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26

雾霾治理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京津冀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大气污染严重,近年来华北地区频繁出现雾霾,危害巨大。京津冀地区是雾霾的重灾区,雾霾防治的过程中面临比其他地区更大的压力。北京、天津地理位置特殊,被河北所包围,而大气污染治理不同于其他污染,此地污染的空气随时可以流动到另一地方,要解决京津冀雾霾问题,势必需要三地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由于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因此三地在对雾霾治理的理念上存在差异,要实现三地携手治霾,构建雾霾防治合作法律规则是关键。

京津冀雾霾防治面临的难题

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过程中,“重事后治理而轻事前保护”的状况十分突出。京津冀的雾霾防范与治理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相较于污染前对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后再来治理的周期长、成本高,甚至部分环境污染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即使花m很大的成本,也不能恢复原生态的环境。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大气污染严重,频繁发生的雾霾对三地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三地决定下大力气治理雾霾,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三地在雾霾防治的过程中合作意向不足,合作基础薄弱。

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其定位决定了应当将改善环境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课题。天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工业发展相对走在前沿,经济发展的方式主要向能源节约型方向发展。相较于北京和天津,河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以重工业为主,其中又以钢铁产业作为其经济支柱。京津冀三地在雾霾防治的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妥善解决各地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强化三地在雾霾防治领域协调配合的关键。要实现三地防治雾霾的协同作战,无论是雾霾防治政策的出台,还是联合执法等联防联控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改进现有制度、规则,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做好保障。

与此同时,现阶段三地关于雾霾防治中,社会力量诸如公民、企业等单位多数是迫于行政权力而被迫参与,社会力量参与雾霾防治的主动性不足,也会直接影响着雾霾防治的效果。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瓶颈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缺乏统一性。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不一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观念存在差异,直接导致雾霾防治法规政策上的各自为政,主要表现是京津冀三地在雾霾防治过程中的标准不统一,同时关于雾霾防治政策法规也缺乏有效的衔接性与关联性。这势必造成三地在协同开展雾霾治理,特别是政策法规的执行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随着国家层面对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工作的推进,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缺乏统一性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法规政策碎片化的现象。大气污染的传输性,京津冀三地区域位置的特殊性,要求在雾霾防治领域必须走向相互合作的道路,立法上的合作尤为重要。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呈现临时性。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中,存在大量的临时性草案,而部分临时性草案一经实施,则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存续。一些雾霾防治临时性草案的出台过程相对简单,出台时间较短,制定程序简化,缺乏法规政策的科学性与严密性。要实现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防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法律法规。京津冀三地携手治霾,需要立法先行,相对稳定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是保障雾霾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的前提,也是实现雾霾防治最为有效的法律保障。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实施效果差。再完美的法律法规,如果没有良好的执法环境与执法行动,终将是纸上谈兵。京津冀三地雾霾的防治,既需要完善统一的立法作为后盾,更需要严格的执法作为保障。长期以来,违法成本低与守法成本高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困难最为重要的原因。一些企业在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发生后,其受到的处罚远远低于其因违法行为产生的收益。

随着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警示起到一定的作用。实践中,在执法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联合执法的过程中,踢皮球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京津冀三地雾霾的防治,需要执法部门的联防联控,实现治理措施、治理标准、治理手段、治理力度的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从末端制止环境违法行为,防止污染源在三地之间“打游击”,进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雾霾防治良好效果的实现。

构建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法律规则

保障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事宜的前提和基础是法律规则上的合作。三地应树立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的理念,摆脱各自为政的零散碎片化立法思维。对于已有的雾霾防治政策法规,应当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整合与衔接。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雾霾的防范与治理。三地通过立法上的协调一致,辅之以执法层面的联合行动,共同构建三地雾霾防治合作法律机制。

树立京津冀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理念。京津冀雾霾防治在法规政策上已初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包括三地联合的一系列行动指南与法规草案,但是距离统一的立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整合原有的三地关于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结合防治工作实际需要出台统一性雾霾防治法规政策实属必要。在制定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三地实际情况的调研,重视三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法规政策的制度红利可向经济发展稍滞后的河北倾斜,以最大程度调动其雾霾防治的积极性。

强化京津冀雾霾防治政策的衔接。立法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于现有的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一味地将其全部推倒重来,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不能保障立法的质量。因此,制定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规则,应注意做好与现有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的衔接与整合。除此之外,对已有的合作程度不高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解释,同样是京津冀三地雾霾治理立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严格京津冀雾霾防治联合执法。京津冀三地雾霾的防治,仅有立法保障仍不能实现有效的防控与治理,还需要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作保障。立法、执法和守法密不可分,在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过程中,同样应当对执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规定与监督。统一化极强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还不能从根本上保障雾霾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落实到实施的层面。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法律规则同样应当包括三地联合执法的内容,从制度的层面上协调各部门共同作为,避免各自为政的情形发生。

发挥京津冀雾霾防治领域非政府力量。在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过程中已初步形成雾霾防治协调机制,由中央政府统一协调,包括环保部在内的中央国家机关从法律、经济以及技术手段上予以全力支持。但在雾霾防治协调机制中,仍以政府及各行政部门为主导力量,而公民与企业等非政府群体发挥的力量甚微。雾霾防治的成果归于广大的公民个人,雾霾防治同样应当依赖于众多的企业和公民,事实上,企业和公民也是许多大气污染的实施者,他们环保的自觉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对于防治雾霾至关重要。迫于政府压力关停的企业,始终有死灰复燃的几率,即便是排放达标的企业,也可能存在偷排偷放污染物的情况,因此,通过法律法规层面,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调动企业和广大公民等社会力量参与雾霾的防范与治理,才是治本之策。

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前,更危害子孙后代。京津冀三地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面临比其他地区更为棘手复杂的难题。构建京津冀三地合作法律规则,才能从立法上保障雾霾防治工作的长期有序进行。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①赵洪超:《雾霾的跨区域治理――以京津冀为例》,《改革与开放》,2016年第7期。

雾霾治理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雾霾;公益海报;海报设计;设计风格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新时期,在谋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大气污染问题的加剧,使得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雾霾”问题的防治上。实际上,雾霾问题这些年来已经成为街头巷尾人们日益的热点,十分引人关注。此次研究也是从这样的背景出发,通过公益主题海报设计来探究这些问题。在“雾霾防治”的主题海报中,要把握好关键性要素及受众群体的实际需要,完成了较为周密和有效的设计工作,可以为更好的推广公益海报知识和传播公益海报文化正能量做出更大贡献,从而推动此次“防治雾霾”海报设计的实践进步,为促进雾霾防治工作作出贡献。

1.2研究的意义

在此次研究中,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是极为重要的。由于雾霾的现象及其背后蕴藏的大气污染的问题,业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困扰着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其次,基于雾霾现象防治而推导出的公益主题海报的设计,具备显著的社会意义,同时具备艺术性特色。因此,此次的研讨具备实践的启迪价值。

图1雾霾主题海报

通过这次的分析和研判,大致能够探究出雾霾防治的主题背景下如何将公益内容融入到现代海报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去,使其更加贴合社会生态需求,使其更加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诉求。成功的公益主题海报设计作品(如“雾霾”主题海报)还可以给公众带来愉悦的欣赏过程,带给人们多元化的文化欣赏空间。所以,此次研究也具备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公益主题海报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公益性原则

以雾霾主题为代表,公益主题海报具备显著的公益性特色,这也是海报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公益主题海报对于更好的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公益主题海报还有一重意义就是服务大众,这主要是因为公益海报自身的性质以及自身的取材所决定的。公益主题海报的创作同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很多都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当中,因此反过来对我们的生活也能产生较大影响。

2.2社会性原则

毋庸置疑,公益主题海报还具有社会性原则,即海报本身题材和元素都是来源于社会事件,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公益与慈善都是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行为和活动,是基于人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与慈悲心理而衍生出来的概念。而公益主题海报的发展反映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微公益的发展和兴起,而传统公益慈善理念的综合运用则提升了公益主题海报发展的品质。所以,公益性原则是值得关注的。

2.3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益主题海报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契合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知道,公益主题海报是草根的艺术,伴随着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内容题材也呈现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内容是任何电影的“灵魂”,也是能否吸引受众、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公益主题海报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也必须把握好内容,只有提高了内容品质才能真正赢得受众与市场的欢迎,才能取得良好的公益宣传效果。所以,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公益主题海报才能够取得设计的成功。

3“防治雾霾”公益海报设计的方法及策略

3.1雾霾防治主题思维的贯彻

“防治雾霾”公益海报的核心诉求是唤起人们对雾霾危害的重视,推动雾霾防治工作的进步。因此,在下图选取的案例中,“雾以恶小而为之”雾霾主题海报的设计虽然取材的重点在工业污染源,但是犀利的文字表述方式和逼真的未来大气的视觉效果都给欣赏着带来心灵上的共鸣,更能从心底触动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这种通过让观赏者从画面效果联想到自我未来的设计方式,可以引发大面积观赏群体对公益广告信息的自我传播性,从而带动全民环保的热情

3.2主题色彩的优化组合

在防治雾霾的主题海报设计中,色彩的选取和组合搭配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雾霾的色彩元素一般是较为素淡和低沉的,常见的色彩包括黑色、灰色等;另一方面,不同色彩的组合能够传递出雾霾主题海报的思绪意涵,带给受众更为深切的启示。此次雾霭主题海报的设计色彩講究单一色设计,画面中主要使用灰色、黑色和白色三种颜色搭配,看似如同老照片的视觉处理方式,引发人类的思想共鸣,画面设计简约,将不同色彩中雾霭的强烈对比效果展现出来,更加反衬出雾霭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程度,呼吁身边每一人加入保护环境的大军中,呼唤人们对于雾霾防治问题的关注,推动全社会都加入到防治雾霾的队伍中来。

3.3雾霾形象图形图案的设计运用

毫无疑问,图形图案的运用和表达,是雾霾防治海报设计的重点。“防治雾霾”公益海报的画面设计作为一种视觉行为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与图案效果来传达设计者呼吁环境保护尤其是雾霾防治的理念。案例中构图的处理是“防治雾霾”公益海报的设计要件,即画面和图形的构造、布局关系到广告主题能否被广泛传播,能否真正深入人心。在此方面,设计师必须开动脑筋,将设计的理念融入到雾霾的图形图案本身,提升构图的生动与立体。通过这种案例的展现,图案的价值一下子展示出来了,能够加深人们对于雾霾的印象,提高雾霾公益防治的传播效果。

4结论

雾霾治理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生态视角;金华:雾霾:联防与治理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82-01

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分布着较多的重工业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在很程度上导致区域雾霾的出现。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乐群表示,从目前来看,城市之间污染相互影响日益显著,大气污染的变化呈现显著同步性。基于雾霾的交互性及传播性,联防与治理机制的构建极为重要。

一、金华地区雾霾联防与治理的重要性

2013年,在省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平台上,金华市区的几个监测点都显示pm2.5红色严重污染警报。在空气质量等级严重污染的情况下,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雾霾如此严重情况之下,结合各地区、各行业一起合作来强化治理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污染,雾霾的危害很多,对于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身体,其不仅能够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更是能够提高死亡率。在这种情况之下,强化雾霾联防治理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地生存环境。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提出:我国的大气污染呈现地区污染抱团的趋势,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必须实施区域联防联控。通过联防联控治理雾霾能够更好地解决大气污染,减轻雾霾程度。

联防治理雾霾能够解决单一地区或者单一行业治理雾霾的薄弱力量,以团体的方式来解决,无论是从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媒体报道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联防治理的过程中,其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通过强化沟通,为确保金华地区环境质量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二、金华地区雾霾联防与治理的措施

欧盟是区域污染防治的典范,通过签订国际公约、统一制订法规、污染物排放限值等措施来实现区域联防联控。我们可以结合欧美治理区域污染的经验,结合金华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有效地强化联防联控治理雾霾。

(一)行业联防联控

雾霾的治理不是单纯某一行业的事情,要通过强化行业与杨业之间的合作联防联控治理雾霾。从雾霾产生的社会原因来看,其包括了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排放甚至烹饪等。结合雾霾产生的原因,通过联合汽车行业、重工业行业、餐饮行业等,一起采取措施来治理金华地区的雾霾情况。为了让行业之间联防联控治理雾霾的效果更好,可以在金华地区内设置“行业联防治霾委员会”,以委员会的方式统一对各行业进行管理和监督。“行业联防治霾委员会”具体负责以下工作:

首先,做好行业内关于雾霾的信息共享工作。雾霾要有效得到治理,必须了解雾霾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共享工作中,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微博,负责人将每天金华不同地区的雾霾指数公布,让相关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关于不同行业如何治理雾霾的信息都可以及时公布,切实为雾霾治理提供有效信息。

其次,做好行业内关于雾霾的有效治理工作。“行业联防治霾委员会”可以明确各个行业的责任,以制度的方式对各个行业的排污标准进行统一。

另外,做好行业内关于雾霾的定期监督工作。由金华地区的环保部门定期对不同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环境监测,以季度为周期,定期在所有行业内汇报监督结果,对于表现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提高企业参与热情。

(二)区域联防联控

雾霾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环境问题,而是全国甚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金华联防联控治理雾霾过程中,将婺城、金东二个市辖区,东阳、义乌、兰溪、永康四个县级市等结合起来,分别从治理制度、措施和反馈等方面来加强整个金华区域内的联防联控工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义乌地区是商贸集中地,来往车辆过多,如何有效地管理好车辆,减少汽车尾气是义乌环保部门的责任。

首先,明确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作用。把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搞清楚,涉及到的区域责任划分清楚,注重发挥各个参与方的主动性,才能构建联防机制,最终解决雾霾问题。可以将地域的相关负责人召集在一起进行探讨,就各地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或者需要有效管理的重点企业进行公开交流,以此作为动力促进各地区雾霾治理工作的开展。

其次,定期了解各地区雾霾治理的实际情况,可以指派专业人士结合各区域产业情况就各区域应该如何治霾进行规划。为了强调治理雾霾的效果,可以通过异地评估的方式来强化治理雾霾的效果。比如东阳和兰溪地区,定期互相派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士来评估对方的雾霾情况,可以设置“每月一评”,将不同地区雾霾指数以文件的形式或者在微博上公布。

(三)强化多方监督机制

做好雾霾联防联控治理工作需要强化多方监督,只有监督到位,才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雾霾治理的效果。

首先,设置接待举报或者监督的部门。专门设置一个管理和处理举报或者监督雾霾处理的部门,比如金华联防联控治霾监督处。以监督处的名义鼓励群众或者企业来举报排污的企业或者将不作为的企业或部门进行举报,监督处随时进行核查,一旦情况与举报相符,及时处理。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鼓励群众监督。置举报信箱、微博官方账号、论坛代表等多种途径来强化监督机制。尤其是网络微博官方账号和论坛发言等,都能够充分发挥网络舆论作用,将大家关注的雾霾重点反映给相关部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在微博上设置一个“金华雾霾联防与治理监督”这样的账号,每天更新天气情况及相关措施,供大众监督。

另外,将媒体与监督工作结合,作为重要的舆论方式,媒体在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在雾霾联防的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地方电视台或者是当地的报纸对每日的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情况进行报道,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督促区域或者企业尽到社会责任,配合各方做好雾霾治理工作。

四、鼓励多方共同参与

所谓的多方共同参与,主要是政府、企业和群众。

作为政府,首先要联合政府各部门发动关于雾霾治理的相关措施,比如,财政部门要为雾霾治理提供资金,宣传部门要将雾霾治理必要性及金华实际情况等进行宣传,环保部门切实有效地督促企业治理尾气排放等。另外,雾霾天气的影响直接给政府工作的开展施加压力,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其公共职能,为公众服务,竭力为金华地区的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作为一个企业,有责任为公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切实按照规定制度进行排污或者废气处理,尽量避免由于生产因素而导致过多废气排放增重了雾霾情况。在企业管理中,政府要鼓励企业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通过企业环境与经济挂钩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治理雾霾的积极性。

作为公众,要努力配合到雾霾治理层面,从“我种一棵树”做起,为构建金华地区良好的环境奉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三者共同参与的新机制下,鼓励各单位做好本职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治理金华地区的雾霾。

雾霾的治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上文中,笔者就从行业与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多方监督及多方参与等方面来强化生态视角下金华地区雾霾联防联控的治理。这样,在多方努力下,缓解金华雾霾情况,促进金华地区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宋文月.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雾霾治理的必要性篇4

1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以下简称绿皮书),首次对雾霾天气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绿皮书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长期研究大气污染的南京大学教授刘红年等专家也表示,总体而言,雾霾污染趋势还在增强。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截至11月4日,平均雾霾天数已达29.9天。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污染重等特点。

毫无疑问,中国当前的雾霾防治形势已十分严峻。虽然雾霾在近几年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治理不容迟疑,但一些地方囿于被动应对,驱霾“靠风吹”,治理“靠别人”,收效甚微。当前,面对“凶猛霾势”,要想在这场防治雾霾攻坚战中赢得胜利,必须触及根本问题,并列出“责任清单”,强力执行。

近五十年来雾减霾增

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不用通过气象数据分析,人们就能真切体会到这种“会呼吸的痛”。而如今绿皮书用翔实的数据再次印证了这一感受。

绿皮书指出,1961年至2012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年雾霾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上世纪80年代前,中东部地区平均雾日数基本都在霾日数的3倍以上。此后,雾日数呈减少趋势,而霾日数呈增加趋势,雾霾日数比例逐渐减小,特别是2011年和2012年的霾日数均超过雾日数。

进入21世纪后,中东部地区连续霾过程站次数增加显著。资料显示,连续3天的霾过程站次数由725.5站次增加到2010站次,连续4天的霾过程由444.4站次增加到1292.1站次,连续5天的霾过程由291.8站次增加到881.1站次,连续6天的霾过程由200.3站次增加到628.2站次,分别是20世纪平均值的2.8倍、2.9倍、3.0倍和3.1倍,其中持续时间越长的霾过程站次数增加越多。

在空间分布方面,我国年雾霾日数变化趋势呈东增西减趋势,东北、西北和西南大部地区雾霾日数每年减少0天至0.5天,除新疆北部外,西部地区年雾霾日数基本都在5天以下。而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则呈增加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广东深圳和江苏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雾霾日数为25天至100天,局部地区超过100天。

被“霾”没的健康

前段时间,一则“江苏8岁儿童患肺癌,雾霾可能是致病主因”的新闻震惊网络。而绿皮书中更是直指雾霾天气会影响生殖能力,再度引发社会热议。人们不禁感叹:雾霾真的这么毒?

据绿皮书报告称,雾霾天气影响健康,除众所周知的会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使慢性病加剧、改变肺功能及结构、改变人体免疫结构外,还会影响生殖能力等。这一说法得到众多生殖专家的认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主任医师辛钟成表示,雾霾影响生育系统是有根据的,相比较而言,男性生育系统比女性更易“受伤”,从新生儿到成年男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雾霾天气除了会影响男女生育能力,还会影响孕妇腹中的胎儿健康。美国一项研究曾对每位怀孕妇女周围环境的48小时空气样本进行采集,白天采用便携式空气监测器,夜间则把空气监测器置于床边。这是首次针对孕期空气污染对胎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怀孕妇女,娩出的宝宝出生体重降低9%,头围数减少2%,而生活在空气相对较好的环境中的怀孕妇女娩出的宝宝则没有明显变化。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0月17日报告称,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它的重要组成部分pm10可被认定为一类致癌物。由此,包括雾霾、柴油尾气等在内的大气污染在致癌方面的危险度已与烟草、紫外线和石棉等致癌物处于同一等级。

谁“霾”下恶果?

造成我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元凶”是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特别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帮凶”,具体包括静稳天气加上高湿、混合层薄、降水日数减少等。

大气污染是“元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坦言,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雾霾污染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它的根源还在于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煤炭和石油。

环保部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显示,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201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267.8万吨、2273.6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其中,重点区域城市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40微克/立方米、86微克/立方米,为欧美发达国家的2至4倍,北京到上海之间的工业密集区为我国对流层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此外,城市扬尘、机动车数量剧增也是加剧空气恶化的重要因素。

有数据显示,深陷雾霾“锁城”的山东2011年机动车保有量为2000万辆,居全国第一,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48.6万吨,占全省排放量的27.1%,是仅次于火电行业的第二大污染源。全省高排放黄标车约900万辆,其中,大中重型黄标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70%,尾气中的多种废气污染物最终转化为pm2.5和臭氧。

气象条件成“帮凶”

面对挥之不去的雾霾阴影,不少人从气候变化角度发出这样的疑问:雾霾多发是否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日前的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摘要进一步确认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从1880年至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85℃。过去三十年,每十年地表温度的增暖幅度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

那么,气候变暖与雾霾频发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气象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暖冬使得冷空气活动减弱,导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静稳天气增加,从而提升了雾霾发生的频率。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首席气候专家周兵从降水减少的角度分析了雾霾高发的原因。他介绍,近50年来,全国降水日数减少了10%,导致气溶胶的湿沉降(即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减弱,更多的气溶胶留在大气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雾霾多发。

战雾霾需多管齐下

随着北方城市相继进入供暖季,传统燃煤取暖带来污染物增多,保障供暖的同时,防治雾霾迎来更加严峻的形势。这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对当前治理雾霾力度的一次全方位考验,一场保卫呼吸的“雾霾攻坚战”已经打响。

戒“煤瘾”优化能源结构

有专家表示:“要治理大气污染,必须把煤耗降下来,把‘煤瘾’戒一戒。”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能源结构单一等问题,燃煤产生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若要从源头严抓污染排放,切实加大治理雾霾力度,必须着力戒除“煤瘾”,切实减少燃煤污染。具体而言,就是一手严控“烧出来”的污染,一手严控“飘出来”的污染。

一方面,严格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各地要按照相关要求,完成节能降耗目标。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清理违规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大力调整热源结构等,努力减少“烧出来”的污染。另一方面,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对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全面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同时,还要通过减少燃煤加快工业污染治理,通过烟气脱硝、脱硫、除尘设施建设,减少“飘出来”的污染。

严格控制汽车排放标准

有专家认为,从三方面努力可以让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新鲜。一是加大老旧车的淘汰力度。有业内人士指出:“过去一些老旧车的发动机由于技术原因,排放标准较低,仍是国二国三的标准,而现在排放标准已经升级至国五,更应该加大老旧车的淘汰更新力度。”第二,提高排放标准等级。尤其是北京等大城市,完全有条件从排放标准上率先提高等级。第三,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力度。

此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有效降低城市道路汽车拥挤,减少尾气排放。具体而言,保持现在轨道交通黄金期的建设开通速度,提高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使得部分路段拥堵不堪的窘境有所缓解,引导民众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设施。

实施区域联防

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呈现地区污染抱团趋势,要有效解决该问题,必须实施区域联防联控。例如,北京的强霾污染治理不仅要考虑市内污染源,还必须考虑天津和河北地区的污染来源。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实质性的应对机制,可考虑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如建立跨地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委员会等。在进行区域联防联控时明确不同地区的责任,充分考虑各地的环境容量、承载能力和成本等因素。

除了地区间和城市间的联防联控之外,还需要建立部门和行业间的协作控制机制,使相关部门做到数据共享、措施共同制定、执法协作配合。

雾霾天气的出现与气象条件变化密切相关,专家建议,多部门可联合建设全国统一布局、覆盖全国、重点地区加密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同时,应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观测数据资料的跨部门共享平台的建设,发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技术方法。

普及雾霾知识不可缺

雾霾治理的必要性篇5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受到过严重的雾霾影响。雾霾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环境问题。而目前针对雾霾治理和改善的种种措施并未十分有效。环境雾霾问题的法律完善十分必要。本文试根据雾霾问题的特点,探讨雾霾的环境法律责任中民事、行政、刑事方面法律责任的完善方法。

【关键词】

雾霾;特点;法律责任

由于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的发生,环境雾霾问题已成为一大主要问题被人们所关注,由于雾霾,美国《纽约时报》甚至将北京城形容为“机场里的吸烟区”。雾霾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以下根据雾霾问题的特点,尝试探讨雾霾的环境法律责任中民事、行政、刑事方面法律责任的完善方法。

一、雾霾问题的特点

雾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的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环境污染现象。雾霾的天气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有着密切的关系。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已经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采取严厉的措施治理大气污染,但截至2014年初,雾霾问题依然严重。

雾霾问题法律治理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性强。由于雾霾产生的原因的多方性,治理雾霾问题也必须综合考虑,从各个方面出发,综合进行治理。第二,污染与雾霾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同样由于雾霾产生原因的多方性,在雾霾产生时,往往难以将雾霾这一结果归为某些行为不当的环境污染人。由于行为人产生的法律后果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难以证明,导致法律责任承担时产生问题。

二、雾霾问题的民事法律责任完善

基于公民的环境权,公民应享有环境诉权。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美国联邦政府之外)任何个人和法律实体都有资格对任何个人、法律实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但有关公益诉讼的制度是不完善的,具体应进一步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并且只规定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个人却无权提起公益诉讼,但环境问题如雾霾,实际上却对每个公民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不利的影响,应该有权提讼。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存在问题,如果某一组织以雾霾严重,以一排放大气污染物超标的企业为被告,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时,如何确定该原告享有合适的诉讼主体资格,以及被告对雾霾发生的影响力的大小,以及赔偿所得的分配问题,都存在一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由于雾霾的特点中污染与雾霾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很难将雾霾具体归为某企业或个人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但一个企业不合理不合法的向大气排放污染物时,其对雾霾的产生实质上就会产生影响。因此,任何公民或组织在发现有助于产生雾霾的因素时,法律应该规定其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对有直接损害的,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害不明显或无法证明损害与不法行为有因果关系的,由于其对环境确实产生了不利影响,则应该根据其危害程度,承担相应的责任,给予相应的惩罚,如罚款等。而此资金不应直接给予原告。而此项资金应交予一个专门的环保组织,在原告和公众的监督下,资金必须专门应用于环境雾霾的的相关治理。由于雾霾的综合性,应考虑相关的各个因素,综合治理。以解决在民事赔偿后,环境雾霾问题仍无相关解决措施的问题。但此种公益诉讼应注意,在一个企业受到来自公民或组织的公益诉讼后,其他公民和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就相同原因提起的诉讼,法院应不再受理,在企业对其不合法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不至阻碍企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引入雾霾责任保险。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和中国人保财险推出过雾霾险,后被保监会叫停。此处所指的雾霾责任险与雾霾险有所不同,不是针对公民在受雾霾影响身体受到损害而补偿的保险,而是针对企业在雾霾诉讼发生,需要承担发生责任时,保险公司承担一定赔偿责任的保险。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环境层面上,保险公司的加入会进一步监督和规范企业依环境法的规定运行企业。

三、雾霾问题的行政法律责任完善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关于行政环境监管的各种规定,很多涉及环境监管权的法律授予及确定,行政相对人的义务,违法相关规定的行政处罚。但在具体的环境监管问题上,规定不够完善。行政法律责任多是在环境问题已经发生严重影响后,对相对人作出的行政处罚。从雾霾问题的综合性出发,就可能引起雾霾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预防监督机制,真正意义上行使环境监管权,预防雾霾的发生。

四、雾霾问题的刑事法律责任完善

根据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环境犯罪要求达到“严重污染环境”,但如何具体鉴定严重污染环境则没有规范。而且其中“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就雾霾而言,由于其产生原因多样,过量的排放粉尘等物质也对雾霾产生重大影响,达到严重污染环境。但粉尘等物质不属于刑法所规定的有害物质,不利于对雾霾产生有影响的行为加以规范,杜绝雾霾的产生。应进一步细化规范以利于防止雾霾的发生。

雾霾治理的必要性篇6

有关雾霾防治的专门性规定缺失。一是关于雾霾防治责任主体的规定缺失。雾霾防治责任分政府监管责任和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排放责任两类,前者主要是指政府执法者监管责任机制缺失,在各级政府和各个相关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没有设置有关于雾霾防治指标完成的考核项目和评价机制,这导致执法人员在对待雾霾防治问题上,虚假作为、胡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客观上,基层环保执法监管能力也不足,调查难、取证难、查处难问题也是非常突出。雾霾防治的社会组织的排放责任主要是指,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真正落实治污主体责任,客观上是因为一些企业治污设施落后,难以达标排放,主观上,是一些企业为了加大加快生产,不按治污排放的规定正常运行,采取瞒报虚报等方式应付和逃避执法监管。为什么会有"apeC蓝"这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值得我们,尤其是政府部门深思。

二是有关于pm2.5这个与雾霾相伴相生的专业术语的法律规定在2016年出现立法和适用空白。经过专业研究和论证,pm2.5是雾霾天气产生的最主要诱因,因此,关于这一诱因的法律定义以及防范,是非常需要法律加以明确规定的。然而,前面所列举的相关法律并没有针对pm2.5进行详细、具体的规定,既然关于雾霾的核心法律概念缺失,那么,对雾霾防范进行法律规制与防范又从何谈起,这种现状是依法治理雾霾的要求是严重脱节的。因此,在各项专门立法中一是应该尽快完善有关于pm2.5这一重要概念的立法定义和相关甄别,二是将散见于各行政文件资料中有关于pm2.5的说法加以统一和规范,以明确制度规定,方便执法。

三是关于雾霾防治专门机制的规定缺失。雾霾防治这一当前环保大敌,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中央至地方,从环保专业部门到各相关辅助部门都出台了各项制度和措施,甚至有些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制度规定。但雾霾防治最头痛的问题在于,雾霾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区域内发生,而是一个跨区域的流动性问题,甚至是这个区域的污染排放会产生那几个区域的雾霾爆发,因此,雾霾防治最关键之处在于建立、完善并加强雾霾防治的区域性复合联动责任机制,但该机制从实质运行效果来说是缺失的。现有的雾霾防治联控机制只有一个大体的框架搭建,各区域仍然是各司其职,区域联动管理执行作用不强,既缺乏统一的权威进行整合和规划,也缺乏各区域区的协同控制联动,甚至是关于雾霾天气监控的天气监测预警信息都还未实现全流通、全交换和全共享。而现实是,面对跨行政区域的复合型大气污染,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的单一法律调整方法已变得束手无策,各自为政的属地环境管理格局严重影响了区域污染的整体控制效果。防治雾霾亟需整体联动。西方国家在治理其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的严重雾霾污染时,通过采取有效的联动措施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四是雾霾防治法律责任体系不健全。譬如从环境保护法体系内部来说,环境保护法与大气污染防治法都是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虽然大气污染防治法是特别法,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按照特别法优于变通法的基本法律原理,应该适用大气污染防治法,但在现实的法律适用中,还是常常出现两部法律规定不一致打架,执法人员适用不统一的情形。从我国整个法律体系来说,因为破坏环境引起的民事责任、经济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和不一致,尽管"先刑后民"是司法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践中,常常出现冲突的是民事责任、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责任条款适用不一,也是导致雾霾防治屡治止、屡防不止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关于雾霾防治的立法完善

(一)强化"雾霾防治"立法

雾霾防治立法先行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和主体进行惩治,还更在于推动和促使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和观念的改善和提升,以及能源结构的改善,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推广和普及。但有学者指出,英国在雾霾的治理上只着重于末端治理,且后期实行的污染转移是不科学不持续的治理方式。因此,我国的雾霾防治立法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方向,对雾霾污染进行防治结合。不管怎样,我们要依法"治霾",都必须要强调立法先行,既要制定雾霾防治的专门性法律,同时还要有具w的机制设计和配套措施。尽管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经出台,甚至被称为"治霾"法,但毕竟不是一部真正的雾霾防治法。

(二)加重"预期责任"惩治

"预期责任"是一种以预防性警醒为主的制约措施。皮特・凯恩认为,责任可以分为预期责任和过去责任。预期责任是指面向将来的义务和责任,包括产生积极结果的"建设性的预期责任",防止不作为而未能预防损害的"预防性的预期责任",以及防止不当行为造成损害的"保护性的预期责任"。过去责任指向"应负责任性和承担苛责"的过去的行为和事件,只有在未完成预期责任时才能找到其角色和意义,因此是法律责任。"预期责任"的强调主要是要约束有排放责任的企业,在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要让企业积极预估目前的生产经营对将来的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损害,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将来对环境污染和危害的责任;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承担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责任;与引起雾霾发生有相关责任的企业要承担主动安装和运营脱硝装置以承担减少雾霾的社会责任等。伴随着"预期责任"强调的是对违反预期责任人的损失追偿问题,但从我国的立法指导来后,不单是环境保护类的法律,即使在其他法律来看,对于预期损失预期利益的关注和保护往往是不足的,甚至很多时候,对于预期损失预期利益法律是不保护不支持的。

雾霾治理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环保立法;雾霾防治;防治执法

2014年新春伊始,中国广大地区又被浓浓的雾霾天气所笼罩。雾霾所带来的各种危害不断涌现各个媒体的显著位置,人民群众对于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十分关注,防治雾霾已经成为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最近,、总理等国家领导层纷纷对雾霾天气的治理作出相关的指示,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出台雾霾天气防治的措施和行动计划。2014年3月“两会”期间,广大代表和委员纷纷针对雾霾问题提出建议和质询,强调进一步加强环保法律的立法和执法力度,确保大气环境治理。防治雾霾的发生和改善大气环境已经成为2014年新春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雾霾的发生成因多种多样,笔者作为环保一线的实际工作者,通过多年的亲身工作经历,深深体会到防治雾霾的产生、改善空气质量必须遵循依法治理的原则。目前,我国对于雾霾防治,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等层面都有一定的空白与缺失,这也是造成雾霾天气防治不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环境立法的层级与水平,加大执法的工作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对雾霾天气进行有效的防治。

1以新版环保法为契机,完善雾霾防治的整体立法体系

1.1以新版环保法为基础,修订和完善雾霾防治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雾霾防治提供有力的立法支持

环保法是整个环境保护领域的根本法。这次新版环保法的修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仅总结了1989年版环保法实施近30年来法律实践的各种经验,也从很大程度上纳入了环保工作的新需求和立法的完善内容,为今后的环保工作提供了新的根本法律保障。根据立法法规定的法律法规效力层级和立法原则,笔者认为从纵向角度,自上而下,在新版环保法的基础上,应该尽快完善和制定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为雾霾防治提供全面、系统的立法保障。如图1所示:[1]

在新版环保法框架下,进一步修订其他有关国家法律涉及雾霾防治问题的条款,这些主要包括了海洋环境、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水污染防治、固体污染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以及能源、农业、草原、畜牧等方面的法律。在国务院法规和地方政府法规、规章部分,建议在新版环保法基础之上,尽快制定雾霾防治专项的法规,完善雾霾治理的相关法规,例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处理办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制定和完善雾霾防治专项的法规体系是依法治理雾霾污染的根本保障。

1.2结合新版环保法的修订,修订和完善雾霾防治的指标监测、数据公布制度以及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办法等,保障雾霾防治措施的实施

从立法的内容上来说,尽快修订雾霾防治的检测指标体系、雾霾污染信息的制度以及完善雾霾治理的违法处理办法是依法治理雾霾问题的基本条件。新版环保法第九条第一款和第十条规定完善和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国家污染排放标准,这就为进一步加快制定新的雾霾天气防治指标体系提供了法律保障。笔者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应该以新版环保法为基础,尽快制定合情合理、更加科学的雾霾天气指标评价体系。新版环保法第十一条和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和监测数据体系,及时环境有关信息,这也为雾霾天气监测数据等提供了法律依据。随着公众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及时环境信息,公布环境指标成为今后雾霾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新版环保法第三十五至第四十二条着重规定了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处罚办法和规定,这就为今后制定新的雾霾天气防治违法处理办法等提供了法律依据。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结合新版环保法的内容尽快制定雾霾防治违法处理办法和处罚措施,为依法治理雾霾天气提供有力的执法依据。

2结合新版环保法的实施,完善雾霾防治的执法体系

2.1结合新版环保法的修订,扩大环保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提高雾霾防治的法律意识

虽然环保法已经颁布近30多年的时间,但是公众的环保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心还是比较单薄的,与其他刑事或民事法律意识相比,环保法律由于法律规定的缺失和执法力度的不足,环保法律宣传和环保法律意识一直是环保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新版环保法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彻底加强和改进环保法律的宣传模式和力度,增强企事业单位、普通民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责任心,让环保法律意识充分扎根于广大民众心中,形成环保领域法制至上的观念,自觉维护环保法律的执行,养成环保领域依法行政的习惯。[2]

2.2以新版环保法为基础,加强环保职能部门建设,提高环保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水平,为雾霾防治提供更有效的专业保障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系统完善、功能较为齐全的各级环保部门和环境监测体系,环保部门的职能和专业化不断强化,这为加强雾霾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专业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环保部门的职能化建设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人员素质、专业装备与设施、科学化水平等均不能适应现代化环保工作的要求。以新版环保法为基础,加强环保部门的职能建设,提高环保部门的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提高环保人员素质,提高环保部门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为未来雾霾防治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2.3以新版环保法为基点,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为雾霾防治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新版环保法对加强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和环保执法队伍建设也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律保障。笔者根据环保部门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认为扩大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赋予环保部门强制执法权,增加查封、冻结和整改的权力,让环保执法真正能落在实处。全面建立起一支组织有力、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建设也是保障雾霾防治工作的根本。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环保行政执法队伍,建立起环保监督与强力执法权相结合的环保警察制度也是有待探讨的。[3]

2.4以新版环保法为基准,全面落实环保责任制,严格实行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环境治理措施,为防治雾霾提供有利的措施保障

新版环保法的第十二至十八条增加了环保责任制和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法律条款,这为今后从建设到治理雾霾天气提供了法律依据。新版环保明确了国家到地方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增加环保规划,开发与建设项目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自然资源(水、矿产、土地等)必须进行采取环保措施,建立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制度。污染物排放、农村(农业)开发与建设也必须坚持环保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污染企业必须明确环保责任制,制定污染防治预案和措施,坚持杜绝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这些法律规定明确了雾霾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弥补了以往雾霾防治问题的法律空白。

2.5加强立法、行政以及社会、舆论以及群众监督,建立健全环境违法举报制度,为雾霾防治提供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再好的法律制度也是空谈。新版环保法也对环保的法律监督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这也为今后雾霾防治提供了监督措施的法律依据。今后在具体的雾霾防治工作中,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各类监督,建立环境违法举报制度,让环境违法行为充分暴露在各类监督的阳光之下,从根本上揭示环境违法事件,明确公众的知情权,为雾霾防治提供有力的监督机制。[4]

【参考文献】

[1]乌达区环保局.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图[eB/oL].http:///hbj/ZCFG/FLFG/9c520f9c-d5f1-4e67-b9e0-73c8ad457d45.shtml.

[2]肖文.如何提升环保执法能力[J].环境经济,2012(07):57-58.

雾霾治理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雾霾天气治理办法污染源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以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一月份以来这种似云非云,似雾非雾,整天都是雾蒙蒙的天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就是雾霾天气,它也是一种很严重的大气污染。

一、雾霾的基本特征

雾霾,顾名思义就是雾和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而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比较两者的成分,雾本身不是污染物,然而由于雾霾主要成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均是污染物,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很身体健康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一般来讲,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分含水量的多少,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然而在近些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地净化循环不能解决大量污染的排放,这也是城市阴霾天之所以范围广、程度深的关键所在。

据2011年11月21日《经济参考报》“环保”板块报道,环保部有关官员指出,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主要有三大污染源---煤、油和基建。一是火电、钢铁、水泥行业为主的煤炭消费;二是使用非清洁油品的的机动车辆;三是今年以来“大上快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扬尘。而且有研究称:上下班高峰期时pm2.5浓度较大,这也表明移动排放源已经成为北京市城市污染重要源头。除春节因短暂放鞭炮使pm2.5浓度显著增大外,休假中的北京市细颗粒浓度降到最低,说明人们的活动对细颗粒的主导作用。[2]

二、雾霾天的危害

雾霾天气不仅对人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国外有研究表明,雾霾天空气中的有毒颗粒物,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心脏病重要原因,此外,老慢支、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鼻炎、上下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也可能被雾霾天气急性触发。雾是由我们看不见的水滴构成的,但是霾是由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及飞扬的尘埃物构成的,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大。[1]若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每上升10ug/立方米,呼吸系统疾病上升3.4%,心血管病上升1.4%,每日总死亡率上升1%。

自2012年秋冬季节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仅2012年,我国100°e以东地区的平均雾霾日数为16天,较常年偏多7.2天,为1961年以来第4多,而局部地区的雾霾天气达80天之多。雾霾天气频发,已经成为我国近期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之一,频繁的雾、霾天气对交通运输产生较大影响,并引发多起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三、我国阴霾污染防治对策

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引发了各方面的强烈关注,中国气象局已建立常规雾霾天气网络化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能见度、相对湿度、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这些也是气象部门基本观测预报服务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加强对雾霾天气的治理,近些年来气象局进行了对雾霾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气溶胶的观测,从而初步形成了业务化的运行保障体系,为更好的检测雾霾天气提供了更高的安全可靠度。与此同时各地区纷纷出台相应措施进行日常业务预报,加强对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的研究,这些都为决策提供了有效的预报预警服务。

1)加快研究雾霾成因及相应技术措施的步伐。因为我国对雾霾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不甚显著,而近年雾霾灾害日趋加重,多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积极迎战,决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条件,分析各类污染源分布、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发展趋势,针对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来源复杂的现状,分析城市工业煤烟尘、民用煤烟尘、钢铁工业尘、燃油飞尘、汽车扬尘、大陆风沙扬尘、生物尘和海风烟尘等污染排放源、排放量、依据大气自净规律,分析核算,向大气定量、定点、定形、定时排放污染物数据及时提出大气环境问题,并积极研究应对措施,尤其是加快科研步伐,减少污染物排放。[3]

2)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环保意识。虽然我国的环保宣传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污染物乱排放的现象依然严峻,很多人都无视环境保护,或者出于各种困难而得过且过。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做到全方位的覆盖,上至各级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

3)必须加大立法执法的力度,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针对这一措施,我们应当借鉴国际上治理雾霾的经验。英美日德等国都曾出现过严重的雾霾现象,在治理方面有着较丰富的经验,他们除了加大科技研发以减少车辆及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污染源,更重要的是执行了严格的法律规范,在这样的措施之下,他们也还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再现碧水蓝天。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法律都在逐步健全之中,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同步实施好环境方面的法律手段,逐步改善环境状况,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不仅要制定国家统一规范,而且要支持各地方政府依据当地情况积极出台地方法律法规,做到既统一规范又因地制宜,也同时要求各行业出台相关标准,敦促行业改革创新,真正做到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周涛,汝小龙.华北电力大学核热工安全与标准化研究生所,北京102206

[2]雾霾天气,警惕pm2.5污染.李艳鸣,食品与健康,2012年02期

雾霾治理的必要性篇9

[关键词]空气环境治理;雾霾临界状态;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61-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机动化、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环境质量越来越差,雾霾天气日益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基于逾渗理论,当废气排放量低于临界点时,其治理的可行性相对较高,这也给雾霾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参考和依据。同时,还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战略措施、技术措施加强雾霾治理,不断的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因此,文章针对空气治理中雾霾临街状态与治理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雾霾临界状态

基于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理论,可以将大气粒子看做在三维空间中的晶体,相邻晶格的大气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大气中还存在一些尘埃,这些尘埃可以随机的附着在大气粒子上,当覆盖的尘埃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大气粒子被称之为烟尘颗粒,并且密度超过特定数值后,便形成雾霾。也就是说,灰尘是随机而不是均匀的覆盖在大气粒子上,当大气粒子上覆盖了一些灰尘之后,会导致其表面积的增加,这样会吸收更多的灰尘,进而产生一种“优先连接机制”,该机制以“强度”为核心。显然,该系统符合无标度系统属性,若采用网络进行描述,可以将该系统描述为无标度、随机、复杂的网络,同时可以将雾霾当做是网络的同步逾渗现象,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假设在二维空间内存在一个排放源,其排除的气体在该空间内自由扩散,最后在空间中“消失”,随着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该空间依然保持“纯洁”,但是在某一瞬间,废气排放量达到某一值时,该系统突然变成废气所标记的颜色,此时该空间不再“纯洁”,随着废气排放量的增加,这种污染程度也逐渐的加重。以某城市为例,对该城市1983年-2013年的废气排放量以及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值得注意的是pm2.5,该指标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个观测变量,以前并没有该指标,参考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的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p小于0.01,两者的比值范围介于0.31-0.96之间,计算平均值为0.72,这样能够大致估算出该城市1983年-2013年的pm2.5值,然后调整与之相对应时间点的空气质量指数差异,能够确定相应的数值,具体如图1所示,

图1中,左边为正常坐标,右边对横坐标进行对数标度,横坐标表示废气排放量,纵坐标为空气质量指数,为了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其变化状况,将横坐标缩小1000倍,基于pm2.5、pm10获得的数据,该数据小于1。当废气排放量介于15000-17500之间时,出现一个拐点,该拐点后空气质量明显降低,由图1可知,我国空气质量依然处于临界状态,尚未完全形成雾霾。同时也表明,如果废气排放量进一步增加,空气中颗粒数量达到甚至超过该临界点,则会显著的降低空气质量,当废气排放量处于临界区时,空气质量也处于临界状态,一旦超过该临界,系统将会出现显著的二次相变性质。只要出现轻微的震荡,将会导致带起发生突变,该突变出现之后将会呈现非常明显的非线性滞后效应。这也表明,一旦形成雾霾,将会非常顽固,超临界状态的雾霾治理难度也相对较高。但是,基于逾渗理论,当废气排放量低于临界点时,其治理的可行性相对较高,这也给雾霾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三、空气环境治理中,加强雾霾治理的有效方法

1.治理雾霾的战略措施

1.1创新和调整驱动能源结构。通过探索新材料、新型能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铺路,在城市公共设施照明方面推广和应用太阳能,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设施的能源消耗量。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推广和应用小型太阳能供暖系统、蓄电系统,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实现建筑的清洁、节能、环保。工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改进生产工艺,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的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这样能够显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同时,政府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环境容量,根据环境容量确定是否承接外来产业,一旦超过环境容量,必须考虑产业转移,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应先。

1.2全民参与。雾霾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科学家,每一个公民都是治理雾霾的参与者。因此,应该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和雾霾治理中,这是赢得空气环境保卫战胜利的重要战略决策。在同雾霾战斗时,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自我做起,如少抽一支烟、少放一点烟花爆竹、少开一天车、少浪费一张纸、少用一盆水、节约一度电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公民对雾霾治理工作的实际贡献,每天坚持不懈,势必能够获得空气环境保卫战的胜利。

1.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产业,可能存在高污染、高排放以及高能耗等现象,这些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听之任之,将会导致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上述高污染、高排放以及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改进,同时大力发展少污染、低排放以及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烟尘的产生与排放,同时还能够降低能源损耗,一举多得。

1.4增大治理力度,加快环境整治进程。为了增大雾霾治理力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雾霾治理上升到法律层面,能够做到雾霾治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确定环境保护的优先法律地位,在环境质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其二,加强执法监管,由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监管人员,采用分管的方式,明确监管责任,保证相关部门在雾霾治理工作中各司其职,严厉惩治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个人,进一步加快环境整治进程。

2治理雾霾的技术措施

2.1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油烟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造成雾霾的直接因素。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已经成为降低和控制pm2.5排放的主要措施。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技术,提高燃油品质,降低含硫量,开发系能源,如甲醇、CH4,改进发动机,改善燃烧过程;尾气净化处理技术,尾气回收处理排放,采用三元催化器处理尾气。

2.2煤烟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煤炭燃烧产生的烟雾,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煤烟污染排放,应该采取以下控制技术:燃煤炉灶改造技术,餐饮行业依然采用燃煤加工食品,针对该种现象,应该对燃煤炉灶进行改进,采用石油、天然气或者电力代替燃煤;燃煤锅炉改造技术,燃煤锅炉的烟雾排放量非常大,通过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改造成燃气锅炉,能够有效的降低烟雾排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空气环境治理中的雾霾治理工作,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全民参与,集群策群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战略、技术措施,坚持不懈的做好雾霾治理工作,才能够见到实效,才能够呼吸道清新、健康的空气。

参考文献

[1]郑小京,郑君君,李超.雾霾逾渗动力机制及临界态下大气的治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6):753-756.

雾霾治理的必要性篇10

一、跨行政区划污染与协同治理雾霾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一)雾霾的溢出效应与跨行政区划污染

溢出效应的本意是某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对本组织产生预期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个体或者组织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溢出效应组织活动过程中对非组织成员或者其他组织会产生正外部性效应。与溢出效应相对应的是回波效应,即受到溢出效应的成员或者组织会对产生溢出效应的组织产生正面影响。本文借用溢出效应表示污染源区域对邻近区域产生的负面影响。京津冀三地原本属于统一行政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紧密联系。在北京和天津先后独立为直辖市后,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开始出现较大差异,京津的大城市病与城市的高污染问题同时出现,在2013年“雾霾”成为网络关键词后,京津冀区域的雾霾问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三地在空间上不可分割,在经济发展上紧密联系,在雾霾问题上也被牵扯在一起。雾霾在某个地区产生,会弥散到邻近周围区域,随着雾霾散播区域扩大,其浓度逐渐降低,污染程度也相应降低。雾霾的流动性特征使得京津冀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跨区域治理雾霾治理污染,以便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理成效。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呈明显的趋同性特征,北京与周边的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天津、唐山等6市的pm2.5指数具有同涨同落趋势,因此京津冀地区成为了区域性的雾霾污染群落。调查分析表明,北京的pm2.5污染对相邻6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度,并且北京对其他城市污染冲击的衰减速度小于周围城市对北京污染冲击的衰减速度。[1]由此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在雾霾污染方面已经是相互影响的格局,在这个污染群落中,北京对周边城市的负面影响高于周边城市对北京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相互间存在重要影响并发展成为一个污染群落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跨区域治理雾霾。在污染空气从污染源产生并跨越行政区划边界向区域蔓延后,虽然邻近行政区划不存在污染源或者存在较弱的污染源,但同样会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空气的影响。跨区域污染必须与跨区域治理相伴随,否则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污染源区域由于高污染而在达到高经济增长的同时,邻近区域却在低污染且经济在低位徘徊的同时,承担较高的污染治理费用。按照这样的逻辑,任何一个区域均不希望担任后者的角色,于是邻近区域间在污染问题上就会存在博弈。

(二)雾霾治理过程中的博弈问题分析

1.非合作博弈下的搭便车行为与霾污恶化

在治理雾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成效,不同行政区域间必须加强合作。邻近区域在雾霾治理问题上存在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种情况,前者的结果是邻近区域都会出台较好的治理措施,以期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污染程度尽快降低;后者的结果是邻近区域在治理雾霾过程中持不合作态度,双方都不减少甚至增加污染排放,区域污染程度不但不能降低反而增高。前一种状况下,邻近区域都会从雾霾治理过程中受益,后一种状况下,邻近区域都会因雾霾加重而受损失。图1展示的是a和B两个区域在治理雾霾问题上产生的博弈过程。该图中展示的是两个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过程,参与博弈的个体增加时可以首先将其简化为两个个体的博弈,得出的结论不会受到影响。图中的左下角和右上角分别表示a区域和B区域。图中的曲线a1a1、a2a2、a3a3、a4a4、a5a5向坐标系的左下角突出,表示a区域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得到的效用,越靠近左下角的曲线表示效用水平越低,越靠近右上角的曲线的效用水平越高,如果用U表示效用水平,则存在如下关系:U(a1a1)

2.合作博弈情况下的帕累托改进与霾污减轻

前文论及,在非合作博弈情况下,“区域a+区域B”的霾污程度会加重,这就需要在两个区域间构建起合作治霾的机制,在合作治霾的情况下,每个区域都要有明确的治霾责任,“区域a+区域B”的治霾力量都锁定霾源,同时实行多治霾多付费的对策,这样的制度设计对于两个区域都相对比较合理。在合作博弈情况下,虽然还会存在产霾企业获得的收益与治霾投入付出的成本间存在不对称问题,但不合理程度会尽量减轻,经济发展与治理雾霾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理顺。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是制度设计层面的一次帕累托改进。经济学理论认为,存在甲乙两个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在甲的收益不降低的情况下,乙的收益却能够得到提升,这就是一次帕累托改进。因此在合作博弈情况下,a与B两个区域会将各自的效用水平锁定在图1中的Y区域。以图中枣核区的m点为例,m点可以做出三种选择,每种选择出现的结果都会有差别:在第①种选择中,m沿着B2B2移动,因为同一条效用线上各点的效用相同,因此B的效用不会降低,对a的效用水平却可以由a3上升到a4,即m点在该运动轨迹下,B的效用水平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a的效用水平却能够上升,这样的帕累托改进对a是有利的,但B不会受到损失。因此在合作博弈情况下,a、B两个区域在合作治霾问题上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第②种选择中,m点沿着a3a3移动,在这种情况下a的效用水平没有发生变化但B的效用水平却从B2B2上升到B3B3,这仍然是在合作博弈情况下的制度设计上的一次帕累托改进;在第③种选择中,m点不沿着枣核区的边缘移动,而是从m移动到n,再从n沿着nB2’或者na3’移动,从图上可以看出,a3’和B2’的效用分别高于a3和B2,即U(a3’)>U(a3),U(B2’)>U(B2),因此当m点向枣核区内部移动时,a和B的效用水平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如上3种情形中,第②种情形是最理想的。这需要a、B双方明确各自责任,在治霾付费问题上也要在投资数量上进行详细分割。在第③种情况下,帕累托改进的最佳位置应该是在R―S线上的某点上,这时a、B两个区域都实现了各自的预期,同时对对方的治霾决策也相对比较满意,两个邻近区域在合作治霾问题上达到了较高的合作水平。这种合作水平的维持,一方面需要严格的制度设计做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双方恪守诚信,即在合作治霾过程中任何一方不能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扩大产霾量,从而相应地让合作者受到损失,导致二者又从合作博弈退化到非合作博弈状态,区域霾污又回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聚集节省与外部经济

在有密切联系的邻近区域间通过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能够创造更大的聚集节省。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最先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其研究范围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跨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其研究对象,因此该理论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收益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收益理论都有很大关系。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程中,通过参与合作的各个区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通过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投入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资源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会使参与协同发展的各个区域均受益。图2展示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创造的聚集节省的情况。假设甲乙两地都同时生产m产品,前者的产量为m1甲,后者的产量为m2乙,在m1甲和m2乙单独生产的情况下,前者的生产成本(C1甲)高于后者的成本(C2乙),产品相同但生产成本有差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会有差别,如果m2乙与m1甲以同样的市场价格在出售,前者就会因为利润较低而被逐出市场,而当甲的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市场就会由于存在供给缺口而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在乙被逐出市场后,乙地同时也会存在资源闲置问题。甲乙两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出现较大差异。现在将两个区域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共同生产m产品,于是图2中的左半部分中m1甲向右扩大到m1甲+m2乙,生产成本由原先的C1甲降低为整合之后的C3甲,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C1甲、C2乙和C3甲等三个成本水平中存在C1甲>C2乙>C3甲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区域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发展,能够产生较好的聚集经济效应。在资源整合在一起后,两地的生产成本都较各自原先的水平更低,这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非单纯给处于劣势的甲地带来收益(C1甲>C2乙,从而甲地不占优势),给占有优势的乙地也带来收益。因为整合发展后的成本水平C3甲明显低于原先各自的成本水平。如上讨论是建立在两地资源整合不存在外部经济条件下的情况。如果存在外部经济,则资源整合后的“产量―成本”线会由l1甲下降到l2甲,从图中可以看出,后者与前者相比较,在获得相同产量时,后者付出的成本更低,以e3甲与e4甲相比较,两处所对应的产量相同,但e4甲对应的成本C4甲较e3甲对应的成本C3甲稍低,这就是由于聚集效应造成的成本节约。在图2中,沿着箭头a的方向,即从l1甲到l2甲再到l3甲是聚集效应逐渐增加的方向,外部效应越强,l2甲就会越加靠近原点(图中的三条曲线中,l3甲的聚集效应最强),聚集节约越大即图2中的阴影区域就会越大。因此邻近区域通过创新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使得各个区域能够充分发展自身优势并展示比较优势,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存在行政区划约束与相邻区域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优势区域会认为为弱势区域做补贴,从而弱化与弱势区域进行一体化发展的愿望。根据前文分析,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受益者不但是弱势区域,优势区域也会从中受益,当然优势区域较弱势区域的受益程度稍小。在图2中,优势区域乙的受益程度为C2乙-C3甲,其幅度要小于弱势区域甲的受益幅度C1甲-C3甲。在治理雾霾问题上同样存在一体化问题,可以协同治霾的两个邻近区域在各自治霾的情况下,单位治霾投入获得的边际收益都会相对较低,而且霾源在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治霾效果就会更差,两个区域合作治霾就产生聚集经济效应,治霾的综合成本就会降低,而且会降低由于非合作博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雾霾的促成因素、分布区域与协同治理的依据分析

前文论及,雾霾具有流动性特征,因此受雾霾影响的区域不一定就是产霾区域,因此产霾区域需要负责其管辖的行政区域以外的邻近区域的治霾问题。雾霾的制造者会在产废过程中受益,而且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却需要更大区域承受,受益与受损存在严重不对称。经济学理论认为,私人受益高于社会受益的情况下,社会就会为较高的私人受益承担更多的成本,这时私人行为就会对社会产生外部不经济问题。产霾区对非产霾区造成负面影响,而其收益又远远高于周边区域时,外部不经济问题就随之产生。既然如此,在治霾过程中就要以产霾区域为主导,充分整合周边区域,才能够充分展示资源聚集整合优势。

(一)雾霾的促成因素与京津冀产业分布

1.雾霾的促成因素分析

2013年雾霾成为网络热词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雾霾问题。当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的密度超过了空气承荷力时,雾霾就会产生。专家认为,雾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与硫酸盐、硝酸与硝酸盐以及其他的有机碳氢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这些成分与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形成气溶胶,长期漂浮在空中而不能沉淀下来。其中pm2.5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人们在呼吸过程中这些微粒会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从而造成疾病,对人身健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雾霾一般有机械污染、化学污染和光化学污染等几种情况,机械污染是由工厂排放烟尘和机动车扬尘所致。化学污染是由空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其他氮化合物影响所致。光化学污染是多种有害组分在光照下产生化学反应并进一步形成有害物质所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增加,工厂、矿山等制造的烟尘、机动车引发的扬尘以及建筑工地制造的烟尘,以及多种有害化学气体排放到空中,都成为雾霾产生的重要成分。pm2.5由于表面积巨大,人体吸入后会深入血液,从而会导致难以治愈的呼吸道疾病。同时也会影响能见度从而影响交通,也会通过影响光照而降低农作物产量。正是由于雾霾具有较大的潜在隐患,并且出现该问题后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所以成为关注的焦点话题。雾霾既然是由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程度超出了环境容纳阈限,即自然环境在较短时间内不能对排入的异物进行稀释,就需要从改变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入手,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蚪饩鑫眦参侍猓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2.京津冀产业分布格局分析

图3展示了京津冀各个区域的产业分布情况,各个区域的产霾量存在差异,河北省行政区域呈“空心拳头”形状,将京津包裹了起来。处于主导风向上游的张家口和承德的产业构成中,以非污染类型的产业为主,污染性产业主要分布在主导风向下游即京津东侧和东南侧的河北省地区,图中的F1F7分别表示了石、邯、衡、邢、沧、津、唐等城市对北京产生的影响。由于这些城市到京津的距离存在较大差异,对京津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论及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问题时,需要按照距离京津由近到远,按照“分步走”的方式逐步进行,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近京津的河北省区域内的保定、唐山、衡水、沧州、廊坊等与京津协同治霾的对策,这些城市与京津之间形成高效互动。从图上可以看出,沿“石家庄―衡水―沧州―天津―唐山”一线围绕北京形成弧状污染链,形成环北京污染弧,在西北风和东南风两个主导风向的影响下,污染弧与京津之间的雾霾相互影响。因此“问题空气”在“京津+环京津地区”范围内已经是大范围内产生和大范围内污染的问题,单纯从某个区域着手治霾并不能解决问题。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治理雾霾问题上也应该采取“联防联治”的措施。治理雾霾需要与建设城市体系“齐步走”,通过“软区划”[2]方式对三地的污染行业进行统一治理,既不应该发生“京津污染、河北买单”的问题,也不应存在“河北污染、京津买单”的问题。京津与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的空气质量都能得到改善。

(二)雾霾的分布区域分析

图4展示了我国雾霾的主要分布区域,雾霾分布区域虽然较广但相对集中,各区域的雾霾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别,京津冀地区以及豫北地区雾霾比较严重,鲁、晋、鄂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区雾霾也相对比较严重,东北地区的中南部也存在雾霾问题,除此以外的其他地区虽然也有雾霾但程度较轻。从图上可以看出,全国雾霾分布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和华东,即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即图中的①②③④连线以东的地区。京津冀地区在太行山以东,成为雾霾的重灾区。在2013年1月13日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污染最严重的石家庄、邯郸、保定、北京、长春、唐山、沈阳、西安、成都、郑州等10个城市中,河北省有4个城市,保定和唐山榜上有名,而这两个城市与京津距离很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与京津大都市逐渐形成“双核+双子”的结构。在全国所有受雾霾影响的区域内,京津冀地区最为严重。京津两个大都市人口密度大、产业分布集中,正在以京津为核心发展成为京津冀城市群。雾霾的严重程度要求人们深刻思考治理雾霾的措施,在合理化产业结构和降烟除尘等方面做文章。前文论及,雾霾是在空气的稀释能力已经饱和情况下出现的大面积污染现象。既然空气对有害烟尘的稀释能力有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排烟排气方面就需要有节制,不能因过度排放有害烟尘而造成作为公共物品的空气的“公地悲剧”问题。在治理雾霾问题上,需要按照行政区划问责,构建一体化机制进行治理。

(三)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的依据分析

1.污染企业外迁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

由于京津与近京津的河北省间“包裹与被包裹”的独特的行政区划关系,北京的雾霾能够弥漫到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的雾霾也可以弥漫到京津上空。谁都明白,雾霾发源地的雾霾浓度最高,因而负面影响也最大。京津为了解决雾霾问题,首先做出的抉择是将污染产业外迁,但该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由于外迁产业仍然分布在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因此雾霾仍然能够笼罩在京津上空。雾霾并不像企业有行政归属,通过“甩包袱”将治霾企业搬迁,邻近区域间只是在进行零和博弈。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只有在更广泛的区域内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治理雾霾。但由于行政区划相对稳定,治理雾霾应该超越行政区划限制,尽早形成治理雾霾的一体化治理措施。世界城市发展规律表明,较大规模的城市团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从吸收模式向辐射模式的变化,前者以集聚发展为主,后者以分散发展为主。大型城市团的产业集中度、人口集中度在提升过程中,就会引发城市病,雾霾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城市团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分散布局的前瞻性意识。在分散发展格局下,核心城市的非核心职能外迁,同时导致产业外迁和人口外迁,核心城市与腹地可以实现均衡发展。城市团进入分散发展阶段的职能外迁与前文论及的“甩包袱”并非同等概念,前者是在科学论证和规划基础上,包括产业和人口在较大范围内合理布局的总体安排,不会在为核心城市“解决问题”的同时在周边区域“创造问题”。

2.区域一体化治理雾霾的有效性分析

根据前文,图5中的m点在向枣核区以内或者在枣核区的边缘移动时都是实现帕累托改进。因此只要邻近区域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能够从非合作博弈转向合作博弈,就会减少“公地悲剧”并实现帕累托效率,高层对话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基础。在各个区域分散治理雾霾的情况下,由于治霾投入的差异以及不同区域间非合作博弈倾向的存在,雾霾不能得到根治,而合作治霾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图5中,X区域的投入为mXmX,产生的效用为iX,Y区域的投入为mYmY,产生的效用为iY。但是当两个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时,总投入不会发生改变,仍然为mX+Y=mX+mY,但所取得的成效iX+Y却远远超出分隔治理条件下产生的效用iX和iY。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前文论及的外部经济效应外,规模效应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即雾霾在规模化治理过程中产生的边际投入取得最大边际收益的状态。而在邻近区域单独治理雾霾情况下,不仅不会促成规模效应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挤出效应,即一个区域投资的增加而导致另外一个区域投资减小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增加邻近区域的治霾负担。假设X区域起初并没有发觉Y区域较少治霾投资,因此即使Y区域投入降低,X区域的投入也不会降低。当X区域考虑到Y区域有减少投资的问题时,X也会相应减少投入。于是两个区域间的关系又回到非合作博弈的老路上来。由于邻近区域的污染源分布密度有差异、污染程度不同,在分区治理过程中投入程度会存在不同,再加上空气的公共资源特征,在缺乏统一标准和严格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治霾过程中出现挤出效应不可避免。因此只有制定一体化的治霾措施,才能够强化治霾效果。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雾霾治理措施探索

(一)京津冀行政区划变迁与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1.京津冀行政区划的变迁

京津冀三地在历史上是一个整体,后来逐渐分化为三个省级行政单元。该区域的称谓也在不断变化:明代为京师(北直隶)、清代为直隶、民国及以后为河北省。在历史上,明代的京师与清代的直`均较目前的“京+津+冀”的面积大,现在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都隶属直隶省(如图6)。京津冀三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的情况下,保定曾经长时期作为直隶省(河北省)的省会城市。河北省的中心城市位于行政区划中部,并且距离京师很近,因此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区域经济,不存在行政区划间的阻隔。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的顺天府属直隶省,当时辖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宝坻、宁河、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房山、蓟州、平谷等24州县。因此当时的顺天府所辖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廊坊+部分保定”区域。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北京经济发展需要,先后分四次将隶属河北省的县域行政单元(第一次是昌平;第二次是大兴;第三次是通县、顺义、良乡、房山;第四次是怀柔、密云、平谷、延庆),于是北京有了10个郊县。随后天津也独立为直辖市。三地分解为三个行政区划后,区域经济发展状态也开始分化,京津的大都市优势逐渐显示了出来,京津大都市周围的近京津地区出现了“环京津贫困带”。京津从河北省分离出去后,河北省行政区域也成为了“空心拳头”形状。虽然行政区划被分开,但三地的经济仍然联系在一起,京津也始终担当着京津冀三地的经济中心角色。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京津冀三地虽然具有紧密的地缘联系,但由于行政区划阻隔,环京津的河北省地区与京津大都市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落差。专家将这种状况称为“环京津贫困带”、“灯下黑”、“大树底下不长草”。为了解决该问题,国家先后提出“首都圈”、[3]“北京经济圈”、“大北京”、“环渤海经济链”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措施,随后又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方案,而后又将其调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核+双城+三轴+多中心”的发展举措将京津大都市与京津周边的中等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三地进入了实质化的协同发展阶段,京津的很多非核心职能开始向外疏解,京津冀三地的很多金融机构、产业布局开始出现了新格局。以保定为例,天津银行、北京银行、河北银行等都相继落户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很多人率先认识到了京津保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这为以京津大都市为核心向周边的河北省地区由近及远地构建京津冀城市群格局奠定了基础。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创造竞争优势和争取更多机会,保定、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石家庄等城市先后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定州(原隶属保定)、辛集(原隶属石家庄)等县级城市也先后成为河北省省管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使得这些城市具有了更大的容纳能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也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扮演的角色也由“承接”转向了“对接”。石家庄作为京津南侧的第一个省会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也开始得到强化,其目标是发展成为与京津大都市三足鼎立的大都市,并在整合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界定方面也经历了由最初的“1+3+6”到随后的“1+3+9”的变化。其中“1”指北京,“3”指天津的武清、蓟县和宝坻三个区县,“6”指隶属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和秦皇岛,“9”是在原先“6”的基础上加上了衡水、石家庄和沧州。至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范围得以明确,实施对策也得以细化,三地整合发展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三地的区域经济、城市体系等都是一个整体,在雾霾治理问题上自然也不能分隔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