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05

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篇1

【关键词】KwLplus阅读策略阅读教学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学生基础薄弱,教师在阅读课上多采用语法翻译等较传统的方法,忽略阅读方法及策略的教学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选择一种积极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KwL”模式是一种认知策略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作为引导性策略,在阅读前激活学生大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阅读兴趣,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大脑中原有的图示建立起各种不同的新图示,这是KwL阅读策略的第一个步骤K(whatiknow)。开始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预测在阅读后能达到的目的和进步,教师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并寻求答案,这是第二个步骤w(whatiwanttoknow)。第三个步骤是L(whatihavelearned)。即在仔细阅读完成后组织小组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KwL”模式因为优秀的认知功能受到欢迎和普遍应用,并发展成多种模式:KwHL,KwLS等,都是在KwL认知策略中加上一个项,统称为“KwLplus模式”。笔者尝试在民办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采用KwLt的阅读策略,添加的项“t”是translation,指在第三步骤完成后增加一个翻译环节,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出现的难点,加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并用较准确的口语或书面语形式完成对阅读的归纳和总结。

以精读课文“thetruthaboutlies”为例。第一步骤,阅读前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关键词和图片激发相关背景知识和信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头脑风暴,对这些背景图示进行整理,并简要填写在K栏中。在填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词汇,老师也适当提供将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如“feign,fib,astound”等。词汇的补充可以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这一部分是为了构建学生的语言图式,此外,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列出的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构建了阅读的内容图示.在“thetruthaboutlies”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列出的背景知识K例如:Someliesarewhiteliesthatarewell-intended./tellingliesarebadbehaviorbutnoonecanalwaystellthetruths.

第二步骤,学生讨论最想了解的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提出新问题,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背景知识对提出的问题给出预测性的答案。这一步骤中教师主要激发学生头脑中的形式图式,即帮助学生勾勒文章的大体框架,预测各段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降低阅读的难度。此阶段学生想了解的内容和信息w例如:arepeoplefreetotellwhitelies?/whataretheconsequencesoffrequentlies?/Howtoknowwhoislying?

第三步e,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材料来验证第一步骤中列出的背景知识和第二阶段中预测性答案的正确性,在阅读材料中找出证据来证明其正误,由此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学生在L栏中记录获得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新的词汇例如:lubricant,invariably,ubiquitous等,新的背景知识例如:Someliesareharmlessandwellintended,anecessarysociallubricant.Butthedeceivedmayfeelcheatedandwon’ttrusttheliaranymore.

第四步骤,增加的plus项t(translation)。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完成。学生提出在第二步骤中遇到的理解难点,教师分析这些难点出现的原因,如果是由于复杂的语法结构,则直接摘取原句进行英译汉练习,例如:themostunderstandableandforgivableliesareanexchangeofwhatethicistsrefertoastheprincipleoftrustfortheprincipleofcaring.如果是由于生词或熟词新义,则根据词义给出中文例句进行汉译英练习。例如:真理之光有时刺目,于是善意的谎话随处可见(ubiquitous)。/美国许多妇女声称她们对自己二等公民的地位感到不满(profess)。

通过应用实践,笔者认为KwLplus阅读模式能够有效启发和建立学生的背景知识,明确阅读目的,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对全文结构的把握,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量。针对民办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采用特定的KwLt阅读策略能弥补合作学习模式中对个体针对性训练的不足,减少小组合作中基础差的学生滥竽充数、不求甚解的状况,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凤娟.KwL策略在非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运用[J].中国应用语言学,2010,33(4):77-86.

[2]汪卫红,董元兴.运用KwLplus对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元认知策略培训实证研究[J].中国应用语言学,2013,36(2):195-213.

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篇2

关键词:eSp;语步;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80-03

体裁分析主要有三个研究学派,北美新修辞学派(northamericannewRhetoricStudies),专门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学派(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及澳大利亚学派、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australianSchool/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梁,54).其中,eSp学派主要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倾向于运用语言学方法来分析语篇的体裁特点,都采取“语步和步骤”分析模式。前者主要研究学术语篇,目的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科研论文的体裁规约。后者主要研究职业语篇的语言及语篇构建策略,包括结构、词法及句法特点。新视野大学英语是郑州大学英语读写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中的阅读技巧部分介于科研论文与职业体裁之间,有学术因素,但又似某种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旨在向学习者介绍某种阅读技巧如何使用,其中涉及一些推销这种阅读技巧的语言策略,可以说更倾向于Bhatia研究的求职信、产品说明书之类。

本文试图结合这两种语步分析模式初探该部分的语步构造。所选语料较小,选用了第一册的第一到第六单元这六篇阅读技巧部分,但已基本可以分析出这一部分的语步,希望能对教材编写者有所启发。

一、语步分析

move1标题(必要)

move2指明阅读技巧(必要)

Step1本单元阅读技巧的背景介绍(可选)

Step2本单元要讲述的阅读技巧的名称(必要)

Step3此阅读技巧的重要性、必要性(可选)

Step4具体阐述该单元阅读技巧是什么内容(必要)

move3如何使用该阅读技巧(必要)

Step1举例(必要)

Step2备注说明该例是如何使用该阅读技巧的(可选)

move4小贴士、建议、呼吁(可选)

move5练习(必要)

二、每个语步的具体分析

1.第一个语步很必要,用红色字体标明,告诉学习者本单元要学习的阅读技巧,这与阅读技巧该栏存在意义密切相关,该部分旨在教会学习者如何使用某种阅读技巧,若不知其叫什么,根本无法谈及如何使用,所以必须存在。

2.第二个语步具体阐述该阅读技巧。先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要讲什么内容,然后再具体介绍,该语步基本遵循这一原则,有时有些出入。第二单元中“theabilityto...facts...opinions...isacrucialreadingskill.”先向读者表明这项阅读技巧是什么,同时说明了该阅读技巧的重要性。第一单元中先说“experiencedreadersknow...meaningofunfamiliarwordsthroughcontextualclues”,说明了该项阅读技巧是什么,并说明掌握该技巧是高水平的读者必备的一项技能,即重要性。发现同一语步的几个步骤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有时,会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如第四单元“aparagraphis...asyoureadaparagraph...keyideathateachsentencepresents...themainideaoftheparagraph...”,注意到编者并未一开始直接介绍本单元的阅读技巧“readingforthemainideasinparagraph”,而是先说段落的构成,然后衔接上个单元的阅读技巧“keyideasinsentences”,才引出本单元是要介绍如何找段落大意,介绍了一些与该单元阅读技巧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五单元采用相似的模式,先说第四单元讲了什么,然后不足,转折之后才引出本单元的阅读技巧是找主要的细节。其实也是先介绍了背景知识。发现这个步骤有些单元有涉及,有些没有,也就是说,这一步骤可选。具体阐述某项阅读技巧这一步骤不可省,是必要性步骤,是核心步骤,若不知该阅读技巧的具体内容,那么该部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核心意义,无法向读者介绍。且这一部分着墨较多。第一单元主要讲如何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词的意义,列举了六种语境,可见着墨较多。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步骤可选,且前文说明,有时该步骤可与其他步骤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位置不固定,可靠前,也可靠后。

3.第三个语步用举例法告诉读者如何使用该技巧,着墨偏多,是核心语步,因为不是仅知道该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读者如何使用。秦秀白(1997)指明体裁分析要力图回答的四个问题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语篇的范式有什么样的交际目的。阅读技巧这一栏要教会读者使用该阅读技巧是其交际目的。编者先举例,然后加注释阐明该例中如何使用该阅读技巧。第一单元的阅读技巧由多个小分支构成,第二种语境是指上下文中有例子来暗示某些词的意义,在指明该语境后用括号中备注的形式阐明其如何通过举例体现“adversity”的意思,还指明了该种语境常用的词“forexample,forinstance,suchas,including”等。发现这六篇都采用了举例法,是必要性步骤,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如何使用该技巧。但备注是可选的。因有些技巧较简单,无需用太多话语来进一步阐释。第二单元在讲什么是“facts”时,举例后并未加注解的原因就在于读者参考上文facts的定义,很明显就可以看出这个例子就是一个fact,不需赘述它为什么是fact。但是因有些句子里既有fact又有opinion或者看起来既像fact又像opinion,编者在举例后就说明了为什么该句比较具有迷惑性,哪部分是fact哪部分是opinion,因较难理解,所以用了较多笔墨来阐述这一点。

4.第四个语步是可选的,涉及到小贴士、建议或者注意事项之类,外加呼吁性的话语。第一单元该语步由两句话构成,“thereareotherwaystohelpyoufindoutwordmeaningsincontext.pleasetryandusetheskillsinyourreading.”,第一句指明该文有不足之处,提醒读者注意本文不全面。第二句是呼吁性话语,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学会使用介绍的阅读技巧。第二单元的该语步“themostdifficulty...mayarise...when...Socriticalreadinginvolvescarefulexaminationofyourownbeliefsaswellas...”先说辨别事实和观点会遇到的最大困难,然后指明批判性阅读很重要,希望读者学会不要携带个人主观情感去辨别,编者事实上在讲一个小贴士,希望读者注意到这一点,防止以后会犯错。有时,该语步是空缺的,如第六单元。编者先举两个例子,然后加注释说明该例如何体现阅读技巧,就没有下文了。也就是说这个语步是可选的,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有的,只是形式较多样,可能是贴士、建议、注意事项或呼吁,也可能多种混合在一起。

5.练习该语步中的练习题是围绕该阅读技巧设计的,不是任意设计几道题目,着墨也偏多。需由实践检验读者有无学会该项阅读技巧,按照文中提供的阅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等做练习,检验是否学会了该阅读技巧。做对了,证明使用的效果还可以,基本掌握了,但若做错了,为什么做错了,就需读者自己想明白或老师协助读者发现问题,重新思考巩固文中的介绍,进而掌握该项阅读技巧。

本文分析了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一到六单元阅读技巧一栏的语步。标题语步是必要的,红色字体的名词性短语构成,一目了然,夺人眼球,容易引起读者注意。指明阅读技巧语步中有些步骤可省,阅读技巧名称和阅读技巧具体内容这两个步骤是必须的,具体内容这个步骤着墨较多,文章旨在教会读者使用某种阅读技巧,首先肯定需要明了该阅读技巧究竟指什么,背景知识介绍和重要性必要性都可选,经常使用一些偏正向和褒义的词语向读者表明该阅读技巧很重要或很必要。第三个语步是如何使用该阅读技巧,整体来说不可省,是必要的,因为介绍阅读技巧的目的是要指导读者如何使用,若不说明使用方法,整个语篇都是失败的,所以着墨偏多。每个单元都有举例这个步骤,很必要,但注释或备注可选,主要取决于该技巧的难易程度,较难时加注解更易理解。第四个语步是小贴士、建议、注意事项或呼吁性话语,是可选的,但大部分情况下是存在的。只是可能出现其中一项或几项。第五个语步是练习部分,不可省,因为测评该项阅读技巧最终还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练习是实测。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m].London:Longman,1993.

[2]梁文花,康淑敏.“体裁理论”三个主要学派的比较研究[J].外语研究,2012,(1),54-60.

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建议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步骤和方法,大部分教师都比较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步骤的细节操作,如何调动学生各方面器官的积极性,实施这些步骤和方法的原因和所能达到的效果,而且从教育学的理论角度上为什么这样做,一些教师在脑海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下面,我谈以下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复习

这是每节课的必要步骤,可以很好的检查和复习上节课,也可以很好的衔接上节课与本节可的内容,而且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学生还未进入正式状态,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进入新课的前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时间,慢满地进入到正式上课的状态。

二、新课导入

这个步骤是整堂课的一个关键点,是使学生从平和达到兴奋的转折点。因为新课导入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下一个步骤,也就是课文时,是否充满期待的心情,是否具备兴奋的状态,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有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从教育艺术的角度来说,课堂气氛一般氛围两种类型:热情活跃型和冷漠沉闷型。我们当然追求热情活跃型的教育气氛,因为它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新课导入的话题,最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教师感兴趣或者了解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共鸣,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为创造一个热情的、活跃的、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因为以前那种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那么这种影响的消除就缺乏基础,势必难以进行。

三、课文讲解

这个步骤是整堂课的主要部分,这部分内容操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整体效果。我们要本着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来实施这堂课的教学,而不能像以前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样,老师占用大部分的时间而学生则成了一台单纯的录音机,只能录不能放。

在这,我想介绍几个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

1、听课文:通过复习和新课导入这两个步骤,学生的上课状态已经达到了比较兴奋的程度,我们必须利用好这种兴奋状态,把这种兴奋有效地转移到课文上,从而也可以使活跃的课堂温度降下来。这时,可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这样可以在保持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降低了课堂气氛。

2、快速阅读课文:在听了一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打开课文自己去快速阅读,了解没听懂的地方。这样无形之中对课文的印象会加深。快速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学生在考试之中没有宽余的时间一句一句地分析,而且现在从各种各类考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快速阅读,也就是fastreading,越来越受到青睐,所以我们必须不仅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中训练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而且在课堂当中也要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这种阅读能力。

3、精读课文:精读课文这个步骤是阅读课的主体,是阅读课的中心任务,但是如何操作好精读课文这个步骤似乎一直没有一个定论。有些老师可能仍然在延续灌输式教学模式中一句一句给学生翻译课文,事无巨细地讲解课文中语法的做法。似乎只有这样,老师的心中才踏实,才认为学生学到了东西。但这只是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的英语语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认为似乎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舍不得时间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我们的老师恨不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恨不能学生能记住所有课本中甚至课本外的知识,这样反而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不用说借助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习效率了。

4、检验学生精读课文的效果:精读课文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问题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方式来检验。最好通过学生自愿和老师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给了积极性高的学生锻炼的机会,又可以把大部分同学的紧张程度再次提起来。因为在前面过程中,虽然保持着较为活跃的气氛,但是学生的紧张度已经降下来了,根据张与弛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有必要再次,也就是第二次提高学生的紧张度。在学生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的过程中,可以给与必要的提示和帮助,允许他们口头上的一些小错误,不要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5、分析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一般是学生在精读课文时所遇到的语法方面困难。对于语法的讲解,以前的老师一般大多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这样虽然对语法的道理学生非常明白,但他们在应用和考试当中很难把语法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效快速的结合起来,这是应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脱离了语言环境。

四、自由复习

如果时间允许,在基本结束这节课的时候,最好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由复习,以便于它们巩固刚刚学习过的东西,及时地加深记忆。

五、练习

在这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一定让学生做几个练习,可以集体做,也可以自己做,练习不必过多和过难,目的只是为了巩固刚刚学过的东西。

六、布置作业

练习结束后,也已经接近下课了,在布置作业之前,老师最好可以带领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快速浏览以下,从而对这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篇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下面是笔者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同行商榷。

一、快速默读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默读能力,学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获取主要信息上。可采用计时阅读方法,促进学生快速阅读,抓好默读,打好语言基础。这一阶段的步骤为:

1.?热身活动。熟悉课文有关背景知识,根据标题或插图预测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理解课文大意,提出几个问题。

3.?粗读,并找出答案。

4.?检查答案。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要打好基础,重视课文教学,抓好默读。在进行快速默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要尽力抑制低声阅读;避免指读,指导学生依靠眼睛逐行阅读;克服回视习惯;避免停下来查找生词的意思。

二、精讲阶段

本阶段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分析课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重视基础知识,抓住语言难点,坚持精讲多练。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只有精讲,才能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重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把课文中的常用词语、重要内容、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用笔记记下,这样既能丰富和夸大词汇量,又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具体步骤:

1.?学生再仔细读一遍课文,利用课文注释逐句逐段地理解课文大意,找出新的词组、句型、语言点。

2.?引导学生理解新词。

3.?引导学生运用基础语法知识分析难句的结构,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读写结合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要达到消化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利用课文的语言材料进行写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步骤:

1.?进行课文细节内容的笔头训练。

2.?进行课文整体把握训练。

3.?进行新语言训练。

四、泛读阶段

泛读主要是阅读课的课外作业,它是阅读课必不可少的部分。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放手不管。在读物的选择、难度的调控、时间的分配等方面,教师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泛读的步骤:

1.?抓住主题句和关键词解释文章的整体意思。

2.?略读。快速浏览全文,领会文章大意,掌握文章结构,尤其首尾两句。

3.?查读。在浏览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查读,以回答关于个别细节的问题。

4.?通过上下文识别词义或通过词典找词义,并作读书笔记。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我们每周用一到两节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其目的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限时阅读或逐步增加阅读量来提高阅读速度。同时,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不断调节阅读速度。

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篇5

1.实验图的阅读指导

实验图可分为实验操作图、实验现象图和实验装置图。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其最基础的实验操作便是基本操作,其它实验技能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教材中的实验操作图也大多为基本操作图;实验现象图即有物质的性质、检验等图;实验装置图有气体的制取装置图等。

(1)基本操作图的阅读指导

教材中的基本操作图都以流程形式设置。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强调其动感性。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提高学生的阅图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清图的整体和局部细节;其次指导学生从图的整体中提取出操作的先后步骤;再指导学生从图的细节中提取出操作的注意事项。如教材19页图1-26——液体的倾倒:

从图片的整体阅读可得出倾倒液体的步骤:打开瓶盖试管倾斜瓶口紧挨试管口缓慢倾倒。从局部细节中获得操作的注意事项: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手心;瓶口要紧挨试管口。

(2)实验现象图的阅读指导

第一、二、六单元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检验教材中设有不少此类素材。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图时,务必教会学生要图文并重、注意动感,要会从中提取出以下几个信息:①实验目的、实验原理。②实验控制的条件。③实验步骤。④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⑤推测实验的正确现象。最后还要分析得出相关实验结论补充在课文相关正文中,使教材更充实。例如:教材34页图2-10——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通过对相关图片的阅读可从中获得以下信息:实验目的——氧气是否支持燃烧;原理——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控制的条件——空气中与氧气中(变量);实验步骤——把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观察,再放入氧气中观察;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用品)——集气瓶、带火星的木条、空气、氧气;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结论——氧气支持燃烧;拓展——利用氧气的这一性质可检验氧气。教材15页图1-16、1-17等图片也属此类。

当然,实验现象图的阅读不能取代实际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图形的阅读必须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根据实验现象图只能预测实验现象,毕竟不是实际的实验现象。只有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际的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才利于学生更明晰地将现象和结论区分开来,才能引导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观察实验,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尤其是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实验现象图及实际操作,才能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养成他们敏锐和敏捷的观察品质等。

(3)实验装置图的阅读指导

这一类图形的阅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全面。要指导学生从所阅读的图形中提取以下几个信息:①实验内容;②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③实验进行的条件;④实验的注意事项;⑤得出实验结论或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相对而言,这类阅读更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物质微观结构图的阅读指导

由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因此教材中出现大量粒子结构示意图形。如能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好此类图形,有关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等知识的学习将迎刃而解。现以第四单元课题1图4-1——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图)为例阐述指导阅读过程:观察图内的关系(原子与电子、原子核;原子核与质子、中子的结构关系、位置关系、体积关系)归纳原子的结构,结合表4-1,提取其它信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较大但体积很小;电子的质量很小但运动体积较大;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相近;电子与质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中子不带电)。这样得到的原子的结构知识就相当全整了。

对微观结构图的深层阅读,可以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便于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等基本理论和概念问题。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着重指出与结构(或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其次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而变化。

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篇6

关键词:任务交际建构高效

“课标”将语言能力基础,或者说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定位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这说明语言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手段来达到实现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它包括在心理层面体现职业的倾向性,规划人生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性,自主学习就当然成为学生运用语言手段实现发展目标的知识量变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课程,取舍内容,彰显个性,自主建构,自我反思,寻求自身基础上的全面的和持续性的发展。

一、找出“交际”与“建构主义”的契合点为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即语言能力基础)的培养定位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因此,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过程,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交际――建构――发展”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在微观与宏观意义的交际中进行知识的有效建构。指导理论方法如下:

1.课堂中语言交际和知识建构要以任务为驱动力

2.交际互动型学习与建构学习要以原有的知识为参照系

3.知识需要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运用并被重新建构

4.语言交际与知识建构都要以合作学习为契机

5.交际能力培养与知识建构要着眼学生的未来

6.客观的知识发现与主观的知识建构才构成真正意义的学习

以交际建构主义的契合点为基础的结合性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知识单元结构体系,自发建构知识实践体系,进而提升高于知识层面的文化意识、社会意识和人本意识。从而将书本知识和课堂技能推向生活,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谋生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个体发现了学习的意义,又同时创建了有关学习的意义。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方法论支持。

二、“任务型交际建构五步法”践行高效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任务型交际建构五步法”融合了以习得为途径的、通过自然情景中真实语言表达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交际思想,同时又强调主动性知识建构观和学习观,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起的知识才可能是真正理解的知识。这种建构需要运用交际手段搭起建构平台,去发现客观世界的意义并主观建构客观世界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五步法”打造出高效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来。

步骤一:情感与图式法

[方法解析]用情感酝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去吸引学生有意注意,制造氛围与协调关系;用图式法进行话题的引导和切入,通过设疑导向和预测情节发展来帮助学生搜索并提取相关图式,了解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预测情节发展,并能运用背景知识解释教学主题,从而与同学沉浸到“创造意义”的交流之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步骤实施]

warming-up:通过图片来引出话题,达到激发兴趣,增进对主题大意了解。

Leading-in:通过问题驱动来引发思考并激发和提取相关图式。

步骤二:呈现源性材料法(以课本为主)

[方法解析]教师向学生提供包括课文、网络、参考图书等在内的建构性资源。呈现方式可以是视觉或听觉呈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认识材料与任务完成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其提出质疑,就个人在知识层面的问题向老师求助,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步骤实施]

视觉或听觉呈现资源性材料;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向教师求助。

步骤三:表层建构型阅读法

[方法解析]师生互动设疑,教师通过表层信息认识记忆、winformation提取、文本信息渗透式建构和综合文本信息展示等技能训练来推进表层建构型阅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自主建构表层阅读信息与感知文本信息,在建构过程中形成阅读技能和文本意识,并存储基本信息。通过师生互动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步骤实施]

1.通过跳读指导使学生掌握跳读技巧,通过完成局部任务让学生发现并掌握相关信息。

2.通过览读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并建构有利于阅读的文本结构体系,了解和记忆winformation(where,when,who,which,whose,what),即表层信息的有序建构。

步骤四:深层建构型阅读法

[方法解析]通过“why”和“How”的问题设计,驱动学生去挖掘文章的语篇意义和思想意义,探究文本事件内部的因果关系与发展过程;发现或综合、分析、归纳段落大意;提炼并归纳中心思想。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步骤实施]

1.教师启发学生用“whyandhow”对主题演绎过程进行因果设问

2.分析并归纳段落大意

呼应读前对主题大意的预测判断,进一步提炼并归纳中心思想

步骤五:输出法

[方法解析]输出法要求进行读、说、写不同技能之间的相互转换,通过课堂成果的正向迁移来促进文本知识、课堂技能和能力与未来的实际生活的结合,进而实现英语课堂的高效性。

任务型交际建构主义教学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践行了高效英语课堂教学理论,实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篇7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读文解题

《江苏省考试说明》对于现代文有这样的规定:“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涉及相当篇目的现代文(散文和诗歌),但更多侧重于带领学生阅读文章鉴赏文章;高三关于现代文的教学则要将“考试”这一因素考虑进来,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鉴赏水平,使之适应高考的要求,是所有高三语文老师要探讨的问题。

现代文一向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同学们做现代文阅读,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而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评讲现代文也总是将关注的重心放在题目的评讲上,对于读文缺少应有的关注。高三年级的老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急于追赶复习进度,很多时候甚至于略去“带学生读文”这一环节,而直接进行题目的讲解,这样做,看似节约了时间,加快了复习进度,实则只会对学生的现代文阅读产生误导,事倍功半。

下面,我就以小说《钓鱼的医生》为例,谈谈现代文阅读的课堂教学。

一.阅读文本

1.我选择从《三国》中“曹操的被围与脱困”的一段文字引入,让学生概括其情节特征,并从情节特征入手,对小说进行分类。

《三国》第九回写吕布和曹操大战,这样写道:“操不能前进,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马军队里,踊出一将,乃典韦也……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众将随后也到,寻路归寨。看看天色傍晚,忽然背后喊,吕布骤R提戟赶来,大叫‘曹贼休走!’此时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各欲逃生。不知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从情节特征入手,对小说进行分类:情节淡化的和情节波澜起伏的;并归纳不同情节特征的小说阅读方法。淡化的,圈划关键词,分层概括;有波折的,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梳理情节;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类型(情节淡化的小说),按照阅读方法,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旨;

2.从情节入手整体感知文本。指导学生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并圈画关键词、关键句;进行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梳理情节。

情节如下:

(1)作为医生的王淡人钓鱼、吃鱼(洒脱);

(2)王淡人家的匾(侧面写医术精湛);

(3)王淡人家的小院(生活情趣);

(4)王淡人看病(认真负责、善良、甘守清贫);

(5)王淡人到被洪水包围的孤村就诊,村人送匾。(急公好义)

3.从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提示学生。广度上:作者由写王淡人,到写以其为代表的一类人;深度上:由写王淡人,到写王淡人身上具有的传统美德,也就是由写人上升到精神品质层面。在学生充分交流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主旨如下:表达了作者对以王淡人为代表的一类人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传统美德的赞美。

总之,在感知文本这一环节,我选择从小说三要素的“情节”入手,抽丝剥茧,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去把握文章主旨。事实上,通过带领学生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学生不再感到无处着手,而是真正做到了读懂文本。

二.试题评讲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评析同学答案,(可以它组成员点评,也可以由本组成员点评,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进行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题型归类小结,明确思维步骤,建立小说各题型的答题模式。

各题目情况展示如下:

11.第三段写到王淡人家的匾,有何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交代相关背景,说明王淡人家世代行医,暗示他医术高超;

2.特别点明送给王淡人的那块匾的内容,突出他“急公好义”的性格特点;

3.为下文叙述这块匾的由来埋下伏笔;

4.暗示文章主旨。

思维步骤:

1.题型定位: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

2.勾连相关知识:物象对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旨)(描写环境)的作用

3.结合文本答题

1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参考答案:“看看……破被,鼻子一酸”,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王淡人内心的善良;(人物)“不但……也……”凸显了他对金钱的看淡,对人生命的尊重;(人物)表现了作者对王淡人的钦佩与赞扬。(主旨)

思维步骤:

1.审题,题型定位:表达特色题

2.读画线句,明确分析对象为人物

3.勾连相关知识(手法,内容,效果)

4.结合句子答题

13.结合全文,概括王淡人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洒脱;富有生活情趣;淳朴、善良;认真负责;甘于清贫;急公好义。

思维步骤:

1.题型定位: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找出文中能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句子;找出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的句子。

3.归纳概括,规范作答。

1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儿”,请结合本文,从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角度,探究“中国味儿”的内涵。

参考答案:1.主题思想:王淡人身上集中体现了洒脱、富有生活情趣,甘守清贫、急公好义等中华传统美德,表达了作者对王淡人及其具有的传统美德的赞美,从这个角度,其小说有中国味儿。2.表现手法:文章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采。如第二段对王淡人钓鱼、吃鱼的描写,不事雕琢却又准确生动,简练传神,将其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思维步骤:

1.审题,题型定位:探究题。

2.对于探究的内容多角度思考(本题中较为明确)

3.结合文本,规范作答

在完成试题讲评之后,我结合期中考试的题目,参照第11题(考查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带领学生创制了新题。题目如下:《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一文中多次写到“魔方”,有何用意?(6分)

答题角度:1、刻画人物;2、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3、揭示文章主旨。

同样,还可以命制出这样的题目:文中除了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外,在情节结构上还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2分)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却内心充满着爱。(2分)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2分)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2分)

通过引导学生创制新题,可以提高他们研读文本的意识,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尤其是可以有效地对业已建立的答题模式进行巩固。

三.课堂小结

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篇8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境语言解码语用推理图式

一、言语行为理论阐述

(一)直接言语行为与间接言语行为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L.an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旨在回答语言怎样用之于“行”这个问题。奥斯汀指出一个人在说话时,实际上完成了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在奥斯汀的研究基础上,美国学者约翰·塞尔(John.R.Searle)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任何言语交际模式都涉及到言语行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不是简单的符号、语词或语句,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方式间接实施的以言行事,从而导致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话语意义通常并非词义的简单相加,说话人使用话语表达的意义不同于其孤立条件下的语义。那么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了解其字面意义,然后通过字面意义来推断其间接用意,即话语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其语用意义。例如:

(1)小明,你明天能把书带给张老师吗?

在这句话中字面意义是询问,但是实际上其语用意义并非是为了询问小明能否把书带给张老师,而是一种请求,请求小明明天替说话人把书带给张老师。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塞尔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形成一种惯用的标准格式,交际双方可能已经觉察不出这类言语行为在字面上的施为用意。而非规约性言语行为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更多地依靠交际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与所处的语境来推断出言外之意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三)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

间接言语行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即语用用意。同时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断出间接的言外之力,即语用用意。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习语论和推理论。习语论者认为某些话语可以间接行使某种功能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言语形式或习惯用法。他们试图通过习惯用法的特殊语言形式与他们间接实施的功能建立对应关系,从而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推理论者认为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要根据一系列的推理步骤才能从话语的字面意义推导出说话人的真正意义,重视交际双方共知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背景信息以及相关的语境因素,同时还包括听话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这两种理论来解释言语交际理论。

二、阅读的内涵

语言学家威廉斯认为“阅读就是一个人看着并理解所写文字的过程”。“理解”是阅读的根本,作者通过文字这种载体向读者转达信息或思想内容,而读者必须通过文字所呈现出来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和揣摩作者深层意图,即其中的言语行为。这种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作者通过文字这种特殊的手段,来完成一个或一系列的言语行为。赛尔认为言语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科学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规约性,听者可以通过字面意思做一般地推测即可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但是同时他又指出言语行为还具有非规约性,也就是其字面用意和话语用意不一致,其反映出来的正是说话者的意向,那么听话者必须具有支配所说的这些话的那些规则的知识才能理解说话者真正的意图。那么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对阅读的文本信息进行解码,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理解和破解作者真实交际意图的过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解码和推理的过程,解码就是根据符号提取信息,即对文本进行字面意义的理解,这是阅读的基础。推理就是利用百科知识、逻辑知识、语言知识从前提关系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即根据解码信息,利用读者语言和非语言的相关图式推导出作者的实际意图,这是阅读的关键。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技巧以及通过提高阅读能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根据阅读的内涵,阅读理解的过程可以简化成两个步骤:1.解码得出字面用意,即“言之发”;2.推理得出语用用意,即“言外之力”。那在阅读教学中应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丰富和完善学生汉语语言图式

图式是人类个体过去获得的各种观念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语言图式是指学习者对各类阅读材料中语言、词汇以及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它是阅读的前提,是读者对文本的解码从而得到字面意义。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继续加强对汉字、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汉语基本知识的掌握。

(二)加强语境教学,增加学生文化背景知识

语境是交际时言语活动所存在的场所,一般包括背景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是进行语用推理的依据和外部条件。

(2)与父辈们不同,“80后农民工”不再当自己是挣钱的工具,开始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试着表达真实的感受。

(《新HSK五级全真模拟测试题集》)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对中国当下社会的了解,缺乏这种背景语境的知识就很难理解“80后农民工”与其父辈的不同,也就很难理解整段文章,那么在HSK考试阅读理解的选择上会出现偏差。

(3)这电视本来只是没声音了,被你一修连图像也没了,你真行!

(《新HSK五级全真模拟测试题集》)

“你真行”字面意思是夸奖别人在某一方面非常有能力,但是根据话语的情景语境,不难推断这是讽刺和责备的言语行为。

(4)鲁四凤:(厌恶地)爸,您看您那一脸的油,您把那皮鞋再擦擦吧。

鲁贵:讲脸呢,学你妈那点穷骨头,你看她,她要脸,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当老妈。

(《汉语高级教程﹒雷雨(第一幕)》)

“脸”在新华字典中有三个义项:1.面孔,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2.物体的前部;3.体面,面子。例(4)中,“脸”出现了两次,但是其意义并不相同,只有在上下文语境中才能确定其特定的含义。

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应当结合语境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文化图式,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然后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语境意义,掌握文本的字面意义,完成对文本的解码。

(三)培养学生语用推理能力。

对文本的解码,即理解其字面意义,不能视为严格意义上的理解的一部分,而应把它当作为理解过程提供信息输入的一个阶段。有了这种信息输入,读者就可以利用其知识背景和推理能力来推断作者的交际意图,因此提高学生语用推理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5)钱钟书先生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写的小说以及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在中国都非常受欢迎。有很多记者都希望能当面采访他,但他却谦虚地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为什么一定要认识那只生蛋的母鸡呢?”

a:钱钟书拒绝记者采访

B:钱钟书学问大,但不谦虚

C:钱钟书不喜欢吃鸡蛋

D:钱钟书改编了很多电影

(《新HSK五级全真模拟测试题集》)

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方式间接实施的以言行事,用简单地公式表示为:“当甲说X之时,他就在实施Y”。例(5)可以转化成:

X=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为什么一定要认识那只生蛋的母鸡呢?

Y=拒绝

所以钱钟书的间接言语行为是拒绝。其推理的过程为:

步骤1:钱钟书向记者说的这段话,是反问句,意为没有必要认识那只生蛋的母鸡。

步骤2:我们设想钱钟书遵守合作原则,并恪守其中的关系原则。

步骤3:钱钟书的回答必须表达一种言语行为:接受、拒绝、建议等等。

步骤4:钱钟书回答的字面意思并没有上述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那么他就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原则,必然会产生言外之意。

步骤5:根据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推导出鸡与鸡蛋的关系和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相一致。那么喜欢鸡蛋没有必要认识那只生蛋的母鸡,也就意味着喜欢作品也没有必要认识其作者。

步骤6:钱钟书的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必要采访他,即他拒绝了记者采访的请求。

上述各个步骤表现了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逻辑推理过程,可以看出钱钟书实际上是拒绝了记者当面采访的请求,通过这种巧妙的回答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也给对方留有面子,是一种礼貌的行为,所以这题的正确答案是a。

四、结语

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语句本身表达的类似言语行为被称作“字面意义”,而其间接的“言外之力”还需要读者根据其语言文化图式和自身的语用推理能力来推断。因而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文化图式,引导学生利用语境判断语句本身的字面意义,同时提高学生的语用推理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真正理解字面意义背后作者的深层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austin.L.HowtoDothingswithword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

[2]Searle.J.R.expressionandmeaning:StudiesinthetheoryofSpeechact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

[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王尧美.新HSK五级全真模拟测题集[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5]李玲,邹岩.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6]丛日珍.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7]张晓娟,邱雪琳,李裕娴.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浅析:第26卷[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篇9

【关键词】找关键词;带着疑问读;带着动作读;带着议论读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科学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读书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关键字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应用题的呈现要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应该努力实现应用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现在经常发现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特别是在解应用题上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深入地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二让学生带着疑问导读

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以“疑”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让学生带着动作来读

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讨论:①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②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脚?它是怎样移动的?③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四让学生带着议论来读

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篇10

【关键词】阅读模式图式理论主导地位

一、四步“导引”阅读模式设计意图

四步“导引”阅读模式是笔者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整体模式的初步尝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线,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四步“导引”阅读模式的构建

该模式从整体感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然后采用微观法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详细地学习词汇与语法知识,对文章作深入细致理解;最后再采用宏观综合的方法,达到全面地理解和熟练运用。操作方便,浅显易懂。具体分为:导入——导读——导析——导出。

(一)导入——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需要运用图式理论激活学生的相关图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对阅读而言,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指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所讨论主题(内容范畴)的了解程度;修辞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文章体裁、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因此,阅读前应该充分发挥背景知识的图式“预热”功能,充分发挥预测推理的图式“判断”功能。

(二)导读——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

导读是该阅读模式的核心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的目的进行指导阅读。由于阅读目的不同,所以应该合理安排,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读:通过快速阅读让学生对文章整体了解,牛津版教材为快速阅读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例如标题、图片等。语言学家FrancoiseGrellet认为,阅读理解就是从短文中快速获取信息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提炼和概括。快速阅读是联结预测和确认或修正预测的重要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步骤。

二读:指导学生运用查读、寻读等技能阅读,按照阅读理解命制原则设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读:阅读重心转向文章的结构,逐渐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组织方式,尤其是对主题句和支撑句的区分,对细节进行整合重组。

四读:对关键词汇、句型重点阅读,让学生结合语境掌握相关用法。

五读:大声朗读或跟读,培养学生句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导析——教师主导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教师的适时归纳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教师应该做出不同的分析和归纳,这样做目的明确,层次分明。为获取信息的阅读,教师可以从信息取得方式加以小结;为熟悉与掌握特点语言结构的阅读,教师应该从语法,句型和词汇使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为了解文章结构的阅读,教师指导学生关注篇章结构、逻辑关系和连接纽带等;为答题所做的阅读,教师应该以阅读技能与阅读策略为基础,从考试题型分析为入手,让学生逐渐把握试题的命制原则和类型。导练是对上一步骤的巩固,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设置不同的练习,多是机械性练习或半控制性练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导析和导练是对导读的自然延伸,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导出——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

导出是该阅读模式的最后一步,属于语言输出。在设计这一步骤时应该围绕“三维”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根本目的。

1.对阅读课文进行信息加工,引导学生从语言输入向语言输出过渡。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积累大量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知识,通过设置相关的写作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同时对于刚学过的内容进行加工,学生感到非常熟悉,容易接受。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更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借助教材内容,深化情感教学目标。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借助于教材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口头交际能力。

牛津版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阅读部分提供了关于这一话题的大量信息。学生在熟悉相关话题之后,会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教师把握好尺度,适时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材提供了讨论题可以供我们课堂选用,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在监控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到语言运用能力的转化。

三、评价和反思

高中英语四步“导引”阅读模式是高中英语整体阅读教学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符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要求和新高考关于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要求,体现了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大阅读教学模式思路。这一模式把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大致分为:课堂阅读教学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两个部分,针对阅读教学的所有活动都会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呈现,给学生最大的空间去体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娟云.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三种模式及其应用.汕头大学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