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7:34

水产养殖的优点篇1

1合山市水产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市现有养殖水面457hm2,其中池塘181hm2,水库265hm2,“十五”计划以来,本市的水产养殖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自2001年的580t提高到2005年的724,t以5%左右的幅度逐年递增。一些新的养殖模式如网箱养鱼等在本市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休闲渔业陆续出现成为本市水产养殖业的一个新亮点,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本市水产养殖业的新发展。但在新形势面前,本市的水产养殖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1·1养殖模式单一,生产经营分散

没有根据客观条件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零星水面多,养殖规模小,一些池塘还停留在粗放滥养状态。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信息不灵,产品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专业化的需要,严重影响本市水产养殖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对于发展具有本市特色的、优质的、名特优新稀水产品有一定困难。

1·2优良苗种覆盖率低,种质退化问题突出

目前,本市的水产养殖品种单一,并日趋老化,布局规划不合理,水产苗种严重缺乏,苗种大部分以外调为主,种苗质量难以保证。

1·3常规养殖多,特色养殖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本市的水产养殖至今仍沿袭传统的生产模式,大都以常规鱼类养殖为主,名特优养殖很少,如虾、蟹、龟等颇受消费者欢迎的名特优品种养殖缺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养殖者普遍缺乏按市场调整生产的能力,以致品种单一、品质不优,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1·4科技服务薄弱,渔民养殖技术缺乏,科技含量低

目前,全市只有专业技术人员3名,乡(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没有科技人员。养殖者的渔业生产技术普遍较低,缺乏现代渔业所需的高新技术知识,淡水养殖基本上处于资源型渔业状态,生产力水平低。此外,淡水养殖的增长对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加的依赖程度在50%,而发达地区仅为20%左右,导致生产成本高,大大削弱了水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

1·5基础设施滞后

目前,不少养殖水面逐渐变浅,排灌设施欠缺,机械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苗种体系、病害防治体系、市场体系几乎没有建设,水产饲料和水产品加工等配套毫无发展,成为制约本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2发展本市水产养殖应采取的对策

2·1探索并推广适合本市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模式

本市有水库11座,其中比较适宜网箱养鱼的只有怀集水库,但这几年来,部分水库相继出现网箱养鱼,由于面积小,水位变化大,枯水期不能正常保水,一些小型水库还出现干枯,故这几年的网箱养鱼成效不大。所以要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对于如南洪、独山等水库,水面不大,可选择立体养殖;对于如怀集水库的,水面稍大,有一定水流,可选择适宜的河段进行网箱养鱼。合山地处桂中,有30km左右的红水河流经本市,待桥巩电站建成使用后,本市的河段水流减缓,水深增加,水面扩大,到时可进行一定规模的网箱养殖。对于生产经营分散,养殖规模小这一点,进行相对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品种更新、科技推广,形成规模经营、批量生产,使单位渔户以水产养殖协会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便于养鱼户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形成贸易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能力。另外,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引进一些具有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的外地老板,给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他们进行大规模养殖,逐步把小规模向大规模生产转变。

2·2整合资源配置,调整养殖结构

本市水域广阔,自然条件好,但养殖品种单一,品质不优。针对这一点,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建立符合本地客观实际的特色产业,使渔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

(1)优化养殖布局。从有利于综合高效利用的原则出发,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主导产业,对那些可与“洋货”抗衡的实力型水产品如:建鲤、罗非鱼、斑点叉尾鱼回等,实行重点扶持、优化发展;对于那些无优势可言、竞争力弱的水产品如鳙、鲢等,应适当削减调整,以腾出资金支援发展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方一业的养殖特色。具体而言,池塘水面可以生态渔业、观赏渔业、名特优水产为主,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养殖基地,水库可以移植和增殖名贵经济鱼类,提高水库的养殖产量和效益。

(2)优化养殖品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名牌战略,组创名牌产品,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并大力发展名特新稀品种养殖,不断推出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档优质水产品,重点发展虾、鳖、泥鳅、鳜鱼、本地胡子鲶、黄鳝、青鱼、鲶鱼等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淡水名特优水产品。

(3)优化养殖方式。用现代技术嫁接于传统养殖业,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集约化养殖。当前,主要推广80∶20的池塘养殖模式和小体积网箱名贵水产品养殖技术。

(4)优化养殖环境。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提高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加强整个养殖过程的质量管理,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5)充分利用合山电厂冷却水资源,大力发展罗非鱼常年养殖。

2·3加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产养殖业的技术含量

(1)充实水产养殖专业技术队伍,增编增员,确保高新养殖技术有较强的推广队伍。

(2)加强与水产养殖发达地区同行业及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水产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引进先进的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提高整体科技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加强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研究,扩大科技储备、科技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4)建设水产良种繁育场,做好水产良种的选育,解决渔民购种难的问题。

2·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水产养殖的优点篇2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水产养殖的优点篇3

一、生产总体情况

今年上半年沿黄灌区水源供应充足,绝大部分养殖场渔业用水补水情况良好,没有因水量问题影响鱼苗种放养。各养殖场区水量充足,水质清新,特别是乌梁素海由于去年引黄入海,今年开冰后水质明显好转,为恢复经济鱼类资源,发展水产、水禽养殖,提高水生经济植物产量和促进生态渔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渔业生产经营走势:受水产品市场购销旺盛影响,养殖面积扩张,鱼种销售顺畅,无压塘现象,苗种数量急增,成鱼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去年商品鱼压塘量少,绝大部分需从外调,名优品种量多,但价格贵,水产品市场供应总体丰富。在养殖品种方面,名特优种类如团头鲂、大口鲶、乌鳢、斑点叉尾鮰、黄河鲶、银鲫、高背鲫、河蟹等养殖比例增大,特别是沿乌梁素海周边,河蟹、乌鳢养殖发展迅猛。同时,各地在生产经营上改变以往春放秋捕集中上市的模式,尽可能地做到轮捕轮放、均衡上市,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温棚等设施反季节上市,以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

二、责任目标落实情况

2008年自治区渔业局下达渔业生产分解任务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800吨,其中名优产品产量1550吨,养殖产量要求达到7700吨,鱼种生产总产量1550吨,池塘名优水产品养殖推广面积5000亩,河蟹养殖技术推广面积10000亩,实现渔业总产值8800万元。为全面落实和完成任务分解目标,水产站根据各旗县区实际情况的汇报进一步下达落实了生产分解目标任务,并要求各旗县水产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好渔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抓好各项生产任务的落实,市水产站领导带领业务人员巡回各养殖场点进行监督检查各项生产任务落实情况。据上半年统计数字表明,各地渔业生产运行良好,各项生产指标有望超额完成。另外,由于渔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养殖证发放工作在有条不紊运行中,办理养殖证非常踊跃,到现在为止,持有养殖许可证的养殖户已达85%。

水产养殖的优点篇4

一、生产情况

畜牧养殖方面,牛存栏量7.15万头,同比略有下降,出栏4.63万头,同比增长150.3%;生猪存栏量19.42万头,出栏17.8万头,同比均略有下降;羊存栏量14.36万只,同比增长46.1%,出栏8.26万只,同比增长26.3%;家禽存栏量452万只,同比增长8.7%,出栏772.6万只,同比增长130.6%;肉类总产量33823.4吨,同比增长44.2%;蛋产量4758吨,同比增长1.5%。

水产养殖面积17.8万亩,其中池塘养殖48450亩,同比增长0.56%,连片精养池塘3.65万亩,同比增长2.8%。围拦网养殖面积10.5万亩,与去年持平。网箱养殖面积1000亩,小网箱养殖面积1300平方米,均与去年持平。河蟹放流面积85000亩,池塘养蟹面积7000亩,比去年略有增长。鱼种投放5350吨,同比增长0.9%,其中新增投放鱼回鱼鱼种18吨。蟹种投放170000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4.9%,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10.9万亩,同比增长0.9%。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产业化建设,规模经营有新突破

通过群众选项目,项目选群众的大户推动战略,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原则,依托资源和基础条件,把培养基点村,兴办养殖场,发展专业户和专业大户作为推进规模养殖的重点,构建起一县几品,数乡一业的基地化生产格局。目前,全县各品类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1855户,专业大户发展到29本文来源:文秘站00户,各类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大户200余户。养殖场发展到130个,养殖专业村发展到43个。大规模养殖户的成批涌现,形成了乡域特色,呈现出数乡一业的特色发展格局。如:五固路优质猪、牛养殖带;五泗路良种蛋禽养殖带;朱顶、小溪的肉牛、水禽养殖小区;临北养羊小区有新的提高和发展。在渔业方面以沱湖、香涧湖螃蟹养殖基地、訾湖幼蟹养殖基地为重点,推进螃蟹产业化发展;以崇潼河网箱养殖带建设为重点,推进名优鱼类养殖业的发展。

(二)、狠抓动物防疫,确保了养殖业健康发展

动物防疫历来是发展养殖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全县养殖业健康发展,我县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加强查毒灭源和疫情管理。并积极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建设,在全县范围内通过公开招考,择优选用了125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全面落实基础免疫工作,在刚结束的春季集中免疫中,全县口蹄疫免疫密度98.84%;禽流感免疫密度96.72%,防范了全县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为我县发展养殖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加强技术服务,推进订单养殖

定单养殖能规避市场风险,保障养殖户取得稳定的经济效益。今年初,我县通过积极联系,争取到鮰鱼订单养殖进行示范。第一季度即实现投放鱼种18000公斤,包括池塘精养和网箱养殖两种形式。通过养殖过程监管,技术服务,争取示范成功,让养殖户获得最大利益,为我县水产养殖走出一条新路。作为全年水产养殖业工作的重头戏,我县全面实施了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制度。渔业生产的行业管理逐步迈入正轨,为全县渔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狠抓外资带动,项目工作成绩突出

围绕20__年的工作重点和我县养殖业发展重点,加强项目建设。一是组织编制项目库。共计编制项目32个。二是加强在建项目建设,重点搞好后续建设和检查验收工作。三是加强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申报了《河蟹产业化建设项目》、《幼蟹培育项目》及市级养殖小区建设等十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申报将有力促进我县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发展。

(五)、大力推进养殖园区建设

进一步完善06年已申报验收的8个市级养殖园区,今年将继续组织养殖大户筹建市级畜牧水产养殖园区,目前已申报市级养殖小区18个。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导,鼓励养殖户建设县级养殖园区,使得我县养殖业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

(六)、力求发展在全省位次再提高

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动物防疫、行政执法、协会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实施等工作,均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可喜成绩,养殖业整体势力提升很快,通过了省农委组织的畜牧先进节段考评,已进入全省前15位(历史上最前排名为全省38名),得到了省考核组的高度称赞。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养殖业生产的各种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慢,品种不优、品质不佳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县标准化、模式化饲养技术推广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大;二是龙头牵动力弱。具有一定潜力的加工龙头企业刚刚起步,现有加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市场控制力弱。三是养殖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四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五是大水面开发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下步工作打算

以东向发展为契机,重点发展禽业生产,继续推进生猪、螃蟹两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草食节粮型牛、羊、名特优水产品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畜禽产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养殖,精心打造特色品牌,发挥比较效益,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实现畜牧水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狠抓品种改良工作

在全县范围内推进名优品种改良工作,今年底,波尔山羊、马头羊改良率在80%以上;三元杂交猪、五元杂交猪改良率达100%,水牛、黄牛改良率为100%;名特优水产品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40%以上。加快刘集、城关的种鹅、种鸭场建设,提高我县水禽的优质品率。

(二)、做好项目建设与申报工作

做好《五河县部级秸杆养羊项目》、《五河县水产防疫站建设项目》跟踪服务及项目建设工作。组织畜牧水产专家认真学习国家对农业扶持措施,精心编制、筛选、申报符合我县养殖业发展的项目。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积极扶持,分类指导,完善机制,强化服务”的方针,完善信息、科技、金融保障三大服务体系。引导养殖业生产经营户和科技、教育、科研等部门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协会,发挥协会的组织、引导作用。

水产养殖的优点篇5

关键词:淡水养鱼效益提高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捕捞渔业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对淡水养殖的需求越来越大,淡水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渔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淡水鱼养殖出口获利丰厚。随着我国淡水鱼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淡水鱼养殖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了使淡水鱼保持优势,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改进:

1.养殖科学技术

第一,推广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要在现有淡水鱼养殖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实行股份制或合作制,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和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技术推广和普及,发展更优化的淡水鱼养殖经济。比如网箱养殖的推广。由于网箱养鱼具有投资少、易捕捞、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水田较大、水位较深的池塘,均可推广网箱养鱼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渔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必须要重视科技研究,拓展科研领域,加强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比如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鱼苗培育和优化的应用。同时,要积极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产学研协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第三,加快科技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地方各级的科技推广网络,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步伐。

2.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淡水鱼的养殖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主要产品还是局限在鲤,不能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养殖效益越来越差。而名特优新水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产量高、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既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又能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益。因此要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名特品种。

一是实施特种水产工程。制定和完善淡水鱼养殖规划,推动名特品种养殖业较快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鱼类的花色和品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会促进整体渔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因地制宜调整进行合理的布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实现养殖资源优化配置。在养殖中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推广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

3.成本收益管理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在共同致富的目标下,扩大渔业生产经营规模,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要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养殖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管理,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做好科学放养,科学投喂的工作,投喂要注重饲料的质量,节约开支。

其次,发展淡水养殖保险。淡水养殖保险是由保险机构为水产养殖者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徐富华.如何提高淡水养殖效益.渔业致富指南,2004(24).

水产养殖的优点篇6

关键词:云南省;水产品;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3-1

1云南省水产品养殖的现状

云南省是水产品养殖的大省,尤其是昆明市和曲靖市,目前,昆明市已经开展了水产品养殖培训班,为加强水产品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昆明市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学习与促进活动,以保障水产品的鲜活质量为根本,不断进行水产品的科学监测。

目前,曲靖的渔业产业也在不断加快优势水产品的基地建设,调整水产品养殖品种的结构,努力推广科技养殖技术,将养殖池塘进行规模化、标准化改造,另外,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单一池塘养殖技术,而是扩大了养殖的范围,重点发展库区养殖和集约化养殖。正是因为曲靖水产品养殖技术的不断更新,才使得该市在百年不遇的旱灾侵袭下,也保证了养殖业的正常发展,据统计,养殖面积已经发展到28万亩,实现总产值7.1万吨,产值7.1亿元,结果,曲靖水产品产量跃居云南省第一。

虽然云南省水产品的养殖技术在不断改进,效果尚佳,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1人们对水产品的品质要求相对过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随之提高,从前人们只是为了吃鱼而购买水产品,购买的品种单一,而现在的人们购买水产品的种类需求变高了,不仅仅是鱼类,包括河蟹、鳗鱼、甲鱼、黄鳝等这些不常见的海鲜有着强烈的需求,并且对这些水产品的品种质量、鲜活程度要求很高,而这类海鲜往往不能够达到人们的需求,令购买者失望。

1.2水产品的苗种不足

由于我国的优质水产品养殖以往是各地群众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这些水产品只是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品种,有部分品种虽然可以进行人工育苗,但是由于养殖技术不过关,则无法生产出大量的、本地稀有的水产品,结果无法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无法满足人们对购买稀有水产品的渴望。另外,有部分苗种是可以天然采捕的,然而这类苗种往往质量不高,养殖不当,也会造成成品稀缺的现象。

1.3水产品养殖的技术缺乏

随着水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渔民意识到水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将十分激烈,为了摆脱在竞争力中被市场淘汰,大多数的渔民们选择了急功近利,只是关注市场价格的因素,而往往忽略了水产品养殖技术的改进,这种只重视产量而轻视技术的做法,造成了水产品质量的下降。

1.4水产品养殖的资金短缺

目前,想要发展科技养殖,提高水产品的养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而且这种投资并不是十分保险的,水产品的养殖不仅与技术含量有关,也与当地的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该省水产品养殖上,却受到了自然灾害的侵袭使得该年度水产品养殖业的产量下滑,这样的结果无法使得政府部门毫无顾虑的投入大量资金。

1.5水产品养殖与信息网不符

由于部分水产品养殖的规模不大,因此没有办法养殖更多品种的水产品,即便有很多信息量,也无法生产过多的品种。而有部分水产品养殖户的规模很大,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培育更多的水产品品种,但是由于信息量的掌握不够充分,无法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需求,也没有更广的销售路线。

2保障云南省水产品良好发展的建议

2.1充分了解云南省的市场需求

要想大力发展云南省水产品养殖业,首次要认清该省的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进行择优发展。我们要认真分析市场现状及目前的需求,不要盲目发展养殖业,要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的安排水产品养殖的布局,努力发挥该省中各个地区的地理优势和自然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好养殖品种的结构,从实际出发,尽量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因素。

2.2提高云南省水产品养殖的科学技术含量

首先,对市场上急需的水产品品种进行科学的养殖,从苗种的繁殖,幼苗的培育,到高质量养殖技术的攻克,都需要我们尽快完成。其次,努力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把水产品养殖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2.3拓宽云南省水产品养殖的资金链

资金问题是水产品养殖的重大问题,我们不应该把投资只放在政府部门上,应该形成以渔业生产者为主体的,多方筹资形势,把过去单一的筹资方式变成多渠道、多层析的筹资方式。

2.4依法治理云南省水产品养殖业

为了加强云南省水产品养殖业的保护力度,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系统的相关政策,建立渔政执法队伍,配置一批专业的执法人员,在养殖水库设立岗哨,配备巡逻船,防止不法商贩私自打鱼,获取个人利益,也防止鱼苗的丢失,破坏市场的供需平衡。

总之,发展云南省水产品养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应不断加强科技含量,发挥本土优势,准确把握市场现状及前景,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云南省水产品养殖业的向前发展,努力使其成为加快云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支柱。

参考文献

[1]陈小龙,高广荣.浅谈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的几点看法.

渔业致富指南,2006,(6).

水产养殖的优点篇7

关键词兴华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安徽蒙城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1-0230-01

1规划背景

《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已于2016年实施,而蒙城县兴华水产养殖场正位于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主要养殖区――宁洛高速公路池塘精养区中。因此,对兴华水产养殖场进行发展规划,符合蒙城县渔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蒙城县渔业发展规划的重点。

随着近几年兴华水产养殖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养殖场快速发展,提升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产品市场格局的变化,蒙城县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养殖场交通条件的改善,养殖场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机。因此,养殖场必须抓住政策机遇,特别是目前国家对水产养殖场的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通过规划推动养殖场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养殖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目标和意义

目标:旨在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利用5年时间把该渔场打造成为皖北地区最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最具特色、效益最显著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成为引领蒙城县渔业发展的亮点之一。

意义:①有利于发挥本养殖场的区域优势,提高渔业综合竞争能力;②有利于树立优势水产品品牌,提高水产品品牌效益;③有利于带动蒙城县休闲渔业的发展,丰富渔场周边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

3规划依据与期限

蒙城县兴华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的依据是《亳州市“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亳州市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攻关实施方案》《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次规划年限为2017―2020年。

4功能定位

4.1亳州市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充分利用兴华水产养殖场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资金、渔业技术的投入,把兴华水产养殖场打造成能够体现亳州市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亳州市绿色水产品、特色水产品、渔业新技术的展示养殖基地和休闲渔业的示范基地,对于蒙城、亳州乃至整个皖北地区渔业生产都有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发挥本渔场的辐射示范功能。

4.2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2012年,兴华水产养殖场按照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准要求,积极进行了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创建,2012年12月被评为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15年以来,本场加大投资,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在市级示范场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准进行规划发展[2],把功能定位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争取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4.3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兴华水产养殖场在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又发展了以垂钓、餐饮服务为主的休闲渔业,展现了现代渔业所具有的休闲功能。可把本渔场的休闲渔业发展功能定位为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按照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标准进行创建申报发展。渔业的休闲功能主要体现在垂钓、餐饮、观光等产业,赋予渔业文化丰富的内涵,为城乡居民休闲提供宁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景和生态环境,满足与适应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宁静与安逸生活的心理和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5发展布局和重点

5.1产业布局

蒙城h兴华水产养殖场现有面积14.67hm2,在规划期内规范建设、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树立品牌、增加效益。规划期内总体布局形成“231”发展格局,即二区并驾、三大体系和一个功能区。二区并驾:指渔业生产区和休闲渔业区协同发展,并驾齐驱。三大体系:指渔业养殖技术体系、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和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共同支撑渔场发展。一个功能区:即餐饮服务功能区,形成年接待能力1.5万人次的餐饮服务功能。

5.1.1两区建设。

(1)渔业生产区。渔业生产区以养殖生态甲鱼、鳜鱼为主。甲鱼的品种为黄河鳖,黄河鳖为当地传统野生品种,易于养殖,价格较高,供不应求;鳜鱼的品种也应以当地的野生品种斑鳜为主,市场价格较高。大宗淡水鱼精养塘主养草鱼、鲤鱼、鲫鱼等,利用增氧机、投饵机、颗粒饲料进行高密度精养,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为休闲垂钓提供优质商品鱼[3]。

(2)休闲渔业区。以餐饮、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和水产品的品质取得消费者的认可。餐饮服务菜谱上应以本养殖场生产的生态甲鱼、鳜鱼等优质水产品为主;垂钓鱼因是本场自主生产,应以水产品市场价格出售,以低于其他休闲渔业场所的价格赢得消费者。本渔场的休闲渔业除餐饮、垂钓外,可利用资源条件,发展观赏鱼养殖,把本场建设成蒙城县观赏鱼养殖基地,使观赏鱼养殖也成为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餐饮服务、垂钓及观赏鱼养殖为休闲渔业主体的兴华水产养殖场可建成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5.1.2三大体系。

(1)渔业养殖技术体系。联合安徽农业大学、蒙城县畜牧水产局,开展产学研联合,制定各类鱼种的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规程,编印技术资料,科学养殖,规范生产[4-5],将兴华水产养殖场打造成为科技含量高、养殖水平高、产出效益高的现代化渔场。

(2)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为提高养殖效益,大规模的甲鱼养殖生产必须有自己的甲鱼繁育场所。因此,养殖场必须形成自己的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

(3)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兴华水产养殖场以生产生态甲鱼(纯种黄河鳖)为主,目前水产品市场上黄河鳖属于紧俏商品,市场销售价格较高,消费群体相对较少。因此,必须建立好以甲鱼、鳜鱼为销售主体的市场销售体系,随着养殖场休闲渔业的发展,观赏鱼的销售也将纳入养殖场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

5.1.3一个功能区。完善现有餐饮服务功能,形成年接待服务1.5万人次的接待功能,满足渔场周边居民及来场购销、休闲、垂钓人员的餐饮需求。

5.2发展重点

在2017―2020年的规划期限内,养殖场要以渔业生产为主、休闲渔业为辅,主辅同步,稳步发展。

5.2.1渔业生产。渔业生产方面以发展甲鱼养殖、鳜鱼养殖为主。利用早期养殖的性成熟的甲鱼自然产卵,集中人工孵化,生产甲鱼苗种,除用于本场养殖外,还可以出售苗种。甲鱼产卵孵化技术成熟后,可以大规模地进行甲鱼苗种生产,并将其列入养殖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5.2.2休闲渔业。在近期规划内,休闲渔业以餐饮服务、垂钓为主,小规模开展观赏鱼养殖,待养殖技术成熟、销售市场形成后,可进行大规模的养殖,这将是养殖场休闲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6参考文献

[1]沈蔚,车斌.上海青浦区休闲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6(6):42-49.

[2]王健,郁蔚文,田昌凤,等.浅谈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设计思路[J].科学养鱼,2013(7):82-83.

[3]邢化峰.安徽亳州:基地推动农业现代化[J].环境经济,2006(7):63.

水产养殖的优点篇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水产科学教研室,陕西杨凌712100)

作者简介:熊冬梅(1982-),女,重庆人,讲师,农学博士,主要从事鱼类学、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email:xiongdongmei@nwsuaf.edu.cn

摘要: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而实践课程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名特经济鱼类的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技术,本文结合秦岭地域特色对该课程实践部分的项目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使地处西北的水产专业本科生学到过硬的名优鱼类的增养殖技术。

关键词: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改革;实践课程

为培养出适应水产行业生产一线需求的技术骨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产专业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改革体系等方面结合西北地区特色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述各种名优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成体饲养管理技术及病害防治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笔者根据近年来该课程实践部分的讲授经验,并结合往届学生所提意见对该课程的改革作如下探讨。

1结合西北地区特色,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课程以曹克驹主编的《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为教材,该教材合并了《名特鱼类养殖》、《名特无椎动物养殖》、《两栖爬行动物养殖》三门课程,不仅避免了重复,还增加了课程实习的时间,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力度[1]。但实践课程没有统编教材,授课教师以理论课教材为基础,根据实习基地特点,组织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由于我校地处西北地区,毗邻秦岭山麓,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相对较多,因此笔者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把握以下两点:①讲授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点突出秦岭地带冷水性养殖品种的种类和特色;②以西北地区价格相对稳定、育苗及养殖技术基本成熟的代表性品种为重点内容。根据以上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重点讲述了一些代表品种,如匙吻鲟、娃娃鱼、杂交鲟以及细鳞鲑、黄河鲤等地方品种。

在明确水产养殖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结合西北地区渔业生产实际”为指导思想。例如讲授“鲟类养殖技术”时,重点讲述目前汉江流域兴起的大规模匙吻鲟网箱养殖技术;在讲授“鲑鳟鱼类养殖”时,重点讲授秦岭山区利用溪流水或山泉进行冷水鱼类养殖,如金鳟、虹鳟和秦岭细鳞鲑等;在讲授“大鲵的养殖技术”时,针对陕西汉阴、汉中和宁陕等地的娃娃鱼养殖基地,以及大鲵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问题,重点讲授大鲵健康养殖技术;在讲授“龟鳖类的养殖技术”内容时,增加了陕西安康和紫阳地区富硒甲鱼的养殖技术等内容。

2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2.1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名特实习采取了实验室解剖实训、校外生产实习劳动和参观特种水产品养殖场相结合的办法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解剖实验课主要包括翘嘴鳜、匙吻鲟、丁、倒刺鲃、江鲇、斑点叉尾鮰等品种的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和雌雄鉴别等内容。校外生产实习主要安排学生在安康水产基地参与匙吻鲟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工作,以及鳜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过程。组织学生参观了陕西安康长明甲鱼养殖场、汉阴县大鲵生态养殖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与切身体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2.2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水产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主要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示范站和陕西省合阳县养殖场,基本满足课程实习所需要的条件,然而这两个基地的实习内容相对单一,水产动物种类有限。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着手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输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升华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实现多方共赢[2]。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校企合作,让水产专业学生接触生产一线,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为今后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也为企业挑选优秀人才做好储备。根据往届学生去浙江、湖北和海南等地的水产公司和企业实习返校后的总结来看,企业实习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应对生产实际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下一步试图探讨校企联合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学内容、深度合作育人。

2.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熟悉生产环节、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2]。当前,名特水产养殖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有所欠缺,技能不够全面。以生产促科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参与科研与推广工作,参加相关的学术经验交流会[3]。三年来,课程组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和教改论文共计10余篇。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老师积极到学校的安康试验站进行基层锻炼,参与到水产养殖生产技术推广和科技开发工作中;还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基层锻炼活动以提升业务素质;利用寒暑假期到名特水产品养殖公司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到西北五省的苗种繁育企业历练和学习鱼类苗种繁育新技术,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可聘请企业专家或高级技工与专业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实习环节授课,达到整合企业和学校双方师资的效果。

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学生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教学类的课程考核比理论课的考核要难一些,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以实习报告为依据给学生打分,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能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动手水平。为此,笔者经过反复讨论认真思考,提出采用边讲边练、现场考核动手能力的方式进行。实习成绩由3部分组成:参与生产活动的平时表现(30%)+动手能力和技能(40%)+实习报告(30%)=100%。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学生增强了学习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学这门课程的兴趣,该课程也更符合西北地区特种水产养殖的特点,内容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实用性。笔者今后将为提高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教学质量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本翔,杨东辉.《名特水产养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68-69

水产养殖的优点篇9

[关键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实践要点;应用;研究

作为养殖技术,综合性较强是水产生态养殖的一大特点,在该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使用者必须对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同时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维持相关养殖产品的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必须对科学养殖方法进行综合应用,提升管理措施的系统化。在对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的背景下,当地生态环境可以得到充分的调节,为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实践要点分析

1.1科学选择优良苗种

在对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充分应用的过程中,要想将该技术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首要环节就是对优良的苗种进行选择。养殖户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从当地养殖特点入手,对苗种进行科学的选择,同时应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展开对幼苗的培育[1]。在这一过程中,养殖户必须实时关注当地水环境的质量,合理的应用投喂饲料,才能够促使相关幼苗实现健康的成长。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对一定的药物进行应用,应充分的判断抗生素等违禁药物,严禁其对幼苗培育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幼苗培育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当地温度环境过高。

1.2水质环境的科学调控

要想确保水产动物得到健康的成长,必须对一个关键性的基本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那就是水质环境。值得注意的是,紧密的联系存在与水产养植物与水质环境质量之间,所以,在实际展开养殖工作时,对水质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是养殖户的工作重点,其应通过加强观察和检测,对水质的变化进行及时掌握,从而对良好的水产养殖物生存水环境进行动态掌控,促使水产养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较高的质量,为养殖户不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1.3优质饲料的合理投喂

值得注意的是,水产生态养植物的质量以及水环境的质量都同饲料的优劣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也会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所以,在实际进行水产植物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应合理选择饲料,对饲料的质量进行充分的掌握,并对合理的投喂方式进行应用[2]。

1.4药物的合理应用

病害在水产生态养殖物中通常拥有较长的潜伏期,在给药的过程中,通常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在实际展开养殖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提升病害预防力度,对治疗和预防的方式进行综合应用,同时科学的使用相关药物。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应从其副作用、治疗效果等角度出发进行判断,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保证相关药物的应用不会产生过多的残留,同时具有无毒或低毒的特点,养殖户必须对休药期进行充分的掌握和判断,在严格遵守这一规定的背景下,避免使用抗生素等违禁药物。

2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实际应用

2.1循环水式水产生态养殖技术

该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转变水生态环境,因此,通常情况下被广泛应用于严重缺乏水资源以及破坏相对严重的水生态环境中,在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种形式入手:第一,在实现三级净化水环境效果的过程中,应对循环水式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应用,如果主要场所为河道,那么属于一级净化,如果主要场所为天然池塘,那么属于二级净化,如果主要场所为1.3hm2的池塘,那么属于三级净化;第二,在净化水环境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固定化的微生物系统进行应用[3]。该系统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主要场所为2hm2的池塘时,该系统被叫做水环境的净化系统,而针对喜湿性植物和水生性植物来讲,则可以对人工浮床系统进行应用。

2.2鱼-稻米式水产生态养殖技术

在对该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应用水产养殖区域和稻米使用面积,二者融合过程中的比例为1:3,四个池塘共同构成了这一水产生态养殖系统,从整体上来看,形成了一个“田”字形,2000平方米为单一池塘的占地面积值,其中稻米被种植在第一个池塘中,水产物被养殖在其他三个池塘中,在放养幼苗的过程中,需要在每年的5月进行,同时必须根据科学养殖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饲料的喂养,同时还应当对磷肥和氮肥进行适当的施加[4]。

2.3池塘生态修复技术

在对这一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净化水环境的目标,而这一水环境通常都包含相对丰富的营养成分。而根系发达是水生性植物的一大特点,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对水环境中的营养进行自主吸收。在综合应用湿地环境与水环境营养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对部分水生性植物进行科学的选育,目前我国在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以在黄河沿岸水产养殖区中的水生植物为主要对象,其所产生的净化效果非常好,同时不会消耗过多的成本,部分水产养殖区域在运行过程中,如果是以人工的方式展开操作的,该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5]。在实现净化池塘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污水排放量,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水产养殖经济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产生态养殖对于我国的国民进行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展开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循环水式水产生态养殖技术、鱼-稻米式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池塘生态修复技术等的优势以及功能充分的发挥了出来,不仅有效净化了我国的水生态环境,同时也对我国水产资源的丰富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亚明,熊文藻,周萍等.藕田套养小龙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4(1):30-31.

[2]包海岩,张勤,尤宏争等.鱼虾菜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在北方盐碱地池塘的应用[J].中国水产,2015(10):64-66.

[3]王初田,魏长松.茅潭江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工作总结[J].大观周刊,2015(30):78-78.

[4]肖温温,包门华,蒋永康等.蟹虾新品种套养沙塘鳢生态高效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4(9):30-31.

水产养殖的优点篇10

关键词小龙虾;养殖;做法;安徽东至

中图分类号S96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2-0387-01

2007年在省农委渔业局提出的渔业“三进工程”精神指引下,东至县因势利导,以“龙虾进稻田”工程为切入点,精心组织,科学指导,使全县龙虾养殖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形势喜人,群众养殖热情高涨,龙虾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成为近几年全县渔业经济工作中的亮点、热点。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龙虾养殖业的现状

截至2010年底,全县龙虾养殖面积1546.67hm2,其中池塘养虾171.13hm2,稻虾连作1080.00hm2,大塘、河沟、湖泊等养殖面积298.67hm2;龙虾总产量2280t。

2主要做法

2.1加强领导,争取政府支持营造发展氛围

从2006年开始,通过市场分析,东至县水产局开始着手龙虾养殖的试验推广,2006年6月带领原瓦垅乡、坦埠乡部分养殖户赴湖北潜江地区进行考察,然后在东至县试验6.67hm2养殖面积并取得了成功。

2007年安徽省渔业局提出了“渔业三程”工程,东至县水产局及时向县政府汇报并取到了政府的支持,东至县县政府以东政办〔2007〕16号文件转发了《关于加快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意见》,并从县财政拨款10万元资金对龙虾养殖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围绕政府文件要求,县水产局及时印发了《关于申报2007年小龙虾养殖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的通知》,并下发到各乡镇和养殖场,传达了龙虾养殖的信息,为龙虾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2及时引导,加强技术培训

几年以来,除了局组织技术人员编印龙虾养殖技术资料分发给广大农户、建立科技人员联系大户制度并公布咨询热线外,还先后2次邀请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在当地进行专题培训。在4月30日的小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班上,参会人员达180人,培训效果十分明显,9月7日,研究员就龙虾的良种选育与人工繁殖再次在当地,亲自授课指导。通过培训,使全县龙虾养殖户在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受到了一致好评,解决了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盲区。

2.3做好规划,重点指导大户发展

东至县地处长江南岸,水网密布,龙虾天然资源丰富,沿长江和升金湖流域围湖造田面积广,全县适宜开展稻虾连作面积逾0.67万hm2,有河沟、池塘、浅滩、大塘等面积逾0.33万hm2,均可进行龙虾养殖,特别是长江和升金湖及沿江通江湖泊的龙虾,个体大、品质优,水质无污染,水草资源丰富,是进行龙虾良种选育繁殖和养殖的理想场所。根据这一优势,当地确定了龙虾发展的重点区域,加强对该区域的规划指导,即以大渡口、胜利、东流、香隅、张溪、尧渡6个镇为重点乡镇,优先大渡口大联圩、胜利新胜圩、同心圩、张溪环升金湖圩口、香隅东流沿江圩口龙虾发展。通过6个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典型有大渡口大联圩开发公司,属大渡口镇政府直属单位,位于升金湖与长江之间、圩内面积666.67hm2,均适宜稻虾连作,现建有龙虾繁殖基地41.20hm2,其中池塘17.20hm2,稻虾连作17.33hm2,并被选定为安徽省农科院龙虾良种繁育与高效养殖示范项目基地,2007年池塘单产2250kg/hm2,稻田单产1200kg/hm2,目前基地已选育投放长江、升金湖优质种虾2.0t。胜利镇瓦垅珠明湖湖泊面积33.33hm2,2007年龙虾产量25.0t,产值50万元,纯利润25万元。香隅镇一大户建有稻虾连作基地36.00hm2,稻田田间工程规范,设施完善,现又投放大量种虾,捕虾10.5t,并留存有大量种虾。通过各方努力,小龙虾养殖在全县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4严格项目考核,落实以奖代补政策

为进一步扶持龙虾产业发展,了解全县小龙虾产业发展状况,当地小龙虾考核小组对全县申报的小龙虾养殖户进行了考评。通过走访,对面上的养殖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并针对每个养殖户进行了指导,提出建议。养殖类型涉及池塘、稻虾连作、河沟、大塘、湖泊等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丰富了龙虾养殖的内涵,如香隅镇一农户利用37.33hm2的河沟进行养殖、捕捞商品虾4900kg,产值近10万元,并带动辐射农户养殖20余户,成为当地有影响的大户;东流镇稠林村一养殖户的1.33hm2池塘仅龙虾养殖就获得纯收入2万余元。对大户采取好中选优的原则,兑现扶持资金,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产业。

3小龙虾养殖发展设想

近年来,东至县小龙虾养殖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今后的发展。一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多次培训,养殖户对龙虾养殖技术有了全面的掌握,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1-2];二是种虾等亲本资源十分充足,目前全县留存种虾多,大多数养殖只销售了60%左右的存塘龙虾,选留了一定的种虾进行繁殖和稻虾连作的苗种准备;三是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养殖的发展[3];四是各级高度重视龙虾的发展,为养殖户增强了信心。为更好地发展龙虾养殖产业,应在今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建立小龙虾良种繁育基地

依托长江、升金湖等良好的天然龙虾种质资源的优势,以及省农科院在东至县大渡口建立的龙虾良种繁育与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分别建立2~3家以良种繁育为主的基地,为龙虾养殖生产提供苗种支持。

3.2成立龙虾养殖协会

建立专门的龙虾批发市场,将松散的一家一户经营进行整合,通过组建创办专业协会,统一苗种、技术、销售、饲料等环节,打造品牌,继而开展加工、外贸出口,为小龙虾大发展打好基础[4-6]。

3.3加强技术指导

东至县水域类型复杂多样,养殖户的养殖技能也参差不齐,应加以分类指导。加强龙虾的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在龙虾繁殖和育苗的关键时期,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和指导来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能,以为养殖户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损失。

3.4加强宣传和领导

龙虾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应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如在土地水面使用权上的支持,包括资金扶持,通过扶持来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4参考文献

[1]杨正锋,王坤.淡水小龙虾小水面高产养殖技术[J].科学种养,2011(1):39-40.

[2]黄克玲.小龙虾养殖是个朝阳产业[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9):58.

[3]曾令旗.洪湖市把小龙虾做成大产业[J].渔业致富指南,2010(14):17-19.

[4]沈毅.江苏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J].中国水产,2010(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