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十篇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十篇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30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1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趋势;述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74-05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开展研究,学界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休闲道德状况令人堪忧,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施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

不少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随着大学生休闲时间的增加,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愈加丰富,但也存在不容乐观的方面:一是大学生对休闲生活认识水平不高,休闲生活观念狭隘,对休闲的内涵、价值、功能,以及休闲与工作学习的正确关系尚缺乏常识;二是大学生较为普遍地缺少休闲生活规划,日常计划也甚少,课余之外的休闲活动基本上是随机和零散的,甚至是盲从参与的;三是休闲活动的层次不高、色彩单调,总体质量不高,“从目前大学生所花时间最多的与最少的休闲活动来看,大学生所花的最大量的时间集中在纯粹为了消磨时间而花掉时间这个层次;”[1]四是个体休闲居多,集体休闲活动偏少,网络休闲成为相当数量大学生课余消遣的重要方式,旨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课外载体缺少;五是存在不少休闲道德失范问题,出现休闲时不计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的个人主义举动,出现只图感官刺激、忘我消遣的享乐主义倾向,出现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主义倾向,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伤害自我型’或‘型’活动,如酗酒、打架、等活动”。[2]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笔者曾专门撰文分析,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造成:(1)社会因素。权威失范、社会主导价值混乱、角色失范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关的三方面失范状态,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同样归咎于这三种失范状态。(2)高校因素。在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渐行渐远,即使是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地出现了功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以职业培训为主的雇佣机构,成为制造社会文化工具和技术工具的“加工厂”。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不够,使得高校的休闲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3)家庭因素。因家长在对子女、对高等教育、对休闲认识的偏差,以及不当的家庭休闲方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和正确地开展休闲活动。(4)大学生主观因素。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和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此外,休闲观念也是导致休闲道德失范的决定性因素。[3]

3.有关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

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大学生休闲教育道德状况更令人堪忧。徐智辉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只有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休闲学课程。我国高职生休闲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根本没有列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领导无休闲教育观念,学校无休闲教育计划,教师无休闲教育任务。许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只负责高职生在校上课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对学生休闲时间放任自流。过去,学校实行六天工作制,休闲时间少,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单休日改成双休日,高职教师和学生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而高职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者却很少考虑休闲教育。高职生从中学到大学后,还不完全适应,对节假日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大量休闲时间里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不分白天黑夜,没完没了地上网、玩游戏机,甚至出入不适合学生的休闲场所,致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受到严重影响。”[4]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总体状况,徐智辉分析认为:休闲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淡薄;休闲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涣散;休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休闲思想道德教育投入不足。[5]

4.有关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对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学界一是从休闲的本质出发,对休闲与道德及与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行阐述,基本结论认为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休闲的本质是自由,其本身内蕴的道德属性和对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要求,休闲生活应是道德的生活。闲暇生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拘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二是从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心理断乳期”,期间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道德能力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受西方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渴望成为有个性的社会人,但行为的自我控制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渴望社会交往,但待人接物的水平不高,容易紧跟没有道德高度的时尚;渴望休闲的生活,但“玩”的基本技能不高,容易随波逐流。

总之,学界从大学生休闲道德现状出发,归纳了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而对应的休闲道德教育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

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学界总体上是按照“什么是休闲或闲暇——什么是休闲道德——什么是大学生休闲——什么是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轨迹予以分析并概括。其中对于大学生休闲(或闲暇)的界定,可以概括为:除去学习包括实习、生理需要和课外作业等之外自由时间里由大学生自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对休闲道德(闲暇道德)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个人在休闲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发展人的心智和兴趣,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对高等学校休闲道德教育,学界总体上是从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范畴、目的等六个层面加以概括。

由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指以高校师生实施为主,社会、家庭实施为辅,面向在校大学生,以休闲价值观、休闲道德能力、休闲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依托校内外多种德育载体而开展的自主性德育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具体展开。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特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总体上有三层表述:一是基于教育的方式;二是基于教育的要素;三是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

基于教育方式,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主导性、渗透性、差异性、实践性、发展性。[6]基于教育要素,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时空的变化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等特点”[7]。“在时间上,是在学生完成功课的闲暇时间进行;在方式上,表现为在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写作、旅游、武术、集邮等闲暇活动中进行;在内容上,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8]

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邓清华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模式,与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时空维度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适用时空更广、更为复杂、更符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道德教育的实际,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适用于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和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空间;从载体或形式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型道德教育活动,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则主要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活动和自我修养为辅的认知型道德教育模式;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自主性道德教育,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尚不是很明显。[9]

3.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价值。

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价值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可适应时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可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二是个体价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休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文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很少,系统阐述的则更少,其中黎海燕认为:“作为当今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模式,闲暇德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包括以下内容:闲暇学习活动,闲暇文化活动,闲暇心理教育,闲暇道德实践,闲暇生活自律”。[10]陈红媛认为:“高职生的闲暇德育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教给学生最核心的内容——阐释休闲的自由、创造理念。高职院校的闲暇德育作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实施闲暇道德教育应从正确的闲暇道德价值观、遵纪守法的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的闲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闲暇道德实践、立志成才的闲暇生活道德自律五方面展开”。[11]

(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

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学界总体论述较多,角度也较广。

1.有关实施原则的分析。

陈红媛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导向性、整合性、自主性和指导性、渗透性、前瞻性、科学性等六条原则。[12]杨双、祝国超认为,实施休闲道德教育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前瞻性原则。[13]邓清华则将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原则概括为:自主性、与课堂道德教育相结合和科学性。[14]

2.有关实施策略的分析。

杨双、祝国超建议在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找准三个支点”——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点,以学生闲暇形式为切入点,以公民闲暇道德教育为助推点;“要坚持三个突出”——闲暇道德教育活动要突出一个“稳”字,闲暇道德教育载体突出一个“广”字,闲暇道德教育方法突出一个“重”字;要做好“三个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家庭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课堂行为相结合。[15]

3.有关实施途径的分析。

要切实保障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成效,学界着眼于高校的看法包括:一是要加强“三观”教育和休闲观教育;二是要营造健康的休闲道德氛围;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四是要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休闲场所;五是要发挥同辈群体的功能;六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激励监督机制。

着眼于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多主体,邓清华认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作为与大学生闲暇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社会组织和机构,都有义务来保障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高校作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在家庭方面,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家庭的生活经验会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在保障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净”、“建”、“导”的作用。[16]

4.有关教育保障的分析。

杨双、祝国超认为要把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这一教育举措落到实处,保障出成效,则应依据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主要方式、活动时空以及活动的特点,构建起以“三化”为主要内容的闲暇道德教育有效机制,一是课程化,二是活动化,三是环境化。要保证“三化”的实现,就必须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舆论保障。[17]还有其他学者提出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包括政府在内的有关主体要加大对这项教育的投入,努力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具体措施如培训专门师资,实施课程开发,加大后勤保障,加大研究力度等。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一方面,起步虽很晚,但已有所突破,也取得一些成果,这为深化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够深入,缺少系统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专项研究成果少,研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闲暇道德)教育问题的论文仅19篇,专著尚未问世。研究的问题如上所述,主要是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必要性,教育的内容、实施原则、机制和方法进行探讨。总体上,目前学界研究点零散,不成体系。

此外,研究点专注度不够,有泛化倾向,如有学者把课余德育活动等同于休闲道德教育活动,有学者把德育的渗透教育等同于这项应该有更多形式的专项教育。

(二)基础研究底子薄,理论说服力不够

鉴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同时国内有关休闲研究、休闲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厚,这使得起步很晚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根基较薄,对问题的理论说服力显然不够,一些结论尚待廓清。如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在课余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里开展的德育活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结合课内外一切德育活动所进行的德育形式;一些学者在强调教育的“自主性”问题时,并没有阐述高校及其教师与大学生在这一教育中是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些学者承认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特色应如何呈现并没有做深入论述;还如有关教学的内容,其排序问题并没有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有关高校的教育义务,到底如何落实,谁来具体落实,没有合理阐述等。

(三)实证研究稀缺,操作性成果少

尽管不少学者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做了社会调查,但从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仍缺少实证研究,基本上没有从教育实践(实验)出发来加以总结归纳或验证的成果。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当中,原则性描述较多,大多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几篇论文基本上只是对其作了概括和重要性的阐述,而具体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没有充分展开;又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途径之休闲文化氛围的营造,到底如何营造,应该营造什么氛围,论文当中都没有涉及到;再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保障机制之激励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如何激励与监督,这种激励与监督是否与这项教育的“自主性”发生冲突等,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释。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趋势

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针对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德育实践的研究。因此,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要增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切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加以突破。

(一)理论维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化问题研究

一是要加强学理研究,应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分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核心问题;应加强比较研究,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一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可发扬处,研究基于中国高校文化特征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国外此类教育的差别和可借鉴处;应基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普通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之间如何实现融通。

二是要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当前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以及中国高校文化与西方国家高校文化的差异,使得这项研究既充满机会也具更多挑战。所以,应继续加大对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对教育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给予充分调查研究,既调查分析现实问题,也调查分析预期问题;应积极开展教育实验工作,注意在实践中佐证假设、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

三是加强个案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的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各类条件,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条件,离不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专业实际、家庭实际、性别实际等,所以,应针对这些实际开展个案研究,形成针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类大学生、一类休闲活动等方面个性化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成果。

(二)实践维度:把研究工作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研究人员应结合研究工作,面向学校师生积极宣传讲解有关大学生休闲及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鼓动学校向休闲服务行政管理部门和提供休闲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宣传有关大学生休闲及其道德教育的理念、意义,促进高校和社会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体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验工作,努力形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体系;二是高校的研究人员应积极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验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活动,在实践活动的牵引下,努力改善大学生的休闲道德状况。积极开展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更新大学生的休闲观念,提高大学生休闲道德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习惯;三是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并以自身的休闲方式方法为案例,示范学生们如何注意休闲德行、享用休闲生活、提高休闲生活质量。唯有如此,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高校研究工作人员,才能发现具体问题,激发研究动力,延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通过实验、验证,在实践中掌握一手资料,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钟霞.大学生休闲生活德育渗透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周莉.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引领[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钱结海.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现象及成因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4][5]徐智辉.论高职生休闲时间的思想道德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6][13]杨双、祝国超.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08(5).

[7][15][17]杨双、祝国超.构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8]向从武.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价值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

[9][14][16]邓清华.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08(4).

[10]黎海燕.浅析高校闲暇德育的主要内容[J].南方论刊,2007(12).

[11]陈红媛.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内容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7).

[12]陈红媛.论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ResearchCommentaryonUniversityStudents'Leisuremoraleducation

QianJie-hai

(ma'anshanteacher'sCollege,ma'anshan243041,anhuiprovince)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休闲;休闲时间;休闲空间;休闲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5-0068-06

以1899年制度学派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休闲学在美国诞生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此后,多个学科参与到对休闲问题的研究。我国休闲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学术界对休闲的概念、休闲时间、休闲空间、休闲行为等方面具有了初步认识。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演进、居民休闲时间结构调整,我国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社会休闲面临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一、海外休闲研究简要历程及主要动向

从人类存在开始,休闲命题就已出现,亚里士多德对闲暇时间的哲学思考被认为休闲研究源于古希腊时期。工业革命普遍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居民的闲暇时间普遍增加,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进入大众休闲时代。西方社会休闲实践推进了多学科对休闲的交叉研究,促进了研究成果的整体繁荣(部分论著见表1、部分休闲专业杂志见表2),休闲教育授惠于民众,休闲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出现。

以上只列举了部分国家或地区代表性的休闲研究专著、休闲专业杂志,西方关于休闲研究的论文可谓浩如烟海。从获得的有关休闲研究著述以及相关资料,可以基本看出海外休闲研究的动向。

1.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休闲问题。世界休闲组织(worldLeisureorganization)的前身为“世界休闲与娱乐协会”,成立于1952年。它作为国际非政府组织,致力于发掘和增强各种有利条件,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让休闲成为人类成长、发展和幸福的动力。《休闲》(ChaterforLeisure)于1970年由世界休闲与娱乐协会通过,该1979年被修改后,2000年7月由世界休闲理事会正式批准通过。《休闲》提出休闲是个体基本权利,个体应该提升休闲体验,政府应该重视国民休闲。世界休闲组织大会由世界休闲组织主办,每两年一届。2002年8月10日,世界休闲组织理事会做出决议,中国获准于2006年6月举办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和第九届世界休闲大会。

2.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视野对休闲本质及规律进行深度探索。休闲研究的社会学方法一直受到重视,如有学者从解构社会细胞家庭的休闲活动出发研究家庭生活结构,从而为社会研究找到突破口,从宗教休闲出发研究宗教社会学的问题。从休闲社会影响及支撑系统研究发现休闲社会的形成与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相辅相承。20世纪80年代后,休闲经济与休闲服务得到逐步重视,建立了一些对休闲服务业及政府的休闲政策颇有实用价值的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的方法。Swot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定性预测法是西方休闲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西方关于休闲者个体满足的理论及实证探索,提出休闲个体差异导致休闲的个性化,需要休闲产品的多元化。例如彼得・赫尔斯(peterHills)、迈克・阿其(michaelargyle)、瑞其・锐威(RachelReeves)等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得到个体休闲动机的差别,从而得出休闲满足的差别。

3.发达国家二战后高度重视休闲资源的普查、休闲产业的引导、规划和发展。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户外娱乐资源审察委员会(oRRRC),对美国休闲资源作普查并于1962年形成资料集《美国的户外娱乐》,成为美国学者定量研究休闲问题的重要依据。政府同时重视对休闲空间与休闲产业的规划,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和德国政府都在城市规划、社区规划中倡导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社区休闲共享空间的规划和用地整备,尽可能打造符合规划期内居民休闲活动空间需要。基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鼓励和引导休闲产业的良性竞争发展,例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政府普遍采取措施推进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的综合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为提高国民的休闲质量,提高国民身心健康水平。

4.休闲地保护和开发理论对实践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都特别关注公共空间的休闲分享与综合利用。在大旅游时代出现后,旅游学者对旅游目的地休闲空间的规划和研究成果更为典型。克里斯・布尔(ChrisBull)等探讨了城乡规划与休闲地的关系,同时提出有必要制定专门的休闲规划,促进休闲产业发展、休闲地的保护。如罗伯特(Robertpreston・whyte)对南非德班(Durban)滨海的休闲空间发展作了研究。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其核心思想是促进休闲资源的保护、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确保休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西方从休闲实践进入休闲理论集成深入时期。海外学者休闲产业实践研究积累深厚,除了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深厚的休闲与游憩研究,日本、欧洲、匈牙利、韩国的休闲活动研究也逐渐积累了一套方法论。休闲研究从休闲时间、休闲需求着手,解剖休闲者的行为规律、跟踪休闲活动空间轨迹,再结合城市与区域的休闲总供给作结构性研究,对宏观的产业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加拿大学者林达(Lindanazareth)最近出版的《休闲经济学》是从新一代休闲时间、休闲需求及休闲行为经济学视野的探索。鉴于西方休闲理论研究已经具备相当扎实的基础积累,后续必然进入成果丰产期。

二、我国系统性休闲研究初步进展及社会休闲主要问题

在我国,休闲问题已经受到高度关注。截至2007年11月,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关于“休闲”关键词的论文总数超过5000篇,同时出现了一批学术专著(详见表3)。

这些学术积累为我国休闲研究奠定了基础,学界还形成了关于休闲问题的基本共识:休闲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有利于提高主体素质;休闲是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休闲是生命的权利;休闲有利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社会转型时期,学术机构要尽快加强休闲学学科的研究,政府要致力于推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和相应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我国休闲研究与西方的研究差距还很大,必须扩大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路、加大交叉研究力度;我国需要在高校增设休闲学专业。这些呼吁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对休闲问题的偏见,对我国休闲社会管治、休闲教育、休闲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现实面临的休闲问题不容忽视:

1.社会休闲的城乡差异、群体差异显著。我国公众闲暇活动的质量普遍薄弱,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广大农业地区、城郊地区,非城镇人口闲暇时间分布不平衡、公共休闲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公众休闲行为偏向被动消极。我国休闲社会的群体差异大,资源配置也不均衡。张景安、马惠娣(2004)等学者调研指出,我国低薪阶层、弱势群体、老年人群体、青少年群体、非在业者群体的休闲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开发以闲暇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任务。

2.社会个体独立、自由、健康的休闲观亟待建立。休闲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1991年,斯坦福国际研究所(StanfordResearchintemational)报告曾列出了未来10年最重要的社会地位象征,其中包括自我支配的自由时间、工作与玩乐的统一、对个人创造力的认可、非金钱的回报、对社会的回报等5个方面的指标,休闲问题位于其首。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休闲教育已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美国联邦教育局把休闲教育列为教育青少年树立人生价值观的途径,其主要目的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提升对休闲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认识。美国休闲教育的目的与我国的德育教育目标十分类似,主要是培养良好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社会爱心、健康身心等,但是诸如野外生存经验、自我放松、自我休闲康疗的方法等内容,又是目前我们教育所忽视或不足的。随着我国城镇生产率普遍提高,居民的人均休闲时间必然延长,目前全社会普遍缺乏关于休闲方式、休闲活动、娱乐、游憩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城乡居民不乏如等低俗、不健康、消极的休闲活动,为此需要全社会通过发展休闲教育进行引导,发展休闲产业予以供给支撑。

3.我国休闲供需矛盾突出。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显著不同的是,我国人口多,休闲需求总量很大,而我国城乡休闲空间和产业供给显著不足,休闲供需矛盾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休闲产业发展必然面临的问题。在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内社会活动和人群聚集,如果管理不当则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在城市发展中,最容易改变或被侵占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公共休闲空间是多发地带,休闲活动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可能性较大。业界对过去长假期间休闲需求集中引发的供需矛盾表示担忧并不多余。

4.我国休闲学研究还缺乏学科支撑。休闲问题之所以突出是因为我国近年社会生产力普遍提高、人们休闲时间增加才显得紧迫。与国际上趋势一致,我国学者对“休闲”、“休闲学”的理解百家争鸣,我国休闲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还存在诸多难点和崭新课题。我国休闲理论研究学术基地、社团关于休闲研究的影响力还小,研究视野还比较窄,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式还没有形成,我国的休闲研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尚未形成与国际呼应的学科基地。我国大陆地区开设休闲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还很少,即使个别学校已经开设了休闲学的专业,但是总体与哲学、社会学、旅游学等学科杂糅设置,休闲学科的特色还不明显。在中国台湾,大学休闲学方向一般开设在观光与游憩学专业下,主要培养休闲游憩经营管理、休闲游憩规划与开发、休闲游憩服务品质管理、休闲游憩行销与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开设的专业包括休闲游憩相关的专业管理、规划设计、休闲游憩业整合课程等;美国斯坦福大学则将休闲问题放到体育与游憩中心进行研究。

5.我国休闲科学需要立足国情并推进创新研究。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批休闲研究专著和教材,对休闲理论进行了借鉴、总结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正本清源的学术推动作用。但是,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情显著不同,我国休闲科学所要探寻的规律、面临的课题也必然不同,仍然需要对西方休闲科学理论加强学习和引进,同时亟待立足国情,从解决紧迫问题角度出发,推进自我理论的创新与进步。

三、我国休闲研究的新课题

1.关于休闲概念体系缕析。其中包括:(1)休闲、休闲学以及相关的游憩、旅游、娱乐、游戏等概念体系辨析,明确独立的休闲研究范畴;(2)休闲时间概念体系,包括时间、闲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间结构等概念;(3)休闲空间概念体系,厘清休闲空间、社会空间、公共空间、被动空间等方面概念内涵;(4)休闲主体相关概念体系,包括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心理、休闲感知、休闲满意度、休闲体验等。休闲时间、休闲空间、休闲主体体系是构建休闲系统的三元要素,三大体系延伸出居民休息时间分配(及其效应)、居民休闲行为规律、休闲空间规划与整合、休闲资源普查、休闲产业配置、休闲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相关课题。

2.关于休闲时空动态调控研究。休闲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在休闲产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休闲产业供给相对有限,需要政府通过对休闲时空要素进行配置调控,从而促进休闲供需在相对时间段内的统筹协调;在休闲时间方面,政府通过对居民作息时间、国民假日、传媒播出时间、公共交通运行时间配置等进行调控,引导居民假日出游、媒体接触、通勤的调整;在休闲社会方面,政府通过公共休闲资源、休闲设施的投入与配置、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大众化文体活动的组织,并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引导健康有序的社会休闲。

3.关于休闲时空结构研究。休闲时间与休闲空间研究结构性互动研究是我国休闲研究的一大推进。闲暇时间结构研究、休闲空间结构研究是把握休闲系统结构的基础。当前,城市休闲时空结构研究更显紧迫。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休闲空间研究问题庞杂交织,可以从空间上分解为城市内部、外部休闲空间结构,再结合人的休闲时间结构进行关联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从宏观、中观视野可以把握城市休闲空间的外部环境或大尺度空间结构,不同规模的城市休闲空间呈现出的核心边缘结构、点轴结构、同心圆结构、带状结构、网络结构内部规律各异;在微观上,更要深入到社区空间、购物空间、文化娱乐空间、家庭空间的休闲空间结构层面。休闲时间层面则要建构其社会时间结构、群体时间结构分析和监测框架。休闲时空间结构研究可为休闲产业配置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关于城乡休闲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较多,研究涉及城乡规划、旅游等专项规划体系。近年相关研究在推向深入,现已涉及到城市休闲系统建构(赵利卫,2002)、城市游憩系统(秦学,2002;马谊妮,2002;肖星、李文兵等,2002)、街巷休闲空间(赵强,2003)、商业性娱乐休闲空间(余向洋、王兴中,2003、2004)、城市滨水区休闲旅游空间(吴必虎,2002)、寒地城市居住区老年人户外休闲空间(聂庆娟,2002)、城郊休闲空间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对城乡土地开发、休闲空间发展、休闲型城市建构、都市文化休闲区开发、环城游憩带与城郊休闲度假带配置、城市周边开发区与边缘小城镇产业发展等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5.关于休闲空间、休闲行为、休闲时间互动整合研究。城市社会学、游憩学、时间地理学等学科都涉及到三者的系统研究。时间地理学的研究值得借鉴和推进。时间地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倡导,并由以他为核心的隆德学派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各种制约条件下人的行为时间、行为空间特征地理学(柴彦威,1999)。这一时间尺度的地域综合研究范式,为解决有关人居条件、人居环境、生活时间、生活质量的问题提供了依据。时间地理学从跟踪个人休闲行为到研究群体休闲行为规律,根据制约个体休闲行为的因素归纳出制约群体休闲行为的系统因素。这种“微观―宏观―微观”的研究方法为休闲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时间地理学从研究个体出发,将研究对象置于整个社会大背景之中,研究社会组织、基础设施配置等对人活动的影响,并从人的角度研究如何改变社会现状,最终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中期,柴彦威牵头的时间地理学研究小组逐步建立起国内以居民活动行为为基础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国内关于居民生活时间利用与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研究、不同属性居民出行规律研究、通勤时空间特征及通勤流发生空间类型研究、居民购物行为的空间圈层结构研究、居民休闲时间利用结构与休闲活动圈层研究,从地理学的视野为休闲行为的时空间规律研究提供了一条路径。

6.关于休闲城市建设与管治研究。休闲城市的研究是休闲学与城市学的相关交叉研究。城市的研究离不开对城市居民的关注。特别是在“人本主义”、“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倡导下,把“人”与“空间”作对应互动研究更显重要。人地互动关照研究是建设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人性化城市的根本需要。相关研究有必要考量人的行为、活动、内在需求规律,从而针对性布局城市空间。休闲城市管理既包含政府层面的调控手段,也包括非政府参与的城市“管治”城市休闲管治也是一种综合的全社会过程,以管理与协调为主要手段,而不是单纯以支配和控制为目的,它涉及广泛的政府、非政府组织、民众的参与和协调。如何管理城市休闲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在追求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今天,建构休闲城市理论、形成科学的休闲管理制度和方法非常紧迫。

7.休闲产业发展与宏观调控研究。休闲城市发展基本动力来源于居民休闲需求,并聚合产生了满足这些需求的休闲产业。广义的休闲产业包括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休闲体育产业、休闲商业等综合性产业。早在1997年,陈传康先生就提出,康体休闲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市场进入条件,于光远、马惠娣等大批学者10多年来一直倡导加强休闲产业发展与研究,显示了我国一代学人的学术敏感性与社会使命。近年,大众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与娱乐休闲业、餐饮休闲业、休闲农业、休闲体育普遍发展,一批休闲城市发展条件初具。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对休闲专项研究的力度在加大:近年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基本上与国际同步;文化娱乐休闲业、休闲体育业、休闲创意产业专项研究人才在聚集;对休闲经济规律的探索已经起步,例如郭鲁芳的《休闲经济学―休闲消费的经济分析》一书建构了休闲消费的理论模型,剖析了中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行为特征;大众休闲、中高档休闲等产业分级显露,有关问题也受到关注,如对我国高尔夫、稀缺性温泉休闲业发展研究论文很多,笔者对此也曾作浅尝。我国城市普遍进入到休闲社会初级阶段,城市休闲产业发展与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与研究机构一起介入研究。我国已经进入到旅游大国、体育大国行列,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休闲时间结构与发达国家相当,随着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逐步增加,我国庞大的休闲消费市场必然驱动我国成为休闲产业大国。学术界务必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休闲理论响应。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3

体育作为“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休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实现,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迅速推进,大学体育教育则应积极融纳新理念,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时展要求的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1大学体育休闲教育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

从1995年5月起,我国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又推行“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现在我们已有法定假日114天,这意味着人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闲暇之中度过。这一国家行为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即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正逐渐浮出水面,并成为我国社会进步面临的新课题。

休闲学专家马惠娣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绝非仅仅是政治概念。从深层次看,它所体现的是我们的国家更注重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而休闲生活应该看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手段,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毋庸置疑,休闲在今天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已经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休闲这一话题已经关系到了我们每一个人。

与休闲时代平行的是“身体”时代的来临。所谓现代是“比脑力和数码而不是比体格和体力”的说法颇值得怀疑。健康和强壮的体魄,从来未像今天这样重要。在休闲时段,大力发展个人意义上的“体育”活动,非常重要。‘2]p2o5一232体力劳动在减少,而身体运动是人的本性。人在参与运动、欣赏运动时身心“酣畅淋漓”的体验,是对这种本性的最好设释。

从语源学的角度讲,英文中的leisure一词来源于古法语leisir,古法语源于希腊语。“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ochle’’,意为休闲和教育,引申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可以看出休闲和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凡是用本人的智慧享受悠闲的人,便是受教化最深的人。‘3]休闲教育的内容很广泛,通常表现为智力、玩的能力、对美的欣赏的能力、价值观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体育以其观赏性、娱乐性和积极健康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并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在今年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人文为本、健康第一”、“没有高水平的体育工作,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在体育锻炼中品味健康向上的高质量生活”的新理念和新观点。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大学开展体育休闲教育已由理论建设转变为现实要求。

多直接有关。’6]高校开展休闲运动,既能丰富体育运动的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的健康幸福紧密联系。因此,高校开展体育休闲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选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终身教育和终生体育的重要形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体育休闲教育应以体育为载体、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贯彻终生体育的思想,在休闲体育现有相关理论的视野内教会学生“聪明”的休闲方式,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实现大学教育对学生发展终极关怀的目标。

2大学体育休闲教育的内涵

长期以来对休闲体育的叫法不一,一个重要原因是“休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者个体的理解。有人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1有人认为体育休闲,并非是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休闲、健身、消遣、娱乐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5j还有人认为,如果把休闲的功能分为精神的、肉体的、发展的、恢复的等方面,体育主要侧重于身体发展,是锻炼身心的活动。’‘l虽然学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有关强调休闲体育不能以增强体质为唯一目的、应该“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一致的。

什么是休闲教育呢?就是对人的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的判断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判断能力、选择和评估休闲价值的能力。’21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培训、培养专门人才,更在于造就人。据调查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另外,对全国68所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质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所测大学生的体质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这与目前高校较重视课内体育教育,课外休闲活动开展尚不够。

3大学体育课中休闲教育实现的基本途径

3.,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体育观

长期以来,我们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唯一标准,并视之为体育的本质功能。由于把体育效果误解为体育目的甚至是终极目标,因而产生了种种狭义的体育理论,在上一世纪末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7]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原有的重要意义,体育对劳动的重要性在下降。但与此同时,体育在人类健康幸福生活中的地位却在提升,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服务方面的作用也大大增强了。因此,摆脱传统的身心对立的体育、走向身心统一的人文体育是现代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虽然有关休闲体育的概念及定义意见不一,但有几点学者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其中包括“休闲体育应该是精神活动的、追求内在满足的”,这一观点和“新型的体育观”是不谋而和的。高校体育课实施休闲教育,对于充实课程内容和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体育文化属性的回归。

3.2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过去的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以传习运动技艺为中心,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过分强调体育竞赛,许多项目缺乏让学习者终身受益的内容。‘川而在选择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时,首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突出体育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

大学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充分考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差异性。如适合课内开展的武术、气功、散步、跑步、体操、三大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还有一些新潮、时尚运动如高尔夫、保龄球、攀岩、定向运动、探险、滑雪、滑船、潜水、冲浪、滑翔、跳伞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3.3因时因地制宜,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运动与休闲管理特点发展

运动与休闲管理是体育运动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的体育现象,可以说自从人类社会有体育活动起,它就产生了,并在漫长的体育运动发展实践活动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体育运动管理实践,历史上还没有人系统地对此做出总结,运动与休闲管理形成和发展为一门学科,是近几十年的事。

一、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特点

本专业注重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培养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健身养生、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

术;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

能力;熟悉各国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

策、法规;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

工作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

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社会体育高级

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发展

目前所能看到的材料表明,1961年出版的《苏联体育组织学》是较早论述运动与休闲管理问题的专门著作。1965年苏联编写了适合于体育学院学生学习的教科书,并进行了试用。1971年根据教学工作实践的经验和新形势的要求,将《体育运动组织与管理》作为课程列入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1974年改为《体育运动管理学》。1977年由苏联库林科维奇教授、依凡诺夫和教育学硕土契科诺科夫等人集体编写并出版了新的《运动与休闲管理》教科书,经苏联部长会议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供体育学院学生使用。这本教科书从发展苏联体育运动事业的宏观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体育运动管理的理论基础,阐明了苏联体育运动的管理体系,包括它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研究并叙述了体育运动计划管理、组织管理、经济管理、干部培养使用以及体育宣传等问题。可以说是一本包含了体育运动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比较完整的教科书。

在我国,运动与休闲管理是一门处于初创阶段的新兴学科,虽然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有些学者曾编写和讲授过《体育行

政》,但严格地说它并没有涉及体育管理

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育运动管理理论的研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处于空白的状态,特别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但至今仍没有系统地总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一些体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发表了部分有关体育管理的文章、论文,有的体育学院已先后开设了体育管理专题讲座,对我国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运动与休闲管理同工业管理学、商业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卫生管理学一样,属于部门管理学。它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宏观的体育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

运动与休闲管理既是现代管理科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分支,又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运动与休闲管理与普通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

的关系。普通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概括,它研究整个社会管理的共性问题。而运动与休闲管理主要研究体育部门在发展体育运动过程中管理活动的规律。相对于普通管理学来说,它只解决非物质生产领域中体

育部门的特殊管理问题。因此,普通管理学是运动与休闲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对开展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运动与休闲管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它很不成熟的阶段,需要广泛地吸收和借助普通管理学的理论来丰富自己,同时不

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促进管理科学

更加深入广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来.《体育经营管理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5

一、对学校休闲教育的认识

在学校,休闲教育之目的是引导每个学生如何科学地安排生活、学习,以促使他们能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来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休闲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种教育内涵:1.价值教育。马克思认为,教育不仅要实现个体生命不断地走向成长、发展,还要面对人的生活世界。那么,休闲教育就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使人的个体生命日趋成熟,帮助人们做到自我决断、自我认识和积极进取。2.生活教育。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为受教育者的现实与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休闲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不仅教导人如何工作,更要引导人如何生活,,使之“成为人”。3.整合教育。人的素质本意上是个综合性概念,实践中,个体的素质整体是经由若干要素的整合过程才能形成。这种整合机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只有把它延续至闲暇教育过程中来才能完成。而休闲教育则全面整合学生们的感官、情感、智力、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展示自我价值的领域,并形成个性化的生活品位。4.素质教育。休闲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它主要是利用课外活动领域学习知识和训练心智,进行和完成预期社会化教育过程,从而为德智体美能诸素质的有机整合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5.终身学习的教育。保罗・朗格让(paulLengrand)在《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到要为充实人的全部生活,并不只是为劳动就业需要而进行教育,终身教育的目的是实现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休闲教育为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需要提供一种终身教育,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为目的。

二、中小学如何开展休闲教育

1.开展休闲教育应具有积极作用。中小学开展休闲教育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1)能消除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紧张情绪,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2)能拓展人际,促进交流,陶冶情操,发展个性。(3)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加速自我成长。(4)能启发想象及创造力。(5)能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学校要创设有文化气息的健康休闲环境,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只有正确的休闲观,才能为休闲活提供正当与健康的保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是休闲教育的首要任务。正当健康的休闲活动应符合以下三个原则:(1)有益原则。即所开展的休闲活动既有益于自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又不给他人与社会带来危害;能帮助学生远离消极颓废的生活;并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雅的德性,增进个人的心智和各种技能;(2)经济原则。即开展休闲活动时,以自已的财力为限,不赶时髦,争取花较少的钱而获得好的发展;(3)安全原则。即开展休闲活动时,要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同时教育学生既慎选休闲场所,又慎择友伴。

3.学生休闲活动的类型。学校开展休闲活动项目繁多,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知识性活动。如参加各种少年宫兴趣班、学校小社团、选修课、专题演讲、辩论、阅读、音乐欣赏等活动;(2)体育性活动。如球类比赛、游泳、舞蹈、体操、跑步、武术等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各种爱心义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春游、夏令营等;(4)嗜好性活动。如下棋、登山、绘画、书法、听音乐等;(5)享乐性活动。如联欢会、唱歌、看影片、做游戏等活动。

4.中小学应自主发展休闲教育的活动。中小学自主发展性休闲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从课程设置方面。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生活的总体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可以尝试开设休闲生活指导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休闲目标的需要,组织教师自行编写了休闲教材,每学期保证相应的课时。在休闲指导课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休闲教育的观念和行为。如自然课前,引导学生收集秋叶、标本;语文课上,激发学生在课余阅读、写作的兴趣。主题班队会上,着重于从休闲知识、休闲技能、休闲态度、休闲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直接指导。(2)从建立兴趣指导组方面入手。学校可建立开设了休闲活动的兴趣组。兴趣组的活动范围可涉及琴、棋、书、画、舞蹈、英语、摄影、写作、趣数、计算机等多个方面,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3)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方面入手。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发挥校广播站作用,注重黑板报的教育功能,开发社会性活动的教育功能,让校园内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棵树木吐情,创造全面、丰富的有益学生身心发展和正确休闲价值观确立的校园文化,使学生休闲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成为健康、优质的文化领域。

参考文献

[1]国际教育百科全书:5卷[Z].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54。

[2]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3][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71。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6

1休闲体育的概述

1.1休闲体育教育的概念休闲体育虽然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世界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而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历史更短,因此对于休闲体育概念的界定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于可红等认为:休闲体育不应受到运动本身规定的限制,其主要是在空闲的时间内通过身体活动而使人获得在精神以及身体上的休息、放松以及享受的现代生活方式。刘一民指出,休闲体育就是余暇体育,其在本质上不是全新的运行形式,对休闲体育的解释主要是从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本身的时间角度分析的,具体阐述就是人们利用休闲时间所进行的各种体育运动,其所进行的体育运动主要是为了达到健身、缓解压力、进行娱乐等目的。

总之不管任何人对休闲体育概念的解释其主要分析角度都是以体育运动本身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所带来的意义以及休闲体育对构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起到的作用。

1.2休闲体育的原则休闲体育的开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休闲体育在设计安排时应该系统规划,休闲体育的开展并不是完全由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定,而是要经过相关专家学者的论证与研究而制定合适的运动。二是休闲体育要以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休闲体育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各方面的压力,通过压力缓解实现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创新,以此提高学生对生活、学习的态度,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三是休闲体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有重点针对性。休闲体育应该注重学生参加活动所获得的感觉、学生具备的休闲时间以及学生通过活动所获得的对休闲体育的认识、态度以及活动形式。

2开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性

休闲体育教育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具有良好的发展,但是由于人们对休闲体育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使得人们忽视休闲体育的重要性,在此作者相信随着休闲体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深入,休闲体育的重要性势必会被高职院校所认可与接受。

2.1休闲体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建设精神文明国家的内在要求,而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部分―校园和谐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校园的和谐发展是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而休闲体育教育作为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和谐价值观,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氛围,通过休闲体育教育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进而通过休闲体育教育将学生心中各种不满情绪、烦躁情绪以及外在压力进行有效的释放,进而将学生中的危险因素消除掉;通过休闲体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们的活动内容,优化配置了学生的休闲时间,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发生转变,进而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精神层次的环境氛围。

2.2休闲体育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首先休闲体育教育改变了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由于开始阶段体育教育被人们看做是一种强身健体的科学教育,其开展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一种生活、工作技巧,学生是出于就业工作的要求而进行学习的,随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休闲体育内在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休闲体育的娱乐性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学生也学会了利用休闲体育进行自我压力的宣泄以及情感的释放登;其次休闲体育教育离不开学校的一切,因此休闲体育开展的过程也是学校整体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通过休闲体育教育可以为学生与老师提供一个沟通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特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适应性,因此通过休闲体育教育可以优化学校的文化氛围,进而引导学校的文化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2.3休闲体育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休闲体育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就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休闲体育教育首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运动方式,虽然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已经获得相应的体育兴趣,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以及毕业后受到体育运动场地、运动时间等限制使得他们没有办法从事相关的体育运动,但是休闲体育却不会受此影响,因为休闲体育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其次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休闲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手段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使得学生的心情得到释放,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心灵的洗涤,同时通过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身心智力。另外休闲体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3高职院校休闲体育教育模式构建措施

3.1加强运动休闲信息咨询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运动休闲信息咨询网站是高职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最佳方式,通过咨询台和聊天室,教师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另外,校园运动休闲咨询网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教师能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的形式将技术要领分解简化、示范面交代清楚,减轻了教师课后辅导和理论知识讲解的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丰富教师的授课模式,同时也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不那么枯燥乏味,真正落实休闲体育的精神。

3.2明确教师教育任务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量,学习国内外在休闲体育领域做得好的学校教育模式,不断进行休闲相关教育的培训,保持最先进教学理论。高职教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加强自身休闲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习,才能适应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运动与休闲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②从学生兴趣和学校实际出发,选编多样化的运动休闲内容。休闲体育不可太过拘泥和僵化,要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对于学生的精神情感也需要很好的照顾。加强对学生以“情感、动机、态度”为代表的隐形教育,将运动休闲的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掌握学生运动喜好最新动态,选编一些时代性强的运动项目,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有机结合起来。③试将野外活动引进学校体育中,大学期间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积极进行有意义的课外实践、野外活动,不仅有益于学生视野的开拓,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习惯,不断拓宽学生运动的空间纬度。随着大学生对野外活动的了解和向往,教师可以利用户外天然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身体运动能力的锻炼。

3.3加强学校场地设施建设和拓展优质的教学资源才能给予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因此,加强校园体育器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对体育器材购置的资金投入,增加体育器材的使用时间,扩大体育活动场地的空间,以满足学生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需要。同时,加强对体育器材的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将体育器材的管理交由学生管理,提高体育器材的使用效率与使用次数。通过开展各种休闲体育活动,充分的利用各种体育器材,以丰富休闲体育的开展实施。

3.4树立休闲体育文化理念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质量也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锻炼、体育文化开始真正深入人们的内心。从“形体美”深入到“心灵美”,心里开始重视并培养这种体育文化。因为只有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体育锻炼、弘扬体育精神的风气,真正的休闲体育才会在校园普及。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7

1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1.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相对概念,是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也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2闲暇生活的概念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除教育教学计划所安排的活动(如上课、实验、实习等)、为完成教学培养计划的活动(如做作业、复习)及满足基本生存的活动(如睡觉、吃饭)之外的可以自由支配自主管理的时间里自主安排的生活或活动[1]。有学者认为,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不仅要重视课堂教育,更需关注学生课外生活,尤其是闲暇生活。闲暇生活的意义在于恢复脑力与体力,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科学、艺术的发明与创造,并为人的自由安全发展创造条件[2]。

1.3闲暇教育的概念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这一物理现象研究之后惊人地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他认为,生活应当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应当围绕“完满生活”展开,这个观点和闲暇教育的目的论不谋而合,闲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1.4高职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制定调查问卷并上传问卷网,地址链接通过网络、QQ、微信,充分利用新媒体,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学生利用手机或者电脑完成全部问卷调查内容,网络后台完成数据收集并完成分析结果报告。结合个别访谈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以苏州园区高职院校为例,新媒体已渗入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成为其闲暇生活的重要载体。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学生拥有电脑,每个宿舍都安装宽带,100%学生拥有手机,同时每部手机都开通上网功能,这为大学生新媒体利用提供充足物质保证。

部分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每天的闲暇时间小于2小时4.69%,2-6小时的占75%,6-8小时的占15.62%,8小时以上占4.69%。高职学生平均每月用于闲暇生活的消费费用为低于500元48.44%,500-800元20.31%,800-1000元17.19%,1000以上14.06%。您认为自己的闲暇时间利用合理吗?非常合理12.50%,较合理57.81%,不太合理23.44%,不合理6.25%。您是否想改进自己闲暇时间的安排?是,正在改进79.69%,没想过改进20.31%。您如何看待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安排在兼职或社团活动上?锻炼自身能力、积累实践经验67.19%,浪费时间影响学习0.00%,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可以29.69%,没有帮助,只是为了消磨时间3.12%。您觉得学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吗?非常有必要14.06%,有必要54.69%,无所谓17.19%,没必要14.06%。

2高职院校闲暇生活现状的原因分析

2.1高职学生闲暇时间充裕,新媒体依赖性强

部分学生会利用新媒体浏览新闻、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等,开展课外学习和知识积累的活动,“学习型闲暇生活”属于“非主流”。而“消遣娱乐型”如网络游戏、追剧、网络聊天、听音乐、网上购物等,属于主流,一方面说明学生注重个人艺术品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依赖新媒体消磨闲暇时间,“宅男宅女”日益增多。问卷调查中一项――“您如何看待大学生“宅”在宿舍网游、追剧?”认为浪费时间影响学习45.31%,很好的闲暇生活31.25%,无所谓23.44%。

2.2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等吸引力、受众面小

相当比例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出现“大一学生积极抢着来,大二学生冷淡坐板凳,大三学生离校忙实习”。高校的闲暇教育渠道比较狭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往往是少数精英学生积极参与并能从中受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学生闲暇教育的范围,也影响了对学生闲暇生活的有效引导。

2.3闲暇教育资源不足

调查问卷中“您认为学校老师可以为大学生闲暇生活做些什么?”选择安排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17.19%,加强学业指导7.81%,加强学生课外活动场所的硬件设施建设37.50%,积极开展丰富的各类社团活动37.50%。活动场地受限、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师资有限。

2.4闲暇教育理念缺失,学校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课程教学和实训环节上,而忽视了闲暇教育的引入

高校除了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政系列老师、班主任以外,专业老师对学生的闲暇教育关心不够。作为已是成年人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闲暇生活规划能力不足。“您是否认真规划过自己的闲暇时间”一项中,有规划并能实行21.88%,有规划但不能很好地实行53.12%,没有规划25.00%。“目前您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满意吗?”非常满意7.81%,满意25.00%,比较满意21.88%,一般39.06%,不满意6.25%。

3利用新媒体构建高职院校闲暇教育新模式

3.1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为闲暇教育服务

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强、传播内容广、传播方式多等特点,有效提高闲暇教育的效果和时效性,获得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打破校园“有形的围墙”。“尽管网络新媒体因其空间超常规,虚拟无规范的特点使部分大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容易出现失范行为。但同时,通过对新媒体的利用,也让我们在宣传闲暇教育、推进闲暇生活多样化的过程中拥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多媒体的了解和控制,通过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提醒高校大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正确使用网络资源。”[3]

3.2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网络信息分辨、筛选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养成健康的闲暇习惯

在肯定新媒体优势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合理、适度使用新媒体的重要性,警惕“手机控”、“微博控”、“微信控”等现象,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分依赖新媒体对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危害。在学校加强闲暇教育的基础上,督促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实现”。

3.3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念,提高高职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多角度,正确的闲暇教育观有助于学生形成新媒体科学休闲观,规范新媒体休闲行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渗透教育,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以疏导、渗透为主,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8

世界休闲组织预测: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是休闲需求增长的门槛: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度假需求就会普遍产生。而休闲社会则要求必须是1/3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收入支出的1/3用于休闲,国土的1/3用于休闲,达到了这三条件才可以说是休闲社会。

体育运动是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乐于接受的健身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休闲体育消费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体育健身、户外体育、体育旅游等逐渐逐渐逐渐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街舞”、棒球等都体现了浓浓的休闲体育色彩。

二、休闲体育的到来是经济高度发展下的产物和时代需求

(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消费群体和体育市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学家预测,204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顶峰14。91亿后开始下降,其后将呈现缓慢的负增长。这样的趋势,一方面说明新世纪我国的人口压力仍然很大,但另一方面对休闲体育的发展来说却是一个机遇。这是因为,新世纪的人口增长是与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同步的,这种条件下的人口基数的增长,意味着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又必然带来体育市场的持续繁荣。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到那时,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

(二)新世纪我国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原动力

社会主体人的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中各项活动的生存、发展和消亡也是由人们需求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来决定的。体育消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消费现象,是一个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体育消费需求是指特定的消费人群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市场环境和特定的市场推广计划下对某一个特定产品的总体消费需求。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由温饱消费向现代消费转变。纵观近几年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医疗、保险、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发展型,甚至享受型消费系数呈上升趋势,消费结构将出现良性变动。

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

(三)闲暇时间的增多,是休闲体育发展的保证

我国政府在1995年5月起,就实行了五天工作制度。从2008年开始实行,国家又增设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加上原来的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以及双休日,年休闲时间达到了119天之多,超过了1/3的休闲时间,达到了满足休闲社会的三个条件之一。随着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便会考虑如何运用余暇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健康向上的休闲内容,以满足身心上的需求。加上我国的政策一向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这给大众的休闲体育营造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四)人民生活节奏加快,文明病的困扰,健身意识的提高,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老的健康概念,常以是否有病作为分界线,有病为不健康,无病则为健康,而现代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21世纪的社会的健康四要素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社会的进步,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的紧张,大量的脑力劳动代替了原来的体力劳动,现代人类努力在适应这种高强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时,人的精神系统可能会出现问题,就会犯所谓的文明病,现重要的是,大强度的脑力劳动,长期缺少锻炼,使得”肌肉饥饿、办公室病、心理疾病等现代文明病成了困扰大众的杀手,而休闲体育正好可以填补空白,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起到缓冲精神压力的作用,平衡人体机能水平。

(五)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自上个世纪后20年,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重点由生存资料转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提升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的消费重点,除了住房、电子通讯器材、汽车、家庭装饰装修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增长迅速之外,健身健康日益成为了新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经历过“非典”后,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体育健身日益成为了一种时尚。这些变化都将对中国休闲体育产生巨大影响。加之,中国政府通过国家基金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健身路径工程、小篮板工程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

三、新世纪经济下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对准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需求开始由物质向精神转变,休闲体育的消费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已不单满足于现有的体育运动,而是衍生出更多的、更时尚的休闲运动。如目前比较时尚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高尔夫球、健身房运动、普拉提、滑雪、海滩体育等。

(二)培养适应休闲体育、休闲时代的专门人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也给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催化剂。奥运会对国内群众进行了一次广泛而深刻的体育文化洗礼,同时也增强了休闲体育需求,据有关资料表明,在2000年,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就业人数达到约200万人,而且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按这个增长速度估算,到2020年将达到1500多万,庞大的休闲业务、休闲服务业市场将出现人才的紧缺。

(三)高校课程与时代接轨,培养专业休闲体育人才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9

【关键词】研究生;休闲体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38-(2009)12-0051-03

一、休闲体育的概念

在积极的休闲过程中,人的存在状态和活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层面的,如人的艺术审美活动;一类是身体健康方面的,如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在这种状态下的身体锻炼,称之为休闲体育[1]。休闲体育更接近体育的本质,以愉悦身心、提高健康水平、修身养性和完善自我为目的。休闲体育强调的是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强调活动的乐趣。它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样,既可以是传统体育活动,如太极、武术、踢毽子、跳绳、放风筝等;也可以是现代体育活动,如打篮球、打排球、跑步、游泳、远足、溜冰、骑自行车等等。休闲体育对活动的时间、空间、场地、器材以及运动的量与强度没有严格的要求,以自然、愉悦、实用为宗旨。

二、休闲体育的价值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欢迎,在于它能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效用,也可以说这就是休闲体育的价值。

(一)休闲体育的个人价值

休闲体育是以娱乐、轻松、健康为主的体育活动,不会像竞技体育一样充满竞争性、激烈性,也不会因为惧怕失败而对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注定了人们在进行休闲体育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放松和快乐的状态之中;其次,休闲体育能对人体七大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通过经常性的户外休闲体育活动之后,各系统的机能有明显增加,对体、脑劳动的耐受力,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以及对各种外界刺激的适应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人们的工作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之中,休闲体育活动,可调剂生活、松绑减负、松弛精神、欢娱快乐。有研究表明,参加快乐性的活动对情绪的改善非常重要。另外,经常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可以消除寂寞,促进与他人的感情交流。人们在自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时,可与外界许多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有利于结识新人,拓宽社会交往,增进相互情感交流,丰富精神生活,消除孤独寂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

休闲体育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性、消遣性精神生活的需求,可以满足对美的需求、自我发展的需求。参加休闲体育使劳动者消除身心疲劳、恢复体力、激发潜能,从量和质方面增加了工人劳动生产率,并且减少怠工现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休闲体育是人与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标志着人们远离战争、暴力、犯罪和恐怖袭击的纷扰,没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人们普遍地获得平等、民主和自由,社会安定有序,每个人的情感、意志和利益达到协调,最终造成伦理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乃至社会的自然和谐。

三、研究生休闲体育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较高层次人才的重任。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地发展,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08年全国在读硕士研究生人数已超过百万。对于如此庞大的硕士研究生群体的培养,其目的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谓高素质人才,就是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德智体”,在《体育之研究》中有着很精辟的论述,“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对于“体育”也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2]。

研究生体育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体育工作的开展,对促进研究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及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保障自身生理机能良好状态的持续保持,又可以缓解研究生因科研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过大和竞争日益激烈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研究生的休闲时间

休闲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的时间后所剩余的那一部分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所吸引,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然而,这部分时间在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们直接参与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基本前提之一[3]。

由表可以得出,4.8%的研究生平均每周的休闲时间不到一天,14.3%的研究生平均每周的休闲时间为一天,80.9%的研究生每周的休闲时间为两天或者两天以上。这表明大部分研究生的休闲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

(二)研究生休闲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研究生的个人体育价值观

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需要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体育价值观念是体育观中对体育功能和作用的理论评价,是人们和社会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需要程度的价值理念[4]。学生的余暇活动可以有很多内容,如听音乐、下棋、看书、摄影、看电视、电影、上网、游戏等,体育只是学生余暇休闲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取决于学生个体对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价值的认识。研究生的体育价值观念、研究生对体育价值的评价如何对研究生的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有很大影响。价值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研究生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树立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和正确的“健康投资”观对研究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有着重要影响。

2.自身惰性和不良的生活习惯

研究生学习阶段,大部分时间由自己支配安排,自由度比较大,也使一部分研究生养成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有46%的研究生认为,早起锻炼虽好,但却难以克服惰性。某些研究生那种白天黑夜颠倒的不良生活习惯,在他们特殊的生活、学习条件下,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形成和巩固下来,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要克服这种惰性,必须经过自觉的、有意识的强制性的努力,才能养成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

3.学校体育氛围对研究生休闲体育行为的影响

氛围是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是一种社会环境。体育氛围是指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情感[5]。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所提出的“情绪三因素说”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外界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6l。体育氛围作为一个外界刺激因素,氛围越浓,对人体所能引起的认知影响就越深,生理变化相应地增加,产生积极的情绪感受,从而吸引人们主动地投身于体育运动当中。体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运动实践过程中创造和保存下来的一切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精神和体育制度及其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蕴涵着“崇尚运动”、“运动价值观”、“健康生活方式”、“终身体育”等一系列思想和人的主体意识[7l。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关调查显示,在营造高校积极体育文化氛围过程中,很多高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高校缺乏崇尚体育锻炼的风气、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的频率比较低,参与者有限。高校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职能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优势,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激发研究生为参加体育活动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逐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健身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研究生的休闲体育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推动研究生休闲体育的发展。

4.体育场馆设施对研究生休闲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娱乐健身、体育训练和竞赛等活动的前提条件。根据2005年1月26日,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拥有28741个,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8l。这表明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的场地拥有率相当低,这显然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生的需求的。很多研究生偶尔想出去和同学运动一会,可是每次到达运动场地,都是人满为患,心情一下子舒畅不起来,久而久之,部分研究生干脆不去参加体育活动。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状况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

(三)研究生开展休闲体育的建议

1.学校应树立整体的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高校应从学校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课程教学组织到研究生余暇体育的组织与管理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培养研究生余暇体育意识,创造良好的余暇体育活动环境、氛围,突出培养研究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使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余暇体育锻炼习惯。

2.有关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硬环境建设,为研究生休闲体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设施保障。(1)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应重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2)国家体彩中心应在公益金的分配中增大对高校体育设施的投资比例。

3.体育院校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加强休闲体育指导人才的培养,努力满足研究生对体育指导人才的需求。

4.加大大众媒体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强化研究生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同时研究生也应当从更好成才和服务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休闲体育与健康生活的意义,自觉强化休闲意识和健康意识,努力养成积极、健康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

5.高等院校应完善研究生的体育管理模式,以体育活动课和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形式满足研究生对体育活动广泛而多样的需求。

6.贯彻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定期对研究生进行身心健康检查,加强对研究生的体质监测与精神关怀。

【参考文献】

[1]汪玲玲.论休闲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6,(1).

[2].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3(2).

[3]林峰.上海市普通高校研究生余暇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硕士论文,2005,4.

[4]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6.

[5]柳学林.浅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4),70一72.

[6]吕红芳.我国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休闲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硕士论文,2004,5.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10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院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在体育休闲限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对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只有在自身限制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科女大学生在体验限制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女大学生之间其限制因素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院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限制因素

1概述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是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李启迪认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它尊重学生身体发展的自然属性,而且还能够开拓学生的群体性。[1]体育休闲作为休闲的一种特殊形式,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个体本身的因素以及休闲项目的特点限制了人们休闲参与,尤其是女大学生由于其身份和性别的特殊性,其休闲参与的机会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在校大一、二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限制现状,并对当前的情况做出分析,了解不同的限制因素对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影响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调节,以更好的促进女大学生体育休闲的参与。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依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要求,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师范大学的65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发放问卷650份,回收595份,其中有效问卷有559份,有效率是86%。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限制因素有3大类(自身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2]随着研究的深入限制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邱亚君在前人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对休闲限制因素进行了进步的研究认为,休闲限制因素为4个维度,(自身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3]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邱亚君的休闲限制问卷对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进行调查,并通过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样本分析

表1不同年级体育休闲限制的描述统计

3.2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的比较分析

从表1、2我们可以看出大二女大学生在体育休闲参与的过程中自身限制因素要高于大一女生,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自身限制因素是指影响休闲偏好或参与的个人内在心理状态或态度的因素,即个人主观衡量是否适合参加活动,如压力、沮丧、忧郁、信仰、焦虑、自我能力以及对适当休闲活动的主观评价等。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加强,或者觉得自己的技术水平不好而限制了大二学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而大一学生却没有想的太多所以自身限制因素较少。在人际、结构、体验三个限制因素方面大一和大二相差不大,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大二女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限制因素要大于大一女生。

3.3不同学科女大学生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的比较分析

从表3、4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学科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限制因素只有在体验限制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科女大学生在体验限制因素方面表现较文科女生大。体验限制是指影响个体继续进行体育休闲行为的内在因素,例如:休闲内容、休闲环境、休闲服务等。体验差异的形成可能和文理生性格的差异有关,文科生更加耐心,遇到这种限制她们可能不是特别的在意,因此其限制因素较低。在自身、结构、人际限制方面,文理女生的限制因素相差不大,显著性不明显。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比较积极的。

3.4不同生源女大学生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的比较分析不同

生源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的限制因素没有显著差别。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女大学生在自身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四个方面差异不大。这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学生,其在自身限制方面影响不大;人际限制是个体参与休闲活动的主要因素,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女大学生其人际限制差异不显著,说明即使在农村学生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其社交能力;结构限制也是个体休闲参与的主要限制因素,从表中我们了解到不同生源学生差异不大。

4结论

本研究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时的限制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时限制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是: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结构限制。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女生的体育休闲参与还是比较乐观的,四个限制因素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在克服了自身限制,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当中,最终克服所有的限制,完成体育休闲活动。因此,我们要根据女生的限制因素情况,对其进行引导,来更好的促进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

[2]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