自2006年至2010年呈现出先下降后持平趋势。全国、河南省及平顶山市烟尘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的结果见图2。

从图1及图2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0年期间,随着工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平顶山市So2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及平顶山市烟尘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平顶山市的So2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和烟尘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显著高于全国及河南省水平。

2.3平顶山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问题

2.3.1万元产值煤炭消费量情况

平顶山市因煤建市,是中国煤炭工业城市及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大气污染类型为煤烟型。其2006—2010年工业废气排放与煤炭消耗情况见表4。

从表4可知,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平顶山市So2排放量/煤炭消耗量水平明显低于全国So2排放量/煤炭消耗量水平,2006年至2010年平顶山市So2排放量/煤炭消耗量和全国So2排放量/煤炭消耗量总体均呈下降趋。

比较一下平顶山市及全国万元产值煤炭消耗量,结果详见图3。

从图3可知,2006年至2010年间,平顶山市万元产值煤炭消耗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即使下降,其万元产值煤炭消耗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全国的万元产值煤炭消耗。这主要是由于平顶山市煤炭资源丰富,在产业结构布局时依托优势资源,市区东、南、西及北部均有大中规模煤炭利用企业。

2.3.2主要行业:电力行业废气排放与国内同行业排放比较

依托煤炭资源,平顶山周围有许多煤炭利用火力发电企业,如市区的东面有平顶山市鸿翔热电公司,市区的西南部有姚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市污染物排放情况与发电量情况见表5。

从表5可知,平顶山市和全国So2排放量/万千瓦时均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硫2006年至2007年高于全国水平,近3年来单位污染物排放低于全国水平,下降趋势放缓,全国烟尘排放量/万千瓦时整体呈下降趋势,平顶山烟尘排放量/万千瓦时2006年至2009年呈下降趋势,2010年有所回升,烟尘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均高于全国水平。

3结论

(1)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是可以协调发展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搞好大气环境的治理,是可以做到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以实现“双赢”;随着经济的发展,平顶山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出改善的趋势;

(2)平顶山市的pm10年均浓度/工业生产总值及So2年均浓度/工业生产总值显著高于河南省和全国的水平;

(3)平顶山市单位煤炭消耗量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说明平顶山市工业结构中以能源为主的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平顶山市煤炭消耗量多,充分考虑平顶山市的能源结构污染问题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4)平顶山市电力系统单位污染物排放下降幅度近年来有所放缓,二氧化硫低于全国水平,烟尘高于全国水平,说明平顶山市电力行业比较集中,经过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后有明显改善,由于在平顶山市城区布局有装机容量超过28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今后需提高技术,更新工艺,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环保管理水平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01.

[2]谢贤政,万静,高亳洲.经济增长与工业环境污染之间关系计量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综合指数法;秩相关系数;大气污染;空气质量

abstract:energyconsumptionofthecitynearseaisgivenprioritytowithcoal,butburningcoalaggravatesairpollutionproblems.thispaperwemaketheevaluationtotheairqualityofthecitynearseawiththemethodofcomprehensiveindexandSpearmanrankcorrelationcoefficienttest,analyzepollutionpresentsituationandthereasonsofpollutioninthearea,andputforwardtosolvingtheproblemofairpollutionandthe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omprehensiveindexmethod;correlationcoefficient;airpollution;airquality

中图分类号:[R1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城市的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废气排放量也逐年攀升,因此,综合评价海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并提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对策及措施,将对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1.1能源消耗与废气排放量

海城市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十一五”期间工业用煤量661万吨,占用煤总量的84.5%。废气排放总量866.13亿标立方米。2010年工业煤炭消费总量125.2万吨,其中:燃料煤93.7万吨,原料煤31.5万吨;天然气消费量0万立方米,燃料油消费量(不含车船用)3.11万吨。2010年全年煤炭消费总量较2009年增加了9.4万吨,较上年下降了6.05%,而燃料油增加了0.89万吨〔1〕。

1.2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十一五”初、末期海城市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各年排放情况见表1-2-1。

随着海城市各大工业园区的建设与推进,工业结构类型的调整及污染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大气重点污染源由分散管理随着产业集群化建设向工业园区化管理转移;“十一五”期间各项污染物中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下降趋势显著;烟尘排放量逐年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2007年达到最大值,之后逐年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9减少了13.5%;工业粉尘排放量减少了10.6%,烟尘排放总量增加了30.0%。“十一五”初、末期粉尘、二氧化硫、烟尘分别下降了68.5%、28.7%和29.3%〔1〕。

表1-2-1“十一五”期间海城市能源消耗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表

2海城市区空气质量现状

“十一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自然降尘和降水,整体呈好转趋势,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仍以尘污染为主。2010年度,海城市环境空气全年共监测66天,达标率97%,污染物浓度与去年相比略有好转。2010年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功能区间比较,污染由重到轻的排序为工业区>交通区>居民区>清洁区;污染最重的是工业区和交通区,污染最重的是冬季,这主要是冬季燃煤产生给环境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2010年自然降尘年月均值为6.9吨/月·平方公里,较2009年下降了5.5%〔1〕。

2.1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2.1.1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根据海城市环境空气监测项目及监测结果,采用综合指数法,选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2〕三项污染物综合评价海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分级见表2-1。

综合指数的计算:

Ⅰ=

式中:i—综合指数;

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毫克/立方米);

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毫克/立方米)。

表2-1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分级

2.1.2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法

衡量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在统计上有无显著性,一般常用的方法是Daniel的趋势检验,使用了Spearman秩相关系数。公式为

式中:rs—秩相关系数;

di—第i个变量Xi和Yi的差值,di=Xi-Yi;

Xi—周期从i到按浓度从小到大排序的序号;

Yi—按时间排列的序号;

n—时间周期数。

将rs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统计表中的临界值wp比较,如|rs|≥wp则表示变化趋势明显。如果rs是负值,则表明在评价时段内变化呈下降趋势或好转趋势;如果rs的绝对值≥0.9则下降趋势或好转趋势明显;

如果rs为正值,则表明在评价时段内变化呈上升趋势或加重趋势;如果rs值≥0.9则上升趋势或加重趋势明显;

当|rs|<wp则表明在评价时段内变化趋势不显著。

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法对“十一五”期间海城市区降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指标进行污染变化趋势分析检验〔3〕。当α=0.05,n=5,wp=0.900时,检验结果见表2-2。

从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秩相关系数检验法得出相同的结论,“十一五”期间海城市的空气质量呈好转趋势,可吸入颗粒物、降尘呈下降趋势,其中降尘下降趋势显著。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变化趋势不明显。

3削减海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对策及建议

3.1削减海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对策

“十一五”期间海城市针对大气环境污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3.1.1开展烟尘整治行动,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

针对城区、高速公路和主要干道两侧冒黑烟现象,我局从今年5月份开始进行集中整治。针对城区、高速公路和主要干道两侧冒黑烟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对逾期未完成治理的5家企业予以关停或拆除锅炉,使综合指标降低,海城对不符合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钢铁企业依法取缔。通过烟尘污染专向整治工作的开展,我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1〕。

3.1.2重烧窑治理工程

为改善东部山区空气质量,在全省率先展开重烧镁治理,依法对全市24家重烧企业、155座重烧窑实施停产治理。目前,已投入资金3780万元,安装污染防治设施55台(套),19家企业126座重烧窑通过镁办和我局的验收,削减工业粉尘1.94万吨,自然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75吨。

3.1.3热电厂脱硫工程。

万海能源开发(海城)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了循环流化床脱硫设备配套设施建设,效果明显,形成1000多吨的二氧化硫削减能力。

3.2削减海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建议

3.2.1为进一步降低海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量,包括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进行清洁的包装,最终生产出清洁的产品,即通过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3.2.2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近年来,海城市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普及的工作力度,包括脱硫除尘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设备等,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但目前的问题是部分企业由于生产成本增加、环保意识淡薄或维护保养工作不力等原因,使得相关的污染治理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因此,环保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污染治理设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马英,井辉,张春萍,董秀平,何勇,等。海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海城市“十一五”环境质量报告书》[m].海城;2011:35~73.

[2]国家环境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14-131,193-203,338-562.

[3]孙从军,张明旭等.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评价、预测及对策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4):33~37。

作者简历:

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指数平滑 天然气消费量 预测

随着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由2002年的292亿方增至2011年的1313亿方,年均增长85亿方,年均增长率为16%,天然气消费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2.4%增长到2011年的4.6%,且有快速增大的趋势。因此,合理预测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对于保证天然气供应、供气基础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与调整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一、指数平滑模型基本原理

指数平滑模型是美国学者罗伯特.G.布朗于1959年提出的,是众多预测方法中最为常见的。该模型简单明了,对所需数据要求不多,在天然气预测领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并经过相关改进,,且对实际问题变化反应迅速,预测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相比其他方法较好。

1.指数平滑模型

对于时间序列比较稳定的呈水平趋势变化的数据,可采用一次指数平滑法,其基本思想是以第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作为第期的预测值。

一次指数平滑的预测模型:

(1)

其中,:第t+1期的预测值;y(t):第t期的实际值;:第t期的预测值;α:平滑系数,

。上式表明,第t+1期的预测值是第t期的实际值与第t期的预测值的加权平均。

在应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时,对于有明显线性趋势的时间序列,不宜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为减少误差,使预测值更好地接近实际值,可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

二次指数平滑的计算公式为:

(2)

其中,at=2St(1)-St(2),at为平滑系数;,bt为平滑系数;St(1)=αyt+(1-α)S(1)t-1,St(1)为第t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St(2)=αS(1)t+(1-α)S(2)t-1,St(2)为第期二次指数平滑值。

2.的取值及初始值的确定

加权系数α的取值体现了新观察值与原平滑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实际数据序列的特点和经验,当时间序列波动不大,长期趋势较稳定时,α一般在0.05~0.2之间选取。当时间序列波动较大,具有迅速明显的变动倾向时,α一般在0.3~0.9之间选取。通常,要针对不同的数据序列,选取几个不同的α值加以试算比较,求得使最小的α。

对于初始值的确定,一般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⑴若序列数较大,如t>15时,用y1作为初始值就行了;⑵若序列数t<15时可以选用最初三期的数据,用适当方法求平均数作为初始值。

二、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预测

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

表1 我国2002~2011年天然气消费量

图1 我国2002年~2011年天然气消费量

由图1可知,我国逐年的天然气消费量虽然并非严格线性关系,但可以认为是近似线性关系,故可应用二次指数平滑法来预测下一年的天然气消费量。

2.确定修正系数α值

修正系数α在指数平滑模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在实际预测中各期数据的影响程度。在预测中,预测值与实际值越接近,则预测效果越好。对α值的确定,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由表1,观察序列{292,339,397,468,561,705,813,895,

1090,1313},该序列具有明显增长的趋势,根据α的选取原则,α应在0.3~0.9之间选取,即α=0.3,0.5,0.7,0.9。

其中初始值为2002~2011年消费量的平均数342.67,

由公式(2)求得,根据公式分别计算α=0.3,0.5,0.7,0.9时,S的值。由下面的表2经过比较分析可知在α=0.9时,S的值最小,所以修正系数α=0.9。

表2 计算修正系数的取值

3.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天然气消费量

表3 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预测

由公式(3)可知,应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的数据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误差均在许可范围内,由此预测得到2012年的预测值。

当t=1时,可计算出我国2012年天然气消费量为1527.13亿方。

根据表3绘制出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图如下:

图2 中国天然气消费量预测

三、结论

在本文中,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模型对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可得出以下结论:⑴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制约因素较少,而且计算简单;⑵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模型对某一事件进行预测时,平滑系数的确定直接影响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⑶指数平滑模型是以历史数据为依据,预测的前提是过去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将在今后继续下去,但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是复杂的,当经济发展趋势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后,出现突然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时,指数平滑模型就难以适应,故指数平滑模型应用于中、短期预测误差较小、效果较好;⑷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模型,可以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孟勤宪,黄涛.二次指数平滑法的成都市餐厨垃圾产量预测[J].四川环境,2010年8月第29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