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42

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篇1

关键词:公共服务档案馆档案展览

一、档案展览在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档案展览具有传播档案文化和面向公众的开放性特征,是档案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档案展览是档案利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档案馆向公众提供档案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档案展览结合特定主题,通过陈列档案原件或复制件,向观者传递和分享档案信息。相对于档案利用工作的其他方式,档案展览的特点在于:第一,向社会公众开放,受众面广;第二,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策划选题,档案信息的传播具有特定范围内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第三,借助各种展览载体和手段,展览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效果。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活动,通过挖掘馆藏资源,举办了不同主题和形式的展览,吸引观众参观,使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档案馆,使档案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二)档案展览是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能的重要方式

随着档案馆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对档案馆公共服务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单一、被动的工作方式,亟需突破固有模式,转变思想,不断拓展和深化基地工作的模式和内容。其实,针对如何深化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问题,我国学者已开始提出档案利用服务与我国教育制度联动的建议,指出目前“国家教育制度中缺乏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方面的要求,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作用的发挥,一般应同国家的教育制度相衔接。”这一提法对档案馆基地工作在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加强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档案展览作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形象标签和窗口,肩负着打造档案馆文化标志性场所的重任

公共服务的实现需要有形档案文化内容的支撑。档案展览以其立体丰富的展陈形式、通俗易懂的展览内容、灵活附加的服务模式为“五位一体”的新型档案馆形象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档案馆委员会主席阿尔贝勒奇说,按照国际标准,一个优秀的城市档案馆应当必备三个条件:一是位于市中心,市民容易接近,方便查档;二是现代化程度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先进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三是同市民生活紧密相关,能帮助他们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在以上三个标准中,前两个标准的价值判断属于档案馆位置和配套设施的范畴。而第三点“帮助市民了解他们所居住城市发展的历史”的标准,正是对展览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而系统、宏观、具象地展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展览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方式。

二、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研究和提出档案展览选题

(一)馆藏长期陈列展的选题应该体现馆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从近几年国家档案馆的馆藏陈列展的内容、规模以及在档案馆工作中的地位来看,展览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轰轰烈烈的开幕式过后,展厅日常参观门可罗雀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展览的选题上来看,存在着过分重视政治性、教育性,而缺少“地域特色”、“档案特色”和“平民特色”的问题。笔者认为,馆藏陈列展的选题非常重要,它是展览获得成功和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基础。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例,在2004年推出的馆藏陈列展的选题“城市记忆”就较好地把握了“档案记录历史”的本质特色和“内容贴近公众”的平民特色,全面展示了上海100多年的历史和上海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是不可多得的好展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发挥了档案为城市建设和公众服务的作用。

(二)结合重大纪念日、宣传日举办专题展览,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档案馆应结合“建党”、“建国”、“抗战胜利”、“奥运年”、“档案馆日”以及科技、环保、文化宣传日,适时举办相关专题展览,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宣传科技文化知识的职能,让观众走进档案馆,给公众提供一个回顾历史,学习知识,举办相关活动的平台,充分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三)举办反映某一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专题展览

通过举办这一题材的展览,让本地观众“知家乡、爱家乡”,提高市民观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地为建设家乡做贡献;让外国和外地观众了解这一城市和地区的历史渊源、沿革和城市特色,增长知识。北京市档案馆在2012年推出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就是这样的选题。由于展览选题以北京传统文化为特色,内容贴民百姓,加之展陈手段丰富,展厅位置好,仅四个多月就接待了64万观众,展览取得了很大成功。观众除北京本地人外,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很多国外观众。除此之外,“老字号”、“园林”、“戏剧”等许多京味文化遗产都可作为选题,其他城市也可以此为鉴。

(四)利用公众捐赠的档案资料,举办不同主题内容的捐赠展

举办这一类型的展览的宗旨是,让捐赠的档案资料“从公众中来,为公众的文化需求服务”。这是吸引公众走进档案馆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北京市档案馆曾在2010年举办了“个人捐赠档案资料展”,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有些观众不仅自己来看展览,还多次约上亲朋好友来参观展览,边看边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这样的展览,公众看着亲切,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三、在档案展览的展陈形式上,更贴近公众

(一)要对展览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包装设计

特别是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利用“声、光、电”等技术设施,采用除档案原件、图片以外的“实物、模型、情景复原、触摸屏、录音录像设备”等不同手法,提高展览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北京市档案馆在2009年和2012年分别在馆内推出了“纪念北平和平解放60周年”和“青少年与奥运”专题展览。展览内容主要来自北京市档案馆馆藏,主要参观对象是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有限的展厅空间和经费条件下,筹展组除采用录音、录像设备作为辅助手段外,特意在展厅内设置了地灯箱,分别展出了“北平和平解放态势图”和“奥运火炬在中国境内传递路线图”。这个展出的手法非常吸引参观者,很多观众席地而坐,边听展览讲解,边对照地图消化展览内容,效果非常好。在“青少年与奥运”展览上,筹展组还制作了与原奥运火炬同等尺寸和图案的火炬复制品,很多观众在展厅内手持火炬拍照,既展现了档案的价值,又活跃了展厅气氛。

(二)在展览内容中加入互动元素

通常来说,人们会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印象深刻。因此针对普通公众,展览在形式设计时应考虑加入由观众参与的互动和体验项目。这种体验可以调动多重感官,让人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情感上的释放。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展览“一切为了人民”就是一个很好范例。动态展示、多媒体展示、交互展示、声光电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为整个展览营造了一个立体、简洁、高效的空间环境。互动设计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有参与其间的感觉,对展览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这个展览中,“北京笑脸”环节让观者在大屏幕找到自己的笑脸并将这个互动环节与其他设计元素结合起来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让人们有很强烈的参与感。北京市档案馆“青少年与奥运展”中,在序厅的部分,设置了一面世界地图互动墙,镶嵌在互动墙上的显示屏罗列着历届奥运会举办国国旗,当观众触摸到其中的一面旗帜时,地图上对应的城市就会亮起一盏灯,旁边还注释着本届奥运会的信息。这面互动墙成为了青少年朋友最喜爱的互动环节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动态展示、多媒体展示、交互展示已经越来越多地取代过去平面展品为主的展示方式,展品本身有时仅仅成为动态展示空间中的一个局部或一个瞬间,参观者互动交流的比重明显增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观者情感需求被越来越多地重视,此时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互动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展览的各个方面。

(三)展览的空间设计要给观者创造出合理的观赏和交流环境

空间设计最终的结果是产生合理的流线布局,即展厅的流线图,简单地说,就是观众在展厅里行进的线路图。合理的流线布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要使观众的参观变得顺畅;第二,观众不会遗漏重要的展览内容;第三,要避免观众走回头路,不要设计重复的参观路线;第四,保证观众有安全的撤离线路。好的空间设计要给观众一个循序渐进的感知和接受过程,让观众不仅了解展示物品,更要接受展示的内容信息以及更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空间安排时,有必要设定一些转折与过渡的空间,如玄关、过道等,让观众了解展示主题相关的内容信息。以上文提到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为例,从一入场的序厅部分用灯箱片展示的老北京市井生活,营造了胡同人家曲径通幽的感觉。接下来的各个部分也都利用巧妙地空间构成让人流在不经意间沿着一定的路线依序而行。如利用空间的隔断、光线的明暗、展品的疏密等对观众进行引导与暗示,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看完展览后,依然感觉意犹未尽。

(四)展览的讲解应根据观众需求进行编排和策划

基于参观展览的观众在年龄、知识层次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化现象,筹展部门应加强为公众服务的意识,针对不同的观众需求准备有针对性的讲解方案。如对于没有特别要求的观众,我们可以做概括性的讲解,如条件允许也可提供移动语音解说服务;对于青少年学生,我们可针对其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的需求,做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启发式的教学讲解;而针对某一行业的专业人员,我们就要做交流性的、互动性的讲解。有时为了使参观活动更生动、更有意义,我们还可以请与展览内容有关的人员做讲解,如展览中提到的人物、向档案馆捐赠档案的人物等等。他们能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的讲解方式更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五)档案馆展厅的位置应便于公众参观

如前所述,目前县级以上国家档案馆内一般都内设有展厅,使档案展览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展示场所。但大多数展厅的位置仍与档案库房位于同一院内,门口有武警守卫,而且手续烦琐。这使大多数社会公众望而却步,影响了展览的参观效果,即便档案馆外设置了广告牌也是如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展厅的建设方面更新观念,突破传统做法,把展厅设置在便于公众进出的地方。“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正在打造“五位一体”的新型馆舍,由于档案展览在新型的档案馆功能中处于重要的窗口地位,因此展厅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从公共服务建设的角度,展厅的设置应与档案库房实行物理隔离,建在公共场所,出入方便,手续便捷。展厅外应设有停车场,交通方便。展厅的开放时间应与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相同,星期六、日不休息,每星期可休息一天,整理展品和保洁。

展厅的建设还可与公众的休闲需要相结合。一方面可吸引更多观众来参观,另一方面也可开发出档案馆的文化休闲功能。展厅内可设置相关设施,如网吧、咖啡吧、书店、商品部等,开发和出售与馆藏、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有关的书籍、光盘、物品、食品、纪念品等。此项举措可吸引家长在周末带着孩子到档案馆观看展览和休闲。这方面档案部门应学习和研究博物馆、纪念馆等相关文化机构的成功经验。

此外,网上展览的作用、优势和社会效益已为社会各界公众和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所认可。但纵观全国各级各类档案系统网站,其网上展览的设计质量还处于初级水平,有些展览甚至给人粗制滥造的感觉。要想普遍提高网上展览的质量,一要重视网上展览,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策划和制作;二是要对展览进行精心设计,研究网上观众的观展心理和阅览习惯,要专门研究网页图片、文字的编排,页面的切换等技术问题,切忌随意将展墙上的图片在网页上进行拼凑;三是要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功能;四是要善于综合运用动画、配音、解说、互动等设计元素,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完善档案展览的策划和宣传工作

展览的策划、筹办、开幕、宣传、接待等工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提高展览的社会知名度,使其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就要对展览进行整体策划。如宣传工作,就包括展览前期预热宣传、展览开幕当天的媒体宣传、展览期间的跟踪宣传和展览结束后的效果宣传。

合作办展有利于发挥合作单位在地理位置、社会认知度和组织参观方面的优势,以其影响力扩大展览的社会知名度,大幅度增加观众数量,并借力开展开幕后的各项活动,使展览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2012年,北京市档案馆与北京市教委在北京市少年宫联合推出了“故事爷爷孙敬修”展览。该展览成功举办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教委的支持,我馆从孙敬修的亲朋好友处征集到了更多的名人档案资料;其次,教委提供的北京市少年宫的展览场所正是孙敬修老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故人工作过的地方展出故人的人生足迹,给展览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再有,市教委在展览开幕前,向所属中小学发出通知,告之展览的开幕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加之每星期六、日,市少年宫都有学生前来参加校外活动,虽然展览展出期间正值学校准备期末考试,展览仍接待了5000多名中小学师生。众多新闻媒体也给予了适时的报道和宣传。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公共档案馆的亲民战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王英玮.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部门的生存与发展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篇2

关键词高校档案编研档案利用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thestudyingandutilizationofcollegesarchives

penGmei

(Xi'anaeronauticalpolytechnicinstitute,Xi'an,Shaanxi710089)abstractinrecentyears,thesocialinformationizationhasahugeeffectonarchivesmanagementandtheservice.toimprovethelevelofresearchandutilizationofarchiv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ynchronizedwiththedigitalcampusconstruction,expandtheservicescopeofarchivesstudying;explorethenewwayandnewmethodofarchivesstudying;givefullplaytothetransmissionfunctionoftheexhibition;taketheinitiativetoprovideknowledgeservicefortheuniversitiesandsociety.

Keywordsstudyingcollege;archivesfiles;usingexhibition;knowledgeservice社会信息化对高校档案管理对象与服务对象产生了巨大影响。档案工作环境由以往的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操作,档案用户也希望在查阅和利用资源不再受到时空限制,希望获得更多更好的远程档案服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档案部门并不能满足学校和社会的需要,档案编研和利用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72所部属高校档案事业机构的档案利用量仅占馆藏档案总量的8.37%。①因此,提升高校档案编研和利用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四点具体的建议。

1与数字校园建设同步,扩大档案编研的服务范围

数字校园建设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将现实校园的各种资源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空间,并对这些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实现教育与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②数字校园系统一般由统一信息门户、数据库资源、业务应用系统和基础平台应用系统组成。目前,国内各高校掀起数字校园建设的热潮,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高校档案部门应抓住数字校园建设的有利时机,主动与本校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部门合作,取得支持,实施适合本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项目。此外,高校档案部门还应克服封闭意识,增强对外服务的主动性,提升对外交往能力。档案编研人员应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选择合适的编研题目,推出深受企业、社会组织和一般公众欢迎的编研成果,切实提高高校档案编研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以南京大学档案馆为例,该馆于2001年就开发应用了“南大之星”档案网络管理系统6.0,实现馆藏多媒体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数据库化和档案信息查询网络化,在南京大学校园上建立了“南京大学档案馆”和“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网站,向社会50多万条档案信息,目前网站的访问量已经达到近200万人次。③

2探索档案编研的新方式与新途径

为了适应对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应探索档案编研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积极开发和整合包括档案在内的各种信息资源。编研人员通过研究国家、学校所在地及本校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广泛搜集和整理与学校发展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提炼出能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档案编研精品成果。

此外,档案编研工作既可由本校档案部门来承担,也通过与校外其他档案机构和信息科技公司联合承担。联合编研不仅能克服本校馆藏信息不全面、不完整的弊端,还能汇集各家之所长,提高档案编研成品的质量,增强编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3充分发挥展览的传播功能

举办各种展览活动,是近年来高校档案馆开展的档案利用新方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展览能够让观众直接看到甚至摸到展品,比纯文本形式的档案材料更直观、更真实。同时,对展览活动现场的精心布置,还能够调动观众的各种感官,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档案部门利用现有的数字化馆藏档案资源,以网络为平台,再结合网下现场展览,不仅把校档案馆建设成为档案保管基地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心,更成为爱国爱校的教育基地。以北京大学档案馆为例,自2000年以来,该馆成功举办了“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与利用成果展”、“回顾历史再现辉煌——‘一字级’同学身边的人和事”、“在共产主义旗帜下——北京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图片展”、“纪念江泽涵院士诞辰100周年”等专题展览,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该馆还联合北京市档案局向北京市委宣传部申请将北京大学档案馆建设成为北京市青少年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④

高校档案部门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校史展览馆,对本校师生员工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激发他们爱校的热情,为已毕业校友提供与母校亲密接触,引发美好回忆的交流园地,并借此搭起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使校史展览馆成为展示本校团结进取、人文日新的窗口。

不过,从目前一些已建成的校史展览馆展览来看,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缺少经费支持和专业人员参与等问题,从而影响了高校档案展览的效益。为此,可以考虑联合办展,即各高校档案部门采取横向、纵向以及跨行业合作的方式,尽量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源收集齐全,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展品,从而提高展览的吸引力,产生更好的宣传效果。例如2010年4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档案馆联合主办了“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专题展览。此次展览史料翔实,内涵丰富,展出的档案资料系从南开大学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档案馆及云南档案馆精选,西南联大的老校友及西南联大教师的后人也为展览提供了大量珍贵文物。⑤

值得指出的是,在举办各种展览的同时,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联系新闻媒体,对展览进行广泛宣传,使其能为更多的公众所知悉。

4主动为高校及社会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指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将文献单元转变为知识单元,为用户提供学术层面的服务,具有动态性、连续性和针对性的特点。高校档案部门应主动为高校及社会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主要是开展主题信息服务和信息推送服务。

首先,开展专业主题信息服务。主题信息服务是针对特定的档案需求,对相关资源、服务和工具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信息搜索、传递和交流服务。专业主题信息服务必须对用户需求进行精确分析,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开展信息推送服务。推送服务改变了以往高校档案部门坐等用户的局面,利用互联网络主动向用户传递信息。档案信息推送服务的过程是:档案用户首先向系统输入信息需求,包括用户个人信息、感兴趣的信息主题等,然后由系统进行针对性的搜索,并定期将有关信息推送至档案用户邮箱中或其它指定位置。

注释

①蔺海波,张胜强.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调查报告[a].学府兰台,如歌岁月[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5.

②武昊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研究[J].硅谷,2011(23).

③南京大学档案馆网站.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博物馆简介[eB/oL].http:///pub/?fpub=1&fid=1&id=18&showbtn=1.

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篇3

由于建筑无法脱离其所在场地,因此如何在展示空间中高效完成建筑“再现”便成了任何一个建筑展览都无法回避的命题。回溯过去,无论是魏森霍夫住宅博览会的建筑实体展示,还是现代建筑国际展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再现,亦或是第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通过装置来阐释概念,都说明尽管“建筑展览”与其他大众传播介质有着相似之处,但作为一种专业的媒介传播工具,它整合了更加多元、复合的建筑再现手段。

1.实体展示延续着魏森霍夫住宅博览会的模式,以实体展示建筑的展览及探索实验在当代仍旧继续着。从推进了美国西海岸现代建筑普及的“住宅个案研究计划”到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展厅每年的常换常新,从“长城脚下的公社”中12名亚洲建筑师的“雅集”到“鄂尔多斯100”项目中来自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位建筑师“扎堆”,集群式建筑实践展览在全球方兴未艾。这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综合实力的当代建筑实体展当属“世界博览会”,每一届世博会的国家馆群都代表着当时全球建筑设计及建造的最高水准。例如在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期间,德国政府邀请密斯•凡•德•罗和莉莉•赖希共同设计了巴塞罗那会馆,尽管建成后1年不到时间便被拆除,但却被奉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以至于1986年西班牙在原址上重建了这座建筑。当然,还有另外一类建筑实体展览,尽管服务于纯粹商业目的,但却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那就是房地产的样板建筑及室内展示。例如在日本常年开放的“综合住宅展示场”。实体建筑在建筑展览的所有再现手段中是最直观、最真切的展示方式。这些作为展品的建筑不单形象地、具体地展示着设计者的意图,还为观众提供了现场自主体验的可能,这避免了因媒介再现(图片、文字)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各种误读。但这种展示方式对场地、资金等条件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很多建筑展览常常采用小规模的装置和模型来向大众展示某种理念或空间效果。在第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策展人波多盖希认为建筑是为大众而存在的,应该具有与普通人对话的能力,因此他特意策划了展览中的大型装置作品“新大路”。该作品由20个7米×9.5米大小的建筑立面组成,围合出了一条人工布景通道,每个立面邀请一位建筑师设计完成。“新大路”侧重体验的展览方式在当年成功地激发了大众关于“后现代”的热烈讨论。在这届双年展之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各类展览中开始运用装置手法以强化对观念的直接体验。在“中国城市建筑提案展”中,mVRDV用400张2.4米×1.2米的中密度板搭建出微缩城市模型以表达“Km3”的理念;而在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王澍用6万片青瓦和3000根竹子搭建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江南意向。装置在这些案例中以可直观感知、体验的方式完成了对特定城市及建筑意向的再现。相对于场地中的建筑,展厅中的装置尽管也是物质实体,但其在本质上已不再能够代表传统意义上作为“容器”、“舞台”或“剧场”的建筑空间,因为它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语境,成为了特定主题下的“陈列品”。正如唐克扬《在展览中邂逅建筑》所言:“建筑作品进入艺术展示领域,标志着这部分建筑创作有了非同寻常的物性(从难以名状的‘大件’成了可以赏玩的‘东西’),有了如同艺术品一样的流通可能,与此同时,它意味着那使得‘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力量开始侵入文化壁垒中最后一个坚实的角落。”在建筑展中,原本作为建筑内核的实体功能和场地条件等因素往往被来自展示的要求替换。因此,很多建筑装置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将“建筑”当做了被拟仿的对象,而对于其所指代的真正的建筑意念的想象则需要参观者自行补全。

2.文献再现除了以上基于物质实体的展示,建筑展览中最常见的类型当属利用建筑模型、图纸、照片和文字等传统媒介而组织的展览。这种面向大众的媒介综合利用方式其实也反映着建筑实践自身的特点:建筑设计创作本身便是利用媒介“再现”来表述观点并指导建造的。对于此类以“文献”展示为主的建筑展而言,即便利用的是最常规的媒介类型,但是在素材组织和展示方式上还是有着独特考量,以最大程度的营造“临场”感,帮助公众建立起更加“立体”的参观体验。这一点可以从自1932年“现代建筑国际展”到1986年“纪念密斯百年诞辰回顾展”一系列由moma组织策划的关于密斯的文献展览中窥见一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1947年9月17日至11月23日举办的密斯作品回顾展。该回顾展由密斯亲自设计,将有限的展示素材做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密斯在组织展览案例时刻意淡化了案例的时间线索,凸显的则是对视觉体验的营造。由于大多数建筑图纸尚滞留在德国,于是密斯将照片扩印至“20英尺×14英尺”的尺度。这些大幅照片和渲染图辅以平立面图,占满了从地面到天花的整个墙面,看上去好像是悬浮在空中一般。在照片前,密斯利用他自己设计的金属家具划分了展览空间,家具与巨幅照片融为了一体。密斯将新老作品被打撒并借助于重新冲洗的崭新照片而抹去了项目先后的时序,参观者如果想了解案例的时间及相关信息就必须凑近巨幅照片旁放置的小小项目简介仔细阅读,这种展示控制“创造出了一种缺乏历史性尺度的观看效果”,并常常被后来的建筑展览不断效仿。除了1947年这场展览之外,moma还曾专门举办过密斯的建筑图纸展,例如“密斯moma收藏图纸展”和“密斯五方案图纸展”,这些文献展览为公众进一步了解密斯提供了条件。除了专门的建筑展,大量综合性的当代艺术展也在积极的参与面向大众的建筑再现和观念构建。例如米兰三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巴塞尔艺术展、上海双年展等等。这些展览在面向大众组织媒介展示的同时,以文献的制造和留存间接地影响着当代建筑学的演进。

3.数字技术及互动体验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动态影像媒介和新兴数字媒介彻底改变了建筑展览的模式,更加多元和互动式的体验被引入展览“再现”之中,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传统媒介要素被整合、联动,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使得操作能够获得即时反馈,观看体验变得更加交互和立体起来。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无论是中国馆的数字动态《清明上河图》、沙特馆全景融入式360度imaX巨幕影院、日本产业馆的全息影像,还是国家电网馆“沉浸式”720度空间多媒体、中国航空馆地乘4D展演系统,都利用了声、光、电等感官要素共同营造虚拟真实。其中航空馆4D电影的座椅甚至可以配合影像完成喷气、喷水、振动、跌落等11种动作。如果3D、4D仅仅是在视听上叠加其他预设的影像,那么真正的人与建筑的交互则能带来更为真实、复杂的感受。例如,在远大馆的“地震体验屋”中,观众可零风险体验高达8级的地震模拟(与汶川地震相当);在上海企业联合馆外,借助于声音传感控制,等待入场的观众可通过有节奏的鼓掌改变建筑立面LeD照明灯具变化的节奏(拍手节奏越快,LeD灯光变幻速度越快);信息通信馆的iCt手持终端还可以帮助观众建立自己的梦想档案,供观众日后利用互联网继续体验展览相关内容。这些新颖的互动展示方式完全改变了过去人们在感受建筑空间时的被动状态,空间体验变为了一种积极、主动的交互过程。正如BRC想象艺术公司创意总监克里斯蒂安•拉切尔所言,“将故事和希望传达的讯息立体化,游客将能参与展示体验,且实时获得他们最感兴趣的信息”已经成为了当今展览再现的重要特征。在这些依托数字展示技术的建筑空间中,媒介已将建筑所围合的物质空间的边界击的粉碎,观者目光所及已被屏幕和影像填满,真实建筑的形制反倒显得无关紧要。此处,实体被影像替代,物质被景观瓦解,这些全新再现方式为观众所带来的观展体验已经在深度、新度、广度上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展陈方式。

二、策展人

除了以上各种具体的建筑展览再现形式,仔细梳理当代建筑展览案例,不难发现,在这些展览的背后总会有一位或是多位真正的“推手”:“现代建筑国际展”背后的菲利普•约翰逊与亨利•希区柯克;“密斯建筑作品回顾展”背后的詹姆士•施派尔;“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背后的保罗•波多盖希;“解构建筑展”背后的约翰逊与马克•维格利等等。在当代,他们被统称为“策展人”。“策展人”职业的确立与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成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前身是兴起于16世纪的私人博物馆内专门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职人员。在历经了几世纪的漫长发展之后,“展览”逐渐成为了大多数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为世人所知的主要渠道,策展人的独特地位因此也就慢慢显现出来。“策展”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付之行动的“思想总结”。而策展人必须具备从现世纷繁的事件和现象中总结并提炼出“一个潮流”、“一种规律”,甚至“一句口号”的能力。借策展人的视野审视外部世界,大众将藉此获取一种“目光”或建构一种“立场”。就当代建筑展而言,策展人承担着展览从选题、召集、组织、直到实施的各种具体事项。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当代建筑的实践与理论、熟悉建筑师群体,还需要保持感知和引导学界风向与大众审美的敏锐性。正如高士明《行动的书》序言所言:“策展人不止穿梭游曳于艺术家、观众、美术馆、画廊这些有形事物之间,同样连接贯穿着艺术史、媒体、制度、社会、意识形态……这些看不见的事物。这些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共同构成了艺术史、博物馆、大众媒体与艺术市场的大循环。”策展人以展览为媒介,构筑起了建筑师、博物馆(美术馆)和普罗大众之间的新型关联,建筑学理正是在这种关联之中被循环往复地向前推动,完成着自身的生成与更迭。

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篇4

关键词:档案专题展展览档案利用

档案专题展,是档案馆根据中心工作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利用重大纪念日,配合重大活动,按照一定的主题举办的展览,是档案馆为避免因固定陈列展内容相对固定、缺少变化影响档案馆功能实现而采取的一种补充、拓展和深化,在活跃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宣传档案工作社会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档案专题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档案专题展在近几年获得了蓬勃发展,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档案专题展中称得上精品的展览所占比例不高,高质量、高水平的展览数量有限。

(一)对档案展品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

档案馆馆藏档案研究工作薄弱,导致档案馆工作人员对馆藏“宝贝”明珠暗投,不知道究竟哪些是珍贵档案、哪些更有价值;或者对自己的“宝贝”不知甚解,知道哪些是珍贵档案,却又读不懂里面的内容,没有从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观众以为你是档案馆专家向你咨询,你却回答不出所以然,长此以往,社会对档案馆的信任就会消失,档案馆在史料求实方面的阵营就会萎缩。

(二)档案展览的“档案”特色体现不够

在展览形式上,很多档案展览采用的是翻拍照片、影印图片配上文字说明这种比较单一的形式,有的档案展品甚至来源于公开出版物,其内容也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种载体单一、喷绘简单、内容肤浅的展览,档案馆能举办,其他部门也能举办。档案馆展览贵在“档案”二字,必须考虑所用展品的分量,必须有历史的厚重感,倘若人们在越来越多的档案馆展览上看不到珍贵历史档案,观看档案展览没有走近历史长河的感觉,档案馆展览的品牌特色就无法树立起来,档案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就会逐渐降低,长此以往,国家档案馆的馆藏能力和史料权威将会受到质疑。

(三)馆藏档案资源的合作共享机制有待加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档案馆馆藏档案内容和成分存在先天不足。许多档案馆尤其是区县一级档案馆,成立时间不长,多数不足40年,馆藏档案起始时期不远,解放前档案甚少,加上严肃的党政文书档案占其多数,造成档案馆馆藏珍贵资源不丰富,社会真正感兴趣的档案不多,这都给档案馆举办精品档案展览带来一定困难。如果档案馆之间不能加强档案资源的合作和共享,不能建立一种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合作机制,势必造成档案资源的浪费,档案展览的社会效果毫无疑问也会大打折扣。

(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档案展览少

档案馆举办的专题展览,不少是配合政治形势举办的政绩类展览。要么是档案工作成就展,要么是社会建设成就展,要么是政治教育学习活动成就展,等等。不可否认,政绩类展览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契合领导爱好,投入少,见效快,但这类展览存在着浮躁化、仓促化、浅表化的倾向,缺乏一种应有的大气和历史的厚重。对于占有社会稀缺资源的综合档案馆来说,社会公众最希望看到的是承载历史厚重与文化底蕴的展览,而不是哪个部门都能举办的政绩类展览。客观来说,历史文化性展览费时费力,把握起来难度大,但是这种展览的社会价值和效应最大。目前一些档案馆历史文化类展览匮乏,影响了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

(五)档案展览的整体策划缺乏新意

档案展览中,真正产生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展览并不多,社会对档案部门举办的展览印象不深,往往是热热闹闹开展后很快归于沉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档案展览缺乏策划和创新,不能将档案资源与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有的展览从制订计划到完成制作只有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周时间,没有认真对档案展览的主题、客体需求、展出形式等进行精心策划,致使一些档案展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六)档案展品的保管保护意识欠缺

在一些利用档案原件或复制件进行展出的展览中发现,来自档案馆的馆藏档案破损现象比较严重,不仅给布展带来了很大麻烦,而且给观众参观展览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有的档案被粗糙地裁掉了边,有的档案简陋地用透明胶布进行粘贴,有的大幅档案被随意折叠得不成原形,有的档案上面有后来随便涂写的多种编号,有的档案修裱技术效果差得连外行都会见笑等等,这种业内人士平时都不注意保护档案的现象,会给业外人留下深刻的负面印象,不仅有损于档案系统的对外形象,而且有碍于社会档案意识的整体提高。

二、改善档案专题展应采取的措施

为更好、更多地向社会推出档案精品展,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服务功能,档案馆在举办专题展时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抓时机、明需求,将馆藏资源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选题是档案展览的起点,直接关系到整个展览的成败。首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档案馆对重点热点问题保持高度敏感,要围绕党和国家现阶段的目标任务,配合中心工作和经常工作,抓住社会热点、焦点、亮点来进行选题。其次,要充分考虑客体需求。客体需求就是社会公众对档案展览内容的期待,也就是公众意识,只有做到选题内容与观众参观欲望“合拍”,才能引发人们的广泛兴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第三,要善于挖掘馆藏资源。要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从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出发做好选题。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可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举办档案展览,如从著名人物、历史事件、重大活动、社会问题、重要纪念日、馆藏珍品等角度来进行选题。

(二)展档案、突特色,将档案展览的品牌树立起来

档案馆展览的最大优势在于参展档案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换言之,历史档案是档案馆展览的金字招牌。档案展品的真实性是档案展览取得成功的关键,古老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原件能给观众带来巨大的震撼,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因此,在选择素材时要考虑档案的真实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最能从本质上反映展览主题的档案原件或档案复制件。从档案原件的真实性考虑,不是档案原件的应该在标签上进行说明。从档案珍品的使用权限上考虑,捐赠的档案应该在标签上注明捐赠者姓名,展出寄存的档案要征求寄存人的同意,展出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档案也应征求本人或其家人的同意。只有做到档案展览立足档案、立足真实,才能将档案展览的品牌形象树立起来。

(三)深研究、广征集,将档案展品全面掌握起来

档案展览主题确定以后,应对计划选用的档案展品进行系统、认真地研究,要通过档案馆工作人员或其他行业专家对档案进行研究,做到对展出的档案了解充分、家底清楚,避免出现将不知情档案进行展出的现象。展览主题确定后,还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途径对相关档案进行广泛征集,尽最大力量掌握档案展览能使用的档案展品,进一步丰富和补充馆藏档案资源。

(四)搭合作、促共享,将档案馆与外界合作机制建立起来

联合举办档案展览,已成为时展的需要。馆藏内容的互补性是档案馆馆际协作的物质基础,社会档案信息需要的广泛性是档案馆馆际协作的源动力。要善于借力与合作,以提高档案专题展览权威性和展品的广泛性,避免档案馆唱“独角戏”。举办大型档案展览在资源整合范围上可以再扩大。要想使档案展览的效果最大化,不仅仅是各国家综合档案馆,而且各大学档案馆、机关档案室之间,都应该建立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借力与合作,使展览的力度、深度、广度得以扩展。

(五)展立体、精设计,让档案展览丰富活跃起来

为确保档案展览的成功,还需要全面考虑档案展览的整体设计。在内容设计中,要做到照片、档案、实物三者相结合;在形式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使观众既可以欣赏档案原件,又可以观看档案录像,还可以戴上耳机聆听历史录音,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应用光电转换的大型场景复原技术;在布展设计上,尽量做到史料分类陈列的整齐美观,实物图片排列的错落有致,文字画面装饰的简洁优美,同时通过艺术处理使展览内容与展出环境实现和谐统一。

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篇5

一、我国档案开放目录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档案网站都推出了档案开放目录,有些还停留在原始的目录浏览阶段,为纸质版本的数字化,但多数已建立起具有查询功能的检索系统。部级档案馆的在线数据库尚未建立,从省、市、区(县)三级档案馆网站的档案开放目录来看,各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系统有一定亮点,但整体质量不高。

(一)国内开放目录典型调查

本文以北京、上海、辽宁、沈阳、绍兴和青岛等地的档案开放目录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

(二)典型案例分析

除以上几个网站外,对比全国多个开放目录的内容及功能可知:

1、档案种类

文书档案是档案开放检索的主体,但提供全文使用的网站很少,部分网站对这些文书进行扫描,以图片格式保存后提供线上利用,如北京市档案馆的全文阅览系统。其次,照片、录像开始加入到系统中,有些照片提供免费查看并可下载,视频的可链接率较低,但可看出档案馆开始重视对多媒体信息的提供。

2、数据内容

目前几乎所有的档案馆都提供革命历史档案、民国档案及建国后档案,政务色彩较浓,对特色档案的开发不够。北京与沈阳的劳模档案、沈阳与上海的工商档案、北京的诉讼档案、大连的调配书、湖北的辛亥革命档案以及福建省档案馆包括体育、地政、海关、禁毒、闽台关系、名老中医等多达59个专题档案材料的提供给各级档案馆开了个好头,但就全国范围来讲,专题档案检索依然任重而道远。

3、著录层次

很多系统都在档案题名上建立了二次链接,但著录项大多数为责任者、形成时间、发文单位、文件编号、档号等几项,缺乏其他描述。然而也有比较出色的,如上海档案馆网上检索服务系统。对每个文件,系统都提供了详细的文件著录项目,并可链接查看所属全宗、类别、案卷的详细信息。

4、检索功能

档案检索大体可分为案卷级和文件级两种,案卷级在数量上比文件级占优。系统的设置通常将这两个类别分开,利用者需要在不同的数据库进行检索。上海的查询系统给这些数据库提供了统一的检索入口,利用者可以选择案卷级、文件级或者对所有档案进行查询,不受档案著录层次的限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开放目录采用文件夹内层层浏览的形式,使利用者在直观感受档案组织层级的同时,随时在每一层级内查询所需档案,既增强了灵活性,又可提高目标针对性。

5、检索效率

虽然几乎每个系统都提供了关键词检索,但目前所谓的“关键词检索”实质上只是对文件标题进行检索,且加上著录质量总体不高,特别是很多照片档案都没有详细描述,在这种情况下,检全率低成为各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6、提供方法

由于库藏量小,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在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很多开放目录都无法提供高吸引力的档案资源。绍兴市档案信息网通过开放目录与网站栏目“视频点播”的对接,实现“绍兴新闻视频库”库藏的在线观看,与辽宁的“声像档案”出自同一原理,这种站点资源与目录系统的整合值得注意。

7、资费标准

很多网站提供了部分档案的免费查看或下载,但也有部分档案馆对档案实行有偿使用。如浙江省和青岛市档案馆就对大多数馆藏实行利用收费。以青岛市档案馆为例,利用者在该档案馆网站进行注册并以现金、查档卡、邮局汇款或银行汇款等方式交纳查档费后成为高级会员,可通过“留言板”或“在线提交查阅需求”要求查阅所有开放的档案资料全文信息。这种行为目前受欢迎程度不大,但是否具有市场前景关键还在于档案馆能否提供高质量、高实用性的档案材料。

二、构建我国档案开放目录的途径

(一)内容选择

1、把握利用需求,有选择地数字化馆藏

“根据了解,目前一般区(县)档案馆馆藏量在12-15万卷,按每卷档案50页计算,大约共600-750万页。如将这些档案全文数字化,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扫描和输入0.25-0.4元/页)计算,一个区(县)级档案馆全文数字化将需投入150-200万元。”然而,“‘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础设施共投入136.4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约50%。而对比之下,同期中央财政对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投入则为零。”在此情形下,对所有馆藏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显然脱离实际。因此。档案目录数字化应成为档案数据库建设的首选环节,然后逐步扩展到档案原文的数字化。档案馆必须正确把握本馆的利用需求,根据目前档案利用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数字化。强调突出馆藏特色,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2、整合档案资源,增加民生档案的比例

“民生档案包括社会保险档案、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婚姻登记档案、房地产档案、拆迁安置档案、人口计生档案、药品食品监督档案、环境检测档案、土地承包和林权改革档案等百姓关注、涉民密切的20余个门类档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档案馆与民众的生活一直处于相对脱离的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便是档案部门长期注重对政府机构文书的收集,缺少对社会变迁的记录,另一原因是档案部门缺乏服务意识。但随着近年来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档案意识也随之增强,到档案馆查档解决实际问题的趋势越来越突出。据四川省档案馆查阅利用室的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查阅社保养老、房屋产权、婚姻登记档案的人员增长特别明显……以成都市为例,2007年该市档案利用人(次)增长幅度达到50%,金牛区、锦江区、青羊区甚至达到了60%以上。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民生档案与百姓生活渐行渐近。”0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地方档案馆也普遍存在,据张家港市档案馆利用情况的统计,“2005年和2006年的个人利用比例分别为87%和81%。……民生类档案的查阅则在此期间从579卷次/年上升到5740卷次/年,增幅达十倍之巨,并且在‘十五’期间一直高高占据档案利用量榜首之位。”这种个人与机构查档比例大逆转的出现反映了群众对档案利用需求的一种新趋势,说明民生档案正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

3、多媒体检索

档案载体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纸张、缩微胶片、照相印刷品、实物、电影胶片、磁带、声音磁盘、录像带、视频卷带等。将载体类型作为其基本检索途径,利用者可以选择其所关心的一种或几种载体类型限制检索结果,专指度强,检索效率高。目前,我国还很少将载体类型作为检索途径(上海很可能是全国惟一的一家),少数网站建立了独立的照片档案目录,但收录照片数量很少,且缺乏详细著录。在目前的技术背景下,文字是最主要的检索手段,图像检索还未得到大范围推广,多媒体文件只有配合详细的文字描述,才能取得用户预期的查询结果。因此,档案馆应加强多媒体档案著录,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检索。

(二)系统功能方面

1、完善系统使用指南

使用帮助工具的提供是国外网站优于国内网站的一个明显特征,这在专业检索系统的使用中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大众较为生疏的档案领域,一定的提示与引导将大大提高检索的效率。从我国各档案馆网站提供的开放目录来看,利用者明知所需档案存于库中却难以检出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当利用者输入关键词但没有得到理想结果时,系统需要有相应的自动响应,提示查询者更换主题或提供相似检索词,以改善查询结果,使利用者耐心在系统上停留。

2、编制索引辅助查询

除检索帮助及使用指南外,方便利用的最便捷方式是提供专题目录,并编制各种索引。主题浏览和索引利用都是提高利用效率的方法,尤其对于不熟悉库藏或不擅于编写检索式的利用者更是如此。开放目录索引可以以全宗号或拼音、笔画为序建立树型连接,让利用者对某一机构形成档案或某一专题所有相关材料有一个总体把握,符合档案的来源原则,既起到引导作用,又使部分利用者不至因检索式编写不当而导致漏检。由于检索系统建设还处于初期,所存条目少,这个问题目前在我国档案开放目录中表现不明显,但随着系统内容逐渐增加,索引的编制将越来越迫切。

3、实现系统无缝链接

自档案馆开始网站建设以来,“专题展览”、“特色展厅”等栏目一直是各档案馆网站的亮点。但档案开放目录与网站其他内容处于完全分开的两套系统,目录与网页信息无法实现相互链接,使得很多存在于网络的全文资料无法于库内检索时直接获得,利用者需要两边同时搜索才可确定所需信息是否存在。因此,在检索系统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网上展览材料与查询系统的无缝链接是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一大课题。

4、采用标准兼容技术

目前提供档案开放原文在线阅览的网站不多,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全文检索阅览系统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虽然该系统目前只提供了北平市五个部门专题目录数据库近152万页的数字化档案,但也可以看出开放目录数据库将提供全文利用的趋势。惟一的不足是,在该系统上查看档案无论是图片还是文档都要安装原文浏览的accex控件,而这些插件的安装只有对ie浏览器重新设置才不至于被~dow$拒绝。这是许多利用者较为反感的事情。因此,使用与浏览器标准兼容的技术,消除利用障碍,是档案开放目录检索系统建设应注意的另一问题。

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篇6

展览档案是博物馆馆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中,展览档案占有相当分量,除了“古代中国”、“近代陈列”等基本陈列展的档案之外,还包括“留学生与近现代中国”、“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展”、“年文化展”、“与文艺”、“神州风采――世界遗产在中国”等许多临时展览的档案。这些档案包括:展览的申办、上级批复、展览论证、展览照片、观众意见等,内容极为丰富,以“神州风采――世界遗产在中国”大型展览档案为例,分为六个部分:1、展览的请示、复函、邀请函、开幕式内容等。2、为此展览举办的知识竞赛的题目、场次、公证报告等;3、展览的电视纪录片等;4、展览的图册、出版物等;5、展览的网上评奖说明、通知;6、展览的新闻宣传、广告合同等等。

国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档案,目前档案管理分为普通档案管理和机要档案管理,其中原革命博物馆的档案共计93箱,约计2300盒。原历史博物馆档案共计6箱、639档案盒、1604卷。从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到2007年,共收集整理档案487盒。经过这几年的收集、整理,档案数量和种类又有了很大的增长。这些档案全面准确地记录了国家博物馆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以及组织机构的调整变化等,生动地反映了国家博物馆近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资源。

规范精品展览档案

为了加强对大型展览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我们制定了大型展览归档范围,包括:展览的设计、施工图纸,展览的论证会、展览策划书方案,展览的大纲草稿及正稿,形式照片,展览的解说词,展览的图书出版等文字资料;展览签订的相关合同、协议、合作备忘录,展览对外宣传的报纸、照片、音像资料;展览的广告策划及样本,寻求企业赞助及合作的相关资料、形式图、广告词,展览所发生的系列相关活动材料,如举办知识竞赛,专题报告,电视录像的小样和文字资料、公函、通知;展览相关纪念品的制作,如:手提袋、徽章、明信片等等。

同时制定了归档要求:1、档案移交目录表格填写工整、规范,应当使用碳素墨水等符合耐久性要求的书写材料,不能使用铅笔、圆珠笔等非耐久性书写材料。2、归档材料中有电子文件的,应当与对应的纸质文件一并存档,属于非光盘形式的电子文件应当转换成光盘储存形式的电子文件。3、由部门主任或展览项目负责人指派大型展览档案整理的负责人,并在展览结束后两个月之内将档案整理完毕,移交档案室。

此外,档案工作者也要主动参与到展览过程中,指导或协助展览部门档案管理人,争取将与展览有关的资料信息“一网打尽”,保证展览档案的完整性和系列性。

文物征集档案的归档工作

文物征集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文物背后的故事,观众最想知道。如果我们对征集文物的过程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收集、整理,就会有详细而全面的文物背景资料,从而形成一系列专题征集档案资料。

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篇7

[关键词]历史纪念馆成列展览工作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321-01

一、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成列展览队伍

总体来说,我国历史纪念馆文成列展览理队伍的现状是,多数历史纪念馆的成列展览理人员由于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所限,充其量只不过是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守护者和保管者,仅从事简单的文物摆放和文物查询工作,更不具备研究文物和利用文物的技能与水平,严重制约了历史纪念馆成列展览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历史纪念馆的对外形象。为了顺应历史纪念馆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就必须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成列展览理队伍。一是邀请专家来馆,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或者是委派工作人员到国内成列展览理工作搞得好的历史纪念馆学习考察,与同行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借鉴与吸收人家的成列展览理先进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今后历史纪念馆对外招聘工作人员时,要重点吸收一些具备文物研究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增强与状大成列展览理队伍的力量。只有真正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才能达到全面提升历史纪念馆科学管理水平的时代要求。

二、是历史纪念馆策展人要亲历陈列布展管理的全过程

实践证明,无论是前期的内容策划,还是后期的形式设计,乃至最后的施工布展,历史纪念馆策展人一定要投身其中,参与整个陈列布展管理的全过程。从内容策划开始,先编写主题展览的陈列大纲,经相关专家研讨论证后编写出展览的细化提纲,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成形的展览陈列大纲及内容展示方案,最终提供给展览形式设计单位使用。在展览形式设计阶段,历史纪念馆策展人还要继续参与从内容设计方案到形式设计样稿的转化过度工作,并对设计单位的形式展示小样进行反复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终与设计单位形成共识,拿出提供布展施工的展览形式设计终审展示样稿。当展览进入现场施工布展阶段时,历史纪念馆策展人千万不能认为是制作单位的事而不管,还得继续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进驻现场。

三、要高度重视展览对外开放后的后续管理工作

不管是主题展览,还是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合作办展,一般都会认为陈列布展完成并对观众开放后,就觉得如释重负,高枕无忧了,最容易轻视展览的后续管理工作。展览的后续管理工作,既包括对展览的安全管理和维修工作,又包括对展览内容的整改和对展览形式的更新。因为展览对外开放一段时间后,领导、专家和普通观众都会对展览内容和形式,提出许多反馈意见,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和高科技的发展,陈列内容和展示形式都需要不断地整改与更新,从历史纪念馆业务角度说,本身就是对陈列展览的负责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历史纪念馆展览永保青春活力,赶上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比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大型主题展览《伟大胜利》都非常重视展览的后续管理工作。

四、是要依法搞好成列展览文物的科学管理

首先,对成列展览文物的管理。从纪念馆文物的管理方式说,绝大多数文物归属库存文物。所以文物仓库就成为历史纪念馆成列展览理的重要场所。对库存文物的管理除了温度和湿度的特殊要求外,最重要的是以防火、防盗为主的文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新增文物的入账和入库制度;因借展、交换、查询、搬迁而产生的文物出入库制度;馆内文成列展览理人员的进出库制度;馆领导和文保部负责人、管理人员的离职离任文物交接制度等。国家历史纪念馆、首都历史纪念馆、上海历史纪念馆、重庆三峡历史纪念馆等在对库存文物的管理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好经验。其次,是对展览文物的管理。对主题展览、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中展示文物的管理,文保部负责人要与展厅负责人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而对于到外地举办的巡回展览、异地举办的馆际交流展览中的展示文成列展览理,则要高度重视文物运输安全问题,还要和接展方签署展示文物的安全责任协议,以确保展览文物的安全管理万无一失。在对展览文物的管理方面,浙江省历史纪念馆、陕西省历史历史纪念馆、河南省历史纪念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纪念馆、山西省博物院等,在国内都是搞得比较好的范例。

总之,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历史纪念馆的成列展览理工作严重滞后,就连最起码的文物库房和储藏台柜都显得陈旧与落后,而且管理方式也是以人工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历史纪念馆文物仓库建设的资金投入,不仅要修建一流的文物仓库,还要配备现代化的防火、防湿、防盗等方面的文物安全监控设施,同时要相应地提高文成列展览理人员的高科技操作技能水平,最终实现入库登记、分类造册、查询检索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目标,为历史纪念馆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谱写我国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的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1]陈鸣;关于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篇8

关键词:展馆建筑空调系统建筑能耗上海世博会

1上海世博会规划概述

以建立和谐城为主题的世博会将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上海世博会选址位于黄浦江上游,处于陆家嘴和老外滩的南延伸段上,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区,约5.4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内,规划总建筑面积855,500平方米。自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以来,历届世博会都以展现各国当时最高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为主要目的,其中展馆建筑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1]。和历届世博会相似,上海世博会的建筑也以展馆建筑为主,展馆建筑面积占整个世博园区总建筑面积60%以上。除展馆建筑外,世博园区建筑还包括会议、办公、娱乐及相关的服务设施建筑[2]。

2010年世博会举办期为5月~11月,预计在此期间,上海将迎接7000万名以上游客,日平均人流为40万人,日最高峰人流预计可达80万人。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包括上海高温高湿的夏季,因此,世博会建筑空调系统的安全、低环境和能源负荷运行是世博会成功举办和实现绿色世博的关键。本课题基于对往届世博会冷源设置的分析,结合上海世博会建筑规划,对世博会建筑空调系统冷源进行研究。

空调系统能耗预测首先须对建筑物动态空调负荷特性进行分析,确定空调制冷系统方案,针对该方案确定不同负荷率下的机组运行时间,并根据机组在不同负荷率下的效率,确定建筑的运行能耗。由于上海世博会的展览期为5月份到同年的11月份,因此园区内建筑仅考虑夏季供冷能耗。前期研究已经得出上海世博会建筑物动态负荷特性,见参考文献3。

2上海世博会冷源方案探讨

由于展会建筑比其他类建筑更注重外型的展示效果和美学感受,因此,其能源消耗往往不被重视。但随着世界能源的日趋紧张,集会建筑群的能源消耗和能源系统规划越来越不容忽视,尤其对像日本这样的能源贫乏国家[4],日本历届博览会对建筑能耗和能源结构非常重视。尽管日本历届博览会都采用区域集中供冷方案。由于建筑能耗标准、建筑设备水平的提高,可利用能源资源结构的变化,各届博览会的能源系统也不尽相同[5-8]。大阪万国博览会(1970年)和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1975年)都设置3个集中供冷机房,大阪万国博览会除了采用电为能源外,还引入燃气作为一个制冷系统的能源,海洋博览会则采用电为唯一能源,而且供冷系统采用了定温差变流量的控制策略;国际科学博览会(1985年)和国际花与绿博览会(1990年)都设置1个集中供冷机房,均采用电和燃气为能源,但冷源设备类型和规模及能源结构并不相同。而且,在花与绿博览会的一个重要的场馆—大温室,空调系统采用了城市废热作为热泵的冷源。爱知县世博会(2005年)的理念是建造一个按照地球再生机制循环运行的“地球循环型展馆”,运用以风力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区域集中供冷,实现展馆运营过程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该届世博会的能源规划具有下述几个特征:为保护地球环境,构筑低环境负荷、循环型社会的模型,采用无氟冷媒(氨冷冻机、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积极导入太阳能发电、燃料电池、生物能燃料、热能利用,建设能源设施的展示区;追求低成本。日本历届世博会冷源设置概况见表1。

日本历届世博会冷源设置概况表1世博会名称建筑面积(m2)总冷量(mw)能源指标(w/m2)

大阪万国世博会284700105.7371

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5400011.7217

国际科学博览会16617040.4243.1

国际花与绿博览会9390024.6262

爱知世博会-40.1-

对往届世博会冷源配置的分析可知,大型建筑群大都采用集中式区域供冷,制冷机组主要以电力制冷为主。本届世博会针对于上海地区能源状况及场馆特点,同时综合考察世博会能源系统的后续利用、辅助建筑的热水供应、供冷系统和电力系统的排热、展馆周围的水源利用以及周边地区低品位能源的利用等问题,根据各种能源形式的特点,优化能源配置。由于世博园区内建筑多为临时建筑,从技术经济方面考虑,拟采用以电制冷为主的,燃气及可再生能源等为附的多能源系统。考虑到世博会单体建筑的不确定因素,本课题选用电制冷多区域供冷站作为唯一冷源形式预测上海世博会园区建筑冷源的能耗。

由于离心式制冷机在大容量下的Cop值高于其他种类的制冷机组,因此,本课题以离心式制冷机为对象进行模拟计算。至于制冷机组的Cop,调查显示:市场上主流的离心机组的能效比全部达到我国《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2004)的2级以上,处于1-2级之间,即对于大型水冷机组Cop值在5.6-6.1之间,也就是说,大型的同类制冷机组之间的差异较小,Cop值相差±4.5%,由此引起的能耗差异在±4.5%范围内[9],可忽略。

3上海世博会建筑空调系统能耗预测

对于一般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占总建筑能耗比例约为50-70%,而冷热源的能耗又约占空调系统总能耗的70%,由此可见,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是决定建筑空调系统能耗的主要因素。因此,能源需求、能源供应和能源结构的优化是历届世博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是世博会得以顺利成功举办的基础与重要保障。

3.1上海世博会建筑空调系统能耗预测方法

由于建筑能耗是由众多相关因素所决定的一个复杂过程,很难从理论上精确求解。大量研究表明:计算机模拟算是一种预测建筑空调系统能耗的有效方法[10-12]。DeSt(Designer’sSimulationtoolkits)[13]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建筑动态模拟工具。该软件既可用于详细地分析建筑物的热特性,又可以模拟系统性能,较好地解决了建筑物和系统设计耦合的问题。如今DeSt已在国内、欧洲、日本、香港等地区得到应用。本课题采用该软件进行建筑空调系统负荷的模拟计算。

由于建筑空调负荷是全年变化的,而不同部分负荷下主机的制冷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根据建筑的空调负荷确定空调制冷系统的能耗,必须掌握制冷机组在部分负荷下的效率。目前,ipLV[14-16]作为制冷机组部分负荷下的能耗指标已在全球的范围内被广泛接纳和使用。本文采用美国aRi标准采用的ipLV表征制冷机组部分负荷特性。ipLV将负荷整理成Bin参数的形式,再根据将负荷以100%、75%、50%和25%为中心划分成四个区域,计算得到每个区域占总运行时间的比例,见式(1),

(1)

3.2上海世博会冷源容量预测结果

ipLV表达式中的4个系数含有“时间权”的意义。本课题模拟计算工况见表2,模拟计算[3]得出ipLV各系数值见表3。将以上各系数带入式(1),即为展馆建筑的ipLV。

模拟计算工况描述表2工况编号工况描述

1常规围护结构的展馆和屋顶为透明建材的展馆各占一半,按上海世博会预测的人流及展馆特性与面积加权平均确定的内扰-综合内扰

2所有展馆均为常规围护结构,按上海世博会预测的人流及展馆特性与面积加权平均确定的内扰-综合内扰

3所有展馆的屋顶均采用透明建材,按上海世博会预测的人流及展馆特性与面积加权平均确定的内扰-综合内扰

4常规围护结构的展馆和屋顶为透明建材的展馆各占一半,1/4倍的综合内扰

5常规围护结构的展馆和屋顶为透明建材的展馆各占一半,按上海世博会预测的人流及展馆特性与面积加权平均确定的内扰-综合内扰

6常规围护结构的展馆和屋顶为透明建材的展馆各占一半,4倍的综合内扰

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ipLV系数表3工况编号abcd

10.010.280.550.16

20.010.220.530.24

30.020.330.570.08

40.010.140.610.24

50.010.220.610.16

60.020.460.410.07

3.2.1电制冷区域供冷系统能耗

由展馆建筑的空调负荷和ipLV,可计算得出当世博园区采用常规电力制冷的区域制冷系统时的耗电量见表4。表中,辅助建筑的空调制冷系统能耗的计算方法见相关规范。大量实际工程调研发现,在空调制冷系统中,制冷设备的能耗约占系统总能耗的70%,因此在表4中,区域能耗由制冷设备能耗与选定系数(1.43)共同确定。参考日本往届世博会和广州大学城和浙江大学新校区的区域供冷系统,取空调制冷系统同时使用系数为0.7。

上海世博会建筑能耗计算--采用常规电制冷区域供冷方式表4工况编号123456

ipLV3.363.253.473.083.303.58

展馆负荷(kw)110346777991428937133692547151667

展馆制冷设备能耗(kw)329512416140931230482823142252

展馆能耗(kw)470733451658473329264033060360

辅助建筑负荷(kw)497504975049750497504975049750

辅助建筑能耗(kw)177251772517725177251772517725

建筑总负荷(mw)160128193121142201

建筑总能耗(mw)655276515878

园区总能耗(mw)453753354155

园区总能耗(mwh)317512559837337248192844738261

园区用电峰值(mw)201624151825

当展馆建筑采用不同方案(围护结构材料和内扰强度)时,上海世博会园区电耗和用电峰值见图1和2。图中,综合建材为工况1,无幕墙为工况2,幕墙为工况3;低水平、中水平和高水平内扰分别为工况4、5、6。由展馆建筑空调负荷计算可知,展馆建筑的内扰对空调负荷和能耗的影响很大,而且,在内扰中,人员负荷所占的比例很大。

图1不同展馆建筑方案下世博园区电耗

图2不同展馆建筑方案下世博园区用电峰值

从图1和2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世博会园区建筑空调系统能耗还是园区建筑空调系统用电峰值,都随着展馆建筑采用透明建材的比例增加而上升,而且,几乎成线性关系。因此,上海世博会园区展馆透明建筑材料的使用比例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世博会园区的能源需求量。因此,建议在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的招标中关注其建材的使用,也即关注园区能源合理使用。

从图1和2中,也可以看出,不论是世博会园区建筑空调系统能耗还是园区建筑空调系统用电峰值,都随着展馆建筑内扰的增加即参观人数的增加而上升,而且,成近似线性关系,即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对世博会园区能源需求量的影响很大。例如,当预测人流由现在预测的40万人/天增加到80万人/天,世博会园区建筑能耗和用电峰值将分别增加14.3%和15.5%;如果参观人数由40万人/天降低到20万人/天,世博会园区建筑能耗和用电峰值将分别减少6.4%和7.8%。因此,上海世博会人流预测是世博会园区能耗规划的关键基础数据,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3.2.2电制冷区域供冷+冰蓄冷系统能耗

大量的表明,展馆建筑的空调负荷的变化趋势与城市用电负荷的变化趋势很相近[17]。因此,如果采用冰蓄冷技术将白天部分高峰负荷移至晚上城市电网的低估负荷区间,制冷机组可以只承担机载负荷,尖峰负荷由蓄冰承担,将非常有利于城市电网的安全和减少城市电网的容量,并降低空调制冷系统运行费用。而且,蓄冰系统出水温度低,冷冻水温度可降到1-4℃,适宜区域供冷的远距离输配,支持管网温升要求,不影响末端的使用效果,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供冷与冰蓄冷技术的优势。

根据大量区域供冷实际工程经验,本课题选择蓄冰承担总制冷负荷的30%,机载制冷机承担总制冷负荷的70%,运行策略见图3。由此,表4中各方案世博会园区用电峰值将都减少30%,见表5。而能耗由于制冰工况下制冷机效率有所降低,而且存在有蓄冰和融冰效率问题,会有小幅度的增加。

上海世博会建筑能耗计算--采用电制冷+冰蓄冷区域供冷方式表5工况编号123456

ipLV3.363.253.473.083.303.58

建筑总负荷(mw)160128193121142201

园区用电峰值(mw)141017111318

图3上海世博会园区蓄冷系统运行策略

图4燃气空调部分负荷效率

3.2.3燃气制冷空调系统能耗

本方案假设上海世博会园区建筑空调系统的冷源均由燃气制冷机提供。燃气空调部分负荷效率见图4。采用燃气制冷区域供冷方式的上海世博会建筑负荷与能耗计算见表6。

上海世博会建筑能耗计算--采用燃气制冷区域供冷方式表6工况编号123456

Cop1.451.451.451.431.451.42

建筑总负荷(mw)160128193121142201

园区总负荷(mw)112901358599140

园区总耗气量(mm3)776293596999

结论

通过上海世博会能源方案研究与能源需求预测可以得出:不论是世博会园区建筑空调系统能耗还是园区建筑空调系统用电峰值,都随着展馆建筑采用透明建材的比例增加而上升,而且,几乎成线性关系;也随着展馆建筑内扰的增加即参观人数的增加而上升,而且,成近似线性关系。因此,上海世博会园区展馆透明建筑材料的使用比例和参观人数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世博会园区的能源需求量。因此,上海世博会人流预测是世博会园区能耗规划的关键基础数据,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同时建议在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的招标中关注其建材的使用,也即关注园区能源合理使用。

通过对上海世博会建筑空调系统冷源的比较研究,本课题建议上海世博会根据5个园区的划分建造5个能源中心。该5个能源中心应以电制冷+冰蓄冷为主。根据城市燃气供应情况建造适当数量的燃气冷源站。

参考文献

1陈喆,董雪峰,世博会展馆建筑结构成就回顾,工业建筑,2003.9;

2吴志强等,理想空间——世博会专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00-9;

3杨洁,上海世博会建筑空调系统能耗预测,同济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5,5;

4陈赓良,国内外天然气利用的现状与展望,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2.5;

5大阪万博特辑空气调和卫生工学1970;

6科学万博特辑建筑设备与配管工事1985;

7范存养,大阪“花的万博”博览会空调技术暖通空调1991,21(4);

8范存养,大空间建筑——空调设计及工程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9;

9龙维定,上海提高冷水机组能效等级的效益分析,上海市率先提高空调冷水机组能效等级研讨会论文集,2005,3,19-25;

10Doe-2engineersmanual,Version2.1a,november1982;

11tRnSYS:atransientsystemsimulationprogram.SolarenergyLaboratory,Universityofwisconsin,1988;

12ClarkeJa,mcLeanD.eSp-abuildingandplantenergysimulationsystem.Strathclyde:energySimulationResearchUnit,UniversityofStrathclyede,1988.

13陈锋,邓宇春,薛志峰,吴如宏.建筑环境设计模拟工具包DeSt.暖通空调,1999,29:58-63;

14aRiStandard550-1992,Centrifugalandratarywater-chillingpackages,air-conditioningandRefrigerationinstitute,4301northFairfaxDrive,Suite425,arilington,Va.22203,U.S.a.

15aRiStandard590-1992,positivedisplacementcompressorwater-chillingpackages,air-conditioningandRefrigerationinstitute,4301northFairfaxDrive,Suite425,arilington,Va.22203,U.S.a.

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篇9

一、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博物馆陈列设计》课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授课,多以文字加图片的课件形式,基本是“念课本、读课件”,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摸索,并借鉴其他高校行之有效的经验,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是解决当前教法单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讲授博物馆陈列厅装修设计时,我们强调审美功能应服从实用功能。有部分同学提出异议,认为精美的造型是吸引观众的利器,因此审美功能更重要。为消除同学们的疑虑,我们提供部分因审美功能未能满足实用要求而造成文物损毁的案例供同学们分析。如湖北省博物馆因装修不当而发生文物损毁。1998年6月,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布展工作由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筹备。在壁龛承重结构上,为了展出效果,施工方选择了木结构,结果在2000年2月6日上午10时许,国宝级文物青铜器“九鼎八簋”壁龛顶上一块重达50公斤的玻璃垮塌,将其中两鼎两簋砸毁,损失无法估量。在讲授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应强调内容要充实,如果形式大于了内容,展线显得空洞。笔者以部分博物馆失败展线为案例,供学生分析。如湖南省某新建纪念馆,该馆占地8万平方米,在1200平方米的展区内,采用现代化陈列手段对纪念人物生平进行展示。整个展览对文物展品以外的设计花费了很大的心思,辅助展品及环境氛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由于设计人员对纪念人物一生的学习研究不充分,致使整个展览效果不仅淡化了历史图片资料的珍贵性,还使人们不能专注文物展品。而与纪念馆仅数百米之遥的清末建筑———纪念人的故居,却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见,陈列形式的现代化并不能取代内容。讲解陈列手法时,我们注重将一些实例介绍给同学。日本的一些布展手法新颖独到、别出心裁。“模拟场景应用了最新声、光、电科技成果:天花板洒向地面的投影”,使人仿佛置身于蔚蓝的大海,耳边是汹涌的波涛声。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课堂讨论氛围热烈,效果不错。

二、缺乏策展实践

缺乏策展实践是各高校博物馆专业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虽然各高校对于策展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囿于场地、经费、展品、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策展实践大多停留在撰写陈列大纲的纸面阶段,要么是“隔着玻璃看展览”,要么是听有办展经验的人员讲展览,这样的实践难以检验理论知识,只不过是聊胜于无。当然,单纯过度依赖博物馆内实习,也是有弊端的。出于博物馆内藏品保管、陈列设计等工作特殊性的考虑,实习接收单位往往只同意实习生从事引导或讲解工作,而较少涉及其他业务工作。而且实习往往是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在此时间段内,所实习的博物馆未必恰恰举办新展,即使举办新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境况下,也未必会用没有策展经验的新手,而经验恰恰是博物馆陈列设计师所必需的。既然博物馆实习并不能完全满足策展实践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搭建实践平台。笔者认为,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应更加灵活。以往,我们往往选择大型博物馆作为实习单位结果,策展实践的机会反而较少,为此可以选择一些中小博物馆,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博物馆作为实习单位,它们有现实的工作需要,更容易达成协议。近年来,兴起的陈列设计公司也是实习单位的一个不错选择,他们接待的业务较多,有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以前,我们的视线往往局限在实体展览上,过分强调场地、展品、经费、设备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作用。其实,在信息时代,数字博物馆对于策展人员来说,一样可以起到锻炼作用。

数字博物馆是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展示文物的网上博物馆;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突破了静态观看展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共享,让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借助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克服场地、经费等难题。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如南京师范大学社发院数字博物馆研究团队设计的“南京教育史数字博物馆”,该团队根据南师大悠久的教育历史,以点观面,选定“南京教育史”作为主题,运用网页制作、数据库录入、多媒体制作等网络技术构建出数字博物馆。我们认为,通过改变观念,不局限于大博物馆内实习,鼓励学生创办数字化博物馆,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策展实践平台,可以有效改善策展实践不足的问题。

三、余论

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篇10

[关键字]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基本网络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2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社文发〔2012〕5号,以下简称《方案》),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建设一批标准、规范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使其成为网络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新渠道、新阵地。为此,全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热潮。同年9月,中山市政府印发了《中山市农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实施方案》,其中一项硬性指标就是公共电子阅览室。由此可见,加快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

一、统一标准,提升、完善设施条件

《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置标准(试行)》(下称《标准》)对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场地、设备等都有详细规定,应该根据《标准》,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

1、以政策为依据,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

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首先是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基础性工程,硬件投入必不可少。各相关单位可以根据《文化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向主管部门说明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获得财政支持。一般来说,几万至十万元左右就可以完成必要设备的采购,另外可向已经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单位(如图书馆等)了解具体建设方案。

2、营造舒适的环境,提供健康绿色上网服务。

公共电子阅览室不同于商业网吧,必须遵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室内环境需要明亮干净,禁止吸烟等影响他人的行为。通过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对上机用户进行实名登记,限制上机时长,通过技术手段保障公共电子阅览室内容服务的健康、文明,杜绝反动、、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侵入和传播,确保公共电子阅览室网络信息安全。

3、建立品牌,增强辨识度。

公共电子阅览室可以由上一级领导部门负责统一设计LoGo和装修布置等,让群众更加方便的分辨出与一般商业网吧的区别。同时,可由领导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包括读者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以及考核评估制度,并不定期对各个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专职和兼职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素质,从而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品牌效应。

二、基于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特色数字文化服务

当前家庭电脑日益普及和商业网吧遍地开花,什么人需要到公共电子阅览室,怎样吸引人们走进公共电子阅览室?本文认为“特色”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而“文化信息工程”就是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最大特色。“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就明确指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必须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及其服务网络。

文化共享工程全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于2002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部级文化创新工程、惠民工程,旨在通过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系统,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依托覆盖全国的网络传输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先进文化,把优秀的文化传送到城市社区、广大农村、边远山区、边防哨所等基础单位,从而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对于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善基层文化资源薄弱的现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维护和实现文化信息公平与文化权益公平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数字资源初具规模,技术平台日趋成熟,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现有的文化共享工程换算成图书可达1500万余册,换算成时长可达5300多个小时,整体资源容量相当于邻近几个省图书馆,这么庞大的信息量为公共电子阅览室提供了商业网吧无法企及的“软实力”和“硬底气”,也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制胜王牌。

三、提升服务和管理,促进公共电子阅览室持续健康发展

尽管公共电子阅览室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都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文化选择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要吸引更多群众走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发挥文化共享工程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优秀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播等方面积极作用,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管理者还要不断探索。

1、利用新形式的设备吸引更多基层群众

随着各种新兴设备不断涌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工具,公共电子阅览室的阅读终端也要不断丰富、拓展。可以通过增设触摸屏等简化浏览方式,让对电脑设备操作能力不高的未成年人、老人、进城务工人员可以轻松使用;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等方式,让基层群众在公共电子阅览室内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自带设备就可以浏览到文化共享工程的丰富信息资源。

2、针对主要服务对象,开设特色服务

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进城务工人员。这三类人员的文化需求侧重点不同,满足度也不同。为此,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文化需求推出特色服务,例如少年儿童喜欢漫画,老年人对养生保健内容比较感兴趣,外来务工人员在职业发展方面有强烈需求,可以有针对他们这种普遍喜爱心理和需求倾向,有计划地购进相关数字资源,吸引他们使用公共电子阅览室。又如很多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都不是很熟练,甚至连汉字输入都不会,对此,可以通过购买手写板输入设备,方便他们操作,同时可以招募一些文化志愿者,为他们解答电脑操作、信息检索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充分体验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及时补充、更新资源库。

图书馆由于其在文献资源、场地设备、技术保障等先天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排头兵。在中山,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也是从市图书馆率先开展,并依靠其电子阅览室及分馆网络运作文化共享工程。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看为是图书馆网络的神经末梢,在建设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借鉴图书馆在建设电子阅览室上成功经验,还可以充分利用其数字图书、期刊等丰富的数字资源,让更多基层群众在公共电子阅览室就可以享受到图书馆的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又不能仅满足于图书馆的资源,还要充分挖掘、整合各种本地资源。以中山为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博物馆、中山市美术馆、中山市文化馆、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单位都开设了网站,各种在线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尤其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设计开发的“孙中山数据库”、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发的“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特色本地数据库潜力巨大。而各文化单位每年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演出、展览等活动的图文影像资料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这些接地气的本地资源作为全国文化信息工程的有效补充,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吸引更多群众加入到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使用行列。

4、加强对特色数字信息资源的宣传,强化应用培训

公共电子阅览室汇聚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本地文化信息和网络资讯等海量信息,但是这些资源对很多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村民和异地务工人员来说,却是知之甚少,更别提利用。如果不加以引导,公共电子阅览室就很容易“网吧化”,学习功能退化,消遣娱乐成为主要功能,大量数字资源闲置,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更有悖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初衷。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可以通过在电子阅览室内张贴文化共享工程的相关介绍和使用方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阅览器桌面设置快捷方式,方便群众检索等方式推广、宣传文化共享工程等数字资源。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培训班,提高基层群众对网络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水平。

5、加强互动功能开发,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把群众吸引到基础公共电子阅览室并且“留下来”,除了更新设备、更新资源、优化服务和管理外,还可以开发一些互动软件,让基层群众及普通网络用户可以利用它上传分享自己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特色资源,这样,基层群众不仅是资源的享用者,也是资源的建设者,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四、结语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创新,推进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既要有紧迫感,也不可急于求成,需要在实践摸索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服务,让公共电子阅览室走进更多基层群众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欧俊洁.试论免费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J].图书馆界,2012(4);

[2]付长志.社区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存在问题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9);

[3]张小芳,文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体系探析[J].河北科技图苑,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