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4:44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1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了全区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青原区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化“三大”重点工作为抓手,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14.2亿元,粮食播面33万亩,种植井冈蜜柚5.5万亩,绿色蔬菜播面6.6万亩,生猪出栏4.95万头,家禽出笼93.5万羽;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329家,家庭农场192家,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5家)。荣获2016年度、2018年度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单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注重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调优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扶贫等有机结合,2017年--2018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7万余亩,大力发展“六大”富民产业,形成了规模适度、业态丰富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一批优质大米生产区、标准化果蔬种植区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区。优先选择贫困村实施农田标准化提升改造后,采取“公司+村集体+村民”等模式,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开发建设,统一集中管理,在富田、富滩、天玉等乡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和艾草、油茶特色种植等项目,推进产业扶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全区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提质升级,富滩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8年争取到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园区企业和周边村庄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一区八园”建设,天玉、富田2018年又申报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省级现代示范园达到3个,成为全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最多的县(市、区)。

(二)生态品牌更加凸显。突出青原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品牌化建设与产业标准化生产相结合,主动融入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现保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1个,其中获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井冈绿宝”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井冈蜜柚多次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展销会金奖,青原农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2018年创建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区域农产品运营中心和益农信息化57家,2019年创建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

(三)休闲农业全域推进。深入挖掘青原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以全域旅游新景区为引领,快速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在富水河风光带和青东公路沿线建立了休闲农业基地180余个,美丽休闲乡村20余个,打造集诗画山水观光、生态田园休闲、古村民风体验于一体的多彩田园风情体验带。在2016年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了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创建全省休闲农业十大精品线路1条、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全省十佳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省十佳休闲农庄2个、星级农家乐2个等,休闲农业品牌数量居全省前列。

(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等“五大”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实施了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力争全市率先实现圩镇污水处理、圩镇厕所革命、圩镇垃圾终端处理“三个全覆盖”。突出美丽示范创建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按照“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目标要求,着力打造河东浒岗、文陂大贤等2个特色村点和201个标准村点,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前一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打造了东固敖上、新圩璋塘等一批生态宜居村落点,荣获2016年度、2018年度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先进县(市、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不够,乡镇(街道)和村组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抓宣传推广工作经验不足,群众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建参与度不高,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后期持续维护压力较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整体推进力度还不够,部分村、组仍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分村点建设进展缓慢。

二是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今年多场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水稻、蔬菜等主导产业发展,造成农作物损失惨重。全区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目前处于招商阶段,未启动建设。

三是产业扶贫带动辐射能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村级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对产业风险评估不足,农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投入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整体效益较低,部分扶贫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上半年农业经营主体因灾损失巨大。

三、下一步建议

(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规程和相关单在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责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齐抓共管机制。抓好河东浒岗、文陂大贤两个特色村点建设和201个美丽乡村标准村点的“七改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后续扫尾工程,在乡镇核实工程量、完成前期项目验收的基础上,尽快与中铁四局、上海建工集团签订补充协议,同时,建议早日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办法,完善改善人居环境项目。

(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与乡镇、村上加强沟通,科学合理确定建设内容,抓紧编制项目方案,全面完成项目前期规划设计评审工作的同时启动19年高标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继续巩固生猪退养成果,加快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做好养殖和屠宰环节的非洲猪瘟防控,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稳定。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2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relationfeature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indifferentstageofruralindustryinchina,putforwardthecoordinatedtheory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bystages,regionsanddegrees,discussedthecoordinatedroad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fordifferentstageofruralindustryanddifferentareaofchina.

关键词农业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阶段性区域性

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工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是我国农村工农业关系的主要体现。但农村工业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两者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工业发展并不是总是对农业有利,认识到这一点,选择适宜的协调发展道路,发挥农村工农业之间的正关系,抑制负关系,对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十分重要。我们在广东东莞市,江苏无锡县,山东诸城市、苍山县,湖南双峰县,四川米易县等17个典型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地区、农村工业不同阶段的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特征,提出了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1农村工业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的特征

依据反映农村工业发展水平以及与农业关系特点的若干指标(如人均农村工业产值、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农业人口人均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等),根据17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及全国总体状况,确立每个指标在各个阶段的范围,运用要素贡献率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法,确立各项指标的权重,将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划分为五个阶段:

1.1第一阶段为“农为主,工萌芽”阶段这时工业刚刚开始发展,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低于5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不足4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2,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小于10%。农村工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的剩余资金、剩余劳力、剩余农产品和占用少量土地,对农业的竞争作用不明显,对农业的互补作用也不大。

1.2第二阶段为“农哺工,工起步”阶段工业开始发展且以外延型发展为主,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500—1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40—5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5—1.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2—0.4,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10—20%。农村工业发展占用较多的资金、土地和吸收较多的农业劳动力,体现出农哺工的特征,这时工业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如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以工补农等)还较小。总体上看,劳力转移对农业利大于弊,而资金对农业的争夺对农业弊大于利。

1.3第三阶段为“工农业互争互利”阶段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3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7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1.5—3.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4—0.6,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20—50%。对农村资金、土地具有明显地竞争作用,但农村工业通过工资和以工补农对农业资金的返还已较为明显;劳动力的数量竞争开始出现,质量竞争较为明显化;体现出互争互利的特征。

1.4第四阶段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3000—1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70—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3.0—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6—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50—80%。农村工业发展到具有补农的实力,但全面改善农业现代化条件的水平还未达到;农业劳动力在现有规模下出现局部不足或季节性紧张,农村工业占用土地较多,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分化,以工补农水平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好、农村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农业及粮食生产继续发展;相反,农业及粮食生产出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资金关系对农业相对有利,劳动力关系对农业相对不利;体现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的特征。

1.5第五阶段为“工为主,农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0—2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的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高于80%。农村工业已具备建农的实力,关键是政策的引导,或者以工建农、农村工业集中发展保护农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决劳力不足和提高农业及粮食生产的效益,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工业发展不顾农业,大量占用农田,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弱化,农田抛荒、半抛荒,农业萎缩;体现出工为主,农分化的特征。

2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3

我站xx年的各项工作,在县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经过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努力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平稳推进,全县没有发生因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而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二)切实加强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防止村组借“一事一议”名义增加农民负担。今年5月,安排各乡镇开展了xx年度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情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县xx年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找准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搞好今后工作提供了依据。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的筹资筹劳工作基本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没有出现强行筹资筹劳的现象;二是严格坚持了一事一议原则,没有把筹资筹劳变成固定的收费项目;三是普遍推行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筹资筹劳项目和筹资筹劳标准等由群众会议讨论决定,公开资金的收取和使用情况,做到了资金专款专用。

(三)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准确掌握农民负担现状。为了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变化情况,根据重庆市农办的安排,从xx年开始,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民负担监测县。我们在下路镇、龙沙镇选定农民负担监测村6个、监测农户30户。认真开展农民负担监测培训,按时完成了半年和全年调查上报。

(四)落实有关制度,确保减负工作收到实效。xx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乱收费、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中的乱收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收费等专项治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我县农村全面推行;各涉农价格和收费单位普遍设立了公示牌(栏),乡镇建立了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督站;各地除订阅党报党刊外,无强行订阅报刊的现象,切实减轻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负担。

(五)组织开展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自查,督促扶持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今年,配合县财政局搞好种粮农户的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全县兑付补助资金345万元。8月,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对我县xx年免征农业税以来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自查,督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认真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减免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也越来越多。为了维护好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利用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提高广大干群的政策水平,增强学法、守法自觉性。

(二)转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文书格式的通知》(渝府农〔xx〕26号),对《重庆市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

(三)指导各乡镇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今年共协助南宾、三河、西沱、沙子、中益等乡镇调查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纠纷6件(次),指导各乡镇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130多起,做到了承包纠纷出现一件就调解处理一件。全年共提供政策咨询服务150多人次,维护了广大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

三、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12

与本篇县农业局经管站2012年工作总结内容有关的:

2012年度县农业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乡镇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乡镇水利站年终工作总结

2012年扶贫工作总结

2012年“三支一扶”工作总结

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农业事业大发展

2012年新农村建设个人工作总结

【返回农村农业工作总结栏目列表】

(一)起草制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今年,代县委县政府起草制定了《关于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石柱委发〔xx〕16号)和《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指导任务和考核办法》(石柱府办发〔xx〕84号)等指导性文件,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三)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验收评价工作。为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验收评价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验收评价工作的通知》(石农发〔xx〕117号)。今年共收到验收评价申请21个。依照评价办法,组织对符合验收评价基本条件的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实地验收。通过听汇报、查资料、民意抽查等办法进行量化评价,达到合格等次的有大歇乡双坝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等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待县政府审定后即可兑现补助资金。

(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知识培训。利用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理论骨干培训班”和农业局举办的“农业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与实务”培训,共培训人员140多人次。

(五)深入实际,加大了指导工作力度。深入龙沙、大歇、枫木等乡镇检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帮助合作组织完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大歇乡双坝村制订xx年~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一)利用各种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政策宣传,加强了农村财务公开工作指导,指导乡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行为。

(二)根据农业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各乡镇开展了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通过摸底清查,基本掌握了我县村级债权债务现状,按时完成了全县村级债权债务的摸底清查和分村录入上报工作。

五、认真开展农业和农经统计,按时完成农产品成本核算和市场价格调查报送工作

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基本任务是为各级党政机关研究制定有关农村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坚持按照调查统计规程要求,开展调查统计培训,加强调查统计工作的指导,保证调查统计质量,按时完成各项调查统计任务。

(一)制定印发了《关于布置xx年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我县今年的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任务,提出了做好当年统计工作,确保统计质量的具体要求。(三)按时完成了全年四个季度农户家庭经营收支预测上报和大小春4种农作物

与本篇县农业局经管站2012年工作总结内容有关的:

2012年度县农业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乡镇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乡镇水利站年终工作总结

2012年扶贫工作总结

2012年“三支一扶”工作总结

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农业事业大发展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4

2012年,我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通过村委会全体党员、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今年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农村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1、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西沟为试点,村前铺设200平方米的篮球场、老年活动室、为村民提供了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共计投资235000元。

2、争取上面项目资金与发动群众集资共投入34万元对西沟试点村的道路进行了硬化,硬化面积将近7000平方米,大大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

3、建立农村网络文化站,配备电脑四台,为村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为党员干部及村民的学习、培训提供了方便。

二、增加村民福利及教育投入

1、我村委会通过补贴鼓励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937人。

2、带领党员干部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病人捐款,为他们排忧解难。联系本村老板对全村困难户、低保户、军属家庭等送去新年的慰问与祝福,每年对全村老人、特困户发放200元/人的慰问金。2012年春,通过多方集资建起敬老院,孤寡老人得到妥善安置。

3、为了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实现“科技兴村”的目标,“两委班子”决定,加大支持教育力度,对在高校就读本科的学生,每生补助1000元,避免了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情况发生。

三、因地制宜,全面做好农业保障工作,不断拓展林业产业链。

1、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甘蔗耕作,2012年底从原来的500亩增加到1600亩。

2、以科技兴农为突破口,全面实现增收。2012年,我们村委会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交流的舞台,把最好的农业技术带进田园里,过去的一年,我们全村委会的农业产量平均增收6%。

3、2012年在镇领导的帮助下,引进一间综合木料加工厂,两间木板厂,合计引进资金两百多万元。这些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壮大我村集体经济,及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四、严格执行村务公开,规范村委会财务管理。

村务公开工作。村务公开是保障农村稳定的重要环节,我村委会严格执行上级的有关规定,有效地保障了村民对村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实有关财务制度、堵塞漏洞,防范于未然。

五、做好计生工作,完善计生信息系统管理

2012年我村委会计生工作在村党支部和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建立计生信息系统,并实行计划生育多个优惠政策,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计生任务。

六、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

我村委会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上级精神要求,结合本村委实际情况,认真地开展工作以维护地方稳定。积极配合派出所的治安巡逻工作,为其日夜巡逻提供有力保障,有效地阻止和控制了案件的发生。

七、存在问题

1、村内卫生还不够清洁,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2、缺乏实施有力的致富举措。3、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

同志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村委会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以西沟为龙头,带动全村委会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

更多关于【2012年度村委会工作总结】的文章>>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5

一、基本概况

××村位于××镇西南,与便仓镇、盐都大冈镇毗邻。全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63户,人口1703人,劳动力940人。全村总面积3130亩,耕地面积2900亩,水稻种植面积2050亩,其中杂交稻制种1500亩,棉花380亩,其他经济作物470亩。生猪出栏4400头,家禽出栏11万只。农业总产值1100万元,其中林牧渔总产值400万元。工业以生产加工长毛绒玩具为主,“双带”玩具厂吸纳全镇近千名农村妇女从事玩具加工,吸纳村民160多人就业,年销售200万元,利税25万元。全村实现一二三产业增加值1400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9:48:13,人均纯收入4562元。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率先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快步发展服务业,突出发展玩具加工、服装加工及水稻制种、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全村经济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及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围绕“以工兴村快突破、以农富民快调整、二三产业并举促增收”的发展道路,全力实施“二一二一”工程(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美元,每年新办2家企业,工业销售1亿元),大力度招商引资,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促进村级经济全面发展。到2009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0万元,年均增幅20%,其中二产增加值预期达2000万元,三产增加值预期达950万元,人均gdp2.6万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1:59:20。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1000美元),年均增幅12.7%,可支配村级集体积累总额500万元。

1、工业:以玩具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向左右扩展,引进服装、轻工、电子等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5-10家。实现增加值2000万元,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700万元,利润400万元。

2、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导,稳定发展水稻制种面积,大力发展家畜饲养量,积极发展油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实现农业增加值730万元;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其中林牧渔业产值800万元。

3、建筑、服务业:以在外务工的瓦工、木工、油漆工等600多人的服务人员为主体,组建外出人员中心;围绕中心村建设,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新建现代化的农民服务中心。

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重抓集中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办好工业集中区是促进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加速推进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把玩具加工作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以现有的××村"双带"玩具厂为龙头,建设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的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要坚持“四个结合、一个统一”,的原则,即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开发本地资源和产品优势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在此基础上,一是大力推进工业招商。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渠道,大力引进玩具加工配套企业、电子玩具企业、服装加工业和轻工业等劳动密集企业。加大对玩具加工业的引入力度,开发引进电子玩具、智能玩具、宠物玩具等,着力拉长产业链,注重吸引与本村产业有关联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来××落户。力争每年新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2家以上,项目达产新增销售2000万元以上。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变企业在产品工艺、内部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在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工艺等方面上台阶,达到扩大总量、提高效益要求。三是重点培植销售收入过千万骨干企业,在熟练劳动力、短期周转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村里给予优先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增强支柱企业的发展能力。到2009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700万元。

2、重抓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做大规模化产业基地:一是依靠本村传统的水稻制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与农技、科研单位合作,扩大抗病稻、抗虫稻等示范区面积,高度重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把绿色食品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建立2000亩水稻制种基地。组建××水稻种子服务公司,注册“××”商标,提高水稻良种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巩固畜禽饲养基地。在农民分散饲养母猪繁育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品种、提高品质,鼓励养殖能人建设百头母猪繁育饲养场,全村建设1000头母猪繁育基地,实现销售100万元;建设大型养鸡场1个,年出栏量80万只以上,实现销售400万元。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基地,新上肉鸡食品加工厂,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四是推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积极发展网上农业工程,全面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情况,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力争在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6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喜人、形势催人,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实在在抓农业,为农村发展构筑起了坚实的万里长城。但是,在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二三产业发展跟不上形势、区位优势未能很好发挥、、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客观的评价,增强紧迫感,扎实工作,努力解决。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善农村面貌的根本性措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领会新精神、明确新要求,分析新形势、抓住新机遇,确立新思路、推动新实践、把握新特点、采取新举措、总结新经验、提供新保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扎实做好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

2004年起,中央每年以一号文件来部署农业农村工作。2004年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2005年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今年又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

我们一定要科学把握这一新的战略部署,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原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创新农村体制和机制,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紧迫任务,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握重点,统筹规划,乘势而上,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要针对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把基层迫切需要解决而又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具体化,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确定目标。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着力于壮大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组建新经济组织、倡导新风尚,做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开展新农村示范试点。把传统农业改造为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农村改造为现代文明新社区;把传统农民培养为高素质新农民。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

二、立足市情,着眼长远,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中央、省市做好“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文件已经出台,现在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认真抓落实。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准确把握我市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致富门路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着力解决好影响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要达到8000元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十一五”之后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市上把三镇全部纳入开发区,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为契机和突破口,着力打造城市连接农村的“三带八区”经济。改造农村镇、村、组道路,新建农村移民点道路,积极支持交通事业开发建设,加快解决好8个移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争取资金,实施农村村舍改造工程。对现有的小康住宅全面集中开展以整治后院、疏通后路、绿化院落、清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美化改造工程。实施节水灌区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供水两大水利工程,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饮用清洁水的村组达到100%。

2、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

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为目标,实施“五个互动”战略,即园区支持与农业产业升级互动、城市与镇域经济开发区对外开发互动、城市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互动、发展城乡二三产业与转移农村劳动力互动、民营个体经济与富裕农民互动。实施农业产业化带动工程。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培育带动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能够带动农户生产、农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畜禽、蔬菜等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蔬菜、畜禽产品的加工水平。建设龙头企业联结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带动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积极培育和扶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和创新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运销、加工、储存、保鲜等环节的合作。

3、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按照“发展抓项目”的要求,科学整合农业和农村发展项目,重点抓好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高效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

继续实施城市连接农村经济带的绿化,采用多林种、多树种栽植,乔灌草花立体配置,营造环镇林带、生态片林、小绿地、小公园等,平原绿化覆盖度达到40%以上;实施农村居民点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发展庭院经济树种和花卉盆景,林木覆盖度达到45%以上;实施农田防护林网改造延伸工程,林网控制面积不低于农田总面积的90%;实施镇村道路绿化工程,绿化率达到95%以上;加大沿风沙线治理工作力度,构建安全生态屏障。实现镇区村庄园林化、农田建设林网化、沟渠道路林带化,风沙前沿屏障化,形成林园护村,大树围庄,花草进院,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绿化美化环境的双重效果。

5、提升科技教育水平,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协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机制,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每年科技三项费的50%用于农业科技工作。以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引进应用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规模养殖、机械化耕作等实用技术。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重点,强化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创办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农民劳动技能培训中心,重点对4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6、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农村劳动力培训覆盖面达到90%以上,力争农村6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和在城市就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做到镇有文化站,村组有文化活动室,切实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治理农村脏乱差,并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村容整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强化农村工作,妥善解决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平安郊区”、“平安镇”、“平安村”创建活动,营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三、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各级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积极性。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规划建设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2、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构建和谐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级班子建设是关键,特别是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继续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大规模培训乡村干部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硬件建设,建设村组文化活动阵地。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村级组织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原创:抵制渗透、维护稳定的能力,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能力,使村党支部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源泉。使农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村容村貌的管护人。

3、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经常不断地把那些具备党员条件、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壮大党的队伍,对于保证党在农村的事业后继有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党所肩负的带领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乡各基层党组织坚持按照上级和乡党委的部署要求,认真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得到了不断改善,整体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群众的就业类型、就业地点、就业方式呈现多元化,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当前我乡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看,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数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先进性作用弱化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外出务工经商,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困难;部分农村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影响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此,各基层党组织必须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更好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各基层党组织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必须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大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明确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增强工作针对性。

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及《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紧密结合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正确处理好标准与速度、质量与数量、发展与培养之间的关系,做到坚持标准但不放慢速度、保证质量但不忽视数量、重视发展但更讲究培养,从有利于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有利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出发,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新农村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施赶超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今后五年,农村发展党员的数量,应在保持每年发展新党员不少于50名的基础上,逐年略有增加。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党组织每年至少发展2名以上新党员,每年至少培养4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2-3名发展对象;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党组织每年至少发展3名以上新党员,每年至少培养6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3-5名发展对象;3000人以上行政村党组织每年至少发展4名以上新党员,每年至少培养8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4-6名发展对象;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每年至少发展2名以上新党员,每年至少培养4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2-3名发展对象;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即到年,建立起梯队人才充足的农村党员发展队伍,逐步改善农村党员年龄老化严重、文化程度偏低、35岁以下年轻党员和女党员偏少的状况,达到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和结构均得到明显改善的目标。其中,农村女党员占农村总党员数的20%以上,35岁以下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0%以上,致富带头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0%以上。

三、正确把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增强工作实效性。

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注重提高质量。坚持党员标准,提高党员质量,是发展党员工作的首要问题。要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严格按照规定的党员标准发展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各基层党组织在把握发展党员的具体标准时,要把规定和本地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着重看发展对象是否自觉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否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努力奋斗,是否自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对党员标准的把握,既不能求全责备,又不能放宽条件,必须坚持标准。

──注重改善结构。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是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的治本之策。要着眼于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注意在农村生产一线发展党员,注意在青年和妇女中发展党员,注意在农村各类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注意在党的力量薄弱的村(组)发展党员,不断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坚持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党员,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健康有序。

──注重拓展源头。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吸纳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壮大积极分子队伍。在认真做好在家务农农民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同时,要加大探索力度,重视在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重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在校学生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拓展入党积极分子的来源。要发动农村共青团组织参与推荐优秀青年入党工作,努力改变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减少的状况。要发动农村妇女组织参与培养妇女入党积极分子,协助党组织做好发展女党员工作,提高农村女党员比重。要广泛开展公开推荐入党对象活动,积极试行“群众推优”,努力探索农村发展党员新途径,切实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群众公认度。

──注重培养教育。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实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促进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成熟。要根据当前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增强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充实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法,通过学习、培训、考核以及交任务、压担子等实践锻炼,使入党积极分子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掌握党的基本知识,认识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纪律,懂得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

四、突出重点,把农村中的各类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把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把农村中各类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是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重要措施和有效办法。根据当前农村实际,发展党员要做到“五个结合”,突出“五个重点”,解决“五个问题”:一是与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相结合,重点在生产和生活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返乡农村青年以及复员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问题。二是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体现党的先进性要求相结合,按照“双培双带”(即,把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带头致富,致富能手带领群众致富)的要求,重点从有文化、有一技之长、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能力弱化、带头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与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重点从非党村组干部、后备干部、复退军人和农村妇女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村党组织班子后继乏人问题。四是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结合,重点在“两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组织中发展党员,把领办企业的领头人、非公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个体工商户中的优秀分子发展成党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问题,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增添党组织的新生力量;五是与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相结合,重点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有的村民小组无党员的问题。要通过努力,把农村中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有上进心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朝气与活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五、完善机制,确保农村新发展党员质量。

农村发展党员必须严格按照《》和《细则》规定的程序进行,经过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指定联系人培养教育、经考察列为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短期集中培训、召开支部大会表决、上级党委审批、预备党员转正等基本步骤,切实把好发展党员的培养关、考察关、审批关、转正关,严格履行入党手续。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新党员质量:一是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制。乡党委联合区委党校每年举办1至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集中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培训,并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测试。没有经过培训测试的,或测试成绩不合格的,不能发展入党。二是发展党员公示制。对拟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和拟转正为正式党员的预备党员实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三是发展党员票决制。党支部大会讨论党员发展、转正及延长预备期、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应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表决结果应当场唱票、计票、宣布,票决对象必须得到应到会有表决权正式党员半数以上赞成票才通过。四是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各党支部书记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各党支部副书记、组织委员是直接责任人。对于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违反《》和《细则》规定或因有关人员不尽职尽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因违反规定给吸收入党的,不予承认,并在支部大会上公布。要严肃发展党员纪律,规范发展党员程序,坚持“五不发展”原则,即:没有经过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培训的不发展;没有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不发展;没有经过政审或政审不合格的不发展;各种手续不完备的不发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查清或党内外争议大的对象不发展。

六、创新载体,搭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有效平台。

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要根据农村社会结构形态、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包括党小组)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行业协会上,促进党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要通过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发挥农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农村中的一切优秀分子团结到党组织周围,为发展党员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对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100人以下、党建基础较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行政村,可设立党总支;调整后的村党总支隶属乡党委领导。村党总支可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下设若干党支部,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村党总支委员兼任。

要扎实推进“党建带团建”,加大“推优”工作力度,为农村发展党员搭建有效平台。要在抓好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把建立健全共青团组织、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支持和指导团组织开展“推优”工作,使“推优”成为发展农村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和基本平台。

七、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健康、有序、稳步推进。

强化领导责任。要层层建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区、乡党员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制度,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组织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建创先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落实。

制订发展规划。乡镇党委要根据上级的工作规划,研究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的年度计划。各村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也要结合本村或本单位实际以及乡党委的指导性安排,制定本单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以及党员发展的年度计划。要增强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计划地发展,在计划指导下发展,避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配强党务干部。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从实际出发,设置或聘任一名以上专、兼职组织员,并保证把组织员放在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岗位上。要重视党务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抓好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要关心基层党务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保持党务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要把握“大学村官”、选调生下基层、驻农村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在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中的作用。

落实工作经费。要把党建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并确保专款专用。在留存党费中,乡党委将划出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专项经费。对集体经济薄弱、党建经费紧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乡党委将适当给予一定的党建工作经费补助,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南通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近年来村企共建工作,动员全市工商企业与所有行政村结对共建,进一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努力实现聚居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共同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在,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深化认识,增强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百村万户”帮扶工程为载体,积极鼓励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村企结对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去年以来,各镇(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双帮”工作和助推全面小康村(社区)建设,组织推进“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使“以工促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大,成效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1.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去年以来,各结对企业积极参与村企结对工作,主动与结对村共谋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共商发展大计。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结对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通过招商引资,促进结对村快上项目、上好项目,增强村级经济实力。部分村级班子带头领办、创办企业,形成紧密型的共建模式,直接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兴办实事。南通吉利思服饰有限公司积极为吴窑镇钱庄村招商引资,介绍台湾客商投资豆类蛋白提炼加工项目。如皋市双马化工有限公司结对东陈镇南东陈社区,积极实施以企招商战略,目前,经该公司引进的投资5000万元的赛孚机械制造项目和投资1500万元的格林运输公司已相继落户,两家企业正式运营后,可增加经济总量1.5亿元,转移劳动力150人。

2.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紧扣农民致富增收,结对企业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人缘、地缘、信息优势,大力挖掘结对村特色资源,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帮助引进、建设高效农业项目,引导农户与市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帮助结对村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各结对企业去年以来共帮村发展高效种植业项目169个,建成高效养殖业项目167个,促进了花木、湖桑、高效蔬菜面积的扩张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做大做强,尽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去年全市企业帮助挂钩村培训农民1.5万人次,推动了农民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

3.助推了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要求,广大企业针对挂钩村存在的行路难、排灌难、引水难等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帮助挂钩村推进道路、桥梁、农田水利、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容村貌全面改善。去年全市企业为结对村捐助资金共251.58万元。如皋市皋翔水泥粉磨有限公司、南通吉泰服饰有限公司、南通华冠电器有限公司分别捐助水泥350吨、出资5万元、2万元用于结对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南通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出资2万元帮助柴湾镇双楼庄村购进树苗,植树造林。

4.构建了村企双赢局面。在村企共建新农村活动中,部分企业为了解决用工不足的难题,主动与结对村进行用工对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结对村劳动力,此举不仅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南通市恒康海绵有限公司结对丁堰镇鞠庄村,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投资了1.6亿元,新建了恒康家纺园,累计吸纳村富余劳动力300多人。

在充分肯定村企结对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少数企业主的认识模糊不清,没有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对村企共建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行动不快。二是村企共建活动推进还不够有力有效,机制还不够健全灵活,传统式输血比较多,项目式共建、造血型共建比较少。三是镇村主体推动作用发挥还不够,企业参与面还不广,结对共建的不平衡性还比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总结经验有利于我们增强信心,查摆不足有利于今后有的放矢,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好村企共建工作,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

1.从村企共建的实践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可以大有作为。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我们,广大企业通过结对共建这个载体,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改善了农村环境,树立了自身的良好形象,构建了村企之间的和谐关系,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双马化工通过实施村企共建,不但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而且还成功地走出国门,实现了自身的裂变式发展。“双马”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广泛开展合作共建,实现多边共赢,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区域经济大格局中才是谋求长远发展的最高境界。

2.从当前发展的阶段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能够大有作为。当前,如皋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宏观调控趋紧,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的难题,推进村企共建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使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14日下午的座谈会上,不少企业负责人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他们认为通过村企共建,优势互补,能够以项目为载体,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共同发展产业经济;能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共同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能够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在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3.从实现双赢的目标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一定大有作为。村企共建是一项互补、双赢工程,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且可以解决企业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等现实问题。广大企业通过带着感情结缘,带着责任共建,带着义务奉献,努力发挥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各方面的特点优势,必将整体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后劲,进一步开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高点定位,突出重点,明确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目标要求

推进“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深化“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的具体举措,必须坚持高点定位,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商企业全部主动参与村企结对共建,鼓励市内其他各类企业(个人)和市外各类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我市村企结对共建,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市内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筑业总承包一级以上、房地产资质三级以上企业,批发年销售1亿元、零售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规模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信息和资本等优势,加大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村企互动、合作共赢。所有行政村都要主动参与结对共建,深化共建内容,拓展共建领域,努力在发展村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全市参与村企结对的企业要通过“共谋发展、合作开发、产业带动、招商引资、培训就业、公益捐助、帮扶济困、文明共建”等八种主要形式,突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共建和谐农村三大重点,创新思路,创新载体,创新举措,谋求突破。

(一)以村企结对为载体,共兴农村经济。

村企结对工作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因此,要把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村企结对的首要任务。

1.共同谋划发展。村企双方要高度重视结对共建工作,在共同发展壮大村域经济上发挥积极作用。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企业经营者(个人)可以担任结对村的“经济顾问”,发挥企业人才智力、市场信息等优势,以新的经营理念、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工作方法,帮助结对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创业引导和实业指导,为结对村提供智力支持。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企业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广、人缘关系熟、协调能力强,要积极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大力帮助结对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企业经营者(个人)符合条件的,也可按规定程序兼任村主要干部或两委会成员,直接参与村务管理。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运用企业管理的新理念,提高村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共同推进现代农业。企业要积极帮助结对村用发展企业的理念、思路谋划农业发展,推动农业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管理创新,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把农业建设成为技术、资金、效益密集的富民产业和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直接参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鼓励企业围绕花木盆景、栽桑养蚕、外向果蔬、优质畜禽四大高效主导产业,以农业园区为载体,直接投资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鼓励企业把推进“三大合作”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在结对村直接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通过合同定购、定点采购等形式,在结对村建立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扩大当地农副产品直接进入大型超市,进入大中型城市,带动种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积极参与项目合作开发。以项目合作开发为纽带,由企业(个人)提供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结对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共同开发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专业市场。

3.共同推进全民创业。企业要帮助结对村营造支持创业、崇尚创新、鼓励创优的良好环境,推动全民创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配套基地。规模工业企业要围绕自身产业特色,突出围绕主导产品上、中、下游配套产业链的拓宽和延伸,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积极寻求与结对村合资合作,实现产业配套本土化,形成一批经济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配套能力强的企业联合体,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板块,帮助结对村争创“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兴办建设标准厂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标准厂房,为全民创业提供载体。培育创业主体。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人才素质较高、观念理念较新、发展经验较多的优势,以企业成长的经历和经验帮助农村党员干部、农村能人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创业意识。广大企业经营者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帮助村干部转变理念,投身创业,成为“双强”、“双带”型村干部,同时,积极帮助结对村能人实施创业,主动帮助收集在外能人信息,鼓励和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

4.共同推进招商引资。企业(个人)要在符合结对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帮助结对村包装特色产业项目,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借助自身招商平台,通过网上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途径,实现招商建厂、建园、建场等新突破。招商建厂。企业通过自身的信息、市场、人才优势,帮助结对村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无污染、劳动密集、适宜村域的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招商建园。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试验区和示范区,代表着农业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企业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帮助结对村引进工商企业带信息、带技术到村兴办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成一批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园区。招商建场。鼓励和吸引境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各类市场对高效农业快速扩张的引导作用。引进流通企业和农民经纪人。企业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所在村引进流通企业和农民经纪人,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生力军作用,带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

5.共同推进农民培训转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综合素质好的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一要构建培训互动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培训资源和现有的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等平台,采取知识讲座、现场指导、广播电视、网上课堂等培训手段,与结对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培训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能力。二要推动农民转移就业。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用工需求,在挂钩村建立劳动力就业基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与结对村建立就业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帮助结对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帮助农民转移就业、外出就业。

(二)以村企结对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全面小康、推进持续腾飞的基础工程。结对企业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环境建设。

1.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个人)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等方式,积极帮助结对村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帮助加快村庄聚居化修建性详规编制与报批。鼓励企业参与结对村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村庄河道清理整治和防渗渠建设、泵站改造等农田水利建设等,改善结对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加快推进通集中居住点道路、农村危桥改造和农村村组道路建设、管护,确保老百姓出行便利,共同营造“道路平整畅通、交通标志齐全、绿化达标、环境整洁”的农村道路环境。

2.共同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清洁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多种形式参与绿化造林、清洁河道、垃圾处置、户厕改造、秸秆还田等工作,推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全面禁烧工作是二季度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鼓励企业(个人)帮助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秸秆收购点建设工作,积极推广应用秸秆饲料、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为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作出贡献,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卫生村、生态村创建,帮助结对村建成省级卫生村、生态村和绿化合格村。

3.共同参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要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关于“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以集中布局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和“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调整,采取有吸引力的补助政策,让农民将老宅基地置换出来”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关于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的激励意见》精神,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三集中”的要求,全面参与结对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妥善安置农民,复垦农户宅基地,整理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参与结对村进城进镇居住农户宅基地复垦、土地整理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结对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区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发展村级物业,兴建房屋出租,建立或帮助建立物业公司,参与结对村物业管理,提高小区管理水平,共同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帮助结对村创建示范居住小区和合格居住小区。

(三)以村企结对为平台,共建和谐农村。

和谐农村建设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村企结对工作要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共同培育文明新风、共同兴办农村社会事业、共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共同构筑扶贫济困平台为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1.共同培育文明新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结对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尊老爱幼优良传统和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文化建设,通过文化设施共享、文体队伍共建、文化活动联欢等形式,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共建和谐文明小康村。鼓励企业深入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等活动,努力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共同兴办农村社会事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农民公园、体育健身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帮助结对村大力推进有线电视、调频广播“双入户”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3.共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鼓励企业(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4.共同构筑扶贫济困平台。企业(个人)要发挥自身人力、财力、智力优势,采取“一助一”、“一助多”等多种形式,在结对村开展扶贫济困活动。要充分考虑低收入户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源条件、生产能力等因素,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助、送温暖献爱心、创业援助等活动,积极加大对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力度,采取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等形式,做到一户一策,个性推进,扶“志”与扶“智”、“技”互补,“输血”与“造血”、“活血”并举。大力实施“一美元”工程,助推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企业要积极帮助结对村提升“爱心超市”星级,通过捐资捐物等多种途径保证物资持续供给。

三、科学筹划,精心组织,确保“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取得实效

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际行动,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新农村、推进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讲究方法,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要在“对接”上下功夫。结对共建,能否取得实效,既取决于组织领导,更取决于结对双方。市、镇(区)和新农村建设领导组要加强村企结对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和推进。结对双方要增强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企业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结对共建工作,明确专人负责推进,积极参与结对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村(社区)要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迅速、主动地组织与企业对接,争取企业支持,综合村情企情,明确实现村企共建双赢的科学发展思路,努力使广大村民在村企结对中得到实惠。结对双方要建立结对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人员、项目等对接活动,确保结对共建工作快推进、快突破、快见效。

2.要在“共建”上下功夫。结对共建是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结对双方要以共建互赢为原则,积极开展各类共建活动。工商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职责,防止和克服以单纯送钱送物代替共建的现象,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结对村实际,高点定位,科学规划,选准对接项目、制定共建方案、落实共建项目。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强化主体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加强与结对企业的沟通联系,梳理需要结对共建的项目,争取企业支持。结对双方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创新共建方式,打造结对特色,形成结对经验,叫响结对品牌,确保结对工作结出感情,结出友谊,结出成果。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9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省今年和“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扎实推进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具体工作部署,庆才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讲。这里,我从总的方面,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十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产量跃上5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农民收入打破多年徘徊局面,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坚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坚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一免三补”、乡镇机构、县乡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义务教育体制、农村信用社、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扩权强县工作稳步推进,县域经济呈现较强上升势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努力巩固和发展好势头。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仍然很大,县域经济发展还不够快,县乡公共财力较弱,社会事业建设欠账较多。这些问题,反映了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与全省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全面进步的任务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更大的工作力度,认真加以解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充分表明了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总体上看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这一发展阶段。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近*万亿元,人均*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hjt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任务已经历史性地摆在面前。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这些新理念、新举措,为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持。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必然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人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民素质全面提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在农业、在农村。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必须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有效地激活农村市场,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拉动整个经济持续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紧迫的任务、最重要的方面和最薄弱的环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检‘验标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全省发展的重要基础。我省更快更好发展,对农业来说,就是要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实现新突破,农民收入实现新提高。我省既是老工业基地,也是农业大省。只有按工业化思维把农业搞上去,才能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只有加快建设新农村,才能尽快实现全面小康。我省总量不大,不仅是工业和城市经济不大,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大。20*年,全省一产业增加值560亿元,而辽宁超过了800亿元,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都超过了1000亿元。可见,调整优化结构,扩大经济总量,农业农村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推动农卡寸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催化农村社会加速转型,加快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方向转变。实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的过程。我省是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省实现经济腾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性作用。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二、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题。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建

设力度,积极、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要全面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今年开好头起好步,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较大突破。

1、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登上新台阶。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脱离了这个中心,农村其它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从根本上偏离了方向。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尽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壮大农村经济实力。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政策,积极谋划和新上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把规模做大,把产品做精,把品牌做响,不断巩固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特产业,认真组织实施粮变肉、粮变奶工程,深入挖掘和开发特产资源,逐步提高畜牧业和园艺特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以上,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以上,县域二、三产业力争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根本途径是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结构调整、科技推广、组织创新、完善调控等综合措施,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稳定农民收入来源。要积极拓宽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关键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提高组织化程度,搞好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的规模和质量。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坚持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逐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3、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切实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今年要实行“三个高于”的支农政策,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我省实际出发,认真落实国务院的部署,加大对农业“多予”的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国民收人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适时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力度,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推动大中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研究探索放活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发展生产、搞活经营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社

会资金投向农村。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建设新农村的活力和动力。创新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要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努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建立充满活力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村投入不足的问题。深化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设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服务型、法制型基层政府。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造条件促进农村信用社尽快发展成农村合作银行,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转变职能,争取更多的政策性投入,探索和创新农村金融组织,活跃金融市场,逐步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5、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省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就业在县域,农民大部分收入来自县域。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县域,核心是提*域经济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提*乡财政的支撑实力。要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加快发展县域工业。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以项目建没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形陂产业规横。要加强规划和指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快建设进度.推动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人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扩权强县政策措施,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从我省看,广大农村人口除了部分向大中城市转移外,主要的是就近向县域内城镇转移。要把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县城、重点镇的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6、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既要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加强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吸引和造就一批县乡村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研究制定促进城市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城乡各类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智力支持和保障怍用。从农民最直接、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加快乡村公路、电网、新能源、自来水、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村镇改造和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

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化管理水平,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三、切实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任务艰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省里将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特别是县一级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重大问题,缜密研究,超前思考,精心谋划,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牢牢把握主动权。要建立工作责任制,细化目标,落实任务。要加强督促检查,制定科学的目标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加查研究,进一步明确工怍任务、主攻方向和政策惜施,科学指导新农村建没。要加强宣传工怍,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具体措施,及时总结推介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社会各方面的建设热情。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抓好试点示范,坚决防止出现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要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工作部门的事情,而且是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而且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智慧,切实形成政府推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根据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工作指导,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切实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局面。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制定规划、开展建设、落实项目时,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受益。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发展要素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形成广泛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去组织和落实。必须适应新形势,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的核心作用。要认真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中央部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下功夫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着力增强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的本领,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切实用先进性教育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好地组织活动、团结党员、凝聚群众。要加强乡村班子建设,完善农村干部选拔管理机制,选好农村发展的领路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要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要真正关心、真情爱护基层干部,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多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四是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宏观长远、需要深入谋划的大战略,也是一项非常实际具体、操作性强的工作,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作落实。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少说多做,真抓实干。要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搞劳民伤财的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路径转移效益

【中图分类号】D669.9【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转移总量大、跨省转移和省内转移基本持平、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等特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的重要举措。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此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整个社会、城乡之间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较大地提高整个社会总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但是依然有超过70%的劳动力在农村,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缺乏转移到城市务工就业的渠道,必将极大地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促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63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6610万人,比2012年增加274万人;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比2012年增加359万人。在外出农民工当中,举家外出的农民工3225万人,增加150万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呈现增长态势,而且转移的总量较大。值得强调的是,20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65.5%。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外出农民工10061万人,占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的80.3%,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外出务工,在本地务工者所占比例较小。新生代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学历的占20.5%,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占12.8%,这些学历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有64.8%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务工,并偏好在大中型城市择业,在中部、西部地区务工的比例较小,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务工者较少。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之后,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的39%、14.5%、10.1%,所得收入更倾向于就地消费,而老一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带回老家。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民工的身份到城市打工或者其他择业方式而实现的。农村劳动力可划分为积累型农村劳动力、效率型农村劳动力、结构型农村劳动力。所谓积累型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是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由于农村土地有限,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总量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要,由此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效益性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是由于劳动生产技能技术的提升,在农业生产总量和劳动力总数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完成现有劳动生产总量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从而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结构型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相对而言的,即便是在农村生产劳动依然需要那么多劳动力的情况下,由于主要分布于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其能够带来更高的收入,农村劳动力主动放弃了在农村耕作劳动的机会,主动外出务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以此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在外出农民工当中,8871万人在本省内流动,7739万人跨省流动,而在早几年之前,跨省流动的农民工数量远远超过省内流动的农民工数量。其原因在于,近些年来,我国通过各类倾斜性政策措施促进中部、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许多省份的第二、第三产业已经迅速发展,农民工无须流动到外省就可以在本省找到类似工作。但《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是全国性数据,实际上,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以省内流动为主,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以跨省流动为主。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有四种,第一种模式主要以兼业为主,即这些农村劳动力的家依然安在农村,家庭主要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兼业的方式从事非农活动,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家庭收入当中依然占据较大比例,兼业方式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家庭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户数的一半左右。第二种模式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忙时节依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只有在农闲时节短时间地在当地兼业从事务工劳动,此种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三成左右。第三种模式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在城市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长期在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不再从事农村生产劳动,但是这些劳动力的户口依然在农村,通过此种模式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占总数的一成左右。第四种模式是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并在城市定居生活,户口也迁移到了城市,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部分劳动力在农村依然还有承包地、宅基地、自留山等,而部分已经实现在城市定居工作的劳动力,完全放弃了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自留山等,通过此种模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较少。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制度与体制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兼业转移的模式导致资源闲置浪费和其他系列社会问题。目前,兼业模式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通过兼业模式实现转移的劳动力,他们的家依然安在农村,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长期到城市务工,而家庭的其他成员依然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劳作。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特征,而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具有周期性特点,所以,通过兼业模式实现转移的劳动力可能在农忙时节回家务农,在农闲时节回到城市务工,“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求存在周期性的失衡现象”①,产生季节性的“用工荒”。

兼业转移模式下,农村平时的生产劳动主要由妇女、老人承担,农业生产只能粗放式经营,导致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而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又导致宅基地等资源的闲置浪费。除了资源的限制浪费之外,兼业转移的模式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为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农业生产主要由妇女、老人甚至儿童承担,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家庭成员之间长期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遭受非法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给今后的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受到城市的“排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普遍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发达城市,在一线进行生产劳作的大部分是从农村转移而来的劳动力,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先锋,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华商报》记者曾经对此进行采访,受访的大部分民众认为:“城市没有农民工,难以想象”②。

然而,因为缺乏保障,广大农民工一方面在为城市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城市却不断地排斥农民工,严重地伤害了农民工的感情和具体物质的、精神的利益,并对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严重阻碍。

在城市分配过程中,初次分配向资本倾斜,广大农民工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但是所获得的报酬却和付出不相协调,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不仅如此,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缺乏必要社会保障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工始终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按照当前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真正转移到城市进行了极大的限制,许多农村劳动力虽然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户籍仍然在农村,给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带来极大困扰,子女入学问题等亦始终长期困扰农民工。选举权、被选举权、生态环境等政治社会事项的参与权、监督权更是无从得到保障。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组织化程度较低,其权益受到侵害之时无法及时有效维权。

第三,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较低。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1980年之前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4.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1.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的仅占1.8%。由此可见,农民工总体文化素质较低。“调查报告”的数据还显示,高达67.3%的农民工并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而直接进城务工,其职业技能水平的低下可想而知,农民工职业技能的低下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劳动力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及时按照工作的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能力。而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低下,平时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很少掌握专业的职业技能,并且,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较低,其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难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亟待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其掌握一技之长。

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推进,设施农业、集群化农业不断深入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之后,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将长期继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必将日益扩大。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洗脚进城易、洗脑进城难”等诸多问题,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对策措施为:

第一,切实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通过切实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提高经济收入的机会。目前,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低下的实际,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鼓励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并提升转移的效益。继续巩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取得的成果,这实际上就是切实地提高未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劳动力的能力素质。应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各级地方政府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政府及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扶贫组织、农业行政部门、职业院校等,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创造性地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现状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之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具有一技之长,便于在城市谋生、发展。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有效鼓励企业为那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开展专业培训,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第二,推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和社保改革。在制度创新方面,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在于必须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转移、自由流动。当前,有众多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由于受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劳动力无法将其户口落到城市,导致其在城市无法享受各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其子女的入学问题和其他社会保障问题也无从得到保障,这极大地损害了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当前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原有的身份具有极大固化作用,即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到城市工作生活之后,在城市虽然具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甚至部分农民工在城市购买了房屋,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户籍身份的限制,导致他们无法在城市落户,从而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应有的各类福利待遇。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也就是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按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迁入城市,在各类社保、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和城市居民完全相同的权利。除此之外,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之间的均等发展,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条件。

第三,完善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劳动力彻底转移。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是农村劳动力的最后保障,只有在获得了可自由流转的土地使用权之后,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彻底转移到城市。按照现有的土地政策和法律规定,一旦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后,如果将其户口随之迁移到城市,所在村集体可能将其承包地、自留山、宅基地的使用权收回。在这样的政策法律环境下,即便城市准许这些农村劳动力将其户口迁移到城市,但农村劳动力依然有所担忧,一旦他们将其户口迁移到城市之后,如果之前所在的村集体将其承包地、宅基地、自留山等使用权收回,农民就丧失对承包地的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一旦将其户口迁移到城市就无“退路”,为此在对转移户口方面农民心存疑虑。而一旦准许农民按照政策法律的规定流转其宅基地使用权、承包地使用权和自留山使用权,能够为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长期转移、彻底转移。而且,随着农民可自由流转其宅基地、承包地、自留地的使用权,可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四,推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增加转移空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之后,其可能丧失在农村的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权,长期在城镇就业。这就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的就业空间。城镇经济属非农经济,发展城镇经济必须结合当地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等,大力培育适合当地的经济产业。大力扶持各类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吸纳劳动力的作用,促使中小企业向城镇地区集中起来,形成产业集群的扩大发展,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就业的可持续性、高容纳性。中西部地区在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主动学习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实现中小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支持。

(作者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副教授)

【注释】

①徐蓉:“制度变迁视阈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5期,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