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基本棍法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13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篇1

关键词:双节棍校本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84―02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倡开发、利用地方、学校的课程资源形成地方和学校的特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武术教材内容上也有了突破性发展,给武术教学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是确立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和课程的基本目标,课程结构有了很大的灵活性,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04年,、教育部联合出台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因此,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武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双节棍是中国武术中的传统软兵器,也是一种很好的防身健体器械。双节棍对锻炼上肢力量,尤其是腕部的力量作用显著,通过双节棍的抓握练习可以锻炼前臂肌群,提高握力素质。由于受李小龙在电影中的表演和周杰伦的歌曲《双截棍》的影响,它已经成为青少年十分喜爱的运动项目,这也为它进入体育课堂提供了可能。经过多年双节棍的练习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双节棍可以作为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进入体育课堂,从而开发了双节棍校本教材。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双节棍等相关武术教材中吸取适用于小学生的教学内容,以南张庄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而开发出双节棍校本教材。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对现有双节棍教材和其他武术教材进行研究,并借鉴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参考。

2.2.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问卷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改进。

2.2.3教学实验法

校本教材的实用性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1)校本课程要以实施国家课程为前提,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进行开发。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着丰富的内涵,武术教学对于传播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校本课程要结合本校实际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中的重要资源,体育教师具有武术方面专长,多年来潜心进行武术教学研究,带领学生在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确立了体育工作以武术为特色。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是武术特色发展的有利保障和重要途径。

(3)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开发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学生是课程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教学效果体现的首要条件。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可知,大部分学生喜欢双节棍,男生都喜欢模仿李小龙的武术动作,大部分女生和弱者都想通过学习武术不受欺负,开发武术课程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学生喜欢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

(4)符合趣味性和基础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启蒙教育向正规教育的开始,小学武术教学应当把姿态教育和培养武术兴趣放在目标的首位。通过武术教学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双节棍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果一开始学生就失去了兴趣或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后的武术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

3.2双节棍课程资源的开发

3.2.1双节棍的教育意义的开发

练双节棍就要说到李小龙,是李小龙出神入化的表演让更多人认识并喜爱上了双节棍。李小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无论是在他的生活中还是在他的电影中都洋溢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不畏、努力拼搏的精神。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李小龙的故事和李小龙的电影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勇敢顽强的教育。另外,在双节棍的练习中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在克服苦与痛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3.2.2双节棍练习价值的开发

(1)双节棍的锻炼价值。双节棍以锻炼上肢力量为主,尤其是腕部的力量,通过双节棍的抓握练习可以锻炼前臂肌群,提高握力;双节棍能提高肩、肘、腕、指等关节的灵活性,通过双节棍与身法、步法的结合带动全身,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双节棍练习还能培养对空间的感觉能力和瞬间反应能力。

(2)双节棍的观赏价值。青少年对双节棍的喜爱大多是看了双节棍的表演,激发了表演的欲望。确实掌握了双节棍可以在多种场合表演,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双节棍有刚有柔,还有很多舞花,表演起来上下翻飞,十分好看。再加上响环、彩带、荧光等辅助手段,或与音乐、舞蹈相结合更具观赏价值。

(3)双节棍的自卫价值。双节棍可长可短,短小精悍,便于携带,具有隐蔽性。双节棍技法简单、实用,可以把棍叠在一起做短棍用,也可以用中间链接部分擒锁、绞杀,挥动起来威力更大。通过教学中攻防意识的培养和一定的实战练习,可以使双节棍成为用来自卫防身的好武器。

3.2.3器材的开发

双节棍的练习不一定需要很好的器材,完全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制作。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废旧报纸、杂志、旧书本自制双节棍,简便易行。先把书本卷成纸筒,用打孔器或锥子打孔,用线绳将两个纸筒连起来,再用镭射纸等进行装饰,就制成简易双节棍。棍的长短、粗细、软硬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见图1)

3.2.4教学内容的开发

双节棍技术要简便易学。双节棍的表演常常令人眼花缭乱,看似很难,但是基本动作并不难。双节棍的基本动作无非是劈、扫、撩、抽、戳、点等,棍的运动轨迹也无非是水平、垂直、斜向的上下、左右舞动,可以先由简单动作入手,把难度大的动作分解,逐渐组合串联。只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双节棍技术。

3.2.5学练方法的开发

练习方法要多样。虽然学生对双节棍有很高的兴趣,但是随着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会带来一定的枯燥感,而且随着技术难度的增加,有的学生会知难而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善于发掘学练的方法,保持、提高学生的兴趣。练习形式可以是单式练习,也可以进行套路练习;可以集体表演,也可以个人展示;在教学中可以用旧报纸、气球等做靶子,通过击靶可以提高击打的力量、速度和打击的准确性;还可以通过蒙上眼睛练习,提高对空间的感觉力。

4结论

双节棍的练习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和练习价值,且器材制作简单,学练容易,对提高学生握力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是小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适合在学校中开展。

参考文献:

[1]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雁飞.中国学校武术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董子红.神功绝技李小龙二节棍攻击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篇2

摘要近几年双节棍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双节棍运动具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丰富健身活动增强群众体质、发展群众体育组织、增进交往和文化教育价值。其发展也面临大众的偏见和误解、法律政策、组织发展和技术杂乱问题。把双节棍运动的发展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发挥双节棍运动在全民健身当中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双节棍运动的发展也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开展。

关键词双节棍全民健身价值

近几年双节棍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并深得广大年轻人喜爱,全国各城市几乎都有双节棍习练者的身影,尤其在大学里双节棍运动作为一种课余体育锻炼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人所认识、了解和参与。在国家提倡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把双节棍运动作为一种体育锻炼方式进行推广普及,对于吸引部分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加体育人口,促进体育锻炼方式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双节棍运动作为一种新型时尚的体育运动如今在国内尚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的过程本身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其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还有待探究。

一、双节棍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分析

(一)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双节棍产业在体育产业繁荣的背景下中迅速成长,其主体产品和辅助产品的产出都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双节棍产业市场,且这种产业市场已经走过了起步阶段和过渡阶段,现在正由成长阶段向成熟阶段发展。根据目前的发展,双节棍市场可分为:双节棍技术培训市场、双节棍比赛市场、大型活动市场、技术劳务市场、影视生产市场、双节棍产品市场等。据2009年中国武术用双节棍市场发展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底双节棍行业利润总值已达数亿元人民币[1]。

(二)丰富健身活动增强群众体质

双节棍与武术其他器械项目有着共同的健身价值,同时又有着独特之处。双节棍的绝大多数动作是靠左右手的相互协调配合来完成的,尤其是双手双节棍练习,此外,双节棍练习时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在习练双节棍的过程中,需要全身心地将各种招势串连并进行反复演练,人的左右大脑几乎得到了均等的刺激,人的左右肢体也得到了几乎均等的锻炼,尤其是左右上肢的锻炼,在强健身体的同时,还有益于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通过对双节棍习练人群的调查发现,身体免疫力增强的占51.1%,力量增强的占75.5%,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的占58.9%,增加关节和肌肉的灵活性和伸展性占68.9%(表1),可以说双节棍是一种既有趣又健身的运动项目。

(三)发展群众体育组织增进交往

随着双节棍运动的广泛开展,全国各地的双节棍爱好者组织了许多规模不等形式各异的双节棍组织。许多人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自发的组成双节棍运动组织,如联盟、协会等。据调查的90人当中有64%的人通过双节棍运动结识10个以上的朋友。

(四)文化教育价值

练习双节棍有利于尚武精神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不向强权低头,自尊自强,敢于战胜困难。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双节棍运动源于中华武术器械是在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哺育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也渗透和附带着武术的精神特质,这就使得人们在双节棍练习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亲身体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2]。练武有“武德”,习棍也有“棍道”。练习双节棍必定会遭受不断失败的打击与伤痛的折磨,这也是磨练人的意志与培养人不畏艰难的钻研精神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人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礼让谦逊、宽厚待人等高尚武术道德情操的过程。所以说,双节棍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且对练习者而言还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教育意义,是一门极具教育价值的运动。

二、双节棍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众对双节棍运动的偏见解析

由于当今的双节棍运动源于武器双节棍,在其传播过程中有过一些双节棍伤人的事件,又加之传统的木质和铁质的双节棍笨重,挥舞起来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双节棍曾经也沦街头斗殴的常用武器,加之其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很多人对其避而远之,甚至有些人对其产生恐惧。为还有一些练习者以双节实战为目的,这又加大了普通人群对双节棍运动的误解。至今很多人眼中仍然将双节棍当作好勇斗狠的武器,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双节棍练习者是具有暴力倾向的人群。这一观点在群众中普遍存在,对双节棍运动的发展和推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今的双节棍运动和武器双节棍武器具有本质的区别的。从练习目标来说,双节棍运动强调趣味性和表演性,作为武器的双节棍只强调其实战效果和击打的威力。从器械材质上讲,双节棍运动的器械多为轻质不锈钢表演棍,也有不少轻质铝合金、泡沫等安全双节棍,其杀伤性和破坏性较小;双节棍武器材质通常为较重的木质棍和铁质棍,比较笨重,杀伤力破坏性较大。从训练内容方面说,双节棍运动多以转棍、舞花和定式等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的训练内容为主;而武器双节棍则以简单实用的劈、扫、点、撩为主要练习内容。

要改变公众对双节棍运动的和双节棍爱好的者的形象消除大众对双节棍的误解,就需要淡化双节棍作为武器的技击价值的宣传和鼓吹,把双节棍作为一种健身器械,强化其健身和表演价值,增强该项运动的趣味性。使之成为老少皆宜的一项大众健身运动项目。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篇3

[关键词]西棍起源;民间武术;洮岷江淮大移民

[中图分类号]K24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030-04

一、西棍溯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精悍而机灵,拳打五尺船头,故而南派武术以拳法为主;北方人人高马大,长于用腿,北派拳法以腿为主;潼关以东的人们善使大枪,如沙家杆子、马家长枪、梨花枪、杨家枪、梅花枪、六合大枪等,显然与逐鹿中原密切相关;西北戈壁沙漠交错,丝绸之路万里迢迢,茶马古道沟壑遍布,一棍傍身既能探路过沟,又能驱兽抗匪,故而西北人善于用长棍短棒。

故此长期以来,在中国武术界形成了“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武林拳谚。追溯西棍起源,我们发现至少在远古时期,西北的牧羊人,也就是在羌人中就使用棍术了,故而有人曾提出西棍起源于牧羊人之说。考古发掘证实,现今西棍最为重要的流传地域临夏(河州)及其周边地区,曾是羌人的活动核心地带。

远古时期的大西北,地广人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半农半牧。羌族中的牧羊人为不使自己和羊群受到狼虫虎豹的威胁,他们的手中始终紧握着一根短木棒,由于这种短木棒的长度和放羊鞭杆的长度相近,抽打方法相似,人们把它叫作鞭杆。上山了,羊儿吃草,放牧人无事可做,于是便拿起手中的鞭杆挥舞,练习“防守进攻以及打狼”的本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简单、快捷、方便的使用棍棒的方法。至今,甘肃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十个羊把式九个会练拳。”“羊把式”指的就是牧羊人,而“拳”在人们的意识中自然就是武术了。

羌族牧羊人使用棍棒,这是西棍早期的源头,也是西棍诞生的土壤。

魏国棍术就是通过戍边将士传到了河西走廊,这是西棍起源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据记载,战国时,孟子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里所说的“梃”就是棍的另一种称呼。从孟子的这番话语中我们能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其时,崛起于西北的秦人,并不擅长于棍法,秦人靠的是坚甲利兵,而魏国人以棍为自豪,甚至把棍当做抵抗秦楚坚甲利兵的优势项目。如今,秦始皇兵马俑等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出土的秦人兵器多为剑戈弓弩。

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地区的匈奴部,歼敌4万余人。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后来,汉王朝为控制河西走廊,不仅设立河西四郡,而且在河西走廊迁入大批河东等地移民,最多时达28万人。而河东就是指当年魏国地域的一部分,河东的主体在今山西南部的运城盆地,曾经是晋国的经济、政治重心。

大批河东移民进入甘肃的河西走廊等地戍边,因而他们不仅把河东商贸带到了甘肃,也把击梃之术带到甘肃河西走廊。

二、繁杂的西北棍术

在历史上,人们对棍的称呼大不相同。棍最早称作“殳”,列为五兵之一;到晋代称作“翘关”;唐代棍称为“掊”;宋代称棍为棒;明代把棍称作“长剑”,如明代抗倭名将、著名武术家俞大猷写的棍法专著就以《剑经》命名;清代以后均称棍。

目前,流传在西北各地棍术繁杂庞大,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棍的长短,可分为五尺棍、条子、鞭杆。

五尺棍,棍的长度以人在站立姿势的状态下从地面到人的眉毛为准,故而又叫齐眉棍。以明代生活为背景的《水浒传》中就曾经多次提到齐眉棍,而武松打虎时拿的哨棒也是类似于五尺棍的长木棒。有很多不同的体系和流派,比如有天启棍、蒲坛棍、风磨棍、扭丝棍为四大名棍之说;有进山条子、出山棍、五虎群羊棍、蟠龙棍等,也有河州魏家棍、临洮边家棍,还有秦安高家屲的高家壳子棍、蔡家棍等。这些棍中最受推崇的是天启棍,一般都认为天启棍亦为母棍,其他都为子棍。

条子棍,其长度稍高过人头,棍细而长,技击方法棍中兼枪(枪法),枪中有棍(棍法),有迎风条子、八虎条子、水仙条子、桑门条子、陆合条子、琵琶条子等,其中迎风条子、水仙条子等内容较为丰富,风格独特,动作凶猛;陆合条子、琵琶条子等则组合清晰、动作疏密相间,演练人群较为普及。戚继光说:“中平枪,枪中王,去如箭,来如线,指人头,扎人面,高不拦,低不拿,中心一点难遮架。”枪棍相加,这种棍法既适合于民众在丝绸之路上往来,也适合于冲锋陷阵、抵御游牧民族的袭扰。可见,西棍实用性和技击性是非常强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西棍的起源和战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鞭杆,民间的说法是“鞭杆不过三尺三”,但其长度并不固定,一般是以本人的一臂加一肘的长度,或是在站立姿势下,从地下到胸口的高度,故此在民间有三尺鞭杆之说,而鞭杆的套路更是不胜枚举,不再一一罗列。

三、民间的棍术起源考辨

从西棍的分类来看,大体上可以分长棍(条子棍、齐眉棍)和短棍(即鞭杆)两个大类,然后又于此衍生出了其他的种类,比如连枷棍等。

先说鞭杆起源。鞭杆的诞生和西北古代的牧羊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长期以来,外地的朋友们总是弄不清楚何为鞭杆。我们做了探究,并为此进行多方考证得出的结论是:短棍在搬、砸、扭、扣等击打动作的运动轨迹中,双臂和手腕劲力的发出风格(力道)特点如同使用鞭子的方法一样,故而把短棍叫作鞭杆。

鞭杆就是一种由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的武术短器械,由于它要短棍长用,其击打动作不管是用搬、砸、扭、扣、勾、挂、挑、略,还是其他击打方法,终究要使力道(着力点)到达棍头,就是说在对抗中要用棍头以及短棍的前1/3处击打对方,在练习的过程中,手臂和鞭杆要有弹性,武术行家们看一个人练习鞭杆的功夫高低和传授的深浅,就是要看短棍的劲力在挥舞的时候是否到达棍头上,一个好的武术行家在演示鞭杆的一瞬间,他的臂膀和短棍给人的视感是弯曲的带有弧度的,鞭杆在动态中就像是放牧人甩鞭子的动作一样,一鞭子抽出去,鞭稍子啪啪地响,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力和悟性,是不会产生这种感觉的。

甘肃多山地,沟壑纵深,三尺鞭杆在当地非常适合于行路时随身携带、行商、赶车、放牧。在武术上可长可短,可近可远,而且带有很强的防身作用,因而深受西北车把式、贩运牲口的商人欢迎,在西北传承绵绵不绝。以前,人们经常看见一些货郎担在行走和歇脚时,把鞭杆当作一种辅的休息工具。可以这样理解:鞭杆首先是一种生产用具,然后才是武术器械。

再说长棍的起源。千百年来,在频繁的战争中,在丝绸古道、唐蕃古道上的商贸队伍中,在民间放羊人中,西棍生生不息地流传着。

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民间武术家大多重武轻文,也由于在过去武术是一项极其普通实用的技艺,是人们生存必备的基本技能,此种技艺并不为文人所重视。长期以来,关于武术的流传体系,鲜见记载。因此,关于西棍的起源,人们的依据主要来自于民间的口头传授,其中大量的是民间传说,而见诸于文字的记载少之又少。

在这些年的研究和田野调查中,笔者对有关西棍起源进行了梳理,也对这些民间传说作了进一步剖析。

下文列举关于西棍核心棍术——天启棍起源的种种说法:

其一,常巴巴的传说。马明达在《常巴巴轶事辑述》中写道:“王富海说,他的天启棍是一位姓常人传的。常是山东人,约60多岁,自称是常遇春的后人,四川过来,专程到西番地里寻找常遇春的一支后代,但没能找到,只好计划到兰州再做打算,不想走到蒿子沟时得了病,滞留在客栈里。正在为难之时,来了一群脚户,其中便有年仅十六七岁的王富海。王见老人孤病无助,就主动上前伺候,别的脚户都走了,王继续留下来照看,直到老人病情转安,又执意要用骡子把老人送到兰州。小小年纪的王富海如此仁义厚道,使老人大为感动,路上闲谈中,老人得知王也喜好练武,最喜练棍,练过一些地方套子,只是未得名师指点。于是,当走到距兰州不远的阿干镇时,二人便住下来,老人给王传授了天启棍的套子和排子,还仔细拆讲了临敌实用的定势和变法等,然后才依依分手。”

其二,据民国年间编纂的《导河县志》记载,天启棍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从山东传入的。导河县就是今天的临夏县。《县志》中写道:“王富海,俗名王大脚,清咸丰、同治年间年近古稀,精技击,幼从山东得一拳术,名曰天启棍,内分十二门三十六着,习之娴熟,有滴水不能侵身之妙,故陇上武术家称大脚为宗师。”

其三,王喇嘛传棍说。清季,外地人王喇嘛流落临夏,以教拳为生,为报卧病时王富海照顾之恩,授棍法于王富海。

其四,至善和尚传棍说。在河州民间武术家的传说中,智善(亦称至善、志远)和尚是在洮岷一代的一个天齐庙中传授这种棍法的,所以棍术套路的名称叫作天齐棍。据我们在临夏(河州)调查中,民间的武术家们一说起流行于河州棍术的渊源,就会提到智善和尚。

其五,有学者从名称上推断,天启棍可能诞生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

其六,著名武术家吴图南《国术概论》一书中说,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有一个少林高僧智远,在西北寻访武林高手,他得知在兰州水北门(今天的永昌路北口一带)有一位姓李的老人是位武林高手,于是他出言相激,两人过手,智远被击倒在地。于是,智远将李氏父子请到了少林寺,后来李氏的儿子皈依佛门,取名澄慧,独掌少林十余年。由此可见,在明代嘉靖年间,西北武术水准已经非常高超了,自然其中也包括棍术。

纵观上述种种关于(主要是前四个观点)天启棍起源的观点,都集中在一个核心人物王富海身上,对于究竟是谁传给王富海的棍术,至今没有明确记载或者说法。基本上都是些民间传说,主角不是和尚,就是道人,要不就是归于某一家,许多结论相互矛盾。有一点基本明确,传给王富海的是天启棍,而不是鞭杆。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西棍中的天启棍是外地传入甘肃的,而鞭杆则是西北本地发展起来的。

长期以来,关于天启棍的种种说法,不仅没有使西棍起源正本清源,相反却使西棍起源更加复杂化。因而,要弄清楚西棍的核心棍术——天启棍的起源,难度非常大。

下文先从天启棍的名称来探究一二。关于天启棍的名称有天齐、天启、天旗多种写法,但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写为“天启”。初步研究表明,天齐、天启、天旗多种不同称呼,都和明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先说天齐庙。流传在河州民间武术家的一种说法是,至善和尚在临潭天齐庙中传棍法,可见棍术和天齐庙有一定的渊源。

首先,在历史上,天齐庙起源比较早,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2)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后来各地为泰山神修的庙均称天齐庙。民间传说,相传东岳大帝是掌管人间贫富贵贱、生老病死的神仙,所以信众众多。元末,明太祖朱元璋还在红巾军郭子兴部下为帅时,他带兵在黄淮地区与元军作战,屡打败仗。一天夜里,朱元璋梦中遇到天齐王,并向他授了一计。朱元璋大喜,连夜出击,打败了元军。次日,朱元璋赶到百里外的沙岗,为天齐王烧香焚拜,并许愿,如能元朝,建立大明,世代朝封天齐庙。所以,明代天齐庙的香火非常旺盛。这说明天齐一说和明代也有一定的关联。

其次,“天启”在民间武术家的口传心授中指明代天启年间。历史上,以天启为年号者有三个政权,其一,南朝梁政权永嘉王萧庄的年号(558~560),共计近二年。其二,元末徐寿辉政权曾用天启(1358~1359),一年即止。其三,明熹宗朱由校年号(1621~1627)。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居多。

再次,天启棍的套路中以“旗”命名的招式很多,如迎风展旗、秦王磨旗、迎风巻旗、怀抱天旗、斜插天旗、倒挂天旗、天王举旗等各种动作变化,人们久而久之就以讹传讹为名天旗棍了。各种“旗”的式子,这些无疑带着典型的军旅色彩。古代军旅以旗鼓为号令,而明代军队最基层单位则为旗,每个小旗辖10人。明代军制核心机构是分驻在各地的卫、所,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这些无不与军旅有关。

显然,不论是天启、天旗、天齐都和明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临夏武术家方如辑等人通过古今名势比对,论证了河州天启棍与明代俞大猷《剑经》、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之间的源渊关系,比如临夏武术家方如辑认为:“天启棍极有可能就是俞氏棍法的后裔,而它与程氏棍法的血缘关系更近。”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关于天启棍起源的种种说法中,有几点是可信的:其一,从其诞生地域来看,以河州为中心,包括了甘肃的陇南、岷、洮、夏、河、甘南等山区。其二,和军旅、战争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西棍中的条子棍,其实就是没有安上枪尖的枪术套路,比如各种以“旗”为名的式子。其三,从产生的时间上看,不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亦或者对历史记载的推断,最后都指向了明代中叶。

“”后期,在推广国家甲组武术的过程中,笔者有幸学习初级棍、甲组棍,而且还多次演练并教授体校学生和民间武术爱好者,对东、西棍术的区别有着深切的感受。如果是一个熟悉武术,比较爱好棍术的练家们稍加注意,对初级棍术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广的甲组棍术的动作组成,以及现今高水平专业武术竞技运动员们演练的棍术套路略加分析,和西棍做细致的比较,就会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结构、风格、讲究的武术技术。

可见,以天启棍为核心的西棍其起源,应该是西北广袤的大地上以军旅征战为色彩的实用技术流传到民间,而后逐渐扩散发展起来的棍术。

四、江淮大移民与西棍起源

我们认为,明代江淮大移民和西棍起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在今甘肃境内设置了卫所,用以巩固地方政权。明朝兵役制以卫所制为主体,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千户所,120人为百户所。为了落实卫所制度,明代还严格推行军民分籍管理“人丁一经入军,一家便为军户,世代相继,不许变更”,大量家属自然也就跟随了过来。

从明洪武二年到十二年(1369~1379)的10年间,明朝中央政府在今甘肃境内先后设立了临洮卫、兰州卫、河州卫、岷州卫、洮州卫等卫。守卫这一带的官兵,仅永久充军的军户就在3万人以上,如果再加上他们的家属,不下10万之众。

兰州大学的柯杨教授曾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民俗调查后认为,洮岷地区的汉族人大多来自南方。这些人的祖先都是明朝初年从安徽凤阳、江苏南京等地迁移过来,大部分人的原籍为应天府、凤阳府。最初的一批移民是从洪武二年(1369)开始的,当时,他们是跟随平定这里的明军来的,随后陆续有大批移民来到了这里。这些人大部分是明朝开国将领徐达、常遇春、沐英、李文忠、胡大海、金朝兴等人的子弟或部下。他们从江南迁来后,以洮州卫城为中心分散后居住周边各个战略要地,起到了守卫卫城、抵御外敌的作用。

在《洮州厅志》上还能见到这样的记载:金朝兴是南京伫丝巷人,忠勇多谋,有儒将风。洪武十二年(1379),明太祖朱元璋任命金朝兴为都督奉国将军,从西平侯沐英讨洮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平定结束后,曹国公李文忠命金朝兴修筑洮州卫城,有功被封为宣德侯,他的两个弟弟都被授予卫指挥使,因此就留在了洮州,后来金朝兴在征云南时去世。而明初名将李胜是凤阳府定远县人,他的儿子李达,曾镇守洮州四十余载,子孙六代继其卫指挥使职,直到满洲人入关才变军为民。

这些半军半民的住户在洮岷地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不仅完成了中央政府赋予的重任,而且也将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为特殊的群落。为纪念先辈们,洮岷地区居民供奉了18位龙神,它们被人称为“洮岷十八路神庙”。与其他地方神庙不一样的是,洮岷十八路神庙中供奉的龙神,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还被朝廷敕封为神。洮岷地区十八路神庙中供奉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胡大海、康茂才等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历史小说《大明英烈传》中的人物,所以有人把洮岷各地供奉的十八路神庙的龙神称之为“一部活着的《大明英烈传》”。

在当地的神信仰文化传统中,这十八路神庙中供奉的神都称为佛爷。其实他们不应该称之为佛爷,应该称之为将军。由于这些人都被明朝政府封为洮岷一带各河流的龙神,所以他们也被人们称为龙神。

常遇春为洮河龙王。在距离冶力关镇5公里处有一座常爷庙,就是为纪念常遇春而建立,冶力关是奉祀常遇春的地方。常遇春庙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常巴巴在西番草地上寻找常遇春后人的合理性。

由此可见,惟有把研究视野投入明代江淮大移民这一特殊的时期,西棍(天启棍)起源的问题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明代中期,随着大批戍边将士,江淮移民在洮岷地区扎根后,原先流传在军中的棍术、枪术也逐渐传入民间,在辗转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天启棍,也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传说。

五、结语

任何一种民间技艺的形成都离不开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西棍起源,必须深入探究西棍所产生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否则,所谓的研究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上文总结出西棍的三点共性来看,西棍起源和明初江淮大移民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从这一源头继续往前追溯,则可以追溯的北宋和西夏在甘肃东南面对峙的背景与此也有极大关系。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篇4

由此可见,短棒,在古代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兵器。书中所写的哨棒有多长呢?这个学术界各说各的理,反正谁也都没见过,所以也没个定论。按照我的经验,哨棒应该不太长,顶多有一米四五的样子,具体长度,应该与武当短棍相仿,当低于齐眉棍。近现代武术套路中的短棒,一般的长度是十三把,也就是成年男子手掌连握十三下的长度,当然,如果手掌小些的男子,也可以握到十四五下。这是中国传统武术短棒的基本长度,武当短棍、少林火棍等短棒防身法,使用的都是这类短棒。

《水浒传》对于短棒的使用,基本上都在角色走在路上时交代,而非在战场上交代,由此可以看出,短棒这种武器多在外出时使用,而很少在疆场上用,那也就是说,其杀伤力显然比起刀枪剑戟来要差得远。但据我的经验,实际上,在单对单时,短棒并不输于任何兵器,一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杀伤作用,只是其杀伤效果没那么彻底,不似刀剑一般一下子就要人命。在疆场上,面对的敌人众多,杀不胜杀,自然不可用短棒对敌,但在山野行走间或市井间,倒可以用短棒防身,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中国传统的短棒,照现代的生活环境来看,带在身边明显不合时宜,谁没事儿拿个一米四的棒子满街走?更别提去上班了。真这么着,你走在街上,保安肯定拿你不当外人,时不时想请您去喝茶呢。可如今市面上不见得很太平,许多人确实想带个武器防身,那么带什么呢?对大多数人而言,最合适的,还是带棒子。那么,带什么样的棒子呢?

中国传统武术中,还有一种短棒,很少见,叫做文棒。这类短棒,比哨棒还要短,握在手里,基本就尺把多长,和现在的擀面杖差不多。因为其短,因此少有人用。实际上,现代人如果要携带防身的武器,这个最好。实用、容易携带、安全。

许多人这么和我说:“见到坏人给他钱就是了,没必要和他斗,他的命值多少钱?你打死他给他抵命不划算,他打死你更不划算,何必呢?”

怎么说呢?这种思路我也赞成,但是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不赞成带武器的话,不要看这个文就是了,喜欢学点防身技巧的,则尽可以多看看。

那么这个文棒怎么用呢?文棒有单手的,有双手的,我就说说单手的。其实啊,这个与现代的警棍、甩棍等等短棍,用法是差不多的。

好,下面开始教学,喜欢的可以试试看。

首先,准备好一根一尺多长的短木棒(甩棍也可),找得到更好,找不到,就拿一根擀面杖吧,别太粗了哦,而且我告诉您,学会了之后,您就拿着根擀面杖就可以防身了。

先练习警戒式。

所谓警戒式,就是你遇到歹人时采取什么样的站立姿势。一般来说,手持短棒者采取的姿势,应该有利于快速出棒。如果你是右手持棒,则将短棒向前向下探出,肘部略弯,棒的尾端与地面呈45度左右的夹角,棒头略微向前。您的左手也别闲着,左臂曲肘,护住肋骨,左手微微握拳,护住下颌。

您的脚,右前左后站立,膝盖略弯,重心放在两脚之间,不要放在前脚也不要放在后脚,双脚与两脚尖间的连线呈35~45度。

这个姿势一站,基本上,就防住了身上的所有要害,进可攻,退可守。

好了,现在歹徒就在你的面前,出棍打他吧。

出棍打他的时候,有个要素一定要记住,您站立的姿势,是右前左后,右脚在前,因此在您拿棍子砸人的时候,记住了,您前面的右脚一定要踏出一步。棍落的同时,脚往前踏一步出去。您自己试试,看看这一棍砸出的威力是不是比不踏右脚的威力要更大。

其实许多所谓的武道秘笈,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捅破了窗户纸,也不神秘。

好,警戒式站好以后,随时准备踏出右脚打人。

那么怎么打呢?一般而言,您所面对的歹人,手里都是有个小刀儿的,如果您直接一棍子敲他脑袋,那么极有可能,他会不管不顾冲过来给你一刀,结果就是你砸了他的脑袋,他捅了你的身子,真不划算。

如何面对有刀刀儿的坏孩子呢?很简单,你先打他的持刀手。你一打他的手,他就会把手往后缩,这样,对方持械攻击的可能性就无形中给消解了。

怎么打手呢?

保持警戒式,突然踏出右脚一步,出棍向前猛力敲击,敲击后,迅速撤棍回来,保持警戒式。这一招叫做“点劈”。

练习这一招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敲击的位置要准,假设你面前站着一个人,你敲击的位置,就是他的手腕、手指或者拳头;

第二,敲击要快,快出快收,动作干脆利落;

第三,腕力要猛,犹如拿锤子敲铁钉一样,一锤定音,猛力一敲,就让敌方迅速失去战斗力。

“点劈”的作用,是令对方迅速失去武器和战斗能力。假设他有刀,这一劈便要他指断或者腕伤,使之不能继续作战,这正是杀敌之前断其一指的打法。看着简单,实则效果斐然,想练习短棍的,一定要苦练点劈之法。

“点劈”的要领在于“快”,一定要快,出棍如电,一打即收,收棍之余,敌已伤骨。如果不快,则一切都枉然,后面的招数难用上了。

“点劈”之后该干什么呢?一般来说,如果你一棍点中对方手腕或者指骨。对方即使不撒手扔武器,也会痛得一时反应不过来,此刻,你万不可犹豫,猛然上步,迅速猛打对方头、肩等要害,力求一棍制敌。

那么这一棍打头,该怎么打呢?实际上很容易,就是拿着棍子往对方头上(肩膀、锁骨)抡。但这个抡可不是瞎抡,您的棍子要从上到下猛力向下劈击,动作要快,干净利索,一棍劈中,立刻收棍,不要拖泥带水。这里注意几点,第一,棍子往下劈击,用的是胳膊的甩力,与“点劈”是不同的。“点劈”用的是手腕一抖的力量,这里用的是胳膊抡动的力量。第二,往下劈时,要力达棍梢,仿佛甩鞭子一样将棍子甩出去,而后再迅速收回。

这一招,叫做“正劈”。

“点劈”和“正劈”相结合,短棍的杀伤力十分惊人。敌与我对立,我猛进步,一棍猛敲其持械手,而后趁其受伤或躲避时,再一个进步贴身而上,“正劈”猛劈其头,敌可迅速倒地。

那么有人说对手十分强大,一棍中头以后,可能还会反击,如何是好?没什么大不了,继续攻击就是了。短棍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棍打中以后,再不给敌喘息之机,棍棍不离要害,绵绵不断击出,直至敌失去攻击能力。

“正劈”之后,脚下进步不停,同时迅速将棍扬过自己头部的右侧,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猛劈,劈下去后迅速收棍,这叫做“斜劈”。“斜劈”过后,脚下进步不停,迅速扬棍过自己头部左侧,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猛劈,劈下去后迅速收棍,这叫做“反劈”。

“正劈”之后,紧接着两记“斜劈”、“反劈”,再厉害的人都会委顿不起。虽然“斜劈”、“反劈”的用力方式与“正劈”一样,都是用胳膊抡动的力量,甩鞭子一样将棍子甩出去,而后再迅速收回,但是这两招的力道,可比“正劈”的力道强多了,杀伤力最为强大。

好了,“点劈”、“正劈”、“斜劈”、“反劈”就介绍到这里,如何组合,可根据情况自己琢磨。另外,“斜劈”、“反劈”还可有变招,即斜(反)上劈。也就是将棍自左侧下方向右侧上方斜着劈击,或将棍自右侧下方向左侧上方斜着劈击,这两招的杀伤力也相当大,对付的目标一般是对方的小腿、脚踝等下三路部位。

除了这三招劈法之外,短棍还有一击即倒的招式,也就是无须进步劈击,也能一击倒地的方法,那就是“甩击”。

“甩击”如何使用呢?

首先,您的脚保持右前左后站立,膝盖略弯,重心放在两脚之间,双脚与两脚尖间的连线呈35~45度站好,然后,您的右手握棍下端,左手握棍上端,双臂下垂,双手虎口相对,手背冲外。当与敌对峙时,您以握棍之右手,如出反背拳一般,猛然向外一抖,同时左手一松,棍梢便抖出,甩向对方头部、肋部等处,一旦打中,可迅速使敌失去即时反应,而后便可迅速上步劈击。

“甩击”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距离的把握,不可太远或太近,同样要进步甩出。注意,要进步。另外还有一个要交代的,那就是短棍法对敌,一定要抢先机,不可犹豫,不可让敌抢先手。

许多时候,您可能会遇到不止一个歹徒,因而会陷入混战。短棍混战时,不容你思考如何组合招数,那该怎么办呢?记住,如果陷入混战,切不可思考犹豫,否则的话瞬间你就会中招。混战的原则就是:同一方式反复击打。

比如,您习惯使用斜劈,那么就斜劈斜劈再斜劈,或者反复的斜劈、反劈、反劈斜劈,注意,反复击打的部位不要重复,如果您不断使用斜劈和反劈,那么就要斜劈头部、反劈肋骨或者斜劈小腿反劈头部,不断地重复动作,打不同的部位,搏击效果会很好。这种打法,是违反武术常理的,许多时候,为方家所不屑,但是,多年的江湖打斗证明,这类打法非常有效,在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战斗中,往往能起到保护自身杀伤对手的作用。

另,在短棍对短棍的搏击中,如果您错过了“点劈”的机会,陷入棍与棍的缠斗中,那么请记住一个招数――滑打。所谓滑打,就是敌方一棍(或无护手的刀)劈下,您举棍一架,随即顺着敌方武器杆部滑下,打其手,敌方负痛,松手放弃武器或者一时不能再使用武器,便给您进攻造成时机。

同时,短棍使用法中还有不少正面突袭的方法。

比如,左手倒握短棍,将棍藏在袖子的后面,注意不要露出棍头。与敌面对面时,左手一松,棍端向下滑落,随后右手一握,便握住了棍端,一松一握之后,右手随即一记横扫,猛打对方面部。

再有,右手倒握短棍,将棍藏在袖子的后面,注意不要露出棍头。与敌面对面时,右手一松一握,便露出了二到三寸左右的棍端,与此同时,左手扣敌肩猛往自己面前一拽,右手握棍端随即一顶,棍头猛烈顶击对方腹部;此法可用于攻击胃、肝、脾、裆等要害。

还有,右手倒握短棍,将棍藏在袖子的后面,注意不要露出棍头。与敌面对面,右手一松一握,露出二到三寸左右的棍端,随即抬右手握棍端由上至下在敌头部要害一击。

这三个方法,都是突袭之法,一旦打中,一般人会迅速失去抵抗力。

好,短棍的使用方法暂时说到这里,看起来比较好学,但是否能一下子就掌握好呢?很难说。因为短棍这种武器,看着好学,实则有基本功要求,学会了招式不见得就一定能用上,而扎实的基本功才是发挥打法的重要前提。

短棍的基本功,首先来自小臂。不要瞧不起短棍的重量,虽然一根棍子尺把长,但你要想把它用得得心应手,小臂上没点力气是不行的。没有力气的小臂,用起短棍来,就一个字――慢。

如何增长小臂的力气呢?有几个简单的小方法可以试试。

第一个方法,就是我这篇文里说过的拧铁棍法。即用一根铁棍,中间系上绳子,下吊重物,双手握铁棍两端,不断拧动,使绳子缠在铁棍上再松下去,重物不断上升、下降,假以时日,可使臂力腕力大增,届时不要忘记不断添加重量。这个方法既简单又容易制作工具,我推荐它。

第二个方法,也是一种很传统的小臂力量锻炼法――念力法。什么叫念力呢?您看过电视剧《李小龙》吧?影片开头的几集,李小龙站在那里单手平握长棍的方法,就是念力训练。南方叫念力,北方叫持大杆。这种方法在北方很盛行,尤其是一些武术之乡。练者将一根白蜡杆子抓在手里,胯部松活,单手平握大杆子,一开始握中间,渐渐向杆尾方向移动,直到移到距离杆尾一尺左右为止。这是中国特有的锻炼臂力的方法,这种方法练出来的劲儿,非常之活,不但膂力过人,且从事攀爬滚打之类的训练不在话下,有的部队里的兵就因为练过这个,最后被选入特种部队。不要以为咱武术一无是处,真的,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现代社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他并不明白。持大杆的高手,可以平握三米以上的白蜡杆子半小时左右,而一个健身房里卧推一百三十公斤的壮汉,能照这个样子坚持半分钟就算不错了。中国武术练的是活劲儿,而杠铃练出来的是僵劲儿。如果您用这个方法锻炼小臂,坚持一年,臂力会胜过您身边的大多数人,玩短棍绝对轻松。顺便说一句,这个练法太极、咏春里面也有。

再一个基本功,就是反应训练。反应训练建议与人对练。当然,对练的时候没必要拿个棒棒敲来敲去,只需要拿一个类似于棍棒的东西对练就可以了。记住,反应和眼神,是打出来的。

说了半天,说的都是现代短棍的使用方式。现代短棍中,除了我说的这类使用方式之外,还有菲律宾魔杖等等,但是就我的经验看来,类似菲律宾魔杖等棍法里面有许多擒拿方式,对于一般的防身而言,意义不是非常之大,倒是对于警察之类的公共安全职业者很有裨益,因此我并不建议只求防身的寻常百姓大练特练。

好,就说到这里吧。有兴趣的,可以试试,时代不同了,哨棒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短棒一类的武器在目前的体制下是很能派上用场的。您看了这么多,是否想知道这种短棍使用方法是谁创造的?让我来告诉你――李小龙。

网上有不少人将李小龙说成是一个演戏的,说一个戏子骗了人们许多年,对此我只能嗟叹不已。是的,李小龙是一个演员,天知道这个演员用什么方法创立了截拳道并使木村拓哉等人直到今天还在拼命推广,天知道这个演员是如何让伊鲁山度这样的人一生不断找人比武,天知道这个演员怎么会得出“以无法为有法”的结论的,天知道这个演员怎么会知道“清空你的杯子”这样的道理的,天知道这个演员用了什么方法使他的技击书籍十分畅销,乃至让爱好武道的人们趋之若鹜,莫非大家都是傻的,让一个演员唬弄了几十年?我的一个朋友是特警,主修山东短拳和叶系咏春,他对李小龙的截拳道非常推崇,而截拳道的理念也令他不时感到茅塞顿开,这个朋友已经做了多年的特警,最擅长的就是擒拿格斗,莫非他也被一个演员唬弄了?哦,这世上傻子真多。也许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鼓吹令有些人十分反感,但是否因为反感便要去诋毁一个对武术有着特殊功勋的前人呢?说李小龙是一个演员的人啊,你们都练过些什么?哦,也许你们什么都练过,你们都是大高手,连格斗沙皇都是你们的手下败将。

这世上最令人钦佩的行为是什么?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篇5

(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安庆246001)

摘要:目前国内对徐氏北派少林拳的研究主要是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武术传承和继承,及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来进行,对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和文化的阐述和挖掘较少.鉴于徐氏北派少林拳对当地历史及现代旅游业,及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不同方面的阐述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徐氏北派少林拳;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83-02

基金项目:安徽省体育局科研项目:安徽安庆东乡武术文化与传承研究(aSSk2014234)

1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体现,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先人在时间长河里积累的文化艺术瑰宝,使现代的我们也一样受用无穷.传统文化艺术若想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就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内涵,传统文化正在被慢慢削弱发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当其冲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尴尬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传承,我们的子孙后代便再也无法感受到来自先人的文化智慧.徐氏北派少林拳作为先人留给后代的强身健体之法,在传承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江苏省西北部徐州市铜山徐氏北派少林拳在当地的文化传承为研究对象,作者作为徐氏北派第十代传人,通过本门派前辈提供本门派拳谱及“口传心授”方式同时采用查阅高校图书馆文献及中国期刊网对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和整理.

3徐氏北派少林拳蕴含的文化意义

3.1历史起源与发展

徐式北派少林拳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拳械项目.铜山徐式北派少林拳渊源于清朝乾隆25年(1761),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25年,河北沧州徐太清,师拜河南嵩山少林寺寺僧痛弹上人,精修少林拳7年,功成后还俗,回原藉沧州.他为人正直,匡扶正义,后因保护善良,为民除害,打死沧州恶霸“罗闰王”,为避举离家出走,于乾隆36年(1772)隐居徐里焦山,开荒辟地,务农习武为生(后人颂之为“侠肝义胆”).至六世祖徐兴武时方独支迁居铜山汉王班井村至今.“徐式北派少林拳”,源于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僧痛弹上人传于徐家而得名.此拳传内不传外,在徐家连续相传,由于功法内外兼修,独具特色,风靡于中华武林,被世人所关注.至徐兴武祖始外传,流传至今,门生广多,故称“徐式北派少林拳”.

3.2艺术特色及代表人物

铜山徐氏北派少林拳内容丰富,既有拳术套路,又有长、短、软器械套路;既有徒手对练,又有器械对博;既有硬气功,又有养生功;既有点穴、擒拿,又有对抗散打.其特色套路为“三软三醉”.“三软”即:乌龙鞭、三节棍、绳镖;“三醉”即:醉拳、醉剑、醉棍.“双三套路”自古以来在武坛享有盛誉,参赛获取名次甚多.

4徐氏北派少林拳传承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4.1积极因素

4.1.1内容丰富,独具特色

铜山徐式北派少林拳内容丰富,既有拳术套路,又有长、短、软器械套路;既有徒手对练,又有器械对练;既有硬气功,又有养生功;既有点穴、擒拿,又有对抗散打.如拳术有:少林八卦拳,少林短打拳、少林头、五花锤、跑长拳、老潭腿、长拳上下七路、地躺拳、八仙醉酒拳等;器械有:夜行刀、滚堂刀、双刀、春秋大刀,锁喉枪、点穴枪、子龙枪、少林连环枪,少林棍、少林短棍、三节棍、八仙棍,七星剑、八仙剑、双剑,护手双钩,月牙铲,少林单绳镖、双绳镖,乌龙鞭、乌龙双鞭,鞭加刀等:徒手对练有:二人徒手、三人以上徒手对练;空手入白刃有:白手夺刀、白手夺枪、白手夺匕首;器械对练有:对劈刀、对打棍、对刺剑、对扎枪、单刀破枪、双锏擒枪、大刀进枪、三节棍战枪、四节铛合枪;三人以上器械对练有:盾牌刀破双枪、三节棍战双枪、大刀破双刀、双刀战双枪、双枪进大刀等.其特色套路乃“三软三醉”.“三软”即:乌龙鞭、三节棍、绳镖.“三醉”即:醉拳、醉剑、醉棍.

4.1.2名家众多,享有知名度

据不完全统计,徐氏北派少林拳选手征战省级以上各赛场获取金牌99块,银牌53块,铜牌25块.历届比赛获省级冠军25名,部级冠军25名,国际冠军6名.张成忠,师从八世名师史忠纯,1980、1981年分别获全国武术比赛双刀冠军,1985、1986获全国武术比赛枪术冠军,醉拳冠军和对练冠军,1986年11月在天津国际武术邀请赛上,获醉拳冠军.1982年获国际武术邀请赛全能冠军,1987年获亚洲武术锦标赛枪术冠军.张颖,女,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师从名师史忠纯,1982年获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太极推手冠军,现任丰县妇女联合会主任.史晓甲,师从第九世传人胡绍海,自幼痴迷武术,自1999年参加市武术竞赛连年获奖,2002年就读武汉理工大学期间,先后参加省大学生武术各项比赛,获冠军金牌12枚,2005年3月参加香港国际武术锦标赛,同年12月又赴澳门国际武术邀请赛,连续摘取了“国际冠军”的光荣称号.孟宪军,是徐式北派少林拳第八世名师孟昭锋直系传人,1988年获“江苏省第二届农运会”棍术、对练冠军,同年获江苏省“前州杯”60公斤级散打亚军.92年获首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特等奖.1988年创办了沛县孟坑少林武校,致力于将徐式北派少林拳发扬光大.经过各名家的努力,北派徐氏少林拳获得了更多的肯定,同时使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并喜欢上传统武术,对传统武术的传播发展做出贡献[1].

4.2消极因素

4.2.1地理位置处于劣势,不易传播

徐式北派少林拳流传于铜山汉王班井村附近,地理位置偏僻,影响交流.徐式北派少林拳至六世祖徐兴武时方独支迁居铜山汉王班井村,该村位于徐州市西南方向,南面接壤安徽萧县,属丘陵地带,大大小小山头近一百多个,村少人稀,交通不便,多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偏僻的地理位置,影响了徐式北派少林拳的交流,阻碍了其发展.

4.2.2当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

随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加上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当地习武观念淡漠,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使其逐渐走上衰败.冷兵器时代,由于军事上的需要,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过去习武不仅可以强身御敌,优秀者还可以加官进爵,荣华富贵,因此,城里乡下习武者众多,有的人以习武为生,武术自然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如今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休闲娱乐方式丰富多样,很少有年轻人将这种需要吃苦耐劳才能获得成功的武术作为自己的追求.据调查,目前汉王班井村绝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以至群众基础薄弱,徐式北派少林拳的发展受到限制.

4.2.3徐氏北派少林拳的内部规矩

近年来铜山汉王徐式北派少林拳鲜有武艺高强、德才兼备的传承人,降低了其知名度.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瑰宝,千百年来是靠师承方式传承发展的.有着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的规矩,很多优秀的武艺因此而消亡.而今天继承下来的武术门派往往都能打破门户之见,兼收并蓄,在每一世都有优秀的传承人,使其得到发扬光大.从近十年徐式北派少林拳的传承来看,没有发现十分著名的习武者,稍有名气的人也没有居住在铜山汉王,这一现状大大影响了徐式北派少林拳的发展.

5徐氏北派少林拳的保护对策

5.1塑造武术文化传播氛围

注重传承人才培养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因素.徐式北派少林拳套路的创编通行决定了它对武术文化性质的历史流传,主要不是靠理解来进行的“做其事”;而是需要“动手实”.保护工程的最重要任务应当是传统武术文化生态的构建.因此,徐式北派少林拳应充分利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越条件,着手兴建武馆,招收社会上的普通武术爱好者,营建传统武术生态环境的基础.形成一个传承传统武术的专业化精英群体,由此构成传统武术的人才传承载体.

5.2加强旅游宣传,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推广

铜山县汉王镇地处徐州市西南近郊,东邻云龙湖风景区,全镇12个行政村,近5万人口,如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因刘备拔剑而得名的拔剑泉,马扒泉,有清初小说评点家张竹坡的墓穴,有搬倒井、皇姑墓、霸王冢、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等人文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特点是鲜明的,需要营造浓郁的非物质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独特方式,通过宣传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形象[3].借助赛事活动(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评选活动及节庆活动)突出徐式北派少林拳的文化底蕴,增强对少林武术旅游者的吸引力.

5.3将其运用到学校体育课中,与其它体育项目结合

武术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传统动作简朴、形象,场地器材和时间在训练中不受限制,运动量适中,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独特少林传统的武术表现形式和民族风格,门派的发展均可通过学校体育进行教育传播.对于宣传传统武术,传承技艺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学生具有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发现优秀人才,从而提高知名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课程建设来实现.

5.4加强当地群众对其重视程度,充分利用群众影响力

铜山汉王应借打造“人文、生态”特色镇,营造传统武术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文化空间”诸因素,给予习武者政策经济上的扶持.

参考文献:

(1)史为敏.徐氏北派少林拳谱[m].2006.2.

(2)周伟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

(3)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4)刘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5)张瑞林,等.跆拳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94.

(6)杨敏,王勇.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并活性传承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7.

(7)徐英微,孙韬.原生态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篇6

四、丝路漫漫寻武踪

(一)秦弓弩戈兵马锐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秦矛矛头扁直,宽短;青铜剑剑身窄薄,弯曲后能恢复平直;秦铍的铍头如短剑,前尖后宽,铍体扁平,上钻有孔,用于打钉固铍。坑中的长兵除了矛和铍,还有戈、戟、殳等,还有远射兵器和箭镞。专家对坑中发现的一件有较清晰弓弦的弩进行了研究,认为可借此复原出近似的秦弩,并推算其射程,由此证实秦军控弦锐士荡平六国的战斗力。

(二)关中西红入非遗

“东查西红”是指我国东部的查拳和西部的陕西红拳,它们都是享誉武坛的著名拳种,流传甚广。目前,古丝路起点上的红拳已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批),西安是该拳种盛行地之一。

(三)四方难敌京师剑

班固的《汉书》所载书目“剑道三十八篇”,是古剑术结晶。王充的《论衡》说:“剑伎之家,斗战必胜者,得曲城、越女之学也。”道出当时剑术最高水平之归属。两位鸿儒留下了时至东汉还立名天下的剑术信息。至汉末,曹丕说当时的剑术:“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此时是桓帝与灵帝间的三十几年,在洛阳有武士王越擅剑术,曹丕评的剑师史阿得其真传。后来,曹丕与邓展论剑,并下殿以蔗为杖比试,数度交手是“三中其臂”,又“截其颡”,可见这种剑术称善京师是实至名归,也是曹丕师承王越、史阿一脉的原因。

(四)牧马遗存鞭杆舞

秦州鞭杆舞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批)。主要在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斜坡村一带流传,是由秦人牧马遗风演化而来的民间社火舞蹈表演。鞭杆取自放牧赶马用的鞭子和动作,俗成的套路糅合了打花棍和武术动作。此舞体现出古秦文化,反映了秦人亦牧亦兵,剽悍、刚烈和粗犷的风格。表演时伴有各种乐器助兴,常用《八度神仙》等传唱了数百年的曲子。

(五)古朴独门壳子棍

秦安壳子棍是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批),在秦安县西川镇高■村等乡镇流传。壳子棍传自清乾隆年间,由六十六个壳子、一百零八种棍法组成,简朴实用。又称撒手棍,“要入高家门,撒手第一层”是其精要。该棍主要在高家■由高家人代代相传。

(六)引马打熊寓武术

天水民间社火中有一种“跑纸马”表演,含武术内容,有飞脚、旋风脚、扫堂腿、鲤鱼打挺、手翻、空翻等动作,表演单练后由两人相对而练,故名“引马拳”。打熊舞也是源于天水等地的舞蹈,由打熊人和熊扮演者共同表演。打熊人身穿黑色对襟短褂,头戴英雄巾;熊扮演者用黑色羊皮做成熊头和熊皮,装扮成黑熊模样。出场时打熊人单练一套拳,熊扮演者则模仿熊的各种动作,打熊过程中则按人与熊搏斗的情节上演武术的对练。

(七)无头兵枪长亦沉

武威的大枪只系枪缨不装枪头,枪长而重,保持着马枪要求的马快枪沉、稳坐马背、持握长兵作战的技术特征,是清代绿营兵枪训练中的一种武艺。因枪长且重,近代以来多用于锻练功力,已无马上左右击刺的功用,其套路还沿袭着抬腿举步时勾脚的踩马镫习俗。民国时期为保张掖不受流窜土匪的袭扰,曾有上百勇士用大刀长矛与土匪展开过激战,其中马凤图手握一杆大枪,左右拦击,连续搠翻十几个敌人。这是大枪在实战中使用的真实事例。

(八)奔马汉简西凉王

铜奔马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这是一尊极具艺术价值和地域风采的文物,也是古丝路上重要的标志物。张骞第2次出使西域,归来带回乌孙马数十匹,汉武帝得之大喜。为了开拓丝路和稳定西域,汉武唐宗都动用过精锐步骑实施这一重大战略。汉武帝曾派霍去病率万骑击败匈奴,在河西地区设置了武威郡。为了获得西域汗血马,汉武帝不惜以金马换宝马。唐太宗爱马尤甚,其陵园还置有“昭陵六骏”浮雕,这六骏均是跟随他征战的骏马。可见,马对于盛世汉唐的创建之功,可谓国之重器。

武威还出土过汉简,其中的《泰射》与汉代教民习射应敌的射术有关。类似的有,居延汉简的简文中所记下属按月上报各种兵器的状况,敦煌汉简中也有守御兵器簿内容的记载。从这些汉简上看,常用兵器和秋射等都反映汉代边塞屯戍与强弓硬弩有着密切关系。武威汉简中的《泰射》和雷台奔马都属国宝级文物,它们珠联璧合,将永远留在武术文化的记忆里。

武威源于武力扬威,后魏文帝因河西寒凉改为凉州。西凉指凉州西部地区,在酒泉、敦煌一带,盛时西抵葱岭。西凉李氏政权历两代三主,太祖李■被李世民、李白等尊为先祖。此人身高膀阔,魁梧伟岸,老虎眼豹子头,食粮斗升,豪饮如海,有拔山之力,舞二百斤剑钺似举鸿毛,且文武兼通,生性宽和,对武艺、兵法都有研究。

(九)高台捶棍申非遗

张掖的高台县将通背捶、八虎棍申报非遗,获省非遗项目(第3批)。张掖自汉以来为屯田驻军之

地,迁移戍边的军民及其后裔形成了浓厚的尚武之风。高台流传的通背捶、八虎棍皆源于中原,传入当地后得到发扬光大。通背捶的捶即为使拳,含捶打之意。其技法都力由背发,动作无滞,贯通顺达。相传清初八虎棍和通背捶由山西一道人所授,故有捶亦有棍。八虎棍以杨家将“七狼八虎保宋朝”为基调,棍诀中的各式从大郎到八郎均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如六郎是边关将领,因此棍诀写“镇守坐三关”,五郎在五台山出家,故有“举手把佛念”之句。八虎棍是流行在河西地区之棍,说明西棍中蕴含着中原文化的影响,映射出古丝路上武术文化西渐的历史印迹。

(十)二鬼打架演争交

“二鬼打架”是甘肃省地方社火表演中的独角戏,不是两人相跤真竞技,而是由一个人独自与仿制的连体假人互摔的表演节目。表演时伴随鼓声,表演者使出勾脚、推搡、扭摔、勾连脚、踏脚跟、扫■腿、左揽右缠、翻跃、跌下、撕扯、绊翻、挣扎等动作,逼真地演出两人摔跤时的各种技巧和情景,极富吸引观众娱乐观赏。酒泉市肃州区将其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第3批),这是一份民间文化遗存中表现武术“四击”摔法的瑰宝。

(十一)汉简墨迹留遗珍

经嘉峪关北上内蒙古的居延地区和甘肃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都曾发现汉简,简文中载有“相错畜、相散手”、“秋射”、“利善相刀剑”等文字,从记载中还可以看到最常见的兵器弩。这些汉之遗墨是当时与武术的摔跤、散手、射箭、刀剑等有关的内容,是这一地区武术文化的历史见证。此间汉简中的武术内容均为中国武术史上标志性的实物及文化符号,有力地说明在古丝路沿途存有武术的重要遗珍。

(十二)岩画石刻演武图

黑山岩画中除了持械格斗的演武图,还有类似今天的徒手单练和对练内容:画中的左上方两人,前者做左弓步抱拳右推掌,后者也做相同动作,前者回看后者做得如何,像在教,后者似在跟学;下方是两人对练,右者左抱拳右冲拳,左者用左掌格挡来拳,并提起左膝将踢击对方。

(十三)千年壁画呈武姿

敦煌壁画闻名于世,其中就有手持刀、盾、矛的步兵舞乐图、步兵战斗图、回身步射图、抓脚摁头的角抵图、女子双人舞剑图,以及藏经洞中的白描相扑图、佛幡绢画上的力士扭抱相搏的白描画。这些遗迹中不仅有相扑图,还有“相扑”的文字出处,证明相扑在当时与乐舞有关,文献将其归属“音乐部”,是乐舞的一种形式。敦煌文献中还发现许多“敦煌曲子词”,其中一首《剑器词》写道:“剑器呈多少,浑脱向前来。”唐代公孙大娘善舞“西河剑器浑脱”与此有关,它是一种配有曲词音律的剑舞,极具西域风情。另从各种敦煌壁画上还可以看到步骑对战、刀盾互劈、拉弓射靶、二人徒搏等武术内容跃然画中。

(十四)湟中明珠八门拳

湟中申报的“西宁八门拳”获青海省第3批非遗项目。八门拳源于清嘉庆年间燕山武术家常巴巴首传,后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流行。西宁所辖湟中县申报的“西宁八门拳”是具有八门拳普遍特点和本地特色的传统拳术。八门拳包括单拳、捶拳和封手,代表性技术有以掌背、掌指击打对方的展法,有里跤、外跤、撒跤、拉跤等跤法,还有运用各种招法进行对抗性练习的跑拳。相传八卦是其拳理,宋元遗技是其蓝本,经历代武术家淬炼而成,而且又是出现在丝路古道之地,反映出该拳由东向西,由兰州、西宁到新疆的传播轨迹。

(十五)大圣形似棍术俑

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棍术俑,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颇有相似之处:一、使的器械都是棍,二、斜首目视的眼神,三、脚尖点地的姿态。可见,前人“东枪西棍”的总结是早有缘由的,此为一例。第二例是与孙大圣武艺相当的牛魔王也使一条棍,名曰“混铁棍”,小说中的牛魔王恰恰是火焰山的主人。第三例就是镇守疏勒的中唐名将李嗣业“常为先锋,以巨■笞斗”。这些棍棒事例,无论是实物、小说还是历史,都表明中国的西部地区尚棍是一种习俗,而这一习俗已渗透到文化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十六)手梃鏖击立威名

史籍记载,李嗣业曾任疏勒镇使(今喀什地区),当大食国联军击败唐军,撤军退路又被溃兵阻塞,情形十分危急时,李嗣业手执大棒,鏖击数十百堵路人马,为唐军打开了通道。随后,李嗣业又率陌刀队留拒追兵,勇猛向前,杀得敌人胆寒怯阵而不敢继续追击。征讨安史之乱时,李嗣业带领勤王之师做平叛先锋,常持大棒奋命冲杀,“为诸军冠”。他不仅以善用陌刀著称,而且其手梃前驱大敌也是八面威风,可谓铸就“西棍”的渊源。唐代提供了“棍术俑”文物,又提供了李嗣业使用棍棒的史料,由此可知,西域之棍由来已久,而喀什正是李嗣业首建西棍之威的战斗舞台。

五、圆梦武术新丝路

(一)特征理念作归结

有人说“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什么样的历史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本文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说法:西域的历史酿造了浓郁的丝路武术文化。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抚定西域,派使者远赴罗马,将丝路延伸到欧洲。他们的起点是长安和洛阳,方向都往西。古丝路武术文化中的人与事也都是沿着这条西行之路发生的,“西行交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丝路沿途聚居的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塔吉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数十个之多,许多至今仍生活在西域丝路周边的民族,早先就与欧亚其他人种有着关联,古丝路的历史不仅反映了这种多民族融合的人文现象,也体现了古丝路上各民族迁徙、融合的武术文化。其中有东归英雄渥巴锡、龟兹的白孝德、安西的哥舒翰、于阗的尉迟氏、身着洋海马裤的武士、维吾尔族的刀郎舞、锡伯族的射箭、蒙古族的搏克、哈萨克族的库热斯,甚至永登的硬狮子舞也与古印度的驯狮人来到西域有关。自开辟丝路起,中国与域外丝路周边的国家、民族有了更多的交往,这是古丝路武术文化之所以蕴含多民族文化因子的重要原因,“共同积淀”是其显著特征之二。

古丝路武术文化是多民族在生存生活中共同积淀形成的,这种积淀尤其体现在历次为消除侵扰、巩固丝路畅通、捍卫祖国统一和边疆安宁的武力斗争中。中央政权与各民族维护统一的力量是开通和拓展古丝路的强大柱石,是古丝路武术文化凸显武功武技的根本原因。“坚持统一”是其显著特征之三。

西域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定了在此生息繁衍的古代各民族以游牧为主的生存方式,“马背上的民族”从狩猎到战斗都与马有关,与骑射有关,除了射箭、赛马体现出“弓马利”之外,这些民族的粗犷剽悍的性格和勇力,又形成了他们具有优势的各式摔跤和激烈对抗竞争的叼羊习俗。这些遗存有力地昭告世人:这就是解读生活在丝路沿途的各民族自古而来的武术密码。

古丝路武术文化不是荒僻、凋零的文化,而是令人骄傲的辉煌的文化。从源头西安的“兵马俑”到新疆喀什的“手梃鏖击”,我们可以历数诸如秦剑弓弩、壁画武姿、洋海马裤、马超龙雀、残简遗墨等在世界上都能掷地有声的丝路武术文化遗珍,同时关中西红、秦安壳子、武威大枪、酒泉舞剑、乌孙佩刀、吐鲁棍俑、白氏短矛、尉迟绝技、大棒开路等武术本体文化,以及骨镞铜刀、飞将射法、延寿诛敌、哥舒刺喉、楼兰古诗、东归英雄、汉城岳台等文物史料和遗址,还有民俗活动中的肃州戏跤、永登硬狮、刀郎舞乡、飞马叼羊、竞跤赛勇等都体现或蕴含着西部武技的丰富内容。纵观古丝路沿途星星点点的武术文化,我们发现:中国武术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其中既有骑马、射箭、摔跤等沿途各民族擅长的武技,也有搏斗、相扑、剑术、长矛、大枪、刀盾、棍棒、陌刀、鞭杆、红拳、八门拳、通背捶等等由东向西传入的武术,它们就像繁星镶嵌在祖国西部辽阔的天幕上,星光璀璨。因此,“一路武踪”是其显著特征之四。

综上所述,我们从古丝路武术文化特征中领悟到的核心理念就是:西行交往,共融合力,坚持统一,一路播种。这是古丝路留给我们的武术继续走向世界的有益启示。

(二)伴行丝路求发展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篇7

在武术门派尚未形成的汉代以前,基本采用拳勇与力量并重,器械操练在后的程序。如秦时强调“习手足,便器械”。“习手足”本意有两个一是活动手脚,即为基本功,二是演练徒手招势。同时提倡“勇力过人”。《三国志・蜀志.刘封传》中有:“(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说法。实际这与后来拳谚中所说的“练拳先站桩,大鼎添力量”、“练武不练腰,到老艺不高”、“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是一脉相承的,与前面相比更加条理化,这些也表明基本功的重要性及与练武的相互关系。明代以后,随着门派的分立,习武程序更加明确,何良臣在《阵记・技用》中率先提出:“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分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捷要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勾嫌、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强调练拳的基础作用。也正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和要求,训练出了强大的戚家军,在历次的战斗中无往而不胜。

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元在游学河南时,特意拜访了名震南北的商水大侠李子青,在晚宴上李向说明了习武程序,即“先生如果想学刀法,那就要先学会举法,拳乃十八般武艺的根基。”少林武僧们同样推崇“拳为诸艺之源”的道理,少林寺历代宗师认为拳术是一切武艺之源,如果拳术练得好,手足身眼步法协调,套路结构严谨,练久则手足灵敏,真气充盈,呼吸自如,暴发力强,劲力实足,在此基础上向技击过渡。少林寺为提高弟子们的实战功夫,往往从十套拳、百套拳中集中选出数百或上千精华招势,编成打擂套路,授给弟子,专门训练和提高其实战技术,因此,少林打擂术的真正功夫大都来源于拳术。

若想成为武林高手,必须练好基本功――拳术。概括地讲就是“功源于拳,势出于招”。通常练习实战技术是由两人攻防转换,或师傅亲自喂招来逐渐达到“真可搏打”的水平。拳谱云:“要想散手会,还得二人喂”。从拜师入门到师满出徒,整个过程大约需5―6年时间;倘若学得功夫上乘,恐怕至少得10年时间。因此,有人称“功夫者,工夫也”。提到“功夫,太极拳名家陈鑫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软手、散手、好手、妙手”。

从诸家之说可以看出,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而有序的习武规律。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遵循渐进规律。拳谱称:“舍本逐末瞎胡闹,循序渐进最为高”。吴殳在《手臂录》中强调:“……且传一法,练未熟,不教第二,第二法未熟不教第三,半载的学不多”。可见,前人对循序渐进的重视。

二、强调基本功法。习武通常有“下死功夫于根本者二年”。将基本功学习贯穿习武的全过程,而且要持之以恒,做到“要想功夫好,一年三百六个早”,“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强调的就是基本功的重要性。

三、注重套路练习。“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传统上把练套路称为“盘功架”,讲的是“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通过套路练习,使习武者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同时也求得内外双修,形神兼备的有效途径。

四、一切为了实战。传统的习武目标十分明确:练为了战,使“打练”有机地加以结合,这是战争与实用的需要。《吴越春秋》提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古代与近代的武术家都有“打练”并用的风格和特点。

但是传统的习武程序并非尽善尽美,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诸如入门先站桩3年;太极10年不出门;练功必须面南背北;午夜练功最有效等,这种作法和说法都缺乏科学性。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篇8

关键词:竞赛与训练;徒手防卫与控制;实战能力;警校学员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126-03

waystoformunarmeddefenseandcontrolabilitiesofpolicecollegestudents

wanGtao

(Departmentofpolicetraining,XinjiangpoliceCollege,Urumqi830001,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violent/terroristcasesoccurringrecently,theauthorstudiedwaystoformunarmeddefenseandcontrolabilitiesofstudentsbytakingpolicecollegeforexample,andconcludedthatenhancingrealcombatawareness,masteringmartialartelements,andvaluingrealcombatfighting,areimportantwaystoformunarmeddefenseandcontrolabilitiesforrealcombats.

Keywords:competitionandtraining;unarmeddefenseandcontrol;realcombatability;policecollegestudent

当前我国有公安民警200多万人,实际警力系数仅为万分之十二,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万分之三十五水平。从单警管理的人口平均数比较,更是相去甚远:如英国384人,美国379人,而我国是1250人[1]。另据报道,2013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伤亡4675人,其中受伤4226人、牺牲449人,牺牲人数比2012年上升4.4%[2]。据专家对民警伤亡人数与被袭击次数统计研究,中国大陆每2次被袭击就有1人受伤,每28次就有1人死亡;中国香港每2次就有1人受伤,每1990.25次有1人死亡;美国每4次被袭击就有1人受伤,每344次被袭击就有1人死亡[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体现出我公安民警面临的残酷现实,这除了与我国警察没有全部佩枪出警和执勤外,也与他们的徒手防卫与控制实战能力不足有关。

面对突发暴力恐怖事件,一线民警除了会熟练使用枪支和警务技能外,还需要有效对付持刀暴徒袭击的徒手防卫与控制实战方法。因此,警察院校警察体育教学要发挥教学主阵地作用,在学历教育、在职培训阶段均要与实战对接,融入实战,让民警在学校学习阶段就掌握实战技能,具有敢打能打的心理素质,获得近距离、高强度、过硬的徒手防卫与控制实战能力。本研究针对警察院校学员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的分析,提出实战能力生成的有效路径。

1强化实战意识

警察的实战意识体现在行动处置的预见性,案件观察的全面性,判断的准确性,快速反应的应变性,运用战术的合理性、灵活性,安全防卫的积极性和协调配合的集体性。实战意识的强弱决定了现场处置应变能力的强弱。具有良好的实战意识,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创造性完成技术与战术的配合,依靠技战术和能力取得胜利。

首先,注重警务实战理论知识学习,完善实战内容。警察的自我防护意识是在减少遇袭伤亡中首要的因素[3]。学习研究是培养警察实战意识的重要手段。根据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变化趋势,挖掘国内外古今实用的处置方法,同时加强训练掌握实用技术,如长警棍的攻防技术、各种大小长圆盾牌的攻防技术,均是近期制止冷兵器袭击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次,围绕基层实战特点和需求培养实战意识。通过对各种案例评析,总结成功经验,吸收失败教训,及时发现犯罪分子作案特点和实战需要。如4.23巴楚事件罪犯持长刀砍杀巡访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而3.01昆明事件是歹徒携带多把长刀在公共和人员密集场所随意袭击无辜群众。要根据实战需要进行体能、技术、战术、心理等素质综合训练,促进学员徒手防卫与控制实战能力生成,保障实战意识的形成。

其三,通过模拟训练强化实战意识。警察院校要围绕实战进行教学,每年组织全校散打、擒拿等比赛,让学员多场次模拟实战,感受与不同对手实战对抗,磨练徒手攻防与控制技能,克服恐惧感,树立实战信心。徒手防卫与控制意识和经验的获得要靠有形的实战技能和模拟实战训练。

2掌握技击要素

徒手防卫与控制是警察打击罪犯的重要技能。实战中遇到罪犯反抗,要迅速瓦解其反抗力,距离远要能与罪犯进行拳脚格斗,能用徒手准确打击,防控阻拦凶器袭击;距离近需注意保护自己,快速击打罪犯要害部位,降低其杀伤力甚至制服对方。这些准确有效的打击技能离不开技击要素。

技击要素是在散打实战时能有效地进行进攻、防守、防反所具备的距离感、时间差、部位感,与力量、胆量、技术等素质同等重要,是技术动作、技击素质等合成并转化为实战能力的必要条件。距离感是在格斗中,双方对峙间、攻防范围内,相互之间直观距离感觉;时间差是在格斗中进攻、防守、防反的每一个过程中,相互交错瞬间的时间差距[4];部位感是在格斗的各阶段,运用距离感、时间差通过拳腿摔击打对手有效部位的感觉。掌握以上实战技击要素,需要采用手靶练习、配对练习、模拟练习、实战对抗等专业训练方法,学员能运用拳腿摔技术,会调控攻防节奏,会发力击打,形成徒手防卫与控制实战技能,同时,对警察执法出枪、警械使用、战术使用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重视实战对抗

(1)散打格斗训练。

散打是中国武术之精华,已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训练方法,可通过散打教学使学员具有能打、会打、敢打的能力。针对课程有限时间和实践需要,精选实用攻防技术,如直拳、横踢、抱摔、拍击、架挡、步法等。然后根据散打攻防技术技能形成科学安排教学:首先,根据攻、防主要技术,采用对镜徒手空击、戴拳套空击、模拟空击、击沙袋等练习,掌握踢、打、摔攻防动作、组合技术。其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门练习,运用递靶、喂招、配对、模仿、假设对手等手靶练习,熟练拳腿组合技术,使学员具备实战对抗的意识,掌握实战距感离、时间差、部位感等要素,在对抗练习中能与对手进行组合进攻、躲闪防守、快速反击等实战。第三,通过模拟实践情景,提升实战水平,使学员能连续进攻,能与不同对手进行实战,能适应不同强度压力,能克服实战恐惧心理。

(2)擒拿控制训练。

擒拿则为技击之王。擒就是反挫关节,分筋错骨;拿就是掐拿穴位,刁拿锁扣[5]。教学必须讲清擒拿技术动作要领,如抓、拿、切、别、旋、折、拧、锁等用法,破除神秘感,使学员掌握实施抓捕可能遇到的前、后、侧方出击位置等不同状态下的擒拿方式,如主动抓捕、被动解脱、压点控制等。

擒拿技术需要程序化、组合式、战术式训练来掌握。首先,程序化训练,给学员喂“施暴”动作,掌握技术,后以常见动作,如抓腕别肘、拉肘别臂、锁喉摔、金丝缠腕、截掌挑腕等动作,使学员熟练人体部位、技术技巧,达到“一招精,多招会”的水平。其次,组合式训练,学员在适应各种“袭警”情况下具有快速反应和防守方法之后,组织训练掌握反“袭击施暴”擒拿动作,在练习中体会擒拿动作要领:一是要快速反应,上步适中,迅速接触控制关键部位;二是懂劲化劲,四两拨千斤,抓拿锁控;三是敌变我变,活用技术,动作内外“合一”;四是将对手控制于内侧,便于用力上铐。最后,战术式训练,在实战中针对不同环境、不同罪犯、多个目标等各种袭击下进行擒拿战术练习,充分发挥四肢、肘膝、头肩、胯臀攻防技术动作,遵守“打中有拿,拿中有打”、“快打慢、巧打拙”、“上下相随、手脚并用”等战术原则,准确打击罪犯要害部位、薄弱部位,控制罪犯,解除危机。

(3)警械使用训练。

为了提高执法力度,公安部于2005年10月1日起开始分批为基层民警配发了单警装备,如胡椒喷剂、手电筒、警棍、手铐等,使用率最多的是警棍。警察院校应增加警棍实用攻防技术的教学。

首先,先训练伸缩警棍能击打不同人置的脚靶技术,会熟悉置靶上下架档,并能在防守接触前泄力化解;后训练甲穿戴厚铠袭击,乙用海绵棍进行规定部位还击,掌握警棍击打不同部位不同重量的身体反应。其次,扩大防控距离,发挥长防爆警棍打击控制作用,二人用一根长约2m的槌棒,二头50cm用海棉包着,双方穿戴专业护具,在规定范围里进行攻防对抗击打,体会长警棍打击和防守方法;为了适应压力训练,借鉴武术短兵项目,武术短兵具备刀、剑、棍的技法,双方穿戴护具面具,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劈、刺、撩、扫等技击技术进行攻击、躲避对抗练习,提高学员警棍攻防实战能力。最后,在实战能力逐步形成的基础上,贴近实战,采用徒手对器械实战模拟练习,掌握徒手对器械攻防技术,可借鉴以色列军警对付持枪袭击者的基本步骤:(1)转变对方枪械所指方向;(2)控制对方的武器;(3)猛力反击对方;(4)缴掉对方的枪械[6]。通过不同警棍方式的训练,促进学员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的生成。

(4)综合训练。

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依据基层警察实践执法程序,贴近实战,解决基层警察工作及一线反恐怖斗争需要,紧紧围绕基层执法实战特点,遵循防、控、查、抓、铐、带等警务实战一体化执法程序[7],在实情、实景、实警等条件下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训练,加强对实战擒拿的控制能力。

一方面进行格斗与擒拿、格斗与警棍、警棍与擒拿、格斗警棍擒拿等组合、综合动作练习。另一方面围绕打防实战组合动作,多进行压力下制式警用装备的使用练习。综合训练根据案情设置室内外不同项目,在模拟街区里进行不同实景训练,教师讲清楚各实战阶段规则和要求,学员按照人员分工、先后顺序、行动位置适应不同对手、空间、时间、实物等条件,不断用制式和非制式装备器材进行实战处置,与实战无缝对接。

开展徒手防卫与控制教学训练研究,必须以当前实践执法工作需要为基础,深入地研究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生成的各种因素,明确各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训练中不断生成实战技能,有效打击各类犯罪分子,同时减少基层警察的伤亡率。

参考文献:

[1]石斌.警务实战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21-34.

[2]孟绍群,蒋皓.连续5年牺牲民警过半因过度劳累[n].法制日报,2014-04-04(5).

[3]顾益光,方奇应.对警察防卫意识培养的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9,19(3):93-96.

[4]姚远.对散打运动的距离感和时间差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226-227.

[5]王杰,王海鸥.擒拿技法机制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3):150-151.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篇9

明嘉靖十一年,寒冬,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嵩山下的挑山工牛二保打开大门,见一个乞儿躺在门口,已冻得全身僵冷,一探鼻息,还有点热气,忙把他抱进屋。牛二保两口子发现,这乞儿的头脸和身子很不相称——头脸看上去有十五六岁,身子却只有十一二岁的样子。牛妻王氏说:“这孩子可能是长期饿肚子,才变成这个样子的,真是可怜。”说着帮着脱去乞儿身上被雪水打湿的衣服,把他焐在炕上。

中午时分,乞儿醒来了,他伸了个懒腰,茫然四顾,问:“这是哪里?”

牛二保说:“这是我家。小兄弟,你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乞儿说,他从记事起就在要饭,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不知父母是谁,不知今年有几岁,也不知家乡在哪里。牛二保两口子均已年过四十,两人成婚二十多年来,王氏的肚子一直没鼓起来过。眼看靠自己生孩子是没希望了,两口子这几天正商量着,到哪里去抱养一个,见这乞儿虽然瘦弱,却生得眉清目秀,就起了收养之念。王氏问:“小兄弟,你给我们当儿子好不好?”

乞儿望望王氏,又望望牛二保,也不顾身上没穿衣服,就一骨碌翻身下炕,跪下,对着牛二保两口子连连叩头,脆生生地叫道:“爹——,娘——”

“哎——”王氏喜不自胜,搂紧乞儿那小小的身子,心痛地说:“乖儿子,看你瘦的,娘炖只老母鸡给你补补。快上炕躺着,小心着凉。”

牛二保是少林寺雇的长期挑工,寺里给的工钱不薄,两口子的日子过得不错。牛二保给乞儿取名叫牛大龙。牛大龙开口一声爹,闭口一声娘,叫得牛二保两口子心花怒放。王氏常给牛大龙做好吃的,没过多久,他的身子就基本能跟脑袋相称了,他抢着帮家里干活,并提出要跟着爹去帮少林寺挑东西。牛二保说:“儿子,你身子还弱,不适合干重活,过几天爹送你去私塾读书吧。”

牛大龙说:“我要帮爹娘干活,我不读书!别看我个子不大,我能拿得动一百多斤呢。不信,你们看——”说着走到石磨前,伸手一抓,就把那重达一百二三十斤的磨礅举了起来,好像还不大费劲。

牛二保吃了一惊,这个磨礅自己双手抱起来还挺吃力呢,他说:“儿子,你有这个力气,也别去念书了,爹送你去少林寺学功夫,学成后去考武举,争取以后能当个将军,为我牛家增光!”

牛二保跟少林寺的僧人们熟,他把牛大龙送到寺里当了俗家弟子。执教俗家弟子的有两个高僧,一个法名玄武,另一个法名玄真。江湖传言,这两位大师的功夫均不在方丈之下。牛大龙的授业师父是玄武,玄真是他师叔。

光阴似箭。牛大龙在少林寺一学就是10年,他看起来也并不是特别出类拔萃,悟性属中等偏上。这天,玄武大师把他叫到跟前,说:“大龙,你跟少林寺缘分已尽,该下山了。”

牛大龙跪下说:“师傅,弟子功夫尚浅,还想继续跟您学下去。”

玄武大师说:“作为俗家弟子,功夫练到你这种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少林武功属佛门功夫,要练到极致,须六根清净;要六根清净,除非身在佛门。”

牛大龙说:“弟子愿出家为僧,请师父为我剃度吧。”

玄武大师说:“你现在还不宜出家,先回去了却应了之事吧。”

牛大龙拜别师傅,回到养父养母身边。牛二保先给他成了婚,要他一个月后去参加秋后的武举。牛大龙说:“儿子还没必中的把握,需要到江湖上去历练。”婚后仅三天,他不顾养父养母和妻子刘氏的流泪苦劝,就一头闯入了“江湖”。

三个月后,玄武大师奉命到少林下院——莆田南少林去接任住持。

·2·

日月如梭,又是10年过去。这天,在登封城北的一个打麦场上,五六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每人手执一根白蜡棍,把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娃娃围在中间,打得不亦乐乎。那小娃娃生得面如满月,红唇白齿,穿一身红衣红裤,扎一根冲天小辫儿,样子很是可爱。他用的也是一根白蜡棍。

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骑马经过,他勒马驻足,饶有兴致地在打麦场边观战。此人正是牛大龙,他“历练”归来,打算先回家看看,再到少林寺剃度出家,以便学习更精深的少林佛家功夫。

“哎哟妈呀”声此起彼伏,众少年的身上不断着棍,而他们的六根棍却连红衣娃娃的衣角都碰不到一下。红衣娃娃的身手令牛大龙有些吃惊,他喝道:“住手!”

众少年住了手,眼望牛大龙。红孩儿问:“怎么啦?”

牛大龙说:“小哥儿,你叫什么名字?师父是谁?”

一个少年抢着回答:“他叫红孩儿,是村里张寡妇的儿子,我们的棍法都是跟一个老叫花子学的。不知道为什么,几年前,红孩儿跟我们一起开始练武,他年龄比我们小,武艺却比我们练得高。”

“那个老叫花呢?”

“不知又到哪儿要饭去了,他一个月只到我们这儿来两三天。”

牛大龙拿过那少年手中的白蜡棍,说:“红孩儿,来,咱俩比试比试。”

红孩儿说:“好!敢跟我比试的,一定是高手。看棍!”说罢,身影一晃,忽然间像是化成了一团红雾,刹时,无数根白蜡棍从红雾中涌出来,狂风骤雨般向牛大龙卷去。

红孩儿快,牛大龙也不慢,他有条不紊地把红孩儿的攻势一一化解。不知不觉,两人竟拆了百多个回合。牛大龙跟红孩儿过招目的是,想查证一下教这些少年的那个叫花子的门派。红孩儿的棍法,跟少林棍法似是而非,其特点就是一个“快”字。斗到后来,那小小的身影简直是如同鬼魅,有一次还差点把牛大龙绊倒。牛大龙虽说不至于打不过他,但却是越来越心惊。此地离少林寺近,不少老百姓都会点少林功夫,他意识到,教这些孩子的那个叫花子并没什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是这个红孩儿!他逼开红孩儿几步,说:“红孩儿,好样的!你是个武艺高强的小英雄。伯伯打不过你。”

红孩儿说:“投不投降?”

牛大龙装着把手举了一下,说:“投降,投降!”又把手向红孩儿伸过去:“红孩儿,伯伯好喜欢你,来,乖,伯伯抱抱。”

天真无邪的红孩儿,蹦蹦跳跳地扑进牛大龙怀里,牛大龙一把把他抱起,伸手拍了一下他的头顶。

红孩儿说:“你拍我的头干什么?”

牛大龙说:“一只苍蝇,伯伯帮你打了。”

红孩儿也伸手在牛大龙的脑门上拍了一下,说:“你头上有个蚊子。”那猝不及防的一下子,把牛大龙的脑袋拍得“嗡”了一声。

牛大龙放下孩子,跳上马,甩上一鞭,飞快地往家中驰去。养父养母都已经去世,刘氏正在纺线,见丈夫回来了,欣喜异常,夫妻俩亲热地叙了会儿旧,刘氏准备磨豆腐给丈夫吃,说:“相公,磨子要洗一洗,你帮我把磨礅卸下来吧。”说完担着水桶,到一里外的水井挑水去了。

牛大龙走过去一拎磨礅,磨礅纹丝不动。他以为是长时间不用,磨礅粘在磨盘上了,就稍微运了一下内力,这一运,不禁大惊失色——自己那全身内功,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阿弥陀佛!”一个老和尚手牵一个红衣娃娃,出现在门口。“老师父,就是这个坏人,刚才点了我的天渊穴。”红衣娃娃说。

老和尚是少林寺的玄真大师,红衣娃娃正是红孩儿。

牛大龙背上冷汗直冒,硬着头皮迎上去,跪下叩了个头,说:“师……师叔!”

玄真大师说:“伊田总教头不必多礼。”

“谁是伊田总教头?”牛大龙惊问。

玄真缓缓说道:“大汉与大和,本为同根生,你们东瀛人近年在中土东南一带的行为,与禽兽又有何异?”

原来,这“牛大龙”是东瀛人,原名伊田太郎。他6岁时投到东瀛“忍术”高手佐藤大森门下学武,不到十年时间,就把佐藤大森历四十余年才练成的所有功夫都学到了家。佐藤大森认为他是个千年难遇的“异种”。在中土的武林中,每隔数百年,会出现一个“异种”,这样的人天生秉异,膂力远大于常人,是难得的练武奇才。秦末的项羽、西汉的李广和汉末的吕布,就是异种。而在东瀛,这样的人以前还没出现过。佐藤大森把伊田太郎是“异种”之事上报到朝廷。于是伊田太郎就被派来中土,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天下武功,源出少林;东瀛武术,源于中土。伊田太郎一入少林,就被少林高僧看出他身怀东瀛“忍术”。初入牛家时,伊田太郎已年过16岁,那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是施展了忍术中的“缩身法”。而“缩身法”,正是由少林功夫“缩骨法”演变而成。他确实是个习武天才,但像他这样的天才,在中土并不鲜见。10年前,伊田太郎离开少林时,少林寺派了两个功夫高于他的俗家弟子暗中跟踪他,一直跟踪到了东瀛。少林高僧们的想法是,如果伊田太郎回东瀛后,大力弘扬少林武术,那也罢了。可他一回国,就当上了倭军“敢死军”总教头。伊田太郎身怀少林绝技,精通东瀛忍术,由他训练出来的士兵,何止以一抵十!少林寺本想把情况上报朝廷,但其时宦官当政,奸党乱朝,怕事情变得复杂化,于是寺里就自己采取了对策。

玄真大师又说:“我中土国民,宅心仁厚,胸怀宽广,明知你是东瀛人,少林寺对你也是一视同仁。哪似你等倭人,心胸狭隘,见我中土一个天赋极佳的孩子,也心生妒嫉,要废他功夫!”

伊田太郎面如死灰。半晌才说:“弟子罪孽深重,现在又功夫尽失,只想一死!但临死之前,还得请教师叔,为什么我的功力突然消失了?难道就是这孩子在我脑门上那一拍?”

玄真大师说:“幸好这孩子是个百年不遇的异种,全身穴道的位置也与常人不同……”

红孩儿抢着说:“老叫花师父告诉我,说如果有人要拍我的天渊穴,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坏人。是坏人,就不应该身有武功。他教了我一个废除坏人武功的方法……”他盯着玄真大师看了一会儿,说,“咦,老师傅,刚才你拉着我走得太快,没注意,现在我才觉得,你跟老叫花师父有点像……”

原来,7年前,玄真大师外出时,偶然看到5岁的红孩儿,发现他是个天赋极佳的孩子,有心收他为徒。但见他孤儿寡母的,若带走他,张寡妇一定不会同意。那么好的苗子,不习武实在可惜。玄真大师名声很大,如果以本来面目去教红孩儿,在武林中会引起一些猜疑,所以他就扮成叫花子,每个月去教红孩儿几天,同时也教教其他愿意学武的孩子……

可怜的刘氏挑水回来,见自己盼了10年才盼回的相公,已用一把牛耳剔骨尖刀,剖开了自己的肚子。

嘉靖三十四年,一股3000人的倭寇,杀气腾腾地从浙江台州登陆。这股倭寇个个武艺高强,人人会少林功夫和东瀛忍术。但他们立足未稳,就遭到戚继光将军麾下一支劲旅的迎头痛击。率领那支劲旅的,居然是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将军。那一役,那股倭寇死伤十之八九。

那少年将军正是红孩儿。那支劲旅的成员,大多是玄武大师在南少林招收的俗家弟子。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篇10

据传武当洪拳为宋朝武当山一道士所创,因其俗家姓洪,故定名为武当洪拳。又说当年宋太祖打关东,闯关西,以三十六路拳,三百六十六手定天下,分三十六路为关东架,三百六十六手为关西架。故武当洪拳以阴柔圆活之关西架;阳刚脆快之关东架为拳术根基。武当洪拳内容丰富,有系统的套路,器械,功法,散手,擒拿,养生气功练习法。代表性的如关东架、关西架、太平架、十八路对练打捶、三十六摔、七十二擒拿手、抓门道功夫等;器械有单刀、双拐、手梢子、四节镗、春秋大刀等。

武当洪拳为沛县传统功夫中的一支,自清光绪六年祖师张福顺手提单刀背负双拐来沛传拳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河北大名府张栋书(1856~1933年),字福顺,出身武术世家,其父张万青乃清末武当洪拳一代宗师。栋书自幼随父习武,苦练二十余载,深得其父真传,并有所发展,功夫达炉火纯青之境。祖师生性侠义,性格刚强,好打抱不平,曾打死恶霸之子,手提单刀背负双拐,由河北至山东、江苏一路访师会友,切磋技艺。在南京府与一猴拳武师实战对搏,对方经营武馆有弟子数百人。当时祖师背墙而战与猴拳武师间距约两米,但见对方腾空以饿狼扒心之式前扑,意欲取祖师性命。祖师观其来势凶猛,后不能倒退,急中巧变遂提丹田气来一式仙人挂画,身形贴于墙上,对方扑空以双手插入地砖下。祖师疾落地以鹰爪功扣抓其后脑。祖师手下留情,对方认输起身以礼相待,要求与祖师结为兄弟共营武馆。祖师知其心诚,不想贪图他人便宜,习惯于江湖生活,仍欲寻高手,在猴拳武师的引荐下去嵩山少林寺访友学艺。

光绪六年徐州举行大规模武术比赛,祖师来徐,知沛县为武术之乡,遂手提单刀背负双拐来沛。据武当洪拳传人张基凤老先生讲述,当时祖师在沛县城中心演武,围观人群中有好事少年张开柱、冯坤山等在祖师弯腰之际,冯坤山以手指抠勾祖师的腚沟,岂料被祖师夹住,他哪里挣脱得开,跟着祖师身后走。有人说你身后怎么跟着个小孩,祖师转身说哪有啊,但见冯坤山已被摔出丈外。时张开柱、冯坤山等少年家住沛城东关,正随一山东武师练洪拳,这一试深知遇见高人了。然而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回去叫家人出气。祖师知几少年定会回来理论,便就近在一饭店要几小菜喝起酒来。店主张绍坤久行江湖,观其身法眼神,言行举止,知祖师功夫高深非等闲之辈。待冯坤山家人一行来论理时,店主张绍坤出面和解并介绍张开柱、冯坤山等少年拜张福顺为师,系统学习武当洪拳,自此祖师游走江湖的生活得以结束。张福顺在沛县城东关奶奶庙设场授徒,后在乡镇亦设有分馆。

祖师在沛设场授徒五十余载,弟子遍布丰、沛、萧、砀等县,有名气者如铁腿张开柱、铁爪子刘修信、草上飞李居正、花刀李洪露、苗敬典、高兴礼、郝心五、韩志贤,均能承其衣钵。

安在峰版:

沛县武当洪拳是流传在沛县民间的一种长拳拳法。相传由宋朝武当山一道士武功精湛独创此拳,因其俗家姓洪,故定名为武当洪拳。

沛县武当洪拳由张栋书在清朝光绪六年传入沛县。《沛县志》介绍“张栋书(1856~1933年),字福顺,人称张胖子,原籍河北省大名府南乐县张小窝村人。出身武术世家,其父张万青乃清末武当洪拳一代宗师。栋书自幼随父习武,苦练二十余载,深得其父真传,并有所发展,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栋书生性侠义,性格刚强,好打抱不平,曾打死恶霸之子,手提单刀背负双拐,游荡江湖,访师会友切磋技艺。清光绪六年来沛县住城镇东关客店,人们听其言谈,观其行迹,深知非一般武林之辈。当时,城里有一武人张宜林,力大无比,能抱石磙两个,数年来无人能敌,人称神力铁掌。他闻听东关店内来一武术大师,便来拜访有意较量。时值盛夏,暑气逼人。栋书在天井内摇扇纳凉,宜林大步入内。栋书已知来意,在抱拳拱手之际暗发内力,宜林暗藏杀机挥拳向栋书打去,栋书顺势捋带对方肘臂,以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之法,令其败北。宜林自知遇到名师,遂拜倒在地,至此丰沛两县一带慕名投师者日增,武当洪拳便开始在丰沛一带推广起来。

张栋书在沛县设场多处,授拳近五十余载,弟子遍布丰沛一带,有名气者,如刘修信、刘修君、张开柱、李露、李居正、韩志贤、苗庆典、高兴礼、郝心禄等。其中尤以刘修信为甚,《沛县志。人物录》介绍“刘修信(1901~1968年)楼乡东刘庄人,幼嗜武,弱冠,从河北省大名府拳师张福顺学艺八年,尽得真传。1922年,获丰沛两县武术比赛冠军。1936年,获江苏省行政督察专员举办的武术教练第一名,得‘武术英烈’匾额,被荐为江苏省国术馆教练。翌年,返沛参加抗日,任县武术队教练兼队长。长于鹰爪功,人呼‘铁爪子’。县内至今仍传诵着他的轶闻、佳话。”

如今刘修信、刘修君一脉传人在继承前学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有志于武当洪拳的传承与发扬,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武当洪拳,受益于武当洪拳。

徐飞版:

合肥武当洪拳由江苏沛县张传正拳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传入市内,现为合肥最有影响的门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