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29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篇1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是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提升,护理干预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

结论:认知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均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38-02

糖尿病肾病又称之为“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该病已经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样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占总透析患者40%,近年来该比例逐渐提高[1]。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呈下滑趋势。本次试验目的为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我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后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为33岁-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5±4.2)岁;i型糖尿病患者9例,ii型糖尿病患者59例。所有患者持续透析时间长达6个月,意识清楚,且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很好的表达自身感受,每周透析2次-3次,4h/次。

1.2护理方法。认知护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血液透析的必要性,及血液透析的目的、方法、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说明急症就医途径,严格控制心脑疾病,遵医嘱服药及定期监控血糖血压的重要性。

心理护理干预:因此类患者糖尿病病史较长,长期服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先进则发展成尿毒症,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极易产生情绪低落、忧郁、悲观、焦虑、绝望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谈心,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疑虑及担忧,取得患者的信任,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同时还需劝导家属及周围朋友,要以良好的心境对待患者,多来陪伴、探望患者,保证其以稳定的心理接受治疗,消除孤独心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饮食原则为在控制总热量基础上,均衡营养素,选择低脂肪、高纤维食物,肾病患者饮食原则为低蛋白、干热量;糖尿病肾病若维持低蛋白饮食,其优点是延缓肾功能恶化,缺点是长期摄入低蛋白易发生营养不良,加之透析中蛋白质丢失、血糖控制不好,极易出现营养不良,因此指令合理的饮食计划对患者来说非常必要,即纠正营养不良,防止氮代谢产需积蓄,控制肾衰原发病,保持体内环境平衡,应选择低胆固醇、低磷、低蛋白、高钙食物,限制蔗糖、葡萄糖及制品;可多使用黄瓜、柚子、西红柿等果蔬、限制含钾蔬菜、水果,如柑桔、香蕉等。每天总进液量应等于尿量+500ml[2]。

合理应用胰岛素:因大部分糖尿病肾病患者为胰岛素依赖型。常规透析之后,仍需坚持皮下注射胰岛素,其治疗目的是控制糖尿病进一步发展。血液透析过程中会丢失一部分糖,因此在透析当天,胰岛素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护理人员需根据医嘱使用胰岛素,提高血液透析效果。

运动干预:稳定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鼓励其向健康人一样工作,但是不能从事体力劳动,避免过度劳累,需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当的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感冒及各种感染,坚强焦虑、抑郁现象。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种类、频率、时间等等。

1.3疗效判定。所有患者在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6个月填写糖尿病肾病患者生活质量表,其主要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健康指数、一般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情感得分,表中包括16项内容,均涵盖了以上4个方面,8项10分制,8项5分制,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3]。

1.4统计学分析。本次试验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详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护理干预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以往的医学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而现今其逐渐转变为心理、生物、社会医学模式,治疗目的也不仅仅是缓解临床症状和维持生命,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活动等进行全面改善恢复。临床已经将心理、生理、社会及环境等方面作为疗效评价的重要方法,本次试验中对患者进行各方面护理干预,增强器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综上所述,生活质量属于全面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医护人员应从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锐.护理人文关怀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75-76

[2]戴慧荣.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2):76-77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篇2

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灵活应用几何画板提高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

1准确绘图,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形概念

几何画板的绘制图形功能强大,可通过基本元素“点、线、圆”以及构造菜单、变换菜单里的多样化绘图选项,绘制出严格数量关系和几何约束的图形,让小学生在准确的直观感受、观察中抓住图形基础特征和本质规律,进一步挖掘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最简单的线段绘制演示过程,通过几何画板绘制两点一线,不论如何拖动任一端点,线段都是严格约束在两个端点中间、可度量的。再通过演示绘制射线、直线,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无限概念,掌握图形的性质。这种动态生成的绘图演示是几何画板独特的功能,也是其他课件制作软件所不及的。又如,认识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时,通过几何画板的构造菜单,构造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或者通过变换菜单平移构造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通过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几何画板绘制过程,并让学生动手实践即使改变相应四边形端点,由于绘制时满足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性质特征,怎么调整都不会更改通过几何画板绘制出平行四边形的事实,从而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形概念,也为进一步探究图形性质和规律打下坚实基础。

2实时计算度量,辅助小学生快速建立数形表象

几何画板的计算、度量功能强大,很方便就计算出图形的相应数值,并度量常见图形的长度、角度、周长、面积等数据,为学生提供有效参考数据和直观感性表象,也可以快速检验数学题目的正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平移变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后,还可以直接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角的功能,度量出三角形任意三个角的数值,通过几何画板的计算功能可直接验证学生探究的结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又如在讲方位和方向时,通过几何画板创建“直角坐标系”,把相应的东南西北方位标识出来,通过板演教材上的习题,直接可在几何画板里度量出方位角,观察得出如何移动、移动多少步长、角度如何偏移等,大大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平移变换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几何画板可创建交互性强的问题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总结、理解、内化抽象、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法则,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复杂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如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对称、反射等变换功能,为学生提供问题探究情境,通过电子交互式白板或网络信息技术教室,让学生亲自移一移、拼一拼、摆一摆、动一动、量一量,通过几何画板这个分析、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和教学助手,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亲身推导体验过程中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强化数学转化思想,增强数学探索能力。又如在初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提供不同长度的三条线段,让学生拼摆成三角形,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增强感性认识,深刻揭示三角形三边关系和三角形三边规律,大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4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

通过几何画板创设的数学教学实验情境,可有效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认识误区,走出理解误区,真正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静态图片,建立不了正确的知识感性表象,很容易陷入“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误区。笔者通过几何画板呈现不同角度的边长相等的角和相同角度不同边长的角,并且度量角度值进行列表对比,把角的本质属性板演出来,通过直观验证学生的判断错误,让学生观察所度量的角。当在几何画板中拖动角的边长,改变边长长度时,让学生注意边的长短变化与角的度量值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几何画板演示,有效地获得丰富的感性数学素材,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对这一错误的数学认识,高效突破了数学教学重难点。

5贴近生活情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几何画板可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过程逐步理性、具体化,提高学生利用所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习的图形进行探索、思考、发现,能够化抽象为具体,联系生活实际数学现象去发现、体验、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这样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图形的特性去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时,通过几何画板显现生活场景中三角形的利用,如自行车三角框架、电线杆固定支架、篮球架的篮板设计、桌椅固定维修等,显示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场景中无处无在。特别是通过几何画板绘制出生活场景中的稳定性的几何图形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更深刻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又如,讲到圆的认识时,从汽车轮胎入手,演示圆的特性,为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学生通过观察,理解了圆的基础特征和图形规律,更增强了生活体验和应用“圆”形服务生活的数学意识。

6结语

综上所述,几何画板功能强大,操作简便,不像Flash等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aS编程知识,只需灵活应用几何画板的工具栏和菜单选项就可以制作出一个个精彩的数学课件,来高效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地应用在“空间与图形”等数学辅助教学中,可使抽象的几何图形、复杂的空间图形直观形象化。通过几何画板交互式演示功能和强大的变换、度量功能,便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具体再现出来,还原数学探究过程,促进师生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寻求未知数学结论,能更有效地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范文贵.利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3(4):34-36.

[2]彭学军,高晓玲.“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S1):9-10.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篇3

关键词:学生质量;高等教育;评价

高等教育必然需要质与量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则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这种重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本身的研究与评价,是不是能够代替教育服务对象质量的研究与评价?是不是教育服务质量高就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活动,教育本身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教育服务对象的成长也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样“双动态”的情况下,因与果将变得不必然化,也就是说,单纯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本身去研究和评价,是不全面的且缺乏针对性,而应当从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入手,即从评价学生的质量出发,去研究影响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质量,这样通过对学生质量的评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评价教育质量,即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因此,构建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高等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高等学校学生质量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质量研究中,大多数都对教育质量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对学生质量的分析却极少,对大学生质量的研究就更加缺乏,大部分研究将学生质量纳入到教育质量中去理解。根据1994年国际标准iSo8402中质量定义理解,教育质量应当是“教育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要并实现特定社会目的的能力和属性”。《教育评价辞典》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学生所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为其离开学校以后适应社会的程度”。edwardSallis认为,“教育质量包含四个必要条件,道德、专业、竞争和可靠”。astin.a.w认为“学校的质量至少包括四种不同的含义,即学校的声望等级、可得到的资源、学生成果、学生天赋的发展或增值”。事实上,这种将教育质量内涵扩大化的理解是不科学的,教育质量与学生质量是两个关系密切但又完全不同的要素,学生质量是个人的主体需求在学校教育及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能力素质的程度或表现方式。因此,对于大学生质量的特点,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理解:

第一,以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为依据,以大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大学生质量是基于学生的需要,是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如果大学生不需要,也就没有教育活动的实质发生,更谈不上学生质量。另外,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得到相应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

第二,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为指导。大学生质量是按照教育目的结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实现的,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学校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而获得与教育目的和教育初衷相符合的大学生质量,因此,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大学生质量的指导因素。

第三,以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评价为标准。教育所培养的人归根结底要服务于社会,社会对大学生质量有着较高的需求,对大学生质量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

第四,以大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为基础。大学生质量是基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基础上探讨的,离开这个因素去探讨大学生质量的高低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

第五,以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教育资源为主要媒介。高等学校始终是学生成长的媒介,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绝大部分时间要在社会进行磨砺,从而成为人才。

二、高等学校学生质量结构

大学生质量结构应当包括哪些方面?大学生是通过分科来培养的,大学生也是高等学校为社会发展直接培养的应用人才,因此,大学生质量结构必然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内容是有差别的,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最基础能力是一致的。因此,大学生质量结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学业成就方面

第一,学习成绩的维度: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效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综合表现,更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培养,但在大学教学中,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质量的重要内容,原因是,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表现,不能将二者分开讨论,更不能认为重视知识学习就一定忽视能力培养,事实是,在大学教育期间学习知识是为了在工作后更好地培养能力,而不是说不重视能力培养。

第二,学习能力的维度: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能力,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情况。

第三,学习创新的维度:学习创新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及突出的创新研究能力则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所必需,包括大学生的发明创造、撰写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及获得的各种奖励等。

(二)社会适应方面

第一,环境适应的维度:大学生离家在校生活,其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都是其质量的表现,只有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独立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

第二,人际关系的维度: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独立的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及与社会各种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三,生活准备的维度:大学生应当训练其生活准备能力,对毕业后的如何生活应当做好规划,设立生活目标,并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努力做好各种准备。

(三)自我完善方面

第一,自我监控的维度:大学生的各种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也要耐住寂寞、承受孤独,这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又是大学生良好行为的最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社会评价的维度:大学生应当具备对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的正确评价能力,也应当具有对不同事物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力,这样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及与人交往时,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以良好的方式交往人和处理事。转贴于

三、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

第一,质量跟踪评价法。建立“大学生学习发展档案”,档案包括大学生自然情况,记录大学生出生、家庭情况、高考情况、身体状况及联系方式等;大学生学科学习质量,记录每学期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学生综合知识质量,记录每学期大学生阅读的书目、撰写的各种学术论文和发表的文章;大学生社会活动质量,记录大学生每学期参加的学校及社会的各种活动及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奖励;通过建立档案的方式可以清楚地记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及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在大学四年毕业时,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质量评价,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

第二,综合会考评价法。大学生的学习是开放式的学习,专业课学习采用的是单科结业的方式,如果不采取跟踪评价的方法很容易将已学习的科目遗忘。这种情况下,采用跟踪质量评价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方法是,每学期结束的科目在四年毕业前进行一次会考,考试内容是几年来学习过的所有科目的综合知识,根据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重新排列学生的综合排名。基础课学习采用每年一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大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数与量进行全面的考查,在提高专业学习效果的同时,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第三,质量增值评价方法。教育增值是指一定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或一定时期内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增加的价值。其基本假设是,学生入学时的水平与毕业时的水平的差异,或学生在校期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归因于学校、学生变化的幅度,即教育增值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学校、培养计划、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成就。一是把教育增值作为学生质量的评价指标。把教育增值作为评价指标,可以使学生质量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如何评价学生的质量提高还是下降?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在知识质量、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增值”,则是一个有效的指标。一所把入校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未必算得上高水平、高效能的学校,而一所能把入校时成绩平平或较低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高水平、高效能学校。消除了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的不公平感,使他们在教育中的付出得到公平的认识和评价,增加工作的动力。同时给一些“名校”、“重点学校”带来适度压力,促使他们不只是在录取学生质量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学效率。二是把教育增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当前,在学校教育中,存在很多盲区,如课堂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学生的每一年学习在知识、能力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到底有没有提高?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与刚入大学之初有何变化?变化的幅度如何?学校了解得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只是通过每年的考试来评定学生大学四年的情况,但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是多方面的,而我们的学校却对社会要求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教育增值要求学校制定详细的、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目标。其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最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最大的“增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质量。

第四,工作准备评价方法。每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为了毕业后的工作准备,在大学期间准备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大学期间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工作准备。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工作训练机会,如师范类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其从师技能,通过平时的教师基本功训练、讲课训练、实习班主任训练等方式提高其教师能力,医学类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其从医技能,通过实地到医院实习和个人找实习基地等方式训练其医生能力。根据学生在大学生期间对工作准备的态度及效果对大学生进行质量评价,或可以通过每年一次工作技能竞赛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工作准备质量。

第五,自我陈述评价方法。大学生从一入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自我陈述或自我汇报,学期初在学习、读书、活动、研究等方面设立自己的目标,并在学期末进行一次详细的评价,评价目标达成情况及一学期所取得的所有成绩,将四年的陈述评价报告进行汇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时刻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时时的自我监控,进行经常性的自我质量评价,找到自己的差距和需要发展的方向。

四、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的建议

第一,加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研究。当前关于大学生质量评价的研究严重不足,教育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已经多年,关于教育质量方面的论文10年来达4000多篇论文和专著,而关于学生质量评价研究却寥寥无几,学生质量是教育的落脚点,也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但目前的研究却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点。如果学生质量无法进行一个客观而又真实的评价,其他的教育质量评价岂不是失去意义?一所高质量的学校是评价它的教学过程质量还是评价其教学结果的质量?一流的大学如果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样的大学是否能真的可以称为一流?如果不深入地研究学生质量如何评价,评价的具体指标有哪些,我们将如何评价人才素质是高还是低?我们又将如何判定教育质量是否真的提高?如果不知道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到底如何,就无法正确、有效地使用人才,更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如果我们不知道大学生质量,也就无法得知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是否正确。所以加强大学生质量结构及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性研究,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性因素。在大学生质量评价研究时,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质量评价因素、质量评价权重、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尝试,建立一个能够比较全面、客观评价大学生质量的体系则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二,加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实践。当前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已经引起了各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教育部进行的每五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各省教育厅进行的每两年一次的“高等学校基本状态的教学水平评估”及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教学评价,这些评价实践对各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极大限度地推动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但从这些评估的体系、内容和方案看,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内容还尚显不足,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试想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建设、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效果都是学生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客观因素,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观因素,这些评价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应当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实践,以学生质量评价带动其他因素的评价,则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会真正发现学生当前的质量情况,形成目前质量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反之,在教学中如何建设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质量,就会更明确。所以,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学生质量评价为核心展开,对能力直接提高学生质量的教学因素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对影响学生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修订,从而使整个教学质量在有效的目标支配下提升,使人才培养质量更有竞争力。

第三,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行动研究。学生质量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无论从哪些方面对大学生质量进行评价,都应当深入研究和实践,并不能期望马上就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也不可能立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只要是能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一套对学生质量评价确实能起到作用的评价体系就应当是重要突破,也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最有意义的借鉴。所以,当前在没有成形的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行动研究则是非常重要而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公绪。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5.

[2]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8.

[3]edwardsallis著,何瑞薇译。全面质量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篇4

什么是幸福?人类追求幸福的历史和人类的发展史一样长久,但是,至今人们没弄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伦理学认为,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得到满足,重大目的实现时的心理体验。从教育学意义说,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是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统一,也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罗素说“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可见,幸福既需要外部的客观条件,也需要内在的主观条件,即对幸福度的主观把握能力。幸福的主观性告诉我们,幸福的获得虽然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自己的感受和生活态度,没有幸福感就没有幸福。在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保证以后,外在的物质条件对人的幸福感便没有了决定意义。今天,中小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我们当学生时所无法相比的,但他们似乎并不比我们更幸福。

什么是幸福生活?幸福生活就是好生活,幸福生活就是生活意义的最大化。从横向看,一个人生活中幸福的事多到一定的程度,他就享有了幸福生活;相反,一个人生活中幸福的事少到一定程度,他的生活就是不幸的。

什么是优质教育?对此有许多的歧义和误区。社会上普遍的看法是成绩好、升学率高就是优质教育。从本质上看,优质教育是一种经过各种因素的综合优化而实现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学校教育,其中高质量是优质教育的关键。优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发展的优质化的教育。优质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个体发展的高质量,为学生终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优质教育何以关涉幸福生活呢?教育关涉人,关涉人生,关涉人的生活,所以不能不关涉人的幸福。问题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开启个人幸福的可能?教育源于生活,又促进生活的发展;教育以生活为目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所以教育关涉学生的未来幸福生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状态,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所以教育也关涉教师和学生当下的幸福生活。然而,并不是任何教育都能为学生创造幸福、发现幸福、享受幸福提供帮助,都能使教师和学生感受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只有优质教育才会开启个人幸福的可能。

教育不能直接给予人们幸福的生活,幸福生活必须独自去创造、发现、感受,但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去创造、发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培育完满人格,所以真正的教育乃是开启个体人生幸福的可能。

优质教育从三个层面关涉学生(教师)的幸福生活。

一是优质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发展的高质量,为学生创造未来幸福的生活提供可能性条件。冯友兰提出,人生成功的三要素即才(天赋的、潜在的才能、创造性)、力(努力)、命(命运、机遇),其实人生成功和幸福实现还须具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德(道德品质),一个幸福的人几乎不可能是个缺德的人。优质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主体性(把握机遇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人的非智力因素(努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培养主体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二是优质教育可以通过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并选择和自己的才、力、命、德相一致的幸福,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幸福、感受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赵汀阳说:“是否能够获取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敏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这一点是残酷的,如果不能知道如何获得幸福,那么无论怎样好的条件也是白废的。”罗素说:“人生的幸福与艰辛,并不取决于我们的机遇,而在于我们如何对付它,在于感受它的性质和程度。”

三是优质教育本身就应是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或者说,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幸福感,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如何,是衡量教育是否优质的基本标准。在社会信息化、教育终身化的现代社会,教育实质上变成了个体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所以,学校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就成为了判断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衡量教师和学生生活质量的基本维度是“满意度”“幸福感”和“社会积极性”。优质教育可以更多地考虑师生主观感受、发展意愿,增强满意度、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具备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精神状态去努力获得对他们而言具有较高价值的幸福生活。“应试教育”在追求提高教育质量时牺牲了师生的生活质量,教师倦怠、学生厌学是基本的表现。当教育已被扭曲和异化时,这种教育还能从什么地方找到幸福的影子?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篇5

第一挖掘开发教材中的微观知识,课堂“表演”增活力

微观知识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始终,甚至有许多学生到毕业也没有明白微观世界是怎么回事。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是先让学生了解,再深入理解、掌握,然后概括和总结,即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但微观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在学生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可借鉴时就把有关概念、术语、名词堆到他们面前,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挫伤积极性。如在学习八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构成的奥妙时,一节课就要接触分子、原子、元素、分子与原子、元素与原子的关系等,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无疑云里雾里的,课后经常听到学生议论:“你明白吗?”“不明白”……,如何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难关,对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学习至关重要。经过教研组讨论,提出问题:编者为什么把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这里?安排在这里又怎样讲?如何克服抽象性强难度大的困难?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探讨后一致认为,编者是让学生“先入为主”,给学生留下一个大致的印象,内容看似简单描述,但弹性大,给课堂教学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决定一种方案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展示,另一种方案是自制原子模型,让学生手拿模型进行原子组合和分子拆分表演,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还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尤其是中下游学生,连上课最不积极的学生都争着上台表演,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当教师给出原子的符号时,学生马上说出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的多种符号(2HH22oo22H1o2HoH2o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特别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2个氢(氧)原子结合成1个氢(氧)分子,3个氢(氧)原子结合成什么分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那么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结合成什么分子?……分子都是原子构成的吗?只有这两种原子吗?这两种原子和别的原子能结合吗?又结合成什么分子?……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提出问题,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能力。课堂实践证明,进行表演其效果远比单一使用多媒体要好的多。

在学到水的分解时,教师开始只给出一个水分子的模型,由3个学生表演水分子的分解,拆分很顺利,但原子组合成分子时学生马上提出了问题;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还缺1个氧原子?教师让学生交流讨论,问题很快解决了。当教师提出: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时,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得很全面,为以后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和方程式的配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疑问:如果把表演过程倒过来是不是就会生成水?教师给予点拨,那么水合成的微观过程学生也学会了。其它物质的反应中分子、原子也这样变化吗?……此法还可用于解释物质的溶解、乳化过程等,其效果很好。

第二挖掘开发教材中的小学数学思想,“低起点”为课堂教学注活力

教学中发现,在学到以定量计算为主的内容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这是受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教研组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定量计算做重点讨论,挖掘开发教材中所蕴涵出小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使教学方法既适合学生特点,又生动有趣,易于接受,把小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与化学定量计算相结合,进行“低起点”定量计算教学,引导学生创立了许多“化学中的小学数学问题”。如从教材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挖掘开发出小学数学中的“男女生问题”,例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及变式练习,这是任何一位初中生都会做的小学数学题。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就是把男生看作溶质,女生看作溶剂,全班人数看作溶液,所占比例即溶质质量分数,使纯化学问题“小学化”,降低起点,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含义,又激发了学习情趣,跃跃欲试的学习情景代替了乏味低沉的纯化学术语式的计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再如从教材“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问题”中,挖掘开发出小学数学中的“简单除法问题”,例现有100千克地瓜,平均每个0.5千克,这些地瓜共有多少个?运用到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及类似的变型题中。如“等质量的So2和So3两种物质中,所含分子个数比是多少?”等类似题目,这样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兼顾了中下游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对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作用。

王佼堂蔡禄香

(莱州市路旺中学山东莱州市261432)

实施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核心和关键,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为新课堂增加活力,提高质量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研究的课题。目前所用的新教材在编写时已经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中如某些知识点的难度大、弹性大、抽象性强、知识间的衔接不好等因素不太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下面从两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挖掘开发教材中的微观知识,课堂“表演”增活力

微观知识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始终,甚至有许多学生到毕业也没有明白微观世界是怎么回事。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是先让学生了解,再深入理解、掌握,然后概括和总结,即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但微观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在学生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可借鉴时就把有关概念、术语、名词堆到他们面前,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挫伤积极性。如在学习八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构成的奥妙时,一节课就要接触分子、原子、元素、分子与原子、元素与原子的关系等,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无疑云里雾里的,课后经常听到学生议论:“你明白吗?”“不明白”……,如何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难关,对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学习至关重要。经过教研组讨论,提出问题:编者为什么把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这里?安排在这里又怎样讲?如何克服抽象性强难度大的困难?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探讨后一致认为,编者是让学生“先入为主”,给学生留下一个大致的印象,内容看似简单描述,但弹性大,给课堂教学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决定一种方案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展示,另一种方案是自制原子模型,让学生手拿模型进行原子组合和分子拆分表演,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还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尤其是中下游学生,连上课最不积极的学生都争着上台表演,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当教师给出原子的符号时,学生马上说出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的多种符号(2HH22oo22H1o2HoH2o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特别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2个氢(氧)原子结合成1个氢(氧)分子,3个氢(氧)原子结合成什么分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那么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结合成什么分子?……分子都是原子构成的吗?只有这两种原子吗?这两种原子和别的原子能结合吗?又结合成什么分子?……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提出问题,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能力。课堂实践证明,进行表演其效果远比单一使用多媒体要好的多。

在学到水的分解时,教师开始只给出一个水分子的模型,由3个学生表演水分子的分解,拆分很顺利,但原子组合成分子时学生马上提出了问题;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还缺1个氧原子?教师让学生交流讨论,问题很快解决了。当教师提出: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时,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得很全面,为以后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和方程式的配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疑问:如果把表演过程倒过来是不是就会生成水?教师给予点拨,那么水合成的微观过程学生也学会了。其它物质的反应中分子、原子也这样变化吗?……此法还可用于解释物质的溶解、乳化过程等,其效果很好。

第二挖掘开发教材中的小学数学思想,“低起点”为课堂教学注活力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篇6

一、营造学习型团队的氛围,引领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是教师发展之根本,我们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学习是教师一生的精神财富”的理念,让教师成为专业化学习者。我校一直致力于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探索,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力,形成新小这一团队的学习力。我们引领教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起,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自荐和指定的双向结合中扎扎实实地读一本教改理论专著,与教科研同生,与新课程共进。学校自2003年起每学期拨出千元专款用于组内自购学习资料。学校还组织教师成立读书班,将集中与分散学习,自由与组织学习相接合,教师学习成为了习惯。通过营造学习型团队的氛围,吸引教师们主动学习,使大家转变了教育观念,深刻领悟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使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个性倾向外显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学习方式表现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方法、思维的发展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研究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就是研究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如何把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拓展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如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使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

二、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大面积的课堂教学优化、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标志是使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自身相比,与优秀课的标准相比,不断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因此,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应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还必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以此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认真落实和做好。教师的教学技能,一方面是通过教师参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经验积累转化而来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有目的研究和培训才能获得的。对于我校教师教师来说,要使他们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提高,尤其重要。

因此,我们主要是结合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建立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地开展,我们加强学科组、集备组的建设,坚持“每周一研制”和“每日一备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坚持选用优秀教师承担教研组、集备组组长之职。各教研组、集备组制订了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所有的管理者都深入教研组、集备组参与活动。各研究组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及要求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由此,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搭建多层交流的平台在校本研究中,我们注重教师的自觉参与,以此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校本教研为我们开创了新的教研培训方式---教师论坛,这种形式的交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们每学期都要有这样的活动,如:《走进新课程》课改教师论坛,参加的教师全部为课改年级教师,他们从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体验学习的乐趣;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过程评价等方面畅谈自己在课改实践中的体会遇收获,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大家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如何对六年级学生实施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六年级教师在研究活动中提出的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的“课改大家谈”栏目,大家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探讨了如何更充分的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研讨,大家收益非浅,对如何更好的操作对学生的评价具有指导作用。《我说我的故事》也是我们在校本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交流方式,大家讲自己教学实践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同时将自己的成功体验或失败的教训、教学中的困惑等等也一起展示给大家,通过大家一起沟通,研讨,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共同商讨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活动有实效,受到教研室的肯定,并参加了我区校本教研研讨展示活动。以上这些研究活动,同时也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资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培训方式,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的结合,运用情感体验、互动式研讨、反思总结等多种研究方式,吸引每位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3.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为了营造一支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我们挖掘优秀教师的潜力,采取以点带面的措施,抓实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组织他们参加相关的理论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参加在职进修,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科带头人的教学引路课,帮助他们客观的认识自己,追求不断的提高,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先进的教学艺术,帮助他们总结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同时,通过其以身示范、典型引路,引导教师先模仿,后创新,鼓励教师人人成为新小的“惟一”,积极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因此发挥骨干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每学期内每位教师都要在组内上一节以“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题的研究课。课后各组进行认真说课与评课,大家通过交流与沟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积累经验,弥补不足,重新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付诸于实践。在每位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还要推荐教师代表本组参加校内研究课交流。各组所推荐校内研究课都是在大家共同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反复试讲,不断更新,努力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更加突出体现学习方式改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示范课。我们还曾组织了这样的个案研究,请课改年级的教师作展示课,有意识把这几节典型的有代表性课展示在大家面前,教师们听后然在备课组或教研组研讨,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反应进行比较,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起为戒。教师参与面广、所讨论问题比较广泛、深入,这是其他研讨形式无法望其项背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学习方式的研究是课改实践的重要内容,如何形成学生较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使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我们不仅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还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协作片的研讨活动及区内的各学科的研讨活动。我们认为,只有在不断引进、相互启迪、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中来吸取营养,反思不足,才能真正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我们选出来参加片、区的研讨课多节,这些课都是在教研组教师反复研讨试讲过程中产生的。在设计课案时,教师们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认真思考:如何将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学习方式更好呈现有机结合;如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创设恰如其分情景,引发学生求知欲;如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自主探究,广泛交流合作,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求知欲望。因此所上的课分别得到片与区里好评,其中李靖老师、沈丽梅、万年华老师的课被评为区第十届青年教师创优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4.充分发挥专业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研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营造了教师与教研员平等对话的氛围,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去年末我校进行了课改实施阶段总结展示,借此机会我们邀请教研员王长义参加校本研究活动,加强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彼此沟通,通过听数学教师试讲及评课,征求他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建议,使教研员了解执教者的已有基础和教学困惑,协助教师做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自我矫正,促使教师学会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参加听课与评课,并领略教研员在评课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大家受益匪浅。因此更多的教师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把“思”转为“行”,努力将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尝试,再创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沈丽梅老师在区里上的一节小班英语研讨课,得到区教研员多次指点,同组教师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并再来上一次同类型的课,学生实践听、说的机会更多、面更大、效果更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引领在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管理这与教师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对话、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在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中达成共识,在实践摸索中找到问题的途径。创设利于专业引领的平台。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固定时间,教师可以上网阅览,参加各类网站的教研,学习各地的教学经验,加以借鉴,提高自身。

5.强调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我们要求教师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还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形式是写教学反思。为了督促教学反思的写作,我们把教学反思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此进行理论升华,写成教学论文,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案例分析等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三、完善教学的常规管理,确保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责任人制度,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主任是组织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年工程”的具体负责人,各任课教师是提高质量的直接实施者.理顺三级管理网络(学校-教导处-年级组),学校与任课教师签订了教学质量承诺书.实行年级组质量把关,年级组内每位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强教学实践的研究,保证每节课的质量,教导处将加大平时质量监控的力度,作好平时情况的指导与记载,学校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情况作为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稳步提高平时的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质量效益的意识,结合我校实际,在学期初制定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时,开展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现状调查,引领任课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自我剖析、对学生的课上学习需求的调查,班级学生学情的掌握等,从而了解分析课堂教学现状,找出差距,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提出了个人服务承诺,并制定了详实的措施,保证落实.为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基础。本着从严、从细、抓实、抓小的原则,我们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与落实.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实行推门听课制、跟踪听课制,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至少有两次行政参加的随堂听课,实行听完就评,评完就改,改完再查,对听课不合格者量黄牌,实行专人帮带,跟踪听课,不断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坚持科研带动教研,促进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在课改进程中,科研带动教研,有力地提升了我校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教学水平和执行新课程能力,也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了实行“全体动员,全员参与,骨干带动,重点突破”的策略。如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是我校伴随着课改一同实践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和最终归宿应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我们注重于“小组学习的研究”、“分层教学研究”、“学法开放性研究”、“学科综合教学研究”和“考试改革的尝试”。几年来,我校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等有着新的突破。小班的优越性大大的加快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履,小班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篇7

关键词:社会质量;理论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83-05

一、问题及进路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兴起和流行的重要社会理论之一,亦是欧洲新出现的一种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社会质量作为欧洲社会理论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其主要目标在于构建一个以“社会”为中心而非以“市场”为中心的欧洲。简单地说,为了与欧洲社会发展相适应,理论家们提出了相应的社会质量理论体系。

社会质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改变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扭转欧洲社会政策中的相关危机,开创一种欧洲社会政策研究新范式,这对于欧洲福利社会建设向何方进展、如何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权利与促进民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有学者认为,社会质量致力于的目标是将决策者和人们交给一个整体性的工具,通过它可以测量社会进步和经济进步。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试图缓和和超越制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亦即正式的系统世界和由家庭、群体和社区构成的非正式的生活世界两者之间的水平方向的紧张关系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基础理论,西欧学者们主要从社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维度以及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如贝克等人认为,有三组因素在创建和评价社会质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制度性因素(社会行动主体维度,包括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团结、社会融合、社会赋权)、条件性因素(人力资源维度,包括个人保障、社会认知、社会反应以及人的能力)和规范性因素(道德/意识形态维度,包括社会公正、团结、平等价值以及人的尊严)等,三组因素共同构成了社会质量的影响因子。

众多学者认为,“社会性”是社会质量理论的重要核心,社会环境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探讨社会质量理论分析维度时,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保障维度,在“社会经济保障”这一维度上,它包括那些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经济保障条件及其相关制度,包括收入保障、工作机会、居住条件和住房、教育、卫生、社会网络及可支配时间等。二是社会团结,“社会团结”可以定义为具有共享的规范与价值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状况;三是社会融合,包括人际关系、社区和邻里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和国家等,提高社会融合度能够强化已有的社会结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并促进社会增能;四是社会赋权,包含了考察民众获得政治资讯的容易程度、对于信息准入性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等方面的指标,同时也通过考察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意愿和积极性,来反映该社会的社会质量高低。此外,西方学者们还研究和发展了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及其建构问题,并且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测量,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虽说社会质量的系统研究最早见诸欧洲,但是在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提出之前,中国大陆早已有学者研究过社会质量问题。1989年,政治学学者王沪宁从政治秩序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质量问题,他认为社会质量是指社会非政治有序化程度,即在没有政治控制和协调下它们的自组织达到何种程度;他把现代社会分为政治的有序化社会和非政治的有序化社会两大类的基础上,又分为四大基本类型:即政治的有序化低的社会;政治的有序化高的社会;非政治的有序化低的社会;非政治的有序化高的社会。如果说王沪宁是从政治学亦即政治秩序的角度去界定和探讨社会质量问题的话,那么,与其同时的吴忠民教授则是从社会学中社会转型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究社会质量问题的。吴忠民认为,社会质量是指社会机体在运转、发展过程中满足其自身特定的内在规定要求和需求的一切特性的总和;社会质量有六个基本特征:本体性、效能性、调适性、畅通性、协调性、稳定可靠性;依据社会自身内在规定性所满足的程度,社会质量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高质量社会、一般质量社会和低质量社会。虽说中国社会质量研究的两位先行者的学科背景、研究视角有很大不同,但是二者都共同探讨和涉及了社会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测量以及社会质量的影响因素等问题。

在王沪宁与吴忠民两位学者对社会质量问题有所初步研究之后,中国社会质量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近年来,以浙江大学林卡教授为代表的社会质量研究团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社会质量研究,他认为,研究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展开社会政策发展的比较研究,并进而探索“中国模式”;社会质量研究把社会团结、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这些理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为研究社会和谐问题奠定了社会哲学的基础。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提出时间不长,理论厚度不足,一些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理论框架有待优化;尤其是这些研究并没有直面中国社会问题、立足中国国情与考量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并没有发展出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社会质量理论体系。如何在借鉴既往社会质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推进已有和谐稳定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和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当前社会质量研究所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及其构成

费孝通晚年在论及文化自觉时指出,大家要致力于对自己民族与文化的反思,用实证主义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认识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对此,朱苏力概括为:直面中国的现实,回答中国的真实问题;而不能仅仅关心中国传统文献或西学文献中的问题。社会质量作为缘起于西方社会科学界的理论,它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中国,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需要一个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过程,需以此来建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质量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质量是衡量与指向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在西方学者眼中,它指的是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社会质量作为一个既具有社会取向、又兼容个体发展的概念,其终极愿景就是“人与社会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正在追求的和谐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希冀提高社会发展质量,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社会质量作为“舶来品”,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项面,可以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某些启发与贡献。当我们将社会质量移植到中国

语境中时,我们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要直面中国社会问题,二是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三是要体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认为,所谓社会质量,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够获得应有的社会安全与社会保障,能够自由地参与社会发展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进而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这里所讲的社会质量,既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平等交流、坦诚相待,也包括个体与社会之间理性兼容、界限有别,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质量将至少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考量到了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均衡性,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社会质量程度不同,其考量的指标亦应有别。第二,体现层次性。也就是说,社会质量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整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社会质量本身是有层次差异的,不同时期社会质量的要求有别。第三,侧重发展性。社会质量概念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质量与现代化下的社会质量不同,社会质量需要不断地发展。

2.社会质量分析框架

社会质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愿景,并非是宏大而不可琢磨的。对社会质量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基本向度进行,根据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我们可以建构出相应的社会发展理想类型。具体如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以个人性和社会性作为基本向度所析出的社会质量分析框架,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适用于其他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不仅适用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类型,而且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类型。在一个具象的社会中,个人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程度的相差、互切与涵盖,型塑出了社会质量类型的基本序列与谱系。这个序列与谱系的基本顺序就是社会质量建设的演进之路,亦即“混乱――非均衡――均衡”的发展与建设路径。某一特定的国家或者地区,在某一特定的时点,可能对应这一路径的某一阶段。当然,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是在某一时点停留,毕竟,所有的国家与地区均处在发展当中。

与社会质量建设整体路径相关,依据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出四种基本社会类型:

类型Ⅰ:个人发展程度低、社会发展程度低。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个人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程度均低,具体表现为社会治安混乱、地区冲突频繁、个人权益受损严重、个人发展空间不足等等,这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以当下部分中非国家较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此种类型可以看作是“混乱”状态。

类型Ⅱ:个人发展程度高、社会发展程度低。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但是个人发展程度高,具体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社会断层现象突出、社会矛盾多发、个人主义盛行等等,这以部分拉美国家为典型。

类型Ⅲ:个人发展程度低、社会发展程度高。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个人发展情况较差,但是社会发展较好,整个社会处于高度整合之下,社会呈现出刚性稳定,社会贫富差距较小,但是整体物质环境较差,这以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类型Ⅱ与类型Ⅲ均可以看作是“非均衡”状态。

类型Ⅳ:个人发展程度高、社会发展程度高。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平衡,二者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状态,具体体现为社会治安良好,社会参与度较高,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个人自由发展,这种类型以部分北欧国家以及中国正在追求的和谐社会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此种类型可以看作是“均衡”状态。

3.社会质量理论要素及其构成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社会矛盾凸显期与社会发展转型期。在当今中国社会,社会结构分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凸显。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认为,社会质量理论的核心构件至少应当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动员、社会融合、社会活力与社会文化等六个方面。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各个方面相应有着考察的重点与指标。具体内容可参见表2及本文第三部分的论述。

4.社会质量本土化指导思想及其基本路径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欧洲社会思想家们在探索和总结社会发展规律时,为有别于美国式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社会建设理论而提出,其基本立足点和生长点是欧洲福利型社会发展模式,是欧洲社会政策陷入困境之后的可能创新空间。社会质量理论不仅在突破欧洲社会发展困境、走出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于当今中国正在建设和追求的和谐社会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价值。

但是,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追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想,其与欧洲社会的社会质量观之间存在很大不同,二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着显著差异。我们在吸收和借鉴社会质量理论时,需要处理好“外来移植”与“本土生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下,将社会质量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只有建构出直面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质量理论,才能以这样的理论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成

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更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重点和亮点所在。现有的相关社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与启示,但离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构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分析

一是有利于形成评价社会质量的整体尺度。社会指标概念的首倡者比德曼指出:“随着社会向复杂化发展,直接经验在作为信息来源和判断之基础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与之相比,作为中介物的符号形式的信息所发挥的作用更大了。对于大量的信息必须加以整理,而且要重视其选择性、浓缩性、及时性和普遍性。大量的社会现象的指标,就是专为满足这些要求而产生的”。社会质量指标是一种测量尺度,以单个社会质量指标集合构成的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充分认识社会质量这一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挥其衡量和评价社会质量水平的核心功能,从而形成评价社会质量的整体尺度。

二是有利于实施社会质量水平的监测。指标是一种可以评估发展、确认挑战和需求、监督实施和评估结果的有效工具,它可以显示与某个重要目标或动机相联系的某种事物的发展情况。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将有利于我们实施对社会质量水平的监测,通过对现存问题的认知和预警,更准确地发现社会问题,并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中国整体社会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是有利于预测社会质量建设趋势。社会质量指标为

当代中国政府对于下一阶段社会质量水平提升的工作预测和工作计划提供了发展细节,提供了发展的程度范围和数量依据。社会质量指标根据已经占有的数据资料,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社会质量建设的规律,从而对未来可能发展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2.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导向”的原则。“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建设指向,张扬了人的主体间地位,反映了社会的特征,强调了个体在团体、社区和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突出了社会关系的质量提升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其核心价值就是强调人的尊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团结。

二是系统性与整体统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社会质量建设的战略目标、评价目的三者之间的一致。整体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质量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三是规范性与可测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指标体系是否可测和可行。中国特色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可测性主要包括社会质量评价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

3.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动员、社会融合、社会活力、社会文化六个一级指标。在社会安全质量方面,包括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公共危机应对体系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保障质量方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济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动员质量方面,包括如何规范政府行为以提高政府权威,如何完善社会动员体制以实现自然灾害和重大社会风险等的有效快速应对,如何加大资源保障以完善资源调配系统,如何提高民众危机意识以提升社会响应能力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融合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创新民族政策以促进民族融合,如何避免社会分化以促进阶层融合,如何均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以推动城乡融合,如何减少东中西部经济差异以推动区域融合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活力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创新政治参与形式以提高政治参与质量,如何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实现社会自组织能力的提升,如何完善基层自治以实现基层社会科学和谐发展,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文化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牢固价值信仰,如何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以提高道德风尚,如何保护知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权益,如何宣扬国家认同与制度认同以积极推动社会心理认同等具体内容与指标。

四、结语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篇8

【关键词】生产运作战略企业战略总体战略制定

一、生产运作战略

生产运作战略是指企业在经营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决定如何通过运作活动来他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生产运作活动是企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生产运作活动为了达到企业的经营目的,必须将其所拥有的资源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并且保证有一个合理、高效的运作系统来进行一系列的变换过程,以便在投入一定或者说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使产出能达到最大或尽量大,在制定生产运作战略时,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分为两大类: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生产运作管理人员首先需要考虑选择哪些产品,为了生产这样的产品需要如何组织资源,竞争重点应该放在何处等,在思考这样基本的问题时,必须根据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经营战略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比如说,企业的经营战略侧重与提高收益,那么生产运作战略的指导思想就应该是尽量增加生产收益,从而在进行产品选择决策时,应该注重选择高附加值产品,如果企业是想把经营战略放在扩大市场的占有量上的话,那么生产运作战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保持生产系统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

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主要包括一下方面:①确定生产运作战略的目标组合;②形成生产运作战略;③生产运作战略的详细设计。

二、企业战略

制定企业战略要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要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企业战略通常决定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在企业整体经营目标之下,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分别建立自己的职能部门战略,因此,包括生产运作战略在内的各个职能级战略的制定,都受到企业战略的制约和影响。由于各职能部门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往往对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有所影响,并且影响的方向是不一致的,例如,营销部门往往希望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特点,而生产部门则希望尽量稳定、少变化,提高标准化的生产量。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时,要考虑到这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素,权衡利弊,是企业战略能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总体战略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总体战略包括五种常用的生产运作管理战略:①自制或购买,这是企业决定生产某种产品或企业提供某种服务时,企业需要建造相应的设施,采购所遇的设备、原材料,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工人等。②低成本和大批量,早期福特公司就是采用这种战略,在零售业,沃尔玛也是采用这种战略,才用这种战略需要选择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这种战略往往需要高的投资来购买高效设备,如同当年福特汽车公司建造t型生产线一样,这种战略应该用于需求量很大的产品或服务,只要市场需求量大,才用低成本和高产量的战略就可以战胜竞争对手,取得成功,尤其是在具名消费水平还不高的地区。③多品种和小批量,对于顾客化的产品,只能采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战略,当今世界消费多样化、个性化,企业只有采取这种战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效率难以提高,对大众化的产品不应该采取这种战略,否则,遇到才用低成本和大批量战略的企业,就无法去竞争。④高质量,质量问题尤其重要,无论是采用低成本、大批量还是多品种、小批量的战略企业,都必须保证质量,在当今市场中,价廉质劣的产品是没有销路的,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都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的,达不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就谈不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使顾客满意才是最终的质量标准。⑤混合策略,将上述几种策略综合运用,实现多品种、低成本、高质量,现在人们提出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既可以满足多用户多种多样的需求,又具有大量生产的高效率,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战略是从市场竞争和企业总体战略的角度来确定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追求的目标,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战略是和企业的发展和命运密切相关的,企业要通过对内外部经营条件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寻找关键的战略因素、战略机会和战略实力,为企业制定生产运作管理战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国华、邹艳芬.生产运作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篇9

一、备好课是前提,提高质量是目的

教师的备课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说起着决定作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高质量的教学来自于高质量的备课。不说要把每节课具体情结都完整地备下来,至少大致的环节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最好在心中要反复揣摩,揣摩结构流程,揣摩语言、方法、学生会出现的情况反应等等。一个老师的功底深厚与否我认为就是在备课中培养出来的,也突出反应在备课中。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教师要能在备课中抓住重点,要能让学生在看似零散的知识中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学生只有抓住了知识的脉络,才能有助于他们掌握知识,也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让学生掌握时间与朝代的顺序,这虽然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是对于他们构建知识体系有帮助。教师不仅要注意大的时间与朝代的前后联系,而且要教会学生把握相似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当然还要注意教会学生把握每一单元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比如我在上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我在讲每一课时我都紧紧突出繁荣与开放这点,既能体现主题,又能给学生一个明晰的知识体系。还能抓住重点。

二、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是关键

要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任何时候都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有机结合的过程,强化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也是与教育的理念相违背的教学。过去的传统教学是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轻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种教学体制下被动的学,学生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如果忽视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也会大受影响,毕竟学生的能力有限。要做到两者有机结合,要能明确每节课当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不是包办学生的一切,不是包办课堂上的一切,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向教学的目标迈进,如何更好的迈进;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都是为教学服务。学生的活动也不是完全被动,他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积极的活动,以学习主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采用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大胆采用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甚至是演一演的方法。因这些内容较浅,学生表现欲得到满足,他们参与积极性会很高。而对于较难和抽象的内容,如果也采取这种方法势必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而且效果不是很好。大部分学生会由于畏难情绪而会放弃参加活动,或者会成为旁观者,那么就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要以教师的讲为主体了。当然在讲的过程中也注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又变成了一言堂,学生的兴趣也不会很大。在讲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为学生理清线索,突出重难点。比如我在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找出建立了哪些政权,这点学生都能答到,但是对于哪些政权是并立的并不能十分清楚,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而且还要帮他们理清前后的顺序。对于其中的《澶渊之盟》的评价,也是先采取让学生先议,后发表见解,老师再补充的方法。只有采取了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才能较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激发学生兴趣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是宗旨

要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要多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采取一些适合学生兴趣与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如果没有较好的情境设置,学生会感觉很平淡,从而缺乏兴趣,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得到提高。在设置情境上要注意做到让情境立足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总是善于接受他们所熟知的史实。在上《对外友好交往》这一课时,我上课伊始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唐朝的人,阳春三月想出国去游玩,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可以到达哪些国家和地区,可以走哪些路线?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马上就在地图上查阅起来了。我觉得这种方法既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引入所要上的知识点,还达到了节约时间的目的。在讲唐与天竺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起来讲一讲唐僧取经的经历,既能达到思想情感教育的目的,又能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还能和前面的鉴真东渡有机的联系起来,还能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对比归纳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我在他们讲述完时我“即兴”唱起来了《西游记》的主题曲,说是为了对他们良好表现的一种奖励,其实是我有意为之,因为这首歌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起到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当然我的歌声也不错,一曲落下,学生很热情的为我鼓起掌来。我在最后还加了这样的活动,假如你是唐僧博学多才的你孤身一人到达那么远的国度,你在圆满完成任务后会怎么做才能让后人同你一样分享你的见闻呢?这节课由于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与活动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热情高涨。教学效率、效果都很好。备好课是前提,提高质量是目的。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除了注意方法外,教师的备课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说起着决定作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高质量的教学来自于高质量的备课。不说要把每节课具体情结都完整地备下来,至少大致的环节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最好在心中要反复揣摩,揣摩结构流程,揣摩语言、方法、学生会出现的情况反应等等。一个老师的功底深厚与否我认为就是在备课中培养出来的,也突出反应在备课中。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

四、锤炼语言是途径,触动学生灵魂,引导学生改变是归旨

让语言增添教师的魅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篇10

进入“质量月”,公司积极组织开展“质量月”质量月活动。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主题,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执行者队伍,提高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对基层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举办了个系列岗位技能培训,如后备检验员、后备工段长、后备计划员等使员工的岗位技能都得到了提高,还扎实推进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最终保障产品实物质量。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觉得受益匪浅,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对提升技能很有帮助。今后一定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为公司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进入“质量月”,公司在四通阀焊接车间,举办了焊接手工焊质量技术比武活动。对活动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制定了质量技术比武实施计划,从零件加工进度、加工质量、操作规范化等方面开展评比,并根据零件实物质量、加工零件难易程度进行了综合考评,并要求通过比武活动确实起到学技术、重技术的目的。比武结束后,将按照考评结果对优胜者进行奖励。通过技术比武,不仅有力的促进了操作者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加工效率,也有效的促进了规范操作过程保质保量。

进入“质量月”,电慈阀事业部针对新进人员对质量知识不熟悉、对质量工作认识不深刻的现象,由质量处处长王丽红组织进行了质量知识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学习Q型质量知识外,还结合实际,就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加工;生产过程的三不原则—————对不合格品不接受、不生产、不放过;生产过程如何做好零件的防护;如何做好工量器具、设备的维护保养;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持等等,并给大家强调,质量工作的基础是预防,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质量工作的重点是持续改进,对加工中的新方法、新建议,要大胆提出,同时,学习了以往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案例,从以往发生的质量问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