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应用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08

遥感应用技术篇1

2.基于多时相enViSataSaR数据的冬小麦识别方法——以北京通州试验区为例白黎娜,王琫瑜,田昕,卢颖,杨永恬,BaiLi-na,wanGBeng-yu,tianXin,LUYing,YanGYong-tian

3.基于HJ-1B卫星遥感数据的水稻识别技术研究钟仕全,莫建飞,陈燕丽,李莉,ZHonGShi-quan,moJian-fei,CHenYan-li,Lili

4.高分辨率SaR图像建筑物三维成像几何结构分析傅兴玉,尤红建,FUXing-yu,YoUHong-jian

5.利用poLSaR数据探索极化相关系数在居民地提取中的作用张露,郭华东,李新武,ZHanGLu,GUoHua-dong,LiXin-wu

6.基于格网划分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杨叶涛,龚建雅,王迎迎,曾又枝,YanGYe-tao,GonGJian-ya,wanGYing-ying,ZenGYou-zhi

7.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土壤含水量估算赵颖辉,蒋从锋,ZHaoYing-hui,JianGCong-feng

8.Spot5多光谱图像对南沙珊瑚礁信息提取方法的探讨胡蕾秋,刘亚岚,任玉环,陈楚群,魏成阶,HULei-qiu,LiUYa-lan,RenYu-huan,ChenChu-qun,weiCheng-jie

9.基于enVi/iDL的多源遥感数据覆盖范围快速查询技术及实现苗立新,李霞,周连芳,文强,纪中奎,熊志明,靳光明,胡琳华,miaoLi-xin,LiXia,ZHoULian-fang,wenQiang,JiZhong-kui,XionGZhi-ming,JinGuang-ming,HULin-hua

10.一种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的喀斯特地区裸岩率的计算方法初探张盼盼,胡远满,肖笃宁,李秀珍,殷洁,ZHanGpan-pan,HUYuan-man,XiaoDu-ning,LiXiu-zhen,YinJie

11.基于meRSi盘锦湿地植被动态监测及其与moDiS数据对比分析武晋雯,冯锐,张玉书,纪瑞鹏,张淑杰,孙龙彧,陈鹏狮,wUJin-wen,FenGRui,ZHanGYu-shu,JiRui-peng,ZHanGShu-jie,SUnLong-yu,CHenpeng-shi

12.山东省黄河流域森林蓄积量遥感定量估测模型研究董斌,冯仲科,杜林芳,唐雪海,DonGBin,FenGZhong-ke,DULin-fang,tanGXue-hai

13.HJ-1a高光谱数据高效大气校正及应用潜力初探马灵玲,王新鸿,唐伶俐,maLing-ling,wanGXin-hong,tanGLing-li

14.复杂地形下自动提取多暗像元的tm影像大气纠正方法何颖清,邓孺孺,陈蕾,齐志新,秦雁,朱家敏,HeYing-qing,DenGRu-ru,CHenLei,QiZhi-xin,QinYan,ZHUJia-min

15.基于变差函数纹理和Bp人工神经网络的QuickBird影像分类研究马友平,maYou-ping

16.iRS-p5立体像对提取Dem及精度评价范兴旺,翁永玲,胡伍生,徐君民,刘团荣,FanXing-wang,wenGYong-ling,HUwu-sheng,XUJun-min,LiUtuan-rong

17.基于网函数插值的moDiSLevel1B图像Bowtie效应修正宋莎莎,张杰,孟俊敏,SonGSha-sha,ZHanGJie,menGJun-min

18.基于变分方法的遥感图像去噪研究张九星,黑保琴,李盛阳,李绪志,ZHanGJiu-xing,HeiBao-qin,LiSheng-yang,LiXu-zhi

19.基于同步实测光谱数据的aSteR影像邻近效应校正研究王倩,陈雪,陈建平,马建文,wanGQian,CHenXue,CHenJian-ping,maJian-wen

20.基于pixelBender的浏览器端遥感图像运算与增强显示研究王晨,吴健平,wanGChen,wUJian-ping

21.基于网络的草原监测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唐川江,张绪校,周俗,张新跃,tanGChuan-jiang,ZHanGXu-xiao,ZHoUSu,ZHanGXin-yue

22.基于arcimS的海洋内波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张婵,黄韦艮,杨劲松,甘锡林,ZHanGChan,HUanGwei-gen,YanGJin-song,GanXi-lin

23.星载环境充气可展开天线硬化技术研究王宏建,徐彦,关富玲,程岳云,刘广,陈雪,易敏,wanGHong-jian,XUYan,GUanFu-ling,CHenGYue-yun,LiUGuang,CHenXue,Yimin

遥感技术与应用

RemoteSensingtechnologyandapplicatio

1.滨海盐土重金属含量高光谱遥感研究龚绍琦,王鑫,沈润平,刘振波,李云梅,GonGShao-qi,wanGXin,SHenRun-pin,LiUZhen-bo,LiYun-mei

2.基于环境一号卫星B星CCD与红外相机融合的澳洲火灾监测熊文成,魏斌,孙中平,申文明,游代安,XionGwen-cheng,weiBin,SUnZhong-ping,SHenwen-ming,YoUDai-an

3.基于tSeB平行模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蒸散发遥感估算潘竟虎,刘春雨,panJing-hu,LiUChun-yu

4.基于改进的渐进纹理分析技术提取iKonoS影像中的城市主要道路吴学文,徐涵秋,wUXue-wen,XUHan-qiu

5.基于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北京及周边五大流域地表水资源监测与分析周会珍,汪爱华,李丽,迟耀斌,王智勇,闫军,ZHoUHui-zhen,wanGai-hua,LiLi,CHiYao-bin,wanGZhi-yong,YanJun

6.基于RS和GiS的城市扩展及驱动力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冯晓刚,李锐,莫宏伟,FenGXiao-gang,LiRui,moHong-wei

7.基于多源数据的干旱区盐渍地信息提取何祺胜,曹春香,塔西甫拉提·特依拜,HeQi-sheng,CaoChun-xiang,tashpolat·tiyip

8.基于noaa18的渤海烟台海域溢油遥感研究杨红,唐泽艳,YanGHong,tanGZeyan

9.基于emD与神经网络的油膜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董士伟,周子勇,文百红,DonGShi-wei,ZHoUZi-yong,wenBai-hong

10.CHRiS高光谱图像森林类型分类方法比较研究李小梅,谭炳香,李增元,张秋良,LiXiao-mei,tanBing-xiang,LiZeng-yuan,ZHanGQiu-liang

11.基于etm遥感影像的海岸线提取与验证研究王李娟,牛铮,赵德刚,李英霞,王忠波,旷达,wanGLi-juan,niUZheng,ZHaoDe-gang,LiYing-xia,wanGZhong-bo,KUanGDa

12.基于尺度转换提高moDiS影像耕地解译精度的研究——以苏北平原为例李占胜,潘剑君,LiZhan-sheng,panJian-jun

13.长春地区云检测及云相态反演研究杨春燕,陈圣波,包书新,宋金红,YanGChun-yan,CHenSheng-bo,BaoShu-xin,SonGJin-hong

14.结合灰色扩充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在渭河水质遥感反演中的应用王翔宇,汪西莉,wanGXiang-yu,wanGXi-li

15.基于Ga-LSSVR的渭河水质参数遥感反演研究谢屹鹏,汪西莉,XieYi-peng,wanGXi-li

16.RS和GiS在矿山监测中的应用王振坤,马施民,程艳娜,王志一,wanGZhen-kun,maShi-min,CHenGYan-na,wanGZhi-yi

17.充气天线形面测试方法研究王宏建,徐彦,关富玲,刘广,wanGHong-jian,XUYan,GUanFu-ling,LiUGuang

18.新型地基大气廓线微波探测仪及其参数反演何杰颖,张升伟,HeJie-ying,ZHanGSheng-wei

19.基于分布差异的多时相SaR图像变化检测季艳,胡蕾,JiYan,HULei

20.SaR层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张红,江凯,王超,陈曦,汤益先,ZHanGHong,JianGKai,wanGChao,CHenXi,tanGYi-xian

21.氧气a吸收带大气遥感应用研究进展张岩,段民征,韩志刚,吕达仁,ZHanGYan,DUanmin-zheng,HanGZhi-gang,LVDa-ren

22.多点模拟及其在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及进展张弛,葛咏,白鹤翔,杨永国,ZHanGChi,GeYong,BaiHe-xiang,YanGYong-guo

23.光学遥感图像信噪比评估方法研究进展朱博,王新鸿,唐伶俐,李传荣,ZHUBo,wanGXin-hong,tanGLing-li,LiChuan-rong1.基于enViSat的海洋污染性油膜雷达散射特征与扩散趋势分析刘杨,邵芸,于五一,齐小平,LiUYang,SHaoYun,YUwu-yi,QiXiao-ping

2.利用环境一号卫星数据监测雾分布王中挺,厉青,王桥,陈良富,李莘莘,游代安,wanGZhong-ting,LiQing,wanGQiao,CHenLiang-fu,LiShen-shen,YoUDai-an

3.基于建筑物提取的精细尺度人口估算研究冯甜甜,龚健雅,FenGtian-tian,GonGJian-ya

4.基于多时相tm和北京一号卫星影像的春播进度遥感监测齐腊,黄文江,陈玲,王纪华,王锦地,QiLa,HUanGwen-jiang,CHenLing,wanGJi-hua,wanGJin-di

5.东北主要绿化树种叶面积指数(Lai)高光谱估算模型研究汤旭光,刘殿伟,宋开山,张柏,姜广甲,杨飞,徐京萍,tanGXu-guang,LiUDian-wei,SonGKai-shan,ZHanGBai,JianGGuang-jia,YanGFei,XUJing-ping

6.amSR-e亮温同化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付秀丽,施建成,FUXiu-li,SHiJian-cheng

7.Distrad热像元分解模型运用于高植被覆盖区的问题及改进杨静学,苏华,王云鹏,YanGJing-xue,SUHua,wanGYun-peng

8.土壤重金属Cu含量遥感反演的波段选择与最佳光谱分辨率研究黄长平,刘波,张霞,童庆禧,HUanGChang-ping,LiUBo,ZHanGXia,tonGQing-xi

9.基于最佳波段指数和J-m距离可分性的高光谱数据最佳波段组合选取研究——以环境小卫星高光谱数据在东莞市的应用为例马娜,胡云锋,庄大方,王新生,mana,HuYun-feng,ZHUanGDa-fang,wanGXin-sheng

10.基于遥感的祖厉河流域土地分类及其分布空间分析彭守璋,赵传燕,别强,penGShou-zhang,ZHaoChuan-yan,BieQiang

11.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遥感土壤盐渍化信息监测——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阿依提拉·吾加布都拉,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古丽加玛丽·吾不力,aytilla·Ghujabdulla,tashpolat·tiyip,Guljamal·Ubul

12.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澳大利亚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验证贾明明,刘殿伟,宋开山,王宗明,姜广甲,杜嘉,曾丽红,Jiaming-ming,LiUDian-wei,SonGKai-shan,wanGZong-ming,JianGGuang-jia,DUJia,ZenGLi-hong

13.基于moDiSnDVi的吉林省植被覆盖度动态遥感监测苗正红,刘志明,王宗明,宋开山,任春颖,杜嘉,曾丽红

14.基于平台/插件软件架构的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系统设计张谦,贾永红,ZHanGQian,JiaYong-hong

15.基线误差、相位误差和大气延迟误差对inSaR数据处理的影响分析张亚利,游扬声,兰敬松,ZHanGYa-li,YoUYang-sheng,LanJing-song

16.基于点特征的多源遥感影像高精度自动配准方法翟涌光,王耀强,ZHaiYong-guang,wanGYao-qiang

17.CeoS虚拟星座及其发展李传荣,贾媛媛,马灵玲,唐伶俐,LiChuan-rong,JiaYuan-yuan,maLing-ling,tanGLing-li

18.城市目标高分辨率SaR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张风丽,邵芸,ZHanGFeng-li,SHaoYun

19.合成孔径雷达海面风场反演研究进展张毅,蒋兴伟,林明森,宋清涛,ZHanGYi,JianGXing-wei,Linming-Sen,SonGQing-tao

20.基于Knn方法的森林蓄积量遥感估计和反演概述郑刚,彭世揆,戎慧,李杨,王妮,ZHenGGang,penGShi-kui,RonGHui,LiYang,wanGni

遥感应用技术篇2

关键:遥感技术、土地利用调查、应用

the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echniquesinlandusesurvey

abstract:Landresourcesareincreasinglyscarce,andthereforetheuseoflandresourcesisparticularlyimportanttoinvestigate.Remotesensingtechnologyinthelong-termdevelopmenthasmaturedinvariousfields.the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inlandresourcesurvey,whichgreatlyimprovedtheefficiencyandaccuracyofthesurvey.accordingly,thisarticlewillfocusonthe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echniquesinlandresources,tomakefurtheranalysis.

Keyareas:remotesensingtechnology,landusesurvey,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遥感技术是一项发展较早的技术,在长期的不断完善过程中趋于精确,能够对对象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和勘测,极大便利了地理调查。遥感技术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较为遥远的地方借助专门的特殊探测仪器,将远处的物体辐射的波长信号进行记录和接受,再通过专业处理程序进行再加工,从而将远处物体通过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能够使得勘测人员通过观察图像,了解远处的情况和环境。遥感技术由遥感平台、传感器、应用系统等多个部分共同构成。

一、遥感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早,是伴随航天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最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国家统计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土地资源调查统计工作,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将遥感技术引入进来,通过遥感技术得来的数据实现了对我国整体土地使用情况的首次了解,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保障了我国后期土地政策制定的适用性。从此我国的土地使用情况开始了用遥感技术进行勘察的方式,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趋于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在国内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服务于各级政府,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准确性,依据遥感情况制定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计划,及时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反馈,起到对有限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规划作用;2、及时反映了当前土地利用情况,为后期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以及了解土地利用总体情况奠定基础;3、为整体土地利用发展规划提供充足的信息。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的可行性

遥感技术相比较于其他调查方法,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土地使用情况资料,遥感技术受地区环境限制较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的完成任务。遥感技术在信息的记录上可体现出周期性、动态性以及丰富的动态性,能够及时记录土地使用的变更情况。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依赖于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工作周期长,工作的准确性不高,成本极高。土地利用调查是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强化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是适用社会发展的必要措施和基础工作。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统计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起点较高,具有全局性,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调查一般而言具有全局性特点,而且往往具有很强的宏观性,起点高的特点使得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调查更有利于统筹全局,把握整体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2、技术要求高,遥感技术看似原理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要求,在管理上也需要专业人员的科学化管理,从勘测到记录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3、实际应用性,遥感技术应用下的土地使用调查,不仅要求提供最终的调查结果和准确性较高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还要求为现实的整体规划做出调整,最终应用于整体土地政策的规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由上可见,传统的土地调查方法较不科学,存在着周期长、资金投入多、调查受周围因素干扰大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整个调查的整体运作情况,客观性和周期性不强最终使得所得数据和记录的可用性不大,与现实的结合不紧密。而遥感技术则具有了明显的优势,周期短、客观性和准确性强,这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三、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利用调查的方法

遥感技术需要多方面技术的综合应用,比如勘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信息记录技术等。多方面技术的综合应用决定了遥感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遥感影像的制作和再加工过程,这个环节最终决定了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调查的好坏。

(一)影像校正

影响校正是指通过遥感技术所得的遥感图像信息,按照打底的水准面和坐标系对图像中物体的具置,使得遥感图像数据依据现实环境几何坐标进行校正。影像校正分为多个步骤,首先第一步便是位置的计算,位置选取是控制点确定的重要一步,控制点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整个影像校正的过程。控制点的选择要坚持易分辨、特征明显的原则,保证控制点的选择能够准确为后期影像的处理奠定基础,找准位置。另外在控制点的选择上还应该注意在图像的边缘留有一定数量的控制点,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因为误差出现影像外推。

(二)遥感影像的配准

遥感影像的配准是指将多重映像进行重叠,即是将影像中的地理坐标和影像之间的统一,具体操作是在配准过程中选择多项式模型,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对影像的配准。在配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误差,并且尽可能实现对配准的现实适用性。遥感影像的配准是实现了控制点与影像之间的配合,是将标准化的空间方式进行整合,最终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影像进行配准。

(三)遥感影像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融合是指将多源数据统一在同一个地理坐标中,采用专业科学的算法和运算方式将多幅影像合并在同一个新的图像中。影像的融合包括了基本信息、色彩的融合。融合的过程是将传感器得到的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综合,用单一传感器减少多重遥感器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和矛盾,使得最终影像能够直观易懂,并且能够清楚认识。最终融合的图像是综合了多元的信息产生的,具有丰富性和准确性,能够反映更多的信息,减少因为单幅影像造成的信息不清晰,从而提高数据的适用性和利用率。另外从影像的色彩来看,融合之后的影像色彩饱和度更高,对比度强,位置能够更加精确的表示出来。

(四)遥感影像的识别

遥感影像的识别和判读是一个较为专业的过程,一般来说分为观察和计算机自动分类两种方法,遥感监测得到的最终影像任然需要专业的判读。人为和计算机的两种方式应该与实际勘测的地形和物体情况相联系,就土地利用调查的实际环境和要求来看应该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影像进行识别和判读,将图像信息转化为描述性语言,增强影像的描述性和可视性。

四、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局限性

遥感技术的使用对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使得遥感技术的推广和操作中的准确性面临困境,技术的制约使得勘测结果失效。遥感影像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这位调查提供了较为完善直观的数据支持,但也存在着难以判断图片的物体的具面积和大小,要进行具体测量。在遥感技术使用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地界统计的出入,因此在统计的结果中存在一定偏差。另外遥感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统计方法,还需要在不断完善现代化统计手段的同时兼顾传统,采取多元调查方法结合的方式增强最终数据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的发展极大便利了土地利用的调查,使得调查周期缩短,准确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减少了传统调查方式下的人力财力投入。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遥感技术还存在一些缺陷,相信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常庆瑞等,《遥感技术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19页

[2]汤国安等,《遥感数字影像处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131页

[3]濮静娟,《遥感图像目视解释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3-26页

遥感应用技术篇3

关键词:工程地质调绘;遥感技术;应用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工程地质调绘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遥感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变了工程地质调绘的探测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工程地质调绘来说,遥感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许多探测难题。基于遥感技术的众多优势,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已经得到了普遍性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一种从卫星、飞机、热气球等飞行器上获取电磁辐射信息,依据信息进行地质条件、资源条件、环境等方面判断的技术手段。遥感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一些航空器上架设摄影、摄像设备进行拍摄,这是遥感技术发展初期的雏形。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航空器上架设遥感器,通过遥感器探测地面物质的电磁辐射信息来形成一种综合的信息反馈,并且最终成像。利用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中进行探测,能够通过这种遥感成像更加全面的分析地质面貌和信息,而且由于任何物体都具有电磁辐射特征,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探测也能获得更佳准确的探测信息[1]。同时,在遥感技术中还通常利用可见光、红外线等进行探测,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探测需要,选择不同的遥感探测技术。

二、遥感系统组成

遥感系统一般由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遥感器、图像处理装置等设备组成,遥感器是遥感系统中的主要组成设备,根据不同的探测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遥感器。遥感器有微波辐射、多光谱扫描仪、雷达、摄影摄像设备等不同的技术类型,成像类型也不尽相同。在遥感器对地面物体进行探测后将信息传输给图像处理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图像处理设备对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后形成图像反映给判释人员。由此可见,在遥感系统中,遥感器以及遥感平台是关键组成部分,无论是基于何种技术的遥感技术,其核心设备都是遥感器,遥感器的技术水平也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成像质量以及探测质量。

三、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中的应用优势

1.探测范围大

较传工程地质调绘探测方法来说,遥感技术的首要优势便在于其探测范围大,由于遥感器材是安装在航空器上的,航空飞机通常飞行高度在10km左右,极大扩大了这种地面探测范围,而卫星遥感技术的探测范围就更大[2]。扩大了探测范围就能有效保证探测的全面性,在传统工程地质调绘中,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很难全面的进行地质分析,特别是对于地质面貌的全面了解。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工程地质调绘,则能非常全面的形成全面地质面貌分析,同时利用不同的探测技术,详细了解地质构成。因而可以看出,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应用遥感技术,有利于掌握地质区域的全局信息,形成全面了解。

2.获取信息多

在遥感技术中,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如摄影摄像、电磁辐射、红外线等形成不同的地质信息,从而能够获取更大的信息量,有助于后续的地质调绘。特别是对于一些肉眼不可见的信息,如红外信息、微波信息、紫外线信息等等,利用一些特殊的遥感设备进行探测能够获得关于地质的各方面信息。这一点是传统工程地质调绘手段中无法实现的,在传统工程地质调绘中,只能通过物探等一些方法分析地质结构组成,而这种方法不但费时费力,也不能形成全面的分析地质结构组成。

3.探测速度快

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快速的完成工程地质调绘工作,在工程地质调绘中,通常一周甚至几天就能够完成基本的探测工作,探测效率较传统工程地质调绘方法来说大大提高。同时,在探测过程中,如果遇到地质条件较为负责的情况,如山川险峻难以实地探测,那么就会大大降低探测速度。而遥感技术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遥感技术能够克服这些地质条件,不受地质环境的阻碍影响,这就提高了探测速度。

四、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中的应用策略

1.制定合理的工程地质调绘方案

制定关于遥感探测工程地质调绘方案的主要意义便在于对遥感技术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特别是对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环境进行探测时,应当针对工程地质调绘需求合理安排相应的遥感技术应用方案,合理运用遥感技术,同时也应当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缩短调绘周期,提高调绘质量[3]。

2.选择适宜的遥感平台

针对不同的工程地质调绘需求,应当选择适宜的遥感平台,也就是对于航空航天器材的选择,如飞机、热气球、卫星等等,不同的遥感平台所产生的探测效果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在遥感平台选择中要尽量符合工程地质调绘的具体需求。同时,遥感平台的选择也涉及到工程质地调绘效率和成本问题,在遥感技术应用中,也应当充分考虑这一方面。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就在工程地质调绘中的应用来说,可供选择的遥感平台也有很多,各种遥感平台的优势、劣势也不尽相同。

3.充分利用各种遥感技术手段

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应当尽可能全面的对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各种遥感技术手段,如可见光成像、电磁辐射成像、红外成像等等,这有利于在工程地质调绘中获取更多的地质信息。在利用遥感技术手段中,也应当针对工程地质调绘的具体要求,如果需要分析地质内部结构组成的,则需要选择多种遥感技术手段,如果仅仅需要了解周围地质面貌,那么利用可见光进行遥感成像就能够满足需求。

结论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应用中有着诸多优势,如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多、探测速度快等,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应用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些优势。针对遥感技术的优势以及技术特点,其在工程地质调绘的应用中应当采取一些适当的策略,制定出完善、科学的工程地质调绘方案,充分利用各种遥感技术手段,选择适宜的遥感平台,以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绥,崔红兵,魏清.遥感技术在公路工可研阶段工程地质调绘中的应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5,02:29-31.

遥感应用技术篇4

关键词:遥感技术;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监测

通过运用遥感监测技术,我们能够很好的应对过去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比如时空阻隔,无法体现整体,费用过高等等,由于当前的生态不断恶化,此时高速全面的遥感工艺已然成为了我们最常使用的监测措施。

1遥感技术概述

1.1遥感的概念

所谓的遥感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类借助物体反射电磁波,来实现远程监测目的的一种技术。其借助观测设备,利用各种物体的独特光谱性能来实现观测目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

1.2遥感的分类

(1)如果按照探测波段来区分的话,我们可把其划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红外遥感、微波遥感。(2)如果按照搭载设备的平台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和地面遥感技术。(3)如果按照传感设备的运行形式来区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主动式遥感技术、被动式遥感技术。

2遥感工艺在环境监测中的意义

2.1监测区间宽,综合全面

如果只是从地表观测的话,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非常少,但是如果使用遥感设备从卫星上拍摄的话,很显然获取的信息非常全面,而且更加真实。该技术可以从总体上观测环境,确保监测工作朝着立体化方向发展,具有区间宽,综合性强的特点。

2.2高效快速

因为该项技术使用的飞行装置都是非常先进的,因此它能够以较快的速率获取所需的资料,所以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信息的传递是借助电子光学设备来完成的,所以其更加的现代化,便于我们更好的创建数据模型。此时我们国家的信息总数较之于一般措施获取的信息总数要多很多。

2.3措施众多,工艺优秀

该技术能够用来监测普通方法无法监测的区域,比如荒漠以及冰川等区域。借助该技术我们还能够获取红外等不同波段的数据。不仅可以使用摄像措施获取资料,而且还能够通过扫描方式获取所需内容。

2.4速度快,时间短

对于固定的地区能够多次成像,可以获得最精准的动态信息。

3具体应用情况

3.1用来监测大气情况

借助激光以及电脑等先进科技,明确大气信号的传播特点,以及不一样的大气状态之中的信号的具体特点,得到遥感方程式,进而完善有关的理论。由于大气成分在不同的波段吸收电磁波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测试各个组分的情况。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该项技术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其中监测的重点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借助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污染。第二,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体现出的植被变化特点,明确污染情况,比如污染的存在区域以及程度和变化特点等。第三,和地表采样获取的信息比对综合,建立完善的定量体系。第四,借助飞机携带监测装置,在污染区域的上方获取样本,进而加以处理。

3.2用来监测水体情况

对水体的遥感监测是以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特征研究为基础,洁净水能够很好的吸收光,它的反射率不高。所以,此类水在遥感图像是色泽较暗。综合考虑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和数据可获得性,landsat8数据是目前水质监测中最有用,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多光谱遥感数据。此外,Spot卫星的HRV数据、iRS-1C卫星数据和气象noaa的aVHRR数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数据也有一定的应用。水质遥感监测研究的内容包括:水体浊度、叶绿素、油污染、热污染、有色可溶性有机污染物等,其中在水体浊度和叶绿素的定量监测方面已比较成熟。

3.3用来监测生态情况

生态环境监测又称生态监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它可以被用来测定较广阔区间的土地使用状态,同时还可以调查大规模的生态污染问题。

3.3.1分析土地使用情况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早在1960年国外就利用tiRoS和noaa卫星数据通过制备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覆盖变化。最近几年,很多国家都开始使用遥感技术来分析土地资源,特别是土地分类工作方面利用的更是频繁。

3.3.2辅助开展生态调查工作

众所周知,植物能够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环境状况。而且它还可以体现出所在区域的土壤以及水文等特征。借助遥感技术,我们能够获取植物特点。由于当前的传感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加之处理工艺不断完善,此时像是植被的成分以及数量等等的特性都可以借助放射数据来明确。noaa气象卫星数据的优点非常明显,比如分辨率极高,而且所需的费用不多,不会受到外在天气干扰,因此被大量的用到植被监测工作之中。

3.3.3调查生态污染情况

最近几年,由于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此时垃圾数量也在增加,这就在无形之中导致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而借助遥感技术,我们能够测试到垃圾的放置情况以及数量等等,这样便于我们更好的处理。遥感监测固体废物的堆置对图像空间分辨率的要求比较高,需达到3~10m的水平。

4发展方向

4.1遥感技术层面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方面,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的研发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热红外遥感技术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雷达遥感工艺的特点较为显著,比如它能够全天性的获取信息,而且有着强大的穿透性,所以被大量的使用。建立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2)遥感信息模型的发展方面,遥感信息机理模型的发展和拓宽,特别是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与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综合应用也将是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方向。(3)遥感数据共享方面,积极发挥出国际卫星体系的优点,认真开展交流与沟通活动,确保从时空层面上加以互补。

4.2与环境监测结合层面

(1)积极发展监测技术,切实发挥出当前监测的作用,将遥感工艺和地表监测措施结合到一起,完善当前的监测体系。(2)开发集成GpS,RS,GiS,eS于一体、适合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综合多功能型的遥感信息技术。

4.3不同环境要素层面

(1)大气环境遥感的定量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全球化;大气环境的主动和被动式卫星遥感一体化。(2)利用新型遥感数据进行水质定量监测,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水安全定量遥感监测体系,由于水体类型不一样,可以建立对应的反演算措施;提升监测的精确性;开展监测模型研究工作;发挥出“3S”科技的优点。

参考文献

[1]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环境遥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康志文,刘二东,贾飚.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6):177-180.

[3]陈玲,赵建夫.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遥感应用技术篇5

关键词:遥感技术;农业产业监测;应用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遥感技术已经被应用在诸多行业中,也为行业发展提供全新契机。就农业产业监测工作来说,遥感技术被应用在农业土壤、气象以及多方面内容中,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近几十年,中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由手工作业逐渐转向机械作业。随着近代的遥感技术出现,将农业产业推向全新高度,农业逐渐迈向高效化、精准化发展方向,这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遥感技术概述

所谓的遥感技术,就是指对较远的区域具有感知意识。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遥感技术的出现,能够进行远处探知,并根据所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以及处理。遥感技术能够对不同事物特征加以分析,感知地面事物性质。此外,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事物或是物体,呈现出不同波普,对地面上的多种事物或是物体加以识别,具有极强地远方感知能力。通俗来讲,就是利用天空中的飞机、卫星等多种飞行物所含有的遥感器,对地面的数据加以收集以及整理,并对不同的数据进行识别、分析以及传送等,这也是遥感技术主要特征。

二、遥感技术的主要特征

(一)信息获取速度快卫星可以根据地球自转周期进行运转,并能在运转工作中,对最新的数据进行获取,并将获得的信息技术更新,也能对原有数据加以更改。同时,快速信息获取速度,能够对新旧动态变化进行及时监测。

(二)信息获取受限少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为复杂,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质、地貌存在较大差异。像是沼泽、沙漠等区域,人类不仅难以跨越,更难以对其地面工作进行检测。而利用遥感技术,在信息获取上,所受限制较少。遥感技术不需要技术人员到区域现场进行观测,能够借助远程控制系统,在恶劣的情况下借助遥感技术,获取多种信息数据。

(三)信息获取方法多对目前的遥感技术加以分析,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去需求,选取不同的波段以及遥感一起,对信息进行收集工作。较为常见的有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以及微波探测等。这些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于不同波段,对物体造成的穿透性存在差异,进而对不同地面物体信息加以获取。

三、遥感技术在农业产业监测中的实际应用

(一)分析农业生产所需资源遥感卫星在地表开展扫描监测工作,主要用用多波段传感器,多波段传感器,能够根据布偶听的物体信息,对其数据进行颈环收集。就目前所获图像来看,不同的地表物体,具有不同的纹理、形状以及色调,这些信息之间都存在差异。只有根据不同的识别特征,并对地表的物体特征加以分析与识别。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监测的这一过程,也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原理。

(二)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业产业情况将遥感技术应用在农业产业监测工作中,能够对不同的农业作物加以区分,不同的农业作物,其所呈现的光谱具有较大的差异。根据图像以及不同的波普,能够对农业产业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关注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此外,利用不同阶段的生长信息,还能对农作物产量进行评估。就我国遥感技术应用来说,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小麦以及水稻监测工作中。

(三)监测评估可能出现的农业灾害不同的农作物其所呈现的波谱特征存在差异,就算是一种农作物,也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的特征,其光谱反射率的曲线也是不同的。而遥感技术,正是应用此种方式,对农业产业进行监测工作,并根据不同的波普特征,对农业产业灾害问题加以监测与评估。

(四)监测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的生产环境关乎农业产量,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业产业生产环境加以监测,像是对大气环境、水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中。其中,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主要是对其空气成分加以监测,并对大气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而水环境,则是对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水质进行分析。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主要指对农村生态变化、城市开发状况以及森林覆盖等多种情况进行监测。矿区生态破坏以及森林覆盖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监测。

遥感应用技术篇6

关键词:城市遥感技术数据获取数字城市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029-02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城市文明和物质繁荣,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则剧烈地改变着原有的生存环境,并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耕地占用、绿地减少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城市已成为社会矛盾和资源环境问题最尖锐的区域。

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另外,传统的城市基础信息获取手段由于周期长、费用高、范围有限,难以及时反映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也已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制约因素。因此,采用新兴的信息获取技术对现代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已显得十分迫切。

1.遥感技术与城市遥感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关信息,既有城市宏观的全貌和综合数据,又有城市街区的微观图像和基础数据,可以全面、高效、实时地揭示城市的发展变化。正是由于遥感技术具有的显著优越性,使得城市遥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与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热点领域,城市遥感技术也开始广泛地运用到城市规划与建设、土地开发、环境监测、人口统计以及园林绿化等各个方面,逐渐成为城市管理决策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所谓城市遥感,即以城市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为城市规划管理者提供多方面的基础信息和相关资料的科学技术。目前,城市遥感主要采用航空与航天遥感相结合,同时辅以地面实地调查的一种技术方法。全球现有1000多颗遥感卫星在轨运行(2012年8月数据),如美国的QuickBird,法国的Spot,中国的CBeRS以及印度的iRS等。各种遥感平台的定期与不定期的作业,可见光与彩色红外摄影、热红外扫描、多光谱与高光谱扫描等各种成像技术的应用,使得多分辨率、多光谱、多质量等级的城市动态信息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如今,城市遥感技术的运用,已成为衡量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城市发展变化及资源环境状况,对于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调整用地结构、保护城市环境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城市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城市遥感技术为全面、高效、实时地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它已逐渐渗透到城市建设和研究的各个领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巨大的作用也日益显现。目前,城市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城市基础信息数据的获取

城市基础信息数据包括数字地图、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景观模型、数字专题图和各种专用地理信息数据等。现代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信息数据,利用遥感技术可制作不同种类、各种比例尺的专题图或影像图,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加快城市数字化的进程。近些年,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数字正射影像图在城市设计和管理中的应用日趋活跃,其特点正在被城市规划者认同,并在应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此外,为了更真实、直观地反映城市的地形地貌及环境状况,对城市数字高程模型和景观模型等数据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利用遥感信息快速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和景观模型,在技术上已经日臻完善。应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所具有的制作城市景观数字模型的功能,在计算机上能够非常逼真地再现城市场景,并可以多视角浏览,有助于改善城市设计与规划决策。以上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与生成均离不开城市遥感技术。

2.2实现城市环境的宏观监测

固体废弃物、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以及城市热岛都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地开展城市环境问题的宏观监测。

例如,不同的物体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的灰阶、色调、纹理特征差异。因此,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就可以对城乡结合部的固体废弃物进行解译与识别;其次,根据特定时期的城市大气环境在遥感影像的电磁波辐射强弱特征,结合实地环境监测数据,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数学分析模型,可以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现状与空间分布进行测定与评估;第三,城市热岛是由于城市扩张与热源排放导致的市区温度高于郊区的一种污染效应。研究者可通过对热红外影像的分析判读,揭示城市热岛强度和空间分布范围,并对其分布特征、形成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实现对城市热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的目的;在水污染监测方面,遥感技术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不同水体中的污染物成分、浓度不同,导致水体反射率发生变化,因而在遥感图像上也会有明显反映。研究者可通过分析相关遥感信息,判断出水体污染的类型、程度以及空间分布,从而为城市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3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需的各种信息数据。具有遥感信息判读经验的技术人员,通过对城市历史以及现状的各类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人工判读解译,结合计算机智能识别与分类技术提取相应的城市专题信息,容易发现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因而可以提出对城市规划与管理决策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就利用航空影像数据对部分城市区域开展了初步调查研究;“十一五”期间,国家建设部启动了针对我国86个重点城市的城市建设遥感动态监测项目;此外,列入国家863计划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重大课题,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QuickBird卫星影像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研究,都是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应用的很好的例证。可预见,随着城市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信息数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4城市化进程及土地利用动态监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城市空间规模的不断膨胀,城市边缘地带的大量耕地、生态用地正在被蚕食,城市空间急剧扩张中出现的盲目无序、生态环境破坏、公共交通导向滞后等问题,均对城市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城市空间扩展及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是发现和解决城市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利用遥感技术对城市区域不同时相的各类航空、卫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分析,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城市建成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历史信息数据。研究者可以客观了解不同时期内城市居住、耕地、林地、水体、交通等用地的面积、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从而为深入研究城市化发展问题、合理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2.5城市园林绿地与植被调查研究

城市绿地与植被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绿色植物具有释放氧气、净化污染、调节城市气候、美化景观等诸多生态功能,因而在城市系统中充当环境调节器角色。随着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种作用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绿地监测和动态评价已成为城市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遥感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园林绿地的分布和植被覆盖度信息,了解城市绿地景观的组成、植被种类和空间布局。应用遥感影像对城市园林绿地进行调查,首先是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选取不同类型、时相和分辨率影像数据,然后对影像数据进行校正、解译和分类。最后计算出绿地面积并对城市植被覆盖状况按等级进行划分,通过对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动态变化分析,能够建立起供政府决策利用的空间数据库与模型库。近10年来,国内的北京、广州、上海、天津、深圳、重庆等城市均开展了城市绿地遥感调查和评价研究,各种类型的遥感数据源都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关研究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绿化及城市生态研究工作。

3.城市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遥感技术问世30多年来,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的拓展。目前,这一技术正从单一遥感资料的分析,向多时相、多数据源的信息复合与综合分析过渡,从区域静态分析研究向动态监测和过程预测过渡,从定性调查、系列制图,向计算机辅助的数字处理、定量自动制图过渡,从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性的描述向内在规律分析、定量化分析过渡。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城市遥感技术将在以下一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3.1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发展

随着新型传感器研发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遥感对各类数据需求的增加,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城市中得以广泛应用。尤其是iKonoS、QuickBird、Geoeye-1等一系列商业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运行,将逐步取代航空遥感数据成为城市遥感的主要数据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城市规划、城市土地调查、环境监测、城市地图和专题地图更新等方面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全球用户而言,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够更方便地采用联机方式直接定购和接收产品,相关遥感数据信息能以数字方式传输,在几小时内就可以获取相关数据。

3.2构建新型城市遥感信息模型

遥感信息模型是集地形模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之大成,它是利用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影像化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模型,是一种注重知识表达和影像理解的模型。城市遥感信息模型是遥感技术应用深入发展的关键,构建各类针对具体研究对象的城市遥感信息模型,可计算和反演对实际应用非常有价值的城市环境参数。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人们发展了许多遥感信息模型,如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模型、地表蒸散估算模型、城市地表不透水层模型、地表温度指数及归一化水体指数模型等,但远不能满足当前城市遥感应用的需要,因此发展新的遥感信息模型仍然是当前城市遥感技术研究的前沿。

3.3“3S”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未来由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主体构成的空间信息集成技术系统,将完成其从理论、方法、技术框架到实施步骤的研究和应用,最终形成具有多维城市信息获取与实时处理特点的新的综合技术领域。其中,遥感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海量的空间数据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影像处理分析提供高效的辅助工具,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3s”一体化集成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城市三维信息获取系统,并形成高效、高精度的信息处理分析流程,这对遥感技术在城市系统的应用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4全面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

“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遥感技术发展在“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遥感信息是“数字城市”的多源信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与城市发展的其他信息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和应用优势。作为“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支撑技术之一,遥感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技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正在高速发展,人们对遥感信息内在规律与实用价值的认识也愈加深入。因此,遥感技术在城市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这必将推动“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水平,提高城市建设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的综合效益,以及推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遥感应用技术篇7

关键词:遥感技术;水文监测

中图分类号:p33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132201

水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对水文资源的监测和预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预测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目前,遥感技术凭借其质量高、速度快的优势特点,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监测技术。遥感技术在水文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能够结合其他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1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用科学严谨的词语来表述就是一种通过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是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以及红外线等,进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及识别的技术。

2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监测方面的应用

2.1径流监测

径流监测径流量的预测预报通过遥感技术是无法直接估算出的,需要借助卫星遥感监测到的数据与水文气象站的数据相结合才能得出。另外,还需要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壤、植被等相关水系的综合研究,通过这些建立模型,输入限制条件与活动条件才能较为准确的估算出径流量。最早使用的径流量监测方法较为简单,其准确度也不够高,导致了盲目性。通过最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对于河流径流量的监测,也有利于水利设备的建设。根据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大小选择合理的装机容量,建设水电站。

国内在遥感应用于径流与水文模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遥感水文模型的应用和运用遥感资料获取流域水文模型的输入以及率定有关的参数方面。1989年,王燕生利陆地卫星影像获取了流域的下垫面资料,将流域按植被和土壤、土地利用分区,并应用气象雷达探测雨区及相应的面雨量,采用USDaHL水文模型,进行了少冷河的洪水预报研究。2001年,马铁民等在新安江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参数调整和修改,建立了吉林省辉发河流域的遥感水文模型并对该流域的水情要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该流域的水文及洪水预报效果良好。

2.2水位监测

水位防涝监测对水文资源的监测的终极目的就是预防灾害。遥感技术对降水量、蒸发量、河流径流量等的监测,通过建立长期的模型数据,最终便产生了对灾害预防的功能作用。如通过多年的河流径流量监测,可以预知哪一年的河流径流量较大,做好防洪的准备工作,哪一年的河流径流量小,做好抗旱的准备。洪涝灾害是造成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利用遥感手段对洪涝灾害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确定洪水淹没范围及面积,具有客观、准确、时效性高的特点。遥感技术对洪涝灾害的监测评估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通过“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已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洪涝灾害监测评估技术系统,主要用于对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监测评估。

2.3蒸发量监测

对于蒸发量的监测,传统的方法是通过物理方面来实现的。传统的方面费时费力,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于蒸发量的监测有了更为先进、更加简单的方面,避免的大量了复杂计算工作。由遥感技术发展而来的蒸发量监测技术主要有统计经验法、能量余项法、全遥感信息模型法等。根据模型不仅可以对蒸发量进行监测,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往后几年的蒸发量的大概值。此外,根据需求的不同可以建立对应的模型,比如,只需计算地表及土壤的蒸发量,只需要建立较浅层次的一层模型。如需要计算的是地下热量的余热,就可以建立较深层次的二层模型。因此,遥感技术的使用使得其有更强的针对性。

3结语

遥感技术成为现代监测技术的主流,在水文测验中的用更是可以拓展至更加宽广的方面。本身的优势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使得遥感技术对降水量监测、土壤水分监测、径流量监测、蒸发量监测等监测结果更加准备,更好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出行。相信随着更高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遥感技术在水文测验中的应用方面也越来越多,监测结果也越来越准确,对抗洪防灾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对水文资源的研究产生更加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遥感应用技术篇8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质测绘

abstract:remotesensingtechnologyasanewtypeofmodernlandsurveyingtechniqueshasbeenwidelyusedinallaspectsofnation-building,remotesensingtechnologyhasbeenverymatureingeologicalmapping,thispaperdosomesimpleexpositiononthe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echnologyinsurveyingandmappingwork.Keywords:remotesensing;geologicalmapping

中图分类号:tp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一、引言

地质测绘总体来说是一项政府行为上的技术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管理职能并且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技术手段,其主要工作是调查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界线、质量、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来测绘其几何形状与面积,目前,随着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调查正由示范性实验阶段步入全面推广的实用性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大大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测绘是极其必要的,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技术特点及其它相关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贯穿于地质测绘调工作的全过程,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测绘工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全面推广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有待于遥感工作者和地质灾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遥感技术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技术。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资源、环境监测卫星的发射与运行,为研究地表动态变化提供了多时相、大范围的实时信息,遥感技术不断与地学、环境科学相互渗透,成为研究地球资源环境最有力的技术手段。遥感模式识别也为模式识别这一传统学科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注人了研究与探索的活力,近20年来,遥感技术在地址测绘与工程勘查领域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遥感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的应用已深入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1]。

二、遥感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末几年开始执行的“对地观测系统(eoS)”计划的主体。它具有时效性好、宏观性强、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可以准确地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形变与蠕动情况,从卫星遥感图像上可实时或准实时地反映灾时的具体情况,监测重点灾害点的发展演化趋势,增强地质灾害发生的预见性。因此,为了能及时地调查地质灾害状况,为抢灾与救灾工作提供准确资料,根据国民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地质灾害调查中采用遥感技术这一先进手段,是尤为必要的,这也是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2.1遥感技术在地址测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将有利于发展科学、促进地质矿产事业的持续发展。遥感信息反映的地质事实,不能因为学科偏见,传统观念和规程而被改变。当然,早期的遥感资料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近年来,由于采用了新的技术思路,在大比例尺地址测绘和地质制图中,遥感与地质的符合程度和可兼容程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如何充分发挥遥感地质的认识上仍有待统一,否则遥感地质将无法健康发展下去[2]。

2.2在岩浆岩、变质岩,特别是火山岩地区,地质图上对地质结构的描述要比实际粗略得多,很多复式侵入杂岩体、隐伏侵入体、火山机构、脉岩、变质岩的类型和相带在遥感图像上有充分的反映,但常规地质图则记述得很简单。在松散堆积物广泛覆盖的地区,地质图上的要素内容也过于简略,近年来,各类钻井、物探资料进一步证明了遥感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如果能用遥感资料将各种各样的隐伏地质信息、隐蔽地质界限,补充到这类地区的地质图上去,则将大大改善其地质研究程度,所以地址测绘开展了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在这些工作中如能充分正确地应用遥感技术,也必将大幅度提高大比例尺地质图件的精度和专业水平,加快详细地址测绘、专业勘测的进度。

三、遥感技术带来的新信息[3]

纵观遥感提供的构造新信息可概括为:

①表浅硬固地壳中的大断裂和韧性剪切带;

②地块和岩块;

③密布的直线形断裂和大节理;

④碎裂块体与漂移岩块;

⑤塑性-硬固地壳中垂直贯通的强爆环形断裂;

⑥地壳中的膨隆及塌陷地段等。通过遥感分析发现的不同世代、不同级别的环形断裂,包括隐伏侵入体和岩浆强爆中心等地质条件,我们坚信,这一新的地质构造理论终将会萌生、生长,给地质测绘带来革命性发展。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特殊的不良地质现象,也是地质测绘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个体,还是由它们组合形成的灾害群体,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形态、色调、影纹结构等均与周围背景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对崩、滑、泥等地质灾害的规模、形态特征及孕育特征,均能从遥感影像上直接判读圈定。由此,通过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可以对目标区域内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查明其分布、规模、形成原因、发育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危害性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区划,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评价易发程度,为防治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提供基础资料,此外,遥感在大型工程规划选址,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铁路、高速公路、引水工程、水利电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初步显示出遥感的技术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四、遥感调查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遥感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地质测绘队伍中,目前人们对遥感技术比较陌生,使得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需要多时相的实时或准实时的遥感信息源,而这种信息源价格昂贵。受资金限制,地质灾害的遥感调查工作难以得到普及,目前只能局限于重点地区与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调查;目前常用的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小,难以满足地质灾害点的详细调查工作,这使得遥感技术仅在宏观调查中应用广泛,而在微观上应用较少。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勘测、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但急待以新的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应用水平[5]。

五、总结

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手段,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遥感技术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随着遥感技术理论的逐步完善和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必将成为地质灾害及其孕灾环境宏观调查以及灾体动态监测和灾情损失评估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给地质测绘工作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更全面的数据库资料,为“数字中国”提供更翔实的数据和信息,以全面提升行业领域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发扬成绩搞好改革开创地质测绘工作的新局面[J];中国地质;1984年10期

[2]熊盛青;聂洪峰;杨金中;;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李新生;;地质部门测绘工作之特点、现况和展望[J];云南地质;1985年02期

遥感应用技术篇9

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物质来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资基础。如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生产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以满足各行各业的正常运作。国内的矿产勘查技术和策略在此大环境下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其中以现代化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遥控技术为一体的遥感技术,由于其具有信息量比较大,波段较多,定位准确,画面立体感较强等特性,得到了地质找矿人员的青睐,尤其在自然和地理环境较为恶劣,不便于工作人员到现场探测及寻找的高寒区域,该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遥感岩石矿物识别

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并且在同一光谱区各种物体反映的情况不同,同一物体对不同光谱的反映也有明显差别。遥感技术就是根据这些原理,对物体进行判断。由于岩石类型存在差异,它们反映在图像上的色调、颜色和纹理也存在相应的差异,岩石矿物的信息可以根据其呈现的光谱特征,结合图像增强、变换和分析等方法提取出来。唐兰兰[1]在遥感岩性信息提取的基础和技术研究进展中提出,0.4~2.5μm和8~14μm是适合研究岩石、矿物光谱特征的两个最佳的窗口,其中0.4~2.5μm研究反射光谱特征,8~14μm发射光谱特征。

2遥感技术在找矿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一般以地质制图为主,并与地质图相套盒,使得遥感影像图与地质图具有相同的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使得工作区遥感概貌与地质图相互对应,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再现。遥感找矿大致按照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以波谱图形式的方式将矿产资源构成的土层、地质等特征体现出来,以此确定具体的找矿方向。第二,结合遥感解译地质勘测信息资料,利用矿区波谱测试的结果从而预测矿区资源的形成条件。第三,利用遥感技术对具体地质条件进行检测,结合遥感检测技术形成的具体图像、资料,利用物质探测仪对化学探测地质信息进行全面统计分析预测,以实现远距离矿产资源的确认和圈定。

2.1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

地质构造运动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两者紧密相关,所以不同规模的地质构造运动会导致矿床分布不同[2],矿产的构造信息可根据不同的构造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推断并提取,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主要是线性影像和环形影像的解译[3]。

在具体的遥感找矿工作中,遥感成像过程往往会产生“模糊作用”,即用户较为感兴趣的纹理、线性、环形等重要信息在遥感影像中显示不清楚,模糊不清的信息给用户造成读取的困扰。但通过边缘增强、灰度拉伸、方向滤波、比值分析、卷积运算等遥感影像处理方法进行相关处理,可以有用的重要信息,使地质构造信息凸显出来[4]。再对解译的线性和环形影像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地质、物探、化探等方面资料。最终确定成矿构造的分布及其特征。

2.2植被波谱特征的应用

不同种类的植被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两者紧密相关。植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都是由金属元素(即矿产资源)生成的,不同种类的植被对不同金属元素的吸收程度并不相同,而是具有不同的表现,所以,矿产金属元素的构成能够通过地表植被的种类以及生长特征表现出来,利用植被的波谱性质有利于提高找矿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帮助地质勘探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发现矿区构造的好方法。

植被生长环境下的土壤结构类型可以通过分析遥感波谱的特征推断出该区域的哪一种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莫火华[2]在现代遥感技术地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中指出,正常土壤和含铜土壤的波普反射率存在差异。所以,生物地质特征为矿产资源勘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以此为依据,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结构进行成像分析,结合遥感成像资料分析植被金属物质的含量,大体上判断出区域中不同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2.3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围岩蚀变是指围岩结构受到岩浆热液的影响,岩石和热液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物质。常见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云英岩化、青磐岩化、夕卡岩化和褐铁矿化等[5]。矿区的实际范围要比围岩蚀变的范围小,围岩蚀变可作为有效的找矿标志。

正常的岩石在矿产种类、结构、颜色等方面区别于矿化蚀变岩石,具体差异反映在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在某一特定的光谱波段上,某一特定的蚀变岩石的光谱呈现异常,遥感图像上异常信息的识别可圈定矿化蚀变异常区和确定找矿靶区。目前,常用的遥感数据主要是多光谱和高光谱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多光谱etm+数据源[5]。

3遥感地质找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地质找矿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各行各业的物质需求提供了保障。未来地质找矿既要依靠传统的找矿技术,更要发现新的遥感地质找矿技术,遥感地质找矿技术具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特点,节省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资源。在未来,遥感地质找矿在意识上从单一追求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到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上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太空拓展,实现遥感地质找矿技术更加多元化。

在遥感地质找矿新技术的创新和拓展的探索过程中,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地址中得到较多学者的重视和青睐,因为高光谱遥感技术利用成像光谱仪获取许多非常窄的连续的光谱影像数据,能使地质勘探工作者准确找到新的矿产区,有效辨识矿与其他物质的差异性。当代社会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种技术)集成为地质找矿提供了更加智能方案和便捷途径。GpS技术进行定位,测量矿区的空间位置;GiS技术可集合地理信息,具有储存、处理地理信息数据等多种功能。GiS技术与RS技术结合,为海量遥感影像数据提高存储空间,并进行数据及图像的管理及浏览。

遥感应用技术篇10

关键词:电力工程;野外勘测;遥感技术;应用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的出现能够为野外勘测提供较好的应用效果,且b感图像逼真、直观,对于工程选线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提升野外勘测的效率。遥感技术(RSt)是利用传感器和电磁波对不同空间物体进行识别与检测的一种数据成像技术,能够制作出优质的地图,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文章主要针对电力工程勘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

1遥感技术在电力工程勘测的优点

1.1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且信息量充足

遥感技术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主要是由于传感器能够接受到不同波段的信号。遥感器不但能够通过可见波段对地面物体进行勘测,同时能够利用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可见波段进行勘测,不但能够清楚的检测到目标物体的特征,同时能够检测到目标物体的内部情况,这里利用了微波的穿透能力,能够采集到物体内部信息,例如地下水流、沼泽地、地下土层结构等[1]。微波波段能够实现全天候检测,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能够进行勘测工作。且随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检测半径从过去的20公里提升至150公里,这就有效扩大了检测范围,并且在雨雪、风暴等极端天气中都能够进行勘测工作。

1.2能够进行综合性分析

遥感仪器检测范围较广,能够实现大面积遥感数据的传递,从而全面分析数据。遥感技术所获得的数据能够将检测范围中地表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客观的展现出来,能够从宏观的角度观察检测范围的地理情况,实现真实、客观、全面的展示地表植被、土壤、水文和地貌等方面的特征,并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电力工程线路的选择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分析电力工程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以及地表特征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分析采集到的数据观察该地区是否存在地震、坍塌、泥石流、沼泽地、人工坑洞、河岸冲刷、沙丘等影响线路修建的因素[2]。遥感技术对于地面物品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能够有效排除这些不确定因素,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3能够实现动态探测

遥感技术能够对同一地区进行反复的探测,为了能够让工作人员观察到不同时期同一目标物体的变化,从而掌握物体实时信息,动态分析地表物体内在和外在情况,这对于避免传统勘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有效规避,从而让电力工程的选址更加科学[3]。由于自然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且自然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遥感技术的分析作用在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勘探范围广且数据收集快

勘探范围广且数据采集速度快是遥感技术的主要优势,在过去的实地勘测和工程测绘中,勘测与测绘所需时间较长,通常需要几个月,而工程量大的工程甚至需要几年。随着我国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不但能够快速获取卫星反射的信号,同时能够有效勘测周围的地形地貌,在工程勘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遥感技术在电力工程勘测中的应用

2.1图像技术

电力工程勘测最主要的是获取电力工程线路相关信息、电力工程主要线路中经过区域中的建筑以及水文地质等方面的信息,也是电力工程线路选址的重要依据。在电力工程勘测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可行性探究这一阶段[4]。如果以1:10万的遥感图像为依据,电力工程选址勘测对目标地区进行图像、资料和文字报告的采集、分析与整理,对电力工程线路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做出测绘图,并结合钻探工程获得的典型土层剖面图,深入勘测目标区域的地理情况,才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地区的土层结构,从而对施工环境进行有效评估并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2.2建设完整的工程线路信息平台

建设完整的电力工程线路信息平台,需要采用GpS技术,在利用航测技术的同时,充分分析获取的遥感信息,才能够确保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为了提高遥感图像分析的效率,需要保障图像的清晰度与分辨率,还需要合理采用公分、厘米等精度的传感卫星图像。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在分析遥感图像时,需要与该时期的地质测绘同时进行,在调查过程中需要保持一致性,这是基本资料、野外探测、资料整理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升野外勘测的工作效率与质量。(2)通过采集不同时间、不同波段以及不同种类的图像,图像比例尺需要保持在1:1~1:5左右,并且全色航片需要结合整体应用,才能够实现遥感图像的整体概括性。(3)要全面破译遥感图像,做好野外检查与验证,确保遥感图像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才能够使野外勘测达到工程设计的具体要求。必须进行现场验证,对破译图像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与补充。

电力工程线路确定需要利用电力工程信息平台,其能够实现遥感图像的破解,同时能够进行图像信息的输出。在线路选址过程中,需要通过信息品台对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进行全面对比,选择经济实惠的修建路线,避免建筑物密集或地形复杂的区域对工程造成的施工成本增加,确保建造工程的造价成本不受影响,达到设计与勘测相统一的目的。

3结束语

遥感技术在恶劣的环境以及复杂的地形下都能够很好的勘测,并且具有高效、准确的优势,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下,能够对地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电力工程勘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吕建升.遥感技术在境外电力勘测工程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15,23(19):202-203.

[2]李磊,李志龙,席占生,等.电力工程中遥感提取侵蚀沟参数的方法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4,21(6):46-48.

[3]张邦政.输电线路设计与现代遥感技术的结合以及施工工艺探讨[J].低碳世界,2015,32(27):19-20.

[4]吕建升.遥感技术在境外电力勘测工程的应用[J].电力勘测设计,2015,23(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