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十篇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十篇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44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重要性

一、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的教学

物理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这些概念、规律、方法等十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物理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结构也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变化发展着,所以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要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教起,重视概念的教学,加强学生基础的学习,同时,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到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结合,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随时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于学生进行物理教学时,应该遵循人的思维习惯,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入新课时,尽可能设计一个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前沿科学,吸引同学们的视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讲“电阻定律”时设置一个火力发电站的输电线路情景,同时对比家庭进线电路,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要注重创设思维发展的有利氛围。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使学生不把自己摆在被支配的地位,而是以共同讨论的姿态进行学习,积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始终处在和谐、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时,自制半径较大的螺线管且与演示电流计相连,接着左臂伸入螺线管中,电流计不动,然后右臂伸入,电流计却动了,学生产生一片惊奇,激发他们心理上的冲动,让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挽起衬衣袖子,原来右臂上绑了几条长形磁铁。这样,把学生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改变考核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并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感受由质疑而解决问题的喜悦。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表扬、多鼓励,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萌芽,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和老师质疑,使学生学习状态积极主动。用分数衡量学业,束缚、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从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如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平时的“发明创造”还给以奖励分。这样多方面、多角度评价出的学生成绩,就可以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改变传统的目标教学模式,改变以往那种突出知识目标,而将能力目标放在次要位置的状况,强化能力目标在教学目标中的首要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因此必须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很有必要。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4.1(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10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100mL。

4.2(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10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100mL。

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完全倒入烧杯中。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篇2

1 当代创新教育的社会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已成为推动和牵引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学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先人物,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科学判断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式,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我国面前的必然选择。

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历史重任

创新型人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高校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以及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优势,因此高校特别是一流高校,对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肩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以知识传播为根本任务的目标体系,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大学生,理解能力较高,直觉判断较为准确,道德认识清晰,但人文知识较为薄弱,创新能力较为欠缺,缺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必然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各校纷纷致力于创新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知识教育系统似乎已有解题的办法,但作为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体育教育,在创新教育系统工程的建立之中,应怎样定位?角色如何?它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价值功能吗?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应有什么对策?笔者将以此为研究课题,力求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3 “创新”及“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里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的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创新”是人们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为自己、为社会展现新的世界,提出新的理想。“创新”就过程来说,就是对现有知识和信息不断做出新的组合,涉及对解决问题新的办法的选择和检验,就结果而言,“创新”就是发明,发现,形成新的观念,创建新a的理论体系。

高等教育要创新,教育本身的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新的教学关系、教育视野、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创新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创造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思想,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创造能力,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

4 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

4.1 知识结构(智力因素)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分为二类,一是创新所必须的基础类知识,二是使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技艺性知识。在知识结构中,基础类知识和技艺性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创新活动的源泉,没有它,创新便成无本之木;后者是进行创新的指南,是一种保证之力,没有它,创新可能难以进行。

4.2 能力结构 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包括・般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一般性思维是人脑通过分析,综合活动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能力;创新性思维则是一种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思维的高等敏感性、开放性、灵活性、独特性等特点;创新能力是指在具有渊博知识、广阔视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开拓新领域,吸收整合原有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具有认识问题的新颖性。

4.3 个性结构 个性结构主要包括创新风格和创新意识以及其它有利于创新的非智力因素。创新风格是指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坦然面对失败,敢于冒险,只服从真理,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等,创新意识是指能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观念和意识。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广义上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上通常被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等,但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起着制约作用,对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多方面功能。智力活动属于认识系统,非智力因素属于动力系统。

人的创新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态度、体验、倾向即情感和意志的心理活动,它对创新发挥着激发、坚持、加强或15且碍、中断和削弱的作用。创新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十分明显的,在艰苦的创新活动面前,有的知难而进,有的知难而退;有的一经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有的智力很高的人,由于精神紧张、意志薄弱,造成智力上的抑制,根本无法进行创新活动,而有的人却能经受住考验,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取得创新活动的成功。

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认识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就是说得这个道理。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个人的成功既要靠智力因素,更要靠非智力因素,它们的作用是紧紧分不开的,其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法国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妙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爱迪生认为:创造发明只要求一点灵感,但必须付出

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九十九分血汗的付出就是属于非智力因素性质的,是人的坚强意志和性格的表现。因此,在创新教育中,我们只注重开发智力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把眼光放在尚未充分开发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非智力因素领域。,

5 体育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利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的行为。在当前全社会进一步明确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并且确立了新的教育质量观的大前提下,体育教育从思想上理论上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的社会期望是什么,是继续停留在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中心的传统教法上,还是突破旧的传统、迅速转变思想,向培养创新性人才方向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国家教委领导说:“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体育教育具有发展学生生物、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大功能,而当前体育教育的现状是几十年来我们非常注重其生物功能,对发展学生的体质教育具有非常强的控制力,遗憾的是,虽然体育教育也有发展学生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但无论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控制方面,基本处在自由发展的状态,现状与目标之间是巨大的反差。怎样迅速改变体育教育的现状,使之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其二,创新性人才素质结构告诉我们,具有较高的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性人才举足轻重的因素,而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则有其他专业无法代替的独特功能,体育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等方面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都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意志,团结合作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动机、情感、意志、个性这些因素用正而说教、强行灌输的方法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是不容置疑的。体育教育的角色是明确的,关键是如何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解决好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明确自己的定位,把握住自己的角色,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这才是体育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

6 体育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实现

在创新教育中,体育教育既是内容又是手段。首先要克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观念,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艺增强体质这单一目标,而是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新体系,从体育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6.1 积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下的价值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从知识教育(体育技能教育)转变成创新型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因素、价值链中始终贯穿创新型教育的主线,变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现型学生,变学生的适应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变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变知识传授性教师为创造型教师。体育教育要发挥本专业的独特功能,在注意发展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要有具体的措施,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注入创新教育元素,使创新教育的实施不成为一句空话。

6.2 体育教育目标的改革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有目标的行为,体育教育自然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体育教育有着独特的目标体系,这些目标是当时的社会对体育价值取向的具体化,也是对体育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由于体育教育具有多样的功能和特征,使得体育教育也具有了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在当前高校普遍开展创新教育,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环境下,体育教育目标必须改革,体育教育目标要从提高我国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要从推动国际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更要顺应国际教育趋势的需要和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出发,形成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观,紧扣创新这个主题,发挥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独特功能,实现从“以运动技能为中心”向“以运动过程的体验为中心”的转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创新个性品质,在整个体育教育体系中形成自己的创新教育主线。

6.3 加强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实施创新教育关键是教师。我们要做好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工作,必须要依靠并充分发挥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高校体育教师还难以适应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创新教育技能)与创新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变革必然会带来阵痛。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素质,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对创新教育主导性强的教师队伍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我们要对教师大力宣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政策要求,使他们尽快转变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教育及教学法的研究、转变角色、重视对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教学技能及相应课堂教学的控制能力,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6.4 教育内容的变革 创新教育为适应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开了许多诸如思维科学,创造心理,宗旨在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体育教师要对原有的运动技术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删减、增补就显得更为重要。依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规律,充分挖掘现有教材所蕴含的非智力因素的内容,适当删除一些只单纯关注运动技能培养方面的内容,课内外相结合解决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大胆的增加一些有利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当务之急和努力方向,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手段。

6.5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也表现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传统的体育教育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教师们热衷于传授体育技能,目标只是教会学生某些运动技能,对于其它的教学目标则置之不问,任其自由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教育,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要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强演绎法和归纳法的训练,以引导为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情景、心灵、观念着手,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和谐气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自由的双向交流,通过情境教学法、设立目标法、竞争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发散式思维和参与意识,全面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6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等体育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与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富有个性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培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是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加强对非智力因素培养途径、方法的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培养他们的兴趣、情感和意志及创新的动机,提倡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具有稳定、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较高的非智力因素水准,才能更好地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优秀的创造性人才。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方式;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才逐渐成为时展的战略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主要指的是在教育工作中融入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其体育教学思想观念,直接决定着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向,影响着体育教学成果。进行体育教学创新,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及其思维模式。传统的常规性思想方式,主要是习惯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上不具备创新性。进行中学体育创新教育,首先应该转变其思想及传统观念,树立创新思维。创新教育在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育综合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中学体育创新教育要求改变不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的思想及理念,改变片面认识。在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其目标主要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目的,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终身体育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并熟悉体育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意志及品德等。推动学生被动接受体育教育向主动学习体育教学转变;改变一味重视教学方法研究的方式为重视教学方法与重视学习方法并重;从模仿学习或模仿练习等发展为主动创新学习;将指令式教学方式逐渐向启发式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要求其课堂氛围表现出民主性,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学生独特想法应及时给予肯定,尊重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学的畏惧心理。如:在高中人教版教材关于跨栏教学时,采取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如下:事先不进行跨栏动作教学,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通过栏架,通过观察,选择出谁的动作最为标准。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较高,跨栏方式多样,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锻炼了学生思维。然后对标准动作及要点进行讲述,实现教学目标。

3.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只有在学生对体育教学充满兴趣时,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保持一个相当轻松及愉悦的心态,而不再将体育课堂的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来看,消除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中学体育创新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科学采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高中体育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体操―双杠教学中,可以组织竞赛,选择部分学生作为评委,对学生双杠操作进行打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学习体育的兴趣。

4.注重个性培养

在进行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时,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个性,承认个性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通过观察,获得学生优点及缺点,并分析其个性,采取引导措施,重视对其个性的培养。针对学生个性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加强引导,逐渐让学生个性越发成熟。创新教育,要求鼓励学生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想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提出针对同一种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通过列兴趣中外风云人物等事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通过个性化培养,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

5.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及内容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通过分发教学形式及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选择提示教学、多媒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等方式,如: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体育教学内容,其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体育相关影像,对体育发展历史进行探究等。在体育课程设计时,应改变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进行发展。进行创新教育,应结合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质疑开始,寻找答案。通过答案找寻的过程,积极开发学生思维;通过引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进行中学体育创新教学,教师应做好引导角色,通过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引导其进行发散性学习。如:在进行人教版中学体操教学时,在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体操知识,并对音乐节奏具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给出音乐曲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安排一套体操。通过这种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习的体操知识融会贯通,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良好培养。

除了以上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教学以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合理处理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也是创新教学的重要内容。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的教学方式,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创新教育要求中学体育教学应符合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全面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创新教育。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推动体育教学的进步。中学体育创新教学应体现民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发展,创新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加强创新教育,在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学校要为体育创新教育改革设立良好的平台,鼓励教师积极改革,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去劣,努力把体育创新教育改革加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生普.论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课改[J].青海教育,2010(5).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篇4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是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就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概括了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途径。希望能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创新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创新能力大学生重要性途径

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发生划时代变革的世纪,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其教学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进行同步改革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便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体育创新能力。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适应新的形势,运用新的方法,开拓和研究新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寻找一条适应我国高校的体育创新教育之路,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一、创新与体育创新的意涵

创新(innovation),其来源于拉丁语,英译为:(bringforthnewideas)。此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德(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成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进入经济系统的过程便是创新。定义包含了“新”、“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三种不同层次的要素,明确指出“独创”,“变通”和“精进”都是创新。

我国朱永新教授在其主编的《创新教育论》中,将体育创新界定为:“是指创新主体在特定的体育运动领域中,对创新客体在现有体育运动理论与技术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发明或改造且实现一定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1]。”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时代在呼唤着创新,我国体育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主要类型侧重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然而目前体制下,我国体育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因知识面窄、专业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强而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原因是创新能力匮乏,进一步究其深层原因是与创新教育相脱节有关。

(二)是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体育与健康大纲》中的题中之义

高校从2002年9月1日起全面实行的,由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高校《纲要》要落实以人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增强体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开展高校体育创新教育,设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纲要》的题中之义。

(三)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策略选择

高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为核心,以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在体育教学开展的体育创新教育,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扬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因此,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当前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选择之一。

(四)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大学生对新事物也颇感兴趣,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个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教育,体育教师要设法调动起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为此,开展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2]。

(五)是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由于受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一个就业岗位就出现上百名大学生竞争的局面。在现在的人才招聘会上,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时,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视域出发,很少再关注大学生在大学时代的考试成绩和管理经验,而是已悄然转轨到是否是“创新性人才”的维度。所以,高等体育教育要善于抓住机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体育人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首先要加强体育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教师,才会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从科学的角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着重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教育创新能力。要求如下:1.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全面、正确的师道观和责任感,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求异性和发散性思维,去探求未知,开拓未来。2.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在日常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坚信每一位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个性特征,因材施教。4.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3]。

(二)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大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体育教师要以情导教,充满活力,着装整洁得体,场地器材布置井然有序,给大学生以美的享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运用生动、形象、精炼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和蔼可亲的教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绪得到感染,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欲望,运用于教材有关的异闻趣事,讲解教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不同形式,拓展教学的想象空间。如使用夸张的体态动作等不同方法,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在充满趣味娱乐中,启发大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活动和交流中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知识与技术迁移习惯,改变大学生的思维定势[4]。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课堂是实施创新性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仅有一种教学模式来教学会造成单一化、简单化,而客观上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象、环境不同而对教学模式整合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等弊端,因此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格局的束缚,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体育课堂教学格局。第一,体育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课中举足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表现在教学中的组织,启发和鼓励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加教学的知识信息量,给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思路、练习方法、运动参照,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和正确运用,适时运用引导式、指导式、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避免强调那种整齐的对立,让学生从被迫状态下解脱出来,进入到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让大学生多一些参与,多一些满足,少一些禁锢,教师要授之以渔,从而奠定大学生形成体育创新意识、发展体育创新能力的基础[5]。

(四)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其次,创设环境,培养个性。当大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大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的培养。最后,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大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大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大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五)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

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教育评价制度,从而体现教育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体育教学评价必须重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意客观反映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创设开放的考试环境。改变以往那种以体能和技能来反映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制定出能够准确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学内容上,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创造力的考核,要把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能力的重要评价因素。在评价教学方式上,要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可提倡大学生间互评、大学生自评和结合教师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在整个评分中所占的比重,以利于确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的。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具有体育创新教育的能力,然后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等方法来共同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与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

[2]林金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与对策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3]高燕华.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2.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学生人格个性;作业及评价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同志所讲的那样:“要迎接科学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因此,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就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已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在化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及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在化学教学中,需要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敢于纠正教学中的错误,教师对勇于提问和发现错误的同学应给与表扬,激发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讨论、甚至争论,提倡搞“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使课堂充满欢乐和活力。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发现问题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等。“发现问题教学法”指教师在学生解答某一问题后,要求学生对解出的问题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发展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内容不完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将所讲的内容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想象可能的结果。“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此外,教学中还要注重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多方面影响。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中的逻辑思维又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的想象基础和动机,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的条件和基础,因此我们要多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素材,教师引导得好,就能把学生带到积极思维的情境之中。如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展开相似、相对联想,培养思维的流畅性;专题知识归纳,形成思维的独特性;错例辨析,训练思维的批判性;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解化学竞赛题,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力。

4.加强化学实验和课后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人的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传统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上,都着重言语思维和抽象思维,轻非言语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这些被轻视或忽视的思维形式,恰是创新能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右脑的重要功能。因此化学中要从人的生理潜能出发,注意开发右脑的潜能。如采用直观教学,除继续加强图片、图表、模型、实物展示、幻灯等辅助手段外,还应重点加强化学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把有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把有些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做到手脑并用。同时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设计测定钢铁中元素含量的实验方案,自制化学模型,改进化学实验装置,举办化学魔术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拓宽学生的视野,延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5.发展学生创造性人格个性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为主体性和创造性。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若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就会没有主见,智慧平庸,人云亦云,没有创造能力。可以说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学阶段的个性特点已发展得比较名显和突出,我们老师应对“偏才”、“怪才”予以重视,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这些特殊才能和兴趣得到充分发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如诺比尔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直到牺牲才发明了炸药,让学生懂得只有勇敢、顽强、不怕失败的人才能有所创新;通过介绍科学不断发展的历史,如“燃烧”概念实质的探索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对科学知识要批判继承,勇于创新;通过开展实验探索和课外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和品质。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篇8

【论文摘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改革多媒体与检索课教学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探索学用相结合的导航式教学方法,紧紧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以及在上机实践中的启发诱导等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初见成效的。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1]”因此,如何大力倡导并实践创新教育,从而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呵护创新行为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1.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本文为叙述方便将《多媒体信息处理与检索技术》简称为多媒体与检索课。多媒体是融合两种以上媒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载体的多样性:相对于计算机而言的,即指信息媒体的多样性;

(2)多媒体的交互性是指用户可以与计算机的多种信息媒体进行交互操作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

(3)集成性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媒体,它包括信息媒体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的设备的集成;

(4)数字化——媒体以数字形式存在;

(5)实时性——声音、动态图像(视频)随时间变化。

多媒体与检索课是通过讲授有关的多媒体信息处理知识和相关的检索工具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各种多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创造并从浩瀚的信息中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情报信息的课程。多媒体与检索课不仅是为学生有效地处理多媒体信息而进行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课,而且是培养学生创作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知识范围、发展个性特长的方法课。它能培养大学生自主获取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方法,指导大学生在信息技术时代对多媒体元素加以选择、消化、吸收,创作成实实在在的多媒体作品。也只有积累丰富的知识理论、文化体系及专业结构才能面对日益发展的科技和社会,才会有所创新。

多媒体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检索能力的提高是靠对信息资料的检索方法与技能的掌握,通过举一反三的训练,融会贯通地学习与掌握各种学科门类的知识,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搜集阅读与开发利用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为其开展创造性智力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而多媒体与检索课是使大学生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创作、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具有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同时,使大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管在学校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不断获取新知识,工作中不断创新。因此,高校多媒体与检索课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2.多媒体与检索课程教学创新

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心理素质。它是一种提供首创性和价值性产物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是“提供首创性和价值性的产物”。首创性,前所未有,新奇独特;价值性,对个人或对社会有一定的价值,一定的作用。

创新教学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其成为适应时展的新型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是多媒体与检索课创新教学的关键。[2]

2.1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3]。所以要进行模式的“革新”,建立一种以“主体性、创造性”现代教学思想为体系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多媒体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新。

(1)创新教学设计

要以学生实践为主线,探究知识为中心,创造知识为重点,培养能力为宗旨这—教学格局。

①培养兴趣,启发想象。

②声像融合,激发灵感(创作灵感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感悟力既是理解多媒体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多媒体创造力的前提之一)。

③学科交叉,尝试创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扩大和深化多媒体本身的知识、技能以及它与其他学科门类,各种教学手段的协同教育功能,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④创设情景,开拓创意(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大胆想象、自由创意,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多媒体元素表达出来。)

(2)教学实施

要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给他们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2优化重组创新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是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要体现创新性、艺术性。重组教学内容是现代教学的必然,它通过具有创新性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的重组来提高教学的整体效应,来满足求知者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同一主题元素的组合。它能集中体现某种主题,使学习者快速掌握技能技巧。

(2)同一形式元素的组合。它通过特定的媒体元素,引发人对多媒体的想象和联想,产生审美体验。

(3)不同风格元素的组合。通过比较、鉴别来提高赏析多媒体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鉴别不同风格多媒体的独特适用性。

(4)同一体裁元素的组合。通过鉴赏,了解这—题材的风格和特点,提高学生欣赏中的判断能力。

2.3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工作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4]。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教会为学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给学生创设大胆发问、质疑、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知,实践中创造,让每个学生的智、情、意、行协调地发展。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发挥学生学习多媒体的主动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多媒体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方法的多样性。多样性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多媒体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往往通过各种教学渠道渗透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2)方法的灵活性。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媒体教学要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实行因材施教,如对个体学生采用不的方法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

2.4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形象思维。

2.5善用“激励评价”机制

运用“激励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时要慎重,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这是努力探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最有效手段。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1)赞赏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正确结论给予真诚的赞赏地评价,因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激励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从而把求知当成人世间最大的快乐。

(2)评价的多元化。对学生表现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应巧妙运用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期待,进而化为一种积极的行为。

(3)纵向评价。评价应着眼于未来,侧重于发展,有利于改进。教师应强调评价的引导作用,应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发展,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

3.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的活动,其形式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多媒体创作是计算机和艺术的结合,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多媒体知识和技能,更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使学生创新的“生命之树”常青。

(2)加强多媒体创作工具功能扩充能力

教学时注重选择扩充功能强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好的多媒体创作工具提供一个开发框架(Framework),支持描述语言程序的内部和外部格式相互转换。在学生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多媒体元件,不断加强多媒体创作系统的函数功能,最后逐渐将整个系统变为真正面向自己的专用系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作兴趣。

(3)加强多媒体创作教学

多媒体与检索课在理论、方法、技巧、练习等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由易到难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创作教学。如创意创作、借鉴创作、即时创作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充分来感受多媒体和表现多媒体。对于学生的各种创作,都应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改革成绩评定的办法

多媒体考试大纲规定统一的成绩考核题目,不利于学生保持对多媒体学习的兴趣。在众多考核的题目中,应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题目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发展特长。教师应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才评价,让学生创新意识永不泯灭。

(5)加强多媒体上机实践课教学

多媒体上机实践课是多媒体与检索课的延伸,多媒体上机实践课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上机实践课除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要把上机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创作优秀的多媒体作品。特别注意把其他学科的内容融合到多媒体创作中。这可以有效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4.小结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高新技术迅猛发展,面对教育的新形势,必须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深入进行多媒体与检索课创新教学研究,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多媒体教学研究模式,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祝明,钟洪声,吕幼新.利用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S):30-32.

[2]唐景莉,杨晨光,沈祖芸.中外大学校长深入讨论——创新人才应当怎样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6,7(15):1.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实践课程课程体系环境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3-0021-04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中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定地位,就必须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教育实践是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也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中亟待建设和加强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陆续有高校将创新教育实践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但由于创新教育尚处在探索阶段,加之不同学科和专业类型的差异,使得创新教育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结构体系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基于高校创新教育正由少数精英化训练向大众化普及转变的客观实际,笔者尝试对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一些教学问题开展思考与实践探索,以期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推广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一、高校创新教育及创新教育实践模式

创新教育是一个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包括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精神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个要素。[1]目前,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已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成为广大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从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模式看,既有通过开设专门的创新实践课程,系统地对学生传授和培养有关发明创造的知识、方法、技巧和能力,也有通过学科渗透,在各科教学工作中贯彻创新教育的方法和原则,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而言,在教学工作中,借助贯彻创新教育的方法和原则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操作起来较为方便,这成为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很显然,这种形式易受课程教学学时的限制,特别是授课教师知识、阅历,以及教学技巧等因素制约,真正取得成效并不容易。

创新之根在实践。[2]因此,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任何脱离实践的创新教育都很难有效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创新型人才。2007年,我国启动了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该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试图通过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随后,全国大部分高校也都陆续启动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高校中固化已久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倡导和推广了以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大学生中初步形成了崇尚创新的环境氛围。从最初执行的情况看,这类活动一般都由3~5位学生根据相似的爱好和兴趣组成科研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探索。由于批准立项的项目数量较为有限,实际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

随着国家教育部、各省市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对创新教育活动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大量设立,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创新教育活动正在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培养方向转变。

二、高校教师在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毋庸讳言,以往创新教育活动属于针对少数优秀专业学生的精英教育和仅为参与校际竞赛或为获奖而推动创新活动的创新教育驱动模式。[3]当前,作为推动创新教育活动重要载体的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师指导对象已不再是少数精英化阶层,而是更多的普通群体。由于不同个体在专业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以及创新热情和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面临极大挑战。如何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创新活动中去,如何在创新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能从事更高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如何让创新实践活动能够与未来的求职和自主创业活动相联系,如何通过创新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学科交叉和贯通,激发新的创新灵感,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将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转化为常态化的教育实践形式,转变成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普及性的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这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和目的所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创新教育实践课程需要学生走出教室、投入环保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寻找需要解决和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通过提高创新实践活动主体的积极性,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而推动创新教育实践的实施,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实践表明,推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创新实践基地既可以是建立在一定实验基础条件下的专业实验室,也可以是科研机构或具体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如城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环境监测站等。当然,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激励广大教师全方位参与到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是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能否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为保证创新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克服教学硬件的不足,更需要针对大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建立健全阶梯式创新实验题库,设计出多层次、多系列、多模块的创新教学产品供给学生选择,这是推动创新教育活动由少数精英化训练向大众化普及转型的现实需要,是大学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创新教育活动效果的一项重要评判标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指导教师,教师创新教育思路的改变和跨层次创新教学产品模块的设计,是改变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方式的核心。可以说,没有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层次、多系列核心创新模块,也就难以很好体现创新教育面向大众化的教育理念,也就无法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大众化创新教育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但从当前国内高校的情况看,由于大多数学校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过于侧重科研,导致一些骨干教师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教学方面,对指导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兴趣,甚至主观上存在抵触的情绪,这几乎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不仅需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需要激发广大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是高校决策层必须引起重视的。

三、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基本教学体系

从教育观念创新到创新教育实践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5],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的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只有将创新教育实践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从社会需求来看,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不仅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和基本的创新技能,还应有优秀的创新人格。[6]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有别于常规的按学科划分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带有综合性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秉持“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理念,从“问题-理论-实践”等环节,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一门课程,创新教育实践课程同样需要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

目前,专门将创新教育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的高校似乎还不多见,且除大连理工大学的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具有相对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外,大多数高校基本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总的来看,现有文献大多都是从宏观层面,探究创新教育实践的教学体系,如苏初旺等[1]将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等4个部分;王淑萍[7]从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研究高校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徐树建等[8]则从专业层面,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笔者拟就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其发表的4篇论述《创新之根在实践》的文稿中,一再强调“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不难得出,即便是创新教育实践课程,同样也需要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带有基础性的创新性思维、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以及创新性设计所需要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等。目前,高校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以面向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居多,有些高校甚至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受专业知识和学科交叉的综合影响,在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中,往往要求学生除具备一定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对机械、电子、自动化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取舍,并尽可能设计出多种层次和级别的创新活动主题,以适应大规模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

教学课时的多少影响教学内容的安排。从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来看,很多学校的创新教育实践课程学时安排都为1周左右,且以集中安排居多,这样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过短,制约了创新实践活动主旨意义的发挥。相比较而言,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的总课时高达108学时,其中通识性基础教学16学时,专业基础教学24学时,创新实践教学68学时。显然,这种安排不仅内容全面,而且也给学生留下宽松的思考时间。同样,在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考虑授课学时和授课时间的合理安排问题,尽可能不要将授课时间集中安排。除此之外,课程教学内容还应当与各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相衔接,通过开展具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人将其称为现代教学方法或创造教学方法。虽然名称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用于创新性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较受推崇的主要有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思维开放教学法、实验探索教学法以及社会参与教学法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有必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虽然在创新教育价值理念的冲击下饱受诟病,但其本身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在给学生呈现出问题情境后,就需要给学生讲授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相关知识点,阐明基本原理,这对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环境问题而言,格外重要。

环境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较低年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对象,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目标的设置上有所区别。具体地说,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直观性较强的环境问题,如以城市垃圾沼气发电实例为突破口,针对城市垃圾的收集、分类与填埋,沼气的产生、收集与发电,以及垃圾渗滤液的收集、输送与处理等过程,以高中所学的物理、化学、计算机知识为起点,采用发现式、疑问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高中基础知识入手,结合新学到的大学知识,进行创新性设计构想,进而引导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高年级本科生,由于有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思维开放教学法或实验探索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并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或指导的研究生选题,将大课题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小课题,指导高年级本科生由浅入深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对于带有高技术创新特色的选题则进行专项辅导,通过将实用性、趣味性和技术性地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技能。

(三)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

在创新教育实践课程中,从师生关系到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所以考核方式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从目前国内创新活动开展的情况看,研究性学习报告是一种颇受欢迎的考核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报告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这对于低年级本科生或许更为合适。对于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高年级本科生,由于实践内容和主题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应的考核标准也应有所提高。为此,可以从学术、创新创业大赛作品获奖或专利申请等方面进行考查,并以此作为推荐优秀毕业生、推荐免试研究生等的重要依据。

四、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

作为工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极为重视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并于2010年成立了创新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现为“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承担单位之一,合肥工业大学目前已立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00多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00余项。2010年12月,学校与安徽省部分企业联合申报并建设的3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批准。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和创新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实施了“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并已建设9个创新基地。2012年,学校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拓展和提升,制定和实施了“英才计划”,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拔优秀学生,成立卓越班、英才班和博雅班,并通过与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不仅如此,学校还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取得6个及以上创新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2010年~2013年,笔者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先后指导了2个大学生创新团队(校级)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两年的努力,两个创新团队在校级考评中均被评为优秀,7位团队成员中有5人被推免或考取硕士研究生。2013年,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成功申请获得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依托这一项目,两年来教学团队成员指导大学生创新团队获得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校级重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为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推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创新教育活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满足本科生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我校于2012年5月举办了首期本科教学创新理论与方法师资培训。同年7月,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工作在全校各专业全面铺开。作为首批接受培训的教师,笔者同另外两位教师一道为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开展了为期1周的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在教学准备期间,根据各位教师自身的研究特长,结合一年级大学生尚未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客观实际,经反复论证和协商,提出从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噪声方面制定3个专题模块,并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分3个团队开展教学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在巢湖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基础和经验,围绕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防治对策创新主题,开展专题讲座、现场实地调查、课堂讨论和观点评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成绩评定方面,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结合教学过程的具体表现,最终评定课程成绩。在2013年、2014年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其他教师也都采用了类似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总的来看,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颇受学生们的欢迎,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维,也使大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更为清楚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喜爱这一专业,特别是对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控制等领域诸多亟待创新的污染防治技术和管理对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近两年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指导的大学生之所以能够成功获得11项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与2012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虽然这类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还较为粗浅,但这已使笔者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渴望和欢迎。当然,3年来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也暴露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探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时间过于集中,严格限定在1周时间内,而且教学活动安排在炎热的夏季,并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相连,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学校层面已认识到本校在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尝试在2015年新版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着手加以解决。

五、结束语

由于教师在大众化创新教育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因此激励和调动广大教师全方位参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有必要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方面向承担创新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和照顾,以此激发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指导创新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创新教育活动健康、持续的发展。

目前,创新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也处在摸索中,因此有关创新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办法等都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和探究。笔者虽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些经验距离创新教育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苏初旺,刁海林,彭琼.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7):37-39.

[2]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四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3-6.

[3]宋海虹,杨富琴.阶梯式创新教育实践模式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9-112.

[4]冯林,路慧,贺明峰.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建设的经验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40-42.

[5]宋秀红,郑洁.从教育观念创新到创新教育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11):10-12.

[6]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47-49.

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意识数学建模数学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20-02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已经成为业内最具普遍性的一种共识,高职院校办学活动围绕着这个大目标作了更多的创新性实践和开拓性探索。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如何服务于这个大目标,成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创新改革数学教学模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倡导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更是部分高职院校推行高职教育创新改革的一块试验田,这种探索和实践对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示范效果。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呈现显著差异,受学制、专业等客观条件制约,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如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重视创新意识培养,注重数学实际运用能力训练等;许多高职院校还做了其它方面的创新改革试验和实践,如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等选修课、开设数学试验室、组织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等,但是对众多的高职院校来说,笔者认为应该借鉴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开拓思路,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一种有效的模式,推进数学教学创新改革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模式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就是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和最佳办法。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创新改革模式的核心就是必须牢牢把握创新意识培养这条主线,重点抓住引入数学建模这个关键环节,突出拓展数学思维空间和应用视野这个亮点,实现提升实际应用能力的根本目标。

1把握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主线,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与创造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的重要条件。因此,数学教学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笔者通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发现: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引发学生的创新冲动,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人们形象地说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她已经成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有效的学科。数学教学创新改革就是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与挖掘,把数学思想方法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数学教学创新改革肩负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使命和神圣责任。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打牢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细致地分析,去伪存真,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和思路;帮助学生克服传统思维方式弊端,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干扰,努力发现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真相,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注重保护学生的质疑思维习惯是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的重点。质疑思维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为炼就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表现,不轻易接受现成结论,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通过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等质疑思维过程训练,达到创造性地理解与掌握的境界。

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是抓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合理地猜想,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合理地猜想,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和持续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热情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这种教学实践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2抓住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关键,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