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家养老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6:21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篇1

全国两会即将启幕,站在“十二五”与“十三五”的交汇点上,来自各地代表委员的好声音,为改革计、为发展谋、为民生言的两会议题,凝聚成不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之举。

居家养老尝试适老社区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将接近400万,将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失能、失智老人达到80万,养老压力空前。

2015年1月29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中首次将“精神慰藉”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还将“新旧小区均要配置养老设施、特困老人要给予补贴”等内容纳入法律层面。这是北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之举,标志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了制度化的轨道。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从立法上转变了大家对于养老服务的认知重点,让更多人的目光锁定到居家养老服务上来。2016年,北京将优先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实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政策,建设40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此外,年内将为全市有需求的失智老年人配备1万个防走失手环,为困难独居老年人安装5000个紧急医疗救援呼叫器和烟感报警器。支持100家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完善辐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为区域内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料、助餐、助洁、助医等10项居家养老服务。同时,探索推进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试点,试点建设适老社区。在50个社区试点开展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将对民政完善养老、福利、社区、军休、优抚安置等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老年工作方面,重点要构建首都特色养老服务模式,其中“互联网+养老”和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养老、社区、殡葬、婚姻等服务产业集群,丰富民政服务产品供给。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景莹、沈希明、杨国强委员在提案中从鼓励物业服务企业融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角度,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探索搭建养老服务平台。

医养结合需要无缝对接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来自友谊医院的北京市政协委员贾继东表示,目前各科室都不敢收治老人,一旦医治不好,有些老人就长期不出院,三级医院就成了养老院,不仅容易出现医疗纠纷问题,对一线医务工作也会造成很大压力。“真希望有这么一个出口,可以解决老人的康复护理问题。”

四川省政协委员、巴中市副市长邱成平说,目前的养老格局是“9073”,但目前的现状是,能够提供较好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却很难挤进去,同时很多养老院床位空置,一些民办机构空置率更高。民盟成都市委副秘书长何立新分析认为,这与目前医养资源不配套有关:能够提供高水平医疗的医院,养老只是其承担的小部分责任,床位有限;而一些专业的养老机构,要在院内设立医务室必须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批,又十分困难。

福建泉州市政协委员杨存泉在其递交的提案中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难点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等由不同部门分管,统筹协调难度大。上海市人大代表张玉良在上海两会上表示:“如果医保对接好了,解决了养老中医养结合的难题,那么养老的关键性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民进四川省委建议,可以整合医疗保险、新农合、养老床位补贴经费等相关配套资金,形成统一的支付体系,对“医养结合”机构给予资金扶持。同时,建议设立专项老年资金,通过政府购买医养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医保基金可以采取按单病种付费等多种复合型付费方式。

此外,福建两会期间,民建莆田市委员会建议,完善医疗报销机制,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促进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结算。

在甘肃两会期间,民盟甘肃省委员会也递交提案,建议加快出台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准入标准、服务标准、设施标准、收费标准和管理规范。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农村养老服务要因地制宜

农村养老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会给整个农民家庭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广东省人大代表黄玉英提议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增加,广东应在农村建日托养老中心,养老费用可以由政府、村委会和家庭共同来承担。

民进福建省委提出,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开办形式。经济条件优越的村,可通过对废弃的医院、学校、办公场所等进行改造装修,或在有土地资源的地区新建农村幸福院、村级敬老院等集中式居家养老设施;经济较好的拆迁村,可按照“集体建设、无偿居住、旧宅收回、配套服务”的模式建设老年公寓,鼓励村民在农村幸福院、村级敬老院、老年公寓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现有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整合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场地改造成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尚不具备条件建设农村幸福院(老年公寓)和照料中心的自然村,可选择村里闲置或废弃的房子,进行简单改造、装修,建成农村互助服务点,作为老年人日间休息、聊天、娱乐的场所,以解决偏远山区老年人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问题。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篇2

老年人口逐渐庞大的同时,我们还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扶养比高”三大难题。“未富先老”――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为5000―10000美元时,自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10.1%,人均GDp仅为3976美元。“未备先老”――中国的社会体系,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扶养比高”――到老龄化高峰期,中国的老年人抚养比将达到78%,相当于三个劳动力养两个老年人。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发展老龄事业。全国人大代表围绕“老有所依”,也纷纷建言献策,试图破解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

居家养老

从成本核算来讲,居家养老应该是最经济的一种。同时,居家养老还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有利于增进代际感情,维护社会和谐。山东省编制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规则中就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社区老年服务为依托,公办社会化养老机构为示范,多种所有制的社会养老机构为骨干的养老服务体系,强调了居家养老的基础性。

怎样让居家养老和社区老年服务相结合呢?山东代表金兰英建议:根据社区老年人数量,招聘服务人员,由政府购买服务。同时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开展日间照料。可根据每个老年人的需求由个人缴纳相应的费用。服务人员或定期上门服务,或定时在家照顾,或随叫随到进家服务,或日间照料。

安徽代表陈平则提出了养老地产的概念。例如开发一些老少户住宅,就是指同一楼层中相邻或相近的两套住宅,或者同一单元内上下层相邻的两套住宅,其中一套为老人居住,另一套为子女家庭住。这样既便于照顾老人,晚辈也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类养老住宅可在价格上适当给予优惠,以激励这种养老方式。

江苏代表孙秀芳认为应该积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渠道。结合城乡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力度,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让老年人既不离开家庭,又能获得专业的社会服务。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提供场所等扶助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江苏代表陈丽芬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老人与子女、与亲友、与近邻的关系往往是紧密的。离开家庭入住养老院意味着老人需要与陌生人建立新的联系,这对大多数老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她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养老社区化,即在社区内设置养老设施,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志愿者互助等多种服务,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让老人们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可避免老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满足了老人传统的养老观念;老人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租期,子女也方便就近照顾,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老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因此,大力推行养老社区化,才能解决中国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农民养老

当前,农村养老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因为时代的发展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普遍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仅仅依靠子女养老又已经变得不太可能,因为现在的子女都在为发展常年外出奔波,家里留守老人的养老仍是无所依靠,从小处看这是个家庭问题,实际也是个社会问题。而且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偏低,与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养老需求还不相适应。

河南代表张全收建议:一是加快建立农村市场化养老保障机制,可采取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社会监督的形式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化养老院;二是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敬老院建设条件,配置专业管理服务人员,并建立约束监管机制;三是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补助标准,积极营造温馨、可靠、有保障的农村养老环境。

关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偏低的问题,江苏代表孙秀芳深有感触。她说:“一是有的地方农民养老金低于同期农村的扶贫标准,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农民养老金水平低于低保户;二是农民养老金与工人退休金相差太大;三是养老金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农村基本养老标准偏低的问题,她建议政府要建立制度,逐年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标准,其中中央财政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高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要按不低于10%的比例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

社会力量参与

2013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政策。这些意见和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关注和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情,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渐趋形成。

为让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更有保障,山东代表焦文玉建议,在法律及制度层面上,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养老机构进入和退出机制的相关办法,实现养老服务业发展从规划、开工、建设、投入使用、管理及退出各个环节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的无缝覆盖。明确建设、管理和监管机构的权责利,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在领导层面上,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成立养老服务业发展综合领导小组或常设机构,综合协调规划、土地、环境保护、财政、民政等各个部门,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哪个部门出现问题哪个部门承担法律责任,形成发展合力。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篇3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乃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发,通过对这一政策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几患建议。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建议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并有加速趋势,而其中农村老龄人口占75%左右。这就意味着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是保障老年经济生活安全的有效约束机制,也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主要有多代同堂型、分居赡养型和独立生活型三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大量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难以增收,土地养老模式被打破,失地农民亟待养老保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农村家庭人口已经实现了由多子女家庭结构向“421”家庭结构的转变,目前逐渐出现“621”乃至“8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子女养老的比例在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给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试点的,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但是,“老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处于非常薄弱状态,各地集体补助标准千差万别,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得不到落实,没有体现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助性以及公平性原则;税务系统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可以执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均没有给予应有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投保金额基本上都集中在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所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很难实现;缺乏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以致造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基金已被挪用多年,至今难以收回。这样,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80%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的解决便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而农民问题中养老保险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旧农保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停滞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点实施,意味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发生改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是一件大事。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篇4

一、目前养老保障的现状

1.保险政策知晓率高,养老待遇最为关注。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以上受访者知晓市区两级政府出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意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居民对市区两级政府出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意见》知晓率高达87.6%。从具体细节看,在回答多选题“您对《实施意见》中的哪些方面最关注”时,受访者选择“养老金待遇标准”的为374人,占83.1%;选择“参保范围、方法”的为242人,占53.8%;选择“养老金领取条件”、“与其他养老保障的衔接”的分别为157人和137人,占34.9%和30.4%(见表1)。

表1:受访者对《实施意见》关注程度

2.社保养老成为首选,参保资金来源单一。如今农村居民需要追求高质的生活质量,关注养老保障,社保、储蓄、投资、商业养老保险等成为农村居民养老可选择方式,而社保符合国情成为首选。“社保+储蓄”、“社保+投资”等的组合方式越来越被农村居民重视和接受。与此同时,参保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自己支付为主,73.8%系“自己支付”,成为参保资金来源的最主要形式;41.1%系“单位或集体组织支付”,成为重要的参保资金来

3.居家养老占比较高,针对服务充满期待。数据显示,受访者对自己最希望的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的占89.3%(见图2)。这客观反映出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养老观念的源远流长、居家养老符合百姓养老的心理预期,并与国家的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调查结果反映“医疗服务”、“应急救助”、“安全检查”三项排在老人期待村(社区)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的前三位,比例分别达到了82.0%、42.4%和33.1%。另一方面,“居家养老”符合民间习俗与老人生活习惯。在问及“如果您将来选择去养老院养老”的主要原因时,47.1%的受访者把“不影响子女工作”排在首位,传统的民风得到体现;更多老人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追求与向往,可见对养老所受服务充满期待。

4.老村老人保障不高,文娱活动较为缺乏。一是从居住形式看,与子女同住为主。二是从收入来源看,以养老保险金为主。三是从日常料理看,以自己料理照顾为主。农村老人民风淳朴,生活起居以自己料理照顾为主。四是从文娱活动看,以居家劳作为主。虽然目前农村环境逐渐优化,文化娱乐场所增多,但老人们仍把“劳作”放在第一位。

二、存在的问题

1.养老问题忧虑不少。关注百姓养老问题就是关注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显示,受访者“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的占47.1%,其中“很担心”的为4.0%,“有点担心”的为18.7%,“不太担心”的24.4%;表现出对政府构建社保体系惠民政策不知情和对参与社保体系享有社保权利信息的不知晓。

2.参保意愿相对不足。450名受访者中有46名占10.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养老金,加上以“储蓄”、“投资”等形式准备自己养老金方式的即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保养老金体系的占受访者的24.0%。占44.9%的受访者由于“以后再考虑”、“无能力支付保险费”、“子女会赡养”等原因没有参加其他养老保险,表现出总体参保档次低

3.制度配套有待提高。诚然,政府花大力气推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居民充分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享受品质生活。但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策配套才能奏效,事半功倍。

4.养老院养老心存疑虑。对农村居民来讲,去养老院养老观念上往往政府对“五保户”孤寡老人的福利救助,儿孙满堂的平常百姓是不曾想过的。缺乏亲人照料、收费的现实问题、面子问题,甚至担心养老院服务人员服务态度差、伙食差、卫生差等等,对养老院情况不熟悉,了解不多,心存疑虑,这些都将成为左右影响普通农村居民迈进养老院,改变养老方式的不可忽视的道道障碍。

三、几点建议

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又是让广大农村居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的惠民举措,一定要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倾听民意,惠及村民。

1.高度重视,心悬人口老龄化工作。要切实加强对人口老龄化、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化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明确发展目标,扎扎实实为老年人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区服务、扶贫帮困、养老设施等问题;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各种宣传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强尊老敬老助老的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尊重和包容老年人,切实关心帮助老年人,关心和支持老龄工作,从而营造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2.完善政策,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农村居民养老服务的两大核心任务。在目前构建和谐发展、推进城乡统筹的历史进程中,在养老保障制度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真正建立完善的农村,绝大多数老年父母均依靠子女,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养老依靠儿子观念天经地义。但同时,村民生存的经济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务工经商成为村民的从业选择和富裕路途,生存与竞争的压力使得子女照顾父辈受到了影响。同时,为了减轻子女的赡养负担,一些农村老人主动或被动降低生活水准、延长劳作时间。可见,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提高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能有更多的休闲与娱乐场所与内容。这是历史赋予的重任。倡导公民的志愿者公益活动,组织培养农民养老服务队伍,切实提高农村老人养老保障服务水平,在举办诸如老年食堂、居家养老服务站(托老站),提高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生活质量和水平。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篇5

20__年至20__年,用4年时间,__市社区居家养老实现了全覆盖。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动下,三年来,__市从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养老制度出发,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参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做法,通过开办老年互助食堂、增设照料床位,加强日间照料功能,建设农村空巢老人“三助”__,开展适度集中互助养老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吃住、学习、健身、娱乐、康复等服务。既提供日托照料服务,也可以为空巢老人提供长期居住互助服务的选择。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的“三助”__共计41个,已建成投入使用的38个,设照料床位171张。有开办老年互助食堂的“三助”__有14个,入住空巢老人1__人,如今,这组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把农村“三助”__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服务业重点项目之一。通过市老龄办在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了《__市农村空巢老人“三助”__建设指导手册》,指导农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及时总结推广典型。20__年,全市农村建成8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0__年3月通过召开现场会,积极推广__乡__村和__镇麟厚片建设“颐老乐园”(20__年全市统一称为“三助”__)经验——开办老年互助食堂,提供住宿、娱乐等养老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安全巡视和精神慰藉等问题。当年新建__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

领导重视,提供经费保障。20__年7月1日,__市委书记__同志到__村调研,详细了解“__”的运行管理,对__村开展互助养老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要求__乡全面推广。10月8日,市委书记__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部署,要求在有条件的村开展农村空巢老人“__”建设。同时要求分管副市长亲自落实,年内各乡镇都要建立一个试点示范村。__月19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建设实施意见,会议决定成立市农村空巢老人“__”建设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组成。对每个示范村补助5万元。市财政预算安排补助资金65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

试点村工作主动。把村部或将当地小学空房,让出来办“__”。办食堂不收水电费,食堂蒸、煮、炒等家用电器由村负责购买,开办时,所在的乡镇领导、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上门赠送大米、油等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西洋镇蚌口村新上任的党支书罗仙旺,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拆掉祖宗房建“三助”__。没有村财收入,他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把建设任务分解到村两委成员身上,20__年6月开会,8月动工,__月18日一个拥有290平米的“__”建成,室外160平米广场供老人文体活动。“__”建设用去26万元,其中的20万元是从市民政、老龄办、镇政府等各有关部门争取的。在现场,互助食堂、宿舍、卫生所等生活设施,室内电磁炉、电冰箱、电脑、电视机、图书阅览室、室等设备一应俱全。村里老人天天有人前来下棋、看书报、聊天......。为了加强管理,村老年协会组建了由__人参加的老人志愿者,每天轮流开门值班、煮饭,提供茶水,打扫卫生等服务。在__城里开美容美发店的本村年青人每月的最后一天回村里免费为老人理发,团支部义务承担用电线路、自来水管网维护。

__就是我的家。“这里生活安排很好,每餐最少也有三菜一汤,荤素搭配,营养合理,每天费用一般为5元钱”,这是__山__85岁老人__如是说。她有5个儿子,在外做生意,丈夫去世多年,一个人也要煮三餐,年纪大,经常为三餐发愁,煮一餐吃一天,生活不正常,一个人在家孤单。自从村里办起了老人食堂后,她天天生活开心,人多热闹,伙食比家里办得好。这个村五保户__的房间地上铺得是木地板,床铺是新式的床,室内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等生活用具齐全,他说“这里就是我的家”。在食堂用餐的,每天都保持在15人左右,老人之间关系融洽,工作主动、分工协作,家里有好吃的都拿到食堂与老人分享,__老人还把自己的土地让出来,组织老人上地种菜,既节省食堂开支又改善老人生活。

人口老龄化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等带来严峻挑战。在老年人口中,70%的老年人是生活在农村,农村养老方式正处在转型阶段,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形成等都影响着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对建立农村老人“__”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家庭、集体和社会责任不明确,部分老人对建立“__”、办老人食堂还处在观望当中。自己身上的一点小钱舍不得拿出来,要考虑到自己万一要用钱时怎么办?想加入集体养老,孩子又不给钱,集体和政府的保障不明确,所以许多老人处在犹豫阶段,主要还是钱的问题。一些子女总盼望父母由集体和政府承担养老费用,自己不承担主体责任。

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许多老人身上没有太多积蓄,大部分老年人靠种地维持生活,每年靠种粮食、蔬菜等挣点小钱,或者靠子女一年给点零用钱,平时看病的钱,特别是老年慢性病的医疗费都难于支付,平时积蓄下来的几个钱都不够买药,出现了因病积贫、返贫。60岁至70岁的绝大多数老人都还在参加劳动,靠自己养活自己,8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劳动的也还存在,所以老人的生活来源令人堪忧,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自养能力呈下降趋势。

传统孝道观念淡薄。家庭养老的思想是体现传统的孝道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了子女赡养老人义务的主要责任。因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

敬老、养老的价值观念日渐淡化,常常出现“娶了媳妇忘了娘”、“只顾小家不顾老家”、“宠幼轻老”的现象,这给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晚年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经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子女对父母感情麻木,不赡养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__农村“__”融合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两者优势,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费用低、住得起、不离家又方便的特点,这种农村“三助”__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是有意义的,经实践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有待进一步规范运作、完善提高,结合实际提几点建议。

1、要继续坚持宣传互助养老的“三助”原则不变。要通过不同场合、对象,采取不同形式,大力宣传家庭成员自助、老人之间互助、社会方面帮助是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重要渠道,要全面考虑统筹解决。要反复讲清“三助”责任的内容含义:家庭自助即依托家庭成员的赡养义务,“空巢”老人尽其所能解决自己生活起居问题;老人互助开展搭伙入住共同生活,“空巢”老人各尽所长相互帮助解决生活照料问题;社会帮助即组织社会资源和志愿者帮助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三助”__采取“三自”(自愿、自费、自担)进行规范运作。自愿申请即老年人自愿申请搭伙入住共同生活;费用自理即老年人搭伙入住生活费用自理;风险自担即搭伙入住的老年人责任自行承担。制定规范管理指导手册,食堂、住宿、活动室、卫生、作息、助老服务等都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欢迎家庭和社会的监督,子女要经常过问关心父母在“__”的生活情况,不能不闻不问,一送了之。

2、要拓宽自保自养的渠道。在实践中大力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和发展老年福利基金。要本着“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交一点”的原则,根据农村人口的现状特征,筹措资金发展养老保险和老年福利基金。有条件的地方,争取侨胞、台胞、企业家等社会名流资助。也可以发动会员自我筹措或者通过村集体经济划拨等形式。创收基金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面向老人的“互助、互济”为准则,成为农村养老保障的一种有效补充,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能力和后劲,从而推动加快建立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篇6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中国自1986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索,于1992年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对《指导意见》从法律层面予以确定,至此中国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成了自政府行政立法到人大立法的重大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对农民的养老保险覆盖,标志着实现亿万农民“老有所养”的梦想已为时不远。然而从各地试点及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现状来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当前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借鉴发达国家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采取针对性措施,已是时不我待。

一、影响新农保推进的几个问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自《指导意见》实施至2009年末,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按照国家统计局和人保部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末全国人口133474万人,农村人口为71288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869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2.2%,年末实际新增参保农民3096万人,其中被征地农民参保约增加1200万人,参加新农保的农民约为19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66%。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城镇为36.5%;2009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人。显然在农民较低的收入和较高的食品消费支出下,农民还要应对子女教育、疾病等其他方面支出,抑制了参保需求。同时各地试点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在机构建设、信息标准建设等方面缺乏协调和统一,既不利于国家建立农保数据库,又不利于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利用,还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隐性浪费。新农保推进在以下几个方面遇到阻力:

(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抑制了参保需求增长

新农保首次将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给予财政补贴,这对引导新农保开展有一定的示范功效,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又大大迈进了一步。然而《指导意见》在保障功能上采取低水平要求,以个人缴费为主,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所占比例较低。保障水平低导致新农保在不同地区进展存在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因农民收入水平较高,新农保普遍开展得较好,参保率超过90%,保障功能基本具备。然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新农保吸引力不强,原因在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一些乡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不能为农民养老保险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集体补助难以进入个人账户;地方财力不足,支持力度有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部分农民生活、子女读书的开支都难以保证,显然没有多余的钱缴纳养老保险金,农民多选择较低档次缴费,受预期领取养老金金额低的影响,致使到2009年底试点地的参保率勉强超过了60%。

(二)制度缺陷影响推进速度

《社会保险法》将《指导意见》的原则和做法在法律上予以确定,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有了法律依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社会保险法》并没有在政府投入及强制农民参保等方面作进一步要求,虽然有问题的复杂性,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力度肯定受到影响。另外,《指导意见》设定了低保障水平,《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但对地方财政如何支持缺乏规定,使得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力度不够,影响到中央、地方财政预算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加大投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提升空间受到压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纳费养老保险,设定了不同缴费档次,实行多缴多受益,在制度设计上形成“保富不保穷”倾向,贫困农民所获益处相对较少,降低了参加纳费养老保险的意愿。新农保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养老保障在制度设计上没能形成配套关系,传统的“养儿防老”、“土地防老”意识影响了新农保的推进。

(三)基金分割管理,保值增值困难,降低了新农保的吸引力

《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基金的管理,采取以县级为单位的分割管理模式。这种分散的属地管理模式导致管理幅度变宽,管理对象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即使《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严格的监管措施,也可能会出现监管不到位而出现违规形象。并且,基金运行形式单一,目前农保基金保值增值只能是靠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升值空间有限;同时以县级为单位的基金管理模式决定了基金规模小,也难以进行多样化投资。另外,易受通货膨胀影响,基金风险增加,甚至导致基金缩水,降低了保障功效。

(四)保险制度、管理机构分割影响新农保的转移接续

一方面,中国公民的养老保险按参保对象,存在适用于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民等不同的保险制度,并由政府不同部门管理运作。另一方面,农民在身份上存在农民工、在校大学生、失地农民和在乡务农农民等多重情况,在不同时期其身份存在变化,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存在不同的适用模式和管理机构。由于不同机构分头管理和缺乏信息化标准,医疗、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手续办理起来较为复杂,也会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五)宣传不足妨碍了业务发展

新农保工作量大,涉及信息收集、账户管理等诸多事项。县级农保机构虽为新组建的专职机构,但受编制限制,人手少,大多只能处理政策事务;具体事务需依靠乡村一级社保人员办理,而乡村一级人员多为临时抽调组成,缺乏独立性,工作效率受到影响,难以长期发挥作用。试点中,政策宣传普遍存在不到位、不全面,宣传方式简单,业务办理力度不足,解释不够;另外部分农民受文化水平限制及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认识滞后,认为到期领取的养老金很少,土地和家庭保障仍是解决自身养老问题的主要手段,没必要办理农村养老保险。

二、发达国家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

在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保险制度。虽然各国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但作为国家基础制度的社会保障制度,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立法先行。政府在模式选择、组织实施、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全过程进行立法规定。例如,德国在1957年制定了《农民老年援助法》,1995年根据《农业社会改革法》又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日本于1959年颁发了《国民养老金法》,为了提高农民年老后的生活水平,1970年制订了《农民养老金法》。二是强制推行,包括强制规定政府投入预算和强制推行。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初期,首先强制性规定政府投入预算,积极主导,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实施。三是政府财政投入比例高。例如,德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助占缴费比例的70%;法国农民的养老保险金占农村社会保险预算的60%;日本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份额在43%以上。四是管理机构健全,监管有力。发达国家基本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规范实施,很少有基金被挤占、挪用等情况。

中国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已经具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等建议,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公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险建设,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政府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应采取的措施

《社会保险法》将在2010年7月1日实施,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十二五”期间全覆盖,比原先预定2020年完成的目标大大提前。从完成比例和保障功效上看,新农保建设任重道远,而从时间上看又是迫在眉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按照《社会保险法》和《规划建议》的要求,积极发挥主导功能,加速推进。

(一)将新农保建设当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进剂

《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切实将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到主要依靠内需推动,特别是农村需求推动。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影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提,按照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地履行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职责,对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趋势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估计,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践上转变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通过大力推进新农保建设,发挥新农保的保障功能,调动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使农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

(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

中国分对象设计的公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是有其特殊背景的,建立城乡统筹、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通行做法,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当前要联系不同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设计,建议将农村养老保险区分为纳费型养老制度与非纳费型养老制度,贫困农民的养老保险初期以非纳费保险为主,主要由财政支出,待收入差距不大时再统一为纳费型养老制度,并积极探索建立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的模式。政府需对现行分类制度加以分析研究,着手建立不分对象、可有层次、最终统一的公民养老保险制度。不分对象是将现行适用不同对象的养老保险制度合并为一部针对所有公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可有层次是指通过建立合理保障指标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民的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设定层次,但不应差别太大;最终统一是条件成熟时建立涵盖全体公民的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构建设

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是由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管理,不便于公民办理具体事项,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当前要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进行梳理,将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等事项整合为一个基层机构负责或主要由一个基层机构负责,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一个基层机构负责或主要负责,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还可减少农民办理新农保的麻烦,使农民在认识上认定新农保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都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从长期看,鉴于社会保障工作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所起的重大作用,要考虑将社会保障分部门分工负责整合为一个部门或主要由一个部门负责,适时成立国家社会保障部,规范征缴、转移接续和基金管理,并与金融、公安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四)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比例,提高保障水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承担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围绕《规划建议》提出的“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建议,中央政府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通过财政收入的增加和逐步降低政府行政支出等手段,将增加基础养老金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定中央政府在预算中不断增加新农保支出比重;增强地方财权,提高地方政府在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补贴比例;壮大集体经济,制定集体补助进入新农保账户的制度;逐步降低个人缴费比例,并推动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制定社会资金进入新农保的办法。

(五)加大宣传引导,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新农保政策性强、涉及数亿农民。试点中采取引导农民自愿参加而非强制参保,固然有问题的复杂性。因此,让农民了解政策,积极自愿投保成为开展新农保试点及今后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采取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听得懂、易理解、好接受的途径和方式,宣传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提高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增强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推进新农保工作健康发展。

统一的农保管理软件是新农保能够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国家还没有推出管理软件,各省、市的试点地区的管理软件也是五花八门,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不仅为数据的统计带来困难,也使转移接续和今后统一管理受到制约。政府围绕《规划建议》提出的“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的目标,开发全国通用的新农保系统软件。通过完善软件建设,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参保农民的开户、缴费、转移接续、发放、销户等事项的统一管理,同时为决策、监督提供数据平台。

(六)加强监管,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按照《社会保险法》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监管体制和机制,使监管落到实处,发挥作用。逐步改变当前以县为单位的基金管理体制,探索实施基金省管模式,积极开展基金的增值渠道和运用方向的研究,并对基金的增值渠道、运用方向、保障标准、收支程序、监督等建立明确的规章,规范操作行为,以法制形式将农民这一合法权利确定下来。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政府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农村需求的有力举措,是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功与否的基础工作。农民走上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之路,也就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中国农村也必将迎来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彻底变革,并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就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戴卫东.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1).

2、王红领.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2/17/159848.html,2009-02-17.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篇7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2019年底,全县总人口54.92万,60周岁以上的老人8.66万,占总人口的15.8%,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较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艰巨,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和占比也不断增加。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失智老人、慢性病老人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家庭养老子女压力和负担加大。党的“”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在人口老龄化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成为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养老需求、化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县医养结合现状

目前,我县公立医养结合机构做的较好的为****医养服务中心,该中心成立于**年,建筑面积平方米,设个医养区,开放床位张,工作人员人,医务人员人),工勤人员人。目前,中心入住医养人员人(其中托养人、住院患者人)。年,医养服务中心被省卫健委确定为第一批医养结合机构综合示范培训基地;年,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首批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

二、县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我县目前养老的主要形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由于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农村养老基本都是以居家养老(家庭)为主,机构养老为辅。乡镇设有农村幸福院、敬老院,但90%以上进驻的是农村“五保”和少部分城市“三无”老人,社会老人床位入住率低。基层公立养老院、敬老机构普遍财政投入不足,规模小,标准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老年诊疗和护理服务不及时不专业,缺少专业老年病科和护理人才,服务质量区域、城乡间差别比较大,老年人看病难,住院难问题依然突出,大部分老年人日间照料、慢性病诊疗养护、失能康复护理得不到保障,急需专业医疗卫生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但是各级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属管理部门不一致,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利用。同时,无论是医疗机构改制或养老院服务项目拓展,很多由于不能及时获得医疗机构审批、无法纳入医保定点单位,也影响了众多养老院转型为医养机构。广大基层养老和医养结合机构缺乏养老事业管理、老年医疗和护理专业人才,也是各级养老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急需改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养老服务结构单一、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愈加凸显。

三、开展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医疗机构中办理养老机构的,哪此老人符合入住没有统一标准;对入住该院老人的护理等费用纳入社保报销范围是否合理,对未入住该院的其他老人是否公平;对养老机构中办医疗机构的,如何监督他们的社保报销体系等,如此一系列问题都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标准进行规范,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

(二)专业养护人员紧缺。目前虽然很多农村已完成家庭医生签约,但由于专业的医护人员紧缺问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没有非常全面。虽然卫生医疗队伍每年新招,但由于每年报考人数少,加上乡镇卫生医院医务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医疗养护人员更为紧张。另外由于观念问题,年青人去养老院从事护理专业还不被一般人所接受,所以养老院要招专业的养护人员相对医院来说更难。有些养老机构虽然与医疗机构有签约合作,有医生定时上门巡诊,但由于养老院缺少专业的医护人员,如一些简单的抽血、化验单的开取、药物的使用等都要这些医生来做,医院力量显然不够。目前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需要的服务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康复护理等,但是,由于医护人员紧缺,再加上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单一,设施简单,要想实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养服务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农村居民对养老认识缺失,医疗保健意识较差。在农村很多人认为子女健在却将老人送至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会被亲戚和邻里嘲笑;大多数老人也选择居家养老,认为自己有儿有女,到医养结合中心养老会给自己和子女脸上抹黑,怕子女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尽管大多数居家老人感觉自己身体状况良好,但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定期检查和治疗的仅有20%左右,医疗保健意识较差。

四、建议及对策

(一)拓展延伸,推动医养纵深发展。

1.签订医养互助协议,延伸医疗服务模式。县级医疗机构与县级养老机构,乡镇卫生院与对应乡镇敬老院、幸福院、日照中心签订医养互助协议,在养老机构、幸福院、日照中心设医疗点,定期为老人提供义诊、巡检、咨询、健康体检等基本服务;村卫生所每天固定时段到日照中心、幸福院坐诊,拓展延伸医疗服务。

2.“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医养结合模式。依托基层医疗机构,鼓励居家老人与家庭医生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的老年人实行差异化政策。

3、打造“互联网+医疗+养老”医养结合模式。积极构建“1nn”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机构对有常见慢性病的老人开展小体检并陪伴就诊、取药等助医服务;将优势养老服务机构纳入“110联动”“120联动”单位,对特定人群,特别是独居、孤寡老人提供助急服务,实行紧急救援。

(二)加强培训,壮大医养服务队伍。加快推进养老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工作并制定完善相应从业标准,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积极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提升医养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和技能;依托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免费为老人及其护理人员开展实践培训、技能培训,帮助解决老人医、养、护问题。积极宣传动员低保家庭、计生特殊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全市养老护理培训学习,让这些家庭掌握脱贫技能,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倡导志愿者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进一步壮大医养服务队伍。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篇8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养老保障与最低生活保障研究。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历程

中国政府早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就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某些沿海省市如浙江、江苏、山东及上海等就开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其主要模式是参照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制定的。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中国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继建立。其建立的依据是以1992年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为两个起始点。在1992年之前,国家实施的农村的养老保险(称为“旧农保”)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之间的互助以及政府农村居民强化对自身的投保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民政部开始对部分省市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运行状况进行摸底排查,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之上,民政部于1992年元月份开始实施《县级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方案》。这个基本方案规定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细则,如缴费渠道、建立个人账户、农村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方式等一系列具体的名目。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村居民自身的意识缺乏等原因条件所限,这个基本方案在政策管理和基金保障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此方案在1999年就被搁浅而成为泡影。直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方面,“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被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因素,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又逐渐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国家关于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式提出是在2009年9月,国务院以“国发(2009)32号”文件形式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开始试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法国所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趋于完善,其制度的闪光点值得中国借鉴。

二、法、德两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状况

下面笔者将通过介绍德、法两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和它的具体独特优点来对中国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建立途径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1930年,法国政府颁布了《社会保障法》,该法律就包含了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具体规定,当时法国的农村居民以村落为单位缴纳“养老保险基金”,当在年老时给予其一定的补助。1964年,法国的农业养老保险制度有了一系列的变化,成立了“国家防范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在农村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方面,法国农村地区的居民被划分为领取固定薪金人员和领取非固定的薪金人员,领取固定薪金人员可以按其现金收入和农产品收入两个部分计算个人的收入,以个人收入作为缴税基数来交纳农村养老保险税,即养老保险金在工资中直接扣除。而非固定薪金人员交纳的保险税是以其实际收入作为计算基数交纳养老保险税。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待遇方面,法国农村居民的几乎所有社会保险待遇都是和该国的农业互助金相联系。农业社会互助金支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人口方面的补偿,二是用于家庭补贴。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享受条件方面,非领薪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金根据投保者所交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基数不同,而享受不同的标准和待遇;而领薪人员可享受农业养老保险、家庭补贴和工伤补贴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待遇。

由于法国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善。总的来说,法国农村养老保险具有以下特点:建立的时间很长、覆盖范围很广、基金的积累比较高、养老保险税的缴纳机制比较健全、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比较发达、管理体制灵活、国家的参与程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很大。

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下最早建立社会保障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从投保对象来看,德国农村社会保障法规定的法定投保人为农场主及其家属(包括配偶和共同劳作的家属)。如果一家农场企业的经济价值达到了农村养老保险机构与德国农村养老保险机构总联合会协商一致,且在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下制定的最低保障值,则这家农场企业被认为达到了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条件。而且德国还规定,倘若配偶双方没有持久地分居,那么农场主的配偶也被视作农场主。共同劳作的家属则是指在企业中专职从业的直至第三级的血亲、直至第二级的姻亲和一个农场主或者其配偶的养子(女)。这部分群体必须参加法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大型农场企业中被雇佣的农村居民不属于德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范畴,他们应参加普通的工人或职员基本法定养老保险制度。

从资金来源上看,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实行现收现付制模式,其中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联邦政府的补贴,一少部分保险费是由投保人来缴纳。保险费数额也是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农场主即便是经营着很多个多个农场,也只需要缴纳一份基本养老保险税,并且法律规定所有农场主的缴费数额不但固定而且是相同的,与所经营的农场规模及经营利润无关。但其家属也必须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税,且由他所在企业的农场主承担,基本养老保险税为该农场主基本养老保险税的一半,该农场主在特定情况下也可申请用于其家属的养老保险税的补贴。

在农村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方面,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中的养老金给付是以农场主移交农场企业为起点。基本养老金的给付形式主要是现金给付为主,在出现特定状况时也可以给予实物给付。如在面临失去劳动能力的状况下,可以获得康复性的治疗措施。这些康复性的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和恢复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如果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使得企业的正常运营无法维持,那么农村养老保险机构也可以提供经营帮工和家政帮工。

德国农村养老保险最低投保年限一般为15年,获取丧失劳动能力养老金的最低投保年限则为5年。其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养老金基值乘以级数即为月养老金。养老金基值原则上是根据前一年未婚投保人基于40年投保年限所测得的养老金值再除以40得到。而且该值在每年7月1日调整一次,调整的幅度与普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基值的调整幅度相等。级数由缴纳保险费的月份数乘以一个因子构成。若早于法定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则领取的养老金在整个领取养老金的时间里均要打一个折扣。

德国有13家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并在全国组建了一个农村养老保险机构总联合会。无论是农村养老保险机构还是其总联合会,都是具有自治特征的法人代表,受到国家的监督。它们的自治机关为理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在选举这两个委员会的成员时,所有的会员被分为没有外来劳动力的独立从业者和雇佣了家庭以外雇员的农场主两类,以此确保都有相应人数的代表进入委员会对一些事宜进行参与和表决。此外,在农村养老保险机构总联合会的理事会中,也有如联邦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联邦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等相关联邦政府部门的代表参加,但他们只有发言权而没有表决权。

目前,由于德国农场主在退休时从移交企业中已获得了一定的补偿,这样便有了一定的老年保障,所以德国农村养老保险对农场主有意识地设置为部分保障,而不是完全保障,这是农场主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资金来源于保险费、联邦补贴和其他收入,且所有农场主的养老保险税是相等的,之所以没有把养老保险税与企业的经营利润挂钩,主要原因是农场企业的经营具有不稳定性。

三、德、法两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德、法两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历史表明,若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农村养老保险体制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虽然德国联邦补贴的形式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变化,先是缺损抵偿,然后是固定数额的补贴,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对不能由保险费和其他收入抵偿的金额的缺损抵偿上。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政府首先应该充分重视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资金筹集,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从德、法两国的农村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方面、覆盖面和待遇方面待遇等方面,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目前中国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状况下,农村养老保险应该主要以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以家庭和邻里互助养老及自我养老模式为辅,即两者相结合的模式;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对其体制,应该尽快建立立法;从而对农村的养老保险筹资、发放等机制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目前,中国大部分县市未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门的管理机构,甚至没有安排专人负责此业务,有的地方是由民政部主管,有的地区是由劳动局主管,还有的地方是由社会保障局主管,这样多头窜动,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所以应尽快建立专门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农村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基金运营机构。

德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是按职业工种而设立的,这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有很大的关联性,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针对性,德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针对不同人群其设计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这对中国有借鉴意义。中国目前农村居民数量多、职业复杂,在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时,农村居民应分为“纯”农村居民和农村居民工两类类进行分类处理,并应设计出可接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办法。

1.“纯”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这一部分人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村居民,应实行部分积累模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其养老保险基金由农村居民缴纳的保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共同构成。个人保费可采取德国的等额上缴法定额分档次缴纳,鼓励农村居民投保。

2.农民工养老保险。对已经在城市有稳定职业、稳定住所的农村居民,通过改革户籍制度让其进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篇9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建议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并有加速趋势,而其中农村老龄人口占75%左右。这就意味着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是保障老年经济生活安全的有效约束机制,也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主要有多代同堂型、分居赡养型和独立生活型三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大量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难以增收,土地养老模式被打破,失地农民亟待养老保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农村家庭人口已经实现了由多子女家庭结构向“421”家庭结构的转变,目前逐渐出现“621”乃至“8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子女养老的比例在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给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试点的,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但是,“老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处于非常薄弱状态,各地集体补助标准千差万别,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得不到落实,没有体现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以及公平性原则;税务系统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可以执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均没有给予应有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投保金额基本上都集中在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所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很难实现;缺乏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以致造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基金已被挪用多年,至今难以收回。这样,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80%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的解决便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而农民问题中养老保险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旧农保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停滞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点实施,意味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发生改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是一件大事。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但是,中国农村养

老问题是否能就此解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怎样的生命力,有待探索。

三、“新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对于“新农保”的宣传与推广,采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本地政府宣传部门为主,并没有过多的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劳动力流动频繁,且有部分是常年不在家,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政策的理解并不到位。

(二)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由于各部门认识不一致,具体规范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重要内容的具体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再加上乡镇缺乏专职、专业保障人员,且缺乏专业知识,对于新事物适应能力缺乏经验,群众有疑惑得不到及时答复和解决,影响到了政策的推行。

(三)部分地区融资压力较大。虽然“新农保”政策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但是,在一些西部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和贫困地区,个人缴费这块恐怕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农民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四)制度衔接问题。一方面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人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但是,有一些。‘老农保”参保人以前缴纳的保险金以何种方式并人,资金以前运用产生的收益如何计算。另一方面,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的基础养老金将形成“国家债务”、“转制成本”,长期看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会形成多大的需求和财务压力。此外,不少地区还探索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等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参加“新农保”后,这些制度怎样处理。

(五)资金运作与监管问题。由于新农保的建立符合中国农村养老需求,当期马上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加入进来,这样也会形成相当大的缴费收入,对于新农保的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增值保值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要有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如何增值保值,资金的安全性有谁来保证,由谁来监管,这也需要在管理方面马上出台相应的新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积极全面的宣传政策。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动频繁,群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循序渐进,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采取办电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牌、彩装宣传车等形式,合理有效地宣传农村社保的政策,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教育群众树立防老、养老、敬老意识,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险是养老的可靠保障,自觉、积极参保,使保险进入农民的思想里,成为生活的部分。同时也要将政策宣传到位,不能急于求成,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项工程非常浩大的工作。

(二)出台具体的指导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和人口结构,在全国性政策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规范到位。同时抓紧建立专业的基层社保单位,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缴纳保费的多少应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情况,设置多个缴费档次,鼓励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于特殊地区,国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变全年一次趸缴为分期收缴,以缓解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

(四)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新老制度的衔接是“新农保”政策开展的一个关键点,其制定和实施得难度比较大,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度衔接的办法,兼顾公平与效率。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应可以相互转换、衔接。“新农保”在制度制定时需留有接口,以便将来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衔接。一是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详细转换办法在统筹区域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衔接的操作办法,解决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二是完善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把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都予以体现。

(五)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其中个人账户将会积累起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将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大挑战。为了更有效率地运用农保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篇10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建议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并有加速趋势,而其中农村老龄人口占75%左右。这就意味着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是保障老年经济生活安全的有效约束机制,也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主要有多代同堂型、分居赡养型和独立生活型三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大量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难以增收,土地养老模式被打破,失地农民亟待养老保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农村家庭人口已经实现了由多子女家庭结构向“421”家庭结构的转变,目前逐渐出现“621”乃至“8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子女养老的比例在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给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试点的,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但是,“老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处于非常薄弱状态,各地集体补助标准千差万别,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得不到落实,没有体现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以及公平性原则;税务系统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可以执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均没有给予应有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投保金额基本上都集中在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所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很难实现;缺乏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以致造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基金已被挪用多年,至今难以收回。这样,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80%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的解决便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而农民问题中养老保险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旧农保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停滞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点实施,意味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发生改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是一件大事。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但是,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是否能就此解决,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怎样的生命力,有待探索。

三、“新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对于“新农保”的宣传与推广,采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本地政府宣传部门为主,并没有过多的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劳动力流动频繁,且有部分是常年不在家,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政策的理解并不到位。

(二)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由于各部门认识不一致,具体规范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重要内容的具体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再加上乡镇缺乏专职、专业保障人员,且缺乏专业知识,对于新事物适应能力缺乏经验,群众有疑惑得不到及时答复和解决,影响到了政策的推行。

(三)部分地区融资压力较大。虽然“新农保”政策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但是,在一些西部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和贫困地区,个人缴费这块恐怕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农民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四)制度衔接问题。一方面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人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但是,有一些。‘老农保”参保人以前缴纳的保险金以何种方式并人,资金以前运用产生的收益如何计算。另一方面,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的基础养老金将形成“国家债务”、“转制成本”,长期看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会形成多大的需求和财务压力。此外,不少地区还探索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等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参加“新农保”后,这些制度怎样处理。

(五)资金运作与监管问题。由于新农保的建立符合中国农村养老需求,当期马上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加入进来,这样也会形成相当大的缴费收入,对于新农保的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增值保值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要有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如何增值保值,资金的安全性有谁来保证,由谁来监管,这也需要在管理方面马上出台相应的新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积极全面的宣传政策。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动频繁,群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循序渐进,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采取办电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牌、彩装宣传车等形式,合理有效地宣传农村社保的政策,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教育群众树立防老、养老、敬老意识,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险是养老的可靠保障,自觉、积极参保,使保险进入农民的思想里,成为生活的部分。同时也要将政策宣传到位,不能急于求成,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项工程非常浩大的工作。

(二)出台具体的指导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和人口结构,在全国性政策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规范到位。同时抓紧建立专业的基层社保单位,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缴纳保费的多少应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情况,设置多个缴费档次,鼓励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于特殊地区,国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变全年一次趸缴为分期收缴,以缓解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

(四)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新老制度的衔接是“新农保”政策开展的一个关键点,其制定和实施得难度比较大,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度衔接的办法,兼顾公平与效率。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应可以相互转换、衔接。“新农保”在制度制定时需留有接口,以便将来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衔接。一是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详细转换办法在统筹区域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衔接的操作办法,解决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二是完善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把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都予以体现。

(五)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其中个人账户将会积累起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将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大挑战。为了更有效率地运用农保基金,保证其安全性,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