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9:13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1

[关键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 原因 对策

入世5年来,我国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在2005年越过1000亿美元大关后,2006年,我国顺差又达1774.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引发了我国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诸多贸易摩擦,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也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探讨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对策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直接原因

1.我国出口加工贸易持续大幅顺差

表12002年~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1表明,从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增长了2.27倍,与之相伴随,同期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了4.83倍;而且,2002年以来,每年我国对外加工贸易顺差在当年贸易顺差中的比重都在100%以上。可见,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大幅增长,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根本原因。

2.我国的进口替代能力加强

表2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2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在2002年~2004年间出口增幅快于进口增幅,而且自2005年开始,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远落后于出口增长。这说明了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原料、零部件的国内供应比重在迅速增长,进口替代能力加强。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急剧增长中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关键原因。

3.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

自2001年底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wto成员国中原有的一些禁锢我国优势产品出口的制度被取消,使得我国的出口能力在短期内得以迅速释放,出口规模急剧扩大。例如,2005年全球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取消后,我国当年纺织品类及相关物品的净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1.1%,成为当年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二、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深层次原因

1.我国对贸易顺差的观念滞后

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因此,政府一直把鼓励出口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使人们形成了“贸易顺差有利于中国”的观念。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截至200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0663亿美元。然而,许多地方或部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2.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走的是“以量取胜”的路子。我们利用劳动力优势,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推动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随着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国际市场上这类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由于我国这类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差,许多出口只有通过低价竞销才能实现。因此,伴随我国出口规模及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是对外贸易收益的不断减少,出现了“贸易的贫困化增长”。

3.贸易伙伴国对其向我国进口的管制和限制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我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应该从贸易伙伴国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进出平衡。但美国等发达的贸易伙伴国,为维持其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严格限制其国内相关先进技术产品向我国出口,导致我国想要和需要进口的产品进不来,人为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4.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内需增长不足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年的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近年来,由于相关改革不到位,我国居民住房、医疗等支出激增,引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曾占国内需求总量一半的农村消费因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而剧减,使得国内消费品市场的长期低迷。国内供求的这种矛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迫使企业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尽量扩大出口,致使我国出口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不足又直接抑制了进口消费品的增长。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外贸的顺差。

三、解决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贸易持续顺差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1.切实转变观念

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因此,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既鼓励出口,也要鼓励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进口。

2.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3.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大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实现我国结构调整的目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其次,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降低国内高储蓄率。再次,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扩大内需。

4.加强同贸易伙伴的对话

政府应在深入分析我国产生贸易顺差各种原因的基础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对话,消除误解,推动贸易伙伴国在技术领域对我国出口的进一步开放,力争在解决我国贸易顺差的问题上获得贸易伙伴国的合作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2002年~2006各年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2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贸易顺差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贸易规模达到21738.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增长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据海关统计2008年1月~9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1月~9月累计贸易顺差为18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图)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81年~1989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别出现了30.36亿和8.36亿美元的顺差,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累计逆差达到42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47.12亿美元。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累计顺差达到433.08亿美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年~2007年)

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且平均每年顺差均在500亿美元以上,1997年~2007年累计顺差达到5415.5亿美元,2007年我国出口额12180.2亿美元,增长25.7%;进口额9558.2亿美元,增长20.8%,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2.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

(1)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

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加工贸易仍是顺差的主体。2007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617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进口总额为368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顺差为2492.5亿美元。而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仅为1099.3亿美元,约为加工贸易顺差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已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2)顺差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顺差主要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为逆差。2004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007年,民营企业出口实现贸易顺差1709.9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增量的65%。外资企业“高出低进”也十分突出,实现顺差1361亿美元,国有企业仍有449.1亿美元逆差。

(3)中美、中欧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国家和香港地区,但增量主要来自欧美,而且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2007年,我国对美、欧、港的顺差分别达1633.3亿、1342.3亿和1716.2亿美元。三地顺差合计4691.8亿美元,占我全球贸易中顺差来源地顺差总额的90%以上。

(4)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2006年,贸易顺差累计5655.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累计顺差额6244.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额677.3亿美元。在国际上,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缓慢。

二、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三、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

外贸顺差反映了国情,是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结果。立足于人多、收入低等基本国情,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我国产生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我国人力资源“质优价廉”,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5%、韩国的8%、巴西的18%。同时我国还有市场大、配套强、海外华人多等优势,有利于吸纳国际产业转移,致使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并成为顺差的主要来源。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恰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成为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2.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的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我国进出口国别(地区)统计,1994年~2007年间,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有美国、香港地区和欧盟。其中美国由74.9亿美元激增到1633.3亿美元,是我国最大的顺差对象国;香港由229.1亿美元增加到1716.2亿美元;欧盟由逆差38.4亿美元751.1亿变为顺差1342.3亿美元。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的贸易却由顺差转变为出现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的逆差由47.5亿美元增加到318.8亿美元;对韩国的逆差由29.2亿美元增加到476.2亿美元;对台湾地区的逆差由118.5亿美元增加到775.6亿美元;对东盟的逆差由4.5亿美元增加到141.9亿美元。如果考察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方向统计,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出现了相应的缩减。也就是说,由于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变化,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经大量转移到中国,这样也就把它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而我国则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并因此形成我国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产业转移间接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使贸易顺差加速。

根据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我国贸易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1994年~2007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顺差由原来的21.1亿美元增加到4436.3亿美元,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贸易则由32.4亿美元顺差转变为出现1814.3亿美元的逆差。应当注意的是,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大幅增长,这反映了我国加工贸易占有较大比重,中国处于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邻国的出口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即“大出”同时伴随着“大进”,出口增长大量地依赖工业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的进口,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甚至存在着较大的逆差。我国商品进出口十几年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急剧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加工出口产业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3.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大了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已是导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进一步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出口许可审批的时间更长,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更多。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美国的出口许可证从递交申请到批准的平均时间一般为3个~12个月,而日本、德国对向中国高科技出口发放许可证的时间最多为1个月。所以,如果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获得许可证,出口机会就会转向德国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近几年美国每年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几十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4.FDi推动贸易顺差的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远远超出国内市场需要,因而出口大量增加,贸易顺差而扩大。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目前,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2007年外企加工贸易出口6955.2亿元,同比增长23.4%,进口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实现贸易顺差1361.1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顺差的55%,因此可以看出,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顺差的加速扩大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国公司把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依靠自身技术的先进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推动了出口额和进口额的逐年高涨。因此,跨国公司以加工贸易等方式,大量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并不能反映出我国在全球市场真实的竞争力,只在数字上制作了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其实,我国的很多出口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5.产业结构的提升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

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中,大量外资企业来华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客观上将周边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移到我国。特别是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呈现整个产业链对华转移的趋势,使我国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运输工具等产业的国内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量替代进口。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也由“大进大出”向“小进大出”转变,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顺差逐年增加。除集成电路以及电容器、复印机、电容器、汽轮机等产品的零件进口增长较快外,大部分产业的零件进口都呈低速增长或下降趋势。不少产业零部件生产能力激增后,转而大量出口。例如,汽车零件进口额下降8.2%,出口额却增长了49.2%。中国自己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相互激烈竞争,这无疑受助于在华外国公司的技能和技术转让。

外贸顺差反映了原产地统计规则,顺差多并不等于利益多。顺差或逆差不是利益分配大小的标志,也不是经济是否健康的标志。我国顺差虽大,但仍不是贸易强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在较低端,获得的比较利益并不高。比如,我国的顺差集中于加工贸易与外资企业,如果根据企业的“国籍”或增值的多少来统计顺差,我国的顺差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根据原产地规则统计出的我国顺差,统计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不完全是反映贸易利益分配的恰当指标。

综上所述,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禀赋优势推动的结果。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外贸顺差增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国际分工地位低、亟需提高的一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宏:转轨的贸易流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黄先海: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5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3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偏高;外贸发展战略;经济安全

中图分类号:F239.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076-01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1.数值分析: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表1所示为1978―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

表11978―2007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改革开放至199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一直稳步增长;1995年至1999年处于总体下滑态势,原因在于受1994年我国汇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有较大升值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2000年后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长出现“加速度”运动,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2004年的68.44%,贸易总量跻身世界第三。

2.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升高的主要原因

外贸依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进出口增长率、GDp增长状况和汇率的变动。

(1)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大、增长快。从1981―2000年的近20年间,一般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仅为8.9%和8.7%,而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会在相当程度上夸大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2)GDp的增长状况和结构。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外贸依存度则越高。一般情况而言,第三产业的可贸易程度相对较低,因此,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可能越低。(3)汇率的变动影响外贸依存度的水平。过去,人民币低估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2004年汇率计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确实偏高。但若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估算,其时人民币与美元购买力比价为4∶1,按此计算,我国外贸依存度将减少一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高外贸依存度的隐患

(一)对外贸易摩擦加剧,贸易环境恶化。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贸易伙伴间的摩擦趋于频繁化、长期化。除此之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问题也已经成为欧美以外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产品的常用措施。

(二)贸易条件恶化。从进出口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般来说,前者的供求价格弹性较高,后者较低。这种供求价格弹性的不对称导致我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依赖程度大于其他国家对我国的供给依赖,这意味着我国一旦大量进口,定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恶化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三、化解风险的调控措施

一、在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从当今世界经济大国的发展历程看,服务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一国GDp的数值,优化了其产业结构,同时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为此,我国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鼓励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使之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平衡外贸结构。目前,我国自主研发能力较低,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因而导致这些领域的进口依存度明显高于出口依存度,外贸结构严重失衡。

我国在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这必然会阻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而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是平衡我国外贸结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揭晓:《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分析与对策探讨》,载《商场现代化》,2007年9月(上旬刊)总第514期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4

1.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过快,明显高于GDp的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从2004年至今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国内GDp则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所以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快,外贸依存度则越高,可见,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外贸依存度持续走高的直接原因。

2.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普遍利好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进出口,特别是出口的空间。

3.中国的贸易导向战略

中国一直利用税收手段鼓励资本品进口,如进口设备税收的可抵扣、“三减两免”等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出台的出口补贴和贴息等政策鼓励了企业出口,甚至在有些地区把出口创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导致各地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空前提高。在出口和进口的双向激励下,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快速上升,贸易导向战略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提高。

4.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商投资国。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在廉价劳动力上具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其外贸倾向性大大高于其他企业。由于加工贸易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的较大比重必然导致中国外贸依存度存在高估。二、政策建议

1.改变对进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一味追求

要想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应该制定更为合理、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放弃以追求贸易目标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中国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2.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促使我们必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而动力应来源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过于强调出口导向、忽视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片面的。因此,应在巩固现有外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扩大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影响,制定兼顾内外的经济政策,从而避免任何一个市场出现波动时,对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为此,要使用法律手段,保证全国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和有效供给,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

3.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尽管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目前的加工贸易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产品,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国内加工企业营销能力弱,对特定市场依存度过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等。为此,应大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加工企业增大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提高国际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变中国的加工地位为生产经营地位,以提高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4.落实“国民待遇”原则,防止落入“引进依赖”陷阱

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的原则,逐步取消对中资企业在税收和银行贷款上的优惠。从长远角度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企业利润,改变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按照中国入世承诺,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提高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防止中国经济落入“引进依赖”陷阱。当前,国内大部分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重复投资、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我国引进的5000多亿外国直接投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不到40%,而60%以上的外资属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由于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因此这些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只能纷纷涌向国外市场,这就造成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断的大量出口。此外,一些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资还严重干扰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对这部分资本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尹冬梅: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的原因[J].对外经济关系,2007,(60)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5

[关键词]国际收支贸易顺差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006年达到1774.6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高额的贸易顺差扩大了外汇储备规模,使外汇储备余额大幅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高额贸易顺差也加剧了贸易摩擦,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还预示着中国经济运行中内需不足的隐患。我们应高度重视目前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现象。

一、近期我国贸易差额情况与特点

最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图1),2005年我国外贸总量1.4万亿美元,2006年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全年贸易顺差达到创记录的1774.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4.6亿美元,增长74.0%。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80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商务部预计全年进出口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会再创新高,纵观我国贸易顺差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依据中国海关总署资料)

1.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566.94亿美元,私营企业为582.5亿美元,集体企业为159.9亿美元。国有企业贸易则逆差

283.9亿美元。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贸易顺差912.2亿美元,同比增长60.9%;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实现顺差1201.4亿美元,同比增长63.3%;国有企业是还是逆差,比上年同期增加55.1亿美元。(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

2.从贸易类型的角度看,加工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顺差,一般贸易一改前些年顺差、逆差不定的局面,近两年持续顺差,且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7%,达4164亿美元。顺差为1424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为353.7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57.1%;2006年一般贸易实现顺差831.4亿美元,是上年的2.35倍,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上升到63.3%。而其他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逆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

3.从贸易国别来看,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巨额顺差与巨额逆差并存。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和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且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1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3%;中欧贸易顺差为70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1%。2006年对三者顺差达到了3805.3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其中,对美国贸易顺差1442.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00.9亿美元;对欧盟贸易顺差903.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02.1亿美元。而中国台湾、韩国、东盟和日本则是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2006年对四者逆差共达15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对美欧等主要顺差来源地的顺差增幅远高于逆差来源地的逆差增幅,导致贸易顺差总规模明显扩大。

4.劳动密集型商品巨额顺差与技术密集型商品巨额逆差并存。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在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数量和质量层次上具有明显优势。据统计,2004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为0.75美元/小时,同期美国为21.97美元/时,日本为21.54美元/小时,韩国为10.71美元/小时,分别为中国的29倍、28.7倍和14.3倍。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上来说,中国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中国我国劳动力的优势加速了国外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促进了出口的快速发展。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受资源约束,中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出口大量增加。(表3)

5.从交易项目来看,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到2005年,货物贸易顺差绝对额都大于贸易顺差绝对额,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且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从1997年到2005年贸易顺差累计3880.8亿美元中,货物贸易累计顺差额4469.8亿美元,服务贸易却逆差589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世界消费大国我国服务贸易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3%。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等传统服务业上,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和首要的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二、当前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原因分析

近几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应该说,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商品出口规模扩大的外部因素。而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原因则还有其他方面。

1.我国外贸顺差的宏观经济原因可以归结为由居民消费倾向偏低而导致的国内消费不足。决定一国贸易顺差额是否增加关键看该国的出口增速是否快于进口增速,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我国进口需求的扩大,使进口增速明显放缓。而抑制我国进口增速加快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国内投资需求受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抑制,生产市场进口需求上升乏力。其二是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足。

2.国际产业转移和由外资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而导致的工业部门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导致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之一。亚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产业转移间接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一直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左右,这种现状与21世纪初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大量产业转移密切有关。其中以日本、韩国、东盟、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最为明显。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外资企业从母国或原地区进口原材料、中间品、生产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转移到我国加工制作,然后将在我国制造出来的最终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而这种出口都全部被计入我国的出口,从而造成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

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外出口与国内销售的迅速增加推动了我国贸易顺差的迅速提高。依据中国海关的相关统计资料,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随着外商在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迅速增加,其国内销售额也迅速增加。据统计仅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我国的销售额近来每年都高达750亿美元以上,而目前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多属进口替代型企业,因而外商投资企业国内销售额的增加必然形成对我国进口的一定替代,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参考文献:

[1]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顺差[J].世界经济研究,2007(2)

[2]陈继勇刘威: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武汉金融2006(4)

[3]王维祥:论我国目前贸易顺差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6

[摘要]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地带,中心控制,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7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地带,中心控制,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8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中美贸易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在双方贸易额迅速扩大的基础上我国对美贸易顺差明显,且贸易额日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的频鬓发生,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它必将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又有来自内部的原因。因此,就中方而言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努力寻求一种能够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事件的解决机制。论文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影响;解决机制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花样不断出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一、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迄今为止,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贸易额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在中美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上,顺差明显。巨额顺差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曾做出重大贡献,但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并且呈现出了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势。1、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wto秘书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连续11年共遭受反倾销案件600多起,仅2011年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其中与美国涉案最多。反倾销已成为美国家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2、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2011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遭受新的贸易壁垒一反补贴的先河。2005年7月美国众院通过了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3、技术壁垒花样不断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限制措施,成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该国产业的锐器,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的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日益成为我国贸易的约束条件。另外,美国还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手段设置新的技术壁垒。二、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当前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摩擦是各种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也有内需不足等内部经济结构和体制因素。1、中美产生贸易摩擦的外部原因(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流随着我国贸易规模扩大和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影响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疑虑加重,国际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从最早的“军事威胁论”、“安全威胁论”到现在的“能源威胁论”所有这些论调都为外国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摩擦案件的增多。而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即在出口贸易推行自由化原则,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因此,当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生产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贸易摩擦。美国自2001年出现的经济衰退,导致失业人数增多,政府为了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加强了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等。加上中国的人世效应,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与美国贸易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的增多了,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2)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入世十年内美国仍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侵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可以不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将失去相对优势(相对于国内廉价的资源优势),无法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美国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经济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一反倾销条款进行滥用,以维护其本国相关产业利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中美贸易摩擦。2、中国经济自身的不足,是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国内经济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些自身的缺陷,成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成为了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1)内需不足拖累了进口增长,扩大了贸易顺差内需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产生了过剩生产力,增加了出口的压力。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储蓄习惯,以及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众的消费潜能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人们在未来尤其是年老以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愿也不敢增加当下的消费,更多的则是储蓄。中国的储蓄率正说明了这一点,储蓄过高,消费明显不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就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增大。而由于内需的不足,进口增长明显滞后,使得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高频率的贸易摩擦。总之内需不足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长,加速了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了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根据大卫里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列优势。我国劳动力充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是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此类产品大量出口给美国产生巨大冲击。美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设置种种贸易壁垒,引发贸易国之间的摩擦。(3)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的一些不当做法在中国。许多企业存在着“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以及我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的出口补贴,使得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对产品定价过低。企业习惯于利用价格战术一窝蜂地降价。相互的竟价不但使得获利空间下降,而且容易还使得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这便助长了国外的反倾销势头,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而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更多则是放弃应诉。三、建立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解决机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将会更多的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的贸易顺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贸易顺差导致的贸易摩擦也会持续不断。贸易摩擦的存在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中美贸易关系如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中美经济的长远发展。1、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外在解决机制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弱化在过渡期内的“特殊歧视待遇”。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从全局考虑,变相地接受了中国入世15年内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条款,因此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常常是以第三国的歧视价格来代替我国的真实价格,使得我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反倾销一旦发生,则会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树立开放的观念,培养创新,逐步扩大开放领域与开放程度,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此外,还要以政府的名义,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资源优势,开展积极的外交,与贸易伙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在贸易伙伴当中争取更多的国家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合理地位,大大提高反倾销胜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及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通过各种民间式的渠道向相关国家政府、政要积极展开游说或施压。2、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内在解决机制(1)扩大国内需求,降低我国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导致了大量企业在扩大对外出口同时也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加,这一效应导致了中国的更大的顺差,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因此解决内需问题对我国减少贸易摩擦至关重要。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其中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制,使得人们不必过于担心由于未来的某个突发事件而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减少人们的因预防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减少储蓄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增加当前消费。其次,应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最后,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通畅的融资多元化渠道。单靠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已经满足不了资金市场的需要,必须要发挥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股市。要充分发挥民间商业信贷的活力。从市场竞争效串角度看,小型的、地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通过改善信贷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几个方面开展竞争。一定程度上也会打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建立并完善有效率的竞争性信贷市场。(2)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中美贸易摩擦案件中所涉及的产业基本上是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替代性非常强,其低价值决定的低价格容易被认为是倾销。因此,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生产一批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中降低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的产品。二是通过新技术运用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3)加强我国企业“内功”的修炼,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企业应当实施“以质取胜”的品牌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自身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调整商品的出口结构,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面对美国的反倾销中我们企业应当积极应诉,建立企业行业协会,团结一致的应对外国的无理诉讼,增强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政府应当完善其服务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要求政府提供的主要产品就是服务。也就是说,公共财政理念的内在实质就是服务性财政,政府的根本职能就是提供优质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代价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贸易摩擦。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妥善处理好中美贸易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更有利于世界的繁荣发展与和平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9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影响;解决机制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花样不断出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贸易额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在中美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上,顺差明显。巨额顺差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曾做出重大贡献,但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并且呈现出了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势。

1、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

wto秘书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连续11年共遭受反倾销案件600多起,仅2004年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其中与美国涉案最多。反倾销已成为美国家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

2、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遭受新的贸易壁垒一反补贴的先河。2005年7月美国众院通过了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3、技术壁垒花样不断

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限制措施,成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该国产业的锐器,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的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日益成为我国贸易的约束条件。另外,美国还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手段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二、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

当前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摩擦是各种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也有内需不足等内部经济结构和体制因素。

1、中美产生贸易摩擦的外部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流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扩大和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影响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疑虑加重,国际上出现了形形的“中国”。从最早的“军事”、“安全”到现在的“能源”所有这些论调都为外国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而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即在出口贸易推行自由化原则,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因此,当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生产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贸易摩擦。美国自2001年出现的经济衰退,导致失业人数增多,政府为了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加强了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等。加上中国的人世效应,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与美国贸易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的增多了,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2)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入世十年内美国仍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侵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可以不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将失去相对优势(相对于国内廉价的资源优势),无法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美国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经济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一反倾销条款进行滥用,以维护其本国相关产业利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中美贸易摩擦。

2、中国经济自身的不足,是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国内经济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些自身的缺陷,成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成为了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1)内需不足拖累了进口增长,扩大了贸易顺差内需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产生了过剩生产力,增加了出口的压力。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储蓄习惯,以及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众的消费潜能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人们在未来尤其是年老以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愿也不敢增加当下的消费,更多的则是储蓄。中国的储蓄率正说明了这一点,储蓄过高,消费明显不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就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增大。而由于内需的不足,进口增长明显滞后,使得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高频率的贸易摩擦。总之内需不足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长,加速了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了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根据大卫里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列优势。我国劳动力充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是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此类产品大量出口给美国产生巨大冲击。美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设置种种贸易壁垒,引发贸易国之间的摩擦。

(3)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的一些不当做法

在中国。许多企业存在着“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以及我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的出口补贴,使得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对产品定价过低。企业习惯于利用价格战术一窝蜂地降价。相互的竟价不但使得获利空间下降,而且容易还使得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这便助长了国外的反倾销势头,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而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更多则是放弃应诉。

三、建立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解决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将会更多的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的贸易顺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贸易顺差导致的贸易摩擦也会持续不断。贸易摩擦的存在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中美贸易关系如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中美经济的长远发展。

1、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外在解决机制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弱化在过渡期内的“特殊歧视待遇”。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从全局考虑,变相地接受了中国入世15年内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条款,因此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常常是以第三国的歧视价格来代替我国的真实价格,使得我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反倾销一旦发生,则会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树立开放的观念,培养创新,逐步扩大开放领域与开放程度,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此外,还要以政府的名义,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资源优势,开展积极的外交,与贸易伙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在贸易伙伴当中争取更多的国家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合理地位,大大提高反倾销胜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及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通过各种民间式的渠道向相关国家政府、政要积极展开游说或施压。

2、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内在解决机制

(1)扩大国内需求,降低我国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

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导致了大量企业在扩大对外出口同时也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加,这一效应导致了中国的更大的顺差,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因此解决内需问题对我国减少贸易摩擦至关重要。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其中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制,使得人们不必过于担心由于未来的某个突发事件而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减少人们的因预防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减少储蓄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增加当前消费。其次,应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最后,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通畅的融资多元化渠道。单靠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已经满足不了资金市场的需要,必须要发挥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股市。要充分发挥民间商业信贷的活力。从市场竞争效串角度看,小型的、地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通过改善信贷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几个方面开展竞争。一定程度上也会打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建立并完善有效率的竞争性信贷市场。

(2)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中美贸易摩擦案件中所涉及的产业基本上是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替代性非常强,其低价值决定的低价格容易被认为是倾销。因此,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生产一批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中降低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的产品。二是通过新技术运用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

(3)加强我国企业“内功”的修炼,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10

【关键词】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区域分布

1江苏省经济发展概况

1.1经济总体水平

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主要由苏北黄淮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凭借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轻、重工业发达,工业门类齐全,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和建材为六大支柱行业,并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骨干企业。江苏省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江苏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不断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向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倾斜,轻重工业发展基本同步,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

1.2区域经济分布

江苏省经济发展存在比较大的区域差异,呈现南高北低,东强西弱的态势。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辐射梯度从东到西呈线性递减,而以长江为界从南道北却呈级数递减,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全省可分为发达的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较发达的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南通);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十一五”期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60.4:18.5:21。从产业结构看,江苏省整体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经济结构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由于区位环境、自然条件等原因,省内各区域间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苏南地区三次产业间比重为2.5:55.4:42.1;苏中地区产业结构发达程度次之,三次产业间的比重为8.1:56.2:35.7;苏北地区农业比重仍占重要地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欠发达,该地区三次产业间比重为14.8:49.1:36.1。总体来说,苏南地区工农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较为发达,苏中和苏北地区相对较为落后。

2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快,成效明显,各项对外经贸指标保持全国前列,已经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格局。

2.1贸易规模分析

近年来,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当年对外贸易规模有所下降外总体仍然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65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出口2705.5亿美元,增长35.8%;进口52.4亿美元,增长39.9%。1990-2010年间,江苏省对外贸易规模总体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十五”期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总体呈现加速上涨趋势,占全国同期对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快速上升,在全国地位显著上升。“十一五”期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对外贸易平均增速有所下降,回落至10.4%,但2010年,随着经济强劲复苏,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速达37.5%,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也所上升,达15.7%,较上年增加了0.4个百分点。

2.2贸易方式分析

江苏省对外贸易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原因在于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地区,外资经济活跃,且外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占到相当大比重,而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进口方面,2010年,江苏省一般贸易进口666.2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929.9亿美元,分别占当年进口总额的34.1%和47.6%。出口方面,2010年,江苏省一般贸易出口989.3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1598.1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6.6%和59.1%。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方式在江苏省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较大,是江苏省对外贸易主要发展方式。从贸易方式动态发展看,“十一五”期间,一般贸易方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而加工贸易方式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体现出对外贸易方式由简单地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方式的转变。

2.3贸易结构分析

江苏省进口商品结构呈现工业制成品占绝对比重,“十一五“期间,江苏省进口工业制成品比重保持在90%左右,而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则较低,基本保持在10%左右。总的来说,江苏省的进口以机械设备、资源性产品、工业原材料等投资品为主,且出口导向行业的投资品进口增长快于其他行业,江苏进口的投资化倾向非常明显,特别是工业原材料进口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省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占绝对主导,初级产品出口额所占比例有限。2010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比例高达98.5%,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比重最大,占到同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60%以上。

综合来看,“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其中以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己成为当前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形式,产品技术和附加值具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方式,导致劳动密集型商品在江苏省对外贸易商品的比重仍然较大,商品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

2.4贸易对象分析

从地区分布看,江苏省经济呈现明显梯度效应,对外贸易作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江苏省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地区外贸发展水平极不平衡。2010年,仅苏州一市的进出口总额达2470.8亿美元,占全省比重近60%,而其他12个地市的外贸总额才42.2%。而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南京和常州四市的外贸总额更是占到了全省对外贸易总量的88.3%,苏中和苏北地区合计仅占11.7%。从中可以看出,相对于江苏省地区经济水平分布,江苏外贸发展地区差异更大,不利于全省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三大区域对外贸易发展来看,随着江苏省振兴苏北经济开发等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出现收敛迹象。2010年,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实现进出口总额4113.3亿美元、379亿美元、16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37.7%和49.4%,苏中和苏北地区增速超过了苏南地区,苏中、苏北对外贸易增长额分别高出苏南地区0.7和12.4个百分点,表明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区域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

综上来看,“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省内区域贸易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愈加明显,使得江苏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孙国锋,王家新.消费、投资、净出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12):155-159.

[2]王风云.进出口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3):4-7.

[3]李俞.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