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十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十篇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46:24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篇1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心理学 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首先界定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然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还不尽如人意。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摸索,笔者尝试探索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想,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学习组织者、情境创设者、过程引导者、资源提供者、意义建构帮助者等角色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真实情境的创建,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若干具体问题,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具备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以任务为主线。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内容需要蕴涵于具体的任务中,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线索即主线。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中心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任务,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主动地收集与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能够有效地获取他人帮助,展开协助与会话。

二、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为将来从事教育实践所必需的学生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实践技能,初步形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生活现象和教育现象的能力,以便将来更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

(一)思想观念落后

教育心理学既然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都会开设,且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考试科目之一。然而,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者普遍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像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应地,任课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习这样的课程将来有什么用途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在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并不如意。

(二)教学方法陈旧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一般都是重视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理论课堂讲授,利用黑板、投影等工具进行板书和演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育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涉及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心理学课程,专业名词多且知识点分散,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相对薄弱,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纸上谈兵的理论,让学生感受不到教育心理学对自身学习和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影响,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更不用说如何利用应用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单一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更要重视应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目前的教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纸笔考试,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应用能力的考查涉及较少。这样的目标导向,反过来推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然要采用的还是理论学习。

三、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法的改革原则

高等师范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改革,努力发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一)主体性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观念里,教师无疑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严重违背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应用性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出达到专业化标准的、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的所有课程,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把学校的课程教学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重在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创新性

富有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存在着差异。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培养模式可以遵循。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为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应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症结主要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笔者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灵活地应用于所任教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希望借助于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设计是关键

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替代性经验,通过对一个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的教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深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的认识,不断地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因此任务设计是关键。

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完整,难度要适宜,要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任务形式要多样化,具有一定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情境创设是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在教学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的真实、直观和形象,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要以当前学习内容为指向,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体验到理论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意识,促进学生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过程帮助是保障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及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对学生加以适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把握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醒悟的时间,并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当然,学生也要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依靠自主探索进行学习,并适当借助他人帮助。这样的过程帮助,才能够保证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评价反馈是促进

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发展”,为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结果重点检测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避免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去应付考试。强调学习过程的主要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和反馈的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总结

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好评。当然,这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我相信,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会有更进一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少英,刘华山,郭永玉,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尝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2]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篇2

一、进一步认清当前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去年7月以来,在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玉溪现场会的推动下,各地各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高峰副省长与各州、市人民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的工作要求,全省呈现出了锁定目标、上下联动、强化措施、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一年多来,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保障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不仅扭转了被动、滞后的局面,而且表现出后发赶超的强劲势头。去年底,我省五华等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评估认定,澄江等17个县(市、区)通过省级督导评估,2016年又有盘龙等32个县(市、区)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预计国家将于今年11月份对我省49个县(市、区)进行评估认定。

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重视,省财政“雪中送炭”,先后安排5.8亿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对已通过国家认定的9个县(市、区)和今年申报国家评估认定的49个县(市、区),每县(市、区)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着力解决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短板”问题,49个县共补拨了所欠的教育经费9.27亿元,这样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同时,得益于各州市、县(市、区)、学校和广大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在此,受高峰副省长委托,我代表省政府、省教育厅,对关心、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全体教育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亲切的问候!

二、进一步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之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影响大、时间紧、任务重,推进形势依然严峻。刚才,赵德荣副厅长作了详细通报,问题多,任务艰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一)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系重大民生、关系小康社会,它既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教育职责,也是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强调,“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党和政府要努力为他们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今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云南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省政府于2011年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同年7月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教育公平公正,关乎各类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统筹好精准扶贫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精心组织实施,全力推进。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功能,但在今天这样一个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它还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

(二)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有学上的“普九”,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解决上好学等问题的基本均衡,是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政策,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公平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办人民满意教育,站在“十三五”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要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失学三大目标任务,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等为基本保障,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学校和弱势群体,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均衡。

(三)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州、县两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中,有的地方认识还不到位,着力不准,推进迟缓,有的领导还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部门的事。《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县级人民政府一定要依法履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要求高、涉及面广、影响大,州、县两级政府务必要按照高峰副省长“知耻而后勇,后来居上”的要求,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教育投入达到“三个增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质、按量、按期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四)充分认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个阶段性目标的重要性。为确保到2019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这一总体目标,必须如期完成以下四个阶段性的工作。

一是2015年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五华等9个县(市、区)必须抓好巩固提高工作,要经得起国家的监测和复查,在确保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向优质均衡迈进。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规定,对已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次年开始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监测和复查,达不到认定标准的,撤销其称号,我们要坚决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二是2016年申请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盘龙等49个县(市、区)要加强整改,确保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各州市和有关县(市、区)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照整改清单逐条限期整改到位,按照硬件全力补、软件做极致的工作要求,切实抓好查缺补漏和整改落实工作,确保4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三是2017年规划实现基本均衡的呈贡等40个县(市、区)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安排部署。要摸清家底,对照评估指标要求,找准找全差距和不足,制订工作方案,确保如期实现基本均衡。对明年的工作要早安排、早布置,尤其是“三个增长”要做预算时就做计划。四是2018年、2019年规划实现基本均衡的昭阳等31个县(市、区)底子薄、难度大,要提早谋划。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认真组织实施。

三、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一)继续加大投入保障,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财政投入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各项规定,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确保“三个增长”,确保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全额用于教育,确保土地出让收入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各地要根据国务院统筹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的新方案,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健全符合本地实际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奖补配套体系。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统筹力度,重点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水平。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教师。建设一支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各地要按照《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要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要落实统一的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优化师资配置,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配齐配足音体美和英语教师;要给予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更多的政策照顾,解除乡村教师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要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建立起更加合理的校长、教师城乡交流机制,不断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要加强培养培训,拓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能力素质。

(三)进一步强化控辍保学工作,消除厌学辍学现象。2015年我省初中辍学率仍高达1.88%,厌学已成为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已经30年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力允许一定数量适龄儿童少年不接受义务教育。各县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县市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村、居委会主任)、家长“六长”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县市政府、乡镇政府、村(居)委会主要领导作为辖区内“控辍”工作第一责任人,县市教育局局长和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保学”工作直接责任人,家长作为依法送子女入学直接履行人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接受义务教育。2016年7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用了大量篇幅来强调控辍保学工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教育部门要做好以下“保学”工作:要大力推动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推动人才培养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转变;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政策制度和日常管理中;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标准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课程标准、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联系,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建立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做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四)关注热点难点问题,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我省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城镇不同程度存在大班额、择校等现象,社会反映强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树立兜底思维,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农村学校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改善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切实缩小县域内学校差距。大家要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努力探索出一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路子,确保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五)继续抓好关爱帮扶,促进教育公平。各州市要落实县、乡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学,外出务工父母要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作用,督促外出务工家长履行监护责任。有效落实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有效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两为主”政策。通过建立全纳体系、关爱体系、同城待遇、扩大免费范围等措施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贫困儿童等各类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保障他们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六)健全督导机构,强化教育督导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教育部设教育督导局,加挂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我省于2013年成立了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目前,个别州(市)、不少县(市、区)尚未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希望各州(市)、县(市、区)抓住机遇、整合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更有效地发挥教育督导的职能职责。同时,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健全教育督导制度,不断强化教育督导的权威。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7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人类社会已从工业革命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思维和工作方式。这种改变对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产生了不小的挑战提出,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世界各国都积极探索提高本国教育计算机化的程度的方法,全球教育的改革重心逐步转移到了教育的信息化上。

我们学校从2001年起由《信息技术》课程替代了原来的《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而是学习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传统的《计算机》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任务驱动”方法通过给学生设置相应的任务,帮助学生提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操作内容,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很好的掌握与任务相关的理论与技能。这种方法既突出了“应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一些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运用“任务驱动”式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任务设置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应“化大为小”减少学生对大任务的恐惧心理

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宜将总任务过早的交给学生,学生刚开始对内容不熟悉或不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完成任务的恐惧心理。比如说:当在讲解《文字处理》章节中的《图文混排》内容时,我们不应该直接把将文字编排的任务直接交给学生,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降低其积极性。所以需要对总目标进行细分,将一个大而复杂的总目标划分为几个细而简单的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这样小目标的难度便可以降低到巨大多数同学可以接受的程度,随着小目标一个个的完成,总目标的完成也迎刃而解。在设计的过程中,可参考将知识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指一些简单易记或者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可以遇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的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指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来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同样,我们也可把操作过程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初步学会、学会、熟练。第一个层次主要是指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上机操作;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上机操作,并且操作具有连续性,错误率比较低;第三个层次指的是学生不仅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操作,而且能自己解决上机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到了这一层次的同学就可以考虑进行更为复杂的一些操作了。

2任务设置应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高度重视任务的趣味性。有趣的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要求完成任务时,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兴趣来源于生活,当学生发现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进行任务设置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任务的趣味性,将任务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

比如,在进行《文字处理》章节中表格的制作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我们将任务设置为制作一张课程表,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将任务设置成让学生根据旅游网站内容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旅游时间表,每一个人都有旅游的梦想,这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对于如何使用修饰命令装饰自己的旅游梦想有着浓厚兴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举办一个小的比赛,将所有同学的作品打印出来举办一个展览,这样必然会更好的提高学生兴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任务设置时应分层次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怎么样将任务设置好。每一个学校的计算机硬件水平是不同,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是不同的。我的观点是,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任务。具体说来,我们可以将任务划分成基本任务和思考任务两类,后者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基本任务主要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教学任务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对学生的基本任务完成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基础好的学生探索其他知识,也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授课教师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打牢基础,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容量,也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此,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任务的设置一定要合理,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确保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完成任务,让学生不至于在一开始就被难题吓到而丧失信心。

4“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局限在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还包括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任务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还要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也不应局限于老师教授的方法,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传统科学教育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以物质能量为主的自然资源观基础之上的,而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以信息资源为主导的,物质、能量、信息相统一的大资源观基础上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信息能力,树立信息时代的时空观。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科学技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组编.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指导书[m].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篇4

【关键词】任职教育心理学实验教学

全军第十六次院校工作会议之后,我军基本建立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新型院校体系,任职教育院校的比重进一步增大,如何适应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形势任务,准确把握任职教育的新特点,建立与教育类型转变要求相适应的实验室教学和管理体系,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的重要前提是要培养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任职教育背景下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既是体验和操作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又是贴近岗位需求进行模拟训练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任职教育背景下的心理学实验教学研究,对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军事心理服务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学实验教学在任职教育中的地位

(一)心理学实验教学是调整任职学员课程内容的重要方面

任职教育背景下心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受训学员具备一定规划和组织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能力,搞好任职教育的心理学实验教学要贴近部队心理教育和训练的实际需要,不断总结、吸纳部队心理训练中的新鲜经验和做法。作为一种大学后教育,任职教育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基础,而且,任职教育培训周期短的特点也决定了学员不可能既掌握厚实的理论知识,又熟练各项操作技能。因此,面向任职教育学员的心理学课程设计要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心理学实验教学为重点,把心理学实验教学作为任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心理学实验教学是增强任职学员实操能力的有效手段

任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军事职业教育,根本目的是满足部队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心理学实验教学既是任职教育的基本教学形式,也是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它是提高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必要并且有效的途径。因此,以提升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需求,决定了心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样也决定了心理学实验教学是增强任职学员实践操作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三)心理学实验教学是提升任职学员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心理学实验教学既是任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理论可以灌输,知识可以记忆,素质可以养成,唯有创新能力必须在实践操作中才能激发。作为理论走向实践的唯一途径,任职教育学员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心理学实验教学来实现。因此,任职教育中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必要途径。

二、心理学实验教学在任职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一)转变观念,心理学实验教学需要在任职教育中科学定位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改革的现状敦促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任职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在任职教育中对促进加深课程理论理解、提高专业技能和激发学员创新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培训任务的转变和培训主体需求的变化给心理学实验教学也带来了冲击,但是实验教学作为将知识和理论转化为任职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和主要途径,在改革和变化中获得了更多发展的契机和动力。因此,我们要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对实验教学在任职教育中的作用进行科学定位,构建以加强创新和实操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确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培养理念,着力提高学员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明确目标,心理学实验教学需要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

一方面,实验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任职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完整的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就心理学实验教学来说,单一模式的课程体系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任职教育学员的岗位任职需求,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第一,由心理学基础实验和研究型实验构成的实验课程,重点培养学员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素质;第二,由专业实验课程、综合应用实验课程为主体的主干课程,重点保证学员任职能力培养的基本需要;第三,安排直接面向部队岗位的实习演练、团体训练等实操课程,重点提高学员第一任职能力;第四,设置形式多样的创新实验课程,重点发挥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

另一方面,实验内容体系调整不可忽视。

在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时,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除了设置符合专业需求的主干课程外,还要预先安排适应具体任职岗位需要的学习模块,或根据部队的即时需要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学习内容,以此来充实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院校和部队双方沟通形成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内容,指导、帮助学员高标准地实现训用一致的人才培养要求,让院校了解部队人才需求,让部队知道学员的能力状况,把学员、院校和部队三方融为一体。

(三)需求牵引,心理学实验教学需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

任职教育背景下的心理学实验教学,要积极深入地进行方法改革,不同类型的实验运用不同侧重的教学方法,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可采取“示范教学式”“问题教学式”等实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型实验教学中,可采取“模块化仿真式”“集成教学式”“综合演练式”等实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员的实践操控能力;在综合性、创新性、拓展性实验教学中,可采用“活动课堂式”“参与演习式”实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员岗位迁移能力、决策能力、军事组织能力,从而形成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体系。

三、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构想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

为了使任职教育背景下的心理学实验教学起步高、定位准,根据任职教育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心理学实验教学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对象学员的需求;同时,为了服务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服务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服务部队的心理服务工作,心理学实验教学设计必须具有教学、科研、育人及为部队服务相融合的一体化功能。

(二)强化能力培养,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体系

1.以特色优势为基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有特色才能有优势。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训练、器材设备、人才配备、经费保障等诸多方面,要紧紧围绕心理学专业重点学科建设,以特色优势实验项目为重点来统筹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应在任职教育实验教学中减少学历教育中大量验证性、示范性的教学内容,取消特色不鲜明的实验项目,逐步使实验教学内容由原来以基础实验为主向综合类实验、设计类实验延伸;对有必要保留但其操作方法已明显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实验项目,采取改造提升的方法,使其特色更为突出。

2.以设备换代为契机梳理更新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在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设备必不可少的平台,也是教员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改进、完善、提高现有设备功能的研究蓝本。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装备能够符合基础性、综合性实验的要求,体现出应用性、研究性实验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针对设备特点,设计的实验内容也必须体现开放式、模块化的特点。下一步,我们仍要以设备换代为契机,并紧紧围绕我军心理学装备的发展,不断更新实验内容。

3.以教学信息化为指导调整丰富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数字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根据任职教育的教学任务,结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及专业特点,近两年来,心理学实验室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已经初步建成心理学模拟实验室和心理学虚拟实验室,突出体现了操作简单、仿真切实、功能丰富、实验快捷和节省资金等优点。在增加的实验项目中,大多包含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方法及手段的内容,并与学科前沿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学员探索进取精神,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求知和钻研精神,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三)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实验教学的多样模式

1.探索人性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加强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根据学员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规律,按照基础实验到综合实验,再到自主设计性实验,最后到参与科研活动的顺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空间上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员对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实验项目需求;在时间上能突破正课时间的限制,适应学员不同培养阶段的实验要求;在管理上能体现以人为本,打破学科和隶属关系的限制,发挥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一体化功能。对于心理学专业来说,由于设备仪器种类多,操作过程复杂,尤其需要通过开放实验室,拓宽时间、空间范围,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方式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推进网络化数字化实验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效益,逐步形成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目标,应着力组织开展基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网上虚拟实验教学。在虚拟实验中学员具有充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调试与修改,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网络化数字化实验教学不仅克服了设备、仪器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和实物实验中设备仪器损坏的危险性,而且可以模拟多个实验,能够有效提高实验效率、实验层次和实验水平,并可大大提高学员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设计开发与创新能力。

3.鼓励自主式探索型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中应鼓励学员进行自主式探索型实验。在平常的验证性实验中,教员的主导作用明显,实验方案及实验方法都由教员布置和下达,对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作用有限。而自主式探索型实验是学员在教员的指导帮助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控实验过程,最终的实验结论是不确定的、开放的。此种实验教学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形成概念、解决问题为止,学员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情景中,实验的成功、数据的分析处理、结论的得出使学员体会到自主参与的乐趣,激发学员对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培养学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实验教学是军队院校办学的基础性工作,是体现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展示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变革心理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学任职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实践型高素质的心理服务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洪渊.实验教学是造就人才的摇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1-3.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篇5

一、“十二五”教育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我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巩固和扩大“两基”成果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质量效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县呈现出小学基础不断巩固、初中质量全面提高、高中教育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为“十三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3.15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学前教育工程项目投资1861万元,建筑面积28635㎡;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投资3817万元,建筑面积20623㎡;中小学操场硬化项目7个,总投资810万元,面积41931㎡;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项目投资849万元,建筑面积4177㎡;校安工程项目投资974万元,建筑面积5500㎡;投资2.1亿元的__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投资1230万元的职教中心综合楼、教学楼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展顺利,五年来共撤并学校25所,使全县中小学数由“十一五”末的99所减少到现在的74所,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

2、“两基”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们认真组织实施“316”工程,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评估检测制度。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4个、市级教育强乡镇7个、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8所。“十二五”期间,初中和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64%,比“十一五”末降低了0.0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100%,17周岁人口初中教育完成率达到99.6%,适龄残疾人口入学率达到95%。

3、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顺利完成了高中标准化创建任务并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投资2.1亿元建设的__中学新校区工程顺利竣工并完成整体搬迁。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高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的比率达到95.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6.7个百分点。全县现有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5.6%,比“十一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在校学生3118人,比“十一五”末减少107人。

4、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学前教育持续发展。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职教中心被命名为市级标准化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以机械加工、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汽车驾驶与维修、幼儿教育为骨干的专业群,建成了电子电工、数控、机械加工等3个专业实训基地。成人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1所,创建省级示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所,农村青壮年非盲率达到100%,15周岁人口非盲率达到100%。学前教育迅速发展,全县基本普及学前一年和学前二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达到97.5%,较“十一五”末提高26个百分点。

5、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初步建立了以县资助中心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贫困学生和教师资助体系。“十二五”期间,我们完成了对县职教中心、高中学生“健康计划”、中小学生和学前学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及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4742人(次),累计6707.365万元。资助贫困

大学生1860名,资助资金562万元,为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教科书费用1008万元。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顺利实施,惠及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覆盖率达到了100%。6、教育信息化实现突破性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906.4万元,为电教中心更新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移动硬盘等设备,对《__教育网》进行了改版,更新和安装计算机教室20个,计算机918台,比“十一五”末增加303台;新建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228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68个。目前,《__县教育网》资源库已达29.3G,上传省资源库5G,比“十一五”末增加21G。为学校配备了信息技术教师40余名,基本满足了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各中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达到85%,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小学达到56%,比“十一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多媒体教学达到学校总课时的50%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45岁以下教师的“电子教案率”达到60%,45岁以上达到25%,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评赛活动中,共有130余件作品获奖。

7、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十二五”期间,我县顺利实施了义务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形成了组织部门按程序管理和教育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得到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中省转移支付、市县专项支持、社会多渠道筹措的经费投入机制,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趋于缓解。

8、“两支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五年来,我县中小学教师、校长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造就了一支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家型、管理型、学者型师资队伍。“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十二五”末,培训教师达到12540人次,较“十一五”末增加10140人次,培训中小学校长350人次,较“十一五”末增加175人次。培养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知名教师150名,较“十一五”末增加59名。五年内有18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偏远地区支教。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教育,使小学教师学历在全部合格的基础上,小学教师专科率达到94%,较“十一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本科率达到56%,较“十一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使初中教师学历全部在合格的基础上,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91%,较“十一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研究生学历达到9%;较“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6%,较“十一五”末提高5.4个百分点;研究生学历达到12%,较“十一五”末提高9.8个百分点;职教中心“双师型”教师达到42%,较“十一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坚持“按需设岗,凡进必考,择优选聘”的原则,有计划地吸收优秀高校毕业生从教,从根本上解决我县教师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9、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县把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有效教学。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有效教学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开展了“规范管理年”、“素质提高年”、“岗位大练兵”、“有效教学实施年”、“两支队伍建设年”、“有效教学推进年”、“高效课堂深化年”等活动,使我县基础教育工作进入了由注重数量规模转向注重内涵发展,由普及转向提高的新阶段。全员质量意识明显增强,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育内涵明显提升,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县有2502名高中毕业生达到二本分数线,进入本科院校深造学习。高考实现重大突破,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高考二本线以上人数达到732人,本县就读考生二本线以上人数达到626人,突破600人大关,北大、复旦等全国重点院校录取人数有了新的突破。

10、抓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以校长、园长领导下的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健全专职或兼职的校园内部安全工作队伍,动员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安全防范工作;不断完善校园的值班、巡查、消防、食品安全等管理制度,实行安全工作经常巡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定期检查、维护和维修校园基础设施及设备,重点防范危及师生安全的危房倒塌、食物中毒、交通、触电、溺水等事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网吧管理,加强群防群治,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从严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定期举办法制教育讲座,从源头上预防青少 年犯罪,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从全面发展经济社会、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全局角度看,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异仍然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

二是教育投入与经费需求依然矛盾突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双高双普”任务艰巨。中小学办学条件,特别是部室建设仍然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宿办条件较差,教学设施配套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三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与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还存在差距,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职教师资队伍中“双师型”专业教师缺乏。代课教师工资待

遇偏低,思想不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教育发展总体部署,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坚持以德育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实现教育思想先进、教育体系齐全、教育设施完善、教育质量较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力争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100%,初等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初级中等教育巩固率达到99.5%,适龄残疾人口入学率达到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全面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教育,使小学教师学历在全部合格的基础上,专科率达到90%以上,本科率达到60%以上;使初中教师学历全部在合格的基础上,本科率达到95%以上,研究生率达到10%以上;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以上。有计划地吸收优秀高校毕业生,从根本上解决我县教师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投资1.5亿元,规划新增教育用地40000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12800平方米,新增学位1320人。新建小学1所、幼儿园2所,改扩建47所。全面完成均衡发展“双高双普”工作任务。

1、大力发展学前幼儿教育

建立和落实政府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的外延,狠抓保教质量,形成0-6岁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在县城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在人口比较密集的社区新建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强乡镇幼儿园配建补建工作,形成以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幼儿园为基础,公办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确保全县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

2016年,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1%以上,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0%。2017年,全面完成村级幼儿园建设任务,使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5%以上,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5%以上。2018年,完成县城及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升等改造任务,使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0%,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100%。2019——2020年,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100%,城区和各中心幼儿园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达到90%;20%以上幼儿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其他乡村幼教机构,岗位合格率达到100%;城区和乡镇驻地服务区的幼儿园,具有数量上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质量上安全可靠的教学用房、教具和儿童娱乐设施。

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全部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巩固率初中达到99.5%以上,小学达到100%。十五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十七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均达到100%。通过调整、优化、整合、建设,基本消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使全县乡镇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实现寄宿制,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县“两基”达标水平,到2016年,高标准完成我县均衡发展“双高双普”工作任务。

3、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__中学新校区内部设施配备到位,达到基本普及普通高中教育目标,满足了广大群众让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愿望,确保到2020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毕业升入本科院校学生的比率达到80%以上,实现创建省级示范高中目标。

4、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开创品牌专业,培植骨干专业,整合发挥职业教育优势资源,推进职业教育发展。2016年争取省市财政资金,完善专业实训设施,进一步提高学校标准化水平。2017年,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人数稳定在1000人规模;年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人数稳定在1200人规模,年培训人数达到6000人次。专任教师不少于5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达到40%以上,兼职教师的比例不少于10%。到2016年,专业课教师数量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的50%,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50%;理论课教师本科学历达到90%,研究生学历达到10%;中级职称达到45%,高级职称达到15%;专任教师中能独立制作、运用课件的达到85%。到2020年,学校硬件设施达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完成创建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任务。形成以县级职教中心为__,组建__县全民教育培训中心,积极构建保障有力,协调推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县、镇、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覆盖县、镇、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5、加强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工作

完善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建立岗位培训、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并举的成人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科技普及推广能力。一是要办好家长学校。完小以上学校都要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家庭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指导,使其掌握科学的家教策略和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二是要认真办好农技校。乡镇政府驻地要举办乡镇中心农民示范文化技术学校,其他有条件的乡村均要办好农民学校。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向其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农业生产致富技能。三是要开展好党员教育。充分利用远教资源,与乡镇党组织协作,完成农村党员的培训教育、素质提高工作。四是全面开展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完成1万人次的成人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任务,创建省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所,实现全县农村青壮年无文盲。

全县所有学龄残疾少年儿童全部就近入学,随班就读。要做好按时入学、因材施教和提高质量等工作,确保适龄残疾人口入学率到2016年底达到90%,2020年底达到95%以上。

6、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以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夯实人生基础为工作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1)创新德育形式,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班主任的作用,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组建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力争每年培训5-10名团队干部,到2020年全县中小学团队干部培训率达到100%。每年培训10-20名市级优秀班主任,每年培训20-30县级优秀班主任。每年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

经验交流会,各中学、学区每学期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一次培训。到2020年,确保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合格率达到95%,优秀率达到70%以上。实现班级教育和管理以品质教育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内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优化教育环境,强化教育合力,着力培养一批健康阳光、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并规范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结合“双高双普”,力争每年建设8-10个心理健康咨询室,到2020年底实现全县完小以上的学校都有心理健康咨询室,都有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主渠道列入学校日程,努力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和师资“四落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全县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合格率达到98%。

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今后工作的基石和核心。通过坚持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夯实责任主体,精心安排部署,强化督查问效,按照形式新、内容实、效果佳的要求,继续扎实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优化、完善“四卡”、“十星”综合评价制度,用“四卡”、“十星”综合评价学校的创选评工作。建立党员、教师、学生三支志愿者队伍,坚持日常化和节日化活动原则,以学雷锋树新风和进社区送温暖为主题、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发挥研究性学习、艺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科技、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

强化德育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通过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评优数模、文明创建、家校合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真正做到大处着眼、细节入手,形成文明礼仪处处开花、时时生香的喜人局面。全面开展诚信建设,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指导,将诚信教育纳入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德育教育内容,建立“诚信标兵”平台,实行监督评价体系,推动德育工作。以名师工程、师德标兵、文明礼仪之星评选等为有效载体,不断挖掘身边优秀人物事迹,通过宣传、宣讲、宣教,扩充优秀队伍,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积极构建德育工作亮丽风景线。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开展“美丽校园建设年活动”,突出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创建美丽校园、人人争当最美教育者活动,树立大美__、美好教育这一精神航标。按照“总体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每年创建3-5所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8-10所县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到2020年底,创建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25所,县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50所,不断提高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2)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青少年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创新教育方法和考试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探索在我县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总结推广我县课改先进经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完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3)加强体育、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中小学生体育、艺术活动场所的建设工作,到2020年底,力争使全县完小以上学校所有操场实现硬化,体育设施配备齐全,音乐室、卫生室建设装配合格。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高度重视中小学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使80%的中小学生在体育、艺术活动中掌握一技之长,为学生特长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育决策与教育行为的科学化

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理顺科研体制,聘请兼职教研员,形成畅通、高效的教育科研网络。每年学校都要确定重点研究方向,确立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意义较强的教研课题,实现由参与型向自主型研究的转变,积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决策、学校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推动作用。

7、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坚持“按需设编,按编定员,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积极落实省、市教育部门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规定,通过实施“名师工程”、课改培训、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在岗函授、离职进修和远程教育等形式,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使全体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能够胜任推行素质教育和深化课改工作的需要,为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加大校长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积极实施“知名校长工程”,通过新任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等途径,加强校长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着力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家型、管理型、学者型校长队伍。全面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2016年培训教师1600名;2017年培训教师1700名;2018年培训教师1800名;2019年培训教师2000名;2020年培训教师2100名,到2020年,每年培训教师达到2200名。2016年校长(园长)任职资格培训30名;2017年校长(园长)任职资格培训30名;2018年校长(园长)任职资格培训35名;2019年校长(园长)任职资格培训35名;2020年校长(园长)任职资格培训40名。校长培训每年不少于25名,到2020年达到100名,高级研修班培训到2020年突破25名。到2020年,培养市级知名校长3名,培养市级骨干教师50名,教学能手40名,学科带头人20名,知名教师10名,安排20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偏远地区支教。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教育,使小学教师学历在全部合格的基础上,专科率达到90%以上,本科率达到60%以上;使初中教师学历全部在合格的基础上,本科率达到95%以上,研究生率达到10%以上;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以上。坚持“按需设岗,凡进必考,择优选聘”的原则,每年通过招考有计划地吸收优秀高校毕业生从教,2016年补充30名教师;2017补充35名教师;2018年补充35名教师;20

19年补充40名教师;2020年补充40名教师,从根本上解决我县教师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县教研室教研员全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30%的教研员具有研究生学历,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8、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利用2—3年时间,建成基本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分学科、分学校的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新课程资源群。初步建成集教案、学案、教学课件、教学工具与软件为一体,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数字化教学核心资源库(包括小学、初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主要学科,学科覆盖率达到80%)。到2020年,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建成高规格的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

加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推进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采用“在职培训、外出进修,公开招聘”等方法,力争配齐配足专职人员,初级中学以上学校每校至少配备2—3名专业对口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及网络管理人员,所有小学每校配备1—2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及网络管理人员。2016年不低于68%,2017年不低于85%,2018年基本完成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确保到2017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60%,高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20%;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80%,高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40%。

2016——2020年,全县计划投资1.5亿元,规划新增教育用地40000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12800平方米,新增学位1320人。新建3所,其中:小学1所、幼儿园2所。改扩建47所,其中:小学45所,幼儿园2所。实施教育基本建设及基础设施改造,使全中学中小学分别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观,内部设施配备齐全。

2016年:新建2所,其中小学1所:__小学;幼儿园1所:实验幼儿园。改扩建18所,其中小学16所: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中心校、__小学、__中心小学、__完小、__完小、__小学、__小学、__中心校、__小学、__中心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幼儿园2所:__幼儿园、__幼儿园。

2017年:新建幼儿园1所:__区幼儿园。改扩建小学13所:__小学、__小学、支村小学、__小学、__完小、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

2018年:改扩建小学6所: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

2019年:改扩建小学5所:__完小、__中心校、__小学、__小学、__小学。

2020年:改扩建小学5所:__心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__小学。

1、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构建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的分类督导评估,全面推动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工作,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学校领导政绩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继续实行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教育责任追究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实施。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强化教育督导力度,促进各项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坚持依法治教,推进基础教育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目标责任制,强化监督和检查,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员工依法治教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学前教育坚持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幼儿园。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指导和监督,认真审核办学资格和条件,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4、强化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质量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县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职能、服务职能作用,狠抓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和教学过程监管,全面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和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5、狠抓学校安全,全力创建“平安校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常抓不懈。全县各中小学校要按照“三个不用商量”、“四个严禁”和安全生产“三化”建设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要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层层落实责任,签定目标责任书,切实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篇6

一、教务部职责

1、在医院党政领导下,执行医院的教学管理职能。负责全院的教学管理,包括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护士、技士)、卫生部临床临床药师培训、z省专科护士培训,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的培训和教学,以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计划外教学、远程教学等;

2、组织协调全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3、对二级学科(教研室/护理部/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三级学科/科室等进行教学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管理、评估检查;

4、负责与z临床医学院、z大学、卫生部/卫生厅等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协调;

5、组织医院教学督导组开展工作;

6、建立健全医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医院、z临床医学院、z大学、卫生部/卫生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教学管理规定;

7、负责组织实施师资培训、青年教学比赛、医学教育学术活动和教学科研活动等;

8、建立健全医院各类教学管理档案,收集汇总全院各类教学/培训数据,提供全院教学/培训数据报表;

9、负责全院教学工作总结,协助主管院长完成医院教学发展规划。

二、教研室/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科室职责

1、建立教学管理组织,在医院教务部的组织协调下,负责组织管理本二级学科(教研室/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科室)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护士、技士、临床药师等)、各级各类培训基地的教学和培训,以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远程教学、计划外教学等。二级学科(教研室/护理部/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主任全面领导,分管主任具体负责,设秘书一名协助主任及分管主任具体承担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2、负责组织实施本二级学科(教研室/护理部/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的各项教学/培训工作任务;

3、负责对所属三级学科、相关科室进行教学/培训业务的指导和督促。

4、负责与医院教务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

5、根据医院、z临床医学院、z大学、教育部、卫生部/卫生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本二级学科(教研室/护理部/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的各项教学管理规定;

6、负责本二级学科教学/培训档案的归档管理,向教务部提供教学/培训数据报表等。

三、三级学科职责

1、建立本三级学科的教学管理组织,负责组织管理本学科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护士、技士、临床药师等),以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等。科室主任全面领导,分管主任具体负责;

2、按照二级学科(教研室/护理部/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的要求,具体组织实施本科室的教学/培训工作任务;

3、根据学科实际情况对本科室教学/培训档案原始记录进行归档管理,向二级学科提供教学/培训资料数据等。

四、教学督导组职责

医院教学督导组在医院教务部的组织协调下,开展全院各类教学工作的指导、督查、评估等工作。对全院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价。具体职责如下:

1、全面了解学校教学动态和各级教学组织的管理情况,对教学管理制度和流程提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广泛听课,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关和督导;

3、随机抽查作业、试卷等,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及对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

4、深入医院有教学任务的科室,检查临床的本科生见习/实习和研究生、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护士/技士等的临床带教情况,评价带教教师的教学效果;

5、担任青年教师试讲和赛课的评委;

6、参与研究生、住院医师、护士、技士的面试及各项考核工作;

7、参与年度教学检查工作;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篇7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比较

  前言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可以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约束控制有碍学习的违纪行为,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中,部分教师仍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基本上成为教师进行单独表演的场所,学生被动服从。客观地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在教育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传统课堂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1管理原则:部分教师倾向于专制独断

   课堂管理一般分为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三种。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较多的是停留在专制型向民主型过度阶段,仍然偏向于专制型管理。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总是亲近一部分,疏远一部分。依据自己的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等级。同样的问题行为由成绩差的学生做出,受惩罚的可能性就大,处罚程度也重。这种偏见不但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为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有效处理设下了障碍。

   1.2管理风格:部分教师倾向于任务中心

   根据管理科学的“四分图”理论,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依其对完成教学任务重视程度,分为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高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综合型;高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等四种。一般而言,除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外,很难说那一种风格绝对好些,一切以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决定。但是,审视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其管理风格多为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的,教师始终把注意中心放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及生命意义的关注。

   1.3管理效率:相对底下

   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受到个别学生干扰时,为了控制课堂秩序,常常不顾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动辄中断正常教学过程,对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进行冗长而频繁的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去进行的“转化教育”。对此,学生厌烦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不仅老间题未解决,反而产生了新的课堂问题和“病原体传染效应”,增长了学生对纪律的淡漠与厌烦情绪,也使教师成为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2.国外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的特点

   2.1管理观念:以人为本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在课堂管理观念上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建立自然、和谐的教学生态。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从而营造出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重视班级社会、心理和生理环境建设,努力创建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课堂微观生态环境。

   2.2管理技能: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和交流方式

   2.2.1倾听技巧:西方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善于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的途径,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2.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通过眼神接触,教师能读懂每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握整个课堂情境,预防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身体接近,只须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学生行为端正;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即教师以此辅佐“说话”,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2.3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国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课堂上,师生的人格与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随时与教师对话、讨论甚至争辩。并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环节中学会动脑分析、动手操作,还拥有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3.国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启示

   3.1转变管理观念

   3.1.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课堂管理的核心是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管理主体的人的管理,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场所中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将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辨证统一。

   3.1.2坚持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

   虽然教师是课堂管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教师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师生共建的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共同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管理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管理。在处理课堂问题时,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3.2提高教师的管理技能

   3.2.1教师自身的管理

   教师是学生心志的培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著名学者艾普尔认为“如果教师所具备知识不足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也就很难谈及对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管理。对学生来讲,教师乃是知识的化身,他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期望”。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朝着学生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3.2.2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师一方面要维护课堂纪律,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行为。教育和管理的结果就是要形成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人成为“自治”的人。教师的管理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过度,使学生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觉地维持课堂纪律。

   3.2.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管理过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技能,不断创造新的管理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应作到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合理传授、课后全面总结。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篇8

学校归属于教育行业。按2002年修订的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教育是204个行业门类中的p类,下面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大类,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五个中类。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1989年修订,第三版,简称:iSiC/Rev.3)虽然没有把教育看做一个大的行业门类,但已把教育作为一个行业列入了10个行业门类中的政府、社会和个人服务业这一门类之下。为了分析简便起见,本文将教育行业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次级行业。普通教育行业中包含着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两个小行业,职业教育行业中包含着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个小行业。关注的重点对象是基础教育行业的学校。

每一类教育行业中的学校文化都有着教育行业的文化共性,也有着与其他次级教育行业学校不同的文化个性。当学校文化与行业个性相背离时,就不能形成相互的支持力,行业就会逐步萎缩,丧失发展动力。学校的价值观也很难得到学校人员的认同,就不能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学校就会陷入“无所谓文化”的怪圈,严重地阻碍学校的发展。只有当学校的文化与行业个性相契合时,学校和行业才会形成共生式的相互支持力,学校文化才能为学校人员所普遍自觉。从而生成学校的文化力,成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走向成熟,走向卓越。

一、基础教育的行业个性

每一个行业都是有个性的。对行业个性、企业个性的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界比较重视。

对基础教育的行业个性进行分析,需要回答四个套筒式的问题,一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二是人们对这个行业有什么需求;三是满足这种需求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四是支撑这些能力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什么。当回答到第四个问题时,才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才真正见到行业的个性,才真正见到管理的根本,学校文化建设才真正落到实处。但要回答第四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前面三个问题,以前三个问题的解决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对这四个问题的认识与实践,正反映了学校文化整体交流、相互关联、互动共生的生态运动。

第一个问题是对行业和产品的认识。从整个行业看,教育具有跨行业的性质,它兼具创新业与服务业的诸多特性。我们认为,教育行业是以创新业的基本特性为基调,综合了创新业与服务业诸多特征的特殊行业。这是所有教育行业都具有的共性,基础教育也是如此。但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行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形成这一特殊性的根本是它的对象(产品)和核心任务的不同,其他方面的区别皆源于此。基础教育的产品(对象)是人,是处于社会化过程早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和独特个体生命特征的人。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消费者对基础教育行业产品需求的认识。也就是要回答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教育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困难之处有二:一是消费者的需求存在着应然与实然的区别。国家层次的需求讲究应然与实然的统一,以应然状态为主。家庭层次的需求往往偏重于实然状态,如会认字、会算账、考上大学等。二是基础教育消费者构成的复杂性,它不是由单一的一类人,而是由多个群体构成的庞大消费群,如国家、家庭、学生、社会个体行业、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等。不同群体的需求有些是相同的,更多的是差异;即使是同一群体内部(如家庭),不同的成员也有不同的需求。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基点,可以将“直接投入”作为参照标准,只将对基础教育有直接投入的消费群纳入分析视野,而将其他的群体暂时悬置起来。这样,基础教育的基本消费者有三类群体,即国家、家庭、学生。对这三类群体的消费需求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并将其统一于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方式这一核心任务上。

第三个问题是要回答满足上述消费者需求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如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教师素质研究、校长管理能力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等。综合这些成果,本文认为,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基础教育行业及其学校需要具备两大领域的能力,一是专业能力。它包括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具备专业的水准,这种专业水准能保证学生在知识习得、德性养成、能力提高、情感培育以及形成面向未来的适应性等方面是有效的,它需要整个学校和它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教师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专业化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更新的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等。Ⅲ二是服务能力。学校不像工厂。工厂在制造产品时十分强调质量标准、规范的工艺和严格的操作程序等,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是被控制的。学校工作同样讲质量和标准,但这质量和标准应是具有弹性的,不能用一个划一的刚性标准来衡量,人在整个工作中应该去控制过程而不是被过程所控制。因此,学校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服务性质。

第四个问题是要回答支撑这些能力的观念和方式。学术界对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作了大量的研究,叶澜先生的研究是典型的代表。她认为基础教育在价值观方面,应该强调“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三个观念;在学生观方面,应树立“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三个观念;在学校教育活动观方面,要强调“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四个观念。这三大方面十个观念的提出,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学校是以知识、智慧、道德、情感和思维方法有机组合起来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场所,生命、创造、审美应当融入它的灵魂,爱、尊重、民主、平等、信任、个性、弹性应当成为其文化特质,科学、理性、人文的统一应当成为其运行的基础和行动的准则,积极主动的发展应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方式。

以上我们对基础教育行业个性四个问题的分析依然是初步的,还停留在比较抽象、原则的层面,具体到某一学校的场景,还要在深刻理解行业、仔细分析消费者需求、理清满足需求需要的能力上下大工夫,最后要根据实际确立支撑这些能力的、符合学校情况的观念和方式,从而形成精准、深刻、系统的学校文化,这样的文化必将会有力地支持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的行业个性。

二、学校文化与行业个性的契合

学校文化与行业个性的契合,需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即契合度和适应变化。

1.契合度

文化与行业个性的契合有程度的区分。

第一种是学校文化与行业的任务相符。这是最基础的契合,也就是说,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首先对自身所处的行业有清醒的认识,对这一行业的核心任务有明确的把握。如果认识不清,或把其他行业的核心任务当做本行业的任务,都会造成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大偏差。比如,把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把职业教育的任务引入基础教育或把基础教育的任务当做

职业教育的任务等,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就存在过这种现象。因此,对行业核心任务的精准把握是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环节。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一步,学校文化与行业个性的契合依然是有限的。

第二种是学校文化与消费者的需求契合。即学校文化建设考虑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学校的价值取向和使命的提出,直接从消费者的需求导出,并以此作为标准。如有的学校提出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口号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一个典型。这里所说的消费者需求应该是合理的、真正的并与行业的核心任务相一致的需求,如果把一些不合理的、表面的需求作为学校的价值标准,以此确定学校的使命,学校文化也是会出问题的。当然,学校文化与消费者需求的契合应包括前述第一种契合在内,因此,其契合度要大一些。

第三种是充分考虑了行业的核心任务和消费者的需求,并着力提升完成这一任务、满足这些需求所需要的能力,如加强常规管理,提高管理能力;重视校本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开展教育科研,提高研究能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等等。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说明学校文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些学校在开展这些工作时,并没有对学校文化有一种自觉的认识,只是由于上级要求或理论界在提倡或别的学校在做,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为了应景而已。这种被动式的反应,由于缺乏对行业核心任务和消费者需求的清晰认识,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此,真正的学校文化也很难生成。

第四种是学校文化与行业个性的高度契合。这是在精准把握行业核心任务、消费者需求和满足需求所需能力的基础上,对支撑这些能力的观念和方式的高度凝练和普遍自觉。这时,学校文化与行业个性相互融通,文化在个性中,个性在文化中。这种契合通过学校的实践,必将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学校,形成良性的学校文化生态。

上述学校文化与行业个性契合的四种形态,在现实学校实践中并不一定以单一形态出现,而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如有些以第一或第二种为主,又兼有第三种形态的一些要素,有些以第三种为主,也具有第四种形态的意味等。学校对自身文化与行业个性契合度如果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改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是有益的。

2.适应变化

行业个性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学校文化与行业个性的契合不是静态的,我们应该用动态、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理解“契合”这一概念。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在保持学校文化的稳定性、继承性的基础上,应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变化,敏锐捕捉时代的发展对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新变化,如此,才能及时改善和提高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调整或变革学校的观念和方式系统,保持与行业个性的高度契合,形成学校文化与行业个性的双向支持力。

当今社会,行业个性的变化十分明显,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加速现象。相比之下,教育行业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这与教育的周期长、稳定性强有关,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漠视它的变化。事实上,教育行业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深刻地改变着自身的行业特质,并对学校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大的方面看,教育范式由古代原生式教育转变为近代竞生式教育再变为现当代的共生式教育,教育理想则由求善转变为求真再变为求美。所以,现代教育的行业个性与古代、近代教育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新的特质。

从特权转向公共。在古代,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优质教育是特权阶层的专利品,近代以后,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具有了国家公共行业的性质,受教育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民主、平等等要素成为教育的特质。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公平成为体现教育公共性的重要指标,这在古代教育、近代教育中是不可想象的。

从维持转向再生。过去,人们强调教育对知识经验、道德观念的传承功能,教育系统在整个社会中属于维持性系统,单向传递、被动接受、静态控制成为这一维持性系统的典型文化特质。“人”在教育中消失了,或消融于对过程的严格控制中,或消融于群体的共性里。“爱”在教育中也消失了,教育中的“爱”是基于对生命意义的深层观照和对生命发展的未来期望,是一种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至善至美的情感,因而也是一种至高的智慧。但过去的教育由于生命意识的破缺,使教育中的“爱”丧失了生长的土壤,爱与生命意识同时从教育中隐退了。在现代教育中,教育的传承功能依然保留着,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但它已不是教育的唯一,人们更强调教育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奠基意义,教育不再只是一个社会的维持性系统,而是一个“更新性再生系统”。因此,现代教育呼唤着爱的回归,呼唤着生命意识的觉醒,教育必将走向其“生命的原点”。

从控制转向生成。无论是农业文明时代还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控制一直都是其中的重要特质,教育中的控制几乎无所不在,并以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做保障。特别是科学管理理论兴起之后,教育中的控制便有了合法的理论外衣。但科学管理理论是大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直接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将科学管理理论引入学校管理,的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教育发展到现在,科学管理理论所强调的标准化、非人化已日益显露出它的弊端。一位优秀的中学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学校管理中的标准化思维暴露出更大的问题:标准化的智能测试必然带来对多元智能的忽视;标准化的试卷必然带来对学生丰富创造力的束缚;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带来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在当代教育中,由对控制的强调逐步转向重视“生成”。这种“生成”,不仅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和管理工作中,更主要是体现了人的回归,体现为对人的潜能的信任。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的变化往往会滞后于行业个性的变化,因此,学校的文化自觉就显得犹为重要,这可以使学校文化更快更好地适应行业个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叶 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2]叶 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6-1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篇9

关键词 政府 教育 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事业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政府为人民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简言之,教育具有公共服务性。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目标。然而,何谓教育公共服务性?就笔者目前所阅读过的资料来看,除了屈指可数的著作简略地提及之外,我国学者,尤其是教育学研究人员,对此研究尚欠深入。本文试图就此论题,从教育公共服务性的本质、核心价值以及服务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一些浅显的见解。

一、教育公共服务性的本质:政府教育责任

针对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过分强调等级、集权、计划和直接控制,从而导致公共教育领域效率低下、政府垄断、漠视家长与学生的需求等诸多弊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公共教育领域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改革。在这场公共教育的重构运动中,新公共管理理论成为其主导思想。这场公共教育重构运动首先打破了政府垄断学校教育供给的局面,放宽了对学校的统一管理与控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学校等教育服务提供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家长和学生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选择权,促使学校重视家长和学生(客户)的不同需要和愿望。

然而,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新公共管理理论统领的公共教育体制重构,通过展开竞争等方式提高了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与此同时,却把原本应由政府履行的职责交给了市场来承担。而市场追求利益的天性必然导致在教育实践中对效率和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使得政府公共教育责任被弱化,而且这种教育利益配置机制也无法满足公民的教育需求。有此前车之鉴,我国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强调了必须落实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责,如政府工作报告就多次明确提出加强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职能。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务实之举。

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之所以是政府的责任,除了上述来自实践经验的支持之外,更有理论上的合理性。

第一,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责任之一,是由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理念(即责任)所决定的。只有服务型政府,才是一个真正的责任政府,其服务宗旨决定了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公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对公民负责,而不是使顾客满意。具体到公共教育活动,就要求政府要承担举办和管理公共教育事业责任,要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满足大多数人的教育需求,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负责。政府要优先发展公共教育,努力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受教育的宪法权利,真正实现受教育权人人平等;同时,要贯彻差别原则,使教育利益向弱势群体倾斜,

第二,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责任之一,是由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决定的。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商品一样通过市场自由竞争的方式来提供给消费者,而必须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来提供,这就决定了现代国家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行为,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和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促进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还在于它是造福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公益事业,是从文化,精神、体质、社会诸方面开发人的潜能,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的公益事业,而政府恰恰是这种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第三,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责任之一。已为世界各国理论与实践所证明。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履行了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各国《义务教育法》的纷纷出台和完善便是政府履行公共教育责任最好的例证。

二、教育公共服务性的核心价值:社会公平正义

针对传统公共行政中官僚科层制组织低质、低效的弊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倡把企业管理理论引入公共部门,认为公共行政官员其实也如同企业家一样,以追求“3e”即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效能)作为自身的价值基础。作为公共管理主要领域的教育管理也受到来自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针对公共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低质低效现象,以追求“3e”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在世界各国风起云涌,如教育领域的分权、择校和合同等改制,都是应“3e”目标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殊不知,这种以追求“3e”为目标的教育管理模式,却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公平、正义等公共服务核心价值的冲击。它忽视了人类对公平愿望的要求,加重了社会不公平现象,扩大了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人为地强化了社会分层,并有可能将那些因社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而被边缘化的群体排除在竞争新机制之外。

公平是政府的首要伦理责任,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与正义是政府基础公共服务追求的永恒价值。事实上,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以美国的乔治·弗雷德里克森(H.GeorgeFrederickson)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开始,尤其是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以来,人们强烈呼吁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不仅要关心经济效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更要把社会公平、正义作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标,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人民政府作为“公义与公器”的现念之下,要求国家必须通过正义的社会制度安排来缩小先赋性制度所导致的不平等,以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得到真正的落实。

转贴于

政府提供的教育公共服务在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方面具有基础且关键性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国外学者用50个国家的数据做了相关统计和研究,其结果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受教育程度不同、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是导致人们收入差距巨大的重要因素,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例关系。发达国家注重使用的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就是给低收入者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要的相应教育的机会。

公共教育之所以能确保公民能力公平,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二点。

第一,公共教育确保公平的生存能力,并为机会公平奠定基础。公共教育是为个体获取一定的诸如听、说、读、写及计算、思考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这种基本知识和技能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因为这种知识技能是现代社会谋取一份职业的通行证,成为所有雇主雇佣员工的基本要求;同时,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也为受教育者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机会奠定了基础,诸如使得他们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面前具有了竞争力。

第二,公共教育能够创造公平的生活能力。现代社会要求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国民之间实现融合,统一行为习惯准则、基本的道德规范及相同的价值标准。因此,一个人只有接受一定的公共教育,才能真正融入现代公共生活,获得公共生活的能力,并顺利获取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因此,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历程中,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教育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石。

三、教育公共服务性的方式:民主协商对话

受传统公共行政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公共教育体制,都是由政府举办并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国家垄断色彩。公民在向国家纳税之后,只能无条件地接受由政府设立的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他们对于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此外,由于政府的垄断,公立学校的办学完全根据政府的计划进行,而不必直接面对学习者的选择和同行的竞争,对于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可以置之不理。针对政府垄断学校教育供给的局面和政府漠视家长和学生教育需求的状况,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社会公众是政府顾客”的理念,坚持“顾客至上”。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回应性的教育服务,要尊重并赋予顾客应有的权利,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然而,新公共服务理论也认为,与政府互动的并不简单地是顾客,同时还是公民。与政府直接交易的人的确可以被视为顾客,但从政府那里接受一种职业服务——例如教育——的人则可以恰当地被称之为当事人、公民。公民不只是顾客,他们是“所有者或主人”(schachter,1997)。正因为接受政府服务的人是“所有者或主人”,而不单纯是“顾客”,因此,有权参与决定政府提供哪些公共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以及以什么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等等,而不单单是处于服从、被动接受的地位。换言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该坚持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这就要求公共管理者积极回应公民的要求,倾听公民呼声,方便公民选择,鼓励公民参与,部门绩效评价以公民为主体等。

教育领域的民主协商对话要求公民成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让公民来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定,让公民和政府共享政策制定的权力;关注教育政策的回应性,建立公民表达教育利益和诉求的畅通渠道,培养公民的教育责任意识。实践还证明,只有注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的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政策的实施才具有效力。对政府而言,则应该致力于搭建舞台。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的沟通对话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和公众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以确保政府与公众进行无拘无束、真诚的对话,共商教育公共事务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向,而不只是政府官员或公务员在主观臆想。只有这样,教育的公共利益属性才能实现。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篇10

一是明确关系,思想到位。要明确加强党建是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必然要求。目前基层企业党组织或轻或重存在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出现“核心无地位,保证无权力,监督无手段”的现象。或轻或重存在政工队伍“软化”的问题,出现“不敢抓、不会抓、不真抓”的现象。或轻或重存在党员教育“退化”的问题,出现“组织生活涣散,党员不像党员,群众很有意见”的现象。造成上述问题的根子在于企业党建意识“淡化”,领导思想不到位,片面理解党务与政务的关系,把党建党务当作企业政务的“陪衬”,“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正确理解、处理党政关系,切实摆正党建党务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组织保证作用至关重要。

二是明确加强党建是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化解矛盾,凝心聚力。加强党建,提高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势在必行。

三是要明确加强党建是推进“三基工作”,筑牢企业发展新的重大工程的需要。“三基”首要任务在基层建设,基层建设核心在党建。只有坚持党建高定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保证作用,才能促进基层建设上水平、基础工作高质量、员工基本素质持续提升。其次,完善机制,责任到位。建立完善领导责任制,既明确党组织“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又明确其他成员的具体责任。党员行政领导实行“一岗双责”,既抓分管业务,又负责分管部门单位党建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过硬。建立完善考评制度、奖惩激励机制。目标任务细化量化,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把党建党务工作落到实处。实行问责制。企业未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指标,或出现严重事故,也要追究相关党务工作者责任。

四是强化队伍,提升素质。选贤任能,加强学习,刻苦实践,以老带新,全面提高党务工作者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政工干部队伍。增强忧患意识,克尽兴党之责。围绕企业改革发展,谋划工作方略,创新思路机制方法,努力开创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抓好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第一,明确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注重党的先进性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党的先进性具体体现在党员先进性上,因此,对党员先进性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创新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要创新教育内容。一是要大力抓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突出党员意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道德教育、形势任务责任教育、党性党纪教育。二是深入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深入推进“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大庆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党员在落实《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原油持续稳产、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三大战略任务”以及大庆油田供水公司、管网分公司企业发展目标任务中创新创优创效,充分发挥党员“两先”作用,通过开展党员一线展风采、党员先锋岗、党员创新技术解难题等活动,使党员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

第三,坚持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并重的方针。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搞活“”、党员联系户、群众评议等制度,将刚性管理与柔性教育紧密结合。

第四,打造管网特色文化和铁军品牌,以文化强基固本、塑魂育人。重点在叫响“供水管网”品牌上要有新突破,在挖掘师徒文化、“爱心”设备文化上要有新发展,在安全文化建设上要有新理念,在健康文化建设上要有新方法。要做好“五防”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能力;确定安全责任人,推行有感领导,实行直线责任;进行属地管理和执行抢修作业分级分层许可制度,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三、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不断增强科学履职能力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建设学习型组织,把学习变成制度化常态化。通过学习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科学履职能力。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在工作中及时发现新问题,研究解决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统筹各种关系,克服各种困难。增强大局观念、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发扬优良传统,养成求真务实作风。继承发扬“三个面向”、“五到现场”优良传统。领导班子要合心合力合拍,攻克难关,勇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