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3:20

音乐教学重点篇1

关键词: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课程内容;音乐教育意义

音乐教育已经逐步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重要举措,在提升审美能力、开拓思维和陶冶情操等方面扮演着有力的角色,并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承担着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音乐鉴赏与创作,以及音乐文化传承等主要职责,然而大学音乐教育表现出的发展缓慢、重视程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成为制约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并系统的表现在传授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传承文化等方面,而系统化、体系化的音乐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推动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音乐教育传授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

作为年轻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自我认知等良好品质,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多重潜质,不仅是大学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音乐教育拥有培育人们审美能力,发掘和创造美的能力,其立足的根源便在于音乐教育包含着对乐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系统的课成教育,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聆听音乐,在感受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并逐步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修养。音乐文化的魅力不仅蕴含在高超的艺术表演技巧和美妙动听的乐曲之中,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则是蕴含生活哲理、陶冶情操的力量源泉。例如,古曲《高山流水》蕴含着尊重知己、相知可贵等良好的情谊,提醒珍视亲朋好友的良好素养。而音乐基础知识则将这样的传统文化理念,借助乐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源源不断的将传统的文化知识、道德情操等,输送给当代大学生。

(二)音乐教育培育音乐鉴赏与创作能力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快速成熟期,容易受到新鲜事物和错误观念的双重影响,而加强对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广大大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升对美的鉴别鉴赏能力,将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有助于广大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并以此逐步成长为综合型人才。大学音乐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与技巧的双重教育模式,其中理论教学方面将培育学生对美的感受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对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鉴赏,在深入了解各个音乐学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独立且健全的人格;而在技巧教学方面,深入发掘大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度,并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作为方向,不断为音乐的发展注入时代的活力,丰富和发展当代音乐风格。

(三)音乐教育承担音乐文化传承重任

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育相类似,音乐教育同样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的艰巨使命,在培育新时期音乐学子的过程中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发展音乐教育是提升经济创新产出、优化就业结构、传承文化的强有力补充,也是推动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措施。音乐教育产生的初衷便将进行广泛的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重要的目标,重视时代特征,汲取传统音乐的优良营养,在“教书育人”中实现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的。

二、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音乐教育注重培养技能人才,但缺失新型人才理念

伴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人力资源状况也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不断适应并作出新的调整,其中综合型大学教育便首当其中。首先,传统音乐教育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却对更具创新型的“新型人才理念”缺乏足够的重视。新型人才理念的提出,则是为了应对人才转型与经济转型脱节而产生的。其次,经济新常态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需要,原有的大学音乐教育培养计划远不能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导致音乐教育陷入单一重视技能的发展局面。音乐教育、人才理念与经济转型三者欠缺有机统一,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二)教育体制机制不明晰,缺乏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音乐教育承担着传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培育鉴赏能力、创次年能力等重要职责,其发展的深层次目的在于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多层次的人才要求。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却暴露出与培养目的欠缺吻合的弊病,尤其是办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存在“错位”的问题。音乐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往往依赖专业型大学的作用,相对忽视综合型大学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部分综合型大学具有培养音乐人才的比较劣势。同时,综合型大学过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的提升,但缺乏相对系统的德智与文化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具体的教育形式对解决实际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却难以满足社会对综合型音乐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上,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注重“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无论是从专业设置还是职业培养方案都体现出相对较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而在实际发展环节上,音乐教育重教轻学、重技术轻理论等弊病去却违背教育模式发展的初衷。音乐专业学生虽具有较高的演奏技艺,但缺乏理论总结与经验传授能力,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我国教育缺乏相对完善的音乐教育体制机制。

(三)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与区际差异

教育资源配置往往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最终又会反向影响教育自身的发展。在区际音乐教育发展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在传统的大学教育还是音乐教育上,资金配置与就业环境较中西部地区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致使音乐教育存在地区性发展差异并具有差异累积效应。在城乡音乐教育发展方面,农村因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民对于音乐教育的认可度低,广大农村居民寄希望于通过高考改变孩子的命运的理念根深蒂固,并由此引致音乐教育在中学阶段便陷入资金投入相对缺失、宣传力度与青睐度明显低于城市地区的尴尬局面。

三、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的侧重点与基本策略

(一)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的侧重点

深入发掘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存在的难点,尤其是音乐教育的侧重点,将有助于为大学音乐教育指明前行的方向,提升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德智体美培养过程中的显著作用。为此,应该重点锁定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以推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在倡导更加自主的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的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体系。1.更加重视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更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帮助。为此,需要更加清晰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将培育人的审美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发展,作为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的主攻方向。2.推行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针对大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并且存在的鲜明个体差异,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具有独特思维和音乐理念,为此需要推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将音乐教育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内涵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科学的创新,以满足多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作为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注重学生爱好与课程教育的相结合,更加注重“快乐学习”在提升学生素质和水平方面的价值。与此同时,要逐步变革传统音乐教育过于注重单一的技法传授或基础理论教授等教育模式,形成多层次、科学、立体的新型音乐教育模式。3.倡导更加自主的音乐教育方式大学生对课程教育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具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对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和培育创造性思维容易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需要逐步破除传统教育方式的禁锢性,推行更加自主的教学方式。为此,应该注重音乐课堂的互动流,深入发掘大学生的对课成教育的需求状况和青睐程度,尊重创造性思维和独特的想法。同时,鼓励并支持大学生音乐团体,帮助具有想法的大学生筹备相应的校园团体组织,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交流氛围,搭建起更加自主的学习氛围。

(二)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策略

针对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存在的难题,在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树立新型音乐人才理念,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教育培养体系,均衡音乐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对策建议,努力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1.树立新型音乐人才理念新型音乐人才应该是兼具音乐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和音乐文化传播能力的综合体,其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文化推动着与创造者的角色。应该逐步打破综合型大学在音乐教育环节所固有的“填鸭式教育”与“被动式管理”,更加注重新型人才培养里面,将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传播等内容纳入到音乐教育体系中,逐步建立更具科学性的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更具时代性的音乐教育体系针对音乐教育存在阶段性发展的特点,要不断为音乐教育体系注入新的血液,需要从音乐教育课程安排、内容选取、教育方式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相应且必要的教育变革。逐步打破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相对固守而缺乏创新的发展局面,以时代特色引领校级教育改革,并以音乐教育试点的方式探索新的教育体系。适时适度地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科学的制定音乐教育方案,建立人才培养需求与供给相适应的教育培养体系。3.均衡配置音乐教育资源综合型大学需要承担起推动教育均衡化的职责,以自身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配备与打造,作为推动音乐教育均衡化的重要举措。相比较东部发达地区,专业型的音乐教育学院在培育音乐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中西部综合型大学借助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政策环境等,在发展音乐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为此,要逐步焕发出综合型大学在推动音乐教育资源环节的价值,借助自身具有的音乐专业设置、设配配备和师资力量等,提升地区音乐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子威.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与分析[J].北方音乐,2015,35(21):186.

[2]周静.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52-53.

[3]李茵.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J].音乐创作,2013,04:185-187.

[4]屠锋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探讨[J].通俗歌曲,2015,09:163-164.

音乐教学重点篇2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简称“央音”,位于首都北京,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中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211工程”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院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教育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乐队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院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音乐学研究所等机构。作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心,以及社会音乐推广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齐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艺术)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

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和乐队学院、音乐教育系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a+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ChinaConservatoryofmusic)位于北京市,是以国学为根基,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素有“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中国音乐的殿堂”的美誉。

学校专业分布为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三大类,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声乐歌剧系、中国器乐系、音乐师范教育中心、钢琴系、艺术管理系、指挥系、管弦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0个教学单位,另设有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生院、考级艺术中心和附属中学,形成了以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为一体多层次教学体系。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音乐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作曲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音乐学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a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简称川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所以“音乐”为主要办学特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批准的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声乐一系、声乐二系、民乐系、钢琴系、管弦系、音乐教育系、电子音乐系、舞蹈学院、艺术学理论系、歌剧与合唱系、成都美术学、戏剧影视文学系、手风琴电子键盘系、流行音乐学、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国际演艺学院、传媒学院、艺术教育系、社科学院、数字艺术系、现代器乐系、戏剧系、艺术附中(本部)、继续教育学院(专科部)、基础部、艺术附中(新都校区)等31个教学院系,开办29个普通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钢琴、美术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工业设计、绘画、舞蹈学

四川省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简称“西音”,坐落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其前身是1948年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艺术学校音乐部”。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西北地区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校设有音乐教育学院、现代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系、钢琴系、舞蹈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基础部、艺术学理论研究室12个教学单位,另设有研究生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中心和附属中专、图书馆、陕西爱乐乐团等直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特色专业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专业、作曲(电子音乐)专业、音乐表演键盘乐器(手风琴)演奏专业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电子琴演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目前共设有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民族声乐系、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等18个本科院系(部),还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和5个实验乐团。

重点学科

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

广东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广东省专业:钢琴

广东省重点专业:音乐表演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学校为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1950年创办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195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留津部分)改称天津音乐学院。1973年,改称天津艺术学院。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天津音乐学院,分出美术部分另立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学院分为南、北两个校区,现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1个专业硕士(mFa)授权点,涵盖音乐表演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音乐学、作曲、声乐、民族声乐、民乐、管弦、钢琴、手风琴键盘、音乐教育、艺术管理、现代音乐、舞蹈、戏剧影视13个教学系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形成了完备的专业、业余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中专—本科—研究生系列人才的培养体系。

重点学科

天津市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乐学、音乐表演、音乐学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品牌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编导、(戏剧影视)表演、文化产业管理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也是中国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音乐学院为建设目标,施行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方针,秉承“立德、自强、崇文、精艺”校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全国2个音乐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音乐表演”、“音乐学”、“录音艺术”3个专业是特色专业,学校是湖北省高校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音乐与舞蹈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品牌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创办,是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1956年起改用现名。2000年,学院由文化部直属划转上海市领导,现为文化部与上海市共建院校。2017年9月,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办学九十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研究为核心,以音乐表演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应用音乐为延伸的音乐艺术学科综合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艺术人才,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学校办学层次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涉及7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艺术表演、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音乐科技与艺术、数字媒体艺术)22个方向,设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目前国内拥有三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音乐院校。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二级学科)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音乐文化史

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音乐舞蹈学

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艺术学理论:B+

音乐教学重点篇3

中专院校音乐教学工作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人才心理健康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兴趣爱好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专音乐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民间产生、流传的歌曲与乐曲,民族音乐能够反映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人们的喜好、反映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产生于生活基础的民族音乐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反映人们不同心理情况下的心情与态度。通过民族音乐的赏析能够帮助中专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下的音乐风格以及社会现状。同时通过民族音乐易于接受、文化传承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健康的文化素养。避免非主流文化对中专校园的侵蚀、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素养。

二、中专民族音乐教学的探究

1、以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作为切入点,开展中专民族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中专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特征、心理、以及审美情绪。同时通过民族音乐的思想培养学生强烈的心理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以中专民族音乐教育促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民族精神的培养、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民族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的培养。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民族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了解我国的抗争史。通过民族音乐反映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民风、社会情况。将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民族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传递给下一代,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以民族音乐形成与特点作为切入点,能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穿插与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民族音乐的背景材料以及文化气息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促进中专民族音乐教学目的的达成。

2、强化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兴趣

针对中专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现代中专音乐教学中应加强民族音乐的教学课时以及内容优化。结合音乐教学课本以及民族音乐的特点等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兴趣。通过音乐课本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为学生介绍并赏析我国多民族音乐的不同特点与特色,以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下的民族音乐产生背景、内容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兴趣。以《金蛇狂舞》为例,这一民族器乐合奏将民间的喜庆场面进行了深入的描绘、通过锣鼓、吹管、弹拨乐器的演奏体现了民间喜庆热闹的场面。而《十送红军》这一江西民歌利用江西民歌的基础曲调进行了创作,体现了江西人民对红军的欢迎以及依依惜别的场景。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通过民族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还能够通过不同地域的民族歌曲中的革命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了解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历史以及解放战争历史。利用民族歌曲的渲染、以及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爱国精神。

3、以多种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模式以及以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民族音乐的背景、历史条件以影音方式进行再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音乐的赏析,以此促进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还应注重历史学科与音乐学科的互动。将历史背景介绍与音乐赏析相结合,促进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改善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较低的现象,中专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应将民族音乐与兴趣小组的课外活动相结合。以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促进民族音乐的推广与传承。在现代流行乐坛中已经认识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信乐团的《北京一夜》中将青衣唱腔融入到现代音乐当中、在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将传统民族音乐有机的进行了结合。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的教学以及现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接受与了解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中专民族音乐教学方式的探讨1、以历史背景介绍民族音乐赏析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通过不同时期下的民族音乐背景介绍以及相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在赏析民族音乐的同时,更多地了解我国历史以及相关历史背景下的事件。在注重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内容的同时,使中专学生能够深刻了解我国不同年代民歌的历史背景以及背景条件下民歌创作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将民族音乐教学与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传达给我国新时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具有民族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奠定基础。

2、以模仿体验民族音乐提高中专学生的音乐素养

民族音乐教学除注重民族精神培养外,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兴趣。以我国民族音乐的易学易唱、民族音乐不同地域风格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音乐爱好。通过由浅入深的模仿体验以及学唱、演唱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名额特色、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条件的地域风格、歌曲形式以及音乐种类等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为现代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条、音乐赏析能力的提高以及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等奠定基础,使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以民族音乐舒缓情绪、陶冶情操,缓解紧张心情,促进社会的稳定。

音乐教学重点篇4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认识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找准对策,创新音乐教育。新世纪的音乐课,要从音乐教育的理念、教材内容、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改革。音乐课程改革的在教学中提倡的是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在师资力量上和教材上仍存在着问题,必须重视音乐的实践性和音乐的创造性。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052-01

学校音乐教育模式与社会、家庭的音乐教育相脱节,音乐课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分离,我国具体实践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音乐教育理论。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音乐教师水平不达标等等。“艺术无止境,音乐无止境,音乐教育亦无止境”。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教育中心,师生要积极互动,强调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小组合作,重视音乐的实践和创造。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但遗憾的是,农村中小学对艺体教育普遍重视不够,思想上不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侧重语文、数学的教育,而轻视了艺术体制的培养,导致了音乐课课程的安排不足,甚至不开设音乐课程。管理上对音乐课程不重视,学校对缺乏指导,考核上也不重视。部分院校音乐教师的工作情况不记入考核,想做怎样做就怎样做,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设音乐课程。必须加强对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工作,强化管理过程,对音乐教师的备课情况、上课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目标定位在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普通的教育,不要把他职业化专业化,这样不是遵循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它也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我们必须本着从这点出发,中小学音乐教育具有两个规定性:一、审美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艺术的本质,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门类之一的音乐课程,审美是第一位的。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第二个规定,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必须是普通与普遍相结合的音乐教育,不能做成是少数学生的专业性质的音乐教育,更不能做成一种职业性的教育。

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上述两个规定性,应该要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特点,确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时,必须以对学生的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机会为前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并把学习到的基本音乐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音乐的审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创造力;并为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发展。重点是教材改革的问题,因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不改革,音乐课程的改革就很难实施。

教材编写以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要依据。

教材编写时应当注意:

(一)学生主体。在音乐教育中要从观念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审美主线。以审美为主线,来编写教材的体例和内容,要谨记本质特点是突出审美教育;

(三)民族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具有自己的中国特色,不实行“拿来主义”。

(四)开放意识。要虚心借鉴世界上好的文化精华、先进经验,编入到中小学的教材。

(五)现代意识。要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和成果,从内容上接纳和传播最新音乐创作精品,是教材与时代接轨。现在的中小学的教材已经基本达到了要求。

师资水平不高,设施设备不完善,以及教学理念陈旧的影响,目前,在农村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时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现象相当严重。唱歌教学的确是音乐艺术中比较受学生接受、并且喜爱和理解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实施音乐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要改变“音乐课=唱歌课”这一尴尬局面,学校应该加大对艺体教育的投入,增添设施设备,并充分调动广大音乐教师的积极性,点燃激情,大胆创新,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既加强唱歌训练,又注重器乐教学、唱游教学和乐理知识教学,还适时开展好音乐活动,加强音乐能力的培养。因为中小学阶段是发展少年儿童音乐才能的最宝贵时期,我们应该在听、唱、奏等音乐审美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提高其音乐才能,提高他们的艺术感受力、鉴别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切实享受到全面真实的音乐艺术。

结论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教育中心,师生要积极互动,强调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小组合作,重视音乐的实践和创造。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但是,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当中仍存在这很大一部分问题。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问题上,我了解到,虽然在教育理念、教材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做了全方位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也在音乐教学中倡导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以突出音乐审美为中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注重合作小组的建立与评价,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做了一个全新的注解。但是,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当中仍存在这很大一部分问题。

在当今的现代化社会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应给中小学音乐教育一个正确的定位,把音乐教育看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音乐艺术的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一味的灌输音乐理论知识。我们要认真学习、认真研究、努力探索;音乐教育期待着我们探索出更多的音乐教育方式,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商立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要适应当今中小学的需要[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2]、陈海珍.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06)

[3]、李江宁.广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歌海.2007(05)

[4]、邹敏华.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J].艺术教育.2006(11)

音乐教学重点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

一、我国初中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50多年来中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专业音乐院校不断增多,接受良好音乐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涌现出众多国际知名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和创作出一批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在我国举办的各种重要的国内外音乐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音乐节、艺术节、歌手大赛等正如火如荼,展现出我国改革开放音乐教育的一片繁荣。与其同时,音乐教育也受到了广大国人的重视,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于孩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兴趣广泛,涉列的方面也不断的进行着变化。中学音乐教育中仍存在的不足。这些繁荣只局限于大中城市和各类专业艺术院校、音乐系科。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城镇,就会发现基础音乐教育的薄弱与落后、令人震惊,两者相比,形成极大的反差,反映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在城市与乡村发展极度不均衡的态势。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师资匮乏的现象极为普遍。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剥夺了农村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力?是谁阻碍了他们的音乐天性发展?

二、如何深化初中音乐教学改革

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深化初中音乐教学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1.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核心

《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现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价值。《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摒弃了以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注重学科发展的特点,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了新型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小学的学校音乐教育,主要侧重于音乐欣赏。希望通过音乐欣赏的传授,使广大的学生能够聆听到经典的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美的鉴别,也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

2.改革初中音乐课的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欣赏课旨在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引起对音乐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其音乐的审美文化素养,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音乐欣赏贯穿中学音乐教育的始终。如何在初中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深人研究和实验的新课题。这是一个大家熟知的现象,当今很多中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也很难真正地进入音乐。仔细分析,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音乐课过分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以往的教学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教训,把学生看成“可甥造的人”,于是乎,教师倾其所有,充分发挥一桶水的威力,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使学生丧失了自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兴趣和基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后,强调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的含义包括很多方面,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等等。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热情地在艺术的广阔天地中探索和求知。这就需要我们去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①、搞活教学组织形式、激活学生的兴趣音乐欣赏课中搞活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形式活泼多样便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感到枯燥单调。例如,在《音乐与戏剧(一)》(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四大剧种音乐)的欣赏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的新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预习——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单纯向单个学生提问的方式,课堂气氛一下子便活跃了起来。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是完全可以靠自身的主动学习便能掌握。(2)提倡使用多媒体。将欣赏的内容信息通过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即集音乐旋律、影像、文于一体。又可根据教学需要,或突出演唱的画面,或展示表演的场景,声像结合,既可特写演唱者的表情动作、身段,又可重点展示旋律、唱腔等。②、为学生提供课堂音乐体验的实践性活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仅局限于教师唱独角戏,对课堂开展学生的实践性活动简直不可思议。实际上,音乐欣赏课上留给学生当堂实践活动不仅重要,而且完全切实可行,实际教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根据教材特点,从教学内容出发,凡能让学生进行实践的便尽量腾出时间,当然,实践活动不能仅局限于一味的模仿,活动的内容也可以多种多样。

3.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改革

改革教学评价是以发展性评价为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本主义思想和发展性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激励学生热爱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出发点。运用等级制的记分方式,通过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强项评价、综合评价等手段,能够充分显示教育评价的民主性和公开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特长。改革。统一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为创新性人才的成长提供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音乐教学重点篇6

在我国历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很明显的独特性,发展历程也较为艰辛。目前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存在诸多不利现象,这时就需要教育部门相关人士重视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建立起一条适合本民族发展的多元化音乐教育道路。

(一)缺乏培养多元化音乐教育意识

由于我国有着几千年的音乐文化传统,加上民族众多,具有中国特点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然而在中国清朝末年后,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许多原因,导致西方音乐在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使得我国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西方文化的倾向,严重忽视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缺乏培养本民族多元化音乐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国外的审美标准,没有真正做到发展本土文化特色,不利于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魅力。这时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民族文化特点开展教学,同时也需要兼顾异域文化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吸收国外音乐文化的精华,推进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多元化音乐教学内容单一

在开展多元化音乐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音乐文化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内容,切不可将教学内容单一化,降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传承民族音乐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普及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清楚了解到我国音乐的形成过程,从中感受民族自豪感,真正丰富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增强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了解知识。同时,多元化音乐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利用互联网信息来丰富教学内容,下载更多吸引学生兴趣的音乐知识,让学生真正热爱音乐文化,有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三)音乐教育课堂效率低下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音乐文化教学不予重视,本来学校课时安排很有限,加上音乐教师的不重视,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指导,无法真正感受音乐文化的魅力,提不起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不断下降。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利于学生吃透音乐的精髓,无法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不断加强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为学生提供高效的音乐教学服务,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民族音乐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真正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事业做出贡献。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传承的作用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其他优秀文化内容,在认真评价他国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他国音乐文化的精华之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视野,学会用批判性的态度去看待他国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开展现代多元化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各国的音乐文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通过学生对他国多元化音乐的认识,提高对他国音乐的鉴赏水平和欣赏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成为民族音乐传播新途径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大多音乐题材来源于生活,教师采用更好的音乐教学方式可以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成为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将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获得系统全面的音乐知识,久而久之,成为多元化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教师想要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而选择恰当的音乐内容,真正教会学生去归纳和整理音乐文化,用纸质等形式将音乐信息整理并保存下来,以便后期使用者及时查询相关信息。教师要时刻明白,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务必将重组音乐文化作为首要任务,采用最简洁的方式教会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音乐知识,最终达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传承。

(二)增强民族音乐凝聚力

在音乐文化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从而实践多元化音乐教育,并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观,长期以往,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会影响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多元化音乐教育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普遍接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世界各国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使得许多音乐著作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差异,进而出现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这时就要求教师通过对音乐文化的教育来帮助学生统一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树立要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伟大理想。

(三)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由于音乐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变化的,特别是每个时期的特点不同,导致音乐文化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多元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传播,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上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播,继承和发扬音乐文化的优势,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同时,在音乐教学中,还广泛吸收多种文化的风格和精神,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加以更新和改革,丰富我国民族音乐的内容,进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教育需要一个广阔的教学环境,不可关起门来搞教育,需要我们走出去,多借鉴多言音乐文化的优势,不断创新音乐文化的内容,在与他国音乐文化交流过程中,真正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与此同时,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音乐交流和借鉴,从而培养出具备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创新民族音乐的形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教师在开展音乐文化教育时,可以创新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真正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由于我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加上五十六个民族的大融合,使得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点,不断创新民族音乐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接触更多形式的民族文化,进而在民族音乐中不断受到熏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加热爱民族音乐。目前民族音乐的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戏曲,曲艺和器乐,其中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这时,音乐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民族音乐的形式,将民歌与歌舞有机结合,杂糅二者的优势,创新出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让更多人可以接触到民族音乐,进而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三、多元化音乐教育中如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一)建立多元化音乐教育机制

要想在多元化音乐教育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就需要建立多元化音乐教育机制,为传承民族音乐工作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中明确指出,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始终坚持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并提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个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进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促使民族音乐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分清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音乐表现形态和音乐文化的差异,要改变传统音乐发展中一直坚持西方音乐教育一元化的理念,要求我国音乐教育部门在设置课程时多以本民族音乐课程为核心,外国音乐教育形式为辅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音乐教育方式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模式。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创新音乐教育方法,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我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在不断吸收国外的音乐谱曲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小提琴方法,加以创新和研究,创作出优秀的二胡作品,对作品中关于小提琴的使用技巧也详细加以解说,为后期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奠定基础。刘天华不仅仅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发扬广大,还为传承民族音乐提供宝贵经验,真正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音乐家,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二)构建恰当的音乐教学体系

在多元化音乐教学中,音乐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又具有较深的时代性,理应受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尊重和传承。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需要首先保障民族音乐课程的真正落实,加大对本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进而构建出合理的音乐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深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与多元化音乐的异同点。在现有的音乐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种是国家课程体系,一种是地方课程体系,最后一种的学校课程体系,范围是越来越小,进而构成更加紧密完善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教学环境的允许性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音乐课程体系,供学生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平台,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训练。

(三)整合民族音乐的文化资源

在音乐文化教育的不断加强中,需要教师整合民族音乐的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让学生更加感受我们是一个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多姿多彩而感到骄傲。要想真正将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纳入教学范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语言上的统一性,确保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沟通无障碍,亲自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风采,从而提升对音乐教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逐渐形成更加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广为大多人喜爱和接纳,真正继承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势。

四、结束语

音乐教学重点篇7

一、音乐性是音乐教育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重要条件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通过音乐进行审美的传递、体验和交流。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因此,具有深刻审美内涵的音乐教学必定是富有音乐性的。

二、音乐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

在保证音乐教学音乐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地位。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与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是课改过程中最积极能动的因素。教师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课改,用辨证的观点去理解教学新理念,理性的决策自身的教学行为,并通过潜心钻研新课标,重新认识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教学的重要地位,思考有效的加强音乐教学音乐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新角色就是要求教师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从大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着眼,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音乐教师只有深刻领会音乐教育的学科功能和育人功能,才能正确把握音乐教学的音乐性,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音乐性是音乐本色教学的回归音乐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音乐教育的功能、内容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教师们眼花缭乱,为了使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我们看到了一些“秀”课:媒体秀、表演秀,也看到了一些假课、空心课。音乐课堂迷失了方向,“变了味”。这很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音乐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关注音乐,实实在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真实、质朴”的课堂才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美的课堂,因为,美的事物首先是“真”,“真实、质朴”才接近人的天性,更加符合人成长的规律,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呼唤音乐教学本色的回归――音乐教学应有的音乐性!

四、正确理解学科综合,确保学科地位,突出教学的音乐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这就要求教师真正关注音乐、理解音乐内涵。它表明各学科课程在经历了教育改革的洗礼后,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势来重新审视学科的发展,在拓展学科视野,拓宽教育途径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致使其它学科的内容或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内容大量占据音乐课堂,造成喧兵夺主的现象。课改中的综合是为了更深入地加强对音乐的理解,通过综合,更全面地建立起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通过综合完善音乐自身的学习领域。从更大范围内让我们的学生更全面地获得音乐的益处。让学生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中寻找平衡点和连接点,从另外一个途径丰富音乐学习的内容。同时,也证明了作为一门最感性的艺术门类,音乐在沟通和形成这种联系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它将赋予我们音乐教育无穷的生命力,这是我们衷心期望的。课改中的综合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这个“度”,这个“度”就是以音乐为本。教师不管采用哪个学科哪种方式引题,都要尽快地切入到音乐场面的教学上,在课堂上让音乐早一点响起,早一点亮出音乐课的招牌。

五、合理使用多媒体,突出听觉艺术,回归教学的音乐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音乐教学容量等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将音乐与画面同时播放,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我们必须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果不顾及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单纯追求所谓课堂效果,为了电教而电教,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岂不是本末倒置?那种制作花哨,只图表面热闹的课件,忽视了对音乐内涵的关注,不仅起不到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音乐实践的作用,而且会分散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教师成为多媒体的“操作员”,那么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的恰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反之,会影响和降低音乐教学质量。

六、紧紧抓住音乐要素,深化音乐审美,提升教学的音乐性

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教学之根本,在各领域开展音乐教学都必须紧紧抓住音乐要素。如欣赏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去分析音乐作品,这才是深层次的欣赏。音乐欣赏为欣赏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欣赏者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这也是音乐教学要义所在。

音乐教学重点篇8

一、有效备课是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

有效备课环节是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梳理过程。高中音乐教学课程设置要综合教学内容本身、学生发展需求、学生学习特点、音乐学科特点、教学基本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就要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已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机整合,尤其是难易程度的分配,重点难点的划分,突出重点,破译难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张有弛,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教师要对课堂有整体掌控能力,做好可能发生的预案,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氛围,从而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二、尊重主体是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中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高中音乐教学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着力建设课堂的民主性、平等性、和谐性,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热情,培育学生新的课堂生长点,以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说多展示,逐渐形成欣赏音乐,认识自我,实现音乐素养。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元素启发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可以利用民族风,将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与音乐的旋律及乐器使用紧密结合,对比蒙古族风格《天堂》、维吾尔族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藏族的《青藏高原》等歌曲,让学生通过视听来辨别各民族音乐的差别,并且通过探讨民歌中的不同情感和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辨析力,学生也可以尝试着演绎民族音乐,既学到了民族风情的特色,也激发了学生对民族、对文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手段创新是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多元教学模式的需求已经明显增强。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环节,邀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鼓励学生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学生通过体验教与学的双重身份,在课堂找到主体地位,自主的音乐学习能力就容易大幅度的提升。这也是高中音乐教学有效性所追求的效果。教师可以预先留下作业,让学生动手搜索音乐背景,音乐的词曲作者的相关信息,歌曲产生的背景以及体现的文化内涵等等。在课堂上,由学生和教师配合,完成曲目的播放和解读。学生根据对歌曲认知的加深,阐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从而喜欢上歌曲。以《歌唱祖国》为例,既能够体现特定历史时期人民为国的大无畏精神,又能够在新时期尤其是90后乃至00后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塑造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音乐可以打开心灵”,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学的演示,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悟历史,承担责任,体味人生。

多媒体技术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有效的将音、图、话、文字有机结合,严重冲击了传统只有教师一个声音的教学模式。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全身感官,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领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内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理解。比如,在乐器教学,我们很难通过图片或者教师口述将各种乐器解释清楚。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展示相应乐器的图片,播放乐器发出的声音,在何种场合运用相应的乐器,以及由几种乐器所演奏出的完整乐曲等等,让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及乐器产生和运用的思考,促进学生艺术细胞的形成,以实现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重点篇9

【关键词】教学方法;《西方音乐史》;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29-01

《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系统性较强的音乐理论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所有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脉络,内容包含西方音乐发展过程中每一时期的音乐作品、音乐流派、乐器器乐、音乐家、音乐思想等,具有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信息量广的特点。作为音乐理论的必修课,不论是在专业的音乐院校,还是在高师院校的音乐系科,《西方音乐史》都是学习其他音乐理论课的基础知识储备。

一、教学对象分析

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是较为重要的环节。虽然在音乐院校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都是和音乐有关,但是追究到专业细节上,还是有一定出入的。因为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音乐的悟性都是有差别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科学且全面地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现今我国音乐学院、艺术类院校等各类综合性大学招收的音乐专业学生,他们基本掌握了西方音乐史的基本知识点,但各方面学习程度较浅,因此在选择教学对象时,应根据学生掌握的音乐基础理论和技能进行授课,入学后必须学习《西方音乐史》。

二、课程的设置

学校设计的每个专业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表演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学习西洋乐器方面的学生,会对本专业的《乐器和器乐发展史》课程进行学习;演唱专业的学生会深入学习《艺术歌曲发展史》课程,这样会对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播音与主持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其综合素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课程设置具有较多特点,可以把《西方音乐名作欣赏》和《西方音乐史》相结合,合并为一门课程,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同时对音乐作品鉴赏和音乐史进行学习。作曲技术理论和作曲专业的学生,以及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学习《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此外,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学生,在现代史课程方面要加强学习力度。所以,将分建制度通过科学的方式运用到高校音乐教学管理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灵活进行课程选择,同时还对负责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教师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三、教材的选择

阅读《西方音乐史》的编撰史发现,西方音乐史建设成立的初期,在教材方面非常缺乏,张洪岛先生的《欧洲音乐史》成为各院校主要使用的教材,这本书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出版成为通用教材。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一些西方著作对比,该教材内容全面而系统,在研究方法上的探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该书采用“不成熟的唯物主义视角”作为历史背景,导致作曲家在评论时受到很多政治观点的影响,因此,20世纪90年代,各院校不再选用这本教材了。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有关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西方音乐文化》(蔡良玉)、上海音乐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西方音乐简史编》(沈旋等)、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冯志平),等等。目前各院校的通用教材,以此期间出版的作品橹鳌

四、教学内容和目标

各院校在西方音乐教学中,尽管在课程结构上设置了不同性质的课程,但是绝大多数学校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区别对待。第一,公共课《西方音乐史》在教学理论上的区别较小。第二,大部分音乐院校将古典、浪漫主义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为西方音乐史的重点教学内容,对西方音乐史两头的发展,通常是一带而过。第三,没有将音乐名作欣赏和音乐史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很多内容重复讲解。要想合理解决以上问题,一定要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周密而严谨的设计。

五、探索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应对这些教学方法特别重视:第一,将实用性和学术性良好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方向,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要有所侧重;针对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部分省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第二,将中西方文化及音乐进行结合对比,将启发性教育作为教学重点。第三,通过多媒体进行网络教学,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将原本枯燥无趣的课堂环境变得丰富多彩,开阔学生的视野。

六、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音乐史》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熟记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的“工具”,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文化精髓,领会经典的文化内涵,激活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音乐教学重点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86-01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比如: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音乐教育则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语言教育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教育则具有语言文学的特点。各个科目的教育必须在科目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那么应该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呢?

一、培养音乐情趣是关键

1、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

2、通过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拍手、拍腿、拍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3.拓宽幼儿知识面,提高唱歌兴趣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

二、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读者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