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与动力工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39

风能与动力工程篇1

一、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风电产业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显得相对滞后,导致风电相关技术人才匮乏,同时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和专业的高级人才也相当缺乏。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风电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国风电本科人才培养。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风力机组单机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以及风电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风电本科教育始于2006年,教育部相继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等少数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国内设置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院校,如兰州理工大学主要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主要依托可再生能源学院,沈阳工业大学主要依托新能源工程学院,培养计划偏重于动力机械;专业设置侧重于风力发电的只有河海大学,由原电气工程学院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部分学科专业调整合并组建了能源与电气学院,并设置了新能源系,但是也成立于2009年,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也属于摸索阶段。目前,设置本专业的高校因发展基础和办学定位等方面的差别,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别和侧重,对于风电这个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风电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师资短缺是新办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之前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现有的少数高级人才相对集中在一些科研单位。教师除部分从事过与新专业相关科研项目的骨干教师外,一般都对新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总体掌握,在转行教师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组织缺乏面向新专业的针对性。对于骨干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科研成果向教学中的转化问题,将风能最新技术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人才现实需求和高等教育衔接的角度立足于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及毕业去向,构建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核心,形成创新型、实践型为主的风电人才培养体系,不求规模的最大化,但求优势和特色的互补。在横向对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视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二、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规划

风力发电系统是一个综合电机制造、空气动力学、电力电子、电力系统、先进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系统工程,现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同时复合型师资和教育资源有所欠缺,各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研究的学术氛围不浓。在调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立足内蒙古风电大发展的现实,面向风电制造企业和风电场,秉承服务社会的理念,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以风力发电为主体专业课程体系。

在完善风电人才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选课指导。课程体系设置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宽广的电气学科工程技术基础和风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专业知识,接受风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基本科研和工程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风能利用方面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把握电机电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与风力机械和风电场的有机结合,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紧密联系。其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控制技术、风电场电气工程、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要求很强的实践性,需要配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基地。由于开办时间短、缺少相关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风电机组的安装条件等因素,高校虽然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但是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风电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单位开发了演示性风电实验装置。为弥补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与内蒙古范围内的风力发电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风能技术书籍不少,但其中能直接用于本科教学的书籍较少。主要是由于这些书籍集中于以下三类:第一类为技术培训类教材,理论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不足;第二类为理论性专著,偏重理论性,有深度,很多内容源自作者的学位论文或技术报告,部分章节的难度远超本科生的理解能力;第三类是各国风电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可作为教学辅助用书,但同样不适于课堂教学。由于以上问题,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没有进行专业师资培训的前提下,教师们通过自身科研和刻苦自学克服了很多实际困难,采取自编校内讲义和其他近似参考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开出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有大纲要求的专业课程,如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无功补偿技术等专业课程,计划在经过两到三届的试用和修改补充后正式出版一些教材。

三、结语

风能与动力工程篇2

1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分析

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直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职责。随着风电制造产业的发展,国内也有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风能与动力工程相关专业。如:赣西科技职业学院、吉林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职高专的风电专业培养目标一般要求学生具备风力发电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维护与维修等基本能力。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机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新能源概论、风力发电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自动控制系统、风电机组检测技术、风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机加工实习、钳工实习、部件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维修电工技能实训、风电机组装配与调试实训、风力发电综合实训等。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在从业职业资格证方面有一定倾斜考虑。如学生毕业后,希望学生能获得autoCaD中级证、维修电工中级证、钳工技能中级证、风电机组装配工(中级)、风电机组维修保养工(中级)、风力发电运行检修员等资格。风电领域从业资格证的评定也正在进行。

2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验规划

结合多年的科研经验,为培养风电机组系统设计、制造、运行与维护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文认为有几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值得推荐: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技术、电机学、电力工程、风电机组及能量转换、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电机组机械系统设计、风电机组控制技术、风电场电气工程、风电机组检测技术等、matLaB与风力发电系统仿真、风电机组计算机辅助设计、风电场规划与设计、风电场运行与维护。对于重要的几门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建议如下:《风电机组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风电设备的主要机械设计知识。内容涵盖风电机组的结构与原理、风电机组机械设计基础、风电机组总体设计、主传动系统设计、偏航与变桨机构设计、支撑系统设计等。《风电机组及能量转换》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风力发电系统的风能转换为电能的整个工作原理过程。内容涵盖异步发电机及控制技术、同步发电机及控制技术、双馈异步发电机特性及控制技术、永磁同步发电机特性及控制技术等。《风电场电气工程》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风力发电电气工程一次、二次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过程。内容涵盖风电场和电气部分的基本概念、风电场电气部分构成和主接线方式、风电场主要一次设备、风电场电气二次系统、配电装置、风电场的防雷和接地、风电场中的电力电子设备等内容。《风电机组控制技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风电机组设备运行的控制原理及过程。内容涵盖风电机组主要执行机构及其控制、定桨恒速风电机组的控制、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控制、风电机组主控软件编制规则、风电机组的监测与故障诊断等内容。《风电机组检测技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风电机组常规的检测、测试技术,掌握设备运行的故障分析手段。内容涵盖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能质量测量、功率特性测量、风电机组载荷测量、风电机组噪声测量、低电压穿越测试等内容。为配合前面的主要课程内容,推荐规划的实验[7-9]课程如下:整机模型机械结构认知与拆装实验;整机模型控制系统认知与拆装实验;风力发电能量转换与并网实验;电能质量检测实验;电气运行控制、原理设计与编程实验;变桨距控制原理实验。

3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规划研究

为配合课程建设,通过教学讲授和动手实践环节,使学生深入了解风电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体系,在电气控制方面的实验规划中有几个必要实验手段值得考虑。分别介绍如下:

3.1风电机组缩比模拟实验台为方便学生对风电机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理解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在风电机组缩比模拟实验台上实现工作过程的模拟非常有必要。功能可涵盖偏航系统、变桨距系统、液压系统、机组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启动、对风、并网、变桨距、大风脱网停机等动作逻辑的演示、控制策略模拟等。整个风电机组缩比模型效果如图1所示,操作台与控制柜模型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台控制系统配置如图3所示。设计的技术规格描述如表1所示。实验台上进行的主要实验可规划为:(1)机械结构认识与拆装实习;(2)电气构成认识与拆装实习;(3)风电机组工作原理及动作逻辑的演示,启动、对风、并网、变桨距、大风脱网停机;(4)风能转换原理的模拟与实现;(5)机组并网过程与功率调节功能的实现;(6)输出电能质量检测及电压稳定性控制功能的实现;(7)风速、风向测量编程实现;(8)自动偏航对风、扭缆保护、手动偏航功能编程实现;(9)齿轮箱温度、压力、油循环系统模拟控制实验;(10)液压系统刹车功能演示与实现;(11)电动驱动变桨距机构认识与控制实现;(12)额定风速之下mppt转矩控制功能实现;(13)额定风速之上恒功率变桨距调节功能实现;(14)有功、无功功率输出控制的实现;(15)安全链动作保护与功能实现;(16)远程监控SCaDa功能设计与实现;(17)多种通讯协议的编程实现;(18)电气防雷保护设计。

3.2双馈风力发电机风电机组并网实验台风电机组的并网及电能质量一直是发电集团主要关心的技术指标,同时也是国家电网规范接入技术条件、实施电网导则的重要方面。配合《风力发电机及能量转换》课程的并网实验台的规划非常有必要。该实验台可按照双馈或者永磁风力发电系统进行配置设计,实验台设计的技术规格描述如表2所示。实验功能可规划为:(1)风功率模拟实验:利用能量转换台模拟风轮吸收功率实验,掌握风轮吸收最大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他们各因素与风轮最大功率之间的关系。理解影响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能量转换效率的物理量或参数。(2)双馈/永磁电机工作特性试验:使学生了解发电机的外特性,调节特性。加深对风力发电系统运行特性的理解。(3)发电机并网同步化过程实验:验证并网需要满足的条件,观察并网动态过程,定子电流电压的变化关系。(4)自动并网功率因数调节实验:在并网状态下,对发电机功率因数进行调节,测量电能质量。通过对电能的测量使学生能熟练使用电能质量测试传感器,仪器仪表的观察和使用。

3.3风电机组运行控制pLC编程实验台风电机组的运行控制技术一直是国内外争论创新点的主要关注点。由于其高风险性和高可靠性要求,很多厂家和设计单位都依靠国外技术引进来解决。配合《风电机组控制技术》课程的风电机组运行控制pLC编程实验台的规划非常有必要。实验平台可主要由控制器pLC以及一些虚拟软件仿真来实现。功能可设置为:偏航、变桨、液压站、刹车、齿轮箱、变桨轴承、机舱温度及热交换、航空障碍灯及机组运行状态、安全链等控制编程训练。也可结合一些运行风电机组的3Dsimulation模型,进行三维模拟变桨、偏航、齿轮箱、发电机等过程的人性化体现,逼真而且有直观效果。学生可进行的实验规划可列为:(1)偏航电路硬件互锁功能线路设计;(2)偏航传感信号采集和自动对风编程实验;(3)机组正常启动、停机实验;(4)液压机构原理及控制实验;(5)齿轮箱油循环、机舱通风温度控制编程实验;(6)机组安全保护实验;(7)额定风速下转矩优化控制编程实验;(8)额定风速上变桨距piD功率控制编程实验。

3.4三轴联动电动变桨实验台风电的电动变桨距机构在机组运行维护过程中一直是频繁的故障源。设计规划一套模拟风电机组的变桨执行机构及变桨控制原理实现的实验台,可以作为本科专业学生理解变桨距机构工作原理和高职院校锻炼变桨距机构维修维护技能训练的最佳设备。主要的设计思路可考虑为:系统由3套独立的模拟变桨装置组成,包含3组伺服变桨电机、伺服驱动、磁粉力矩负荷、减速机构、叶片传感器和叶片限位开关,通过通信进行pLC和伺服驱动数据交换,由pLC分别对其进行控制。整个变桨实验台模拟效果如图4所示,设计的技术规格描述如表3所示。可规划的学生实验包括:(1)建立变桨伺服和变桨电机的连接,通过变桨伺服手动操作对变桨电机的控制实现开桨、关桨等控制过程;(2)建立变桨控制器和变桨驱动之间的通信,并进行状态和控制信息数据交换;(3)通过pLC编程,实现变桨系统开桨、关桨动作;(4)手动给定位置目标,通过pLC实现变桨的piD位置控制;(5)模拟机组安全链及其他故障处理动作,实现变桨系统的保护过程。

4结论

风能与动力工程篇3

关键词:风电场;电气设备;风力发电机;运行维护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风力事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各行各业的需求增大使对能源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地热、潮汐、沼气等等新能源相继出现,其中就包括风力发电。风力的相关机电设备要正常运转就需要磨损消耗,这就对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随着风力发电机种量与数量的不断出现使其维护与保护工作变得愈发重要。本文就主要研究了设备中风力发电机的概述与维护养护工作以及对风力发电事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风力发电机概述

(一)定义与简介

风力发电机以风能、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为主要工作内容,通常由风轮、传动装置、对风装置、传动与调速装置以及发电机等组成。

(二)风力发电机运行原理与故障出现的原因分析

风力发电机的控制系统是工业微处理器,是以多个CpU的并列运行形成风力发电机的控制系统。它在对干扰能力的强度方面很大,以通信线路做为中介媒介并实现了与计算机的相互联系,在这样的形式情况下就会使远程控制的工作量得以很大程度上的大幅度改善与提升。

风力发电机的主要工作就在于远程的故障排除工作与数据统计的进行与分析过程。还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相对应的故障诊断工作并加以分析,其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远程故障的排查工作

风力发电活动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关键在于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情况,好的情况会大大提升电网质量的增强与快速发展。要保证风力发电得以正常运行并实现有效的电力输送工作就需要我们在实施工作方面要进行双向的保护,还要在此基础上设置多重自动复位的保护故障的措施加以进行。

我们都知道风是没有具体的形态的,无形之中影响着环境的变化这就赋予了风能不可控制的特性。就此特点作为重点进行分析得出了特别针对风力发电机的极限值进行设置并得出了自动复位的功能,这就包括了温度限定值与控制故障的自动复位。之所以尽行复位是为了避免风向与风速等不可抗力造成的,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使风向与风速等不利因素达到有效的缓解与控制。还要将温度的自动复位在最大程度上得到限定,这其中就有环境温度的把控、发动机温度的控制与齿轮箱的温度监控等等。同时还可以对风力发电进行自动复位修护工作,使其超过负荷的过度任务进行有效的修复。还有,对于远程故障的复位工作的影响原因与风力控制发生的过度负荷任务现象,以及各部分检测误差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2.关于运行方面数据统计的相关工作

风力发电场内的风力场管理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系统工作,它主要对风力发电厂内部发生的问题进行情况分析,再将得到的数据加以分析研究并完成统计,这才能对风力发电厂内部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细致的分析,从而提高风电场考核的效率这就为风力发电的考核工作提高的效率性并为其奠定的一定的理论基础。风力发电机的运行工作是电厂电气设备得以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统计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直接的关系着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在运行维护工作中的统计工作的开展与风向信息数据的分析的深入掌握,以及对风力发电机在不同季节发生的不同改变与规律变更的分析处理,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制定出节能减耗的最终目标。

3.不断深化统计工作的开展并分析相关数据

风电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对设备工作情况的详细统计与分析,其可以量化考核风电场设备运行的维护工作,并使风电场的设计工作与风资源的有效评估以及相关设备类型的选取工作得到强大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

对风力发电机的各种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管理,排除故障问题所消耗的时间得到有效的缩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的多发性故障出现的频率。这就使停机时间相应减少来了,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对于风力发电厂日常工作的相关维护政策

风力发电作为一项综合性产品,在机械、电气、空气动力学方面都达到了统一且各部分紧密联系着。风力发电运行的维护结果将直接影响风电场的发电量并使其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风力发电机本身也可以经过维护与检修工作来维持其性能的完美实现,因此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及时发现并保证风力发电机的故障隐患,及时将其进行有效的排除工作使其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故障的发生。这就可以使风力发电机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所以风力发电的维护工作以定期维护与日常排故维护为主。

1.定期维护工作概况分析

风力发电机要想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并延长其使用寿命这一现象的出现,就需要我们进项风力发电机的定期维护工作。

其主要包括风力发电机的联接件的检查工作、特别是在螺栓力矩的检查工作方面与各个传动部件之间的性能以及各项测试功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关于风力发电机的正常运行方面,因为螺栓各部件的联接由于运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震动,并使其发生极度松动现象。如果忽略这一现象仍继续工作的话就会使连接部分进行受力不均产生的局部被剪切的出现,所以我们要对点解部件进行定期的检查工作以保证螺栓力矩的问题及时被发现并得以有效解决。

风力发电机的系统由稀油与干油两种方式,风力发电机的齿轮箱与偏航减速齿轮箱就是以稀油作为主要方式,主要的维护方法就是采取化验与补加工作,如果出现油的无法继续使用就必须进行更换。对液压系统的各个元件进行定值测试等工作,还要对控制器的极限定值进行测试。

2.对于日常维护工作的开展

风力发电机的运行过程中故障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这就对运行故障的现场研究处理进行亲临现场的指导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对常规操作进行维护与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具体方式:

(1)看、对于风力发电机内的梯子与安全平台的联接牢固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没有出现螺栓松动的现象、风力发电机的控制柜内电缆线没有出现松动也没有异味、没有存在夹板的移位、扭缆传感器的拉环的完好程度、偏航器的方面、齿轮箱油位以及液压油是否出现变质现象,液压站的表计压力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旋转部件以及转动部件没有磨损现象或者出现失效的现象,各油管之间没有出现渗漏现象、齿轮油以及液压油的滤清器是否指标正常等等,这些项目都需要进行细心的检查以防止泄漏现象的出现。

(2)听、对控制柜中的放电声音进行仔细聆听,如果发现异常声音就要检查并判断有不良接触的接线端子,需要进行重点的检查工作。当听到偏航时有没有出现干磨现象的声音,如果听到齿轮箱与发电机轴承是否出现不正常运作的想象,在闸盘与闸垫之间的异常声响方面进行仔细的测量工作,最后就是对叶片的切风声音的异常情况进行判断。

3.运行情况的总体分析

风电场电气设备中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控制系统的多个CpU进行统一的运行工作,这一任务的实现主要通过工业微处理器来进行控制。由于风力发电机组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通信系统与计算机相互关联进行可进行的远行控制操作,这就可以做到有效的减少人均工作量,对用工方面的紧要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这也有效的减少了能源的利用,从而对于实现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的高效运用,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缓解了电力市场相对紧张的电力需求。从具体上来看风力发电机的运行维护工作的正常运行包括远程故障排除、运行方面的数据统计、风力发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原因的分析工作三部分构成。

结束语

风电场的电气设备中的风力发电机运行问题直接关系到维护水平程度的高低,这与风力发电厂的发电量与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关系,风力发电机的运行与维护更是关系到风电场电气设备的重要性,发电主体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到风电场的整体水平与企业内部的整体利益,这些关键性问题都与风力发电机的运行维护好坏程度有着直接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加强风力发电厂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各个方面加深各方力量的有效配合与检查工作,使风力发电厂在硬件与软件方面都得到很好的提升,这是由于其本身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维护站的定期维护工作能否如期顺利的开展。通过对电气设备的检测维护与及时发现风力发电机出现的故障并使其完成消除,这就有利的促进了风力发电组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促进新能源的利用效率与速度从而加深风力发电的可持续稳定长期发展,最终实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乃佳.对风电场电气设备中风力发电机的运行维护分析[J].电子制作,2014(12).

[2]张鼎甲.浅谈风电场电气设备中风力发电机的运行维护[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1(30).

[3]吕冠成.浅谈风电场电气设备中风力发电机的运行维护[J].电子制作,2014(10).

风能与动力工程篇4

(一)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风险的主要表现

从我国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工作来看,投标单位在投标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经济风险、设备风险、人员风险以及技术风险四类。其中经济风险主要是投标单位在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进行投标或者开展后续工作的过程中,因为资金不足或者融资方式欠缺合理性而承担经济风险。引发经济风险的宏观因素包括社会金融产生通货膨胀或者其他形式的动荡、劳动力成本与材料成本价格上涨等;二是设备风险。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在投标过程中需要对材料的制造、采购以及设备的制造与采购等做出充分的考虑,如果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设备没有达标的情况,则会让投标方承担一定的设备风险;三是人员风险。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投标单位可能会面临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以及关键人力资源离职的现象,这种现象打乱投标单位的投标计划乃至后续的项目实施。同时合同方面具有漏洞或者条款内容表达不清等也会导致纠纷问题的出现,这同样是有人员因素所引发的风险。另外,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需要对单位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等做出科学评估,如果对单位人力资源所做出的技能水平判定存在不准确的情况,也会导致投标单位面临人员风险;四是技术风险。在投标单位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开展投标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投标单位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本身欠缺了解,则会在后续实施工作中出现技术风险并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施工出现工期延后或者质量不达标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将会让投标单位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风险的形成条件

从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风险的形成条件方面来看,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单位需要面临投标风险的因素主要体现为项目本身因素与外界因素两类。在投标工作中,投标方所看到的机遇与所面临的风险是共同存在的,并且如果因为对项目本身欠缺准确认知或者外部环境产生变化,投标方所面临的机遇也可能转化为风险。在项目本身因素方面,能够引发风险的因素包括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所具有的目标、规模、类型以及所需资金和所需材料,同时也包括招标方对投标方所突出的工期要求、质量要求、技术要求等。显然,这些因素都具有着客观存在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其客观性,所以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所具有的难易程度,并且应当做出投标方开展投标定价的重要依据。如果项目本身具有较大难度或者招标方对投标方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则投标方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从外界因素来看,能够引发风险的因素包括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过程与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规定变化、运行条件变化、竞争对手变化等。这些因素与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自身因素相比具有着外生性的特点,因此这些因素并不会因为投标方的努力而产生改变,所以,这些因素容易成为诱发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风险的主要因素。如果投标方能够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内容熟悉与了解,则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到投标过程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并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对这些风险做出防范。

二、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风险的防范策略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与传统工程项目具有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决定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的高风险性,因此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投标方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来对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风险做出有效控制。在此过程中,作为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强化自身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

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而言,强化自身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不仅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自身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中风险应对能力的必要策略。首先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需要重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开发方案科技含量的提升。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中,是否能够获得项目的施工权不仅由投标方的经济实力所决定,同时也由项目开发方案所具有的适用性与可行性所决定。在开发方案的制定中,投标方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就使用不具备时代性的项目开发技术,而有必要从提高投标竞争力以及降低投标风险角度出发来对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和技术做出完善与优化,尤其是要重视选取具有较大弹性和较强风险避免能力的项目开发技术,从而降低项目维护成本并实现对总成本的合理控制。其次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有必要推动员工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与施工工作中,承担风险的主体以及对风险做出管理的主体都是企业员工,因此,企业不仅需要摒弃依赖管理层做出风险管理决策的思想,同时要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提升全体员工的抗风险能力,从而通过发挥集体力量来做好风险识别以及风险预控等工作。以此为目标,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单位有必要对员工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尤其是要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内容来开展交流与讲座,从而在提升单位员工风险控制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与管控能力。再次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有必要对合同管理机制做出优化。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中,投标方与招标方的合作关系由合同来规定,如果投标方能够在合同的拟定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充分考虑,则可以降低自身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与实施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因此,投标方有必要对合同管理机制做出不断的优化,在此方面,投标方不仅要通过合同来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同时需要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投标与实施过程中对合同条款的落实情况作出监督,从而更好地做好风险识别与防范工作。如果合同所规定的内容或者项目实施环境产生改变,投标方可以向招标方进行索赔申请,从而实现自身与招标方的风险共担,并降低各类风险给投标方造成过大损失。

(二)对外部资源条件做出充分利用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风险的防范中,对外部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有利于提升投标方的风险识别能力与承担能力,从而降低风险所产生的损害。首先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有必要寻求中介咨询机构的帮助。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投标过程中,由于投标方希望得到最大化的利润,所以投标方与招标方都有可能无法站在客观立场来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所具有的风险做出评估,因此虽然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是却无法实现投标方与招标方的双赢。所以,在投标工作中,投标方与招标方都有必要寻求中介咨询结构的帮助,在与中介咨询结构来评定风险之后,投标方与招标方分别与中介咨询机构签订合同,如果投标和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已经超越投标方与招标方的承受方位,则有中介咨询机构负责赔偿违约损失。由于中介咨询机构具有着客观性以及专业性的特点,所以一般能够更加准确的开展风险识别工作,这将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中的风险管理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其次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可以协同招标方来构建专门基金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此方面投标方与招标方都有必要向保险工司缴纳保险,当风险产生并对一方利益造成损害时,则由保险工作负责开展赔偿工作。这一策略能够有效的降低投标方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负担,并能够降低风险所可能引发的损失,从而使投标方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与优化。再次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有必要强化自身的法律观念。与投招标工作相关的许多法律法规不仅对投招标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做出了规定,同时也对风险出现之后的处理策略做出了指导,因此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方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来对非系统性的项目投标风险做出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三)强化自身情报能力

风能与动力工程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勘察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众所周知,工程勘察单位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同时还具有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在市场经济下,工程勘察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对财务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主动积极的管理,从而使工程勘察单位以最富有成效的方式,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不少经营风险较小的工程勘察单位却因财务管理失败而被财务风险所葬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已成为现代工程勘察单位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及其运行基本规律

财务管理强调的风险应该是经济活动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就工程勘察单位而言,其生产经营过程通常主要表现为物资流动、资金运动和信息运动三个相互交织的运动过程,但由于单位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单位上述三大运动过程可能在时间上出现间断,在形态转换中发生停滞,最终使得单位经营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离单位的预期目标,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将会导致单位发生经营总风险,并具体表现为物资流风险、资金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但物资流风险、信息流风险最终都从财务风险中反映出来,故财务风险是单位经营总风险的集中体现,并成为单位经营总风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上述管理环节中,单位应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施各项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这些方法主要有风险预测方法,风险决策方法,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法,以及风险损益处理方法等。单位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三大类型。为避免风险的发生,单位可以采取风险回避措施,主动放弃可能导致风险的方案。它是一种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其实质是回避那些引发风险的经营活动,以减少风险损失。当单位对风险进行预测决策之后,如果认为某项经济活动非进行不可,而单位又无足够财力来承担其风险,或者单位承担风险所发生的成本要高于收益,单位则可以考虑能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当单位不能或不愿进行风险回避或转移时,便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单位决定自担风险后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自行加强管理以预防风险;进行风险隔离或风险结合以降低风险对单位总体的影响;自行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提取各项准备金以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二、我国工程勘察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勘察单位的发展和母下级工程勘察单位体制的建立,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危机问题愈加突出,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信息失真

目前我国相当多工程勘察单位的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出于各自的利益,工程勘察单位管理部门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工程勘察单位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工程勘察单位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部门的实际经营状况。同时受利益驱动的影响,社会审计也走过场,以至于有的工程勘察单位假数据真做账、真数据作假账,不同的场合报不同的账,账面利润看似不少,但不良资产有增无减,该提不提、应摊未摊、盈亏不实的现象广泛存在。

2、监控不力

目前我国的工程勘察单位中,出资人对工程勘察单位、上级工程勘察单位对下级工程勘察单位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等问题突出。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监督者没有掌握工程勘察单位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故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工程勘察单位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上级工程勘察单位难以及时掌握下级工程勘察单位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工程勘察单位资金入不敷出,依赖借新还旧来维持生产经营,财务风险极大。

3、风险管理系统缺乏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勘察单位面临的经济环境变化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复杂,工程勘察单位的财务风险逐渐加大。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为了提高工程勘察单位的竞争能力,加快单位的发展,工程勘察单位急需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工程勘察单位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则有可能降低财务危机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并明显减少工程勘察单位因财务风险而发生破产或被它方收购兼并的概率,从而减少工程勘察单位财务危机的预期成本。有研究根据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及未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两种工程勘察单位所做的比较分析表明,凡是采取了有效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的工程勘察单位,其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要明显低得多。

4、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金结构是指工程勘察单位资金总额中不同来源的资金各自所占有的比重。单位集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资金的不同来源,工程勘察单位的资金可以分为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按照资金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一般来说,工程勘察单位在形成自身资金结构时,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应相互搭配,以保证工程勘察单位资金的正常周转。而现在许多工程勘察单位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并不注重资金按不同的来源及不同的时间进行搭配,常常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这种资金周转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工程勘察单位资金不足,而是资金结构出现问题,从而加大工程勘察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降低工程勘察单位的价值。

三、工程勘察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工程勘察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是指工程勘察单位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不因财务风险的存在而放弃既定的目标,而是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设法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工程勘察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报活动的风险控制。

1、筹资风险控制

工程勘察单位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是工程勘察单位债务到期偿还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延伸造成的结果。工程勘察单位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需要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控制风险的措施。不过由于工程勘察单位筹资风险的类别不同,产生成因对工程勘察单位财务的影响也有差别,为此,实务中应根据不同类别的筹资风险提出不同的防范对策。对于工程勘察单位的现金性筹资风险,从其产生的根源着手,应侧重资金运用与负债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学安排工程勘察单位的现金流量。如果工程勘察单位的负债期限与负债周期做到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话,则工程勘察单位总能利用借款来满足其资金的需要。所以,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控制工程勘察单位财务风险的对策之一。因此,工程勘察单位就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工程勘察单位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由此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2、投资风险控制

由于工程勘察单位投资具体形式的不同,每类投资可能遭受风险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风险估量和控制的方法均将有所区别。当前很多工程勘察单位都喜欢采用组合投资的方式来分散风险。我们认为,投资组合的关键在于投资者应根据期望的收益和所愿承担的风险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并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这将是投资决策所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决策是根据投资风险与期望投资收益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从各选投资方案中选择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方案。工程勘察单位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单独或同时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与控制:要谨慎投资,在资金运转良好或有剩余资金的情况下,才去考虑获取额外报酬的对外投资。如果投资是生产经营的必须环节或是进行风险性投资,必须拟定严谨的投资计划,进行科学的投资回收评估和论证,选择最佳的资金投入时间,以避免造成资金短缺或运转不灵。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包括不同投资品种的组合、不同行业或部门的投资项目的组合,长短期限不同的投资组合等,以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

3、资金回收风险控制

影响资金回收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客户的偿债能力;客户的信用状况;工程勘察单位的信用政策;结算方式。由于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最终都体现在应收货款回收时间及其回收金额的多少上,故资金回收风险的估量可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进行。其中,反映应收货款回收时间长短的指标是应收货款周转次数或平均回收期,一般只需计算其中任意一项即可。进行资金回收风险决策的关键在于按照风险收益权衡原则,根据应收货款对工程勘察单位获利能力和资金回收风险的双重影响,恰当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

总之,在工程勘察单位的组织结构体系中,各单位具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这既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单位财产安全和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黄锦亮、白帆:论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J].财会研究,2004(6).

[2]王启祥、杨涛:集团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J].煤矿现代化,2004(4).

风能与动力工程篇6

[关键词]风机转子;动平衡;基于工作过程;六步法

[Doi]10.13939/ki.zgsc.2016.02.147

风机转子找动平衡是我院热动专业核心课程《热力设备检修》中的一个实训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了解风机转子振动产生的原因;熟悉转子找动平衡的原理;掌握三次加重法和闪光测相法找动平衡的工艺,能对实训室的风机转子进行找平衡,会对风机转子找平衡的质量进行评定。

1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风机转子找动平衡实训教学

风机转子找动平衡安排在热动专业的第四学期进行,总学时是12学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其教学进度见下表。

风机转子找动平衡教学进度安排

序号

讲授内容及学时

学生练习及学时

1

教师讲解风机转子找动平衡原理(1学时)

学生理解找动平衡的原理

2

教师讲解三次加重法找动平衡的方法及作图(3学时)

学生掌握三次加重法找动平衡的工艺步骤,并会利用作图法求解平衡重的大小及方位。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每组4~5人,开始练习三次加重法找动平衡(4学时)

3

教师讲解闪光测相法找动平衡的方法及作图(2学时)

学生掌握闪光测相法找动平衡的工艺步骤,并会利用作图法求解平衡重的大小及方位。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每组4~5人,开始练习闪光测相法找动平衡(2学时)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不足:

(1)教学过程中,动平衡原理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2)三次加重法和闪光测相法找动平衡的工艺以教师讲授法为主,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每一个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要记住然后进行操作就可以了,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学时各占一半,学生练习的机会太少。三次加重法在找平衡时需要将风机启停四次(三次加重试验,一次平衡效果验证),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只能是部分小组练习,不能练习三次加重法找动平衡的小组则进行闪光测相法找动平衡的练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综上,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和安排都是围绕教师进行,学生则受制于教师而被动地发展,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2新教学模式下的风机转子找动平衡教学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风机转子找动平衡教学,遵循“以职业行为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团队,以学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六步法)来进行教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综合实训体系和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很大提高。

具体实施如下。

2.1资讯阶段(1学时)

学生分成5个学习工作小组(每组4~5人),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下达风机转子找动平衡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并从学习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的必要信息,熟悉风机转子找动平衡的原理、三次加重法和闪光测相法找动平衡的工艺及安全注意事项、风机转子找动平衡的质量评定标准。

2.2计划与决策(1学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学习工作计划,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三次加重法、闪光测相法找动平衡的原理及工艺,确定实施方案。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做好各种辅助资料收集及学习。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讨论、修改并确定风机转子找动平衡方案,对小组人员合理分工,要求每组必须配备一名学生安全员(因为风机转子转速最高可达3000转/分)。

2.3实施(时)

以小组为单位,严格按照工艺规范,完成风机转子找动平衡工作,并提交技术记录表。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4检查与评估(1学时)

小组自查,反思学习过程,完成技术报告撰写。教师检查转子平衡效果是否符合要求,操作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各学习小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共同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3风机转子找动平衡教学改革特点

3.1检修任务为载体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三次加重法和闪光测相法找动平衡作为两个不同的学习工作任务,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内容及要求更加明确,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2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风机转子找动平衡的过程组织教学,通过“六步法”模拟生产现场情境:接受任务、制订施工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环节。

3.3行业岗位规范为标准

在教学实施过程和考核时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引导文、学生指导手册、参考资料(岗位规范、行业标准、现场案例等),保证了学校教育与生产现场要求的一致性。

3.4检修岗位角色扮演

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火电厂热力设备检修班组进行,每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安全员、检修工等岗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教师的角色是检修车间主任,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辅导,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视具体情况穿插适当的知识讲解和示范操作,并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点评。

3.5教学管理贯彻“6S”

教学管理采用“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3.6职业能力和素养全面培养

学生为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通过资料检索、制订施工计划、实践动手等主动学习方式,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7专业能力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

专业能力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评价主要考核学生情感态度、团队意识、安全意识等因素。

4结论

通过对风机转子找动平衡实训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优化了学时的分配,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动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风能与动力工程篇7

关键词:风力发电仿真软件实践操作

一、风电发展的现状

在2014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9367万千瓦,超过核电,是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风电发展体现在我国对新能源消纳的重视程度上,针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也不断出台,对风电集中与分散并举开发。并且风电技术上也不断进步,整体风机国产化已经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随着技术进步和风电政策的不断完善,风能发电完全可以和燃煤发电竞争,作为目前技术最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风能的持续发展将对我国风电设备设计、制造、调试运行、维护等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通过仿真软件可以提高高职学校风力发电专业的教学水平,使风电专业毕业生在短期内就能符合岗位需求。

二、风电专业人才要求

风电专业毕业生要求是在具有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使学生重点学会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相关岗位适应能力和相关领域的活动能力。风电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如下:

1.技术全面型。

风力发电机组上有液压、机械、电气等设备,这就要求风力发电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全面,并且在大学期间就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工作以后能很快适应岗位。

2.团队合作意识。

现代风电工程相对复杂而庞大,不能由单方面人员独立完成,需要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知识的人员相互配合。因此,团队意识对每一位风电工程人员十分重要。

3.良好的沟通能力。

风力发电是复杂性的综合工程,风电技术人员需要与设备制造厂、风电运营商、咨询机构、气象部门等进行沟通,甚至与国外的公司交流学习技术与经验,因此,要求科技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风电人才的培养还是传统教学方式。

高职教育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没有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比较大,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风电毕业生没有很好地得到职业锻炼,不能满足风电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2.风力发电专业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专业。

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是局限于讲授,学生对风力发电机组不熟悉,风电场都在边远地区,学生大部分没有见过,只听老师讲授,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高职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点理解差。

尤其对一些不常见的设备,比如风力发电机组的偏航软启动器、振动传感器等,学生就会对课程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和冲突,会在以后教学中不主动、不积极,既失去了学习过程也失去了结果。

4.风力发电专业老师基本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当老师,没有风电企业的工作经历。

他们对企业的工作环境、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调试维护流程不熟悉,这就导致在日常教学中不能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使风电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吻合。

四、仿真教学在风力发电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风力发电仿真软件可以使学生对风电设备操作有直观的了解,弥补风力发电教学设备的不足,为学校节约设备投资与教学经费。

风力发电专业教学和其他专业不一样,风力发电专业包括机械、液压、电气等多学科。风力发电刚起步发展,针对高职院校的风力发电设备还很少,开发出的教学设备也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价格相对也高。高职院校开始风力发电专业都时间不长,教学设备也相对较少。通过风电仿真软件既可以弥补教学设备的不足,也能使学生对风力发电系统、设备都有初步的了解,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毕业后顺利工作打下基础。

风能与动力工程篇8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学风建设;联动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5.07.045

1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的联动关系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与学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部分学者展开学风建设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性的探讨,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高校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力,其不仅有赖于完善的学习制度、丰富的学习内容、创新的学习方法等,还有赖于努力端正学风,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能够促进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是党建工作与高校业务工作的结合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其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与经验,可以应用到教学与学风建设工作中去。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必须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放在一个系统中去思考、去统筹,而不能割裂地、孤立地看待这两项工作。两者在工作目标、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载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具有统筹规划、构建联动机制的潜在空间。

创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有利于学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目标上与学风建设有一定的一致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虽然在根本目标上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但落实到高校,则由于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都需要浓厚的学习风气来推动,所以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推动了浓厚学风的形成就是实现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目标。具体来说,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组织优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可以促进学风建设。同时,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是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基础,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在学风建设中,可以起到党风带动学风作用。

加强学风建设是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并大力弘扬的优良传统,是党带领人民群众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需要完善的制度、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方法的同时,还要突出学风建设,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实践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是科学统一的,党员的学习成果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内化的成果,提升人的思想水平与理论素养,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实践的经验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升华,从而促进人的内在素质的转化,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内化和外化相辅相成,紧密联结,共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基本原则

2.1可持续发展原则

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这两项工程是自成系统又相互关联的工作,这两项工程要最终取得圆满的胜利,对高校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产生预期的影响与效果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高校党建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因此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的联动机制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项制度的确立,每一个举措的实施需要着眼长远,以最终目标为衡量的标尺,把联动机制中涉及的问题、困难逐一解决。

2.2因地制宜原则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全党都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切实落实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要求。然而,在各级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因组织成员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从事职业的不同而不同,绝不能搞“一刀切”。学风建设是所有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因学校性质、层次、专业的不同,所体现的校风、学风也大相径庭,因此学风建设也是要因地制宜的。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大方向是毫无疑义的,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但是在构建联动机制过程中,因地制宜就是一项需要广泛遵循的原则。

2.3尊重主体原则

无论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还是学风建设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大学生成为所有高校各项工作的对象与主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也不例外。在构建二者的联动机制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大学生广泛的参与其中,让大学生成为联动机制的策划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才能保证二者的联动机制能切实发挥作用,切实“联动”。

2.4开放性原则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确立最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是会形成一定的工作内容、方式、方法等十分具体的模式,但是作为联动机制的指导者与实施者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工作,不能让思维因具体的工作而越来越狭窄,要具备开放性的思维,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风建设以及联动机制的宏观层面考虑问题,推动工作,进而实现科学发展。这也就是构建二者联动机制中所需要遵循的开放性原则。

3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途径

3.1建立科学体制

其一要加强领导,完善组织结构。“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个高效、强力的组织领导能够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建立完整、完善的组织结构能够保证这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过程中完善组织结构是十分必要的。既然二者要联动,两项工程的组织结构就要具有可对接性。组织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要既简洁又合理,既高效又全面,既能够保证两项工程的有序进行,又能够实现两项工程的“无缝对接”。

其二要合理分工,明确岗位职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有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后就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能,职能划分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结合现实的情况对两项工程的各个岗位进行合理的定位,最终目标是实现合理分工,权责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身处两项工程中的成员,无论是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都能各司其职,通力配合,这也是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客观要求。

其三要加强管理,保证工作持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互补不是某个人的某项工作,而是基层组织的长期工作内容,而因高校的特殊性,人员流动频繁、数量大,因此加强两项工程及联动机制的管理,保证工作的持续性的重要意义就尤为突出。只有充分提升师生的思想认识,加强对两项工作的管理,注重“自上而下”的督促与推动,才能保证工作的持续性。

3.2建立完善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一项机制能够顺畅运行的基本保障。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是保证各项工作不“因人而异”,“人亡政息”的重要措施,也是二者联动机制得以长久运转的动力源泉。

第一,完善学习制度。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都集中在一个“学”字,因此完善学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二者联动机制的构建中,学习制度的完善是基础,要对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时间、深度等做出详细的、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全体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让学习成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二,完善奖惩制度。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的联动机制得以顺畅运转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完善的奖惩制度是激发师生学习热情、工作热情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长久蓬勃发展的重要措施。在这两项工程建设与联动过程中依据奖惩制度大力奖励优秀者,严格惩戒懈怠者,通过正反典型的示范与警示作用来保证两项工作的不断发展,良性循环。

第三,完善监督制度。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涉及广泛的工作内容与众多的工作对象,因此,完善的监督制度能够保证两项工程以及联动机制良性发展,保证工作取得实效。首先,要在统一的组织领导下实施“自上而下”的监督,不断推动具体工作的实施,重要事项则需以“通知”、“公告”等书面形式予以公布,以保证两项工程的发展方向。其次,要在制度框架内实施监督,对各项工作以及实施者、参与者的监督要在制度许可范围内,以避免监督权力的滥用,造成两项工程发展中出现混乱无序状态。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自下而上”的监督,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制度的形式赋予学生监督的权利,监督策划者、实施者以及参与者在两项工程以及联动机制运行中出现的偏差、错漏。

参考文献:

[1]唐志龙.学习型党组织必须注重学风建设[J].理论探讨,2010(6):107-111.

[2]郭鹏杰.加强学风建设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J].科技信息,2010(21):129-184.

[3]张才君,徐子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4):42-43.

风能与动力工程篇9

关键词:工程车用空调工程车空调特点整体布局考虑因素

中图分类号:tB657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工程车辆空调作为提高工程车舒适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已被广大的用户认可,空调装置已成为工程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部件,而不再是一种奢侈品。

工程车辆空调与汽车的运行工况是非常不同的,工程车辆空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要承受剧烈而频繁的振动与冲击。因此工程机械空调系统必须符合严重的过热、灰尘、震动和方便维护、一般恶劣环境情况下使用的条件。这就要求空调的各个零部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抗震能力,各联接部件的牢固性。设计者在整车设计时要全面考虑空调在整车布局的合理性,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性能。

2空调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空调系统的组成

(1)驾驶室内:蒸发器总成(含风机、膨胀阀)、控制面板、连接风管。

(2)驾驶室外:冷凝器总成(含冷凝风机)、贮液器总成、压缩机、连接管路、线束。

2.2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压缩过程:空调制冷系统工作时,压缩机将蒸发器送来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

放热过程: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流经冷凝器,在这里通过与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把热量散发出去。

干燥过程:制冷剂散热后变成高温高压液态的制冷剂,液态的制冷剂经过贮液器进行吸收水份和过滤杂质。

节流过程:液态的制冷剂经过膨胀阀,在其节流的作用下温度、压力急剧下降,气体膨胀,制冷剂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雾状)。

吸热过程: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随后在蒸发器吸热(流经蒸发芯体,进入车内的空气在这里被冷却),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气态的制冷剂又被吸进压缩机,开始下一个循环的工作。

3工程车空调特殊要求

(1)制冷量大、降温迅速:工程车一般工作在郊外,车身的热工性能比其它的车辆要大的多。为了驾驶员工作时的舒适性,驾驶室空积在3.5m3的制冷量要达到4000-4600w,像小挖驾驶室达到3600w左右即可。舒适的温度范围,夏季为(主要指驾驶员头部)达到24-28℃,冬季达到16-25℃;舒适的湿度范围,夏季为60%-75%,冬季为55%-70%;舒适的气流平均速度一般为0.25m/s。

(2)足够的强度的抗震能力:在车辆工作时空调要承受剧烈而频繁的振动与冲击,设计者需充分考虑到防震措施。

(3)选型合理:工程车本身结构非常紧凑,可供安装空调设备的空间极为有限,因此对空调装置的体积和重量有限制,要求空调结构紧凑,能在有限的空调顺利安装,安装维修方便。

(4)整体的协调性:风口与控制面板大多装在内饰板上,外观和颜色与内饰统一、协调,以保持整车的完美。

4空调整体结构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对于不同的车型、不同的使用工况及不同的使用地区,对于空调的要求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要求考虑空调的整体设计。工程车、内饰、空调三家最好同步设计,以过到最完善的效果。

(1)蒸发器总成:目前工程车空调按安装位置分主要有后置式(座椅后面)、座椅式(座椅底下)、顶置式三种。按送风方式分为风道式和直吹式。设计者必须考虑驾驶室的室内空间大小、密封性、驾驶的窗用玻璃型式与面积、新风口,以确定空调系统正常工作时的热交换量,以此来决定空调的制冷量,留给空调足够的安装空间。

(2)风道的设计:风道式空调风道及出风口的位置决定了风流方向,也决定了是否能够形成最合理的冷气和热气循环,达到最佳的制冷和制热效果。一般来说,空调风道及出风口应与仪表箱、操纵箱、驾驶室内饰件设计成一体化。风道尽量减小送风阻力,合理组织气流分配,转弯处应有圆弧过渡,分流处应加设导流板和分流板;内表面光滑;管道截面要有足够尺寸;车内风管表面应有防结霜措施(风管加保温棉)。

风道的设计还需遵循上凉、下暖的原则。

空调的风道布置主要有吹背、吹脚、除霜、吹脚(见下图)。

吹背风口

吹脸、除霜风口

吹脚风口

(3)控制面板:控制面板要求操作简单、方便、稳定保证不增加司机的劳动强度,不影响司机的正常驾驶。与内饰件着色协调一致、美观,现以液晶显示居多。

(4)冷凝器总成:工程车空调冷凝器的布置较为困难,冷却条件差,以及各部件之间连接管路长,阻力损失大造成系统工况不理想,系统制剂流量减少,为此,要求有更大的散热面积或结构有更高的传热效率。冷凝器总成的安装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安装在发动机水散的进风侧,与主机水散共用一个风机的,要求过冷凝芯体的风速不低于4.5m/s,与水散的间距保持在30-50mm为宜。另一种是自带冷凝风机的,要求过冷凝芯体的风速大于2.5m/s。冷凝器的主要作用是放热,因此应有良好的冷却条件,包括良好的通风条件、合理的导风措施、维修方便等要求。鉴于工程车的特殊工作环境,冷凝器要求减垫装置,一般采用橡胶减震垫,减少过渡支架。

(5)压缩机:目前工程车的压缩机主要采用皮带传动和液压驱动。在压缩机的选型上主要考虑:排量(与空调的整个系统相匹配)、转速、安装支架、拆装(维修方便性)。对发动机的动力消耗、加速和爬坡性能的影响尽可能的小。发动机与压缩机的传动比保证在1.2左右,压缩机的转速在1800-2500r/min。要能保证主机带轮与压缩机离合器皮带轮的两个皮带槽在同一平面;要能便于调节皮带张紧力、更换皮带及拆装压缩机;支架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6)贮液器总成:贮液器要安装在通风冷却好、便于观察视液镜、远离热源的地方。要直立安装,倾斜度不要大于15°,如倾斜度太大,液态与气态制冷剂将不能完全分离。

(7)连接软管:由于工程车发动机仓的容积有限,状态复杂,故工程车空调的各总成部件一般分散安装在车的各个部位,它们之间必须要用橡胶软管连接。空调管路受工程车工作环境的影响,震动比较大,制冷剂容易从软管与接头处泄漏,在设计时必须增加扎带或卡扣将软管固定。管路的走向必须避开热源、机油等物,必要时可增加防护套。

5、总结

工程车安装空调不再是豪华奢侈的象征,俨然已成工程车标配的一个主要部件,使用者对空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空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疑对整机、空调的设计者来说压力也越来越大,设计者只有了解车辆的工况和空调各个部件的性能,才能设计出符合人性化的空调。

参考文献

[1]梁荣光.现代汽车空调技术

风能与动力工程篇10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三高运行’,强力推进工作

1、高度重视。我县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将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及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廉政风险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纪委,主要负责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实施和监督工作。同时,要求各单位切实加强对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工作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制定工作方案,确定风险岗位、落实防范措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专门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机制。

2、高位推动。为了保证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顺利推进,我县在深入调研、反复酝酿、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了《关于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意见(试行)》文件,明确了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对象、目标、工作机制和主要任务。该文件下发后,全县上下立即行动,迅速召开了动员大会,对全县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并提出阶段性工作具体目标,要求领导抓全面,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部门协作,环环相扣,定期听取廉能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3、高效运转。我县建立了由纪委常委和纪工委书记分片包干指导制度,定期带领有关科室人员到联系单位指导监督,通过以会代训等形式,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对分片包干单位的工作进度、创新举措、工作打算以及特色做法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确保风险排查、措施防范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使防范工作呈现出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严格‘三个步骤’,全力查找风险

1、理清风险岗位。廉能风险由岗位而生,因此针对岗位查找风险点是基础,只有理清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才能针对工作职责查找由此而生的廉能风险点。在开展这项工作中,我们确立了“有权力的岗位就有廉能风险”的工作理念,组织机关干部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等规定,本着“职责法定、程序法定”的原则,从梳理岗位设置、理清岗位职责入手,对风险岗位权力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逐项审核确定了权力事项的类别、行使依据、责任主体、服务承诺和工作纪律。在清理的过程中,及时编制了风险岗位职权目录,确保了已压缩的权力事项不扩张、已取消的权力事项不反弹。

2、排查岗位风险。查找风险点是廉能管理的前提。因此,在排查风险过程中,我县明确了“对岗不对人”的理念查找岗位廉政风险,采取导查、自查、帮查、督查、评查等方式,以岗位为点,以股室为线,以单位为面,从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其他岗位三个层面查找风险,对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工作效率、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准确、深入地查找。尤其是对掌控人、财、物的重点单位、重点岗位、重点领域实行普查、抽查、复查、彻查,做到查深、查透、查清、查准。对各单位的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表由县纪委严格审核,确定全县重点岗位进行重点监管。自风险查找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梳理行政职权239项、梳理出80个岗位200多个廉政风险点。

3、规范业务流程。在理清岗位权限基础上,组织有关单位对梳理出的权力事项进行了流程优化和再造。针对每项业务,认真分析了权力运行轨迹,按照廉洁、效能、便民的原则,制定了风险岗位工作流程图,明确了业务办理条件、承办岗位、运作程序监督制约、投诉途径等内容,确保了程序规范、效率提高、简明清晰、方便办事。对群众普遍关心国家大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权力事项,公开了办理程序和办理过程,确保办理事项从受理到办结全过程可查可控,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建立了“权责明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三)健全‘三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

1、建立廉能风险制度防范机制。风险点找到了,防得牢才是关键。我县把制度建设贯穿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实行风险查找与风险防范同步推进,对岗位责任、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绩效评估、行政问责、轮岗交流等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完善,细化了各项制度的操作办法,提升了制度的执行力,牢牢筑起拒腐防变的大堤,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岗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目前,全县各单位已修订完善和重新制订各类制度600余条。

2、建立廉能风险监督预警机制。我们组织各单位将排查出来的风险点逐一登记汇总,根据廉能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小、危害程度和违法违纪性质,确定风险点化分为红、黄、蓝三个等级,实行等级管理,分级负责,明确了具体监控人和重点管理人员,并建立岗位风险台帐。通过举报、效能投诉,领导交办及有关部门移送,政风行风热线等多种信息监测方式对风险进行监控评估,及时向有关单位或岗位个人发出预警信息,运用督导、纠错、诫勉谈话、打招呼或发短信提醒等方式采取处置措施,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堵塞漏洞,避免问题发展成违纪违法行为,形成“没有问题早防范,有了问题早发现,一般问题早纠正,严重问题早查处”的运行机制。

3、建立廉能风险教育防范机制。监督防范是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关键。为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风险意识,我县对高危廉能风险的重点岗位人员采取岗位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等形式实施重点教育,加大对重点岗位教育谈话次数,并要求重点岗位人员作出廉能风险防范承诺,把风险教育贯穿于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始终,促使廉能风险意识深入人心,增强了“廉能风险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廉能风险”的认同观念,强化了廉能风险教育的防范功能。

(四)搞好‘三个结合’,实现廉能并进。

1、与深化改革相结合。以“廉能阳光工程”建设为主线,继续深入推进源头治腐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预防和杜绝廉能风险。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和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及时启动运行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县直相关部门全部入驻行政服务中心进行集中审批。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和公务卡制度。

2、与业务工作相结合。针对权力运行和业务流程中可能发生人为干预的节点,将风险防范纳入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绘制业务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行使权力条件、业务承办岗位、工作办理时限、监督制约环节,进一步梳理行政职权、确定风险点源、规范业务流程,做到廉能管理和业务工作两手抓、共促进,既有效防范廉能风险,又强化了岗位工作职责,提高了业务水平。

3、与效能建设相结合。结合创业服务年和发展提升年活动,积极探索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召开全县优化创业环境内设机构现场测评大会,组织80名代表进行现场投票测评,测评结果在全县进行了通报,对排位在前五名和后五名的还上报其省、市主管部门。对县直测评排名靠后的内设机构要求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全县监测点共进行了6000余次监测,监测满意率达96%。严格问效问责,下发督办函和整改函20多个,达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升效能、转变作风的目的。

二、主要成效

1、丰富了惩防体系工作内容。通过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采取防控措施,把惩防体系建到岗位上来,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惩防体系制度框架,丰富预防腐败工作的措施和方法,拓展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初步实现了预防腐败工作由原来的“亡羊补牢型”转变为如今的“防患未然型”。

2、提高了党员干部廉能风险意识。查找风险点的过程是对廉能风险的识别和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防范和自我监督的过程。通过“自己查、群众提、互相找”等方法查找廉政风险点,使全体岗位人员不仅明确了自身岗位的廉能风险及其防范重点,开始重新审视工作岗位和手中的权力,同时也受到了一次实在而深刻的廉能教育,真正从思想上绷紧了防范廉政风险这根弦。

3、优化了反腐倡廉工作格局。通过开展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防范工作,从过去纪委开展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建设,到现在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全员发动,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来,使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从而真正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倡廉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4、推动了机制制度的完善。防范廉能风险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动制度完善和制度执行的过程,廉能风险点的查找和管理将成为机制制度建设的起点和其成效的试金石。如国税局将8个岗位查找出的15个廉能风险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制定了28项防控措施,并先后建立和完善了涉及涉及人、财、物等方面的16条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国税事业的管理。

5、增强了以廉促政的联动效应。一方面通过查找廉能风险点,制订完善防范措施,使行政业务工作的权力更加透明、工作职责更加清晰、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对制定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制度,形成对风险防范工作的评价,强化责任追究,不仅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也推动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产生了“以廉促能的联动效应。

三、体会与思考

1、要创新平台载体。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还必须要有多彩的载体作为支撑。因此,要持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结合廉政教育、廉政文化活动等载体,经常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丰富的活动吸引人、引导人,切实提高拒腐提能的意识,做到风险意识入脑入心,提升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水平。随着环境变化,各岗位的风险情况也会变化,要对照法律法规规定,定期对风险岗位职责和权力事项进行清理,更新风险库并加强风险岗位职权的轮换和岗位教育谈话次数,努力提高重点岗位工作人员抵制腐败、恪守职责的自觉性。

2、要拓展监督方式。监督防范是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关键。针对不同业务工作流程,查找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点,绘制业务工作流程风险防控图,点对点建立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形成以业务工作流程为点、以业务工作程序为线、以业务工作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防控措施的全覆盖;要建立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防范工作平台,将排查出来的岗位廉政风险建立台帐,并将相关资料输入信息工作平台,通过定期分析信息数据、分析个案发现存在或可能发生廉政风险时,及时向有关单位或岗位个人发出预警信息,堵塞漏洞,化解风险,避免问题演变发展成违纪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