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庭院景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9:10

古典庭院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古诗词;新中式;中国古典园林;庭院设计;澄江县晨辉会所

中图分类号:S731.2;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30

abstract:the“newChinesestyle”isastyleoftheChineselandscapedesign,thecoreissueof

whichishowtoskillfullycombinethemodernelementswith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elements.Basedo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elementsofpoems,bystudy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classicalChinesepoetryandChineseclassicalgardens,thisarticleextractstheessenceofChineseclassicalgarden,andappliedintothe“newChinesestyle”landscapedesign.

Keywords:landscapedesign;classicpoetry;newChinesestyle;ChineseClassicalgarden;courtyarddesign;ChenhuiClubofChengjiangCounty

随着国人文化复兴意识的崛起,中国景观设计从“异域风”逐渐回归中国本土,“新中式”景观应运而生,目前正逐渐受到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许多关于“新中式”景观的研究都提到了“新中式”景观不是单纯的中式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但是并没有深入分析如何提取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应用精髓,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盲目堆砌传统元素的“新中式”景观设计方案。古诗词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并且与中国古典园林息息相关。本研究从古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相关性入手,提取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案例设计中,可为“新中式”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1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

《园冶》里谈到:“时宜得致,古式何裁”,意即如何裁取历史传统以兴造现代园林,要适应时展的需要[1]。中国古典园林直接运用于“新中式”景观设计是行不通的,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园林的服务人群有差异;2)现代人生活环境、方式、审美需求乃至精神需求都与古代人不同;3)古典园林景观所体现出的私密性、封闭性及小尺度、小容量的空间格局,过于沉稳的气质和缓慢节奏,缺乏运动项目的活动内容都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园林景观的需求[2]。“设计”二字更是体现出不能照搬传统元素,设计是有目的地创造出新的事物,满足新的需求。因此“新中式”景观就要求设计师对传统元素进行推敲,进而重构传承。“新中式”并不是排斥西方景观设计,西方园林中的大众开放性的内在理念、先进的造园手法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可以说“新中式”景观是融汇中西方造园精髓的设计。人们喜欢怀旧,也喜欢觅新,“新中式”景观恰好满足了人的这一基本心理需求。现代人对园林有新的要求,从而才有“生态”、“低碳”、“节水”、“体验”、“垂直绿化”、“屋顶花园”、“海绵城市”等词汇的出现,古人建园的形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综上所述,“新中式”景观应具备的特点:简洁而又不失创新,古典而又不失时尚,全球而又不失民族,实用而又不失文化。

2古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这就说明它与诗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历史上同步发展、互相影响、彼此渗透。例如山水诗的兴盛就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进入转折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风景的开发;唐代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融糅诗情,尤其是私家园林;园林诗和园林词是宋代诗词中的一大类别。陈从周先生指出:“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3]。”因此,本研究将以中国古典园林为重点,主要探讨古诗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有了较全面、完整的理解,才能在创造“新中式”景观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古诗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有:

2.1以诗词造园

以诗词造园主要是根据诗词的文字内容或所表达的意境创造园景。诗词常常歌颂美景或隐喻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园主人向往却不能见或常住,只能在自己园中模拟其景,借此造园。例如:拙政园腰门口一假山,为桃花源入口之模拟物,两边月门上题着“另有洞天”,借景达到“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的世外桃源的意境[4];北宋文人晁无咎致仕后在济州营归去来园,表达自己对陶渊明诗词乃至为人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内心情感,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发了情感上的共鸣;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亦源于此。

2.2以诗词点景

以诗词点景主要是将诗词当中的词或句运用到园中的楹联匾额上作为景题,借此表达景之意或园主人之情感,园林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像外之旨。例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得真亭、留听阁等;临安著名的私园之一南园中的厅、堂、榭、亭、台、门等“悉取先侍中魏忠献王(韩琦)之诗句而名之。……”[5];计成主持设计和施工的影园中的“幽媚斋”结合周围景致,取自李白《寻阳紫极宫感秋作》中的“浩然媚幽独”;南京莫愁湖胜棋楼有副汪赢撰写的集句联:登斯楼也,其喜洋洋,把酒临风忘宠辱;望美人兮,予怀茫茫,扶仙抱月侣渔樵。上联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文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之句,下联则将苏轼《前赤壁赋》中“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以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等句揉和而成[6]。

2.3古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相似性

古诗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上述提到的两方面。古代许多造园家都是诗人,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潜移默化地将诗的内容、写诗的技巧等体现在造园中(表1)。

“新中式”景观不能照搬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传统元素有2个主要原因:1)主要服务人群发生改变,从个人转向了大众,从而造园思想行不通;2)当下环境改变了观者的心理,审美情趣不再局限于传统景观,古典园林传达的意境难以被现代人感知。但是从古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相似性来看,空间结构营造、内容展现、情感表达都是值得借鉴的。

3澄江县晨辉会所新中式庭院设计

晨辉会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该庭院附属于某修理厂,根据园主的要求欲将其打造成修理厂后花园以及一个适合亲朋好友观光、休闲、娱乐的“新中式”庭院。类似于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现有建筑为现代中式风格。设计将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和云南地方特色,布置本会所为传统的可观、可游、可居且带有情感记忆的庭院景观。

3.1古为今用―场所分析

3.1.1空间结构布局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例如律诗,前两句是开头,接下来两句要承接上文,再接下来2句要转折,最后2句作总结,一共8句4组,这4组分别是“起承转合”。古代诗人亦将此法运用于造园中,通过空间结构的起承转合达到情感的升华。晨辉会所新中式庭院整体根据诗词中的“起承转合”布置,庭院分为4个部分:入口景观区、水景区、休闲区及体验区(图1)。

3.1.2内容的展现

古诗词的内容展现往往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古典园林亦如此:贵族园林、士流园林、文人园林、市民园林、乡土园林都与当时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现代园林的营造也要符合当今社会的潮流。现代人追求参与性,追求在体验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因此该“新中式”庭院结合当下时代潮流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环境。庭院体验区根据主人爱好及需求设有农作物与药材种植区,将农作物和药材作为新的景观意象结合现代构成方式引入该庭院。庭院主人可以在此寻到收获的喜悦,寻到远离喧嚣城市,回归恬静田园的感受,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放松。一个具有诗意的景观,应该是体验式的景观。只有体验式的景观,才能使人们和大自然对话[7],才能达到情感上的满足与共鸣。

古诗词的内容展现经常使用一些技巧,例如节奏韵律、小中见大等。古典园林常用的营造法式、植物栽植方式即能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一拳代山、一勺代水”即为小中见大。

晨辉会所新中式庭院设计中,入口到主体建筑的景观道两边分别采用长方形静态水景,结合植物盆栽、仿照隔扇门的景观小品,形成带有节奏韵律感的景观序列;休闲区的石景营造体现出山体连绵不绝的观感。

3.1.3情感的表达

唐代王昌龄曾提出“诗有三境”之说: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人通过各事物为载体抒感,古代造园家通过园林要素为载体表达内心向往。该“新中式”庭院景观设计通过“三境”达到情感上的升华:1)物境―景观结合本土的人文环境、文化特征及城市整体风貌进行设计,例如入口景观区的盆栽采用当地铜锅的形式,隔扇门结合澄江传统刺绣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征的景观小品等;2)情境―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环境,通过景致使观者心情愉悦;3)意境―境生于象外,庭院主人及亲朋好友赏景、体验,从中感受到远离喧嚣城市,回归恬静田园的美好生活。

3.2场景诠释

3.2.1景点设计

无论是以诗词造园还是以诗词点景,都是结合周围景致,当下所感而为之。因此,景观感受的不同使得“新中式”景观设计不能盲目照搬传统元素。庭院休闲区主要体现“休闲”二字,木结构亭子的布置能很好地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追求生态自然的效果。亭子顶局部采用玻璃材质,既可透过阳光,又可挡雨,还可以观星星,传统木质与现代玻璃并置在一起,反差和对比易产生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细部。该区域“前观―‘小荷才露尖尖角’;卧看―‘牵牛织女星’;仰望―‘举杯邀明月’”,在此可享受一种休闲愉悦的生活方式,为古诗的现代演绎(图2)。

3.2.2景点命名

现今景点常常使用一般化的题名,例如“美食广场”、“湖心亭”等,文化性不足,无法引起观者的

联想。景点的命名要符合景观所要表达的内容,“新中式”景点命名如果完全照搬古典园林中的名字,可能太晦涩,也可能与景点不符。景点的命名原则是要使游者观其名便知其意,尽可能达到“问名心晓”的效果[8],从而激发人们的联想而创造意境,以有限空间营无限意境。“新中式”景点命名可以用家喻户晓的古诗,亦可以用新诗,也可以较自由随意,能传达思想即可。图2当中的景观休闲亭取名“卧看星亭”,直观地表达了该处设计的用意,也能使游览者从中体会到一种闲散愉悦的生活方式。

4小结

古诗词与古典园林存在很多相似性,它对园林的影响一直存在,研究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可以挖掘出适宜的传统元素、技巧、文化思想等,使其恰当地运用到“新中式”景观设计当中。并且该方式也可借鉴到其他与园林相关的学科,从而使“新中式”景观研究更全面。“新中式”景观是从中华文化的根上生长出来的,更加贴近人们对清雅含蓄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最符合国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最易引起国人情感上的共鸣[9],值得热切关注与积极研究。景观学科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涉及多学科知识,古诗词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新中式”景观的研究之路还很长远,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对传统景观进行继承和创新,还值得人们从多个角度深思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孟兆祯.风景园林梦中寻―传统园林因融入中国梦而更加辉煌[J].中国园林,2014(5):5-14.

[2]张艳.“文化场景”特质与景观风格形成[J].城乡建设,2012(7):41-42.

[3]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41-42.

[4]廖汀沪,石小文.中国古典园林与诗的融合[J].三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2):63-66.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05.

[6]章采烈.中国园林的标题风景―园林楹联类析[J].中国园林,2002(2):67-70.

[7]杜媛媛.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共通性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27.

古典庭院景观设计篇2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的入口采用古典园林门屋式入口形式,入口形式小巧,屋檐出檐深远一进入该建筑,就是一条细长的长廊,屋顶也很低,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是欲扬先抑的开始。视线左侧设计为实墙并开菱形的小漏窗,右侧大面积玻璃,这样就把参观者的视线引向右侧的细长的小庭院,而左侧的实墙把通往最精彩的中央庭院的视线阻挡,但人们可通过其上的漏窗又可窥视到它的存在,但却不能够尽收眼底(图略)。只有人们再沿着这狭长的走廊向深处走,走到交谊厅时,空间豁然开朗,视线也从右侧为主转到高大的交谊厅及通过玻璃大窗看中心庭院的视线,中央庭院的景色尽收眼底。这一系列的空间和视线的转换,使参观者做到步移景异,欲扬先抑。

漏窗

中国古典园林四周围以院墙,墙上往往装嵌四角形、圆形、八角形等几何形的窗,按上述原形开孔的称为漏窗。漏窗不仅透光而且能通风透雨,这是对四周筑有围墙的园林,赋予广阔的空间感觉,不致有窒息之感,确是极为精雅的设计。按陈从周先生之说“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的漏窗设计为统一的菱形,在一进入口的走廊,人们可以通过漏窗看到中央庭院的园林景观。同时在中央庭院中,菱形的漏窗又成为庭院中园林景观的一部分,一个个漏窗在白墙上形成有规则的空洞图案,在山石植物映衬下,景色优美(图略)。

水石交融

水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景物,园林中设山石水草,别有情趣。水在庄、玄思想上本来就具有虚静而明的美学意义,中唐以后又与明心适性的园林情趣发生联系,所谓“明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的中央庭院面积狭小,水面自然很小,但水面上有一折桥置于其上,岸边置以山石植物,使水面小巧玲珑。此外,设计者为了打破方整的内庭院空间而作的斜廊跨越水池,并把它划分成为大小悬殊又互相连通的两个部分,廊本身也犹如一个廊桥置于水面之上,更加增加了水面的景色,所谓“清池涵月”正是如此。石在中国园林中受重视。透、绉、瘦、漏是鉴赏中国园林点景石的主要特征。透,即石上遍布洞隙,因此眺望对面景色。绉,是石面如绉纱,折纹累累,颇具苍劲古雅之趣。而瘦系指石形亭亭纤细,胜似孤峰耸翠,总之园林中的点景石,具有形如深山幽谷,巍峨突兀的奇峰叠峦之姿。漏,是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文人爱石拜倒奇石下,王学仲先生擅长于书法和中国传统绘画,石则自然少不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内的石颇具透、绉、瘦、漏的特点。中心庭院山石与池水相映,充满自然气息。一些小庭院中以山石做点缀,恰到好处(图略)。

树影婆娑

中国古典园林富有画意,一棵树,一丛草,画中点景,煞费苦心。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内外,种植高大树木,白色的壁面面上随时掩映着各种摇曳多姿的鲜明树影,宛如银幕,效果颇具情趣。中央庭院植物多样,并配有小盆植物盆景,美丽异常。小庭院中,种植一丛竹子,面对画室,雅简怡然(图略)

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园林是大自然的缩影。在这小小的园林中,包括自然山水的方方面面。园林就是浓缩的自然环境。以此表达园主的山水情结,天人合一的思想。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虽然占地面积小,庭院也狭小,但是设计者把小小的院落处理成一块幽雅宁静的小天地,庭院中山石、水面、植物应有尽有,仿佛把自然界的山水搬到园中(图略)

古典庭院景观设计篇3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是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谈到的一些造园艺术手法,其中,“虚实”关系是营造这种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1.古典园林中建筑形体空间的虚实就建筑自身而言,虚为空间,实为形体,意境的营造有赖于空间的曲折变化。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实”主要指粉墙,“虚”是指门窗、孔洞及通透的走廊等,这些物体与粉墙之间形成的对比是强烈的,而一些半实半虚的效果,比如漏窗、花窗等,在空间上起着过渡作用。

2.古典园林中“藏”与“露”艺术手法的虚实“藏”与“露”也是一种虚实的处理手法,藏得含蓄、境深,是“虚”;露于外是“实”。画论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传统的造园艺术也同样认为露则浅、藏则深,欲露而先藏也同样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3.古典园林中“疏”与“密”艺术手法的虚实“疏”与“密”也是虚实处理的重要手法,形体组织疏则显得空,形体组织密则显得实,园林建筑尤其以布局体现最为明显。例如,苏州留园其建筑分布疏密对比就比较强烈,东部以石林小院为中心的建筑高度密集,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

4.堆山叠石、庭院理水的虚实艺术处理手法凡有园,必有山石。砌峰应当空不可实,应当曲不可直,有曲才有动势;砌洞要圆不可方,“方”,为门窗,“圆”,为洞,力求让线条清晰,石块不可横竖杂乱。园中水景形成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与幽深曲折的庭院形成疏密、开闭的对比。水景通常会配合山石,于是亭榭花木与天光云影相互映衬,使得庭院宛如画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虚实”观念

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下面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对中国古典园林中“虚实”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作简要分析。

1.室内设计中建筑形体空间的虚实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有大量的留白空间走廊,其主要元素是粉墙,点缀少量的规则角窗,省略了繁文缛节,只保留了古典的写意。此外,郁郁葱葱的翠竹让新馆的意境更加优美。墙面是大面积的实空间,而顶部玻璃加上木格栅又营造出半实半虚的效果,将传统园林建筑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

2.室内设计中“藏”与“露”的设计手法

在新馆的设计中,从入口大厅沿着大道笔直走下去,只见廊道紧贴前院四面墙壁,廊墙间转角处形成两个小天井,转角廊道内为墙,其上开大小适度的锦窗,右边小天井种植玉兰树,左边小天井种植桂花树。墙壁上六边形的窗洞不时显露出窗外的青竹,虚实手法营造出如诗般的意境。门洞后的几株翠竹让人不知后面是墙还是小径,由此,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手法可见一斑。

3.室内设计中“疏”与“密”的设计手法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中轴一带以“虚”为主,“虚”中有“实”。“虚”为廊北之后湖、园林和庭院空间;入口大厅、廊、后湖墙则为“实”。由中轴线发展而成一个景观带,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一面的空间较空旷、舒展,是一个放松的空间。

4.室内设计中材料运用表现虚实的设计手法

新馆中玻璃与混凝土成为主角,这两者正是虚实关系的绝妙对比。混凝土的大量运用营造出博物馆需要的大面积实空间,而玻璃加上木格栅又营造出半实半虚、光影变化的生动空间,配合水波微兴、锦鲤游戏于睡莲之中的境界,灰白建筑稳稳立于水面之上,一切让人心境平和。

三、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形式规律

“虚实”的各种艺术设计手法、技巧,都是以追求如诗如画的意境为目的的。意境虽然是主观的感受,但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虚实”的表现也是有形式规律的。建筑形体空间的虚实,应避免没有重点,虚实的比例不应过于平均,应该以一方为主导。比例平均会过于呆板。另外,还要使这两种元素互相交织,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既有强烈对比,又有两种元素的互相渗透,这样视觉上就会柔和很多。

古典庭院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建筑创造城市美丽安置房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建筑为人们营造理想的居住环境,更主要的是要为城市创造丰富美丽的景观。现代都市中,高层住宅首先是一种有别于独立住宅的人居形态,基于这一条件,它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可方便更多的人享有城市的文明,满足人们对于更完美生活的追求。因此建筑师在设计高层住宅的总体规划布局与建筑构成等方面,不仅要考虑小区居住环境与景观的品质,还要注重城市的整体之美与景观。

二、规划设计要点

图1总平面图

三角岛安置房项目是由合肥市瑶海区城建投资有限公司代建的安置房项目,地块位于合肥市瑶海区的西南面,位于城市核心地块,总用地13661.18平方米。地块程狭长的三角形,东西长约210米,西边沿东一环路长约110米,北侧为230米。

图2沿街透视图

整个地块两面临市政道路,一面临原有城市铁路线。作为合肥市瑶海区城建投资有限公司重点打造的项目之一,本方案放弃了相对成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采用了“温和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整体规划尝试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风格。

1.总体设计构思:

(一)对称均衡的整体构图由于整个用地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窄,是比较狭长的三角形,设计中通过在地块中间设置入口广场来形成组团核心,各建筑单体又各自围绕中心庭院的布局。因此在设计中顺应这样的布局方向,组团中强调东西向的轴线,建筑依据地形围绕轴线布置,各自形成完整的居住环境。该地块三边均是道路,设计就围绕用地周边道路及中间的入口广场引入商业和公建配套,形成一条南边的沿街商业,完善了整个小区的生活配套。组团庭院规划中引入围合的概念,依据各自地形的特点,建筑主体围绕轴线对称和错落的布置,同时通过多层商业的配置,景观小品的处理,绿化植栽的疏密关系,最终形成一种院落的围合感。

日照和景观的均好性在建筑布局中,充分考虑日照和景观资源的均好性,让更多的住宅拥有充足的阳光,面向中心景观庭院。

丰富的公建配套在规划设计中,结合地块的特征和居住需求的提高,我们充分考虑公建配套的层次和完整性。地块中心的入口广场西边是配套的主轴,我们在这广场的周边布置了商铺及物业用房。此外,沿地块南边道路均设置了1-2层的商铺,丰富本小区及周边地块的商业品质。

相互渗透的绿化景观:绿化景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组团内中心花园绿化和楼间庭院绿化。中心花园与庭院绿化相互渗透,结合不同的空间氛围,形成不同的景观主题,并与自身或动或静的空间性格相一致。整个园区的景观在视觉空间上相互融合,以庭院逐层递进深入的方式串联起来,使得住户在步行归家的途中可以移步换景,始终处于良好的环境中。

自然落差的场地设计:首先,在设计中结合组团布局,将组团内的庭院空间通过不同的高差设置形成自然的坡地起伏。其次,庭院空间也要比周边的城市道路适当抬高,结合干道两边的绿化形成丰富的立体景观。地下室上平均绿化覆土≥1.5米,有利于创造出生动、立体的绿化景观环境另外,小区的地下车库和地下室门厅周边均有自然下沉的采光空间,结合景观绿化处理,也与地面景观形成良好的相互渗透关系。

交通组织:

用地周边均为城市道路,交通便捷。根据规划控制条件和城市人流车流方向,我们将地块的机动车出入口设在南侧的长江东大街上,这样与总体的空间布局及轴线关系相一致。地下车库主出入口安排在入口附近,方便将车流就近引入地下车库,不进入组团内部庭院。组团内部的消防车道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这样的交通组织使得组团庭院免受汽车干扰,享受最大限度的步行空间。

消防:

本工程沿建筑的周边均设环通消防车道及消防登高面。每幢高层住宅均有大于1/4周长且不小于一个长边的墙面直接落地。高层间距均大于等于13m。小区在5#楼建筑底层设置直通室外的消防控制室。住宅内每个单元配置一部消防电梯,地下室按防火规范要求划分防火分区。

建筑形象设计

以古典主义为纲,取用现代建筑简洁而富有逻辑性的体块关系,塑造一种全新的折衷建筑形象。建筑设计注重细节,力求让使用者在各个建筑尺度都有完美的生活体验。现代与古典相糅合,“形”是顺应流行趋势的干净利落的体块,“神”是恒古不变的经典审美原则。“形”与“神”有机结合。

建筑立面设计

住宅通过立面设计,阳台玻璃拦板及大面积门窗玻璃与面砖的实体墙面虚实对比,使建筑整体更为通透、轻盈,感觉更为舒展,同时也提高了住宅使用的舒适度。商铺立面细部以法式的新古典建筑为蓝本,强调细部的和谐与整体的比例,近黄金比例的洞口尺寸,配以柱式和线脚的点缀与装饰,在近人尺度上增加了建筑的丰富性。

建筑色彩上,住宅立面通过暖色调与深棕色高档通体面砖的搭配,同时配以暖黄色线条的高级外墙弹性涂料,静电粉末喷涂墨色哑光磨砂面的铝合金门窗框材及同色外墙涂料的点缀,玻璃采用深灰色双层中空玻璃与白玻结合,达到内外通透与隐秘相结合的效果,作为外立面主要元素之一的玻璃与外立面其他材料相映成辉,达到建筑立面色彩,形体,比例与材质感得完美结合与统一。商铺采用棕黄色石材,强调整体的稳定感,辅以深色的铝合金窗档,整体色彩细腻典雅。

建筑户型设计

图32#楼户型图

户型设计充分利用设计条件,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从客户使用角度出发,合理增加使用面积;注意厅室的多功能性,合理控制常规客厅的面积,对餐厅、书房等空间均做专属性的设计考虑;充分满足储藏空间的需求。所有户型都充分考虑周边的景观朝向,做到户型结构合理的同时争取最大的景观视角。

景观设计

在总体上,以小区主干道与小区中心绿化带相连的绿地系统形成小区规划的主体骨架和统领。在景观上形成从“商业步行广场--中心绿地—组团环境”的景观层次。通过采用通透的建筑元素,引景入园,利用丰富的景观布置提升小区的品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合肥市东大街三角岛安置房,本着“为城市创造美丽”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设计一贯追求精致完美的原则,创新了更加舒适优美的住宅。在一定范围内,本项目在满足安置房需求的基础上,又找到了一个相对美丽的空间。在向西方古典建筑学习的风潮中,把握了现代氛围的气质,同时又没有失去品质感,始终捍卫了建筑的本质和空间及园林的品质,并营造了区别于一般以住宅为中心的居住氛围,创造了具有社会性与城市性的空间组合。

参考文献:

古典庭院景观设计篇5

留园坐落于闾门外,位于苏州古城的西北方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经清代的多次修复和扩建,占地面积达到23300平方米,是清代园林的代表。留园园林部分总体上依据建造年代与主题分为中部山水、东部庭园、北部山林、西部田园,在总体布局上还兼顾这四部分之间的相互的渗透与联系。本文将从园林构成要素及空间类型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分析其空间结构。

园林构成要素对空间的影响

建筑、植物配置、堆山和理水是限定、分割和组织空间的必要条件,这四类要素本身对空间的形成具有不同方面的作用。虽然在某些作品中,建筑占据空间结构决定地位的情况被弱化了,但是建筑依然是江南园林空间的结构性要素。

1.建筑

留园的总体建筑密度约为15%,其中大型的单体建筑主要包括厅堂、楼阁,大面积的观景场地,如涵碧山房、林泉耆硕之馆北部的临水平台等,此外多以亭、水榭等单体小型建筑作为为点状建筑。

空间定位。在整体空间中,主体建筑一般设置在全园最重要的活动中心,地位显要。留园中部景区的涵碧山房坐南朝北,为临水建筑,为便于观景,厅前设有宽敞的平台。视野开阔,以水池分隔对面空间,并于对面设置假山以形成对景。视线所及范围内,分布着许多观赏点:可亭、远翠阁、五峰仙馆、曲溪楼、绿荫等,这些建筑围绕着涵碧山房这一主体建筑,使其地位更加显然(如图1)。

分割空间。园林的非主体建筑各自有专属的名称与意义,一般廊、桥等线性建筑能够划分较大面积的空间。留园中部的池水以折桥为界,形成大小两个部分,上设濠濮亭,单檐歇山卷棚顶小亭,营造出一处清幽闲适的小空间,使得面积较大的池水层次更加丰富。

图1留园涵碧山房与周围建筑视点分析(图片来源:自绘)

空间渗透。留园东部揖峰轩一带石林小院为院落群,组合布置六个不同的小院,每个小院各具特点、相互通透,同时为了突出景物主题,各小院中亦以湖石结合植物种植作为景观。

2.植物

留园中较大的植物群落集中结合山体进行布置,中部山体以银杏作为主题树种,夹杂搭配种植枫杨、柏、榆等乔木;西部山体则以枫林为主,配以竹与少量银杏……植物的生长形态多样,层次丰富。

限定、联系空间。较之建筑墙垣,植物对空间的限定是软质的,枝叶使光线与人的视线没有被完全遮挡,但又可以使空间得到不同的私密程度的控制。留园中的不同植物类型对空间的影响大致(如表1)所示:

作为视觉重心和空间主题。古树、名木、生长姿态独特的花木、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植物等,其自身往往就可以成为空间的焦点和重心。同时,在古典园林中植物不仅仅是植物,它被赋予各种涵义与象征意义,具有“比德之美”。留园内的“古木交柯”,位于中部景区东南侧,紧邻住宅院墙,姿态优美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树,两树枝干交错缠绕,即构成“古木交柯”,寓意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3.山石

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留园内山石造型丰富,或连带成群,或特置成景,皆成趣味。

分割空间、丰富竖向层次。留园北部的堆山多角度的斟酌使景观丰富性和景深大大增强,同时也自然分隔了空间,营造不同的空间视角。

平衡视觉空间,路线引导。中部及西部院落中存在中型山体结构、小型叠石或独立景石,形成庭园景观主景与视觉焦点。山石能利用天光形成较暗的山体空间,同时在山体内部观察亮光就可找到出路等。

4.水体

关于江南古典园林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大面积的水对空间的影响多体现在对空间的分隔,一般多采用集中的静水,整个园以水面为中心,并面向水面环列布置建筑。留园水体分布于中部、西部、东部,以及北部苗圃灌溉用水池。

限定、联系空间格局。水的液态特征能够较之其他硬质因子产生更强的空间分割。留园中部水空间,居于主景位置,全区山体、建筑围绕其展开。池中一大一小两个岛经桥连接可进入通行。其中较大的小蓬莱与两桥连接,结合坐南朝北的濠濮亭划分出相对独立的空间,整体水面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空间。

扩充空间、丰富视景。倒影在园林审美中占据了很多的位置,微微水波让实物的形象变得模糊、柔软,引人迷恋,水中为虚,水上为实,除了虚实对比外,实体加上倒影能够在视觉上扩充空间,放大空间的宽宏感。其次,倒影空间色彩也更为丰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些只能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也丰富了边界的形态。东园中的冠云沼主要是为塑造冠云峰前庭院景观服务,衬托主体景石冠云峰。于南侧观景面观察,形成景石前横向线状水体。

留园空间结构分析

围合空间可以包括线性空间和透视空间,线性空间又可以作为围合空间的分隔。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不是单指这些空间,而是这些空间的有机组合。以下主要探讨留园中较为突出的围合空间与线性空间。

1.围合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的围合边界不那么明确,围合空间不仅仅是实体的墙与建筑的围合,而是以建筑为骨架,结合山、石、植物、水体,形成的不同形象的围合空间。

(1)向心与发散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中心”通过不同的变化方式,对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

留园的冠云沼、冠云峰、冠云楼、冠云台的整体空间中,游人的视觉中心是冠云峰,冠云峰被誉为完美的太湖石,除了集瘦、漏、透、于一身本身的特点成功外,它的成功还在于周边建筑明显的向冠云峰的聚合,所有建筑面向它,形成了以冠云峰为焦点的空间布局。也是由于冠云峰的存在而忽视了周围的景观,冠云楼与冠云峰后面的假山都成为了它的衬托和背景。

(2)分隔与联系

在分析留园的围合空间时发现,其非常注重“墙”的布局艺术,即分隔。园中除了墙之外,植物、山石都起到对视线的分割作用。自留园入口向东经曲溪楼,西楼底层去五峰仙馆的那一段空间,既曲折狭长,又暗淡封闭,本来是会使人感到单调沉闷的,但却通过不同的窗口设计,使空间丰富。

2.线性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是一种以运动为方法来认知的空间,或者说,活动。留园主要是以环形观赏路线和综合序列的观赏路线为主,使用者分为两种观赏模式,静态的由一点看环境和动态的串联景。

结语

园林空间最直观的视觉客体就是最早由童先生在《江南园林论》中明确提出的中国园林造园的四大要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这些对于园林内各个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代空间理论家布莱恩.莱森所认为:空间不是说明性的,而是描述性的。

古典庭院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景观;艺术;文化

abstract:thetraditionalChinesearchitecturalartwithalonghistory,ancestorswillthousandsofyearsofworkandwisdomwascentredcreatedbytheirlivingenvironmentof,nomatterinsinglebuilding,groupbuildingorgardencourtyard,therearecountlesstreasuresforustoexploreknowledgeexploration,the"natureandhumanity"environmentviewsofarworthourfinefinetaste.whenwepraisethesearttreasuresofthegrandtall,ingeniousconstruction,"isforthepeople,wansinceopeningday",noticedthattheseancientbuildings,landscapeofthedetails,excepttheycontainnecessaryfunctionoutside,itselfalsohasstrongadornmentsex,andatthesametime,canreflectthespecificculturalmeaning,makepeopleunknowinglyadmireitsartisticprocessingisexquisite.

Keywords:landscape;art;culture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民居庭院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民居是数量最多也最丰富的研究地方建筑文化的遗产,庭院与民居不可分割的组合在一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缩影,一个庭院所表达的内涵也是中国古代整个建筑活动的文化内涵。古代先民的各种活动也都是在庭院内进行。研究传统庭院环境景观中的细部体现,不但可以加深对古人的营建思想、居住行为、民俗文化等的理解,对现代的人居环境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建筑细部

庭院环境中,最主要的构筑物正是建筑。是它们与院墙和廊道一起围合出庭院的空间和层次感。有别于许多以建筑为中心主体的西方环境体系,中国古代的营建思想是将总体环境放在首要位置来看,作为单体或者是群体组合的目的都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环境。因此,建筑作为总体景观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那么,建筑的细部也便成为营造环境氛围的重要角色。各地的民居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这在细部设计上尤为体现。在此不谈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空间构成,仅谈人视角度下的立面造型。由于北方、南方气候上的差异,使得各地的民居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的不同。北方民居为了抵御寒冷,多采用砖墙,显得厚重、殷实。但在砖石上雕刻出精细的图案,除了取其吉祥美好的寓意外,最主要的作用是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效果,使它显得精巧、细致,减少石砖给人带来的这种笨重感,这也便是为什么砖雕石雕艺术尤其在山西民居大院中如此盛名。图1在北方民居中,木质的窗格也会减少厚重石墙带来的压抑感,尤其是精心刻画的包含各种图案的窗框、门框,会将人的注意力从砖墙面吸引过来,让你更多的感叹的是工匠的精湛技艺。山西许多大院的窗户形状很有特色,拱形居多。

王家大院内的石雕艺术

2、环境小品设施

一般的民居庭院面积不大,但也够宽敞平整,在建筑围合下自成一片天地。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方寸之间景致不断。比如在北方的四合院,就有不少的小品精致美观,蕴含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四合院的整体形象庄严简单,用砖和石灰简单砌筑,但有些部位做工精细,处理的精美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比如大门、影壁、犀头、屋脊等。砖面上加若干雕饰,形体优美,雕刻精细,并施以色彩。四合院大门侧有一对小石狮子,作为风水物,镇妖避邪之用,在大门正对的街道和河流对面设照壁,取风水中的“案山”之意,藏风聚气,婉转自如。在色彩方面,除了贵族府第施琉璃瓦,用金色、红色,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的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大门、二门、柱廊、主要建筑之处略施色彩,与局部的精雕细刻相呼应。在住宅的醒目部位往往采用各种装饰图案,如照壁上的“福”字,门窗、山墙等处的“鱼”“蝙蝠”及各种文样图案都暗示着吉祥、富贵,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细细品味,常常会使人感到充实和喜悦,达到养目、养心、身心健康的目的。图2四合院所表达的空间境界和精神境界使身在其中的人,时时刻刻都会有家的感觉,美的享受。

四合院内墙壁石雕

二、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和建筑、绘画、诗歌等艺术一样,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人认识自然,在生活中再现自然的空间艺术。它在方正的庭院内布置了灵活自由的景观,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居住环境。把人的感情、园林空间、空间景物融合起来,以体现人性空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一般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讲求自然。2.追求“意境”。3.讲求“诗画”情趣。中国的古典园林用空间营造、建筑与自然的互融等手法达到以上追求的三个特点,那么在细部设计上,独到、精妙的处理手法同样为环境的营造增色不少。小到一个窗格、大到一处人工营造的仿自然环境,从山、石、水、植物、建筑等等无处不体现出造园师的精湛技艺和细腻思维。以下仅以园路、水景、石景、墙与墙洞等具体分析古典园林中的细部营建。

1、园路

我国园林中的道路,不仅注意其总体上的布置,而且也十分注意路面本身的装饰作用,形成路面本身就是一种“景”。一条小路虽属平凡之工,但放到园林内部来却一定要它脱除尘俗之气。这就要结合不同的园林环境条件,采用不同形式和材料,达到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如图3

古典庭院景观设计篇7

第二阶段新城南计划增至3960亿元,择址大兴区的首都第二国际机场作为其万众瞩目的项目,即将全面开工建设,有望2017年建成。与新机场同步规划的新航城,预计投资840亿元,拟规划建设30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航空运输产业、航空物流业、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商务会展业、休闲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同步临空经济带动整个空港经济发展。首都第二国际机场有望超越哈兹菲尔德—杰克逊亚特兰大国际机场,或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场,承载未来首都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和安全保障。新机场将通过大广、京台、南中轴沿线三条高速,机场轨道、地铁4号线南延、R4线南延3条地铁线等立体交通连接北京市区。

在世界目光聚焦之下,新空港地脉价值毋庸置疑,北京向南,势必成为一种新趋势。在距空港新城约15公里半径内,永定河孔雀城剑桥郡处在新机场最优受益的一环,地处首都经济圈中心、北京城南计划发展带上,在多重利好资源聚合之下,拥享京南机场经济圈立体交通、国际配套、经济带动、地价增值及精英人才等全方位价值辐射。

十年用心打造百万巨制五星级生活

区域将围绕中央公园绿心,南北向中央景观大道、东西向锦绣大道,打造完善的城市核心区。孔雀城以人为本,大手笔规划十二大城市级全系配套,推进区域持续发展;四大社区级生活配套,全方位满足十分钟生活圈;一个五合一会所组团级配套,全面提升精致生活品质。12+4+1配套体系,以全方位生活网构筑城市精英丰盛生活。

十年用心,倾力打造含商务会所、游泳池等百万级商业配套,十六大一体化教育体系、三甲级医疗体系以及规模庞大的城市级配套和包含五星级酒店、写字楼等在内的社区配套,使得城市级配套与社区配套共同构筑五星级生活。繁华之外,更坐拥中央公园、展览公园、见习公园等公园体系,150万平方米生态资源可媲美朝阳公园盛景,让风景拥抱生活的同时成为滋养生活的天然氧吧,让居住享受身心双重美景眷顾。

传承英伦学院派经典还原最美剑桥时光

灵动点缀的老虎窗、纵横交错的坡屋面,完美诠释着英伦建筑所特有的庄重、古朴和高雅的气质。永定河孔雀城剑桥郡传承经典英伦学院派建筑,汲取绿荫红墙学院人文意境,力求于建筑中表达古朴的书香情怀和优雅的生活态度,任最诗意的学院气息尽情流淌。

溯源剑桥大学经典学院派生态环境,永定河孔雀城剑桥郡融合英国皇家园林与学院风情,以中轴对称式设计手法打造国王花园、王后花园、卡莱尔花园和达尔文花园等四大特色园境,以融合剑桥人文故事和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点缀其间,并将高塔、方庭、大草坪、跑道、大台阶等经典学院记忆符号,与社区园林景观完美相融,以神圣、高雅、宁静、浪漫的学院文化气息作为学院住区的精神磁极和思想指引。时光将剑桥大学学院文化凝结成了源远流长的实景故事,牛顿苹果树、莱恩图书馆、三一天井草坪、老鹰酒吧、莎士比亚剧场等永定河孔雀城剑桥郡景观,呈现古老学院精神文化和改变世界的丰饶思想。

学院派生活情怀在此诗意栖居康桥别院一户五花园

归家,曲径通幽处,花香满溢;入户,院落深几许,一片葱茏。卡莱尔花园的浪漫、达尔文花园的幽静、绿荫红墙的雅致,晕染着学院的书香意韵。康桥别院汲取英伦学院风格营造五重私属庭院。下沉式庭院、前庭后院、阳光露台、空中花园、顶层阁楼,从容安放各种雅趣与心情,休闲、娱乐、读书、休憩,种花修草、调理身心、静心品茗、闲适赏阅,在不同的空间里各得其乐。在五重庭院中,体验立体院居风韵,让每一种情怀得以优雅安放。300%超高使用率、人车分流交通系统、室内挑高大堂设计营造舒适空间体验,以飨懂得生活的人。

剑桥公馆典藏中心景观

古典庭院景观设计篇8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现代园林设计

在国内,古典园林理论已发展成为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品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认为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另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快捷方式,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同时融汇贯通,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一、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园林中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成就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建筑和园林设计,天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合一代表人与自然本是同根同源的,不可分割的。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著名的皇家园林——北京的北海,早上金代,这里建立金中都时,就已经在玉华岛上建造离宫了。现在的北海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形态。北海多建园中园,如画舫斋、静心斋等。这些小园子是江南庭院式园林的翻版,皇家园囿其实是取自江南私家园林和自然山水风景,除了北海,还有颐和园的昆明湖,取自杭州的西湖,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取自浙江嘉兴的南湖烟雨楼,还有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取自无锡寄畅园,所以曾有一说为“江南园林甲天下”。在经过皇家御用工匠之手后,园林都处理的很具有艺术特色。以画舫斋为例,其中古柯庭一处,采用对称和非对称相结合的手法,使室内和室外空间虚实相同,左右均衡,曲直互通,其建筑空间的营造手法和艺术情趣确有独到之处。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借鉴

2.1造景元素——水景的应用

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景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水景在高度提炼和概括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极有章法,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此外,它还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重在表现其静态美,动也是静中之动势。

现代景观中的水景处理,更多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水景动态美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动态水景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方面,现代景观设计大师们,已给我们做出了诸多精彩的示范。如著名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跌水为折线型错落排列,水瀑层层跌落,最终汇成十分壮观的大瀑布倾泻而下,水声轰鸣,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壮丽水景,不失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经典之作。至于尺度巨大的水墙、水台阶,造型各异的音乐喷泉等,在我们的视野中更是随处可见。

2.2造景元素——山石的应用

山石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景之一,山石在园林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造景和实用两部分,可以与园林其他要素构成变化景致,弱化人工痕迹,增添自然情趣。

2.2.1深化园林意境

园林置石或使人感受到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或营造一种和谐氛围,满足人们渴望宁静,回归自然的愿望。

2.2.2点缀园林景色

山石与建筑相结合,可弱化建筑物僵硬的线条,使其复杂多变,常见的处理手法:踏跺、蹲配、抱角、镶隅、及粉壁置石。山石还常与植物组合配置,植物以柔和的线条弥补了山石冷若冰霜的气质。

2.2.3组织园林空间

利用山石组织空间具有自然和灵活的特点,还可与障景、对景、背景、框景、夹景结合使用。例如某些依山建筑的园林,常可部分地运用建筑、部分地利用较为陡峭的山坡或峭壁共同围合成较为封闭的庭院空间。即使无天然地形可资利用,也可借人工堆叠的山石作为界面而与建筑相配合共同形成庭院空间。

2.2.4作为水池的驳岸。

追求自然曲折作为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贯穿于造园手法的一切方面。例如园林中的水池,一般都取不规则的形状,不仅如此,连池岸处理也务求曲折而忌平直。为此,多以山石做成驳岸,或使山与池相结合而形成“山池”。以山石做成驳岸既可加固岸基,但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而呈各种犬牙交错的形式。这样,在水、陆之间就似乎有了一种过渡,而不致产生突然、生硬的感觉。驳岸处理一般遵循:转折要自然;石块的大小和形状应搭配巧妙;要大小相间,疏密有致,并具有不规则的节奏感等原则。

2.3造景元素——植物的应用

植物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现园林风格,代表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处理手法如山姿雄浑,苍松翠柏;水态轻盈,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悬崖峭壁倒挂藤本;窗前月下见梅花含笑,竹影摇曳;还有移竹当窗、槐荫当庭、栽梅绕屋等等,寄托了丰富的情感遐想,这些设计手法完全可以借鉴和发扬。另外,植物独特的形态、色彩、芳香、声响、风韵之美成为观赏特性极为丰富的内容,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创造园林意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传统手法。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因此,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根据景观的设计主题和风格选择不同的植物,用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景观寓意。

2.4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扬除上述设计理念和手法外,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则是上述借鉴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内涵部分。中国现代居住建筑风格要表达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意境”二字。传统的中国园林是文人造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都十分强调其中的意境,而中国古典园林更是诗画意境的延伸。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所有手法,包括空间、视线、植物、小品、水体等等都是为了表达各种意境,所表达的意境是造园的立意、主题、品种和情趣的集中体现。因此,现代中国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态的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体现中国文化的神韵,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艺术感,提高整个居住场所的文化品位。这种开放性的设计格局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营造中是比较普遍的,从本质上说,这种手法已经完全超越了古典园林的手法,或者说是借鉴了国外的造园手法。

三、结束语

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和运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发展。我们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现代景观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因景生境,无所不在的人居美好环境将是景观设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参考文献

[1]许启伟.论诗情画意在现代园林中的体现[J].新闻爱好者,2010,(3).

古典庭院景观设计篇9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格素雅精巧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其造园手法独特、造园意境深邃。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伴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融合交流,各种具有地域性的设计风格逐渐进入中国且被人们接受并将其运用到各行各业,一股股欧陆、地中海、东南亚风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纯粹的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界已经遭到巨大挑战。新中式风格早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就出现了,随着欧陆风情、地中海风情等各种地域文化的出现,它们影响着人们的欣赏风格的转变。新中式以全新的风格脱颖而出,它传承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中国古典设计手法与技巧的跟进和变通,以及在新材料新内容上的运用,出色的表现出含蓄而秀美的中国风情。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新中式园林风格的对比与解析,分别对具有新中式风格的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园等不同类型的设计进行举例和分析,来探讨新中式风格在中国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前景。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其造园艺术历来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相通,相互之间有着深远的渊源,尤其受唐宋时期以来的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在整个园林建造上处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明清时期的园林达到中国园林的成熟期,无论在造园手法还是造园技巧上都达到了纯火炉青的地步,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此时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都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在当时士大夫文化影响下的私家园林,造园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化一脉相通,是模拟自然山水园林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兼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的艺术作品,其在营造要素上,主要包括了山水创作,建筑经营,植物配置,动物生趣,天象季相,景线布局,装饰陈设,诗情画意等八项因素相互融合贯通来表达相关意境。明清时期的园林既是中国造园史上巅峰时期,也是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史的总结,私家园林又被称为文人园林,风格朴素、淡雅、精致而又亲切。皇家园林则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为后来皇家园林的鼎盛打下基础。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方面,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雄伟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了“玲珑、活泼、通透、淡雅”的特点,将秀丽小巧、含蓄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植物配置方面,中国传统园林追求返朴归真、向往自然,因此在植物搭配上,造园者喜好在园林中模仿自然山林植被景观,将亭、台、楼、阁等建筑与山、石、花、树等自然因素相互协调融为一体,充分运用植物色彩来体现和渲染园林环境。通过借助自然气象的变化和植物的本身的生物特性,来创造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从而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所特有的艺术效果,打造成一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山水园。在意境方面,中国传统园林主要表现在园林中的厅堂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方面[1],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空间变换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技艺手法,不仅使园林在富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多样,而且在现代设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对历史的渗透,通过对其文字的解读,通过对空间变化的感知,在景物的观赏与体会中达到审美的高层次。“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是对中国风景园林意境的最好表达,同时也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普遍认知。2、新中式园林的特点新中式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提升,同时也是对古典园林精髓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表达。它并不是盲目的照搬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某一处场地,而是在理解传统造园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古典设计手法与现代场所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运用叠加的手法,有机的对现代园林景观进行再创造。新中式风格并不是单纯的套用中国传统元素,它是将新古典元素和具有中式风格的元素进行叠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吸收,将社会的现代元素和中国传统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平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的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的体现。新中式园林将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结合,将传统造园的气韵和意境保留在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灵活运用,充分考虑对景、框景、近看、远眺等多层次的空间视线组织,步移景移,在视线的开、闭、转、合等方面进行精心打造[2],运用现代材料对古典韵味的诠释以及在植物配置上古为今用意境的表达,都是新中式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的继承与发扬,表达出其唯美不奢华,含蓄不张扬,精致不造作,亲切质朴,自然人性化的特征。3、新中式风格在园林中的运用3.1新中式在居住区中的运用——以万科第五园为例第五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雪岗片区南部,原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地势起伏较大。万科充分考虑当地地域特征,以岭南四园为创作母本,吸收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精髓,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与现代材料有机结合,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居住片区,同时也在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创了新中式居住区的新篇章,成为国内打造新中式房地产业的领跑者。第五园通过对空间,色彩,植物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古典园林低调内敛、含蓄幽静的意境(图1)。在空间上,第五园借鉴了岭南园林的建筑风格,通过院落式构成来设计居住区的空间序列,住区中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安排合理,从不同空间层次上满足了业主的心理需求;运用传统的处理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漏景、障景、框景、借景、对景等多样设计方式,尽可能的在小场所表达大空间;运用岭南园林的设计元素,在庭院和巷弄的处理上借鉴了广东地区天井、碉楼冷巷,从本土地域特色上完成对主题景观的诠释。在色彩表达上,第五园宛如一副水墨画,整体建筑包括所有细节全部运用“黑、白、灰”这三种无色系列进行渗透[3],整个园区在色彩上表现出浓郁的江南风情,风格淡雅而恬静,置身其中,让身心在片刻间获得宁静(图2)。在植物上,大胆运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竹,品种以刚竹属的刚竹、紫竹居多,窄街深巷、高墙小院在大量栽植的竹再现了岭南四大园林之一余荫山房“翠竹夹墙”的景象,行走其中让曲径通幽的意境更为丰富(图3)。第五园是人们在居住区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完美契入点,它成功的打败了被西风所充斥的中国地产业,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觉来解读新中式园林景观,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并更深层次的去感受中国传统园林的神韵和魅力。#p#分页标题#e#3.2新中式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以苏州博物新馆为例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的又一经典作品。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恰到好处了处理了新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风格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贝聿铭先生在接手这个项目时,曾深刻的考虑到新馆所在地理位置的敏感性,整个设计既要把握当代设计艺术的精神脉搏,又要跟这片蕴含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历史文化圣地相协调,非常具有挑战性。将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运用到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中,巧妙的解决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把新馆的设计思路定位为“中而新,苏而新”,简洁而明了的诠释了新馆的灵魂所在(图4)。新馆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采用改良后的院落式结构,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成功的与周边环境关系相融合。由于博物馆新馆地理位置特殊,在建筑外观颜色的定位上选择延续江南水乡的风格,继承粉墙黛瓦的传统色调,同时在材料上进行创新,采用“中国黑”花岗石做屋面取代传统民居的小青瓦,这样既保证了建筑的功能实用性,又强调了建筑整体效果的统一性。其次,虚实变化的建筑空间。贝聿铭擅长利用光来做设计,在新馆的设计中同样巧妙运用光线,将改良后的立体几何形天窗与其下的斜坡屋顶成折角,呈现优美的三维效果,各走廊也采用木贴面的金属条排列而成(图5),自然光线穿透进来时交织成了不同空间的明暗对比和层次变化[4];在设计意缩小了新馆的建筑面积,留出一大片的庭院和水面,并以粉墙为背景,绘以假山,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映入眼帘(图6),这片庭院造成的虚空间与周围的实体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虚实相间的空间构成手法和传统的中国画留白所创造的空间形态手法是相似的;再次,建筑对历史的尊重与表达。新馆的建设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其中,无论在形态构成上还是在色泽调度上都充分尊重了建筑的场所精神,并运用了古典园林的各种处理手法巧妙的完成了拙政园与新馆的过渡。整体庭院的布局,植物的搭配以及对空间的处理,使得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下的新馆有根可寻,呈现出一副新中式的水墨画意境。3.3新中式在开放空间中的运用——以世博园公园亩中山水园为例上海世博亩中山水园由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设计,位于黄埔江南岸,占地面积约2.7公顷,在世博会期间作为沟通两岸世博园区的渡轮码头之一,是重要的人流聚集、停留、转换的中转地。方案通过将“亩”与“园”结合,以亩为载体,以山水为主题,以现代的理念结合传统元素展现中国园林的过去和未来,创造了最具魅力的人性空间,形成以古言今的新中式园林典范(图7)。亩中山水园的设计构思主要以亩为单位,放入了9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小园林。通过对传统园林元素的运用(图8),对具有中国特色植物的选择,通过现代表现手法来向世人展现全新的中国式风景园林。整个公园不仅在平面构成上进行反复推敲,更注重了竖向空间在园林中的应用,利用廊架、植物和假山石块等传统造园要素进行了合理巧妙的布局,灵活的利用墙体和廊架划分出“硬空间”,竹林草地划分“软空间”,营造出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并结合现代材料,去繁就简的提炼出富有现代气息的景观空间(图9)。亩中山水园是对创作“当代中式”景观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将中国传统园林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挪用堆砌,而是追求将中国园林的文脉精髓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加以继承延续下来。“中”与“新”有机结合,才能赋予景观创作合而不同的现代生命[5],才能满足现代人对园林景观功能和美学的共同需求。4、小结新中式风格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是对传统园林的尊重和继承。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创造我们的新的、时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宫殿式’或‘外国式’的形式主义的建筑。我们不仅可以如此做,而且绝对应当如此做,而且自信可以创造出这个新形体[6]。”这种新形体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新中式风格,所谓“中而新”,即不仅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内涵,又要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做出独具中国场所精神的中国式现代园林。

古典庭院景观设计篇10

玫瑰园四期 盛装归来

作为京城最早立项、最早建造的别墅项目,占地50万平方米的玫瑰园已经延续了十余年的品牌。毋庸置疑,玫瑰园拥有令人艳羡的显赫“家世”:中国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别墅开发区,中国将私家电梯引入别墅项目的“开创者”;北京第一个赴香港招商的房地产项目,被誉为“首都第一别墅”。

通过十余年的开发经验总结,玫瑰园反思出中国别墅发展的全新境界,即中国别墅已经从“造房时代”、“造园时代”上升到“生活时代”,别墅产品回归到了最根本的居住舒适度上。

为此,在玫瑰园四期的整体规划上,礼聘世界著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米盖尔埃斯克巴建筑及规划事务所亚洲区执行总裁皮尔先生担纲项目的设计师,借鉴世界富人区排行榜排名前15名的加拿大魁北克Richelieu小镇的宜居特色,以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理念,使项目的建筑风貌与原生环境相融合,通过“人文自然”、“景观自然”、“产品自然”三大价值体系,重新定义了中国顶级人居的全新走向。

在皮尔先生的精心打造下,玫瑰园四期成为针对新一代财富绅士打造的又一力作,在这里不论是英伦漫舞还是美国经典,甚至是阳光地中海,每一栋别墅都寓意着未来生活的开始。无论是家具还是配饰均以其优雅、唯美的姿态,平和而富有内涵的气韵,描绘出居室主人高雅、贵族之身份。

玫瑰园四期在主客厅、主卧室、书房、正餐厅、地下室等重要部分的设计上,实现了空间的奢华完美交错,又从里至外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使用上符合了中国人的居住理念。而有效隔离室内外的玄关、户户均有中西厨房、双车库、独立的儿童区、专有理疗按摩池及超大健身房等,则在细节上成为了项目的点睛之作。

通过对建筑品质的精益求精,使玫瑰园四期在保留西式建筑外观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式居住理念,这不仅是设计师皮尔对建筑的理解与创新,也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升华,使玫瑰园创造了京城千万级别墅的新建筑美学观。

极品园林 大美之宅

对于园林景观上的品质追求,是玫瑰园一直的坚持。为此,玫瑰园特引入西式景观设计特点,不惜牺牲建筑面积来做景观,建成了一期园内占地16000平方米的维多利亚中央花园,这一景观设计成为目前北京别墅区内唯一的大型景观;三期园内横贯整个园区东西的占地30000平方米的劳伦逊湖。四期景观设计更是超越了常规的思维模式,破常规、破惯例、破已有的束缚,找出差异做出个性、做出品质。

玫瑰园四期景观设计引用了黎塞留河的风貌来重新演绎,演绎那个时代古堡门前流淌而过的黎塞留河的幽静与生动。位于四期东北部的叠水源头仿佛两条玉带直泻而下,循环水系缓缓蜿蜒流经每栋豪宅的驳岸、小桥,每条小溪内都设有暗流和小型叠水,加上来回游动的鱼,岸边的岩石、绿草和五颜六色的野花,看上去更像是自然形成的小河,最后汇入劳伦逊湖,使之与其他区域有机地连成一片,这仿佛17世纪幽林河谷的完美再现,又像家乡门前日夜静静流淌而过的小溪,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使玫瑰园四期景观设计举世无双。

与此同时,玫瑰园四期的园林内还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地分布着各种树木,约有几十个品种。灌木类有:槐树、玉兰树、紫薇树、海棠树、法桐树、蜜桃树、桧柏球、榆叶梅、木槿、紫竹树、丁香树、小叶黄杨、紫叶小果、金叶女针、剑兰、油松、雪松、大叶黄杨球等。草本类有:萱草、玉簪、藤本月季、大花月季、三角梅、悬崖菊等。这些风情各异的植物,让玫瑰园内四季有景,呈现自然最美的盛宴。

此外,玫瑰园四期的私家庭院全部为绿化精装,突出层次感、立体效果,以及功能性,采取了前庭院、院、侧庭院、下沉式庭院、室内庭院,共五重庭院的设计理念,实现移步换景、自然天成、居家功能的实效性,突破了以往地下室不能感觉阳光、欣赏绿色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