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27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篇1

1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000~5000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200m2,中药展厅面积700~1200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000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中药展厅

3.2.1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大学

1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000~5000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200m2,中药展厅面积700~1200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000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中药展厅

3.2.1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3.2.2中药材标本室

本室主要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展品:植物蜡叶标本、中药材标本、各类中药饮片、中成药、药用动物剥制与液体浸制中药鲜活标本立柱长廊及药用植物彩色照片、专题介绍的彩色电脑喷绘展板等。

3.3校史陈列厅

3.3.1学校概述

做学校总体概述的展板,解读学校的校训,让观众对学校有一个初步认识。

3.3.2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按历史沿革,选重点时期,加以文字介绍,说明学校具体发展历程。展品:照片、所获荣誉、学校历届校长及名人的照片、塑像等。

3.3.3发展现状

体现学校目前发展的最新成果,使观众对学校的未来有所展望。展品:照片、图片、大事记、所获荣誉等,随时更新。

4博物馆管理

博物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中所建的博物馆在管理方面又与一般公益性博物馆有所不同。初步拟设管理模式如下:①馆长。主要负责博物馆管理的总体工作,及时和学校领导沟通、汇报工作。②保卫。主要负责博物馆安全工作。③总务。主要负责博物馆日常具体管理工作,及时传达上级领导指示精神,督促实施工作。④保管。主要负责文物标本的征集、鉴定、研究,以及藏品的管理、科学保护等工作。⑤陈列。主要负责陈列展览的研究、设计、制作、布置等工作。⑥群工。主要负责接待、组织观众、陈列讲解及其他形式的教学实验、社会教育、宣传活动。⑦信息。主要负责博物馆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影像图片资料等工作。

5博物馆的技术信息化

5.1多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展示能有效地将中医药典籍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转变为用户交互体验,很好地增强了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多媒体的应用范畴:展示引导、名医简介、药物互动竞猜、针灸沿革、中草药鉴别等多个展示点的互动演示。例如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舌诊多面体展示、脉象仪、辨证论治触摸屏、中药标本趣味习作展示等。

5.2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在中医院大学网站下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网页,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与观众及相关研究人员及时互动、沟通、交流。

6中医药博物馆的未来展望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篇2

简历表格是你求职成功的开路先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求职简历表格模板的内容,欢迎阅读!

求职简历表格模板(一)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xuexila国籍:中国个人照片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66cm 55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5岁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市场销售/营销类:销售代表 商务代表 工作年限:5职称:无职称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月薪要求:XX--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个人工作经历:公司名称: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起止年月:XX-05~XX-01公司性质:中外合资所属行业:化学化工,生物制品担任职务:销售代表工作描述:主要负责开发中山小榄,东凤,东升,南头,黄圃,三乡等镇的终端客户规范拜访和连锁上架,按照制定的线路拜访客户,将客户分类管理,重点培养与管理Vip店员,制定区域销售计划及地区商业的管理等公司品牌建设工作..了解商业公司人员架构,新品上架促销,贯彻执行公司的销售策略,制定和实施区域性的市场发展计划。

主要成绩:在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和缺少市场活动的情况下对区域内的药店和连锁增加产品的有效铺点4个.在缺少主管的指导下,团结同事,合理调配资源.保持所负责地区业绩持续增长,并在2个月内达到公司的指标要求。并与所负责连锁,商业客户(中山新特药公司,中山福仁堂药房连锁,中山丰泽医药连锁)达成提供每月销售流向协议.离职原因:个人发展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广东药学院最高学历:大专毕业-XX-01-01所学专业一:药学所学专业二: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 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XX-04XX-04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销售技巧培训XX-07XX-07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销售技巧与客户管理 语言能力外语:英语 一般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本人具备一定的市场独立开发能力及市场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市场分析;营销策划能力,思维谨慎,能独立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团队精神,适应能力强,能在压力下工作。对事业寻求稳步发展.对渠道开发及归拢,经销商管理有丰富经验,能有效地完成公司下达的销售指标. 详细个人自传求职意向

工作性质:全职

应聘职位:销售代表/商务代表

目标地点:广州市

XX/04-XX/12: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所属部门:销售部零售组职位:药店代表

工作经历;主要负责白云,花都区商业客户及终端药店的管理.包括日常拜访/陈列理货/培训/新产品的铺货等,与商业客户共同对目标及重点客户培养,市场活动的合作与执行.评估市场活动的可执行性与预计销量,监督商业客户在活动期间销出销量的真实性,管理客户的进货渠道,保证其购进渠道从公司规定的渠道内购进.医药市场及价位信息的及时沟通,新产品的购进及上架.

主要成绩:开发花都市商业、零售市场,开发和培养出新的潜力客户及现有客户的跟进。如:广东英达尔,广东东泽药业,广州泰安生药业,花都为民,花都天仁药业连锁,广东康之家药房连锁,花都福泽药业。到现阶段,该批客户仍然与中美史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任职期间在直接主管的指导下,超额完成花都地区的兰美抒铺货工作指标和成功举行大型的药店经理渠道归拢会议.XX年获得公司芬必得销售精英奖.紧密团结同事,协助并指导组内新代表工作并超额完成指标。XX年1到5月份全国渠道排名前20名。平均每年达成均在100%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05-XX/01: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

所属部门:销售部零售组职位:销售代表

主要负责开发中山小榄,东凤,东升,南头,黄圃,三乡等镇的终端客户规范拜访和连锁上架,按照制定的线路拜访客户,将客户分类管理,发掘客户潜力,重点培养与管理Vip店员,制定区域销售计划及地区商业的管理等公司品牌建设工作..了解商业公司人员架构,新品上架促销,贯彻执行公司的销售策略,制定和实施区域性的市场发展计划。

主要成绩:在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和缺少市场活动的情况下对区域内的药店和连锁增加产品的有效铺点4个.在缺少主管的指导下,团结同事,合理调配资源.保持所负责地区业绩持续增长,并在2个月内达到公司的指标要求。并与所负责连锁,商业客户(中山新特药公司,中山福仁堂药房连锁,中山丰泽医药连锁)达成提供每月销售流向协议.

附加信息:

职业生涯取得成绩XX年获得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芬必得销售精英奖..

XX年1到5月份获得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全国渠道排名前20名 求职简历表格模板(二)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xuexila国籍:中国个人照片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60cm 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4岁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市场销售/营销类:销售助理、市场推广 贸易类外贸业务员 贸易类工作年限:6职称:无职称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月薪要求:XX--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个人工作经历:公司名称:广州信和光栅数显有限公司起止年月:XX-07~XX-03公司性质:所属行业:担任职务:销售部经理-助理-主要负责进出口贸易工作描述:1.与客户沟通:与外商洽谈每一单的销售业务,根据客房要求下订单,然后联系运输公司,对此单业务进行报价,报关,发货,处理单证等工作。

2.负责公司销售合同及其他营销文件资料的管理,建档和保管工作,不泄露销售秘密。

3.负责各类销售指标的月度、季度、年度统计报表和报告的制作、编写,并随时了解销售动态的情况。

4.负责收集、整理、归纳市场行情、价格,等等一系列的资料,选写分析报告,为部门业务人员、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5.协助销售人员做好一切事情。

6.负责客户的投诉记录,做好各种内部会议的记录等工作。

离职原因:公司名称:中国工商银行起止年月:XX-04~XX-08公司性质:所属行业:担任职务:银行前台工作描述:主要负责银行日常的业务,例如客户存、取款,办理对公业务等。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广东省管理干部学院最高学历:大专毕业-XX-06-01所学专业一:国际商务所学专业二:英语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 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XX-04XX-06广东省管理干部学院国际商务大专毕业证XX-03广州大学英语本科 语言能力外语:英语 一般国语水平:一般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在校所学的专业为国际商务,能够熟练和灵活地应用计算机,而且具有较强英语口语能力和一定的会计知识。

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大专三年的专业教育,使我系统地掌握了国际商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并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

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如:在大学期间曾多次领导组织大型实践活动。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曾写过多篇论文和报道,在校报上刊登发表。

有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不同层次和性格人的交流和沟通,在学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善于协同“作战”,也历练和影响了我的团队协作精神。曾考取了<<会计电算化初级证>><<全国公共英语一级证>><<计算机应用技能等级初级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五级证>>。

特长:我善于写作,文字写作基础扎实。掌握了一定的沟通技巧,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英语口语能力较强。对社会上新兴的生活方式或流行的东西接受得比较快,有一定的潮流触觉。 详细个人自传

三年以上的销售统计工作方面的经验,熟悉操作电脑和各类办公应用软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用结合,能够适应不同环境,虚心好学。养成了在巨大压力下工作的习惯,工作也非常努力,工作的独立性强。熟练掌握普通话,广州话和日用英语会话。紧跟国内国际形势、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具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刻苦耐劳。开朗、谦虚、自律、自信、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坚毅不拔、适应力强、吃苦耐劳、思维敏捷、勇于创新,敢于迎接新挑战。 求职简历表格模板(三)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xuexila国籍:中国个人照片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湖北身材:168cm 55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4岁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技工类:钣金工、冲压工、钳工  工作年限:6职称:无职称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月薪要求:1500--XX希望工作地区:广州东莞个人工作经历:XX.6.18-XX.3广州浩胜食品机械厂钣金工

XX.3-XX.1广州埃以斯电器开关厂钣金工

XX.7-XX.1广州亨毫电器厂

钣金工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向群中学最高学历:高中毕业-1999-07-01所学专业一:技工所学专业二:受教育培训经历:1999.7向群中学初中毕业 语言能力外语:英语 一般国语水平:一般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会看图纸,熟练操作剪板机定位、板厚、开料、折弯定位、换刀、换模、冲床装模、折模定位、钻孔、攻丝、等离子切割等 详细个人自传工作地区:天河、黄埔、东莞

月薪要求:1800元,包吃住看过“求职简历表格模板”的人还看了:1.个人简历简单模板表格

2.个人简历的模板表格

3.应届毕业生求职简历表格的模板

4.个人简历表格免费模板

5.个人求职简历模板表格

6.标准个人简历模板空白表格

7.个人求职简历表模板

8.标准个人简历模板表格

9.个人简历模板表格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篇3

中国医学有悠久的传统,而且为人类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及於朝鲜、日本等国家及东南亚地区,近年更逐渐形成西方医学系统以外另一个独立的、现代的医学体系。今後相信东西方的医学会朝着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和互相促进的方向发展,为人类谋求更大的褔祉。

以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在1930年代已见成绩;而较深入和全面的探讨,则是最近二、三十年间的事。笔者曾撰写〈中国医学史研究述评〉,载《历史与文化》第1期(1998年);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再作补充,务求更全面地介绍二十世纪出版的中医史研究及相关书籍,作为研究入门的阶梯,除中文着作外,酌量兼及英文、日文论着,不过基本上限於通论性撰述,专科专题的中医史着作为数甚多,相信遗漏在所不免,这是要请专家学者见谅的。

(二)二十世纪前期的研究概况

中国学界对医学史的注意,始自二十世纪初年,不过早期出版的着作均属西方医学史范畴,并且都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1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先驱,首推陈邦贤(字冶愚,1889-1976)。他所着的《中国医学史》,是中国第一部探讨中医历史的着作。此书初由上海医学书局於1920年发行,依次叙述太古、周秦、两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的医学,详於今而略於古,清代和民国时期占较大篇幅。着者对历代医政、名医、名着及所形成的新学说、新成就作了系统的介绍,在疾病史的论述上亦多创见。2台北远东图书公司於1956年重印此书,但署中国医学研究会主编。

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其後作了较大的修订补充,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於1937年出版,收入王云五、傅纬平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一辑,自此更为学界所推重。修订本内容分为上古医学、中古医学、近世医学、现代医学、疾病史五篇,叙述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演变、医术的发展、外国医学的传入等。论者指出,此书「改文言为白话,特别是近现代医学的论述,其引录多注出处,且对史料堆集之弊有了较明显的改变。3台湾商务印书馆曾於1958年据此版重印,所以流传较为广泛。

一批由中国人自着的医学史书籍都不约而同在1930年代出现,反映了有关方面的研究已经时机成熟。当中有的介绍西方医学史,4也有全面记叙世界各国医学发展历史的,如李涛(1901-1959)编着《医学史纲》(上海:中华医学会出版委员会,1940年),除论述西方医学史外,还注意到各国医学的互相交流,如中国医学输入日本,西域医学传到中国,以及西方医学输入印度、日本及中国等。5此外,有的着作注重西医传进中国後的情形,6也有关於中国医药卫生发展史的。7

王吉民(1889-1972)、伍连德(1879-1960)着《中国医史》上、下卷(中央防疫处,1932年初版,1936年第二版),8第一部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医学史专着。此书上卷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一、古代或传说时期(公元前2697-前1122年);二、黄金时期(公元前1121-前960年);三、争鸣时期(公元前961-公元1800年);四、现代或转折时期(公元1801-1936年);下卷介绍现代医学(即西医)传入中国的经过,以及西医院、西医院校和现代医学教育的情形。此书是国外学术界了解中国医学史的主要依据之一,至今仍有颇大的影响。9

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李涛的《医学史纲》及王吉民、伍连德的英文《中国医史》,被誉为早期的三部中国医学史代表作。

还可介绍的是两册中医中药辞典。首先,是谢观(字利恒,1880-1950)等撰着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从医学、身体、方名、药名、病名、医家、医书七个方面,选收了七万余条词目,凡三百五十万字。作者编写此辞典时,参考了二千余种书籍,取材较为广泛,内容也较丰富。此辞典在1949年前曾再版数次,其後台湾商务印书馆於1958年印行台湾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又於1995年影印出版,另外还有两种改编本。10

其次,是陈存仁(1908-1990)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上、下册,约成书於1935年,收录历代文献所载的各种药物!和药物内容,包括命名、定义、处方、同名、古籍制名、外国名称,以及学名、产地、形态、成分、效能等,近二百万字。此辞典取材广泛,解释也较详尽;但内容主要是罗列资料,兼收并蓄。学界指出其中有些论述不够确切,引述资料亦间有错误。11此辞典後来有香港上海印书馆重印本。

(三)二十世纪後期中国内地的研究进展

1949年後,中国医学史研究在中国内地续有进展。首先需要一提的,是陈邦贤编着的《中国医学史》,1957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第三次修订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及更充分的史料,对医学的起源、发展的动力、医学史分期、史料的运\用,都提出了新的见解,内容较前两版有所提高。12

1970年代以来,有关中医中药的着作渐见增加,上海中医学院编《中医学基础》(香港:商务印书馆,1975年),是其中一种较容易入手的新编中医学教材。此书将原有的《内经》、《伤寒论》、《温病学》、《中医诊断学》四门课程精简为一,〈绪论〉且扼要介绍中国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

贾得道着《中国医学史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是中医史专着中较具特色的着作之一,「着重阐述祖国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突出了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上,通过整体观察和长期医疗实践,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中医辩证论治这一独特体系。13书中利用了一些新近出土的资料,对医学理论的发展亦有较好的整理。

俞慎初着《中国医学简史》(褔州:褔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是一册逾五百页的着作,分上古、中古、近世、近代、现代五大历史时期,阐述医学发展与时代背景、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篇着重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医药卫生成就,尤为值得重视。14

范行准着《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对中医的起源、发展、成熟、充实、衰变、孱守等几个阶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此外,关於民间医生的医疗活动对中国各学科的推动作用,传信方在普及医疗保健事业中的功绩,门阀与山林医家的学术分野,以及鼠疫、天花等传染病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影响等,有较详细的说明。

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的着作,有:赵璞珊着《中国古代医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李经纬、李志东编着《中国古代医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史兰华等编《中国传统医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及廖育群主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医学卷》(渖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成圩主编的《医学史教程》(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有关中国的部分很多。近年出版的中医史讲义渐多,15较新的一种是程之范主编《中外医学史》(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此书首述世界医学史的发展,而以过半数篇幅介绍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医学史。

史世勤主编《中医传日史略》(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介绍中医传入日本的历史以及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概况,书中亦有日本着名汉医及汉方医籍的简介。潘桂娟、樊正伦编着《日本汉方医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是全面探讨日本汉方医学发展史的专着。贾春华着《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年),则专门探究日本的古方派。至於中国医药传入朝鲜的历史,中文方面似乎未有专着出版,实在是很可惜的事,反而日本医家曾作过较深入的探讨。16

较为简易的中医史知识读物,有傅维康着《杏林述珍──中医药史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及刘国柱编《中国医学史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此外,还有周一谋等编《中医史话文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颜克海编着《论中医学术渊源?体系?发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及陶御风、洪丕谟、王佑民着《中国传统医学漫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等。陈乐平着《医俗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也值得一读。医家传记有张志远主编《中国历代名医百家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孙文奇编着《中国历代名医集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则介绍历代名医近千人。另一种值得推荐的小书,是黄仓、王旭东着《医史与文明》(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3年),从历史角度对中西医学的两种体系加以分析,追溯中西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强调「以史为鉴、「以史为补,使其成为中国医学走向未来的阶梯。

严世芸主编《中医学术史》(上海:上海中医学院,1989年),与一般的医史比较,在学术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所增加,更强调了中医各家学说发展的脉络。踏入1990年代,医学与文化的关系受到较大的重视,李良松、郭洪涛编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提出「文史医学的新学科概念,认为「文史医学就是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文史典籍中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以及医学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17此书以外,还有高春媛、陶广正着《文物考古与中医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更可注意的,是出现了两种有关中国医学文化史的着作:其一,是马伯英着《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其二,是马伯英、高曦、洪中立着《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年)。这两种都是洋洋数十万言的巨着,相信有关方面的研究,今後还会受到更大的重视,甚至朝着更专深的方向推进。

(四)二十世纪後期港台地区的研究进展

香港方面,1949年前後有不少内地医家南来,中医界较前蓬勃,当中亦有一些医家致力於撰述,例如陈存仁着《中国医学史图监》(香港:香港上海印书馆,1968年),亦题《中国医学史》(香港:中国医学研究所,1969年)。此书的英文译本於1977年出版,亦可参考。18顺带一提,陈存仁曾接受香港《大人》杂志之邀,连续撰写了《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两部关於旧上海生活的书,当中有不少关於医药界的轶闻。《银元时代生活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0年重刊,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史料看待。

此外,有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讲义》(香港:医药卫生出版社,1968年)、吕尚志编写《中国古代医学家的发明和创造》(香港:上海书局,1971年),及上官良甫《中国医学发展史》(香港:新力出版发行公司,1974年)、任勉芝《中国医学史大纲》(香港:新亚医药出版社,1976年)。近年江润祥、关培生合着《杏林史话──中国医学史论文集》(香港:中大出版社,1990年),也有助於对中国医学发展史的认识。谢永光编着《香港中医药史话》(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则是第一本探讨百多年来中医药在香港发展的着作。

台湾方面,1960年代初有一种英文的中医史出版,19此书附有中文翻译,题为《中国古今医药史纲与美苏医学进展鳞爪》,署徐学嵘原着、王吉人审校、王以文节译,在台中印刷,但无出版社及出版地。较早的中文出版物,有杜聪明(1893-1986)着《中西医学史略》(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6年)。杜聪明早年留学日本,其後赴欧美深造,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及医学院院长等职,在医学界享有盛誉。

197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医学史的着作。最早的一种,当推刘伯骥着《中国医学史》上、下册(台北:华冈出版部,1974年)。此书除导言外,共分十章,从医政制度、病名、疫病、药物、名医传、重要之医典、医药教育等方面,分述各时代医学发展的状况及其特点,在同类着作中,是比较详细的一种。论者指出,该书在论述西医传入後对中国医学发展,以及中国医学东传韩国、日本,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且给读者以新的启示。20其次,有陈胜昆着《中国传统医学史》(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9年)及《中国疾病史》(台北:自然科学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

1980年代出版的中医史着作,有郑曼青、林品石编着《中华医药学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及史仲序着《中国医学史》(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郑曼青、林品石此书是陈立夫主编「中华科学技艺史丛书的一种,书首有陈立夫〈我对於中西医药的看法〉(代序),内容编排不依一般史书的朝代划分,而按中医药的实质演变,分十六章论述,计为:中华医药源流、中华医药文献中之最古医典、《伤寒论》、中华医学中之阴阳五行、中华医学中之道家思想、病机、诊法与脉法、治法与医方、鍼灸学之发展、唐宋时代外国医药之传入、金元四子之学及其流派、《本草纲目》、历代医政及医学教育、医德及禁例、近代医学之大变、中医之衰落及其未来。史仲序此书的处理方式则采折衷办法,前五章叙述上古至清代的医学,分为「巫医相混、「医学隆盛、「汇注医籍、「医学檃鸣及「医学没落五个时期,後七章分论中西医学贯通、针炙医学经纬、中国药学发展、历代疾病载记、卫生保健纪要、历代医事制度、中国传统医德。21此外,还有一些不着撰人的普及读物,如《中国医药史话》(台北:明文书局,1983年)、《中国医学家史话》(台北:明文书局,1984年)等。

1990年代初,有王树岐、李经纬、郑金生合着《古老的中国医学──中国医学编年史研究》(台北:纬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年)。近期出版的有二,一种是魏子孝、聂莉芳着《中医中药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另一种是甄志亚、傅维康主编《中国医学史》(台北:知音出版社,1994年)。魏子孝、聂莉芳均毕业於北京中医学院,任职中国中医研究院,其书共有九章,记载中国自远古至清代的医学发展。甄志亚、傅维康主编之书,是由北京、上海、湖南、广州,黑龙江的中医学院教授合作撰写,详述医药学的起源(远古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早期的医药卫生实践(夏代至春秋)、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战国至三国)、医药学的全面发展(两晋至五代代)、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明代至清代鸦片战争前)、近百年的中国医药学(1840-1949年),内容编排颇有条理,书末附有中国医学大事年表,适合高等院校作为教学参考之用。

(五)有关中国医学史的外文着作

19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医学史亦开始留意,不过他们的角度多不纯粹着眼於中医史本身的发展,而是注重医学思想、比较研究及当代情况等。22近年,我们还可以在国际互联电脑网页上看到有关中国医学及医学史的研究发展概况。23顺带一提,德文、法文方面,也有一些关於中国医学史的研究,是值得注意的。24

廖温仁《支那中世医学史》(京都:弘文社,1932年初版;东京:科学书院1981年重印本),是早期以日文写成的中医史着作。陈邦贤着、山本成之助译《支那医学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40年),据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37年版译出。1990年代出版的有:石田秀美着《中国医学思想史》(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吉田庄人着《中国名医列传》(东京:中央公论社,1992年);小曾户洋着《中国医学古典与日本──书志与传承》(东京:塙书房,1996年),主要透过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研究中国医学传到日本的情形。顺带一提,赤堀昭介绍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专文,是很有用的入门参考。25

日本方面称中医中药为「汉方药,近年则以「东洋医学之名作为「西洋医学的对称。所谓「东洋医学,就是指自古以来从中国传入的医学而经日本修饰和补充的医疗体系。1972年成立的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总合研究所,是日本最早的东洋医学研究机关,该所所长大塚恭男着《东洋医学》(东京:岩波书店,1996年),对东洋医学与西洋医学、日本的东洋医学史、日本东洋医学与中国医学等问题均有简明扼要的论述。

(六)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深化及其展望

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深化,除了出版着作外,还要注意工具书的编纂和学术期刊的编印,这两方面已取得若干成绩。首先,有关中医中药的图录和工具书,198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例如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庄兆祥、李宁汉主编《香港中草药》8辑(1978-2000年),又有萧培根等主编《中国本草图录》12卷(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出版,1988-1997年),这些都是科研成果的彩图纪录,为中医中草药研究奠下了更紮实的基础。李经纬主编《中国古代医史图录》(北京:人卫生出版社,1992年),收录文物图片二百六十种,从先秦到清代,供教学和参考之用。图文配合的出版形式,是新时代的一种需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是目前有关中国医学史及相关知识最全面和完备的工具书。陈新谦编着《中华药史纪年》(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年),按年记载中国自远古时代以来数千年间在药学领域中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下迄1983年,亦方便参考。宋木文、刘杲主编《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13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为医药、卫生卷,有中医、中药着作近二千种的介绍。不过,平心而论,适合时代需要的参考工具书仍然十分缺乏,有待努力和改进。

其次,医学史期刊的出版也渐受重视。比较集中地刊载中医史论文的,是《中华医史杂志》(季刊)。其前身是1947年创立的《医史杂志》,1953年更名为《中华医史杂志》,後曾停刊,及改称《医学史与保健组织》、《人民保健》,1980年起复刊,定为第十卷,而将前此各期编为九卷,由北京中华医学会出版。26至於二十世纪出版的医史论文资料,为数虽然不少,估计逾一万篇,27但内容繁简不一,水准参差不齐,影响所及,连带一些具有较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也被人忽略,学界对此必须加以检讨。

随着大规模对中国医学知识的整理和出版,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成果日见丰硕。由陈敏章、李经纬及多位专家学者合力编着的《中国医学通史》,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此书共四百余万字,分为四卷:一、古代卷(原始社会至1840年);二、近代卷(1840年至1949年);三、现代卷(1949年至1995年);四、医史文物图谱卷(收录古代至1995年间的图片近一千幅)。这是现时最具规模的中国医学史着作,综合了二十世纪多位医家学者的心血结晶,希望从二十一世纪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

1.据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所录,有:【英】马克斐(R.C.macfie)着、【英】高葆真(w.a.Cornaby)译、曹曾涵校:《泰西医术奇谭》(上海:广学会,1911年);丁褔保译:《西洋医学史》(上海:医学书局,1914年)。较後出版的,有周云路译:《医术的浪漫史》(上海:广学会,1929年)等。

2.参阅方鸣、金辉、杨慧林、唐建褔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要籍大辞典》(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陈邦贤编着《中国医学史》〉条(李经纬撰),页1223。

3.同上注。关於陈邦贤的生平和贡献,可参李经纬〈中国着名医史学家──陈邦贤〉,《中华医史杂志》16卷4期(北京:中华医学会,1986年),页193-198;蔡景峰〈陈邦贤先生对中国疾病史研究的贡献〉、王致谱〈陈邦贤先生早期医史学研究工作〉及陈定闳〈医学史家陈邦贤教授的人格修养与学术修养〉,《中华医史杂志》20卷1期(1990年),页11-19。

4.陶炽孙编:《西洋医学史》(上海:东南医学院出版股,1933年),相信是中国人自编关於西方医学史的最早着作。此外。有【日】石川光昭着、沐绍良译《医学史话》(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5.参阅《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要籍大辞典》,〈李涛编着《医学史纲》〉条(蔡景峰撰),页1224。

6.汪于冈、葛成慧着:《新医业概况》(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0年),介绍西医输入中国以後发展情况。此外,还有鲍鉴清着:《我国新医之解剖学史》(自然科学季刊编辑部,1931年)及毕华德着:《我国西医眼科之起源及现状》(上海:中华医学杂志社,1931年)等小册子。较後出版的,有江道源着:《十九世纪前中华基督教对於医学之贡献》(兖州:保禄印书馆,1942年),介绍唐代、元代及明清之际入华基督教教士在医药上的成绩;又有范行准撰、余云岫校:《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中华医学史学会钧石出版基金委员会,1943年)。

7.如王吉民着:《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上海:新中医出版部,1930年)、陶炽孙编:《中国医学史》(上海:东南医学院出版股,1933年)、马允清编:《中国卫生制度变迁史》(天津:益世报馆,1934年)等。

8.wong,K.ChiminandwuLien-teh,HistoryofChinesemedicine:BeingaChronicleofmedicalHappeningsinChinafromancienttimestothepresentperiod(Shanghai:nationalQuarantieService,1936;repr.newYork:amSpress,1973).

9.参阅《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要籍大辞典》,〈王吉民、伍连德着《中国医史》〉条(蔡景峰撰),页1223-1224。关於王吉民的生平和贡献,可参傅维康〈医史园地悉心耕耘50年──着名医史学家王吉民〉,《中华医史杂志》17卷3期(1987年),页145-148。

10.樊正伦、张年顺根据谢观[!]等编《中国医学大辞典》1926年重印本加以整理,由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於1994年出版;此外,又有谢观主编《中华医学大辞典》上、下卷(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可见这辞典至今仍是最重要的中国医学工具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

11.参阅施宣圆、王有为、丁凤麟、吴根梁主编:《中国文化辞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页539。

12.同注2。关於陈邦贤此书三个版本的异同,可参张慰丰〈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开拓者──陈邦贤〉及赵璞珊〈读陈邦贤先生三部《中国医学史》〉,《中华医史杂志》20卷1期(1990年),页2-10。

13.《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要籍大辞典》,〈贾得道着《中国医学史略》〉条(傅芳撰),页1225。

14.关於俞慎初的《中国医学简史》,可进一步参阅余瀛鳌的书评,载《中华医史杂志》14卷4期(1984年),页248-250。

15.较重要的教材是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最初於1960年刊行,其後曾经修订;此外,有甄志亚、傅维康主编《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及陕西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16.三木荣着:《补订朝鲜医学史及疾病史》(京都:思文阁出版,1991年),包括作者的《朝鲜医学史》和《朝鲜疾病史》两种专书,内容甚为详细,亦记述了中国医学与朝鲜的关系。

17.李良松、郭洪涛编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页1。此书共有三部分,上编总论包括〈文史医学概述〉、〈文化背景与医学通论〉两章,中编各论分别探讨甲骨文、十三经、诸子、史书、政书、文集、类书、诗词散曲、笔记小说、古文史工具书及其他方面的医学史料和思想研究,下编是文史医学年表,其编排和内容结构,大抵上为文史医学的研究竖立了规模。

18.Hsu,Hong-yen,peacher,williamG.,Chen’sHistoryofChinesemedicalScience(HongKong,1977).此书有台北新医药出版社版,署许鸿源、毕球?威廉编译。

19.evanH.Shu,theDevelopmentalHistoryofmedicineinChinaandtheReviewofmedicalprogressinamericaandRussia,1962.

20.参阅《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要籍大辞典》,〈刘伯骥着《中国医学史》〉条(李经纬撰),页1224。

21.关於史仲序的《中国医学史》,可进一步参阅赵石麟的书评,载《中国医史杂志》19卷3期(1989人),页191-193。

22.主要的着作有:

(1)arthurKleinman(ed.),medicineinChineseCultures:ComparativeStudiesofHealthCareinChineseandotherSocieties(U.S.DepartmentofHealtheducationandwelfarepublicHealthService,1975);

(2)JohnZ.Bowers,williamHess,J.,nathanSivin(eds.),Scienceandmedicineintwentieth-centuryChina:Researchandeducation(annarbor:CenterforChineseStudies,theUniversityofmichigan,1988);

(3)Ka-cheYip,HealthandnationalReconstructioninnationalistChina:theDevelopmentofmodernHealthServices,1928–1937(annarbor,mich.:associationforasianStudies,1995);

(4)nathanSivin,medicine,philosophyandReligioninancientChina:ResearchesandReflections(aldershot,Hampshire:Variorum,1995);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篇4

【关键词】壮医药;口述文献;整理研究;综述

1概念界定

少数民族口述医药文献是指各少数民族在没有创造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以前,通过口耳相传,并用固定语言记录下来代代相承的具有强烈民族情感和时代特征的民族口述科技档案。包括反映少数民族医药的歌谣、民谚、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单方验方秘方、及诊疗技法等。[1]

2壮医药口述医药文献整理研究概述

2.1壮族口述医药文献的构成

壮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壮族人民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中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壮医药体系。主要有阴阳为本,三气同步――天人自然观;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生理病理观;毒虚致病观――病因病机轮等。[2]壮医药为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壮医药经验主要依靠口耳相授的方式在壮族民间流传,还有一部分散见于历代汉文史籍,尤其是广西各地的地方史志中。因此,发掘和整理好这些文献对维护壮族文化、传播壮族医药及我国民族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2反映医药内容的歌谣、民谚、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口述文献

2.2.1民歌

民歌是民族口述文献的一种表现形式,世代在民族地区广为流传。壮族医药歌谣起源于祭神活动,以后便蜕化为男女追逐歌唱,用歌来抒发胸中的闷气以达到身心健康。这些歌谣被后人传唱,并继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壮族医药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涉及医事保健、医药理论、治疗技法、方剂及药物功效等。如《八位药性歌诀》、《补虚药歌诀》、《见病用药歌诀》等。亦有“柳州有座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山脚潭边唱山歌,医药山歌早已传。自从开天地,药王传医又传药。广西山歌刘三姐,她用山歌唱医药。”[3]

2.2.2民谚

壮族有很多医药谚语,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起到了指示和预防的作用。不少民间壮医用药经验编成谚语便于传授,如:“藤木通心定祛风,对枝对叶可除红,枝叶有刺能消肿,叶里藏浆拔毒功,辛香定痛驱寒湿,甘味滋补虚弱用,圆梗白花寒性药,热药梗方花色红,根黄清热退黄用,节大跌打驳骨雄,苦能解毒兼清热,咸寒降下把坚攻,味淡多为利水药,酸涩收敛涤污脓……”。[4]

2.2.3民间故事

壮族民间笃信阴阳,著名壮医罗家安在所著《痧症针方图解》一书中,明确以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盛阳盛对各种痧症进行分类作为辨证的总纲。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名老壮医蕈保霖先生在“壮医学术体系综论”一文中首先提出天地人三气同步学说。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对壮族聚居地河池、柳州、南宁、百色实地调查中也证实确有此说。

2.2.4民间传说

《史记纲鉴》中记载着许多壮族民间医药传说,譬如:药王是传说中的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普救民众,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知识,使壮族人民得以健康繁衍。壮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建立药工庙,每年定期祭祀药王。再如壮族医神三界公的传说,三界公乃仙童转世来到壮族民间,专为贫苦乡人治病,深受群众的爱戴,历经磨难最终成为神医。现忻城县土司衙门旧址附近仍保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三界庙,至今常年香火不断。

2.3记录民族医药经验的单方、验方、秘方等口述文献

壮族民间有许多关于医药经验的单方、验方、秘方。如黄花参肝舒袋泡茶,是广西壮医医院根据壮族民间治疗肝炎有效验方研制而成的袋泡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壮医刮痧疗法以其操作简单方便、人人易学、成本费用低、效果显著等特性在壮族地区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据民间和现代临床研究,刮痧疗法用于治疗咳嗽特别是慢性咳嗽,对于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2.4反映诊疗技法的民族口述文献。

壮族医药中大量诊疗技法是通过口口相承的,如壮医药中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经筋疗法、壮医针法、竹筒灸疗法、蛊毒的治疗法等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较明显的疗效。[5]其中一些已纳入我国民族医药医技医术抢救性传承研究项目,甚至一些已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壮医药口述文献整理研究存在的不足

3.1意识薄弱

目前,壮医药口述文献整理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口述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还只限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层面,尚未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在对民族口述文献整理工作上,缺乏各地民众的广泛参与。此外,现代社会壮族青年人中许多人已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更不认识本民族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字,这使丰富多彩、卷帙浩繁的壮族口述医药文献面临着丧失生存土壤的危险。

3.2区域局限性

我国少数民族体现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壮族亦不例外,聚居地较为分散,给壮医药理论的整理研究也带来诸多困难。在资料收集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区域局限性,出现文献古籍收集不完整的情况。壮医药资料主要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尚有许多资料散落于文山、贵州等其他壮族聚居地。

3.3法规政策不全

健全的保护机制、各级部门的重视、相关法律的保护是开展壮族口述医药文献保护工作的有力保障。目前各省区已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条例,但缺乏指导性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执行性规章制度,没有具体详尽的细则和有力监督,壮族口述医药文献的整理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3.4人才队伍匮乏

目前从事壮族口述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的人员队伍文化水平偏低,体现为数量稀缺、结构不合理、协作协调不足等特点。壮族医药文献各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都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在壮族医药文献整理的某个领域或某一方面有较深造诣的研究员少之又少。成为制约壮族口述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瓶颈。

4壮口述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的探索

4.1强化意识

思想是实践的先导,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树立忧患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壮医药古籍文献资源的整理研究中。充分认识壮族的医药古籍文献是各少数民族医药历史的重要信息资源,是当代研究各少数民族医疗卫生资源的第一手资料,是制定民族医疗政策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重要依据。为壮族口述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奠定思想基础。

4.2打破区域局限性

建立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加强与相关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壮族口述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一方面,加强理论经验交流合作,就收集与抢救壮族口述医药文献进行学术交流与沟通,互通有无,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加强地区间壮族口述医药文献整理的技术合作,对一些珍贵而濒危的口述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记录保存;同时,不遗余力的号召全社会,将散落在民间的壮族口述医药文献进行收集汇总和分类保存。

4.3完善法规、政策

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有关部门首先应尽快出台更为详细和全面的政策法规,以促进整理研究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地方执行性规章制度层面,充分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赋予的权利和权力,制定有针对性的壮族口述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的办法和政策性鼓励措施,鼓励献医、献药、献剂、献书。

4.4培养人才队伍

重视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吸引高素质的壮族口述医药文献整理研究专业人才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到壮族地区开展调研,鼓励现有高校壮族口述医药文献研究队伍通过在职培训、专业进修、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综合素质,有计划与系统地发掘壮族口述医药文献;档案部门成立专门的内设机构,配备专人进行口述档案的采集。在实践中造就具有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研究队伍,为壮族口述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各级领导部门和管理部门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将壮族口述医药文献理论与业务工作研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逐步增加有效科研投入,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有效地对其挖掘、翻译、整理、研究、开发,让它充分体现出壮族民间医药的历史性、文化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壮族口述医药文献在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量口授流传的口碑医药经验得以集结,极大地推进了壮医药文化的传播和研究,推进了壮医药理论的系统化和成熟化。随着各少数民族口述医药文献保护与传承意识的加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包括壮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口述医药文献的研究整理事业将会更繁荣。

【参考文献】

[1]陈海玉.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医药文献的文献式保护研究.兰台世界.2011(18).

[2]戴铭.《壮族医学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篇5

1.1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计构思硫酸是人类最早制得的化工产品之一,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过史料记载。硫酸工业作为化工产业的基础,其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硫酸是化学工业许多产品的原料(大致有上千种化工新产品需要硫酸为原料),大量用于化肥、农药、医药、化学纤维等的生产,在冶金工业、石油工业、国防工业、轻工业等被广泛应用,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硫酸在化工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它与一个国家的化工发展密切相关,硫酸的制备方法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原理与生产方法的改变是人类知识进步和智慧的结晶。在硫酸制备方法的学习过程中,融入相关化工发展史的了解,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硫酸应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有关原理与设备的改进过程中,提高分析、对比和思辨能力,了解工业发展的过程,感悟人类知识和技术进步的魅力。硫酸制法是中学阶段为数不多的作为重点化工知识学习的内容,其历史生产方法的3个阶段[1]:热分解法、硝化法、接触法,特征显著,条理清晰,易于在教学中整合,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原理及技术思想。基于硫酸工业在教材和工业生产中的特殊地位,为了体现其重要性和所蕴含的化学科学的人文内涵,落实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化学发展史的线索,使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2]的建议,合理地将硫酸制备的化工发展史融入教学之中,可以更深入地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技术素养和创造精神,并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1.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对比历史上硫酸的制备方法;(2)学习现代硫酸工业的反应原理,了解工业生产装置的工作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对比、讨论,思考历史上关于硫酸工业原理的优点与缺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硫酸制备原理与装置的认识和理解,在反思和比较中体会科技创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硫酸工业发展的历史,感受科技进步发展的过程;(2)了解我国硫酸工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增强为科技进步和祖国强盛而学习的动力。

1.3教学过程[引入]硫酸是最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我国自2004年硫酸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至2011年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从表1和表2可看出硫酸应用范围之广、产量之大。[过渡]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之一,硫酸的制备应用经历了很漫长的历史。生产硫酸最古老的方法是用胆矾或绿矾为原料,在蒸馏釜中煅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一、历史上硫酸的工业制取方法:1.加热分解法CuSo4•5H2o高温Cuo+So3+5H2o2FeSo4•7H2o高温Fe2o3+So2+So3+14H2o。其中三氧化硫与水蒸气同时冷凝便得到硫酸。欧洲在中世纪曾称硫酸为绿矾油。[设疑]以上2种制硫酸的方法有明显的缺点,请同学们思考。[生答]固体加热高温能耗大;原料来源少,价格昂贵;副产物多,产量小,不易利用;难以大规模生产等。[过渡]硫黄是一种使用较多的化学药品,人们逐渐发现用硫黄与硝石(主要成分是Kno3)混合加热也能产生硫酸(硫黄燃烧可产生So2,硝石加热可产生no2)。具体反应原理可简略表示如下:

2.氮氧化物氧化法———硝化法

So2+no2+H2o=H2So4+no2no+o2=2no2[投影并讲述]1736年,英国人瓦德最早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硫酸,他通过特殊方法制得了大容积(300L左右)的球形玻璃容器,用大铁盘装上硫黄与硝石在预先加入水的玻璃容器中点燃。瓦德的工厂有近百个大玻璃容器,大规模的生产使当时的硫酸价格下降到了原先的1/16。[问题]这种方法虽然使硫酸的产量提高,成本下降了很多,但也还存在不少缺陷,请同学们思考。[生答]玻璃仪器易碎,容积不大,铁盘易腐蚀,产量还不能很高等。[投影并讲述]很快地,瓦德的生产方法被一位名叫加贝特的技术员改进了。他选择了不易被硫酸腐蚀的铅制成铅室,铅室的体积可以达到近10m

3,不断地放入硫黄与硝石,每4个星期取出1次酸,使硫酸的产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到后来最大的铅室一直做到了近200m3。[设疑]工业的发展对硫酸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大规模化的工业生产要求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的。不论是瓦德的玻璃容器还是加贝特的铅室,制备原理都是相同的,它们的生产过程有一个极大的弱点。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生答]间断性生产,不能连续(因每4个星期要打开铅室取酸)。[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解决不能连续生产的问题?(启发并让学生讨论)[生答]向铅室中喷水,另置燃烧硫黄与硝石的炉子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铅室等。[过渡讲解]以上在技术设备上对硫酸制备的改进,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生产的效益,但在原理上还是相同的,都是氮氧化物氧化法的具体应用。因为游离态硫单质硫黄的分布较低,自然界中存在较多的是硫的化合物,为了降低成本,人们开始使用含硫的矿物产生So2,开始使用氧气氧化氨气替代较昂贵的硝石产生氮的氧化物用于氧化So2转变为So3。[提出问题]回到上述化学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思考氮的氧化物在反应中的用途?[生答]起催化剂作用,实质上并没有消耗。[过渡提问]因此,在工业上合理循环使用氮的氧化物就显得很重要,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投影展示]盖吕萨克的思路与管道工人格洛弗的设计组合完善了铅室法在技术上的设计(见图1)。一个普通工人完善了一位著名化学家的设计,在硫酸制造业中被传为美谈。铅室法在硫酸工业200多年的生产历史中沿用了100多年。(在教学案上作为问题展示,让学生课后思考铅室法的氮氧化物的循环利用装置的原理。给予必要提示:氮氧化物溶于冷硫酸,受热时会逸出)[设问]因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都是通过氮的氧化物氧化实现的,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什么弊端?[生答]氮的氧化物有毒,会随尾气排出,对空气产生污染。[再问]前面我们分析了,氮氧化物理论上来看并没消耗,起了催化作用,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思考,将So2氧化为So3最好是通过什么氧化?[生答]用氧气氧化最好,也最直接。[讲述]现代工业的硫酸制法正是变革了沿用多年的氮氧化物氧化法,改用直接用氧气氧化的方法来制得So3。引入接触法制硫酸。

二、硫酸的现代工业制法———接触法制硫酸

1.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沸腾炉)———造气过程S+o2点燃So24FeS2+11o2高温2Fe2o3+8So2

2.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接触室)———催化氧化过程2So2+o2催化剂幑帯幐加热2So3

3.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吸收塔)———吸收成酸过程So3+H2oH2So4[动画演示]接触法制硫酸的工业流程,介绍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思考]阅读课本,思考硫酸制取过程中以下一些生产工艺中所包含的原理。(1)硫铁矿石在进入沸腾炉前为何要粉碎?(2)So2气体在进入接触室前为何要除尘、洗涤并干燥?(3)接触室中的热交换器的作用及工作原理是什么?(投影动画分析)(4)为何要用98.3%的浓硫酸吸收So3而不用水?[总结]学生在阅读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将硫酸的几个不同阶段的制法进行比较分析。(投影)[资料]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前面表1。(1)我国硫酸工业发展状况(投影展示:已取得的成绩,缺点:产能过剩、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产业集中度偏低、资源利用率待提高等)(2)对我国硫酸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孙师白(下发阅读材料)[未来发展]硫酸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投影展示。摘自中国硫酸工业协会专论:我国硫酸工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4])(1)充分开发利用工业烟气、工业用煤中的硫的回收,弥补我国硫黄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2)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提高硫酸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制造高性能钒催化剂;(3)提高硫酸行业整体废热回收利用水平等。[作业与任务](1)试分析: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后,可直接氧化为硫酸,能否用这一方法生产硫酸?(So2在常温下的溶解度约为1∶40)(2)硫酸生产厂产生的尾气中会含有一定量的So2气体,查找资料并思考,如何吸收并处理尾气。(3)研究性学习课题:如何从冶炼烟气中制得硫酸?

2教学反思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篇6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方法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52-02

中医学作为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逐步形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法,至今,中医以其简便、应验、低价的特点在我国卫生保健事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医学生,理应掌握祖国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对卫生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西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是以西医学为主的现代医学,中医课时的安排是相当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为学生开启一扇探索祖国医学宝库的大门,是中医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在此提出,与同道共探讨。

1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中医学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有关中医“落后论、淘汰论”和“不科学论”等思想,这必然会使学生对中医药学产生怀疑的态度,因此在中医教学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首要任务。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临床经验日积月累,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向学生展示中医药理论的博大精深,体现其历史与医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指出中医药学的薄弱环节以及面临的困惑,如在客观化指标、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从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的认识中医药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分析教材与学情,准确把握定位

岳美中认为“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熟悉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因此重在了解,对学生不能要求过高过深,只要求他们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围绕以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以六气、七情为主的病因与预防;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为中心的诊法与治则;以及基本的中药、方剂理论等,引导学生步入中医药学的殿堂[2]。

3讲好开篇,激发学习兴趣

通常绪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是以概述、简介的形式出现,一般都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在中医学的教学中绪论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它会形成学生对中医药学的第一印象,讲得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讲解时可以医学发展的历史轴线为纲,详略得当地向学生讲述中国医学史:如汉末之前的四大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神农氏尝百草著成《神农本草经》,扁鹊切脉断生死被誉为神医,华佗自制麻沸散行剖腹手术堪为外科鼻祖,张仲景勤求古训、拯救生灵而为医圣;金元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术争鸣的新局面;李时珍赴深山、访千家、三易其稿而著成《本草纲目》;明清温病学派开拓创新、使温病学自成体系。这一幅幅生动的医史画卷向学生展示出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历史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医学的探索欲望,为今后学习中医学做好心理准备[3]。

4借助现代医学,阐述中医理论

中医学的形成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理论的抽象性,加之其文字专业性强、术语多,对于初学中医的学生来说,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中医教学应尽可能通俗易懂,教学过程中以中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用以解释中医基础理论,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经过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热证时在病人和动物模型中发现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的排出量亦有明显增多,而寒证则相反[2];中医血瘀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4]等,这样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会使学生感受到中医学的奥妙和神奇,从而提高他们探索中医理论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且开阔了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5突破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理论授课方法,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显得枯燥乏味,如果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1)注重启发引导,加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中医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强,在授课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新知识。如在详细讲解了生理功能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开展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对于相对较易理解的内容如病因中的六淫和中药的煎服方法等,由学生分组自学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在课堂讲解,互相提问,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对重点、难点予以总结,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中医术语的运用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的直观性。中医理论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又加上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都感到乏味至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适当配以形象的插图、临床的实例图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医理论的直观性;而对于中医四诊和针灸学的有关内容还可利用教学录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中,尤其是面临严峻生存挑战的形势下,中医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摆脱单调而乏味的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符合时代特征,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尚华,童瑶,徐竹林.论中医现代化思想在中医教学全过程中的贯穿[J].中医教育,2003,22(5):36-37.

[2]吴水盛.中医教学要具有时代特色[J].中医教育,1999,18(4):32-34.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篇7

副总编肖希立首先较详细地向与会人员讲述了《上海医药》创刊30年来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有关情况,并较全面地向特约编委介绍了杂志社近期的工作动态及2009年的工作重点。她强调,2009年杂志社将以抓好杂志质量为首要任务,结合黄彦正社长提出的办刊理念,在确定杂志每期主题内容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张永信总编做好征稿、编辑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同时,今年恰逢《上海医药》创刊30周年,杂志社也将结合自身特色展开一些外延活动。“这本杂志是靠专家、编委们用自己的声誉支撑起来的”,因此杂志社每位工作人员要责无旁贷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她也对特约编委如何更好地协助杂志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张永信总编谈到,《上海医药》应以“药”为核心,努力打造成一本对医院、制药工业和商业都有实用价值的期刊。现在不少临床医生对药物的了解比较有限,获取用药知识的途径也不甚正规,而市面上的医药类杂志又大多或仅仅局限于“医”,或仅仅聚焦于“药”,两者兼顾的却是凤毛麟角。我们就是要弥补这个空缺,把药物的科学评价、合理规范应用知识多多介绍给临床医生,把临床用药需求及时反馈给制药企业,同时将药物的研究开况和市场趋势及时地告诉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从而为“医、工、商”交流搭建起平台。张总编强调,特约编委应该在此过程中担起责任,充分发挥信息联络员的作用,结合自身的专长和研究特点,多为杂志提供高质量的稿件,并协助杂志社与各种学会、协会取得联系,密切关注有关的学术活动,争取从中获得优质稿源。

针对近日备受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会议邀请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于广军主任专门对该方案进行解读。于主任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此次“医改”的改革背景及新方案的变化之处,并结合自己多年对上海地区医疗状况的研究经验,有针对性地对方案的变革之处进行深入阐述,就大家关心的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政府新增投入、医药分开、药事服务费的收取等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几位发言者的讲话内容深得与会特约编委的认可,并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的李国栋博士,联系自己实际接触的现实问题生动阐述了他对医药和谐发展问题的看法,并对杂志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篇8

1明确目的,培养兴趣

从大的方面讲,学好《中药鉴定技术》能够保证中药的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从个人自身的角度说,尤其中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好这项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关于学习《中药鉴定技术》的兴趣培养应该讲究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在明确目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2掌握技巧,科学记忆

2.1形象记忆法

充分利用学习者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发挥想象,把生疏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熟悉化[1]。一些老药工总结的中药鉴定的术语,都是多年经验的总结和浓缩,一般都很形象鲜活,要作为重点记忆,有时往往1个简明的术语就可以轻松地将1种药材的真伪鉴别出来,这需要对常用的术语充分地理解和认识。例如:中药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鉴定的术语称为“蚯蚓头”,有的在环纹上还具有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术语称为“扫帚头”,非常形象。如:天麻(冬麻)的“鹦哥嘴”;蕲蛇尾端1个长三角形侧扁的鳞片,习称“佛指甲”;中药党参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石狮子的头,习称“狮子盘头”;还比如山参的“雁脖芦”、“枣核”、“铁线纹”、“珍珠疙瘩”等都非常形象,记住了这些术语,这些中药的性状特点也就鲜活地呈现在脑海里。

2.2谐音记忆法

对于一些数据等需要硬性记忆的内容可以利用谐音法来帮助记忆,如:据《中华本草》记载,全国中药资源(包括民族药和民间药)共12807种,其中植物类药11146种,动物药有1581种,矿物药有80种,可以这样记忆这些数字,比如植物类药11146种,可以记“妖要药死了”,意思是“妖(1)怪要(1)被药(1)死(4)了(6)”,动物类药1581种,可以记为“要(1)我(5)发(8)哟(1)”,矿物类中药80种,可以配合“八”和“十”的手势(攥起一个拳头,然后伸出拇指和食指做“八”的手势,再双手十指展开做“十”的手势),这样配合肢体动作80也就记住了。这样记住了11146、1581、80这3个数,将三者相加就是总数12807种。

2.3口诀记忆法

把中药的性状通过自编一些学生能理解的歌诀或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西红花的性状鉴别描述为“本品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高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忆,特用4句自编的“诗”给概括为“柱头入药三分枝,颜色暗红顶不齐。内侧裂隙黄花柱,体轻质软气微异”。

2.4逻辑记忆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中药鉴定技术知识理解,把一些概念、定义和描述,按照内在联系来记忆。比如性状鉴别所描述的气香,联系到显微鉴别中的油细胞或油管或树脂道。油细胞等物质或构造的存在是因,气香或异味是果。

2.5关键字提示记忆法

从1段话的每1句中提出1个能代表该句的关键字,再把这些关键字组合成1句顺口压韵或谐音有一定意思的句子来进行提醒记忆。例如:有的教材中引用《药品管理法》第48条对假药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①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②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把“规定”中的重点词挑出来,如“成分不符的”、“非药品”、“他种药品”,再进一步把重点字“不”、“非”、“他”提出来,调整顺序后连在一起记为“非他不(可)”,为了方便自己记忆故加上了个“可”字,“非”指的是“非药品”,“他”是指规定中“他种药品”的缩略,“不”是“成分不符”的缩略。这样再联系具体规定的内容,记忆起来就更加方便。

3手脑并用,绘制简图

简单说就是通过综合运用自己的身体器官,以加深对中药识别的记忆效果。具体的来说:一是理论学习时,根据教材中的描述以及看到的图片或图像,绘出每种中药的性状或构造简图,并在简图旁进行标注,比如标注上外观有没有突起、绒毛、残留的根或茎、纹理以及皮部或木部的颜色等[2]。二是在实训中,边观察具体的中药个子货和饮片,边进行绘图,同时对比书中的描述绘出的该种中药的图片,看看有什么不同,以便纠正不正确的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有的初学者反映以“我画得不像”或“我画得不好看”为理由,就不画图了,其实绘图的目的是手脑并用,加深记忆,图像画得好看与否本身意义不大,关键是自己能看懂,加深自己对中药特点的形象记忆,为实践中识别中药服务。经过实践验证,通过手绘简图的方法进行记忆的效果非常好。

4课外阅读,开阔眼界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发展完善的技术。很多知识内容都是我国中医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由于受当时历史的局限性,很多方法和经验还有待于后人用科学技术来验证[3]。目前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有的验证了传统经验,有的了原有经验和结论,国家药品标准也在不断更新提高。课本知识总是落后于现实的发展,因此不要满足于课堂和课本上的知识,要在课外多阅览一些有关的专业报刊杂志和书籍,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开阔眼界,启发思维,跟上时展的步伐[4]。

5参考文献

[1]刘国权,赵光辉.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9.

[2]王满恩,张继.中药鉴定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19.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文献资源开放获取

一、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1.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生物化学工程简称生化工程或生物化工,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工程应用,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过工艺及工程进行工业开发的学科。它既可视为化学工业的一个分支,又可认为是生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化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业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化学化工技术的主要前沿领域。生物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是最初的生物工程学概念,基因重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在21世纪整合而形成了系统生物工程。发展生物经济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生物技术是我国需求最迫切、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我国将把生物技术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点,把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把生物经济作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的“十二五”科技战略规划研究中,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突出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努力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1]

2.食品生物技术及发展简述

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应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食品发酵和酿造等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食品原料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状况表明,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展望21世纪基因食品的发展,未来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而且有助于生产特定需求的营养保健食品。[2]在与环境协调的粮食生产方式方面,生物技术将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并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目前人们之所以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存在争议(如对人类健康、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目前的基因食品管理体系不够信任,科学家与公众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随时公开基因食品的研究成果,以博取信任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

3.生物制药技术及发展简述

生物制药技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药物制品的技术。生物制药现状:生物药物的阵营很庞大,发展也很快。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3]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新药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二、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4]是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集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工科及艺术学科于一体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6500余人。学院设有管理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印刷工程、应用外语7个教学系部,开设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低空无人机操控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商务英语、涉外旅游;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包装技术与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30个专业。“食品生物技术”等3个专业被评为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等7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在我院的7个教学系部中,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占有重要比重,是我院的重点专业组群之一。其中开设的8个相关专业,占到全部专业的26.7%。因此,根据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需要,学院图书馆建设具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开放存取文献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由于纸质文献购买成本较高,采购资金相对紧缺,难以保证年购进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新书数量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凭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距离满足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和读者的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图书馆应依据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文献建设和读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开发利用互联网生物化学工程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生物化学工程类纸质文献资源不足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为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服务。

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1.开放获取运动与文献资源建设

开放获取是一项学术共产主义运动,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使所有用户都可以自由免费地获取所需要的学术文献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2010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5]这也是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办。它的召开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使生物技术研发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生物新产业,形成2~3万亿元的产值,力争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工职业技术教育及大量生物化工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支持,因此,与生物化工类有关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我国开放获取大发展的这一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生物化工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大力加强生物化工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强符合本院包括生物化学工程类在内的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逐步建设起各种类型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逐步完善馆藏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转贴于 2.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举要

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文献资源类型较多,冶金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本院的教学科研需求及其他各种条件,采用分类型、分步骤逐步建设的方式,进行累积性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的建设。如可建设包括《环境监测实验》、《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原理与工艺》、《精细化学品合成原理》、《水环境信息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教程》、《生物化学习题解析》、《食品生物化学》、《药物生物信息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随书光盘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化妆品观察》、《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食品工业科技》、《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资源环境与工程》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现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技术资料:近期国外精细化工配方与技术专辑》、《生物医药世界》、《浙江食品工业》、《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食品用化学品》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建国后过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环境与发展报》、《环境资源通讯》、《江西环境工程学院》、《上海环境报》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电子报纸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广东省生物制药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化妆品检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食用菌风味食品加工》、《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文档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GB5413.10-2010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K1的测定》、《GB4789.1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t12990-1991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nY/t1723-2009食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标准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201010191826.2一种微生物制药发酵废液的处理方法》、《200810060362.4基于ZigBee无线技术的水环境监测系统》、《200710301188.3通过发酵制备精细化学品的方法》、《200720068207.8具备环境监测功能的手持电子装置》、《01127161.2用石决明制取药物或保健食品加工工艺》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专利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国外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代际优势》、《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分析》、《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测》、《重典背后的隐忧:水污染治理模式分析》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研究报告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环境监测技术》、《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技术》、《食品生物化学》、《水环境监测》等高职高专生物化学类精品课程资源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资源数据库》。

参考文献

1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成“十二五”科技规划重点[eB/oL].http:

//gov.cn/gzdt/2009-06/08/content_1334487.htm,2009.06.08

2赵军、韦薇.21世纪食品的展望与绿色安全食品的开发[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10):97~98

3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或年内.期末产值3万亿[eB/oL].

chinanews.com.cn/stock/2010/10-28/2617519.shtml,2010.10.28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篇10

关键词:当归,炮制,历史沿革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之“当归味温,主呃逆上气”,列为中品[1]。因其功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因其炮制品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故又有“药王”之称。历代本草医方中对当归的炮制方法记载比较分散,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当归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为进行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提供经验和思路[2]。

一、当归名考

当归名称及其复杂,其主要使用的名称有:当归(唐《千金翼》)、归尾(元《原机》)、当归身(元《脾胃论》)、归身(元《丹溪》)、归须(宋《疮疡》)、当归梢、当归尾、干归、蜀当归、川当归(明《普济方》)、归梢(明《医学》)、当归须(清《制裁》)等。此外,当归原植物有薜、山蕲、白蕲、文无等名称[3]。

二、道地沿革

《名医别录》云:“当归生陇西川谷。”《本草经集注》云:“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新修本草》云:“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细叶者蚕头当归,大叶者马尾当归。”《本草图经》云:“当归生陇西川谷,今川蜀、陕西诸郡及江宁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本草纲目》云:“今陕,蜀,秦州,汶州诸处,人多栽莳为货[14]。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均以陕西出产者质量最佳[4]。与现代当归主产区(岷县产最大,质量最优)基本一致。另滇西北栽培的当归以个大、体坚实、味香浓、色白肥润等,称之为“云归”。

三、当归炮制的历史沿革

1.净制沿革

历代当归的净制以“去芦”、“洗”为主:较早见于唐《理伤》“去芦头”[5]、宋代记载最多:宋《证类——雷公》载“凡使,先去尘并头尖一分以来”、宋《博济》、宋《三因》云“去芦洗净沙土”[10,11]、“洗,去芦须”(宋《博济》、宋《产宝》)、“去苗,洗”(宋《史载》、宋《传信》)、“温水洗”(宋《洪氏》)[9]。及至明代《普济方》仍为“去芦尾”[15]。由此可见,历史上对当归的净制多将“芦”和“须”或“尾”作为非药用部位除去,并洗净。

2.切制沿革

当归的切制初见于唐《千金翼》“净洗去土切细”,宋《博济》[16]记载了相同的切制方法。宋代《圣惠方》、《指迷》另有记载“去芦头剉”[6,8]。宋代开始对当归切制的规格有所记载,如宋《苏沈》云:“去芦了薄切片子”[7]、宋《洪氏》云:“温水洗,薄切”。可见,当归的切制较为简单,主要为“切细”或“薄切”。

3.炮炙沿革

当归的炮炙包括不加辅料炮炙和加辅料炮炙。前者主要为炒制,首见于南齐《刘涓子鬼遗方》“炒”,后有“剉微炒”(宋《圣惠方》)、“去梢土,微炒令香”(宋《洪氏》)及“炒微黄”(明《普济方》);后者在历代文献中的记载较为常见,使用到多种不同辅料,其中以酒制最多,早见于唐《理伤》“去芦头酒浸一宿阴干”[8]。至宋代,多沿用此法,仅酒浸时间不一,如宋《证类——雷公》云:“凡使先去尘并头尖硬处一分已来,酒浸一宿”、宋《苏沈》云:“无灰酒浸一宿,去芦了薄切片子,焙”、宋《疮疡》云:“酒浸二宿,晒干火焙”。此外,“酒洗”(宋《产育》)、“酒洒令润切焙”(宋《总录》)实为酒润、切制、干燥的结合[13],酒炒(宋《宝产》)、酒拌(宋《妇人》)及醋制(宋《博济》、《总微》)、“米拌炒”(宋《总录》)在宋代亦有记载。

在明代,当归制炭使用记载较多,如《奇效》载:“火化存性”[16]、《医学》载:“煅存性”、《济阴》载:“火烧存性”[18]、《一草亭》云:“炒黑”[19]。明代还对加辅料炮炙进行了较多探索,《普济方》记载了盐水制,《蒙荃》、《入门》记载了姜汁制、《婴童》记载了米泔制[17]。

及至清代,除发展了酒煮(清《本草述》)和酒蒸[20](清《本草汇》)两种酒制形式外,还丰富了加辅料炮炙方法,如清《本草述》有“童便浸”、《金鉴》有“土炒”、《良朋》载有黑豆汁制。此外,使用药汁制的方法在清代有所发展,如《解要》载有吴萸制,《得配》中有芍药汁制的记载[21]。

    综上,当归的古代炮制方法比较复杂,推测其原由可能是古人认为当归功效、性质本身比较复杂,如宋《局方》[12]云“若要补血即使头一节,若要止痛破血即用尾,若一时用不如不使,服食无效也”,又如明《通玄》云“头止血而上行,梢破血而下行,身养血而中守,全活血而不定”。对当归进行炮炙,炒法主要是缓和药性,而醋制、酒制等加辅料炮炙则是为增强其某一方面的疗效为主。纵观从汉代至清代的炮制历史,“酒制”是主流的炮制方法。

四、当归的现代炮制

与古代炮制比较而言,当归的现代炮制并不复杂,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炮制方法目前尚未完全统一,各地在继承传统经验时均保留了地方特点。在净制和切制方法方面比较统一,即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在炮炙方面,主要沿袭了古代的酒制方法[22,23]。通过对各省、市、自治区所颁行的中药炮制规范的调查发现,各地具体操作方法有所不一,仅酒制法而言就有酒闷和酒炒等方法,如《中国药典》中方法为:取当归片,加酒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云南省中药炮制规范》中则为:先将当归淘洗,去净泥土杂质,即时晒干后,喷洒白酒,拌匀浸吸1小时左右,切圆片,凉干即成。此外,各地中药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当归炮炙方法还有:土制、制炭、炒制、蜜制、油制等,有的《规范》收载有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炮炙方法。当归炮制品种及炮制方法不统一,使全国范围内饮片统一调配、合理使用受到极大限制。

由于历史原因、科技水平限制及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当归乃至中药炮制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炮制理论、工艺方法与质量标准等的表述均是经验性的,各地炮制方法与要求也不统一,多是师承相袭,约定俗成。在《中国药典》及各地《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对当归(酒当归)炮制方法及工艺仅有简单叙述,无量化指标,仅有性状描述。生产企业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也仅停留在外观性状上,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造成饮片内在质量无法控制,炮制品之间含量差异显著,影响药效的发挥。

五、结语

当归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历代使用到的炮制品种类多,炮制方法复杂多样。在现今中药炮制生产技术、设备日益完善,当归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逐渐明确,检验分析手段日趋成熟的有利条件下,迫切需要以现代科技方法对当归炮制进行深入研究,阐明其原理,揭示其科学内涵,既要满足临床对炮制品种多样性的需要,又要改革炮制方法,统一炮制工艺,制订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达到炮制规范化、标准化及现代化,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可控。

参考文献:

[1]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一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25.

[2]  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7.

[3]  谢宗万.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131.

[4]  张炳鑫等.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5]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洪武刻本并校对道藏本将勘后排印),1957.

[6]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1958.

[7]  宋·苏轼,沈括.苏沈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

[8]  宋·王贶.全生指迷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铅印,1956.

[9]  宋·洪遵.洪氏集验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铅印,1956.

[10]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杂刊配补元、麻覆刻本排印本),1957.

[11] 宋·王衮.博济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据墨海金壶本参四库全书本排印),1959.

[12] 宋·太平惠民和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元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本排印),1959.

[13] 宋·太医院.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现存善本与残存元刻珍本进行互按增补,加句排印),1962.

[1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据张刻本),1957.

[15] 明·朱橚.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四库抄本印),1959.

[16] 明·方贤.奇效良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7] 明·鲁伯嗣.婴童百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61.

[18] 明·武之望.济阴纲目[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校印,1958.

[19] 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1959.

[20] 清·郭佩兰.本草汇[m].清梅花屿刊本.

[21] 清·严西亭等.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