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29

水生态修复措施篇1

1大石埠水库水质状况

通过收集整理大石埠水库近4a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类别分析,按照《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在近4a的50次水质监测中,Ⅱ类水1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30%,Ⅲ类水2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50%,Ⅳ类水10次,占评价总测次的20%;水库水体一直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状态。自2009年起,大石埠水库曾连续出现中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状态频次增加较为明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库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尚好,但是水体的富营养程度相对较高,已经达到了中度富营养化水平。(2)通过近几年的实地调查,大石埠水库存在网栏养殖问题,特别是在入库径流河口地段的网栏养殖。由于养殖饵料的投放,造成水库水体的内污染源较重,而这些内污染源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无法通过具体的工程措施进行有效的修复。(3)水库上游及周边是桃林镇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村庄。由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使入库支流产生各类污染物,特别是在汛期,这些污染物流入水库库区,对水库的水质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库区上游地带的大量土地被开发成为农田,并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广泛应用,农田的面源污染给水库的水质带来隐患。(5)大石埠水库是山地形水库,水库的岸线较长,水库的形状为狭长型,由于水库的防护带有缺失现象,特别是水库靠马陵山地段缺失较多,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以致形成的径流直接入库,从而影响了水库的水体水质。(6)大石埠水库在水流力学作用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库岸淘刷现象,有的易造成塌岸,因而影响了水库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7)由于水库上游是马陵山的丘陵地带,大量的灌木和原有的林地被附近的村民开发种植,原有的生态体系被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从而也对大石埠的生态稳定带来影响。

二、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措施

1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

根据大石埠水库的实际情况,从发挥区域生态功能出发,充分利用水陆植物的生态作用,以植物修复、重建和优化调整为重要手段,实行水库的上游地带、淹没地带、消落区域和水下区域的有效结合,进行库区生态修复建设。通过截留和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生物景观等措施,推动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库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兼顾库区的生态效益。具体的目标是:减少水库周围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降低入库的污染物数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辅助以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水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优质的水源地。

2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

2.1防护带修复

建设3条防护带,种植乔木、灌木和果树。即在水库西10km左右,靠马陵山山体顶部,种植耐干旱和贫瘠的马尾松等,种植长度3km;在山体的坡耕地种植苹果、板栗等果树。

2.2建设隔离带

利用土地整理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在水库周围建设隔离带。通过工程措施的配套和乡村河塘的综合整治,以及村容村貌和村庄环境建设,特别是周边村庄生态环境的优化,为水库的生态修复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3建造生态浮床

采用木棍和钢丝固定一块水面,其中种植芦苇和荻草等。每个浮床大约为10m×3m。建浮床地点,一是在大石埠水库西岸的小桃林村附近,建造放置10个浮床;二是在水库西岸靠彭才村附近水面建造投放10个浮床;三是在水库东岸靠关汪村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四是在水库东岸军民翻水站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

2.4恢复与扩建湿地

恢复原黑龙潭水库到大石埠水库的湿地,协调处理历史留下的圈圩,进一步扩大湿地面积,拟扩建湿地30hm2。

2.5生态护坡

利用生态混凝土和生态砖种植芦苇和香蒲等。具体的生态护坡地段为,库区上游靠小桃林村两岸约6km,库区西岸靠彭才村约2km,库区东岸靠关汪村及军民翻水站约2km,水库管理所至西石埠村地段和道埝翻水站约5km。

2.6河道整治

对大石埠水库的入库河道桃林河进行河道整治工作。具体措施为打捞水花生和水葫芦,对河道进行浅表清淤。整治河道的长度约3km。

三、结语

水生态修复措施篇2

【关键词】生态环境修复;水资源;非工程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具有生态、环境和自然属性的概念,既反映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功能,也反映了水生态系统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取决于自然水体功能、水资源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深度、排污、社会发展和技术水平、人类认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等诸多因素。

1生态环境修复水资源保障概况

河道内生态需水包括维持河流中水生生物生态平衡所需的水量,维持河口淡、咸水平衡和生态平衡所需保持的水量,维持河流系统水沙平衡和水盐平衡所需的入海水量,使河流系统保持稀释和自净能力的最小环境水量,保持河流水体调节气候,美化景观等功能所需水量。但考虑到天津市在海河流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目前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具体情况,恢复河道功能和良好生态状况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于维持河口淡、咸水平衡和生态平衡所需保持的水量暂时持保留态度,争取在全流域逐步实现水资源科学合理调度、增加新的水源和水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的前提下,先行安排逐步加大陆域生态需水量的补充,以期尽快改善河流、湿地的水域生态环境,遏制不断恶化的陆域生态状况。

2水资源保障非工程措施分析

2.1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生态保护政策、法制体系

完善的政策和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应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来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1)对现行中国水域生态保护的现行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评估;改革现有政策中制约、阻碍水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发展的机制。

(2)制定鼓励节约利用水域生态自然资源和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并在投资、信贷、项目立项、技术帮助等方面解决政策引导问题。

(3)鼓励地方立法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各界以及当地社区的民间保护习俗、乡规民约等的综合作用。

(4)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水域生态资源的行为,建立有效的执法和执法监督的体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对执法的技术、手段加强研究。

(5)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对因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域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要建立由开发利用部门采取补救措施积极加以解决的机制。

2.2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体制,以加强对全国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参照国内、外一些大都市水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天津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建立全市统一的水事务管理部门为方向,负责全市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水域生态保护、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诸方面,以利于水资源管理的统一、高效。

应该进一步加强流域机构的管理和仲裁权威,使流域机构在对流域水资源、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决策、协调、仲裁处理上有更大的执行能力;同时,流域机构也应加强对上述问题的应变和决断能力,努力解决好生态水量的上下游合理分配和生态水价的政策和价格制定问题。

2.3健全水资源生态保护信息管理体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显得益为重要,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水资源信息和水域生态保护信息管理体系,为水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

健全水资源生态保护信息管理体系规划开展的工作有:

(1)完善水域生态保护监测站网。

(2)建立一支高效的水域生态保护信息管理队伍。

(3)组建水域生态保护信息研究、管理中心。

2.4加强水资源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

加强水域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是促进水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水域生态保护类型、特征、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等有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为水域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1)加强水域生态保护的基础研究,包括分类系统、分布、发生学及演化规律和过程的研究,编制并逐步发展以“3S”技术为基础的中国水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电子地图集。

(2)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包括保护技术,水域生态修复重建模型,持续利用技术及管理技术研究、水域生态保护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水旱灾害关系等的研究。

水生态修复措施篇3

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生态安全的头号环境问题[1-2],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总结多年来水土保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水利部推动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目前,针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修复措施类型的划分[3-5]、群落演替及土壤理化性质等修复效益的监测方面[6-9],而作为林地重要覆盖面和保护层的枯落物层却鲜有报道。枯落物层具有防止雨滴击溅土壤、维持土壤结构、拦蓄渗透降水、分散滞缓减少地表径流、覆盖地表减少表层土壤的水分蒸发及增强土壤抗蚀性等作用[10-11]。为此,笔者对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修复措施下的枯落物的蓄水保水效益进行研究,以期为生态修复效益的全面研究与分析提供参考,也为库区及同类地区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1 研究区概况桃林口水库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地理位置118°37′—119°37′e,39°51′—41°07′n,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 060km2。研究区属于燕山山地丘陵区,基岩以花岗片麻岩为主体,局部有少量的石英砂岩,地带性土壤为棕壤和褐土,土层厚度<50cm。研究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0.1℃,平均降雨量700mm,70%左右的降雨集中于7—8月,年蒸发量1 089mm。研究区为河北省桃林口水库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形式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中度—轻度侵蚀为主。研究区属温带旱生阔叶林亚带,植被覆盖度在80%以上。代表植物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Carr.)、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蒙椴(tilia mongolica maxim.)、蒙古栎(Quercusm ongol-ica Fisch.ex Ledeb.)、白榆(Ulmus pumila L.)、杨树(populus cathayane Rehd.),经济林树种主要为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苹果(malus pumilamill.)、白梨(pyrus bretschnei Deri.)、桃(amygda-lus persica(L.)Batsch)、山楂(Crataegus pinnpat-ifida Bunde)、山杏(prunus armeniaca L.)、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等。随着海拔的变化,植物种分布差异明显;其中,海拔400~600m的阴坡分布着天然(次生)油松林,阳坡多为蒙古栎、蒙椴、山杏和荆条(Vitex negundo L.var.hetero-phylla(Franch.)Rehd.);250~400m处分布着经济林及散生果树,沟谷内多为杨树,土质较差的山坡上多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薪炭林;海拔150~250m处主要种植农作物及少量果树。2 研究内容与方法依据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生态修复作业设计,将修复措施划分为6种类型,不同修复措施类型、群落组成、调查地点及样地数目见表1。在不同措施类型项目区内,研究枯落物的蓄积量、持水量、吸水速率和有效拦蓄量等蓄水保水效益,并利用“空间代替时间”[12]的方法研究不同修复措施下与无修复措施下的蓄水保水效益的变化。2.1 枯落物蓄积量的测定在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典型地段设立标准样地,样地大小50m×50m,每种修复类型至少调查3个标准地,在标准地内设定1m×1m的样方3个。在不破坏枯落物原有结构的情况下,将枯落物收集在纱网内,称其鲜重,在85℃温度下烘干,再称其干重,以计算其单位面积蓄积量。2.2 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的测定采用室内浸泡法测定枯落物持水量及其吸水速率,将纱网及其内的枯落物浸泡至水中,分别测定浸水15min,30min,1h,2h,4h,6h,8h和24h后的枯落物重量变化,以研究其吸水速率及吸水过程[13-14]。2.3 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的测定枯落物有效拦蓄量(w)可用来估算枯落物对降雨的实际拦蓄量[15],即:w=(0.85Rm-R0)m式中:Rm———最大持水率(%);R0———平均自然含水率(%);m———枯落物蓄积量(t/hm2)。3 结果与分析3.1 枯落物蓄积量由图1和表2可知,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类型植物群落枯落物的蓄积量差别显著,天然(次生)林封育型的枯落物蓄积量最大,平均为26.88t/hm2,荒坡封育型的最小,平均为9.57t/hm2,其他依次为疏林补植型(25.83t/hm2)、人工林封育型(25.11t/hm2)、荒坡造林型(24.10t/hm2)、陡坡梯田退耕型(12.22t/hm2)。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后枯落物蓄积量差异显著,且荒坡封育型、陡坡梯田封育型、疏林补植型、荒坡造林型植物群落的枯落物蓄积量修复后均高于未修复。其中,疏林补植型的枯落物蓄积量增加量最小,修复后比未修复仅增加3.20%,荒坡造林型的增幅最大,高达163.17%。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后枯落物蓄积量的增加可归因于林地生物量的增加和人为干扰的减弱,二者的叠加作用使得林地枯落物蓄积量增加明显。3.2 枯落物吸水动态变化由表2可知,在开始浸泡的0.5h内,枯落物迅速吸水,持水量也迅速增加,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持水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增加速度逐步变缓,至24h时基本达到最大值,表明枯落物持水量达到饱和。枯落物的吸水速率呈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图3)。第一阶段为浸水前期(4h内),枯落物吸水速率变化最快,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速率呈迅速下降趋势;第二阶段出现在4~8h,吸水速率逐渐变缓;第三阶段出现在8~24h,此阶段吸水速率变化幅度较小,枯落物基本达到饱和持水量。虽然不同修复措施下枯落物刚浸入水中时吸水速率相差较大,但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枯落物吸水速率趋势一致。这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枯落物的持水逐渐趋于饱和。对不同修复措施下枯落物吸水速率V与浸泡时间t进行回归分析(表3),二者间的关系遵循乘幂函数,即V=ktn(V为枯落物吸水速率;t为浸泡时间;h,k,n为参数),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p#分页标题#e#3.3 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由表2可知,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枯落物层的有效拦蓄量不同,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修复措施下,天然(次生)林封育型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为85.09t/hm2,有效拦蓄深8.51mm;荒坡封育型的有效拦蓄深最小,为2.85mm;其他措施有效拦蓄深依次为荒坡造林型(5.22mm)、疏林补植型(5.13mm)、人工林封育型(4.51mm)、陡坡梯田封育型(3.92mm)。不同生态措施的实施造成有效拦蓄量差异极显著,与未修复相比,荒坡封育型、陡坡梯田封育型、疏林补植型、荒坡造林型的枯落物有效拦蓄深修复后均高于未修复,其中,荒坡造林型造林后比造林前增加了98.63%,疏林补植型比未补植增加了25.56%,荒坡封育型比未封育增加了20.41%。4 结论(1)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增加了林内枯落物的蓄积量,天然(次生)林封育型的枯落物蓄积量最大,荒坡封育型的最小,其他依次为疏林补植型>人工林封育型>荒坡造林型>陡坡梯田退耕型;各修复措施的实施使得枯落物蓄积量差异显著,修复后的枯落物较未修复增加3.20%~163.17%。(2)枯落物持水量Q与浸泡时间t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即Q=aln(t)+b,相关系数皆在0.92以上;枯落物吸水速率V与浸泡时间t间存在乘幂函数关系,即V=ktn,相关系数高达0.99。枯落物吸水速率在4h时逐渐减缓,在8h时枯落物持水基本达到饱和。(3)不同修复措施间的拦蓄量差异显著,天然(次生)林封育型枯落物有效拦蓄深最大(8.51mm),荒坡封育型的有效拦蓄深最小(2.85mm)。不同生态措施的实施使得有效拦蓄深差异显著,各措施修复后较未修复的有效拦蓄深了20.41%~98.63%,其中以荒坡造林型增加最大,荒坡封育型增加最小。

水生态修复措施篇4

关键词:山区水库;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3-45-02

新疆天山北坡水土流失是各种外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对地表土壤及其母质和岩屑的剥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是环境演变的结果。新疆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在局部地区有叠加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土流失。

1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1 自然因素

新疆北面为阿尔泰山,南面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成北疆和南疆。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有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之间有塔里木盆地。新疆的地势高低悬殊,有海拔8611m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也有低于海平面154m的吐鲁番盆地,使冻融侵蚀、水蚀等都有可能发生。新构造运动使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强烈上升,准噶尔地台和塔里木地台相对下沉。新构造运动地侵蚀提供了条件,使地层褶曲和断裂。另外,新疆的各大山系广泛分布着变质岩,易受风化而遭受侵蚀。新疆的土壤基质以第四纪疏松物质为主,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基础。

1.2 气候因素

新疆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5mm,降水量84%集中于山区,平原降水量很少。山区降水量多集中于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降水的集中促进了水土流失的发生。降水是导致新疆山区中低山带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动力因子。新疆日照时间长,积温高,温差大。日照时数2500~3500h,10℃的积温在4000℃以上,昼夜温差超过15℃。岩石因日照、温差的变化热胀冷缩而破裂,反复冻融而崩解,变得非常松散,形成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基础。新疆多大风天气,其中阿拉山口全年>8级的大风天数为166d,达坂城为147d。由于地表长期处于干旱状态,盆地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土质结构松散,风速>5m/s时,风吹沙土移动形成风蚀。

1.3 地质地貌因素

新疆天山北坡分布着中、新生代或岩性较差的地层物质,其岩性特征都为沉积岩,主要为陆相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岩层较弱,该区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广、厚度大,多为未胶结的松散物质,易于风化、剥蚀,受构造运动影响,加上季节性冻融循环和风化作用,加剧了水土流失。

1.4 人为因素

随着天山北坡山区畜牧业的不断发展,草场载畜量日益加大。对于干旱少雨年份春秋两季的草场,牧草不足,植被遭到牲畜的破坏后难以恢复,特别是夏牧场,草场退化尤为严重[1]。

2 防治措施

新疆天山北坡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类型、强度不同,差异很大。首先,应利用“3S”技术做好新疆的水土流失普查和监测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其次,以流域为单位,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害设防,采取统一措施,除害兴利,发挥区域优势,将防治水土流失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抓好工程治理和非工程治理措施,使他们相辅相成、协调一致地共同发挥防护效益。再次,应加大水土流失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新疆的典型区域设水土流失观测研究站,探索新疆水土流失规律和正确的防治途径,

2.1 沟蚀治理

淤地坝是治理拟建水库以上沟壑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淤地坝的建设可有效地防止沟谷侵蚀,由于抬高了侵蚀基准,可以防止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减少了重力侵蚀的发展,从而控制了淤地坝上游的沟道侵蚀,同时由于淤地坝的滞洪作用,对坝下洪水也有一定的减蚀作用。山区水库建设地点往往降雨较丰,短时间的强降水带着大量的泥沙涌入河道,淤地坝可以有效地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建议在拟建库区沟壑修建淤地坝坡面工程,一般淤地坝由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三个部分组成。当淤地坝洪水位超过设计高度时,就由溢洪道排出,以保证坝体的安全和坝地的正常生产。

2.2 面蚀治理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生态修复不是指将生态系统完全恢复到其原始状态,而是指通过修复使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恢复与完善,生态修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生态修复不同于传统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注重技术设计,而生态修复则注重于利用政策、法规、行政手段对生态修复区实行严格的管护,以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使生态系统在休养生息中能得以自我恢复,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管护、宣传工作的落实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能源结构等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配套措施。

2.3 落实拟建项目区水土保持方案

拟建项目区水土保持方案应当符合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配置,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综合进行,同时立足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流域经济。

2.4 落实管护工作

管护是对各项政策法规的具体落实,没有具体的管护措施,政策法规只能是一纸空文。实践证明,规范的管护队伍是生态修复各项政策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

2.5 加强宣传

生态修复的特点之一是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干扰破坏。因此要提高生态修复效益,就必须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特别是生态修复区内群众的水保生态意识。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生态修复的宣传,在修复区内建立宣传牌、界碑等,同时也要利用宣传画、传单、水保法宣传材料等增强群众保护生态、保持水土的意识。

3 结语

依据新疆天山北坡水土流失的成因特征,结合本地区水土流失的形成和特点,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水土流失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新疆的典型区域设水土流失观测研究站,探索新疆水土流失规律和正确的防治途径,建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佳的综合防治体系,最大化的实现经济效益与和谐生态的双赢。

水生态修复措施篇5

关键词: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理论

矿产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其开采程度越来越高,在矿产资源被高度开采的情况下是矿山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是在矿产开采中不可避免的。目前由于矿山生态遭到破坏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结构损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受到污染、气候环境变化、土地生态退化、生物减少等情况,而这些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长时间作用下会致使矿上生态功能结构的衰退,严重时还会致使矿山变为荒山。因此必须要通过修复、重建、复垦等方式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避免因矿山环境受到破坏而造成严重生态问题。

1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发展

1.1矿山生态修复的概念

在矿山因过度开发或是过度损坏后其生态结构及功能出现衰退及消失等情况就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来对矿山生态进行改善,以此来避免矿山因生态功能完全消失而变为荒山。目前在我国的矿山生态修复中将因生产建设或是自然灾害损毁的矿山归类为需要进行整治修复的区域,采用适当的治理措施来帮助矿山重新恢复为可进行活动及具备基本生态功能的状态。对于矿山生态的修复其并不是要求使矿山生态环境完全恢复成受到破坏之前的生态原貌,其主要是根据矿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来恢复其所必须的部分,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回归为可利用的状态。

1.2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

目前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主要应用的是生态演替理论,此理论主要是指在生态恢复中通过矿山中各类植物的演替及发展来形成一个完整且稳定的生态部落,此种理论的应用决定了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整体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由于在生态演替的过程中其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为此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工的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生态演替的时间。同时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其包含了生态原理、植物原理、生物原理及控制原理等,可以说其属于一种综合性多层次工程。为此必须要以科学的角度矿山生态进行理解,并选用适当的恢复方案来对生态结构进行改善,从而使矿山可以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特点。

2矿山生态修复的处理方法

2.1对矿山生态结构进行稳定

根据矿山的生态结构及地质环境,其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物理及化学两种方式来对矿山生态进行稳定,具体实用措施有以下内容。

物理处理主要是对矿山生态进行前期的生态修复,由于在排矸场就采矿区都经过了长期的开采及生产活动,因此其地质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在排矸场主要应用熟土进行掩埋工作,而在采矿区则是进行填充工作,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矿山地表景观区的稳定性。

化学处理则是利用稳定剂来处理尾矿,在应用稳定剂后尾矿会经由化学反应出现一层保护膜,利用这层保护膜可以有效的提高尾矿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侵蚀的情况。但是此种方法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缺陷,其因化学药剂而极易造成生态污染,并且整体成本略高,不适宜大规模使用。

2.2进行矿山植被修复的方法

进行植被修复是最有效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法,根据矿山生态修复的需要其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直接种植及覆土种植两种措施,在实际中对植被修复方法的选用需要根据矿山土壤情况及土壤肥力等进行合理选择。

直接种植在应用中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在实际中其要求矿山地质需要具备一定的营养条件,且土壤结构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但是在许多废弃矿山中其土地多为裸地,地表无植物存活或是存活量较少,其土壤内部微生物及其它有益生物存活率量较少,不适宜直接种植。因此直接种植的方式仅适用于矿山土壤生态损坏程度较低的区域。

覆土种植在实际中需要对地表生态修复区域进行覆土工作,并且要保证覆土的厚度满足植物生长需要,为此其成本较高,覆土厚度需要达到5cm-10cm。在进行植被修复时可以采用种植豆科植物来降低成本,或是选用适地性良好的植被种子。

2.3进行矿山土壤生物修复的方法

在土壤生态结构中其内部生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为此对于土壤生物的修复需要从微生物及土壤动物两个部分来开展。

土壤中微生物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土壤活性,还可以促使土壤养分快速分解,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同时一些微生物还可以分解污染物及垃圾,有效的减少污染问题,并且对微生物进行修复还可以提高矿山生态修复水平,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加完整。同时对于微生物的修复需要根据矿山原有生态中微生物的种类进行恢复,避免引进不同的微生物造成生态结构受到破坏,影响植物生长。

土壤动物可以有效的疏松土壤结构,并且多数土壤动物会对落叶及枯枝进行分解,通过分解这些残枝,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进而使植被土壤可以形成完整的营养循环。因此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对土壤动物的修复也是其在实际中需要重点控制的部分。

3进行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对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需要依据科学的修复理念及发展观开展相应的工作,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结合与自然和C共处的观念来制定相应的规划,在考虑生态环境本身所具有的自愈能力来选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修复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并且对于技术的使用需要对其经济性及适用性进行考虑,从而保证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可以满足其多方面的实际需求。

3.1采矿区生态修复

坑下开采矿山应采用减轻地表沉陷的开采技术,并推广使用充填采矿工艺。尽量减少地表沉陷面积,对已造成地面裂缝的地方,应采取废石充填和表土覆盖,最后恢复植被。露天矿开采后,多形成坡度陡的岩石边坡,以及宽度不大的台阶,因此,在对露天采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时,要对其形成的坡面进行不同程度处理,对边坡坡度大于75°的,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3.2排土场复垦

排土场生态环境修复,首先要保证边坡稳定,其次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主要是植树种草。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边坡要进行工程措施处理,其主要包括修建拦河坝、削坡开级、修建抗滑桩、深空预应力锚、长锚杆加固等工程措施。排土场植物措施所选择的植物树种要抗性强、品质好,栽植树木的方法主要包括堆土袋、挂网绿化、植生袋、植生盘等。排土场修复为林地时,应在其表层覆土,厚度应大于30cm;若采用坑栽,可在坑内填入少量的客土;在边坡小于35°的人工挖土缓边坡地带可种植一般的林木。

3.3尾矿库复垦

在进行尾矿库复垦工作时需要在保证其完全闭库后且整个工程设施都稳定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根据其实际的性质对复垦工作进行调整。无论尾矿为酸性还是碱性,要根据场地的利用方向对其进行深度处理;尾矿中含有放射性、有毒物质时,应根据其含量水平确定是否有必要设置隔离层,并尽可能深度覆盖;尾矿所含盐分较大时,应对其进行除盐处理,或者深度覆盖处理。同时,要在尾矿库周围设置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必须满足一定防洪标准。根据国内外的生态修复成果,对尾矿库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在其表层覆盖厚度大于5cm的土壤,并设置各项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3.4排矸场生态修复

排矸场生态修复首要工作是对以坡地和丘陵为主的排矸场进行边坡稳定,主要措施包括水平阶整地,稳定坡面,降低矸石山的相对高度。在矸石堆放前,必须对沟底进行推平、夯实处理,堆放矸石以3m为一层进行分层堆放,且台阶的宽度要大于3m。堆放顺序为从沟里向沟口进行,层层压实,同时在沟口设置拦渣坝和浆砌石排水沟。在边坡地带以15m为间隔设置导流渠,且层与层之间错落布设排列呈“品”字状;其次在排矸场上进行表土覆盖;最后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栽植。

4结束语

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必须要根据矿山生B修复工程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完善的处理规划。在进行矿山生态修复之前需要对矿山生态受到破坏的程度、矿山类型、生态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规划。对于矿山生态修复必须要遵循其生态修复原理从土壤、植被、生物等多方面进行改善,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对矿山生态进行修复,以此来保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进展的顺利性。以上根据矿上废弃后的特点从多角度提出了在实际中对不同区域采用的不同生态修复方法,以此来保证生态修复的有效性,使矿山生态结构可以满足持续、平衡发展的需求,并具备应有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金一鸣.矿山废弃地工程绿化技术模式生态修复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2]冯少华,陈炜,祁冉,等.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及工程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23):26.

水生态修复措施篇6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关于“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的理解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环境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目前学术上用的比较多的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的称谓主要应用在欧美国家,在我国也有应用。而生态修复的叫法主要应用在日本和我国。关于“生态修复”一词,近年来也不时见诸文献报道,它和“生态恢复”一词十分相近,有时互相通用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修复”一词,带有修理、整治、补偿使之回归原来状态的意思,带有更强的人为措施促进的含义。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水利部提出治水新思路,把“生态修复”概念引进水土流失治理领域,表明了人们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的认识逐渐从保水保土的层次提高到了生态学层次。

在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中,涉及的相关概念有生态恢复(ecologicalRestoration)、生态修复(ecologicalRehabilitation)、生态重建(ecologicalReconstruction)、生态改建(ecologicalRenewal)、生态改良(ecologicalReclamation)等。虽然在涵义上有所区别,但是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使原来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使其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持续利用。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以生态恢复为目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辅以人工调控能力的作用,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标志着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有了重大突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应符合中国的土壤侵蚀面积广、类型多、强度大,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等国情。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很严重的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等,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如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等,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严峻。水土流失治理的对象是水土流失区,也就是生态系统的退化区。依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应该从满足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恢复和改善并使之能自我维持的三方面要求上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结构的改善、土地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促进群落进展演替;采取措施加快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才能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3.1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丘陵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耕地面积1.33亿hm2,其中有坡耕地466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5%。在山区丘陵区,坡耕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场所。

退化坡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a以上、5~8a、3~5a。一般坡度小于20°的坡地可修建成水平梯田;坡度小于10°的也可通过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达到控制土壤侵蚀的目的。另外,对于坡度更大的坡地(>20°),就需建立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就是在同一地块上相间种植农作物和林木(含经济林木和草),包括配置在缓坡耕地上的水流调节林带、生物地埂(生物坝、生物篱),配置在梯田地埂的梯田地坎防护林及坡地农林(草)复合工程。水流调节林带能够分散、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渗透,变地表径流为土内径流,阻截从坡地上部带来的降雨径流。多条林带可以做到层层拦蓄径流,达到减流沉沙,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3.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此外,还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法:①减少河流人工直线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弯曲度,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样性,进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②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种类和宽度应因地制宜),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营养源。

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3.3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植被恢复对于矿山生态恢复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但这种生物措施必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早日见效。开采前严格规划弃土场、尾矿坝。根据矿场范围内地形特点以及矿种、蕴藏量、开采方式等规划弃土场。弃土场必须先设置拦沙坝(挡土墙),以控制植被恢复前水土流失。拦砂坝应根据弃土场地形以及每年弃土量而逐年加固加高。同时弃土场周围要修防洪沟。尾矿坝必须纳入整个工程预算之内,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以减少对下游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危害。护坡护岸工程。矿区采场台阶、边坡以及公路等附属工程的边坡,应全部规划护坡工程,以防止采场及公路等出现滑坡、崩塌。同时矿区下游河道也要对河坝、河堤等加固、加高,经常清理河床淤积的泥沙石,以防洪水冲毁堤坝、农田、公路、桥梁、房屋等。

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途径

4.1“封禁”法―――生态自然修复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轻的生态系统。如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还草、调整用地结构,以电代燃料、发展沼气、生态移民等,这是生态系统恢复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4.2“封禁+补种”法―――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

通常选择植物群落演替中的先锋物种,它有较强的抗逆性、较强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如南方的马尾松、杨梅、沿海风沙区的木麻黄等,以此迅速形成利于植被进展演替的小气候和生物环境。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重的生态系统。

4.3“果―牧―沼、草―牧―沼”法―――人工强化促进

水生态修复措施篇7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等(任海等,2001),它们对园林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作用。限制因子原理要求在设计中需要找出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要求设计的物种结构能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并具备自我维持能力或降低人工维护频度;生态适宜性原理表明多使用乡土植物,并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前提下做种植设计;生态位理论指导植物的搭配,合理安排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尺度;群落演替理论表明园林绿化可缩短生态恢复时间,但对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只具有指导意义;生物多样性原理要求适当增大物种多样性可使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指导景观层次的规划,考虑在生境破碎化的场地中,合理利用空间。

生态修复与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系统是个规模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它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城市绿地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持水土、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乔灌木藤草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形成复合层次和优美季相景观,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稳定的群落。由于城市建设造成的人工弃土、土地,改变了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及生活垃圾淤积河道,阻塞排水管道,使水土资源遭到破坏。因此,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可以在方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并在园林工程中实施,最终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园林种植设计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保持水土、抗污吸尘、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根系发达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植物的合理配置不但可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更能减轻暴雨冲蚀和水土流失,从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层群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园林工程与生态修复在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中应结合种植工程,利用园林植物的防护作用实现生态修复。园林排水:园林绿地的排水,一般主要靠地面及明渠排水,结合道路、地形可做成浅沟式排水渠,沟内生长植物,起到减缓径流速度及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解决由地表冲蚀措施有:①从竖向设计角度考虑。种植采用铺地植物护坡;②使用工程措施。设置谷坊和挡水石,并与植物搭配消减冲刷力(孟兆祯,2003)。水景护坡:园林中开辟水面要求有稳定的湖岸,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和护坡,其中植物护坡措施包括防护林、植草和生物-工程综合措施,通常采用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林。坡面植草可提高坡面抗蚀能力,减小径流速度,增加入渗,防止面蚀和细沟侵蚀,也有助于防止块体运动。生物-工程综合措施,即在工程措施间隙或表面种植植被,以增强其强度,如混凝土构件间隙空格种草,与土工材料配合植草及绿色混凝土模块等。园路铺装:园路按路面材料不同分为: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简易路面等。园路的设计在满足造园艺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原地形,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减少土方量及水土流失量;路面应有3%~8%的纵坡和1.5%~3%的横坡。采用生态铺装路面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常见种类有透水沥青、透水水泥混凝土、生态透水砖和其他特殊透水材料。新建的居住区中,使用最多的铺装材料是石材,占使用频率的44%,砾石及砖的比例分别占使用频率的18%、20%(黄玲,2009)。

园林生态修复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措施篇8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畜禽养殖业不断壮大,污染也随之增大。重庆市畜禽粪尿总排放量为7421.5万t,有机质产生量810.5万t,其中CoD和BoD分别为188.0万t和137.2万t,氮、磷排放量分别为46.3万t、24.8万t,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粪便污染占53%,由于畜禽粪便的淋溶性极强,加上规模化养殖场80%的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遭遇雨水冲刷,畜禽粪便量的15%~30%会进入水体,携带高浓度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造成水库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等指数超标,致使水体无法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2生态修复措施

2010年以来全市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109个,在水资源涵养和生态修复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修复包括工程措施、植被措施和微生物措施三大类。

2.1工程措施一般来说,工程措施无法彻底改善被污染的水质,而是对水质进行预处理,直接将污废水截排出至饮用水库外,或采用隔离措施阻止人类活动对水质的进一步污染,主要包括物理隔离网、截渗排污沟、土地渗滤系统、格栅井沉淀池。工程措施布设较好的水库主要有梁平团结水库、江津红旗水库、城口羊耳坝水库等。物理隔离网与传统的封山育林隔离网类似,采用铁丝网、围墙等物理措施进行强制隔离,避免人类进入水体周边影响水域生态环境,适用于人类活动比较集中、对水环境干扰较强而又难于管理的区域。由于隔离网景观效果差,又易遭损坏,因此该种措施常作为临时措施,并逐步被带刺植物篱所取代。截渗排污沟通过修建排污沟渠将污废水进行拦截,并通过其填料和少量植物对污水进行短暂渗滤,最后排出饮用水源地之外。由于其主要功能是拦截上游坡面污水、改变污水排放位置、辅助处理水量污水,适用于污染源高程较大、污水较少的水源地。土地渗滤系统将污废水引至渗滤田,采用土壤透水性良好的特性,使其进入地下水,并依靠土壤生物系统的净化技能对水质进行净化,逐步补充地下水再回用。该项措施要求较大的土层厚度、透水性和土壤生物处理能力。格栅井沉淀池指修建拦截沉淀污染物的装置对污废水进行预处理,通常与其它措施配合使用,一般不单独实施。

2.2植被措施植被措施通过建立适生、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对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保护,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水生态修复措施之一,尤其是对轻、中度污染的水库效果更佳。通过近年来的调研与筛选,适合重庆市饮用水源水库的植物种类达100余种,植被措施从陆坡至水域横向布设包括陆生植物带、自然湿地、水域植物带。陆生植物主要指陆地水源涵养林和库岸植物带。水源涵养林是将乔灌木布置在水源地附近上游山坡或地块;库岸植物带将乔灌草组合布设在水库沿岸常年洪水位以上区域,形成沿岸植被带。陆生植物通过充分发挥植被“绿色水库”之特性,隔离人类活动、拦截垃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水文状况、促进区域水分良性循环、改善景观,从而对水生态进行修复。乔木可选择水杉、杨柳、马尾松、圆柏等,灌木可选择云南黄素馨、黄荆、构骨等,草本可选择香根草、扁竹根、麦冬等。该种措施的代表工程有铜梁桥亭水库、壁山的同心水库、云阳县小溪沟和渝北战斗水库等。自然湿地是在水面附近较平坦的消落区栽种植物,利用“植物———土壤———水体”系统的综合作用,对污染物起到物理阻滞作用、吸收水体和沉积物的营养盐,从而达到对污染源的层层梯级拦截、净化。该种措施的代表工程有合川新农水库、梁平大沟水库等。水域植物带适用于污染相对严重的饮用水源水库,指正常蓄水位区内栽植各种水生植物。其中浅水缓坡区域栽植挺水、沉水和浮水植物,通过水生植物对污染物进行吸附,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对水体较深的陡坡坝体附近,由于岸坡以石块为主,无植物生长需要的土壤,采用生态浮床或沉床,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富集污染元素,通过收获植物体搬离水体,对水体进行净化。该措施的代表工程有梁平红卫水库、丰都高灌水库、大足区的新胜水库等。

2.3微生物措施微生物措施适用于污染非常严重的饮用水源水库,利用曝气曝氧生物处理、厌氧发酵生物处理、生态基等装置快速降解水体中的有机质,从而改善水质。曝气曝氧生物处理通过对污水进行长时间的曝气曝氧,使微生物和氧气充分接触,增加好氧微生物的降解能力,产生污泥沉淀,降低污染物浓度;与曝气处理相反,厌氧发酵生物处理通过创造与空气隔绝的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低分子化合物,转化为气体释放出来,达到降低污染物浓度的目的;生态基指水体表面培育出微生物生长的温床,利用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吸附水生生物进行聚集,放大生物降解作用,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吸附,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微生物措施的代表工程主要有巫溪新花水库、垫江龙凤水库和潼南敬家沟水库等。

3结语

水生态修复措施篇9

[关键词]林业生态效益生态环境秀美山川

[中图分类号]S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8-0113-01

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高瞻远瞩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发达,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实现,是全国发展战略整体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一场伟大斗争。那么如何进一步,卓有成交地治理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加快建设秀美山川的进程,根据多年的林业建设实践,只有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才能最终实现山川秀美。

一、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生态自我修复功能的重要性

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规律而进行生态系统改善的一种能力。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修复生态环境的自然举措。其主要优点,一是省时省工。不需要组织专门的绿化队伍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治理,也不必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既减少了劳力投入也节约了治理时间。二是投入小。由于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是依靠植物自然生长与发展恢复生态的良性发展,是一种完全依赖于自然界的力量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不必采取常规意义下的造林种草,治沟打坝等治理措施,因此相对投入较小,尤其适用于贫困地区生态工程建设。三是可有效减少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发生。大规模集中连片修田平地、植树造林虽然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这种措施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使原始地貌植被遭到破坏。而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则可有效避免这一现象发生。基于上述优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生态自我修复的重要性,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切实把这项费省效宏的工作抓紧抓好,为再造秀美山川奠定基础。

二、积极培植生态自我修复的典型,辐射带动全局性工作

大力培植示范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所在。为此,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积极培养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自我修复的典型,增强建设秀美山川必须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具体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要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生态自我修复功能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生态自我修复工作的感性认识,牢固树立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有效途径的观念,从而使生态自我修复的概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必须在培养具体典型上下功夫。要对那些思想积极,认识程度高的乡、村、农户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使其尽快形成利用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植被的典型,以此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乡村及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此项工作,形成千家万户齐动手,千军万马治荒山的良好格局。

三、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快利用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的进程

制定出台一项好的政策和措施,是我们顺利开展工作的行这有效的法宝。为此,在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植被,建设秀美山川的过程中,必须出台和配套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才能保证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全面实行封禁治理,认真落实国家以粮代赈政策,及时兑现粮钱。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就封禁工作的进展情况制定必要的处罚措施。对那些对封禁工作认识不高,行动迟缓的部门和单位采取必要的组织处理从而以铁的纪律保证封禁工作长期、有效开展。二是要明晰产权,以户立业。按照“谁经营、谁受益、子妇女可以继承”的原则,鼓励农民在自己的责任田内实行封山禁牧,并推行一家一户管理,做到产权明晰,责权到位,以便于管理。三是对依靠生态自我修复恢复植被,绿化荒山的典型,要从勘测规划及资金投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在技术规范方面要坚持整架山、整面坡、整条沟一次到位,集中封育,杜绝东一片、西一片,零敲碎打的不合理行为,确保封育一块见效一块。四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要按照“先选后近,辐射周边,网状开发”的指导原则,结合当地退耕情况,制定出科学性强,便于操作的依靠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植被的中长期规划,依据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予以实施,切不可不讲科学,盲目蛮干,保证利用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改善植被工作得以长期有效开展,并切切实实见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朱景波.宜都市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3.

水生态修复措施篇10

关键词:生态修复空气负氧离子评价模型典型植被

空气负氧离子(nai)是带负电荷的单个气体分子和轻离子团的总称,被誉为“空气维生素”[1]。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健意识的增强,空气负氧离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空气质量评价重要参数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已有大量研究表明[3,4],空气负氧离子在一定浓度以上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改善肺功能,改善心肌功能,改善睡眠,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另外,空气负氧离子还有去除尘埃、消灭病菌、净化空气的作用。目前,关于空气负氧离子研究,国外侧重于对森林空气负离子时空变化特征、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组成的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小气候因子负离子的影响、森林负离子评价与分级标准的研究等[5,6];国内对有关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和城市环境中空气负离子的测定和分布规律已有较多的研究,张荣健和王洪俊[7,8]等对森林公园的空气负离子水平进行了测定发现,森林公园的负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城区,且与该公园的森林分类型、温度、湿度和水体等有密切关系;范海兰等[9]对福州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有林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无林地区,阔叶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针叶林地;石强等[10]对森林中空气负离子评价模型及标准进行了研究。近年来,水利部在全国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对增加当地植被覆盖度,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效果显著[11]。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已经成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12]。因此,本文以辽宁朝阳市大黑山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典型植被的空气负氧离子的变化进行了定量监测与评价,以此为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及其效益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植被空气负氧离子浓度Ci法分析评价结果

3.2 典型植被空气负离子浓度FCi法评价结果

4. 结论

(1)大黑山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区典型植被空气负离子变化特点明显。

利用Ci法和FCi法两种空气负离子评价模型对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区典型植被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监测监测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其结果基本一致,即退耕台田高效经济林(大扁杏)地的空气质量最好,其次是蒙古栎+椴树阔叶混交林、油松针叶纯林、坡改梯农林复合(玉米+棉槐)和灌草荒坡封禁林地的,作业道路空气质量较差。生态修复区内,有林地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无林地区的,阔叶林地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于针叶林地的。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配置方面,首先应在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应加强退耕台田经济林和生态林封禁措施的实施,同时重视田间道路两侧防护林工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