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美术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29

小学生美术常识篇1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美术;运用分析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小学美术在教学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在教学形式上有了更高要求,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作为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日常教学,培养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创设美术教学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小学美术教学效率的提高。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对外界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能够促进小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

2.多媒体辅助小学美术教学,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设备不齐全,学生在课堂中对美术的学习知识面较窄,只能通过教师日常教授的内容进行学习,小学生美术整体成绩较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用,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习更多知识,拓展了美术知识的视野,在长期的多媒体美术教学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掌握更扎实的美术功底,为未来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动形象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特点,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相契合。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能够为小学生的日常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提升小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中将大量美术作品展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教学环境的熏陶下加深对美术的认识,从而逐步提升小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二、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需要美术教师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现阶段,多媒体涵盖的内容较多,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多媒体信息造成小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提高教师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建设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w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的美术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熟悉多媒体涵盖的美术知识,从而进行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建设,逐步提升自身的美术知识,为小学生提供更好的美术教学。

3.教师需要优化美术教学方式

在长期素质教育体制下,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建设对学生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美术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开设,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率,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逐渐提高小学生整体美术水平。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优化,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日常美术教学工作。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对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能够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展现丰富的美术知识内容,给学生视觉上带来享受,对激发小学生美术的学习热情有着良好作用,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成绩,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小学美术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安贵.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35.

小学生美术常识篇2

【关键词】审美能力公共美术教育

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教体艺〔2014〕1号文件――《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要实现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该《意见》也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种种问题制约着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从目前我国初级阶段的美术教育情况来看,改革风潮方兴未艾;而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改革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公共美术教育这一模块。大多数高校(不乏名校)在当前的公共美术教育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多、开展力度不大等问题,问题的产生其实基于对公共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一、美术教育是知识的获取,而非审美能力的获取

打开专著检索系统,输入“美术鉴赏”及“美术欣赏”,可检索到的专著与教材数量令人惊奇,其中既有如曹意强、丁宁等知名学者撰写的专著,同时也有些粗制滥造的作品。美育类书籍撰写者的学识素养差别之大,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似乎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素养,人人都可撰写美术鉴赏方面的专著。相对而言,要撰写一本物理学或是生物学的著作,则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易动笔的。实际上,教材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在判断教材是否合格的时候,我们必须回到问题的最根本――撰写此类专著或教材的目的到底是获得美术知识,还是获得审美的能力。因为这一根本问题没有厘清,所以,在现实的美术教育中,教材编写与课堂教育都存在着问题。

公共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了提高个体的艺术素养。笔者认为,个体艺术素养的提高包含几个方面:相关的艺术知识;审美艺术的能力;把艺术审美体验转换为人生体验的能力。这几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审美艺术的能力。艺术作品是根本,对话艺术作品就是美术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由此看来,在我国当代的美术鉴赏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就在于无法疏通观看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对话通道。常见的《美术鉴赏》教材或专著的安排通常有几种:一是介绍各种艺术门类的知识,例如绘画艺术、建筑艺术、设计艺术等;一是范围更为缩小的艺术知识介绍,例如某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介绍、某一美术门类的鉴赏等。前一类是艺术基础知识的简介,后一类是美术史知识的罗列,目前高校中所见到的美术鉴赏类教材十之八九都是如此。艺术知识的罗列根本无法解决与艺术作品对话这一问题。更为形象地说,我们去阅读这类教材,我们常常都是在自说自话,我们去读、去说,而无法听到艺术品究竟在跟我们说什么。

在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在美术课堂教育中也反复出现。从小学到大学、从电视到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讲故事的老师太多了。西方学者沃尔夫林要写一本“无名的艺术史”,正是因为他厌倦了那些附加在艺术作品本体之外的太多事物、故事。没有几个教师能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纯粹只通过艺术本体语言的解读就能吸引住学生。所以,当教师在讲《向日葵》的时候,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描述梵・高的故事。如果没有故事,那么,艺术品就变得无法解读了。而实际上,梵・高的作品仅仅凭着颜色、笔触、质感、主题等造型语言就能够征服人心。有些作品的知识背景非常重要,但真正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最终还是造型语言,体验造型语言的过程才是审美能力的获取过程,才是真正与艺术作品对话的过程。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审美能力的个体,而不是具有艺术史知识的个体。美术鉴赏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对于教材和课堂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告诉读者或是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审美经验。例如元代汤在著作《画鉴》中形容顾恺之作品用笔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勾勒一种天然流畅、婉约自如的云水意向,他把顾恺之作品最美的造型语言告诉阅读者。学者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以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了他对于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这种描述打动了阅读者,使得原只属于他个人的审美体验变为一种共同的审美体验,通过阅读他的书籍,读者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段深入内心、影响深远的“美的历程”。阅读艺术类书籍,应是在大师的带领下的审美之旅,通过观看、阅读获得审美能力,教材就更应如此。这才是美术教育真正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以此来看,我国当代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误区之一,便是用知识取代体验,导致学生与艺术作品对话的通道未能打开,“美”不能被顺利地导入接受者。

二、漠视艺术创作与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在我国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国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改革正雷厉风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方面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这在湘版美术教材中显得非常突出。而大学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公共美术教育,依然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忘却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美术教育的悲哀。

与大学美术教育相比较,中国当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有两个成绩特别值得关注:首先,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其次,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特别强调因地制宜的教育观念,中小学美术教师在不断进行改革尝试,关注如何就地取材,落实新教育观。这两个方面的成就是当今许多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所忽视的,也是亟待加强的部分。

当代中小学美术相比从前,最成功的改革是增加学生手工制作课时,而且手工制作的内容也非常贴近生活,这样,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既有一定难度的鉴赏课程,也有充满乐趣的创作与实践课程。偏理论性质的鉴赏课程与偏实践的创作课程,对于人类思维的启发是不同的。鉴赏美术作品可以使个体对美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而进行美术实践与创作则使个体直接获得并积累创造美的经验。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美术有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点、线、面、色、肌理与质感等等。这些语言的组合会产生美或丑,实践与创作类的美术课要求个体按照美的规律,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如果说理论课程学得好,是知道了美术造型语言法则的话,那么,实践与创作课程则是个体学习运用语言法则去表达。在美术教育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美术语言的法则,其次便要能运用法则表达自我、相互交流,这便如我们学英语时的“听力”与“口语”的差别一样,鉴赏类的理论课程训练个体的艺术“听力”,而实践类的美术课则训练个体的艺术“表达”能力。

艺术表达能力会逐步累积,并能形成个体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美术基础的人在家居、着装等方面的审美总是高人一筹。相比之下,我们也常常见到另一种现象:有的人知识渊博、学养丰厚,可在生活中他们却常常缺乏美感,家庭装修、家具配置乃至穿衣这种日常事情,总是难以显示出和他本人的身份素养相称的鉴赏力,这些人中也不乏精通艺术史知识的学者。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因为个体缺乏审美经验,个体认识美的能力再高也不能替代创造美的能力,因为缺乏运用造型语言表达的能力,导致个体无法在生活中实践对于美的体验,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反过来,那么能在生活中熟练驾驭艺术语言来创造美的人,并不见得就一定有着很高艺术修养,他们只是掌握了艺术语言的一些秘密而已,画家、雕塑家,就连服装店的小老板因为精通服装艺术语言都能创造出美。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我国在展开多年的公共美术教育之后,国民的审美能力依然差强人意的原因。直到今天,在一个普通个体的生活中,因为环境的缘故,能够接受艺术鉴赏教育的时候不多,而能够进行艺术实践的机会就更少了。在我们的高校教育中,也存在这一现象。尽管为了落实新美育观,各高校均已开设公共选修性质的艺术课程,而且也通常要求学生必修至少一门此类课程,但这样的要求是否就能够实现目标呢?以中国顶级学府为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培养方案中,艺术与审美系列课程包含在通识课程中(另两个模块为专业课程和任选课程),其中所开设出来的艺术与审美课程均为理论课:中外艺术史、艺术史导论、西方古典音乐文化、外国美术史。北京大学通选课e类提供给学生选择的也同样是艺术理论课程。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在公共美术教育这一块都没有提供实践课,这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提供,而是课程设计者没有想到,要实现公共美术教育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因此,我国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实际上一直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只有不能保证质量的理论课,而且我们认为学生们上完这种课后就具备了艺术审美的能力。事实证明,如果理论课不能通过实践课加以巩固,那么学生的审美经验就不能转化为执行能力,也不能通过实践加以强化这种审美经验,美育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当美术教育的改革在中小学已经开展多年的时候,我国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应该加以反思。高校教育改革应该从总体出发,从根本出发,认清每一项教育内容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制订相应的教育措施。目前我们看到的高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雷同的,尤其在公共教育这一块,根本没有个体的特色,这便是我国高校的问题所在。教育的目标相同,而达到的途径应该有很多条,为什么我国的高校在全世界缺乏竞争力?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我们缺少自己有特色的途径。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也应该从美术教育的目标出发,依据自身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设计各高校的特色课程体系,真正将美术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小学生美术常识篇3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创新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教育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其中,小学美术课的创新教育是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应运而生的,因此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注重创新和探索,给小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学习环境。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具体谈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创新教育。

一、多渠道获取教学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在传播。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成果都在逐步出现,这也使信息收集更加方便。小学美术教师要准确、及时地获取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观念,使美术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美术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储备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才能够在教学中触发新的灵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比如互联网、图书馆、电视、报纸、杂质、书店等。对此,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去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小学生喜欢看电视,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回家以后观看一些趣味绘画或者手工制作方面的节目。这样既满足了小学生看电视的需求,又能够使小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收获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小学生自身的成长。其实,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完善体验过程的前提下,实现高效课堂和创新课堂的目标。

二、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适应时展

要想在教学中创新,要想使小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美术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够在教学时向学生传达新颖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许多小学美术教师具备过硬的绘画技术,但是在教学上却思想落后,教学单一枯燥,使小学生不愿意在美术课堂上发挥优势,主动学习。新形势下,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意识到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化的社会了,必须大胆创新教学过程,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教师的言谈举止和道德素养,所以,美术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运用情感激励的方式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小学生树立榜样。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美术教师要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普遍应用,给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便利。因此,美术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更加活跃和生动,让小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三、美术教学要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美术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增加生活化的互动与实践,促进小学生形成创新能力。通常,小学美术教学都是由美术教师先画出范画,然后学生进行模仿绘画,最终学生画出来的作品都是相似的,毫无创新可言。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适当增加生活中的例子,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比如要教学生画小狗的时候,我会让小学生提前观察自己家里或者邻居家里的小狗,对小狗的外形有个感性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上让小学生凭借自己的印象先去绘画。因为学生观察的小狗各不相同,如有的学生观察的是沙皮犬,有的学生观察的是藏獒,有的学生观察的是普通的柴犬,所以学生画出来的小狗也是千差万别的。当学生绘画出现困难的时候再由美术教师进行详细的逐一指导,这样学生画出来的小狗就会非常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符合现代化美术教学的要求,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生活中还有许多对小学美术教学有帮助的资源,需要美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训练创新思维

美术创新教育需要积极的课堂氛围,小学生要勇于探索,教师要注重引导。一堂高效的美术课并不是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小学生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活泼爱动,喜欢新鲜事物,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美术,提高对美术的重视程度。同时,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也是值得关注的。如果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美术课,那么这堂美术课就没办法发挥真正的作用。美术教师应该经常与小学生互动交流,在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不出现差别对待的现象,给予小学生公平的待遇。美术教师还应该积极地训练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实现创新教育做铺垫。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有很多,在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是对美术教学有帮助的策略都是值得推广的。我经常运用的方法是游戏教学法。比如教学生画人物表情的时候,我会先让四名学生站在讲台上,分别做出喜、怒、哀、乐的表情。然后,我让小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各种表情,画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物表情。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新进行目标定位

小学生美术常识篇4

一、引言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程度有限和特定的年龄阶段,美术教师作为启蒙阶段的教师,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地道性、流利性、清晰性、准确性和示范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能够对课堂教学高效性予以保障,对学生良好美术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笔者教学过程的了解发现,现如今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非常多的教学语言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过多、过长等教学语言。小学美术教师长时间运用低效和无意义的教学语言,会导致学生困惑的增多,甚至会多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热性有所挫伤。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界??教师专业化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教学语言素养。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显得更加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对学生间的互动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予以着重了解,对自身语言的规范性和不足之处很少主动予以反思。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小学美术教师基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能够帮助改进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语言的措施。

二、增加课堂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风格之一,小学美术教师幽默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认知活动更加快乐,学习创作的情绪更加饱满,而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和和谐。由此可可以看出,幽默的教学语言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小学美术课通常都安排的比较靠后,学生经过几节课的学习之后多少都会出现一丝丝疲惫感。如果教师依然运用死板和严肃的教学语言,难免会导致学生出现反感情绪,学生的困惑反倒有所增加。所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幽默轻松的教学语言。在幽默风趣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很容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改正方向也很明确。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诙谐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充满了欢笑,学生在趣味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顿悟。

三、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建立艺术课堂语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生活和美术课程紧密关联着重予以强调,生活中的经验非常丰富,并不需要去博物馆看展览才叫艺术经验,并不只是去音乐厅才能看戏和听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日常生活中的野草野花都能够在美术课堂上,经过学生的精心摘剪和布置,教师能够运用通熟易懂的美术形式语言对学生予以指导,让教学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实践。日常杂乱的野草野花在学生的操作下变得具有美感和秩序。小学美术教学中,师生的对话的语言和艺术并非独立的,是社会生活方式的纠缠。所以说,学生通过日常经验和艺术经验搭建的对话桥梁,能够进行主动探究、实际联系和多元化的对话情景学习。

小学生美术常识篇5

【关键词】美育;美术教学;策略

美育教育可以让人们正确的看待周围的现象和事物,促使人们自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能够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数学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美育教育观

美育简称为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学教育,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很多小学美术教师忽视了美育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把美术教学当成简单的讲解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绘画技能的课程,忽视了学生美感和情感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美术素养不高[1]。作为一门艺术,美术具有鲜明的审美性和情感性,一副优秀的绘画作品,不仅能够带给人审美享受,而且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其审美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积极作用,合理开展美育教育,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作为美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美术教材中蕴藏着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正确对待美术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万绿丛中一点红》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浏览一下教材中的几幅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到不同颜色的搭配效果,让学生深入了解颜色搭配的重要性,具有搭配颜色的能力,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2]。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鱼儿的游戏》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展示鱼的图片、视频,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多种多样、形形的鱼,了解鱼的外形美、动作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指出最美的一条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善于观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且,美术源于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术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的特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3]。例如,在学习《校园里的花》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花,让学生描述出花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并且说一说喜欢它的原因,然后,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拿出几幅花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绘画,描绘出生活中的美,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美学因素,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例如,在讲解《天然的斑纹》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图片中的美,让学生放学后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品,如果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共同欣赏,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四、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美

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能够创造美,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好累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创造出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变废为宝》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撕纸游颍让小学生把用过的纸张,撕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以充分发散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水平[4]。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收集火柴梗、可乐罐、鸡蛋壳等,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火柴梗搭做一架小桥,把可乐罐做成一个花篮,把鸡蛋壳做成一个玩偶等,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观念,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实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特点,合理渗透审美教育,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美育教育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陆惠芳.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养[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C],2014:5.

[2]巩凤霞.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216.

小学生美术常识篇6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水平。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当前我国许多小学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有的甚至是从其他岗位上调来的,这样使得小学美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绘画艺术技巧,不能够增强学生的绘画创作和创新能力。第二,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许多小学教师由于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常常牺牲学生的美术课堂来讲解其他文化课程,占科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使得小学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达到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尤其是在当前小学升初中的激烈竞争下,许多学校为了赢得更好的荣誉而取消美术课程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第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有许多小学虽然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从而影响到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欣赏一些美术作品,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动手实践空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进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

2.小学美术教育中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2.1丰富教学课堂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带领学生玩游戏,要不然就是让孩子们上自习,这样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不利于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思考、敢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心目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发动学生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发现美术视界的奥秘,让他们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大公鸡时,就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来了解公鸡的模样,在向孩子们展现公鸡不同形态的过程中,使他们对公鸡有一定的印象,在画画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以及心目中的公鸡形象画出来。这样的画画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的过程,让他们敢于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的事物形象,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

2.2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用画笔来绘画,这样就会约束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达到现代绘画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孩子们画大树时,就可以采用吸管吹的方法,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颜料用吸管吹出大树的形状。孩子们在看到这样的绘画方式时一般都比较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绘画创新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2.3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

小学生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美术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美术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差异性,结合孩子们不同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美术,掌握更多的美术学习技巧。除此之外,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还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美术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3.总结

小学生美术常识篇7

由于很多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都对美术教育比较淡漠,完全忽视了美术对学生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在学生的意识里,美术课程无非是可有可无的副科,从而导致学校,家长,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存在误区,美术教育,美术课程并不是不重要,而是相当重要,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所有学科都无法替代,但当前美术教育的实施与我们想象的差距还非常大,尤其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整个美术教育是严重缺失的,经调查发现美术教育在乡镇小学是非常薄弱的,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现如今乡镇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也体现在教育氛围的差异上,而教育氛围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氛围几个方面,就美术教学情况来看,城市学生基本上都能受到较为正规的美术教育,而校外的各种美术辅导班也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除了在学校内可以接受美术教育之外在校外也能对自己的美术课程打下好的基础,在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下,城市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对美术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可乡镇小学一般第一课堂都无法得到保证,在教育环境,教学条件以及对美术课程长期不重视的影响下,就更谈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

从上层领导到基层教师,从家长对学生本人,都存在着重智育、德育轻视美育的情况,把重心放在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辅助作用。许多学校美术课的开设不完整,随意性很强,有的即便开设了也不能正常上课,多数家长对美育更是一点都不了解,认为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美术似乎与考大学无关,学不学都无所谓,开这些课反而会耽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时间,影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影响自己孩子的“升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我们美术教师自己要先重视,再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渗透到学生以及家长的意识中。

对那些痴迷于美术的学生而言,天真的以为在家里就能拥有一方学习美术的净土,可刚刚拿起画笔,就听到家长严厉的呵斥:“有时间不好好学习,搞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你还想成画家不成?”“咔嚓”画笔连同学生的“美梦”,一同被扔进万丈深渊。

2.美术师资匮乏与浪费并存。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有些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甚至还有临时代课教师,他们都极少经历美术教育培训,就是这些教师也被安排上了美术课程,教师的错误指导和引领使学生对美术课程变得更加淡漠了,农村小学真正开设美术课程的也寥寥无几,即便是课程表上有美术课程的安排,这也只不过是用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其实际上是由来上语文课和数学课等要统考的课的。

我从师范美术专业毕业,现在以小学美术教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时,我觉得农村乡镇小学的美术教育工作的正规开展实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很多小学美术师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又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师资严重浪费。

试想没有一个合格的师资队伍,如何让才能实现美术教育教学的正常化呢?所以如何把这部分教师留出来,稳定下来应引起我们教育部门的重视。

3.美术教学对育人环境、教学条件、教学用具等因素的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多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都有美术教师,但学校没有配置专门的画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就是示范也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罢了,根本就没有起到示范作用,比如画中国画没有宣纸,没有国画颜料,甚至没有画笔,学生无法领会到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和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了。美术教学就是直观教学,需教师亲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乡镇小学美术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领导意识,改变教育观念。应提升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领导方式,这样方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改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合理投入的现状。应较强乡镇小学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加大对乡镇小学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并配备美术专业师资及专业师资的合理利用,这样才可以缩小城乡与偏远山区的教育差距。同时要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学器材不足的问题。

3.加强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决策进行评价。建立学生美术成长档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美术的掌握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各类美术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和学生美术素质的提升。

小学生美术常识篇8

小学美术环境教育就是指美术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美术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它还需要大自然的帮助,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感悟美术知识。小学美术环境教学有自身的教学原则,

(1)渗透原则,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去探索美术知识,渗透性教学给美术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多方便,很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学习小学美术知识。

(2)地域性原则,环境教学给小学美术教学的帮助很多,而且环境对学生的创作影响很深远,小学美术教学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可是教育的环境是一个不定向因素,它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影响,学生也会对美术有不一样的感悟。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多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环境,感悟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有效性。

(3)创造和审美原则,小学美术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这两个能力相互协作,密不可分,因为在教师授课时,引导学生观赏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进行品评,相信学生在不断地鉴赏过程中审美能力会不断提升,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提高美术创造能力。

(4)主体主导的原则,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教学环境,把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自如地在课堂里发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追求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气氛。

二、加强环境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紧密结合

小学生美术常识篇9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研究对策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基石,而美术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可是因为目前学校中存在的重文化轻艺体的情况,相关的教学工作被严重的忽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许多小学生缺失了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热情偏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职教师员工要不留余力的提升课堂质量,尊重讲台、对学生负责到底,打造出让学生学的开心放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艺术本身的魅力,自发的通过各种方式对艺术进行了解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衷的爱上美术。

一、美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

加强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有研究显示在欣赏完合适的美术作品后,人的大脑会变的比平常更加活跃,在欣赏完艺术作品后,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效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1]。例如冀教版的小学美术中有一个知识点,关于水墨人物画的欣赏,这一章节的关键不是在于要求学生对于水墨画的技巧和如何鉴赏又了解,而是在教学生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激发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的艺术的兴趣。课堂开始教师在讲解水墨画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穿插有趣的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单纯的对于水墨画知识和历史介绍是枯燥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水墨画相关的趣闻和故事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还能保证教学范围更加的轻松愉快。同时有教授文化课程的老师反应,在上完关于水墨画技巧的课程后,大部分学生对涉及古代文化的课程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兴趣[3]。

二、改变教学方向,注重兴趣培养

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只能在美术的某一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而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依靠学校提供的美术课程时间来学习美术并取得成就显然是不合理,同时由于各地区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不同,导致各地区的美术教育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相关的教育者对于学校美术的教育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2]。实际上,学校设立的美术课程并不需要让学生成为专业的美术相关工作者,当然更不能理解为美术课程就是花时间给学生看些著名的美术作品。学生和老师对于美术作品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学生的身体发育并不完全,并不能很好的控制美术相关道具,所以学生的作品往往不能对美术相关技巧有着过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将着重点放在通过美术作品抒发情感,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还有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相关的意义。技巧和相关知识的积累可能会随着年岁增长日渐增加,而对美术的兴趣却是越早激发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冀教版的小学美术有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是关于石雕艺术,在教材的这个章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次相关的创作显然是不合理的,学生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不足以支撑其完成石雕这样的美术创作,所以着重点应该放在通过作品发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和发现并理解作品背后具备的意义,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石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通过发现并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情感有效的记下忆了许多知名的石雕作品。如果要求学生强行去记忆石雕的相关知识,带来的后果无非是看过后就忘记了的应付式学习,这无疑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三、化被动教学为引导兴趣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吸收相关知识才是老师的工作。当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生活中,也开始有意识的学习相关知识就是教学的成果。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意味着课堂有老师掌控,主动权却交给了学生,老师在这种课堂上要做的不是给学生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充当一个引导者,把控课堂的大方向,及时给出合适的提醒或指导,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给予了学生自己对艺术进行思考的机会。例如冀教版的小学美术有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是关于迷宫,内容设计和迷宫联系紧密,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非常合适且有趣的内容,所以开始上课时,老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甚至刻意对于迷宫的定义也说的比较迷糊,就是为了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迷宫的意义很形象,课堂上有的学生画出来非常复杂的迷宫,有的学生画出了有小鸟小狗等可爱小动物的迷宫,有的学生设计出来了整体像一条鱼的迷宫,整个过程老师基本没有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这样的“放养”却让学生发挥出了自己的天性,也激发了对于美术的兴趣。

四、结语

实现我国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美术的意义不应该只在于为孩子培养一门特长,而是让孩子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全方面的发张自身基本素质。而作为一名中小学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做到教学环境更加的轻松活泼,上课时让学生明白严肃认真的对待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4]。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每一个人都能体会美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邹莉.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19(31):22.

[2]王敏.基于学习兴趣激发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路径[J].试题与研究,2019(28):51.

[3]张野.水墨含情,艺术生韵———小学美术水墨教学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19(09):7.

小学生美术常识篇10

民间美术功能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美术的功能

关于美术的功能古人早有论述,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左传》中指出:“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葛路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中讲:“《左传》的这段夏朝‘铸鼎象物’的记载,我们可以看作是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代表理论。‘使民知神奸’说的是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1]南齐谢赫在《画品》中讲:“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2]南朝时期宋王微在《叙画》中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1]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言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非繇述作”,可以“鉴戒贤愚,怡悦性情”[3]。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美术的功能进行了阐释。在现代,前苏联美学家卡冈在他的《美学教程》中把美术的功能分为交往功能、启蒙功能、教育功能、享乐功能。还有人指出,美术具有情感或情绪的宣泄功能、精神慰藉功能、心理医疗功能等。作为上层建筑的美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即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二、民间美术的功能及其特殊性

作为生长、发展于传统民间社会的民间美术,是下层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下层民间文化的一般内涵和性质,从而与对应于上层文化的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具有不同的艺术旨趣和风格面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众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等,蕴涵着当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民众的生活与民间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民间美术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从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来看,民间美术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性需求,而且它还进入到了民众的精神性需求领域,具有为民众提供物质性的实用功能和精神性的审美功能,并且还具有承载和传承民间文化的文化功能。笔者认为,从民间美术的本质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来看,民间美术不仅具有美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而且还具有其特殊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民间美术的这五大功能是互相联系、整体统一的,它全面作用于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中。

1.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

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是通过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形象感知得来的,不同的民间美术样式可以让民众认识到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和精神需求。“在民间美术中,某种形象的某种特定组合,表达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民俗场合,都是事先约定好了的,世世代代就按那个先于意识的规定来做。”[4]民间美术经久不变的程式性造型语言特征,推动了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得以体现。在原始农耕时代,民众虽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可以通过民间美术的程式化特征认识到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

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民众的伦理道德教化上。民间美术受中国民间文化中伦理道德大格局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对情感的倾诉方面。民间美术在题材的选取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经常借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和戏曲等题材内容宣扬忠孝节义、侠肝义胆,表彰先烈圣贤。这类题材的民间美术作品将道德教化融于审美娱乐中,是宣传伦理道德的重要外在形式。农耕社会时期农村的大部分民众就在这种传统的节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民间美术也在悄然发挥着它的教育功能。

3.民间美术的审美功能

民间美术作为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审美品格。民间美术那单纯且朴素的艺术风格、淳朴且率真的艺术语言是其独树一帜的审美品格和永恒的魅力,这种质朴的风格不仅表现在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上,而且表现在创造主体朴实无华的人格上。只有心灵的纯真、朴实,才能物化为形式的质朴。民间美术的质朴之美,既是形式的、风格的,又是精神的、情感的。民间美术的审美观念是向善求真,只有“善”与“真”的结合才能达到“美”的标准,追求事物真、善、美的统一是民间美术的“大美”所在。

4.民间美术的生活功能

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充分体现了生活原型的特点,它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民众的生产生活,有时甚至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述。民间美术是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众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民间的巨宅陈设到生活的日常器具,从祭祀供奉的用品用具到游艺活动中的面具、道具,以及装点节日的年画、窗花,都是民间生活的缩影。这种生活特征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创造性必然随生活的需要和改善而不断进行变化。人类造物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是与人的生命原则和生命价值紧密相连的。民间美术的创造不仅忠实于这一原则而且把生命维系过程与造物活动相沟通,成为联系生活的重要方式,因而民间美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遍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凸显了民间美术的生活功能。

5.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

作为民间文化重要载体的民间美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即民间美术鲜明的延续性、传承性、集体性、模式化和地域性。悠久的农耕社会成就了民间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性质,也是民间美术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民间美术基本上保持了民间文化的特征,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精神,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民俗活动中,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的创作基础,因而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春节的年画、元宵节的灯彩、婚礼的喜字花、丧葬的纸扎、祝寿的花馍、定情的荷包等无不表现为精彩的民间美术形式,体现了不同民俗活动中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

三、民间美术的功能与小学美术教育

1.民间美术的功能契合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5]小学教育是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美术教育既要着重以美术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又要于学科教育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智育功能,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心灵手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培养创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首创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陶冶、教化、提升情感的功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与品格;充分发挥美术的情趣性和情感性特点,使学校在偏向严肃的理性的约束的学习生活中增添活泼的非理性的自由的情趣和活力,使学生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从而获得情感的平衡,使身心和情感得以健康发展和提高。美术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教育,即身体、心理、文化、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学习习惯和行为的培养。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中小学美术教育专家尹少淳先生指出:“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而是生活美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既然是生活美术教育,那么小学美术教育就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可接触到的生活环境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民间美术的功能恰恰契合了这一需求,可以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充教学内容。

2.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健康的个性人格

民族认同感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基本价值观和主体文化的归属感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得以绵延发展,民族文化稳定传承的不竭动力。民间美术是最能直接呈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多元文化纷繁交织和网络信息发达的读图时代,有必要通过民间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来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个体形成良好自我认同感,从而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心理学认为自我认同感是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定位、判断、信念和感受,当学生具备了健康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便会推动其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可以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信、具有同情心、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特色的创新精神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6]。民间美术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劳动群众是最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创作者,因而民间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之一。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古今中外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寻找艺术创新的艺术家比比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类的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肩负了功能与审美有机结合的使命,实现了其社会功能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为纯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源泉。

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形象思维的发展如果与民间美术联系起来,将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开辟一片崭新的领域。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将民间美术通过画笔、涂鸦、剪纸、泥塑等方式传递给儿童,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之下,还有助于小学生主动去认知和感受他们眼中的新奇事物;将民间美术中的美学规律传达给小学生,如造型语言上的循形、扭曲,色彩运用上的补色和冷暖等对比,外在构图形式上的对称与统一,不同视角的形态描绘、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也能够激发和实现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习惯,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

审美作为理解能力的一种,它除了以感觉为依托之外,还与人生体验、情感、想象和创造等认知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先天因素与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固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后天的培养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民间美术通常在满足现实生活需求之外也实现了对生活美的表现,它一方面承载了人民大众对美的最初的认知意识,一方面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理念,其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民间大众的审美意愿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标准,将征服、改造客观世界与憧憬圆满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于审美;民间美术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民大众对美的本质认识的一种最自然的感情流露形式。人们经过长久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审美心理调试,将真善美自然而然地统一在民间美术之中,民间美术所内含的稚拙、天真、自然等都和小学生的天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提高民间美术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提高民间美术功能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想发挥好民间美术的功能,教师首先要提高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妥善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审美起点和接受能力。

1.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原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主动性的体现。”[7]民间美术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尤其是那些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题材样式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持久的态度。教师要勤学习,多思考,与时俱进地结合新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小学生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动机来看,“主要与感情需要的内驱力有关,小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身获得一种内在的快乐”[5],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努力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进一步发挥民间美术的娱乐性特点。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民间美术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手制作作品、体验成功的愉悦感,提高学生的精神和生活品质。

2.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效教学应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民间美术的功能要想通过教学完满地发挥出来,首先必须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结合学生的情意、操作的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次不同文化区域内民间美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南、西北、东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间美术在当地是广大民众的审美取向、风土人情、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特征的具体呈现,这就要求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意结合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和题材,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只有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选择恰当的民间美术样式和众所周知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才能有利于民间美术功能的完美发挥。

3.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突出民间美术实用性

民间美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学习到的民间美术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所学知识和内容应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所学与所用相互贯通,从生活“实用”中学习,又能回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依据美术学习活动分类方式可以将小学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这四个领域民间美术都可以涉足其中。尤其在“设计・应用”这个领域,民间美术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可以为处于不同文化地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青少年学生、儿童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在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过程中有效地突出民间美术的功能,增强小学生细致观察、敏锐发现的能力,养成善于借鉴、敢于创新、勤于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4.增强教师的美术素养,开发民间美术的资源

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教师应该“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美术教师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良好素质、丰富学识与高度的专业能力对美术教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主体,为了合理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理论素养”[8],民间美术的功能能否发挥出来,与美术教师所掌握的民间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课程资源知识等密切相关。教师在业余时间要主动地去学习并掌握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更应该熟知本区域内的民间美术样式。“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行为表现,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供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策略,灵活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9]美术教师要主动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提升专业能力,增长教育智慧,开发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民间美术资源。

民间美术以图像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易被感知和接受的视觉形象,蕴涵并折射出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品格,充盈着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的多姿多彩生活空间。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和快速的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民间美术对于小学生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形成朴素的视觉文化意识和培养创造力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效用。民间美术可以补充当代小学生对朴素的风土人情美感的认识与体验,也能激发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因而,通过民间美术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总而言之,民间美术是小学美术教育重要的校外素材性课程资源,是一种隐性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民间美术功能的发挥,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和效率性的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小学美术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教学策略。

――――――――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5]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5.

[6]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尹少淳.中小学美术教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