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十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十篇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4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篇1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

新生儿常常出现的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对于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而病理性黄疸如果不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可引发胆红素脑病,急性期死亡率可达50%~70%;而存活的患者中也有80%左右将出现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如何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为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收集重庆市长寿区妇幼保健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共163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其中男87例,女76例,早产儿5例,年龄在1~42d,其中142例年龄在1~28d,平均13d;所有患儿均符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其中胆红素生成过多患儿89例,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患儿48例,胆汁排泄障碍患儿26例。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如下[2]: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天上升超过85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1.2治疗方法:对于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患儿予以药物治疗结合光疗治疗,本组中有138例患儿达到光疗的指征,采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每天间断照射8~12h,注意使用眼罩保护眼睛,对患儿生殖器也使用黑布遮盖保护。在光疗的同时针对黄疸病因给予抗感染、抗溶血等药物治疗。本组25例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患儿不适用光疗法,予茵栀黄口服液同时合用门冬氨酸钾镁针等保肝,退黄治疗,密切监测患儿血清胆红素波动情况[3]。

2结果

2.1疗效标准:根据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将疗效分为:①治愈:皮肤黏膜黄染消退,且不再重复出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85μmol/L,无其他并发症;②好转:皮肤黏膜黄染减轻,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在85~221μmol/L之间,无其他并发症;③无效:皮肤黏膜黄染无明显变化或减轻后再次出现黄染,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仍>221μmol/L。

2.2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本组患儿中,适用光疗的138例患儿治愈87例占63.0%,好转42例占30.4%,无效9例占6.5%;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25例患儿中,治愈10例占40%,好转9例占36%,无效6例占24%。总体治愈97例,好转51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0.8%。

3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症状,其中大部分属于生理性黄疸,临床只需观察即可,不需要特殊治疗。然而,有相当一部分黄疸表现为持续时间长、血清胆红素含量高等特点,属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多数表现为间接胆红素升高,若治疗不及时胆红素可沉积于大脑引起胆红素脑病,此外还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肝功能等,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甚至可能导致新生儿死亡,因此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早诊断,早期治疗。

针对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包括白蛋白、激素等,近年来临床强调综合治疗,常使用如微生态制剂、思密达、茵栀黄口服液等,增加胆红素的排泄从而达到退黄的目的;②光疗,是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常用方法,针对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患儿,其作用机制在于蓝光对胆红素的异构化作用,主要使用蓝光箱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眼睛、生殖器等的保护;③换血疗法,可以移去患儿体内抗体和红细胞,有效的减轻溶血,适用于有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患儿,但换血容易导致感染、肠坏死等多种并发症;④其他疗法,如近年兴起的基因疗法等[4]。

由于引起本病的病因较复杂,对于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在使用药物或光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如对于感染引起的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对于溶血引起的则要抑制溶血等,去除病因加强护理,同时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及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特别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溶血或影响肝功能的药物。此外,有文献报道部分患儿因家长警惕性不高,健康知识不足,导致治疗不及时,引起多种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应加强对新生儿家长的宣传教育,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皮肤粘膜黄染,因及时入院诊治。总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于新生儿常见病,临床上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临床医生应该针对每个患儿的情况如症状,病因等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4参考文献

[1]陈克正,张喆.足月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脑病的关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3):162.

[2]沈晓明.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6.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篇2

关键词: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75-0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黄疸多数是由于血清中游离的胆红素异常增高导致,为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观察到的新生儿表现为黄疸多为暂时性,经过一段时间经护理后即可以自愈。为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病理性黄疸是其中关键步骤。

1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科确诊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48例,男64例,女84例。年龄1~35d,平均13d。

1.2诊断标准:分级诊断: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头面躯干均有不同程度黄染区分布,小便颜色异常。对于血清总胆红素标准,按照其出生时长不同,分为3组:①出生时长大于72h的足月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红素427.5~513.0μmol/L,依照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多少,适时干预。②小于72h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在24h以内达到171.0μmol/L,48h达到256.5μmol/L,72h以内达到307.8μmol/L。视儿童具体病情进行干预。③鉴于早产儿特殊情况,依照体格、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以血清总胆红素171.0~205.1μmol/L,为干预标准。传统诊断标准:血清总胆红素高于256.5μmol/L,有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出生时长和血清总胆红素是其中的有效依据[1],但是各个族群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较大,具体数据有待具体化[2]。

1.3治疗:蓝光照射治疗,以无菌新生儿黄疸治疗箱放置患儿,以黑色布料保护患儿眼部、会阴和阴囊等敏感脆弱部位,暴露其他部位皮肤接受照射。以425mU~475mU波长蓝光连续照射,12h/天,治疗时间依照病情3~5天不等。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黄疸一般治疗药物:保肝退黄剂、胆红素肝酶诱导剂。

1.4疗效评价:按照不同出生时长,主要以临床症状、血清胆红素来判断疗效。痊愈:经总照射时长48h以下的短时间的疗,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皮肤黄染明显消退,小便颜色正常。显效:经总照射时长48~72h长时间的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皮肤黄染消退,小便基本正常。好转:经总照射时长48~72h长时间的治疗,血清胆红素有一定程度下降,皮肤黄染有大片消退,小便颜色稍微好转。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未见下降,黄染小便未有明显改变,出现胆红素脑病病征。

1.5分组: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组74例,一组以分级诊断为标准,另一组以传统诊断为标准。观察其不良反应及总体治疗效果。

2结果

经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痊愈者95例,显著则会27例,有效者15例,无效者11例。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在我国新生儿发病率为21.72%[3]。结合型胆红素被还原成尿胆原需要肠道细菌辅助[4],新生儿由于其机体各项功能不完善,肠内细菌未形成菌群。结合胆红素在葡萄糖醛酸苷酶促进下,很快分解形成未结合胆红素,并在肠道被吸收入血。由于新生儿肝脏器官功能和肝细胞发育并不完善,胆红素可以继续进入全身血循环。当胆红素通过新生儿并不完善的血脑屏障,将会导致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以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及早干预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胆红素流经皮肤时,利用胆红素可以吸收光线的特性,以波长425mU~475mU人工光源产生的光线照射,可以使可使未结合胆红素发生异构,产生具有较好水溶性的异构体,通过胆汁排泄途径或肾排泄,降低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在治疗过程中,持续的光线照射对新生儿各方面产生影响。产生以湿疹、腹泻、发热、血钙降低、黄素缺乏和青铜症等不良反应。目前认为补充水分,防止体液过多失去,补充核黄素、钙剂、维生素等,可以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现异常肤色变化立即停止。分级诊断和传统诊断,虽然其治疗效果相同,但是明显可见分级诊断后治疗,其不良反应明显较少。

综上所述,使用蓝光照射治疗方法,同时帮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可以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黄疸。使用分级诊断标准,结合一般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KerenR,LuanX,FriedmanS,eta1.acomparisonofalternativerisk-assessmentstrategiesforpredictingsignificantneonatalhyperbilirubinemiaintermandnear-terminfants.pediatrics,2008,121(1):170~179

[2]刘义.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干预[J].中华儿科杂志,2001.6:39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篇3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静脉血;经皮胆红素测定仪

[中图分类号]R2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053-0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之一,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引起新生儿脑部损伤。准确判断黄疸程度有利于区别新生儿黄疸为生理性或病理性。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查血清胆红素。静脉抽血测总胆红素,虽说可作准确诊断,但对新生儿来说,抽血属于有创操作,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且家长不易接受,操作不当又易使标本溶血影响结果测定,为了解经皮测总胆红素与静脉血所测的值之间有无差别。为此,我们对本院出生的34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同时用两种方法分别给予监测,以探讨经皮测胆仪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出生的顺产正常儿348例,其中男172例,女176例,其中足月儿241例,早产儿107例,体重1000-2499g77例,体重2500-3999g250例,体重≥4000g21例,无RH及aBo溶血症,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黄染,5-6天血清胆红素浓度>205.2umol/L。

1.2诊断标准经皮黄疸测试仪测定:出生24h内足月儿测定值≥16,早产儿≥18,出生48h内足月儿测定值≥20,早产儿≥18,出生72h以后足月儿测定值≥24,早产儿≥26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1.3测量方法采用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所生产的JH20-1B型经皮黄疸测试仪,此测试仪是运用皮下组织中胆红素及皮下组织的血红蛋白光波波长分别出现吸收峰值及吸收值相等的特征,运用光纤技术、光电技术及数据处理进行经皮胆红素值测量,我们由专人每天定时对高胆红素血症儿进行测定,直至胆红素消退。首次测试时要先校正测试仪,操作是将经皮黄疸测试仪充电使之对准白色和黄色标准片,轻按一下,其指数显示为0和20±1即是标准范围。测试时仪器探头放在婴幼儿胸部或前额位置,探头垂直并完全接触皮肤,与皮肤无间隙,并在同一位置上测2次-3次,取其平均值。在经皮测总胆红素的同时,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采用上海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总胆红素以资对照。

1.4判断标准血清胆红素测定:足月儿出生24h内血清胆红素>102.6umol/L,出生48h内血清胆红素>153.9umol/L,出生72h后血清胆红素>220.6umol/L,早产儿出生24h内血清胆红素>136.8umol/L,出生48h内血清胆红素>205.2umol/L,出生72h后血清胆红素>256.5umol/L,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结果

2.1均衡性检验高胆红素血症组与非高胆红素血症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衡,各组p值均大于0.05,见表1。

表1两组均衡性试验结果

2.2经皮胆红素测定与血清胆红素测定比较经血清胆红素测定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共128例,经皮胆红素测定诊断112例,漏诊16例,误诊32例,见表2。

表2经皮胆红素测定与血清胆红素测定比较

2.3评价指标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7%,漏诊率为12.5%,误诊率为13.4%。患病率为36.4%,约登指数为0.74,阳性预告值为78.9%,阴性预告值为92.5%,阳性似然比为6.53,阴性似然比为0.14,准确率为86.9%。

3讨论新生儿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而胆红素的生成主要是因为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骨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分解为胆红素,胆红素在体内主要能过肝肠循环,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随肾脏排出,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一般在2d-3d开始,4d-5d最明显,10d-14d消退,早产儿可延迟,患儿无其他临床症状。病理性黄疸是指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包括黄疸出现早,一般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256.5μmol/L(12mg/dl-15mg/dl);黄疸发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并进行性加重;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若不及时适当的干预,有可能并发胆红素中毒性脑病,而致死或致残。因此,如何鉴别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除了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黄染的范围、黄疸出现及消退的时间外,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抽血做检验,但要确切的了解黄疸的消退及增长的情况,就要动态监测胆红素的变化,但作为新生儿来说,反复的抽血对孩子损伤比较大,而且对于许多年轻护士来说,新生儿抽血技术不易很快掌握,因此,在许多基层医院,缺乏相应的实验室条件,许多医生只能凭肉眼观察,以及患儿喂养的奶量,大便的次数,尿液的颜色,来判断黄疸的消长情况,无法准确的监测胆红素值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经皮测胆仪,这种方法无需抽血,无疼痛,易于接受,但它只能初筛测总胆红素的值,对怀疑有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需进一步确诊时应抽静脉血做进一步的检测,所以经皮黄疸测试仪可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初筛手段。

肉眼观察黄疸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室内光照的强弱、贫血或多血貌、新生儿哭吵以及观察者的临床经验等。新生儿哭吵或多血貌时,皮肤变红,目测易估计血清胆红素浓度偏低,而贫血时皮肤苍黄,目测易估计偏高。按本组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7%,漏诊率为12.5%,误诊率为13.4%。患病率为36.4%,约登指数为0.74,阳性预告值为78.9%,阴性预告值为92.5%,阳性似然比为6.53,阴性似然比为0.14,准确率为86.9%。对怀疑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要做到尽可能的不漏诊,而且要保证阴性预告值的可靠性,本组灵敏度为87.5%,阴性预告值为92.5%,能够较好的反映患儿实际的血清胆红素值。阳性似然比为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其值愈大愈好,表明阳性结果的正确率高,受检对象的患病概率高,阴性似然比为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其值愈小愈好,表明患病可能性愈小,阴性结果正确率愈高,本组阳性似然比与阴性似然比分别为6.53,0.14,说明本组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28.

[2]DeVriesLs,LaryS,wbitelavaG,etal.RelationshipofserumBilirubinlevelsandbearingimpairmentinnewborninfants[J].earlyHumDev,1987,15:269.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母乳性黄疸;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3-0029-01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惯用的治疗方法是停止母乳喂养改用处方奶或住院光疗。本院从2007年5月~2010年5月,用茵栀黄联合思密达在门诊不停母乳喂养的情况下治疗母乳性黄疸8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59例均为门诊患儿,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1]拟定。除外溶血、败血症、甲低、乙肝、有家族性黄疸史及药物因素等,而一般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的母乳喂养儿,生理黄疸期已过,胆红素持续高于生理性黄疸上限者诊断为母乳性黄疸。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例,男48例,女38例,对照组73例,男40例,女33例;就诊时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治疗组平均(287.36±73.83)umol/L,对照组平均(283.772±71.31)umol/L。2组患儿的喂养及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双鹤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次3mL,3次/日,思密达1g,3次/日,用温水调匀15mL喂服。对照组单服思密达每次1g,3次/日,用温水调匀15mL喂服,2组都不停喂母乳,也不加用其他治疗黄疸的药物和方法。上述方法治疗5d复查血清胆红素值。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显效:治疗5d后皮肤黄疸明显消退,测血清胆红素171.0umol/L。

2.2治疗结果见表1。

2.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22组显效时间比较见表2。

3讨论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之一,一般认为与胆红素肠肝循环和胆汁酸代谢有关[2]。有报告指出母乳性黄疸占母乳喂养儿的1%或更少。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数也随之增多。在我国光疗和中断母乳喂养仍是在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效而副作用小的方法,但需住院治疗,给门诊患儿带来不便,停喂母乳造成患儿消化功能紊乱,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同时造成母乳量明显减少,甚至不得不改为配方奶。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B-G0)有关,其能分解胆红素-葡萄醛酸脂链产生未结合胆红素从小肠吸收增加肠-肝循环。母乳性黄疸皮肤黄染色泽鲜明。中医辨证属阳黄,阳黄责之于湿热。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因而母乳性黄疸属湿热黄疸。茵栀黄口服液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其中茵陈、栀子、黄芩均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效,黄芩虽清热燥湿作用稍逊,因归大肠经,取其泻火解毒、通利大便及保肝利胆之功效,增加胆红素自便中排出。金银花有清热解毒作用从而加强方中清热利湿作用,更有效的达到退黄作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后,患儿排便增多明显,为避免造成肠道茵群失调,脱水,故加用思密达,思密达是一种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片层结构,其特殊结构使其有相关的表面积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并对消化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由于思密达口服后的肠道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并吸附了一些胆红素,从而阻碍胆红素的吸收,减少肠―肝循环,进而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效果。两者联用优势互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有效地保护小儿的胃肠功能,促进了胆红素的排泄,增强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篇5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0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辅以护理干预进行治疗。治疗结束时观察两组的患儿的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及治疗的有效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患儿的血清中胆红素含量的恢复较对照组患儿的快,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结果为观察组的有效率较好。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患儿的临床症状恢复的较快,无后遗症出现,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40-01

新生儿是指出生天数在28天内,新生儿容易发生新生儿黄疸,这是由于[1]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导致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增加,最终出现新生儿皮肤的黏膜及巩膜的黄染,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在出生后的2至3天出现,4至6天达到高峰,7至10天消退的为生理性的新生儿黄疸,病理性的新生儿黄疸为出生的24小时内出现黄疸,2至3周后黄疸的症状不但没有消退而且反而加重,或消失后又出现的。病理性的黄疸能够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果治疗不及时,可重者致患儿的死亡,轻者出现后遗症,如智力低下、听力下降等,目前主要的治疗的方法有药物的治疗、光照的治疗等,也有研究报道对新生儿黄疸的患儿进行护理方面的干预可以降低此病的发病率。本研究将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旨在观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现具体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2.1~2014.4在我院就诊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00例,其中男性患儿63例,女性患37例,年龄4天~22天岁不等,平均年龄(11.475.42)天。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儿,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都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进行常规的治疗及常规护理,常规治疗包括对患儿进行保暖,注意营养的充足,出现感染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纠正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纠正酸中毒,使用血浆及白蛋白进行静脉的输注,进行光照治疗。常规护理包括观察患儿黄疸的进展情况,注意患者有无出现并发症,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注意保护患儿的皮肤、臀部及脐部的清洁。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护理干预,按照患儿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的顺序对患儿进行抚触的护理,每天两次,每次持续15分钟至20分钟,进行的时间均在饮食后1消失左右;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注意室内的清洁及良好的通风,使室内的温度保持在24至27摄氏度之间,湿度在55%至66%之间;向患儿的家属介绍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的过程,方便家属的配合等。

1.3观察项目[2]:

治疗结束时观察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情况及血清中的胆红素的恢复情况、黄疸消失的时间。显效的指标是患儿的黄疸完全的消失;有效的指标是患儿的黄疸明显的消退,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在136微摩尔每升至171微摩尔每升;无效的指标是皮肤的黄染状态仍然存在,血清中胆红素的水平在205微摩尔每升以上。

1.4统计学:

运用SpSS17.0软件对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p

2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的患儿恢复的快,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3讨论

新生儿黄疸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增高,主要的原因[3]有:红细胞破坏的比较快。血红蛋白的降解随之增加,最终导致其代谢产物胆红素的增加,增加的胆红素可以进入脑细胞,严重的引起核黄疸,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肝脏的疾病如果导致其功能受到损伤,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最终引起新生儿黄疸;胆管的阻塞也能引起胆红素的排泄不畅,导致胆红素在肝细胞或胆道内淤积,最终产生黄疸。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的患儿恢复的快,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能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患儿的出院时间也缩短,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在临床的工作中积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月蓉,欧毅敏.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6(2):1415-1416.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篇6

【关键词】 黄疸; 新生儿; 配方奶; 干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85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近年来,由于食品使用激素、农药、添加剂等,母亲孕期不合理饮食,母婴同室对新生儿黄疸的筛查力加强,新生儿分娩后3~4d,黄疸指数逐渐升高,笔者在母婴同室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新生儿黄疸处于10~12mg/dl时,给予合理的临床干预,可有效降低黄疸指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12月足月新生儿80例,体重2500~4000g,apgar评分8~10分,新生儿黄疸指数10~12mg/dl,母亲无基础疾病和合并症。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

1.2 正常胆红素诊断标准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

1.3 筛查原理 采用JH20-1B型经皮黄疸仪,每天专人将仪器探头前端面紧贴新生儿前额,轻轻按压,氙闪光灯发出的光线经探头外环的光导纤维导引到皮肤表面,并直射皮下。光波在皮肤反复散射与吸收,最终回到探头内环的光导纤维,通过计算450nm和550nm两种光波的光密度差异,得到经皮黄疸仪的测量值[2]。

1.4 方法 实验组添加配方奶早期干预,对照组以母乳为主日常护理。添加配方奶:当新生儿经皮黄疸指数达10~12mg/dl时,在喂母乳之后,给予国际或国内正规品牌1段配方牛奶40~60ml,小勺或杯喂哺,让新生儿有满足感,连续使用1~3d。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补充配方奶1、2、3d,黄疸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字2=3.84,p

3 讨论

新生儿出生最初几天由于多种原因,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指数逐渐升高,出生3~4d,黄疸指数峰值维持在10~12ml/dl居多,此时如处理不当,在一定的条件下,即有部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转变为病理性黄疸,从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实验组胆红素值10~12ml/dl时,添加配方奶1~3d,黄疸发生例数明显下降(p

对照组转诊例数明显高于实验组(p

总之,母婴同室经皮测新生儿黄疸已常规化,及时筛查出临界黄疸指数值,做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对降低新生儿黄疸,提高人口质量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亚军.新生儿胆红素经皮动态测试与早期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B):3-4.

[2]杨锡强.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3.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篇7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中药泡浴;晒太阳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做好预防及治疗工作很重要,笔者采用中药泡浴,晒太阳等方法预防新生儿黄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3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足月顺产后第二天出院的新生儿960例,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大于等于2000g,apar评分7~10分,外观无畸形,母亲健康,无乙肝病史,肝功能检测正常。

1.2方法

我院自2004年三月始实行顺产后产妇、婴儿无特殊情况,第二即可出院,第三天派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上门为产妇及新生儿服务,包括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日本“美能达”牌Jw-120)跟踪监测黄疸情况,分别取新生儿前额、胸前部为测定点,两者取平均值得tCD读数,每天监测一次,直至新生儿黄疸过高峰期,(即新生儿出生第6、7天)。

随机将新生儿分为四组,生后第三天起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中药泡浴法:(阴雨天多采用此法)中药(药物组成:茵陈50g,山栀子50g,如阴黄加生姜)煎水5000ml待至温水,泡浴15~20分钟,每天1~2次,共3~5天。②晒太阳法:上午及下午各直晒太阳(眼睛盖上眼罩,男婴保护好)半小时~1小时,平时放在光线充足处,冬天有条件的家庭可调至室温28~30度左右,尽量暴露皮肤,使皮肤与光线有直接的接触,多喂水,保持体内有足够的水分及足量多的小便。联合组:采用联合晒太阳及中药泡浴法。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四组在治疗前经测胆红素读数无明显差异。

1.3tCD读数诊断标准[1]

新生儿出生72小时,正常tCD读数为血清胆红素205-257umol/L;出生72小时,tCD读数血清胆红数257-291umol/L,诊断黄疸发生。若tCD读数超过标准上限,则回医院住新生儿科治疗。

2结果

2.1四组观察结果

所有采用中药泡浴及晒太阳未见任何副作用,四组间黄疸发生率及黄疸发生持续时间及黄疸住院率比较(经卡方检验和t检验)见表。

2.2中药泡浴

从上表可以看出,干预组与对照组间比较黄疸发生率、黄疸的持续时间及住院率有显著差异(p

3讨论及体会

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学“胎黄”范畴,主要原因是由于感受湿热,寒湿阻滞,淤积发黄,病机为脾胃湿邪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至发黄,中药茵陈是传统的退黄利胆的良药,山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泻肝利胆之功,两者合用更加强清热利湿退黄的效果,阴黄者(皮色黄而灰暗)为寒湿阻滞所致,需在上两药的基础上加生姜以温阳化湿而利胆退黄。中药泡浴治疗作用机制是根据新生儿的皮肤薄嫩,体表面积大,药物以透过皮肤吸收的生理特点。[2]

而使体内胆红素迅速排出体内。晒太阳是利用未结合胆红素在太阳光的作用下转化为异构iXae型,可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3],而中药也有很好的利尿作用,故此两者联用以防治新生儿黄疸可以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

新生儿高胆血素症若治疗不及时易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可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故需积极的预防和护理,我院由于实行了产后48小时若无特殊就可出院,随后由资深的护理人员上门跟踪护理,新生儿血胆红素的高峰期均在出院后发生,(一般在第2、3天开始出现,第5、6天为高峰期),一旦出现病理性黄疸,有部分家属由于知识的缺乏,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家属就很难动员他把新生儿送回医院治疗,这就对开展这项工作就造成很大的难度。中药泡浴加晒太阳不但经济、方便、有效且无毒付作用,比起口服药物更易于让家属接受,更适合推荐用于家庭。

参考文献

[1]丁国芳整理,新生儿黄疸干预摧荐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26(9),468-469.

[2]张素琴、顾卫等.退黄洗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5,L1C9:983-985.

[3]张淑琴、蔡宝萍.新生儿常见疾病诊疗手册.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篇8

关键词小儿梗阻性黄疸病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093

资料与方法

2007年以来收治梗阻性黄疸患儿15例,男5例,女10例。其中出生~3个月4例,4个月~3岁10例,4~6岁2例。导致梗阻性黄疸的原因:胆道闭锁5例,胆总管囊肿8例,胆道肿瘤2例。

临床表现:胆道闭锁患儿的黄疸皆在生后1~2周出现,呈持续性加重,粪便均呈持续灰白色,可触及肝肿大,明显变硬,其中收治1例8个月大的患儿,病程已达晚期,脾脏肿大,并出现凝血机制障碍及腹水。B超检查显示:胆囊扫描不清或虽可探及胆囊,但胆囊体积明显小于同龄儿,且哺乳前后胆囊体积无明显变化。

胆道肿瘤的患儿皆为晚期就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进行性加重,触诊肝大,腹部包块,均行B超检查示:胆总管壁肥厚,近端胆管扩张,管腔不光滑并见占位性病变。Ct检查示:病变部位胆管充盈缺损影像。

治疗方法:胆道闭锁患儿均争取诊断明确后即准备手术,术前积极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输入新鲜血液或血浆,给以足够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注射维生素K以增强其凝血机制,术前3日应用抗生素,手术采用肝管或胆总管与空肠作Roux-Y吻合术,其中对于1例不能吻合的病人术中解剖肝门区、切除纤维组织块后发现有胆汁溢出,行肝门空肠吻合术。

胆总管囊肿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囊肿切除、肝管空场Roux-en-Y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并发胆管炎,给予应用消炎利胆药物治疗,病情缓解,未再复发。考虑肠内容物经胆肠吻合口反流入胆管或肝内胆管。

胆道肿瘤的治疗采用手术切除,其中1例肿瘤局限,术中彻底切除已受累的肝外胆管,采用Roux-Y吻合术式重建胆道,术后配合使用放疗及化疗,随访1年,肿瘤无再发。另外1例肿瘤无法手术根治,施行姑息性手术,术中行胆道引流术。

讨论

小儿外科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的阻塞,引致胆汁的滞留不能排出,含结合胆红素的胆汁反流入血循环而引起的黄疸,需要手术治疗。除以上谈到的病因外,还包括有小儿胆石症、浓缩胆栓综合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与治疗成败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其黄疸一般是在出生后1~2周开始逐渐显露,黄疸呈持续性加深,粪便颜色逐渐变淡,最终呈陶土色。但病程较长者粪便又可变为淡黄色,应争取在患儿生后2个月左右行剖腹探查术。若待患儿3个月后再手术探查为时已晚,胆汁性肝硬化已形成,肝脏损害成为不可逆性,即便是手术治疗,也会因晚期并发症而预后不良。

胆总管囊肿症状出现年龄多在3岁左右,但出生几个月内就发病的也很多。腹痛、肿块和黄疸为本病的3个基本症状。B超诊断准确率可达95%左右。手术方式多采用囊肿切除、肝管空场Roux-en-Y吻合术。术中切除全部扩张的胆总管,上断端为总肝管,下断端至胆总管进入胰头部胰胆合流部以上的胆管部分。离断胆总管囊肿最大的危险是损伤囊肿后方移位的门静脉,故离断囊肿时越靠近十二指肠侧越好。此外,在分离囊肿后壁时止血钳应紧贴囊壁以防损伤门静脉。

浓缩胆栓综合征是由某些原因,如新生儿溶血性疾病、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引起新生儿胆汁浓缩、黏稠,胆汁栓滞于胆管系统,胆汁排出不畅,表现出梗阻性黄疸等症状。此病的B超检查显示:肝外胆管及胆囊为开放官腔图像,其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轻者无须特殊治疗,多可自愈。重者先采用内科治疗,即消炎、利胆、护肝,给予各种脂溶性维生素及中链三甘油酸盐改善营养。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行胆道冲洗术。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肝内、外胆管均受到侵犯的慢性炎症,病理表现为进行性胆管系统纤维性变,导致胆管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锁。患儿表现为慢性梗阻性黄疸,呈间歇性、进行性加重。B超检查表现肝大、肝内结构紊乱。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狭窄段近端胆管扩张。晚期病例可有脾大、腹水。本病倘若早期不及时治疗,可因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终将发生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昏迷而致死亡。但因本病胆管病变多较广泛,难以行胆管切开引流及胆肠吻合手术,迄今尚无理想的治疗,预后较差。

综上所述,新生儿和婴儿期的梗阻性黄疸以先天性胆道系统发育畸形为主,在较大儿童则为炎症、结石及寄生虫所致。梗阻性黄疸是一个临床症状,由一些不同的因素或疾病所引起。其根本治疗是针对引起黄疸的因素或原发病,应消除梗阻的病因,重建、疏通或恢复胆路,改善肝脏瘀胆状态。

参考文献

1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91-629.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篇9

【关键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诊治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aljaundiceofnewborn)严重者可致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复杂,为探讨其病因,进行及早干预,现将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5例选自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年龄1~28d,男51例,女34例;其中早产儿5例,足月儿80例;剖宫产64例,自然分娩21例,出现黄疸时间7d23例;胆红素生成过多者42例,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者27例,胆汁排泄障碍者16例。所有患儿入院时均表现为轻重不等的面目及周身皮肤黏膜黄染。

12诊断标准[2]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13检查方法入院后均予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包括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糖、C反应蛋白、电解质,根据情况予血培养、胸片、肝胆B超、toRCH全套、溶血全套等相关检查。

14病因围产因素28例,包括窒息、缺氧、低血糖、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胎膜早破、早产等;感染因素23例,包括肺炎、脐炎、尿布皮炎、败血症、脓疱疮、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多因素混合13例;母乳性黄疸8例;原因不明7例;新生儿溶血病6例。

15治疗方法本组患儿均给予光疗退黄、抗感染及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本组85例患儿均达光疗指征,血清胆红素>205~256μmol/L(12~15mg/dl),采用蓝光进行治疗,8~12h间断光疗即每天照射8~12h,停16~12h,注意保护双眼和生殖器,用黑布遮盖,若出现青铜症,停止光疗。胆红素下降到7mg/L以下即停止治疗。利用静脉推注丙种球蛋白抑制作用防止新生儿溶血,用量500mg/(kg・d);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其中有3例患儿血清胆红素≥342μmol/L(20mg/dl),在光疗的基础上给予碱化血液、白蛋白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

2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皮肤黏膜黄疸消退,无重复出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下降至85μmol/L以下;好转:皮肤黏膜黄疸程度减轻,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下降至85~221μmol/L之间;无效:皮肤黏膜黄疸程度无明显变化或减轻后复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仍在221μmol/L以上。本组85例患儿治疗3d后,治愈16例,有效5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6%。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大部分属于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特定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由多种因素引起,早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围产因素及溶血因素为主,晚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感染因素及为母乳性黄疸为主。围产期窒息缺氧可致酸中毒、低血糖、低体温可抑制肝酶活性,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及结合功能,使血清胆红素增高;窒息时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摄入不足,排便延迟,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摄入不足致葡萄糖不足,缺乏与胆红素结合的葡萄糖醛酸,可致黄疸加重;体内出血时引起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被破坏后所产生的胆红素被吸收而加重黄疸;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红细胞破坏增多使胆红素增多;剖宫产术中通过胎盘进入血液循环,胎儿肠蠕动减弱,胎便排出减少,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且引起红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剖宫产使胎儿首次呼吸功能建立不完善,对胎儿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影响,胎儿出生后红细胞压积增高,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增加有关;术后感染预防使用抗生素,新生儿吮乳后,抗生素随乳汁进入肠道,母乳中的抗生素可杀灭肠道内已存在的双歧杆菌等专性厌氧菌,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致未结合胆红素由肠道吸收,加重肠肝循环,黄疸加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包括光疗、药物、换血及抗感染、控制溶血等综合治疗[4]。光疗效果好、简便易行,毒副作用小,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光疗的使用方法分为连续照射法及间断照射法,两者的效果相似,但后者可减少不良反应。高胆红素血症照射48~72h,可获得满意效果。因本病病因复杂,临床应注意治疗要点,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降低血清胆红素,采用蓝光疗法,加强新生儿管理,严格消毒隔离,防治感染,提倡早期喂养,诱导建立正常菌群,减少肠肝循环;促进肠蠕动,促进胎便尽早排出,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减少肠壁再吸收胆红素;保护肝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引起溶血和黄疸的药物;控制感染并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复杂,及早的治疗干预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玲.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201203.

[2]江莉.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研究.实用临床医学,2008,9(3):77.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篇10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护理高胆红素血症

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GDm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之一。本文对40例GDm孕妇的新生儿实施包括灌肠、游泳、抚触、腹部按摩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GDm孕妇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8年7月1日~2010年7月1日分娩的,确诊为GDm产妇的单胎足月儿8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56例,女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在孕妇年龄、孕周、产程用药、婴儿出生体重、性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遵医嘱,在抗感染、营养支持、防治低血糖、蓝光疗法等综合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对出生后的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给予温生理盐水洗肠通便、游泳、腹部按摩及抚触疗法。对照组实行新生儿常规护理,对出生后48h内不能哺乳、未排胎便者给予针对性对症护理。

1.2.1灌肠选用温盐水10—20mL灌肠,每天2次,连续4d。灌肠时患儿取仰卧位。臀部提高5cm,插入肛管3-4cm,将灌肠液缓慢注入,然后拔出肛管,双手握紧肛门,使灌肠液保留在肠道内3-4min后放开肛门,轻轻按摩腹部,使大便排出。

1.2.2出生后次日即开始游泳,游泳时间选在喂奶后lh,1次/d,10~15min/次。游泳预备室温28℃,水温38℃~40℃,放水袋于池中,加入温水,在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的看护下进行水中运动。分为自主运动和游泳操两部分。

1.2.3抚触时间在早晨洗澡后及游泳后,采用国际标准抚触法,抚触顺序:头面部一胸部一腹部一四肢一手足一背部,抚触头部及背部时应用指揉法抚触,四肢应用捏揉法,抚触时双手涂润肤油,轻轻在婴儿肌肤上滑动,手不要离开婴儿皮肤,力度适宜。抚触腹部时要避开婴儿的脐部和乳腺.当婴儿疲劳、饥渴或烦躁哭闹厉害时,要停止抚触。抚触过程中要与婴儿进行感情交流,面带微笑。语言柔和。手法由轻到重,每次5-10min,连续7d。

1.2.4腹部按摩在进行抚触后,以脐为中心。四指并拢,顺时针运动,从右髂窝至左髂窝,按摩时涂些滑石粉或溜肤油,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操作时应先轻后重,用力平稳均匀,同时给予腹部一定的压力,不可按压,摩动要缓和协调,轻快柔和。操作中按顺时针方向摩动’2-3min,再按逆时针方向2-3min,一般摩动的频率每分钟30-40次,每次按摩以10-15min为宜。

1.3检测指标及诊断标准

用nJ33婴幼儿经皮黄疽测试仪(上海科学院上海仪器仪表研究所生产)测量新生儿出生6天的黄疸指数。记录黄疸的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消退时间。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黄疸指数>12.9mg/dl。

1.4统计学处理

组间或组内自身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各时点的黄疸指数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1(第一天)、D2的黄疸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68;1.24),而D3、D4、D5、D6的黄疸指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表1出生后不同时龄的黄疸指数(mg/dl)

2.2两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光疗率及退黄时间比较

观察组共有6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而对照组有15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两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退黄时间比较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围生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循环血中有核红细胞明显增多,为无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的2~3倍[1]。胎儿娩出后过多的有核红细胞在短时间内破坏,高胆红素血症随即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导致死亡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及时的治疗及正确的护理对新生儿的预后起着关键的作用。

新生儿肠腔内的胎粪约含胆红素80一100mg,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分泌量的5倍。胎粪排出延迟,可使胆红素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加重胆红素的重吸收,造成黄疸加重[2]。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10~12h内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4d开始排出黄色粪便,如果胎便排尽时间延长,可致胆红索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从而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胆红素水平升高,造成新生儿胆红素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异常增加[3]。丁国芳等[4]研究表明:胎便初排时间和变黄时间与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胎便初排时间和变黄时间延迟是新生儿出生后血清胆红素超出正常生理性黄疸范围的因素之一。

早期清洁洗肠可以及早排出胎粪,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患病率。新生儿游泳是是新生儿宫内环境的延续,又是促进消化系统发育和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易产生饥饿感,可增进新生儿食欲,促进肠蠕动,加快胎便排出,促进胎便转黄时间提前。抚触可提高迷走神经紧张性,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婴儿吃奶次数和摄入奶量,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减少核黄疸的发生。腹部按摩可通过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过程中的重吸收来缩短新生儿胎便排出及排净时间,降低其血清胆红素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出生后3-6天的血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黄疸开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推后,开始退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辅以灌肠、游泳、抚触、腹部按摩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出生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延缓新生儿黄疸出现,缩短黄疸持续时间,使黄疸尽早消退,避免了新生儿因血清胆红素过高而进行蓝光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痛苦从而有利于提高患儿救治质量,改善其生长发育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此类护理易于操作,费用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Hanlon—LundberyKm,KirdyRS,GandhiS,eta1.nucleatedredbloodcellsincordbloodofsingletontermneonates[J].amJobstetGyneco;,1997,176:1149.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