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十篇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十篇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05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篇1

[关键词]学校红色德育教育途径

[作者简介]吴先勇(1968-),男,广西凌云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广西百色53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州大学——百色学院合作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红色文化的高校德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S2010006)和2010年广西教育厅课题“红色资源德育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012mS1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51-02

一、学校红色德育及其途径简析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实施德育内容、采用德育方法、开展德育活动的渠道。学校主要通过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途径来实施德育。学校红色德育指教育者利用红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使其形成良好品德的德育活动。学校红色德育是学校特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在学校红色德育体系中,红色德育途径是红色德育内容、方法及承载体,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红色德育的渠道,是实现学校红色德育目标、落实红色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学校红色德育的途径很多,包括课堂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管理类、媒体类等。构建红色德育途径体系,形成系统的红色德育活动渠道和载体,能够整体发挥红色德育途径的最大功能,增强学校红色德育的实效。

二、构建学校红色德育途径体系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分析各种红色德育途径的特点及功能,整体分析各种红色德育途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关系,整合学校红色德育各种途径,形成红色德育途径体系。红色德育途径构建的整体性,首先强调红色德育途径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红色德育的途径,协调好各种途径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红色德育途径的整体功能。其次强调红色德育途径与内容的协调性。一种红色德育途径可能对应多项红色德育内容,同一红色德育内容也可能对应多种红色德育途径。因此,不同的红色德育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实施途径,要协调好学校红色德育内容与途径的关系。再次强调学校红色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协调性。红色德育途径与红色德育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是路,行走的方式和手段是方法。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决定学校红色德育方法,学校红色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学校红色德育各种途径之间的协调性,途径与方法、内容之间的协调性决定了学校红色德育的实效性。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学校红色德育的本质,学校红色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学校德育要解决学生的知、情、意、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校红色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注重红色知识的传授,而缺乏红色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实践,不可能取得红色德育的实效。在学校红色德育实施过程中,只有把红色理论认识与红色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把红色理论认识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言行一致,达到红色德育的目标。

3.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推动学校红色德育不竭的动力,学校红色德育要取得实效,就要突破常规的德育途径,不断地创新红色德育的途径。创新性原则是要根据学校红色德育内容,构建相应的红色德育途径,根据不同的红色德育内容,选择不同的红色德育途径;根据学校红色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优选组合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对应不同的红色德育途径,选择不同的红色德育方法;根据时代特点和受教育者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学校要鼓励红色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课堂、网络、环境、实践等途径,以提高红色德育的效果。

三、构建学校红色德育的途径体系

德育途径从宏观角度可分为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从微观角度可分为课堂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管理类、传媒类等。根据学校德育途径和红色资源的特点,可以把学校红色德育途径整合为课堂类红色德育途径、实践类红色德育途径、组织类红色德育途径、环境类红色德育途径、管理类红色德育途径、媒体类红色德育途径。学校不断优化、整合红色德育途径,充分发挥每条途径的作用,是保证红色德育实效性的基础。

1.构建课堂类红色德育途径。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红色德育课或者在德育课程中渗透红色德育内容两种方式实现。这是一条具有相对固定红色德育的教材、课时和教师的红色德育渠道,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红色德育课程具有自身特定的目标、内容和程序,对学生的德育更具针对性。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红色德育,挖掘各类课程的红色德育资源,在各类课程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红色德育的内容,把红色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规律,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加强红色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德育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门的红色德育内容,遵循德育的规律,不断探索红色课程教学的方法,提高红色德育的效果。各学科教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充分挖掘红色德育资源,渗透红色德育内容。百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红色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视红色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加强红色资源德育价值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整合当地红色资源,组织编著了《百色起义光照千秋》《百色起义精神研究》等著作和教材。近几年来,学院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大学生”的要求,把红色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德育课;把红色教育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培训班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红色德育课程资源,有目的、计划地渗透红色德育,发挥了课堂类红色德育途径的主渠道作用。

2.构建实践类红色德育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明确提出,德育工作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学院紧抓实践类红色德育途径,开展系列性红色德育实践活动:一是强化课堂红色讨论、红色辩论、红色演讲、红色影视赏析等认识性红色德育实践,让学生参与红色教育和教学过程,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举办校内红色歌谣、红色书画展和板报、红色诗文朗诵、红色故事、红色征文等比赛,开展“创先争优与党同行”主题党日活动、“青春建功”主题团日活动等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三是运用“重走红军路”、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践行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多年来,学院坚持开展“三活动”,即每逢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开展“缅怀先烈,修身立德,共创和谐,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每年“七一”党的生日,组织学生新党员到纪念馆、纪念碑开展入党宣誓活动;每学年新生开学后,组织学生在军训活动中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活动,青年学生深刻领会了伟大的百色起义精神,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受到了激荡,作风经受了锤炼,思想得到了升华,从而坚定了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得到了提高。

3.构建组织类红色德育途径。学校有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以及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等多种社团组织,要加强各种组织的建设,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在各种组织的活动中渗透红色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促进相互学习,以提高育人效果。充分利用共青团、艺术团以及各种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各种红色教育活动,如共青团利用暑期“三下乡”开展“服务农村促和谐”“重温百色红色记忆,传承青春报国志,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红色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4.构建环境类红色德育途径。环境是德育的隐性课程,是学校红色德育的重要途径。环境分硬环境和软环境。学院注重营造红色文化环境,加强领导,科学计划、周密组织、统一协调、合理安排,通过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红色德育环境建设系统工程,整体构建了红色文化课程、红色校园景观、红色经典艺术、红色人物等学校红色文化体系,大力宣扬百色起义精神,使学生在浓厚的红色德育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5.构建媒体类红色德育途径。网络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学校媒体类红色德育途径主要有广播影视、书籍报刊、信息网络等。信息网络是媒体类学校红色德育最重要的途径,建设红色德育专门网站,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红色德育,是红色德育的课外延伸。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能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网络红色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校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红色德育效果,增强红色德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开辟“网上红色德育课堂”、红色教育论坛,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安排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参与式学习。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先进人物事迹为切入点,在网上开展有冲击力的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形式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网上正确引导和教育。

6.构建管理类红色德育途径。要加强红色德育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一是加强学校层面的红色德育管理,学校领导充分重视红色资源的德育价值,整体规划学校红色德育体系,组织、指挥、监控各类红色德育组织及红色德育过程,合理配置红色德育资源,改善红色德育条件,使红色德育活动顺利进行。学校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学生班级,调查研究;抓住典型,以点带面,把红色德育与其他德育相结合,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班级的红色德育管理。为落实学校各项红色德育措施,班级制订相应的红色德育计划并实施,协调任课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红色德育合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红色德育的积极性,把红色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红色环境中健康成长。

红色德育具有多种途径,只有把各种途径整合起来,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应,才能提高红色德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詹万生,张国建.整体构建德育途径体系全面提高德育工作实效[J].中小学管理,2004(2).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篇2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院系文化影响途径

【中图分类号】C641【文献标识码】a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探讨院系文化建设对学生信仰的影响,既有利于提升院系文化建设的客观效果,又有利于拓展学生信仰教育的具体途径。特别是对于地方院校而言,不仅能提升任课教师的研究能力,还能使地方院校的教育实践真正实现具有自己办学特点的大众化教育目标。

院系文化对学生信仰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院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它是在院系教学实践中参考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的一种校园亚文化体系。对于院系文化的构成,有研究者进行过这样的论述:高校院系精神文化、高校院系制度文化、高校院系行为文化。院系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理解和阐释。首先,继承与创新。这里所谓的“继承”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在共时层面上,继承是指院系文化对高校校园的内涵的继承;在历时层面上,继承是指院系文化对于院系自身建设中各种文化内涵的继承。这里所谓的“创新”是指院系文化在其构建的过程中,各个院系会结合自己的特点对校园文化和自身传统文化进行革新与发展。其次,个性与共性。个性与共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院系文化具体的内容上。

信仰是一个含义颇多的概念,既可以从哲学的层面对其进行相应地分析,又可以从其它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从信仰的外延层面上看,大学生的信仰可以简单地分为学术研究信仰、政治信仰、哲学信仰、以及价值观信仰等诸多方面。探讨院系文化对于学生信仰的影响还要对其“影响”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和说明。“影响”问题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影响的结果和影响的途径。对于前者而言,院系文化对于学生信仰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于后者而言,“影响”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虽然在此对其“影响”进行简单阐释,但并非说其对于以下的阐释不重要。就院系文化对于学生信仰的影响效果而言,“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只是相对的一个概念,并非绝对的区分。对于其影响途径也是如此,所谓的“间接”与“直接”也只是一个相对的区分。而其实现影响的途径往往是“直接”与“间接”的和谐统一。

院系文化建设对学生信仰的影响途径

大学文化之于大学,是精神支柱,是内在支撑;大学文化之于师生,犹如阳光、空气,水之于植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领着大学师生的思想与行为。但是,无论是影响大学师生的途径还是引领师生的方式都需要大学的管理者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因此,结合上边对诸多问题的探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影响途径的构建与拓展进行分析和说明。

第一,协同式影响。协同式影响主要基于协同理论,对院系文化给予学生信仰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包含了多个子系统的管理体系,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和关联,当各子系统的关联达到有序协作时,就会形成效应,产生“1+1>2”的效果。根据这样的理念,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院系文化建设给予学生信仰影响的协同途径可以这样理解:首先,院系文化与学校校园文化的协作。高校文化与其院系文化的概念在逻辑层面上具有种属关系;高校文化与其院系文化在具体的内涵上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有人说,院系文化是体现高校内涵,实现高校任务,反映高校本质的基本单位。对于这句话,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分析,即所谓的院系文化处于高校校园文化与师生联系的中间环节,是高校实现校园文化影响的关键所在。其次,院系文化与学科教学的协同。院系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子系统,但是,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其对学生信仰的影响,产生“1+1>2”的效果可以有多种途径,并非只有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彼此协同这一条途径。也就是说,院系文化与院系教学实践的结合也可以实现对学生信仰的影响。最后,各种院系文化之间的协同。如上所述,院系文化的外延包括院系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分类。例如,当一座陶行知先生的雕塑以其院系物质文化的形态矗立于某一高校的教育学院时,他的精神思想就会与该院其它院系文化一起对学生的信仰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学生对熟知的名言“爱满天下”、“生活教育”等具体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因为,陶行知先生的这些名言是每一位教育研究者都必须坚持的信仰。

第二,熏陶式影响。高校院系文化的熏陶式影响是指,通过对特定院系文化环境的塑造,实现它对学生信仰影响的一种途径。特别是对于院系物质文化而言,熏陶式影响是其实现自身功能的最重要方式。首先,为了实现院系文化的熏陶式影响,各高校各院系必须精心设计有利于突出自己文化特点的教育教学环境。院系文化所涉及到的教育教学环境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部分,即室内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室外的教育教学环境。对于前者而言,室内的教育环境诸如大家熟知的走廊文化,教室的板报设计及其四周墙壁张贴的格言、警句等;对于后者而言,诸如在院系室外布置的人物雕塑、某些书法石刻等美化环境的人文性装饰物。其次,院系教育教学环境对学生信仰的影响呈现熏陶式特点。所谓“熏陶”是指,生活在某个院系的学生,因为长期接触某一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而对自己信仰产生的积极影响。例如通过校园中不同的雕塑,可以使学生感悟到艺术大师的追求,体验到艺术的永恒魅力。

第三,媒体渗透式影响。院系文化可以通过媒体渗透的方式对学生信仰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新媒体而言,它对学生信仰的影响方式更应该引起院系文化研究者的关注。对于高校媒体而言,又存在着传统媒体与当代新媒体的区别;对其影响方式而言,又存在着院系媒体与校园媒体的融合而产生具体影响的实践。对此,有研究者对院系媒体给予学生的影响及其方式进行过这样的叙述:大学校园媒体融合是保证大学校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大学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院系文化通过媒体给予学生信仰影响的方式以渗透式为主。这种“渗透”,既包括内容上的渗透,又包括在影响学生信仰过程中,各个媒体在宣传内容上的相互引用与借鉴。

总之,探讨院系文化建设对学生信仰影响途径的相关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院系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才能结合大众化的教育背景,探讨院系文化给予学生信仰影响途径的构建与拓展问题。院系文化影响学生信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种,即:协同式影响途径、熏陶式影响途径、媒体渗透式影响途径、活动渲染式影响途径和考核强化式影响途径。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注释】

①卞亚琴、岳奎:《高校院系文化的内容体系和特征探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②胡云安:《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青年报》,2014年11月。

③任世存:《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教学分级管理模式研究》,《教育评论》,2015年第5期。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篇3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70-02

所谓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指大学生学习或接受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高校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核心阵地,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从而坚信我国有特色的政治文化,进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人才。同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变革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而且要十分重视优化政治社会化的方式。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的,在高校,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首先让大学生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基础知识,明白我国当前政治体制以及各种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明白当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其次,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最关键的时期养成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渗透式的理解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掌握正确的政治技能,使其在具体的活动中逐渐实现政治的社会化[1]。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当今的大学生更多地局限于校园,很少去主动融入社会,这样使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不够全面、透彻,所以,高校为了很好地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一定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实践教育,使得实践教育成为高校教学的必要的一部分,同时要把实践教育与相关专业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一定要与现时代相结合,使得大学生更多地与社会交流,在毕业后更好的面对就业压力等[2]47。最后,还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利用寒暑假开展各种调研实践活动,并且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总之,通过实践,使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个体内化与社会教化相结合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以及监狱、劳动教养所对违法犯罪者的改造和教育;另一类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大众传媒和群体亚文化等对人的影响和教育。社会教化是在无形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它对个体的成长、成熟和行为选择等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个体内化是基础,社会教化是前提,两者相辅相成。换句话说,个体的社会化是经过社会教化这个大环境和个体内化这个小锤炼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但从我国目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来看,则存在着重视社会教化而轻个人内化的倾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当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任何学习过程都是以个体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在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的时候,才能充分激发个人学习的兴趣与长久性,才能使社会教化的内容自觉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行为结构当中。同时,社会教化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注入新的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把自身内化与社会教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三、明示教育与暗示启发相结合

明示、暗示与强制都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法,不过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明示与暗示,所谓明示的政治社会化也就是直接的政治社会化,主要就是相关的政治部门将其政治信息、政治价值观以及相关时事政策通过宣传教育或者理论灌输使教育对象接受我国特色的政治文化,从而达到政治社会化。所谓暗示也就是指间接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指通过非政治化的途径来渗透式的实现政治社会化,主要包括风俗文化、文学艺术等途径手段,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人们政治观、价值观的转变[2]47。在我国古代很重视暗示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将“忠”、“孝”、“礼”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政治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可见其有效性。同时西方国家也比较重视暗示的方式,例如,美国人很注重独立、自主意识,同时他们还很提倡自由、民主、法制,这些思想的形成一方面与专门的政治教育有关,不过更多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实现[3]151-152。然而目前我国在政治社会化方式上存在着重明示轻暗示的倾向,使得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我们要把明示的政治社会化与暗示的政治社会化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篇4

关键词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与途径

methodsandwaysofpolytechnicCollege

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

LianGLijun

(Shanxiinstituteoftechnology,Yangquan,Shanxi045000)

abstractStrengtheningmentalhealtheducationisanimportantcomponentcontenttopromotequalityeducationinourcountry,isthekeytotraininghighlyqualifiedpersonnel,itisstrengthened,themaintaskofimprovingthestudents'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Currently,ourvariouspolytechnicschoolsfor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issuesveryseriously.onhowtoeffectivelycarryoutmentalhealtheducationissuesrelatedtothewaysandmeansofscholarstocarryoutmentalhealtheducationconductedalotofresearchandexploration.inthispaper,theliteraturereferencemethodandsummarizedmethod,scienceinstitutionstocarryouteffectivewaysandmeansof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research.

KeywordspolytechnicCollege;mentalhealtheducation;effectivemethodsandways

目前我国的很多理工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非常重视。关于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也很多。我国理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经验和条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类的专业仍不完善,导致理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太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主要针对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进行探究,希望对我国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智力培养,忽略了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学生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在长期教育中日积月累产生的。如何有效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理工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教育是对理工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制定教学课程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其中;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讲解,对学生个人生活和团体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统一的辅导和预防,这是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教师系统地讲解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与影响,为学生讲述有效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节和消除心理困扰问题的集中传授。并在课堂上,采用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进行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和辅导。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来进行学习生活。

2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大力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心理学界中更多的方法和最新的消息,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自我保护、自我教育的意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应该利用其灵活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大学阶段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专题和内容的专题讲座,如在学生刚入学的阶段,应该组织关于适应性和人际交往方向的讲座;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有关择业方面的专题讲座;或者是对学校中的男、女生分别进行关于性的心理教育等。通过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心理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理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纯的依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课余文化活动。理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其他类别的学校相比,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较为匮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培训,完善知识结构,领悟人文思想,丰富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视野和思想境界。通过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4利用校园传播媒体,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理工院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广播、院(校)刊、校园网络和橱窗等各种传播途径,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方法、技巧、常识和相关的案例及案例的处理详细过程等,营造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氛围。

5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理工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论坛、博客、微信等集中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当然,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者应该以匿名者的方式参与某一话题的讨论,并且在讨论过程中以健康向上的心态,较为清晰的舆论观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合理的思考方式;也可以寻找、设定精神领袖,即在网上信任度较高、有一定号召力的同学,设定主题进行讨论,帮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学生辅导员可以加入学校论坛、班级QQ群、微信群,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和心理咨询等,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健康向上、意义积极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站,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学的知识和信息。

6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理工院校务必要重视这项工作,聘请那些经过专业集中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团队组成一个心理咨询的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要以监管、调控和维护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目标,以为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宗旨,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途径向全校的老师、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每一学年或者定期的对新生和老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并且建立心理健康的档案,同时要定期的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定期的将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反馈给学校,及时地提出完善、改进理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性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也要为那些适应性不良的学生个人或者团体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在理工院校的教育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使命。社会进步需要文化,企业发展需要文化,作为为国家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理工院校更要显示出一种先进的、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的理工院校必须要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特色鲜明的理工院校必须要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地意义。加强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人风采、满足自我精神、释放内心激情、张扬自我个性的机会,可以缓解理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活跃、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此同时,理工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对社会有帮助、能够提高学生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是学生初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和锻炼自己、完善自己、磨练自己,良好认清个人与社会关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受锻炼,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坚强毅力、顽强意志、互助精神、竞争意识;能够培养理工院校学生关注国家未来发展、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8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职业性较强的工作。一方面,理工院校要通过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来不断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另一方面,要对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师资队伍进行选拔、培训和进修来不断地完善、提高其业务水平。

9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目前,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进行的首要任务是在于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依据我国的当前具体国情和理工院校学生发展的特点,创建出一个实践操作性强、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是加强理工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积极展开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准。二是重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本土的研究,构建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是进行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调查,以便于提高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四是引入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此来丰富、探索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理论。

10创新工作方法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理工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要求也很高。如果要创新工作方法,就必须要大力建设三个系统,即:学生自助系统、专家指导系统、课程教育系统,这三个系统的结合组成了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三维模型(见图1)。

图1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三维模型

(1)学生自助系统。学生自助系统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理工院校学生在课程教育系统的基础之上,通过大学生心理社团组织进行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如自助心理咨询,心理沙龙等,也可以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科研等个性化教育活动,还可以举办橱窗、报纸、广播等由学生自己进行组稿、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把在心理课程教育系统上学习到的训练和教育知识转化为各种实践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2)专家指导系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系统是指心理专家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学术研究、团体咨询、个人咨询、报告、讲座心理素质教育指导和信函咨询等。在专家指导系统中,专家是主体,在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专家指导系统是核心部分,负责对学生自助系统和课程教育系统进行指导和监控。

(3)课程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立要依据理工院校学生的特征,与理工科教育的模式相结合,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探索,且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分别开展有规定达标成绩的,以普及化教育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化课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是理科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与途径,也是有效的方法与途径。理工院校应该积极地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是理工院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佟瑛,芦海英.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教育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6.

[2]夏纪林.理工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3]邱勇强.试析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传承,2009.

[4]边广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篇5

关键词:酸王苹果;呼吸途径;关键酶;呼吸代谢

中图分类号:S6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980?穴2011?雪06-953-06

Characteristicsofrespiratorymetabolismduringavrolles’imposeddormancy

QinDong1,2,XieFu-chun1,ZHaiHeng2*,HUoJun-wei1

(1CollegeofHorticulture,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Ha’erbin,Heilongjiang150030China;2CollegeofHorticultureScienceandengineering,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tateKeyLaboratoryofCropBiology,tai’an,Shandong271018China)

abstract:inordertoprovidephysiologicalbasesforselectinglate-germinationcultivarsthatcanavoidlatefrostdamage,theverylate-germinationcultivarmalusdomesticcv.avrollesandthecontrolcultivarm.domesticcv.Judelinewereusedasexperimentalmaterialstoinvestigate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spiratorymetabolism,thechangesofrespiratorypathway,respiratoryrateandthekeyenzymeactivityduringimposeddormancy.theresultsshowedthat:changesofrespiratorypathwayinbudsofavrollesandJudelinehadthesametrend,buttherunningactivityandtimeprocessingofthechange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betweenthetwovarieties.thetotalandemprespirationintensityofavrolleswerelessthanthatofJudeline,thepeakvaluewas84.6%and84.7%respectively.timeforpppaccumulationinavrolleswas21dayslongerthanthatinJudeline,therunningactivitywashigherandtheamplitudewas2.02timesasthatinJudeline.theactivityofkeyenzymesandcontentofrespiratorysubstratesinavrolleswerelowerthanthatinJudeline.theenergyprovidedbyrespiratorymetabolismwasnotsufficient,whichlimitedthegerminationofavrolles.

Keywords:malusdomesticcv.avrolles;Respiratorypathway;Keyenzyme;Respiratorymetabolism

随着气候变暖,晚霜为害越来越频繁,给果树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选育晚萌发/开花品种是避免晚霜冻害的一个有效途径,山东农业大学抗性砧木研究室1998年利用农业部‘948’农业先进技术引进项目从法国引进了一批加工品种,从中发现了1个比大多数栽培品种晚萌芽3~4周的品种酸王(malusdomesticcv.avrolles),在山东泰安4月下旬萌动,4月底或5月初开花,比其他品种如瑞林(m.domesticcv.Judeline)晚20~27d[1],能有效避开晚春霜冻。

呼吸代谢是生物氧化和物质转化的枢纽,其强度和途径转变影响并调控植物体器官的生长发育[2]。核果类果树芽呼吸速率在整个休眠期比较稳定,维持较低的代谢水平,休眠后期略有升高[3]。呼吸途径的改变与萌发的关系多以种子为试材[4],并认为种子解除休眠和萌发有赖于磷酸戊糖途径(ppp)的活化;高东升[3]亦认为ppp途径的增强可能是核果类果树打破休眠的原因之一。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是ppp途径的2个重要的酶[5],水稻种子萌发时6-pGDH和G-6-pDH活性及其辅酶naDp含量水平,都是随着种子器官的形成而提高,在萌发过程中表现为emp逐渐被ppp所取代[6],表明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参与了种子的萌发,但有关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与芽萌发的关系研究甚少。呼吸代谢离不开呼吸底物(淀粉和可溶性糖)的消耗,淀粉向可溶性糖的快速转化是短时间高温破除桃休眠的部分原因[7]。

目前晚萌发品种在被迫休眠期的呼吸代谢未见研究报道。我们通过测定晚萌发品种酸王和对照品种瑞林芽总呼吸速率、3种呼吸途径呼吸速率的变化、呼吸底物、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变化,探讨酸王芽在被迫休眠期的呼吸代谢特征,为揭示酸王晚萌发机理提供生理依据,同时丰富多年生果树休眠与萌发的理论知识,为培育晚萌发苹果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酸王和瑞林均是引自法国的加工苹果,酸王是原产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小苹果,在布列塔尼和诺曼底加工苹果产区作为高酸酿酒品种长期栽培[8],其父母本不详,瑞林亲本为金冠×普利姆。在法国昂热国家苹果资源中心,酸王物候期比对照品种道曼晚30d,引入山东烟台,辽宁兴城及甘肃天水,同样比其他品种晚20d,表现出明显的晚萌动/开花特性。

试验所用试材取自山东泰安小津口加工苹果园酸王和瑞林的成龄树,树势中庸,管理水平一般。

1.2方法

1.2.1芽呼吸速率的测定于2007年12月初至2008年4月从生长势较为一致的树体中部采1a生枝约20条带入实验室立即进行呼吸速率的测定。利用生物氧检测器(YSi-53)和oxytherm液相氧电极自动测定系统(英国Hansatech公司)进行测定,参照王海波[9]的方法,略有改动。枝条取来后用自来水冲洗2遍、去离子水冲洗1遍,吸水纸擦干,取枝条中部芽并剥除鳞片,将芽分切成大小一致的小块后准确称取0.3g芽体,置于内有5mLpH6.8磷酸缓冲液的注射器中,反复抽气至芽子沉到液体底部,将抽提过的芽体置入氧电极反应杯中,准确加入1.5mL磷酸缓冲液,加盖,启动转子以排除缓冲液中气泡并启动测量程序,待反应曲线稳定并达一定长度后,停止反应,记录数据。反应介质为20mmol・L-1、pH6.8磷酸缓冲液,测定温度25℃,重复3次。

呼吸抑制剂用注射器自氧电极上部加入,所用呼吸抑制剂加入顺序及其终浓度分别为(1)naF10mmol・L-1,抑制糖酵解(emp)途径;(2)丙二酸50mmol・L-1,抑制三羧酸循环(tCa)途径;(3)na3po410mmol・L-1,抑制磷酸戊糖(ppp)途径;抑制剂用20mmol・L-1、pH6.8磷酸缓冲液配制。未加入任何呼吸抑制剂的呼吸为总呼吸,总呼吸减去加入呼吸抑制剂的剩余呼吸为抑制剂抑制呼吸途径的呼吸,即被抑呼吸(呼吸途径呼吸)=总呼吸-剩余呼吸。

1.2.2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测定酶液提取:准确称取0.3g芽,加入3.0mL预冷pH=7.4的tris-HCl缓冲液,冰浴研磨,4℃下,5000r・min-1离心30min,上清液为酶提取液,4℃下保存待测。

3种呼吸途径关键酶的活性测定参照李霞[10]的方法,磷酸己糖异构酶(pGi)活性测定磷酸己糖异构酶的催化产物6-磷酸果糖的产生量代表磷酸己糖异构酶的活性。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测定以苹果酸脱氢酶的催化产物naD的产生量代表其活性。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联合活性测定以6-pGDH和G-6-pDH催化产物naDpH的产生量代表6-pGDH和G-6-pDH联合酶活性。

1.2.3呼吸底物的测定可溶性糖和淀粉采用蒽酮比色法[11]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酸王自然休眠界定及萌发有效积温

在GXY智能型光照培养箱中用清水扦插法确定了瑞林解除自然休眠的日期在12月20―31日,酸王在1月20―30日。以5℃作为苹果自然休眠解除积累有效积温的起始温度,以日均温度超过起始温度的差值总和计算有效积温(∑t,℃)。在被迫休眠期,酸王萌发所需积温(∑t)为355℃,瑞林仅为105℃,酸王是瑞林的3.38倍(图1),2者有效积温符合一元二次方程[12]。

2.2苹果芽总呼吸变化

2个品种自然休眠解除后,芽总呼吸均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和时间进程有显著差异(图2)。瑞林在解除休眠后呼吸速率持续增加,在32d内增加了66.8%,达到了6.62μL・g-1・h-1,随后稍微下降后再次持续升高,在萌发前达到最高点,为7.88μL・g-1・h-1,是自然休眠解除时的1.98倍。酸王的总呼吸变化相对于瑞林明显滞缓,在自然休眠解除后12d内即达到第1个峰值,增加了1.9μL・g-1・h-1,是瑞林的70%,在下降到峰谷后缓慢反弹,历经30d恢复到第1个峰值的水平,萌发前17d内有一个快速上升过程并达到最高点,为6.60μL・g-1・h-1,是自然解除休眠时的1.76倍,是瑞林的83.8%。相比较而言,酸王自然休眠解除至萌发期间,总呼吸强度弱于瑞林,萌发前上升积累的时间比瑞林长21d。

2.3芽内呼吸途径呼吸与关键酶活性变化

植物体内存在3条基本呼吸代谢途径,即三羧酸循环(tCa),糖酵解途径(emp),磷酸戊糖途径(ppp)。其关键酶分别是苹果酸脱氢酶、磷酸己糖异构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酸王自然休眠解除后,其呼吸途径呼吸及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2.3.1ppp途径呼吸及关键酶活性变化ppp途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供还原性生物合成需要的naDpH以及可供核酸代谢的磷酸戊糖,一些中间产物则可参与氨基酸合成和脂肪酸合成。在萌发过程中,ppp途径关键酶G-6-pDH和6-pGDH联合酶的活性变化与ppp途径呼吸变化基本一致(图3)。

自然休眠解除后,芽内ppp途径呼吸不断增加,酸王在44d内(3月15日)上升到最高点,为1.88μL・g-1・h-1,是自然休眠解除时的11.8倍,于4月19日迅速下降到峰谷后再次上升,在萌发前达到1.65μL・g-1・h-1,是最高点的88%。G-6-pDH和6-pGDH联合酶的活性与ppp途径呼吸变化相似,也是在44d内达到第1个高峰值,为1.309μmol・g-1・min-1,是解除休眠时的3.0倍,经过一个幅度为0.379的下降过程于4月10日开始上升,萌发前联合酶活性达到最高点,为1.533μmol・g-1・min-1,是解除休眠时的3.52倍。

相对于酸王,瑞林ppp途径呼吸只需22d上升到峰值,为1.26μL・g-1・h-1,是自然休眠解除时的2.85倍,是酸王的67%,但关键酶活性则需要31d才能上升到峰值,峰值为1.261μmol・g-1・min-1,是解除休眠时的2.56倍。随后呼吸途径呼吸持续回落,萌发前的第2个高点仅为1.29μL・g-1・h-1,是酸王的78.6%,而联合酶活性在2月23日下降到谷底后再次上升,萌发前联合酶活性上升到最高点,酶活性为1.453μmol・g-1・min-1,略低于酸王(图3)。

2.3.2emp途径呼吸及关键酶活性变化emp途径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枢纽,其呼吸在2个品种芽内呈“双峰”变化,磷酸己糖异构酶活性的变化与呼吸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4)。酸王芽内emp呼吸在自然休眠解除第12天上升到第1个高峰后迅速下降,峰值为1.39μL・g-1・h-1,是自然休眠解除时的2倍;于3月3日下降到峰谷后再次持续上升,经26d达到第2个高峰,萌发前3d(4月24日)再次下降,峰谷为1.09μL・g-1・h-1,比第1次峰谷高46.6%,萌发前略有升高。相对于酸王,瑞林在自然休眠解除后22d增加了69%,达到了第1个高峰,比酸王高18.7%,于2月21日下降到峰谷,谷值是酸王的1.65倍,在第55天(2月23日)达到第2次高峰后缓慢下降,高峰值是自然休眠解除时的1.48倍。在整个阶段,瑞林emp呼吸高于同时期的酸王。

酸王芽内pGi活性变化在休眠解除后23d内变化不大,其后迅速升高,经过46d(至4月10日)的上升达到最高点,酶活性为0.134mg・g-1・min-1,是解除休眠时的2.16倍。在萌发前2周内有一个变化较为剧烈的过程。相对于酸王,瑞林芽内pGi酶活性出现较为明显的“双峰”变化,在休眠解除后22d内,pGi活性由解除休眠时的0.068mg・g-1・min-1迅速升高了74.2%,随后有所下降,至3月3日(休眠解除53d)升高到最高点,最高点酶活性为0.153mg・g-1・min-1,此后至萌发前,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图4)。

2.3.3tCa途径呼吸的变化tCa是糖代谢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类有机物相互转变的枢纽和末端氧化的重要途径。两品种芽内tCa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只是在时间进程上存在差异(图5)。

酸王和瑞林tCa呼吸分别经过12d(2月11日)和22d(1月21日)达到峰值,酸王略高于瑞林;随后均缓慢下降,酸王在第54天(3月25日)下降到峰谷,为2.43μL・g-1・h-1,然后基本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至萌发前3d迅速升高到3.3μL・g-1・h-1;瑞林在自然休眠解除后第43天(2月11日)下降到峰谷后再次升高,在萌发前上升到最高点为3.29μL・g-1・h-1,与酸王几乎一样。在整个测定阶段,2者的变化幅度都在1.0μL・g-1・h-1左右。而mDH无论是酸王还是瑞林在解除自然休眠后30d内均有一个小幅度的升降过程,随着萌发的进行,mDH的活性不断增加,萌发前达到最高点,酸王为12.65μmol・g-1・min-1,瑞林为12.86μmol・g-1・min-1,酸王略低于瑞林。

2.4芽内呼吸底物的变化

碳水化合物是果树生命活动的中心,同时又是呼吸的底物,尤其是糖类,是emp呼吸的直接底物,因此碳水化合物浓度的改变影响着呼吸强度的变化。

自休眠解除后,无论是酸王还是瑞林,芽内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由于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致使淀粉含量变化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相反,呈下降趋势(图6)。酸王芽内可溶性糖含量由解除休眠时(1月31日)的56.5mg・g-1上升到萌发前的76.1mg・g-1,升高幅度为34.7%,而淀粉含量由59.74mg・g-1下降到32.92mg・g-1,下降幅度为44.8%。瑞林芽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高于解除休眠后同期的酸王芽内含量,瑞林在自然休眠解除时(12月31日)可溶性糖含量为72.6mg・g-1,是酸王的1.28倍。淀粉含量为72.4mg・g-1,是酸王的1.21倍;瑞林萌发前可溶性糖含量为89.5mg・g-1,是解除休眠时的1.23倍,是同时期酸王的1.17倍,淀粉含量为44.84mg・g-1,是解除休眠时的62%,是酸王的1.36倍。

3讨论

落叶果树芽休眠是一种相对现象,而非绝对的停止一切生命活动,在整个休眠与萌发期间发生着各种生理生化变化[13],呼吸代谢为它提供能量。呼吸代谢旺盛,提供的atp和中间代谢产物越多,越利于萌发。本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休眠解除至萌发期间,酸王芽内的总呼吸强度弱于瑞林,在萌发前上升积累的时间比瑞林长21d,这可能是酸王晚萌发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呼吸代谢途径为生物体提供不同的能荷、还原力。emp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开始阶段,是糖氧化降解的基本代谢途径,tCa将emp途径代谢产物继续氧化,为植物提供丰富的合成原料和atp能量;emp-tCa是呼吸作用底物氧化的主要途径[14]。本试验研究表明,酸王和瑞林芽内底物氧化主要以emp-tCa为主,但2者emp途径代谢有明显差异,在所测定的阶段,酸王芽内的emp途径呼吸速率低于瑞林,这可能与酸王芽内磷酸己糖异构酶活性相对较弱有关;tCa是呼吸代谢提供能量的主要途径,萌发前芽内tCa途径呼吸及关键酶mDH上升,表明萌发需要tCa所提供的atp能量,而酸王芽内tCa呼吸强度及关键酶活性均低于瑞林,表明在休眠解除后的一段时间内,酸王芽内的能量供应和所提供代谢产物要弱于瑞林,也部分限制了芽的萌发。

ppp途径与种子休眠解除和萌发的关系已有诸多研究,多数认为ppp途径是种子萌发所必须的。ppp途径的各种中间物是生物合成过程中必需的原料,特别是5-磷酸-核酮糖,是合成遗传物质Rna和Dna所不可缺少的物质[4],而这是芽萌发时所必需的。本试验结果表明:ppp途径的高活性对苹果芽的萌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酸王芽内ppp途径呼吸变化幅度是瑞林的2倍,增加积累的时间比瑞林长22d,其关键酶G-6-pDH和6-pGDH联合酶的活性变化幅度为1.097,高于瑞林的0.961,这都表明酸王的萌发需要较长时间的高活性的ppp途径代谢。

可溶性糖是代谢的中间产物,它是由淀粉降解而产生,同时又作为呼吸底物被消耗,因此,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既与淀粉降解的速度有关,又与呼吸消耗的速度有关。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反映了植株体内可利用形态的物质和能量的供应基础[15]。随着萌发的进行,芽内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淀粉由于向可溶性糖的转化而含量下降,酸王芽内可溶性糖含量远低于同时期瑞林,表明酸王芽内作为呼吸底物的可溶性糖不充足,致使芽内呼吸强度较弱,由此造成的能量不充足,部分限制了萌发。

酸王芽内总呼吸的相对较弱,emp途径的较低运行,tCa途径的相对较低,较长时间的运行高活性的ppp途径,呼吸底物含量的相对不足,这些是酸王被迫休眠期的呼吸代谢特征,也可能是其晚萌发呼吸代谢方面的原因。有关各呼吸途径在酸王晚萌发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及作用,以及对呼吸途径和关键酶活性的调控,补充呼吸代谢的能量能否改变酸王的晚萌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onGYe.Studyon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processingapple[D].tai’an: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6.

宋烨.苹果加工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6.

[2]YUShu-wen,tanGZhang-cheng.plantphys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m].2ndedition.Beijing:Sciencepress,1998:344-365.

余叔文,汤章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44-365.

[3]GaoDong-sheng.Studiesonendodormancybiologyofdaciduouefruitinprotectedcultivation[D].tai’an: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1.

高东升.设施果树自然休眠生物学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1.

[4]pUXin-chun,HanJian-guo,Limin,DUGuang-pu,niXiao-qin.StudiesonrespiratorypathwayofZoysiagrassseedwhenbreakingdormancy[J].actaprataculturaeSinica,1996,5(3):56-60.

浦心春,韩建国,李敏,杜光璞,倪小琴.结缕草种子打破休眠过程呼吸途径的研究[J].草业学报,1996,5(3):56-60.

[5]HUanGJi,wanGJian-fei,ZHanGHong-sheng.advancesonplantpentosephosphatepathwayanditskeyenzymes[J].ChineseBulletinofBotany,2004,21(2):139-145.

黄骥,王建飞,张红生.植物戊糖磷酸途径及其两个关键酶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4,21(2):139-145.

[6]wanGai-guo,GUanYun-ling,LiUShu-xian,SHaoCong-ben,LUoGuang-hua.therelationbetweenrespiratorypathwayandorgangrowthduringgerminationofrice[J].plantphysiologyCommunications,1981(1):31-34.

王爱国,关云凌,刘淑娴,邵从本,罗广华.水稻萌发过程的呼吸途径与器官生长关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1(1):31-34.

[7]wanGHai-bo,GaoDong-sheng,wanGXiao-di,LiJiang.Relationshipbetweenthecontentofstarchandsolublesugarandthedormancyreleaseinpeachbudtreatedbyshort-temheating[J].JournalofFruitScience,2005,22(6):615-619.

王海波,高东升,王孝娣,李疆.短时间高温处理下桃芽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自然休眠解除的关系[J].果树学报,2005,22(6):615-619.

[8]QinDong.Studyonthe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changesinavrolles(malusdomestica)afternaturaldormancyreleasing[D].tai’an: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9.

秦栋.酸王(malusdomesticacv.‘avrolles’)自然休眠解除后生理生化变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9]wanGHai-bo.Studyonthemechanismsofendodormancyinductionandshort-termheatingreleasingendodormancyinpeach(prunuspersica)bud[D].wulumuqi: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6.

王海波.桃芽自然休眠诱导与短时间高温破眠机制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6.

[10]LiXia.Controlofrespiratorymetabolismonsweatcherrydormancyandstudiesontechnicalofdormancyrelease[D].tai’an: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4.

李霞.呼吸代谢对甜樱桃自然休眠的调控及破眠技术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11]HaoJian-jun,KanGZong-li,YUYang.experimenttechniqueofplantphysiology[m].Beijing:Chemicalindustypress,2007.

郝建军,康宗利,于洋.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2]QinDong,wanGJin-zheng,GUoJian-min,ZHaiHeng.therelationbetweenendogenoushormonesandlate-germinationinbudsofavrollesapple[J].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9,8(5):564-571.

[13]GUBLeRF,miLLaRaa,JaCoBSenJV.Dormancyrelease,aBaandpre-harvestsprouting[J].CurrentopinioninplantBiology,2005,8:183-187.

[14]LiHe-sheng.modernplantphysiology[m].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6.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篇6

论文摘要:就近年来中药抑制细胞调亡的文献进行整理,从中药调控细胞凋亡途径、影响凋亡信号传导、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因子4个方面进行系统综述。认为中药在抑制细胞凋亡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细胞生理性死亡的形式,是多细胞有机体为保持身体组织稳定、调控自身细胞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性死亡过程,在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免疫调节、内环境稳定以及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均有重要意义。机体通过凋亡过程来清除体内不需要或有害细胞,或通过抗凋亡过程维持细胞功能。抑制凋亡在维护生命个体的稳定、抗衰老等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中药抑制细胞凋亡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涉及缺氧、缺血等因素导致的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胃肠功能损伤的保护、肿瘤治疗(放、化疗)后骨髓、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治等方面。中医药可对细胞凋亡过程的不同环节进行调节,进而抑制细胞凋亡,维持机体内平衡,阻止组织病理过程的恶化。

1通过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抑制凋亡

机体内存在多条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其中内源性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和外源性的死亡受体途径所介导细胞凋亡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途径。

1.1通过调控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抑制凋亡许多研究结果均表明,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主开关”作用,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其通过Cyt-C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在细胞凋亡信号的刺激下,会使caspases激活,胞质Ca2+水平升高,产生ceramide,诸如此类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ptp)开放,使能量产生中断,线粒体内膜跨膜电位(ψm)的下降,并导致外膜破裂,释放出Cyt-C等各种活性蛋白,Cyt-C从线粒体内释放是关键的一步。胞浆内的Cyt-C在da7p存在下,与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结合,诱导caspase-9前体的寡聚化,并形成凋亡体。凋亡体的形成可激活caspase-9,继而活化Caspase-3,启动Caspase的级联反应,引起细胞凋亡。

有研究以缺氧/缺糖再给氧为模型,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对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清开灵注射液能显著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抑制细胞凋亡,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认为清开灵注射液可抑制缺氧一缺糖再给氧损伤所致的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1.2通过调控死亡受体途径抑制凋亡凋亡还可以通过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现知死亡受体途径主要包括Fas/FasL途径和tnFa/tnFR途径。死亡受体家族成员包括7nFRl、tnFR2、Fas/CD95、tRalL-Rs等,当死亡受体与其相应的配基(死亡配体)特异性结合后,将凋亡信号由胞外传人胞内,在连接分子的媒介下,激活Caspase,导致细胞凋亡。

1.2.1通过调控Fas/FasL途径抑制凋亡中药可以通过调控Fas/FasL的表达,抑制受损细胞的凋亡。参附注射液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及缺氧/复氧时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蛋白表达影响研究发现,结果缺氧4.5h及10.5h后,心肌细胞Fas/FasL蛋白的阳性表达指数(positiveexpressionindex,pei)参附注射液组明显低于缺氧组;参附注射液可通过下调Fas/FasL蛋白表达,参附注射液组还见到caspase-3活性下降,提示参附注射液抑制乳鼠心肌细胞凋亡是通过Fas/FasL-caspase-3途径实现的。

1.2.2通过调控tnFa/tnFR途径抑制凋亡研究还发现中药通过调控7nFa/tnFR途径抑制细胞凋亡。枸杞多糖对老年大鼠t细胞过度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发现,枸杞多糖可以下调促凋亡的tnFRl基因mRna表达并上调抗凋亡的Bcl-2基因mRna表达,降低老年大鼠t细胞的过度凋亡,从而改善老年大鼠t细胞过度凋亡的状态。

2通过影响凋亡信号传导抑制凋亡

细胞抗凋亡的信号转导是在内外生存因子的刺激下,激活多种信号偶联途径的信号转导过程。常见的凋亡信号传导途径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蛋白激酶B(pKB或称为aKt)途径,RaS-mapK途径,nF-κB途径,n()途径等。

2.1p13K/pKB途径p13K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KB是p13K的靶蛋白之一,p13K与pKB是促进凋亡作用的重要调节因子;其过量表达可抑制细胞的凋亡。黄芪多糖(apS)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胰岛素信号分子表达的研究发现,认为黄芪多糖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的机制可能与提高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p13K水平,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信号转导有关。

2.2RaS-mapK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apKS)参与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过程。mapKS级联反应包括mapKKK,mapKK与mapK等3个顺序的活化过程。每一种激酶又由不同成分组成。mapK包括eRK,jnK/SapK,p38。有研究探讨肝星状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HSCsmapK)通路中eRK、JnK的活化情况,以及丹参药物血清对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磷酸化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表达,肝纤维化大鼠经丹参药物血清干预后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正常大鼠经丹参药物血清干预后较正常大鼠对照组也均显著减少。表明活化的HSCs中eRK、JnK保持着较高的磷酸化水平,两者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HSCs活化和增殖的重要途径之一;阻断mapK信号通路可能是丹参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途径之一。

2.3nF-κB途径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nF-κB在胞浆中与抑制亚单位lκB结合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在tnF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可刺激lκB的磷酸化作用及降解作用。使nF-κB能从复合物中释放并活化,活化的nF-κB迅速转位进入胞核,继而作用于靶基因,诱导基因表达,编码前炎性蛋白,如iFn,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因子,红细胞生成素与mHC-i类分子等,抑制noS的生成,并诱导编码凋亡抑制蛋白C-iapl,C-iap2基因表达,诱导抗凋亡基因Bcl-2,Bcl-x1的表达。探讨人参皂甙对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和防治机制的研究发现,结果显示内毒素脂多糖(LpS)促使HUVeCnF-κB向细胞核内转移,人参皂甙则能阻止LpS诱导的nF-κB核内转移;能完全阻止LpS致内皮细胞核提取物nF-κBDna结合活性;iJs能使HUVl3Cpal-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强,人参皂甙则使LpS的这种作用明显减弱。认为人参皂甙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nF-κB途径拮抗LpS致HUVeCpai-1的表达。

2.4no途径no对细胞的增殖与存活有双重效应。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导细胞的凋亡,但在一些特定环境中,no又可在一些细胞类型中作为凋亡的潜在抑制剂。川芎嗪对多巴胺诱导pCi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发现,认为川芎嗪可抑制Da引起的pCi2细胞凋亡,此作用可能与降低no生成有关。no的抗凋亡作用还与caspase水平有关。在死亡配体依赖与配体非依赖的凋亡中,no均能抑制caspase的活性。黄芪、当归注射液可通过促进no的生成、诱导caspase3表达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同时还可通过上调bcl-2表达而抑制其阻止氧自由基破坏细胞结构,起抗细胞凋亡作用,通过抑制粘着斑激酶的表达,调节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已发现,no在某些细胞类型的线粒体中起抗凋亡作用。如在鼠肝线粒体中,生理浓度的no能可逆性的抑制ptp的开放,机制是通过膜的去极化与Ca2+的积聚作用。

2.5其他胞浆中游离的Ca2+作为第二信使在凋亡信号传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细胞核内钙离子浓度的持续升高是导致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时最显著的变化是Dna的断裂,钙离子可直接激活核酸内切酶促进Dna断裂,也可通过激活蛋白酶、磷酸酶和磷脂酶,导致染色质结构完整性的丧失。葛根素及由红参和麦冬有效成分制成的参麦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中神经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Ca2+内流和/或胞内钙库的释放。从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

目前发现在某些细胞中,camp是引起细胞凋亡的信号。细胞内camp浓度的上升可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使靶细胞上某些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从而影响这些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引起细胞凋亡。黄精多糖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降低肾上腺素诱发的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值;其机制可能是降低肾上腺素模型小鼠肝脏中camp的含量,通过抑制凋亡减轻高血糖肝脏的损害。

3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凋亡

Bcl-2基因家族是最重要的细胞凋亡调控基因。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L是Bcl-2家族蛋白成员中主要的抗凋亡分子。bax基因是Bcl-2家族中重要的促凋亡基因。另外,p53、c-myc、Fas、c-fos等基因均是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有研究用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贫血小鼠,提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减轻骨髓有核细胞的凋亡,并促进红系、巨核系造血。丹参对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硬化模型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其机理是下调Fas基因的蛋白表达,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c-los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正常情况下在脑内水平极低。c-fos不适当的过度表达可干预细胞核的修复功能,导致细胞凋亡。有实验表明。c-fos可能诱导脑缺血一再灌流时海马Cal区细胞晚期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共同调控细胞凋亡,而中药有效成分葛根素可通过下调凋亡相关基因c-fos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

4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抑制凋亡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机体细胞分泌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与死亡的一大类因子。与凋亡有关的细胞因子有氧自由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2LDL)及某些细胞因子等。清热解毒方泻心汤可显著降低实验性aS大鼠血清maD水平,增强SoD活性,降低oX2LDL及n()水平等,从而抑制血管细胞过度凋亡。细胞因子如tnF(tumomecrotiefactor)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tnF在体外可诱导肿瘤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大鼠肝细胞出现凋亡,其中tnF-α与凋亡的关系更为密切,能与tnF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贮存Ca释放,引起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从而激活Ca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引起Dna片段断裂和细胞凋亡。此外,与凋亡有关的细胞因子还有iL-2、iFn-γ、tGFβ1,nK细胞、iL-3、iL-4、iL-6、LaF-1(白细胞黏附因子)、Cam-1(细胞内黏附分子)、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SCF(干细胞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核转录因子xu等。黄芪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iJ)后大鼠肺组织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减少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释放,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地黄饮子对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细胞凋亡抑制的机制,与上调核转录因子κB、hsp70mRna的表达,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控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激活有关。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篇7

关键词:凋亡;中药;综述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46-03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细胞生理性死亡的形式,是多细胞有机体为保持身体组织稳定、调控自身细胞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性死亡过程,在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免疫调节、内环境稳定以及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均有重要意义。机体通过凋亡过程来清除体内不需要或有害细胞,或通过抗凋亡过程维持细胞功能。抑制凋亡在维护生命个体的稳定、抗衰老等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中药抑制细胞凋亡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涉及缺氧、缺血等因素导致的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胃肠功能损伤的保护、肿瘤治疗(放、化疗)后骨髓、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治等方面。中医药可对细胞凋亡过程的不同环节进行调节,进而抑制细胞凋亡,维持机体内平衡,阻止组织病理过程的恶化。

1通过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抑制凋亡

机体内存在多条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其中内源性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和外源性的死亡受体途径所介导细胞凋亡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途径。

1.1通过调控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抑制凋亡许多研究结果均表明,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主开关”作用,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其通过Cyt-C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在细胞凋亡信号的刺激下,会使caspases激活,胞质Ca2+水平升高,产生ceramide,诸如此类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ptp)开放,使能量产生中断,线粒体内膜跨膜电位(ψm)的下降,并导致外膜破裂,释放出Cyt-C等各种活性蛋白,Cyt-C从线粒体内释放是关键的一步。胞浆内的Cyt-C在da7p存在下,与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结合,诱导caspase-9前体的寡聚化,并形成凋亡体。凋亡体的形成可激活caspase-9,继而活化Caspase-3,启动Caspase的级联反应,引起细胞凋亡。

有研究以缺氧/缺糖再给氧为模型,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对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清开灵注射液能显著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抑制细胞凋亡,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认为清开灵注射液可抑制缺氧一缺糖再给氧损伤所致的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1.2通过调控死亡受体途径抑制凋亡凋亡还可以通过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现知死亡受体途径主要包括Fas/FasL途径和tnFa/tnFR途径。死亡受体家族成员包括7nFRl、tnFR2、Fas/CD95、tRalL-Rs等,当死亡受体与其相应的配基(死亡配体)特异性结合后,将凋亡信号由胞外传人胞内,在连接分子的媒介下,激活Caspase,导致细胞凋亡。

1.2.1通过调控Fas/FasL途径抑制凋亡中药可以通过调控Fas/FasL的表达,抑制受损细胞的凋亡。参附注射液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及缺氧/复氧时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蛋白表达影响研究发现,结果缺氧4.5h及10.5h后,心肌细胞Fas/FasL蛋白的阳性表达指数(positiveexpressionindex,pei)参附注射液组明显低于缺氧组;参附注射液可通过下调Fas/FasL蛋白表达,参附注射液组还见到caspase-3活性下降,提示参附注射液抑制乳鼠心肌细胞凋亡是通过Fas/FasL-caspase-3途径实现的。

1.2.2通过调控tnFa/tnFR途径抑制凋亡研究还发现中药通过调控7nFa/tnFR途径抑制细胞凋亡。枸杞多糖对老年大鼠t细胞过度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发现,枸杞多糖可以下调促凋亡的tnFRl基因mRna表达并上调抗凋亡的Bcl-2基因mRna表达,降低老年大鼠t细胞的过度凋亡,从而改善老年大鼠t细胞过度凋亡的状态。

2通过影响凋亡信号传导抑制凋亡

细胞抗凋亡的信号转导是在内外生存因子的刺激下,激活多种信号偶联途径的信号转导过程。常见的凋亡信号传导途径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蛋白激酶B(pKB或称为aKt)途径,RaS-mapK途径,nF-κB途径,n()途径等。

2.1p13K/pKB途径p13K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KB是p13K的靶蛋白之一,p13K与pKB是促进凋亡作用的重要调节因子;其过量表达可抑制细胞的凋亡。黄芪多糖(apS)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胰岛素信号分子表达的研究发现,认为黄芪多糖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的机制可能与提高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p13K水平,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信号转导有关。

2.2RaS-mapK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apKS)参与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过程。mapKS级联反应包括mapKKK,mapKK与mapK等3个顺序的活化过程。每一种激酶又由不同成分组成。mapK包括eRK,jnK/SapK,p38。有研究探讨肝星状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HSCsmapK)通路中eRK、JnK的活化情况,以及丹参药物血清对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磷酸化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表达,肝纤维化大鼠经丹参药物血清干预后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正常大鼠经丹参药物血清干预后较正常大鼠对照组也均显著减少。表明活化的HSCs中eRK、JnK保持着较高的磷酸化水平,两者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HSCs活化和增殖的重要途径之一;阻断mapK信号通路可能是丹参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途径之一。

2.3nF-κB途径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nF-κB在胞浆中与抑制亚单位lκB结合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在tnF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可刺激lκB的磷酸化作用及降解作用。使nF-κB能从复合物中释放并活化,活化的nF-κB迅速转位进入胞核,继而作用于靶基因,诱导基因表达,编码前炎性蛋白,如iFn,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因子,红细胞生成素与mHC-i类分子等,抑制noS的生成,并诱导编码凋亡抑制蛋白C-iapl,C-iap2基因表达,诱导抗凋亡基因Bcl-2,Bcl-x1的表达。探讨人参皂甙对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和防治机制的研究发现,结果显示内毒素脂多糖(LpS)促使HUVeCnF-κB向细胞核内转移,人参皂甙则能阻止

LpS诱导的nF-κB核内转移;能完全阻止LpS致内皮细胞核提取物nF-κBDna结合活性;iJs能使HUVl3Cpal-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强,人参皂甙则使LpS的这种作用明显减弱。认为人参皂甙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nF-κB途径拮抗LpS致HUVeCpai-1的表达。

2.4no途径no对细胞的增殖与存活有双重效应。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导细胞的凋亡,但在一些特定环境中,no又可在一些细胞类型中作为凋亡的潜在抑制剂。川芎嗪对多巴胺诱导pCi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发现,认为川芎嗪可抑制Da引起的pCi2细胞凋亡,此作用可能与降低no生成有关。no的抗凋亡作用还与caspase水平有关。在死亡配体依赖与配体非依赖的凋亡中,no均能抑制caspase的活性。黄芪、当归注射液可通过促进no的生成、诱导caspase3表达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同时还可通过上调bcl-2表达而抑制其阻止氧自由基破坏细胞结构,起抗细胞凋亡作用,通过抑制粘着斑激酶的表达,调节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已发现,no在某些细胞类型的线粒体中起抗凋亡作用。如在鼠肝线粒体中,生理浓度的no能可逆性的抑制ptp的开放,机制是通过膜的去极化与Ca2+的积聚作用。

2.5其他胞浆中游离的Ca2+作为第二信使在凋亡信号传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细胞核内钙离子浓度的持续升高是导致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时最显著的变化是Dna的断裂,钙离子可直接激活核酸内切酶促进Dna断裂,也可通过激活蛋白酶、磷酸酶和磷脂酶,导致染色质结构完整性的丧失。葛根素及由红参和麦冬有效成分制成的参麦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中神经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断Ca2+内流和/或胞内钙库的释放。从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

目前发现在某些细胞中,camp是引起细胞凋亡的信号。细胞内camp浓度的上升可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使靶细胞上某些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从而影响这些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引起细胞凋亡。黄精多糖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降低肾上腺素诱发的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值;其机制可能是降低肾上腺素模型小鼠肝脏中camp的含量,通过抑制凋亡减轻高血糖肝脏的损害。

3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凋亡

Bcl-2基因家族是最重要的细胞凋亡调控基因。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L是Bcl-2家族蛋白成员中主要的抗凋亡分子。bax基因是Bcl-2家族中重要的促凋亡基因。另外,p53、c-myc、Fas、c-fos等基因均是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有研究用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贫血小鼠,提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减轻骨髓有核细胞的凋亡,并促进红系、巨核系造血。丹参对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硬化模型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其机理是下调Fas基因的蛋白表达,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c-los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正常情况下在脑内水平极低。c-fos不适当的过度表达可干预细胞核的修复功能,导致细胞凋亡。有实验表明。c-fos可能诱导脑缺血一再灌流时海马Cal区细胞晚期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共同调控细胞凋亡,而中药有效成分葛根素可通过下调凋亡相关基因c-fos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

4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抑制凋亡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机体细胞分泌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与死亡的一大类因子。与凋亡有关的细胞因子有氧自由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2LDL)及某些细胞因子等。清热解毒方泻心汤可显著降低实验性aS大鼠血清maD水平,增强SoD活性,降低oX2LDL及n()水平等,从而抑制血管细胞过度凋亡。细胞因子如tnF(tumomecrotiefactor)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tnF在体外可诱导肿瘤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大鼠肝细胞出现凋亡,其中tnF-α与凋亡的关系更为密切,能与tnF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贮存Ca释放,引起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从而激活Ca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引起Dn段断裂和细胞凋亡。此外,与凋亡有关的细胞因子还有iL-2、iFn-γ、tGFβ1,nK细胞、iL-3、iL-4、iL-6、LaF-1(白细胞黏附因子)、Cam-1(细胞内黏附分子)、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SCF(干细胞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核转录因子xu等。黄芪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iJ)后大鼠肺组织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减少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释放,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地黄饮子对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细胞凋亡抑制的机制,与上调核转录因子κB、hsp70mRna的表达,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控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激活有关。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理解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及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难点: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电子白板展示问题:图1中的1、2、3分别表示什么血管?各血管中的血液有何区别?请到电子白板上标出名称及血液流向。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注释功能标出血管的名称、血液的流动方向。

教师评价、点拨。

师: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如何在其中循环流动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提出问题,展示图片,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画出方向,写出答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合作探究,揭晓血液循环过程

活动1:模拟实验体验过程

师:请同学们模拟哈维的实验,体验并观察肘和腕处的脉搏会有何变化?前臂的静脉又有何变化?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并思考。

生:发现肘和腕处的脉搏摸不着了,而前臂的静脉却鼓胀起来。

师:你能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你会有什么猜想?

学生猜想、交流。

师:在前面的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我们知道把静脉和动脉连接起来的血管是毛细血管,这种血管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交流。

师:在腋窝处夹一硬物,会发现脉搏也摸不着了,同学们可以试一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尝试、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用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2:自主学习探究过程

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学生看后自学书上的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①什么叫血液循环?可以分成几条路线?

②体循环的途径是什么?请写出途径。经过体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肺循环的途径是什么?请写出途径。经过肺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师:请同学们到电子白板上写出途径。每个人只写一种途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不同颜色的血和血管。若写错了,本组和其他组同学可以修改。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生相互评价、补充,直至完善。

师:各循环途径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在前面同学写过的途径上进行说明。

学生到电子白板上写出经过循环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场所。

学生互评。教师点拨、点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使其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血液循环的知识。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写出各途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活动3:图片展示认识过程

电子白板展示血液循环图(图2)。

师:请××同学在电子白板上指认图中各结构名称,并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学生到电子白板上看图并讲解。(或者指出,找其他同学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指认电子白板展示的图,并加以讲解,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有助于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活动4:整体认知把握过程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何联系?它们是同步进行的,还是先后进行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补充说明,并用电子白板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动态路线(图3)。

图3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血液循环的文字图解过程,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更加到位,理解和把握更为深刻和透彻。

活动5:提升能力再现过程

师:请同学们再观看血液循环途径的视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动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对不对?为什么?

②为什么有人说体循环是大循环,而肺循环是小循环呢?各有什么作用?

③血液循环有何意义?

④某同学左手发炎,在右手背静脉处注射了药水,这药水要到达左手发炎处要经过哪些途径?

⑤如果不小心,发生了前臂动脉出血,在采取止血措施时,止血带应扎在什么部位?为什么?捆扎时间可以很长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再次观看电子白板播放的血液循环动画,细化认识、加强理解。教师对几个问题的解释帮助学生牢固把握血液循环的每一个知识点,提升辨析能力。

活动6:测量血压形成技能

教师拿出血压计,让学生说出名称和作用。

师:什么是血压?我们常说的血压指的是什么?对于血压你还有其他认识吗?

学生看书、思考、交流。

教师用电子白板补充有关血压的知识和测量血压的方法。

师:我现在手里有血压计,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测量一下好吗?

学生测量血压。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及时地补充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加深理解。用电子白板播放血压测量的方法效果明显,学生容易掌握。让学生测量血压,能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

(三)拓展应用

师: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在我们的生活中,采取哪些办法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有效地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不解和疑惑?

师: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年四季、每时每刻、分分秒秒都在不停地工作,不仅为身体的每个细胞供应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带走二氧化碳和废物,让我们有精力并快乐地生活。愿我们天天精彩,处处快乐,永远健康幸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动画突破教学重点,使血液循环的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写出并修正血液循环途径,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电子白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学习愿望,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更愿意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电子白板的注释、书写、修改等功能使教师教得更轻松。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篇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60-0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其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因此,从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所遇到的困境和实施途径入手,进而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建军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从十七大提出这一命题的直接语境来说,它首先是指狭义的含义。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泛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而且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重含义并不矛盾,实际上只是范围大小的问题,其性质和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的。

二、大众化所遇到的困境

(一)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已有的成果多侧重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及其路径等的宏观分析,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尚未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应进一步趋向深入,特别是关于如何推进大众化的具体途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注重实际的效果。

(二)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也绝不可能是坐在书斋中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大众化”的实现,需要对大众本身的所思所想有个清晰透彻地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学者走出书斋,进入实践中去探索、调查。

(三)研究视角相对单一

目前的研究大多从“大众化”的问题或其现状出发,进行就事论事的探讨,从其他角度、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的还不多,如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进行的研究与探讨的成果相对较少。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途径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就是探索大众化的实现途径。在这方面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从中总结如下:

(一)加强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加强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大众化”的实现既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又联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可以说,其本身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典范。可积极借鉴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多层次地分析。在研究范围上,既要注重“大众化”现状的考量,又要强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些优秀经验的借鉴。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使目标路径形象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体系既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设定,也包括为实现目标所进行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使目标路径形象化首先要体现出整体性,任何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描述都有可能失去其准确性;其次要体现出具体性,是可感知的,具有吸引力的,而不是干巴巴的标语口号。”

(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中实施隐形教育

“隐性教育之教育主体以‘宏观性主导’充当,受教育者在教育主体创设的环境中,经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受到影响。由于隐性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针对于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是无目的不自觉的反应,并且不会反过来指导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所以,提高隐性教育效果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育主体的‘宏观性主导’水平。”“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信息与更多的其他信息一样,散落于受教育者劳动、休息、娱乐、学习等日常活动时空中。这些教育信息能不能被受教育者‘掌握’,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如果把某种教育信息被受教育者理解、掌握并身体力行的过程粗略区分为接受、内化、外化三个递进的层次,把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大致区分为需要、情感、态度三种因素,那么每进入更高一个层次都需要更复杂的心理因素参与。

总之,马克思主义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要大众化,而要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关注群众、不断的完善和改善实施途径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去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让党和人民的心贴得更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

化学过程与途径的关系篇10

关键词: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大专院校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素质人才为己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一线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在新的时展背景之下,大专院校要不断探索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这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重视对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与创新,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并存在一定的问题,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新途径提升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网络发展的新要求和教师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为我国经济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拜金主义、攀比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的滋生,对大专院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现阶段,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难以迎合当前信息网络化的时展要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第三,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教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讲授,在实践探索方面有所欠缺,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落实。

二、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

大专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有教育方法落后的问题。就现阶段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言,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教育成果水平不尽人意,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综合特点,但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中并未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尚未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推动作用,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难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效性不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一

大专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有教育载体单一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更新,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途径尚未在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就目前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来说,没有形成健全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总体情况了解程度不足,单一化的教育载体难以充分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落实强度较为薄弱。

(三)教育体制改革不健全

大专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体制改革不健全的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近年来,在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扶持之下,各大专院校为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升自身的教育实力,逐步实现新生扩招,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体制、管理模式并未随之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水平差强人意,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实践活动与教育内容存在脱节现象,大专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析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大专院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教育途径,为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重要的教学基础。教师要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指导的基础上,构建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针对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构筑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扎实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探索提高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途径。

(二)构建多元化思政教育平台

要构建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大专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专院校要牢牢抓住信息化这一时展契机,不断迎合时展潮流,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等现代化移动终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其中,保证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三)逐步完善大专院校教育体制

要逐步完善大专院校教育体制,为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外部框架的科学化管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大专院校要在扩大自身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大专院校管理模式,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大专院校在稳定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效率。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大专院校要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扶持、h境创设等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并引进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形势之下,大专院校要以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及目标为基础,探索一条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新途径,从教育方式、教学平台和教育体制三方面入手,深化管理体制,落实创新策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玉香.谈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本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3).

[2]张静.浅析大专院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困境及改进策略[J].才智,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