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52

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篇1

关键词:建筑;节能;保温

中图分类号:tU113.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296-01

1概述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工程设计和建造中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提高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空调设备的能耗比,减少能耗,合理有效的利用能源。在我国多层居住建筑的采暖能耗中,外墙的热损失约占45%,外墙保温是建筑节能的重点。目前,外墙保温的方式主要有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保温三种。从建筑热工学和节能建筑外墙保温的实践结果来看,建筑外墙采用外保温方式最好。因为外墙采用外保温能有效地切断外墙上的热桥,防止外墙内表面在冬季出现结露、发黑、长霉;还能提高房间的热稳定性,使居住更舒适;能有效地保护外墙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还能增加房屋的有效使用面积,综合经济效益更优越。

2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外墙外保温系统主要由以下几层构成:

(1)粘结层:一般由粘结胶浆构成,视需要可附加锚钉。如基面不符合粘贴要求时,需采用机械法固定。

(2)保温层:一般是阻燃型聚苯乙烯泡沫板(epS),也可以是挤塑板(XpS)等,厚度按各地节能要求选择。

(3)防护层:由抹面胶浆和玻璃纤维网格布组成。

(4)饰面层:可选用防开裂性、拒水性、透气性和耐候性等较好的外墙涂料等。

3外墙外保温系统对舒适度的影响

对于居住建筑,当室外气温下降时,为了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需要采暖来补充室内向外传热的建筑物耗热量;反之,当室外气温上升时,则需要降低室内空气温度。墙体节能的实质其实就是对建筑物的护结构进行加强,使其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性能得到提高。而外墙外保温就是指在外墙主体结构的外表面上建造非承重的保温层。影响人体舒适程度的气象因素,首先是气温,其次是湿度,再次是风向风速等。当人体接受外界的热量加上体内自产生的热量与向外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时,人感到舒适。反之,前项与后项不平衡时,人就会感到“热”或“冷”。

3.1室内空气温度

人的体温基本是稳定的,不随外界气温升降而变化。按人体皮肤平均温度(约33~35℃)要求,室内热舒适环境中室内空气温度按标准要求,冬季采暖设计指标为16~18℃,夏季空调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为26~28℃。在不同气候区对建筑外墙按节能设计标准对墙体传热系数的基本限值来达到。外墙外保温在冬季采暖期间,高热阻的保温层增加了外墙整体的传热阻,减少室内热量通过外墙向室外传递,提高其保温能力。在炎热的夏季,高热阻的外保温层,外表面的蓄热系数小,传递给墙体的热量少,有效延迟了室外热流进入墙体;另一方面,重质材料的主体结构层热惰性指标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而且由于外墙外保温的保温层是在建筑主体结构的外侧,这使得主体结构与建筑室内温度基本一致,这就免去的因为温差对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

3.2相对湿度

冬季一般要关闭外窗,室内的湿度主要来自人为因素,如起居、炊事、加湿等;而夏季室内的湿度主要来自室外多雨、气压低湿度高等因素。而水蒸气可通过材料由蒸气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转移。当室内水蒸气压大于室外时,水蒸气就会通过墙体由内向外传递。在冬季采暖的室内的水蒸气,压大于室外,水蒸气通过材料由室内向室外运动,当水蒸气通过墙体时在某一材料内部超出了某点结露的饱和蒸气压力,那么该处就会出现结露现象。室内相对湿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结露可能越严重。但是当建筑物内部发生少量结露后,水分可在短时间内还能转移出去的话,那么还是允许的。对于不同形式保温的外墙其温度和蒸气压变化是不同的。

对于外保温墙体,由温度变化曲线可见重质主体结构部分因处在室内一侧,内表面蓄热系数又大,整个主体结构为暖体。从水蒸气压变化曲线可见通过主体与保温层的水蒸气压均小于会结露的饱和蒸气压,因此保温墙体不产生结露。当室外相对湿度较高时,有可能在外保温层的外侧出现少量结露现象,但因对保温层外侧的防护层的水蒸气渗透性是有要求的,也就是结露产生的水分是能蒸发出去的,加上室外经常受太阳辐射和风的影响,此处的水分较容易向室外转移而干燥,也就是室内的水蒸气通过墙体能转移出去,对建筑物的热损耗影响不大。而对于内保温墙体主体结构部分处在室外一侧,其温度接近于室外温度,内保温层内表面蓄热系数小,水蒸气压超出结露的饱和压力处在保温层及其以外的墙体而产生结露,并会产生以下弊病:①发生在保温层结露,因室内相对湿度较高,空气流通较差,水分在整个采暖期可能保留在保温层中,引起保温层失效,使建筑物达不到设计保温效果;②长期结露,会霉变,变形;③主体结构部分温度极低,贮留的水分很难被蒸发,因冻融会造成结构的破坏。

在阴雨天,墙体长期直接暴露在雨水中,内保温墙体和不做保温的墙体面临室外的是重质材料构成的主体结构部分(混凝土或砖石砌体),会吸人大量的雨水,慢慢渗透进墙体,使整个墙体处在湿热状态,当长期处于湿热状态的墙体就会发霉。水蒸气还会通过墙体扩散进入室内,增加室内的相对湿度。而外保温墙体面临室外的是保温层外具有良好的憎水性和抗雨水渗透性的防护层,如采用ZL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时,其外保温体系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和防水性能良好的饰面层材料及高分子乳液弹性防水底层涂料外层,可确保防止雨水的渗透,使大量的雨水被拒之墙体外。夏天人体是通过排汗来保持其热平衡,排汗的蒸发散热量等于新陈代谢自由能的产热量。当外界相对湿度增加时,人的排汗量并没有增加,不能出汗降温,会使人感到闷热。

3.3热辐射

夏天炎热的主要原因是白天太阳辐射热大,日晒时间长。建筑物外墙严重地受到不稳定温度波作用,在这种室外综合温度作用下是一种非稳态传热,外墙表面对太阳辐射热吸收强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越多,墙面的温度就越高,通过墙体传向室内的热量也就越多。夏季白天太阳辐射是建筑物热负荷的主要来源,外墙的热工性能除了传热系数符合标准要求外,就是用来抵抗温度波和热流波的热惰性指标,降低太阳辐射热传人室内,是减少室内热负荷的关键。外墙设计除了满足夏季白天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衰减值较大,延迟时间长)、夜间散热快之外,还应了解这一地区采暖空调运行方式以及自然通风与室外热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地采取降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增强其隔热性能。

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篇2

按照传热学的理论,温室墙体白天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墙体材料的导热系数、墙体传热面积以及墙体表面和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度差直接相关。材料的导热系数是指材料在单位厚度(一般折合到1m)、单位时间(1h)内,材料两侧温差保持在1℃条件下的传热量。它是材料的一种固有特性,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在墙体材料确定后导热系数基本不能改变,墙体材料的表面温度与接收太阳辐射的多寡以及墙体材料自身的导热能力等相关,在墙体材料和温室建设方位以及采光面结构确定后也基本不会改变:温室内白天的空气温度主要取决于温室采光面的角度和弧度,是日光温室前屋面设计的主要参数,墙体的表面积是指温室内能够接受到太阳辐射或与室内空气能直接接触的所有墙体面积,对于传统的平面型墙体,表面积指从温室室内地面到后屋面距离的室内墙体高度与温室室内长度的乘积再加上两堵山墙的室内表面积的总和。

由此可见,温室的热工性能在温室建设完成后就基本确定。所以,要提高温室的热工性能,应该在温室建设之前,也就是在温室的设计中,就要严格计算,慎重选择,在不影响总体造价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传热和蓄热能力强的材料,并尽量增大其在温室室内的外露表面积。

石材是导热和蓄热能力较强的材料,但因商品化程度低、来源困难、施工难度大,实际目光温室建造中应用很少。生土墙(干打垒、草泥或机打土墙等)和砖墙是日光温室常用的后墙建筑材料。在厚度相同的条件下,同样材质的黏土砖墙较生土墙的导热和蓄热能力强,但由于在具体的设计和建设中生土墙的厚度往往远大干黏土砖墙,所以,实际上表现为生土墙的热工性能要优于黏土砖墙。

为了提高砖墙结构目光温室的热工性能,在温室长度和高度确定的条件下,增大墙体室内的比表面积,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所谓比表面积,就是墙体实际的表面积与相同墙体高度和长度条件下平面型墙体理论的表面积之间的比值。温室墙体的比表面积越大,其吸热和放热的能力就越强。本文以下介绍几种增大日光温室墙体表面积的方法。

凹凸墙结构

将温室后墙砌成竖直的凹凸表面(图1),与传统的平面型墙体(图2)相比,其表面积既有了明显的增大,而且施工的难度也不太。但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阳辐射,也为了便于凹槽内气流的运动,以增强墙体与室内空气换热的能力,凹槽的深度和宽度应保持适当的比例,一般多在1:1左右,且深度不宜过深,按照砖的砌筑模数,以120mm、180mm、240mm为宜。由于建筑模数的限制,事实上也制约了这种砌筑方法对墙体比表面积的进一步提高。同样的墙体比表面积,也可以采用墙体横向凹槽的砌筑方法。但从增强传热的角度分析,由于横向凹槽对气流上下的运动有阻碍作用,不利于室内空气与墙体表面的换热,所以,一般不采用这种砌筑方法。

波浪形墙体结构

将墙体砌筑成波浪形,也是增大墙体比表面积的一种有效措施,如图3。这种结构内外表面均为波浪形状,在增加温室内表面积的同时也增加了温室的外表面积,使温室对外的散热面积也随之增大,而且这种砌筑的工程量较平面型墙体增大不少。为了减少温室外墙的比表面积,建议将这种墙体结构的外表面砌筑成平面型,一则可以减少墙体外表面的散热面积,二则可以增大墙体的厚度,提高温室墙体的保温性能。但由于填实三角形空间需要将大量的整砖打碎,施工消耗的水泥砂浆数量也增加,对墙体建造的成本增大较多。为此,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议用120mm厚砖墙做外墙护墙,在护墙与波浪墙之间的三角形空间内填充松散保温材料,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而且能加快墙体砌筑的速度。虽然这种方法同时也加大了温室建造的成本,但由于对温室热工性能的提高作用明显,权衡利弊应该是利大于弊,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尽量采用这种建造方法。

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篇3

abstract:methodologiesforestimationbasedonthe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andfordecompositionbasedonenergyusearesystematicallycombedinthispaper.Finally,thegreatmeaningofthesemethodologiesusedinGHGemissionestimationanddecompositionforlowcarboneconomyresearchisboldlyaffirmed.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量;清单指南;估算方法;因素分解法

Keywords:greenhousegasemissionamount;guidelinesforinventories;estimationmethodology;decompositionmethodology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223-02

0引言

自1990年开始至今,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连续了四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逐渐明确了“人类活动是引起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并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基本认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旨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某一水平上”以应对气候变(暖)化的国际公约,具体而言就是“个别地或共同地使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回复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排放量进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

1基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

1.1《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出现及发展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GHG)是指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的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它以二氧化碳(Co2)为主,同时包括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期,各种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就开始大量出现,但由于参照标准和应用范围不同,这些清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促进有关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交流,加快对历史及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和预测,1996年,ipCC编写并了第一版《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简称《指南》),首次界定了温室气体、排放源与汇的类别,从而为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确立了基本一致的范围。随后几年,ipCC又相继编写了《199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作法指南》等。这些规定最终汇集成《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包括一般指导及报告、能源、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共6卷。总的看来,ipCC《指南》提供了编制清单通用的基本方法、表式和可供参考的基本参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目前各国正尝试用这些标准来制定适用于本国的温室气体人为源排放和汇清除估算清单,以便向《公约》组织汇报。但由于ipCC《指南》对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不足,使得该《指南》用于各个国家或地区时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中,所提供的排放系数与各国实际排放系数的差异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质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只有美国芝加哥、韩国Chuncheon(春川市)等地区对石油、煤油、柴油、型煤、天然气和火力发电行业的Co2排放系数进行了实测。2006年,我国根据aCm0002方法指南确定了中国区域电网的基准线排放因子,从而促进了CDm项目的开发。

1.2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方法对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的广泛关注基本上是从1992年《公约》建立前后开始的。有关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热烈讨论以及对保持气候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必要性的认识促使一些组织机构开始设计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和手段,以便评价组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paul等人开发出一个根据可获得燃料清单信息来估算组织机构排放量的软件系统。由于人为活动(如能源利用)造成的排放源容易准确计算,但土地使用及其他自然现象引起的排放量却很难获得,因此有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研究更多集中在化石能源利用领域。David等对1988年国内化石燃料消耗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国温室气体的比例进行估算发现,能源数据的统计来源不同以及对温室气体成分界定的不同导致计算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从基于能源利用的温室气体(碳)排放估算方法来看,目前主要有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这三种方法是估算的基本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排放系数法的应用由于有ipCC《指南》可供参考,相对而言是最多的。这种方法往往与碳排放分解技术相结合,用于对各地区、行业某一时期内基于能源利用的Co2排放量进行估算和分解,剖析影响Co2排放较大的因素,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另外,也有部分研究机构采用aim/排放模型估算和预测温室气体排放量。

从基于非能源的Co2排放估算方法来看,目前单独研究的不多。m.L.neelis开发出一种基于非能源消耗的Co2排放估算表格模型(neat),可以用于帮助政府根据ipCC《指南》进行碳储量计算。同期,意大利的S.Lamotta将neat模型及ipCC方法应用到了本国基于非能源消耗的Co2排放量估算中。

2有关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分解方法

有关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碳排放)量的分解研究始于二十世纪末。1991年,torvanger使用迪氏指数分解法对9个经合组织国家制造业在1973-1987年间基于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首次提出了能源强度的概念及其对Co2排放的重要影响。随后,B.w.ang对行业层面的能源消费和能源需求进行分解分析,构建了因素分解分析的方法论,并提出一种不留残差的分解方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meanDivisiaindexmethod,LmDi),从而为后来基于能源使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地区、部门及行业等范畴的应用奠定了模型基础。

目前关于Co2排放分解的研究相对较多,从这些研究来看,发达国家的研究较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研究呈现的观点基本相似,即:从某一时段看,某一地区或部门基于能源利用的碳(或Co2)排放量的变化与其经济发展速度有关,影响Co2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燃料(主要是指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排放系数、燃料消费结构、产业经济结构、部门或地区能源强度、人均GDp等。每一种因素对Co2排放的贡献不同,其中能源强度的贡献相对较大。

3结语

通过多年来全球科学家、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估算与因素分解研究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低碳经济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控制依据。

参考文献:

[1]KatrinaBrownandneiladger,estimatingnationalGreenhouseGasemissionsUndertheClimateChangeConventio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Volume3,issue2,June1993,pages149-158.

[2]DavidVonHippel;paulRaskin;SusanSubak;DmitryStavisky.estimatingGreenhouseGasemissionsFromFossilFuelConsumptiontwoapproachesCompared,nergypolicy,Volume21,issue6,June1993,pages691-702.

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篇4

关键词自然通风壁内表面温度空气温度热惰性遮阳

1实测的基础资料

1.1实测地点:

深圳市南山区麒麟花园e栋

1.2建筑资料、热工措施:

点式建筑,共17层,体形系数为0.253。实测住户位于二楼,该户未装修,三房两厅两卫。建筑面积1034.40m2,使用面积90.72m2。层高2.8m。短肢剪力墙结构,非剪力墙部分为黏土砖,地层架空。

1.3热工措施:

外窗:单层塑钢玻璃窗。

外门(入户门):防火防盗门。(各房间内门未安装)

楼板:现浇楼板。

2本次实测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案:(1)24小时持续自然通风降温方案(2)间歇自然通风降温方案(3)间歇空调降温方案(4)24小时持续空调降温方案。根据实测方案,对不同的房间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现场实验。现抽取符合深圳市民生活习惯且易行的夏季降温方式作讨论。

2.124小时持续自然通风

2.1.124小时持续自然通风降温无遮阳的情况:

a.在持续自然通风且外窗无垂直遮阳的情况下,室内温度变化趋势与室外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室外温度在6:00降到最低值,16:00达到最高值。各个房间室内温度几乎与室外温度同时达到最低值或最高值。在白天,室内空气温度随着室外高温空气的进入而上升,但由于房间围护结构的蓄冷能力,室内墙体各表面温度低于室内气温,从空气中吸热,抑制了室内气温的上升,使室内气温你于室外最高气温0.2~1.2℃。而外窗不可开启部分的内表面温度比室内温度偏高,由此可见白天室内空气的得热主要来自于与室外热空气的直接对流换热和少量的外窗的温差传热。夜间,室外空气下降时室内空气也随之下降,但高于室外最低气温0.1~1.7℃。此时室内各表面温度均高于室内气温,室内各表面向室内释放白天吸收的热量,造成室内气温高于室外。

B.所不同的是,在几个所测试的房间中,卧室1与卧室2均在12:00~18:00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在其他时间则高于室外气温;而客厅则在8:00~20:00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其他时间室内温度主于室外气温,与两个卧室相比,客厅温度更接近室外温度,这是因为客厅处窗其实为推拉玻璃门,开启面积大,进风量大,室内外空气交换速度大。而卧室1与卧室2由于室内外空气交换不太充分,使得夜间各房间表面放出的热量未及时被带走,因此导致室内气温高于室外气温1℃左右且随室外气温的上升而不断上升,而室外气温接近中午即12:00左右才能达到并逐渐超过室内气温,而在偏傍晚时,室内气温又不能即使随着室外气温的下降而下降,所以卧室1与卧室2的室内气温仅在12:00~18:00这一很短的时段低于室外气温。

从以上的分析比较可得:

(1)24小时持续通风条件下影响室内温度的主要因素为房间围护结构的蓄冷能力,即热惰性指标。因为通过实测发现在白天室内各内表面温度(包括外墙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气温,即墙内表面与室内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热流的方向是从空气指向墙的,使得墙内表面温度不断升高,墙与空气间的热通量不断减小,经过一段时间后墙内表面温度才超过室内气温,如果墙体热惰性指标大,有极大的蓄冷能力,它可使其内表面长时间处于吸热状态,抑制室内气温上升;在夜间其表面温度虽高于室内气温,但加强房间通风状况,充足的通风量可抑制室内气温。

(2)影响室内气温的另一因素为房间的朝向与开窗面积,因为其决定了通风量。

持续通风时不同遮阳情况下室内各温度特征值表1

房间客厅卧室1卧室1

温度(℃)无遮阳百叶外遮阳无遮阳百叶外遮阳布窗帘内遮阳无遮阳百叶外遮阳布窗帘内遮阳

室外气温最高值32.730.832.730.430.832.730.430.8

最低值27.926.627.926.026.627.926.026.6

平均值29.928.729.928.628.729.928.628.7

室内气温最高值31.830.431.530.430.632.031.131.3

最低值28.027.329.227.227.128.427.727.5

平均值29.628.830.329.428.930.329.729.4

客厅:在有遮阳的情况下,在白天外墙内表面温度明显低于室内温度,而外窗内表面温度也比室内温度低而逐渐趋于一致。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到,无遮阳工况下测试的室外温度比有遮阳的时高1.9℃,平均气温高1.2℃;无遮阳比有遮阳时室内最高温度高1.4℃,平均高0.7℃。可见百叶窗帘进行活动外遮阳起到了一定遮阳效果但由于已有阳台的遮阳作用而使得遮阳效果不明显。

卧室1与卧室2:采用遮阳后,并未起到降温隔热的效果。尤其是卧室2还出现了全天气温高于室外气温的情况,分析室内空气流动的情况发现,卧室2的进风并不是直接从室外进入,而是由其他房间进入,空气在流动过程中温度会有升高,遮阳的阻挡作用使热空气不能顺畅排向室外,在室内滞留,造成了室内气温偏高。

从以上分析可得,在深圳,开窗自然通风时,采用布窗帘,百叶等轻质活动遮阳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

(1)深圳市室外风大,常把遮阳吹开,未起到应有的遮阳作用。

(2)在某些情况下,遮阳成了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阻碍,使得热空气不能顺畅排邮,在夜间,如遮阳仍在窗口,阻碍了室外冷空气的进入,影响了夜间降温通风量。

(3)遮阳同时将自己吸收的太阳辐射热以对流形式传给进风气流,引起室温上升。

因此若采用持续通风且加遮阳措施来降温,应使遮阳不被风吹起且不影响室内通风,遮阳应采用反射率大而吸收率小的材料。固定式遮阳还要考虑春秋冬三季的室内日照,采光,不可能同时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在持续通风的情况下建议只在太阳辐射强的时段使用遮阳。

2.2间歇自然通风:

间歇自然通风时:8:00~19:00关外窗,其余时间则打开外窗。白天特别是午后室外气温高于室内气温时,限制通风避免热空气进入,抑制室内空气温度上升,减少室内蓄热;夜间和清晨,室外气温低于室内时,打开窗户,利用自然通风消除室内蓄热,降低室温。

采用间歇自然通风方案,关窗的阶段,室内气温先上升0.5~1.5℃,以后几乎就不再变化,待开窗后随室外温度的下降而下降。关窗后,进入室内的热空气量少,室内温度的上升主要靠护结构的传热,而围护结构的蓄热作用,使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有延迟的衰减,又因房间内表面湿度低于室内温度,不断吸热,这样避免了室内温度的突变,而且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稳定,而且白天室内最高气温比室外低1.7~2.5℃。夜间室内各表面放热,使室内最低温度比室外最低温度高0.1~1.7℃,从而使全天室内温度的日较差低于室外日较差1.8~3.5℃。

在无遮阳时,在关窗的时段各时刻房间内各表面(包括外墙内表面)温度均低于室内气温,而外窗内表面温度则明显高于室内气温,由此可得,在间歇通风关窗时段室内空气的得热主要来源之一是外窗的温差传热。而且经外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能辐射热,使室内各表面得热也间接影响室内气温。所以对于间歇提高外窗的热工性能和作好外窗的遮阳是关键。

间歇自然通风时不同遮阳情况下客厅室内外温度特征值表2温度(℃)无遮阳布窗帘内遮阳双层窗帘内遮阳百叶外遮阳

室外气温最高值32.530.429.431.8

最低值28.725.625.827.2

平均值30.126.927.629.4

室内温度最高值30.828.727.729.3

最低值28.827.326.427.0

平均值29.927.927.228.4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采用内遮阳效果并不明显。而采用百叶外遮阳效果相对较好,但室外气温最高值比采用外遮阳时高0.7℃,平均温度高0.7℃;室内温度最高值比采用外遮阳时高1.5℃,平均高1.5℃。可见采用百叶外遮阳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间歇通风降低白天室内温度的关键是提高外窗的热工性能。可选择采用传热系数较小的双层玻璃或中空玻璃。

另外比较表1与表2的数据可以得出,在相近的室外温度条件下,采用自然通风的降温方案可使室温比持续自然通风时低1℃左右。这是因为间歇自然通风是在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时才开窗,避免了热空气流入,直接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室内湿度迅速升高。但是,关闭外门窗后,室内空气流通差,加之空气湿度大室内舒适性远低于持续自然通风的情况。对照实测时所记录的"室内热环境参数与人员热感受表"可发现:不通风、不空调时,室内干球温度≥30.5℃,人闷热难眠,而室内干球温度在26.9℃时人仍能感受到热,但尚能忍受入睡。而自然通风时人在室内干球温度≥31.5℃时,才能感到闷热难眠;在28.5~31.5℃,感到热但尚能忍受入睡;在室干球温度小于28.5℃时,人感到舒适易睡。所以在室内干球温度不算太高时宜采用自然通风降温。通常室外温度低于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时可利用通风降温。

2.3间歇空调

测试的房间为客厅,采用的是制冷量为5000w的海尔变频空调,测试方案为:0:30~8:40自然通风;8:10~19:00关窗并拉下外遮阳;19~0:30空调送风,空调温度设定为26℃。19:00以前室内温度变化情况与间歇通风时一样,19:00以后空调开始运行后,室内温度下降较快,当达到设定值后趋于稳定。在空调运行时段室内各表面温度均高于室内空气温度。空调在运行中提供的冷量主要消除围护结构的传热,其他房间带入的热空气和人员、设备的散热。

客厅空调的耗电量见表3,平均每小时为0.45kwh。

表3

时间18:3020:3022:300:30

室外温度(℃)29.829.429.028.3

室内温度(℃)29.227.627.627

耗电量(kwh)0.90.90.9

本次测试期间,阴、晴、雨天相间。测试的天气状况具有代表性。其中最高时刻温度为33.4℃,日平均最高温度为30.6℃。而大多数日子的各时刻温度低于30℃,只须在14:00左右室外气温偏高。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可采用自然通风来降温。而在少数高温天气可采用空调的降温方式。当然不同的住户的热感受和对舒适性的要求不同,因此也不同。但通过对深圳市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住户做分户问卷调查发现,普遍住户的夏季高温晴天的降温方式为:客厅与次卧采用持续自然通风,在14:00~16:00太阳辐射强的时段采用遮阳,主卧采有间歇空调,空调时间由天气状况决定;而对于白天无人的住户客厅与次卧采和间歇通风的降温方式,主卧采用间歇空调。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这样的夏季降温方式是合理的,而采用这样的降温方式改善室内舒适性的途径主要为:

(1)提高墙体的热工性能:增大热惰性指标,即选择导热系数小,蓄热系数大的墙体材料。

(2)提高外窗的热工性能;降低其传热系数和增强其对阳光的反射性能。

(3)改进活动遮阳材料性能:提高其反射率,降低其吸收率。

(4)合理地选择窗墙比:在能提高窗的热工性能的条件下,应加大窗墙比,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

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篇5

关键词无机水合盐相变材料;温室大棚;潜热

中图分类号tB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7-0187-02

progressoninorganicSaltHydrateasphaseChangematerialanditsapplicationinGreenhouses

YanDong-mao1,2Caiwen-rong1

(1ShenyangResearchinstituteofChemicalindustry,ShenyangLiaoning110021;2StateKeyLaboratoryofFineChemicals,

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abstracttheapplicationofphasechangeenergystoragetechnologyingreenhousecanplayanimportantroleingreenhouseenergyconservationandoptimizationofcropgrowthenvironment.theapplicationsofinorganicsalthydratephasechangematerialsingreenhouseswerereviewed.inaddition,twoapplicationmodesofphasechangewallandphasechangethermalstoragedevicewereevaluated.thispaperpointedoutthatthecurrentessentialproblemsinitsapplicationwerethedesignofphasechangethermalstoragedeviceanddevelopmentofmoreefficientformsofapplication.

Keywordsinorganicsalthydratephasechangematerial;greenhouse;latentheat

厥掖笈锟山温度和湿度控制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范围内,用于反季节种植栽培农产品,使农业生产摆脱自然气候的制约,提高农业生产率。为适应严冬的夜晚和酷暑的白天等气候条件,温室大棚内往往配备升温和降温系统,存在高能耗和高运行成本等问题,成为影响设施农业生产效益的瓶颈问题。

相变材料在发生相变时能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与显热储能和化学反应储能材料相比,具有储放热过程近似等温、储能密度大、易于控制等优点,可解决热能供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矛盾问题,广泛用于提高太阳能、工业余热和谷电等能源的利用率。相变材料用于温室大棚,不仅能够节约常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提高温室蓄热和保温性能,增加室内温度的自调节功能,有利于优化作物生长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研究用于农业温室中的相变材料主要有无机水合盐类、石蜡类、聚乙二醇(peG)、有机酸类等[1]。其中,无机水合盐的相变温度为8~117℃,相变焓值为100~400kJ/kg,具有相变温度可调、储热密度大、导热系数大、毒性小和价格便宜等优点,是应用于温室大棚的优选相变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变储热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研究,对充分发挥材料性能优势和温室热环境的优化非常重要。国外巴斯夫等公司在相变储能温室建筑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技术逐渐成熟。国内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主要发展了相变墙体和相变蓄热装置2种应用方式。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变材料在温室大棚中的应用形式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1相变墙体

温室北墙的作用是保温蓄热,将相变材料用于北墙构成相变墙体,形成相变墙体蓄热系统,可以减少墙体厚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相变材料在温室北墙的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将相变储能材料浸入到多孔的混凝土中,制成相变混凝土;②将相变蓄能墙体材料涂抹于温室大棚北墙内表面;③将相变材料制成相变砌块,建筑相变保温墙体。

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篇6

狭义上讲,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信息”仅指“政府信息”,即“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广义上讲,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信息”指的是所有特定主体掌握的、不为普通公众所知悉的信息。由于气候变化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类不同性质的主体,各主体均掌握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管理信息。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信息”应该是广义的,既包括国家政府作为公权力主体应依职权主动公开或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也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等私权力主体依法公开的自身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甚至从国际层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各缔约方提交并公布国家自主贡献、全球环境基金公布捐资国的捐资信息等行为,也属于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范畴。

二、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公开顺应简政放权的改革方向

简政放权、减少新增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是建立“大市场、小政府”的改革方向,传统上依靠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模式,不能够充分调动民智民力,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而信息的充分透明是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客观要求。信息公开制度能够对政府管理和排放主体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制度实现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行政目的。

我国预计将于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府管理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排放配额分配和使用方法等信息,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成本,构建公平合理的良性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管理领域存在着“上大下小”的政府资源配置情况,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机制较为健全,省级居中,而市、区、县级政府则缺乏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人才和资金配置。中国气候变化治理还没有形成环境监察大队、安全生产监察、城市管理大队这样能够进行现场检查的行政执法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于全国各类分散的排放源的管理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如果通过立法赋予重点排放主体将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公开的法律义务,就可以有效解决行政管理中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重点排放主体公开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可以通过社会独立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核查,以确保公开信息的准确性。气候变化领域中独立第三方核查机构和审计公司、律师事务所类似,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比在政府体系中新增一系列执法监察组织更为专业、经济,更加符合“大市场、小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方向。

(二)信息公开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使温室气体管理权力

我国2008年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了针对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包括总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附则五部分,规定了行政机关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关于信息公开方面的规则。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无疑应适用该条例规定。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府管理分为国家、省、市县三个层级,承担着制定减排目标、分配减排配额、编制气候变化规划、管理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统计核算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监管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防灾减灾等职能。这些政府针对温室气体的管控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尤其涉及到公共资金、财物、以及碳排放配额这些权属的分配,应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公开。

公开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有利于彰显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另一方面有利于监督政府在阳光下行使公权力,杜绝腐败现象。

(三)有利于监督企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全球共同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带有“正义”的色彩,而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然受到谴责。基于这样的道理,超额排放温室气体的行为一旦曝光于公众,都必将受到舆论谴责,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有可能因顾忌企业形象而减少排放。

信息公开是信用管理的重要方式。如果通过立法,将企业排放温室气体情况公开,将企业年度配额清缴情况纳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则有助于迫使企业努力改良技术、提高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从而减少排放。同时很多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美誉度,种植碳汇林,开展自愿减排,这些行动如果能够及时公开,有利于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带动其余企业和社会公众来低碳生产、改善环境。

三、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责任主体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信息公开指的是广义范围的信息公开,因此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包括温室气体管理者(包括各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和温室气体排放者(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

从温室气体管理者的角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具有信息公开的责任。从立法的角度应该明确哪些内容由国家政府部门公开,哪些由省级政府部门公开,哪些由县级政府部门公开。根据与省级发展改革委气候主管处室代表实地座谈发现,应着重赋予国家和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信息公开的责任,而对于县、市一级政府则只应作原则性的规定。因为目前国内在县、市级政府几乎还没有专设气候变化工作管理的处室,承担该项管理职责的处室大多同时承担着节能环保、区域发展等多项职能,对气候变化难以做到专人负责,如果被赋予过细的信息公开责任实践中难以完成。

从温室气体排放者的角度,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众多,不可能全部纳入立法的范畴。而由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绝大部分来工业、建筑、交通几个重点领域。因此在设计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时,应以排放单位的上一年度排放量为标准,赋予某些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公开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义务。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排放企业属于私权利主体,公布过细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可能会有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因此应处理好信息公开和秘密保护的关系,对企业公布的信息不能要求过细。

四、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一)应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内容

在国际层面,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履约方应该每两年向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履约信息通报,根据公约历次缔约方大会的要求提交相关履约信息。为了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贡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该每年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公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即白皮书)等信息。例如中国于2015年6月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我国的碳排放峰值目标和强度目标,就是向国际社会进行信息公开的一种方式。

在国家管理层面,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该向社会公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国家对各省碳排放目标的分解及考核结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低碳技术目录、重大低碳政策、重大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分配等信息,这些内容除了涉及国家秘密的之外,都应该公开。同时,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在履行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职责中,应及时向社会公布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排放配额分配和使用方法,各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和配额清缴情况,具备资质的核查机构和交易机构名单等信息。

在地方层面,省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承担着编制本行政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分配碳排放配额、将本行政区排放指标进行分解考核、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监督第三方核查机构等职能,这些信息应该主动向社会公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完成情况、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等信息。

在企业层面,应该建立温室气体报告制度,明确企业达到重点企事业单位排放量门槛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向省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如实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内容外,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上一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配额清缴情况。

(二)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还包括对信息公开的具体要求和罚则。在信息公开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该明确相关信息的公开时限、公开途径(通过媒体、网站以及公报等)、公开方式(是主动公开还是依申请公开)、与秘密保护的关系等内容。

只有罚则明确才能让一项制度具有可行性。在信息公开制度中,应该分几种情形明确相关责任:一是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应当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未及时公开的,应该不再拖延,立即及时公开。二是当公开的信息出现错误的,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应立即改正,因信息错误造成损失的,由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承担赔偿责任。三是信息公开责任主体故意隐瞒、更改或延迟公开重要应对气候变化信息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受到警告等处罚,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五、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建议

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信息公开制度的应重点围绕谁公开、公开什么、公开要求和罚则等内容展开。主要有以下两种立法路径:

一是按照信息公开的主体、内容、要求、罚则的逻辑,在《应对气候变化法》中设定信息公开制度的专门条款。

二是就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问题专门制定法律位阶较低的条例、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研究起草《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条例》或者《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专门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信息公开制度进行系统规定。在与未来将要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和已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冲突的情况下,重点规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信息公开的详细规则。

参考文献:

[1]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R].2015

[2]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Z].2007

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篇7

关键词设施环境调控;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

设施园艺实现了可调控内部环境因子量值、改善内部作物生长环境的小型人造“温室效应”,打破地域、气候、环境差异,创造作物正常生长的环境载体。通过配套设备或设施分别调控与控制各个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生物)的量值幅度与状态,给作物提供最佳的适宜生存环境,以达到市场供求及个别需求,实现经济收益。

1温度环境调控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作物从萌芽到成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体内一切生理生化过程,都有一定的“三基点”温度要求。根据作物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分为耐寒性、半耐寒性、不耐寒性等3类作为温度管理的主要依据。在设施栽培中,目前主要推广的是棚室四段变温管理,即把一昼夜24h分成4个阶段,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上午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为目标,进行高温管理;下午和前半夜温度逐渐降低,以便把光合产物运送到各个器官;后半夜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进行低温管理,防止消耗更多的养分。

1.1温室加温

冬季,温室内部温度受到室外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可能降至作物生长温度最低基点以下,若不及时采取加温措施,将很难维持作物正常生长所要求的温度环境,因此需要加温。一是空气加温。常用的主要有热水供暖系统和热风供暖系统。前者主要热媒为水,介质热容量较大,系统热稳定性较高,适应范围较广;后者热媒为空气,介质热容量较小,热稳定性较低,适用于短时间补充热量,用以短期维持室内空气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或提高。二是土壤加温。多采用土壤下埋入电热线和埋设酿热物。前者又称电热温床,使电能转化成热能,实现土壤温度的自动调节,保温效果好,设备简单,用途广泛。后者温室土壤下面埋1层酿热物,既能提高地温(10cm深土层温度提高1.5~2.0℃),又能补充二氧化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1.2温室降温

温室的降温在夏季尤为重要,降温的措施主要有:一是通风换气,包括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二是遮阳降温,主要包括设置内、外遮阳幕系统、采用布织布覆盖、温室透明屋面涂刷半透明涂料等;三是蒸发降温,主要包括湿帘降温和空气加湿降温。

1.3温室保温

有效的保温措施可以减少热损失,在节省能源的同时,保持作物正常生育所要求的环境温度。保温措施主要有:改善温室结构形式和结构材质,提高自然光的透光率和采光量,如园艺“ly-ⅰ型”蓄热保温墙体的应用等;选用透光率高、导热性差的透明覆盖材料;设置室外辅助保温层、内保温幕和多层覆盖技术(比单层棚膜提高10~12℃),提高散热面热阻,降低向外的长波辐射率;选址适当,避免在冬季多风、风大的风口附近建造温室。

2光照环境调控

作物全部干物质产量的90%~95%均来自于光合作用。因此,设施光环境直接关系作物生命及其干物质产量和品质,是一种基础环境。它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数、光质、光照分布等。不同植物所要求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不同,前者分为强光照、弱光照、中光照植物;后者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植物,光照强度和光周期性反应是进行光照条件管理的主要依据。在设施有限的空间中,在自然光照形成的设施光照环境基础上,进行对室内光照条件适当地限制、补充和有目的地调节与控制,可以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条件的前提下,营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全过程的良好光照环境,能够使温室周年生产各种不同的园艺作物,满足市场供应或其他需求。一是光照强度调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棚、室设计,如选择合适的建筑方位、合理的温室结构、适宜的透光覆盖材料、减少结构和设备的遮阳率等。二是光质调节。根据作物对光质的要求,选择透射的光谱波段应有益于该种植物生长与开花结果的材质。如紫色膜对紫外光、紫光透过率高,有利于茄子果实的着色和提高品质。三是人工补光调节。分为人工光周期补光和人工光合补光。前者是对长光性作物正常发育采用的人工延长日照时间的措施,如安装荧光灯和钨丝灯;后者是作物自然光照强度不足而采用人工光源补充光合能量不足的补光措施,如安装农艺钠灯、荧光灯或张挂聚酯反光幕、覆盖银黑色地膜。四是遮光调节。包括光合遮光调节和光周期遮光调节。强光和高温会降低光合速率,抑制光合作用,采用有一定遮光率的遮光材料,减弱光照强度,有效降低温度,提高光合作用速率。短光性作物并不需要日照时间过长,需要用周期遮光的措施延长暗期,缩短日照时间,以利发育良好或提早开花、促进早熟。

3水分环境调控

水是构成并支撑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植物总质量的80%~95%,园艺产品尤甚。设施的水分环境,由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共同构成,二者只有协调管理,才能充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条件要求:种子发芽期,需要足够大量的促进种子贮藏物质的转化和原生质的生命活动,以利胚根伸出并向胚胎供足水分;幼苗生长期,根系弱小,保持土壤湿润,过高的土壤湿度造成植株徒长或烂根;营养生长期,处于茎叶生长盛期,需水量大,对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要求高,但湿度也不可过高,易引发病害;开花结果期,对环境水分要求比较严格,土壤水分足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不可缺水,否则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或落花。空气湿度宜低,利于开花授粉。果实膨大要求土壤水分充足[1,2]。一是土壤水分调控。土壤水分的调控目的,是满足不同作物对水分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生长期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数。如采用滴灌、微喷灌、膜下沟灌等。二是空气湿度的调控。降低空气湿度采用:通风换气,是实现棚室内外空气交换、将温室内湿度较高的空气排除、降低室内空气湿度的办法,有效调节设施环境湿度,如通风口开启等;加热降湿,通过加热提高室内空气温度从而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减少水分蒸发,通过采用膜下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节水、减少水分蒸发量,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增加空气湿度,如冬季供暖系统导致空气相对湿度过低,采用灌溉、微雾喷灌,增加地表水分,提高蒸发量。

4气体环境调控

温室内气体来自室外环境中的大气,但温室是个半封闭的空间,并非随时与室外保持连通,同时又种有作物,气体条件比较复杂,二氧化碳气体有时不足,有毒气体较多,如管理不当,易造成作物减产甚至中毒死亡。

二氧化碳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有重要影响,随着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作物碳代谢、体内碳氮比提高,促进花芽分化、器官健全、可达到增产和果实品质优良的目的。试验证明,二氧化碳浓度比正常空气高50%时,作物增产26%~37%。有害气体通过作物气孔进入其体内,不但影响作物生产发育,而且有的会导致作物受害致死,主要可能发生的有害气体有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二氧化硫、氯气、氨气等。一是二氧化碳调控。及时打开通风口,使室外的二氧化碳补充进来,以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降低“生理饥饿”造成的减产。采用一氧化碳定时、定量的充分燃烧,液态或固态二氧化碳的挥发、化学反应等方法,定量提高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或利用有机肥的发酵在一定程度上作人为调控,从而提高光合速率,提高产量和品质。二是有害气体调控。选用安全可靠的农用塑料薄膜、塑料制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防止氨气和二氧化硫有毒气体的危害;直燃式供暖设备的密闭性,防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有毒气体的危害;避免化肥、农药等堆放不当,造成挥发,产生有害气体。

5土壤环境调控

土壤环境包括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气体)、土壤化学性状(土壤的酸碱度、土壤所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生物环境,对作物的生长与营养状况及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室周年生产,土壤利用率高,施肥量大,造成室内土壤环境与室外露地土壤明显不同,造成表层土壤盐分高,产生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连作障碍突出等问题[3,4]。一是利用平衡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的供肥能力和作物各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从根源上减少土壤盐分积累,避免或减缓土壤次生盐渍化或酸化。二是有机肥调节。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腐殖质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缓盐类浓度上升。三是调节灌溉方式。采用微喷、滴灌、渗灌等灌溉方式,节水同时有效降低土壤表层蒸发强度,减缓土壤因大量水分上升而导致的地表层盐分过多积累。四是土壤消毒。温室内出现土壤病虫害难以灭绝,可采用高温消毒或药剂熏蒸消毒如硫磺、氯化苦等。五是合理轮作。避免由于栽培品种单一连作而造成土壤中养分失衡,植物残体及根系分泌物产生的自毒现象,对保持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极为有利。六是改善土壤环境。由于温室空间有限,可以花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彻底改变温室内的土壤环境,如更换土壤、针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有目的地改良土壤。

6参考文献

[1]闫杰,罗庆熙,陈碧华.园艺设施内湿度环境的调控[j].长江蔬菜,2004(9):36-39.

[2]程冬玲,林性粹.园艺设施内的水分调控[j].西北园艺(果树),2001(1):21-22.

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篇8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设计自然能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在不断增大,建筑节能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7%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个比例将逐渐提高到35%左右;而且我国的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能耗高2倍~3倍。因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采取各种技术措施降低建筑能耗。

一、建筑节能理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我国于20世纪8o年代初提出民居设计的采暖能耗标准,到《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的,我国全面启动了居住建筑节能的工作。节能型民居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保证住宅的功能和舒适度,二是按照国家标准节能50%的既定目标,降低能耗并尽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打造资源节约型住宅。要实现建筑节能,就要在工程设计中运用科学的规划布局和合理的建筑结构造型。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进行合理的住宅分区,在保证健康卫生和充足采光的前提下,确保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整体规划有利于日照、避风以及通风,并根据小区的住宅层数和人口规模,进行合理的配置绿化,降低硬化地面比例,构建良好的小区环境,充分满足小区居民的居住和生活需要。

二、建筑维护结构的节能

(一)墙体的设计

墙体是建筑物护结构的主体,墙体所用材料的保温效果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耗热量。一般而言,墙面应该使用蓄热性能比较好的蓄热材料、装饰材料和隔热材料。例如,在冬季。如果墙体有隔热材料和蓄热材料,室内的热量就不容易散失,而在夏季。这些材料还能减少室外温度和太阳辐射对墙体表面温度的影响,以确保室内温度的稳定,这样就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现代建筑中,一种保温复合墙体设计正在被广泛应用。它主要是把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附着或者填人墙体内,以提高墙体的热阻能力,从长远来看,外保温的保温效果远远高于内保温效果。

(二)门窗的设计

节能门窗要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夏季能阻止热量进入室内,冬季能阻断室内热量传出室外。采用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保温性较好的玻璃;窗户框材选用断桥铝合金;对于夏热冬冷地区窗户需加遮阳装置或采用镀膜玻璃,以便反射掉一大部分投射到玻璃上的太阳光。目前具有较好效果的节能门窗主要有:塑料门窗、铝木复合门窗、玻璃钢门窗,以及采用发展注胶段热冷桥技术。

三、建筑供热系统的节能(居住建筑)

建筑节能包括了两个系统工程,即建筑本身工程节能,和建筑供能系统节能。而现在许多的“节能建筑”只是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满足规范节能设计要求,而并不能称其为节能建筑。建筑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还要有优化的供能系统,两者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工程,这个系统能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供能可调性。例如在集中供热住宅中,实行供热热量计量,用户根据自己需要调控室温:在有,可在建筑中设置太阳能利用装置,冬季当室内太阳得热能补充室温时,室内可调供热系统就能减少对常规热源的使用。

四、利用自然能源

(一)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中非常重要约能源。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它具有洁净、安全、丰富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电池及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领域。而太阳能和建筑物一体化将是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即将太阳能空调、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应用于建筑,并与建筑物形成一体化,开创崭新的绿色生态民居模式。

(二)地热的综合利用

空气源热泵是在供热工况下将室外空气作为低温热源,从室外空气中吸收热量,经热泵提高温度送入室内供暖。空气源热泵系统简单,初投资较低。空气源热泵的主要缺点是在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天气时热泵的效率大大降低,其不适用于寒冷地区,在冬季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已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较深地层中未受干扰常年保持的恒温,其远高于冬季的室外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可以克服空气源热泵的技术障碍,且效率大大提高。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冬季通过热泵把大地中的热量升高温度后对建筑供热,同时使大地中的温度降低,储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

地表水热泵系统是在靠近江河湖海等大量自然水体的地方,利用这些自然水体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而设计的一种空调热泵的形型式。但是,这种地表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同时这种热泵的换热对水体中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地下耦合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岩土中热量的闭路循环的地源熟泵系统。它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封闭的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

(三)风能利用

风能的利用主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换气率,改善室内空气状况,降低室内气温,减少对换气设备和空调设备的使用,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五、加强建筑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目前,外墙外保温系统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以下五种:1)epS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2)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保温系统;3)现浇混凝土复合无网epS板外保温系统,用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体系;4)现浇混凝土复合epS钢丝网架板外保温系统,用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体系;5)机械固定epS钢丝网架板外保温系统。

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篇9

关键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气候长期平均状况基础上,由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叠加的变化。气候本身的自然波动则称为气候变异。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有证据表明大气温室效应的加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现有科学研究普遍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过度集中排放到大气层中被大量积累。而这些温室气体被认为能够引起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冰川消融加速,北半球的积雪面积在急剧减少,海平面也在上升。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而改变释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人们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关注与行动也日趋强烈。

二城市化过程与碳排放

城市活动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城市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因此,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因此,城市需要在承担经济聚集与增长、保持市民生活处于较高水平的前提下,需积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动承担碳减排责任,并成为碳减排责任的主要作用体。特别是那些资源型城市的减排潜力巨大,应积极成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的“生力军”。基于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对于城市建设以低碳经济为主调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以及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日显迫切。城市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发展趋势,也是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并已成为城市研究问题研究的热点。

尽管城市化进程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人为减缓,但是,城市化进程也为我们提供了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机遇。因为城市是工业节能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有利于能源的集约使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城市在经济贡献中的比重较大,其在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而在不同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政策和生活方式下,能源消费有不同的特征。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制定以节能为向导的积极能源政策以及提倡节能生活方式,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可以提高城市的能源效率、使能源结构更趋清洁,形成以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节约和能源结构转变为特点,以低碳经济为核心,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有效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其目的,一方面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大力推进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降碳产业”的发展,为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作出贡献。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减排提出的低碳城市,其主要内涵包括;1.以低碳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主导发展模式,在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碳减排作出贡献;2.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构建低碳社会;3.体现人类生存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倡导低碳生活方式;4.以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为前提,不排除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不但使自身复合生态系统取得协调发展,还为全球减缓生态系统的破坏作出贡献。低碳城市的实质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涉及到全社会生存和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其发展是一个既紧迫又长远的过程,适合于所有城市根据自身特点的发展。

四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低碳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应当以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为基础,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逐步构建低碳城市规划体系。

基本框架包括;

1.规划理论创新。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限制性要素,创新研究低碳城市系统构建、大城市地区规划编制技术、城市总体规划低碳编制技术、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

2.专项研究。重点研究低碳城市生活模式、低碳城市产业系统、低碳城市能源系统规划、低碳城市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低碳城市扩大碳汇系统等。

3.规划方法。研究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降低城市碳排放的技术方法,包括城市空间低碳优化布局方法、整合交通规划方法、低碳城市更新方法、低碳化社区设计方法等。

4.指标体系。在国家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基础上增加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标准。

5制度建设。包括具有低碳目标的不同城市规划中决策保障制度、低碳城市规划的政策框架、低碳规划理念的制度执行效力等。

6实施机制。包括低碳城市规划决策机制、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评估、低碳城市规划的综合绩效评估等。

五结语

进入21世纪,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全球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气候变化的挑战之外,气候变化已经把人类首次凝聚起来应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但不可能人为地减缓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应当把发展过程作为节能减排的机遇,在发展中推行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城市。城市规划作为调配土地、资源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公共政策,应当及时转变理念,改进规划方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等著,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篇10

关键词: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如何简便、快捷地检测判定节能建筑外墙与屋面保温隔热工程施工完成后的热工性能,为节能保温隔热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判定其是否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能否有效地实施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针对这一现实,根据围护结构在稳定传热条件下,提出建立在测试手段简便、数据可靠的表面温度与空气温度实测结果上的外墙与屋面热工性能检测判定方法。

一、现有的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

1.在目前现有的砌块、砌体或墙体热工性能检测方法中,较为成熟并广泛应用的主要方法有:第一采用GB/t10295-2008能够检测得出单一材料(如挤塑板、聚苯板、加气混凝土等)的导热系数,但是对于由多种材料构成或存在孔洞的自保温砌块明显已经超出其适用范围,所以通过该方法无法获得自保温砌块的导热系数、蓄热系数。第二采用JGJ51-2002能够检测得出单一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蓄热系数,与采用GB/t10295-2008类似,通过该方法同样无法获得自保温砌块的导热系数、蓄热系数。第三采用GB/t13475-2008能够检测得出墙体或砌体的传热系数(或热阻),但是无法获得热惰性指标,同时还存在如下问题:在节能设计时,如果采用专业的节能计算软件,软件的输入条件往往为砌块或砌体的“导热系数”,检测得出的“传热系数”无法直接使用,或需经过相关的热工计算转化为“导热系数”才能使用,并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热工学知识,所以该方法不便于使用。

2.综上所述,随着自保温砌块产品及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自保温砌块热工性能检测的需要,已经不适应自保温砌块产品推广和工程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的需要。

二、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关键技术

1.热工性能检测主要仪器分为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有电脑、主机(数据采集仪)、天空辐射表(DLB型)、不间断电源(UpS)、热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空气温度测点支架、防辐射膜、标准气象百叶箱。软件分为数据采集软件和动态计算分析软件。现场建筑门窗动风压性能检测主要仪器也分为硬件租软件两块,硬件部分包括工控机、传感器、压力箱面板、主机箱、风压管路、淋水装置等辅助材料。软件部分包括门窗三性现场设备的自动控制、检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功能。现场热工测试原先主要在严寒、寒冷地区进行,这些地区冬季采暖,室内外温差大,温度波动小,而且这些地区这类研究较多,遇到问题也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测试结果的准确度也更有保证。

2.测试方法

(1)测试仪器。室内空气温度和表面温度均以技术成熟的且应用广泛的铜一镰铜热电偶为温度测试传感器,并配以巡检测试系统自动采集记录。同时,以最小读数为0.1℃的红外测温仪比较和校对表面温度实测值,以阿斯曼干湿球通风温度计比较和校对室内空气温度实测值。

(2)表面温度测点。表面温度测点应分别布置在外墙与屋面有代表性的部位上,且每个部位不能少于两组;每组不应少于2个测点。比如外墙,应分别在主体部位及结构性冷(热)桥部位各布置两组以上的内表面温度测试热电偶。热电偶的表面状况应与护结构的内表面状况一致,且应有离热电偶传感器100mm以上的导线紧贴在墙面上。

(3)室内外空气温度测点。第一室内空气温度测点布置在测试房间中央离

地1.5m高度上,并应做好防辐射处理。第二室外空气温度测点应置于建筑外的空旷地段,离地1.5m高的百叶箱内。

3.测试条件及时间

(1)室内温度控制。第一在较冷季节检测判定保温性能时,可采用加热器或空调机升温并控制室内温度,根据测试期间的气候条件,将室内空气温度调节在18℃-24℃范围内,保持室内外平均温差在10℃以上。第二在较暖的季节检测判定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时,可采用分体式空调机降温并控制室内温度,根据测试期间的气候条件,将室内空气温度调节在2o℃-26℃范围内,保持室内外平均温差在l0℃以上。第三检测判定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应在夏季最热期间,可采用分体式空调降温,并控制室内温度。

(2)测试条件。第一冬季应取背阳房间的外墙与屋面进行保温性能检测判定。第二夏季应取向阳房间的外墙与屋面进行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检测判定。

4.测试时间及测试记录。第一测试时间应从被测房间加热或制冷至室内空气稳定后开始,持续时间不少于24h。第二测试记录。采用可供电脑进行处理的自动采集数据仪器逐时记录,间隔时间不超过0.5h。

5.测试注意事项

(1)测试位置的选择,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检测,选择的顶层测试位置(测试间)最好能兼顾墙体和屋面的热阻测试。测点位置应选择能代表所测构件的位置,不应靠近门窗、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和制冷电器的直接影响。

(2)构件表面温度传感器及安装,屋顶、墙体、楼板每个测试位置内外表面温度测点各不得少于3个,同时也不应靠近门窗、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和制冷电器的直接影响。表面温度传感器连同0.1m长引线应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以真实反映被测表面的温度,一般可采用强力胶带(笔者现场采用的是铝箔纸)将其粘结在被测表面,如有松动,应及时固定好后,加以强力大面积贴膜纸使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与被测构件表面的辐射系数基本相同。

(3)采用“热流计法”测量墙体的热阻,经多个工程验证比较,单面和双面热流计在一定条件下均可满足测试准确性要求。室内外空气温度测点设防辐射罩,避免阳光直射。

(4)热流计及安装,热流计直接安装在被测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热流计与被测物体的粘结由传感器与被测表面接触的差别可引起误差,所以必须认真的安装热流计。一般可采用涂抹黄油的方法,黄油须抹的薄而均匀,再采用强力胶带将其固定。

(5)内表面热流和内、外表面温度测点避开冷、热桥部位,屋面设置遮阳板,保证测量区域不受日照,外墙避免西晒的墙面。热流计安装位置在被测结构中央部位附近,并避免布置于一条水平线上。(温度传感器在外墙两表面安装,内表面温度传感器靠近热流计安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在相对应位置安装,传感器连同0.1m长引线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辐射系数与被测表面基本相同。

(6)关闭检测所在房间的门窗,采用电暖器(冬季)或空调(夏季)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形成一定的室内外温差(15℃-20℃)。设备所需功率大小应根据测试房问的位置、空间大小经过必要的核算。逐时记录热流量和内外表面温度以及室内外空气温度,测量数据采样间隔为不大于30min。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96h。

三、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中存在存在问题及对策

1.在现场热工性能检测中看现场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在《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项现场热工性能检测是随机抽样的,现场房屋质量开发商心里最清楚,很多开发商都是自定检测房间,这是不合理的。比如在现场我方是必须抽检一组(三樘)窗气密性检测,可在现场没有可供检测窗户,更不用说电的问题了。因为开发商的不配合导致电时有时无。同时也影响了检测中重要数据的采集,也反映了现场热工性能检测在完工后何时才能进行检测。在工程完工后多长时间进行检测,建议标准还是要做出个明确的规定。

2.热工性能外墙布点是最危险的工作,因为必须要做顶层、楼层高度又不一样,所以最好请用专业的蜘蛛人来布点,外墙的布点需和内墙基本相同。现场热工性能检测过程中需做顶层和标准层,正常随机配来的热流计和温度线都是长度不够的,所以在现场应根据楼层高低而重新接线,在接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接头是否连接完好和线头的正反要分清。布点的同时要记好所在构件的部位以便于出现问题可以直接找到,热流计和温度线都是比较小心的,所以在布点和放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线的摆放,尽量平行构件铺开,再用强力胶固定。此套仪器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工作,所以现场值班是在所难免的,值班人员应注意温度的变化如遇问题应及时处理。

3.一般认为常见外保温工程质量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粘接epS保温板材容易出现移位、空鼓和脱落,浆体保温层存在空鼓和脱落,是这两类体系极容易出现的问题。保护层出现空鼓和开裂,在施工后很快发生,或经冬夏气温循环变化后发生。保护层表面出现裂纹或有外饰面砖出现脱落现象,从而影响外保温工程表观质量长期稳定性。外保温工程局部发霉、结露甚至成霜,这种现象在严寒和寒冷地区最易发生,高湿度地区也较多;墙体传热系数达不到节能标准目前较为普遍。

四、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建议

1.加大抽样比例:将DGJ32/J23-2006《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标准》中规定的“同一居住小区围护结构保温措施及建筑平面布局基本相同的建筑作为一个样本随机抽取不低于10%至少1幢”改为“逐幢检测”,以增加可信度。

2.在布点前首先用红外热像仪对整个建筑进行扫描,初步诊断整个建筑的热工缺陷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间、有代表性的墙体,进行墙体、屋面布点。

3.现场实测时,太阳辐射对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实测结果影响较大,因此尽量考虑采用日落后或日出前的数据进行计算传热系数。

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测通过测点的合理布置、环境温度的调节等条件下,准确度可得到保证。现场检测时间长。包括检测前准备、测点布置等,检测周期10天甚至半个月都很正常,室外温度如果波动大(如:夏季雷阵雨,室外天气急剧改变),还要更长时间,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很多,不适合于工程常规检测。常规工程的节能验证可通过施工过程材料的抽检、监督和围护构造试验室热工检测来保证节能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0295-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刘朝贤.对建筑材料导热系数与蓄热系数修正问题的探讨[J].建筑科学,2010,26(10).

[3]胡达明,赵士怀,黄夏东,王云新.建筑节能设计中围护结构用材料的隔热性能及其相关性探讨[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11(6).

[4]《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标准》.DGJ32/J23―2006.

[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