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9:12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1

一、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1.教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不断变化,一方面不断向教育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人们对教学理论研究也有了很大发展,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必须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断的改革。

2.我们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孤立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此他要服从于一般教学论的原则指导;但是它又必须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

3.教学方法是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密切联系着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联系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

1.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而更注重智力、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目的的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为此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究法、研讨法、独立作业法等。

2.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也已经开始试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收到了一定效果。

3.教学方法上,强调多种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现代教学论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教学方法日益增多,对教学方法的本质研究日益深入。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把某种方法绝对化,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一原则,因此现代教学论趋向于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并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4.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以适应学生的差异。从古至今,广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是班级教学制。它的特点是拉平取齐,整齐划一,其优点是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较多的学生,缺点是不能适应个别差异。特别是教学目的有了改变,强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级教学制的缺点愈来愈显的突出,多年来曾提出不少批评,甚至有人要取消班级教学制,但是根据各种实验的结果,趋向于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各别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面向全体,也能注意到个别差异。

5.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由于系统、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苏联巴班斯基就是一个代表,他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第一是效果,第二是时间,他强调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以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任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家庭作业都要实行最佳的、合理的选择。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迁移理论互动式教学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205-01

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后进生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5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环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教学过程。新的教学环节应是情境导入――学生探索――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巩固――小结,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可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听讲、示范――模仿;师生共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问――回答、激发――思考;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互动教学方法:组织――讨论、指导――练习,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6引进小组讨论,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加学生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教学;学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73-01

1.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创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各种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自己的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除了我们教师需要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之外,更应该培养我们的学生创新的意识。比如: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让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作为老师,我们只需要适时点拨、评价就可以了。

2.以学生为本

2.1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于此,学生也能习得一些知识,但是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多有欠缺。《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2.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讲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好需要学习的知识。当然,要因材施教,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授课任务"。

2.3教师作用的再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教师依然很重要。教师不能像"满堂灌"课堂一样灌输知识,但也不能作为一个消极的"旁观则",其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教授型课堂姑且不论,在学生自主探索型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引导和指导。要探索,但不能让学生盲目的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探索;学生在行径中会遇到困难与困惑,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要做学生的益友,要成为他们探索知识道路上的伙伴和助手。

3.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裨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4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5

一、激发求知欲,练习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爱好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熟悉》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已经把握,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练习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直线”的熟悉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直线,例如:一条笔直的公路、一根电线、一支铅笔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练习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重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24—6可以连续减多少个6等于0?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24里包含几个6,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练习,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把握,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把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练习。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重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练习。如:二年级数学中又这样一题练习:(1)牛16只,羊比牛多8只,羊几只?(2)牛16只,羊24只,羊比牛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实践,我领悟到: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练习,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方式。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练习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练习,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练习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练习思维的联想性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育危机;方法创新

教育方法的探讨,是建立在国家教育部门和各级教育职能部门当下对教育问题十分重视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这和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也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教育方面的投入加大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教育,特别是小学方面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也探索出了相当多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争取在方法上取得创新,做好相关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绵薄贡献!

(一).数学教育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打基础的时候,基础打不好,会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当然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育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工具学科,对孩子今后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在社会的生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数学教学教育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当前的数学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并且能够根据课改、新课标等等新形势,做出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一点,是教育者所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体制下的教育危机和原因

应试教育要求学生以考高分为最终的目的,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教育界一直呼吁素质教育,要给学生减负,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子的,家长和社会往往要求孩子考高分,这样一来,所谓减负,也只能变成空谈,为了考高分,家长往往会给孩子报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远远超出了小学生的承受范围,使得本身就不堪压力的孩子更加力不从心或者是从内心对学习产生了排斥情绪,甚至是厌恶情绪,影响了正常的学校教育效果,更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具体操作的环境,使得教育走向了一个与其目标背道而驰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育亦是如此,本来讲,数学作为将来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够不可或缺的一门主修课程、工具课程、由于其本身较其他科目相比,在一般看来,觉得数学可能是枯燥乏味的,首先一开始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打了折扣,这也是目前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情况之一,像这种首先一开始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的学生,你怎么能盼望他成为下一个华罗庚或是陈景润呢?

数学教育的另一个危机来源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设备的广泛普及。我们说科学是把双刃剑,的却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简单运算能力,包括两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力,较其十年前同阶段学生有所下降,研究发现,由于计算器、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对于计算,出现了一种依赖,例如:38+45=?他完全不用列式子计算,只需要用计算器按键,就能很快的得到正确答案:83。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心酸口算能力,自然会有所下降,同时,还会轻视这些最基础的学习,从而影响到对整个数学学科的轻视。

同样,计算器的出现还使得传统的珠算教学大打折扣。现在好些小学生根本就不会进行珠算运算,这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还有就是那种之前发扬的刻苦学习的这些优良品质正在慢慢的褪去,这大概也是由于人们物质水平提高,整体社会氛围的影响吧。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一丝新的气息:这同样是科学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好处,那就是这一代的学生,他们的眼界,以及对事情的理解能力,独立思维的能力,以及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是先前的学生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数学教学中应当把握住的机会。

(三)方法创新

说到创新,我们就要探讨下,什么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要“与众不同的思考”

。就是推陈出新,我认为,创新势必要打破传统教育中的一些成规。解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努力使之适应当今孩子们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数学教学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从而喜欢上学习数学,主动去学习数学。

所以创新最核心的思想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是接受教师教学的学生,教师要懂得让自己去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就是所谓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些都是古人曾经强调过的,对今天教学仍然有指导意义的思想。

基于此我认为方法创新中应当强调教师主动和懂得利用各种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寓教于乐,多媒体设计快乐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数学教育给人刻板的印象就是严肃的老师,密密麻麻的板书,已经下面一群茫然的学生。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教育者本身没能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前面讲寓教于乐,也提到了高科技发展对于教学方法提出的新挑战,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对设计“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例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数字歌谣、通过看故事来记忆乘法口诀来学习几何图形等等,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的看到运算步骤,学习数学原理、公式、定律等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融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这样不仅传播了知识,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教师在课堂提问、布置课后习题方面,也要有针对,有创新的做出颠覆传统的做法,要和学生无距离沟通,增强本学科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另外传统的做游戏形式,也是计快乐的学习环境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值得提倡和发扬

引导自主学习,增强自主学习欲望。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有时候要懂得反客为主,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路上的指路者,把学生当成授课的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主张点到为止,做到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增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热情和情趣。但是教师也要掌握好尺度,重要的是把该讲的知识点让学生完全掌握为主。掌握完成之后,还要让学生知道主动去记忆,主动实践,并且能够主动探究和发现解决之后学习中碰到的其他问题。

备课的创新设计

传统的数学教学,老师对备课很重视,这些教学工作在现在也是如此,备课的认真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所以应当谨慎的进行。

这里所说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例如备课时应当考虑到讲一个知识点时,就要想到这个知识点怎样讲才能让学生容易懂?学生会作出何种反应?对于学生作出的反应教师如何做出回应?讲完一个知识点如何设计提问,提问内容为何,如何发问,这些问题看似细小繁琐,实则关系重大,应该受到老师们的重视。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程序的创新,以及师生配合互动方面的创新。

4.习题设计

习题设计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运用熟练度,所以也值得下一番功夫,这里主要讲的是对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习题形式不一定拘泥课本,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多增加一些发散的、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的课题,课题形式可以很轻松多样,总之,目的是考核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便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给教师接下来的工作作出指导意见。这些对于教师今后的工作,都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邱德林.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01).

[2]叶婷.创设学习情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J].浙江教育科学,2006,(03).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7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即使教师讲深讲透,并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掌握解题的类型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记忆型”的,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

在认知心理学里,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波利亚语),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如果将学生的数学素质看作一个坐标系,那么数学知识、技能就好比横轴上的因素,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纵轴的内容。淡化或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必将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一则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二则要想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小学生也是不大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该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应当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

例1: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41/2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3/4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3/8米设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分析知道,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1/2(或23/4)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3/8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1/2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或23/4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化归思想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例2:求1/2+1/6+1/12+1/20+……+1/380的和。

仔细观察这些分母,不难发现:2=1×2,6=2×3,12=3×4,20=4×5……380=19×20,再用拆分的方法,考虑和式中的一般项

a[,n]=1/n×(n+1)=1/n-1/n+1

于是,问题转换为如下求和形式:

原式=1/1×2+1/2×3+1/3×4+1/4×5+……+1/19×20

=(1-1/2)+(1/2-1/3)+(1/3-1/4)+(1/4-1/5)+……+(1/19-1/20)

=1-1/20

=19/20

此外,还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集合思想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应注意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

三、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

2.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因此,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同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适得其反的做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方法;策略

新教材的编排打破了旧教材的体系,着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自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同样需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因为数学思想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起着观念性的指导作用,数学思想产生并作用于数学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复杂的综合题时,数学思想的合理运用更是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很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灵活地运用它们,本文就其数学思想方法做浅要论述。

一、数形结合的应用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二、函数思想方法及极限思想方法的应用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三、化归思想方法及归纳思想方法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策略

国家的兴旺以及中华民族的振兴迫切需要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不仅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还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人才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极其重要。那么,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哪些方面出发呢?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和谐、宽松和自由化的学习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推动教学的开展。只有学生真正的喜欢教师,才会主动地投入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去,在课堂中认真听课,积极发言,才会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学生的朋友,对学生要有满腔关怀,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摒弃传统师教尊严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从看卡片加减数的游戏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激活数学课堂。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经不再是科学知识的解释者,而渐渐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活数学课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角”的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等生活题材,使学生在形象具体的生活实物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例如:在讲授“确定圆的条件”这一节时,我们必须紧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二点确定一个圆”这一重难点,利用生活中的圆镜进行教学,通过设计好圆镜的制作环节,把数学情境引进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让这种生活化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辅导自己的学习。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课堂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实施激励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从认知和情感结合中开始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渴望成功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总是渴望得到别人赞许的眼神和肯定的目光,希望别人给他们竖起大拇指,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其次,要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法、讨论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讲授作业一体化教学法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视频上展示小动物、水果、五角星等可爱事物的多与少,让学生观看事物形象地被减少和被增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再比如,针对某一堂数数的练习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确定最终答案,然后进行小组评比,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针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和课堂中主动提出的立异思想,教师要给予尊重和肯定,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在教学中提倡互动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必须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数学的学习不仅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技能的训练,在学习过程中还要特别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教学高效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课堂应该是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全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促进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得到发挥。例如:可以建立起小组教学,促进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分组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必要时帮助学生协调组内的人际关系。首先,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通过定期检查、双向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反馈意见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教师多进行沟通和交流数学知识,对于不懂的问题或有质疑的地方进行提出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提高。其次,教师要多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反思,并根据他人的意见和自我的反思结果进行自我批评,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不足,积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促进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倡课堂教学互动,是新课程标准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由于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改变教学方法,从营造师生平等、宽松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激活数学课堂,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在教学中提倡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出发,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永芳.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学周刊.2011(21).

[2]王旭.如何利用多媒体促进小学数学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3).

[3]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6).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提升;空间与图形;数学味

“空间与图形”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该内容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学生爱学;老师爱教。“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享受“感官愉悦”的同时,也能沉醉于深入的“数学思考”,获得思维的深刻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创设一个个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精彩时刻,把握数学学科和学习内容的本质,提升空间图形课的数学味。

一、创设有效情境,唤醒学生思考

数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要体现实用性、趣味性,更应体现情境本身是否能唤醒学生的思考。笔者以为,有效的数学情境关键要看情境是否真实,是否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不恰当的情境容易使学生被非数学的外在形式所吸引。让学生享受“感官的愉悦”绝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而应该努力追求让学生沉醉于“思考的乐趣”。例如“观察物体”的引入:《盲人摸象》的故事,学生在笑声中很快初步感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结果不同的道理,引入新课方向明确而简洁。

二、引导学生观察,激活已有经验

图形的认识、图形性质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形成,都与他们对图形的直观经验密切相关,而图形的直观经验的获得,最直接的途径是观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让他们观察,激活他们已有的经验。

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时,可以选择篮球、乒乓球、饮料罐、万花筒、粉笔盒、牙膏盒等丰富多样而又常见的材料给学生观察。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表象的支撑,所以要选择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的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如教学“观察物体”时,选择带尾巴的动物玩具、汽车、有壶嘴和壶把的茶壶等给学生观察。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比较并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而且便于学生交流做出判断时的思考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变式图形让学生观察,以排除标准图形的消极影响,让学生能有效地区分图形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三、培养学生想象,发展空间表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发展空间图形的表象。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可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学生把已有的用长方形、正方形、圆拼搭成的漂亮图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欣赏之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学具、水彩笔、蜡光纸等工具设计一幅或几幅美丽的图案这一实践活动。由此,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了哪些图形通过怎样的拼搭得到了美丽的图案。这样做,显然能让学生在从生活中获得感性材料、动手实践操作以及实际运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再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先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把茶壶,并把自己看到的记下来,再让学生进行交流,猜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这些转化都要求学生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要求学生从自己以外的视点去观察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对图形进行着多个角度的观察、想象和思考的同时也发展着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的题材接触多了,学生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

四、引导操作训练,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动手操作,参与数学活动,提高探究能力。动手操作可以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培养操作技能。但是我们要明白仅有操作是不够的,在操作中发展应该是操作的应有要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心理需求。具体而明确的操作任务驱动学生的探究学习走向深入,自主研发出量角器的雏形。“连起来”是儿童成熟的思维活动创造的“最近发展区”,化零为整的数学思想初步形成。正是老师洞悉操作技能的数学思维本质,架构经验与思考的快速通道,从学生的视野依次剥离学生已经掌握的旧技能,把剩下的操作作为课的核心,教学也就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五、进行有效交流,促成知识内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强调“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摈弃形式,追求实质,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使合作交流成为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需要我们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动前静思——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磁场的引力下,主动地与别人合作交流。在上面的教学中,由于看懂平面设计图并不是每个人都行的,其间只要老师注意还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小组成员之间必有讨论甚至争论产生。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静思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一定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2.动中善思——让探究更具合作性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善于合作也是善于思考的结果。引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

六、经历科学推理,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操作、实践、想象之后会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而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经历推理的过程。小学几何的推理不是符号的推理,而主要是直观推理。关注学生直观推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