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十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十篇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7:34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篇1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配套措施

文/马力景长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的趋势,已凸显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据国家环保部的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2亿吨/年,当垃圾产量超过本地区的环境容量,不仅将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还将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农村垃圾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实地调研了河北省涿鹿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提出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为解决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困境及原因分析

涿鹿县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

涿鹿县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处中国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与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和北京市郊区相接。县城距张家口市区75公里,距北京市区130公里,总面积2802平方公里,总人口352061人,农业人口占80%以上。涿鹿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我国北方广大农村类同,农业人口多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涿鹿县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包括以下四大类:一是可回收垃圾;二是厨余垃圾、泥土尘灰、植物枝叶等可堆肥垃圾;三是不可回收垃圾及建筑垃圾;四是有毒有害垃圾。其中主要是玻璃瓶,无论是重量比和体积比均在50%左右;塑料袋、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占垃圾整体体积的30%;瓜果、皮屑等厨余垃圾占垃圾体积的约20%。在垃圾的产量上,据调查村内人均每日产生垃圾约0.86千克。

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对于菜叶这类的厨余垃圾,拿来喂家禽:其次,可回收并有益的垃圾一般都会“打包”起来,卖给废品回收站;再次,由于农民对垃圾危害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不可回收垃圾以及建筑垃圾在处理生活生产垃圾时显得极为随意,村民习惯性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至林间、道路旁、房屋前后,有些地方的沟渠甚至已经被垃圾堵塞,在池塘水面上,漂浮着许多诸如塑料口袋、发泡塑料、农药瓶等垃圾。根据2013年4-7月对涿鹿县泥海子村内10户居民不定时抽查结果显示,该村村民每户每周的垃圾中,除可回收的部分由村民整理后卖给废品回收人员外,其余不可回收垃圾产生量约为2.5千克/周,全村65户,每周产生的垃圾总量为160千克左右,每月产生700千克左右,而要处理农村垃圾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可是农村自身并没有办法拿出大量的资金,而上级部门也没有专项资金用来处理垃圾,因此造成了农村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的局面: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网络起码应具备的户建垃圾池、村设垃圾回收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已产生堆存现象,不仅影响农村环境,村容村貌,更对村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威胁。

原因分析

垃圾的产生与居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农村生活垃圾大致可以分成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及建筑垃圾等五类。

造成农村地区垃圾处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没有针对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具体实施细则,基层环境执法人员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该如何处理,处罚的力度不好把握。涿鹿县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对垃圾清理与环卫工作进行管理,垃圾处理工作缺少支持。第二,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历史上重工轻农的影响,国家对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较低,尤其在垃圾处理领域,农村地区没有充足资金引入垃圾分选、沼气发酵、高温堆肥、卫生填埋等处理技术。由于无法引入先进处理技术,涿鹿县农村地区主要采取了填埋、自然堆放的垃圾处理方法,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地被侵占,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也破坏了大量地表植被。第三,垃圾处理基础设计建设滞后。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网络起码应具备户建垃圾池、村设垃圾回收点,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农村没有形成完备的垃圾收集、清运、填埋、资源化处理网络,造成了生活垃圾随处丢弃的混乱局面。涿鹿县虽然在一些交通便利的位置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和果皮箱,但是仍无法满足需求,村里也没有指派专门人员对垃圾进行及时收集和清运,造成垃圾成灾的尴尬局面。第四,农户自身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当前农民的收入与教育水平不高,农户主要关心如何提高经济收入,并没有认识到垃圾围村问题的危害,再加上政府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当地许多农户认为垃圾处理与自身并无关系,习惯性将生活垃圾倾倒入河道、水塘中或者随意焚烧。第五,农村垃圾处理量大、处理成本过高。涿鹿县村与村之间分布较为分散,许多农村离最近的垃圾处理站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收集运输过程的成本过高,无法将产生的垃圾及时进行运输,导致垃圾就在本地丢弃。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针对涿鹿县垃圾处理实地调研情况,结合循环经济3R理念“Reduce(减少垃圾)、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循环使用)”,建立了两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于交通便利地区,建议采用“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对于交通不便地区,建议采用“户定点、组分类、村处理、镇监管、县检查”模式。

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对于交通便利通水泥路、柏油路的村庄,生活垃圾采用“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第一,每户村民将各自产生的生活垃圾先进行粗分类,将堆肥垃圾采取生物堆肥或生态循环方式进行处理,将建筑垃圾采取填埋方式处理,将不可回收垃圾转送到垃圾收集池进行集中处置,把可回收的垃圾统一收集后进行变卖。第二,每个行政村成立保洁小组,专门负责生活垃圾的细分和收集。保洁小组成员负责将垃圾收集池的垃圾转运至垃圾生态处理池进行细分类,通过生态化处理后达到再次减量的目的。第三,在行政镇修建垃圾中转站,将各行政村垃圾生态处理池无法生态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至镇上的垃圾中转站。第四,行政镇将垃圾中转站内生活垃圾统一转运至县上的垃圾填埋场。第五,县上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监管,确保垃圾按无害化标准,规范化填埋处理。

户定点、组分类、村处理、镇监管、县检查

对于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村组,生活垃圾采用“户定点、组分类、村处理、镇监管、县检查”的方式进行处理。第一,户粗分并进行初次处理。第二,组细分并收集。第三,以行政村为单位,因地制宜,在不污染饮用水源、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坑,对村保洁人员收集转运的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第四,行政镇负责监管自行处理的村庄是否结合堆肥、生态循环处理等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处理,同时加强对各行政村垃圾填埋工作的指导,确保生活垃圾按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进行填埋处理。第五,县环保局、县城管办不定期对自行处理的村庄开展检查,确保生活垃圾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填埋处理。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

实践证明,对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农村地区,“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更具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减少地区可降解垃圾的定期分埋和堆肥总量。在处理中,还应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配套措施建设,健全环保队伍,并做好垃圾处理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集中收集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新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根据布局合理、方便群众、便于转运的原则,分别建设分类、收集、处理的配套基础设施。第一,建设垃圾收集池。改变以往农户垃圾各自焚烧的方式,在5~10户农户集中居住区域建设固定的垃圾池,原则上每个集中居住区域或院落建设1个垃圾收集池,要求方便群众、坚固耐用。第二,建设垃圾生态处理池。在交通方便的地区修建封闭的垃圾生态处理池,原则上1个村民小组建设1个垃圾生态处理池,要求布局合理,转运方便,垃圾能分类堆放,同时防止因堆肥产生的气味影响周边居民。第三,建设垃圾中转站。在行政镇上选择合适位置建设1个垃圾中转站,将无法生态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至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中转站要求布局合理、方便转运,同时考虑卫生防护距离和污水排放的问题。第四,建设垃圾池(库)。镇政府负责对已修建的垃圾池(库)进行改造,对公路沿线已修建但有破损的垃圾池(库)进行维修加固处理,对主要交通干线的垃圾池(库)进行贴砖美化,以达到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目标。

健全环保队伍

根据垃圾收集、分类、处理方式、作业时间等因素,配置相应人员和运载工具,有序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和生态处置工作。第一,组建环境卫生监督管理队伍,镇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全镇环境卫生检查,监督相关人员落实保洁工作;第二,配齐村组保洁人员,充分遵循村民自治原则,由村民小组聘请保洁员(优先考虑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农村低保等责任心强的人员),原则上1个组设置1名保洁人员,负责将垃圾收集池垃圾转运到组上垃圾生态处理池分类处理,每月清运5次以上,同时负责村、组道路沿线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保洁工作。原则上1个村设2名保洁员,负责将组上垃圾生态处理池中不可回收垃圾转运到镇的垃圾中转站,镇政府相关部门对村、组保洁人员实行月督查、月考核制度。

强化宣传教育

通过环保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意识,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切实做好群众组织动员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居民在垃圾处理、保护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使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文化的思想融人农民的生产生活,渗透到村民的衣食住行,进而使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增强。

主要

参考文献:

[1]张华伟.山东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4):105-107.

[2]张立秋,张英民,张朝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3(1):47-50.

[3]荆涛.吉林省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理的建议[J].科技资讯,2012(30):122-122.

[4]马香娟,陈郁.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分类收集设想[J].能源工程,2001(1):49-51.

[5]李妍,高贤彪,梁海恬.农村生活垃圾三化体系运行模式设想[J].天津农业科学,2012(3):149-152.

[6]陈群,杨丽丽,伍琳瑛.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6):51-54.

[7]肖玲,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3):65-68.

[8]吕国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思考[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11):59-60.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篇2

一、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在农村日常生活中或为农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一)农村生活垃圾成分

根据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检测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物理成分(见表1)可以看出,农村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和灰土为主,二者含量之和介于75.6%―88.3%之间。近年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成分变化较大,厨余垃圾含量和含水率增长较为明显,纸类和塑料含量逐步提高,灰土含量有了大幅度下降,2014年的灰土含量比2010年下降了约36.8%,其他组分变化不显著。

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的家禽饲养逐渐减少,厨余垃圾利用率降低,致使大量厨余垃圾进入生活垃圾,这也是导致生活垃圾含水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二是农村燃料结构有了较大改变,较多的农村地区由燃煤改为燃气,农民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表现为生活垃圾中灰土含量大幅度下降。

对比表1和表2可知,农村生活垃圾的厨余垃圾含量和含水率正在逐渐提高,依这种趋势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会更加趋近于城区生活垃圾的物理成分;同时农村生活垃圾中灰土含量还是远高于城区,而纸类和塑料则远低于城区。

(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

据调查,农村地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86kg/d,表3是北京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2009―2014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2014年生活垃圾总量为251.78万吨,人均约0.80kg/d,略低于全国平均值。

2009―2012年间,北京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变化不大,但2013―2014年有大幅度增加,同比增长了6.62%和13.8%。除人口增长因素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率的提高和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

(三)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方式

1994年以前,北京市城市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范围,当时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简易填埋为主。1994年建成第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阿苏卫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始改变简易填埋的方式。截至到目前,北京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9座,设计处理能力14791吨/日,包括12座填埋场,6座综合处理厂和1座焚烧厂。目前,收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基本都能进入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主要采用两种收运及处理模式。一种是“压缩转运”模式,收运流程为“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理”,通过建设镇(乡)压缩式转运站,转运站前端配备中小型收集运输车到各村巡回收集垃圾,运送到转运站压缩后,再由转运车运送到区(县)垃圾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另一种是“直运”模式,收运流程为“村收集区(县)运输区县处理”,即不建设镇(乡)一级的压缩式转运站,代之由每村建设一座垃圾收集站(或垃圾房、收集点),收集生活垃圾,存满后由区(县)环卫部门运送至区(县)垃圾处理设施处理。

二、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再利用率较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2014年同比增长了13.8%(见表3),超过了城乡垃圾产生量增长的平均值。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垃圾成分以有机物成分(厨余)为主,玻璃、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质的比例相对不大,并且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农村地区垃圾成分与城市地区垃圾成分趋近,无机物含量尤其是灰渣含量大幅降低,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增加对原有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生活垃圾成分的变化决定了前端的分类模式、中端的收运方式和后端的处理技术,农村生活垃圾物理成分的复杂多样性增加了收运和处理的难度。

(二)投入不足,设施老化,专业化水平低

北京农村的垃圾收集车、村级中转站和转运车辆的配备标准主要是依据《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现有设施严重老化,且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占比的增加,部分行政村垃圾桶缺失或损坏严重,垃圾房(箱)的数量过少,服务半径超出国家或地方标准,垃圾收集车数量少,未达到相关排放标准,且存在垃圾遗撒现象,造成“二次污染”。同样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保洁员配备标准参差不齐,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较低。转移支付给区县的农村垃圾处理经费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政策保障,各级行政部门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做到专款专用,虽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标准在不断提高,但财政的支持力度不能同步,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难度,对于财力薄弱的区(县)、镇(乡)和行政村表现尤其突出。

(三)体制不顺,规划缺失,责任制难落实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制不顺。部分区(县)由农委主管,部分区(县)由市政市容委主管,还有些区(县)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由市政市容委主管,保洁员队伍和清扫保洁则由农委负责。这种交叉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权责不清,不利于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统筹管理。在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上,没有制定涉及市、区(县)、镇(乡)、行政村四级管理机构的整体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和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农村厨余垃圾和灰土就地消纳设施建设标准偏低,存在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有些区(县)收运未做到全覆盖,部分生活垃圾未进入正规终端处理设施。

三、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

北京农村地区既是首都区域发展的空间和载体,又是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农村环境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健康,也关系到每个北京人的切身利益。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要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破除城乡垃圾管理二元结构,加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治理投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一)因地制宜,建立运行高效的垃圾处理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共建,服务共享”的原则,制定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打破现有区(县)、镇(乡)、行政村等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跨区域的“收集―运输―处理”垃圾物流体系,利用市场调控功能,优化配置垃圾处理资源,集约环卫运行成本,提高环境治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形成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就近处理与区域处理相结合的设施设备布局。针对平原、山区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垃圾收运处理技术路线,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原地区,将生活垃圾全部运到区(县)终端设施进行处理;人口相对分散的山区,建设区域性垃圾处理设施,尽可能采取就地处置的方式进行处理。

针对当前垃圾处理技术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垃圾中厨余垃圾和灰土就地处理技术的选择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技术成熟可靠,污染可控;二是处理设施简单,易于维护;三是投资运行成本低,性价比高;四是最终产品的资源化和排放的无害化。

(二)统筹兼顾,构建运转协调的垃圾管理体系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出发,统一协调,明确分工,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垃圾管理机制。市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负责全市治理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制定地方性法规、政策、标准及考核办法。各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逐级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安排专人负责,建立长效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环境卫生行业管理部门将城乡统筹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明确负责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机构,保障足够的基层管理和作业人员编制。农村工作部门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优势,作好群众工作,配合行业部门共同实现管理目标。

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农村地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的公共支出。垃圾收集、运输、中转站设施设备的建设,采取总体打包、整体立项,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农村生活垃圾日常管理运行经费由属地政府负责解决,统筹使用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

(三)着眼长效,形成多元参与的垃圾治理体系

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需要村民个人、村集体、社会单位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村规民约在农村事务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破坏环境,人人爱护环境,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规范投放垃圾,不以私利接纳外来垃圾,需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能动作用,以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鼓励村民自筹,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清扫保洁、收集运输的市场化运作,也可以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行村庄保洁和垃圾清运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支持政策,采取公开竞标、整区县打包委托经营等方式选择专业的保洁队伍或环卫公司。

研究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以奖促治政策,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以奖励换取机制,以奖励促进自觉,以奖励培养习惯。对于治理效果好的村庄,树立标杆,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专门用于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庄环境改善,使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各方认识到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把资金用在前端的污染防控,而不是把资金用在末端的污染治理。避免形成“村民挖坑卖土、收垃圾填坑挣钱、政府非正规治理埋单”的恶性循环,而是形成“村民爱护环境、环境产生收益、收益投入环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颖,许少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对策[J].市政技术,2007(7):62-63.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篇3

关键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23-02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①。村民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趋于城市化,垃圾自然而然的也趋于复杂化,除了原来的农作物垃圾和基本的易于处理的生活垃圾外,含有有毒成份且容易造成空气和水土污染的电子垃圾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农村居民对于不当处理电子垃圾产生的污染缺乏了解,因此如何解决农村垃圾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又因为农村聚居地相对分散,政府的管理难度加大,因此农村垃圾问题长期疏于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各界学者针对该问题也都做出了不少的研究和对策,但是效果不够理想,该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问题的重点就在于没有做到在源头上就对这些垃圾实行分类运收。

据统计,目前农村人均日生活垃圾量为0.86kg,全国农村每年仅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就已逼近3亿吨,约为城市生活垃圾的70%-80%;且每年正以10%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东西坏了都拿去修,现在各种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东西还没有用坏,就要赶潮流换新的,更别说会拿去修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农村垃圾量的猛增。日益增长的农村垃圾量与垃圾处理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村垃圾问题的主要矛盾。

一、中国农村垃圾处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投入

2014年,农村生活环境卫生建设投入170亿元,而城市生活垃圾建设固定资产投资495亿元,几乎是农村的3倍②。而且农村垃圾处理经济来源单一,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和村民垃圾处理收费难以推行。

(二)缺乏专门处理农村垃圾的成熟技术

农村垃圾虽然是日趋城镇化,但是和城市垃圾还是有本质区别,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的情况不同,如果完全照搬城市垃圾处理方式,很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处理不当等问题。然而农村魍车姆偕蘸吞盥竦壤圾处理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全部的农村垃圾了。

(三)农村聚居地分散,缺乏专业的环卫工作人员

农村基层垃圾处理人员和机械数量不足,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人员结构的原因,环卫工作人员较少,年龄结构偏大。农村环卫工作人员缺乏专门的指导准则和岗前培训,影响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管理质量。

二、上海崇明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的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③。全岛共13个镇,3个乡,常住人口70多万,平均日产生垃圾量800多吨。崇明县政府因地制宜,创建了一套以农户收集垃圾为基础,垃圾中转站运收为辅助,垃圾综合处置场处理为主体的垃圾处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更是引进了专门的湿垃圾处理设备,实施干、湿垃圾分类投放,运收,处理。经过实行,崇明岛的垃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一)崇明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按照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乡镇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进一步提高湿垃圾分类减少及资源化利用率,崇明县有关部门按照就近就地,集中处理的原则,支持各乡镇新建了一批湿垃圾处理点。

以元六村的一处湿垃圾处理点为例,该处理点远离村民聚居区域,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内置专业处理设备。据介绍,工作人员将收集来的湿垃圾处理后,放入发酵池,加工制成有机肥料,用于附近村民的农业生产。另外,湿垃圾处理点将实行专项收集―专项运输―专项处置模式,湿垃圾处理点的设立,降低了处置垃圾的运输成本,同时也有效控制了垃圾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二)实施高效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后的变化―崇明丰乐村为例

1.垃圾明显减少

根据“分类减量,无害处理”的垃圾投放原则,村民们在源头上就可以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地分类,把可以直接循环利用的垃圾收集起来以一定的比例来换取有用的生活用品。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平时的垃圾投放量。该村的垃圾量比以往减少将近一半。

2.环境压力大大减轻

餐厨垃圾经无害化处理后,变废为宝,成了有机肥被回收利用。“湿垃圾”在收集途中减少了对路面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垃圾的总体体积,节约了垃圾填埋的空间,减轻环境压力。

3.村民积极参与

在对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的操作过程中,村民们都积极地参与,这样政策的实施,使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好处,因此也更加热衷于对垃圾分类这样的工作。该政策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人都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中。

所以我们在崇明当地原有的垃圾运收模式上提出改进: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合理处置。

三、应对策略

(一)加强环保意识,实现垃圾减量化

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农村垃圾的数量在迅速增长,但是专门针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方法却还没有跟上垃圾数量增长的速度。因此在还没有研究出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之前,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数量才是现在最为恰当的可行之策。

(二)推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

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分类运收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关键步骤。只有先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分类,才能实现对可回收垃圾的循环利用。这和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循环利用,不仅减少垃圾数量也使垃圾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也只有先对垃圾进行分类,才能更有效地针对不同的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理。

1.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自然是指可以直接回收循环使用的废品。都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从宏观环境经济角度来看,所有物质所蕴含的能量是守恒的,这些能量只是从一种物质形式转换成另一种物质形式,但不可避免的是在转换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损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一切放错位置的资源,从更大程度上实现垃圾循环使用。

2.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虽然不属于可回收垃圾,却是利用率最高的一种垃圾。厨余垃圾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比较多,除含大量的有机物外,还富含氮、磷、钾、钙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因此厨余垃圾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对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可以将其转化为肥料供农作物生长使用。此步骤正是实现了农作物能量的“循环利用”。

3.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主要就是指建筑垃圾。在农村,农户自己盖新房子或是翻新旧房子都是近几年来很常见的现象了,这无疑会产生不少的建筑垃圾。虽然农村的建筑垃圾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和城市偌大的建筑工程所产生的垃圾数量相比只是寥寥。因此农村并没有专门针对这种垃圾的运收、处理政策。

(三)垃圾正确处理,实现垃圾无害化

1.可回收垃圾

对于可回收垃圾,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处理技术,对这些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变废为宝。回收废纸经过加工处理成为造纸的原材料,从而可以节约木材,减少对树木的砍伐速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回收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等转换为原材料;将废钢铁重新冶炼进行循环使用,从而节约原材料,保护环境。

2.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虽然是加工循环利用率最高的一种,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处理起来最简单的垃圾。厨余垃圾如果没有被正确的处理掉也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危害。在很多地区,村民让家里养的家禽、牲口直接以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厨余垃圾为食。这使得很多有害物质在这些动物体内储存,当人们长期食用后,会引起很多疾病。因此一定要对厨余垃圾进行严格有效的处理。

3.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经过恰当的处理后很多都可以被作为原材料重新使用,节约资源。但是很多地方都将建筑垃圾随意丢弃、堆放,或者是随着其他垃圾一起被填埋处理。这样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实在是太过可惜。

只有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垃圾进行最合适的处理。三个处理步骤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崇明当地原有的垃圾运收模式上提出改进: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合理处置。对该模式加以普及和推广将为广大农村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提供帮助,深层次地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为建设美丽新农村出一份力。垃圾的分类收集能够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让农民每一个人参与到环保当中来,形成主人翁意识。

我们还应该要从自己做起,将保护环境和垃圾分类的理念带给更多人。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蚴凳翟谠诘靥岣吒多人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凤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3).

[2]曹艳乐,杨洁,朱阳光,王桢桢.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的效益评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4).

作者简介:

李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支雯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篇4

【关键词】垃圾处理现状问题建议 

在我国,农村区域占国土面积的90%,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生活垃圾的污染已逐渐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形式。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根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3亿t,约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75%,并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 

近年来,为应对农村生活垃圾产出量逐年上升的趋势,黄山市采取了清洁工程全覆盖,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黄山市歙县郑村镇为例,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发放问卷,深入访谈等形式,了解郑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却日益显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綠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安徽省黄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时期黄山将实现综合实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生态环境更佳、城市乡村更美、文化特色更浓、人民生活更好、文明程度更高的目标。近年来,黄山市政府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引进资金和第三方进行垃圾处理工作,但农村垃圾处理仍存在种种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黄山市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歙县区域概况 

歙县郑村镇位于歙县城西郊,距县城五公里,北邻富埸镇,西、南与徽州区相毗邻,是部级著名旅游景点棠樾牌坊群、郑氏宗祠所在地。方圆42平方公里,距县城8公里,距黄山机场30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57人,全镇地势平坦,村内、村间水泥、柏油路相连接。皖赣铁路、慈张线穿境而过,丰乐河沿埸田、梅村、向杲、郑村、潭渡村顺势而下。 

本文结合歙县当地具体情况,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郑村镇进行调研,走访了郑村和潭渡村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实地调查了当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郑村镇村民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看法,了解村民日常生活中对于垃圾的处理是否正确。 

访谈法:对郑村镇垃圾处理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郑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村民处理垃圾的方式 

在收集的数据中显示,村民平时大多选择将垃圾丢在固定地点,所占比例高达81%,,很少人选择将垃圾掩埋、焚烧、直接丢在河道或路边,所占比例均小于10%,分别为7%、8%、4%(见表1)。从数据可以看到,居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较为合理,并没有乱丢乱放,这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是一个十分可观的现象。 

(二)垃圾收集点的情况 

所调查的100名居民中,有92人表示在自己的家附近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剩下的8人则表示自己家附近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这说明歙县的垃圾收集点摆放较为合理,有助于居民整理垃圾,不同于以往在农村没有固定的垃圾处理点致使居民随地扔垃圾的现象。 

而在这些当中,85%的居民表示对于垃圾收集点,政府会定期派人来清理。只有8%的村民表示垃圾收集点是由自己去清理的。而有4%的人说自己家附近的垃圾收集点无人清理,剩下3人则表示自己不清楚垃圾收集点的清理状况(见表2)。大致来说,如今歙县的垃圾处理已经较为可观,政府也十分关注垃圾清理,这对于歙县的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我们所了解,歙县垃圾处理主要由清扫保洁公司全天保洁,在农村设置各个垃圾桶然后由政府雇人每天清理。将清理的垃圾收到一个比较大的垃圾房里,目前城区有两个垃圾处理中转站。这些垃圾收集起来后压缩拉到屯溪进行填埋处理进行标准化排放。 

(三)所在村环境状况 

由表2可以看到,被调查者所在村的环境是比较好的,其中只有4人表示感觉自己村环境不好,垃圾很多很脏。分别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村的环境很脏、个别比较脏、比较清洁,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歙县的环境是良好的,村民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也是比较满意的。这可能与垃圾收集点的存在有很大关系。 

而对于环境不好的主要原因问题上,村民缺乏环保意识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农村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所以在环保意识上也是较为缺乏的。也有很多人认为是环境差是因为村里没有集中地垃圾收集点,以及政府缺乏宣传,对垃圾处理不够重视。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的经济不够发达,缺乏必要的完善的设施。而政府可能更注重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被调查者对所在村垃圾处理的满意度 

总体来看,歙县的垃圾处理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没有人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但是表示非常满意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的居民只占被调查者总体的5%,说明还是有很大空间去改进农村垃圾处理的。有一半以上的群众觉得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是令人满意的,也有34%的人士认为一般,因而总体来说歙县的垃圾处理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五)环保宣传的力度 

从表3来看,歙县的环保宣传力度不大,被调查者中只有32%的村民说是经常有环保宣传的,也只有34%的人士表示偶尔会有环保宣传,而表示基本上没有或者从来没有宣传的也占到了34%,说明政府对环保的宣传并不到位,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六)村民对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对于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多设置一些垃圾收集点和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是广大村民热切希望的。另外还有一些人建议建垃圾站并且政府来统一处理。还有少部分人则是认为是对垃圾进行处理后作为肥料,以及让政府补贴建沼气池。从这些建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村民把解决措施寄托在政府的行动上,在前期的改进上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四、结论 

(一)歙县农村垃圾处理现状总体较好 

第一,村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较为合理,乱丢乱放现象非常少。调研发现,仅有4%的村民将垃圾直接丢在河道或路边。 

第二,垃圾收集点的设置和处理较好,村民对于周围环境较满意。调研发现,92%的被调查者家附近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其中85%的居民表示对于垃圾收集点,政府会定期派人来清理。大多数村民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比较满意。 

第三,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垃圾的处理。调研发现,近年来,省政府和中央财政部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来保护生态环境,歙县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垃圾的处理,积极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机制,进行“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歙县未来的农村垃圾处理将会越来越好。 

在所调研的对象中,大部分人都建议能够多设置一些垃圾收集点,也有一大部分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宣传,以此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另外还有一些人建议说建垃圾站并且政府来统一处理。还有少部分人则是认为是对垃圾进行处理后作为肥料,以及让政府补贴建沼气池。从这些建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村民把解决措施寄托在政府的行动上,可能前期的改进上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二)存在的问题 

歙县农村垃圾处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农村垃圾目前无法达到无害化处理。由于技术缺乏和成本较高,目前歙县农村垃圾处理只能尽量减小污染而不能完全达到无害化处理。 

第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不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加上偏远山区农村居民分散不集中,导致垃圾处理过程艰难,难以顾及到每个人。 

第三,村民环境保护观念不够。调研发现,歙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保洁意识相对较差。村民小农意识浓厚,集体意识不强,希望扔垃圾的时候垃圾箱离自己越近越好,可是垃圾箱的摆放却又希望离自家越远越好,加大了垃圾处理的难度。 

第四,政府环保宣传力度不够。调研发现,被调查者中只有32%的村民说是经常有环保宣传的,表示基本上没有或者从来没有宣传的占到了34%,说明政府对环保的宣传并不到位,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五、建议 

(一)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要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的理念,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墙报和文艺活动等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法规,使其充分认清生活垃圾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后果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其环境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农村垃圾处理的相关投入不足,这会直接导致处理中的各种困难,比如收集缺钱,从而导致收集不积极;比如清运成本大,从而不及时清运等。这些都明显需要更多、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科学发展观一直强调统筹发展,其中城乡统筹是重要一环。垃圾处理不能把城镇和农村割裂开来,有必要建立专项资金和财政转移资金,投入资金人力,做出长远规划、完善制度、多方筹措,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三)政府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规划,使得垃圾站点等位置更加的合理 

通过调研发现,歙县部分农民对垃圾站点的设置不够满意。政府应完善环境保护的规划,合理设置垃圾站点。 

第一,可以新建、补建收集站。补充建设一批环保型收集站,结合新区建设、老旧小区出新和道路、绿地建设,设置建设垃圾收集站。 

第二,升级改造保留的收集站、转运站。根据场地条件,对保留的站点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先进压缩工艺,设置负压抽风除臭系统,实现密闭化作业。 

第三,分流超负荷运行收集站的垃圾量。对卫生防护距离满足要求,但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的收集站,通过大型转运站使用、选址新增收集站、升级转运站、将垃圾分流至周边条件较好的转运站或调配垃圾车直收直运等方式,降低日转运规模,变为带压缩功能的垃圾收集站,减少扰民现象。 

参考文献: 

[1]杨荣金,李铁松.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J].環境科学与管理,2006,(7).

[2]张卫明.植物资源开发研究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金霞,李玉敏,白军飞,等.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污特征、处理现状与管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篇5

关键词农村废弃物;废弃物处理;现状;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21-021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许多城市积极加强了关于生活垃圾的管理,然而农村生活垃圾情况仍不容乐观。我国农村地区废弃物产量大、种类多,增长迅速,不仅对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而且破坏农村空气环境,甚至威胁到村民的身体健康。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应实施有效措施坚决做好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工作,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废弃物处理模式,促进农村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1我国农村废弃物处理的现状

1.1农村废弃物量大且污染严重

据调查,目前我国仅农村垃圾产量就高达人均0.2kg/d,为城市生活废弃物产量的7%~8%[1]。这些巨大数量的农村废弃物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不仅导致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污染,而且燃烧产生的二英等物质造成空气的再次污染,乱丢弃的生活废弃物更会招致蚊虫、鼠疫等,成为诸多疾病传染源头,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

1.2处理手段单一

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生活废弃物处理方式主要有焚烧、填埋和堆肥,这3种方式各有优劣[2](表1)。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很少使用燃烧和堆肥处理方式,大多都是进行简易的填埋处理,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由于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基础环保设施落后等,因而无法提供专业的垃圾收集处理服务。生活垃圾直接丢弃或倒入沟渠,缺乏专门的定点收集站,垃圾处理基本处于无序化管理状态。

1.3城市废弃物转移到农村处理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也为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带来困扰。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相关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市容市貌得到一定改善,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有所缓解。但城市垃圾处理中,大量的垃圾被转入郊区或者一些农村地区填埋、堆放或者燃烧。据统计2012年我国每年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约为1.7亿t,无害化处理率占84.8%,其中垃圾填埋处理量为1.1亿t,而这些都被转移到农村生活地区,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3]。

2我国农村废弃物处理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废弃物处理意识薄弱

农村废弃物管理属于公共服务性质,村民无需付费即可享受环境资源,甚至破坏环境也无需承担后果,这种搭便车现象导致了人们过度地使用公共资源和随意丢弃垃圾污染环境,造成了垃圾无人管、环境治理难的局面。城乡二元制的经济发展思路使得政府更加重视城市发展,在农村废弃物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公共服务缺位,忽视农村环境的改善[4]。

2.2政府对废弃物处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政府关于环保资金的投入近几年来已有所增长,然而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大部分资金仍偏向城市,对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数量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此外,农村废物环境保护属于公益事业,回报率很低,对于社会资金的吸引力较弱。乡镇地方财政资金缺位,无法提供垃圾处理资金,直接导致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落后,环卫体系建立存在障碍[5]。

2.3废弃物处理的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处理废弃物的物流手段相对比较滞后,缺乏明确的分类要求与规定,人们对于垃圾源头分类意识不强;收集环节也未进行专业的分工,没有专业的收集工具与人员,缺乏专门的垃圾收购站点等;处理环节一方面由于村民居住较分散,集中处理难度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投资限制而无法购买专业的垃圾收集处理设备,也难以建立垃圾处理厂。

3我国农村废弃物处理模式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因而对于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的人口、自然、经济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

3.1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居民居住集中,城镇化水平较高,生活垃圾产量大,可回收利用成分相对比较多,因而在进行废弃物处理时可借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图1)[6]。居民将平时的生活垃圾放置于指定的垃圾站点,再由专门的收集人员进行收集,分拣出有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则运往村集中站点,然后定期转运至附近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再次分拣回收,或者堆肥、卫生填埋等处理。在此过程中,若能加强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源头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则可避免收集时的分拣工作,可以直接将分类收集到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或者运往转运站点进行最终处理。在垃圾收集环节各村需要发放一定数量的垃圾收集容器,修建垃圾储存站点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门的垃圾收集人员和收集工具。垃圾转运点则应尽可能辐射到周围村,设置于乡镇附近便于垃圾的运输和转运。最终处理则应由几个县政府统一设置垃圾填埋场或堆肥场,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垃圾得到集中处理,并以此获得规模经济。

3.2经济落后地区

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都比较偏远,道路不通交通不便,造成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比较困难。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垃圾,任其随意堆放会导致农村环境的不断恶化,因而需根据偏远地区农村特点采取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图2)[7]。落后地区居民大多都有主动回收垃圾的习惯,会主动将有用的垃圾进行废物再利用或直接卖到废品收购站,因此每户产生的生活垃圾就相对更少了。由于地区偏远,垃圾产量较少,因而可以不需要设置专门的垃圾站点和配备专门的保洁人员,只需安排专门的垃圾收集车定期在村里进行垃圾收集,每户村民只需将自家无用的垃圾送至垃圾车即可,这样既能达到垃圾收集的目的,也能减少一部分垃圾收集成本。收集后的垃圾进行简单分拣,将其中无用的废物(如煤渣等无机物)进行填埋或堆肥处理,有用的废物可以由垃圾收集车转运至县里的集中处理点进行再次分拣、回收利用或者堆肥处理。

4我国农村废弃物处理的建议

4.1增强村民环保意识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农村地区村民的环保意识仍不高,农村污染甚是严重,因此要加强农村废弃物管理的宣传教育。除了经常性的环保教育外,应每年设立“环保宣传月”进行环保教育,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应设立警示牌等,禁止村民乱丢弃垃圾。此外,也可考虑采用强制性措施限制村民乱倒垃圾,转变村民传统的价值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废弃物处理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8]。

4.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在农村废弃物的管理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带动民间资本参与共同解决我国农村废弃物问题。一方面国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废弃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从事农村废弃物处理企业的收益,从法律上支持和保护从事农村物流的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废弃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构建信息平台等,为农村废弃物处理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9]。

4.3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

发展第三方物流参与到农村废弃物物流中,既能实现废弃物处理的减量化和无害化,也能有效地解决危险废物分类及回收、运输、存储、交换、加工利用等。

4.4确立农村废弃物处理模式

根据不同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不同,有必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废弃物处理模式。对于发达地区的基本策略可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使废弃物的处理达到规模化、产业化,使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则可采取村民自觉收集,最后集中处理的模式,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10]。

5结语

人们应关注废弃物的产生所带来的危害。相比城市生活废弃物,农村废弃物污染更为严重。其产生量大,处理方式简单,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而且危害人们身体健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迫切需要从农民、政府和企业等主体出发,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废弃物处理模式,采取相关的对策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提高农村废弃物的处理效率,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6参考文献

[1]杨莉,谢刚.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案的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336-337.

[2]吴浩.四川省中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方案评估和优选[J].四川建筑,2004,24(3):13-14.

[3]付素霞,田磊.农村垃圾处理的路径选择[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11):163.

[4]李远.新农村应有新环境改变四个“严重不足”[n].人民日报,2006-04-06.

[5]刘红梅.刍议农村垃圾管理的探讨[J].经济管理,2011(6):275-276.

[6]陕永杰,孙勤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模式应用进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4):81-84.

[7]乔茂先.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农业,2010(9):80-81.

[8]张秀金,张燕妮.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和优化对策[J].科技向导,2013(29):34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篇6

【关键词】垃圾环境处理模式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在农村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农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相对于城市生活垃圾,虽然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少,但是由于农村居民长年的生活习惯,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往往比较差,垃圾通常都是随意丢弃和堆放,加上村镇卫生管理工作难以展开,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导致村镇中的路边、沟边、河边堆积了很多垃圾,这些垃圾会直接进入河道或者随着降雨将其中的污染物带入河中,成为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大幅提高,超过环境容量,且被简单堆置,散发恶臭,孽生蝇、蚊、鼠,对在农村生活居民的的生存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对农村生活垃圾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治理,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农村生活垃圾

1.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

农村生态系统中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厨房废弃物(废菜、煤灰、蛋壳、废弃的食物)以及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碎纤维、废电池以及其他废弃的生活用品等,组成成分十分复杂。

2.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回收利用情况

农村地区历来有回收废旧物品的习惯,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也随之加大,然而废品回收的品种确越来越少,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措施,致使大部分垃圾如有机垃圾得不到合理的收集与处理处置。目前,废品回收以包装废品如塑料、纸类、金属、玻璃等为主,而且纸类、金属类和塑料瓶类包装废得到了较为广泛和自由的回收利用,废塑料瓶的利用主要以经济价值较高的pet瓶(如可乐瓶等)、pp、pe中空容器为主,但由于塑料袋其价值较低,只有很少被回收,大部分被当作垃圾丢弃。目前,大多数的废品收购人员并不回收塑料袋,除了个别人员回收品质较好的塑料袋,收购的价值不等,一般为0.30-0.40元/千克,致使大量塑料袋使用后被弃之于村庄四周,形成“白色污染”。回收方式主要为回收人员上门回收废品或是在垃圾倾倒点分拣废品。但是在我国,这些活跃在农村的废品回收人员尚处于自发状态,其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目标,有收购站要的就收;如果不要,虽然是有用的废品但也不收,对于一些利润低而且处理难度大的物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农村和城市生活垃圾在组分和性质上基本与城市生活垃圾相似,只是在组成的比例上有一定区别,有机物含量多,水分大,同时掺杂化肥、农药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废弃物,因此据有其鲜明的特点,有害性一般大于城市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有机物含量多,放置时间较长,会孽生多种微生物、病毒及蚊蝇,特别是含有毒有害城市生活垃圾废物时,如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化学物质、病原微生物等通过环境介质——大气、土壤、地表和地下水体进入生态系统形成化学物质型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不可逆生态变化。其具体途径取决于农村生活垃圾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而且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所在场所的水质、水文条件有关,如有些可以通过蒸发直接进入大气,但更多通过接触浸入、食用或通过进入受污染的饮用水或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传统模式

传统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中,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露天堆放,有的甚至被堆放于河道两旁,形成了垃圾绕村围河的现象。生活垃圾的任意露天堆放,任雨水冲淋,形成了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垃圾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以及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被雨水冲刷后,混合流入农村居民的。地表饮用水源,是对农村居民饮用水健康的极大威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不少农村己经意识到生活垃圾的危害性,为了达到“村容整洁、环境卫生”的目标,对堆积于村内的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村的垃圾进行了填埋、焚烧等处理,但仍有部分尚未处理,仅是将污染进行了地点转移,没有做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而焚烧和填埋也只是露天焚烧、简易填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不仅污染了大气和土壤,也为以后的环境健康埋下了隐患。

2.垃圾收集池式集中清运处理模式

这种方式相对于模式一,在村中建造了若干水泥式垃圾收集池,每个收集池辐射服务周围的约十几户农村居民,每户将自家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投放于垃圾收集池中,然后每户轮流派人定期派人将池中垃圾清运到远离村庄的垃圾集中处理点,进行填埋或焚烧。这种管理模式基本上改变了垃圾在村中乱扔乱放的局面,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管理有了一套较为稳定的路线。调查中的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采用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就是垃圾在收集池中仍处在一个露天堆放的状态,不仅影响村容,如不及时清理垃圾堆放久了会产生臭气,而且水泥建造的垃圾收集池由于没有采用任何防渗防漏措施,在雨水冲淋下仍会对环境卫生健康产生威胁。

3.村、户收集相结合集中清运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目前新农村中垃圾收集清运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首先每户家里都各自有一个垃圾桶,每天的垃圾用垃圾袋混合收集于垃圾桶中,同时在村主要道路上设置若干垃圾收集箱,主要为来村庄观光旅游的游人投放垃圾提供方便,村设有专门的垃圾收集人员定时将每户和垃圾箱的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到垃圾收集点进行处理。这种模式主要在建设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村庄中推广较多,这种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垃圾袋装化也便于清运人员收集运输,村容较整洁,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很少见。但处垃圾的最终处理还不是很理想,简易填埋的方式还仅是将污染转移,没有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的相关建议

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协作,制定相关政策标准,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式,才能改变目前这种乱堆乱扔垃圾现象,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涉及的面广量大,只有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是根本所在,建议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协议,保证自己家的生活垃圾分拣收集后都能投放到自家或村内设置的垃圾桶中。

2.实现垃圾的集中存放。根据地形、住户分布和服务半径情况,选择适当的位置建立地埋式全封闭垃圾中转站,实行垃圾集中存放,既可避免乱倒垃圾,也有利于下一步对垃圾的统一清运。

3.专人负责,集中清理。各村通过签订协议承包给个人和雇佣清洁人员等方式对村民定点堆放的垃圾日产日清,并运往中转站。

4.垃圾清运处理系统资金到位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专款专用,避免挫伤广大村民对整治环境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苏杨.马宇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篇7

自开展“四级人大代表回选区访选民,助力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活动以来,**镇人大紧紧围绕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组织各代表小组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调研方式,全面了解全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情况,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全镇的基本情况

**镇共有17个村,集镇区主要集中在**集镇和**集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突击清理暴露垃圾阶段,借助村庄环境整治,各地突击清理村庄内的垃圾,尤其是河道沟塘的暴露垃圾;二是建立管护机制阶段,建设和完善了一大批垃圾收运设施,基本形成了村收集、镇中转、市区处理的机制;三是探索多元处置、分类减量阶段,**镇从2018年以**村、**村作为垃圾分类试点村,逐步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达到一户一桶,每天村保洁员上门回收,集镇区和园区安排专人巡逻清运,基本做到日产日清,近三年累计投入200多万元用于购买垃圾分类设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说,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暴露垃圾现象仍较为严重。虽然建设了一大批垃圾设施,但农村暴露垃圾仍然存在,垃圾不入池、清运不及时、垃圾随手扔现象仍较为普遍。每到重大活动,清理垃圾仍然成为必不可少的突击行动,长效机制不健全或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垃圾量较大带来清运难度。由于垃圾分类减量没有完全到位,垃圾混堆现象严重,干、湿混放,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混堆,有的将建筑垃圾与装修垃圾投放到生活垃圾中,在农村杂草、秸秆等更是问题严重,给清运工作带来较大的问题。据统计,全镇农村垃圾总量达到人均每年0.11吨,镇年产生活垃圾就有近6000吨。

(三)处理方式较为简单。目前,建筑垃圾仍然以乱倒为主,再利用方式简单或缺乏,清理后大多集中存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后以焚烧为主,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处理能力不足,一旦设备运转不畅,后果难以想象。工业垃圾处理重视程度不够,偷倒现象严重。

(四)垃圾收运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收运不及时,垃圾箱池易发生腐臭。由于农村散居现象普遍,垃圾箱池分布较多,虽然要求日产日清,但收运者为减少工作量,偏僻地方往往几天清运一次,且一般需要人工装车,清运人员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三、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群众生活习惯没有转变,对垃圾投放缺少积极的分类投放意识,大多图省事,打包投放,且没有真正投到垃圾箱池内。基层干部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认识上还有偏差,没有真正启动垃圾源头分类、垃圾减量工作,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有的只注重示范村建设,缺少由点及面的系统落实。

(二)收运机制不健全。收运承包方式简单,收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大多是农村闲散劳力,有的甚至是高龄人员,未引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收运设备简单,机械投入不足,很多村都是靠搞单一的突击行动,长效化机制建立和运行不足。

(三)利用回收体系滞后。前期推广的每村设置可腐烂垃圾堆肥点存在选址难、实际操作难度大等因素,影响了推广程度。另外农村历来有回收废旧物品的习惯,村民在垃圾丢弃前进行分选,将其中可以卖钱的部分保留下来,按照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在农村实际意义不大,同时垃圾收运车辆也未进行改造,垃圾回收时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混倒,导致未能实现垃圾减量的目的。

(四)管护资金不足。目前,我区农村大多没有开展垃圾收费或收取保洁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资金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全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长效管护费人均32元,包括环境整治和垃圾清运,白米镇一个中等村一年仅有4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即使今年镇财政拿出80多万元设立专项考核资金,但与实际支出仍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实行高质量的收运,如实施垃圾分类,村保洁员人数增加,相应的人工工资支出增多,镇村难以承受资金压力。

四、建议意见

针对存在的困难、不足和问题,下一步需要着眼于“长效”,围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一)加强宣传引导,推进分类减量。垃圾分类是关键,减量是目标。要采取多项措施,向群众普及相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好处,提高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自觉行动,从“政府要我分”转变为“我要主动分”。要进一步转变干群观念,清醒认识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不是应付上级考核,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措施,是生态文明新内涵的要求。机关干部、党团员要带头,人大、村民代表要做表率,共同支持和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垃圾分类教育,共同营造浓厚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氛围。新闻媒体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对违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二)加强资金保障,引入市场运作。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增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快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的进度。各级财政要通过“优化资金结构、适度增加总量”的办法,落实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专项资金。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设施运行。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参照城区居民水费中包含保洁费的做法,在水费中适当增加垃圾处理费,通过经济手段鼓励群众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三)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处理能力。为避免“分后又混”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及机械设备建设,尽早实现餐厨垃圾生态处理设施全覆盖。要培训农村垃圾分类技术骨干,积极探索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实时在线监管终端站点运行情况,定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长久正常运行。

(四)加强回收利用,增加社会效益。要加大对可腐烂垃圾堆场建设的推广力度,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要完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机衔接,推动形成崇尚节俭、科学、绿色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有害垃圾强制回收体系,减少有害垃圾产生。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篇8

1主要设施设备

1.1收集点各郊区(市)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形式多样,一般设置在路旁、院坝、社区办公区、活动区等公共区域。收集点分为2类:一类是垃圾桶点,以2~3个垃圾桶为1组,分别收集不同类垃圾;一类是垃圾房,垃圾房设多个投放口,内部划分不同区域并隔断,每个区域可摆放垃圾桶,收集不同种类垃圾。为与周边环境协调,各郊区(市)县对部分收集点进行了美化升级,并以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种类垃圾,同时在垃圾桶桶身或垃圾房投放口张贴或安装垃圾投放种类铭牌,以方便居民更准确地投放。

1.2分类收集车各郊区(市)县为分类试点区域保洁人员配置了新型垃圾收集车,收集车内分出3~4个仓位,对应存放不同种类的垃圾。保洁员的分类收集车大多仍是人力三轮车,少量电动车,但各郊区(市)县分类收集车的样式和标识尚不统一,多为自行设定。

1.3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各郊区(市)县基本建立了村、镇两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了镇乡有回收站,村村(社区)有回收点,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深入基层,同时配合预约回收的方式,提高了再生资源的回收效率。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均设有明显标志,主要回收废金属、废纸、废塑料、玻璃、橡胶、布料等,前4类的回收量可占到可回收垃圾总量的80%以上,但可回收垃圾仅占生活垃圾总量的10%左右。

1.4生物降解池农村生活垃圾中“餐厨垃圾”其实主要是菜叶、果皮、杂草、树叶等植物类垃圾,以及少量的食物残余等,主要通过设置生物降解池进行就地处理。生物降解池是在林间空地上挖出长宽高1m的土坑,每填入30cm餐厨垃圾回填1层薄土,利用土壤自净作用使餐厨垃圾得到降解,降解后的腐殖土可作为林业种植的底料。

1.5无害化处理设施为实现城乡统筹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各郊区(市)县都建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或焚烧厂。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试点后,填埋场和焚烧厂也就成了其他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1.6分类试点的成效经过不断推进,各郊区(市)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初见成效,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效果明显,2012年成都市各区(市)县农村生活垃圾减量比例见表1,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平均减量18%。

2成都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模式

为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工作的长效化和制度化,在经过实地调研和成果总结,可将成都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经验归纳成统一的“户分类、组(小区)分拣、村(社区)分流、镇运输、县处理”分类收运处理模式。

2.1分类方式按照“干湿为主、先粗后细”的原则,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4类,即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可回收垃圾:通常指再生资源回收站点长期收购的废旧物品。主要包括:①未被严重污染的纸类,如报纸、杂志、包装纸盒、废纸板等;②未被严重玷污的塑料,如各种干净的塑料瓶、泡沫包装塑料、硬塑料等;③金属,如易拉罐、铁皮罐头盒等;④玻璃,如酒瓶等。有毒有害垃圾: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包括废旧日用电子产品、废旧含汞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农药(瓶)、过期日化品、过期药品、过期化肥等。湿垃圾:也称可堆肥垃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饮食的残留物,包括剩菜、剩饭、菜叶、树叶、瓜果皮、蛋壳、茶渣等含水率高的垃圾等。干垃圾:以上分类中未包括的、不明确归属的且含水率较低的生活垃圾。

2.2收运处理模式

2.2.1散居区散居区农户多是以村组为单位,居住环境相对开放,周边大多围绕着农田和林木,并多喂有家禽和牲畜,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可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础上采用“户分类、组分拣、村分流、镇运输、县处理”的模式。户分类:要求农户将生活垃圾分成“干垃圾、湿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投放到农户家中配发的“干湿”分类垃圾桶(袋)或垃圾收集点配置的分类收集桶里,有毒有害垃圾由农户自备密闭容器单独放置,由保洁员上门收集。鼓励农户自行处理可回收垃圾、湿垃圾以及煤灰炭渣。组分拣:保洁员每日上门收集有毒有害垃圾和干湿垃圾,并清理垃圾收集点的分类垃圾桶,对所收集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分别存放在分类收集车上的对应仓位。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置分拣员岗位协助保洁员进行垃圾二次分拣。村分流:保洁员对二次分拣后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将可回收垃圾送至村级再生资源回收点回收处理,将湿垃圾送至村指定场所就地处理,将有毒有害垃圾和干垃圾送至垃圾收集站装车统一收运。镇运输:各乡镇负责到垃圾收集站定期收运有毒有害垃圾和干垃圾,并分开运输。干垃圾集中运至县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有毒有害垃圾则运至环保部门指定的处理地点。县处理:各区(市)县对干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则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或贮存。

2.2.2集中居住区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许多地区出现了农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大多由多个封闭或半封闭式小区组成,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与城市居民小区基本相同,采用“户分类、小区分拣、社区分流、镇运输、县处理”的收运处理模式。户分类:要求农户将生活垃圾分成“湿垃圾、干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类投放至小区设置的分类收集桶中。鼓励农户自行处理可回收垃圾。小区分拣:每个小区设置专门的有毒有害垃圾收集桶,并按单元设置若干个垃圾收集点,每个收集点配置2~3个“湿垃圾”和“干垃圾”分类垃圾桶。小区保洁员对分类垃圾桶中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分别存放在分类收集车上的对应仓位。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置分拣员岗位协助保洁员进行垃圾二次分拣。社区分流:保洁员对二次分拣后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将可回收垃圾送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点回收处理;将湿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干垃圾送至社区垃圾收集站装车统一收运。镇运输:各乡镇负责定期收运湿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干垃圾,并分开运输。湿垃圾集中运至县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干垃圾集中运至县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有毒有害垃圾则运至环保部门指定的处理地点。县处理:湿垃圾和干垃圾由各区(市)县分别在专门的垃圾处理厂(场)集中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或贮存。

3结论与建议

3.1完善政策法规,加快立法进程成都市应尽快制定全市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工作的政策文件,以及相应的资金补贴、建设标准等配套文件,适时出台相关企业税收优惠、资金奖励、鼓励和限制性项目、分类收运市场化等配套政策,规范、激励和引导各区(市)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加快推动《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工作有法可依,以强制性约束力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长期效果。

3.2加强监督考核,实行奖惩激励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管理体系及目标责任制度,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市级政府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区(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并组织考核,考核结果可作为区(市)县考核加分,并与发放的市级补贴经费挂钩。同时各区(市)县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奖惩措施,层层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相关部门及人员的绩效挂钩。各区(市)县还应建立对居民的激励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表彰、发放奖品、日用品兑换等方式,对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好的家庭及个人予以奖励。

3.3加快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备各区(市)县应尽快完善分类处理末端设施规划建设,确定有毒有害垃圾处理设施,合理规划村级堆肥点,加快建设厨余垃圾处理厂,规划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厂,从而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需要。同时,对现有生活垃圾收集点、收集站、转运设施进行优化布局、功能改造和提档升级,并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标识,逐步淘汰和更换现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桶和保洁员分类收集车,配置相应厨余垃圾密闭运输车辆,向农户发放分类垃圾桶(袋),以满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存放和分类运输要求。

3.4搞好宣传引导,加强人员培训在前期宣传效果的基础上,从“政府、社区(村组)、保洁员、志愿者”4个层面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栏、宣传单、分类垃圾桶分类标识、市(县)电视公益广告、专题节目(如有奖竞猜等)、志愿者入户宣传、保洁员上门宣传等多种方式,配合报纸、移动传媒、网络等多种媒体,持久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管理人员、保洁人员、分拣人员、志愿者等的专业培训,以保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篇9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03-04-96-02

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消费的工业产品也日益增多,生活垃圾成分和含量也在趋向城市化,产生量也逐年增加。据调查,农村平均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kg/d,全国农村1a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t[1]。城阳区地处青岛市郊,农村城市化进程较快,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青岛市城阳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适合的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与处置对策。

1城阳区概况

城阳区是1994年6月青岛市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城市而设立的新城区,东依崂山区,南接李沧区,西临胶州湾,与胶州市相邻,北与即墨市毗连。东西最大横距41.5km,南北最大纵距24km,距青岛市区中心35km,是青岛通向国内外的必经之路,也是青岛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城阳区土地总面积5.53万hm2,海岸线长91.6km,其中浅海滩涂达1.07万hm2,宜耕地1.66万hm2。城阳区共辖城阳、流亭、夏庄、惜福镇、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8个街道,242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2010年末全区总户籍人口48.1万人[2]。城阳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910亿元,财税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55元。

2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007年,环保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要求各地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城阳区委、区政府以此为契机,2007-2008年连续2a将建立完善农村社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作为全区重点建设项目,解决全区所有社区村庄生活垃圾清理问题。目前“居民投放、社区收集、街道清运、区集中处理”的社区垃圾清运处理机制日臻完善,这种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的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主要有4种收集模式:

2.1垃圾袋装不落地该模式主要在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采用,如城阳村社区。城阳村社区共辖9个居民小区,目前已经全部实现了生活垃圾袋装化。社区居民用统一发放的白色可降解垃圾袋装生活垃圾,每天,垃圾车定点定时停放在小区,居民把垃圾袋投放到车里,随后,垃圾车将垃圾送往垃圾厂集中处理。

2.2集中收集,地下垃圾站中转部分还没有实现垃圾袋装化的村居,为了减少垃圾桶造成的二次污染,城阳区的一些社区建设了地下式的垃圾中转站。以大北曲前社区为例,地下垃圾中转站建在小区的边缘,全部置于地下。每天保洁人员负责收集生活垃圾投入箱中,当垃圾车来收垃圾时,保洁人员打开电源,大垃圾箱升起,并将垃圾倒入车内,然后垃圾箱降回地下“隐藏起来”。

2.3生活垃圾“自产自消”2006年惜福镇街道盛世家园小区引进2台“微生物有机废弃物处理机”,物业人员每天将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拣后,将30%的废纸等可回收垃圾送至回收站,剩余大约70%的生活垃圾投入垃圾处理机。95%的垃圾在处理机内经过6~20h的生化处理后分解达标蒸发,剩余残留物形成有机肥用于小区养花育草。2台垃圾处理机每天可处理厨余垃圾逾400kg,小区日常产生的厨余垃圾基本上实现了有效处理和利用。与原来垃圾转运相比,“自产自消”成本较低,而且节省了不少小区绿地养护的费用。

2.4户村收集相结合,集中清运城阳区尚未进行旧村改造的村庄多采用这种模式,如上马街道王林庄社区。王林庄社区每户家里都有一个垃圾桶,每天的垃圾混合收集于垃圾桶中,同时在村主要道路上设置若干垃圾收集箱便于社区居民倾倒垃圾。村设有专门的垃圾收集人员定时将垃圾箱的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到垃圾收集点进行处理。

虽然收集过程各有不同,但是城阳区各街道的垃圾清运和处理环节基本一致。城阳区除城区生活垃圾由区园林环卫部门负责外,其余实行街道负责制。各街道办事处下设环卫办,负责清运辖区内生活垃圾,辖区内所有社区的生活垃圾由各街道环卫车辆每天统一定点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年累计清运生活垃圾逾22万t[3]。各街道办事环卫办将垃圾运到青岛市小涧西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清运率由2006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98.5%,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杜绝了自行填埋导致的二次污染。

3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城阳区很少有社区对垃圾进行回收和分类处理,从收集到处置的均为混合收运,未建立完善的垃圾收运与分类处理的体系。一方面,社区居民环保意识较弱,对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不甚关心;另一方面,各相关部门对垃圾收运处理重处置轻源头,加大了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处理难度和运行成本。再者,垃圾未分类,一些有害物质直接进入垃圾,增加了无害化处理费用和难度。另外,混合清运和处理,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导致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城阳区大部分社区受资金限制,环卫人员不足、环卫设施设备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由于环卫设置和建设标准与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垃圾收运大多靠人力作业,从而导致垃圾收运效率不高。

3.2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对策

3.2.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环保、环卫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电视、网络、和文艺活动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村民充分认识垃圾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后果,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意识。

3.2.2建立健全农村垃圾管理法规体系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法规和规范,使垃圾从收集到处理均置于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之下,必要时可以采取经济激励和经济制裁。法规规范的制定注意其适用性,并侧重垃圾收集处理的规范及标准、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指导、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法等。

3.2.3开展卫生评比,提高村民垃圾处理的积极性为使政策法规有效运行,提高村民处理垃圾的积极性,应建立针对农村村民与家庭的卫生评比制度。在农村卫生监管员、评比员指导下,定期进行家庭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检查,计分评比,进行合理的奖惩处理。

3.2.4推动垃圾分类,加强资源回收结合城阳区农村实际情况,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建立有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律法规,完善管理机制,从实际出发,加快关于农村垃圾分类回收的立法工作进程。政府加大投入,重视垃圾分类工作,购置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结合城阳区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垃圾分类方式。前期可参考国内已成熟的分类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成分为:(1)厨余垃圾。主要是一些有机易腐物质,包括厨房剩余物、果皮、蔬菜残渣等;(2)废弃物品。要是废旧电器、油漆桶、过期药品、日光灯管、灯泡、废弃磁带光盘、发胶罐等;(3)有害垃圾。主要是废旧电池、过期农药以及各种废弃农药瓶等;(4)其他垃圾。即除去上述垃圾之外的剩余物,主要包括冬季燃煤的炉灰、建筑垃圾等[4]。

3.2.5进一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技术研究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适宜技术研发和应用。参考环境保护技术文件《村镇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针对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特点,系统开展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收集、运输、处理和管理技术研究。

4结语

《青岛市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阳区要建立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垃圾集中清运率达到100%,建立完善生活垃圾综合处置体系,加快生活垃圾综合处置设施建设,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到2015年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0%、集中清运达到100%、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相信只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宣传,就能够促进垃圾收集、处理科学化、规范化,使其得到妥善处置,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管冬兴,邱诚.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8):29-31.

[2]青岛市城阳区史志办公室.城阳年鉴(2011)[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1:45.

[3]青岛市城阳区史志办公室.城阳年鉴(2011)[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1:21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篇10

关键词:农村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理;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形象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所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日益增多,大量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地处理,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目前建设新农村工作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农村环境污染的种类

农村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农业废弃物、乡镇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等。

1.1生活垃圾污染

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垃圾。成分主要是厨房废弃物以及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废纤维、废金属、废电池及其废弃的生活用品,组成十分复杂。

1.2农业生产污染日渐突出

生产垃圾主要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废弃物。它主要来源农田和果园残留物,如秸秆、杂草、落叶、废弃农膜、和农用塑料板材,同时掺杂化肥、农药等,牲畜和家禽的排泄物及畜栏垫料等废弃物。全国农村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总排放量达27亿多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对大气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而且畜禽疫病死亡也成为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1.3农村工业企业污染

农村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乡镇工业和各级地方政府审批的开发园区内工业企业。受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进行生产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其中不乏被淘汰的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在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的同时,对当地的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

2农村垃圾的危害与处理现状

目前,由于处理水平的落后,农村对垃圾仅采取收集、清运、自然堆放的处理方法,大部分垃圾都得不到最优化处理,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是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

2.1农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农村的生活垃圾主要采取自然堆放的处理方法,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而且其所含水分以及堆放过程中进入垃圾的雨水会产生大量富含细菌、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渗滤液,进入土壤后,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降低土壤活力,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而不易降解,使土壤板结失去供养能力,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固体废弃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污染地表水,影响水中生物;在堆放或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和酸性或碱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溶解的金属,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进入河流、湖泊,污染群众饮用水源,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堆放的固体废弃物中的细小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弃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这种沼气含有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农业废弃物的燃烧产生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污染大气环境。

2.2农村垃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垃圾中滋生的有害微生物和病原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及人体健康;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它们会把垃圾中的病原体带到其他地方,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病虫害的传播形成隐患,也会给人群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留下隐患,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垃圾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会危害人群健康,而且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甚至有爆炸的危险。

生活垃圾中掺杂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分解出大量的酸碱性物质和重金属,渗入土壤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进入水体后,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影响水中生物,而且有毒有害物质会经食物链积存在人体内,危害人类健康。

2.3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几乎处于空白状况,主要采取随意倾倒、临时堆放焚烧、单纯填埋三种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垃圾无人管理,在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甚至田间地头,到处都有随意丢弃的垃圾,村内外低洼处小型垃圾堆非常常见,并且无人过问。

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低,在纸、塑料、橡胶、玻璃、金属等可回收垃圾中,价值较高的,基本上都能自行收集,待废品收购人员上门回收,价值较低的一般丢弃;厨余垃圾中,有的作为畜禽食物,有的则直接丢弃;人畜粪便大部分可以堆肥还田或用于沼气池生产沼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排放到河水沟渠中;农业种植业垃圾中,废旧薄膜一般都随意丢弃,果树枝、农作物秸秆等一般作为炉灶燃料,但也有农民为图省事露天焚烧秸秆;建筑垃圾中,木质建筑垃圾一般用作了炉灶燃料、果架等,其他建筑垃圾则少部分用作夯基,大部分随意丢弃;废电池灯管、磁带光盘、医疗废弃物、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大部分混在一般垃圾中随意丢弃。

3农村垃圾处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及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处理对策,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涉及的面大、量广,并且人人有份,时时刻刻发生,只有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是根本所在。政府应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教育阵地,运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志愿者参与和社区公益性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基层农民进行有关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和环境影响等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只有全体农民自身形成了对环境保护的共同认识,养成文明健康卫生习惯,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减少环境问题的滋生。

3.2多渠道筹建经费,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

垃圾处理是社会公益事业,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村环保工作与城市环保工作的同步发展。在农村地区,尤其需要加强垃圾箱、垃圾清运车和中转站的建设[5],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农村环保经费的多渠道筹措政策。农村环保设施、垃圾填埋场的建设由政府负责,垃圾收运处置费用采取政府拨款和村民自筹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向社会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费用。政府应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和扶持垃圾产业的发展,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中心,采取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农民自拿一部分钱的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可回收垃圾回收的渠道和比例,增加垃圾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率[1-3]。

3.3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法规制度和监管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规定的“户集、村收、镇转、市处理”的要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就要有一个系统的、长远的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和规划。

要完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4-5]。建立健全管理网络,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市县、乡镇两级加强领导,加快乡镇村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设立农村垃圾管理的职能部门,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制定相应的实施目标,实行市县、乡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制,分级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理,环保监测网点也要提高对乡镇及乡以下企业的监测能力,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管、指导。

要建立长效的垃圾处理运行监管机制。运用行政手段对农村垃圾处理进行强制性规范实施,建立垃圾回收制度,结合村庄特点建设回收站、小型处理厂,定期清理,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建立由建设、环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运行监管主体,将运行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与运行责任挂钩,监督运行效果,建立健全运行监管体系,实现长效管理。

要建立考核制度,加强对镇村环卫的监督、检查和考核。与环卫保洁人员签订协议,落实双方责任和义务,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奖勤罚懒,调动保洁人员的积极性。将垃圾管理考核结果作为村级领导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实施较好的行政村给予一定的鼓励,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形成农村垃圾管理的激励机制[6]。

3.4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和科学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

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以保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转移风险为目标,按照监督管理与环卫作业相分离的原则,逐步把环卫作业服务中经营性和竞争性项目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卫事业,分阶段有序推进环卫体制改革;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开放式的市场准入;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使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减量的同时,又可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合理引入竞争机制,放开投资市场,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培育垃圾处理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4结语

我国农村地区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状况不容乐观,不仅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而且严重威胁着农村人们的生活,因此加强农村废弃物污染的质量刻不容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政府、企业、农民全面参与与支持,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基层政府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法和管理措施,做到资源的有效和循环利用,确保农村环保工作发展,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兴民.农村垃圾处理亟需规范和立法[J].农村实用技术,2008(10):8-8.

[2]章也微.从农村垃圾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职责[J].农村经济,2004(3):89-91.

[3]李文,汤建化,胡波等.武汉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网络建设工程探讨与实施[J].环境卫生工程,2011(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