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3:09

绿色建筑策略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策略

引言

目前,建筑高能耗的现状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因此切实地推进建筑生态节能面临着大众观念、经济成本、技术保证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影响我国建筑节能推进的深层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对于建筑领域各个方面,尚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制度;2)公众节能意识不足且能源价格目前偏低,节能项目由于技术的投入,初次投资成本增加,对业主和消费者缺少足够吸引力;3)施工监管不力及施工验收手段差.使节能项目的质量难以保证,对此,我们也缺乏有力的惩罚机制;4)节能技术的基础研究不够,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很难明确得知一项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效果、节能效果。很多项目选技术时都遇到这个问题。

1发展策略

在制定政策方面国外的很多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例如,为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量,德国政府和社会采取的措施多种多样,如:国家银行系统为绿色建筑提供低息货款,资助节能技术的应用;建立针对明确目标群组(如业主,建筑师,开发商)的宣传信息和咨询系统;通过宣传咨询使大众接受采用新型的节能技术;此外,还有把旧房改造目标定为舒适、节能、环保,利用税收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等等。

参照欧美国家成功的生态节能政策体系和技术措施,对具体节能技术体系我们也应规范地进行引导、控制与要求,如:颁布节能法规,规定建筑最低标准的保温值。节约夏季制冷能耗,控制建筑外墙的热穿透系数的最高允许值等等。具体要加强的工作有:计算机模拟技术和建筑物使用能耗计算方法的深入研究,这是生态节能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的前提条件。另外,加强太阳能技术,太阳能取暖,太阳能发电等技术的研究。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在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全面系统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努力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并开辟各种渠道,结合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项目,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达国家有很多先进的产品,根据项目的需求,整合国际、国内技术产品资源形成适当的技术体系是开发中的关键。技术系统立足于国产产品,关键设备材料采用在国内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国外产品。新技术的采用,不求最新、最贵,重在系统化的配合与互动。新技术的采用能够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创造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2技术实施体系

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主要从整体环境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开展。在整体环境规划中,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水土、风向、日照与气候的关系。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谈了。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则分为九个方面:1)护结构系统;2)太阳辐射的控制与改善;3)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5)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6)优秀的建筑能源系统;7)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8)智能楼宇自控系统;9)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以下对这九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2.1护结构系统的节能设计包括以下方面:

1)高效保温隔热的外墙体系;

2)热桥阻断构造技术;

3)高效保温隔热屋面技术与构造设计;

4)高效门窗、幕墙系统及高性能玻璃的选用与构造技术。

2.2高性能遮阳技术系统

太阳辐射对建筑有相当的影响,日照使室内获得充足的光线,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可减少照明系统的能耗,而且在冬季。太阳的辐射可使建筑得到一定的热量,从而降低建筑的热负荷,但夏季太阳的辐射得热构成了空调负荷相当的部分。因此对太阳辐射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灵活控制与改善,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辐射的目的。

2.3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图1)

当前,随着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粉尘污染增加和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大大增加;生态通风技术与“房屋呼吸”概念出现。但建筑通风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建筑的体量面积增加。密闭性加强,传统的自然通风减少;新型建筑及装修材料释放有害气体;大量使用空调和热水,室内干湿度不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在无法实现自然通风采光的房间,构造处理欠佳的墙面,容易出现凝结水和发霉。设计应通过保证足够的开启扇面积,在房间内及中庭顶部(若有条件,可依建筑形式而设)开设一定的开窗面积,既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形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双层皮幕墙技术科学合理地保证了室内通风量,且能过滤空气,低噪声动力通风系统有助于排出卫生间的潮湿污浊空气(图2)。

2.4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利用

2.4.1太阳能

对太阳能的利用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太阳能集热板集热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板集热技术较为成熟,设备材料价格也不昂贵,有一定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太阳能最好的利用方式,虽然受技术及材料成本的限制,目前应用还不广泛,但不久的将来必将广泛应用。

2.4.2浅层土壤热能

在地下30~100m的范围内,土壤、岩石及地下水的温度全年基本恒定在15℃左右,形成一个较好的提取及释放热能的场所。地源热泵就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工作。地源热泵可分为利用地下水的开式系统和不抽取地下水的地源耦合热泵,后者有不影响地下地质结构,地下水水位,不污染地下水,使用寿命不受地下水位影响的特点,是目前最好的地源热泵形式(图3)。

能量活性建筑基础的技术原理就是在建筑基础施工过程中将工程塑料管埋八地下,形成闭式循环系统,以水为载体。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土壤中;冬季从土壤中提取能量。该项技术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欧洲,初期多用于居住建筑,今天更多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商业和工业建筑。其突出优点是不需要专门钻井而可以获取地热(地冷)资源,投资相对较少,经济效益明显。根据建筑基础土质情况和建筑基础工程的要求,可采用与基础形势相配合的技术,如能量活性基础桩、基础墙与基础板。经过20余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已基本成熟。

2.4.3地表水体热能

在中国南部及大部分中部地区,有一定规模及深度的地表水体全年温度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形成了一个较好的提取及释放热能的场所。因此,可采取水源热泵机组对其利用,其基本工作原理与地源热泵相同。

2.4.能

在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在建筑屋顶采用成熟、噪声较低的风力发电设备。在一定高度的空中风速较大,利用这一特点,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结合建筑造型,在角部设置风力发电设备.对整个建筑的用电进行一定的补充。

2.4.5生物能

在广大农村没有燃汽供给的区域,设置沼气发生、供给及燃烧设备,可提供清洁充足的能源,同时减少了对木材的消耗及大气的污染。

2.5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

2.5.1辐射制冷供暖系统加置换式通风系统

辐射制冷采暖系统(图4)加置换式新风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空调方式,它在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热湿环境及低哚音声环境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其特点如下:1)室内无吹冷风感,主要通过辐射换热这一舒适感最高的方式换热i2)系统运行节能3)无凝水潮湿部分,消除了霉菌问题;4)置换式新风系统提供最健康的新风供给方式:新风处理后直接送入室内,污浊空气进行余热、余冷回收后再直接排出室外,充分利用能源。因为无循环风,不存在交叉污染。5)室内无任何运转设备,不产生噪音;6)室内无任何空调设备,美观且节省空间。

2.5.2变风量(VaV)系统

变风量系统是由变频中央空调系统配以变风量(VaV)末端设备组成,是一种高舒适度、低能耗的空调系统。变风量系统比常规这种系统具有相当多的优点:系统中的能耗设备均可进行变频调节能量输出,即使在较低负荷的工况下,也能通过变频调节而工作在较高的效率下,节约大量能源;系统中各个房间可独立起停及调节温度,并且互不影响,给使用者创造了极高的舒适度;不会出现“一开全开”。即使无人使用的房间也进行空调的浪费能源的现象出现。

2.5.3变频技术

变频技术是在建筑物空调负荷需求发生变化时(如室内人员、室外温度、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通过对冷水机组、水泵、风机等设备进行变频调节来降低能量输出以适应负荷需求。其整体节能效果可达到30%~40%。

2.6.1冷热电联产

热电冷联产是采用燃煤或燃气产生一次蒸汽利用汽轮机发电。来提供电力,同时充分回收其排放的低品位废热即中高温二次蒸汽及高温烟气来提供生活用热、冬季供暖以及为单效或双效溴化锂制冷机提供动力夏季供冷。从而实现冷、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的效率较高,大型火力发电厂实际运行效率只有36%左右。而冷热电联产项目的实际运行效率可达60%~80%左右。

2.6.2蓄能系统

2.6.2.1冰蓄冷系统

冰蓄冷从系统构成上来说只是在常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套蓄冷装置,其它各部分在结构上与常规空调并无不同,它在使用范围方面也与常规空调基本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央空调在大中城市的普及率日渐增高。据统计,空调高峰时用电量达到城市用电负荷的25%~30%,大大增加了电网的峰谷用电差。冰蓄冷中央空调之所以得到各国政府和工程技术界的重视,正因为它对电网有卓越的削峰填谷功能,是电力需求侧最有效的电能蓄存方法,全国如果有300家3万平方米商场采用冰蓄冷空调,则相当于建设了一座30万千瓦的调峰电厂。虽然单纯从单个系统角度分析,冰蓄冷系统的能耗较常规系统要大一些,但从国家的角度讲,对电力使用削峰填谷,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基础建设投资,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是节能的,同时因峰谷电价的差异,冰蓄冷系统亦可为业主节约30%~50%的运行费用。

2.6.2.2pCm_相位变化蓄热材料技术

利用例如石蜡等特种物质物态相位变化吸收或放出较大热量的特点,增加室内热惰性,使室温受室外气温变化产生的波动较小,控制室内温度,提高居住舒适度。这种蓄热材料还可用作制造半透明产品(图5),比起采光,照明,避免眩光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温度;也可用于地板采暖,达到温和、均匀、持久的供暖效果,提高住宅舒适度(图6)。该项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和试用阶段,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在某些特殊的工程中有很成功独特的功效。

2.7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典型的如:中水处理及回用系统。系统将生活废水、冷却水、已达标排放的生产污水等水源.经物化或生化处理,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然后再回用于厕所;中洗、灌溉草坪、洗车、工业循环水及扫除用水等。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替换出等量的自来水,又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是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善举。

2.8智能楼宇白控系统

智能楼宇自控系统是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广播、通讯等设备以集中监视与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一般的是集散型系统,即分散控制与集中监视、管理的计算机局域网。目的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最佳工作与生活环境、设备高效运行、整体节能效果最佳、安全的场所

2.9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

2.9.1消除楼板噪声,浮筑楼板技术

为解决楼板撞击传声产生的噪音,德国住宅地面普遍采用“浮筑楼板”构造(Schwimmendeestrich)。即在结构楼板上铺设一层绝缘隔声材料,上面再浇筑6~8cm的混凝土砂浆层,这层楼板在某些特殊的工程中有好像浮在绝缘层上,与楼板及四周墙体分离,从而达到极好的隔音效果。同时,在此之上还可铺设木地板、石材等各种面材,其楼板隔音效果也非常理想。另外也可采用一种废弃橡胶轮胎为原料制成的隔声减振材料,达到简易的楼板隔声效果(图7)。

国内不少住宅已经开始采用地板采暖技术,在热水管的下方铺设聚苯保温材料,之上浇铸水泥砂浆层。实际上已形成很好的隔音层.但大都没有考虑隔声要求.侧面与墙体之间不设绝缘层,其刚性连接致使隔声效果大打折扣。这些构造细部实际上不会增加太多投资,只需建筑师在设计中认真考虑,施工中按图执行就能达到。而这些构造细部所带来的价值对于住宅使用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绿色建筑策略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发展策略

当今我国的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建筑技术的环保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建筑技术逐渐成为当今建筑技术的主流。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不论是对资源的节约还是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都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它能够使建筑充分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所以,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必须得到建筑行业的充分认识,充分了解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针对当前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是我国的建筑技术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一、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

1.绿色建筑技术实施体系不完善

绿色建筑是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不是单纯简单的“绿色”而已。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实际建筑过程中的实施经验相对不够,绿色建筑需要的配置体系和评价机制等也不够完善。再加上现在的绿色建筑在节能方面过分的强调,没有考虑到其本身经济适用的性能,这样会严重阻碍绿色建筑实现其本身绿色效应的作用,这些都是绿色建筑技术实施体系不完善的表现。我国的建筑行业消耗的资源在全国资源消耗总量中占很大比例,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是当今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较晚,对其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再加上教育方面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欠缺,这就导致了难以掌握系统的建筑设计知识。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还是靠借鉴国外的例子,不能够亲自实践,因此缺乏实践经验。我国的建筑师虽然在设计方面的经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上还有一定的欠缺。绿色建筑技术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技术,它的跨度很大,主要内容包括法律、环境、市场运营、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这就导致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建筑师比较少。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施工人员对绿色节能环保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不能很好的针对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现在,我国的各个建筑工种分配很明确,这使得绿色建筑的协调性较低,绿色节能设备往往都是在建筑后期才能够安装,不能真正的实现整体化的绿色建筑。

3.经济产业链不完善

虽然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在理论和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但是由于经济产业链的不完善,造成了绿色建筑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分布不均,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差距很大,尤其在民用建筑领域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降低绿色建筑的建筑材料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我国建筑走向绿色发展道路的基础。绿色建筑的兴起的同时,也带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产业的产生,但是经济产业链的不完善不能很好的与当今市场经济相适应,阻碍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规模。

二、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策略

1.转变绿色建筑技术的理念

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号召,把科学发展观渗入到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中,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低碳、环保,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施工建筑。牢牢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充分发展绿色建筑的优势,建造一个环保的社会。在建设过程中,要较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监管,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技术支持,构造绿色建筑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政府要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利用方面的扶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立法,使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有法可依。在资金方面,要给予使用绿色建筑技术企业支持,建立绿色建筑的发展机制。从多方面支持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是绿色建筑在研发、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的到提升,弥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慢的问题。不断完善关于绿色建筑建造的标准,规范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加大科研创新,提高我国的绿色建筑在创新领域的国际地位,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借鉴,并且尽快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努力使我国的绿色建筑及其相关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2.调整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路线

绿色建筑技术是一种融合多个方面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绿色建筑具有单独的功能配置,它是组成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单体;绿色建筑在技术方面具有自己单独的系统;绿色建设技术系统是从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层面进行构建的。绿色建筑技术要充分考虑其作为城市单体与城市整体的关系,还要考虑到其自己系统中的不同技术的融合,以及建造不同时间端上的协调。要把各种技术综合优化,才可以最大化的发挥绿色建筑技术的效果,如若只是单单的发展体统的某个部分,非但不能提高整个体统的效率反而还会使适得其反,降低整个系统的效率。要对系统整体分清主次,技术优化注意成本,协调好技术优化和成本的关系,真正发挥绿色建筑技术优势。

3.拓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

国外在绿色技术的发展方面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我国要充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加以改进,使之能够适合我国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改进后的技术要求能够适应建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之充分融合。在某些特定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要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进行融合,使之适合当地条件。

三、结语

绿色建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技术具有环保、高效等特点,其重要性必须得到建筑设计行业的充分认识,要加大对其的发展创新,使之适合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提高人们居住水平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姜荣.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4(2):129-130.

[2]王俊勇.关于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探讨[J].硅谷,2014(8):11+8.

[3]金水荣.关于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4):174-175.

[4]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建筑技术,2010(7):641-644.

[5]周赛军.探讨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112.

[6]甘玉凤,陈铭心.谈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技术应用[J].山西建筑,2013(24):202-204+228.

绿色建筑策略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应用

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容量逐渐饱和,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建设的主流。在高层建筑的建设中,建材的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给生态结构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当前城市建筑用地非常紧缺的情况下,高层建筑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然而,高层建筑存在占用能源较多等诸多弊端。因此,在高层建筑中使用绿色设计策略,已成为高层建筑的主流。

1高层建筑的发展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不断增加。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城市都在快速的发展高层建筑。一些小城市也兴起了建设高层建筑的热潮。高层建筑闲置率较高的话,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如果对高层建筑不进行合理的设计,其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相当严重的。虽然现在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已经建立起了相关的标准。然而,在高层建筑中,如何确保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能源的浪费最低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层建筑中如果引入绿色技术,进行绿色设计,会使得能源浪费现象得到很大的改观。绿色设计应该贯穿于高层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对于高层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总结为能源有效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2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的构成特点

依据《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可以作如下的概括:绿色设计强调对全过程的控制。传统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建筑要求,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要满足建筑对绿色的要求。绿色设计需要规划、设备、建筑环保等多个环节的人员参与,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各个部门要保证协调与合作。

根据《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设计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场地和室外环境的设计,它主要强调在利用场地的同时要保护周围的环境;其次,是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协调,它主要强调在节约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室内环境的舒适度;第三,是建筑料的选用;第四,是机电排水设施的配备。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要依据以上《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进行施工,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的能源消耗最低,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应用的必要性探讨

城市化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建设的主流。为了在建筑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高层建筑的设计应该秉持低碳环保的理念,加快绿色设计,使得在建筑物的使用期内,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绿色设计的应用,使得高层建筑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在实际的使用中也可以非常有效的实现低碳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对比以往的经验,绿色的高层建筑从施工到运营,各个方面与普通建筑相比,均实现了节能降耗。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绿色设计,可以真正的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4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分析

4.1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主要特点

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是将生态策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采取相应的技术,使得建筑的形态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高层建筑的绿色特设计应该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和环境与建筑地的环境相协调。除此之外,建筑物的外形上要灵活,不能死板。最后,建筑的设计应该依据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而进行,这个挑战就是各种资源日益趋紧。

4.2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策略分析

4.2.1高层建筑的位置选择和朝向设计

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如果建筑的容积率过高,就很难满足人们对光照的需求。因为阳光不仅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益处,而且对于建筑物的节能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选址以及朝向设计时,要选择在日照充足的地方,朝向应该使得每户都能接收到太阳的辐射热量。朝向不同、季节不同,都会使得建筑物接受阳光的程度不同。特别是在冬至前后,房间接收到的阳光辐射面与夏天相比,要大的多,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要按照太阳的高度角进行设计,以保证保证在冬季的时候,南向的窗户可以接收到面积较大的阳光照射,这样可以增加室内的温度,减少照明的使用。与此同时,在满足采光的条件下,要使得北向的窗户小一些,从而获得更多的阳光光线,冬季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保持室内温暖舒适的环境。

合理利用太阳光是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策略。太阳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又能产生热能。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加强对太阳光的利用,这符合《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中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的协调原则。

4.2.2建筑顶部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顶部是形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因素,它的顶部设计对高层建筑的整体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成为城市中与其它建筑区别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进行顶部设计时要特别的突出绿色设计的理念。高层建筑的顶部可以增加一些功能用房,使用比较隐蔽的手法,修建女儿墙,来增加视觉效果,使顶部体和主体立面形成的退台不容易发现。顶部可以设置一些会所、休闲咖啡厅等场所,这样不但实现了遮阳、降温和节约资源的要求,而且高层建筑通过对顶部精心设计,可以让人感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

4.2.3高层建筑物的空间组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建筑建筑设计中绿色理念的植入。因此,在空间组织上,要充分的考虑到节能降耗的要求。可以采用透光性较好的玻璃,使得室内温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冬季可以保持室内的温度。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高层建筑要与周围形成合理的布局,形成美观大方的效果。地上的空间布局要与周围环境协调,而地下,则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修建停车场等,可以大大缓解地上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这样的设计符合《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中的建筑设计和室外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4.2.4技术设计要求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要充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例如太阳能电池板、中水循环利用等。在高层建筑安装上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在晴朗的天气里,实现太阳能照明,减少了对电能的利用,节省了能源。中水回收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循环的利用,居民生活用水可以通过技术处理,进行园林的绿化。除此之外,可以使用的新型材料还有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无机环保装修材料等。这些新技术符合绿色设计的理念,能够降低能耗,对人们的健康也有裨益。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绿色设计的要求越来高。建筑绿色设计不仅能够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而且还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建筑绿色设计必将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许海龙.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策略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24).

绿色建筑策略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趋势;策略

1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与意义

伴随着经济水平快速上升、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呼声越来越高,绿色建筑是人类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存在的危机作出的积极反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绿色设计”依然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之一。推广绿色建筑的意义并不在于绿色建筑自身,而在于在建筑中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做到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也从而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降低各种能源消耗

随着人口的增长,有限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等)需求急剧增大;加之,种过度的采伐,导致可使用的资源越来越少,生态平衡被破坏。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都将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因此建筑能耗也必将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之一。因为:森林的砍伐、采石场的建立、大部分砂石和混凝料的开采等等,主要都是为了满足建筑需要而引发的后果。此外,据相关资料统计:全部水消费的42%,是为了满足建筑内居住的人的卫生和饮水需要a全部破坏臭氧层气体(氯氟烃等)的一半和全部塑料消费的40%,被用于建筑工业。而这些比重在不断增加,只有通过建筑工程中的节能,通过推广绿色建筑设计,才能实现我国各种能源消耗量的减少。

2、引领低碳生活

目前,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所差距,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比较稳定,发展排放主要是消费领域排放的,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历程。而我国,当前的发展排放建筑行业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严重导致大自然的能源循环体系破坏,夏天变得更热,而某些地方冬天变得更冷;特别是近几年来,降雨模式也将转变,干旱和洪水时常威胁着人们;大规模的污染在灭绝着某些生物种类(最近的各种深海类物种频繁搁浅,白鲸频繁死亡等)的同时也在危及我们自身。所以,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将引领我国低碳经济。

2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

建筑行业则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视“绿色建筑设计”,并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的全部过程,更加会围绕“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策略研究:

1、国家的宏观把握是根本

对绿色建筑来说,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守绿色节能制度、环境政策等法规,其规范从客观上总体性的制约着建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标准。而“按规范设计”是我国建筑师经常秉承的法则,也是我国建筑管理审核的重要依据,更是我国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是国家的基本发展纲要和战略规划,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很可能就给建筑师、设计单位增加了一副负担;导致许多业主,在建筑初期投入的增加,对绿色建筑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持反对态度。必然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从宏观角度去把握,给予支持和引导;保证了建筑的质量水平,保障绿色建筑的设计形成了一种衡量标准。

2、规范行业标准是重心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使得整个行业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不规范的恶意竞争、小作坊的企业大量存在。如果规范企业的设计水平、施工能力以及后期维护,是很难实现绿色建筑设计。因此,要加强建筑行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制定行业运行规定管理的条例和规范,使得建筑行业发展有法可依。大力整顿资质不佳的企业,必要时取消其公司资格,实行优胜劣汰,实现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3、行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绿色建筑属于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更需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除了需要建筑人才的高水准专业知识的“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到在技术上、思想上、品质上的绿色设计,特别是在后面施工人员不一定会具备知识的情况下,设计师要从全方位去掌握建筑。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观意识、职业精神、符合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复合型人才。“绿色建筑设计”是全面的系统设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筑师全面把握和平衡。只有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建筑人才,才能保障实现绿色建筑发展壮大。

在这样的前提下,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才能得以发展和前行,才能通过对建筑的转变来维护并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

3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力提倡建筑节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人。到目前为止,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4年以前):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引入中国,以学术研究为主。在此阶段,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为推进建筑节能提供了法律依据。

2)第二阶段(2004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推动和技术科研机构的研究为主。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国家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这是为发展绿色建筑而制订的法律法规;住建部也先后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文件,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对建筑的建设和运行提出要求。

3)第三阶段(2008年以后):绿色建筑的推动力量拓展到了部分开发商和业主。2008年4月,住建部组织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制度,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已评出114个获得星级标识的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1)“绿色建筑设计”升入人心。建筑行业会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的全部过程,建筑中的每一个环节将围绕“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研究、实践。

(2)发展新型“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是指建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和物质的投入以及废物、污染物的排放,在制造的过程中,回收副产物,重新利用,降低环境的污染。这将为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及推广加大速度,也将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

(3)实施行业的“绿色过程”。即强调“绿色施工”,实施“绿色竣工验收”,制定“绿色技术标准”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环保、节能。才能整体达到节能节地、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绿色建筑”。

结束语:绿色建筑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也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它是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英娟,谈中国绿色建筑[J].山西建筑,2010年第2期

[2]张建.浅谈绿色建筑的“绿”[J].科教创新,2009年第07期

[3]秦佑国,发展绿色建筑要考虑中国国情[J].建筑2010年第14期

[4]彭娟.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步深思[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第05期

绿色建筑策略篇5

(2.杭州普立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建筑设计经验,主要从基地、采光通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资源的利用等几个方面作出相关论述。并提出在生态设计相应的策略。以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生态设计;策略;可持续性

绿色建材业的大量出现,新型无危害材料的应运而生,绿色建筑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同时绿色施工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各个施工单位也采取了积极地措施和行动,在施工的过程中控制大量的废气,扬尘,噪声等建筑垃圾的产生,并且很合理的选用各种绿色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也开始节约和降低能耗。

城市及河流被污染、土地沙漠化、废弃物排放已经成了环境恶化的大问题,这些情况在很多地方触目惊心。即使发达国家德国也不例外,德国电厂旁边的水污染,经过30年的时间才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既然发达国家要恢复一个地区原来的生态面貌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更何况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改善环境。建筑作为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活动,更被时代赋予了强烈的使命。把绿色生命的概念赋予建筑中是为了让建筑有健康和再生的机理,使建筑与生态系统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并可持续的生活工作环境。

只有健康的才能再生,绿色建筑是很具体的东西,基本上包括四个特征,第一节约资源,第二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三材料循环再利用和再生,第四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这是四个基本的原则。我们国家公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把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是绿色建筑评估规定的定义,显然“四节一环保”是构建绿色建筑的核心技

术,是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根本发展方向。

作为设计师,我们所要做的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合理优化的设计,实现建筑的绿色化。通过阅读一些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实例及相关理论,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实践现总结出一些在节能设计和绿色设计中常用到的策略,以供参考。当环境问题危及国计民生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反省自己在改造生存环境的同时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现在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号召大家保护环境。

1基地策略

基地环境的整体组织与利用是一个项目的首要考虑,因其决定着建筑小环境的质量及其大环境的关系协调。

例如:霍普金斯设计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其设计重点是13,000平方米的线性人工湖,使其成为有机的缓冲体,将新建筑与郊区住宅连接起来,对于整个城市则成为一新的“绿肺”。在这一水体的设计上,人工化被尽量避免,而试图营造一种人工的自然平衡:通过建筑边缘的水渠对雨水进行自然的回收利用。通过培养水生动植物去带动水体的生态循环,从而减少人工保养费用等。另外,通过沿湖廊道的设置,自然的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衔接起来,互相渗透。在营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另一方面就是如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织,有效的利用这一环境资源,这是最基本的生态设计手段,也是最有效简单易行的。在考虑优化朝向与视野的基础上,主要的教学建筑朝向西南主导风方向,以获得最大的对风源与日照的利用;同时,通过中庭的设置,在建筑内形成“风道”。夏季时,主导风经过湖面得到自然的冷却;在冬季时,靠近住宅区的树林则成为有效的风屏障。

2采光通风策略

采光是影响人工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将其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两种方式。采光的低能耗策略就是在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即尽量减少人工照明,而充分利用自然光。

对于自然风的利用是体现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的另一重要方面。有效的自然通风可以创造一种清新自然的人工环境,同时减小依靠机械通风的能耗。

例如:诺曼.福斯特在改建德国议会大厦的设计中,议会大厦的圆形穹顶对大厦的采光照明和通风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是一个称之为“光线雕刻家”的倒锥体光反射装置,锥体上的反射板可以将水平光线反射成柔和的漫射光,照亮整个议会大厅。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白天绝大部分时间都不需要人工照明。此外,一个360度转动的舌形遮阳板装置可根据一天内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旋转,以遮挡过强的阳光照射和刺眼的光线。夜幕降临时,这一过程会颠倒过来。锥体上的反射板将大厅内的灯光反射进玻璃穹顶,穹顶变成了美丽的灯塔,也达到了减少人工照明的目的。

议会大厦的自然通风策略很有新意,夏季的新鲜热空气通过建筑前的花园草坪和树林得以过滤,降温后通过门窗开口进入侧厅,经庭院进一步降温后进入议会大庭,再经由砖拱和新建玻璃拱的两重穹顶产生的有效正负压差将暖空气由上部玻璃穹顶的开口排出。玻璃穹顶倒锥体光反射装置内安装的通风管和热转换器也起到吸收排除室内热空气的作用。

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

以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使用能耗中的所占比例或基于现状建筑Co2排放平均水平上的减排贡献率来定义太阳能建筑,是符合当今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现状。太阳能热水器的研究和生产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太阳能光发电,太阳能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空调,太阳能通风降温以及可控自然采光等高新技术也逐渐走进了建筑设计中,还有风能发电,生物物质的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能源紧张的现状,并为将来的多种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例如:现在住宅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使建筑的运行成本有所降低;太阳能光发电板在一些节能建筑上的使用,农村大沼气池的建设,都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使用中的利用。

4水资源的利用策略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

5其他策略

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建筑外墙外保温的处理,玻璃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可以减少建筑护结构的能量交换,这样在建筑运行中节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人工覆土可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建筑节能设计常用方法包括:外墙保温,屋顶保温和节能玻璃等。建筑施工图设计要求进行节能设计,通过以上手段,计算耗煤量来判断是否达到节能标准。在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制约下,该措施是最适宜的也是最有效的节能技术。

应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技术不断完善,建筑师也可大胆的尝试各种方法,即基于对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的考虑,如何将城市景观环境建筑与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与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可持续性或生态在这里并不只是时髦的词语和概念,它们在建筑上的实现是建立在强有力的技术研究与资金支持上的;是严谨科学与建筑师创造力相结合的产物;走向真正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建筑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参阅《建筑创作》,08/2007;

绿色建筑策略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我们的地球长期遭到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地球温度由于温室效应不断上升,成为人类生存的重大威胁,所以需要世界各国积极采取措施,寻求有效手段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当前正在倡导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低碳经济模式,这种绿环环保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环境保护问题,其采取的环保措施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执行力上要比发展中国家都有较高的水平。正是有了这些全面的措施,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更环保和可持续,西方国家在新能源开发,低碳经济推广方面都有先进的经验。我国近年来对于绿色环保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的建筑企业也为数不少,这也是由于世界范围内环保意识提高促使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原因造成的。这是一个良好的局面的开始,但是我国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国内需求对绿色低碳经济的推动作为内因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

1.暂未形成完善的绿色建筑经济市场体系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起步较晚,很多消费者还无法形成对绿色建筑的全面认识,即便国家近年来一直鼓励和支持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G色建筑经济市场体系,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相对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建筑经济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追求整体上的数量与规模,而对于发展质量却相对忽视,加上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弊端,致使绿色建筑在建筑经济体系当中只占有很少的份额;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建筑市场体制存在不足,在建筑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很少会将环境成本计算入总费用成本中去,在施工过程中也很少会主动采取价格相对较高的绿色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

2.缺少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和激励政策

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中,企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不仅是绿色建筑的直接设计者、施工者和维修者,还是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技术的直接研发者。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较早,所以建筑规范和施工标准相对完善,对于绿色建筑的市场认可程度也比较高。而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其中绿色技术的创新能力不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的建筑市场上目前缺少集可行性、先进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绿色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

3.缺少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评价机制

目前,建筑市场上关于绿色建筑的呼声越来越高,关于绿色建筑经济的研究力度和范围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对于绿色建筑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评价常常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评价机制,主要是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制度性规范,但是在实践中会存在很多弊端,这是因为制度中的相关评价标准都是固定的,但其中很多内容已经相对过时,无法对绿色建筑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进行评估。而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绿色建筑经济的评价机制时,普遍都采用全寿命周期的方法来评价,即对绿色建筑在前期需投资的费用与后期的低运营、低维护成本等方面的比较,来阐释绿色建筑潜藏的巨大优势,这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无疑能够形成有效的促进。

4.相关法律与配套政策不完善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会涉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要想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就必须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细化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计划与扶持政策,并加大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让企业主体和普通居民都能对绿色建筑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增强对绿色建筑的认可程度。但是,由于我国在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上的滞后性,以及在市场宣传力度上的相对弱化,我国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还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与约束机制,相关政策支持措施无法及时到位,导致绿色建筑的建设与发展在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表面”。

三、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政府部门要加强市场引导,提供政策支持力度

绿色建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职能,做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市场引导工作,确保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迈入一个健康的轨道。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对建筑企业的有效约束,让绿色建筑的设计能够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对于有意违反相关规定的建筑企业,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市场监督作用,及时了解和有效把控行业动态,促进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另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对积极践行节能减排理念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奖励,减少税收或进行财政补贴,增加建筑企业推行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建筑环境。

2.加大市场宣传,提高市场对绿色建筑的认可程度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发展,最终是要为消费者服务,只有消费者对绿色建筑形成高度认可,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才会获取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因此,在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市场宣传教育工作,使市场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增强对绿色建筑的认可程度。除了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要承担宣传引导职能外,社会媒体也应当承担相应的宣传职责,如制作相应的宣传短片,生动形象地向公众介绍绿色建筑的优势等,逐渐在社会上形成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度。

3.建立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有效评判标准体系

在我国,绿色建筑虽然已经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国家还没有基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权威的评价标准体系。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针对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建立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为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政府应尽早行动,提高绿色建筑行业评估标准建设的及时性、先进性和规范性,尽快提出相关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标准体系,这样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建设依据和评价标准。

4.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

绿色建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源源不断的行业技术创新,这是确保绿色建筑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性保障。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面临着节水、节地、节材、节能等目标的实现,所以无论是国家科研机构,还是建筑企业,都应当加大行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力度,并做好绿色建筑行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市场推广应用工作,尽可能快速地将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的范围内,创建并优化节约能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发展规划以及标准体系。同时,要积极研发对环境污染小、利用率高、可回收、易降解的绿色材料,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产业结构也正处于不断的优化与发展阶段,其中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符合我国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当结合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市场脉搏,加大绿色建筑材料与绿色施工技术的研发力度,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实现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策略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现状问题策略

引言:

随着绿色建材和产品的生产认证,高性能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研究、权威的绿色建筑标准、法规、规范的建立,以及评估体系的进步提高和完善,使得绿色建筑投资费用降低,使用效率提高而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增加,尤其是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帮助了绿色建筑更加广泛的发展。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业由黑色产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的重要途径,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业中的具体体现,是世界建筑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尚属推广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技术尚未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应用实践有待进一步引导。

1、缺乏建设以及推广手段

目前,国内的绿色建筑多数为官方建筑,在民用建筑方面还是很少应用。很多地方的官员在开发绿色建筑时,常会因为诸多困难而退缩,过多地考虑到眼前利益,从而影响到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要想真正地实现绿色建筑顺利开展,首先要转变政府官员以及开发商的思想观念,建立绿色建筑意识;其次要构建完善、科学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手段,促进绿色节能建筑顺利开展。

2、绿色建筑技术尚未成熟

近年来,随着绿色建筑研究的不断深入,绿色建筑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研发技术相对西方国家还是较为落后,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为施工增加了小小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开发商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产品,但是,这些势必会造成建筑成本大幅度增长,中国的消费市场很难承受,因此很难大面积推广。

3、绿色建筑新材料价格高

由于初期投资比一般建筑投资要高,所以致使以此投资商在绿色建筑的施工建设中偷工减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实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建筑节能达到60%时,其造价仅增加6个左右的百分点,但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建筑无论是在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明显优越于传统建筑。

4、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涉及广泛,是确保绿色建筑顺利实施的重要技术保障。目前,我国在这方而尚处于初期阶段,相关的法律文件以及技术支撑尚不完善。在系统设立之初,主要是鼓励新方法、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制定与推广。但是,由于在节能资源开发上缺乏足够的重视,例如:太阳能发电等。相关的激励政策没有配套完成,从而使得多种节能、环保能源处于低水平的利用阶段。当前,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建筑物是否满足绿色建筑的概念以及特征,是否采取了合适的生态技术措施,并将评价的重点放到了监督和考察方面。

二、绿色建筑技术要点

绿色建筑技术大致可分为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和主动式节能技术。最初,人们在被动技术上做了很多突破,但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两个方面目前都具有极大的发展和成果。

1、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它主要涉及到建筑规划(选址、朝向、绿化、体型)、材料(如结构、墙体、门窗、屋顶与地面等)、建筑设计(自然通风、采光、日照、遮阳、立体绿化等)。维护结构的更新换代是其中一个重点。

2、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主动式技术指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则指在主动式技术中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实现节能的技术。其代表性的有光电幕墙(建筑物产生能源的新概念)、建筑设备节能(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湖水源热泵、冰蓄能、LeD照明等)、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热)。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控制、低温辐射技术等

三、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措施

1、统筹建筑方与其他相关方的关系

统筹建筑方与其他相关方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建筑方与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具体建筑施工单位以及负责监理的单位的关系,以形成一套立体有效的管理系统。将来自这些关系方的管理人员编制到这一套立体的管理体系中,以实现全方位的管理。针对施工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缺乏足够的绿色施工意识的现象,应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相应的绿色建筑施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以提升整体的绿色施工意识。另外应该正确引导施工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科学合理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使其管理行为和施工行为规范化,将绿色建筑技术落切实落实到位。

2、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完善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度是为今后的施工管理工作提供指导规范和标准。建筑施工企业在遵循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相关的环保认证来指导具体的施工管理工作,并在结合具体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度。为了保证这套施工管理制度的顺利和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当吸引和培养人才,组成一支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队伍,并定期开展学习和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和提高管理知识和技能。最后通过绩效考评来保证相关的施工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对于违规的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及时给予严肃的处理。

3、进一步明确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要点

要解决任何矛盾都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因此在进行施工管理时,应进一步明确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要点。对建筑施工人员给以重视,着重对其进行强化管理,坚决杜绝违反绿色建筑技术操作的行为的产生。通过进一步明确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要点还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对管理目标的进一步明确。

3.4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要在管理方式上应符合国家有关的规范和要求,与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现状保持一致,满足当前节能环保的要求。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从施工材料和资源的节约、施工能源节约、施工现场环境控制等方面入手。将施工的各个环节融入资源节约和环节保护观,以保证施工管理的绿色化。另外还应该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使施工技术往绿色化、环保化方向发展,帮助企业实现成本的降低,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小结:

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低碳环保、生态文明的意识使得现代的建筑企业倾向于推广和使用绿色建筑技术。完善绿色建筑技术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对于普及推广绿色建筑技术起到重要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策略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监理;普通监理;控制要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前言: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建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监理是绿色建筑全寿命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积极响应。

1绿色建筑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

绿色建筑监理是指取得了监理资质的企业,接受建筑方的委托,对其建筑工程进行项目质量管理,并代表建筑方对施工方的施工行为进行管控的活动。建筑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建筑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建筑施工的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出现安全隐患,而建筑监理工作则是将这些隐患消除在初始阶段的有效手段。所以监理工作对于建筑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筑监理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的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更是对建筑监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理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建筑行业对于监理工作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重视。

2绿色建筑监理与普通建筑监理的对比分析

2.1工作理念不同

绿色建筑监理作为近年来所提出的概念,关注的内容更多倾向于绿色建筑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希望能够实现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考虑的也是整个行业,可以说绿色建筑监理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所生产的建筑产品也种种体现出对人生活细节的考量,将社会发展和人性化融合其中,有助于全社会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2.2实现目标不同

绿色建筑监理最终实现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会充分关注到在设计阶段设计方案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施工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精准的预判和控制,对所使用的材料不仅仅要审核是否质量过关,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环保。

2.3工作内容不同

绿色建筑监理工作内容不仅仅要涵盖普通建筑监理所涵盖的工程信息、质量、工期以及投资等方面进行控制,同时还要注重对环境的管理,对工程信息进行管理和审核,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鉴定,确保审查项目能够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在工期和质量防控,绿色建筑监理人员强化控制与管理,避免由于盲目赶工期造成质量失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投资方面,不能过分强调环保而无限制的放宽预算,而是应该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

2.4关注角度不同

绿色建筑监理关注的是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不仅仅包含了一般建筑工程监理所关注的内容,同时在周期内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使建筑物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所产生的破坏降到最低,因此在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的过程中就要对建筑物的使用以及废弃后对环境破坏的因素进行审核,协调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3绿色建筑监理控制要点分析

3.1设计阶段控制要点

设计阶段开展绿色监理工作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该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进行细化,并将其作为必须性的控制项目,最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该纳入到设计任务书当中,作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参考依据,而对于监理来说,应该认真审核各项绿色建筑指标是否全面,完整。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指标的审核,也是实施绿色建筑监理的重要依据。

在设计前期阶段,监理应该协助业主对施工现场进行检验,确定施工场地不存在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以及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不存在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在规划设计阶段,绿色建筑监理应积极深入建筑场地进行审核,确定拟建建筑不会破坏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以及其他保护区,要审核规划设计文件,建筑物的日照、采光以及通风能够达到标准要求,要确保建筑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建筑单体设计阶段,对设计文件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单体建筑能够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建筑节能设计符合或超过国家一级地方现行设计标准的规定值。要审查单体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否合理,是否采用高性能材料,尤其是分部分项工程,更要加强控制,确保在之后的使用阶段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2施工阶段控制要点

对施工阶段实施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设计文件中有关于绿色建筑标准实施进行控制;另一方面要对施工活动是否符合绿色建筑评价要求进行控制。施工方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运用iS014000等相关体系标准,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融合到管理体系当中,使绿色施工更加规范。在开工前,监理应该认真审查施工方绿色建筑的专项方案,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该及时指出进行修改,通过审核的专项方案应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

在施工阶段,监理应该结合《绿色施工导则》以及相关设计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要求,对绿色建筑施工专项方案进行审核,对相关材料、设备进行检验,对需要检测的材料、构建、设备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均能够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

对于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对于部分材料当中含有有害物质,应该要加强管理和控制,杜绝使用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材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该进行分类处理,充分利用以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循环利用,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进行控制。

4绿色建筑监理控制策略

4.1目标监理

绿色建筑核心目标是绿色工程风险、费用、工期以及质量。所以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当中,应该寻求、确保项目总目标的实现。在项目开发立项之初,应该要明确的提出绿色施工的相关具体要求,以及需要达到的各项指标。业主、设计人员以及施工单价强化合作,精心布置和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将各责任主体纳入到绿色施工的监管体系当中。

4.2风险监理

绿色建筑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绿色项目存在着风险,如设计错误、遗漏等情况,加之绿色施工是近年来所提出的“概念”,施工工艺较为落后,不合理的施工方案或者不成熟的施工技术会使得各项指标难以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这就需要监理单位加强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全面监控与管理,以预防或减少风险的发生。

4.3费用监理

在项目不同阶段,都要体现绿色建筑项目工程,不管是投资的方向、规模、投资结构都需要进行控制,使其在合同预算之内不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确保每一笔费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4.4工期监理

绿色建筑相比于一般建筑而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施工方案也比较新,这会在施工进度上带来一定的难度。如工程有时候赶不上计划进度,就会耽误到其它部门的进展。所以,监理必须要加强对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协调,对工程进度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施工单位加强合作管理,以便绿色项目及时签发和完成。

4.5质量监理

绿色建筑的质量是非常核心的内容,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能够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应建立绿色质量保障体系,参与各部门、各个环节的绿色质量管理职能。强化施工验收环节的管理再理想,对已完工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进行评审验收,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4.6提高建筑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各个行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行业竞争的根本,建筑监理企业也是如此。提高建筑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的监管部门要对建筑监理企业严格把关,对于其中资质不符的企业坚决取消其监理资质。对于建筑监理市场要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对于其中存在问题的监理企业要坚决打击,整顿整个建筑监理市场。

其次,建筑监理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做好监理工程师的定期培训工作。对于监理工程师来说,由于工作的需要,不仅要掌握住监理工程师最基本的技能,比如对工程的质量、进度、信息等的管控能力,而且应该具备相关专业的各项技能,比如合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建筑监理工程师不仅应当具备监理的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当具备管理方面的技能。所以建筑监理工程的素质培养对于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5结束语

绿色建筑监理是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当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旨在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节和减少污染,为人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实施绿色建筑监理的过程中,应该将全过程绿色监理落实到位,对各项控制指标细化,加强协调与管理,促进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监理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惠玲,刘喜格,李莉.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综合评标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范勇.关于工程监理在工程中运用综合管控实现目标控制的体会[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5)

[3]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绿色建筑策略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1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不但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2004年,建成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汇集了国内外104家产、学、研联合体,涉及l2个交叉学科,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力争达到“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具有自然通风、超低能耗、天然采光、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材、智能控制、资源回用、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通过对所实施的技术体系进行跟踪实测(表1),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后续应用研究,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已被打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平台和教育示范基地。

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绿色建筑对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具有显著的规模和经济优势.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耗量达到能源消耗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

表1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所采用的技术体系

2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瓶颈问题

(1)引进技术还需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国外发展得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术和定型产品,如何引进国外技术并转化为适宜本土的技术,同时利用国产材料降低成本,可在国内大量生产并推广应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引进技术和产品,国外的绿色建筑扶持政策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都已相对成熟,我国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也应密切结合本国国情和体制特色,制定适宜的、本土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章。

(2)亟待降低技术成本。以“绿色地产”为卖点的一系列高端楼盘和部分投资巨大的示范项目将大众引入“绿色”即“生态”、“生态”即“贵族”的误区。绿色建筑因为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和新设备,必然增加初期的投资和成本,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其建筑面积造价为4603元/m2,比同类型普通办公楼高出约1400多元,成本增长率接近50%,这些超额投资预计需22.3年才能收回。高科技含量、高成本投入、长期缓释型回报都使绿色建筑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开发商、消费者难见即时利益,自然不愿意为此买单,成本高昂必将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产业化水平低。虽然对节能、节材及环保等关键产品的需求迫切,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且适应市场机制的环保经济产业链,许多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业,如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还较低,由于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施工队伍,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没有应用经验,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完成度。国外绿色建筑产业化程度较高,以既有建筑改造行业为例,瑞典有1500多家节能改造公司,他们首先评估待改造房屋,然后向银行贷款进行改造,改造后用节约能源节省下来的费用偿还贷款,7~10年后,住户即可开始享受改造后的成果。这种由节能改造公司推动改造的方法大大优于由政府出资并组织进行改造的方式,同时对节能改造行业给予减免税务和低息贷款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改造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因此,我国应尽快提高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依靠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技术更新换代。

(4)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博弈。“衡量绿色建筑技术优劣的首要标准,是看其在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上的贡献度,而不是仅关心其对自然环境依赖度的绝对降低值[2]。”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建筑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大量的技术叠加未必能达到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最佳,往往增加成本的同时反而降低了综合效益。一味地在绿色建筑中应用多项技术而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率,而不顾及投资和开发以及使用上的经济效率,只能背离建设绿色建筑的最初目的。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如何选择技术、集成和优化多项技术也同等重要,因此,对于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和技术优选等研究的进程也决定着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定位应更加明确,适时地转变技术理念、调整技术路线、拓宽研究方向。都将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3.1转变技术理念

(1)环境观。恩格斯曾说:“人类不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每次胜利之后都是自然的报复。”技术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人同自然的关系一直被技术至上的思想所左右,科学技术一直是为人类向自然索取而服务。“以人为本”被误解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以人为本”将转向“以自然为本”,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因此,对技术的理解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生态效益置于首位。

(2)能源观。2006年我国房屋建筑总面积为395亿m2,总商品能源消耗约5.63亿t标准煤,占当年社会总能耗的23.1%[3],而1996年建筑总商品能源消耗为2.43亿t标准煤,l0年时间增加了1.3倍。2006年底,全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9.1亿t标准煤的水平。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体系是架构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思想之上,其中又以“节能”为目前绿色建筑推进工作中的突破口。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的具体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十一五’后期建筑节能1.1亿t标准煤”[4]。我国建筑能耗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降低建筑行业能耗将是整个节能减排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应适时转变能源观念,从传统的节约思想――节流,转向可再生思路――开源,只有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3)经济观。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而将生态环境置之不理,当时的经济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的恶意报复,而后经济发展将会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后退。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而应面对除了技术本身之外、影响技术发挥效用的种种因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谋求共同利益、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3.2调整技术路线

(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建筑技术体系的独立、单一和割裂,具有复合、多维度、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二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三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构建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中的技术综合系统。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组成要兼顾城市整体和建筑单体,兼顾建筑内部的不同专业技术系统,还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到各个阶段的技术集成。

(2)走集成优化路线。技术组织方式也面临着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2]。孤立地提高系统各部分的效率,反而易使整个系统效率降低;不分主次的一一满足功能需求,没有技术进行优选,多项技术的简单叠加,也容易造成系统冲突和成本增加。因此,引入“整合设计”思想、注重技术集成与优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功效。

(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在较小的区域内,利用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煤层气等新能源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的装置。连同其配套装置共同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势在于根据用户的能量需求特点,利用一系列满足环保要求、适合就地生产的能源供给方式,按需供能,在用户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面对用能高峰期和突发灾害应对能力较差,同时在能源传输上也存在着巨大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我国北方地区建筑物冬季采暖消耗的能源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3拓宽研究方向

(1)引进技术本土化。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是短期内迅速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有效途径。但引进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能适应本国国情。绿色建筑技术是基于当地气候条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技术,因此,其本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深入研究如何将引进技术本土化,有益于采用地方材料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技术能效,更加有利于在地方迅速推广技术。

(2)适宜性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依据地域自身条件地限制,针对地方资源、自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传统,将现代技术有选择的与地方传统技术结合起来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适宜性技术既不主张依赖高技术。也不主张只采用低技术,只需符合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建造方式,选取适宜的、有效的、适度的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引进绿色建筑技术本土化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全球化与现代技术对于地域性的回应。

4结语

绿色建筑策略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城住宅

1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指标体系中的规定,生态城内100%的建筑均为绿色建筑。为了规范对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评价,规范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单位的行为,中新双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借鉴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系统(GReenmaRK)等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考虑生态城的实际,总结了中新双方近年来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出《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以及《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并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1.1基本内容

《评价标准》由评价标准(总则、相关术语、具体条文、基本规定)、评价细则(具体阐述标准中涉及到的条文以及设计、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要求指导)、评分表(评价施工过程、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效率)三个部分组成。本标准符合科学性的规律,从公共以及住宅建筑两类建筑入手,编制对应的评价指标,辅以不同的权重体系。其中,评价各级指标的项目都包括优选以及强制选项两种;对于中新天津生态城里建设的永久性建筑,此标准特别规定必须都是绿色建筑,且要符合所有强制选项要求,符合优选项目的则可以加分。从定性以及定量两方面划分措施项目,进行定性评价的措施项目,必须满足多个条款要求才能得分,判定为通过,否则不通过;进行定量评价的措施项目,则要根据计算公式来计算此项目的累计得分,可见,定量措施可以显示出各个项目之间细微的差异,从而保证评价过程更为科学,评价结果更为公平公正。

1.2《评价标准》的特点

(1)先进性和系统性。一级指标共六个,涉及到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其内容也包括了周期中的各方各面,六个指标彼此关联,系统性很强。同时,以环境指标为标准进行总体规划工作,以保证规划指标与环境指标相互对接、保持一致;此标准是根据国际标准并超出其规定的水平来制定的,还明确要求所有永久性的建筑都应为绿色建筑,旨在让中新天津生态城达到国际水准,成为典范。

(2)实用性和引导性。本标准是在具体分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实际情况,包括其所在区位的条件,开发、施工建设的具体情况等基础上制定的。根据施工的不同阶段(规划设计、竣工验收以及运用后三个阶段)设定出评价的节点,分别具体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始终没有脱离建设生态城的实际情况,以引导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以及管理运营等各个单位为宗旨,鼓励其进行适当的创新,并对创新进行加分鼓励。

(3)可操性与公正性。评定等级时,主要通过评分标准打分,同时采取定量措施来计算各个项目的累计分数,以体现各个建设方案的不同之处,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同时,评分体系由相关条文、细则以及评分表组成,评分体系较为完整;评价指标项目分强制以及优选两种,在强制项目评定出是否符合入门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优选项目来评定获奖的等级,以保证评分过程清晰明了;此标准中的规定具体明确,操作起来也很简单,无论是规划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建设、管理运营的单位,都可以以此为依据完成自查工作。

1.3指标体系内涵

《评价标准》中的指标体系特征内涵丰富,其中对目前评价绿色建筑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做了具体的对比和详尽的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在评价的一级指标中都对“室内的环境”、“室外的环境以及场地的环境”、“资源与材料”、“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等方面有所涉及。只是在管理运营以及涉及的创新度、操作性、成本考虑、耐久度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在《评价标准》中,对室外以及场地的环境做出了明文规定:利用好地下的空间、致力于改善环境和,同时要注意绿化建设,注意室外场地的通风以及交通组织,还要控制污染、灾害等。

在材料和资源方面,《评价标准》中把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和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70%以上作为强制项内容。优选项中主要对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发现,该标准指标体系在参照国内外框架体系时,还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的需要设计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和标准。而在欧美标准中则强调材料对生命周期的影响。运营阶段的实际使用效果是对绿色建筑实现程度检验。除美国LeeD评价体系外其他各国都依据本国特色设立了运营管理指标。这种设计是对早期设计和施工的检验,是前期评价工作的延伸检验。

2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2.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

不同于传统建筑单一、独立以及相互割裂的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体系复合性叫强,多个维度彼此关联。具体分成3个层次:首先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其次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最后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各方面构建出技术的综合体系。绿色建筑进行技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整个城市以及单体建筑,兼顾到建筑各阶段技术集成及其内部专业技术系统的不同。

2.2走集成优化路线

同时,在技术的组织方面,绿色建筑也存在方式上的变革。传统建筑的技术组织封闭且相互割裂,没有完整的体系,组织模式也没有模块化,而绿色建筑则可以实现这些目的,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项技术的作用,使其达成最佳状态。“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如果只是分别对各部分工作效率进行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反而容易降低,同时,在满足功能需求时,如果不做好技术的优选,不分主次地对各项技术做简单的叠加,也会使系统发生冲突,增加了成本。因此,绿色建筑的技术设计应当注重整合思想,同时注意优化集成技术的工作,以发挥出技术的最大效用。

2.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即在不大的区域中,将水能、风能等可再生的能源以及煤气、天然气等新能源加以利用,形成电、冷、热三联供的装置,再配以其他相关装置所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用户对能量的需求,使能源在用户端可以进行“梯级利用”,不浪费可用的能源。同时,分布式的能源系统具备环保性能,适应就地生产、供给能源的方式,能源的成本较低,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也能给用户提供比较宽泛的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不仅在应对高峰期以及突发灾害时存在一定难度,而且传输能源的过程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建筑物采暖的耗能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