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概念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0:22

小学概念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教育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小学教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理论学习体系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全面地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

一、小学数学概念

1.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很多概念会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和修正,因此小学概念相对而言比较简约。为了衔接生活和知识的过渡,小学数学概念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且以具体性为主。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小学数学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如图形辅助式、字形结合式、定义式等。

此外,虽然小学数学概念经过了简化,但是数学概念是有较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经验来源

在概念化阶段,有专家学者研究了圆锥形底部结构的经验来源,并认为经验的不足是导致概念出错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老师将经验分为生活经验和积累活动经验,积累活动经验又包括直接数学教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活动经验等。不同类型的经验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当其中一种经验出错时,另一种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纠正,多种经验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获得的来源有经验和学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个人的经验总结并不完全是正确的,通过学习,可以纠正经验获得的概念知识。有学者指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修正学生生活经验所获得的错误概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将常见的错误概念纳入教师手册以供教师参考的重要教学建议。

此外,有些概念无法或者较少在生活中接触,此时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分数学习进行调查分析后得知,学生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数学概念,而一味地背口诀来解题。强调教师的教学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弥补生活来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概念同化法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借助图像、数形结合、比较分析、预先设置错误、理清概念、精选习题巩固概念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魏勇提出了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这和雒晓霞的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本质是一样的,皆是强调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2)apoS理论

此理论建构过程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操作或活动(action)阶段―过程(process)阶段―对象(object)阶段―概型(Scheme)阶段。各阶段的操作步骤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apoS理论教学模式表

针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操作阶段,以刚性材料为基础,注意适度性、典型性和有效性;过程阶段,运用问题串引思维深入;对象阶段和概念阶段则应以多元化的操作,丰富和完善概念。

目前,关于该理论较少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仅有少数的文章运用该理论分析小学数学概念的编排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该理论目前在中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教学研究中较为丰富,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加深对apoS理论的实践都是有益的探索,能够弥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空白。

参考文献:

[1]闫天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郑小龙.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数学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37-38.

[3]张景媛.数学文字题错误概念分析及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94(27):175-200.

[4]方文邦,刘曼丽.对我国小四年级数学低成就学童在分数学习的迷思概念、错误类型与成因之探讨[J].科学教育月刊,2013(358):20-35.

[5]魏勇.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数学思维方法:以极限概念定义为例[J].大学数学,2014(30):36-41.

[6]雒晓霞.初中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林浩.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在思考:基于两种数学概念的比较[J].浙江教育科学,2006(06):48-50.

小学概念教学篇2

关键词概念课;小学数学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线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常常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

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

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把概念教学置身于现实背景中,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2.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

(1)利用多种形式引出概念,激活学生概念建构的兴趣。数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可以通过猜想或实验、游戏或故事、自然现象的例举或蕴含概念的生活实例引出概念。由于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形式基本上属于低级阶段,老师一般可不直截了当地给出要建构的概念,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2)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独立实验、思考、解构的空间。这是概念建构的重要过程,不能在教学中忽略或形式主义地走过场。当学生在头脑中等你老师传递信息时,往往会机械地在头脑中划出一块来将获取的信息原封不动地储存起来,而概念建构的正确导向应该将信息与原来的知识结构和实验结构相互发生作用。在充分的自由实验中,去发现、感悟、提炼出新信息。在充分实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逐渐缩小原有知识结构与概念本身的差距,在建立新概念结构的同时,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3)在交流讨论中,多向完善概念的重构。交流、讨论是学生进行数学概念建构的最重要的过程,一个班集体是以学生个体为主所组成的。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之前头脑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关的知识和相关的生活经历与实践经验。学生个体生活的外部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通的。可能有的学生了解或掌握的是与这个数学概念相关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有的则是简接的知识,甚至有的学生与概念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一点也不具备。作为一个数学概念,它不是像语言所表达那样抽象,其内涵是丰富的,要想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建构,就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理解把握,直到建出结构。

3.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概念教学篇3

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29-02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数学之本、解题之源,学好它既是基础又是关键。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其自身的认知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加强概念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

一、数学概念生活化

数学课标指出,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生活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很多数学知识并非新知识,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学过的旧知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入概念,着力实施“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是数学课改的理念之一。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从生活中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时,笔者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桌子、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铁轨、电梯的运行现象,风车、电扇、水车的旋转等,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形象、生动的物体实例,就可以很容易地根据各自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属性,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又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超市里的商品价格,如一支铅笔0.5元、一个书包23.7元、一条毛巾9.80元,让学生把商标上的价格与整数进行比较从而引入“小数”的概念,并根据小数与整数的不同点认识“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各个部分,抽象出“小数”的概念。教学“角”的概念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角,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见过、使用过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物品,像红领巾、三角板、屋顶等物体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接着由实物抽象成各种各样的角,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概括出角的最基本特点,形成角的概念。又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笔者用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小红今年12岁,但她只过了3个生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正当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笔者顺势提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以此引起学生的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概念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达到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二、数学概念形象化

学生感觉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对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概念。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循循善诱,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又如,在教学“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儿歌“锐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钝角比直角大”来记住“锐角、直角、钝角”的特点。再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记大、小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四个小月永不忘”“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月大三十一,月小三十整”。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浓厚,更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三、数学概念具体化

有句话说得好:“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中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既符合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学生动手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数学体验的获取主要通过动手操作。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

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理解数学概念,就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摆一摆”,来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继而抽象出概念。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拿一细线拴一球,握住线的另一端使白球转动形成“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到一定点为定长的点的集合”,引出圆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圆并将圆对折、再对折,折过若干次之后,让学生观察折痕并进行讨论。学生从讨论中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内一点――即圆心。再让学生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长度,知道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同样得出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从而掌握了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经历了“圆”的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又如在教学“长度、重量”这些内容时,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掂一掂、比一比”等形式,结合生活实际形成正确的概念表象;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做一做、写一写、数一数”等形式体验一秒的时间长短,把秒的概念由抽象到具体,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到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及数学概念的理解。

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仔细观察、分析,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四、数学概念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联系数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很多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在概念教学中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教材创设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如买1元铅笔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从情境活动中认识、理解人民币的概念。又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多媒体展示中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为后面学习“角的概念”奠定基础。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可创设一个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情境,让学生布置教室,有规律地挂汽球、灯笼、旗,男女同学有规律地排队唱歌跳舞,学生有规律地拍掌等,让学生在欢乐的活动情境中认识和理解“规律”,并形成概念。在教学《统计与可能》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摸彩球游戏,即在袋中放入各色小球让学生逐一去摸,并统计结果。接着教师追问学生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学生便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也水到渠成了。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在《长、短》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国庆节快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之际,可以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欢乐的情境活动中掌握“长、短”的概念。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让不同的动物骑上不同形状车轮的赛车,让学生猜想谁得了第一名,讨论:“人们把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椭圆形或方的?”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运用已学知识来思考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对圆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他们的思维被充分激活,能积极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

小学概念教学篇4

一、概念的引进

小学生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逐渐过渡的阶段,这种抽象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主要有两种方式:凭借式和同化式。

对于起始性的概念,常采用凭借式,就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抽象。引入概念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借助充分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去探究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开始学习三角形,凭借学生见到的红领巾、小三角旗、三角板等实物画出三角形,舍去非本质特征,如颜色,质地等,双留下它们的形,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三角形的表象。

对于发展式概念,一般采用同化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不断积累,智力不断发展,所以应借助学生已有的概念去认识新概念,使新概念在已有的概念中精确、深化,产生新的认识,比如,教学分数单位时,可以由自然数单位引入。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同样,任何一个分数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学生在学习中,使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相区别联系,使知识实现有效的迁移。

二、概念的形成

小学概念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先从认识数开始,可以说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把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对万以内的数认识安排在三个年级,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安排是:一年级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三年级学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其中,100以内数的认识是整个认数教学的关键。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万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的基础。本文以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来简单谈一谈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找到难点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在平时的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并不陌生。我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口头数100以内的数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大多停留在“唱数”的层面,还没用建立100以内数的数学模型,在数法上也不是很标准,很多学生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二十五数成二五等。同时,在实际数物体的数量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尤其在数到几十九时,部分学生很可能出现不知道下一个该数哪个数的现象。如在59、69、79、89等数后面接的是几十,仍有不少学生需要思考一下才能数下去。除此之外,学生从某个整十数开始数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如果从某个中间位置开始数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如从37数到48,或从67开始向后数五个数,都会让学生不知所措。

二、从实践活动入手

认识100以内的数,是学生适应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须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建立数感的重要素材。由于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对100以内的数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数班内人数、粉笔、小棒、花片等实物,体会数来源于数,感受数和物的一一对应关系,逐步积累活动经验。

具体而言,根据数概念教学的难点,广大数学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实践活动。

1.让学生动手数具体的实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小棒、纸片、粉笔、豆子等实物,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具体的实物。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创设这种简单有效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充分的感知尝试活动,还可以通过各种材料、各种途径,让学生自主将数学知识迁移内化。

2.抓、估、数豆子

在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抓一把豆子,握在手里感受一下,然后放在桌子上进行估算并实际数一数。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次,这一次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抓的颗数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和上次抓的实际颗数做比较?”再实际数一数,并填写记录表。在这种自己抓、自己数的过程中,通过估算自己抓的颗数和“再来一次”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多种形式巩固数的概念

在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花片图),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指名数、男女生对口数、开火车数等),用不同的方法(1个1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从1数到100(重点从20数到100)。我通过这样变化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建立100以内数的数学模型,并认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数物体,进而掌握快速数数的基本方法。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指名让学生数,如从24数到35,跨过整数从中间位置开始数,以便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建立了数的模型。还可以让同桌之间拍着手数,从48数到60,从71数到85等。拍手数节奏快,且是跳跃性的数数,对学生的思维有更高的要求。这样做,可以在脱离实物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数数,并重点指导数到几十九时,下一个该数哪个数。通过借助数花片图,采用多种策略数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突破了数到几十九该数哪个数的难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数实物。

四、教师要善于处理教学中的意外

在让学生分组数粉笔、小棒和花片等实物的环节中(各类物品的数量是相等的),教师的意图是检验学生是否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在三个数粉笔的小组中,其中一个小组出现了一支粉笔断成两截的情况,最终两个小组数的是46支,而另一个小组数出了47支。我这时说到:“2个小组数的是46支,你们数的47支,你们数错了。”这个小组的学生却回应我说,他们盒子里的一支粉笔断成2支了。这时候,我抓住了课堂的自然生成,对学生认真严格的实数精神进行了表扬。我通过对这种教学中的意外情况的正确处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确数数的意识。

五、加强训练、学以致用

小学概念教学篇6

1.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1要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常言道: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1.2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2.如何有效巩固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2.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2.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会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

小学概念教学篇7

1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在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来自学生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来自教师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2解决策略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

4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5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6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小学概念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有时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认识到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意义;二是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从概念出发完成对于数学问题的知识建构;三是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只重视学生形象思维下数学概念的建立与理解。教师的教学往往以形象可感的具体形象作为教学的基础,而没有在此基础上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由于概念教学的认识偏差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概念教学总是一带而过,只重数学概念推导的结果或者结论,而不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推导与运算。这必然造成学生概念模糊,更不利于深层次的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建立的基础,是弄清楚数学关系及其逻辑顺序的关键,数学概念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的成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概念应该看作是构成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这一砖一瓦必须扎实可靠,才能保障大厦的安全与升高。

一、学生观察比较引入概念

数学的抽象思维有赖于形象思维的培养作为基础。数学概念的引入是一个形象思维兼抽象思维的过程。在形象思维的累积中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概念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比较能力入手。使学生在直观中形成概念的定位。例如在引入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约数的概念,在明确理解约数的概念以后,我又出示1、3、5、7、9、14等数让学生观察。看这些数各自有多少个约数,根据约数的多少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几类。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得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在讲述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学生把盛满圆柱体的沙土倒入圆锥体内,倒三次恰好将圆柱体的沙土倒空。从而得到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数学概念的引入要关注到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可以用直观引入方式,如圆锥体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动手获得。也要注意学生在已有知识上的迁移与建构,与上例中质数与合数概念的建立,必须在牢固掌握约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数学上的概念是互相联系与充满逻辑关系的,很多是在一个概念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所以概念教学应该扎实可靠、步步为营。

二、从生活的情境入手建立概念

数学上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入手,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实例感受真切且感兴趣。从生活中引入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进而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例如我在引入面积的概念时,采取了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比较桌面的大小与书本页面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观察学校操场的大小与公园面积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引入重量单位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把不同的物体用天秤称重后,再用手掂量一下,从而靠手感来感受物体的重量:克、千克。在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将水添满整个水杯,再在水杯中加入别的物体,水就会溢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因为别的物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当它被添加到水中时,所以水就会流出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容易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清晰,只有概念清晰了,学生才可能进一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三、强化应用巩固概念

实践证明,在应用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数学概念不能以口头背诵为标准,要以真正理解为目标。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数学概念是为应用数学奠定基础,但不能停留在对概念的浅层理解。例如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但是如果把等式:c+d=h或者y=2让学生来判断,学生往往会发生错误。再如,学生即使对于正反比例的定义过目成诵,也难以理解正反比例的两种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来理解正反比例的量,并且通过计算来观察结果,就会提高学生对于正反比例的理解,并且利用它的定义来正确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定义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于概念的巩固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数学概念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运算,学生实际动手并且观察,才能达到巩固且正确应用的目的。

四、注重概念梳理建立逻辑关系

数学概念的建立与应用除要加强练习指导、巩固训练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自然联系。通过概念的梳理可以达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概念目的,并且在概念清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比较概括,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通过面积公式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属性与逻辑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建立数学逻辑联系概念,并且进一步对于概念加深认识与巩固。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以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明确数学概念、利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概念教学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概念教学的目标就是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并用所学的概念学会解决问题。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影响其对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深入分析和研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不仅能使小学生形成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还能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等。本文聚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入手,探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概念的引入方式

小学阶段是学生对数学认识的基础阶段,学生数学方面的知识积淀绝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个时期,所以,数学概念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概念引入是特别关键的一环。良好的课堂引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概念的引入方法得当,学生理解和掌握得就较好,也会节省教师讲授新知识的时间,易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小学数学教材中,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数学概念采取了不同的呈现形式,具体来说有图画式、描述式、定义式三中。数学概念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概念的引入要做到“对症下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概念引入方法有设置疑问和创设情境法,简单概念直接引入法,直观概念观察引入法,复杂概念剖析引入法,易混淆概念类比引入,抽象概念图解引入法,规律概念归纳引入法等。好的概念引入发能在学生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时候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

二、根据小学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虽然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同,不同阶段概念的特点也各异,但是数学概念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概念明确。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图画式的小学数学概念内涵为例,其揭示策略就要根据图画式概念的特点及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图画的深层涵义,揭示概念的本质。在学生能够理解图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尽量使用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以圆的概念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将圆的表象抽象成数学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用语要规范、贴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概念,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把握概念的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离不开生活。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增加直观操作的比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辅以教具、学具,让学生感知概念表象、理解概念内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录像机、模型、实物等各种直观教具,以及运用观察、比较、触摸、演示、测量等直观方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模型,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得以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例如,在教学概念“米、分米、厘米”时,教师可将提前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1厘米的若干小棒分发给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3种长度不同的小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不同小棒的实际长度,再让学生用1分米的小棒量一量1米包含几个1分米,用1厘米的小棒量一量1分米包含几个1厘米。在教学“毫米”时,直接利用直尺上的刻度,数一数1厘米包含几个1毫米。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教学“千米”,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走一走1千米到底是多长的距离。这样手、脚、眼、脑并用,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概念,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了概念的原型,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

四、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运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商场购物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学校文艺汇演需要购买服装,老师到商场里了解到一件上衣65元,一条裤子35元,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买这样的6套衣服需要多少元?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学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一种是先求出6件上衣的钱数和6条裤子的钱数,再用6件上衣的钱数加6条裤子的钱数求出总数,算式是65×6+35×6;另一种是先求出1套衣服的钱数,再求出6套衣服一共的钱数,算式是(65+35)×6。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由于这两个算式都是求6套衣服共花费的总数,所以它们是相等的,即(65+35)×6=65×6+35×6。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就很容易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五、注重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内化”,强化学以致用,促进概念知识的升华

将概念知识融合在例题的讲解与分析中,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往往过分注重学生对于例题的表面理解,而忽略了他们运用概念知识解题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小学生对数学概念不擅长从记忆储备中提取知识并应用于实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内化”,常常利用变式解题、解题竞赛、互动解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语言与互动、丰富的独立体验及感知、亲的实践和应用中充分掌握概念,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强化概念知识与解题应用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知识应用与转化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概念知识的升华。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基础课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概念是前人在大量生命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归纳、概括抽象而形成的智慧结晶,其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加之小学生年龄偏小,思维发展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展开,让小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做到有效教学。

小学概念教学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01-01

数学概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完成数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在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于小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抓住概念教学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的特点,运用各种概念教学的方法,正确引导小学生对概念、法则等的理解,防止小学生概念不清或混淆、死记硬背,克服数学概念的教学难度,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浅谈几点做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第一步,概念引入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搞好概念教学第一步,为学生形成新概念作好准备。概念引入的途径多种多样,可复习旧知引入、运用学生熟悉事例引入,组织有关感知活动引入等。比如,对于复习旧知引入来说,一个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处在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学习复杂概念之前,先学习更一般更简单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以这个上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的先行组织者,联系学生已学过的有关概念来阐明新概念的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利用整除的概念阐明约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公约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而得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实践表明,用先前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这样的既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的更完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的方法很多,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习惯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还习惯于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实物。所以通过实践让学生认识和形成数学概念是最好的方法。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三、概念的深化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就给教师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教室门、黑板、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从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四、概念的发展

教师要对概念进行延续,其实概念的发展过程就是概念的复习过程。概念的发展就是我们认识新的概念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概念之间的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学生对概念记忆是个逐步淡忘的过程,所以老师在课堂中要经常巩固胜利的果实就要经常帮助学生复习这样的知识点,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三年级时只是认识轴对称图形,四年级时会画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时学生对概念就有一个发展,也有一个延续。

五、概念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