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素质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3:05

校外素质教育培训篇1

一、专题活动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

领导组负责xx年全县素质教育专题活动的组织、协调、招生方案、教师聘任、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具体工作由办公室负责。

二、课程设置与安排

1、课程。本期其开设九大类,25个专业,分别是,棋类:象棋、围棋;书画类:儿童画、简笔画、素描、书法、国画;乐器类:钢琴、小提琴、手风琴、二胡、笛子、葫芦丝、电子琴;舞蹈类:中国舞、街舞、拉丁舞;表演类:主持与表演、少儿口才;声乐类:声乐;文化类:新概念英语、3-6年级阅读与写作、3-6年级思维训练;科普类:科普、logo语言、动漫;体育类:跆拳道;

2、班级设置。每个专业开设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各一个,特殊情况视情况而增减班级数。初级班为未参加本专业培训的学员,中级班是参加了活动中心开展的连续“三期”以下(含三期)的培训或通过本专业四级以下(含四级)考试(以证书为证)的学员。高级班是参加了活动中心开展的连续“三期”以上的培训或通过本专业四级以上考试(以证书为证)的学员。每班人数详见课程安排表。原则上每班为25人,乐器类及其他特殊专业酌情增减。

3、教室安排。分楼层安排,详见课程安排表。

三、时间安排及工作方式

1、上课时间。周一至周五的8:00—9:30、9:40-11:10、14:20—15:50、16:00-17:30。具体:七月份:第一周5-9日,第二周12-16日,第三周19-23日,第四周26-30日;八月份:第五周2-6日,第六周9-13日,第七周16-20日。学期总课时为28课时(logo语言为56课时)。

2、报名时间及方式:

报名方式一是在班主任处报名,二是在活动中心报名,报名时都统一使用《青少年活动中心xx年暑期登记表》。活动中心报名方式为集中报名,流水作业,地点是一楼书法教室(制作席卡),程序:报名(填写登记表)(黄)——开票(胡)——收费(陶)——录入(李)。

(1)班主任处报名时间:6月10日至6月25日;

(2)活动中心报名时间:6月26日至6月30日

3、招生宣传时间

宣传单于5月底制作完成。入校宣传时间为6月2-4日,重点单位在学校召开班主任会议时作宣传与布置,具体时间待定,其他单位适时安排。

4、结算时间:原则上定为6月25日。

5、排班时间:7月1-3日。

校外素质教育培训篇2

关键词:高校;自然科学素质;课外素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17-02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一直以来,各高校除通过讲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加强了课程体系的引导,和实施素质教育外,大量的课外素质教育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科学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高校要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培养文理贯通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课外素质教育途径。笔者结合云南师范大学开展自然科学素质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的情况,对基于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课外素质教育措施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加强大学生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文化的迅速普及,“微信”、“微博”等的广泛使用,“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由于缺乏自然科学知识而使得一些伪科学的假信息、假新闻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泛滥的情况,比比皆是。如“微波加热的食物会致癌”,“小龙虾是虫子不能吃”等,更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让谣言不击自破。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生理素质基础之上,在自然科学环境和自然科学教育的作用下,主体把自然科学内容内化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它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方法、自然科学精神以及自然科学道德。自然科学教育内容主要来自于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思维品格、创新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科学的宇宙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说来就是: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智力、能力的增长,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梳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批判伪科学,破除迷信,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然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避免思想僵化,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有效地进行学习;自然科学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自然科学道德要求帮助大学生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具有学术道德和学术自律,有助于其形成讲求诚信,踏实肯干的处事态度。

二、云南师范大学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课外素质教育现状

云南师范大学尽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历来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在学生课外素质教育深化管理和拓展提升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早在1998年,云南师范大学就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在深化学生课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成立了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素质业余教育学院,同时依托各院、系成立了相应的7所业余分校,包括青年政治学校、人文素质进修学校、课外科技培训学校、外语培训学校、信息与电子技术培训学校、美术摄影技术培训学校和心理健康学校;成立了3个中心(“三字一话”培训测试中心、音乐艺术培训中心、体育技能培训中心)。这样的举措从格局上突破了以院系为单元的学生工作相对封闭的体系,实现了优势互补,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优化了育人环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素质普遍提升,再加上学生人数规模不断扩大,这样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况且仅以课外科技活动和计算机能力提升来概括自然科学课外素质教育,还远远达不到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云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课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构建综合集成、协同创新的具有鲜明学校特点的学生课外素质教育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云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素质教育学校、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学校、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学校等19个素质教育学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充分发挥现有校区资源,丰富学生活动,服务学生第二课堂。仅2013年,各素质教育学校开展活动291次,参与学生52241人次,培训结业获证书学生9879人次。

在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方面,云南师范大学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实际,依托自然科学素质教育学校、服务三农技术应用推广学校、环保素质教育学校、生命素质教育学校、电子技术培训学校和信息技术培训学校等6家素质教育学校开展,通过活动化、项目化、精品化管理,推进课外素质教育有序、深入和持久。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以竞赛为平台推进学生科技素质提高。各素质教育学校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为平台,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性较强的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培训,小组竞赛,选苗育苗,为各类比赛提供优秀的作品和选手(主要是专业学生),以赛促练,进一步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各素质培训学校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科普趣味实验、“生活中的化学”趣味展示、电子产品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设计比赛、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环保知识竞赛、太阳能利用技术培训、生物质能利用工程观摩、可再生能源科普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校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中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三是以讲座育品牌,营造浓厚的课外学术氛围。各素质培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邀请校内外名师大家、青年学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同学们感受大家风范,了解学术前沿,也深刻感受自然科学类学科的魅力。同时还积极开展跨年级、跨专业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鼓励并支持大学生举办学术研究成果展和科研成果展,鼓励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大家全方位接受科技文化知识的熏陶。

三、对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课外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课外素质教育的启示,笔者认为,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应建立并推广“课程化建设、项目化运作、品牌化推进”的工作模式,增强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一是课程化建设。课程化建设是做好课外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学生课外活动实施内容和培养目标应统一,要着眼于第一、第二课堂的同步推进。即活动开展要专题化,课程或培训指导要专业化,尤其是在实施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方面的培训中,一定要做到课程规范化,排出课程计划,规范实施课程,落实教师学时、学生学分和场所设施。并邀请专业的教师或者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如在太阳能利用技术培训中,详细介绍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和太阳能干燥技术4种技术,同时对太阳能电池板利用进行了实地参观和组装,将课堂学习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二是项目化运作。项目化运作是做好课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实行高校课外素质教育工作项目化运作,通过建立项目的规划、实施、考核、评估制度体系以及下发立项指南、项目申报、项目批准、项目运作、项目检查、项目验收等程序,形成“项目―品牌”的发展模式。这样既有利于优化课外素质教育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组织参与课外素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参与高校课外素质教育活动,从而为高校课外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如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科普宣传中,学生们积极参加了到乡下的太阳能利用、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义务宣讲,走出校门,深入基层群众,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三是品牌化推进。品牌化推进或者说是精品化推进是做好课外素质教育工作的中心。课外素质教育工作一定要积极提升内涵,外树品牌,内树形象,实施精品活动战略。在云南师范大学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讲座品牌建设和活动精品化,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课外素质教育风景线。同时通过备战各级各类高品质的全国大学生竞赛,选苗育种,促使课外素质教育工作更有特色和影响力。如通过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设计培训竞赛,选派了一些获奖队员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一等奖;组织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挑选选手备战全国高师院校实验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实现新突破。

四、结语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文理渗透”对于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学会理性思维不仅成为大学生们必备的研究工具和常识性方法,更是将来胜任职业要求的必备条件。作为蕴育人才摇篮的高校,在开展和推进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大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提升,多渠道、多途径地引导大学生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思维独立、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留才.自然科学素质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0,(7):57-58.

[2]牛元帅,朱黎,杨春华,李树琼.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云南师范大学课外素质教育思考[J].思想战线,2012,(36):205-207.

校外素质教育培训篇3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起点

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崭新形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尚且存在的不足愈发凸显,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在整体上还存在明显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结构要素缺失。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来源单一,结构上远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高校毕业生是新增专任教师的主要来源,90%以上的新增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直接从行业企业引进的教师比例不到4%。同时,职业院校聘请的兼职教师比例明显偏低,中等职业学校约占16%,高等职业学校约占40%,而真正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则更小。

二是综合能力缺失。职业院校教师应当具备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多种能力,同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国等国家相比,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由于普遍缺乏职业教育的背景,而且由于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体验现实的职业岗位,致使专业实践能力明显不足。由于企业实践机会少,双师素质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中等职业学校为32.4%。与此同时,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都亟待提高。

三是专业发展缺失。无论是高等职业学院还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只有6.16%,高等职业学院也不到30%,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潜力。长期以来,切实有效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未能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依托重点高校进行培训,专业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但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要求的教师培训机会不多,数量有限,尤其带有针对性的分专业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能力的培训,和针对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十分短缺,导致职业院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举步维艰。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这些缺失严重制约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提高,北京市在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理念,结合北京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系统设计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大型项目形式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从2006年底开始,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面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逐步完善职业院校引进、聘用、选拔和培养教师的体制和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并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

1.突破管理体制,将中专、职高、技校和高职学院都纳入覆盖范围

职业教育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多元结构特征。就北京而言,从管理体制上,既有教育部门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也有劳动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还有行业管理的学校和企业举办的学校;从层次上,有中等职业教育,也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打破管理体制界限,立足中高职衔接,将高职、职高、中专、技校四类学校都纳入覆盖范围,系统设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同时充分利用各类体制的优势和不同层次的特点,形成互相借鉴、彼此促进的良好机制。

2.依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是用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研究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与周期的理论。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良好环境,根据职业生涯理论基本原理,北京市建立了由低至高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和职教名师培养计划,帮助职业院校加快培养多层次的教师队伍,为职业院校教师规划了专业发展路径。

3.建立队伍建设资助体系,有效改善队伍结构和质量

针对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教师工程设立了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引导并支持职业院校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针对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的问题,分别设立了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和行业企业特聘专家计划。针对“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的问题,设立了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资助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师获取更高级别或更大范围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资助计划的实施,加深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走进学校,带来了企业文化和最新技术,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从而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加适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

4.建立国内外相衔接的教师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分布及北京市支柱产业的结构,北京市选拔了具有较好专业基础和管理水平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15个职业院校为依托的专业教师培训体系,分专业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专业建设。

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也是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和学习国外的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教师国外培训以国内培训为基础,在与国外培训机构的合作中,强调有针对性地培训设计和实施,并且高度关注培训内容的应用和转化,鼓励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国内外培训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国外经验本土化进程。

5.鼓励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评价

与企业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只有企业认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为了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界的相互了解,也为了诊断教师培养培训问题,北京市引导和鼓励国际知名企业对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企业专家在评价标准开发、评价方案设计、评价过程实施和评价结论反馈等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企业的视角对教师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发现了教师以往难以看到的优势和不足,丰富了教师的自我认识和职业感悟,为教师培训设计及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信息和启发。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是决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因素,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首先使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教师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希望抓住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努力,北京市建立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的长效机制,通过国内外培训和教师企业实践,帮助职业院校教师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掌握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能力,逐步在北京职业院校中形成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技能好、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专业创新团队,促进北京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未来北京市职业教育事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将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快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能力建设。

1.加强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定期评估检查制度和实行教师培训基地动态调整制度,评选并奖励年度优秀教师培训基地,调动教师培训基地工作的积极性。建立教师培训优秀院校评选制度,促使各个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教师培训管理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工作档案和电子注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专家人才库。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管理,推动教师培训的制度化、常规化发展。

2.建立教师培训证书制度

将教师参加培训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晋级和出国培训的重要条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鼓励职业院校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校本培训。开展校本培训优秀学校和校本培训优秀项目的评选,对校本培训优秀学校和校本培训优秀项目给予资助和奖励。

3.加强教师履职考核,健全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应根据教师的岗位要求,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探索社会、学校、学生等共同参与评价、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办法。要坚持公开、客观、全面的原则,严格对聘任教师的日常考查和年终全面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分配、奖惩和聘任的重要依据。

校外素质教育培训篇4

一、指导思想

校本培训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教材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研究培训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培训目标与培训原则

1、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培训原则

校本培训的指导原则是:(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4)自主性原则:学校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5)开放性原则: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校外与培训机构有机协同与结合,在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协同与组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寻求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

三、培训内容

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新教材能力这一目标,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教育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师德培训

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以教研组为单位,不断探索研训一体化,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借助电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培训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培训形式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学校每学期推荐书目以及教育教学有关杂志,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学习、交流研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教师的浓厚兴趣。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4、教学观摩: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5、参观考察:组织校内、校际之间教师教学交流,传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出考察学习,取长补短。6、专项培训: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急任务,集中进行短期培训;对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水平突出,有培养前途和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与研研室合作,重点培养,研修提高,培养研究型、专家型的骨干教师。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领导

学校是校本培训基地,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校内教科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认真制定校本培训发展规划与年度培训计划,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需求这个中心,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完善校本培训的管理体制

学校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对培训质量、培训效益要及时进行考评、评估与反思,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培训的考核与期末教师考核结合起来。

校外素质教育培训篇5

一、开展训前调研工作,合理选择培训内容

掌握教师的实际需求是选择培训内容的关键所在。如为了做好今年我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在开学初对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我校实际,确定了2013年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上围绕“六个字(长、短、粗、细、硬、软)”做文章:即在培训时间上学时有长有短,既确保重点培养对象有足够学习时间,又不误全体培训整体学习(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象集中培训至少25天,普通教师集中培训至少12天);在课程设置上有粗有细,为突出培训效果,既有必修课(如学习全国、区、市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又有根据不同学科教师设置的不同培训内容。在组织形式上有硬有软,既有规定动作(统一参加培训),又有自选动作(在规定时间内自修)。通过如此细致的调查研究,有的放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升个人教学业务水平的需求,为下一步安排培训做好充分准备。

二、精心制订计划,达成培训的实效性

校本培训的目的首先要定位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根据农村教师培训的特点,制订培训计划不仅要与学校的近期工作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相适应,还要与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相适应。在制定一个长期的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现场视察、调研,让一线教学人员进行自我评价,提出培训要求,将其具体化,循序渐进地分解到每学期、每月乃至每周的培训活动之中。每次活动都能按计划实施,并做到三个到位:(1)活动之前,安排布置到位;(2)活动之中,讨论研究到位;(3)活动之后,考核评估到位。另外还要有专人负责,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形成了教与学的统一,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三、整合优质培训资源

随着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培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培训者既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理论素养、技术素养,又要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学科教学能力素养。目前承担教师培训的主要有专家学者、知名教师、学科教研员、教育部门领导等。由于专家学者、知名教师到县一级培训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是由学校一级组织培训,因此,充分利用本地培训资源成了学校培训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我校注重整合和调动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了本地资源在教师培训中的龙头作用。首先是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培训工作职责,不断提高培训者的整体素质。其次是加强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局教研室等部门的联系,集教、研、训功能为一体,借力他们的优质资源配置,有效地开展教研、培训、科研、德育等多方面工作,形成一支力量雄厚的培训队伍。最后是围绕来宾市教师成长年工作方案,实施“名师工程”培养方案,对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进行筛选,尽量把他们派出去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成长,使他们在校级培训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搭建以研促训的科研平台

教师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在研究中培训教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因此教师培训要把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融为一体,以常规教研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突破,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搭建以研促训的科研平台,在研究活动中培训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开展研究。如此,可以通过以课例带动培训,以行为反思研究活动、举办教师论坛活动、课题研究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内输”、“外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内输”即积极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和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学成回来后,再培训校内其他教师,把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传输给本校教师。“外引”即邀请各地的教育专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的优秀教师到学校传经送宝。

六、结语

校外素质教育培训篇6

农村教育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当前形势下,农村教育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农村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针对目前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培训经费少、机会小,观念淡泊;培训过程形式化,教师参与度不高;培训效果一般,缺乏考核机制等现实问题,必须从加强县级培训学校(院)建设,健全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加大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力度等等方面入手,以推进农村教师培训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农村教师;教师培训;培训效果

近些年来,随着“普九”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顺利进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显然已经不再是制约农村教育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薄弱环节。相应的,如何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渐被提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日程上来,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也从侧面愈加凸显了教师素质对于促进教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职培训作为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通过切实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向前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农村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城市教育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凸显了农村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此外,我国现阶段基层教师有1700万人,而农村教师就占总数的3/4,如此庞大的农村教师群体,其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未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景[1]。因此,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培训对于推动我国未来农村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农村教师群体本身而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以及我国对教师入职门槛中学历方面要求的提高,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基本达标。但是,在此现象背后也应看到,多数农村教师取得最高学历的方式为函授、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等[2],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学历的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专业训练,教师的质量和素质是否得到相应提升值得商榷。而且,为了方便获得学历证书,教师大多倾向于选择文科性质的专业,与其实际教授的科目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农村学校中普遍缺乏必要的网络资源,图书馆中图书陈旧且不对教师开放,加上教师工作时间长、负担过重,使得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外,据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中的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参加培训的需求和愿望强烈。且不论其参加培训的最终目的如何,就长远来看,这部分教师最终会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力量。因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成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具有其必要性。

二、当前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0年国家启动实施部级培训计划,并建立起相应的国家、省市、区县、校本四级教师培训体系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教师培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毋庸置疑,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在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训经费少、机会小,观念淡泊

自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大幅度削减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经费短缺成为当前制约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尽管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本身受其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教育经费筹措困难,县级财政收入无法保证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的正常支出。由于这样的物质条件的限制,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培训学校(院)被撤销,即使勉强维持的大部分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院)也因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源和专职的高素质的培训师资团队,难以正常开展工作,这就使得农村教师培训转由各级师范院校承担。而各级师范院校不足以承担如此庞大的师资培训任务,就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大多注重升学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多以本地区学校的中、高考达线率作为“政绩”,因而县财政收入和教育资源多向农村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集中,而对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院)则重视不够,加上相关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对教师培训的正确认识,使得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院)培训师资短缺、质量不高,图书和网络等学习资源建设落后,在农村教师培训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城乡二元体制格局下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巨大差距,加上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由于交通、信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大多数农村学校在教师招考方面陷入“走得出去,引不进来”、青黄不接的困境。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显性流失及隐性流失现象严重———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教师要么跳槽到其他行业,要么将农村学校作为“跳板”,通过县城学校招聘考试流入县城;留下来的那部分外流无望的教师基本上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从教,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漠不关心。因此,对于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教师而言,沉重的教学负担使其根本无法顾及到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而对于那些混日子的教师而言,要么是消极参与、应付上级,要么是找人代替自己培训,致使农村教师培训效果一般,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期望。

(二)培训过程形式化,教师参与度不高

培训机构作为教师培训任务的承担主体,是影响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师培训重视程度的增加,各级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的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由先前的“专家上面讲、教师下面听”转变为专家讲座、工作坊的建立、影子实践学习(主要指参观、学习特色学校的教学方法与办学经验)与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但是,伴随着教师培训不断趋于常态化,教师培训机构逐渐将教师培训工作视为一种事务性工作,培训过程中缺乏激情与创新,致使培训效果下降。具体而言,部分培训机构(这里主要指地方师范院校)虽然会在培训前期将《教师培训需求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以邮件的方式下发给农村教师,但对于《调查表》的回收并不重视。培训课程方案的制定也往往只是培训机构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而单方面决定,并没有参照《调查表》上相应的教师需求,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在培训过程中,虽然培训机构会邀请一些专家、中小学优秀教师前来授课,但部分培训教师往往只是敷衍了事、积极性不高,正如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所言,“我前几年在其他地方参加培训的时候就听他讲的这些内容,现在他讲的还是原来的东西”。尽管建立工作坊、影子实践、网络研修等可以作为有效补充,但由于培训师资专业和水平的限制,很多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调动农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匮乏,使得培训往往只是走走过场,这就导致很多培训“上面讲得热火朝天,下面听得东倒西歪”。培训过程的形式化,农村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培训的效果,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很难得到真正提高,也使得农村教师对于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三)培训效果一般,缺乏考核机制

据调查,农村教师培训多以短期培训为主,而短期培训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主要集中在更新知识、了解教改信息等方面,培训效果远不如长期的明显。且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培训过程也趋于形式化,加上部分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放松,因而很难调动起农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培训效果不佳。而在培训结束返岗后,由于缺乏后续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有的教师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来的教学方式,无所改变,有的教师虽然在短期时间内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工作态度和方式有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是在学校大环境以及周围其他教师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又逐渐回到原来的状态。总体而言,农村教师培训效果难以凸显,很难带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就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讲,并没有建立起对培训教师完善而又有效的考核机制,各学校的考核工作依据学校负责人的意见自主进行,所以有的学校对外出培训的教师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有的学校仅仅是让教师做一节汇报公开课,并根据汇报内容进行简单打分或者是直接写一份总结报告,仅此而已。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培训效果一般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机构而言,由于缺乏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的特殊性考虑,加上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对教师返岗实践后的跟踪指导,农村教师在返岗后不能很好地将培训过程中所学到的相关理念和做法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效果。

三、改善农村教师培训的路径探讨

(一)加强县级培训学校(院)建设,健全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改善农村教师培训的根本保障。当前,随着国家对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视,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并逐步向农村教师倾斜。对于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而言,教师培训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训机会较少方面。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本地县级教师培训学校(院)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经费保障机制,从而有效保证农村教师的培训机会,改善农村教师培训。2002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切实加强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把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作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落实基础教育适度优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3]因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将教师培训提到工作日程上来,设立专项资金以保证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其次,要切实加强县级教师培训学校(院)的建设,改善其办学条件,引进必要的网络和图书资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农村教师发展的需求,真正做到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提出:“要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和支持全员培训,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实施主体责任。”[4]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建立健全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并在经费使用上实现公开化、透明化;在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由中央、省、市、县共同分担的有效机制,并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实施政策倾斜,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培训名额直接下放给校长,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同中心校、县镇学校教师在参加培训上有同等的机会。

(二)积极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

农村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单靠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支持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必要从农村教师培训具体相关联的主体角度入手,协调各个主体的积极力量,共同推动农村教师培训的良性发展。农村教师培训具体关涉到培训机构、培训教师个人以及送培学校三个主体,因此,要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效果,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各级培训机构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培训理念并突出农村教师的特殊性[5],按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转变以往重复、低效的教师培训及其运作模式,走精准化和专业化之路。具体而言,培训机构在培训前期要做好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科学规划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和课程方案设置,并加强执行力度;将教师返岗实践的后续跟踪指导纳入培训课程范围之内,并给予必要的专业支持;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师资队伍既要有一批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还要聘请一些熟悉教材、深入中小学课堂的一线优秀中小学教师,除此之外,对那些积极性不高、讲授内容陈旧的授课教师采取批评教育和强制退出的做法,以不断提升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保证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除了要提供人文的管理与服务以外,在培训方式上还要注重学员的感知和体验,实行参与式培训,并形成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教师培训模式,将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相结合,避免流于形式;此外,针对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等现实问题,在培训内容方面应适当关注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转变以往的“培训就是出去放松放松”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在培训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困惑,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目标;在培训期间,除认真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外,能够在与其他教师交流研讨的过程当中学习和总结他人的经验;在返岗实践后,在加强自我学习和反思的基础上,树立起必要的自信、积极的自我认同,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条件践行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而影响到其他教师。同时,农村教师要在更新自身原有的被动参训观念的基础上,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专业发展观,充分利用县级教师培训学校(院)和本校的网络和图书资源、把握学习机会,将自身的专业发展同学校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最后,送培学校在选派送培教师上,要打破以往“论资排辈、亲戚邻里优先”的传统做法,优先考虑农村学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和工作积极性较高、有责任心的青年教师,以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紧缺学科缺员与学校教师整体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窘境;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在培训教师返岗后,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并逐步形成学科内二次培训的有效机制,以带动其他教师,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层要充分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和精神层面的激励,真正把培训过程中看到的、学到的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其次,要把教师的培训和职称晋升结合起来,并建立和加强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三)加大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力度

当前的教师培训多以集中培训为主,而且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地点距离农村学校较远。虽然培训费用一般由学校及培训机构承担,但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使得多数农村教师面对仅有的培训机会望而却步。此外,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大多处于教师缺乏、结构失衡的状态,而送培学校在多数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学校中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对培训的需求度较高,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进度,加上这些教师除了正常教学以外,一般都会担任额外的行政工作,这就使得农村学校优秀教师陷入两难的境遇,不得不放弃参加培训的机会,而校本培训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200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强调“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6],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校本培训”的概念。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符合我国农村学校偏僻、分散、培训经费较少、教师工作任务重的现实。因此,加大学校校本培训力度是改善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建立起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教师任职学校三方联动机制,在充分考虑本校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课程方案;培训内容要与农村教师的实际教学相符合,注重实用性;教育专家、外校优秀教师来校讲学与本校教研组、学科内的教师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采用灵活、合适的考核方式,例如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参与学校其他教师的听课与评课、撰写培训总结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农村教师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非单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能解决,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协调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建立起多渠道经费筹集机制,为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造条件,明确教师培训工作的相关责任主体,加强经费保障和管理机制,并建立起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效果,推动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大发展。

作者:张文斌周晔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慧芳.对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5):50-53.

[2]郭正,赵彬.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现状及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0(2):65-67.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02-05-01].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6-01].

校外素质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拓展训练也称作外展训练、户外拓展、野外拓展,主要利用自然环境和其他公共资源,设计一些科学观念的课程,让参与学生在挑战这些项目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不断强化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现代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把拓展训练作为一项锻炼学生的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拓展训练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多关注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不管是课堂训练,还是其他的课外体验,都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体现,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引导和自主发展的机会,教学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和自身素养。

2.充实教学内容,不要把教学观念过分倚重传统教材和学校标准,多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精神、对人对事的情感表达以及他们的人格品质等。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思想,不断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改善师生关系。老师不仅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的长者,他们也可以做朋友知己,同时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他们自己理解事物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言传身教的结果。

二、拓展训练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部分高校不重视课外的拓展训练课,所以,高校老师在训练方式和训练内容上都是缺乏拓展训练经验的。因此,高校在对学生开展体育拓展训练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条件。如训练内容设计、训练师资分配、硬件要求等,以确保拓展训练健康有效地开展。同时,老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公共资源,这些都是开展拓展训练的方法。

在高校体育中开展拓展训练课,是对学生基本素质培训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其中,基本素质训练可以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与自身极限,能力得到加强,在团队协作精神上也得到了锻炼。而综合素质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学生的协调与沟通能力,是对他们自身素质的锻炼。

2.多元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强化学生坚定的意志力和自我认知的态度,还能实现多元化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变说教为实践,将体育单一技能培养变为多方位的培养,让学生在拓展训练过程中自我挑战,体验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根据拓展训练的理念,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要学会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创新教学模式

(1)小组模式教育,即学生人数有所限制的教学组织方式。当减少一定的学生人数后,则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合理地分为不同小组,运用不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目标分层、备课授课分层、训练辅导分层、评价分层。(3)自由氛围授课,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恰当地自选课程与教师,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

在高校拓展训练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根据上述三种教学模式,以小组模式教育,分层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听课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校外素质教育培训篇8

[关键词]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创新策略

在我国,旅游专科教育几乎占整个旅游高等院校教育的三分之二强,地位不容忽视。并且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人们发现现在最受旅游企业欢迎而且需求量最大的是大专(高职)层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生,他们的职业思想更加稳定;而相对于中职(职高)生,他们的管理潜力更大。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10多万人的旅游院校毕业生,但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并没有到旅游行业就业,在旅游高校这个比例则更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旅游企业待遇缺乏竞争力,对员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不愿意接受没有从业经验的旅游院校毕业生等因素;而更主要方面是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法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上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大学生自身就业的困难,而旅游行业人才缺乏的双重窘度。因此,为行业造就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已是旅游院校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我国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专科教育除少数高职院校外,“本科化”倾向比较突出。其课程设置基本移植本科教育的做法,按学科体系设置,不是按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以致专科教育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培养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不受行业欢迎。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而高等职业学校是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重点是培养高级技术人员和技师,这类人才现在最缺乏。因此,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高等职业学校。目前我国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主要凸显以下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我国大多数高职旅游院校仍采用的是普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即强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较抽象的、呆板的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所学理论与旅游产业客观实际发生较大的偏差;教师的知识同样来源于书本,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的主要在于掌握考试所需要的知识,这种传统的旅游教育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当代旅游业对高素质、会求知、能创新的旅游人才的需求。

2.师资力量薄弱与教材建设滞后

我国旅游高校的专业教师大多由外语、历史、地理等学科转行而来,既缺乏系统的旅游理论根底,又缺乏一定行业实践的磨练和先进知识的更新;尽管很多教师、学者通过多年的刻苦钻研,有着较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旅游科学的系统掌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特别像旅行社、酒店管理等专业具有很强的实务性,不是仅凭阅读几本专业书籍就能把握的。因而在教学中难免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这样的师资无法培养出旅游产业所需的富有较强适应性和创造力的人才。

我国旅游教材质量也不尽人意,相当多的旅游专业教材为各相关专业母体延伸的“堆砌物”。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全球化竞争的来临,旅游业国际化、旅游业跨国经营管理、旅游业跨文化交流等教学内容很少体现。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至今还没有一套结构合理、内容精辟、信息前沿、案例丰富的旅游专业教材。

3.旅游教育国际化有待加强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对旅游教育的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育及其手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我国许多旅游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配置国际化、教师队伍国际化、教材引进的国家化等方面有待突破。旅游人才培养要坚持走国际化道路。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提高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中国旅游教育科研培训的国际竞争力。

4.旅游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滞后

目前,旅游企业发展走向是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旅游产品不同层级、不同序列间的骑跨、复合程度提高。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旅游复合型人才奇货可居,现有人才整合创新能力弱、集约经营水准低,无力担当企业转型、产品升级的重任。我国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滞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激励不力,导致旅游业人才资本薄弱、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人才开发体系滞后使旅游业发展后续乏力。

5.旅游培训模式有待改进

首先是尚未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主要表现为培训与管理相脱节,培训渠道不通畅,培训行政色彩太浓,没有形成一种整体上的培训格局。

其次是旅游培训基础建设薄弱。不仅合格的培训师较少,培训教材院校化,而且缺少品牌培训基地。现在培训机构虽然不少,但规模都比较小,并且各种培训机构颁发的证书绝大多数未能为用人单位认可。一些上规模的旅游企业虽然建立培训机构,但运转并不理想,没有系统培训计划,没有相应的培训师资。而旅游院校培训机构跟风式的专业设置比较普遍,专业特色不明显,培训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再者就是培训组织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表现为培训目标不明确,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过程缺少控制,以及培训评估表面化。

二、创新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当前,旅游发达国家人才开发已向院校教育、资格认证、职后培训、技能鉴定等多体系、规范化、专业化整体推进,出现人才开发的战略化、终身化、社会化、现代化、自主化、定制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态势。借鉴国外旅游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如下:

1.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调整旅游院校教育培养目标,中职、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设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改革旅游院校教育方式与方法,开展素质和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引导和支持骨干旅游院校开设行业急需而又紧缺的新专业和新课程。创新教学方式,以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为基础,注重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课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推进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依托行业办专业,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和“订单式”的办学模式。院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企业在院校建立培训基地。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定期商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经理人到院校兼职任教,校企优势互补,实现“双需、双赢”。

2.加强旅游教育国际化

旅游教育必须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着力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一是教育资源配置国际化,实行中外合作办学是实现旅游教育资源配置国际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快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外合作办学也可以学生双方交流,在国外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跨国、跨地区工作的经历。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旅游院校实施超常规人才发展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和操作力度,扩大外国教师的数量,邀请高水准的海外旅游专家学者来高校做短期的讲学或长期任教工作;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让本市旅游院校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定期到海外知名旅游院校进修。

三是旅游院校要积极加入国际旅游组织,加强对外交流,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四是定期举办高级旅游教育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旅游教育家、企业家参加并发表演讲。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将最新的国际旅游教育理念、旅游教育发展趋势、行业动态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各旅游院校。五是各旅游院校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大力引进国际先进原版教材,走先引进,后改造,再创新的教材建设道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需要。

3.创新旅游职业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以半工半读。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毕业生要取得“双证”(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的制度。其次,要加大改革力度,支持旅游集团投资经营高等职业学校,支持其他民间企业投资建设职业学校,真正行成社会办学的良好格局。

4.培训机构体系化

培训机构分成四种类型:旅游管理部门下属的培训机构、旅游院校建立的培训机构、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创办的培训机构。四类培训机构应该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培训体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培训机构,是旅游行业核心培训机构,重点是旅游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训、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资格培训、导游人员考前培训和年审培训、旅游紧缺人才培训等;旅游院校建立的培训机构,主要是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深造和学历提高;旅游企业培训部门主要进行本企业员工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其他培训机构,主要组织各种专题性的培训、论坛或峰会等。培训机构的建设,重点放在企业层面,大中型旅游企业都要建立培训机构,开展常规性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要选择若干力量雄厚,管理理念先进,管理制度成熟的企业,把它们建设为行业示范性的培训机构。

5.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焦点是旅游专业化人才竞争,没有人才认定制度的疏导,旅游业人才队伍的正面形象难以树立并得到充分的维护。根据旅游业发展要求,制定和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从业资质、分等定级、执业规则等制度,大力推行饭店、旅行社、景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

6.发挥旅游专业教育委员会的作用

旅游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建立为旅游教育搭建一个行业平台,加强旅游院校与旅游行政部门、旅游院校之间、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打破院校传统的孤立办学的模式。从而政府能及时听取院校办学的呼声,并进行相应的政策协调;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也能够按照行业需求、行业的发展来培养人才,促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旅游教育专业委员会建立后,分层次(高校、中职、培训中心)开展针对性的活动,进行学术交流、教学研讨、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师资库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配合国家旅游局开展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人才培养示范点评估活动。

总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决定旅游行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建立在教育和科研的基础上。为实现旅游业从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跨越,传统旅游教育必须要有新突破,要改变“外延式”为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住.走旅游人才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人才状况及规划方向[J].旅游学刊,2008:6-10.

校外素质教育培训篇9

关键词:校本培训模式;农村中学物理教师培训;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255

0前言

我国当前农村的师资教育水平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在职教师的相关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校本培训模式主要注重教师在职期间的培训,以及教师与社会之间相联系的培训。由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必然会呈F多样化的格局。校本培训也因此作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策略而被倡导。物理本就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与实践、实验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校本培训模式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农村中学物理教师培训的现状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多年来,尽管大城市中的教育模式进行多番改革,农村的教育培训体制仍然不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农村中学物理教师培训现状堪忧:(1)培训的体制不健全。在农村的教育部门中,要么没有详细的培训计划,要么是有计划但是从未实施过;(2)培训的内容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当前的教育培训机构仍然采用以前的一些传统教学方法,这个不能满足新时代要求,也不能够解决当前的教学目的;(3)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机构条件差;(4)培训的师资在质、量上都存在不足。

2校本培训模式的意义

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培训为本,但是这个模式缺乏针对性及实效性通过对中小学校本培训模式的形式、内容等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到,目前,教师对目前校本培训模式看法不一,选择的角度不尽相同。在形式上,有些教师认为培训模式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有些教师认为培训的形式应更具适应性,使校本培训真正体现适应学校的发展,适应教师的需求。

与普通的教学模式相比,校本培训模式就显示出了其极大的优点:首先,校本培训模式从实际出发更能解决物理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另外,其所体现的地域的无限性也是一大特点,它可以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培训,也可以更好的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师免去了课外培训所需要的经费,对于一些收入不高的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校本培训模式主要是以实践为中心,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第三,培养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育的教师队伍,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要适应校本培训,但校本培训又具有长期性,所以要求学校成为培训的场所,因为教学理念的变化,所以并不是长期的一味学习书本知识,更多的是要实践,从实际中得出经验,边学边实践才是务实的。随着学校办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学校更要培养出一批能适应学校发展的教学人才,要求老师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培养自主意识和独立发展,所以通过校本培训模式,既满足了学校的需要,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从另一方面来说,校本培训模式不同于其他的模式,概括了学校的需求,与学校的现有状况相衔接,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教师自助专业的提高,教师教育体系必然走向开放,而校本模式整合了各种资源,将系统培训与非系统培训结合起来,赋予校本培训模式生命力。新一轮教育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而校本培训模式必然是迎接新一轮改革的需要,使教师成为培训知识中的生产者,发挥经验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优化农村中学物理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

教育部提出:“需要将达到素质教育需求的全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起来,”“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展开教师进修培训是关键”。所以,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投入实践后,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农村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升其适应度。

第一,将教师培训内容优化。首先,课程设定要全面。在培训计划制定过程中,在全部物理专业知识架构中对课程展开规划,一方面要仔细斟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对物理学的前沿动态思考。其次,培训的内容要专题化。第二,在培训课程体系里要体现教研。首先需要将农村中学物理教师对日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适应与探究两方面的能力提高。其次对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实践培训要放在重要位置,在讨论、教学观摩、互相评课、实验操作、自制教学具以及案例分析等多个手段中增强培训效果。第三,建立现代信息技术课。在校本培训中加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展开是农村物理教师必备的技能。

4总结

就目前的教育水平来说,农村基层教育的水平始终没有达到要求,发展农村教育培训体制尤为重要。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在农村物理教师中建立校本培训模式,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可以提高老师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同时,也不可否认存在许多的问题,一些教师不适应这种培训模式,这是我们应该着力去解决的。教育的革新要积极去参与,这样才能不断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教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文涛,赵明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经验与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4(01).

[2]潘文彬.校本培训: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J].中小学教师的培训,2004(09).

[3]徐巧英.校本学习激发教师生命的活力[J].中小学教师的培训,2004(04).

校外素质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

[作者简介]杨霄(1976-),男,陕西乾县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西安710021)杨敏(1980-),女,湖北黄石人,燕山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秦皇岛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97-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高校也正在向建设现代大学的方向努力靠拢,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其必由之路,这就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后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承担了提高高等人才身体素质的重要使命,是高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引导者,他们再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的空间。体育教师接受再教育属于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渠道,主要是指对在高等院校任教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达到国家规定,并具备教师资格的体育教师提高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知识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掌握最新的、科学的体育教育技术和体育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了解最新动态、最新理论和最新技术等。

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陕西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北政法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工业大学、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8所高校的140名40周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对所调研的8所大学的青年体育教师和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3份,回收率为95%。其中,教授21人,占15.8%;副教授42人,占31.6%;讲师和助教70人,占52.6%。

本文还同8所高校的部分被调查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了青年教师在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历、科研等方面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参加再教育培训后自身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的提高情况,同时还听取了大家对再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并对问卷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陕西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学历及职称情况

在回收的133份问卷中,陕西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较小,约占9%。这部分教师主要以年龄35周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居多;拥有硕士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大,占被调查人总数的87%,且大部分为在职硕士学位;拥有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少,约为4%。调研中发现,在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几乎没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意向,主要是因为全国体育学博士点不多,攻读博士学位花费精力较大,且博士和硕士对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较大影响。此外,各单位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深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主要是三十岁及以上的教师。高校体育教师为了达到教育部要求,也为了能够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部分体育教师也选择了提高自身学历的途径进行再学习,如部分体育教师就读在职研究生都是以自费形式在进行。但是,高校体育教师是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进修学习会受到培训信息和培训时间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再教育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师学术能力培训情况

1.学术、科研等方面培训比较少。87%的受访青年体育教师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再教育培训。55%的青年体育教师认为所在群体的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弱。72%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后没有受到过体育专业学术技能的培训,且在工作中不能将在校时所学的科研理论方法运用到教学中。

目前,关于对青年体育教师进行学术培训方面,陕西省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组织和机构,只是在每两年有一次学术交流(论文报告会)的活动。这一交流仅是极少数人在大会上进行报告发言,入选人数有限,交流机会也不多,学术面比较狭窄,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在科研水平上的提高。

2.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培训有利于青年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97%的受访青年体育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能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科研思路,这表明绝大部分高校教师认同并愿意通过培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3.青年体育教师参加科研、学术技能培训方面积极性较高。通过访谈,大部分体育教师表示自己可以花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但是在科研思路与项目申请、论文写作方面能力欠缺。青年体育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在学术技能和业务技能方面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知识结构与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对青年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好处,因此,青年教师往往也会积极参加学术技能培训。

(三)高校重视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育技能培训

在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科教学评估的正确引导下,教师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强烈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紧迫性,力求通过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形式主要是参加体育、师范类院校组织的一些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主要是周末、寒暑假等课外时间。为适应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职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学习的内容有了新变化,即在理论教学上以健身保健为主;在技术教学中则加入时下大学生喜爱的流行元素。有关常规项目如体育基本功训练、健美操、篮球、乒乓球等的培训,在教学中应突出它们的健身功能和实用性,同时也考虑大学生对时下流行项目的热捧,如排舞、节奏体语、有氧拉丁、定向运动、轮滑、地掷球等也列入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计划大纲,体育教师根据个人爱好和教学需要有目的地通过培训这种渠道了解新兴体育项目,为以后这些项目的教学与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四)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被调查青年体育教师中,每周1~5次课的教师占19%,每周5~10次课的教师占26%,每周10~15次课的教师占41%,每周15次课以上的教师占14%。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一直有增无减,周授课学时一增再增,已经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甚至个别体育教师已经到了超负荷工作状态。工作量大使得部分青年体育教师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同时,培训时间和教学工作时间的冲突,也导致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较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以研究生学历为主,博士学历所占比例很少。近年来,新增教师大多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本科学历教师以中老年体育教师为主。随着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低学历教师也逐渐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是目前体育博士的比例还是比较少。

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口径较窄且深度不够。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培训主要目的是学历、体育科研能力和体育教育技能的提高,这三方面是高校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培训内容;高校性质不同,所处地方不同等因素也导致了培训路径较窄,信息不够,影响体育教师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3.高校重视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技能方面的培训,轻视科研、学术技能培训。此种状况下,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了,科研能力却停滞不前,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致使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受到限制。

4.高校缺乏对青年体育教师培训的有效组织与规范。高校体育管理部门缺乏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专门组织,大多数培训较多是以个人名义参加学习,培训没有周期性,也缺少明确的长期性目标。

5.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培训班、体育相关会议多流于形式,青年体育教师培训收获甚微;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只有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培训时,青年教师才会被动进行培训。

(二)建议

1.设立专门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机构,创建一套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模式。组建专门针对高校体育教师再教育的培训机构,使教师能够较为系统地参加科研、教学等方面能力提升的培训学习。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在职培训模式,同时建立传统培训与外聘专家教授讲学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制定规范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机制。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创造相关培训机会,大力鼓励体育教师走出学校参与相关专业的各种培训,制订出详细的培训目标和计划,采取相关鼓励政策,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及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3.确保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的经费投入。高校应大力支持青年体育教师的各类培训,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高校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才能在再教育培训上投入更多热情,从而有利于其各方面业务水平的提升。

4.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技术交流,为青年体育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各高校应加强校际交往,为青年体育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这也是体育教师再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5.青年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主动参加再教育培训。青年体育教师应从自身教学能力出发,认清自身的薄弱环节与优势,以及再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还需要分阶段制定短期和长期再教育目标,量化目标和任务,保证无论是教学周内外,都能接受再教育学习,快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此外,高校管理部门也应该关注青年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从各方面鼓励青年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再教育培训,保障再教育培训信息渠道的通畅、高效、完善。

[参考文献]

[1]郭维民.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教师的再教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2(6).

[2],叶羽.国内外体育师资再教育问题的分析研究――中外对教师再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执教水平与学历要求的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

[3]莫太学.体育教师再学习的思考[J].体育科技,2000,21(4).

[4]于勇.论知识经济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5(4).

[5]周建国.体育教师再教育的必要性[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