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十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十篇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1:44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篇1

关键词:林业生产;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生态建设abstract:theproductionofforestryisanimportantbasicindustryandpublicutility,responsibleforthenationalconstructionandpeople'slifetoprovideavarietyofforestproductsandimprov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multipletasks.Developedforestryisanimportantsymbolofnationalprosperity,nationalprosperity,socialciviliza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thepreventionofpollution,atasktopreventecologicaldamage.

Keywords:forestryproduc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forestresources;ecological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1999-200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比第五次(1994-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901万公顷,年均完成725万公顷;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2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749万公顷,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见表1。

表1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

2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1荒漠化

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并以每年约2500km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亿人口造成威胁,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2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2.3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仍"总体严峻"。由于森林、草场、湿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种生境退化或遭破坏,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156个在中国,约占总数1/4。

3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3.1林木生长量低

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加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致使林分质量差,林木生长率很低,见表2。

表2树木平均生长率

如表2所示,中国林木平均生长率跟一些林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2资源消耗量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自50年代以来,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3.3开垦林地

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土地资源有限,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刀耕火种,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4采集薪材

中国农村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4.1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

在林分水平上,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充分反映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4.2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截至2003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12.3%。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有164处;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有很大推动作用。

4.3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据对全国57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沙漠化减少了5.05%。

(2)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到2002年,已累计退耕35.6万公顷,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3)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5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培养技术管理人员,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加强城市绿化,有计划植树造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参考文献: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理念

就存在目的而言,城市规划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常见的如城市污染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能源浪费问题等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城市规划对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心无力,无法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索城市规划,在原有的规划理念与规划方法上做出改变,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问题的有效解决。下面对现代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以及具体的规划方法作详细论述。

一、现代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城市难题

细罗列现代城市问题,发现最为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城市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以后,我国工业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上世纪中叶,我国人民一味发展工业,忽视环境保护这一举措带来的环境后遗症一直残存,即使是在今天,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二是城市能源缺乏问题。同样是受人们乱砍滥伐,随意挖掘能源的影响,能源短缺在当前也已成为了一个危害性比较严重的城市问题;三是城市住宅问题。房源紧张一直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亟待解决。

二、现代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

众所周知,随着环境生态意识的愈发深入,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应当以城市环境为主体,引入自然生态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理念,实现生态城市的规划。为此,笔者认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时应当全面贯彻自然生态平衡理念,利用该理念来指导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方向。具体设计措施如下:

1、建立分散的、多中心的网络化城市群落

在城市建筑群落上,生态平衡设计原则要求建立是分散型的、多中心的网络状城市群落,这种城市群落在形体上如地球森林,分散且广泛的分布,并不像传统密集化群落那般,成功避免了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等问题。

2、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

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我国相继推行了多种规划建设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全国生态示范市的建设力度,一步一步向着生态城市努力。现代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理采用生态手段,建造环保、节能的城市住宅,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绿色环保、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另外,保证居民的饮水和用水安全,充分保障城市居民的土地使用权。

(2)政府要倡导节能,要采取激励手段来倡导能源节约,最好是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来代替以前的一次性能源;对于那些暂时无法用新能源替代的不可再生能源要充分节约,杜绝能源浪费现象,切实提高能源的使用率。

(3)加强居民的生态教育。要对居住在城市中,或者长期活动于城市环境中的居民进行生态教育,让其认识、了解到生态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居民感受到生态城市的建设氛围,让他们能够参与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为生态城市构建奉献绵薄之力。

3、做好城市空气污染的控制

城市空气污染是破坏城市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现代城市规划工作想要保护城市生态,除了能源节约之外,空气污染控制也必不可少。分析城市空气污染原因,发现汽车尾气、化工厂排放的废气等是主要污染源,因此在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时,大可从汽车尾气抑制、工业废气抑制等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切实做好废气排放抑制,控制好城市空气污染。

然而,如何才能真正解决好这个严重的问题呢?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在城市中心区的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北京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计算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汽车发展很快,配合的城市设施跟不上,所以城市交通拥挤、堵塞,满大街小巷都成了停车场。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

(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3)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并决定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文化发展方向的必备条件。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只有做好了全方位的城市规划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文化文明与精神素质,使城市变得更有内涵。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作了详细分析,并强调现代城市规划要注意融合节能思想,采用多样、可行的节能措施来规划设计城市结构,切实促进城市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塔图・巴那,陆明,张惠.现代城市规划中建筑与规划之间的模糊关系[J].时代建筑,2011(03)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篇3

[关键词]动态环境;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42-02

前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及为社会输出大量人才的同时,高校内部治安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成为影响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社会治安状况发展并不理想的前提下,高校内部保卫工作中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情况,促使高校内部治安防范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如何结合高校内部治安防范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探究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方面的相关内容,有效的解决动态环境下高校内部治安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促进高校内部治安工作顺利开展。

一、动态环境概念与特点解读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动态环境主要是,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完善、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及人口流动性增强的前提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导致的社会治安环境,称之为动态环境。不断的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动态环境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性、参照性、过程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及法制等方面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治安管理问题的存在及解决办法也会有所差别。在处理高校内部治安问题时,结合动态环境下高校治安防范机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促使高校内部治安问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是确保高校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保障。

二、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具有的特点

在高校内部治安管理工作中,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是:战略性、整合性以及主动性。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的战略性,主要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所决定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治安的动态性是一个相对持久的过程,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性任务也是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在高校内部治安管理工作中,只有将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项长期发展的战略,才能确保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为解决高校内部治安问题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次,由于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在解决高校内部治安管理问题中,可以利用机械、设备的科学整合,通过严格的管理、打击、防范及服务等功能,改善以往高校内部治安管理问题的低效问题。另外,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所采取的警务处理方式,使其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利用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解决问题时,要按照解决问题的要素层次进行排列组合的系统性,通过互为联动的方式,发挥整体运作的优势,确保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的作用可以持久、有效地发展下去。

三、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针对高校内部治安防范工作方面的相关问题,探究建立治安防范机制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问题,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相对重要的问题。

(一)高校对治安防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对治安防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是直接导致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由于高校对治安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校内部治安防控措施没有切实的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给高校在校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高校内部治安环境较差,也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二)高校内部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

在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建设过程中,由于高校内部治安防控体系的不健全发展,导致高校内部治安问题频发却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此外,高校内部治安防控系统不健全,也会导致高校学生犯罪率攀升,甚至影响高校正常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率。

(三)高校内部治安防控工作运作方式不合理

高校内部治安防控工作运作方式不合理,也是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建设进程中一直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高校内部治安防控工作运作方式不合理,导致高校防控工作的对象、措施、设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人防、物防、技防的相关措施,很难高效的开展有效的防控工作。高校内部治安管理工作的低效、疏忽,使高校内部治安防控措施及策略成为纸上谈兵,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对突发事件的控制措施

(一)在高校内部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在高校内部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和维持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的存在与发展。在高校内部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可以在预防和控制学生突发发生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一经发现,高校内部可能出现学生突发后,以最快的速度将有关信息反馈到校园内部的应急管理中心,然后应急管理中心再将有关信息报告给应急决策部门,及时的进行事件的处理,防止学生突发事件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二)在高校内部建立预警机制

在高校内部建立预警机制,主要是指高校将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作为校园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高度的警惕态度。在高校治安管理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工作经验,根据学生突发的可控性,事件发生的严重性及事件的影响范围,将学生突发合理的划分为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及一般事件四个档次。通过建立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现治安问题的线索,及时的向有关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披露,防止学生突发给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不利影响。高校内部建立预警机制,对于降低高校内部治安事件发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在高校内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在高校内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主要是指当高校内发生学生突发群里事件后,相关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能在法律制度、学校规章制度的管理范围内,第一时间启动各个部门工作程序,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整个的发展。发挥高校内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快速采取应急措施,将危害学生身心安全的事件迅速控制住。因此,在高校内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是高校内部治安防范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内容。

(四)在高校内部建立善后处理机制

在高校内部建立善后处理机制,主要是为了处理学生突发后期的善后工作。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会议讨论,总结校内治安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的治安防范措施以及应急预案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回顾整个事件的过程,针对高校内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如何避免类似不良事件的发生。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动态环境下的高校内部治安防范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篇4

一、第二阶段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重在查找问题

对照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找准我局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早在5月初,我们就结合学习调研活动,通过下发征求意见表、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广泛收集、分析全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月7、8号局党组中心组专门利用2天时间进行了集中封闭式学习,重点分析、查找问题,并归纳为“六不适应”。在分析检查阶段,结合起草领导班子分析报告,再次深入查找班子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为“六多六少”。6月24日,局专门召开党组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共分为5大类、18个问题:

一是在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理论学习不够落实、组织生活不够经常、勤政廉政存有差距、发展理念不够科学的问题。

二是在作风效率建设方面:存在机关作风不够实、办事效率不够高、服务意识不够强的问题。

三是在环境监管方面:存在内部机制不够健全、重查处、轻整改、执法监管不够到位、行政处罚执行较难、环境监测不够规范的问题。

四是在民生环保方面:存在餐饮业油烟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建筑行业噪声污染的问题。

五是在污染减排方面:存在工程减排力度不够、结构减排落实较难、园区建设推进缓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挖掘,为我们下一步改进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重在分析报告

起草一份高质量、符合全局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着眼长远建设的领导班子分析报告,是第二阶段的中心任务。在起草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次、反复征求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也集中体现了集体的智慧。5月20号,下发了领导班子分析报告提纲征求意见稿和起草说明;5月23号召开了有关人员参加的讨论、座谈会;5月26号召集在我局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和群众代表对报告进行了评议;6月2号局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对报告和班子成员进行了评议。起草过程中,共收集意见、建议21条,归纳吸收进领导班子分析报告中16条。从而使领导班子分析报告做到了“四性”:

一是广泛性。从局领导到局机关、从领导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听取、吸收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客观性。从报告起草之初,局里就定下了深挖问题、深析原因、深刻认识、深谋远虑的基调,坚决做到不回避、不护短,实事求是;

同时,报告内容全面,紧贴实际,针对性、操作性较强;三是实践性。报告紧紧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四是科学性。报告体现了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长远,开拓创新,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三)重在理顺思路

一是全面客观地评价所取得的成绩和差距。局党组认为,过去几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能表明我们就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标准还不高,离科学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同时,还认识到,作为政府负责环保工作的职能部门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够好,在全市工业布局、产业定位、生态建设等关系到我市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深入思考不够,有时还存在临时观念,追求短期效应。

二是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局党组多次分析全市环保工作形势。一致认为,当前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到了最难攻克的“十字路口”,如能正视问题,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则一定能有所作为,促进发展。否则,将会功亏一篑,遗害无穷。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五难”:污染减排难、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难、部门联动难、企业自觉守法难、群众环保意识真正提高难。但同时,我们也认为,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省委书记指出:*正处于“黄金发展期”,要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参加“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论会的专家也提出:“生态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灵魂”;我市20*年实现gdp1080亿元,正式跨入了全国经济发展一类城市行列。在这些挑战和机遇面前,作为环保部门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无所作为,而应该谋划长远,改革创新,迎难而上。

三是着眼长远,理顺了发展思路。基于对我市环境形势的清醒认识,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和“四评”之后,局党组理顺并确立了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以创新求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为牵引,紧紧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总目标总任务,按照“着眼长远、建章立制,求真务实、全面创新,突出重点、强力推进”的发展思路,采取“确立三个目标、攻克四大难题、建立五项制度、推进六项工作”的方法手段,实现我市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这一发展思路的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市环保工作的实际,是我局今后较长时期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

(四)重在建章立制

一是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制度措施。按照市委黄业斌书记“废止一批违背科学发展的规章,修改一批阻碍科学发展的措施”的要求,我们专门组织力量,对我局起草下发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将经过修改的42项规章制度汇编成了《*市环境保护局政务手册》。

二是起草《*市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践规则》。按照市委关于起草《十项实践规则》的要求,由我局牵头、7个部门协办,围绕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分10条、44款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规范。

三是确定建立五项制度。分别是《环保行政工作后督察制度》、《*市环保准入试行办法》(招商引资环保指引)、《排污许可证管理新机制》、《推进*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工作意见》、《企业环保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建立实施这五项制度也是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之一,必须在这一阶段完成,下面我还要具体讲。

(五)重在惠民利民

5月24日,省委书记在惠调研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要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总目标总任务,并就如何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环保工作首先要确保我市环境质量的稳定,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确保我市环境安全,其次要以优质服务为切入点,以“惠民环保”为目标,努力提高惠民能力,把落脚点放在推出并实施惠民举措上。为此,5月29日,我们在再次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环保工作实际和法律法规、有关政策规定,推出了包括加强农村环保、局长接待日、一次书面告知、服务窗口前移、投诉限时处理、业务限时办结、开设“绿色通道”、聘请环保社会监督员等方面共10条环保惠民举措。这些措施还需要在这一阶段进行细化,制订实施办法。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正当学习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之际,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强烈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和全国人民一样,在倍感震惊和悲痛的同时,心系灾区,地震发生的次日,便自发组织为灾区献爱心捐款活动,当日便捐款近5万元,广大党员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无私缴纳特殊党费共6万多元,值得表扬的是,5月20号,我局组织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获奖单位和个人当即把竞赛奖励捐给了灾区,充分表现出了我局广大党员崇高的思想觉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

第三阶段叫做“解决问题”阶段。这一阶段是体现学习实践活动成效、让群众得实惠的关键环节,标志着学习实践活动从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的思想层面进入了实践层面。因此,要充分利用前段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运用科学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针对查找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按照易与难、实与虚、近与远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次、分步骤解决存在问题。

我们局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概括起来讲就是“解决、建立、落实”六个字。就是要解决5大类、18个问题;建立已经确定的5项制度;落实10项惠民便民举措。

(一)解决五类问题

前面我已经明确了经局党组梳理、确定了要解决的5大类、18个问题,局学习实践办也拟制了《整改责任分工表》,明确了整改项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按照“三结合”的原则,先易后难、先实后虚、先近后远、稳步推进和一事一策、成熟一个、解决一个的方法路子,制订整改方案、整改措施和整改目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整改措施和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切忌长篇大论而又空洞无物。

(二)建立五项制度

建立五项制度的任务实际上早就明确了,有的单位也已交了初稿,但质量不高。什么叫制度?通俗地讲,制就是制造、制作;度就是尺寸,定制度就是要你为某项工作定规矩。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强制性、规范化、可操作是其基本特征。因此,各任务单位要理解意图,吃透法律,了解现状,认真思考,精心起草。同时,还要拟制《*市生态补偿实施方案》,此项工作环科所李传红同志组织人员已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初稿,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修改完善,力争能为我市生态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实践办可以把我们起草的《*市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践规则》印发各单位,作为参考样板。

(三)落实惠民便民举措

本月初,我们局推出了10项惠民便民举措。这十个方面其实没有太多新的东西,有些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之所以这次再提出这些问题,主要是其中有些已经过时需要更新,有些需要深化和补充,有些老百姓还不知道需要向社会公开,有的需要去抓落实。另外,我们还要按照市委开展“万名党员惠民行”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有关科室要尽快拿出方案。

三、提几点要求

(一)要明确责任主体

《整改责任分工表》中明确的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目标、并推动落实、直至该问题得以解决的责任主体。

(二)要突出实践特色

分三种情况:

一是对条件已经成熟的问题,马上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二是对初步具备条件、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抓紧落实整改措施推动解决;

三是对关系长远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规划,逐步解决。

(三)要严格评议评价

市委要求,整改是否过关,群众说了算。在解决问题阶段结束后,市里要开展“万众评整改活动”,并实行“末位警告制”。在这里强调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各单位问题整改方案、措施、目标制定后,要进行群众评议,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方案形成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公布,听取意见,认真修改完善;

二是凡是在市里要开展的“万众评整改活动”中,某一问题整改不到位受到批评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篇5

[关键词]矿山;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G3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43-02

前言:水土是国家各方面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不容乐观。而在矿山这一重要生态中,由于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情况尤为严重。水土流失这一现象已经成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问题。所以在矿山的挖掘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当地的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去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1.目前水土流失的特点

1.1人为因素居多

人们生态意识淡薄导致人为因素是造成矿山水土流失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植被被不断的破坏,矿山的石头、泥土都在外,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使矿山出现土壤疏松、岩石碎裂、地表土层稀薄等问题,再加上雨水的冲刷,使泥土更加松散,增加泥土流失速度。而且我国在矿山开采初期开采方法落后,对水土的保护措施实施不完善,从矿石开采、加工到运输都进一步加重了对水土流失的加快起到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开采区、排土场、尾矿库、工业场地及办公区、矿区道路等都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场所。

1.2危害性大

矿山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改变自然景观,采矿作业及修筑矿山道路对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植被、土壤及岩层造成强烈破坏,大面积山体失去植被保护而引发水土流失,甚至出现裸岩砾石地带,植被恢复困难,翠绿的山林“伤痕累累”,大面积的土地生态结构遭到破坏,生态失衡难以恢复。水土不断不流失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壤营养流失,矿山水土流失带走了肥力强、颗粒细、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土,使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同时矿山水土流失向下游溪河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溪河淤积、抬高河床、河道变窄、排灌水渠和蓄水塘坝等水利设施遭受淤塞和毁坏,影响到局部区域的调蓄、灌溉和行洪能力,而泥沙中含有大量的金属氮、磷元素,会对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造成重金属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2.减少水土流失的方法

2.1提高群众生态意识

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保护生态,是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若要消除矿山水土流失对生态安全的威胁,首先要加大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各级领导干部对此的不重视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之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特别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增强其忧患意识使各级领导做重大决策或从事某种生产建设活动时自觉遵守水土保持法以确保生态效益不受损害和生态环境长治久安。从这两方面一起下手才能真正让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进而这一问题才能被更好地解决。

2.2采用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的防治一般从两个方面出发,只要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就可以极大程度上预防水土流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在矿山开采时,对开矿区和生活区建设相应的挡土墙,根据矿山工程的位置和周围的地形,设置不同的拦挡工程,如果是在采矿场和排土场,或者是尾矿库等关键性的矿山区域,应该设置挡土墙并且排土场的角度应该通过严格的设计来确定,有效的保证排土场堆放角度不大于安息角,保证堆放的安全性。对部分坡度较大山体不稳定的地段进行工程护坡,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放坡、建立分级马道、清破等措施。另一方面是要注意排水设施的建设,完善矿区内的排水系统,也能减少矿区内的水土流失。根据矿山区水资源情况,完善其排水系统,避免坡面的径流冲刷地面,减缓矿山区水土的流失’影响矿山较大的坡面,应该设计相应的排水沟和截流沟,跟据集水面积、最大降雨量等来考虑水沟的断面尺寸,同时充分考虑水沟的沟底坡度,以使水流能够在不冲不淤的同时全部排走。在地表迳流上游修建永久性的排水沟,在平台出水处设置永久性滞洪沉砂池,使其中产生的泥砂及时的沉淀,并且在水经处理达标之后方可排放。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如果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山体不稳的现象解决效果不理想,就要结合山体的受力情况,就要相应的建混凝土框格,抗滑桩等工程措施。

2.3利用植被

绿化矿山是水土保持的根本措施。以矿区为单元的植树造林,陡坡山地退耕还林,营造水平梯田,修筑蓄水塘库,覆盖草被等综合措施进行土地整治,选择当地适宜矿山种植的乔、灌、草品种,如类芦、葛藤、胡枝子、马尾松等再造植被,修复生态景观。对开采区,排土场,尾矿库的恢复在群落结构配置上以乔灌,乔草或以乔灌草结合为主。在遵循矿山植被选种原则的前提下,分别按生态恢复、景观生态恢复模式,生态经济林营建模式和公路景观配置模式来复垦植被,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矿坑进行复田与绿化,在矿山结束后或生产矿山的某一地段、某一台阶结束后,必须对采矿区采取复田、复土、绿化、蓄水等综合措施,促进生态进化。采取植物措施后,必须制定有效的养护措施,养护内容主要有盖遮阳网、揭遮阳网、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苗木支护和补植等。其中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是养护的关键。绿色矿山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一个新举措,只有依据治理和防护相结合,将矿山地质环境与植被恢复相结合,有效改善、恢复项目区生态环境,基本实现绿色矿山的治理目标。同时要注意的是矿业废弃地植被重建后的生态系统是很脆弱的,任何对系统的自然和人为的干扰,都会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所以要严格避免人为的干扰,同时让自然的干扰达到最小,尽量保护好重建后的生态系统。

3.结语

矿山的水土保持是现在矿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只有在开矿的同时保持水土不流失,我们才能大力开发矿产。我们现在应该根据不同矿山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防治与治理相结合有效地改善矿山水土流失严重问题。缓解由于资源严重缺乏带来的抑制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建设绿色矿山生态,有.效改善、恢复项目区生态环境,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路线。

参考文献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篇6

[关键词]农村环境环境现状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2-177-1

0引言

本文分析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实践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我国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解决农村环境出现的问题,举例:农村污染问题,环保问题,公共资源管理问题,如何加强乡镇对农村环境的管理,科学运用环境保护措施治理农业环境污染。

1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新农村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发生变化,不少大型企业转型于农村,找寻廉价的成本用地,乡镇政府没有明确安排,导致农村环境的破坏,大气污染与水污染较为严重,生态恶化,这种现象不仅是某些地区或乡村存在的问题,更是现在农村普遍现象,有些地方领导注意到地区环境的改变,加强了关注,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农村环境,是由社会体系、经济体系、生态体系所构成的综合体系,城乡结合表现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密不可分。城乡发展改革,经济体制迅速发展,农村商品化、现代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增长,忽视环境因素,导致环境的落后,环境功能减退,危害到农村健康发展。

首先,农村环境的自然资源被破坏,大气环境不能独立消化吸收,近几年来年农业生产与耕种发生了变化,为了产业能得到高利润,高回报的模式,人们根本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损坏。其次,农村建设城镇化规模,加大对工业的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工业产业的结构布局不完善,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再次,农村地位在管理中立法不严,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导致农民在法律面前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意识较低,举例:有些农村在秋收季节,焚烧秸秆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天空出现雾霾现象。能见度也就十几米左右,随着政府部门对环境认识提高,严禁了焚烧秸秆,有些居民不在乎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养殖畜牧业,导致污染物排放、耕种时农药化肥不合理等诸多方面。

2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加快了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延伸,在城市规划上比较重视,忽视了农村的重点,在规划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使其一些地区或道路两侧的发展形成安置交错,这些地区在生活上对污染物的堆积没有相应措施的安排。

从社会学理论体系分析,有些地方的农村环境长时间得不到重视,政府人员和环保人员职责供给不完善。农村环境的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来研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因为过分的开发引进工业,重视经济业绩增长,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工业化时代得到高度重视,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使其不少小城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其中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

农村环境是由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组合起来的综合系统,说明农村环境构成是复杂的,关系到社会、自然、生态三部分结合组成,复杂的环境系统遇到的问题是多层面、多目标、跨越学科的,在农村环境存在的状况是直接与关键的因素。乡镇是带动农村发展的枢纽,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形成。现代乡镇的作用是农村商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源头,推进乡镇建设发展的,村村相通,提高乡镇的规模,人口的转变形式不断加大,经过发展忽视了环境要素,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停滞,布局不合理,用地相互交错,环境资源不合理的安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污染源没有及时的控制,加上附近居民对环境知识的淡薄,加重生活污染,乡镇设施不够完善,使其在经济密集的区域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危害农村的环境。

3农村环境解决的措施

根据国家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阐明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提高乡村领导对环保责任的重视,加强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环保知识,就目前来讲,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经济业绩增长,以经济手段展示政绩,找寻经济增长,片面的经济增长不考虑环境的承受力量,就不符合持续发展要求,导致乡镇政府对环境的职能失去作用。有些地方环境部门与企业之间成立了保护作用,对地方环境污染,政府有时推卸责任,没能较好保护当地环境。所以,要想做好乡镇环境工作的保护,解决本质问题,就要从管理者的角度,提高乡村环境保护意识,强调对环保的责任。

加强对农民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由于文化素质不高,体现出对环保知识的淡薄。缺少对环境的认识和在生活中对环境道德的疏忽。导致在农村生活的居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生产废物,因此,需要加强对公民良好的教育、宣传,创建绿色行动,自觉的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农村,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护生态自然环境,政府部门制定紧密的产业政策,宣传发展减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乡镇企业通过职能,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整改,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推荐生态化农业发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完成现代化农业生产。加强实行农村整治措施:生活垃圾,水环境污染,农业产业污染,中小企业污染,建筑垃圾,道路垃圾集体整治。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篇7

 

近年来,随着平凉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伴随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是执法监管工作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施强化执法、统一监督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只有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对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平凉市环境保护与执法监管工作的现状

 

平凉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创建部级生态市为抓手,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加快生态建设,改善基础条件,严格总量控制,强化执法监管,突出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平凉市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措施来抓,工业污染减排措施逐步落实到位,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启动,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相继建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止2014年6月底,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的指标之内,全市共削减化学需氧量8965吨、氨氮554吨;削减二氧化硫减排量5438吨、氮氧化物减排量6500吨,为今后新上项目腾出了充足的环境容量。

 

(2)污染减排成效明显。2012年以来在平凉城区全面实施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可关停分散燃煤锅炉269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400吨、氮氧化物排放1560吨。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和中水电崇信发电公司、华亭发电公司及平凉祁连山水泥公司全部实施脱硫脱硝工程,脱硫脱硝率均达到8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另外是粉尘油烟专项治理。不断加大工业企业除尘改造、粉尘污染治理等项目的实施力度,开展了城市扬尘整治、燃煤锅炉关停、餐饮油烟(夜市烧烤)治理、煤炭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有效提升了空气环境质量。

 

(3)执法监管水平明显提升。今年来对45户重点违法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对中煦煤制甲醇公司项目超期试生产、宝马纸业公司利用应急管偷排污水等12家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对平凉市人民医院综合楼项目“久拖不验”、超标排污,平凉发电公司一期项目贮煤场未建抑尘网、城市中水未回用等环境违法和管理问题,约谈了有关企业(单位)负责人;对华亭县生猪屠宰厂、庄浪县金龙矿业公司、灵台县现代肉牛产业园等42家企业责令停产整治,同时对89件环境投诉信访问题进行了查处,办结84件,办结率达到94%,一大批破坏环境和影响人们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环保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在静宁县建设国家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今年又在平凉中心城区建成了两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满足了城市pm2.5等关键空气污染物因子监测需求。争取国家投资配备了环境应急监测专用车辆和设备。先后举办环境监测、环境执法、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业企业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等级评价、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评估和污染减排台账编制等培训10期,平凉市及下属县区(区)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全部进行了业务培训。今年举办了“保护绿色家园、建设美丽平凉”环保主题演讲大赛,举行了“向污染宣战”为主题的大型纪念宣传活动启动仪式,调动激发了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热情。

 

2平凉市环境保护与执法监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工信、国土、住建、水务、农牧、林业、规划、卫生监督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各管一段、单打独斗的现象,部门之间监管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环境保护的整体合力,多元共治、社会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尚未树立。一些企业和单位社会责任缺失,自律意识不强,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治理,不愿承担污染治理成本,存在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转或擅自停用治污设施的现象,有些甚至以种种手段刻意逃避环境监管。

 

(2)城乡饮用水源地建设及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农村饮用水源地点多、面广、线长,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水质监测监管工作不力,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中心城区饮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源地保护措施还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只有在保护现有水源地的前提下,寻找开发新的水源地,才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目前,平凉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状态令人担忧,城市建设中没有严格执行水源地保护有关法规,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前已建设了一些有排污口的项目,养子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尚有132个住户没有搬迁。城镇居民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除华亭、崇信、泾川利用地下水源比较安全外,静宁、庄浪、灵台水源地为地表水,安全隐患较多。特别是静宁县城乡饮用水源地为东峡水库和古城乡庙堡水库,由于受上游西吉、隆德县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直接排入影响,库区水质较差,水源地污染严重,省市环保部门先后与宁夏方面进行过多次协商,但问题至今没有很好解决,老百姓反应相当强烈。

 

(3)污水排放形势严峻。全市共建成运行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4个,设计日处理能力8万吨,特别是旧城区无污水收集管网和雨污合流的现象普遍存在,污水收集率偏低,部分生活污水直排河流,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4)大气污染治理亟待加强。一是受城市扬尘、粉尘污染的影响,平凉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不达标天数已达到36天,已超过全年35天的允许天数,综合治理城区大气环境特别是城区扬尘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二是锅炉污染。我市35台集中供热锅炉仅有一台符合环保要求,实施锅炉脱硫治理任务十分繁重。三是目前仅对黄标车实行分类管理,公安部门至今没有出台依法到期淘汰措施,财政部门至今没有出台淘汰“黄标车”支持政策。

 

(5)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地膜、棚膜用量的逐年增加,导致大量农膜长期残留在土壤中,全市每年仍有3000多吨农膜没有得到回收利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超量使用,对土壤结构、地下水源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市仍有40%左右的畜禽养殖场、80%以上的散养户和农村人口排放的粪便没有得到集中利用或无害处理,臭气熏天,群众意见较大。

 

(6)执法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县(区)没有一个通过资质认证的环境监测站,无机构、无场所、无设备的现象普遍存在;工业企业监督性监测和大气、噪声、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全部依赖市级环境监测站完成,监测能力建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需要。市级环境监察支队仅15个编制,监管全市近400家企事业和城市水源地,工作量大面广;县(区)环境监察大队工作人员全为兼职。

 

3对平凉市环境保护与执法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1)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真正形成环保工作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借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经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同时落实监督管理法规。进一步加大新《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把环保目标责任扩大并纳入到部门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之中,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履行环保责任情况的督查、督办。

 

(2)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城乡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尽快制定平凉中心城市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工作规划,在坚持保护好现有水源地的前提下积极探寻新的水源地,解决日益突出的饮水供需矛盾;正确处理现有水源地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关系,绝不能以牺牲饮水安全的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开发利益;严格执行水源地保护法律法规,对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农户和有污染源的项目要坚决落实搬迁措施。同时,要尽快勘察论证新的补充或备用水源地,不仅要满足平凉城区(包括平凉工业园区)现有人口的用水需要,而且还要考虑未来城市新增人口的用水需求。禁止在库区内进行养殖,定期清理淤泥,坚决关停取缔库区周边的污染项目和企业。及时对水源地输配水管网按要求进行建设更新,定期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分析监测,确保水质安全。有关部门要继续跟进,协调隆德、西吉两县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确保流入东峡库区水质和葫芦河上游水质安全。

 

(3)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提高污染减排能力。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使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尽快到位,确保灵台、崇信、庄浪三县生活污水处理厂尽快建成验收。通过加大管网建设进度、完善收费标准、大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推行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切实减轻政府负担。督促平凉电厂严格执行国家、甘肃省关于二期改扩建工程和平凉市城区污水回用工程建设要求,坚决采取强制措施,尽快关闭八里桥至二十里铺一带沿泾河岸边的地下水开采井。

 

(4)加大工业企业和燃煤锅炉治污力度,提升空气环境质量。一是。切实加快电厂、水泥厂等工业企业脱硫脱硝工程的升级改造步伐,加强运行管理,确保规范运行。加快实施平凉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和县城、工业园区(集中区)集中供热步伐,坚决关停不符合标准的燃煤锅炉,减少污染排放。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对无环保防治设施或施工过程中不落实环保措施的施工队一律不得竞标施工。

 

(5)积极创建部级生态县(区),建设生态平凉。切实制定生态市和生态县(区)建设年度计划,明确年度实施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考核奖惩措施,促进生态建设投资、项目内容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国家引导资金和项目的示范效应,积极探索建立合理可行的农村环保运行机制,确保乡村管理组织、保洁人员工资和垃圾清运费用及时到位。

 

(6)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升执法监管水平。根据环保执法监管需求适当加强市县环保执法力量,对没有环保所的乡镇要增配环保专干,专门抓农村环境监管,切实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短缺的问题。采取超标房调剂等办法,切实解决好市环境监测站业务用房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县(区)基层环境监测站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和监测设备的问题,解决监管无手段、核算无数据、情况说不清的问题,使其尽快担负起辖区内工业企业、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责任。采取市县执法力量统一调配等措施,把集中整治和经常抽查结合起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问题,努力提升环境执法水平。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篇8

一旦环境问题跨越国界,就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加以解决.为了有效地执行这些政策,控制跨国污染的影响,国际行动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就保护全球环境而言,国际间在过去的20年里就生态保护、废弃物、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通过合作方式缔结条约,制定共同接受的环境保护规范与政策,以处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但_些环境政策的实施,可能同其他与环境相关的国际规范产生冲突,例如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trade-relatedenviron-nentalmeasures,简称tRems)、激励性措施所可能导致的贸易歧视或不公平贸易竞争,使得倡导全球自由贸易并强调互惠和非歧视的世贸组织对此类环境政策措施的运用持较负面的态度,而引发贸易与环境平衡发展的争议。简言之,争议的中心是实施有关的环境政策措施会对自由贸易政策产生冲击。如何兼顾与整合wto所追求的贸易自由化与公平性的总目标,与多边环境协议(multilaternalenvironmentalagreements,简称meas)相关措施所要达到的环境保护目的,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tRems与激励性措施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meas中运用的原因与功能,并进﹁步探讨在meas中运用此类措施与wto所可能产生的冲突与贸易公平性问题。一、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自由贸易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国际社会逐渐采用tRems与激励性措施来保护环境这一趋势的发展,环境问题与Gatt/wto自由贸易规范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不容忽视。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大部分的meas只能处理某一特定类型的环境问题,因而迄今为止仍未有一个相当于Gatt/wto那样的国际环境组织来统筹管辖所有的环境问题,或整合meas的差异,解决涉及贸易公平议题的环境争端。因此,当meas不足以处理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时,为追求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并有能力处理有关争端的GatF/wto自然就成为管辖并解决此类争议的最适机构。虽然不少环境保护主义者反对这种处理方式,但Gatt/wto仍是目前国际间解决贸易与环境争端最重要的场合。就目前国际上的tRems和激励性措施的性质而言,前者多采用限制性或惩罚性的贸易措施,如禁止或限制特定物品的进口、或贸易制裁等,以保护环境;后者则多采用具有激励性质的措施,如环境补贴、技术转让等,以达到同前者相同的目的。尽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环境具有特定的功效,但对于自由贸易而言,它所可能引发的贸易歧视或可能隐含的贸易保护主义却是Gatt/wto所不容许的。即便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保护措施在wto体系下也未必能够享受到绝对优先于自由贸易规范的待遇。所以,环境保护问题即使在1947年能被Gatt纳入,至多会被视为一种非关税壁垒,而不可能是一项凌驾于自由贸易之上的特殊制度。如上所述,因tRems与激励性措施可能经由数量限制等措施导致贸易限制或贸易歧视,从而引发贸易公平性的争议,所以在Gatt中与环境措施关系最为直接的规范包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数量限制、反倾销与反补贴协议,以及针对自由贸易措施设定例外规定的第20条等规定。第20条对环境措施的运用尤为重要,首先,该条的二项例外措施,可能使环境保护措施的运用正当化,而被援引到涉及环境问题的贸易争端中;其次,该条前言部分规定:“这些措施的实施,必须符合不对具有相同条件的成员间构成武断或不正当的歧视,或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限制。”由此可知,该规定缩小了一般例外规定的适用范围;此种限制规定,不但使得自由贸易原则凌驾于列举的十种特殊社会目的之上,更使得未出现于本条(a)至(j)项的其他社会目的,如环境保护措施,无法享有该条所允许的特别待遇。因此,从理论上而言,meas采用tRems或激励性措施时,仍然必须严格遵守此一规定,否则将可能被视为与Gatt/wto的规定不符。wto所规定的条款突出强调了各成员的“环境保护权”,表明该项权利是成员的一项当然权利,各成员有权根据本国的环境状况制定同时适用于来自其他各成员的进口产品的环境贸易政策与措施,但条件仅限于是“必需的”,并“不得构成武断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和含糊,对成员行使环境保护权缺乏明确而有效的约束规范,甚至极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二、多边环境协议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同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潜在冲突根据某一多边环境协议而采取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或激励性措施来处理跨国性或全球性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些措施不论其在性质上具有惩罚性还是激励性的、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具有歧视性、或者对成员国有无特定要求。其被多边环境协议所采用的原因主要是其特殊的经济功能足以减缓由贸易行为所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或者是其具有吸引国际社会加入多边环境协议以促进国际合作的作用。然而,正是因为这些tRems与激励性措施产生的经济效应可能对国际贸易的公平性造成威胁,导致多边环境协议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它与Gatt/wto的关系如何处理?尽管截止到现在,这一问题仍处于“潜在冲突”阶段。换言之,还没有任何一个多边环境协议因为采用tRems或激励性措施而受到Gatt/wto的质疑或挑战,但只要这两种法律体系间的潜在冲突持续下去,根据meas运用tRems或激励性措施处理特定的跨国环境问题的功能就会受到潜在威胁。meas通过tRems如限制或禁止有害于环境的贸易活动,或采取第三国待遇措施迫使有关国家加强合作等,以实现保护国际环境的目标。这些具有贸易歧视性措施或贸易限制措施极有可能引发贸易公平性的争议,而受到Gatt/wto的自由贸易原则的质疑和挑战。尽管在《华盛顿公约》起草与协商过程中,世界保护联盟曾向Gatt秘书处谘询,秘书处给予《华盛顿公约》中的相关措施与《华盛顿公约》第20条相容的肯定答复;《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制定与协商中也曾经由Gatt秘书处证实相关的贸易措施原则上符合Gatt第20条(b)项的例外规定。然而,tRems与Gatt/wto第11条相抵触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它与第20条(b)或(g)项的构成要件相符,但仍可能因导致贸易歧视而被认定与该条前言的规定相冲突,最终被认定与wto相违背。与上述情况相比较,第三国待遇的浓厚歧视性色彩与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的不符,更使其难以与Gatt/wto的精神相一致。第三国待遇设立的目的是为防止第三国破坏meas的成员国共同努力追求的环境保护目标,但从Gatt第20条(b)项的必要性规定中的穷尽法则看,这种贸易限制是否就是唯一可行的必要措拖可能会引发争议。在1991年“泰国香烟案”中,争端解决小组曾指出:“假设还有任何不与Gatt相抵触的替代措施存在,且为该成员国在合理情况下可被期待使用时,则该项与Gatt相抵触的限制措施即不是第20条(b)项认可的‘必要’措施。”更有甚者,第三国待遇的效果是看受贸易限制的第三国是否因此而改变其国内环境政策。一项贸易措施是用来迫使其他国家改变其国内政策,或必须改变政策才能具有保护动物生命或健康的效力,那么这种贸易措施并不符合必要性原则,因而不能适用第20条(b)项的规定;同样,这种措施亦不能被视为第20条(g)项所规定的“主要为保护可能枯竭的天然资源的目的而设立的措施,或使得一国的国内生产或消费受到有效限制的措施”。由此可见,要使第三国待遇不受Gatt/wto的质疑和挑战,似乎不太容易。除了Gatt/wto的基本义务外,meas的tRems还需要与乌拉圭回合谈判所达成的各个多边协定的规定不相违背。所以,即便一项贸易措施符合第20条的例外规定,当它与多边协定不相容时,仍有可能被Gatt/wto认定为不恰当的。tBt协定对于meas采取的贸易措施就极有这种可能性。根据tBt协定,wto成员可以采用现存的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标准。而《华盛顿公约》、《巴塞尔公约》等meas对产品的制造过程和制造方法规定了若干标准,假设这些标准能被tBt协定视为国际标准,则meas成员国对此种可能导致贸易障碍的标准的使用不会被tBt协定所质疑或挑战;然而,由于tBt协定采纳一项国际标准的条件包括对该标准遵守与否,须为自愿性质,所以当多数meas所制定的标准对成员国是一项义务时,meas的相关措施似乎仍难经由tBt协定而取得合法地位。倘若Gatt/wto一旦认定对第三国的歧视待遇、较严格的国内措施及贸易制裁与Gatt/wto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有所抵触。或《华盛顿公约》对特定物种的捕杀、出口限额等;《蒙特利尔议定书》对于oDS(耗竭臭氧层物质)的进出口数量限制等,与Gatt第11条的消除数量限制条款相违背时,meas所追求的国际环境保护目标及国际合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三、多边环境协议中激励性措施与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潜在冲突meas中的激励性措施一般是指对参与国际合作处理环境问题的国家的一种补偿机制,它采取积极和正面的鼓励方式,以达到补偿或帮助成员国的效果。常见的激励性措施一般有提供特别待遇或优惠、技术转让、资金援助、无法遵守程序,联合执行计划、市场开放及天然资源开放等形式。激励性措施在处理国际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一般有三个方面:第一,它具有鼓励国际社会采取集体行动,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促进最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处理环境问题的正面作用。当参与meas所需承担的义务过重导致其成本过高,且预期利益又不十分确定时,许多国家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合作的积极性。而根据共同但有差别性责任原则所制定的激励性措施,往往能将徘徊于meas之外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和发展中国家吸引到meas,以使meas确立的目标能在最广泛的国际合作下实现。第二,帮助成员国履行其meas下的责任与义务。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加入meas后,却因其国内问题,如经济不景气、社会不稳定、技术落后等原因,而导致其无法履行条约义务时,激励性措施在此种情况下可确保成员国有足够能力贯彻meas所设立的目标。第三,通过激励与援助促使成员国强化其国内经济与环境走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因而所产生的全球性福利可能会超过meas的原有目标。在上述多种激励性措施中,资金援助机制为了能最有效促进国际合作与鼓励成员国履行其义务,但也是最有可能引发贸易公平性争议的激励性措施。就贸易自由化的观点而言,资金援助措施可被视为一种国际环境补贴。虽然wto的现行规定将基于环境因素而给予补贴视为不可对抗的补贴,但这并不能保证meas的资金援助措施在wto框架内能免于挑战与对抗的威胁。换言之,只要资金援助措施损害国际贸易的自由竞争,它就有可能与wto的《反补贴协议》发生冲突。例如,当一wto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同时又是《蒙特尔利尔议定书》的成员国,并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的补贴援助,以使其工业生产形态符合议定书的要求。当这种受补贴的产品进入市场时,不论其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有可能被其他未受资金援助的成员国,特别是非《蒙特利尔议定书》成员国指控为对该类产品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因此,这类具有激励性质的资金援助首先面临的争议是它能否被视为《反补贴协议》第8条第二项(C)款的不可对抗的补贴。虽然《反补贴协议》第27条中对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美元的20个发展中国家给予特别待遇而暂时可不受制于禁止或可对抗的补贴规定,但这些可能连基本工业都匮乏的低国民生产总值国家很难想像他们如何能在不具有工业与污染能力的情况下接受meas所提供的资金援助来使其工业转型。而真正有可能对环境(如臭氧层)造成新的破环,且有能力接受国际环境补贴以改变生产型态的oDS高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却不能受惠于这一条款。因此这一规定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十分不利。即使有一些补贴可以被视为不可对抗的补贴,其效力也可能因相关规定而受到减弱。例如,依据《反补贴协议》第8条规定的,补贴额度不得超过改善设施成本的20%的限制,及当它对他国国内产业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时,也可能受到平衡措施的对抗。这种结果,从贸易竞争的角度看或许是公平的,但从促进国际合作以保护环境的目标看,当一项资金援助措施在wto框架下受到平衡措施的对抗时,其代表的却是一项全球性的环境福利仅仅因为一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所受到不利损失而被抵销。这样的规范是否符合比例原则,确有可争议之处。四、解决潜在冲突的可能方式当国际条约之间发生不相容时,习惯条约法或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用以处理条约优先适用的原则通常可能被援引以解决这种争议。因此,当meas的tRems或激励性措施与Gatt/wto自由贸易原则发生冲突时,这些原则或许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解决方式。第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这一法则尽管未出现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但它仍为国际间最常用于比较条约优先适用的法则之一。据此,对于处理同一事项的数个条约或法规,具有相对特定性的条约或法规优先于仅具有一般性的条约或法规的适用,即使一般性条约或法规制定的时间较晚。当采用这一原则时,可以界定究竟是meas还是Gatt/wto更为特定。例如,从针对oDS与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所设定的贸易措施方面看,《蒙特利尔议定书》与《华盛顿公约》中的有关规定远比Gatt/wto为特定而应优先适用。第二,后法优于前法。这一法则的运用仅为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后法优于前法”通常只适用于相同成员国所缔结的新、旧条约之间的关系。在成员国完全相同时,新条约才能优先于旧条约。故先后缔结于不同成员国间的条约并不因时间关系而有绝对的优先适用关系。因此,wto与某一meas之间的成员国必须全部相同,才能援引这一法则。第三个法则在条约本身就明确表示它与相关条约的关系时,解决优先适用问题。运用这一法则可能是解决meas与Gatt/wto相关争议较为理想的方式。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先例。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明示,当该协定中的义务与meas(《华盛顿公约》、《巴塞尔公约》与《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特别贸易条款不相容时,应以后者优先适用;《华盛顿公约》规定,在特定的情况下,其成员国在部分关于海洋物种保护公约或协定下的权利与义务优先于其在《华盛顿公约》下的权利与义务;生物多样性公约也规定,其条款不可侵犯其缔约国在其他既存协定中的权利与义务,除非这些权利与义务严重损害与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尽管在wto协定第5条中规定:“总理事会应进行适当安排,以其权责与wto有关的其他国际性政府间组织有效合作。”但这一规定仍然不足以明确表明wto与meas的关系。理想的办法是,wto参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的模式对meas设立特别除外规定,则两者间的潜在冲突有可能得以缓解或消失。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篇9

课程标准:以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活动建议: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四版本教材编写思路的共性: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均选取德国鲁尔区为例讲述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关系,只有人教版选取中国的案例,即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案例。虽然四版本选取的案例不同,但是教材编写思路有其共同性,都是沿着图1的思路编写。

“活动”案例四版本均选择中国的案例:中图版选取资源枯竭型城市河南省焦作转型案例、鲁教版选取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湘教版选取辽中南工业基地改造、人教版选取内蒙古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案例。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转化、运用和问题探究能力,同时也为我国其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可借鉴的经验。

知识结构(人教版)如图2。

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如图3。

二、目标导航(以人教版为例)

知识与技能:举例辨别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能源;分析说明山西省煤炭开发的优势条件;说出“三条产业链”建立的原因及产生的综合效益;能推测出煤炭开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能够理解和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一般思路和常用方法;初步掌握收集、使用图文材料、统计数据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及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使用比较方法去探究不同区域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上的共性与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节能意识、环保意识、责任共担意识,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析

山西省煤炭开发的优势区位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能源与矿产分布决定其区域的开发、利用方向,山西省具有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等优势,具有这些优势区位条件才使山西省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开发条件不仅包括煤炭的储量和开采条件,还包括位置、交通、市场等条件,这些条件同样很重要,它们关系到该区域在全国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如何,还有助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即煤炭开采产生生态破坏问题,而煤炭的使用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2.教学难点剖析

综合利用的方法、措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生产结构单一,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结合本地铁矿、铝土丰富的优势,开展煤炭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三条产业链,变单一结构为多元结构,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综合利用的方法、措施很多,山西省为何选择“煤—焦—化”、“煤—铁—钢”、“煤—电—铝”三条产业链,原因的探讨以及产生综合效益的分析有较大难度。

山西省煤炭能源基地建设,是国家为加强能源保障而采取的措施,这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完全一致,这是个难点,必须让学生明确,否则不利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教材内容教学的“归宿”,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这一标题下包括两大问题,即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煤炭的开采产生植被破坏、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而煤炭的利用造成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这些问题多是现实客观存在的,有的则表现得十分严重。针对生态破坏问题的治理,教材配插图介绍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针对“三废”污染则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不深入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对几种措施的理解,尤其是几种措施综合运用的理解,是教学一大难点。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1)学案导学、师生互动。教师编写学案,让学生依据学案自学,完成对主干知识的初步掌握,有利于课堂上师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才有合作探究的机会,否则,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合作学习、探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2)描图识记、图形转绘。例如,山西省主要铁路干线和运煤专线,可采用让学生描图,增强识记,再采用空白图转绘方式,加深印象。同时,在山西煤炭外运过程中,以多种运输方式综合运输完成,可增强提高综合运输能力的意识。为了说明山西省煤炭“市场广阔”,教材41页以圆形图比较“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和印象,要求学生将圆形图转绘为柱状图,以加深理解。

(3)合作讨论、辩证思考。“能源基地建设”是从国家角度而言,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三条措施”进行讨论、评价,哪些符合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哪些不符合?让学生初步认识小区域与大区域在发展中“对立统一”的关系。

(4)图示引领、深化学习。对“环境的治理”建议使用示意图(图4),在示意图中留下空白,让学生读图思考、合作完成。

2.图表使用

(1)图3.7“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可组织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根据资源状况分析三条产业链的形成原因;另一组通过比较,找出建立三条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采用组内合作、组间讨论的形式完成。

(2)图3.8“万家寨引水工程”。①要求学生在图3.4中,找出万家寨的位置。(即山西省东北、黄河干流附近)②评价能源基地建设对该地水资源有何影响?(明确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中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该地水资源紧张,能源基地建设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程度)③解决水资源紧张的措施。(建设引水工程)④万家寨引水工程是否能解决山西省南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问题?是否能解决山西省北部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万家寨引水工程主要解决山西省中北部大、中城市的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由于引水量不大,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引水工程没有延伸到山西省南部,因而不能解决南部用水紧张问题)

(3)图3.10“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可指导学生读图例,从分析各图例功能入手,提出三个思考题供学生读图思考:①固沙草方格、乔木、灌木在图示区域生态功能各是什么?它们的相对位置是否可以互相调换?②隔离坝的功能是什么?③如何实现采空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最后归纳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举。

(4)图3.11“废水回收利用”。建议设置读图思考题:①要求学生读图说出废水来源有哪些?②图示处理方法是什么?还可以采用哪些处理方法?③处理后的废水如何利用?④废水循环利用在该处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为什么?问题设置采用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形式。

3.活动指导

(1)课堂活动指导。分组讨论完成:结合第46页“活动”和图3.9“内蒙古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分布”,采用列表比较方式,以突出比较方法的运用和比较意识的形成。表格设计如下(表1)。

(2)课外活动指导。收集安徽省淮北、淮南煤矿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统计数据等资料,比较两地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的异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为淮北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几条建议(提示:淮北与淮南相比,开采历史悠久,是个老矿,煤炭接近枯竭,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

五、思考与练习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篇10

【关键词】 高速公路;生态补偿;对策

近年来,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公里,跃升为全国第一。然而高速公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中树立生态路、环保路的理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当务之急。

笔者有幸参与河南省至山西省某高速公路建设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发现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补偿实施存在若干问题,现就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

1、生态影响

1.1占地面积大:该高速公路总里程59.461km,该公路计划占地面积9506.9亩,其中永久占地7081.83亩,临时占地2425.07亩。公路建设占地一方面将造成土地和耕地资源的减少,使当地农业生态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加剧当地农业用地的紧张矛盾;另一方面,将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物种减少和失衡。

1.2生境破碎化:公路建设将动物栖息地分割为破碎的斑块状,导致动物生存环境减少、种流困难、食物匮乏、捕食及饮水环境发生改变,也直接导致了物种的迁移,严重时可能会使部分生物物种退化甚至灭绝。

1.3生态系统的扰动及破坏: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破坏植被,影响附近动物的正常活动,如果经扰动或破坏后影响较大,影响时间较长,会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难以恢复到原有水平。

2、现有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论从管理者还是从建设者,不论从政府还是从普通百姓,对生态恢复认识都不到位,生态补偿不能有效实施;部分进行生态补偿的单位对补偿工作采取不正确的方法,不按设计规范进行操作,甚至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在进行生态补偿过程中不具备植物种植及生态保护的专业知识;生态补偿工作存在“付出大、回报小”的现象,甚至毫无回报,导致资金出现不应有的浪费,甚至存在大量资金复出后原有生态系统更加恶化的现象。

2.1生态补偿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人不了解生态补偿,即使知道生态补偿,也未必对生态补偿的作用和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缺乏生态补偿的意识和有利于生态补偿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公路建设者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投资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试图最大限度的逃避生态补偿,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减少自身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周边群众片面考虑短期利益,在临时占地恢复时,要求建设单位平整用于农作物耕种,忽视原有生态恢复不到位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导致生境破碎化。

2.2生态补偿实施缺乏约束:我国现行的生态保护相关法律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建设后的约束办法和手段,难以在建设过程中约束项目建设者的行为。因此在公里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往往以工程竣工为目的,较少考虑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工作。对突出生态问题通常以通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为最终目的和标准,在施工结束前对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不能进行有效地补偿性建设,导致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生态破坏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2.3现有生态管理存在部门重叠: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中,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对于公路建设过程中农、林生态系统利用及恢复,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等生态问题负有监督及管理责任,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生态保护监管职能存在重叠,有利的事情抢着干,补偿的事情推诿扯皮,最终会导致谁都管,谁都管不好。

2.4工程施工中监管难以落实到位:由于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补偿的实施缺乏约束机制,生态管理存在多头领导,导致公路建设过程中相关生态保护工作存在以下问题:①公路建设单位不注重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相关主管部门要求情况下才设置、不要求的不设置;②环境管理机构缺乏相应职权,往往存在“有职无权”现象,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长期无法解决;③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以该高速公路为例,建设过程中存在工程环境监理及工程水保监理两个监理机构,水土流失问题两者均负有监管责任,导致监管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出现不协调解决方案,不便于施工单位具体落实。

2.5生态补偿措施与工程实际脱节

2.5.1为追求利润,忽视生态恢复长期效果:建设单位为满足公路环境保护验收,在施工过程中瞒报或私自新建弃渣场、弃土场等。更多注意公路路域视野内临时占地的复耕和植被恢复。对于视野外占地的生态恢复较少考虑,甚至种植小麦、油菜等季节性速生农作物应付绿化,仅能保证验收当时的绿化效果。

2.5.2施工设计不到位,工程建设缺乏全局意识:目前高速公路弃土场设置时,其表层覆盖腐殖土不进行剥离集中堆放,施工挖掘过程中表层的大量腐殖土随弃渣弃于弃渣场,等到生态恢复时缺乏足量腐殖土,覆土厚度太薄,无法保证种植的植物根系发育,影响生态系统恢复。

3.生态补偿实施方法的建议

目前,针对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生态补偿实施矛盾,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现有生态总量,对需要占用的生态系统应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尽量保证生态总量不降低,生态系统不恶化,生物多样性不减少,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结语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是目前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保护实施的主要障碍,本文从行政干预和生态补偿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对生态补偿的实施进行探讨;一方面,政府应对生物总量提出要求,并采取环评指导、验收控制等行政干预手段,切实保证生态补偿措施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公路建设单位应协调工程监理机构,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监理单位对生态补偿施工期间资金、质量、进度三大要素进行控制,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生态系统正常恢复。

行政干预和生态补偿具体措施应互为补充,互相协调,保证宏观指导和微观控制的有效结合,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切实保证生态补偿机制落到实处,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王丰年.论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机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31-35.

[3]邓家荣,洪尚群.生态补偿应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中,云南环境科学,2001.6(1):1-3

作者简介:

朱翔,男,(1982.08-),河南济源人,工作单位:济源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本科,工作方向: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环境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