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07

投资的基本原理篇1

近年来,私募产业投资基金在国内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资金来源、发展策略以及运作模式等方面,在发展中渐渐走向成熟。其既与海外私募产业投资基金有相同的地方,又有自己的独有的特点。

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及投资目标

私募产业投资基金有三种:高科技产业基金、支柱产业基金和基础产业基金。它们均采用开放式公司型的形态来运作和管理,便于按国际惯例管理和运作,并能及时募筹外国资本。

从私募产业基金的资本构成来看,其基本成分是国有资本、企业法人资本、社会公众资本及外国资本等。高科技产业基金以国有资本控股为主导,支柱产业基金则是以企业法人资本控股为主导,基础产业基金应以国有资本和企业法人控股为主导。

国内产业基金的融资来源极为单一,融资机构基本都是国有背景。非国有背景的投资者往往与产业投资基金无缘。长远来看,政府在产业基金中只应扮演引导角色,产业基金未来发展的资金来源必须以社会资金为主,以那些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境外资金为主。

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策略

私募产业投资基金一般按股份有限责任的原理运作筹建,以设立公司或信托契约的形式设立,可以与海外资金或海外基金共同发起,或国内先运作起来再到海外去上市发行。对于高科技产业基金,按知识产权股份化关联的原则,实施投资促进产业化进程策略;对于支柱产业基金,按产权交易的原则,实施产业规模经济发展,从而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基础产业基金按基础产业发展受益者范围控股原则,实施规模快速建设的策略。

在经营观念上要进行理念的更新,国企普遍效益低下,直接投资获益风险大、希望小;但国企资产规模大,发展潜力强,因此,要针对具体项目逐步实施,按开放式公司型的原则,实施动态筹资,动态产权变现策略的战略规划发展。产业基金应当充分发挥其较强大的资金实力,实质性地参与到国企的资本盘活中去。以市场化的资产所有者的身份通过灵活运用资本经营的各种方式,结合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资产变现能力和资产控制经营能力。

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是以产业发展规律(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规律,支柱产业规模经济发展的规律,基础产业发展更替的规律等)为前提的。认真研究各产业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是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关键,是产业投资基金良性发展的起点。

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过程

概括起来,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选择拟投资对象。其次,进行尽职调查。当目标企业符合投资要求后,进行交易构造;并在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后参与企业的管理。最后,在达到预期目的后,选择通过适当的方式从所投资企业退出,完成资本增值。

私募产业投资基金对企业项目进行筛选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管理团队的素质。一个团队的好坏将决定企业最终的成败。其次,产品的市场潜力。如果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那么,即使目前尚未带来切实的盈利,也会被基金所看好。第三,产品的独特性。只有具有独特性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与未来的发展潜力。第四,预期收益率、目标市场极高的成长率、合同保护性条款、是否易于退出等。第五,基金投资策略的实现程度。

私募产业投资基金在所投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最终都要退出。其选择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三种:一、通过所投资企业的上市,将所持股份获利抛出;二、通过其他途径转让所投资企业股权;三、所投资企业发展壮大后从产业基金手中回购股份等。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的效益机制

私募产业投资基金之所以能获取较高的收益,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私募产业投资基金不仅仅提供狭义的货币形态资本,同时也提供企业家才能这个生产要素。私募股权基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介入公司的管理,而不仅仅是帮助被投资人获得发展所需的货币资本。私募股权基金在介入后,会利用自身管理学、金融学、市场学等多层次的专业知识帮助被投资企业稳健有序地发展,而这部分管理技能是很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管理层所不具备的。

私募产业基金能获取较高收益的第二个原因是,成功地将资本与企业家才能这两项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了“1+1>2”的效果。20世纪初期,资本与劳动力这两项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是促进当时生产力飞跃的一个重要原因,典型的案例包括效率工资(福特汽车首创)、员工持股计划等。在2l世纪初,资本与企业家才能将这两项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再次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起。私募股权基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必然会在未来以某种方式退出并获取利益。而在退出时,交给社会公众投资人的是一个管理模式先进、制度设计严密、盈利能力优良、发展稳健可持续的公司。

李东军 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私募产业投资基金组织形式

从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经验来看,其组织形式主要可分为公司型、契约型和有限合伙型三种。

一、公司型基金。公司型基金是依公司法成立,通过发行基金股份将集中起来的资金进行广泛投资。公司型投资基金在组织形式上与股份有限公司类似。基金公司资产为投资者(股东)所有,由股东选举董事会,由董事会选聘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基金业务。

投资的基本原理篇2

社保基金是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国务院已明确表示:“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基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社保基金是维持普通百姓养老保险和基本生计的特殊保障基金,其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将关系到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尽管目前社保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1000多亿元,但面对老百姓不断增加的保障需求还是捉襟见肘。为了让成千上万的社保基金“活”起来,在遵循基金投资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最佳投资组合以提高基金的运营收益率和抗风险力。1社保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

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与一般的资金投资运营行为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获得收益,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社保基金投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低风险原则。低风险,即保障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这是基金进入货币市场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切实保障基金的安全,才能保证受保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因此,社保基金投资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预测确定一种适度的风险与收益的标准,并严格遵守此标准选择投资对象、方式,进行投资分类和组合。

(2)盈利性原则。社保基金的投入,既要保值又要增值。在选择投资品种时,没有收益是不予考虑的。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只有当投资回报率大于通货膨胀率,基金的保值目标才能实现。否则,仅能起到消除基金贬值的作用。

(3)社会性原则。社保基金投资是政府的一笔大规模的支出,这笔支出首先应讲求社会效益,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结构优化,有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进步。否则,收益再高也不允许投资。

(4)高流性原则。社会保障的支付具有连续性,不能延缓,因此要求基金投资具有高流动性。在具体的措施上,可对投资进行事先预测,留足资金和一定的短期支付使用,对中长周期进行统筹安排,使其资金在应付日常支付前提下充分发挥效益。2社保基金投资环境分析

要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者需要对金融市场的收益、风险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做出理性判断,还要综合考虑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因素。近年来,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国家政策环境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但总体上仍存在投资愿望和投资环境的矛盾。2.1负利率造成社保基金进行银行投资时的隐性贬值

负利率就是物价指数(Cpi)迅速升高,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2004年央行《货币银行执行报告》指出,2004年同比价格上涨的递延效应为2.2%。说明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考虑到20%利息所得税和物价上涨因素,按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1.98%计算,则实际利率为-1.616%。因此,一向秉承“安全至上,保值增值”理念的社保基金,也无法避免负利率时代所带来的效应。2.2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

社保基金投资是典型的风险厌恶型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不到20年,国债市场规模小,品种单一;企业债券市场仍未得到发展;股市尚不成熟,股价大起大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规模小,风格不明,运作欠理性,甚至存在“黑幕操作”。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股票与GDp的比率仅为20%左右(按总股本而非流通性股本计算),债券与GDp的比率仅为11%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为75%左右。因此,中国股市风险大大高于西方成熟股市的风险。2.3国家政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

投资的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公司/利益相关者 

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中,基金管理人是独立的专业受托人,由依法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其勤勉、谨慎的积极行为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实现和基金制度存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并且,在信托机制与投资需要下其依法拥有“绝对”的权利而不受基金持有人的约束。因此,基金法制必然以基金管理人的法律规制为重点与中心。同时,证券投资基金制度中存在着基金持有人与基金受托人之间天然的利益冲突,并且还会因基金管理人的营利本质及相关制度设计的负面影响而愈加严重,从而基金制度理论价值的实现必然依赖于客观有效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

在基金管理人的法律规制体系中,基金管理人的内部公司治理具有内因性和基础性之价值与功能,具有治理成本与信息上的优势,是基金制度价值得以实现的核心组成。并且,在我国现有的基金管理人信赖义务与外部约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基金管理人的内部治理更具有相应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上述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的基础价值与功能,法律法规设置了以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为优先的基本治理原则,并以此指导着相关法制与实践。然而,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在具体意义上应当如何适用呢?也就是说,该原则所规定的究竟是绝对的优先还是相对的优先呢?如果是相对的优先,那么其相对于谁、适用范围有多大?这些尚需要加以充分的研究与论证。

一、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的基本内涵与法律依据

我国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与目标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证监会颁布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均在保护基金管理人股东利益的同时,要求保护其他相关当事人,尤其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即“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公司股东以及其他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1]并且,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基本原则,即:“公司治理应当遵循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基本原则。公司章程、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议事规则等的制订,公司各级组织机构的职权行使和公司员工的从业行为,都应当以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公司、股东以及公司员工的利益与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2]而其他诸如《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督察长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金经理注册登记规则》等规章中亦有充分且明确之相应内容。可见,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是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的法定基本原则,其贯穿于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相关规范的始终。其本质是要求在基金管理人公司治理中要充分体现基金持有人的意志,要优先考虑持有人的利益,在发生冲突时应当以持有人利益为首要选择和基本中心。

从理论分析上来看,上述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不仅是对传统公司治理中股东利益至上主义的摈弃,而且也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大演进,即基金管理公司不仅需要在治理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其中某一个(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越于其他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说,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于基金管理人的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优先于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并且,要求后者在持有人利益与公司、股东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投资的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引导民间资本服务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66-02

传统地看,地方经济建设的投入,不外乎财政和银行两个主渠道,太原市也不例外。但是,近年来,随着民生投入的逐年增加,财政可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比例在下降,而银行对政府项目的支持,由于债务风险的长期积淀,也表现出谨慎和收紧的态势,财预[2012]463号文件①和2013银监会十号文②的下发,使地方政府普遍受到资金缺乏的困扰。

民间资本作为新兴的庞大的资金资源,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最新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的民间资本已达1.6万亿,而潜在的可投资金更是高达数万亿元。如何引导这些资金为我所用,是太原市金融工作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

其实这些资金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科学引导,充分应用资本市场这个工具,就会使它们现身,为太原市的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具体讲,有以下几种办法:

一、大力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搞活本地股权交易市场

私募股权基金虽然早就有,但最近几年才走进太原市大多数人的视野,它相对于公募基金具有审批简单、投资人数少、募集速度快的优势,是“合法集资”活动,具有“银行外的银行”的美誉。特别适合解决地方经济项目的资金需求。近年,太原市下发了《关于鼓励股权投资企业及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发展的意见》,为太原市引进股权投资打开了绿灯,截止目前,在太原市成立的备案公司制创投企业已达36家,注册资金达12.5亿元,已具备较强的投资实力。这些企业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寻找投资目标的渠道不畅,目前,只能靠多方打听、靠熟人推荐,工作效率很低。而资金需求方也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投资者,他们中间隔着河,需要架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地方股权交易市场。

目前,从全国范围看,各地政府都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都在积极建设地方股权交易市场。2013年,太原市印发了《太原市股权托管登记管理办法》,明确了开展股权托管登记和包括股权交易在内的托管服务等相关工作。

作为地方易市场,应该有两个定位:一是做好与外部股权交易市场合作和竞争的准备。从国际国内股权交易所发展的路径看,市场化、合作化是必然的趋势,信息联网、互通有无是基本的条件。这就要求市里的交易市场从一开始就要树立市场化发展的理念,要向着公司制企业的目标发展,积极寻求战略投资者入股,努力争取未来与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实现互联互通。最近山东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家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就正在寻求与沪深交易所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人,向着股权交易所市场化的方向迅猛发展。二是打造一个新兴市场化融资平台。处在初创或成长阶段的企业,其信誉度还难以被社会接受,如果企业一开始就采取出售股权的方式融资,难度很大。交易市场应该根据企业的市场地位、业务空间、治理结构和财务状况,协调银行、信托、基金、证券等机构入驻,应用债务安排、资产管理等手段进行金融产品设计,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逐步吸引企业进入,成为企业融资和机构投资的新型平台,从而为吸引民间资本提供了一个渠道。

二、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科学引导私募基金源源跟进

政府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设立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前些年,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实施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中,就提出要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积极设立引导基金。之后全国有关部委、各省市、甚至有的县区都相继成立了引导基金,从这些年来各地的发展情况看,引导基金基本发挥出了四大效应: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增加了创业投资资本供给,克服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失灵问题;二是通过鼓励所支持的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创业企业,弥补一般创业投资企业主要投资处于成长期、成熟期和重建期企业的资金不足;三是创新政府投资方式,把政府直接投资项目转变为通过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按市场机制筛选项目、投资项目和管理项目,提高政府投资质量和效率;四是吸引战略投资者、先进的投资管理理念和管理团队,通过创业投资企业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为创业企业提供管理和资本增值服务。

如深圳市早年成立的引导基金机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注册资本为16亿元,控股股东为深圳市国资委,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到2010年已拥有4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和10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着20支基金,基金总规模为60亿元。16亿变为60亿,杠杆率达到3.75,撬动民资40多亿元。

太原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市政府一级的引导基金,个别部门虽然搞了一些尝试,但没有形成引导力量,社会资金进入不明显。下一步,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三、应用资产证券化为城市建设融资

资产证券化是资本市场专门针对基础资产建设融资的新兴金融工具,它是指以特定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业务活动,从而吸引民间资金为基础建设服务。

“好人好l债、好资产好做证券化”。与传统融资方式不同,资产证券化依托的是原始权益人优质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而非原始权益人自身资产,它通过风险隔离,把基础资产与原始权益人隔离开来,原始权益人自身的资产负债率、信用等级不影响该业务的正常开展。从而有效降低融资门槛,盘活原始权益人的存量资产,提高融资效率。

从目前在深交所挂牌的资产支持证券来看,涉及的项目有污水处理收益权、Bt回购收益权、电力收益权、高速公路收费收益权、旅游景点门票收益权等。

以“浦东建设Bt项目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简称“浦建收益”)为例,基础资产是原始权益人(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公司的两个控股子公司)所拥有的13个市政道路Bt项目的回购款合同债权。该项目发行总规模4.25亿元,存续期4年,采用了优先级/次级的信用等级提升措施,优先级预期收益率为4%,并由上海浦发银行提供担保。该计划是国内首个以Bt项目回购债权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运作的项目,也是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运用金融创新工具对接资本市场,创新盈利模式的经典案例。

“浦建收益”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企业开拓出一条新的滚动开发运营模式,即通过证券化将存量资产快速变现用于下一轮建设开发,从而缩短获利周期,优化负债结构,缓解现金压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长期以来单纯依靠“企业投资建设、政府分期回购”的传统运营模式。

2016年太原市开展大规模城市建设,资金需求量很大,不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四、牵住企业改制这个牛鼻子,继续做好企业上市工作

企业上市是把民间资金拿来为我所用的一条主要途径。太原市目前上市的19家企业,20年间共从资本市场融资千亿余元,企业上市已成为太原市吸引民间资金数量最多的渠道。同时,上市企业的多少还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标准,对太原市招商引资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继续下大力气做好企业上市工作。

企业上市的前提是企业改制。企业改制是企业上市的基础,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票”,经过改制,企业才能做到产权清晰、资产结构合理,公司治理水平也能获得较大幅度地提升,从而为引进股权投资进而上市打下基础。为促进企业改制,太原市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并政发34号文件③,对企业改制提供了极大地支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对企业上市重视程度的不嗵嵘,太原市政策的优惠度在下降,所以应继续加强对企业改制的支持力度。同时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企业改制资金困难的现状,把对企业上市的奖励政策往前端延伸,对成功改制的企业提供政府奖励金,弥补企业改制经费的不足,变上市后奖励的“锦上添花”为改制时奖励的“雪中送炭”,这样更能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提高企业改制的积极性,从而为有更多的企业跨入资本市场的大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服务太原市经济建设提供动力。

2016年7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了民间投资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出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被业界认为是“有形之手”的漂亮一笔。在这样的“政策春天”里,希望太原市在引导民间资本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中有所成就。

注释:

①财预[2012]463号----《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

②银监发[2013]10号----《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

投资的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如何养老早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成为一个关系社会稳定的公共问题。社会养老保险也因此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覆盖各类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伴随着参保人群的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也迅速增加,基金积累规模不断扩大。基金规模迅速扩大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制度覆盖面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也对我国政府对养老基金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如何使老百姓的“保命钱”实现保值增值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法已经显现出各种弊端,尤其是在权衡安全和收益时,表现的过于保守,甚至是只求安全,忽视收益。

一、逐年增长的养老金积累额与投资负收益率之间的矛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24043亿元,比上年增长5220亿元,增长率为27.7%。随着中央对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率逐年上升,每年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和累计额不断增加。下图是2007-2011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是2007年2.22倍,2010-2011年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增速达到了28%。

与逐年增加的养老保险基金相反,十多年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投资收益为负。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全国2000多个市县级统筹单位管理,2011年底,基本养老金累计结存1.9万亿元,主要投资与银行定期存款和国债,其中,90%以上基金资产是银行存款,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到10%,过去的十几年中,基本养老金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扣除同期通货膨胀率,实际投资收益为负。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是少数几个仅将基金存放于银行和购买国债的国家之一,也是养老金投资收益率最低的国家。低收益率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领域过于狭窄,近90%的基金处于安全考虑被存放于银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社会保险基金中除养老金部分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外,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目前都是选择银行存款为主,一小部分购买国债,过于单一的投资方式,限制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增值能力。

养老金积累额的增长对于民众和政府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养老金的增长为未来兑现养老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忧的是如何保管好数额庞大的“养命钱”。从目前基金收益情况来看,肯定要对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行改革,政府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养命钱”在银行里慢慢的贬值,也只有通过改革转变目前的收益情况才能获得老百姓的信任,让老百姓对养老保险政策更加坚定信心,对政府更有信心。

二、养老金投资安全性原则和保值增值之间的矛盾

养老金投资要遵循安全、收益、分散化和流动性原则。我国基本养老金投资领域之所以限定为银行定期存款和国债也正是出于安全性原则的考虑,降低基金投资风险,增强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但从过去几年基本养老金投资收益情况来看,选择银行定期存款和国债作为投资范围,并不能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从另一个角度看,将基本养老金存放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导致的基金贬值已经违反了收益性和分散化投资原则。按照金融学的基本投资原理——“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要进行分散化投资,降低风险系数,而目前的这种投资政策将基金安全性置于首位,忽视了基金的收益性和分散化原则。

基本养老金选择保守的投资策略除了受基金安全性的限制外,还与目前我国基本养老金管理制度有关。统筹层次低是社会保险基金投资难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五大基金投资管理层次绝大部分以县市级为主,2万多亿的社会五险基金分布在2000多个县市级统筹单位,呈现出严重“碎片化”状态。过于分散化的管理状况导致了社会保险基金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也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法规政策对投资行为进行授权和约束,导致了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政策无法放开。各地方政府迫于承担责任的压力,不敢也不会直接对所管理的养老基金进行改革。可以说广东省千亿养老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方式是对改革的探索,也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

对于基本养老金存在的贬值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有关养老金入市的话题屡次被热议,相关政府机构也开始着手研究养老金入市问题,一时间养老金入市备受关注。中国社科院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减少社保基金福利损失和贬值风险的唯一出路只能依靠改革社保基金投资体制,社保基金必须投资才能战胜通货膨胀。建议账户基金与统筹基金应分而治之,即账户基金应全部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运营,统筹基金应委托给新建投资机构。”另外一些学者也同意养老金入市,认为在目前收益为负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可以进行投资,但应注意投资项目,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有助于中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完善,提振低迷的股市。反对的学者认为,在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的背景下,养老金入市弊大于利,虽然股市收益率高于银行和国债,但高收益率通常伴随的是高风险,将老百姓的“养命钱”置于一个风险较高的环境中是不符合安全性原则的,是对“养命钱”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同时养老金管理者缺少专业的投资技能也是制约养老金入市的一个因素,因此,应该在资本市场发展成熟后在进入。

三、如何看待养老金入市面临的两对矛盾

近两年,社会保障领域相关学者一直围绕社会保险基金是否入市展开讨论。今年年初,广东省将1000亿结余养老保险基金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管理,委托管理期限为两年,这一举动又引起了关于社会保险基金是否应该入市的讨论。在养老金是否入市这一问题中存在着上述两对矛盾:逐年增长的养老金积累额与投资负收益率之间的矛盾以及养老金投资安全性保值增值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这两对矛盾的本质都是如何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支付能力的问题。提高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总体思路是:开源节流。

开源即增加养老金收入和基金增值能力。面对目前我国较高的养老金缴费率,要通过提高缴费水平增加养老金的收入几乎是不可能的,开源的根本方法还是提高养老基金增值能力。要提高养老金增值能力必须改革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在遵循安全性前提下,将基金进行分散化投资,提高基金收益率。笔者认为养老金投资安全性原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其他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应进行审慎投资。投资于新的领域必然会导致新的风险,但是并不能因此而限制养老金投资的发展,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风险管理降低新的投资领域的风险。养老基金投资的多元化虽然增加了新的投资风险,使风险的数目增加,但是每种风险的相对概率降低,在基金多元化的同时也打到了基金投资风险的多元化,减少了基金受同一风险影响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基金的风险得到了降低。如果因为资本市场有风险而限制养老基金进入,就如同因为交通事故风险而不出门一样不现实。因此,部分养老基金入市应该是一种必然趋势。

节流即减少养老金支出。养老保险具有刚性特征,要通过降低养老金水平减少开支不可能更不可行。减少养老金支出只能是保持适当领取人数和适度的领取年限,即制定合理的退休政策。《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中提到全国不正常退休率在上升,虽然2010年非正常退休的数据比2009年有所下降,但从整个“十一五”来看,非正常退休人数是上升的。非正常退休人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吸引力低、激励性差。由于非正常退休人数上升导致的养老金缴费年限减少和领取年限延长,加重了养老金支付压力,不利于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非正常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压力会更加严重,因此延迟退休年龄也应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退休年龄的延迟必须辅之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通过制度改革激励员工延长工作时间,推迟退休年龄。

最后,在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方面,肯定要对目前的方法进行改革。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部分基金入市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明确养老金的责任、养老基金的哪一部分入市、入市比例如何确定、如何入市以及让谁来进行投资的问题。

四、完善养老金投资管理的监督

目前,我国养老金管理和监督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这种政府一手负责基金管理,一手负责基金监督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制度的透明度,削弱了监管力度,而较弱的监管力度也构成了威胁基金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改革基金的监管方式也是增强基金保值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改革基金监管方面,首先应该提高基金管理的透明度。除了加强审计部门的审查外,应增加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对各地养老基金管理情况的审核,并每月向社会公布养老金的收支及投资管理情况。通过及时的公布信息,一方面满足居民对养老金基本情况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养老金管理者的压力,督促他们对养老金投资进行审慎的管理,增强他们对所管理养老金的责任意识;其次,在养老金投资渠道放宽后,更应该加强对其监管力度,尤其要预防养老金在入市后借助各种优势,通过获取更多的信息,以牺牲普通股民的利益为代价获得更高的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因此,必须加强对养老金入市的监管,制止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养老金入市应该是公平入市、公平竞争为前提的,任何以损害普通股民利益为代价的不公平的高收益都是毫无意义的;最后,在养老金投资改革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风险和问题,但只有改革才能增强制度的生命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理论,新事物在发展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新事物的发展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养老金投资政策的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改革也必然会涉及到入市问题。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各项配套环境,为养老金入市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投资的基本原理篇6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equity)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私募股权投资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表面上看,美国法律开始允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才得到迅猛增长。但实际上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由直接投资转向通过专业化投资中介进行投资,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数据显示大约80%的私募股权投资是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的。伴随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类新型金融中介组织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的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文献大多从实务操作的层面展开,鲜有文献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研究,更缺乏对其存在性以及治理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对于这一新型的金融投资中介,需要从理论上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种金融中介存在的经济学原因。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私募股权投资的本质特征,推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业的健康发展。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性的经济学分析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

要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存在性问题,首先要研究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是针对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投资者等所持有的企业股权实现价值增值后再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投资的高风险性和专业性。具体表现为:

1.投资期限长,流动性差。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实业投资,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实现价值增值需要时间,难以在短期内调整投资组合;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对象主要是非上市企业股权,往往不存在公开的股权交易市场,投资者大多只能通过协议转让股份,投资缺乏流动性。

2.投资对象的风险性高。私募股权资本所投资企业,不论是处于初创阶段的创业企业,还是需要重组的大型企业,或者是处于急需资本快速发展的企业,都蕴涵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投资的专业性强。私募股权投资对投资者的要求较高,投资者必须对所投资企业所处行业有深入了解,而且还须具备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这样投资者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有能力对所投资企业实施监督。此外,为实现所投资企业的价值增值,往往还需要投资者利用自身的专长、经验和资源向其提供必要支持。

4.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严重委托—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普遍现象,但该问题在私募股权投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贯穿于投资前的项目选择、投资后的监督控制等各个环节中。投资者在事前选择投资项目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其很难对所投资企业做出准确评估,企业家或经理人比外部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但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夸大正面信息、隐匿负面信息来提高对企业的估价,引发逆向选择问题;在获得投资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企业家或经理人奉行机会主义政策从而可能损害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私募股权投资的上述特点使得单个投资者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成本非常高,必须支付大量成本对投资项目进行调查、筛选和监督控制。由于投资规模大、期限长、流动性差、风险高、难以通过分散化投资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外部融资非常昂贵甚至变得不可能。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性的分析

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专业化的金融中介,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缓解了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投融资成本,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效率。下面从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等方面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性问题进行讨论,从中揭示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投资中介存在性的经济学原因。

1.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效率。GurleyandShaw(1960)、Chan(1983)、allenandSantomero(1998)等认为金融中介通过分工、专门金融技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单个投资者而言,由于投资所伴随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需要支付更高的搜寻、评估、核实与监督成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方式,能够将交易成本在众多投资者之间分担,并且能够使投资者分享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相对于直接投资,投资者利用金融中介进行投资能够获得交易成本分担机制带来的好处,提高投资效率,这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的最基本原因之一。

2.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许多文献对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中介机构存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例如,Lelandandpyle(1977)是最早将信息不对称引入到对金融中介存在性的研究中的经典文献,他们认为交易成本涵盖的范围太广了,它不能成为惟一的原因,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使金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应该成为解释金融中介存在性的一个基本原因。Diamond(1984)认为金融中介是通过充当被委托的监督者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私募股权投资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该问题贯穿于投资前的项目选择和投资后的监督控制各个环节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专业化的投资中介,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要减少信息不对称则要求投资者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投资后的监督控制。这些活动如果由多个投资者分别进行,则可能存在重复行动导致调查和监督行为的过度产生,这一方面造成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会由于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而不能有效得激励投资者进行调查和监督,导致效率低下。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人通常由对特定行业富有相当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产业界和金融界的精英组成,他们所拥有的专业技能与经验积累使他们在选择、管理、监督所投资企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他们在信息生产与处理上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投资者的人。他们通过投资前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考察和投资后的监督控制,可以缩小信息差距,并且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规模效应降低监督成本。

3.解决了公司治理中传统的委托—问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专业化投资中介机构的实质是用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替代了投资者与所投资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投资者做出这样的理性选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投资者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成本要低于直接监督企业经营者的成本,这一方面是由于单个投资者可能不具备专业化的投资技能,其单独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成本非常昂贵;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可以通过与基金管理人之间形成特定的契约关系和组织结构,对基金管理人的行为和利益分配在事前做出明确的规定,降低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可以通过声誉机制和报酬激励机制解决中介机构信息生产的可信赖性和自我监督的问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解决与所投资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上相比单个投资者更具有优势。首先,可以发挥基金的资金规模优势,它们一般对所投资企业拥有控制权,因此能够对企业形成更有力的监督。其次,基金管理人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通过设计不同的金融工具、资金供给方式,以及制定复杂的合同条款,甚至直接参与管理来对所投资企业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减轻二者之间的委托—问题。

4.分散投资风险,发挥风险管理优势,提供价值增值。从风险角度解释金融中介存在性的理论认为金融中介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优势。比如,DiamondandDybvig(1983)提出的DD模型分析了金融中介在防范因消费需求的意外流动性冲击造成的不确定性方面所具有的作用,认为金融中介为“熨平”这种不确定性对投资与消费跨期交易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此外,Santomero(1984)、Chant(1989)、merton(1989)、allenandSantomero(1998)也从风险管理角度诠释了现代金融中介的存在性。对私募股权投资而言,由于投资规模大,单个投资者很难实现分散投资。并且分散化投资会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成本,例如投资者可能不得不减少在某个企业中的投资比例,从而使得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控制减弱,或者投资者将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采取的是集合投资方式,它可以通过对不同阶段的项目、不同产业的项目的投资来分散风险,因此投资者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一投资中介进行投资,除了获得成本分担的好处外,还能够得到分散投资风险的好处。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复杂的委托—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般性委托—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特殊问题,即存在更为复杂的委托—问题。

首先,与证券投资基金相比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面临的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更为严重。前者主要以公开交易的有价证券为投资对象,在信息披露方面更加公开和完善,投资者可以利用公开信息对基金的业绩做出评价,投资者可以方便地“用脚投票”,这些因素都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经理形成有效的约束。而后者由于投资对象主要是非上市企业,缺乏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在信息方面对投资中介的依赖性更强,对投资业绩的评价更为困难,投资流动性低下使得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成本很高甚至难以实施,投资者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经理的约束难度加大。

投资的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年金投资管理;原则;途径;建议

作者简介:马欣(1966-),女,北京人,华北电力物资总公司,经济师。(北京 100075)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071-02

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将其更名为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延续和发展。我国从1991年开始建立企业年金制度,20年来许多企业陆续都实行了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规模发展迅速,因此,加强对企业年金投资的管理、规范企业年金投资行为、降低企业年金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意义

1.加强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可以实现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有效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提高企业年金未来的支付能力,保障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维持社会稳定

由于企业年金缴费期长达几十年,在积累期间一直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能否保证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年金管理成败的关键。企业年金的性质决定了基金的运营风险不再由国家承担,而是由企业和职工个人来承担。因此,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对企业和职工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近来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来看,将企业年金通过市场化的管理体系进行投资运作,有效地实现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保障了职工退休以后的生活水平,维持了社会稳定。

2.加强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有助于加强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的积累,减轻国家、企业和职工的负担

从国家方面来看,虽然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提高,但相比巨大的养老保障缺口,仍然没有能力和实力承担全部的养老金费用;从企业方面看,目前我国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经营不善,盈利水平较低,甚至长期亏损,如果采用很高的企业年金缴费率,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降低企业年金基金基础的不良后果;从职工方面来看,我国企业的职工工资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房价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职工的生活负担沉重,很少有富裕的资金用于未来养老。因此,通过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科学有效的投资管理,以获取合理丰厚的投资收益,从而加快企业年金基金的积累,提高未来的支付能力,减轻国家、企业和职工的负担。而且,随着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的提高,可以使职工享受到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能够起到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企业年金主要是为了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因此又被退休职工叫作“养老钱”、“救命钱”,安全性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要求企业年金基金既要保持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规避市场风险,避免资产亏损,以保证未来退休金的支付。在制定投资策略和投资方案时,必须小心谨慎,并通过科学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进行风险管理,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保护职工的权益。

2.收益性原则

职工一般只有在退休后才能提取企业年金基金,在退休之前几十年的时间里通货膨胀会直接导致基金资产的贬值,需要用投资收益来补偿通货膨胀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年金基金在投资过程中必须遵循收益性原则,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率,增加基金资产,战胜通货膨胀,维持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3.分散性原则

企业年金基金进行分散性投资是降低风险、获得较高收益的合理选择。单一的投资既不能很好的分散风险,也不能保证基金资产的安全性。因此,应更加重视企业年金基金分散性投资。

4.长期性原则

作为养老保险的一部分,企业年金基金采取完全积累制。通常情况下,职工在年轻时缴费,退休时领取年金,具有远期支付的特点,这造成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具有长期性,需要对基金资产进行长期战略配置,以获得合理收益和安全保障。首先,中长期投资有利于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人根据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规律,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投资战略,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其次,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应注重各种投资工具的内在价值。

5.独立性原则

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企业年金基金必须从企业和受托资产中分离出来,由投资管理人独立投资运作,缴费企业和职工对基金资产不能行使支配权,也不可收回,受托人同样不能用企业年金基金为自己的债务抵押。

6.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是指投资资产是在没有损失情况下的变现能力,对于企业年金基金而言,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是为了满足企业年金计划中帐户转移/权益支付等情况。在投资运作过程中,企业年金基金必须结合未来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以及其他具体因素,确定合理的流动性水平,并且需要动态调整投资策略,以满足基金资产与负债在规模和现金流上相匹配。在实践中,为了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流动性,通常会把一定比例的基金资产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金融工具,此外还要避免投资过于集中。

三、加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有效途径

1.制定投资政策

制定投资政策是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起点,企业年金基金的委托人首先应该根据国内政策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年金基金的预期收支情况、职工特点和风险收益偏好等因素,制定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基本政策或者原则,以指导投资实践。这些政策和原则可能比较详细具体,也可能比较简单抽象,并且会随着金融市场和经济形式的发展不断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2.选择投资战略

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人需要根据各种投资工具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流动性,选择该企业年金基金最合适的投资工具;另一方面各种新的投资战略层出不穷,投资管理人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年金基金委托人的意愿和自己的投资能力与投资优势,选择合适的投资战略。

3.制定资产配置方案

资产配置可以运用经验和判断,也可以采用量化的优化模型,对每类资产进行甄选。资产配置是一个动态过程,投资管理人需要随着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不断重新评估和调整资产配置方案。

4.构建投资组合

投资管理人应该遵循价值投资理念,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然后在该行业中选出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优秀并且估值合理的公司进行重点投资。

5.投资业绩评价

投资业绩评价就是计算和评估投资管理人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基金收益,可以从绝对收益、相对业绩和风险调整后收益三方面进行考察。

6.风险管理

企业年金这种特殊的资金性质决定了安全性是投资管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企业年金基金的风险管理就成为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风险管理在制度、系统、方法、指标等各个方面不断成熟和完善,成功的风险管理应该贯穿于整个投资过程,包括投资政策、战略等,而不应停留在投资组合方面。

四、加强电力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企业年金的决策和执行系统,建立起规范的企业年金治理结构

组建电力企业年金管理中心,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其职责是审议决定企业年金筹资方案、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决定基金委托投资计划、收益分配方案及管理费预决算等重大事项。

2.建立基金的托管机制

在委托投资中引入托管机制,有利于资产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是确保基金安全、便利监管的重要手段。因此,电力企业年金管理中心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电力企业年金理事会的决议,选择基金的托管银行,并按照法律程序要求,同基金的托管银行签署《委托管理合同》。选择最优秀的投资管理机构运营基金资产,从而实现年金基金资产收益增值与风险控制的最优化。

3.建立基金的委托投资运营机制

基金的委托投资运营是企业年金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电力企业年金管理中心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电力企业年金理事会的有关决议审慎选择投资管理人,并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同其签署《委托投资管理合同》,委托投资管理人投资运营企业年金基金。为了保护职工利益,提高年金基金资产投资的最优化配置,根据参加企业年金计划职工的情况,建立与职工情况相对应的投资策略,特别是对临近退休的职工,应将其年金资产转为货币型或债券型投资组合,缩短投资期限,与到期支付的时间相匹配。对投资管理人所运作的年金资产的分配,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年金资产投资管理特点的评估系统,评价各类投资组合的表现,计算投资收益率、投资风险等,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各投资管理人所管理资产的比例,实行末位淘汰制。使基金资产向投资表现好、风险控制优的投资管理人倾斜,形成年金资产优化配置,合理控制风险的投资管理格局。

4.建立基金运营的风险控制机制

投资的基本原理篇8

关健词:证券投资实验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

金融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模拟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将跨课程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和我校金融学院举办的炒股大赛,在教学过程中购买模拟交易软件,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深化。

一、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实验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验环境下接受证券投资理论教育,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证券投资分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分析技术,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术等。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综合应用的艺术。证券投资分析的目的就是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即通过对各种影响证券价格因素的分析,来判断证券价格的变化。但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证券投资分析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要求证券投资分析人员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手段,来判断和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对证券分析技术的主观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会导致证券投资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技术是是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础,而综合应用的艺术则更高一个层次。

二、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实验具有实习性、综合性、协同交互、时间集中、资源独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不确定、实验要求高等特点,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予以确定。

(一)两种实验倾向的侧重点和考查标准不一样

目前证券投资实验有两种不同的实验倾向,一种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通过实验来完成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化,实验的重点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另一种则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上,即实验就是通过做模拟操作,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让其模拟操作,重点在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上。

1.实验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技术,则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则在实验设计中要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熟练掌握上,而对证券投资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实验要求则相应降低。

2.考查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上,则实验结果的考查将会是证券投资分析的最终结果,即模拟投资的结果是底是亏、盈利或者亏损的数额是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则实验结果考察的目标则在于学生对各种分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拟投资的结果并不是考查学生实验效果或者学生实验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二)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的着重点不同

在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将证券投资实验目的放在提高学生证券投资技巧或者综合应用上,效果并不好。学生在进行证券投资实验以前,大多数同学对证券投资的实际操作知之甚少,对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所以,直接进人模拟投资分析过程,学生大多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甚至有同学连基本的交易信息都无法看懂,实验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达到。

对于初次接触到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很显然首先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综合应用的艺术问题,而应该是技术问题,即通过证券投资实验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在证券投资实验中,实验的目的主要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原理、对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训练,巩固和应用各种证券投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间题的能力。

(三)分析软件花样众多,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各种信息

能熟练运用各种证券分析软件和交易系统,对于对于学生能够进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过程至关重要,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该过程,因为在证券投资课程学习中一般不会对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过多的介绍,所以,如果没有该过程的准备阶段,将会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无所适从。

(四)重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忽视证券基本面分析实验

在目前的证券投资实验中,技术分析往往被学生所推崇,但实验过程往往也会有问题出现,即对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应用规则繁多,在现实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鉴别和运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实验工作被忽视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该部分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收集历史数据相对比较困难,需要相应的其他统计分析技术才能完成这部分的实验。但这样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实验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分析技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无事可做的局面。往往会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动盯盘,时间长了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第二,忽视该部分的实验,无助于学生应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技术。

另外因为证券投资分析涉及宏观到微观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实际上是对学生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和考察,这部分实验的缺失,将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投资者素质的逐步提高,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在被市场所广泛接受,而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投资者必须进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过基本分析方法来判断大势,寻找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个股。如果不对基本面进行分析,仅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投资,如同打牌时不看牌,风险可想而知。

三、提高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效果的心得和建议

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相呼应,及时进行证券投资实验。我认为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绍与掌握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在该阶段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首先由实验教师对投资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进行讲解,对分析软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标进行讲解,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分析软件的安装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进人系统、如何看大势、大势的信息组成部分、个股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主的操作软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模拟交易软件,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了解证券交易行情显示各项指标,对证券交易产生感性认识。

(二)改进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技术分析实验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一要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手段的原理,特别是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指标的计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种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会明白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应用规则进行实际验证。该验证过程对于学生掌握技术分析方法极其重要,因为技术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在证券投资课程中虽然有老师已经讲解过,但学生根本没办法在短暂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不同的规则,而且各种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验证。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必须设计好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实验内容和步骤,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让学生掌握原理的步骤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内容,在学生对应用规则进行验证的时候,每个技术分析方法需要验证哪些内容,怎么去验证,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术的实验作为一个重点

在实验中进行基本分析的思路应该是,在基本分析技术

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宏观经济、行业以及个股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当前的形势如何,未来的经济政策的走势会怎么样,哪些行业值得投资,值得投资的行业里那些个股又具有投资价值。方法上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具体手段上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分析技术等。

参考文献

[1]王嘉,何海涛.对当前证券投资实验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05.(5)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脸室研究与探索,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韩书俭.改革实脸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实脸的兴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

投资的基本原理篇9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其投资控制问题就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在建设项目增多与投资控制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非常重要。毕竟,投资控制能够很好的为基本建设项目服务,保障基本建设项目顺利的开展。

1.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建设流程合理调整。

相对而言,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属于更为宽泛的概念,而投资控制则更加被人们所熟知。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仍然不能脱离投资控制的参与和努力。基本项目的开启呼唤合理的投资控制,投资控制为基本建设项目传递出更为合理的投资信息。因此,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涉及固定资产、运作资金、科研技术及人才等等都将在投资控制的背景下实现优化配置,使之与项目建设形成内在的一致性,为高校基本建设构建乐观的前景作好努力的准备。投资控制利于实现优化配置,建设项目的整体结构及流程便会趋于合理完善。

2.有利于防范各种风险,有效营造管理环境。

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或明或暗的风险,比如资产风险、投资风险及合同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直接影响了物资管理的进程,而且会延误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使项目整体管理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投资控制则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流程来对物资管理做出合理的监督,及时瓦解各种因不深投资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最终,为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3.有利于提升整体竞争优势,保障建设项目的操作效率。

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中重视投资控制,能够使物资、资金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实现很好的平衡,从而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此,在庞大的建设项目中呈现出合理入微的控制效果,能够从细节上弥补宏观运行中的不足,使基本建设项目的开展更加稳固高效。一旦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实现合理化科学化,则高校的整体实力也会得到展示和巩固,利于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更加从容的参与同行业的竞争,并实现较好的效果。

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原则

投资控制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具备很广阔的适用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运用这个适用空间,使投资控制水平得以显著提升,使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朝向预期目标推进。当然,在投资控制过程中,若想实现预期的投资控制目标,还要遵循一些有效的原则。

1.适用适度原则。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教育规模、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严格遵循投资控制的适用适度原则。高校不能为了发展盲目的决定启动某些所谓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不必要的投资,否则,就是过分的透支自身的管理资源,一旦超过自身运用支撑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项目建设中的投资控制目标就不会实现,反而还会影响基本项目的整体落实效果。

2.合理合法原则。

很多时候,投资控制可能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在强化投资控制的同时,却心怀不成熟不理智的做法,从而导致很多违法违纪甚至犯罪行为的出现。因此,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控制过程中,要杜绝违法违纪犯罪行为,在依法管理的氛围中,确保投资控制预期目标的及时实现。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控制是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做出的必然选择。我们在认清投资控制的意义及投资控制原则的前提下,应当采取有效的策略,为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如期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思想上认清经济发展形势,为投资控制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旦启动基本建设项目,就需要在战略高度上对其给予应有的高度。因此,高校的领导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学习,以此来认清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与自身的具备项目进行及时的对照,比如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高校领导还要利用好业余时间与其他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从他们那里了解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及意见反馈,从而捕捉有用的信息,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当前经济形势下进行建设项目的利与弊,便于对开展有针对性的投资控制活动。其次,高校领导可以采取协商会议的方式,争取有益的意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实现投资控制的相关工作。如此,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才会步入正轨,从机构的职责、机构的工作原则理念、机构运行的规章制度等方面给予明确,投资控制工作就会呈现出预想的效果,使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社会价值逐步彰显出来,并在合理投资控制的护佑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高效化。

2.制定合理的控制流程方法,确保建设项目的稳定前行。

首先,投资控制的流程方法应当具备显著的合理性可行性,这就要求控制机构在解决控制流程、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严格分析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建设项目整体规划等因素,使之制定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可以说,投资控制是高校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实现目标的智力支持。智力支持到位,高校项目建设才能使投资控制展示出强大的可执行力。因此,投资控制的整个过程应当避免空洞,更加贴近经济发展现状,从而使高校在投资控制时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做出有益的变通。其次,要格外注重投资控制手段原则的贯彻落实。调整控制的合理性可行性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在基本建设项目中遭受更大的损失。如此,高校在项目建设中急功近利的行为便大大减少,而是把握住更多合理的行为依据,从而使自身的发展状况更加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宗旨。当然,投资控制也使得高校具备了实现均衡发展的行为依据,使发展过程中减少有所偏重极端发展的现象,实现各项管理发展目标。

3.认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投资控制。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不仅要看重内部的有效整合,还要兼顾项目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过分看重内部的完善,忽略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高校的发展必然与现实脱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氛围。因此,高校在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市场环境、运营资金来源渠道、兄弟院校等外部因素。全面考虑这些外部因素,才能更好的推进项目建设,才能更加准确的拿捏高校内部要求,实现合理的投资控制。最终,高校才能确保投资的有效性,使自身的资产衍生出更多的收益,在内部整合与外部良好环境的双重保障下,大力推进自身发展的步伐。

4.企业树立创新思维,践行低碳理念。

高校的创新意识是实现其长足发展的必备武器。因此,高校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在具备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树立创新思维,领导艺术要实现创新,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方式实现创新,各项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创新,从而使创新成为推动基本建设项目的重要举措。此外,创新意识必然要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践行低碳理念,注重能源的节约问题,注重生产环境问题,从而利于建设项目结构的有效调整,促进低碳经济的实现,体现投资控制的初衷。

四、结语

投资的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股权投资基金对赌

股权投资基金对项目单企业而言是“双刃剑”,一方面能迅速筹集增量资本以促进企业增长,另一方面要确保持续增长以应对新增资本的回报要求,如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实际控股股东就要付出“代价”弥补基金投资人的基本诉求,俗称“对赌”。对赌的基本假设是企业常态化或超常式增长,这种不能逆的乐观承诺与要求虽然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避开法律上是否支持“对赌”哪一方,从该业务本身的特点加以分析,或许更能理解对赌的设定真正意味着什么。

一、全面认识对赌含义

(一)不全是对投资人的真正保护

理论上对赌是为了保护基金投资利益,但这停留在技术层面。真正能够保护投资人利益的唯有企业市场价值的持续提升,比如经营规模扩大,效益上升,活跃客户增加,技术储备、人员等无形资产倍增,合同额新增,市场排名进步,运营生态优化,等等。对赌不一定能促成这些结果的必然形成,对赌也解决不了经营风险的化解。对赌只是对大股东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正面激励或负面约束,而负面结果是“不进则退”。这与房地产企业不涨价即亏损是同样道理,资金有无带息都有时间成本,维持原始估值或成本就意味着损失,而对赌一般不会在维持原始成本水平时就引发补偿。

(二)不期望真正触发对赌

一旦触发,意味着“出师不利”。股权投资基金本意是为获取高于社会资本成本更大的增值,不会因为有没有对赌条款而真正影响项目决策,或是有了对赌就万事大吉。对赌在股权投资考虑因素中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把控在前,愿赌服输,风险自担”,股权资本理应是风险资本居多,多一份对赌只是多了一份心理安慰,都不期望出现负面的对赌。但越是风险大的项目,苛刻的对赌也在情理之中,会起到一定效果,特别是有产业背景的股权基金,具备项目整合能力,对赌更具意义。

(三)风险警示大于利益安排

投资人寻求“安全垫”,对实际控制人有压力与动力,作为一项商业行为有必要,光靠信任而不辅之以制度已有诸多教训,这无关诚信、名誉、地位、实力、情怀。商业就是商业,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尽管如此,如同保险丝一样,不是期望其熔断而是期望其承载正常的运行。就利益而言,投资人并不过于在意原始股东的利益而是图后续“蛋糕”做大以后的共同利益。一旦对赌触发,涉及的还是很小的原始成本,也有可能是趋向贬值的原始股本,原始股东可能“肉痛”,投资人其实更“肉痛”,虽有一定警示作用,虽有利益补偿,仍与投资预期差得很远。

(四)正向激励优于负面兜底

正向激励是企业整体估值上升后,投资人在衡量既有投资增值幅度的情况下,让渡一部分股权给经营团队,让渡后的股权仍然比投资时的估值预期高许多,两全齐美。反之,企业估值下降,控股股东补足给投资人一定的股份(或其他形式)满足基金投资时的估值水平,但这只是内部平衡,既不表明投资人的资本随时间的消逝而价值增加,也不表明企业的整体价值有递增,负面约束即便能顺利履行,也改变不了公众或其他投资机构对企业价值下降的评判。

案例1:某项目2016年以5000万的净利润15倍估值7.5亿,若基金投资2.5亿,投后估值为10亿,基金占股25%。如果2017年实现净利润只有4000万,按投前同口径15倍估值为6亿,基金投后估值下降为8.5亿,25%股比即2.125亿,减值3750万。为维持原有估值水平,也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基金股比会要求对赌上升到2.5/8.5=29.41%或是补足现金3750万,股比过高可能面临实际控制人的变更问题。如果2017年净利润6000万,则同口径投前9亿,投后11.5亿,基金占25%为2.875亿,增值3750万。如果剔除2.5亿资金按6%的年成本,实际增值也只有2250万。如果企业净利润的增加完全是新增资金带来的利息支出减少,该企业的价值实际并未提升。如果2017年净利润8000万,投前估值为12亿,投后基金的估值为14.5亿的25%即3.625亿,增值1.125亿。基金就有可能以奖励的形式反补给团队一定数量的股比。基金在设定最低股比或是最低增值率后,超过部分以一元一次或分次转让给团队。假设以20%的年增值幅度为最低要求,那么此例2.5亿的20%为5000万增加值,已增值的1.125亿中的6250万就可以折算成相应的股比用于奖励,这种局面定是皆大欢喜。

(五)对赌的可转换与化解

在控股股东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对赌能否兑现也不是无解。每个阶段会有偏好不同的投资人,在控股股东主导或协调下,有时新的投资人接盘老投资人的部分或全部份额,控股股东以新的对赌去置换老的对赌约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人或是财务投资人有持有时间的局限,但一些新的基金在不断涌现,眼光与策略各不相同,同时,一些外部环境的改变很可能吸引新的投资人,对赌的阶段性矛盾就可以通过新的市场运作得以化解。只是此等市场还很不活跃,成交的难度依然比较大。

二、对赌形式

(一)现金支付

前述案例1已经涉及此种方式,在不断融资成长中的企业,一般大股东的现金流比较紧张,现金支付不易达成,毕竟估值的高低还是虚化的,而现金却是真正可以摊薄原始的投资成本。若企业自身回购,相当于是减资行为,处在成长期的企业股东们也不会这么做,企业自身回购单一股东股份的问题相当于股份注销,国内有限责任公司还缺少法律上的支持。因此,可能妥协为控股大股东先认这笔账为欠债,今后妥善处理,如:估值好转以后再豁免,上市以后做股权抵押,转让部分老股等。

(二)股权支付

这是通常采用的办法,不涉及现金,只是控股股东与投资人间的股权重配,不涉及其他股东的权益变化,相对容易达成。控股股东的底线一般是实际控制人或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改变。而投资人的底线是原始成本。在没有上市前,股份的价值很难显现,真要上市,还有20%-25%的摊薄,若首次上市市盈率受控在22倍左右,加上时间因素,投资人的增值空间也会有限。若是正向激励,如上已述,则更易操作。

(三)混合支付

前述两种的混合办法,如:企业业绩不达标,首先考虑的应当是投资成本的弥补,例如单利10%/年左右,再安排弥补股比至原始投资估值为限,以维持投资人的资本不贬值,也不至于让控股股东无补救办法或失去实际控制权。若是公司今后业绩好转或达到目标以上,先前的补偿政策应当可以回转,以示公平。

(四)回购

有实力的控股股东以回购方式收回原释放的股权。回购对投资方并不一定有利,政策设计比较微妙。

案例2:通常设定几年内企业不主动上市即以年单利12%左右回购。假定某企业投后估值7.7亿,其中新引入投资1亿,占股13%,如果该企业三年累计实现净利润21000万(6000+7000+8000),该投资人相当于可享有2730万利润或权益,而退出的利息为3600万,控股股东只多付出870万,相当于用了三年1亿元,只付出年2.9%的资金成本,远比市场利率低。看上去投资人并不吃亏,控股股东也没有好处。但此时企业估值突破10亿很正常,老股东先分红,再将回购的老股出让,即13%,此时控股股东可以取得分红2730万,按10亿估值出让13%,转让价13000万,相较于付出13600万,多赚2130万。由此可以发现,只要企业价值增长超过一定的幅度,出让给第三方比由控股股东按约定的利率收购可能更有利。利益面前各算各的账,有时要算算自己的账,也要算算别人的账,或许更能达成共识。回购的公式如下:

应付回购的本息总额=已经支付的累计分红+已经赔付的其他补偿款+未支付的差额款。

(五)股转债

股权投资被动成为债权投资,格局发生变化,要求的可能不是对赌,而是担保或抵押,风险也并不因此改变而降低,成功身退仍是上策。

除对赌以外,还有“反摊薄”,针对后续融资有可能比上一轮低的情况,一般也要求大股东承担摊薄部分的股比对应的价值,原理一样。公式如下:

差额股权=本次增资款/后续融资前估值-本次增资款/本次增资后估值。

三、对赌困境与出路

(一)项目普遍缺乏保障能力

一些项目找的是资源或生态,但多数因为钱少,初始保障较弱。从现实出发,投资不能将对赌视为常态化的可靠保障。基金主要还是从自身的能力与项目的不同布局、阶段出发去保障基金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主要靠对赌。从政策层面,国家鼓励“双创”,应视一个基金为一个产品,基金内不同项目的盈亏可以内抵,以平衡投资税负。

(二)股权价值有价无市难认定

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平台有限,同类可比市场少。可参照的价值以同业并购较为可靠,初始估值不能以上市为参考主流,内公开市场目前的市盈率仍是高居,至少仍有上市资质的“壳费”存在,更不要说大行情时期的虚高,如果一开始把预期和估值推上顶峰,也给退出挖了大坑。将上市作为唯一退出渠道,理想化的方向现实往往不理想。上万家的新三板企业估值接近成熟资本市场,理论上是机构投资的“香饽饽”,事实上“一潭死水”。

(三)局限于某一阶段

对赌一般为三年,有些以年为单位进行过程对赌,有些以三年一个周期且唯一周期对赌。常规上是三年以后可能有机会上市。若能上市,对赌均不复存在。以三年作为一个整体阶段进行对赌,有利于企业丰欠平衡,年年业绩攀升的对赌,将企业完全视为成熟上升阶段,而许多项目,特别是风险项目处在早期探索阶段,这种阶段介入投资,收益可能最大,对赌却不成熟,一年一年则更不成熟。若以结果为导向,三年是比较合适的对赌期,效果或其他指标的增长情况可以更为客观地呈现,过于急功近利,效果适得其反。

(四)不同阶段投资人诉求不同

企业有a、B、C等不同轮次的融资,由于企业状态不同,不同轮次的投资人会提不同要求,理论上后来者的要求不能优于先来者,反之,则原始股东或控股股东必然要协调处理好前后的条件基本一致问题。特别当估值反而下降时,不引进新的投资人,企业价值可能更加下降,前一轮的投资人不得不审时度势,以暂时的牺牲可能赢得后续发展的空间,不然就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