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44

混合式学习概念篇1

一、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难点

1.概念的理解。有理数的概念说起来比较简单,“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但是它的运用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初中数学教学还要涉及“无理数”的概念、“实数”的概念、“有限循环小数”的概念和“无限循环小数”的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概念,等等多个数学概念,这些概念统统是难点,极容易造成混淆。

2.运算中正负号的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重中之重就是运算中正负号的掌握情况。不论是整数还是分数在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综合运算中都要考虑正负号的问题,一个符号错了,便会直接导致整道题运算结果失误。

二、针对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研究

(一)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教学方法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来引入概念,并加以分析促进理解。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数学概念的产生必然有其应用基础。上小学时用水果、蔬菜、小动物来学习数字,用切蛋糕来学习分数,初中数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比如说,用有规律的球来演示无限循环小数……

2.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分析和对比相辅相成,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也可以分析之后再对比。有理数概念中最难理解的就是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这些概念,尤其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的概念常常被用作易混淆概念出现在有理数的考察题目中,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一定强调分析和对比,剔除易混淆概念。

3.利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巩固知识结构,检验学习成果。分组合作学习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它的优越性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论证过。利用分组合作学习,加大重复力度,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概念,巩固知识。

(二)牢固掌握运算中正负号的方法

1.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如可以设置买东西的情境,某同学有五十元钱,另一个同学这个月的钱花光了,借了二十元,那么一个同学手里的钱是正数,另一个同学手里的钱就是负数,两个同学合到一起就只有三十元钱了,这个过程就可以体现出正整数和负整数相加的运算法则。同样是这两个同学,甲同学有五十元钱,乙同学向甲同学借了二十元钱,那么甲同学比乙同学多多少钱?乙同学比甲同学少多少钱?这样的问法就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正整数和负整数相减的计算法则了。同理我们可以设置许多学生熟悉的场景,帮他们理解有理数运算的法则和意义。这样的情境设置,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

2.利用划归与转化的学习方法巩固学习成果。划归与转化的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的思考的方式。如把43可以D化为42×4,这样每个人都会算了,同理4的10次方看起来麻烦,但是把它转化成42×42×42×42×42就简单多了。划归与转化的方式多种多样,这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归纳。划归与转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简化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难度,降低学习难度。

混合式学习概念篇2

概念;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80-02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注重实验,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3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4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5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7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8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

混合式学习概念篇3

一、紧扣生活,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通过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关键词,理解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剖析概念,深入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科学引导,弄清本质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关于“盐”,教材上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正确辨析,注意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七、系统分类,注意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八、强化训练,不断巩固

混合式学习概念篇4

(贵州盘县大山镇中心校553500)

【摘要】对初中化学教学中概念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为化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提供更好的方式方法,供同行们参考。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平时在听课评课及对同事们在概念教学教学的长期观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研究等来完成此过程。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http://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化学概念,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深刻领会概念中的字和词

要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分解概念,注重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

(2)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

(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

(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1)一定是化合物;(2)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3)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1)它是化合物(2)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3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http://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混合式学习概念篇5

一、巧用古典诗词诠释化学概念

在许多情况下文科与理科仿佛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但是,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使它们相交,那就会收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初中化学开篇就碰到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过来人会觉得是小菜一碟,但对初学者而言,却如雾里看花。这时教师如能拿出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两个几乎人人皆知的主角――孙悟空和猪八戒来比喻: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就像孙悟空翻来变去,到头来还是孙猴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像猪八戒由天蓬元帅变成丑猪头后,就再也变不回去了。又如学生对混合物和化合物也经常分不清,教师应告诉学生:混合物重在“混”字,是指不同的几种物质简单地混在一起,彼此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可用物理方法把它们分开,它们各自的性质还保持原状,是一种陶渊明《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关系;而化合物重在“化”字,是指不同的几种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后生成的一种全新、稳定的纯净物,用物理方法再也不能把它恢复成原来的物质。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将一些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当成是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白磷与红磷的混合物),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也可能将食盐水、糖水、碘酒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初中教材中,氧化反应的念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在授课时就要特别强调该概念中“氧”字后面没有”气”字,这个氧既包括氧气也包括后面将学到的氧元素。

三、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个要点剖析清楚,归纳成四个要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要点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四、形象比喻,浓缩精华

混合式学习概念篇6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它是化合物;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混合式学习概念篇7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混合式学习概念篇8

一、高中生们在学习三角函数时遇到的问题

1.不能够准确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所有概念,从而推理程度较差

学生们在开始接触时只学会了直角三角形中的各类推导,但是到了非直角三角形中却对推导过程较为模糊,最后计算时只记结论性的知识,而不注重过程.长期下来,学生们的理解能力都会变弱,总结性的知识点也会模糊,从而在做题时就容易忘记,所以,要想学会各个知识点必须要清楚它的所有推导过程,不仅仅是结论,这样的话,学生们对于基本知识点才能够详细的理解,在记忆时也可以通过详细的例题自主的记忆住基础概念的核心,从而在做题时可以有效地应用,不再出现基础概念易混淆的问题,也使得自己的推理程度提高.

2.只了解三角函数的原形,不能够对其变形进行准确地记忆与推导

在三角函数不仅仅有函数的原形公式,还有以三角函数为基础进而推导的诱导公式,而基本公式则包括和差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倍角公式以及辅助角公式等等,往往学生们学习时遇到这些公式便会产生抵触与厌学的心理,感觉学习内容太过复杂,背诵的知识也过多,使得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便降低,最终学生们仅仅能够记忆原形公式而忽略了推导公式,但是在考试时往往考查的重点是推导之后的公式,而很少仅仅考查原形,所以学生们的成绩便因此而降低,也就导致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学习效率下降.

3.教师不能够及时地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打消

教师在对学生们的困难进行处理时,往往由于时间的局限性而不能使得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及时的解决,教师可能会根据平常考试考查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重点强调,但是忽略了学生们对于重点难点之前的基础内容还没有及时的吸收,导致学生们在听课时出现听不懂、不理解的现象,所以使得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影响了整个数学的成绩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学习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三角函数的有效教学方案

[Jp3]1.使得学生们可以对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

对于数学中的函数而言,三角函数属于初等函数中的超越函数,它反映出的本质便是对比值的映射,我们在学习初期便是以直角三角形作为基础学习点,然后再引出其他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值等于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余弦值等于临边与斜边的比值,在其他三角函数中则是根据其他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对三角形进行画线,找出其中的直角三角形,再将各个三角形之间的各个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进行综合,将需要推导的角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角三角形进行关联,最终有效地进行整理,然后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就是基本的推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任意一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都是实数集[wtHZ]R[wtBX].这是最简单的推理程序,做到这些便能够对三角函数的基本过程掌握,从而提高推理能力.

2.把三角函数与函数融为一体,结合教学

三角函数是函数的一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将三角函数融入到函数的教学中.对于数学来说,所有的知识是一个整体,而整体中又分为小整体与局部知识,数学是一个大整体,函数便是一个小整体的名称,三角函数则是小整体中的一个成分,将小的成分划入到大的整体中共同学习,将会使得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学习效果都能够加强,而且知识点的记忆也不容易混淆,在使用时也不会出现忘记的差错,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教学时使得学生们的抽象思考能力得到强化,综合训练能力得到提高

在学习数学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清晰地在书中查找到,也并不是书中所有的例题就是完整的,应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这样才能够使得数学知识点在各种题型中的应用方法得到很好地记忆,一般学生们做题时都不是直接的应用各个知识点,而是通过题中所给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抽象思维概括,最终新题型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们的活跃能力提高,随着学生们接触的知识的增多以及练习的内容的增多,逐渐地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便得到了提升.

4.教师有效改善教学方法,使得各个学生面临的问题能够得到逐一的解决

混合式学习概念篇9

一、联系生活实际传授化学概念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都是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用学生身边的物质来解释化学概念,使化学概念更直观形象。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课本中讲到: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这是很抽象的概念,老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生活的开水沸腾是学生常见的现象,这一变化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其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与这一变化相同的生活现象有玻璃破碎、车胎爆炸、冰雪融化等;而当稀饭变酸时不能再食用,这是因为在稀饭变酸的过程中生成了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此类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与此相同的变化有铁锅生锈、纸张燃烧、水果变质等。而有些变化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如蜡烛的燃烧。经过老师的举例,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到两个概念的本质,在做此类题时就会轻而易举。

二、运用类比方法辨析易混概念

在化学概念中,由于某些概念的名称相似或组成类似,使学生不好把握其本质,在辨别时容易混淆,从而不能正确解答问题。遇到此类概念时,老师可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讲解,如列表法,让易混概念的的区别与联系一目了然。如点燃、加热、高温和燃烧,这四个概念看起来很像,学生在写化学方程式的条件时容易混淆,但他们是有本质区别的。点燃是指可燃物燃烧,用来引发化学反应,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加热一般是用酒精灯来使物质的温度升高,温度在500℃以内;高温是使物质的温度达到1000℃左右,一般使用酒精喷灯;燃烧是点燃或加热的结果,属于反应现象。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时,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条件一般是点燃,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反应方程式;在使物质温度升高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一般是加热,如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反应;而对于很高的温度下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条件是高温,如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易混概念的讲解对于老师来讲是比较难的,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因此老师要把握概念的本质,教学用语要简洁明了。

三、从实验中获得化学概念

实验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而化学概念的教学就可以着落在实验上。从化学实验中获取的概念更直观,能使学生具有很长的记忆时间,在应用时也会显得得心应手,因此能用化学实验获得的概念,老师要尽可能的进行实验。如雾和烟,这是在中考化学中学生的易错点,也是中考的常考点。老师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做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认识烟的形态,知道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白烟,烟是分散的固体小颗粒;把盛浓盐酸的试剂瓶打开,学生会看到试剂瓶口有“白雾”出现,白雾的形成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扩散到空气中与水形成盐酸小液滴,小液滴组合在一起形成白雾。做完这两个实验后,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雾和烟的概念。这样,通过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两者的不同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使化学概念更形象。

四、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中的用词具有极强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每一个概念都有其不同与其他概念的特点,老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的含义。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不仅是概念本身的特点,也是学生掌握不同概念的关键,能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为解决化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复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的概念时,老师一定要强调四种基本反应的特点: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置换反应是“单换单”,复分解反应是“双交换,价不变”。学生在掌握这四种化学反应的特点后,在判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时就会很容易,几乎是一看到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就可判断其基本反应类型,在中考时学生可以正确而快速的解答此类试题,为解答其他试题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每一个化学概念都有关键的字词,哪怕最简单的基本概念,老师要提高自己的化学修养,轻松提炼化学概念中的关键字词,顺利展开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强化训练巩固化学概念

学生在掌握一个化学概念后,老师要及时的提供一些相应的练习,以巩固学生的化学概念知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学生练习时,一定要避免出现“题海战术”的现象,老师选择的练习题要有代表性,难度也要适中,能反应每个概念的本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如在学生学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液之后,老师可以自编3~5道练习题,或精选中考原题,题中要多涉及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现象或物质,如往生石灰中加水、下雨后形成的泥水、牛奶、常喝的汽水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很清楚的区分出溶液、悬浊液和乳液,为中考做好充足的准备。虽然学生需要做的练习题不多,但老师需要投入的劳动却很大,在选择练习题时,老师要参考多种学习资料,做大量的练习,把其中符合教学要求的练习题精选出来,为学生更好的把握化学概念提供服务。

混合式学习概念篇10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会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还要强调同种元素既可组成单质,也可组成混合物;不同种元素既可组成化合物,也可组成混合物。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催化剂的概念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其中的“改变”、“前后”二词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催化剂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有些催化剂是减慢化学反应速率,而学生往往认为催化剂只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可能会改变,只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要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