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十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十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46:29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篇1

关键字:食品安全状况措施

1.导言

中国食品的供应历经食品供应紧张阶段、逐步实现温饱的阶段到现在稳步迈入小康的阶段。相应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也从萌芽期,经过发展期进入到如今的成长期。虽然目前食品供应充足,食品卫生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食品科技以及食品认证工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是食品安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产品的农业投入品滥用、产地环境遭到破坏;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存在隐患:食品的销售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科技还存在巨大的缺口;生物技术产品、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监管的机构、监管的标准和监管的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发展,可是与发达国家比较,监管力度、监管水平还相差甚远,监管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食品是我们日常挂在口边的概念,最直白的解读,那就是吃的东西。如果要加上定语的话,应为人吃的东西。食品还包括饮料和酒人是经常饮用,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各类保健品,农户自产自用的农产品等。

2.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静态的结果,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食品安全也是动态的过程,追求安全是监管制度一直行进的历程;如果食品安全的外延和内涵发生认识的分歧,将会使监管主体、被监管的食品企业、消费者的认识趋于混乱。因此,分析食品安全这个概念,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进一步的定义为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安全是指所有的那些危害,无论这种危害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都会使食物有害于消费者的健康”。2005年iS022000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链中的任何组织的要求》中规定食品安全为:食品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到消费者的保证。从食品安全的定义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对国家而言,食品安全不仅指不安全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还包括一个国家是否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食品安全是社会概念,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导向都是社会问题的范畴;食品安全是政治概念,食品与国民的生存和发展相关,食品贸易与国家的政治形势紧密相关;食品安全同样是法律概念,世界各国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反映了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的重大意义。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的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的、亚急性的或者慢性的危害。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的法律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看食品是否符合国家对食品营养标准的要求,二是看食品是否对人造成了现实中的危害。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供给总量有了巨大的提高,在食品多样性和食品营养水平上,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食品生产能力有长足的进步,食品消费结构逐步的实现优化,居民的健康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

3.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是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短期增加了产量,但是造成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化肥用量过高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天然无污染的地下水是洁净的,含氮量极低,在长期使用氮素化肥的地区,地下水含氮量是逐年增高的。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会有致癌的危险。而硝酸盐污染不仅发生在浅层地下水,而且已经进入到深层地下水。危险进一步升级。化肥用量过多,会导致湖泊、江海的污染。我国很多的湖泊都陆续爆发了“蓝藻”问题,富营养化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其根本原因在于过量氮、磷转移到湖泊。因为湖泊的氮磷污染来自方方面面:农田的污染、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业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己经降雨带来的氮磷。江海的污染跟湖泊的污染一样严重,化肥量的增加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长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导致一味的追求高产量。要达到高产的目的,就必须投入农药。农药被滥用,对农业环境和人们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胁。农药滥用造成污染环境,包括土壤、水源、大气污染;过量投入农药,在防治病虫草的同时,会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过量使用农药会使病、虫、草产生抗药性,使得农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过量使用农药对虫(益虫),鱼,蜂,鸟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破坏生态平衡;过量使用农药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兽药和饲料的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可是目前兽药和饲料的不当使用,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的瘦肉精事件就是兽药使用不当的最典型例证。动物用药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随粪便、尿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高铜、高锌等添加剂的应用,有机砷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水源的污染。长期滥用药物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转变成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

4.有效的措施

合理的使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肥料特别是其中的氮素和磷素是一把“双刃剑”,肥料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的合理使用既要防治病虫草,又不能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保护生态平衡。禁止违禁兽药的使用,做好监督和检验,禁止非法药类的经销以及使用。严格控制兽药和饲料的加工、经销和使用,确保养殖业的安全、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是一件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因此不得有半点马虎。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验,确保人们能在享受到无毒无害的食品。

参考文献:

1.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世平.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篇2

《食品安全学》主干课程教学改革近年来,由于频繁发生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恶性事件不断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已上升至人们主要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微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毒素,食品掺假以及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这也被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一门专业,于2001年开始设置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特色核心课程之一,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目前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对该课程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基本概念及原理解释清楚,避免混淆

食品安全学课程其理论性较强,需要掌握多元化的综合背景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广泛的学科。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轻松地去学习这门课程,首先需要解释清楚食品安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食品安全学的基本原理。例如,食品安全学中涉及到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两个基本概念必须严格加以区分,避免造成学生对概念混淆。食品安全(food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卫生是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大部分学生初涉及到这两个概念时,比较容易混淆。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就是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食品安全是食品卫生的充分条件。政府职能部门也通过执行全面的食品安全法来代替片面的食品卫生法。关于食品安全学的基本原理总结归纳包括以下四大基本原理,即“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体管理理念,风险分析理论,透明性原则,法规效益评估。对于理论性知识体系的阐述可以通过以教师授课为主,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参与课程的探索与讨论为辅助手段可能更有助于对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

二、与国际发展趋势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改革

与时俱进,掌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特点及学科特色,尽量做到教与学和实际同步,提高学科专业的实践性与创新力,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广、最实用的信息。食品安全学涉及多个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评价和管理及安全食品的生产开发等内容。针对专业特点结合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对教学内容适当优化。目前,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看,主要是从事食品、化妆品等的分析检测、动物检验检疫以及质量控制等工作,故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强化关于食品安全检测以及安全评价管理相关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通过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是使食品安全学教学“活”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如iSo系列、Gmp、HaCCp、食品风险分析及食品防护等内容,以前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认为知识很难理解和吸收。现在增加了教学录像和动画短片,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而且使学生感性认识增加,接受效果较好,避免陷入纯粹理论说教束缚,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要求学生主动关注最新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针对有代表性实时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分析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对于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求他们去主动关注相关的最新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实时案例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例如,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之一,由于农残超标影响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检测手段的高端精准化以及严厉苛刻的标准法规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首先需要对农药的种类、使用范围及检测方法包括国标方法以及一些快速检测方法等进行阐述。对于存在的这种贸易技术壁垒如何去克服,需要将我国现执行国标检测方法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法规(如欧盟标准等)接轨,如何利用先进,权威,国际认可的分析手段进行检测并严格把关。另外,我们知道食品的流通范围广,流通速度快,流通环节少,对于达到老百姓手中的那些瓜果蔬菜中是否存在农药超标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政府职能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有效采取快速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确保这些食品的安全性,将最新的食品安全信息快速准确地反馈给消费者,人人都能吃上放心食品,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些相关最新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以满足我们日常食品安全监测需要。

四、与优秀食品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

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一体化,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不但要求他们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当前的食品安全教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通过与生产企业相互对接,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感受具体每个环节的控制。为增加学生对食品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和安全生产过程管理知识的认识,本专业老师积极联系与周边一些优秀食品生产企业,如南京卫岗乳业、上海太太乐鸡精、上海金龙鱼等建立了学生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加深对食品安全管理控制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每次实习结束,通过学生实习报告可以看出,他们通过现场实践体验,对食品生产现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17.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篇3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篇4

那么,什么是有机食品?它为什么受欢迎呢?

据恒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蔡同林介绍,“有机食品”这个概念源自国外,1939年,有人提出了“有机耕作”的概念,以后逐渐演化为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指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的食品。有机食品是目前国标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是食品行业的最高标准,也是一种国际通称,是从英文organicFood直译过来的。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包括通过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等。

简单点说、说穿了,就是建国之初大地里生产的那些蔬菜、粮食,那时候使用的都是农家肥,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农药、化肥呢,所以绝对是有机食品。

据蔡老师介绍,我们国内推行“有机食品”这个概念比较晚,1988年,浙江一家茶叶公司要出口欧盟,人家要的是有机食品,于是,这家茶叶公司申请“有机食品”认证,拉开了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序幕。那时候,我们国内还没有有机食品的认证资格,需要由国外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外国的认证机构来华,有关部门交给了环保局接待。直到2002年,我国才拿下了“有机食品”的认证资格。目前,全球已有150多个有机食品成员国、33个认证机构。其中,亚洲有4家认证机构,有3家在中国,包括南京国环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只有经过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跟踪测试认证的食品,才能够成为“有机食品”。

我们国家推行较早的是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又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级”绿色食品要求收获期前一个月不得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以确保食用安全;“aa级”则要求自始至终不得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就是说,“aa级”绿色食品接近于“有机食品”。但是,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最大区别是: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是连续三年以上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而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a级”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一些,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无公害食品”这个概念提出较晚,国家农业部2001年了73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2年制定了126项、修订了11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4年又制定了112项无公害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内容包括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等,标准涉及120多个(类)农产品品种,大多数为蔬菜、水果、茶叶、肉、蛋、奶、鱼等关系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产品。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参考标绿色食品标准的框架制定的。

无公害蔬菜,实际上是指蔬菜中不含有有关规定中不允许的有毒物质,并将某些有害物质控制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们的食菜安全。通俗地说,无公害蔬菜应达到“优质、卫生”。“优质”指的是品质好、外观美,维生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符合商品营养要求。“卫生”指的是3项指标不超标,即农药残留不超标,不含禁用的剧毒农药,其他农药残留不超过标准允许量;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一般控制在432ppm以下;工业三废和病原菌微生物等对商品蔬菜造成的有害物质含量不超标。在现实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要生产出完全不受到有害物质污染的商品蔬菜是很难的。

广义上的无公害产品,应该是涵盖了有机食品(又叫生态食品)、绿色食品等无污染的安全食品。

目前,市场上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多,有点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有的有偷换概念、鱼目混珠之嫌。蔡老师告诉我们,这里不排除投机厂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行为,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有机食品”那个专用标识,只有有这个专用标识的产品才是有机食品;只是笼统的印着“有机食品”,不一定就是有机食品。“中国有机产品标志”的主要图案由三部分组成,既的圆形、中间的种子图形及其周围的环形线条。标志的圆形形似地球,象征和谐、安全,圆形中的“中国有机产品”字样为中英文结合方式。既表示中国有机产品与世界同行,也有利于国内外消费者识别。标志中间类似于种子的图形代表生命萌发之际的勃勃生机,象征了有机产品是从种子开始的全过程认证,同时昭示出有机产品就如同刚刚萌发的种子,正在中国大地上茁壮成长。

应该说明的是,尽管“有机食品”对环境要求这么高,但是它也不是绝对无污染的食品。食品是否有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不含有任何污染物质的食品。由于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因此,有机食品中污染物质的含量一般要比普通食品低。那么,“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也不能说是绝对无污染了。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篇5

关键词: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F76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732019

前言

正常情况下,果蔬农产品应是绿色纯天然的食物,营养丰富,美味爽口,但绝大多数农户为增加产量,减少病虫害发生,基本都会喷洒一定的农药,若不对这些果蔬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评价,可能会导致农药残留果蔬流入市场,给食用人群身体带来危害,所以必须要进行质量安全评价。

1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定义与标准

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果蔬农产品本身不含有任何会直接危害消费者健康或含有潜在威胁人体健康的一切有害因素,且生产加工及食用后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它包括果蔬农产品的品质、食用安全性和对消费者健康影响,涉及到果蔬农产品从种植、加工包装到销售、保鲜食用整个过程,是我国当前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1]。对于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评判标准,一般用在质量检测中是否检测出有害物质或某一物质含量是否超标来衡量。

2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设计需要遵循科学性、目的性、可操作性、简约性、可比性与可延续性等多个原则,以保证所建立的评价体系能够对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在遵循这些原则基础上,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来对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设计。

2.1问卷调查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采用文献查阅与参考现有研究成果方法,通过对冷链物流、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良好农业规范等的研究分析,最终设计出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0个二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种植、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二级指标包括种苗质量、种植技术与环境、农户种植知识、病虫害防治、加工包装环境、材料、卫生,仓储运输技术与设备、保鲜剂、销售环境等[2]。

将该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作为问卷调查各问项,在农户、中间商和消费者3类人群中各发放300份。其中,农户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近82%的人比较了解果蔬农产品相关质量安全法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占72.1%。中间商回收有效问卷291份,果蔬农产品得到国家认证的有64.3%,有溯源体系的有71.5%。消费者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对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较为关注的达94.7%,了解果蔬安全概念的有72.9%。

2.2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检验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设计合理与否,现进行效度与信度分析。信度分析主要反映的是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一致性情况,本文决定采用总体相关系数(>0.35)和折半信度系数平均值(>0.6)来进行信度分析。通过对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的信度检验分析,由SpSS软件所输出的分析结果显示,各评价指标的总体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6,最小为0.682,折半信度系数平均值均大于0.8,最小为0.815。这说明质量安全评价体系设置的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较高。

效度分析检验的主要是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对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的有效性高低,即果蔬的安全程度[3]。它包括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2方面,内容效度检测的是评价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经分析本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检测的是某一结构与所得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来进行。本文以Kmo值(越接近1,相关性越强)作为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评判标准,对评价体系中的4个一级评价指标进行Kmo值检验。结果显示:种植环节的Kmo值为0.725,加工包装环节的Kmo值为0.816,仓储运输的Kmo值为0.798,销售的Kmo值为0.844,均大于0.7,说明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建立的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能够有效的评价出果蔬农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总结

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其受很多因素影响,带有一定主观性,因而对于其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适合通过调查法来确定。本文所建立的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经分析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可以较好的评价出果蔬农产品的安全性。总之,对果蔬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霍红,樊千语.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7):124-129.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篇6

[关键词]乡镇企业现代农业互动特征路径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了农村二、三产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是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仅对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关系的特征与良性互动的路径予以探讨。

一、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的基本特征

1.对乡镇企业与现代农业概念的界定

(1)对乡镇企业定义的认识。近年来,乡镇企业这个名称在政府、学者,以及媒体的语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这是否意味着它已经逐渐被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名称所替代而即将淡出经济社会发展舞台。笔者认为,乡镇企业仍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集体企业,1997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给乡镇企业下的定义是“在中国农村和小城镇兴办的、非全民所有制、从事商品生产或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这些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从所有制和地域范畴上来界定乡镇企业概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改制,乡镇企业不再是原来乡村集体所有或农民投资的所有制范畴概念,有必要进行重新界定。这里我们从地域和要素依存的角度,把乡镇企业界定为在乡镇范围内开办的、以农业资源、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为依托、与农民利益联系较为直接稳定的生产经营实体。由地域与生产要素界定的乡镇企业概念,是城乡都可以存在和使用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概念难以替代的。

(2)对现代农业概念的理解。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给现代农业的定义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还有学者把现代农业形象的概括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我们比较赞同杜青林对现代农业的界定,因为它体现了现代农业建设目标、手段和途径的统一。

2.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的基本特征

(1)互动主体的独立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工业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农业兴旺发达,才能为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和部门发展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品种齐全的原材料。因此,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可以借助乡镇企业的推动而加快发展步伐,但不能长期依赖乡镇企业,否则农业发展会因乡镇企业发展的波动而难以稳定。同时,乡镇企业发展也不能完全依靠农业。虽然乡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农业和农村,但由于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往往会给乡镇企业的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带来困难。

(2)互动目的的互利性。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互惠互利、平等发展,是二者互动的动力和纽带。乡镇企业只有真正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市场、方便农民生活等方面大力发展,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获取生产要素,开拓农村市场;而现代农业建设也必须考虑乡镇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市场竞争力增强、积累能力提高和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中受益,才能使不断壮大的乡镇企业有能力并愿意“以工带农”、“以工补农”。

(3)互动结果的风险性。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的互动,既是一种互利关系,又是一个博弈过程。按道理讲,现代农业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要素供应和市场拓展条件,乡镇企业发展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培养和提高了农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科技创新,二者完全可以实现正和博弈。但互动双方在市场趋利性驱动下,往往出现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结果。如在“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互动模式中,产业链条中农户或公司任何一方行为扭曲,都有可能造成公司破产、农户受损的负和博弈;也有可能出现公司卷资外逃、农户受损,或农户原料供应以劣充优、公司受损的零和博弈。

(4)互动过程的长期性。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和规模,是从最初的社办工业、社队企业到乡镇集体企业,再到个体户、家庭私营企业和联户企业,继而到股份合作制企业,再到现在的农村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等形式,它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三农”的土壤里,今后将继续伴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现代农业建设也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世界农业的发展大体经过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后现代农业三个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程还比较漫长。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经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反复调整和适应过程。

二、实现乡镇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良性互动的路径

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生长和发展的乡镇企业和现代农业,在地缘、人缘、资缘上存在着天然联系。二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共生共长。

1.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发展乡镇企业

(1)发展农产品加工型乡镇企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国内外大量事实和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效果十分显著,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只有45%左右(粗加工以上);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占80%,我国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1,我国仅为1.1∶1。这种差距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而乡镇企业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天然优势。乡镇企业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通过“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形式,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发展科技型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乡镇企业应不断适应国内外科技发展要求,真正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制定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规划,创造条件投入资金建立自己的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心,大力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创出新品牌,并把技术研究开发、技术设备引进与落后技术改造相结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增强乡镇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同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带动现代、高效、环保农业发展。

(3)发展生态型乡镇企业,带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治理污染项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企业内循环、产业内循环和区域内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三是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建设,带动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

(4)发展为农服务型乡镇企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保障。乡镇企业不仅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民生活的、适合农村特点的连锁配送服务业,还要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生产的各类服务业。特别要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商贸、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和农产品的储藏、运输、保鲜、包装等产业,与此同时建立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物资、设备和人才保障。

(5)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建设现代农业要求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上述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土地的规模经营。乡镇企业通过吸纳从农业中分离出的富余劳动力,为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目前乡镇企业共安排了1.4亿左右的农民就业,其中就地就业的占70%以上,在乡镇企业就业农民的收入已占农民现金收入的34%。但目前农村4.8亿劳动力中仍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800万人,共近2亿劳动力需要安置,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因此,今后大力扶持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创办企业,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任务。

2.围绕乡镇企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乡镇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农业中农、林、牧、副、渔等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不仅影响农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乡镇企业的布局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行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不仅能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原材料,而且也会为乡镇企业争创优质产品、名牌产品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农业的快速发展,使从事农业的收入迅速增加,既有可能增加对乡镇企业的资金投入,又减少了农业对乡镇企业的依赖和抽取,从而进一步增加乡镇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2)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提高乡镇企业竞争能力创造条件。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利用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促进农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大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力度,促进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乘数效应,提高物化劳动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减少活劳动的消耗量,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农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就会使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农村劳动力为活劳动投入的乡镇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

(3)加强农业投入与政策支持,为乡镇企业提供发展机遇。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产品市场的扩大和消费群体的增加,有赖于社会的广泛信任和认可。农村人口是我国数量最多、消费需求潜力最大的群体。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国家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强,发展环境的优化,必将使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力度的加大,将会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投资机遇、市场机遇和发展机遇。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篇7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一次出台新的一号文件,安排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明确要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始终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同时强调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

我们这样一个13亿以上人口的大国,尤其是在过去的粮食紧缺时期,看重的主要是粮食生产和供应安全,确保所有的人都能有饭吃。因为如果发生大面积粮荒,危及的不只是农业,而是整个国民经济,受影响的也不只是农民,而是整个国家的公民。现阶段我国每年净增800~1200万人口,需要新增粮食50亿公斤左右。今后要以日益减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对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的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大。近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结构性、恢复性、阶段性上涨,给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为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通货膨胀,去年相继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都一再强调稳定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人心、稳定社会。可见农产品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如何落实这些政策措施。我想从中国实际出发,应重点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尽快健全和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我国虽然长期都强调支持农业,但对农业一直采取索取机制。即使有所支持但也力度不大,政策措施也不完善。所以农业得天不独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农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且实行以补贴农业为目标的新重农政策,这是党的政策的重大转变。现在中央决定抓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机,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幅度”三个字。过去几年的一号文件都强调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先后用过“三个强化”、“三个高于”、“三个增量”等概念,但是新的文件强调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用的概念是“三个增量明显高于”。也就是说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将大大高于往年,甚至是成倍增长。此外,我们看到中央还将加快推进农业投入立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构建更加完善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特别是强调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改进投入方式和途径,把相关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形成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毫无疑问,以上这些都将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我认为重点应做到“四个狠抓”,即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时要重视路、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当然,我们不仅要明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抓什么,而且要明确应该怎么抓,切实抓出成效。

第三、建立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要在立足国内方针的前提下,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确保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要支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要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适应生产方式、产销格局和资源环境的变化,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特别是要加紧建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完善农产品吞吐调节机制,建立重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预警体系,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

第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满足农产品生产供应的客观需要。针对目前农村科技推广越来越难的状况,国家要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创新能力;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针对农民生产和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的状况,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不仅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而且成为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话题。如果我们忽视这个问题,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影响农民和相关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针对上述情况,去年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专门讨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非同小可。

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既包括生产、供应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是有区别的,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生产、供应安全,是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所需要的足够农产品,是农产品数量供给和保障上的安全。讲的主要是供需平衡。评价指标主要是产量水平、库存水平等。农产品的源头来自农业,因此关注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主要是关注农业问题、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问题。质量安全要保证农产品生产、加工、食用时不会损害消费者健康,是农产品品质要求上的安全。它要求农产品无毒无害,健康营养。评价指标主要是理化指标、生物指标、营养指标等。质量安全不仅对农业生产提出生态化、标准化等一系列要求,而且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市场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无法回避。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重视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也要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要重视粮食安全,也要重视食品安全、食品科学、食品健康。

有必要加以说明的是,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所关注的主要是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既包括有效供应问题,还包括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等。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则包括上述全部内容。

如果从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也是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一是内涵不同。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它杂粮。而食品要比粮食更为广泛,包括谷物类、糖油类、瓜菜类、水果类、畜禽类、水产类等。二是产业范围不同。粮食生产主要是种植业。而食品生产主要是加工业,并面向整个国土资源,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为基础,由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篇8

认知上有两个误区

从整体上来看,绿色防控是指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在必要时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它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概念上,从字面意义上不难解读,但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在认知上一直存在两个误区。

绿色防控属于植保部门的范畴,现在的种植户,包括植保技术人员认为一说植保,就是打药。而实际上,在农药大量推广使用之前,我们有很多防治方法,都是不用化学农药的。很多农业谚语:撒硫磺、挂艾草,都是多年来传统的病虫防治方法。

进入1980年代以来,农药开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大量推行和使用。虽然近几年,国家实行禁限用高毒农药的政策,我们也实施了高毒农药替代的项目,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是,到现在为止,在我们的检测中还是屡屡检出高毒农药,毒韭菜、毒豇豆、毒生姜事件仍时有发生。法制网2013年6月24日披露“全国九大中药品牌抽检产品超七成含农药残留”、2013年7月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17名菜农因在俄罗斯使用被禁止的危险化学杀虫剂、加快蔬菜生长和成熟的化学制品以及转基因种子而被俄罗斯司法机关拘留。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中,农药残留超标、高毒农药检出的事件不绝于耳。现在,农产品一出问题,不少人就指责生产者缺德。面对诸多方面的指责,板子只打在种植户头上有失公允。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病虫害抗药性越来越强,在防治上需要投入更大量的农药,形成恶性循环。不用药产量上不去,卖相不好价格也上不去,种植户也是无奈之举。

这说明,我们的农业工作者在意识上、在生产上就离不开农药,离开农药,病虫害就不知道怎么去防,就不会种粮、种菜。所以说,提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第一个想法就是打农药,这就是一个误区。

种植户自己说:我种菜打了药的卖给别人吃,自己吃的我不打药。2013年6月27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了“陕西渭南果农使用高毒农药,自家菜拒打农药”的报道。像氧乐果、克百威、3911这些严禁用于蔬菜瓜果的农药在市场上随处可见,高毒农药因其价廉效果好,果农、菜农购买后随意施用于瓜果、蔬菜,而他们却只吃自家自留地里种的菜,品相不好,虫子再多也不打高毒农药,这就说明:农民知道打了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对人身安全造成伤害;不管是监管人员不重视、还是种植户不在乎,或者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卖给市场的菜还是得打农药。

表面上看,农民自己吃的菜没有打农药,但是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害人害己,给环境、给他人、给子孙后代造成重大影响的一种行为。根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农药利用率不足30%,大于70%的农药都残留在土壤、地下水中。这些农药特别是高毒、高残留、禁限用的农药,在地下水中残留直接威胁人的健康及生命安全,为子孙后代留下隐患。有关资料显示,在一些滥用农药的村里,癌症的发生率都是提升的。所以说,过量使用禁限用农药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留下了隐患。从大范围来讲,我们的生产者自己也是在相互投毒,是害人害己的一种行为。在二三十年前,长白山为了消灭松毛虫,曾利用飞机在林区大面积喷撒666。到现在为止,这种高残留农药难以降解,在长白山的人参中还能检测到。过量用药、频繁用药、年年累积,这些农药70%的残留都到土壤、水体当中,近十多年来农药泛滥,严重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农药的大量使用,杀死了大量害虫的天敌,严重破坏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并导致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农业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农药用量越用越大,而防治效果越来越差,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推进上树立五个理念

绿色防控体系的建设,是通过绿色、生态手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本着治标治本的思路去推进。

植保体系的理念。早在1975年,农业部就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这是植保工作的精髓。防治就是打农药,单纯依赖于农药,离开农药就不会种地,这种现象要从根本上认清楚,要重新树立整体防治的理念。这需要加大预测预报的力度,加强预测预报的体系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引导植保人员和种植户重视预测预报结果,增强预测预报的意识、能力,这样能从源头上减少很多病虫害的发生。这是预防为主的理念。

源头控制的理念。这是绿色防控的核心内容。首先,只要是种植业,不管是大田还是蔬菜,还是果树,它的种子、种苗必须通过植物检疫,只有使用经过植物检疫的种源,才能保证种子的“清洁”。其次,要提倡规模化。在规模化的育苗场里,可以采用各种措施保证培育出来的种苗是无菌无毒的。进行移栽定植的时候,还要进行土壤消毒、棚室消毒,这样病虫的基数大大降低。整个棚室都得放上防虫网,棚室门口用上消毒垫,工人最好穿上专业的工作服,避免外来病虫源的带入。这样整个环境,就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就把病、菌、虫隔离在棚室外面。这一套程序成本很低,关键是一个意识问题。病害我们可以通过棚室的温湿度调控,就可以预防控制,虫害可使用黄板、杀虫灯等物理防治。其次,源头控制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肥料、农药等投入品。我们现在蔬菜抽检结果显示仍然有重金属残留,但是土壤里头并没有检测到重金属,重金属其实来自有机肥。因为有机肥制作的产家不一样,很多是用一些含有重金属的一些土壤添加在里头,造成了重金属的超标。所以,投入品必须要经过检测之后才能投放使用。再次,加强产后植株残茬无害化处理,这也是源头控制的很重要的技术,无害化处理就是把病虫草害全部消灭掉。这就是源头控制的理念,这里面包括物理防控、生态调控、生物农药、生物天敌等技术集成。

全程控制的理念。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就像是一台手术,消毒就是要贯彻全程控制的理念,哪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满盘皆输。举个例子,豇豆是最容易产生病虫害的。如果是打药了,比如说打吡虫啉,间隔7天以后豇豆可以采摘。可是豇豆呢,是天天熟天天采。等到间隔期7天以后,豇豆早就老了,卖不掉,农民肯定不干。农民生产当中,它熟了就得摘,摘了就得卖,残留难保不超标。所以,要把绿色防控技术牢牢印在科技人员和种植者的脑子里。只要有这个概念,种植户就知道种菜的确不能打药,打完药之后的菜也不能要。

优质优价的理念。本世纪初期,欧洲国家的有机西红柿一公斤就是大概10多美元、20美元。为什么可以卖出高价?原因有二:一是市民认可有机食品的质量,二是市民消费得起。现在,我国有机农业也正在兴起,一部分人群也消费得起。但由于监管不力等诸多因素,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导致老百姓对市场不信任,进而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使正规企业利益受损。

为什么安全农产品,甚至有机产品价格这么贵?普通的防治方法,一亩地10元钱就可以完全解决,但有机产品需要设备投入、环保、隔离措施等条件,应用生物天敌防治,要比用化学农药或激素要贵。成本自然要高,所以价格也要随之上浮。

另外,因为认证机制、监管机制等问题,造成虚假有机产品混在其中,造成恶性市场竞争,真正的有机食品企业入不敷出,最终放弃有机生产模式。种植者认为有机食品卖不出价格,消费者认为有机是假的,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诚信率低。诚信率低,种植者越不遵守诚信,消费者也就越不相信市场,这就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优质产品只有在优价的前提下,才可能充分保证生产者利益,才能持续保证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做到优质优价以后,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廉价低质产品、杜绝低水平恶性竞争,才能促进安全农产品生产产业的健康发展。

科学用药的理念。以前,防治总想把害虫全杀死,现在却要知道,害虫不能全部杀死,要保留一份培养它们的天敌,让天敌控制害虫数量。

农药作为防治或调控有害生物为害的农业投入品,是存在一定的毒性,但并不是用过农药的农产品就有毒,安全与危险主要取决于施用方法,包括使用品种、施用量、施用次数、施用时间、施药器械等因素,并应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要求科学施用农药,农药残留就会控制在国家安全限量以内。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不仅能控制住有害生物,而且不会产生安全问题。

关联上发展四大产业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必然要用到大量生物天敌,生物天敌繁育产业会逐步发展起来。虽然我国在天敌昆虫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在天敌昆虫的产业化方面却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距离商品化生产与应用距离还很远,天敌的生产繁育主要依赖于一些科研院所或植保推广部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从事天敌昆虫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公司,品种和数量有限,如果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普遍应用起来,距离满足生产需求还差得很远,因此,随着绿色防控技术逐步大范围推广、应用,需要生物天敌繁育产业跟随脚步逐步壮大。

生物农药的研发生产,因为大量的禁限用品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不允许使用,或者是不提倡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那么替代产品就是生物农药产业。

现在的有机肥主要是使用畜禽粪便,植株残茬处理是很大的一个量,浪费太多。如果可以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制成一袋一袋的有机肥料,既避免了植株残体带来的病虫源对下茬作物的污染,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作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这是新一代有机肥产业的机会。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篇9

【关键词】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涵义意义现状对策发展前景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田被大量农用的化学物质渗透,例如农药、化肥等,并通过土壤、水质等侵害到农作物及畜禽,致使食品受到污染,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由于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被过度使用,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并开展了大量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安全性高、无污染的食品被开发出来,我国将这一类的产品命名为绿色食品。而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蔬菜在食品中的重要性位列第二,仅次于粮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饮食健康的认识不断提升,对蔬菜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加大对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推动绿色食品蔬菜的更好、更快发展。

1绿色食品蔬菜的涵义

1.1绿色食品的概念

对于绿色食品的概念,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将其理解为具有绿色颜色的食品。绿色食品主要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根据绿色食品的标准来进行生产,并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认证,并批准其使用绿色食品标注的具有无污染、优质、安全的食品。在绿色食品中,其原料产地、生产操作的流程、包装储运、食品质量是检验的重点,只有这几个方面必须要符合绿色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要求才能被称之为绿色食品。

在我国,根据产地环境、生产中化学合成物质的成分、生产加工的操作流程、产品的质量及其包装等标准,绿色食品主要分为a级、aa级两种,当前的绿色食品中a级所占的比重更多些,但将会逐渐向aa级过渡。

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对产品产地的监测,从产品最原始的生态环境中去判定其是否符合绿色产品的条件;二是注重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对产品从其在土地开始到最终端上餐桌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控制,从而有效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三是注重对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将商标的管理和质量的认证挂钩,从而对生产者进行有效的约束,更好地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障。

1.2绿色食品蔬菜的概念

绿色食品蔬菜是绿色食品中的一种,其评定的标准在绿色食品的总体标准下制定,并根据蔬菜的特点会有具体的要求,对绿色食品蔬菜的评定主要是要求蔬菜里的残留农药要比国家或者国家上所规定的标准要低。由此可以看出,绿色食品的概念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被严重污染的蔬菜来说的。

2促进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所具有的意义

2.1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需求

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肉可以不吃,但是肯定会吃蔬菜,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均衡合理的饮食,对蔬菜的摄取量不断提高。而且由于各地农药蔬菜频现,使得人们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消费需求逐渐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对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蔬菜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促进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需求。

2.2有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对农业生产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蔬菜生产者为了促进蔬菜产量的提高,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这些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受到毒害,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再加上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生态环境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危害的还是人类自己。而绿色食品蔬菜对蔬菜生产中的农药使用、农药残留等都有严格的监测标准,因此,促进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有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3可以进一步增强蔬菜行业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断加强,我国蔬菜的进出口业务不断增多,这对蔬菜行业来说既是竞争,同时也是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蔬菜行业如果仍是只注重数量,而不控制好蔬菜的质量及其安全性,那么将无法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绿色食品蔬菜注重蔬菜品质的提升,促进其生产可以进一步增强蔬菜行业的竞争力,为其更好地开拓市场。

2.4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蔬菜在我国农产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产业的发展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人民对绿色食品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为农村经济开拓了另一条发展路径,这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河套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其地理与环境的优势,积极促进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

3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3.1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现状

当前,随着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加大,我国绿色食品蔬菜的发展形势良好,生产面积、通过认证的品牌数量等都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产地达到标准,科技的推广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也在增强,绿色食品蔬菜的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农民对绿色食品蔬菜的认识还不够深,进行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意识还不够强。很多农民一听说绿色食品蔬菜的标准和要求,就放弃了。其次,虽然当前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蔬菜生产方面,土壤的肥力、病虫害的防治、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没有根本、妥善的解决办法,因此,绿色食品蔬菜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技术还不够完备,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再次,当前由于监督力度和检测的手段都还不够强,市面上绿色食品蔬菜的假冒伪劣产品不断出现,这对绿色食品蔬菜的销售来说造成了影响。第四,绿色食品蔬菜有其优势所在,但由于其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资源较多,耗费的成本更大,因此,其价格一般都会比较高,这使其在蔬菜市场上的优势并不明显。

3.2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发展对策

针对目前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当前,应该加大对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研究,寻找相应的发展对策。

(1)要加大对绿色食品蔬菜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绿色食品蔬菜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绿色的健康观念。同时,也要转变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让他们可以自觉进行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加快绿色食品蔬菜产业的发展。(2)要进一步加快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大科研及资金的投入,促进其技术和产品可以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还要组织好宣传队伍,深入农村去宣传和推广绿色食品蔬菜产业的技术与服务,为更好地提高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水平提供保障。(3)要增强监督力度,从绿色食品蔬菜商标申请到生产销售都要进行严格把关,同时,也要提高检测的技术,加大检查的频率和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蔬菜,从而提高绿色食品蔬菜的质量及信誉。(4)针对绿色食品蔬菜价格的问题,应该加强市场的调控,根据市场需求及规律,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合理定价,促使绿色食品蔬菜可以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4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发展前景

虽然绿色食品蔬菜存在这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其生产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当前发展形势良好,前景广阔,并且其发展逐渐呈现几种趋势:

(1)产业化的趋势,虽然我国的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时间不长,但是推进产业化发展,是我国蔬菜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最佳途径,对其发展来说是一大促进。(2)国际化的趋势,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绿色食品蔬菜走向国际成为必然,而且在市场竞争中,绿色食品蔬菜产业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也必须不断提升其品质,增强竞争力,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3)科技化的生产趋势,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将不断取得突破,不止在生产环节,其加工、运输、储藏等环节也将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4)销售日益专业化的趋势,随着绿色食品蔬菜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销售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建立专业化的销售网,通过连锁店、专卖店、销售专柜等形式进行集中销售的方式也将逐渐成为其发展的一大趋势,这对保证绿色食品蔬菜产品的质量及真实性,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都具有很大帮助。

5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可以为人们提供无污染、优质、安全、健康的蔬菜,有效保证人民的健康与安全,这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蔬菜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当前的绿色食品蔬菜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在良好发展前景的带动下,河套地区应该借助自身的良好条件及发展优势,积极促进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加快绿色食品蔬菜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其可以为河套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运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10-12.

[2]张萍.浅议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5S):25-26.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水产养殖产业竞争力烟台

一、现状与问题

(一)环境污染日渐严重,水产品食用不安全

由于现行水产养殖工程技术存在严重问题,致使在养殖过程中造成池底、塘底、海底严重污染。进而使海水养殖业出现,多发病、药物残留、环境污染三大问题。

(二)水产养殖品质量安全研究薄弱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品质量安全研究十分薄弱,标准体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现存的标准,质量不高,配套性不强,严重滞后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无标生产和无标流通现象十分普遍,而且现行标准多为产品质量标准,缺少有关水产品生产规程、种质、产地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标准,使得许多水产养殖品一直沿用过时的标准。

二、原因分析

(一)养殖观念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最多的国家,单单纯氮肥年使用量2000多万吨,农药超过100万吨。化肥、农药、兽药、生产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都在环境上造成了水质污染。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导致水产养殖品中药物残留超标。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目前我国存在的现状是高密度,多品种,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养殖单位、养殖户为了减少损失,加大了用药,部分养殖户为了私利使用一些低价高残留药物,养殖户没有科学的指导盲目用药现象也加重水产品食用安全问题。

(三)我国水产养殖质量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实际执行力度不够

很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不够重视水产养殖质量标准化体系标准是生产的技术依据,也是水产养殖品评价监督的技术依据。加强水产养殖品质量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制定和调整,完善我国的标准体系,高起点制订适应国际贸易的一些标准和检测方法,来满足水产养殖品质量安全的需要,遵守《2000年后的水产养殖发展:曼谷宣言和战略》文件中规定的“关于水产养殖和渔业产品残留物监测国际协议”。标准的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现有的很多标准有些还停留在纸面上,根本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去年农业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在执行《2002年水产品药残监控计划》中发现,对于一些产品的标准和规范,不仅部分养殖单位、养殖户不了解,甚至有些主管机构和部门也知之甚少,或沿用一些过时的标准,或根本无技术指导。

三、对策建议

(一)提倡海水健康养殖

海水健康养殖(Healthyaquaculture)是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海水健康养殖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针对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传统养殖技术的经验,对比分析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在海水养殖中应用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概念。目前人们对海水健康养殖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就其基本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应是优良养殖品种,在无污染的水域,采用科学合理和先进的养殖手段或技术,获得质优、量多和安全的产品,达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

(二)加强水产养殖行业协会的建设

促进水产品的认证认可工作政府创造条件,加强水产养殖行业协会的建设,积极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提高产品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使水产养殖品生产和经营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规范行业经营。政府从政策、税收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和优惠,创建一批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水产养殖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帮助行业树立品牌意识,深入开展争创名牌的活动,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从而带动水产养殖品的产业化进展。在行业协会的主导下,进而搞好产品生产体系、科技支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水产养殖行业协会的作用。

1.搞好产品生产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水产养殖行业协会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深化改革,土地的使用权分散到农村各家各户,产品生产十分分散,如何加强水产养殖品的生产合作和经纪人队伍的建设,是全面推广水产养殖品认证认可的关键,也是制约因素。积极探讨企业加养殖单位、养殖户;协会加养殖单位、养殖户和养殖单位、养殖户间的合作经营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方式,使生产规模化,促进农村的产业化,使水产养殖品认证认可工作得以全面实施。

2.搞好科技支持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水产养殖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水产养殖品质量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无公害产品全面的技术指导,加大其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广高、优、新品种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饲料、肥料的使用,使产品达到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目前我们在技术推广这方面做的还不够。

3.加大执法监督

有针对性地对市场进行监督抽查政府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同时,更应加强执法监督,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打击制假造假行为,保护按章办事、遵纪守法的从业者,树立品牌产品。加强产品质量的监控力度,推行“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管理。产前:以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为主。产中:以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保证检测为主。产中质量安全检测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产后:加强市场产品的检测,对不合格的产品及企业应及时曝光、处理,让消费者了解抽查结果,促进生产经营者重视产品质量,加强生产质量管理。同时完善检测体系,对质检机构不仅仅独有虚表。

参考文献:

[1]赵法箴.中国水产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4,25(4):1—5

[2]杨鸣,赵中华,郑冰.发展山东省海水健康养殖的构想和主要对策[J].海洋水产研究,2005,26(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