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十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十篇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46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语文阅读的语感培养的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1.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作用分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就能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学科向导的作用。加强语文阅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学生把握情感,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1]。

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有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增强阅读效果。加强对学生语感教学的培养,将对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影响因素

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学生语感培养的情况看,一些因素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有很大影响。其中在语境的因素方面,对学生阅读语感的培养强化有影响,语境也就是语言所处的环境,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语境是通过语言活动进行建立的,所以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2]。如果没有语感,对语境就很难把握,这将对学生理解阅读内容产生阻碍。另外,文化素养也会对学生的阅读语感培养有影响,不同的文化素养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在语感的培养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方法实施

第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要注重遵循相应的原则。在语感培养中老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原则要遵循,通过阅读语感的教学培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方便学生通过语感的培养养成思维习惯[3]。要充分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在语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对语句的揣摩,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第二,注重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阅读内容反复朗读,在语感上积淀,有助于学生语感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文章的反复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也是语文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吟咏及朗读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学生形成语感,从而准确把握阅读的节奏,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为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的,这就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加强锻炼。对每个词语的运用及每句话的内涵等,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真正扎入文章的深入加以理解领会。

第四,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由于文字是抽象的,在文章的情感体会方面,不仅要靠对每个语境的理解,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促进情感的升华,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深化,在语感上得到相应的促进[4]。只有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才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3.结语

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语感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多样化应用,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研究,促进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加强,才有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促进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才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景祥.小学语文语感漫谈[J].外语教学,2014(01).

[2]王恒俭.语感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方法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向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充分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可以使情感、价值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语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知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阅读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针对文章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揣摩文中蕴含的情趣、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例如《阿里山纪行》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的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针对这个自然段,朗读的时候要读得轻松、舒展,语速放慢,语音放轻,读出一种梦幻的意味,感受“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沉浸”于静谧的世界里,使自己仿佛进入一种“禅的世界”。

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这样的文本需要朗读来激情。在反复朗读以至背诵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忧思、高尚的品节、豪迈的气概。北大教授钱理群也说:“汉语是感悟的文字,就是不要让学生过早地了解意义,要让他在诵读中感悟语言中一种意蕴的东西。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也正好是写作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点。”

二、注意语句分析,比中理解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对体现文章中心、表现作者感情具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往往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肯定会增强。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中的“随”字炼得好: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感觉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然后指导学生对这个重音所在的诗句反复吟诵,想象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两岸所能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变得浩瀚渺茫的情景,从而陶醉于诗人所描绘的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若将此字换成其他字词,不仅不能产生此效果,反而会失去原有的情趣。这样的比较分析,不但能加深学生们对诗句的理解,而且能训练他们的语感。

三、运用形象思维,品中冥想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学生的心中必然会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带领学生进行“美读”。

《济南的冬天》里有这样一个段落:“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门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个自然段实际上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富有色彩感和意境美的画卷。阅读时,我们先用默读把文字读熟,快速地背诵下来,然后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暗黄的是草色,“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最后在冥想中,让其定格成一幅画,由此文字叙述变成冥想中的画面。这样,既能理解内容,又能领略文字所表现的画面美。

四、联系生活,悟中欣赏

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言,如果与第一信号系统的观念刺激失去联系,就很难使人获得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中的形象加以补充、发挥。在学完《孤独之旅》后我曾问学生:“读了此文之后,读出了什么,有哪些感悟呢?”学生们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主要的是要战胜自我。”“少年要战胜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尤其是两三位同学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自己孤独时候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这样一来,学生们理解了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正如曹文轩所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种保护身心健康的清净。”在教学中,理解课文要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类似的感情体验真切地理解领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诱发敏锐的语感。

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有声的语言传递到学生心中,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近几年来,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文章,有的段落音韵美,有的段落画面美,有的段落意韵美。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用心品读,使学生的心田得到滋润,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语感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主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把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这样必然使充满旺盛活力的语言文字变得苍白无力,不能较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起来也是毫无兴趣、索然寡味。学生语感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语感素质得不到提高,这势必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水平,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应把语感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读多记,积淀语感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强调博览,熟读成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一条为前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尤为重要,正如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有感性的积累才有理性的妙悟。

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增强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当然朗读是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进行。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心视像”,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促成其“内心视像”的形成。特别对那些难于言传的词句,更要通过朗读来意会,感受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象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文字写得很美,应以一种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轻重缓急。第一句突出草塘之大之美,如置身于海洋的感受。第二句写的浪花(绿色的草浪)的颜色和动态变化,要读出动感,前缓后急。且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浪,微风中,碧浪涌动,向远方延伸,这是一幅多么美妙令人神往的画啊,置身此景中,赞叹之情有之,喜爱之情有之。可见,通过有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联想,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到车站接亲人(外婆或爸妈),你提早等候在车站,可是未到时间或车晚点了,这是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坚持等候,没有回家,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由此点拨引导,学生即能顿悟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这就准确地反映了老奶奶对热爱和怀念的感情。

四、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获得语感

阅读教学中讲究阅读技巧,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课文,从而获得语感。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其表层意义很好理解,但是要真正读懂这句话,把握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得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才行。老师要善于启发,巧于点拨,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剖析。“天空”本来是一望无际广阔高远的,给人一种心胸开阔、自由舒展的感受。而此句中的“天空”一词,前面用了三个方位短语加以修饰、限制,使得这天空是有形的,是被可怕的高墙围住的很小的一块。这里的,“高墙”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封建制度,封建规矩。他们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生活在高墙之中,不能接触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如井底之蛙,只能坐井观天。所以,这三个词一步一步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很狭窄,知识很少。教师应启发学生联系上文或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到,在此有“我”对闰土的赞美,对高墙外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和不满。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我们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感训练,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激流中,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4-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扮演着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常规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大意、是否能够读懂题目、正确作答,对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一带而过或者忽略不计。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阅读教学指出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解读新课程标准里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多角度阅读,提高学生解读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文意、情感共鸣的能力。感悟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理解文本,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与质量。除了传统的多读、教师讲解引导等方法之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培养还有如下几种策略。

1.主题解读与段落划分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中框架构建对感悟能力培养的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和课文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最主要的相似点在于文章的主题都对全文具有统领作用,合理的段落划分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加深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让学生掌握解读文章题目和引导语的技巧,形成通过主题解读大致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特点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在快速阅读中划分段落的方法,提高对文本进行解构的能力。理解了主题,划分了段落,学生在进行文本理解的过程中就有了指引和思路,在出现理解偏差的时候就能够根据文章的框架及时的调整思考方向,而且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程度。例如《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这篇阅读中,文章作者巧妙设题,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在文章的末尾,不经意间自然点题,恰到好处。学生首先解读题目,知道了文章要表达的是昂贵的医药费和一大杯牛奶孰重孰轻的探讨,在划分段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听到女孩真诚博爱的话语“施以爱心,不图回报”,而且见证了男孩“知恩图报”的实际行动。通过对文本框架的建立,学生认识到:在别人给了你恩惠时,你应该懂得回报他人;而在你帮助别人时,并不需要去求得别人的回报,因为你也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这一文章的中心主旨。学生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有了具体的框架指引,感悟更深刻,感悟的文本的技巧更纯熟,感悟能力更强。

2.加强对中心句段的解读,把“文眼”作为切入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般都是从整体阅读开始,但是要想快速、准确、深刻的理解文本,就需要抓住中心句、中心段,切准文眼和文意,通过反复的解读中心句段,达到对文本整体的深刻理解。对中心句的解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主要着手点,中心句具有高度呈现文本意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学生深刻理解中心句,就能在文本的解读中有了主线,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就更准确。对中心段的解读是对中心句解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对中心段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就轻而易举。在理解中心句和段落的过程中,要抓住文眼作为切入口,所谓文眼,其实就是能够高度表达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生命的价值》这篇阅读中,学生在阅读过之后能够找到文本的中心句是“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能够找到文章的中心段落是最后一段,让学生抓住“看重自己”这个文眼,探寻到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尊重和肯定,在于乐观而自信的面对生活,不仅理解了中心句,而且也很好的理解了文本的主题。在对这篇阅读进行解读的时候,学生通过中心句的感悟快速的理解了文本,感悟能力进一步提升。

3.学会“窥斑见豹”,用丰富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其实是更高层次的联想和分析能力,从阅读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对一些关键词、关键句的分析和解读都和对文本的联想、对已有知识的联想密不可分。由此,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掌握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联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学会“窥斑见豹”,“斑”就是关键词、关键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提炼出来的这些重点内容进行深度解析,联想自己既有的知识储备,拓宽对文本的理解;“豹”就是全文、中心主旨,学生在充分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题等再次感知全文,就能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全文,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和解读。例如《最贵的蛋是“笨蛋”》这篇阅读材料,学生抓住“善良”“纯真”“微笑”这三个关键词,理解到这三个词代表着对人的赞美,通过联想以前学过的内容,更深刻的理解这三个词对“弱智”这个词语定义的重新诠释,在接下来理解故事情节时,学生都被“笨蛋”所感动,也感受到善良的价值和动人之处。学生通过联想,完成了整篇素材的理解,感悟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的方式,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提高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促进小学感悟能力的提高,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能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佟寅.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习卡片开发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阅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22-23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篇6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内容里,阅读教学一直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阅读是需要语感的,在小学生的低年级时期语感也最容易得到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的语感并进一步提高其阅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的工作,锻炼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阅读,在长期的能力积累之下得到一个好的语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低年级学生阅读语感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各个阶段的教学都在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之下,中考以及高考都在阅读理解题目方面进行了改革,使这种考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题目的比重大大增加,如此一来,阅读理解能力也就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众所周知,应试考试当中的主观题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以及根据对文章语境的体会进行表达的能力,这种阅读能力一定要在学生的低年级时期就得到良好的培养。教师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强、语感好、情感丰富对于其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以后,在自行阅读文学作品时就可以在语感以及丰富的阅读方法的支持下有效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又是阅读能力教学的一个重点。

语感对于语文科目的学习极为重要,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语文科目实现更好的学习,就必须要在学生的语感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语感,那么他的语文水平也就实现了一定的进步。小学生的语感如果能够变得更好,其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和内涵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在这样的基础上其表达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拥有了良好的语感,学生对于文章的洞察力就会变得更加敏锐,对于教学内容的信息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准确的掌握,达到更高水平的学生甚至可以在阅读和理解完成之后获得文章的弦外之音,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文章内涵理解方面有所突破,再也不是以往根据教科书上的提示进行的抽象理解,而是对于文章的语言以及文字有了一个具体并且真实的体会。因此,语感的培B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再辅以教师的解释和描述,这样一来,一个生动易懂的情境就被很好地创设出来了,学生在受到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之后,就一定能够产生出色的语感并对文章内容与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的情境教学要行之有效,要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加真实的感受和切实的体会。

例如,在进行《观潮》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要创设出相关的引人入胜的情境。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独有的壮丽景观,在一年一度的观潮活动中,每次都有数万人参加,场面十分壮观。这种情况光凭老师说不足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某一年的观潮实况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教师再配上相应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解说。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于钱塘江大潮一定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印象和理解,在直观的感受之下完成对于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观看完观潮的视频之后,学生再回归到课本当中,语感一定得到了不同寻常的培养,阅读能力一定有所提高。

(二)通过对比朗读进行语感的培养

通过对比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可以将课文当中有些可以影响文章感情的关键字眼单独从课文拿出去,让学生朗读改动后的课文语句,在感受情感之后再朗读原文,再次进行感受情感之后将两种情感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有一个直接的体会,为什么作者一定要用这个字或词?这个字或词在文章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反反复复的体会和感受之后,学生一定会获得语感方面不一样的体会,对于文章的感情体会的也就更深了。

例如,在进行《秦兵马俑》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一句“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如果去掉了惟妙惟肖,那么语境以及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就会产生许多不同。教师要让学生不断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要的能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做好引导的工作,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教师要通过巧妙的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阅读,这样学生的语感才能在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质量就会更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也就会更高。

【参考文献】

[1]孔令法.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36):191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篇7

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年段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从以上语文与英语新课标的要求来看,语文和英语都是语言,既然是语言的学习,就在于反复的积累与练习,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的地方。

一、自主阅读兴趣的培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和英语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小学生语文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人认为语文和英语自主阅读教学应该以培养兴趣习惯入手,然后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和英语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我们将试图通过下列办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

(1)精选阅读材料,培养自主阅读兴趣。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因此学生只有对阅读材料产生兴趣,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所以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阅读课堂。这样既能保证阅读教学系统的,严密的进行,又使学生对自主阅读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起自主阅读的兴趣。

(2)创设阅读情境,培养自主阅读兴趣。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激起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生动有趣的阅读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重要保证;是自主阅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创设运用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对语文和英语阅读知识的真挚浓厚的感情,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呢?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重要办法。

综上所述,培养自主阅读习惯离不开读。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在自主阅读课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起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自主阅读“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二、自主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而且有利于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和英语自主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和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1.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自主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只有养成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率。

2.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语文和英语光靠课内阅读练习是不够的,教师可布置一些对质和量要求有弹性的课外阅读作业,注意对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留有不同阅读要求作业,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阅读过后可用中文进行写读后想的工作;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练习的深度应有所提升,引导他们尝试用英语或中英结合的方式记录读后感。这样,通过阅读作业,我们便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在阅读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养成了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

三.课外阅读练习评价。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文学作品;兴趣;情感态度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了解英语世界的精彩一面,激发学生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升英语课堂的活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新知识,还能够充分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时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及熏陶。高中英语文学作品教学能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对高中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高中英语文学作品教学的兴趣,教师在英语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从英文文学作品的阅读前、英语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以及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后三个阶段对学生兴趣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学的阅读兴趣,提高英语文学作品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1)对学生在读前的兴趣培养。对学生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前的兴趣培养,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①教师可以采用介绍文学作品背景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读前兴趣。英语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思想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经历。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在英语文学阅读前的兴趣,教师应当介绍文学作品作者的相关生活经历以及代表作品。在描述作者相关生活经历介绍时,教师可以将发生在作者身上的重大事件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在介绍作者的代表作品时,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确保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情趣。教师在介绍完作者的相关生活经历以及代表作品后,应当很自然地过渡到教学中的文学作品中。②教师可以采用发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力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在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前的兴趣。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文学作品方面的相关资料以及文学作品上面的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故事的发展情节进行大胆猜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兴趣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渲染课堂气氛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来阅读文学作品两种方式。教师在渲染课堂气氛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影像等相关资料来渲染和文学作品中一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也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

(3)对学生阅读后的兴趣培养。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后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和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这样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表演中或者观察别人的表演中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和思想。

二、高中英语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

优秀英语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时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及熏陶。高中英语文学作品教学能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及人生观,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使用运用英语文学作品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时,应当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二是要把学生从消极情感中解救出来。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时,可以制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和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学到新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当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在英语文学作品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学作品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这时,教师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把学生从消极情感中解救出来。在实际的英语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应当制造更多机会来鼓励和表扬学生,排解学生的消极情感。

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完全能够适应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的文学作品教学。开展高中英语文学作品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能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及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陆慧.开展英语文学作品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校园英语,

2012(1).

[2]顾海燕.英语文学阅读兴趣的新思考[J].文艺生活,2012(7).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篇9

一、当前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存在的一些问题

语文教学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笔者任教语文20年,发现在提高语文素养尚存在一些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1.目标把握不准确低年级应培养激发小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中高年级要能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目标把握不准确,往往出现在情节分析上做文章的现象,而这既脱离了学情,也会让学生厌学厌读。

2.阅读习惯的养成欠缺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之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语言阅读使用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即可。可现实教学中有一些语文老师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往往操之过急,这影响到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随着学段的升高,阅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好之”、“乐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热情和求知欲望,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兴趣,其法有二:

1.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激发起阅读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教材选取了很多优秀诗文,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激发阅读兴趣。要选好突破口,采用恰当的方法,如运用语言的渲染、描述,或借助有感情的朗读来再现情境,或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画面再现,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想象、联想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尊重学生,设计教法,引导学生走进优美文本,唤起学生阅读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教学方法,转换观念,设计符合学情即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的教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加强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这是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因此更应该重视阅读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正是学生的个体体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语感,厚积薄发,发展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课内外众多美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素料。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阅读的同时也应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学习方式,提高语文阅读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有情感内涵和思想深度,值得我们去吟咏玩味,在合作、探究中体味文本,加深理解。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高阅读探究能力。提倡广泛阅读,读整本的书,也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教师可提供指导,同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如开展阅读文学经典读书会活动、不定时地举行诗词朗诵会等,又如背诵优美段落比赛,读书心得座谈会,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以此活动增加积累,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趣味,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语文阅读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篇10

关键词:自主性小学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考试中令学生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弱,这类试题的失分最多。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奋斗的方向。阅读是心灵交流的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静下心阅读文章;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1.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地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理解过程中,学生不但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体会到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等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和语言的表现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内容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语言还有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之后,还应该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四、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