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十篇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十篇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3:20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玻璃离子;复合树脂;夹层技术;楔形缺损

楔形缺损是牙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口腔修复材料的发展及粘结技术的提高,修复楔形缺损的方法不断改进,其疗效也不断提高。本文应用玻璃离子,光固化复合树脂,光固化复合树脂玻璃离子夹层技术及F2000复合体分别修复颈部楔形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门诊患者100例共320颗患牙,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2~72岁,前牙138颗,双尖牙182颗,牙体充填修复后复查时间为18~24个月。选择的患牙均无龋坏,无充填物,无牙周疾病,牙髓活力正常,牙颈部缺损均达牙本质层。

1.2材料与设备玻璃离子水门汀(上海青浦齿科材料厂),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及相配套的酸蚀剂、粘结剂(贺利氏古莎齿科有限公司),F2000复合体及表面处理粘结剂Compomerprimer/adhesive(美国3m公司),Dycal氢氧化钙(美国登士柏),光固化机(宁波蓝野)。

1.3治疗方法将320颗患牙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0颗患牙,第一组用玻璃离子修复,第二组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第三组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玻璃离子夹层技术修复,第四组用F2000复合体修复。清除病损区牙石,色素,术区充分清洗,隔湿,干燥,近髓深洞采用Dycal盖髓。第一组直接采用玻璃离子修复缺损;第二组酸蚀,冲洗,吹干,涂布粘结剂,光照10s,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光照40s,修整抛光;第三组用玻璃离子修复缺损的牙本质部分,待玻璃离子固化后,对其表面及缺损的釉质部分进行酸蚀,涂布粘结剂,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缺损的釉质部分;第四组,涂布表面处理粘结剂,放置30s,吹干,光照10s,F2000复合体充填修复,光照40s,修整抛光。

1.4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成功:充填体外形完整,边缘密合,无缝隙和染色;无继发龋;牙髓活力正常。失败:充填体部分或全部脱落,边缘有缝隙和染色;发生继发龋;出现牙髓病变。

2结果

四组均有12颗近髓深洞患牙采用盖髓(发生牙髓病变者均为非盖髓者),临床疗效见见表1。卡方检验表明,F2000组、夹层技术组与玻璃离子组、复合树脂组比较,失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玻璃离子与牙体组织形成化学性粘结,它们之间以氢键和离子键相结合[1],两者之间产生强有力的粘结;玻璃离子热膨胀系数接近于牙体硬组织,且固结收缩小,其边缘密封性良好;且玻璃离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牙髓刺激性极小[2]。但玻璃离子易磨耗,提示玻璃离子机械物理性能,耐磨强度还有待提高,作为基底材料则有较好的前景。

光固化复合树脂以其良好性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具有机械物理性能良好,硬度较高,与酸蚀后的釉质形成机械性嵌合等优点,但与牙本质粘结性较差,且存在聚合收缩,对牙髓具有刺激性,粘结技术要求较高[3]。

夹层技术中由于玻璃离子水门汀与牙本质有粘结性,酸蚀后表面形成粗糙面和微孔,可与复合树脂产生粘结,而复合树脂又与酸蚀釉质有较高的粘结强度,从而既可改善修复体固位及其与牙齿间密封性,阻断复合树脂对牙髓的刺激。析出的氟可有效地防止继发龋的发生,又可充分利用复合树脂较好的光泽和易抛光的优点[4],耐磨性也高于玻璃离子水门汀。两种材料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而取得比较理想的修复效果。

F2000复合体是美国3m公司研制的最新产品,处理剂双管型配套使用,不需酸蚀,不粘器械,操作简单。集玻璃离子和复合树脂优点与一体,一方面与牙体组织形成化学性粘结,粘结力强,与牙体组织的密合性极佳,且对牙髓刺激极小;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较好的抛光性能,机械物理性能良好。

综上所述,F2000复合体和复合树脂玻璃离子夹层技术疗效明显优于玻璃离子和光固化复合树脂,是修复楔形缺损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岳岭,侯本祥,吴海波,等.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牙颈部磨损和楔形缺损的疗效.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5,5(4):228.

[2]YahushiJim.effectsofgiassionomerCementonpulp.Dentabstr,1980,25(1):10.

[3]黄辉,孙光,高林华,等.3mF2000单组份复合体修复楔状缺损对比研究.现代诊断与治疗,2000,11(1):20.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篇2

口腔的美观对我们容貌的整体形象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修复牙齿的方法是人们关心的,全瓷牙让人们拥有亮白完美牙齿。全瓷修复是无金属瓷修复的统称,弥补了金属烤瓷技术的诸多缺陷,且具良好的牙齿美容功效。近20年来各种新的全瓷修复技术和材料不断出现,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金属烤瓷在各国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如金属过敏,牙龈发炎红肿,牙齿发青,烤瓷冠颜色不透无法满足美观要求,这些情况在我国较为普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金属烤瓷冠边缘不密合,没有采用肩台瓷,主叶预备过窄,基牙预备不足等。全瓷修复材料无金属离子渗透,不会产生牙龈发青的问题,对牙龈软组织无刺激性,全瓷修复材料的透明和半透明性可以模仿自然牙釉质的光学效果,可以达到以乱真的效果。

1全瓷修复适应症

1.1镶复缺牙:关于缺少的牙齿,运用缺牙前后的牙齿做固位牙,加上缺牙将多少个全瓷牙冠连在一同,将其粘固在固位牙上,便可以镶复缺牙。

1.2矫正牙齿发育异常:关于不一般的牙齿发育,如过小牙,牙间隙宽,个别牙不齐,釉质发育不全等,这些经过全瓷牙修复后可以把牙齿的形状、色调恢复到理想形态。

1.3牙齿治疗后修复:许多牙齿治疗后会留下牙齿问题,如牙髓治疗后易形成牙齿变色,补料零落及牙齿折裂,选用全瓷牙修复可预防。

1.4修复牙齿发黄发黑的迹象:如四环素牙、氟斑牙、死髓牙等都可以通过全瓷牙的方式进行修复。

临床常用的全瓷修复材料及其制作技术有:①常规粉浆涂塑技术;②热压铸陶瓷技术;③in-Ceram技术;④CaD/Cam加工成型技术等。

2全瓷修复的优点

2.1全瓷牙可以对人的牙齿进行个性化调整修复。

2.2全瓷牙的生物相容性好,色泽形态逼真,咀嚼功能、稳固性都非常接近真牙。不会出现崩瓷、黑线等现象。

2.3全瓷牙可以保护牙釉质:重庆新时代口腔整形美容中心全瓷牙的硬度与牙釉质近似,不对牙体和口腔造成任何磨损。

2.4全瓷牙具有完美的透明性和光折度:这是普通烤瓷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金属内冠的不透明,需用不透明的瓷粉来遮盖金属基底,影响修复体的透明度。全瓷牙则具有完美的透明性与折光性,即使像明星一样每时每刻暴露在镁光灯下,也完美得无懈可击。

2.5全瓷牙具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全瓷牙的材料在口腔中的物理性质呈中性,它同人体的生物结构非常协调,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刺激牙龈而出现牙龈发炎、牙龈变色的现象。色泽形态逼真,咀嚼功能、稳固性都非常接近真牙。不会出现崩瓷、黑线等现象。

3技术和材料特点

铸瓷技术基本类似于常无偏见的铸造方法,技术培训简单。铸瓷材料比较透明,对于颜色较深的牙龈,不适合作铸瓷修复,后牙也不适合做铸瓷修复。铸瓷桥不能走过单位,只能用于前牙。全瓷内冠和外层瓷粉为化学结合,强度高。

适应症:瓷贴面,瓷嵌体,单冠,铸瓷横蛮无理,前牙三单位桥。

渗透全瓷技术

代表产品:VitainCeRam

原理和工艺流程:采用在耐火上涂瓷浆,烧制瓷内冠。

技术和材料特点:采用设备少,只无原则烤瓷炉,工序罗多。渗透全瓷材料使用氧化aL。全瓷内冠和外层瓷粉为化学结合,强度高。

适应症:单冠,前后牙三单位桥。

瓷沉积技术

代表产品:woLCeRam

原理和工艺流程:woLCeRam是德国最新的口腔电脑设计制作全瓷冠和全瓷桥的技术,可以使用氧化铝和氧化锆二种全瓷材料,采用专利技术的电磁感应的全瓷沉积,类似于金沉积技术。woLCeRam直接将全瓷材料沉积到工作代型上,代型无须翻制,减少了工序,材料和误差,全瓷的厚度由电脑控制。

技术和材料特点:沉积一个内冠或4单位的桥。woLCeRam电沉积制作的全瓷氧化铝可达1000mpa,氧化锆可达1200mpa。全瓷内冠和外层瓷粉为化学结合,强度高。适应症:可以制作-5单位的牙桥,前后牙单冠种植桥,各种种植体瓷基台。死髓牙和重度四环素牙。

计算机CaD/Cam技术

代表产品:CeReC,CeRCon,eVeReSt,DCS,LaVa,pRoCeRa

原理和工艺流程:计算机全瓷辅助设计和机加工系统,采用的原理基本相同,把工业上使用的CaD/Cam小型化,计算机全瓷制作过程分为:代模扫描,成像设计,内冠研磨,内冠烧制过程。

技术和材料特点:计算机全瓷技术,设备昂贵,材料成本高,技术先进,加工制作时间有待提高。计算机全瓷技术使用的材料大多氧化铝和氧化锆,氧化锆内冠和外层瓷粉为机械物理结合,强度没有化学结合的高。氧化锆全瓷有时会有见崩瓷的情况,采用铸压饰面瓷可以改善,但是材料和设备成本会增加很多。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篇3

关键字: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微生物技术、水体自净

一、总述

由于我国很多地区前期雨污不分流,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河体。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甚至发黑发臭。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其治理路线的核心可归结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具体来说就是把“控源截污”作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根本措施和前提;把“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作为中心思想;把“控源为本,截污优先、科学诊断,重在修复、建管并重,强化维护、综合施治,协同推进”作为基本原则。

二、治理思路

1、控源截污

河道污染,大多都有外部污染源,或为生活污水排入,或为工业污水排入,当排入河道污染物总量大于河道的自净能力时,污染物机会积累,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发黑发臭,形成黑臭河。所以外部污染源不控制,河道再治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控制外部污染源是一项复杂长久的工作,一般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实施。

2、内源治理

内源治分为水体治理、底泥处理。对于水体治理可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原位修复技术即在河道中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使水体达到理想的效果;异位修复是通过泵把河水抽吸出来通过一体化设备单独处理,达到理想的效果后再排入河道中。对于底泥处理,一些河道由于污染严重,河底会积累一层底泥,发黑发臭,甚至会冒泡,主要是发生厌氧反应,产生沼气所致。对于污染河道的底泥,一般可通过人工清淤或专性微生物消解来处理。

3、生态修复

河道水体通过内源治理后,需进一步做生态修复。主要措施有利用多孔透水透气性生态材料,如多孔混凝土砖铺设生态岸线、堤岸,道路边坡等辅以根系发达的植物种植。

三、河道治理技术措施

1、河道曝气生态净化

水生生物为主体,辅以适当的人工曝气,建立人工模拟生态处理系统,以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或艋水质,是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工艺。该工艺实用污染较轻的水体,优点是能快速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缺点是曝气工程量大,施工复杂。如采用新型太阳能曝气设备,虽然工程量小了,但设备投资增大,经济性降低。

2、污水稳定床(氧化塘)处理技术

利用重力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水生动植物的吸收多种途径来净化水体。该工艺需要人工修整建成池塘,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该工艺工程量较大,需要对河道修整,建设池塘等,投资费用较高。

3、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该工艺适用于黑臭水体,且有较多底泥沉积。原理是土著微生物定向扩增,就地大量繁殖土著微生物氧化底泥,通过靶向给药技术直接将药物注射到河道底泥表面,对河道黑臭底泥进行生物氧化,通过土著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净化水质。该工艺优点是不需要人工清淤,节省大量劳动力;缺点是微生物药剂成本较高,微生物消解底泥需要周期较长。

4、多功能河道生态工程修复

将城市河道设计成具有多种自然景观和生物类群,景观与净化功能并存的河道净化系统,是一项利用多功能河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的生态工程技术。优点是该工艺基于长效治理,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缺点是该工艺投资成本高,建设费用也高。

5、异位处理技术

该技术采用一体化处理设备,通过泵把污染水提升至一体化处理设备处理合格后排放回河体。该工艺适用水体总水量不大,污染严重的水体。优点是快速达到效果,缺点是水体总水量受限制,一体化设备投资费用也高。

6、原位选择性激活生态修复技术

该技术是把激活原位微生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益生元(碳源、微量元素、酶及其他载体)通过纳米技术及微包覆技术制成均匀颗粒,投放在人工建立的繁殖平台上,把这些营养物质提供给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益生菌,这些微生物被连续不断激活并因不断被提供能量和营养而可以大量连续繁殖。通过这类微生物进行有氧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以及建立高效食物链来降解水体中富营养物质。该工艺的优点是筛选的微生物来自自然水体,不会新引入微生物,对水体安全性较高,不仅可以降低水体中的n、p、CoD浓度,而且可以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可以去除底泥中的有机物(底泥中的有机物去除率最高可达到50%以上),减少了河床和河底的底泥体积。可以通过控制激活微生物所需营养元素来调控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以适应不同水环境的生态修复要求。该技术选择激活的是有益微生物,同时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原位修复速度快,1-2个月消除水体黑臭、2-3个月恢复水体生态,运行6-12个月后水质可提升一个类别。设备操作运行简单,直接漂浮水面,绳索固定即可。2-3个月检查一次修复剂是否需要投加。投资及运行成本较低,视水体污染程度每平方米每年只需要30-120元。

四、总结

尽管水体修复技术种类较多,但归根到底要达到长效稳定,首先要控源截污,只有把外源污染物截住,才能保证水体不被再次破坏。其次是修复水体,根据水体污染程度选择适合的技术,辅以植物建立良性生态圈,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参考文献: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技术指南》(试行)2016.08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篇4

(①海装装备采购中心,北京100071;②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烟台264001)

摘要:在分析可修复航材需求规律的基础上,考虑正规仓库容量大小,结合启用临时仓库条件,提出一种基于泊松分布的可修航材库存控制模型,给出了求解方法,并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结果表面,模型符合航材保障实际,计算简单方便,便于工程应用。

关键词:可修复航材;库存控制模型;泊松分布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045-02

作者简介:栾艳明(1976-),男,河北涞源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管理。

0引言

库存控制理论分析现实库存系统的运作机理,使用量化手段建立库存模型,研究各种可能的存储方案,最后利用数学方法寻找最优控制策略。具体地说,研究何时订货或组织生产,以及订购多少数量或生产多少物品,从而使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徐廷学,董琪,杨继坤,王浩伟等[1]基于非泊松分布的不可修备件优化配置模型;赵洪军和齐校锋[2]等基于泊松分布,进行了航材库存决策优化研究,建立了随机需求的航材库存优化模型;石丽娜和冯玉娥[3]建立基于泊松分布的航材周转件库存量数学模型,研究了航材库存量控制问题;李斌华[4]等对航材周转件库存策略进行了研究;万玉成、王旭峰和高双峰[5]基于逆向物流的航材库存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认为航材库存控制管理是航材物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姚红光[6]研究了可修复型航材库存优化,并以实现库存总成本期望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可修复型航材库存管理方法。目前,对于可修复型航材的库存模型的研究,是以订货点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通过订货点技术,以可修复型航材库存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确定航材的库存量,并考虑到可修复型航材在需求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且服从泊松分布,因此应充分考虑库存因素修正上述模型,将可修复型航材库存总成本的期望值最小作为目标,并结合航材的送修周期来确定航材的库存数量。

上述可修复型航材的优化模型是在订货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部队的作战和训练实践得到的,因此优化后的模型实用性很强,不仅增强了训练效果,也有效提高了可修复型航材管理水平。但该优化模型除了上述优势外,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该模型是建立在航材仓库具有充足容量的基础上的,没有把仓库容量考虑到模型当中,而事实上仓库容量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各种情况都可能会出现,因此该模型还有待改善,由此模型得出的结论只是次优解,并不是最优解。换句话说,要想保证上述模型的准确性,相关单位必须设置超过实际需求的大型仓库,客观上增加了仓库建设成本,优化模型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航材成本,但是增加的仓库建设成本和减少的航材成本会相抵消,甚至得不偿失。因此在进行航材库存控制时,必须考虑到仓库容量这个实际问题,如此既可以降低可修复型航材的库存量,又能有效地提高仓库的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可修复型航材库存控制模型的优化研究

1.1可修复型航材库存控制模型分析由于可修复型航材的特殊性,这类航材即使出现损坏,只需进行修理就可以重新投入使用,正因为如此航材库存量受维修周期影响很大。航材的安全库存量会随着维修周期的增加而增加,反之会减少。通常某种特定航材的维修周期是由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比如外部供应商或修理厂的修理时间及相关的内部工作程序的影响等。一般来说,某种特定的航材的维修周期的变化幅度是不大的,在这个周期内可以随机地对可修复型航材进行换件,服从泊松分布。在分析可修复型航材因缺货造成的损失时,由于它对部队作战训练引起的损失难以计算,为了便于研究,只分析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并做如下假设:

①设p为某种可修复型航材购入价格;②设t为维修时间,r为航材的需求量,f(r)为概率密度;③一旦缺货,单位航材缺货损失为d;④若使现有正规仓库,该航材单位存储费用为c1,使用临时仓库或租用仓库时,单位存储费为c2,且c1?燮c2;⑤正规仓库的最大容量为q0;⑥尽量把航材都存放到正规仓库中,正规仓库容量不够时再选择其他仓库进行存放;⑦使用航材时尽量保留正规仓库的航材,先使用其他仓库的航材。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上述条件下,如何确定某种特定的可修复型航材的订货量q,使总库存成本L(q)的期望值e(L(q))为最小。

1.2可修复型航材库存控制模型建立分析上文可知,订货成本+采购成本+存储成本+缺货成本=库存总成本。

由于本类航材的特殊性,相对而言订货成本所占比例较小,在这里就忽略不予考虑。

1.3可修复型航材库存控制模型求解

由于可修复型航材的需求是以一定概率出现的,因此,上述模型的目标是确定使库存总成本期望值最小时的可修复型航材库存数量q。当可修复型航材需求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r)时,库存总成本的期望值为:

由于可修复型航材换件是随机的,一般认为服从泊松分布,即对于某一特定可修复型航材t时间内的非计划换件数λ服从泊松分布,发生k次换件的概率是:

2实例计算

某场站航材股入库一种可修复航材,其购入价格为9000元,在维修周期内,它的消耗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现有正规仓库的容量为20件,存储费用为500元/件,另有临时仓库,存储费用为800元/件,若在供应中出现缺货,由缺货带来的损失为25000元/件,由实际工作经验知,该类航材在维修周期内的消耗期望值约为5.3件,求当订货量为多少时,库存工作最经济。由最佳订货量公式,解得最佳订货批量2.733件。

3结束语

仓库容量的大小即对可供储存的航材的数量有影响,也对固定资产的初始投资情况有影响。因此在设计可修复型航材库存控制模型时应充分考虑仓库容量因素,只有这样得到的模型才会更加完善和实用,更有利于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廷学,董琪,杨继坤,王浩伟.基于非泊松分布的不可修备件优化配置模型[J].科技导报,2015(01).

[2]赵洪军,齐校锋,刘海翔.基于泊松分布的航材库存决策优化研究[J].2009(01).

[3]石丽娜,冯玉娥.基于泊松分布的航材周转件库存量数学模型[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02).

[4]李斌华.航材周转件库存策略研究[J].江苏航空,2006(04).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生物矿化生物修复微生物诱导裂缝渗漏

中图分类号:tU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268-01

一、生物矿化机理

目前进行的miCp灌浆研究大都基于一种高产脲酶的巴氏芽孢杆菌,它是一种嗜碱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脲酶,该酶可以快速将尿素分解生成铵根离子(nH4+)和碳酸根离子(Co32-),反应方程式为:nH2-Co-nH2+3H2o2nH4++Co32-

由于该细菌表面带有负电荷,当孔隙中钙离子浓度达到一定值时,钙离子会被细胞吸附,从而以细胞为晶核[5],从而在细菌周围会生成碳酸钙,反应方程式为:

Ca2++Co32-pCaCo3(aq)

当孔隙溶液中CaCo3(aq)的浓度超过了其溶解能力时,便会在孔隙中析出碳酸钙沉淀。

随着碳酸钙沉淀的不断积累、团聚而成为更大的颗粒,材料孔隙会大大减少,从而达到裂缝修复、防渗等效果[4]。

二、生物矿化试验研究

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杨钻从土壤中筛选出来了脲酶高产菌株,并对其进行了菌株的诱变培养与培养基的优化,进行了高强微生物砂浆的制备,使用巴氏芽孢八叠球菌诱变株,采用多批次灌入菌液、固定液和胶凝液的方法对工业砂进行微生物灌浆加固,进行单轴抗压极限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单压疲劳强度测试,得到高强微生物砂浆这种新材料相对传统水泥-石灰混合砂浆,具有材料孔径大、劈裂抗拉强度高、耐受循环荷载能力强的工作性能[4]。

东南大学的钱春香等人尝试利用微生物沉积碳酸钙,修复水泥基材料表面缺陷,他们通过涂抹和注入的方法,在水泥材料表面原位沉积处碳酸钙,使得材料的吸水率得到降低,提高了材料的抗压强度,使水泥材料表面的裂缝得到了较好的修复[2]。

同济大学的李沛豪等人也利用生物矿化技术,对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修复进行了研究,通过混凝土试件以及其裂缝的人工制备,采用芽孢八叠球菌,对三种不同深度裂缝混凝土立方试件进行微生物修复,通过XRD以及Sem分析沉积晶体的成分以及颗粒形貌,并测量混凝土试件裂缝修复后的抗压强度以及素混凝土梁弯曲跨中极限荷载,使混凝土裂缝得到一定的修复效果,且这一方法在浅层裂缝的修复方面得到的效果较好[3]。

三、生物矿化在修复构筑物方面的应用

清华大学的李萌、程晓辉等人与北京工商大学的张越等人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尝试治理某地下室渗漏,并进行了现场修复实验,采取在裂缝墙体迎水面回填土层灌注巴氏芽孢八叠球菌菌液和营养液的方法进行渗漏治理的试验,在灌浆4个月后,墙体裂缝处形成一层碳酸钙膜,将裂缝表面覆盖,达到了很好的防渗效果[1]。

在此之后在清华大学西体育馆部分花岗岩石柱柱脚进行了微生物灌浆现场实验,以及布达拉宫马基康外墙空鼓加固及原位灌浆实验,均取得了初步成效[4]。

之后山东建筑大学的侯宏涛等人,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同样对某地下室渗漏工程进行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枳技术的现场试验修复。该实验采用四种不同的灌浆方式―裂缝外部土壤灌浆、水平裂缝外表面做灌浆槽灌浆、竖向裂缝钻斜向灌注孔灌浆、以及裂缝表面涂刷浆液,对混凝土裂缝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得到了四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后续研究以及应用提供了的宝贵经验[8]。

四、前景与展望

生物矿化这一技术虽然有着大量的研究与在试验上有着许多成功的应用[7],但这一技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酶活性随时间降低且价格昂贵、灌浆强度不均匀、易造成结构孔隙堵塞、灌浆效率低、实验采用的氯化钙溶液中的氯离子会对钢筋产生锈蚀等问题,这一技术在理论方法上仍不完善,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加固与修复技术,以其创新的方法技术、生态环保、得到的修复体性能优良、耐久性及相容性好等特点,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深入研究。本文探讨了近年来生物矿化在方法机理上的相关试验的探讨,以及修复构筑物表面裂缝、改善构筑物渗漏情况等方面的相关应用,总结了miCp技术在修复构筑物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生物矿化技术的研究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领域,并且在土木、岩土等工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不同领域科学家的不断加入,这一技术将不断成熟,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这一技术将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性能优良的构筑物的修复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越,李萌,郭红仙.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治理某地下室渗漏的现场试验[J].工业建筑,2013,43(12):140-142.

[2]王瑞兴,钱春香.微生物沉积碳酸钙修复水泥基材料表面缺陷[J].硅酸盐学报,2008,36(4):459-464.

[3]李沛豪,屈文俊.细菌诱导碳酸钙沉积修复混凝土裂缝[J].土木工程学报,2010,43(11):65-69.

[4]程晓辉.高强微生物砂浆机理与工作性能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

[5]成亮,钱春香.碳酸岩矿化菌诱导碳酸钙晶体形成机理研究[J].化学学报,2007,65(19):2134-2138.

[6]李沛豪,屈文俊.生物修复加固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2(5):811-814.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加固;加固修复;修复技术;建筑加固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建筑工程结构由于受到外界环境或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建筑结构稳定性降低。为确保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必须要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修复。

二.建筑结构加固方法的发展

使用性能的检验是验证结构或构件有没有过度的变形和损坏,结构或构件在检测后仍要符合标准水平;承载力检验是验证结构或构件的设计承载力;破坏性检验只需肯定结构的实际承载力。现今生活中,很多重要的建筑和大型的公共建筑除了要进行静力实荷检验外,还会进行结构动力的测验。

近20年出现的后装拔出法更是受到广大业内人士的欢迎,这是由于它没有复杂的操作过程,只需要在已经硬化的混凝内进行一些简便的操作,把锚固件放进混凝土中即可。这种方法对要检测的混凝土结构件的新旧程度也没有要求,操作简单,准确度高。另外,这种方法的评判性也非常高,即使现场没有混凝土强度的资料也同样适用。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又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所以这种方法还没有被完全接受。

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至今已经发现了很多种检测砌体结构的方法,例如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等,所有这些方法大致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主要是用来测量砌体强度和砌体抗剪强度的,其优点是可以直接测量出这些参数来反应材料和施工的质量,但是它存在一定的缺点,即操作量大且会对砌体造成一定的损伤。间接法是用来测定砂浆强度相关的物理参数的,当测定出来这些参数以后,需要根据这些参数推定其强度,而它的缺点就是在推定的过程之中会有很大的误差,而且无法反映出材料和工程的质量。这两种方法都有其相应的优点和缺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将直接法和间接法结合起来使用,使施工更加完善。

三.建筑结构加固修复新技术

1.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发达国家兴起的纤维材料(FRp)加固修补土建结构技术,因优点多,效果显著,已成为广泛使用的一项技术,并彻底产业化。根据纤维材料的差异,分为玻璃纤维材料、碳纤维材料和阿拉米德材料。其中,又以碳纤维材料CFRp最具代表性,其性能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性能优良的物理力学:其抗拉强度为普通钢材的10倍以上,弹性模量相当于普通钢材的1.1~2.4倍;而且纤维片材重量轻,比重仅为钢材的1/4;厚度小,一般片材增强层厚度在0.1mm~0.2mm之间,因此基本上不增加结构截面尺寸和自重。

(2)现场施工方便:没有湿作业和明火施工,占用场地小,也无需大型施工机具,因此施工方便、工效高、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障。

(3)使用范围广:可用于梁、板、柱及桥梁、隧道、烟囱等多种结构的加固补强。特别是在曲面壳体和复杂节点的加固中,具有其它加固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与混凝土的有效接触面积可达100%。

(4)良好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抗磁性等性能特点。该材料技术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土建结构加固。1991年欧洲首先用CFRp完成了国际第一座桥梁加固后,该项技术在世界上迅速推广,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阪神大地震后的重建过程中,该项技术得到大量的应用。

2.植筋技术在加大截面法中的应用

化学植筋,是我国工程界广泛应用的一种后锚固连接技术,它是在已有混凝土构件或构件上,以适当的孔径和深度钻孔,然后用化学胶粘剂一锚固较,将带肋钢筋或长螺杆植入混凝土中,以达到与原结构构件可靠连接的目的。化学植筋是利用化学胶粘剂的粘结力和锁键作用使植筋与混凝土牢固粘结,使作用在植筋上的力通过化学胶粘剂传递到已有的结构上。化学植筋工艺简单、锚固快捷、安全可靠,因而广泛应用于结构加固、补强、新旧构件连接、补埋钢筋、后埋钢构件等方面。

3.碳纤维加固法

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由基体材料(即环氧树脂)和增强材料(即纤维)两者组成的复合材料。此复合材料不仅可保持原有材料的特性,亦可发挥组合后的新特性,依据不同需要进行加固设计,得到最合理地性能要求。碳纤维加固法在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构件加固时,优点是轻质高强,无需搭接就能适应曲面形状结构混凝土粘贴要求,其特点是耐腐蚀、耐潮湿、施工便捷;缺点是受使用环境温度的限制,还需有专门的防护处理。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碳纤维片材横向包裹,作用类似于受剪钢筋,协同钢筋承受剪力;另一方面是横向包裹碳纤维对其内部混凝土还会起有效的约束作用。

4.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法

嵌入式加固法是一种通过粘结材料将加固材料嵌入加固构件表面预先凿好的槽中,使之与加固构件形成整体,从而改善结构性能的加固方法。与传统的结构加固方法相比,嵌入式加固法除具有粘贴FRp材料加固法具有的优点外,还具有FRp材料与原结构粘贴性能较好、可防止火灾对FRp材料的破坏,可有效地进行负弯矩加固、可以充分利用FRp材料的强度,能有效地提高结构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等优点。由于加固技术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久,在各种不同的加固方法中,我们对修复与加固技术的实质经验有限,很多加固方法特别是较新型的加固技术缺少必要的实验数据,设计施工标准及试验标准。对各种方法的受力特性及施工要点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如加固结构的二次受力工作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各种加固材料及外包和粘贴形式对原有结构的抗弯、抗剪、抗疲劳、延展性、耐久性等试验研究,结构胶的力学性质,是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各种加固板材料能否形成一个整体联合工作的关键,但对结构胶本身的力学特性如其本身与结构的关系、抗拉性能、抗剪性能、流变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5.裂缝修补技术

混凝土结构裂缝按其形式分三类:(1)静止裂缝:宽度,形态,数量均已稳定的裂缝;(2)活动裂缝:宽度在现有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始终不能保持稳定,时开时闭。修补时,尚先消除其成因,并观察一段时间,确定已稳定再按静止裂缝修补,可用弹性材料封闭;(3)尚在发展中的裂缝,对此类裂缝应待其停止发展后,再进行修补。

裂缝修补方法:(1)表面封闭法:利用低稠度且具有良好渗透性的修补胶液封闭裂缝通道。(2)以一定的压力将低黏度高强度的裂缝修补胶液注入裂缝腔内,此法适用于0.1mmw1.5mm的静止裂缝,适用于数量不多的裂缝;(3)压力注浆法:在一定时间以较高压力将修补裂缝用的注浆料压入裂缝腔内,适用于大型贯穿性的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窝状严重缺陷),以及深而蜿蜒的裂缝。(4)填充密封法:在构件表面沿裂缝走向凿出深和宽分别不小于20mm和15mm的U性沟槽,然后用改性环氧树脂或弹性填充材料充填,并粘贴纤维复合材料以封闭其表面。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逐步发展,对老化建筑结构加固修复工程将越来越多。随着加固技术的逐渐更新,加固工艺及加固材料也发生变化,建筑结构加固修复技术也将逐渐迎合未来发展要求,从而为建筑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微波,姜琳琳,向佳瑜等.建筑结构加固修复新技术[J].新型建筑材料,2012,39(12):66-69.

[2]张诚修,管宝琼.Kevlar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结构加固中的应用[C].//2007年新型纤维及非织造新技术、新材料产业链论坛资料汇编.2007:133-143.

[3]陈大川,胡海波.某近代建筑加固修复设计与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07,36(8):31-33,45

[4]林湘宏.闽南古建筑加固修复对策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19):59-60.

[5]马尚敬.水塔加固修复设计与施工技术[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45(9):63-64.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篇7

1颞下颌关节(tmJ)方面的研究

从有限元分析方法被列入口腔修复领域以来,国外学者在尸体上建立了tmJ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应力分析,tmJ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应用于临床。国内学者利用tmJ螺旋Ct、三维影像重建技术与三维有限元分析相结合方法,率先在活体基础上建立了正常及病损的tmJ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从而开展了下颌关节在各种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行为分析和研究。

在髁突不同类型骨折后骨密度及力学性能变化、咀嚼肌酶组织化学特征变化的研究方面,姚军等得出以下结论:①两种髁突骨折(横、纵折)中,纵折引起髁突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性能下降明显;②两种骨折类型对咀嚼肌酶组织化学变化无明显变化。此类研究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的病因及诊断有重要价值。

冯海兰等对下颌侧方运动轨迹的研究提出新的理论,认为以往采用的切点运动轨迹,尚不足以反映下颌整体侧移情况,不能完全作为评价髁突运动状态的方法。叶少波等的K52R型下颌运动轨迹仪的联机和软件开发,其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可维护性。

2固定修复

目前,国内口腔修复领域里固定修复比例在迅速增加,能集中反映目前学术水平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桩-核-冠系列修复残根、残冠是近年来采用的一种修复手段。通过对桩、核的长短、形状、直径的变化对应力分布的影响,以及桩核冠系列修复后牙体组织抗折力的研究等,对保存牙齿,提高修复质量提供了依据。

2.2 对全冠边缘位置(止于龈上、平齐龈缘、止于龈下)集中提出如下观点:①Gardner认为,选择全冠边缘位置时应考虑四个因素,即牙周状况、美观、固位及边缘应放在健康的牙体组织上。②边缘的密合性比边缘位置对牙龈健康的影响更大。③前牙冠的边缘止于龈下是许可的。④后牙冠边缘只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边缘的位置在任何部位均可。以上四种观点各有优缺点,其中以平齐龈缘为最好。因为平齐龈缘时,既美观,固位力也好,对牙周组织损伤很少。

2.3 在金属烤瓷修复方面,除对修复效果与质量的重视外,更加注重修复美。如改良颈缘设计,用测色仪进行科学比色、配色;牙冠、牙列形状的三维重建为修复体的CaD/Cam提供了数学模型。另外,通过对带模整体铸造固定桥与脱模铸造的精度比较显示,带模铸造术的精度优于脱模铸造术,可免去焊接工序,提高工作效率。

3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在固定-活动联合修复体研究方面,张富强等对远中牙合支托、近中牙合支托、套筒冠义齿三种设计对比作了分析,指出了远中牙合支托对基牙支持组织的健康不利,长期使用可致基牙牙周组织创伤,基托下支持组织萎缩,义齿翘动,以致缺牙区邻近天然牙再丧生;近中牙合支托,可减少游离端基托翘动,保持基牙支持组织健康,但仍不能充分分散牙合力。套筒冠义齿就位后与基牙密合,形成整体,可防翘,且有利于缺牙区软硬组织健康。

通过可摘局部义齿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和细菌学分析发现,戴义齿1周后,卡环固位臂侧的基牙菌斑中粘性放线菌、变形链球菌比例明显升高。提示配戴可摘局部义齿者,除注意口腔卫生外,还应采取其它菌斑控制措施。但目前尚无控制基牙菌班的新型义齿清洁剂。

隐形义齿是目前在全国相继开展的一项新技术。由新型弹性材料,压力灌注法一次成型的、薄而透明、无金属卡环的弹性义齿,舒适美观,尤其适用于前牙缺失。另外,铸钛技术及钛支架制作工艺,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4 全口义齿修复

具有美学效果的全口义齿修复已成为目前口腔修复界的研究热点。计算机辅助全口义齿设计,应用电脑模拟系统(CaSSoS)探讨全口义齿修复中的侧貌重建,以及与垂直距离相关的颜面标志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有助于制作具有美学效果的全口义齿。

无牙颌齿槽嵴低平总义齿修复有三点值得关注:①应用中立区概念指导总义齿修复、长舌翼下颌总义齿、磁性固位覆盖下颌总义齿等都能改善固位;②通过使用硅橡胶印模热凝重衬和Fittydent义齿稳固剂增强固位;③通过打破常规排牙法,照顾下颌的功能尖与齿槽嵴的关系,改善下颌总义齿固位。

光固化基托快速修复全口义齿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符合口腔生理解剖要求、误差少等优点,但此方法适应症范围较少,必须是正常颌关系,颌弓长度、高度、宽度均正常,齿槽嵴丰满等。

另外,对全口义齿修复后缘封闭区适合性,覃峰、赵云风等提出其适合性明显受腭高度的影响。制备后堤区可提高基托适合性,后堤区刮除的深度与牙槽嵴高度有关,牙槽嵴高者,因其在腭中份适合性差,可多刮除一些。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引导骨再生膜术; 骨形态发生蛋白; 组织工程骨

【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75-02

随着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发展,GBR、Bmp及复合Bmp的组织工程骨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就其在口腔科的应用和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1引导骨再生膜技术在口腔科的应用

引导骨再生膜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是继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 technique)的发展和推广。它是采用生物材料制成的生物膜在牙龈软组织与骨缺损之间人为地竖起一道生物膜屏障,阻止软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长入骨缺损区,确保成骨过程在无成纤维细胞干扰的前提下逐渐完成,最后实现缺损区完全的骨修复[1]。随着生物材料的不断更新,该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和成熟,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科。

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最早应用在牙周病学中,其后推广到口腔种植外科、口腔修复及口腔颌面外科中。在口腔种植外科中被应用于种植体周围骨量不足的治疗中,为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提供足够的、稳定的生长空间,起一定的骨引导的作用。在口腔颌面外科中已被应用于牙槽嵴裂的整复、外伤后造成的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以及颌骨囊肿的治疗中。其与复合组织工程骨的联合应用,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用于修复大段颌骨的缺损[2]。

1.1 常用材料:在GBR中,其膜材料常分为可降解和不降解两种,不可降解材料中常见的有膨体聚四氟乙烯,该材料柔韧性好,易于操作且生物相容性好,此外不可吸收性膜材料还有微孔滤膜、生物性硅酮膜等。但不可吸收性膜由于在人体内不能降解吸收,需二次手术取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医疗费用,而且二次手术容易造成对术区周围组织的损伤,缺点甚多。其逐渐被可降解的生物膜所取代。由此,可降解吸收材料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究其在人体中的作用过程,其应满足的条件有:1、有选择性的引导组织生长;2、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易于操作;4、降解与引导组织再生在时间上要协调。在现阶段常用的材料有:1、天然高分子材料:胶原膜、冻干异体骨膜、聚羟基丁酸酯;2、合成聚合物材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和Ga/La[3]。

1.2复合膜材料: 以往的膜材料起的主要是机械隔离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膜材料改进的同时,使其与生长因子、诱导剂等相结合,改善其理化性以及提高其生物相容性,使其具有传到、诱导的能力[4,5]。如与骨形态发生蛋白与生物膜复合后引导缺损骨组织再生。

2骨形态发生蛋白以及复合组织工程骨在口腔科的应用

2.1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多功能生长因子,是一组具有类似结构的高度保守的功能蛋白,能够在体内诱导骨和腱样组织形成的因子,并在肢体生长,软骨内骨化,骨折早期及肌腱修复时表达,对骨骼的发育和再生修复以及肌腱的再生修复起重要作用[6]。在口腔科其被应用于口腔种植外科、口腔颌面外科骨的缺损诱导修复,牙槽嵴裂以及腭裂的修复中。其次,随着对其应用的不断深入研究,有望在对颌面部神经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6]。

2.1.1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至今被发现的20多种Bmp家族成员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已有研究阶段转入临床应用阶段[7]。现对骨形态发生蛋白7作一重点介绍: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又称为成骨蛋白1(osteogenic pro-tein,op-1)。其已应用于牙槽骨缺损、牙槽嵴裂以及腭裂的修复中。在牙周病的手术治疗中,应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依靠膜的屏障作用及牙周膜细胞成骨能力完成牙槽骨缺损的修复,而Bmp-7的应用是对修复的牙槽骨起主动的诱导分化成骨的作用。其次,也用于诱导腭裂区骨的形成以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形成。另外,在用牵引成骨技术治疗先天性或后天性颌骨畸形、下颌骨的缺损修复以及正颌外科中Bmp-7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8,9,10]。其具体优点体现在:其能加速骨痂的成熟、加速骨的矿化前过程,且有关实验表明:其复合骨髓后能明显增强成骨作用,且能代替自体骨的移植。据有关报道:在牙髓组织中检测到Bmp-7,其在动物实验中盖髓及诱导牙本质形成能力已被成功证明。

2.1.2骨形态发生蛋白相关载体: 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诱导成骨的优点,但要使其充分发挥其优点,必须要与载体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其单独在体内使用会很快被稀释及降解。究其载体应具有如下特点:1、组织相容性好,与机体排异反应小;2、可降解或吸收,对人体无害;3、载体的吸收或降解速度也应与Bmp的诱导成骨作用相协调,不能降解或吸收较快或较慢。目前应用的载体有:胶原、羟基磷灰石、脱钙骨基质颗粒、α-聚酯。但各自都存在有缺陷,比如胶原无强度,不利于塑形,而且异种胶原可引起排异反应;羟基磷灰石孔径大小及脱钙骨基质颗粒制备工艺影响到其活性发挥的问题等[11,12,13]。

2.2骨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学的创立和发展为Bmp载体材料的研究、更新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诱导成骨及骨的修复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骨组织工程其材料包括三部分:1、种子细胞,即有成骨潜能的细胞,如:骨膜、骨髓等来源细胞;2、骨诱导因子,如Bmp、多肽生长因子等;3、基质支架,一类为人工合成材料,如聚乙醇胺、聚乳酸、钙磷陶瓷等;另一类为天然生物材料,如胶原、珊瑚骨纤维蛋白透明质酸钠等。复合组织工程骨可用于修复牙槽嵴裂、腭裂、颌骨缺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以及牙周病造成的牙槽骨缺损;口腔修复科可用于牙槽嵴的增高等[14,15,16]。随着生物技术、组织工程以及基因工程的发展,支架材料与Bmp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复合以及寻找新的可降解、吸收支架材料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3GBR与复合组织工程骨的联合应用

单纯的GBR技术难以保证骨缺损区域有稳定的、足够的成骨空间,影响到骨外形的恢复。另外,由于单纯的只起到屏障隔离的作用,不能缩短骨的愈合时间以及加速骨的形成和诱导成骨,而与Bmp复合的组织工程骨可以成功的解决这些问题。膜的存在避免了周围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为骨缺损区的修复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同时,膜的封闭作用也保证了一定骨缺损修复区域内组织工程骨内Bmp的浓度,减缓甚至阻隔了其向周围组织中的扩散,加速了其诱导成骨的作用;同时,复合Bmp的组织工程骨,其具有诱导成骨的作用;同时,因为其有基质支架,使其同时具有骨诱导和骨传导的作用[17,18,19]。即能诱导骨组织生长。另外,又因为支架材料的作用使植入膜及骨材料的区域不易塌陷,有利于新生骨的爬行、替代,起到骨传导的作用[20]。

4总结与展望

GBR技术与复合Bmp的组织工程骨在口腔科的联合应用,能弥补各自存在的技术缺点,有利于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开展。但在现阶段所拥有的已应用到临床中的膜和复合Bmp的组织工程骨的降解速度以及支架材料的强度能否与骨再生的速度完全适应,还需长期的临床观察。另外,能否人工合成更理想的支架材料以及能否开发出诱导效果更好的外源性生长因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随着其生物技术的发展,相信骨组织工程、基因技术会给口腔科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邱蔚六 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1

[2]吴恒烜,邹国耀.Bmp-CpC-FDDma 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华夏医学,2005,18(6):920~923

[3]刘亚勇,程为庄.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4,13(2):102~104

[4]Hedner e,Linde a.eur J oral Sci,1995,103(4):236~241

[5]Linde a, Hedner e.Calcif tissue int,1995,56(6):549~553

[6]张云鹏,白希壮.Bmp家族的研究近况【J】.解剖科学进展,2008,14(3):334~336

[7]苏拓,吕长胜.Bmp-7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1):1605~1607

[8]terheyden H,warn ke pH,et al.acceleration of callus maturation using rhop-1 in mandibu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a rat model【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3,32(5):528~533.

[9]Hu J,Qi mC,Zou SJ,et al.Callus formation enhanced by Bmp-7 ex Vivo gene therapy during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rats[J].J orthop Res,2007,25(2):241-151.

[10]abu-serriah m.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 recon-structed using osteogenic protein-1(rhop-1) in a sheep model: a critical analysis[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5,34(3):287-293

[11]刘竟成,孙磊.骨形成蛋白缓释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3、4):257~258

[12]王敏,韩金祥.骨形成蛋白载体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4):579~580

[13]覃昱,裴国献.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载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3):3242~3

[14]胡稷杰,金丹,全大萍等.负载Bmp的新型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骨缺损修复实验【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11):1369~06

[15]孙明林,李涤尘,王景贵.非陶瓷型人工骨体内降解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15(5):406~410

[16]姚辉 组织工程化细胞型植骨材料的体外构建与评估【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1,36(3):170~173

[17]吴鸿,朱淑云.人工合成材料修复齿槽裂的实验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2005,37(6):405~408

[18]李武德,李昀生,张嵘嵘.齿槽嵴植骨术与医用组织引导再生胶原膜联合应用修复唇腭裂齿槽嵴裂的临床探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11(2):174~175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篇9

土壤污染问题突出

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有其明显的特点。

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

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

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

五是土壤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湖南常德市是“土十条”规定的六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也是长期以来重金属污染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在常德市石门县白云乡,有一座1500多年历史的全亚洲最大的雄黄矿。当地上万亩土地长期笼罩在砷污染的阴影中。

2014年,国务院批复的《石门雄黄矿区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已经实施两年,因为投入不足,进度并没有达到预期。当年媒体集中报道了石门砷污染问题。

当地环保部门曾表示,期望国家层面的气、水、土三个“十条”来给予支持和指明方向。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从土壤污染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国南方的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四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土壤修复与风险监控

受污染的土壤可以通过修复降低其风险或危害,恢复其功能,但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一般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3类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上世纪80年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优点是不破坏土壤有机质,不对土壤结构做大的扰动,成本低;缺点是修复周期长,通常不适宜对高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

物理修复是指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技术。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客土法、热脱附、土壤气相抽提、机械通风等。优点是修复效率高、速度快;缺点是往往成本偏高等。

化学修复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化学物质,通过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鳌合或沉淀等化学反应,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的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固化稳定化、淋洗、氧化还原等。优点是修复效率较高、速度相对较快;缺点是容易破坏土壤结构、因添加化学药剂易产生二次污染等。

“土十条”指出,对于轻度及中度污染耕地,采用“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于重度污染耕地,采用退耕还林还草或种植结构调整。可以看到,未来污染耕地的治理将以农业生态修复为主,而重度污染耕地直接采用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来进行管控。

市场层面,证券、媒体、行业组织等对污染耕地的市场预测多以万亿计,且多在3-5万亿之间。而这均以“十二五”期间的单位修复成本(3-5万元/亩)为预测基础。未来,随着耕地污染治理技术的调整,市场将大大缩水。“土十条”中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根据已有农业生态修复技术范畴类项目的统计,该类技术成本约5000元/亩,1000万亩的治理费用约500亿元。我国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的市场总量约为千亿规模,远远达不到几万亿的规模。“十三五”期间,耕地污染治理的市场将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

向土壤污染宣战

国务院的“土十条”,开启了我国全面治土的新里程。在人们面对“常外毒地”、“毒跑道”、“镉大米”等公共事件的焦虑时,这份历经3年修改、50次易稿的“土十条”的可谓恰逢其时。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工作基础还很薄弱,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尚未形成。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关注矿区土壤、污灌区土壤和六六六、滴滴涕农药大量使用造成的耕地污染等问题。“六五”和“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开展农业土壤背景值、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等研究,积累了我国土壤环境背景的宝贵数据,在此基础上制订并于1995年了我国第一个《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保护部2014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19.4%,以轻微(13.7%)及轻度(2.8%)污染为主。而据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编制的《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与市场研究报告(2016-2020)》显示,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约为1.7-2.1亿亩(污染比例8.2%-10.2%),污染区域主要为工矿企业周边农区、污水灌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南方酸性水稻土区等。

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研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下,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物、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篇10

关键词:哲学思想微机保护技术

建构学术民主文化氛围健全法制规范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证字21-0641号)刘联和2005年元月3日初稿

编者注:本文发表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时代的BBS中,该文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于此供百家争鸣和探讨。感谢刘联和发表本文,本站第一时间独家发表。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发展,首当其冲必要破除一种技术优势的绝对化片面性倾向,建树优势互补融合、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规律的发展进步。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旧转化为新、是进步、向上、有生命力的,是充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实践需求的。反映于哲学思想方法层面存在不和谐矛盾问题的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一定存在无法回避、必要“反思修正”的技术实践问题。哲学思想方法层面给出方向性粗线条的“反思修正”,明确启示着转化旧为新的途径,是技术实践“反思修正”的保障。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指导启迪意义积极性作用”的一个具体实例,也是哲学思想方法研究联系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实际的一个具体实例。衷心欢迎批评指正交流探讨。

1、针对现行“微机保护”技术产品,由其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实践,不难归纳其“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模式形态特征:

①着眼于择扰唯一、“软件、有源”理念形态的同化一统化。

②着眼于择优唯一、“线性严格高精准定量检测”理念形态的同化一统化。

③着眼于择优唯一、由“高端复杂”向“低端简单”推广普及的同化一统化。

④着眼于择优唯一、通用性理念形态的同化一统化。

⑤着眼于择优唯一、倾向“三选二”取代双重不同原理保护的同化一统化。

近年有所转变,鲜明不同原理实用形态的研究尚待时日。

⑥着眼于择优唯一、倾向“光Ct、pt”高精准理念形态的同化一统化。

⑦重“共性技术理念优势”、轻“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沿袭“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

⑧脱离“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规律的客观实际,脱离经济优势因素制约条件的客观实际。

其所谓的“高性能价格比”优势,是“有实有虚”的,特别是针对“低压简单”保护场合的运用。其“优势”中掩盖着劣势,“脱离”中包含着对“不同”优势的“抹杀”[3],可以说正是一种技术优势绝对化片面性倾向、非和谐的必然。

注意到,无论传统机电式继电保护装置相对现行“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具有什么与多少劣势因素,却不容抹杀的是:

传统的至少在220KV及其以下电压级系统,曾经是悠久历史“成功”运用的真实。这是客观认知“半”、“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的参照系的、不可替代的实践基础与前提。也即全面认定与实践检验新技术产品技术性、经济性指标优劣的基准点,更是旧转化为新(推陈出新)完整过程、稳固可靠(非人为“炒作”)的支撑点。曾经是传统机电式保护技术产品、昔日“辉煌”的国家专业大企,在现行“微机保护”技术推行二十年后的今天,不至于对此“基准”、“支撑”会产生什么疑惑吧?

现行“微机保护”技术研究,也展示有最新“面向保护对象微机保护系统”研究的构想。这一动态,原则上只是前述归纳其模式形态特征中⑤、⑦两项的松动,其余①、②、③、④、⑥、⑧六项特征维系不变,有如“免强应对”的“改良”[3]。拙“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成果,向国家专业大企正式提出“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建议,已时过三载、依然如是。不知是否还要坚持不置理下去?不置理与网上失态无聊者之“谩骂”(何以对同一性规律的“精华”的传承,竭尽其“谩骂”之能事?好自为之)是否都是“高高在上”、非平等待人之歧视者常见的作为?是否虽然可谓“浮躁之风”其甚有点悲哀惊叹,却又大有希望?坚持不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大门、拒绝对“半”创新发展欠缺弊病进行“反思修正”、拒绝与“全”创新发展的“不同”研究成果优势互补(何以非要“非此即彼”不可),是否有如“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不难认同“问题”的焦点:

在于如何充分借鉴好“共性技术理念优势”这一外部有利条件,决不是不要借鉴。如果没有“共性技术理念的专业化”(促进形成“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再与之结合)的“高标准”的实质,就是确凿的“欠缺”。其性质同不要“马克思主义理念的中国化”、不要纵向“精华”的传承,是一样的道理。

“全”创新发展最终强调实践的是:

“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规律的发展,是纵向“精华”的传承与横向并列“优势”的共存。反对“高端复杂”的向“低端简单”的、强制同化的一统化,不是淘汰“高端复杂”的“高、尖”模式形态的实践需要,只是纠正其“抹杀”多数实践需要的“低中端简单”实用模式形态优势的“错误”,不是“非此即彼”、是优势互补融合。这些竟真得都是有如“谩骂”者所谓的“垃圾堆”中的“骨头”吗?否。道理还是要讲的,不讲如何化解可能的误解(希望只是误解)?

“内在同一性、外在多样性”规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一般的规律性。继电保护专业领域,不会是超出普遍一般规律性之外的“独立王国”。反映于哲学思想方法层面存在不和谐矛盾问题的自然科学技术产品研究,一定存在必要“反思修正”的技术实践问题(决无可能“削足适履”般去修正哲学思想方法)[3-6]。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反思修正”,也还是需要一点勇气与魄力的。是否不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大门,有如是欠缺“反思修正”勇气魄力之反映?显然,没有党和国家“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倡导,也就没有我们探讨的勇气与动力,期望大家携手共勉团结进步。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践之路,是一条康庄大道,继电保护专业技术研究也不例外。对于“反思修正”类研究更为至关重要,因为哲学思想方法层面、方向性粗线条的“反思修正”[3-6],明确启示着转化旧为新的途径,也是技术实践具体“反思修正”的动力保障。没有前者,后者“反思修正”谈何容易?是否不能只相信、熟悉:“自己”,“自己”的师承、观点、技术、初衷,“自己”的关系户与其市场。时下,如果说是“顽固、保守”的话,是否不在“全”创新发展理念方面?不知可否从哲学社会科学政治领域的、继“左倾”之后又转化为“右倾”(或相反)的客观事物规律中,得到一些同一性规律的启迪?

2、现行“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实践,也反映为一种“技术至上”、“唯高至上”,以科学等同于技术、以理想等同于现实,囊括有求快与理想化成份,脱离实用多样化优势的实际、脱离经济优势因素条件制约的实际,导致“过”满足多数“低端简单”保护场合实用需要的弊端倾向性。是否与历史上曾经的“学院式研究道路”颇为相似?客观上,“过”与“欠”都不是“优”,都是造成损失危害的根源。

这种倾向性,其实不过是一老生常谈之弊病顽疾问题。即在自然科学技术产品研究的追求探索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走上“技术至上”、“唯高至上”道路的所谓“高、尖”水平,容易轻视充分切合实际实用的追求(总是似乎不够“高、尖”)。这一倾向问题是不会绝迹的,只要遇到适当因素条件就会重复再现。所以,必要重视到杜渐防萌意义的警觉,以力求避免造成大的损失危害。

人们关注研究诸如前述形态特征中,“软件、有源”的、“光Ct、pt”的等等单一与“高端复杂”专门课题,无疑都是必要有益的。问题在于以汇集前述①--⑧项特征、成为“半”创新发展实践的“唯高至上”的推崇、强制同化的一统化,岂不是有如给予“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发展出示了“止”的红牌,从根本上扼杀了“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的规律性?其与人为捕杀灭绝物种的危害性质,岂不正是同一性规律的问题?

“半”创新发展实践的“微机保护”技术产品,所反映出的“技术至上”、“唯高至上”、一种技术优势的绝对化片面性倾向,实质与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经济、政治的)“亩产X万斤”、“共产主义就要实现了”的“冒进、求快、片面、崇拜”,也是相似的。只不过是又滞后了几十年,更其损失危害被其科学外衣“笼罩”着,一时混淆不清罢了。应该说,党与国家之所以倡导建构“民主文化氛围”(包括学术民主)就是包括着有如清除“笼罩”之类这样一方面的积极性因素意义在内。

所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启迪意义积极性作用”,无论是典范意义的、或是经验教训与客观事物规律性意义的,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都是难得宝贵的,决非多此一举。相比之下,似乎自然科学技术产品研究专家,是否内在欠缺了些有如政治家“反思修正”的坦荡襟怀与胆识气慨?或许是技术产品研究同其产品效益的财富积累关系更为直接,与其“财富”取代“暴力”登上社会支配作用因素行列舞台的缘故?然而如前归纳其模式形态特征的第⑧项,即具体又抹杀了技术产品经济优势因素条件制约的实际,可见“不和谐”、自相矛盾的又一个侧面。

以一般普遍意义而言,一些探讨不在于其复杂或简单,而在于不仅仅是来自书本的、更是与亲历实践充分认真探讨的融合,由此开启一番认知的新天地、新景象。书本的是前(或他)人的在于启迪点拨,与亲历实践的融合将落实于认知的升华,即使是点滴、其心胸之开阔、心灵之净化尽在其中。是否,有益不厌其烦,无益半句也多?

3、继电保护专业领域里的、“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瑕疵”思潮[3-6],是源于发达国家、却又在发展中国家被“以科学等同于技术、以理想等同于现实”、由科学外衣的笼罩而盲目认同与推崇,故而得以成为世界范围的“瑕疵”思潮。所以,如果发展中国家先行实现“反思修正”,则不仅仅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有如“自我批评”的责无旁贷。反之,如欠缺“自我批评”的悟觉,失之“反思修正”的机遇,或许宁愿观望等待其发达国家“反思修正”之后,再步其没有建树风险障碍阻力、又是“潮流效应”的后尘?

是否可以说,任何客观优势互补的、相应不同优势的部分,都是有如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哲理的规律性?如果都是“面面俱到”(实际也作不到),或许就没有了“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的突出发展?换言之,“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的发展正是来自“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动力因素推动的结果,即使一种技术优势绝对化片面性倾向也无例外。

优势互补融合、“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并列共存优势规律,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进步、向上、有生命力的。时下,如继电保护专业领域,一种技术优势绝对化片面性倾向、又“高高在上”的表象,有如“潮流效应”与人为“炒作”的抬高,也是“浮躁之风”的必然。“风”,不只是谁个人的事,难度也即在此,却毕竟知难而进是发展的需要。

地球的大自然造就了顶级智慧的人类,却人类并非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字、文化、习俗、……,已经是精彩纷呈、不可胜数了,更不要说是还有动植物世界的精妙绝伦与浩瀚宇宙之奇妙无穹了。这里的引申,旨在尽力疏导一种技术优势因素的绝对化片面性倾向,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现实狭小继电保护专业领域里的、一种技术优势绝对化片面性倾向的损失危害,是否依然提不到关注的议事日程之上?客观上,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意义有大小之分,却要不要创新发展、大小专业领域都是一样的“要”。同样,技术欠缺弊病与其损失危害影响是大小有别,却要不要“反思修正”、也是肯定一致的“要”。

拙“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在哲学思想方法层面给予现行“微机保护”技术产品的“半”创新发展的实践,以“反思修正”的批评。不转变观念,会把就实论虚的批评视为对自己“人”的忤逆,转变观念后自会还原其(远六旬、近七旬之一叟)一个求真务实的真诚。相信,这将就是哲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意义与力量,是分辨“优、真”与非两者分野之试金石。

如欠缺良好的学术民主文化氛围、如“浮躁之风”日甚不止、如不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大门,那么技术层面具体的研究成果,哪里还有什么“交流奉献”意义?这就是拙“全”研究认为的等待、守候(包括创造条件),直至敞开“大门”的一天,大体不失积极性意义之抉择。本应敞开的“大门”关着,有点扣门声很正常,没有反而不正常了。

转贴于4、结语

①党和国家强调“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建议的畅通渠道”,这是十分英明的。如少数个别一些专业技术领域,一旦权威专家思想观点方法存在了某些偏差,迫切必要给予公平公正公开交流探讨的渠道与条件。否则与政治领域曾经批判过的“个人崇拜”(是“糟粕”)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岂不是有如“人治”理念在自然科学技术研究范畴的重复与再现?至少是值得防微杜渐意义警惕的。这就是充分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大门、必要给予法定规范保障的意见建议[6]。不然,有如给予不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大门遗留下法定规范空白而滋生的土壤。这一意见建议,已在网上论坛探讨多时了,不知哪里、哪个具体部门给予受理?可否敬请论坛版主也协同给予帮助反映到位?

②拙“全”创新发展理念研究提出的、继电保护专业领域,近20多年来“半”创新发展“瑕疵”思潮问题,反映于哲学思想方法层面存在不和谐矛盾问题的、继电保护技术实践研究不能“反思修正”的问题,也是反映为“科学发展观”、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贯彻落实存在的具体问题的一个实例。不知可否敬请国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科协等相关部门给予指导关注?如不在这一层面解决,实在是不知道又能在哪一层面来妥善解决?

③如果说是“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的“错误”,真诚渴望认知究竟错在哪儿?所以敬请读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学者、知名大“家”专家学者不吝批评指正,力求以正视听、避免“错误”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年轻学子更避免其“误人子弟”的不利影响,也是积极性意义的需要。多谢了(既是个人对您的感谢,更是国家发展进步大局根本利益对您的感谢,下同)。

④经历过二十多年“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洗礼的、“全”创新发展理念的拙研究者,个人微不足道、却作为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职业道德责任、不容放纵自己“妄自菲薄”。与上说“错误”相反,如果“全”创新发展理念研究不是“错误”的,那么受全民尊敬的知名大“家”与相关专业的院士、博导先生,不会欠缺乃至吝啬一点“伯乐”的热心热情吧?多谢了(同上)。

⑤拙“全”创新发展研究再三再五主动探讨,只是在于充分阐明“半”、“全”创新发展的技术思想,凭由社会抉择与共识。孰高孰低并不重要,于继电保护专业技术产品的“实用多样化、个性、特色”优势的发展进步有益才是重要的,于国家发展进步大局根本利益的有益才是重要的。也即:是“弊病、片面、消极”的不能不纠正,是“优势、融合、积极”的不能不发扬。自然科学技术研究范畴具体实际问题的妥善解决,同样是党和国家倡导“三贴近”广泛意义的体现与落实。

⑥时下,有如一些不尽景气的继电保护专业国家大企,何以即使将有可能重振昔日的“辉煌”,却竟然还是欠缺乃至吝啬承担“一点”建树“全”创新发展理念研究成果的风险障碍阻力(首要是直接面对“转化产品”)?或许还是“财富”的负面影响作怪?不得而知。

⑦由衷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体制”的讲话精神。文献[3-6]与本文,充分阐明认知的现行“微机保护”技术、“半”创新发展的“弊病、欠缺”(非“优、真”)实质,即“旧”存在问题的“症结”,是转化为“新”的突破口。现已取得“全”创新发展具体的研究成果。

“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原针对曾经是国家机电式保护技术产品“龙头”大企业的。现鉴于其“瑕疵”思潮与其“反思修正”的世界性范围意义,试将初衷拓展拟定为与国家相关专业任何有条件的大企业、在华国际继电保护专业大企业合作(如有可能也是“全”创新发展技术研究直面在华国际同行专家交流共识的机会),实现继电保护技术“全”创新发展理念具体研究成果的“产品转化”与扩大再开发前景,共勉于赢得其“全”创新发展的技术进步(书面联系地址见文献[4])。

欢迎实业界有识之企业家,建树与既有不同的“全”创新发展、低估以5/9-7/9覆盖范围价值的共识与合作,在新的一年里团结进步取得更大发展进步的新成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陆善功、王道君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年二版。

[3]刘联和,四谈从哲学思想方法层面看继电保护技术产品创新发展问题,2004年11月。

[4]刘联和,三谈从哲学思想方法层面看继电保护技术产品创新发展问题,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