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收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0:23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篇1

关键词:学习投入;学习收获;师生交流;同伴互动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的热点,基于学生学习投入来提升学生学习成果、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理论研究界的共识。1930年,教育心理学家泰勒(tyler)第一次使用“学生投入”概念,将其界定为“用于任务的时间”,描述学生花费多少时间用于他们的学业,以及对学业产生的影响。[1]伴随大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学生学习投入理论也不断丰富。阿斯汀(astin)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学习投入理论,认为学生投入学校生活的身心数量与质量和该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紧密的正相关。[2]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等在《大学是怎样影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对学生参与度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总结道:“大学对学生影响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以及参与程度决定的。”[3]国内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大学生学习投入或学习参与对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与院校环境和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相比,学生学习投入对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更大。[4]还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对学习收获有较高的解释率,并且投入度的不同因子对学习收获各因子的影响不同。[5]然而,就我国而言,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到底是何种状态呢?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是否存在多样性或不同类型?不同的学习投入又将生成何种学习收获呢?不同学习投入对应不同学习收获时,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因子又是什么呢?基于上述疑问,本研究将重点探索我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类型,分析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和验证学习投入中对学习收获发挥主导影响的因子和要素。

一、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一)样本数据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数据来自2014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之“本科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样本量为48993。其中,男生占比为46.1%,女生占比为53.9%;“985工程”高校学生占比5.6%,“211工程”高校学生占比22.8%,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占比为71.5%;大一学生占比33.8%,大二学生占比29.4%,大三学生占比26.1%,大四学生占比10.7%;社科专业类学生占比32.6%,文史哲专业类学生占比19.0%,理学类学生占比7.7%,农工医专业类学生占比40.8%。

(二)测量工具与研究变量

本研究所用数据的测量工具为“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项目组所开发的大学生学习投入和大学生学习收获测量量表。测量工具为李克特6级量表,量表刻度分别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基本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对于大学生学习投入,阿斯汀(astin)认为,学习投入是学生进入学校后,在学习对象上的身心投入,是学生的学习经历。[6]佩斯(pace)认为学习投入主要是学生用于完成学业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等。[7]乔治・库(GeorgeD.Kuh)进一步丰富了此概念,认为学习性投入是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精力和努力,以及学校各种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制度、实践等。[8]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个人努力和投入,二是以院校为主导的整体学习环境创设。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投入主要包括个人学习努力、生师互动、生生互动等要素。[9]也有研究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将学习投入分为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等维度。[10]基于上述分类,本研究主要探讨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投入和努力,《大学生学习投入测量量表》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情感投入和学习行为投入两大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学习热情”、“自主学习”、“同伴互动”、“师生交流”及“课业学习”五个因子,其中“学习热情”主要测量学生学习的情感投入,而其他四个因子则侧重于测量学习行为投入。经过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CFi=0.973,nFi=0.973,GFi=0.964,SRmR=0.025,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39,各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88,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72.935%)。

对于大学生学习收获,可分为学术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学术性成长主要体现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社会性成长主要体现为国际视野、多元文化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借鉴此分类,《大学生学习收获测量量表》主要将学生学习收获分檠术性收获(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专业前沿知识)和社会性收获(包括多元文化意识、国际化意识、合作沟通及社会适应能力)。经过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CFi=0.966,nFi=0.966,GFi=0.943,SRmR=0.036,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44,各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89,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74.925%)。

・课程与教学・1大学生学习投入类型及其与学习收获关系的实证研究(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不论是阿斯汀的“输入-环境-输出”模型(input-environment-outputmodel)还是帕斯卡雷拉的“变化评定模型”(GeneralmodelforassessingChange),以及依据这些经典模型开展的实证研究都证明,大学生学习投入对于学习收获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依托大学生学习数据采用K-mean聚类法挖掘学生学习投入的类型,而后探索不同学习投入类型的学生学习收获的情况,理清不同学习投入类型的学生在学术性和社会性方面的收获情况,初步推断学习投入因子与学习收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法验证学习投入与学生学习收获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数据分析结果

首先应用K-mean聚类法对学生进行分类,而后探索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

(一)大学生学习投入类型

大学生学习投入包括“师生交流”、“同伴互动”、“课业学习”、“自主学习”和“学习热情”五个因子,由于不同因子的题目数量不同,所以,首先对各因子的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Z分数),而后采用K-mean聚类法进行分类,经过反复尝试,最终依据学生学习投入将学生分为六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分类结果进行检验,F值达到显著水平(p

依据不同类型学生学习投入的特点,将这六类学生分别命名为“投入均衡型”“全力投入型”“同伴依赖型”“通过考试型”“学习抵触型”和“教师依赖型”,不同类型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如下。(1)投入均衡型:这类学生在师生交流、同伴互动、课业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学习热情等五个因子的值均较高且为正数,并且相比其他类型,这类学生在各因子的值仅次于“全力投入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26.12%。(2)全力投入型:这类学生在师生交流、同伴互动、课业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学习热情等五个因子的值均大于1,这一类的学生不论是在学习情感投入,还是在学习行为投入方面均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10.97%。(3)同伴依赖型:这一类型的学生同伴互动因子的值最高,自主学习因子的值次之,其他因子的值均较低。与其他类型学生相比,这一类型中同伴互动因子的值仅低于“全力投入型”和“投入均衡型”两类学生同伴互动因子的值。通过访谈发现,这一类学生的学习投入侧重于课后与同伴交流以及自学,主要表现为“复印同学笔记”,“请教同学问题,与同学讨论问题”,“自己查阅资料理解学习内容”等。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13.38%。(4)通过考试型:这类学生在学习投入各因子上的值均较低。通过访谈发现,这类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的目的仅仅在于应对考试,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从而这类学生在学习行为投入上也不够积极。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15.32%。(5)学习抵触型:这类学生在学习投入各因子上的值最低,且均小于“-2”。这类学生极度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行为上的投入。通过访谈发现,这类学生无心学习,对学习极为懈怠,将主要精力用于“打游戏、睡觉”等与学业无直接关联的事情上。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2.16%。(6)教师依赖型:这类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因子的值大于其他因子的值,并且,这类学生的师生交流和课业学习两个因子的值高于同伴互动和自主学习因子的值。这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交流以及课业学习的值仅低于“投入均衡型”和“全力投入型”学生的值。通过访谈发现,这类学生对学习较有热情,学习主要依赖教师的授课,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以及教师的答疑解惑来学习。这类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为32.05%,所占比例最高。

(二)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的学习收获分析

在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类型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

1.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学习收获特征

比较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的“学术性收获”和“社会性收获”均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通过方差检验及事后比较发现,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学生在“学术性收获”和“社会性收获”方面的均值具有差异,且均显著(p=0.000

2.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关系的验证

依据上述学习投入类型与学习收获的对应关系,可以初步推断学习投入各因子的值越高,学习收获的值也越高;就具体因子来看,“教师依赖型”学生的“学术性收获”高于“同伴依赖型”学生,但是“教师依赖型”学生的“社会性收获”却低于“同伴依赖型”学生。由于“同伴依赖型”的学生“同伴互动”和“自主学习”两个因子较高,可以推断“同伴互动”和“自主学习”与“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更大;“教师依赖型”学生的“师生交流”和“课业学习”两个因子的值较高,从而推断“师生交流”和“课业学习”与“学术性收获”的相关性更大。为了验证此推断,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分析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的关系,分析结果见表3。表3中的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推断,“师生交流”及“课业学习”因子与“学术性收获”的相关性最大,“同伴互动”与“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最大,“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与“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也较大。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首先,对不同学习投入类型的学生要注重分类引导和指导,特别应关注“消极”学习的学生群体。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学习投入可分为“投入均衡型”、“全力投入型”、“同伴依赖型”、“教师依赖型”、“学习抵触型”、“通过考试型”六类。从各类所占比例来看,“教师依赖型”所占比例最高,为32.05%,这可以从一定程度看出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性较强,或者说主要通过教师以及课堂来学习;其次是“均衡投入型”,比例为26.12%,“同伴依赖型”和“全力投入型”的比例分别为13.38%和10.97%。@可以说明我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总体状况较好。但是也需注意的是“通过考试型”的比例为“15.32%”,“学习抵触型”比例为“2.16%”,这两类学生的学习投入较为“消极”,尤其是“学习抵触型”的学生,学习投入各因子的值都极低,必须引起教学主管部门的注意,应采取相应措施提升“消极”学习投入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热情。

其次,不同学习投入类型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收获。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学习投入类型形成不同的学习收获。对于“学术性收获”而言,“全力投入型>投入均衡型>教师依赖型>同伴依赖型>通过考试型>学习抵触型”;对于“社会性收获”而言,“全力投入型>投入均衡型>同伴依赖型>教师依赖型>通过考试型>学习抵触型”。可以看出,“全力投入型”和“投入均衡型”两类学生的“学术性收获”和“社会性收获”均很好,而“教师依赖型”学生的“学术性收获”要优于“同伴依赖型”学生,而“同伴依赖型”学生的“社会性收获”要优于“教师依赖型”,“通过考试型”学生的学习收获一般,而“学习抵触型”学生的学习收获较差。因而,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讲,要引导学生向“全力投入型”和“投入均衡型”两类转变,实现学生个体学习收获的提升;从学生群体层面来讲,学校要引导学生向收获更高的类型转变,尤其是引导“学习抵触型”学生向其他类型转变,从而实现整体学生学习收获的提升。

第三,基于学习投入各因子与不同学习收获的深层相关关系提升学生学习收获。从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关系的验证性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师生交流”与“学术性收获”的相关性最大,“同伴互动”次之;“同伴互动”与“社会性收获”相关性最大,“师生交流”次之。“师生交流”与学生“社会性收获”的相关性低于“同伴互动”,从而建议教师不应仅仅专注于“授业”和“解惑”,也应注重“传道”。总括而言,“同伴互动”及“师生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收获影响最大,验证了帕斯卡雷拉关于“社会性人际互动”对学生学习收获影响的论断。建议高校在教学方面要灵活设置学生选课及学分认可制度,鼓励跨学科、跨年级学生交流互动,培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多样性“群体”和“圈子”,扩大学生接触面和眼界,鼓励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生活方面,要充分重视宿舍文化建设,把大学宿舍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阵地。此外,要继续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现形式,搭建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徐波.高校学生投入理论:内涵、特点及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3(6):48-54.

[2][6]alexanderwastin.achivingeducationalexcellence:aCriticalassessmentofprioritiesandpracticesinHighereducation[m].SanFrancisco:Jossey-Bass,1985:135-137;134.

[3]pascarellaet&terenzizipt.HowCollegeaffectsStudents:athirdDecadeofResearch[Z].SanFrancisco:Jossey―Bass,2005:602.

[4][9]王纾.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09年“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24-32.

[5]汪雅霜.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对学习收获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结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7):76-81.

[7]paceCR.theUndergraduates:aReportoftheiractivitiesandCollegeexperiencesinthe1980s[R].CenterfortheStudyofevaluation,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1990:1.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篇2

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能否及时获取信息成为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然而,信息化社会又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正确与错误的信息,精华与垃圾的信息的社会。因此,培养学生学会正确收集、辨别、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给予学生这样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后,首先面临着资料的收集,而要收集到课题所需要的资料就必须思考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了完成课题研究,需要哪些资料和信息?②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资料和信息?③收集到的资料中,哪些是有用的?如何对资料进行筛选?④从筛选出的资料中,可以整理出哪些观点和事实?⑤哪些图书是我以后还可能需要的?哪些网址值得保留?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课题,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互联网检索资料,或到工厂企业、机关单位收集素材,或深入实地调查采访获取信息资料,燕把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加工、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活动,从而培养了学业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必不可少,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即是:“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确立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因此,是否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的开展研究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学们通过与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庥信息、相互探讨、寻找答案直至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听取他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劳动成果。如我校高一年部分同学选定了历史科研究性学习课题《唐代服饰文化》,节同学们从以下五个子课题进行分工和研究:①唐代服饰的分类②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③唐代服饰对日本的影响④唐代服饰与唐代政治的关系⑤现代唐装的美学价值,分到不同子课题的学生分头去收集资料,回来后共同分析讨论,筛选出价值的资料和观点,分析不足之处和改进的方法,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相互交流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最后共同撰写出了《唐代服饰文化》论文。

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传统的学习活动过程大多局限在课堂,而研究性学习则更多地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相联系。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访问、实地调查等学习形式,更多地更深入地接触了社会、生活、感知并了解社会问题,许多问题有了直接地感同身受,这是他们在书本上或教室难以学到的,从而激发了他们关心社会现象,关心他人,增强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形式开展和研究活动的,通过学习和研究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获得如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怎样去获取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怎样对取得的观点和事实进行取舍,如何对自己的论点寻找论据,以何种形式如何形成成果,等等。由于有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2009级同学在确定《五星中学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课题后,首先,他们一起精心设计了一张内容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表,对调查的项目、子项目和评价形式等进行了了认真的设计;其次,在回收问卷调查表后,同学们进行认真的统计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结果;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讨论,同学们还采访了多位历史老师和有经验的班主任,并一起探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同学们形成了论文作为学习成果,其中,提出了不少不乏真知灼见的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面的对策,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5.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研究性学习以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也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的科学态度和顽强的科这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同学们在社会调查访问过程中,接触了许多研究人员、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深深地被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严谨求实的作风所感染。

由于历史研究性学习选取了哪些具有浓郁人文信息的课题或项目,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选取经济史、风俗史、文化思想史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陶冶情操,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体验生活的丰富和美好的,选取为正义、为真理、为人类命运、为社会进步,为国家统一,为集体而奋斗而献身的课题,可以给学生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如通过《施琅与台湾》这一课题,同学们的心目中永远记住这么一位胸怀广阔的爱国将领,并为他的“平台”“留台”为实现国家统一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精神品质所感染。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篇3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师范教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的特点

开展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去深入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升迁移能力,为将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一线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打下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活动的特点有:

1.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指导高师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多种思想交流碰撞,在问题的研究上就能集思广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正确地指引着学生研究学习方向。

2.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学习。高师生在熟知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到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查找资料。以此来认识相关课题的内涵、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入的剖析,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对课题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师生遇到自己困惑的问题,就会提出并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还注重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的形式获得知识,并且获得知识的过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师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单调的条文背诵,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讲、记忆、重复的状态当中,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研究型教学可以给高师生创造一个平台,通过自己体验、领悟,所获得的知识是在学习小组内集体相互合作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1.学习知识的过程。研究性的学习,通过高师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去体验与领悟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知识就会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研究性学习在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更能将知识应用与现实中。在高师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并不纯粹的只为学习而学习,更加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他们不仅懂得这些知识,也要有自己的见解,由理论指导实践,与现实问题结合,运用理论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中的体验。在研究过程中,高师生发现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他们会通过很多途径去了解。在他们的直接参与中,能感受到自己懂得更多学习的方法、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等都会慢慢形成。

4.所有的成员参与到活动当中。研究型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它鼓励成员的全体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他们要依靠成员们的集体智慧懂得相互交流与合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内容。因此,既培养了成员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三、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方式

结合老师提出的研究型学习要求:了解组内各成员不同兴趣和特长,指导选题,自主选题制定方案,通过审核,撰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交流讨论典型发言,老师点评,展示成果。在这个要求的指导下,组长要懂得统筹兼顾,发挥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开展活动之前设定一个整体的活动方式,即如何共同开展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如下:

第一、进行讨论的前提是对课本的熟悉,在确定时间集中讨论之前成员认真看书,并从中有自己的看法,这只是浅层次的学习。

第二、各成员在对课本熟悉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理解,首先自己选定研究题目。再把题目集中一起,相互讨论,最终确定一个大家通过的题目。

第三、组长了解各成员的兴趣爱好,按照兴趣爱好分配工作,通过书籍查阅,网上搜索,摘抄报刊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题目的了解。活动的成功开展同时建立在成员的自主性参与的基础上。

第四、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约定时间集体讨论。他们探讨方法的多样性:①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鉴赏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②对收集到的资料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在研讨、探究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③对资料中存在有争论的观点,让成员大胆发表,阐明理由。④对于大家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⑤将所得资料与实际相联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探讨的过程中,要求成员讨论同时记下相关知识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使探讨得出的结果更加条理化。

第六、由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在班上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记下老师和同学的各种评价,并修改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教师给出研究主题范围,高师生熟知课本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从中选定主题,大家共同讨论。特别对不同点,有争议的,不明白的地方着重讨论。讨论过程中各个成员记录相关信息,并由代表发言的成员撰写初稿。初稿撰写后,给成员相互查看,做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完成初稿!

四、实施研究型教学活动的收获

在每一件事情的背后,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有它不足的地方,也有它值得可取的地方,高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既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不好的地方,高师生要善于发现,为以后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基础:首先,由于男生和女生住宿区不在同一片区域的地理位置原因,所以在组织人员上有时并不能全数地到达,而且集合时间有时比较拖延,对活动的积极性不够。其次,因为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对有些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知识点不够完善,存在一定局限性。最后,在进行研究活动的过程,摸索着进行的,查找资料等方面也花费很多时间。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做人做事的道理:1.对于所分配的任务,成员都能很好的完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2.在收集、处理资料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及凝练有一定的提高。3.在小组内的学习,是在一个集体性的学习,从中他们学到更多为人相处做事的道理。4.集体性的学习区别于独立性的学习,在集体中更加讲求分工合作。5.加强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增强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6.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与现实实际问题相联系。

五、几点思考

1.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以减少他们在活动中走弯路。

2.活动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是图书馆、网站、报刊杂志上获得资料来源,他们可以通过调查或者访谈的方式获得资料。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具体运用

一、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确立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如果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不仅会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也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困难和不便;如果设置的课题过于“死板”。又会抑制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针对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确定一个课题范围,即一个课题包含多种选择,既为学生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在障碍跑中,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6个垫子、6个篮球、6个体操圈,由于垫子可翻,可爬;篮球可拍、可搬;体操圈可钻、可跳。因此,学生可以进行不同排列组合的障碍跑。

2、合理分组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分组协作”。为了确保这种形式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笔者认为:1、以5―6人一组为宜。因为,如果人数过多,容易造成见解分歧后难以达成共识的纷争局面,或人浮于事、消极应付的现象;如果人数过少,视野不够开阔,组内的交流面过窄,也会给本组的探究活动造成困难。2、以自由组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因友伴群体多是平时交往甚密、性格相近、感情融洽的学生,他们也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样组成的群体,凝聚力较强,且有自然的带头人,便于开展活动。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不易为群体接纳的个别学生。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帮助选择一个能够相容的群体,并说服其接纳该生,以保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使“分组协作”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研究的桥梁。

3、加强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但若缺少教师的指导,就可能成为无益的劳动。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分组协作”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如“创编活动性游戏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学习游戏创编的方法及相关的游戏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所提供的每一种器材的功能,并考虑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编排,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如何考虑活动的内容与游戏的名称相吻合,并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创编徒手操编排原则与注意事项的书刊及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怎样选择编排与主题相符合的动作;启发学生思考配合的旋律及节奏如何与操的主题及动作的风格相吻合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好处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不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如:有几位学生想要研究“小篮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老师认为这个课题难度太大,非同学们力所能及,劝他们换一个题目。在学生们的坚持下,这个课题被确立了。课题组经过广泛收集资料,探究,他们的研究目标未能完成达到。按以前的评价标准,他们的成绩应被评为“不及格“,但研究性学习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他们的学习表现应该是达到了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当然,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一组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课间喜爱的体育活动调查,查阅了资料、走。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在以往的学习中是难以做到的。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研究任务的完成,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多见的。

三、对于研究性学习应正确理解的地方

1、本质不能脱离体育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偏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

手段”的基线而淡化体育课的本质特征,仍须致力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意识和能力、运动兴趣等的培养,这些都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的。研究课题不能只局限于资料的收集整理或一些体育原理上的辨析和验证上,更须强调运动技能和对一些身体练习手段的感悟、迁移、运用及创新。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毫无差别,为“研”而“研”,忽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那么它将毫无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学情调查;

作者简介:薛栋(1979-),女,山东青岛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0-0069-06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职业院校“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进一步强调,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促进实训设备技术水平与企业同步提高”。实习实训已明确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目前,关于高职院校实习实训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实习实训教学的总体研究,即从整体的意义上全面研究实习实训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教学理念、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课程教材开发等要素,并指出理念是先导、基地建设是保障、师资是关键,课程是载体的总体要求;二是关于实习实训教学的具体研究,即针对实习实训教学范畴内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包括某一地区、某一院校、某一专业的实践经验介绍,或者关于实习实训教学某一构成要素的建设方案。上述关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从教学投入与产出效益的视角,分析实习实训教学的有效运行。然而,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学生发展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1]。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①之“高职院校数据库”的调查数据分析,从学生的视角,了解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学情调查的高职实习实训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

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对全国14所高职院校、174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本研究基于对高职实习实训学习情况的调查,对当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的实然状态进行大致的分析。抽取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高职实习实训的总体状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总体平均分为3.81分,超过了6分的中位数3.5分,接近于“基本同意”,属于基本满意状态。在各分项指标中,“实训/实习课收获很大”一项平均分值最高,其基本同意度百分比为79.5%,表明学生整体上普遍认可实习实训的学习效果。在师资方面,学生对“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能给我们耐心的指导”两项指标评价的平均分值分别为4.01和4.08,属于满意状态,表明学生对实习实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的总体感知偏向正面。在实习条件和机会方面,“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单位条件很好”得分为3.69,“学校为我们提供很多实训/实习机会”得分为3.65,属于“基本满意”状态。最后,“我们经常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学习”指标的均值得分为最低,得分为3.24,小于3.5分,属于“基本不满意”状态。

上述结果分析表明:高职学生对实习实训的条件、机会、师资和学习效果等方面,整体处于基本满意状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各指标中的平均得分并不高,尤其是校外实习的机会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说明这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实习实训学习收获的回归分析

为了探讨不同项目对学习收获的解释力大小,研究者使用强迫进入变量法(enter)对学习收获进行了回归分析。

表3说明:“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单位条件很好”、“我们经常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学习”、“学校为我们提供很多实训/实习机会”、“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能给我们耐心的指导”五道题目与学生“实习收获”的相关系数为0.801,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642,表明五道题共可解释“实习收获”变量的64.2%的变异量。五道题中,经常到校外实习对学习收获的影响不显著,其他题目的影响力都达到显著水平,并且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它们对学习收获的影响均为正向。同时,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从大到小的影响顺序为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能给我们耐心的指导、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学校为我们提供很多实训/实习机会、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单位条件很好。上述分析表明,实习实训的师资水平是对学习收获影响最大的变量。

(四)高职实习实训学习收获的年级趋势

高职实习实训的学习收获,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平均分呈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学习收获的年级趋势,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对其进行了检验。通过分析表明(见表4):低年级学生对实习实训学习收获的认可度比高年级高。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高职学生实习实训学习收获逐年下降的年级特征。调查结果的递减趋势,折射出我国高职实习实训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习动机规律的应用偏差,即学生在实习实训学习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于就业回报的外生动机,而关于个人兴趣、自我实现等内生动机的培养相对弱化。我国的实训实习教学模式是在吸收了一系列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模式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等。目前,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来自于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人才教育模式,即“订单式”和“工学结合式”。“订单式”借鉴了“三明治”和“教学生产联合体”培养模式,将“学习――实践――学习”迁移为“订单――学习(校内或企业)――实践(校内实践或企业实习)――学习(校内或企业)――就业”;“工学结合式”则依据“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通过“实践――理论”的多次循环反复,不断丰富职业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2]。目前,无论是“就业导向”的订单学习,还是“能力本位”的工学结合学习,都是更多地关注“谋职”的外生动机,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内生动机的培养。国内学者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受试高职学生中70%的求学目的是要“学到专业技术,未来做一名真正的职业人”[3],学习动机呈现出鲜明的职业定势,这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的的定位息息相关,而正是这种定位所造成的“唯就业”的社会认可,为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强烈的外生学习动机,“外生学习动机是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导性动机”[4]。然而,外生学习动机往往具有即效性、短时性、被动性等特点,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外生学习动机并不能持续保证学习效果的螺旋上升,这也为本研究实习实训学习效果的年级递减趋势,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国内外学者关于学习动机对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也为这一解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与其内生动机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往往把学习作为一种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谋求一种收入颇丰的职业的手段,而这种学习动机的稳定性、持久性相对较差[5]。当然,面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机状况,外生动机仍然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调动方式,而且部分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也证实了外生动机的重要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外部回报有利于内生动机的生成[6]。Hwang等人关于非裔美国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那些高成就者不仅受较强的内生动机的支配,还成功整合了外生动机和社会目标的影响[7]。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在采用“就业”回报的外生学习动机的同时,要注意和加强对学生内生动机的激发。

另一方面是技能学习规律的应用偏差,即实习实训教学侧重于外显操作技能训练,忽视或者淡化了内隐心智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培训是实习实训教学的核心问题,就职业技能的基本成分而言,主要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方面。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具有外显性;心智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具有内隐性。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掌握依赖于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二者的协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在从解构“知识本位”的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到建构“能力本位”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围绕职业技能培养的相关讨论,如职业知识如何围绕职业技能的形成来呈现,如何开发知识技能一体化的项目课程等,都为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在抨击传统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以及限制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改革又往往陷入了重操作、轻心智的另一偏差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方式。有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职业学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一定程度地表现出把职业技能等同于操作技能,把心智技能等同于理论知识的错误观念,无论对于校内的实习实训,还是在企业中的顶岗实习活动,这种观念都产生了将操作技能训练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乃至唯一内容[8]。心理学的研究证实,技能学习的进程是负加速的,即学习初期的进步速度比较快,中后期的进步速度有所减缓,尤其是随着综合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技能学习的效果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招生的主要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都是进入高职后才初次接触具体的专业,因此大一对实习实训的学习收获心理上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主观感觉,而随着年级的推进,一方面技能学习进程本身在减速,另一方面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也在提升,如果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不够重视,都将降低学生实习实训学习收获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实习实训教学要将技能学习规律的两个方面相结合,绝不能将二者对立或者偏重任何一种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学习动机规律,还是技能学习规律应用的纠偏,最终还是要通过实习实训课程的改革来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仅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基础,也是形成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载体,是扭转“年级递升,学习效果递减”的实习实训“反常”效果的根本。

三、提升高职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建议

基于学情的高职实习实训调查结果表明:实习基地、实习机会、实习教师等都是影响实习实训有效教学的构成因素,其中实习教师是对学生学习收获影响最大的因子,而通过对学生学习收获随着年级递升而下降的“反常”趋势的可能原因分析,更是应该引发对实习实训教学观念的反思。这一反思的要求,最终还要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构建对应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提升高职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实习实训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和构建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

(一)加强实习实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建设,更多的是立足于群体的角度,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符合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程度,即“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的建设过程。“双师型”概念自1995年提出以来,其内涵经历了从强调一类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到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特征的过程。这一演变历程的积极意义在于,摆脱了个体“双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禁锢,较大比例地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了实习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的专业职能分工,实习实训教师专业化的标志越来越体现在技能获得的发展,而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生存观念和价值因素的关注则没有那么重视。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本身而言,无论是“理论型”教师,还是“技能型”教师,都应以学生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本研究强调实习实训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教学观念基础,之所以立足于此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一种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来回修正二者的辩证张力,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如实习实训教师对技能学习动机和规律的理解、对实习实训课程作用的认识、对学生的看法以及与学生的关系等。

1.建立“人事合一”的实习实训教学观念。“人事合一”是指“人”在“事”中的意义生成,“人”通过“事”实现人之自由。“事以载人”是“人事合一”的本质,“事”是形式,“人”才是根本。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领域“事”的演绎,它的教育目的在于实现“学生与实习实训的合一”,不断推动学习者与其学习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体全身心投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完满”的意义与主体不断生成新的关系,从而使学习者感受到生命意义的完整性,这也正是实习实训的本质所在。因此,实习实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是否获得职业的操作性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重视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认同所有的教学效果其实都应从属于教育,即从属于“人是目的”的教育价值。

实习实训“人事合一”的教学观念表明,实习实训的目的愈贴合于人性,或者愈与生活世界所要求的目的接近,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就愈具有教育的意义。如果实习实训的目的仅限于职业能力的技术工具特性,而不考虑“人是目的”的教育真谛,学生由此获得的职业能力最终将成为奴役其自身的枷锁。

2.明确“生存价值”是实习实训教学目的的意义旨归。“生存”不是一个外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在”[9]。进入现代社会,技术工具理性的泛滥,忽视了人作为生存的主体性价值,销蚀了人的主体性资格,遮蔽了此在的生存,使人被物所役,其结果如同胡塞尔所说的那样,人类正面临着“生活的意义危机”。高职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过程,浓缩着现代技术发展的背景,汇聚着技术变迁的先进成果,学生置身其中,参与其中,如果仅仅是为了拓展物质技术的空间,掌握技术的流程与使用,那么学生“自身也将成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性对象:被缩减、被拉平、被训练,以使他们最终作为巨大的技术机器中的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10],“人的人格、价值和主体性被吞噬”[11]。因此,实习实训作为实现职业教育“人事合一”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应以人的完善程度为尺度,自觉生成与重建生存的意义世界,并回归与依托形而下的经验世界,实现形上关怀和形下实践的契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技术――经济标准,而是呼吁实习实训教师应当转换视角,从作为目的的人的内在素质出发,用“人”的意义和人本身来思考高职教育实习实训的根本目的所在[12]。

(二)构建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

从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入手,加强所学知识技能的实用性、有趣性和迁移性等,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需要,这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实现实习实训有效教学的最为直接、也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目前,高职关于实习实训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每一阶段都体现出了“学习――实践”的阶段性过程,然而三个阶段性的过程分别在各自学年的平面上单向循环,相互之间的“断裂”,使得实习实训并不能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因此,形成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1.实习实训教学内容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1)高职教育的三年学制规定了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阶段性。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年限规定为三年,学生要经历三个学年循序渐进的培养,其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阶段性并不代表着职业能力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分解,而是指形成职业能力的载体――“项目”的复杂程度。每一阶段的“项目”,通过系列问题的教学过程与任务的解决,赋予阶段性一定的“完整”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阶段性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应该贯穿在高职教育的三个学年,通过一个个完整的阶段性实习实训任务,保证学生在系列任务解决中实现教学目标。

(2)“知识从属于活动”的职业教育学习逻辑要求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具有连续性。“知识从属于活动”的职业教育学习是以工作实践过程的逻辑组织专业领域课程内容,从而解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建构工作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对于实习实训教学目的而言,体现了职业经验学习的整体性特征,构成了一个“整体”连续性的课程内容体系。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在关于“阶段性”与“连续性”关系的理解上,常会出现“不完整”的阶段性错误见解。因此,“整体”的连续性是“完整”的阶段性的递进。实习实训教学内容要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不同学习阶段都能获得完整意义上的综合职业素质训练,随着年级的递升,实习实训的学习效果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2.设置序化的实习实训项目课程体系。以“解决问题”为中介的项目课程教学,目前在职业教育实践领域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如何按照学习动机规律和技能学习规律,确立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框架和顺序,使之序化,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任务。所谓序化,是指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循序递进的组织与安排,保证前后学习内容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贯通三个学年的实习实训教学,为确保教学的效果,需要设置序化的项目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的心理化序化。教学内容序化的心理化问题,是指如何设计符合学生个体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内容体系。杜威曾提出“教材心理化”的主张,强调在教学中“应使系统知识的组织和传授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水平,应将教材知识与学生当前的心理需要和能力相结合”[13],这是课程内容序化处理的重要原则。实习实训教学内容依据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按照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选择由易到难完整的项目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显性知识,领会工艺过程中蕴含的缄默知识,职业能力逐年获得提升。

(2)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序化。综合化是指项目要体现结构的逻辑性、内容的全面性和范例的迁移性,从而保证序化的项目课程体系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与整体的工作任务可以有效地整合。项目结构的逻辑性是指项目之间必须形成某种逻辑关系,其建立可以依据相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项目内容的全面性是指项目的任务既要尽可能多地覆盖相关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考虑每一个项目的知识和技能侧重点;范例的迁移性是指项目的任务要体现岗位能力的典型性,一个项目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后续项目的学习可以产生正迁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35.

[2]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3.

[3]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2):444-446.

[4][8]姚梅林,邓泽民,王泽荣.职业教育中学习心理规律的应用偏差[J].教育研究,2008(6):59-65.

[5]王学臣,周琰.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732-735.

[6]witzelBS,mercerC.Usingrewardstoteachstudentswithdisabilities:implicationsformotivation.RemedialandSpecialeducation,2003,24(2):88-96.

[7]HwangYS,echolsC,VrongistinosK.multidimensionalacademicmotivationofhighachievingafricanamericanstudents.CollegeStudentJournal,2002,36(4):544-554.

[9]吴卫东,王文东,高学文,等.当代中国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

[10][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李小兵,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314.

[1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88.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篇6

一、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篇7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三、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数学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切入口应平缓;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保障“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高中数学新教材编入了一些课题供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题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课题的预备知识最好不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课题要有层次性;课后作业也要有层次性。课题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选择的内容应当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选题要小型化,使选择的内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题材应当多样化,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各种研究性活动来体现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研究性活动,激发他们开展研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教师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猜想开始的。”恰到好处的猜想,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观察比较是人们获取知识、发现新问题和发明新成果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识过程。观察、比较活动常常会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取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进行提炼、概括、归纳,综合运用知识。经过自主研究性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结论纳入知识系统。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善于表达,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不仅要归纳得出结论,还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当学生思路混乱,表达不完整时,教师要善于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赞扬和引导,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把学习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篇8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20—0058—01

研究性学习已被明确纳入必修课,但由于观念、方法、师资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很模糊。笔者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对我省高中课改调研资料的学习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

从结构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偏正短语,形式是探究,实质是学习。虽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理解,但作为中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经历探究的过程,通过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并以研究过程为依托获取知识,提高探究能力。要认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还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探究活动。究其特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重视”:重视研究的过程,重视实践,重视经验。

研究性学习有别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重在“研究”,其价值体现在研究结果上。而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和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上。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走出课堂和教材,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调查、考查、访问、测量、实验等活动收集材料与信息,收获最直接的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三个阶段

研究性学致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1.在问题情境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探究课题,制订活动方案。对于一名高一新生来说,对研究性学习还很困惑,学校教研部门应通过专题讲座进行培训,通过优秀案例和典型问题帮助他们认识课程目标。而本阶段的核心是确定探究课题,先是学校课程委员会要提供若干活动主题或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学生经过思考参考选题后,还可以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学校课程委员会再对所有的课题进行筛选和审核,最后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小组课题。课题确定后,探究小组就要着手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填写《课程探究方案表》。

2.在实践体验阶段,要特别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实践”和“体验”已经说明了探究主体的不可取代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的过程,是探究性活动,其核心是思考,即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研究小组要按照探究方案,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和归纳资料,并判断信息价值。在本阶段一定要做好课题探究的管理工作,学生不熟悉研究性学习,难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加强过程管理就可以保障探究的可控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课题探究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探究过程也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对学生以后从事探究工作大有好处。

3.在总结反思阶段,研究小组要将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成果的展现形式可以是小报告、小论文、小设计、小发明等。在对成果进行交流、评价时,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互评,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发展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本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规范的结题报告,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在增强自信、凝聚团队精神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他人。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内容的研究性学习中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看清历史事件、认识历史本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鸦片战争后,就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明白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并总结出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研究和学习的学习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不健康的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爱好、主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习的方向和进度作一个宏观的指导和规范,不参与学习的具体过程中。

2?郾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研究和学习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是研究和探索,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对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锻炼与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有:通过学习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确定研究课题、针对课题收集相关资料(调查、走访、实验、查资料等)、对课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总结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在研究性学习的这一系列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研究的乐趣,而且能学会做事的方法,收获宝贵的学习经验。

3.研究性学习是强调学生以研究为手段以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与科学家进行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前者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来学习相关内容,后者强调通过研究来发现和发明未知的事物。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通过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来获得相关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情感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最终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经常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历史中许多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以一个历史人物的形式思考如果你是他在当时会怎么做,形成历史兴趣研究小组编写中国历史十大悬疑,等等,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培养学生研究的能力和意识。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能够获得对科学研究的初步认识,增强对历史与社会、历史与自我的思考和感悟,逐步养成研究的习惯,形成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从近几年的物价变化情况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我国社会稳定有什么关系,在历史上还有哪些朝代有过经济的巨大发展,等等,这些都需要对生活环境进行大量的调查与分析。

2.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学生在对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历史资料分类繁多、内容交错复杂,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熟悉历史知识,提高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课题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进行,特别是对每一分钟都很宝贵的中学生来说,更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减少研究时间,尽快得出结果。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分配任务、交流进度、分享成果,在合作中加深同学之间相互的了解,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锻炼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是社会、个人的一面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比我国古今国力的差距,以及近现代所遭受的委屈与耻辱,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三、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形成课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果、得出报告。下面我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从发现问题、形成课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果、得出报告几个方面阐述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策略。

1.问题的提出。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了解到中国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导致八国联军侵华,这时候,我们就能发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中国强大起来,不受到外国人的欺负呢?这样提出问题,就为课题的成立奠定了先决条件。

2.课题的形成。

要想让中国强大起来,就必须寻找到富国强兵的道路。孙中山是怎样寻找让中国强大的道路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这就是我为学生准备的课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动机、经过和结果,从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到辛亥革命的知识,感受到那一代人为民族奋斗的伟大精神。

3.资料的准备。

这个阶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预习课本、查阅图书馆的资料、上历史网站或论坛等来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正确收集资料,或者给出一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有的放矢。

4.资料的分析。

资料的分析需要建立在学生熟悉课题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同时参考不同时代的相似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根据手中的资料对课题进行分析。例如维新变法为什么失败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5.得出研究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在“正确分析孙中山是怎样寻找让中国强大的道路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这一课题后,学生明白了其中的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孙中山在探寻一条民主富强道路上的艰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研究报告,并将报告在课上宣读,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

在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研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且要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创新,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相互配合,小组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是提高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对于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要善于结合历史教材的特点,正确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青青.高中历史教学中材料题解题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科研,2010.21.

[2]褚芸芸.教师应如何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8.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篇10

关键字:小学数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现状意义特征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小学数学究性学习的现状

1、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经过调查发现,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占了一部分,而多数学生认为无所谓。另外,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遇到一些探究性问题时,而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的学生极少,会去试试,但遇到困难即放弃的学生却占了多数,还有部分的学生根本不愿去解决问题。

2、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探究性学习作为较先进和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意志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确实也遇到较多的困难。首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收集和处理信息作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探究学习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有重要作用。其次,缺乏必要的指导,因为在考试中涉及类似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试题不多,致使教师也不重视探究性教学。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意义

1、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具有全面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有一定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下要具备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面要广,数学的基础知识要扎实,才能更好的调动思维活跃;学生对要研究的数理也要有一定的敏感度。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验,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数学奇妙的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是优等生的利,它的提出是面向全体的学生,意在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其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

三、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在数学规律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数学中许多法则、性质、公式等规律性知识的学习,都能借助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到。这些结论的得到过程,原本是复杂而漫长的,但表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被简略了。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数学规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经历一下思维的原过程,创设一种模拟性、简约性的探索场景,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联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为了避免学生过多地遭遇失败,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重要特征或联系,诱导学生集中定向思维,最后让学生发现规律和结论,并逐渐清晰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在这节课中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欲望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