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18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406

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日益竞争激烈的生活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的患病率在逐年增高,以及基层群众和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的匮乏,一些高血压病患者失去早期诊治的宝贵机会,最后导致重要脏器的损害,给自己、家庭、单位、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呈现出低龄化、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的趋势。基层医生是接触高血压病患者最早、最多、最广泛的医生群体,所以早期宣传,合理用药,规律生活,健康饮食等因素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以下是防治措施的几点探讨。

合理服用降压药物

正规的长期的和规律的服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针对患者血压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让患者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叮嘱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及重要脏器的生理、生化指标和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对其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

健康饮食

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莫暴饮暴食。体重减轻血压也会下降,所以要控制体重。

限制食盐的摄入:食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食盐过多可使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另一方面,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增高,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高,使血压升高。因此,限制食盐的摄入能够降低血压。

低胆固醇饮食:血液中的胆固醇过多,可引起动脉硬化,使血压升高。每人每天食用胆固醇的食物应300mg以下,尽量使用植物油,尽量避免使用动物脂肪、内脏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适当蛋白饮食:高血压患者每天蛋白的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1g为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的瘦肉、鱼类、奶类和豆制品。

补充足量的粗纤维,维生素和水分:高血压病人应多吃蔬菜,提高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能促进脂质代谢,尤其是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加血管弹性,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高血压的发展。每天饮用一定量的温开水,可调节血液黏度,净化血液。

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人群高血压的有效手段:①宣传:基层医生可以开展基层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办专栏、讲课培训、播放录像、板报等形式定期更换高血压病防治教育材料。②巡视:基层医生每个月到高血压病患者家庭进行巡视,测量患者的血压,给予面对面的咨询指导,教会患者控制盐、糖等的摄入,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建议患者遵循低脂、低盐、低热量的饮食原则,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值等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运动量。

戒烟酒

酒精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输出量,间接增加肾素释放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增高,长期饮酒导致心肌细胞损害,使心脏扩大导致心肌病,而烟中“尼古丁”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运动

运动可以使心跳减慢,增加心脏泵血的效率,扩张血管,从而使高血压的人的血压降至正常血压。

讨论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篇2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5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15-01

高血压脑出血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脑血管疾病之一,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我院进5年来共为165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有32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再次出血,其他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1]。以下对32例再出血的原因和措施进行分析[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再次出血患者32例中男性为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33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5岁。术后的临床表现:术后意识障碍无好转或病情加重,呼吸、心率、瞳孔等生命体特征持续的恶化。其中18例患者都有意识障碍的表现,对其进行GCS评分显示,2例患者分数>8分,9例患者的分值在5-8分,7例患者为3-5分。出血的时间:在32例中有21例出血量发生在48小时内,5例在术后的48小时-72小时,6例出现在术后的72小时后。(表1中为出血时间内具体人数)。

1.2纳入标准第一,排除脑动脉瘤出血或外脑动静脉畸形;第二,手术治疗前无抗凝药物使用史;第三,无明显心肺肝肾病变;第四,无典型高血压病史;第五,瞳孔无散大症状,意识状况在Ⅱ至Ⅳ级之间,基底节区脑出血量大于30mL。

1.3方法手术方法采用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32例患者中有13例进行颅内为微创手术,于内科治疗基础上,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并依据《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规范性治疗指南》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在Ct辅助下显示患者血肿的部位及大小、深度,同时对穿刺部位进行确定,局部采用龙胆紫涂一标记,常规消毒、备皮,做好手术前准备。利用电钻依照头皮、颅骨、硬脑膜的顺序进行穿透,之后将金属针芯拔出,换成塑料针芯后继续进针至血肿的边缘,接侧引流管,将针芯取消,盖帽,利用注射器(规格:5ml)进行抽取,速度要缓慢、轻柔,当有暗红色陈旧性血流出后继续进针直至血肿中心,抽取血肿量30%-50%的血液后予以冰生理盐水等量置换,然后进行反复冲洗,当抽取的颜色变淡后可将3ml的尿激酶溶液注入血肿腔内,将引流管夹闭3-4小时后再打开。当有新鲜血液流出后可停止抽吸,给予患者nS250ml+肾上腺素1mg反复冲洗,再注入立止血1kU。之后进行Ct检查,从而确定之后的引流次数以及时间。手术后给予患者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对血压进行控制,根据Ct检查结果确定拔针时间,拔针后要对患者进行观察,看其时候有再出血情况。另外19例没有明确手术指征者进行保守治疗。

2结果

在3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恢复良好者6例,6例一年的随访,生活均能自立。死亡5例,死亡原因:3例因为再出血量较大发生脑疝导致中枢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因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于肺感染导致肾功能衰竭。

3讨论

3.1高血压高血压是引发出血的重要原因,也是引发术后发生再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压高对血流的冲击力大,造成出血部位血栓穿破而再出血。高血压升高可能是因为呼吸道不通畅,患者痰液蓄积引起阻塞;麻醉时,麻醉变浅、疼痛刺激和尿管不畅等均可使血压持续升高;情绪的影响,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情绪躁动,引起血压升高。在自身意识好转后又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苦恼、忧虑导致情绪激动引起血压波动。

3.1.1手术操作不当手术时机不对,手术在6小时以内的早期。形成血肿一般在高血压出血后的30分钟左右,有的患者出血后在短时间内不再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在6小时后出现坏死,手术的最佳时期应该在6小时内进行,手术的时机把握非常重要,手术过程中和术后都极易出现出血。尽管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的出血量相对于小骨窗开颅术较小,但也不排除其引发再出血的可能。患者在术后脑颅内压降低,脑血管内外压力差距会增大,会引起再出血。

3.1.2药物使用不当在术后的护理中患者过早的使用甘露醇,压迫止血作用减弱。使用甘露醇可使血容量增加,升高血压导致出血。在32例患者中有3例因为早期大量的使用甘露醇导致再出血。一些患者长期的服用抗凝药物,也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性。

3.1.3血管原因高血压脑出血一般以老年人居多,这是因为血管的单行和凝血功能较差,血肿腔及手术创道易出血。高血压脑出血一般是细小的血管和粟粒样动脉出血。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内压力的下降,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软化坏死。缺少微动脉原有的结构,内外压力失衡,再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3.1.4肺内感染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肺内感染症状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血氧下降表现,以及肺换气障碍,进而导致脑水肿症状的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再出血。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再次出血患者,需及时实施早期气管开刀治疗。

3.1.5术后颅内血肿清除后,其颅内压力会有所降低,然而,快速移动头部后,患者的大脑组织活动度会提高,进而导致血管撕裂,诱发较为严重的再次出血问题。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手术后2至3d内的进行严密监测,缓慢轻柔地进行翻身等动作。

3.1.6术式选择脑组织损伤的原因有高颅压、血肿压迫和脑出血释放凝血酶与凝血产生物质导致脑出血病人出现早期的脑水肿。部分学者认为脑出血急性期灶周继发性代谢障碍、神经元损伤、神经元凋亡在3到6小时内较轻,24到48小时内将会显著加重,而部分学者通过实验证明83%的继发性出血是在6小时内发生,17%在6到24小时,20到48小时后出血概率较低的。早期(48小时内)和超早期(6小时内)手术,是为了尽量消除血肿造成脑组织机械压迫,缩减凝血酶等活性物质化学性损害脑组织细胞,阻断脑出血造成的继发性病理生理改变的恶性循环。故而,早期手术清除血肿的方案已是大部分学者公认的治疗方案。本组手术都在48小时中完成,死亡4例。笔者认为,超早期手术风险较大,在发病6到24小时以内进行手术是最佳时机。

3.2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措施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形成颅内血肿,将脑组织和脑功能破坏,使病情加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做好预防措施,对改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有重要意义。

3.2.1手术的操作要熟练、准确,防止破坏血管再出血在清除血肿时,清除三分之二为宜,不能完全清除血肿,以免清除后导致再出血状况。在术后血肿腔要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减少再出血的原因。

3.2.2保持血压的稳定在术后要控制血压升高或小幅度的波动,排除颅内高压,可以使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持续的向静脉输注,控制好药物的浓度,你面血压出现较大的起伏,在情况好转后可以服用降压药物。

3.2.3药物使用和手术时机术后的甘露醇使用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在减压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在术后的早期不使用甘露醇。手术时机的选择要根据病情的是否允许进行手术治疗,如果病情允许的话可以在出血六小时后进行手术治疗。

3.2.4要早期切开气管在早期切开气管,可以避免患者在意识没有恢复的时候导致的呛咳和血压的升高,在术后不能快速的恢复意识的时候,要在脑出血术后进行全麻的情况下进行气管切开。在切开后患者的血压就好得到有效的控制,增加了对降压药的敏感性。还要注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术后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情绪的躁动、水肿等因素都可以导致再次出血。

参考文献

[1]郭志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对策[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7):438-439.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并发症;预防;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由于现代外科治疗手段不断提高,病死率明显下降,手术清除颅内出血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后正确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者最大程度康复的关键。现将我科2009年收治4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高血压脑出血病人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40岁-78岁,以突然发病为特点,头颅Ct为诊断依据。住院时间10d-64d,病人人院经手术治疗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均治愈出院。

2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术后再出血:术后再出血多发生在术后12~48h。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保持患者安静,躁动者给予镇静。(2)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3)控制血压,防止波动过大,一般应控制在110~150/70~90mmHg,对基础血压过高者,一般控制在165/94mmHg左右。(4)注意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发现患者术后意识好转后又突然恶化或术后意识恢复不理想,清醒患者头痛加重,出现恶心、呕吐,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5)保持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如发现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或血凝块,提示有再出血可能。另外,控制引流的速度和引流量,每天不超过500ml,避免颅压过低。

2.2术后脑水肿:脑水肿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呼吸及心率变慢等高颅压的症状,重者可导致脑疝,甚至死亡。脑水肿高峰期一般为术后2~4d[1],以后逐渐下降。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术后抬高头部15°~30°,避免颈部扭曲,以利静脉回流通畅。(2)术后2~4d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输液速度(甘露醇除外)不能过快。(3)加强脱水治疗。(4)保持吸氧导管及血肿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量。

2.3术后感染。

2.3.1颅内感染:颅内感染是高血压脑出血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术前备皮要严格、彻底。(2)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3)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引流液内有絮状物、手术切口处漏液等,疑似感染者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3.2肺部感染: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排痰,每2h翻身叩背1次。有研究表明,术后24h开始翻身并给予肺叩打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3]。(2)雾化吸入3次/天,以利于痰液的稀释与排出。对使用机械辅助呼吸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加强呼吸道湿化,给予生理盐水气管内滴注,并及时吸净痰液。

(3)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气管切开后内套管每天清洗消毒3次。(4)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定时开窗通风。(5)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定期做痰培养+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6)增加患者营养的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

2.3.3尿路感染: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留置导尿管时间不宜过长,并定时夹管,清醒病人术后尽早拔除尿管,鼓励自行排尿。对有排尿能力但无控制意识的男患者可用塑料袋作为接尿袋套于阴茎处,及时倾倒尿液。(2)长期留置尿管者加强会阴部护理,每天冲洗膀胱1次并更换引流袋,每2周更换导尿管1次,严格无菌操作。(3)鼓励患者多饮水。

2.4术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多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病情越重,发病率越高。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昏迷患者尽早留置胃管,如病情稳定,第3天可进食,以保护胃粘膜。(2)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倾向。每次鼻饲前常规抽取胃液,观察胃内容物性质及颜色,并注意大便颜色,发现异常及时送检。如已确诊为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患者禁食、胃肠减压,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使用止血药等。

2.5术后中枢性高热:临床特征;起病早,体温高达39℃以上,头、胸部发热出汗,肢体无汗反而发凉,可伴有头痛、颅压增高、瞳孔缩小等。高热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加重脑缺氧,从而加重脑水肿,进而威胁患者生命。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患者身上盖以薄床单代替棉被,头部置冰袋、冰帽或使用颅脑降温治疗仪[4],温水擦浴或使用降温毯降温,冰块冷敷大动脉等。(2)体温过高可使用冬眠疗法。(3)在使用药物降温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6应激性高血糖:高血糖不仅损伤血管内皮,还可引起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同时加重高血压脑出血的昏迷程度。主要是因为术后应激反应致血糖升高。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重视血糖的监测,在使用降血糖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

2.7术后肾功能不全: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尿量、颜色和性状。定期监测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及早预测肾功能,以便及时治疗。

2.8癫痫:多发生在术后2-4d脑水肿高峰期,脑水肿消退后癫痫常可自愈。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发作时应及时给予抗癫痫药物控制,去枕平卧,清除口腔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护患者,以免意外受伤,应详细做好记录

2.9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导致的呃逆影响病人呼吸。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对呃逆病人检查上腹部,若有胃胀气,插胃管抽空胃内容物,也可压迫眶上神经或按医嘱用药遏制呃逆。

2.10肢体废用综合征。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住院早期行肢体被动功能锻炼,进行肌肉按摩及关节的活动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提高预后及生命质量。

3小结

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并发症多,为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作为临床护士应具备整体观念及高度的责任心,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689

[2]刘荣仡,刘文英,马林.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2):3332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篇4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社区;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544.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6-02

我们于08年结合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暨农村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热烈地开展了社区范围内的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采取了分层与政群互相结合的随机抽样法,在十二个乡镇的83个社区,针对35岁以上的居民,一共有24752个人进行了为其几天的原发性高血压筛查活动。检查结果如下,其中共有共有8559名高血压患者,大约占调查总体人数的35%左右。同时在经过患者本人同意,同时患者心甘情愿的情况下,针对其中4029里患病人员采取了以规范治疗,不适用药物以及随机访问等为前提的社区综合防治措施。经过调查以及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止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成立专门的机构组织并针对其内部有相对明确的分工

组织机构最好是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组织协调、疾控机构实施管理和评价、医疗机构进行防治、社区、新闻、健康教育机构参与的网络型综合性社区高血压防治机构。这样就能保证机构的权威性以及实行时候的可靠性,便于防治工作有效的开展和实行。政府领导作为社区综合防治的最有效力量,是社区组织建设的核心所在。能够高效地进行诸如制定相关有效策略,和部门之间达成有效地沟通以及合作;有效地调动资源量,实行调配工作,还有保障经费能够顺利流通等,都是最为核心的关键力量。故而强化政府职能在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方面的职责,是一切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组织和协调高血压综合防治最直接的操作行为是卫生部门实行的,同时他还会制定较为细致的工作方案,并呼吁下属部门进行开展。技术制定的落实,则要依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力量。通过知道相关的业务以及培训工作,进行质量的控制盒督导,相关的考核和评价等等。高血压的筛查、诊断、登记、治疗、随访管理和转诊等工作是由医疗机构具体实施的。由于患者疾病也有多样化的特点,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和解决。上级的医院依据病情的不同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以及干预方法。社区医生的相关专业培训以及患有重病病人的救治也是有上级医院全权负责的。社区医疗机构负责高血压患者的规范治疗、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实施、并发症预防、随访管理等工作。新闻媒体也可以有效参与其中发挥其舆论导向的作用。还有健康教育机构等,可以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或者是有效防止高血压的技巧等等。

2拟定出有效治疗社区型高血压的综合防治方案并具体落实到位

只有详细周密,具体可行的实行方案,才会使得我们在解决社区高血压防止问题上取得根本性进展。所以,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疾病控制机构以及相关的医疗机构,还有相关部门的专家制定出了详细的操作性较高的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谈论会议和讲座等,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像政府部门申请批准实行。

3紧抓实践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相关的社区高血压防治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使得社区高血压干预更为有方向,就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队伍的综合性实力。社区医生普遍对于社区高血压治疗,干预以及随机访问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所欠缺,故而会延缓社区综合防治的效果,还会延长时间耽误病情的治疗。所以在这一方面的培训工作的开展是迫在眉睫的。培训的主要人员是由疾控和医疗机构专家进行的,针对对象是社区医生。培训中疾控和医疗机构专家主要强调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对高血压进行预防以及治疗,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社区高血压的干预技能等等。

4监督以及评定工作要到位

从事任何活动最基本的保证就是经济。故而足够的经费是一切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各项活动的展开都需要金钱。

社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开展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就必须设立专项经费,并对其合理化管理。拟定详细的经费支出计划以及可行的使用方案,并要求人员严格按照其执行,使得项目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得以执行和开展。

5考核以及督导工作做到位

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势必要成立相关的监督考核机构对项目进行的成果加以检测和评估。纠正社区高血压防治综合计划在具体实行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是以后的进行变得更加有方向,更加高效。督导和考核各级疾控机构、综合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自履行职责情况,确使得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真正做到实处。

督导内容主要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具体工作开展情况。还要审核相关的工作方案与计划的实施,质量控制等具体的展开等;发现,建党,对随访的管理工作,转诊是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兼管着患者自我管理,开展相关健康教育,资料的分析与共享等情况,以及工作中具体工作能否有效顺利地开展。

6结语

有效地开展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室社区的责任所在。我们必须做好相关的社区高血压防治,才可能间接的控制心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扩展,达到预防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汲取前人经验,以上提出的相关方式方法为大家作参考,使高血压的社区防治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岳松然.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现状与展望[J].河北医学,2007,(07)

[2]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m].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制所,2005,11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篇5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患者54例,其中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8例,上消化道出血16例,中枢性高热10例,高糖血症7例,肾功能不全3例,部分患者引发合并多种并发症,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与措施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结果:由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损害较重,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降低并发症的引发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结论:在现代临床医学中,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导致患者预后死亡率升高,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力争在早期发现并发症,并以动态护理理念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防治

经国内外医学界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类型之一,因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界的关键性研究课题。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群体逐渐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全球总体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经美国权威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机构经过反复实验与临床观察证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等因素,可导致患者引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多种临床并发症,甚至有可能引发患者出现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2]。本院于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患者54例,对并发症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患者54例,男37例,女17例,年龄31-75岁,平均(45.6±2.2)岁,均有高血压病史3-8年以上。54例病例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其中出血量

1.2并发症类型

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8例,上消化道出血16例,中枢性高热10例,高糖血症7例,肾功能不全3例,部分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

2方法

2.1术后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本院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鼻饲管内胃液颜色的变化,按规定时间留存胃液标本,以了解患者术后胃内出血量及相关状况变化。另外,本院医护人员对术后54例病例均行吸氧、心电监护,每个0.5-1h测量呼吸、脉搏、血压等数据,间隔4h测量体温一次,血压控制在110-150/60-100mmHg[3]。

2.2肺部并发症的预防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引发的相关并发症中,肺部感染是较为常见的,而且对于预后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术后必须加强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本院主要采取保持病房内清洁卫生的措施,室内应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2次/d,并且保证定时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于患者的预防措施为: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翻身1-2h/次,使病人呈左侧或右侧卧位,护理人员手指并拢似杯状,自下而上,自边缘到中央叩拍患者的胸背部,促使患者痰液从细支气管脱落流入大气道以利排出,以防止坠积性肺炎[4]。

2.3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及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由于应激反应,经常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29.6%左右。因此,术后应密切关注消化道是否出血,及时发现消化道出血和观察出血量,注意患者呕吐物的性质、大便颜色及全身情况。患者术后第2天如肠鸣音正常,尽早恢复进食,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支持机体的消耗和康复的需要。对于神志不清的患者,与术后48h给予插胃导管鼻饲饮食,保持营养均衡[5]。

3讨论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是引发患者高病死、高致残的主要症状之一,一旦引发相关并发症,必然给患者及家庭都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在术后及时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并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引发几率是极为重要的。另外,为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引发,医护人员应在术后严格观察患者血压、出血量的变化,并保证各项工作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对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协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与压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制定的各项防治方案与措施。

参考文献

[1]于志强,毛新丽,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附临床病例70例)[J],医学与护理,2007,5(7):13-14.

[2]何云芬,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现代医学卫生,2007,10(1):22-23.

[3]潘伟华,早期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监测[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2(9):27-28.

[4]李刚,薛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附1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6):18-19.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防治;综合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8-02

最近几年,老年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发病率等基本特征,不但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存在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1]。由于心血管疾病有着较为复杂的病因、较多的种类,例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冠心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这种类型的疾病与营养方面的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并且通过综合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院2010――2012年收治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2012年收治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5例;最小年龄59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70.3岁。本组患者中35例高血压患者,52例脑血栓患者,40例冠心病患者,10例双侧中枢性瘫痪,5例蛛网膜下隙出血,3例脑出血患者。本组100例患者通过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比较性(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上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本上通过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宣传健康教育知识首先向观察组患者宣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积极宣传相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同时将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告知患者。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全方位展示疾病的相关知识,重视对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性、危险因素的强调工作,对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老年患者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应该要有合适的时机,并且有着多样化或者个体化的方式,医护人员还应该将心血管疾病相关预警因素向患者与家属全面讲解,让患者对自救方式、保健知识以及自我观察等全面了解,将生活上不良的习惯全面改变。

1.2.2心理护理措施由于老年患者因为年纪问题有着行动不便等状况,常常会出现自卑、悲观等心理[2]。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全面了解,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以轻松愉快的语气与患者交流,对患者的心理起到疏导的作用,确保能够将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负面情绪全面消除。

1.2.3家庭舒适护理措施由于老年心血管患者因为血压波动、生物钟紊乱、睡眠颠倒、治疗时间长、有着较长卧床时间以及年纪较大等因素,较为容易出现复发性脑卒中疾病,所以,医护人员布置相对舒适、安静以及温馨的环境给患者接受治疗,使患者有着相对放松的状态,同时还应该制定合理的作息表,让患者生活周期处于正常的状态。另外,重视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效果,对患者血压变化严密监测,患者在治疗时应该对患者的意识、判断力等方面进行观察,避免患者出现跌倒的情况。倘若患者有着较为严重的病情,那么则应该每隔一段时间给患者叩背、翻身处理,避免出现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如患者无法正常服用食物,那么则应该通过鼻饲给予合适的营养。

1.2.4预警护理干预由于老年患者有着较为迟钝的反应,发病时出现的疼痛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症状的掩盖,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疾病。因此,医护人员应该重视采用早期预警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患者一旦出现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则应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救治方案全面启动,在防治疾病上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另外,老年患者在早上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意外发病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心绞痛以及血压高峰等有着一致的节律。患者长时间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进行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对血压升高的情况起到控制的作用。医护人员应该合理地指导患者将生活上不良的习惯改变,并且通过相应措施对代谢综合征与高血糖等疾病进行预防,确保能够通过护理措施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干预[3]。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出院时间、发生危险因素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防治措施

3.1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现今,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学上对高血压疾病进行防治是以不饮酒或者少饮酒、食盐量限制、肥胖控制为主。主要是通过充足体力活动、饮食节制等方面控制体重。同时还能够通过相应的预防手段对高血压疾病进行治疗,通过免除用药等方式应用在病情较轻的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上进行干预,通过辅助疗法应用在病情中度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上,采取相对措施对降压药的副作用、用量起到降低作用。

3.2制定饮食计划良好的饮食计划对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启到良好的防治作用,给予患者摄入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低脂肪等食物能够有效控制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等指标[4]。因此,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制定良好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的临床指标能够控制在良好的范围内。

3.3通过药物治疗与预防首先,医护人员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应该将用药的副作用、正确方式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对血栓形成起到预防的作用。其次,对于患者的药物应用与危险因素应该给予纠正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长时间使用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最后,让患者根据医生的嘱咐服用药物,让患者随身携带缓解心绞痛的药物,确保患者在出现心绞痛的情况时给予服用。

3.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4.1重视温度改变、身体保暖等,一旦温度出现下降的情况时,患者的血管则会出现收缩的情况,特别是在冬季有着较大气温改变的情况下,血管收缩会导致血栓堵塞,出现危险的情况。

3.4.2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合理的运动能够使血液得到有效循环,对血压启到降低的作用。

3.4.3控制患者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由于患者饮酒、吸烟等均会对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会引起慢性病、心血管病的病发,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并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防治工作、综合护理措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无法将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合理的改善。所以,根据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将防治措施合理的改变,并采取综合护理完善的措施进行干预,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从根本上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速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12(08:638-639.

[2]吴瑕.老年心脑血管病预防及护理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0,7(04:645-646.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篇7

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可以出现诸多的并发症,主要有:颅内压增高,血压升高,肺炎和肺水肿,血糖升高,上消化道出血,尿路感染,抑郁和焦虑,心脏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继发癫痫,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褥疮,体温异常等。而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有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严重低钠血症等并发症。

对于上述并发症,在患者入院之初就应该预见并加以预防。如对有吞咽困难和误吸危险的患者可通过禁食及留置胃管、经常改变患者在床上的(一般采用侧卧位,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以防舌根后坠和分泌物阻塞呼吸道)预防肺炎的发生。尽量减少留置导尿管、间歇导尿和酸化尿液可减少尿路感染。对于中老年患者特别是本来肾脏受损的病人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保持液体出入量平衡,避免出现急性循环障碍等以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注意进食量,脱水治疗时适当补充钾、钠、氯等盐分,预防电解质紊乱。瘫痪程度较重的卒中患者,应鼓励患者尽早活动,抬高腿,或穿弹性长筒袜,避免瘫痪下肢输液,尽量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对卧床患者定时翻身,保持皮肤干燥、干净,身体易受压部位或隆起部位放置气圈,使用气垫床、自动翻身床等措施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形成。

并发症出现时要尽早识别和处理

当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时,提示颅内压增高,应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白蛋白等药物积极降低颅内压,血肿大者可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有颅高压者适当限制入液量,防治低钠血症、过度换气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出现任何部位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加以治疗,并做好呼吸道护理,氧疗,及时吸痰,膀胱冲洗等。积极平稳控制过高血压,尽量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使用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如果患者起病后呕吐或从胃管内流出咖啡样液体,排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尿少,血红蛋白下降、尿素氮升高,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则考虑卒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需积极处理。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盐水胃内灌洗或口服凝血酶等;静脉应用制酸止血药物,如立止血、止血敏、止血芳酸、法莫替丁、洛赛克等;必要时胃镜下止血或手术止血。对症纠正离子紊乱、控制癫痫、物理降温等措施也非常必要。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篇8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血压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3-02

高血压称为社区居民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在我国此病的治疗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存在高患病、高增长、高危害的三高现象;及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三低现象;还普遍存在长期不规律服药、血压测量不坚持、非药物治疗不重视的三不现象。为了讨论高血压患者的有效预防及治疗措施,对我社区3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1年的社区护理及干预。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所选对象均为此社区长期居住居民,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规定标准,选取符合规定的34例高血压病人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2岁;对照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龄49.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血压水平等各个方面经统计学检验p>0.05,说明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观察组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登记观察组患者的姓名,性别等记录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各自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选择各自适合的方法进行干预。

1.2.1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可以采取讲座、宣传板报、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病的成因,危险因素,常见症状,常见并发症,治疗原则,预防方法,血压的监测以及如何规律用药等,语言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争取全部患者接受。

1.2.2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非常重要且有效,要对患者的膳食进行有效干预,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人发给2g限盐勺,还有加强体育锻炼,戒烟限酒,有效的控制体重,保证睡眠,防止便秘等。

1.3要给对照组相同的药物治疗,并嘱其日常应注意的方法,必要措施。对两组患者血压进行定期测量,并同时做好数据的记录,整理。

1.4统计学方法。根据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和非药物治疗的接受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在服药和非药物治疗的接受情况其遵医嘱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2.2观察组和对照组降压效果的比较。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个慢性须需终身服药的疾病,住院治疗对每位患者而言只会增加经济负担,当然对国家的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医院的病床数而言也不实际,因此主要靠社区的医务工作人员,通过本次社区实验的研究表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管理,能有效降低血压值,能使大多数患者正规服药,改善生活质量,使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或由较高级别将到较低级别。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受神经体液调节和体内外环境的多重影响,有研究表明,长期的单纯的药物治疗尽管能降低血压,但还应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维持稳定有效的降压,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谓护理干预就是通过护理措施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等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药物治疗加上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全面认识疾病,通过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保证患者遵医嘱科学治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

非药物干预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应终生持续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为期主要形式,对高血压病情恶化,并发症发生的预防,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实行定期、规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逐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方式,使其有自我保健意识,能够有效控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超重、肥胖和不良生活习惯都可引起高血压的发生,因此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等一类慢性病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利条件,做好对高血压及易感人群的防治工作,也是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有效的方法。

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充当教育者的身份,针对不同的患者,患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和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了解患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通过示范、讲解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教育。从而提高患者与医务人员的配合效率,收到满意的治疗,形成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134

[3]张朝珍.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30(5):712-713

[4]王倩,周娴.浅读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12):40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篇9

【摘要】脉络膜暴发性出血,是内眼手术罕见的恶性并发症,主要采取预防性措施,术前应用药物充分降眼压至正常,术中对药物难予控制的高眼压,行玻璃体穿刺术,或小切口房水分步缓慢放出。一旦发生暴发出血,立即在巩膜扁平部全层切开巩膜,使血液从巩膜外引流等各项综合措施,保住眼球,保存部份视力。

【关键词】防治探讨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

1.前言

脉络膜上腔暴发性出血,是眼科内眼手术罕见并发症,来势凶险,出血量多,对眼球及视力破坏性极大,常因无法止血,摘除眼球,笔者在近二十余年的眼科生涯工作中,所作的数百例内眼手术中,遇到的三例脉络膜上腔暴发性出血,均为闭角性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施行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摘除的联合术时发生。一例发生在前房全层切开后,其中二例是在晶状体取出后发生,经采取了恰当的紧急救治措施后,出血逐渐止住,保住眼球完成手术。国内文献对于脉络膜上腔局限性出血,迟发性出血报道较多,对暴发性出血并作眼球摘除的报道偶有所闻,但对报道暴发性出血,救治成功保住眼球维持部分视力的报道则不多见。本文将暴发性出血救治成功的防治方法,与同仁作一交流,希望以此得到指正。(后文缩称为暴发出血)。

暴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的征兆,在前房切开晶体取出后,眼压突然外高眼球变硬,玻璃体突入眼房,巩膜被玻璃体抬高脱出,玻璃体因前界膜破裂大量脱出,切口无法关闭压迫止血无效。此时是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的临床表现,立即在巩膜扁平部,呈放射状对称性的作六个切口,全房切开巩膜,从切口内轻分离巩膜与脉络膜,使各切口相互相通,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快速静滴甘露醇,或肌注速尿,并使用钻剂,6-氨荃已酸和其他多种止血药,大剂量静滴维生素C,剪除脱出的玻璃体,眼压逐步下降出血逐渐停止,轻压眼球排出脉络膜上腔余血,缝合巩膜切口,冲洗前房积血,关闭切口加压包扎。术后继续使用止血剂,甘露醇静滴,减少脉络膜组织水肿,促使积血吸收。

3.暴发出血的预防方法

术前应作充分准备,高血压患者有暴发出血的可能,应使用降压药物,血压正常再作手术,血小板减少,出凝血时间延和应纠正,高眼压应力争用药物降至正常值,术中安全性才相对增加,对于使用药物后难于降眼压的术眼,可择期分步手术。如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时,先作小梁切除术,待眼压稳定眼部充血消失,眼球血液循环改善后,再择期作白内障摘除术。

术中在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摘除二联手术,在前房切开前,应采取玻璃体穿刺术,先作小切口切开前房,用虹膜恢复器轻压切口后唇,放出少量房水,稍等片刻再次如上操作放出房水,分步放出房水在于缓慢地使眼压下降,再扩大切口,切口应够大,挽出晶体时,对球壁的压力要适度,若切口过小,挤压球壁力量过大,晶体猛的挽出,就可眼压骤降引起暴发出血可能。

术后加压包扎术眼,仍静滴甘露醇2至3天,继续使用止血药物,防止脉络膜上腔继发性出血,早期使用碘剂、细胞活化剂,促进球内积血的吸收,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

疗效观察

三支脉络膜上腔暴发性出血的术眼,分别经三至五年的追踪观察,眼球保持完整与健眼对称,其中一例玻璃体重度混浊有机化物,仅有光感,另二例玻璃体混浊,眼前指数。二例眼压正常,一例眼压稍低,三例术眼瞳孔大约6mm左右,角膜有不同程度的混浊,虹膜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均无眼球明显充血。

五、讨论与分析

脉络膜上腔位于脉络膜与巩膜之间,并无明显间隙,在脉络膜与巩膜之间,借结缔组织来与巩膜相连,内含有色素细胞,平滑肌细胞、睫状后长;后短动脉、睫状神经通过。与脉络膜上腔紧相连的是脉络膜大血管层,由动脉和互相吻合的静脉构成。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是专一的营养球壁组织的睫状供血系统。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的主要原因,经病检证明主要为睫状后长动脉、后短动脉破裂,及大血管支的动静脉部份破裂所致。加然造成以上血管破裂的原因尚未十分清楚,从有关文献及临床实践证明,从三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术中并发脉络膜上腔暴发性出血分析,是因房水代谢障碍,眼内压升高,眼球内容积增大,脉络膜长期受压有关。由于脉络膜上腔内的血管长时间受压,血流受到障碍,使血管内皮细胞变性,通透性增加。造成瘀血水肿,临床表现是球结膜充血,睫状体充血等症,加速房水渗透性增加,加重高眼压,造成恶性循环。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施行滤过术,白内障摘除术或其他内眼手术,切开前房眼压聚降,若伴有眼部血管异常,是造成脉络膜上腔暴发性出血的主要因素,因当前房一旦切开房水涌出,眼压突然下降,睫状血管、脉络膜大血管层内的血管引起扩张,流入睫状后长、后短动脉,脉络膜大血管层血液流量增加,血管内压力突然增大,使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血液突破球内壁的薄弱处,至玻璃体腔经前房涌出眼外,这是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的基本病机。所以术前要使用药物充分降眼压,球内压力逐渐减低,降低了对脉络膜上腔血管的压迫,改善脉络膜血液流畅,减少了瘀血水肿,避免暴发性出血的危险性。在芗难于控制的高眼压,在前房切开前,施行玻璃体穿刺术,根据眼压状况,吸出一定的玻璃体,使高眼压变成低眼压,既改善了脉络膜血管受压,又不会造成前房切开后眼压骤降,是预防脉络膜暴发出血的较好措施。采取分步缓慢放出房水使眼压缓缓下降,也是预防眼压骤降引起暴发出血的重要措施。当脉络膜上腔暴发性出血后首先要减少血液流向球内,缓解大玻璃体腔积血,紧急巩膜扁平部全层切开,使脉络膜上腔内的出血引流向球外,这是非常关键的措施。并在切口内使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使血管收缩,以达到止血目的。同时使用甘露醇快速静滴,或使用速尿利尿,减少血容量,减少脉络膜上腔瘀血水肿,使用钙剂,大剂量的维生素C、抗纤溶剂6-氨基已酸及其他止血药物应用。经过综合措施,三例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均达到止血,避免了眼球摘除,保住了眼球,并保护了部份视力。

六、小结与评价

对于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是可能防治的,也可避免眼球摘除的恶果,特别是在青光眼并发白内障需作二联手术,以及其他内眼手术时,本文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治措施,不但对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防治行之有效,对于局限性、继发性、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及其他内眼手术的并发症的防治,如视网膜脱离等均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参考价值。目前对脉络膜腔暴发性出血的病理变化还不完全清楚,有待更深层的探讨,以利提高脉络膜上腔暴发出血的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年第5期,作者:梁先军、陈玉冰。

[2]脉络膜上腔出血、《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年第2期,作者:陈林、胡国屏。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篇10

   【关键词】 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社区预防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1]。要使高血压的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就应分析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探究预防和保健措施,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和自我保健能力[2]。现就本中心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观察6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 高血压病的病因形成及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病因一般有如下几种:治疗不当、药物治疗不能耐受,以及继发性的高血压,精神心理因素、大量吸烟酗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药物相互作用等都可引起高血压病。本中心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观察6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病因中,治疗不当占30%,药物不能耐受占11%,继发性高血压占30%~40%,精神心理因素占10%~20%,大量吸烟、酗酒占3%~5%,同时服用影响降压效果药物的占3%。本中心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中约3%可明确诊断:(1)肾实质性高血压:这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即肾素分泌瘤,使血压异常顽固不易控制;(2)肾血管性高血压:1/3呈难治性高血压,对6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观察,肾动脉狭窄发生率约20%,老年患者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青年患者主要由多发性大动脉炎及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但青壮年肾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并不罕见;(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达30%以上;(4)嗜铬细胞瘤:

   是由于嗜铬细胞肿瘤或增生并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所引起的血压升高的一种疾病,病变大部分位于肾上腺髓质,少部分病变位于肾上腺以外的其他交感神经组织;(5)其他: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腺瘤、垂体微腺瘤、主动脉缩窄、精神心理因素等,统计本组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尤其是惊恐发作导致高血压的约10%~20%。老年高血压合并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大量吸烟、酗酒也常是血压难以控制的原因。

   2 高血压病的社区预防策略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以平均每年350万人的速度递增长[2],高血压病因致残、致死率高,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开展高血压病的预防工作十分必要和重要。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应包括全体人群的预防及个体目标预防,而且两者应互补,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普及高血压知识,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全体人群的预防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和高血压患者要认真做好查管、治等工作,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2.1 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高血压病病因不明,但与诸多危险因素相关。通过预防和干预危险因素,可降低社会群体危险度。病因预防重在干预不良行为和健康教育,树立健康意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据报道[2],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病发病率下降55%,而病因预防费用仅为治疗费用的1/10。目前病因预防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以社区为主的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具体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每个人都要有预防保健常识,能够自我保健;(2)从儿童开始:目前发现高血压病的病因起源于儿童期,故应从儿童时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和适量运动;同时戒烟、限酒,做到心理平衡;(3)保持正常体重指数:我国成人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可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合理调整饮食、减少含钠盐的摄取,每日<6g,同时多食含钾钙的食物,每人每日增加2g盐,则收缩压均值可升高2mmHg,舒张压均值可升高1.2mmHg;(4)进行适当的有氧体育锻炼:多散步、骑自行车和游泳,运动强度指标为运动时最大心率+年龄=170或180;(5)降低脂肪的摄入:特别是小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6)戒烟戒酒:酒精摄入量为男性<30ml,女性<15ml;(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据报道,焦虑或愤怒情绪及发怒后抑制情绪的发泄,可显着增加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2.2 二级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防治高血压可使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减少50%,故应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变这种局面,以社区为主,发展全科医学模式,使社区医生等能及时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赖药物的观念,培养其防治高血压的责任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技能:(1)对35岁以上和脑力劳动者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脂、高血糖、高粘血症的患者,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压并记录,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并定期监测血压;(2)定期培训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进展和动态;(3)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早期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治疗稳定后每周测血压1次,以后每个月测血压至少1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性服务,这种在社区中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医患关系,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可提高高血压病的控制率;(4)发挥政府职能,实施分级管理,政府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贡瑾,吕国良.高血压病综合康复治疗的近况.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5):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