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十篇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十篇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6:23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篇1

说明:课程代码:02645。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向)。

资料内容:形考任务一至四、第一章至第七章自测练习。

形考比例:100%(全网核)。

形考任务一

简答题

1.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1)奠基性和终身性;(2)亲情性与权威性;(3)随机性与针对性。

2.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是什么?

答:儿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家长要利用自身、家庭和社会资源,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影响,以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家庭教育任务是家长应当承担的教育儿童的责任和工作。由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的任务也应该是全面的,包括体、智、德、美等方面。具体说来包括:(1)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2)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5)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6)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3.简述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渠道和方法。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1)兴趣诱导法;(2)游戏活动法;(3)实践操作法;(4)环境熏陶法;(5)赏识鼓励法;(6)榜样示范法;(7)暗示提醒法。

儿童家庭教育的渠道主要包括:(1)幼儿园的指导;(2)社区的指导;(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指导;(4)社会团体的指导;(5)大众传播媒介的指导。

4.家长素质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影响?

答:家长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1)家长的优秀品德是孩子树立正确道德思想的榜样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准守社会公德,为人襟怀坦荡、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这样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才会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长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

快节奏的生活与学习会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家长能在空闲时间给予孩子正确的心理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舒心的环境,将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3)家长的科学设施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的具体体现。

(4)家长在那个的文化素质是家庭教育的文化资源。

素质教育有助于孩子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综合体更是家长更好的选择。最in菲克城、瑞思英语这些都是适应高考改革的。

5.什么是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家长的儿童观不同,其对教育的任务、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

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如何看待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是其进行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决定其家庭教育的动机,影响其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并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

6.简述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答: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五种:

(1)专制型。专制型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身份出现,对于孩子的一切都是在发号施令。

(2)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用爱过度的教育方式。

(3)放任型。放任型父母,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实施其他类型教育方式失败,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4)矛盾型。这是家长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常常表现为父母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

(5)民主型。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

论述题

7.请选择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叙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兴趣诱导法、游戏活动法、实践操作法、环境熏陶法、赏识鼓励法、榜样示范法、暗示提醒法等几种方法。应坚持的原则: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加强引导;鼓励孩子进行多样游戏,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上的支持,鼓励同伴游戏,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参加各种游戏活动;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在创设家庭环境方面,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干净,注意运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和自由,注意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进行赏识鼓励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和进步相联系,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表扬孩子不能过于频繁,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启迪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的行为;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8.试从家长的儿童观联系实际分析其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1)阐明家长的儿童观的含义和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1)家长的儿童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是被动发展的过程,儿童没有自已的权利、地位和自主意思。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家长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儿童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强迫儿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发展,结果导致儿童的自由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儿童心智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家长把儿童的发展完全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家长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过于消极,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结果就是导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无人问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长能充分意识到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环境和教育也是肜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这类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往往态度积极,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当的引导。

(2)家长的亲子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亲子观就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已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教养动机。有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其教养动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长在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态度比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养动机,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发展,其教养动机主要是为了孩子自身发展和将来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容易采取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

(3)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投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

(4)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

展申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肜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的发展是遗传决定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困而任其发展。一些家长认为我不是考师,不谨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傲的事。这是~种“只养不教”的观点。实践中,家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威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自我认识从略。

案例分析题

9.小琴的宝宝八九个月了还不会爬,小琴很着急,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咨询专业人士,并买了很多育儿专业书籍看。小琴妈妈说:“着什么急呀,慢慢地自然而然什么都会了,你小时候也挺笨的,长大了不一样上了大学?!”小琴说:“凭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做到的,我的孩子就不行,我一定要试试!”小琴每天抽空就对宝宝进行一些训练,她先让宝宝趴成俯卧位,把头仰起,用手把身体撑起来,宝宝的腿被小琴轻轻弄弯放在宝宝的肚子下,并在宝宝周围放了很多会动的有趣的玩具,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了。请从第一章中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的相关理论分析以上案例。

答:家庭教育、机构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他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的初始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来说是根本的,奠基性。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主要表现在:(1)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3)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4)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5)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小琴对宝宝进行训练,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充分地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

爬行与走路和其他技能一样,是需要学习和联系的。8~9个月以上的宝宝需要很多“地板时间”。“地板时间”同时也是游戏时间,这可以从6个月就开始了。到了9个月,你的宝宝开始更多的运动,并探索他的世界。你可以帮助她练习爬行、匍匐、挪动。首先,使地板成为安全有趣的空间:(1)找一块颜色鲜艳有图案的被子或毯子放在地板上。(2)把有趣的东西(可以用软枕头或

毛绒玩具)放在被子或毯子上,宝宝能爬行拿到。(3)让他在不同质地的东西上爬行。可以是一条大毛巾,一张光滑的床单或一条毛茸茸的毛毯。

你可以和宝宝一起在地板上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以下游戏提供你参考:

(1)宝宝会喜欢和你一起来回滚动一个球。球里面有一个小铃铛,当你滚动它时,它会发出好听的声音。(2)轮流玩爬行的游戏。说:“我要抓住你!”并且在他后面爬行。然后说:“你抓我!”并慢慢爬走让他抓住你。(3)把一条毛巾放在宝宝身边的地板上。把一个玩具放在毛巾上,宝宝刚好拿不到,给他看怎么拖动毛巾拿到玩具,并让他去拿玩具。(4)用一些软泡沫积木在宝宝面前堆成一堆,宝宝会很高兴地将它们击倒。他爱这个游戏。当她做时,和她一起笑。

通过每天在地板上愉快地游戏,相信你的宝宝很快就学会移动、挪动自己的身体、匍匐和爬行了,而且你和宝宝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10.幼儿园的保健室,一大一小,一个坐着,一个躺着。“雷雷,你发烧了,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叫她接你回家,好吗?”虚弱但坚定的声音,“我不要回家!”“你发烧了,而且很高39度呢!让妈妈接你回去看病。”“呜……我不要回家!”老师不停地安慰孩子。“雷雷,这样不行的,再烧下去,你的小脑袋就要烧坏了,要变小笨蛋了!”“我不要回家,回家又要做算术了。”“那我帮你向妈妈申请一下,今天休息。等病好了再做。”5岁的雷雷勉强答应。

幼儿园的保健室,两个大人,面对面站着。“徐老师,我觉得一天做四面100以内算术题一点都不算多,我同事的女儿每天要做八面呢!他们不仅要做算术题,还要学习英语和拼音呢!雷雷算是少的呢!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和他们一样。可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

请根据第二章中家长的亲子观念、人才观念(二选一)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答: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

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

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

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

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

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实践中,家

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

不要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雷雷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的任务是:丰富知识经验,对周围环境和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发展语言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具体来说,认知发展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发展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案例中雷雷的妈妈显然违背了孩子认知发展的能力要求。从雷雷哭着就算发烧这么严重也依然不愿回家就可以看出,在家要求一个5岁的孩子做算术,对于他来说是超出其能力发展范围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发展感知、记忆与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此时的家长应该从生活和游戏中让儿童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不应该像雷雷妈妈那样,在家做算术题。可想而知,这样的后果就是雷雷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烦情绪,甚至对家庭也产生了反抗的情绪,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雷雷的妈妈,我想说的是,望子成龙的思想固然没有错,但是培养教育孩子需要正确的方法,遵循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否则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且不是说会做算术题孩子就是聪明了,一个孩子的聪明与否是要看其综合能力的。这位妈妈应该认识到儿童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他自身发展的动力。家庭

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其一,家长应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对这个世界其实充满着兴趣,家长应该用心去发现孩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兴趣的东西,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探究学习。其二,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不仅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比如种植饲养、远足参观。其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进科学,家长还可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相信只要雷雷的妈妈做到了这样几点,雷雷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形考任务二

简答题

1.简述0~3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处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的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知觉和初步的思

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与认识。(3)培养婴幼儿形成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家庭教育的任务:(1)身体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养成。(2)语言和认知发展。(3)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美感的发展。

2.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3.如何在智力启蒙和语言培养方面对0~3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智力启蒙:(1)摒弃只中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狭隘思路;(

2)注重对婴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重在启蒙;(3)充分利用婴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智力启蒙中的作用;(4)切忌攀比,要善于挖掘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语言培养:(1)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2)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3)教孩子说话与人士周围事物同步进行;(4)训练孩子的听力;(5)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4.简述3~6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包括:(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地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直觉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和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3)培养婴幼儿形成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5.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1)提供均衡营养:遵照“膳食指南”,确定饮食的基本原则;饭菜巧搭配,营养易吸收;形成好口味,益处伴终身。

(2)加强体育锻炼: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开展体育锻炼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

(3)培养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细致入微,教给方法;增强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要注意要求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4)培养自护能力: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渗透安全常识;利用契机进行安全教育。

6.如何在社会性发展和美的熏陶方面对3~6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社会性发展: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美的熏陶:

1)给予儿童健康的美的观念;

2)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

3)支持儿童的艺术兴趣,鼓励他们创造美。

7.简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答:对各类特殊儿童实施适宜的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弥补影响儿童正常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对于智力超常儿童而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适宜有效的教育,使儿童的智慧得到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为将来成为杰出的人才打基础。

针对除超常儿童以外的其它各类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需要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1)健康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身体健康是他们接受特殊训练,适应社会生活的前提。另外,特殊儿童的身心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殊需要。

(2)生存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使儿童在社会中生存。

(3)做人的教育:包括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要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这方面的教育。这是他们接受特殊教育后,能够独立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

(4)智育:特殊儿童智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善、提高其智力。

8.如何判定超常儿童?对他们怎样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判定:

好奇心强;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语言发展早,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喜欢动脑,有创造性;兴趣广泛、浓厚;好胜心强,有坚持性。

指导: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

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9.智力落后儿童可以划分为几个等级?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家庭教育要关注哪些内容?

答:划分为4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四级智力残疾(轻度)

家庭教育要关注:

1.及早发现,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0~6岁儿童发育的观察。

2.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给孩子真心关爱,避免歧视和溺爱;认清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与孩子适当的高期待。

3.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

10.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

要求:(1)简述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的具体内容;

(2)就某一方面联系实际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情意萌发指导内容:

(1)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

婴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地兴许体验和心理感受。我遇到一个孩子最开始大哭大闹,每天老师对回去拥抱她。慢慢的孩子克服了离开父母的失落感,用很积极的心情度过每日幼儿园生活。正是老师的关爱让孩子产生了安全感。

(2)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合理的生活制度有利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婴幼儿情绪稳定,使婴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

(3)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中婴幼儿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从而长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自己的愿望没满足,遇到了小挫折,等等。

论述题

11.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1)简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1)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2)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和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机会(3)在阅读中孩子能培养出对文字的敏感。

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包括:(1)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2)每天最好有相对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3)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

案例分析题

12.2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卜。咱们比赛吃胡萝卜,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请运用第三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0~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2)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养者要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13.我儿子冬冬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家里养过小兔子、小鸭子,记得3岁多的时候,他握着小鸭子的脖子去串门儿,找小朋友玩。他玩得投入了,就忘了小鸭子,结果可怜的小鸭子跟在他后面跑来跑去,被冬冬不小心踩死了,冬冬哭了好半天。后来又央求我再给他买一只小鸭子,我告诫他,小鸭子太小,它把你当作它的妈妈,妈妈是不是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呢?冬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使劲点头。不过,从那以后他对待小动物小心了很多,出去玩的时候,就把小鸭子放在小盒子里,并且说:“妈妈出去玩一会儿,你要在家里乖乖的哦!”我和他爸爸忍俊不禁。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小动物,我们就经常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观察自然中小动物的动态。如小鸟在飞,小蚂蚱在跳,小蜗牛在爬。现在孩子4岁多了,渐渐地了解了好多大自然和小动物之间的奇妙关系。有一次,我带他和别的小朋友到森林公园去玩,他们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寻找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并认真地观察它们。“阿姨,你快看,好多小蚂蚁!”一个小朋友突然指着草地大声说。冬冬和其他小朋友都跑了过去,只见冬冬趴在地上仔细看,然后对我说:“妈妈,是不是天要下雨了?”。“嗯,是啊!”我望望变暗的天空。冬冬对别的小朋友说:“妈妈对我说过,小蚂蚁搬家,小燕子飞得很低都是快要下雨了,我在书上也看到过,今天可看到了哦!”看到儿子认真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请根据第四章的相关理论或观点分析此案例。

答:这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认知发展的表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否能持续,有赖于家长的态度和策略。

(2)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3)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近科学,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家长要为孩子的发现和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发展。

14.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

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日常生活中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对班级的积木、自主游戏等都不感兴趣,喜欢在教室里游荡,没有固定的场所,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他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节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请运用第五章的相关理论分析小林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根据小林的行为特征可以判定小林是一个孤独症儿童。从孤独症的特征来分析,他们有这样一些特征:

1.孤独症的儿童感知觉神经系统统合失调。

2.语言发展迟缓。案例中提到“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这正是语言发展迟缓造成的。

3.缺乏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的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影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

4.不主动和他人交流。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

5.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日常生活中小林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案例中的小林具备这样的特征。

针对小林孤独症的情况,作为家长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指导:

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小孩子的可塑性大,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并注意与同龄人的孩子作对比。家长还要多与老师沟通,多听听老师的反馈。如果发现有这样的症状,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并配合治疗。

2.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在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时,家长既不要把孩子当成累赘,不闻不问,也不要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对孩子百般娇惯。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孩子的榜样。一方面寻求专业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家积极进行辅助教育。

3.在家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家长要根据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家长在家中要温和的和孩子说话,经常对孩子微笑,经常轻轻爱抚、拥抱他们。细心观察孩子喜欢的物品和游戏,积极寻找孩子可以接受的介入方式。另外,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去,帮助孩子融入同龄的集体中。家长还要引导周围的孩子接受孤独症孩子的特殊行为,不要取笑或侮辱他们。

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家长平时在家中要注意矫正孩子的怪异行为,通过社会性游戏,让孩子学会接电话、与人打招呼、向他人表示需求等。总之,家长对孤独症儿童要细心细致,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改变、提高。

形考任务三

简答题

1.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答:(一)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0~3岁儿童由于发展水平、发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施教主体的不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没有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幼儿园直接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儿童,0~3岁婴幼儿的教育是幼儿园的外延教育,与幼儿园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出现了所谓的“教育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幼儿园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的研究不够,在满足家长需求,与家长合作上有一定的局限。

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不仅社会上各种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教育,并逐渐将0~3岁儿童的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家庭仍是0~3岁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和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施教者,幼儿园的主导作用需要依赖家长的主动寻求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二)评价指标:

(1)客观真实的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

(2)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

(3)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家长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好的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一)幼儿园再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要求自身的主导型更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绥德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心也更强。

(二)(1)亲职教育;

(2)教学活动合作;(3)管理合作;(4)研究合作;(5)资源支持。

3.家庭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怎样的?评价双方的合作活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一)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学前教育可以积极创造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机会,社区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社区学前教育具有的独特功能,以及承担教育幼儿的责任,使得0~6岁儿童家庭教育必然是以社区为依托的。营造良好的社区,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是双方合作的的根本目的。在合作中,社区主动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服务,家长应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增进对社区的归属感,家长也可以积极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

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教育资源利用等。

家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宣泄法、讲座法、资源共享法、调查研究法、讨论共议法等。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答:(1)错误的期望观(人才观)导致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过于功利。

(2)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实施超前教育、过度教育。

(3)家庭教育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4)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剥夺了儿童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5)不尊重儿童的人格,忽视儿童主体性的发展。

(6)家长缺乏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5.日本和韩国的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异同?

答:(一)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

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日本的家庭教育学家认为,父母过于保护和过于干涉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日本家庭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

(二)1.传统教育: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两方面:(1)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

(2)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

2.“狼型”教子法:(1)让孩子学会独立;(2)培养孩子的记忆力;(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4)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5)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6)挖掘孩子的潜能。

3.“狮子型”教子法:(1)让孩子充满自信;(2)让孩子有勇气;(3)让孩子学会自律自控;(4)让孩子学会放弃。

6.美国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①尊重儿童;

②常规培养;

③亲子阅读;

④家长参与;

⑤美国的家长教育。

论述题

7.联系实际评论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采取的方法。

要求:(1)简述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的方法;

(2)就某一方法联系实际说明其实施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一)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1)家长委员会;(2)家长志愿者。

2.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1)家园联系册;(2)家园联系栏。

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方式:(1)家长会;(2)约谈。

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1)家长学校;(2)家长沙龙。

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

家长对于幼儿园管理家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幼儿园整体规划的不了解。由于缺乏对幼儿园管理的整体性眼光,他们总是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只注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对此,幼儿园实行各级管理体制公开化、透明化,让所有的家长了解从幼儿园全体孩子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具体规划。并请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整体规划提出建议,而不是仅仅建议教师如何对待他自己的孩子。让家长站在幼儿园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他自己孩子的利益。可通过家长会、家委会成员座谈会、专题讨论或辩论会等形式开放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例:大班幼儿幼小衔接座谈会;发放家长对班级教师教育教学意见反馈表等。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周,把一学期的班级教育教学计划呈现给家长,征求家长的意见,修改成较完善的教学计划。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较好的利用家长的专长、职业、地域等资源和周围社区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请家长给予支持。如果有任何好的经验与更多孩子分享,诚心欢迎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家长献计献策,使教学活动更具有价值。

8.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

要求:(1)简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情况;

(2)就某一方面的变革情况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一)1.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1)人才观的变革;(2)儿童观的变革;(3)教育观的变革。

2.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1)物质环境的改善;(2)精神环境的改善。

3.家长教育能力的培养:(1)了解孩子的能力;(2)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3)创设环境的能力。

4.家长素质的提升:(1)文化素质;(2)道德素质;(3)艺术素质;(4)心理素质。

5.家长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

(二)根据家长素质的提升方面,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

家长道德素质水平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

案例分析题

9.幼儿园为了顺应发展,与家长零距离接触,建立了网站,我总喜欢在繁忙的工作中,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打开幼儿园的网页,看看幼儿园的新闻,儿子的班级照片,了解一些家教的知识。在有闲情逸志的时候,就在“e线留言”上发下一段感慨,将对儿子的爱与朋友一起分享。在儿子进入幼儿园这近两年的时间,从最初早上赖在被窝里想试试是否能得到不去的“豁免”,到现在每天催促着我“妈妈,快来不及了,我要第一个到车站”;从对我有时的教育“嗤之以鼻”,到认真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欣慰于他的成长与进步,感动于老师的教育与辛苦。请运用第六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0~3岁儿童由于发展水平、发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施教主体的不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没有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幼儿园直接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儿童,0~3岁婴幼儿的教育是幼儿园的外延教育,与幼儿园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出现了所谓的“教育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幼儿园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的研究不够,在满足家长需求,与家长合作上有一定的局限。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不仅社会上各种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教育,并逐渐将0~3岁儿童的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家庭仍是0~3岁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和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施教者,幼儿园的主导作用需要依赖家长的主动寻求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像案例当中孩子从最初赖在被窝里到上幼儿园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转变,离不开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和家庭的指导教育。老师在教育上格外辛苦,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知识。所以说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还是很重要的,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10.案例一:托比是一个3岁的美国孩子。他每天早上自己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还小,经常把裤子穿反。有一次,一个做客的中国朋友发现后想纠正他,但被托比的妈妈制止了。妈妈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有一天,托比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一会儿就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5岁小姑娘。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案例二:康康,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忙于做生意,照顾康康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为了使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爷爷奶奶包揽、代替了康康从小在家所有的家务活动,到现在也不会穿鞋子。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担心他的安全,不让他出门和别的孩子玩,在家看动画片,想要什么就让爷爷帮他拿,想干什么就让爷爷帮他干。吃饭一直由奶奶喂,直到上中班了,康康也没有自己吃过一次饭。等到吃饭的时候奶奶就端饭到床边喂给他吃。久而久之,导致康康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试从外国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

答:虽然各国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本质上都是无私、伟大的,但由于爱的方式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一样。爱的方式恰当,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好的结果,反之就会有不好的结果。与日本,韩国,美国的父母相比,我国父母对子女的爱有时候显得狭隘、短浅。许多中国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给孩子最细致的照顾,最安全的保护。例如给孩子穿鞋穿衣,喂孩子吃饭等,其实这样做反而使得孩子缺乏独立能力。像案例中美国的孩子,从小父母就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培养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的好习惯,这样他们会早早的独立,从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形考任务四

第13周布置,第17周完成。

(1)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选择一位小朋友家长,帮助指导家长设计家庭游戏并实施,家长将游戏效果反馈给指导者并收录在活动情况记录表中。“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可在平时作业(2)之后进行,平时作业(3)依次后推。

(2)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活动设计与评价:设计一次合作共育活动并主持实施,按所学相关理论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实施结果评价,将所有内容填入活动情况记录表中。

请根据(1)、(2)不同要求选择活动情况记录表填写内容,可附页。

活动情况记录表

活动题目

与家长一起做个互动的语言游戏

时间

20XX年XX月XX

地点

家中

指导对象

XXX,XXX

家教状况分析

家庭关系和睦,相处融洽,对孩子教育重视。

预期活动目标

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简单的分析能力。

指导要点

循序渐进的引导,思维能力的顺导。

活动前期准备

游戏内容与孩子沟通下,做到有准备,题板的准备,孩子情绪的引导。

活动过程概述

营造了很好的气氛,孩子回答踊跃,家长循循引导,孩子积极性很高,回答流利,笑声不断,很轻松。

活动效果

(家长反馈)

这种类似的游戏活动多搞些,开发孩子的智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锻炼天性,锻炼了智商和情商。

自我认识评价

对待孩子要多些耐心,孩子的教育需要精心准备,来不得一点马虎的哦。

家长签名

XXX

实际得分

90

第一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就是()。

[答案]a.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2.在语言教育方面,家长的任务有:()。

[答案]a.给幼儿创造一个带有视听觉的、丰富语言刺激的环境;B.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鼓励其语言表达;C.与幼儿一起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D.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3.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就是()。

[答案]C.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二、判断题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来实现的。

[答案]对

5.当适龄儿童来到幼儿园或学校时,家庭教育在之前为每个儿童奠定的人格、能力和知识基础是相同或相似的。

[答案]错

6.家长应当在全面关注儿童成长的同时,重点实施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

[答案]错

7.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自助”。

[答案]对

第二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等。

[答案]a.家庭经济状况B.家庭居住条件D.家庭生活设施

2.家庭精神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等。

[答案]a.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B.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C.家庭结构与情感氛围D.父母的性格、兴趣和爱好

二、判断题

3.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并不会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

[答案]错

4.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影响甚微。

[答案]错

5.家庭物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精神环境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精神“食粮”。这两种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答案]对

6.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答案]对

7.家庭氛围在儿童家庭教育中不易被察觉,是一种隐形并且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

[答案]错

第三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0~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遵循的原则有:()。

[答案]a.头尾原则B.远近原则C.等级整合原则D.系统独立性原则

2.玩具选择应避免的误区有:()。

[答案]a.玩具越多越好B.玩具越贵越好C.玩具越复杂越好D.玩具操作难度越高越好

二、判断题

3.0~3岁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出现了表象和想象。

[答案]对

4.0~3岁儿童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已不明显。

[答案]错

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

[答案]对

6.选取玩具不需要过多考虑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

[答案]错

7.亲子游戏中父母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游戏伙伴,而非替代者。

[答案]对

第四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

[答案]a.身体抵抗力逐渐增强;B.动作的灵活性逐渐提高;C.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加强;

2.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体现在:()。

[答案]a.各种心理活动从发生到陆续出现,达到基本齐全;B.心理活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C.主动性和有意性逐渐增强;D.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二、判断题

3.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并不一致。

[答案]错

4.在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

[答案]对

5.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目的与任务规定着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指导方式。

[答案]对

6.在幼儿期,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成人的评价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不大。

[答案]错

7.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教育影响,都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孩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的渗透性。

[答案]对

第五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特殊儿童主要包括:()。

[答案]a.智力超常和落后儿童B.孤独症儿童C.肢体残疾儿童D.视听障碍儿童

2.超常儿童的类型可以分为:()。

[答案]a.智力型和学术型B.创造型D.运动型

3.特殊儿童的存在导致家长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a.家长自身对特殊儿童的错误看法;B.外界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看法;C.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D.对家长婚姻质量、经济能力、生活方式产生严峻挑战。

二、判断题

4.智力落后儿童就是在智力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水平,并有行为适应障碍的儿童。

[答案]对

5.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其语言能力的提高。

[答案]错

6.智力低下是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之一,因此,所有的脑瘫患儿智力都差。

[答案]错

7.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觉都受到了严重限制,但他们的其他感知觉起到了重要的代偿作用。

[答案]对

8.尽量不要送截肢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因为他们会遭到歧视。

[答案]错

第六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包括:()。

[答案]a.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C.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D.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包括:()。

[答案]a.亲职教育B.教育活动合作C.管理与研究合作D.资源支持

3.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方式有:()。

[答案]a.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B.加强家园联系及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C.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D.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

4.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

[答案]B.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C.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D.教育资源利用

5.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法有:()等。

[答案]a.资源共享法B.宣传法和讲座法C.调查研究法D.讨论共议法

二、判断题

6.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有所增强,但主动性和责任心可以有所减弱。

[答案]错

7.幼儿园和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

[答案]对

第七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是:(

)。

[答案]B.家庭教育内容D.家庭教育方法

2.韩国“狮子型”教子法的精髓是:(

)。

[答案]a.让孩子面对现实B.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二、判断题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由家庭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

[答案]对

4.日本孩子2岁前,父母要让他们学会“忍耐”,2岁以后,要让他们学会“等待”。

[答案]错

5.日本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贯彻这一思想。

[答案]对

6.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自立教育两方面。

[答案]错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篇2

关键词近十年美国幼儿园课程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1近十年来美国幼儿园课程方法改革的内容

1.1重视幼儿的主动学习

美国历来都重视幼儿的学,从杜威开始就强调以儿童自身为中心,重视幼儿自身的学习力量。美国联邦政府于2000颁布了《“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①对学习方式领域提出了“要发展主动性和好奇心”的要求,具体包括:选择参加越来越多样的任务和活动;更能独立选择活动;完成任务和活动时更加灵活,更有想象力和目的性;更加渴望学习以及讨论多种话题、主意和观点等。2005年《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指出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②2009年第三版“发展适宜性实践”中强调了儿童的学习具有主动性,他们应被鼓励去计划和开展自己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遵从成人的指令。

在“开端计划”的指引下各州纷纷建立了体现注重儿童主动学习的原则的早期儿童学习标准。如:2002年伊利诺伊州颁发了学前儿童早期学习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儿童通过主动探索环境来学习,以促进儿童最大限度地进行学习。

1.2重视环境的教育功能

生理成熟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先天条件,而决定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是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交往过程。③美国幼儿教育协会认为一个高质量的早期幼儿教育机构应能为促进儿童身体、情感、社会以及认知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充满关怀的环境。④2005年全儿教育协会制定的《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指标》和2009年第三版发展适宜性实践立场的文件中,都反复强调要努力创造一个关怀儿童成长的环境。⑤

1.3重视游戏的功能

游戏在美国被认为是儿童社会性认知情绪发展的工具,是与人交往、进行社会交际的方式。⑥2002年布什总统颁布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学前教育更多地关注到了孩子的阅读和计算,但这些认知活动大多是通过游戏方式来进行的。⑦全教协会在阐述“发展适宜性”时指出:幼儿发起的、教师支持的游戏是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儿童的游戏和自我选择的活动在许多方面是一种有价值的经验。

1.4重视与家庭的合作

为了给家长提供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的策略,全国家长教师协会于2000年出版了《建立成功的伙伴关系:家长和家庭参与子女教育指南》,于21世纪初出台了《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后者与前者相比,将关注焦点从学校应该做什么转变为家长、学校与社区能共同做什么,并且日益重视了家庭的多样性。⑧

为了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2006年美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制定了《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分为儿童、教师、合作伙伴、领导与管理四大块,其中2级指标中有8项指标均是涉及家园合作共育的,如在“家庭”标准:了解和理解家庭、与家庭分享信息、促使家庭成为儿童的鼓励者,3级指标中有65项涉及家园合作指标,如家庭可以在任何时候参观访问学前教育机构的任何地方。”⑨⑩此外,第三版发展适宜性实践文件、2000年《早期学习机会法》、2001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和2003年《入学准备法》等,也特别对家长参与学前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资金保障和社会保障。

除了在国家层面制定家庭参与的国家标准外,各个州的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也遵循了家长参与的原则,2002年伊利诺伊州颁发了学前儿童早期学习标准,标准的指导原则提出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教育者,教师应与家长合作。教师应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目标、对儿童的学前期望以及给儿童提供的经验;教师应与家长合作,为儿童提供最佳的学习经验。豘

2成效与不足

美国近十年来美国在幼儿园课程方法改革上呈现了突出的特点,国家、政府、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且对于幼儿园的指导也越来越深入。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成效:适应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的变革,有助于实现儿童发展的目标

近十年来美国幼儿园课程十分重视儿童的阅读和科学、数学领域,在课程标准上也对其发展目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一味的追求实现学习目标,不仅会造成儿童的厌学也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效率,而注重游戏的学习方式和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儿童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同时也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了儿童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的发展,适应了美国幼儿园课程的目标的改革。同时重视良好环境的创设和家庭的参与,为保障儿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实现儿童学习目标提供一个适宜的条件。

2.2不足:教师教学难度加大

加强游戏的学习方式、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与家庭建立互惠合作的关系等,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学习过程来说,无疑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但对与教师来说,却为教师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美国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更多的将注意力关注到了幼儿的阅读和计算等认知方面,幼儿园中许多活动是让幼儿认知字母,认读和书写。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能够实现教学目的的课程体系,所以教师需要具备专家式的知识和能力,而许多教师自身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们就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并实施。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美国幼儿园课程方法的改革,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推动了美国高质量的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美国幼儿园教育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为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释

①陈时见,何茜.幼儿园课程的国际比较[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霍力岩.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

③④⑤Gestwicki.C.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CurriculumandDevelopmentinearlyeducation[m].CengageLearning,2009.

⑥Bredekamp.S&Copple,C.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inearlychildhoodprograms[m].washington,DC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1997.

⑦王春英.亲历美国教育[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

⑧秦元东.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11).

⑨[美]林秀锦.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29-230.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篇3

(一)幼儿教育机构

幼儿教育机构的形式多样,主要是服务于0~6岁幼儿的保育教育机构。多指幼儿园、托儿所、早教中心、胎教学校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相应教育指导的机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有其自身历史性,不仅包括幼儿园,还有与小学一体化的衔接班,乡镇中心学校幼儿教育教研机构,社区幼儿教育服务机构,妇联、企事业单位等。本文主要从幼儿园、城镇社区教育两个角度来解读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

(二)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组织的,以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广大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4]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体现出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教育素养,它不仅包含教育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习相应的教育技巧,以及与幼儿交流沟通的教育艺术。农村幼儿家长在育儿理念上更秉承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方式,以及老人看护的教育形式,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幼儿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总之,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意识的萌发,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农村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国家重视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向小型单元的家庭教育倾斜,将会给农村幼儿教育带来帮助。

二、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家庭的教育行为、内容以及家庭结构中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的影响、家园互助行动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所要解决的范畴。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要放在家长的素质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从意识层面角度都愿意接受先进的育儿理念,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教育困惑,不知道从何入手。家庭的收入也是影响家庭教育的有效变量。农村幼儿家长无论收入高低,都会在物质层面尽量满足子女的需要,而缺少精神上的关怀。收入的高低会决定教育的投入,但对教育的投入高并不意味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势在必行,适度的投入,获得有效的回报。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村幼儿家长,他们的职业也决定了对幼儿教育指导的局限性。因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因素,很难有固定的时间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幼儿教育机构进驻幼儿家庭中进行实践指导会更好地服务父母,提供育儿理念,提升育儿意识。

(二)农村幼儿家庭结构的关系

农村幼儿家庭结构关系中分为两大结构,一个是两代的亲子关系,一个是三代的三世同堂。两代的亲子关系中,农村的大多数家庭以两个孩子为主要结构。农村幼儿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但因为父母自身素质或劳动时间过长等方面的原因,会出现无暇或无意识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不懂得怎样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等。尤其两个子女的家庭,教育负担过重,会忽视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从幼儿园到乡镇中心幼儿教育教研机构,从小学内部的衔接班(学前班)到社区教育机构,都为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进行服务。因为地域方面的因素,农村的幼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更是被忽略。只有各个机构以发展幼儿教育为己任,在分析幼儿园外部因素问题的同时,重视对家庭教育内部机制问题的探索,认真研究,积极实践,派专业人才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才能促进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进步。

三、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当前家庭教育的内容由健康教育、认知教育、品行教育和审美教育构成,[5]幼儿园和社区等幼儿教育机构以此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寻找最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家庭进行教育指导。

(一)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农村幼儿园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力量,它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指导策略,形式多样的指导方式。而且国家对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通过对幼儿师资的相关培训,使教师吸收了很多优质的育儿理念,可以把当前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通过有效途径输送给幼儿家长,提高他们的育儿能力。

1.建立沟通渠道

农村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限于早晚接送幼儿,而需要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途径。家访和家长约谈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幼儿经验,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给予指导。班级QQ群、微信群的建立,可以随时接受家长传递的困惑性信息,并能够进行及时的解决。家长的调查问卷和致家长的一封信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的难题,进行必要指导。因为地处农村地区,很多幼儿都是由老人来照顾,家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成为了难题。但多种沟通渠道的建立,可以间接的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指导。

2.搭建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的搭建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增长教育理念的平台。最直接的途径是新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知识。家长学校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人才进园为家长提供育儿知识,例如乡镇的妇幼保健医院的医生讲解幼儿的饮食营养等方面的知识。条件和设施略好的农村幼儿园,可以建立育儿互动平台,可以让家长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参与开放活动

农村的家长开放日不能只是形式性的参与,而需要家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园来建立对幼儿的关注,和其他的家长进行育儿经验的交流。以家长学校为主要途径的开放活动,要有计划的组织家长进行系统家教知识的讲授,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同时幼儿园也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不仅及时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也请家长根据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幼儿园出谋献策,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社区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

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城镇社区的出现与逐步的发展完善正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社区的发展逐渐被认可,其前提需要农村社区发展的整体与全面,以及格式布局的合理性。社区中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值得期待。但城镇社区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幼儿通过社区获得知识、掌握技巧、培养健康的体魄已经成为必需。社区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服务于本区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

1.联合辖区资源,进行育儿专项指导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离不开社区的扶持。社区可以充分利用本辖区的有效资源,进行育儿的专项指导。例如,可以利用辖区内的医院,邀请相关医生为家长讲解卫生保健的常识,补充家长在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邀请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录制相关的育儿采风,增补家长幼儿美育教育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有村官大学生的社区,可以邀请为本辖区的家长讲解育儿品行和认知教育方面的知识,增加知识,拓展视野。

2.根据不同需求,开展育儿沙龙活动

城镇社区和城市社区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同样重要。根据本辖区家庭的不同需要,城镇社区也应该定期为家长举办育儿沙龙活动。可以邀请幼儿园的园长与老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入园认知学习的重要性问题,幼儿良好习惯养成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育儿方法等问题。还可以邀请乡镇中心学校的教育教研员讲解国家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倾斜,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农村幼儿家长重视育儿教育的意识,补充育儿知识的理念,从根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巨大影响,为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争取政府资金,完善育儿资源建设

社区的资源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城镇社区还在稳步建设中,必然会存在缺少资源的问题,尤其是教育资源。国家对农村幼儿教育给予重点的鼓励和扶持,那么城镇社区应该积极做出本辖区育儿指导教育方面的计划与预算,争取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城镇社区需要建立教育图书馆,采买书籍要包含幼儿家长的育儿知识与经验的书籍。有条件的社区还应建立阅览室和放映室,在休闲时,可以组织家长到阅览室阅读书籍,到放映室观看科学育儿知识的视频。同时,城镇社区应该为辖区幼儿建立城镇档案,从而制定科学的育儿计划,指导父母详细记录幼儿的成长,并及时提出指导建议。

四、结论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篇4

关键词:幼儿;利他行为;利他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也是合作的世纪。培养幼儿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方面,如今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却对利他行为的培养谈之甚少。

利他行为是一种出于自愿的,不追求回报的,有利于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阶段,可以表现为助人、谦让、分享、抚慰、仗义等方面。这些行为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替他人着想”,使别人获得了利益和方便,同时,不追求回报。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利他行为使同伴的关系变得协调。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所以,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应该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课程。

自1979年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至今已经30多年了。现在在园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成长,不少家长在教养子女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家长身上的不良言行影响着孩子,促使一部分幼儿只知索取,而不知给予。这无论是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未来事业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还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利他行为的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家庭的家长在家庭利他教育的观念、态度、行动上也各有不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有效实施幼儿园教育以及幼儿园有效实施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前提。

本研究拟解决的具体问题是:(1)不同年级幼儿利他行为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2)家庭利他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二、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

以上海市宝山区高境二幼、高境三幼、高境六幼和三花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的带班教师为教师问卷的调查对象;以四所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全部幼儿的家庭主要教养人为家长问卷调查的对象。四所幼儿园参加调查的幼儿共994名,其中小班309人、中班347人和大班338人。

(二)调查的内容

教师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8项,反映幼儿的助人行为、幼儿的分享行为、幼儿的谦让行为、幼儿的抚慰行为、幼儿的仗义行为等5类在园利他行为30项。

家长调查的内容包括:反映幼儿特点、幼儿家长特点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15项,反映家长在家庭利他教育中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能力、主动教育行为、环境创设行为和应对教育行为等6个方面共34项。

(三)调查的手段

教师调查和家长调查分别进行,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教师调查在各幼儿园向教师明确调查要求后,分发问卷由教师各自填写。家长调查由各幼儿园组织分班级进行,具体过程为:通知家长在规定的时间集中在指定的教室,带班老师说明调查意义和填写要求,分发问卷,教师逐题读题目、家长随教师读的题目逐题填写,全部填写完毕后家长进行检查无误后交教师集中。

(四)数据的处理

将调查问卷数据录入电脑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在进行幅度校验和逻辑校验后删除非正常数据: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对变量进行分解和合并。对整理后数据运用统计软件,采用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和双变量推断性统计进行现状分析和类别特点分析。

三、研究的结果

(一)幼儿利他行为发展特点

1.幼儿利他行为发展的顺序:教师评幼儿利他行为总体中,幼儿助人行为分值为16.1703,幼儿分享行为14.1304,幼儿谦让行为14.5975,幼儿抚慰行为17.2500,幼儿仗义行为16.7364。总体结果说明,幼儿利他行为从好到差发展的序是分享行为、谦让行为、助人行为、仗义行为、抚慰行为。

2.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利他行为总体发展的特点

(1)小班幼儿利他行为总体发展特点:小班幼儿各类利他行为分值分别为:助人行为19.7862,分享行为16.0759,谦让行为17.2928,抚慰行为19.2259,仗义行为18.3586。结果说明,小班幼儿利他行为发展从好到差的顺序依次是:分享行为、谦让行为、仗义行为、抚慰行为、助人行为。

(2)中班幼儿利他行为总体发展特点:中班班幼儿各类利他行为分值分别为:助人行为15.8597,分享行为14.2597,谦让行为14.0358,抚慰行为17.2478,仗义行为16.4030。结果说明,中班幼儿利他行为发展从好到差的顺序依次是:谦让行为、分享行为、助人行为、仗义行为、抚慰行为。

(3)大班幼儿利他行为总体发展特点:大班幼儿各类利他行为分值分别为:助人行为13.2083,分享行为12.2470,谦让行为12.7134,抚慰行为15.4821,仗义行为15.6012。结果说明,大班幼儿利他行为发展从好到差的顺序依次是:分享行为、谦让行为、助人行为、抚慰行为、仗义行为。

3.不同年龄幼儿各项利他行为发展的比较

(1)小班幼儿在分享行为方面发展较好,谦让行为次之,而助人行为发展较差。

(2)中班幼儿在谦让、分享方面的发展较好,助人行为次之,仗义行为发展较差。

(3)大班幼儿在分享、谦让、助人方面的发展较好,仗义行为次之,安慰行为较差。

(二)家长家庭利他教育现状与特点

1.家长总体家庭利他教育六个方面的比较

家长自评家庭利他教育各方面的标准差分别为:行为应对1.55697,环境创设1.81425,主动教育2.24540,教育能力1.96640,教育观念1.91697,教养态度2.24325。根据平均水平的高低六个方面由高到低依次为:对孩子行为的应对、利他教育环境的创设、利他教育的主动行为、家长利他教育的能力、家长利他教育的观念和家长对待利他教育的态度。

2.不同年级家长利他教育平均水平的比较

从全体幼儿家长看,小、中、大班家长的行为应对分别为5.1685、5.0817和5.3357;环境创设分别为6.1231,5.9575和5.8587;主动教育为6.6691、6.4346、6.3789;这3项教育行为的平均水平较高。小、中、大班家长教育能力分别为6.8922,6.7705,6.6702:教育观念分别为7.2862,7.5556和7.4064,水平居其次。教养态度的分值分别为10.0597,10.8595,10.8121,问题突出。其中,小班家长在行为应对、“环境创设”和“主动教育”三方面比较薄弱,中班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教育能力”方面问题突出,大班家长则在“教养态度”方面需加强。

3.不同年级家长利他教育行为各项比较

(1)小班家长教育行为12项目标的比较。小班家长在利他教育行为的12个项目中,“要求孩子在园与同伴分享”、“要求孩子不与同伴争抢游戏角色”、“孩子有分享助人愿望时给予物质支持”、“重视形成“利他光荣”的家庭氛围和“要求孩子在家时要谦让”表现较差。

(2)中班家长教育能力与教育观念8项目的比较。中班家长在利他教育能力和教育观念涉及的8个项目中,“利他行为是否应得回报”、“正确掌握教育内容和不同表现”、“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善于采用适宜的方式有效引导”、“幼儿阶段培养利他行为是否可行”和“善于观察发现肯定孩子”6个项目的表现不理想,特别是“利他行为是否应得回报”存在问题严重。

(3)大班家长教养态度4项目的比较。大班家长在教养态度涉及的4个项目中“当孩子被误解时是否放弃教育”和“是否担心孩子因利他而吃亏”问题严重。

四、对策与建议

1.通过了解不同年级幼儿利他行为发展的特点,确立各年龄段利他教育的内容:

小班应在巩固分享和谦让行为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助人教育,中班在巩固分享、谦让和助人行为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仗义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大班幼儿则应在巩固分享、谦让、助人和仗义行为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抚慰行为的教育和培养。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篇5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促进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日益被视为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政策杠杆。oeCD成员国在促进家长参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宣传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及参与内容、提供多元化的参与途径、为家长和托幼机构提供资源支持等。为让家长更积极、深入、有效地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家长参与提供立法与政策保障、财政与资源支持;托幼机构应采取丰富多样的策略促进家长参与。

[

关键词]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教育质量

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能够带来广泛的益处,如能为儿童的幸福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贫困和促进教育公平,增进代际沟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上述益处的实现需要有“质量”的保证。正基于此,儿童早期教育和保育已成为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简称oeCD)国家的政策重点。为了分享经验和规避风险,促进成员国早期保教政策的制定与发展,oeCD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至2012年期间对早期保教政策开展了专题研究,并先后了3份《强势开端》(StartingStrong)报告。尽管oeCD国家对保教“质量”有不同的理解,但各国都一致强调“家长参与”是衡量托幼机构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日益被视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和学习的重要政策杠杆。

一、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内涵

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简称家长参与),指家长不仅认识到父母、家人参与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并能通过多种途径科学、有效地参与到儿童早期教育中。由于儿童所处的教育阶段不同(托班、早教机构、幼儿园等),早期教育的不同主体(教师、家长、研究者等)对家长参与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家园合作”“家庭参与”和“家长参与”等术语通常交替使用。有研究者把家长参与的内容界定为:良好家庭教养(Goodparentinginthehome)、与学校分享重要信息(Contactwithschoolstoshareinformation)、参与学校活动和管理。有研究者认为家长参与主要包括6个方面:教养(parenting)、沟通交流(Communicating)、家庭学习(LearningatHome)、家长志愿者(Volunteering)、参与决策(Decisionmaking)、与社区合作(CollaboratingwithCommunity)。在本文中,家长参与指家长与托幼机构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具体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以托幼机构为中心的家长参与,包括家长参与幼儿园观摩活动、志愿者活动、亲子教育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培训等;二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长参与,包括亲子分享阅读、亲子游戏、合作完成幼儿园布置的学习任务等。

(二)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

家长是幼儿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有助于教师和家长确立共同的教育目标,从而保证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两种背景下习得经验的一致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证明,家长参与,尤其当家长营造了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并且经常与教师沟通时,会对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入学准备、学业成就以及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影响。美国早期开端计划、佩里学前教育项目、芝加哥幼儿家长项目等促进家长参与早期教育项目的成功案例证实了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可见要提高早期教育质量,需要采取措施让家长参与早期教育,并为家长参与构建外部支持系统。

然而,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家长参与的界定存在差异,导致家长的参与及其与托幼机构教育的合作关系受到限制,削弱了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oeCD各国在如何激发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托幼机构让家长参与进来等方面面临着挑战,如家长参与意识和动机缺乏、家长与托幼机构缺乏联系、家长参与受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家长参与能力缺乏、教师开展家园合作能力不足、教育不公平的加剧以及家长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等。如何通过政策的杠杆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家长参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应对上述挑战,oeCD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oeCD国家促进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大力宣传——激发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意识

1.通过文字材料宣传。

为让家长获取更充分的早期教育信息,很多国家选择通过文字材料进行宣传,其途径主要包括两个:一是政府负责早期教育的管理部门通过官方网站、育儿网站以及印发宣传册的方式为父母提供托幼机构、幼儿发展、育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如澳大利亚政府开发了名为“我的孩子”(mychild.gov.au/)的门户网站,除了丰富的育儿信息,也为家长提供不同类型托幼机构的信息,以帮助家长做出合理选择。通过网站,父母还能方便地查询如何获取教育费用的补助;二是依托早期保教机构进行宣传。如瑞典教育部门专门开发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宣传册,由托幼机构负责发送给家长,并告知家长如何在家中开展教育活动。日本则通过托幼机构的家园联系簿、公告板、电子邮件和机构网站等多种途径告知家长幼儿园的动态、班级活动、家长参与的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2.创建信息联络点。

为了满足家长多样化的信息需求,oeCD国家除了文字材料的宣传,还通过开通咨询电话、设置专门服务机构等方式为家长提供信息服务。这些信息联络点会回答家长有关托幼机构和儿童发展的各种问题,为家长提供养育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同时,也接受家长对托幼机构服务的投诉。如澳大利亚政府开设了专门提供幼儿教育信息的免费热线电话,为全国父母、家庭和社区成员提供所需的服务信息。在德国,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家庭办公室,为家长提供综合服务,家长可以向家庭办公室咨询与家庭生活和儿童发展有关的信息。在英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都设有家庭信息服务点,为家长提供儿童教育和保育信息,以方便家长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服务。

(二)政策支持——让家长参与成为一项权利或义务

家长在子女教养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权利受到国际法规的保护。《世界人权宣言》(1948)和《儿童权利公约》(1989)都对家长参与子女教育做了清晰规定。oeCD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都认为早期保教服务机构应该意识到,家长有权获知、评论和参与与自己子女有关的关键决定。因此,很多oeCD国家通过颁布法律、法案和课程标准,让家长参与成为一项权利和义务。如芬兰的《日托法案》《基本教育法》都提到了家长参与。在韩国,《早期教育法案》和《儿童保育法案》规定中央和地方早期保教政策委员会成员应该包括家长。在挪威,为确保家长的参与机会及其与教师的合作,1975年、1995年及2005年幼儿园法案都规定,每个幼儿园必须设置一个由注册在园的幼儿家长或者监护人组成的家长委员会,由幼儿家长或者监护人代表以及教师代表组成家长一教师合作委员会。

(三)资源支持——为家长参与提供公共财政资源和学习材料资源

1.为家长和托幼机构提供公共财政资源。

已有研究清晰表明,投资儿童早期教育所带来的收益最大,因此除了让家长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oeCD国家也通过为托幼机构和家长提供经费支持的方式,鼓励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以此促进机构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家庭学习环境的改善。具体而言,一是为参与的家长提供报酬。在韩国,为中央或者地方早期教育政策委员会工作的家长,每参加一次会议就能获取100美元的报酬,这种做法大力刺激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政府直接向托幼机构划拨专款用于开展家长工作。在日本,政府拨专款给托儿所,用于开展育儿信息交流和支付育儿指导工作人员的薪资。加拿大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大约270个家庭资源项目的运行,支持家长在家庭中参与幼儿的学习,以确保幼儿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的连贯与一致。

2.为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材料。

英国学前教育有效性(eppe)项目的研究结果显示,直接开展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对儿童发展最为有益。oeCD国家已有经验也表明,为家庭(尤其是处境不利家庭)亲子互动提供活动方案和相关材料的支持,包括提供家庭游戏方案、故事书、玩具、歌曲光盘和课程材料等,可以有效提高家庭学习环境质量。因此,oeCD国家都积极通过网站、托幼机构和社会团体等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材料。如在西班牙,为提高0—3岁婴幼儿的教育质量,政府建立网站为家长提供针对儿童早期教育和发展的视频资料。为了促使家长在家开展高质量的学习活动,挪威、荷兰和美国都选择通过托幼机构向家长免费提供家庭学习材料,包括故事书、儿童歌曲光盘和课程辅助材料等。在英国,2002年BBC电视台创办了CBeebies儿童频道,并开发网站向家长提供与节目有关的游戏、歌曲等学习资源。

(四)智力支持——提升家长参与能力和教师促进家长参与的能力

1.帮助家长营造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学习环境,包括家长的教养行为和态度,也包括亲子阅读、唱歌、唱童谣、参观图书馆以及玩数字游戏等。已有研究认为,提升儿童学业成就和适应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支持父母积极参与儿童在家庭中的学习活动。oeCD国家经验显示,为家长提供育儿指导和活动材料、帮助和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学习活动(读书、讲故事、唱歌、玩字母玩具等)能促进家庭学习环境的改善。如在巴西,托幼机构为处境不利母亲组织研讨会,展示如何通过游戏改善亲子互动和家庭学习环境。新西兰实施了亲子阅读(earlyReadingtogether)项目,旨在支持外来移民和少数民族家庭的父母在家开展针对0~6岁幼儿的语言和读写活动。

2.帮助教师提升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

托幼机构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能力是有效吸纳家长参与的关键。为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师需要理解、接纳和尊重来自不同背景的家长,并具备与家长良好沟通的技能,oeCD国家为此提供了多种支持。如在韩国,托幼机构教师初级培训课程中开设有家长参与、家庭和社区参与选修课程,每个课程3个学分。荷兰政府从2007年开始投资5500万欧元支持幼儿园教师培训,其中即纳入了家长参与的内容,希望通过培训使教师有能力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早期教育质量。葡萄牙和芬兰托幼机构的教师在职前及职后都会接受如何促进家长参与方面的培训。

(五)为家长提供多元、民主的参与路径

《强势开端》报告显示,oeCD成员国家长参与的形式包括正式参与(Formalengagement)、非正式参与(informalengagement)、管理式参与(managerialengagement)等。正式参与包括教师与家长的例会、家访、家长委员会等形式;非正式参与主要指家长接送幼儿时的沟通与交流;管理式参与指除了上述的正式参与,家长参与机构教育的相关决策,包括课程设置、员工聘任、经费预算等。成员国的经验显示,下述参与机制能够促进家长的民主参与。

1.鼓励家长开办和管理早期教育机构。

为实现所有幼儿享受高质量早期教育服务的目标,oeCD国家通过多项措施鼓励家长开办和管理托幼机构。为了确保家长开办机构的质量,在提供支持的同时,oeCD国家通过准入机制、制定最低质量标准、年度审查等方式对其实施监管。在瑞典,许多家长开办并管理幼儿园,并能得到专项资金支持和指导材料,但接受公共财政支持的机构每年需要向地方政府提交质量报告。到2009年,瑞典超过900家学前教育机构是由家长团体进行管理和运作的,占所有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4.6%。在爱尔兰,父母既可以独自开办一个私人的游戏小组,也可以和家长委员会的其他成员联合管理一个社区游戏小组,且无论是私人游戏小组还是公立的社区游戏小组,创办者都能获得公共基金支持。在澳大利亚,由家长或者看护者组织的社区游戏小组不仅得到州或地区游戏小组协会的支持,也会获得澳大利亚政府的经济资助。同时,澳大利亚于2012年颁布了新的国家早期保教质量框架,对包括家长开办的所有早期保教机构实施质量监管。质量评估的结果与国家财政资助直接挂钩。

2.吸纳家长参与课程设置。

为了保障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oeCD成员国大都颁布了国家或地方层面的课程框架,以指引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框架聚焦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和协商。如芬兰的《学前教育核心课程》(2010)声明,为家长和监护人提供参与机会非常重要,家长有权参与学前教育的目标设置、规划和评估等工作,因此芬兰的家长可以与托幼机构教职工一起设置儿童教育的目标,并合作规划如何实现这些教育目标。在西班牙,家长可以直接参与设置教学流程。日本的《幼儿园学习课程》也包括家长参与,并强调通过创造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加深家长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开展亲子活动。

3.邀请家长参与托幼机构的评估。

随着幼儿教育的民主化,oeCD成员国选择向家长赋权,强调通过家长参与的途径监督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在日本,2007年起实行学校评估系统,评估委员会由包括家长和当地居民在内的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委员会通过观察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分析幼儿园与家长、社区沟通的情况对机构质量进行评估。自2005年起,为提升政府管理保育中心的服务功能,韩国地方政府成立由家长组成的监督小组,对早期保教项目开展评估。家长参观需要评估的保育中心,观察、监督其活动组织,并向政府提出幼儿保育建议。在斯洛伐克,家长会被邀请参与评估托幼机构的质量,评估方式包括家长直接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意见和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对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话题的讨论主要聚焦于“家园合作”,且多少有些“幼儿园中心主义”的倾向。目前,虽然家长参与意识有所加强,托幼机构也更为重视家园合作,但仍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家园合作始终停留在保教实践的,形式大于内容。为了让家长更积极、深入、有效地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政府及教育部门、托幼机构、社会团体应协同为家长参与提供政策、资源支持,保障家长积极、科学、有效地参与早期教育,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一)政府在宣传、政策保障及资源支持上应有所作为

1.多形式、广渠道宣传家长参与的意义与价值。

家长积极参与早期教育的前提是关注、理解参与的意义与价值。政府、各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让家长明白为什么参与、参与的内容及如何参与。在城镇,国家、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开办育儿网站、免费发放育儿手册、开通育儿咨询热线,并依托社区和教育机构创设育儿信息咨询中心、开办家长学校、举办育儿公益讲座等形式,宣传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及参与的内容,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在偏远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宣传册和育儿热线外,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公益宣传片、广播电台等形式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家长参与的价值。

2.立法保障家长参与的权利与义务。

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家长参与的权利,并规定了家长应承担的义务。目前,我国对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十分有限,相关内容主要散见于个别的法规条文中,如《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且内容单薄、层次较低、缺乏相关细则。因此,为促进家长积极、有效参与儿童教育,有必要通过制定层次较高的法律法规,保障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权利(包括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价权等),明确家庭和托幼机构的教育责任与义务,使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成为法定权利与义务。

3.提供资源,支持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家庭教育。

首先,政府应帮助家长营造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如可似依托社区举办公益性家长培训,吸引准父母和年轻家长参加育儿讲座,更新教育观念,学习育儿知识,提升教育能力;依托早期保教机构为家长提供简易、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和相关材料,如亲子互动游戏方案、亲子分享阅读、识字和计算等学习材料,鼓励父母积极参与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和学习活动。其次,针对处境不利地区(农村、偏远山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等)的家庭,政府在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同时,还应资助开展家访项目,选聘专业人士和志愿者“送教上门”,为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和指导。

(二)托幼机构应采取丰富多样的策略促进家长参与

1.营造开放、尊重、欢迎参与的环境。

托幼机构欢迎家长参与的程度是影响家长参与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家长参与,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家长的作用,与家长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特别是面对不同社会背景(工作、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的家长,教师应持尊重、接纳、包容、欢迎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应该掌握基本的沟通与交流技巧,营造轻松、真诚、自然的交流氛围,让家长感到愉快,体会到被尊重。

2.开展家访,指导家长参与家庭教育。

家访是为提高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能力、帮助家长建立良好亲子互动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由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提供的支持性教育服务。已有研究表明,家长和教师沟通的频率与托幼机构的保教质量呈正相关。此外,家访活动可以让家长更自信地跟教师互动交流。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家访活动定期与家长交换幼儿学习和发展信息,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并尽可能为家长提供学习操作材料、实施策略与建议,以确保家长能正确实施这些活动。

3.尊重家长的决策权,提供共同决策的机会。

在影响幼儿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政策等问题上,家长有权参与决策。决策权是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核心体现,表现为参与幼儿园重大事项的决策,如在幼儿园管理制度、课程目标设置、教师考核、教育评价等方面都要听取家长意见,并赋予家长表决权和审核权。实践中,由于家长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管理的能力有限,家长参与托幼机构决策的权利常常被忽视。许多幼儿园为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或幼儿园等级考核达标等原因,设置了园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家长参与机构,但这些机构往往形同虚设。为支持构建真正的家园合作伙伴关系,幼儿园和教师须平衡与家长之间的权利,让不同背景的家长都拥有参与其子女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7][8][9][10][13][14][16][17]oeCD.StartingStrongiii:aQUaLitYtooLBoXFoReaRLYCHiLDHooDeDUCationanDCaRe[R].oeCDparis2012:3220,256,242-244,251-252,220263-264249,252.

[2][3][4]Desforges,C.&abouchaar,a.theimpactofparentalinvolvement,parentalsupportandfamilyeducationonpupilachievementandadjustment:aliteraturereview[R].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Queensprinter,2003:8-22,18,24-28.

[5]Hennch,C.&Gadaire,D.HeadStartandparentalinvolvement[J].infantsandYoungChildren,2008,(1).

[6]weiss,H.B.,Caspe,m.,&Lopez,m.e.Familyinvolvement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R].Cambridge,ma:HarvardFamilyResearchproject,2006:3-4.

[ll]Siraj-Blatchford,l.,mayo,a.,melhuish,e.,taggart,B.,Sammons,p.&Sylva,K.performingagainsttheodds:developmentaltrajectoriesofchildrenintheeppSe3-16study,ResearchBrief[R].Departmentforeducation(DFe),UK,2011:128.

[12]Sheridan,S.m.,Knoche,L.L.,edwards,C.,Bovaird,J.a.&Kupzyk,K.a.parentengagementandSchoolReadiness:effectsoftheGettingReadyinterventiononpreschoolChildren´sSocial-emotionalCompetencies[J].earlyeducationandDevelopment,2010,(1).

[15]oeCD.StartingStrong:earlyChildhoodandCare[R].oeCD,paris,2001:120-124.

[18]冯晓霞,王冬梅.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J].学前教育(教师版),2000,(2).

[19]刘小蕊,庞丽娟,沙莉.尊重家长权利,促进家长参与——来自美国学前教育法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20]Hoover-Dempsey,K.V.,walker,J.m.t.,Sandler,H.m.,whetsel,D.,Green,C.L.,wilkens,a.S.,&Closson,K.whydoparentsbecomeinvolved?Researchfindingsimplications[J].theelementarySchoolJournal,2005,(2).

[21]LindaC.Halgunseth,amypeterson,DeborahR.Stark,Shannonmoodie.Familyengagement,DiverseFamilies,andearlyChildhoodeducationprograms:anintegratedReviewoftheLiteratur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thepewCharitabletrusts,2009:8.

[22]曰波琼,杨晓萍.美国家访项目的内容、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13,(6).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篇6

一、园家共育的幼儿家庭教育案例

小鱼(化名),男,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与父母住。小鱼外婆的照顾下缺乏日常行为的规矩制定,而且对其奖惩不明,且小鱼经常在幼儿园与同学发生冲突,并且大多由于其言语粗鲁造成。例如,当小雨在晨间游戏时,鱼其他幼儿玩耍时,会说出一些粗鲁的语言(笨蛋、傻子等)导致其他幼儿会与他发生争吵。还有当小鱼与某幼儿在玩区域游戏时,他看到其他幼儿在理发店带发夹时,会去评论其他幼儿的发型,比如“你带这个发箍好丑”导致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并且小鱼等类似幼儿存在长幼无序的心理观念特质。

二、园家共育幼儿家庭教育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并分析现状。通过研究调查访问,发现造成小鱼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充足,不仅缺乏父母的引导,而且其外婆对其教育主要是自由放任和怂恿,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同时,存在幼儿成长环境不良所造成,而其深层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给予对应的幼儿关怀不足。家庭氛围从正、反两方面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而不良的的家庭氛围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比如玩牌、酗酒等会给孩子带来较差的环境影响,甚至会让孩子陷进一个不健康的境地。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给人安全感,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慢慢的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园家共育的幼儿家庭教育探索实践

第一,查阅并学习资料,研究问题幼儿心理特征。

上述类似小鱼家庭教育的幼儿家长,普遍对于孩子相对关心不足,任其自然是主要的教育态度,从而使得广大幼儿的内心遭致忽视。从而形成其相对冷漠和攻击心理。

第二,向家长征询服务进行研究探索。首先我可以利用家园联系簿、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尽可能地让家长关注并了解幼儿园活动,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差异与变化。这样让家长意识到家园紧密配合会对幼儿发展的好处,最终家长表示愿意转变现有做法观念,并愿意经常关注幼儿班级正在开展的活动内容。

其次,根据本研究建议,问题幼儿家长拟尝试以以下方式进行教育改进:(1)增加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机会,并与之主动沟通,增进感情。(2)接受并尝试运用积极正面引导方式鼓励幼儿进行学习。(3)结合幼儿特点与兴趣,进行灵活家庭教育。(4)当面临幼儿与家长矛盾时,主动进行内部协调。(5)积极与幼儿园做好家庭教育的主体协调配合工作。(6)经常关注幼儿的行为活动,多同幼儿进行交流,并愿意多同幼儿游戏。

(三)园家共育的幼儿家庭教育实践案例总结

第一,家庭教育主体对象变化。经过本研究经历一年的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幼儿的伙伴交往攻击,广大问题幼儿也逐渐形成了懂事、礼貌的文明行为举止习惯,并能积极地进行建立伙伴关系沟通。

第二,家庭教育主角变化。同样,历经一年的家庭教育改善指导,家长们逐步形成其家庭教育观念、态度、行为、方式方面的显著转变,并且其家庭教育素质和能力也获得明显进步;同时,家长间形成了家庭教育的自我沟通机制,并不断完善其自身的家庭教育和亲子观,教育方式逐步走向民主化,形成与其子女间的“利益伙伴”的平等关系。

第三,指导者变化。幼儿教师的素质经过近一年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之后,也获得了相应的显著提升,特别是广大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与相关家长、家庭取得联系,动态化分析当前幼儿的问题所在,并在幼儿家庭教育过程中进行前期干预、中期评估和后期的吸收分析,充分改善了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家庭教育的进展掌控力。

三、园家共育的幼儿家庭教育创新实践总结

1、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3、在本次过程中,我觉得父母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水平,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家长的素质水平提高了,才会了解孩子,关心幼儿的发展,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行为,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篇7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对“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了精辟的回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深刻地揭示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培养目标,提倡道德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古语曰:养其习,于童蒙。幼儿期正处在个性及品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否定传统教育弊端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传统的美德,忽略了对孩子进行礼仪、规则的教育与训练。幼教专家曾经通过调查问卷、设计情景、让幼儿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许多幼儿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他们的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相脱节。统计表明:幼儿中对礼仪知识有良好的认识的仅占调查总数的9.9%;中等水平的占80.5%;差的为9.6%。孩子们的这些表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的现象对幼儿的礼仪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教育方法的不当。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所以要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于是,我园根据部级课题《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结合我园部的优势,选择《家园同步培养幼儿生活礼仪的策略》作为子课题。初期我们重视理论学习,在阅读大量的有关礼仪的文献资料以及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本子课题方案。研究方案确定后,组织教师共同分享方案有关内容,了解、明确本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每年龄段选择一个点做为切入口:小班:如何带动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去,并能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中班:如何利用日常生活家园同步培养幼儿的生活礼仪;大班:教师如何指导家长进行生活礼仪教育。

二、课题实施过程

在礼仪教育实施过程中我级部积极探索了多种实施途径。充分发挥家庭、幼儿园的作用,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幼儿生活礼仪教育,促进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实施中运用行动反思法,研究方法的重点放在实践行动中注重“行动——反思——调节——行动”这一循环流程,不断总结、反思、调节,再形成新的行动,加强活动后的反馈并及时调节、不断完善教育方案。

(一)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环境因素对于幼儿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活动空间、人际关系,周围儿童的行为、班级群体心理气氛,教师、家长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其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时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营造良好礼仪教育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各活动室内开辟礼仪教育阵地,定期创设礼仪环境。如将学过的礼仪三字经布置在墙上,幼儿可以随时阅读;发动家长参与班级礼仪环境的创设中来,和孩子用一次性餐盘绘画上有关礼仪内容的画面,并请幼儿向大家介绍餐盘上的内容,然后将其吊挂在活动室内。

制定教师、家长礼仪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家长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努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每天早晨“礼仪小明星”迎接幼儿、家长、老师,他们微笑着和每位伙伴、家长相互问候,它作为一种隐性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全园师生、家长。

(二)注重生活性,渗透于幼儿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随人、随事、随时、随地、随境地进行随机教育。如我们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国旗,在场全体师生行注目礼;教师和家长充分利用每天点心、午餐等环节对幼儿进行就餐礼仪教育;去动物园文明对待小动物,遵守园规;文明乘车;带幼儿上超市购物,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在购物中引导幼儿碰到困难有礼貌地询问,能与营业员交流,不需要的物品放回原处等一些公共场合的礼仪。通过组织一系列社会礼仪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的行为实践、情感体验、礼仪行为不断的得以巩固。。

(三)礼仪教育列入幼儿教育课程之中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我级部将礼仪三字经这一特色课程安排在每天班级礼仪教育活动之中,确保了礼仪教育的实施。研究方法的重点放在实践行动中注重“行动——反思——调节——行动”这一循环流程,不断总结、反思、调节,再形成新的行动,加强活动后的反馈并及时调节、不断完善教育方案。

(四)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

通过礼仪大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参与、讨论,活动后加强延伸扩展,有重点地了解掌握某些礼仪知识。如师生自编自演情景剧《都是蜗牛惹的祸》,童话剧《孤独的小猪》,家长和孩子“你问我答”活动等等,让孩子感受童话剧中各人物的行为表现,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对比分辨,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礼仪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初期成果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从幼儿、教师、家长身上发现了可喜的变化。

(一)幼儿发展的变化

经过一学期的礼仪熏陶和培养,我们发现幼儿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有一些改变,他们无论在礼仪活动中还是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中幼儿能和大人、同伴一起分享食物,不挑食,不偏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会自由结伴,能灵活运用礼貌用语,有了玩具不争抢,懂得互相谦让,协商着玩;上课时坐姿自然,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对于自己的不良行为能及时纠正;懂得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各种行为规范。

通过礼仪教育,幼儿逐步养成文明大方,善于交往的良好个性。他们与不熟悉的人交往时能大胆的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和困难不退缩能协商着解决;面对不熟悉的客人,能热情大胆的自我介绍;在接听、拨打电话时表现的文明大方等等。通过这样真实的交往,孩子们获得了真实的感受,体验成功的喜悦,无形中也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树立了以科研促教育质量提高的观念,在礼仪教育中,教师能把礼仪的内涵有机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断的加以渗透,能注意观察不同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分析不同幼儿的行为表现,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家教指导工作,教师们经常利用教研组等形式组织学习、探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驾驭会场的能力,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家长的变化

礼仪教育使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现,随着多种形式的礼仪活动的开展,很多家长也接纳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要孩子全面发展,首先教会孩子学做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在家教指导活动中,很多家长谈到: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学习礼仪的首要条件。有的家长说:“你们的礼仪教育就像一条线,把各种教育都串起来,真正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还有的家长提出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新问题,这说明家长的主体意识,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礼仪教育也改变了家长的行为,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如家长总是穿戴整齐的接送孩子,能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这些都给孩子起了榜样作用。反之,孩子的行为也会督促影响家长,如有一位小朋友与妈妈散步,妈妈不经意朝地上扔东西,孩子见了就说:“妈妈,你怎么扔在地上?应该扔到垃圾筒里。”这说明幼儿的礼仪行为已内化为习惯,去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四、反思及不足

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常抓不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礼仪习惯时要注意:

1.把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2.纠正不良行为,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成人要及时纠正并告诉原因。

3.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因为孩子的行为会出现反复,只有经过不断地教育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才能得到巩固并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而变为自觉的行为机制。

4.成人不要过急过早的启发引导,让幼儿有一个恰当的、充裕的时间感受体验,这样有利于幼儿留下深刻的情感经验印象。

5.幼儿礼仪教育还需不断地充实内容,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幼儿,形成一些适龄幼儿现实目标指导方案,如何强化各年龄阶段幼儿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一系列问题,还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6.由于刚开始实施,许多都是在摸索阶段,所以大多教学以现有的礼仪三字经为课程内容,没有太多自己创新的内容。

五、下阶段工作重点

(一)目标体系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本学期三个实验班的成果,坚定我们级部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的信心与决心。所以,下阶段每班都要精心选择研究内容,扎扎实实的实施研究。由于幼儿礼仪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制定礼仪目标时,先依据本课题的总目标,再制定每个年龄阶段分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通过层层细化,使每项目标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并将每项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二)创新活动内容,及时收集、整理、反思

下阶段我们根据课题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自己编制课程,不断实施、总结、反思、调整,不断完善教育方案。

(三)加强家庭礼仪教育指导

家园教育的同步一致性是消除幼儿二面性行为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们要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教指导活动,来提高家长自身礼仪素养和家教能力,学习一些家庭礼仪教育的方法。

1.组织家庭育儿经验交流会,抓典型事例,树典型形象。每学期评选礼仪宝宝、礼仪家长,召开表彰大会,向全园家长宣传典型事例。

2.探索家长参与式活动方式,以家长为主体,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汲取新经验,形成新的教育观。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篇8

关键词:幼儿问题行为家庭教育

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追溯到其孩童阶段家庭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问题行为、养成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笔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选取了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得到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案例一: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交流。

案例二:某男孩,五岁半,非常好动。据教师介绍,他是前段时间从别的幼儿园转入该园的。刚来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了十分好动的状况。平时不能安静地坐着,室内活动时手脚不停,常离开座位乱跑;吃午餐时玩勺子,不能安静地吃饭;午睡时东翻西翻,不能好好睡觉。笔者观察到,他上课时根本不听教师讲,自己在那儿搞小动作,或逗别的小朋友。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的爷爷奶奶很宠他,小错不批评,犯了较大的错,也总在其哭闹中了事。而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常把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带。虽然该小孩父母对孩子要求严,但是教育方法简单,非打即骂,结果与孩子关系紧张,对此两人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三:某男孩,六岁,据说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笔者观察到,在活动中他表现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和别的同伴合作。小朋友们说他常欺负人,不喜欢跟他玩。笔者对其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照顾他的是其姨父姨母,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其比较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所以他一贯很霸道,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幼儿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发生问题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

第一,亲子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或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或是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虽说孩子的抚养者也爱他们,但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孩子比较多的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主要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隔代教养问题,即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从案例中不难发现,隔代教养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一是隔代教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虽说祖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祖辈之爱与父母之爱终究是不同的,祖辈毕竟年纪大了,比较喜欢安静,还难免有抑郁、焦虑等的消极心理,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像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二是隔代教养阻碍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总体而言,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观念、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讲吃饱穿暖,不重学习教诲。有些老人喜静,和幼儿少交流,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老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常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失去许多感知世界的机会。三是隔代教养易导致儿童的“恃宠”。许多祖辈对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其形成任性、骄纵等心理特点和不良习惯,孩子与祖辈日益亲近,而和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儿童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获得一种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背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与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较恰当,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在案例中不难发现,案例二中的男孩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案例三中孩子的姨父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严格要求,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脾气暴躁。

三、教育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特别注意:

1.两代人教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双职工家庭在我国城市居多,这样,父母与幼儿每天分离时间较长,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较少。显然,隔代教养为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慈爱宽容,也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但是,隔代教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并不是隔代教养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教养。因为即使是亲子教养,若父母教养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教养与祖辈教养需要注意相互协调。

其一,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一些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带,他们就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在潜意识中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务。因此,即使孩子与祖辈住在一起,父母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或生活在一起,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其二,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祖辈们生活阅历丰富,注重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而父辈接受能力快,理论知识较多,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其三,注意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家长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一不称心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娇惯,常常无原则地迁就了事,易使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纵,在祖辈的一味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辈教育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应该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努力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做到配合统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家长应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赞赏、表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第二,父辈和祖辈应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其三,家长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打骂相加,结果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为孩子所模仿,变得粗暴不讲理。因此,家长必须时时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使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被早发现、早制止。

3.教育内容不可偏废,改进教育方法。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庭在设计和安排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重视培养特长,如教孩子弹琴、跳舞、画画,而忽视了夯实基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其特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及早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是不可取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我们知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家长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如案例中那个多动的男孩,比其他幼儿显得多动了些,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行为都是不好的。笔者发现他喜欢干的事儿不少,玩儿时也很用心,但他不知什么时候玩、该怎么玩,所以常出现一些多动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注意教育方法:第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制止其不良行为,再对他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他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第二,可采取行为引导方法,引导孩子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他感兴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陪孩子做智力游戏、玩积木拼图等;第三,多和孩子在一起,引导他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第四,孩子有一点进步,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意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幼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4,9.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篇9

【关键词】台湾;《儿童教育及照顾法草案》;托幼一体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2-0036-05

托幼一体化,是世界各国(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和立法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国,打造托幼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席卷全国的浪潮(虞永平,2008)。然而,尽管各地都在进行托幼一体化的实践,但与之相应的纲领性文件与规范依然缺失,“一体化”过程中的课程管理、指导和评价等也缺乏可参照的标准。托班教育幼儿园化、0~3岁幼儿师资及培训、整合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提升和规范家长和看护人员的育儿能力与资格等相关问题,还有待解决。当托幼一体化已成为不少地区拓展早期教育发展目标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形式和规模的变化(薛生,2005)。

在历经数年的研讨与反复修订后,我国台湾地区相关部门近期出台了以托幼一体化为立法核心的《儿童教育及照顾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这部法案被称为促进台湾地区学前“教保合一”的“新里程碑”。[’’如获准实施,全面的托幼整合一体化对于台湾地区的学前教育而言,将是划时代的变革,法案中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也值得我们审思与借鉴。

一、《草案》的立法背景

(一)台湾地区教保机构面临的问题

在台湾地区。幼稚园和托儿所是主要的学前教育及保育机构,幼稚园是教育机构,归教育部门主管,主要招收4岁以上学龄前儿童;托儿所则归社会福利机构部门主管,招收2~6岁幼儿。二者招收的幼儿在年龄上有所重合,在托幼机构的规范与协调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师资标准

幼稚园依据《幼稚教育法》及《师资培训法》相关规定聘任教师,托儿所则依据《儿童及少年福利机构专业人员资格及训练办法》选用教保员和助理教保员。两者在教师及保育人员的培训、资格、等级、权益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4~6岁的幼儿而言,在幼稚园其教育者是教师,在托儿所其教育者则是教保员,不同的师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早期教育的品质。

2 课程标准

台湾地区相关部门针对幼稚园制定了专门的《幼稚园课程实施标准》,而托儿所则没有类似的课程标准,有的按照《托儿所教保手册》实施教学,有的则参照《幼稚园课程实施标准》组织教学活动。课程标准的不统一,再加上主管部门不同,使得对幼儿开展的教学急需进行评估与规范。

3 设施与管理

虽然托儿所和幼稚园招收的幼儿在年龄上有重合,但园、所在建筑与设施标准、安全上的要求不同,每个班应配备的教师人数要求不一致,对教师的评价奖惩制度、进修学习要求等亦有区别,这种不同可能导致同年龄幼儿在享受的教育资源、接受的教育品质上不一致。

(二)早期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已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的趋势

近年来,在学前教育领域,“早期儿童保育”(earlychildhoodcare)和“早期儿童教育”(earlychildhoodeducation]这两个具有不同涵义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开始被“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childhoodcareandeducation)这一整合性概念所替代。此外,另一个融合保育(care)和教育(education)的新概念“保教”(educare)也开始形成。[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都强调整合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对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在其中扮演积极推动者的角色。台湾地区以立法的形式推动保教结合的托幼一体化,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托幼主管体系不同所衍生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是顺应早期教育及保育一体化的国际趋势。

二、《草案》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草案》有总则、教保服务、资格权益、儿童权益、家长权利与义务、兴办管理辅导、罚则和附则共八章。其内容包括了对托幼机构的划分、各级主管机关管理主体与职权的规定;教保服务的原则、形式、种类及特殊幼儿的照顾;教保机构的各级人员配置、从业资格与福利待遇;教保人员及相关机构在信息公开、安全管理、幼儿保健与保险、急救训练等方面的规范;家长及家长组织的参与、组织、监督权及相关义务;公私立教保机构的兴办及区别,收退费制度、评价、监督与奖励机制;违反《草案》相关规定的处罚制度与处罚机关;托幼一体化过程中教保机构的改制过渡规定及《草案》施行细则与日程等。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强调全面的托幼整合一体化

《草案》强调的“托幼整合”指的是幼儿保育与教育多方面整合的一体化。草案实施后。台湾地区的托儿所和幼稚园都将整合为幼儿园,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辖,原来的幼稚园教师将成为幼儿园教师,托儿所的教保员和助理教保员将成为幼儿园的教保员和助理教保员。托婴中心招收0~2岁婴儿,幼儿园招收2~6岁幼儿,除特殊地区外,2~3岁的幼儿每班以20人为限,且不得与其他年龄段幼儿混龄编班,3岁以上幼儿每班30人为限。幼儿园教师和教保员入职都将采用统一的资格认证。

《草案》对幼儿园的环境置备、人员设置、教育和保育服务内容都有统一要求。招收0~2岁婴儿的托婴中心、提供居家式照顾服务的家庭保姆所、为小学阶段儿童提供服务的课后照顾中心也被纳入立法范围,法案对其服务内容、人员设置与资格标准也作了统一要求和规范。其中,幼儿园、托婴中心、课后照顾中心三者统称为“教保机构”。草案规定教保机构不仅要对招收的儿童提供教保服务,还得“提供作为社区儿童教保资源中心发挥社区资源中心之功能,协助推展社区活动及社区亲职教育”。[4)因此,台湾地区托幼一体化所整合的内容不仅是幼儿园与托儿所,不仅面向0-6岁的幼儿,也包括小学阶段的课后教保服务,且涵盖了对家庭与社区早期保育与教育的整合与规范,强调教保机构的社会职能,可谓是比较全面的托幼整合一体化。

(二)严格规范教-保服务人员的从业资格认证

《草案》对托幼整合后教保服务人员应具备的从业资格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除幼儿园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外,各教保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如幼儿园园长、托婴中心主任、课后照顾中心主任还应参加并通过专业课程培训,并具备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譬如,幼儿园园长首先得具备幼儿园教师或教保员资格,其次必须担任教师或教保员五年以上,并且还应通过主管机构举办的园长专业训练课程考核。对于主要从事保育工作的教保员,则要求必须有学前教育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其他专业

的必须修完教育部门规定的学前教育相关专业课程,助理教保员的学历则要求中专以上。总之。要从事幼儿教育和保育工作,必须具备相关的资格证书且受过幼儿教育与保育的专业训练。

《草案》对从事居家式儿童照顾服务的保姆人员资格也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其必须是“高中以上学校幼儿保育、家政、护理等相关专业毕业,并取得保姆人员技术士证,或修毕保姆训练课程并取得保姆人员技术士证”。[5]照顾幼儿的家庭保姆必须到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并定期接受主管部门检查与辅导。可以说,《草案》对家庭保姆从事照顾幼儿工作的资格作出了前所未有的严格规范与要求。

(三)建立缜密的幼教机构监管规范与机制

《草案》规定所有教保机构都应在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得到设立许可后方能招收儿童。主管部门对教保机构的设立标准、改建、迁移、扩充、增加招生、停办、撤销等具体事宜进行管理和督导、检查和评价。据了解,《草案》颁布后台湾地区相关部门还将制定《幼儿园设置基准》《幼儿园设立许可及管理办法》《幼儿园评价及追踪辅导办法》《幼儿园教保服务实施准则》等20余部具体层面上的管理标准。可谓全面而缜密。

同时,《草案》对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经费管理也作了规范,要求教保机构的经费收支应设专账管理,要有合法依据。在收费方面规定“公私立教保机构之收费项目、用途及公立教保机构之收费基准之自治法规由主管机关定之”。其中,特别强调私立教保机构收费数额须依照主管部门所订的收费项目及用途制定,每年的收费必须对外公布且报主管机关备案和审查后方能生效。这样,将能有效遏制一些私立幼儿园高收费、乱收费的现象。

此外,《草案》制定了罚则专章,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个人和行为制定了严格详细的处罚条例,如教保机构未登记招收儿童,违反教保活动和卫生保健法规,招聘未具备资格的教保人员、家庭保姆和其他教保服务人员从事相关职务等,将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罚款、勒令停办、废止登记等处罚。

(四)注重家长参与监督与儿童权益保障

《草案》制定了家长权利与义务和儿童权益保障专章,规定托幼整合后的幼儿园必须成立家长会,对幼儿园进行监督。主管机关要制定家长会的任务、组织、运作等相关法规。主管机关对教保机构评价时要有家长团体的参与,同时还将参加亲子活动,参加幼儿园因“儿童特殊需要所举办之个案研讨会或相关活动”,作为家长的法定义务。

在儿童权益保障方面,《草案》注重幼儿健康与安全方面的保障,规定幼儿园与托婴中心必须为幼儿办理团体保险,建立幼儿健康管理制度、健康资料档案等,教保服务人员至少要接受16小时以上的急救训练。要接受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和紧急救护演习。为保障幼儿安全,《草案》对幼儿园和课后照顾中心接送幼儿专用车辆的具体规格、颜色、标识、驾驶和随车人员应具备的资格都提出了要求,强调相关人员必须接受急救训练。对于在经济、文化方面和生理、心理等方面处境不利的儿童,《草案》强调应优先给其提供接受教保服务的机会,对于招收此类儿童的教保机构,政府应提供适当的协助和补助。

三、问题及启示

《草案》在台湾地区尚未正式实施,却已引起了一些争议。一方面,以立法的方式全面推行托幼整合一体化,对台湾地区学前教育机构、制度和管理都可谓是极大的变革。另一方面,推行托幼一体化也面临诸多问题,譬如,《草案》并未对政府在托幼整合过程中应投入的经费作出明确规定,但据其对教保机构设施等方面的硬性要求,托幼整合后的许多幼儿园都需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硬件和软件的提升,这样虽然提高了保教质量,但也势必提升教育成本,无疑会增加收入偏低家庭的负担;《草案》对于幼儿园教育内容与环境设施等方面的统一限定。也将对台湾地区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有所限制。此外,托幼整合后,对于2一,3岁幼儿教育和保育的规律、方法和内容依然有待区分和研究。尽管如此,这部法案对于我们思考托幼一体化问题,依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政府应承担在托幼一体化过程中的监管责任

从理论上讲,0~6岁幼儿的教育是否需要一体化、应该如何整合,依然是值得商讨的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在我国内地的许多地区,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前街道或单位举办的托儿所在逐渐消失,而私立的早教机构和一些公立幼儿园设立的“托班”“婴儿班”都在招收0~3岁的婴幼儿。张振平等人在对河北省103所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城镇以上幼儿园都开设了托班或亲子班,加上没有开设但近期打算开设的幼儿园,基本上接近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80%。然而,这些幼儿园开设托班或亲子班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与监管,低幼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教育品质难以保障(张振平,2008)。政府对托幼整合的关注程度和监管力度不够,是一些幼教机构保教职务管理混乱、胡乱收费、专业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托幼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趋势时,政府应予以重视,承担起应负的责任。这一点学前教育较为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已有所意识。譬如上海市目前正在进行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推进0~6岁托幼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并构建0~3岁早期教育服务体系;第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事业,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和建花、蒋永平,2008)。上海市的相关做法就是注重政府在托幼一体化中的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政府的逐步参与监管。相关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托幼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也是早期教育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台湾地区以立法的形式进行托幼整合,强调政府的监管与责任,明确托幼机构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对公私立幼教机构都按标准进行严格的收费管理,注重托幼整合过程中的监督与规范,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应强调相关保教人员特别是保育员的资格规范与认证

在托幼一体化过程中,对于0~3岁的幼儿,保育重于教育。仅就早期保育而言,它不仅仅是保育员对婴幼儿身体的照顾,还要求保育员具有一种关心儿童的渴望,具备观察儿童并思考其需要和发展可能性的能力(虞永平,2008)。现代的保育是保育、教学、养育的融合,所以,在幼教机构承担保育工作的保育员,在托幼一体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保教知识和技能。

在许多幼儿园,保育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随班参教”是保育员的工作内容之一,强调“保教并重”,但是,近年来相关的调查研究却表明保育员存在着文化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大龄化、缺乏保育职业培训、保育水平低、自我感觉差等问题。大多数幼儿园没有建立系统的保育评估体系,保育员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有研究者还提出幼儿园领导在奖惩激励机制、评价管理保育员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杨文婧、胡海兰,2008)。我国在制度上缺乏对保育员的资格认证与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保育员地位低、待遇低、专业素质不强等问题。《草案》严格要求从事幼儿教育和保育工作者必须有相关的资格证书且受过幼儿教育与保育专业训练,这是提升托幼一体化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在推进托幼一体化时也应强调早期保育工作的重要性与专业性,建立相关的资格认证制度。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篇10

幼儿园老师:如果你的孩子白天有保姆在家照顾,或者有时请临时保姆照看,那么让他去上幼儿园,将会是生活上的一大改变。对三岁儿童来说,幼儿园的教育和保姆的照顾,两者的最终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幼儿园主要的目的是指导与协助孩子身心上的发展;而不是为上班的家长照顾孩子而已。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面临新的环境,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情感上的不适应,其次是对新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原则上只要幼儿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就可以进入幼儿园了。

专家的话:儿童入园时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成熟程度呢?有关专家和幼儿教师认为,入园时孩子具备以下的能力是必要的,幼儿的成熟度愈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相对地增强;如果幼儿在下面提到的几个基本能力上还没有达到相当的成熟度,就应该避免太早上幼儿园。

首先,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幼儿不仅要听得懂对方所说的话的意思,还要有能表达自己所有意愿的70%左右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够表示出自己的意思,和别人做简单的沟通;

其次,在基本动作技能方面,幼儿应该具备一些简单的技能和基本动作,如丢球、握剪刀等,这样在入园后才不至于什么都不会,以至于无法参加园里的活动;还有,在一般社交常识方面,要懂得“轮流”、“排队”等规则。

小贴示:不同的孩子和家庭,选择需要自己的不同方案。有些孩子上临近社区所办的幼儿园,一周只去两个上午,就感觉很满意、很理想。但是对另一些孩子及双薪族的家长而言,他们只能选择全天照顾的方案。

1.你所选择的方案是否能满足三岁儿童的需要,而不是为照顾更大的学龄前儿童而设?换句话说,它能否提供孩子动手做的活动和体验,以及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环境?园方是否要求孩子们长时间座在桌子前面?

2.你所选择的幼儿园是否致力于全面性地促进孩童身心的发展?好的教育机构不会忽略任何一项发展的范畴,但在经营时可能各有其教育重点,例如:有的注重认知发展;有的注重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还有一些则专门致力于发展孩子的社交技巧与同情心。

3.这个幼儿园有没有特定的教育哲学?你对此是否满意?园长和主持人应该能说明该方案的教育目标。

4.你所选择的幼儿园是否聘请受到教育专业训练的人士?或者它是非营利性质的机构,由家长参与协同教学?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你是否满意他们的专业水准?

5.该幼儿园是否附属于小学?如果是,那园方是否提前教育与小学相关的技能,为圆内的孩童预作上小学的准备?

品质优良的幼儿园具有下列特征:

1.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员(包括在资深教师指导下的保育员和其他员工)。一般来说,指导教师应拥有至少一个幼儿教育或儿童发展方面的学士学位,而且具有教学经验。教师的助手(保育员)则应至少高中毕业,而且有为儿童工作的经验。此外,品质优良的幼儿园应该鼓励或提供教师在职的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