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十篇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十篇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6:57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单亲家庭学生案例分析教育对策

1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作为已成年的单亲家庭高职生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亲情残缺的困境和压力下,他们的心理阴影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因为在随着自我意识提高的同时,他们心理的敏感度也会随之增加,加上高职院校比较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极易形成以下几种心理特征:①自控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厌恶学习的偏激型;②自卑情结严重,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的消极型;③情绪不稳定,易怒,遇事易冲动的攻击型。

2高职院校辅导员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对策探讨

2.1深入宿舍,逐一摸查,掌握信息,建立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宿舍是学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征表现最明显的场所。深入宿舍,广泛与学生交流,辅导员就能很好的掌握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心理特征。在了解单亲家庭学生个人信息和心理特征的情况下,为他们建立心理辅导档案,这有助于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在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表现的基础上,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逐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档案后,辅导员还要记录他们心理变化过程,为以后的反复教育及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2.2营造关爱、宽容、理解的温馨环境氛围,引发单亲家庭学生愉悦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为单亲家庭学生营造充满温馨的环境氛围。①来自教师的关爱。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线老师。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辅导员也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向他们介绍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征,争取任课教师共同的关心和帮助。②来自同学的友爱。在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学生交往最多的就是同学。因此,来自同学的关爱,是引发单亲家庭学生愉悦心理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要设法创造友爱的班风,营造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依靠班团干和学生党员,成立帮扶小组,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关爱行动。如第一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可由班级负责考勤的班干进行监督。督促其按时上课。在期末考试前,安排学习委员和班上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其复习。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关心下,这类学生的自控能力便会有较大的提高,旷课现象逐渐减少,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又如第三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的现象,辅导员与其宿舍的其他成员,一起分析和商量帮扶对策。让大家以宽容、理解的心态给予其更多的爱心和关怀,主动与其谈心交流,一起外出参与活动,让真挚的友情感染他们。③来自家长的配合。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所以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态度的变化,是直接影响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辅导员在教育单亲家庭学生时应以家庭作为切入点,主动与家长联系,并结合单亲家庭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其家长一起分析家庭在教育上的误区,共同商量教育孩子的方法。根据单亲家庭的具体情况,选择家庭主要联系对象,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更可以引导家长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他们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家长态度的变化,能引发单亲家庭学生的愉悦心理。在愉悦心理的感召下,促进他们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励自己的进取心。

2.3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弱化消极行为,增强单亲家庭学生自信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单亲家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与他人交往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能极大的弱化他们的消极行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以主题班会活动的形式,突出教育的主题,强化针对性,易使单亲家庭学生理解和接受。为了促进新生之间的认识和熟悉,让每位同学走上讲台自我介绍,谈个人和家庭状况,谈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加深同学彼此间的了解。为了解决学生对专业学习迷惘的问题,邀请任课老师就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与学生开展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为了更好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以分析案例的方式,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心理,大胆说出自己的心声。让他们在倾听和被倾听过程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辅导员要善于发挥单亲家庭学生的特长,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成功信念。在系组织的心理情景剧表演比赛中,动员单亲家庭学生参加表演,让他们在表演中体验不良心理的危害性,同时感受与同学们合作的快乐。

总之,对待单亲家庭高职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辅导员除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外,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并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如学校心理咨询室、任课老师、家长、班团干及同宿舍的同学,共同协调配合,才能使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2(2).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篇2

关键词:家庭结构不完整;性格缺陷;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58-02

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说理式教育。然而由于家庭、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青少年的个性特质有很大差异。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导致了诸多不完整家庭的形成。在这种不完整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性格上大多数有着某些方面的缺陷,这就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不完整家庭长大的青少年性格缺陷中表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待人淡漠、处事孤僻。他们绝大多数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一般对别人情感淡薄、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人缺乏同情心不愿帮助别人。他们表现得异常自尊实则内心非常自卑,表面顺从内心却十分叛逆,内心渴望情感却拒绝别人的关心。在学校他们漠视校规班规,傲视老师和同学,行为傻瓜自由散漫。所以他们比别的同学更需要帮助、关爱和教育,所以作为他们的辅导员,身教更重于言传,只有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用爱心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才能让他们在人生成长的旅程上少走弯路。

一、案例情境描述

小陈,男,19岁,汉中人,12级学生。大一刚入校军训期间就出现夜不归宿现象,据调查是上夜网,正常上课后常有旷早操、旷课行为。

第一次把他叫到跟前说话的时候,是在军训期间的一天下午,点名时他不在,我马上调查负责点名的同学以及班上其他同学,了解到他当天早上到操场特别早,下午却没到场。了解分析后得知他是前一晚上彻夜未归,去上网去了。他被叫来时,恭敬地站在我面前低着头。当我了解他家庭情况的时候,他很简单地回答:“没什么。”我问他现在身体困不困的时候,他也说:“没什么。”他冷静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我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内心是封闭的,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心中的想法。表面上看上去他很温顺,但我却强烈地感觉到他心里一定有什么心事,我没有严厉地批评他,第一次只是和他聊了聊,只让他以后不要再那样了。之后我翻看了他的学生档案,在父母信息栏里只填了父亲一项,没有母亲信息。我当时想他的行为大概和家庭有关吧。

军训后两周时,据班干部反映他连续出现旷早操、旷课现象。这时我意识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有内在的原因。我再次翻开了学生档案,按照联系电话和他父亲联系了。电话中我得知此同学母亲在他幼年时就去世了,和爷爷奶奶多住在一起,父亲此后又找了新妻子,新妻子好不顾家,又离婚,现在又在张罗找对象,并且工作也较忙,没有太多时间照料他的生活、把握他的思想动向。只是知道孩子在中学就爱出去上网、旷课、撒谎等。我听后向他父亲提出配合学校做好他的工作。

我又一次找他谈了话,他还是老样子,恭敬地站在我的面前,低着头,十分温顺的样子。我这次和他谈了自己小时候的家庭情况,当时的失去母爱、缺乏关爱的痛苦与失落,这次他的话明显多多了,和我谈起了他的家庭、他的学习等,话语中流露出对父亲的不满以及对大学生活的迷茫,我又给他分析了他父亲的不容易、大学生活的适应等。

下来后我又找来班长,说让多发现他的优点,多鼓励他参加有益活动。同时我又找来他宿舍里的同学,让舍友多关心他,多督促他。在接下来的几个周内,我到了他的宿舍,也经常给作为舍长的马某发短信,让他多关注、关心小陈,有啥情况及时和我联系,在宿舍把他当作自己的兄弟看待,早操、晚自习的时候看他有偷懒现象时,多提醒他。同时我自己也常以老师的身份关爱他,以朋友的方式问候他。上一学期下来,他旷了几节课,旷了几次操,我们又谈了几次话,他每次都表示愿意改。这一学期一开始我就找他谈了话,开学的第一周没有旷课,第二周的晚自习我在班上表扬了他,说他这学期进步最大。这一学期以来他几乎没再旷课、旷早操,班会也主持地更加自如了。

二、案例分析及体会

通过以上的案例,身为辅导员,深感自己肩负的重任,要教育好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引导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改变,不能只依靠简单的口头说教,更不能仅凭粗暴的严厉批评,而是要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要通过自身观察、收集材料,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了解问题存在的本质根源,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修正。并且在做这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更有爱心和耐心。我的体会如下:

1.畅通信息渠道,家庭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的辅导员,不仅应及时掌握他们的在校各种表现的信息,而且还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启蒙责任。每个人自从出生之日起,就受到来自家庭的各种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偏差,势必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如案例中的小陈同学从小失去母爱,父亲又忙于自己的事,势必缺乏亲人的鼓励关怀,缺乏家人对他的操心关注,思想和行为长期不被理解和接受,长期下去造就了他性格上的自卑、封闭、没有好的学习起居习惯、缺乏做事的恒心等。所以在新生刚入校期间,辅导员就应该尽快尽多地掌握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的各类资料,并且和他们的现任监护人取得联系,熟悉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建立特殊学生档案。教育此类学生时,一定要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揭他们的伤疤,更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指责其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内容。并且辅导员与家长的交流当保密就应保密,能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当然好,如果遇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必须调整教育对策。学生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配合,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及时发现学生个性、优点,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把活动作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载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当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一所高校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必不可少的要素。辅导员作为校园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参与其中,利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弱化他们的消极行为。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始终生活在积极向上的和谐环境当中,就会变得积极乐观,同时也会带动他们反思自身性格上、行为上的不足,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有意识地去重新塑造自己的个性。

3.从理解出发,将关爱融入教育。对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辅导员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真诚的关怀和呵护,让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失去的爱在学校得到一定的补充。案例中的小陈同学就是因为母亲在他幼年时去世,父亲再婚,长期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没有得到正常的父爱母爱,长期以来对父亲不理解甚至产生敌对心理,进而导致他形成孤僻淡漠的性格,形成依恋网络、旷课旷操的坏习惯。在和他沟通过程中,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更多的是他的朋友和知音,在相互平等、互相信任的前提下,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及时纠正他思想上的偏差,引导他们主动展示自身的优点及特长,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而乐观地面对自己和别人、面对家庭和人生。当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切实感受到辅导员的爱时,与辅导员的距离感会渐渐缩短,进而会敞开自己的心扉。辅导员对学生的爱能唤起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更强的信心和乐趣,并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情感。

三、结语

高校中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对别的同学和整个班集体,甚至对整个教育效果影响很大。因此,高校辅导员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科学地帮助这些学生克服自身性格的各类缺陷。首先,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指导者,在教育w生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注意对学生家庭结构、教育方式等有所了解,以便调整对学生的教育思维和引导方式,并且建立不完整家庭学生档案库。其次,辅导员作为校园先进文化的构造者,应该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鼓励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参与当中,利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来弱化他们的消极行为。最后,爱是教育事业前进的动力,爱是辅导员不懈工作的力量源泉。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作为一名辅导员,相信只要给家庭不完整学生爱的阳光,他们就会灿烂!只有用尊重、关爱、信任才能架设好心与心的桥梁。做好辅导员工作,爱心是源头。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篇3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和社会对集中连片开发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救助政策方面大力倾斜,国家资助经费由2003年的18亿提高到2010年的510亿,经济救助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所以,积极开展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切合当地实际的贫困生心理救助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湘西州民族中学等学校集中了大批优秀特困高中学生,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与救助机制的研究,着重于民族立人、立本教育,培养适宜区域发展的人才,对大湘西的教育、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研究表明,直接以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心理救助问题研究为题的现有成果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尤其是对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成熟的运作机制及适当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辅以统计归纳法、经验总结法,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一个较理想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12―2015.1)

组建队伍,开展培训。研究成员涵盖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心理专职教师及有关部门人员,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实践与研究能力雄厚,并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提高研究成员的综合素质、心理帮扶专业化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2.调查研究阶段(2015.2―2015.6)

确定调查对象,编制《连片开发地区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据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救助策略和实施方案。

(1)调查了解现状。对州民族中学进行了多项调查,调查显示,州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8%,贫困生约占1/3,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厌学现象。以447宏志班为切入点,后推广至全校贫困生,作Zung普测。分析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数据,发现1194名受测学生中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的549名,46%学生有不同程度焦虑(见图1)。对参加清华北大推荐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测试》问卷调查,这一群体焦虑高达60%。在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中受试学生厌学、怠学情况较严重,个别学生有逃学、辍学现象。

(2)确定研究对象。据调查有效问卷结果分析,建立心理档案162份,采用“S机有目的性抽样”方法从中确定30个研究样本。对包含样本在内的1194名学生施以教育和引导,两学期后进行对比测试。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人数为382名,所占比例由46%下降为32%(见图2)。

(3)推广调查研究。在吉首丹青中学随机抽取30名农村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普查与分析。数据汇总分析如表1、表2。

分析普查数据,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良好的占50%,有轻度问题的占43%,问题中等的占3%,问题比较重的占3%,严重的占0%。焦虑情况分析结果为良好的占27%,轻度焦虑的占56%,中等焦虑的占7%,比较严重的占10%,严重的占0%,反映出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达到73%,有心理帮扶的必要。

3.实践研究阶段(2015.7―2015.10)

通过实践,总结出“351”心理救助的有效策略,调整方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指导、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撰写论文,为湘西民族贫困地区高中学生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策略。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课题的研究实施

课题组起草《湘西自治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州教通〔2013〕188号)。主持人制订《2015―2017年湘西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工作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关于实施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湘西州教育局成立湘西州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组织及管理工作。

(2)州民中创建“351”,以辅导中心为基地,提供心理帮扶服务

州民中在校长王斌领导下,2011年创建湘西州中小学校首个心理访谈室,引进湘西州第二届教育学学科带头人舒暖主持专项工作。2013年,建成州民中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湘西州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灵驿站)。2014年,构建“351”心理救助机制。研发了《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标准》,制定了《湘西州民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和《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每班每周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2015年,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

“351”由学校带动家庭、社会实施“五个一”心灵工程,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五个一”即:创设一个心理帮扶教育机制;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打造一个心理辅导中心;探寻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上好一堂心理辅导课。同时,举办“525”心理文化节、心理主题黑板报和作文竞赛等专项活动,创建州民中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女生部,开展心理拓展,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断提高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家庭“五个一”即:开展一系列家长心育活动;提供一个家长心理咨询服务窗口;建立一个家庭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参加一项家庭教育研究活动;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完善家委会章程、制度、公约,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社会“五个一”即:在全州进行一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把辅导中心建成湘西州中小学心理疏导、学习培训及社会各界参观的基地;州民中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物质、精神双重资助的做法,目前已成为湘西州学生资助工作乃至州委州政府扶贫工作的一面旗帜;做好全州“助孤”教育心理帮扶工作;广泛送教,培养一支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创建一个注重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利用网络媒体、报纸杂志,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心理教育网络。

(3)专业学会引领“351”,边验证边修订边推广

在湖南学生资助研究会、湖南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业引领下,进行校、州、省三级课题管理,“351”得到了有效验证。

宏志班入学即建立心理档案,予以全程心理关注,从2015年8月入校到2016年6月,共进行20次班级辅导,每次课后认真研讨并作行动研究,调整施教方案,增强班级辅导的针对性。4XX宏志班有心理咨询经历的学生的高考录取情况见表3,反映了心理救助颇具成效。

州民中实施“351”由实验班推广到所有宏志班,2016届,51名宏志生参加高考,40人考取重点本科,其中2人分别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1人考取二本,本科上线率为100%。由宏志班逐步向全体学生推广,为来访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351”心理帮扶,辐射到全校教师和家长,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形成了学校新的办学特色。

心育培训由课题组成员、心理教师推广为全体教师以及家长和社会全员。借助香港乐群慈善基金萧庄夫妇资助项目,全州资助专干、心理教师共2000余名接受通识培训,87名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66名考取资格证。同时,广泛送教,在全州企事业单位举办“幸福人生”等多场专题讲座,惠及几千名家长,为心理教育在湘西的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州内多所中小学前来学习借鉴,“351”心理帮扶模式,对帮助湘西州中小学校乃至更大范围的学校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4.课题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研究形成阶段性优秀成果,此后修订研究方案,边研究边推广,边实施边验证,得出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集。

三、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分析了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了运用差别化原则进行精准补偿完成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救助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管理、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和“351”心理帮扶模式,优化了对学生进行物质、精神双重补偿,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通过对样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需要心理疏导。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焦虑普查和焦虑、厌学专项测查中,统计分析结果呈显著性,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特征焦虑特点明显。随后开展的各项情况调查,反映出受测学生比对照组焦虑情绪比例高,厌学行为更常见。对州民中参加北大清华面试推荐生的群体进行焦虑倾向主观感受测试,结果显示:适度焦虑占40%;中度焦虑占35%;严重焦虑占25%,一名学生分值高达73.75,焦虑情况严重。调查发现,州民中贫困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比例高达46%,特别是在品学兼优的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60%,厌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及行为也比一般学生强烈。对吉首丹青中学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推广,发现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焦虑情况达到73%。调查前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的测试培训,保证了调查的科学化和专业性。使用的测查技术工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有中国常模,其信度效度都经过验证。《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量表》系课题主持人编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借助现代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提高了统计速度和分析的精确性。调查及验证说明,民族地区部分学生自卑封闭,民族和地区认同感强,大量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存在心理疏导的必要。调查数据为学校和本地区制定预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结论二: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实施“351”心理帮扶,是连片开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根本途径。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求有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完整家庭,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湘西州留守儿童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面对亲情缺位,在孤立处理各种事件r容易出现心理困惑。连片开发地区土家族、苗族居民,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自卑等民族性格的集体缺陷。个体在本民族区域内生活时,民族群体心理接纳能让个体获得归属感。一旦离开原住地,高度的民族认同感降低,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湘西州青少年由偏远山区的农村走进城市,由民族零散分居地转到民族集中聚集地学习与生活,贫困的生活、艰辛的学习和追求理想的环境与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之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消除个体心理问题仅凭学校、教师是不行的,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唯有学校因素最为可控。只有由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调整学生的不良认知。

结论三:通过个案分析、行动研究验证了环境策略、生―家―生―校心理疏导策略、情景假设―体验顿悟―行为指导―行为改变策略等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确保了没有一例学生因心理问题失学。

学校班级氛围、心理咨询功能室环境、家长的心育能力以及所处地区心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心理教育的效果。州民中“心理访谈室”两年接待来访学生168人,进行个别辅导258人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落成仅一年,接待来访学生265人,个别辅导323人次,多次接待各级各类个人及组织来访。可见,环境温馨、格调高雅,功能室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对来访者数量均有影响。心理辅导中心向社会开放,利用温馨的环境感染来访者,令人们心情愉悦。通过营造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良好环境,推进学生的心理教育。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社会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更迫切的需求,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上有待进一步推广,理论上有待进一步巩固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1]RobertJ・Ursano等著.杨华渝译.精神分析治疗指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4]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篇4

一、背景描述

(一)人口学资料

小涵(化名),女,六岁半,汉族,北京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遗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与现状

1.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母亲是公务员,父亲是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家境优越。

2.家庭成员关系:与爷爷奶奶同住,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比较多。父母之间的感情不是很好,因为孩子的原因,父母协议不离婚。父亲经常会跟孩子讲妈妈的坏话。父母的脾气比较急,着急了会打骂孩子,孩子与父亲的关系更亲密,对母亲比较抵触。家里的亲戚比较多,常来往的亲戚有二十多位,姑姑们经常来家里。姑姑们对待小涵的方式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3.学习情况:成绩中等偏下,比其他同学学得慢。觉得老师对自己有偏见,觉得老师不靠谱,不公平。怕被老师说,不愿意上学,不敢进教室。来辅导之前,上学需要父亲陪读。

4.社交情况:与同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矛盾,但是小涵不喜欢老师和同学。

(三)学生主要情况描述

1.家长的描述:小涵在刚上一年级一周左右时,就不愿意上学,更不愿意进教室,不喜欢老师和同学们。听到上学就会大喊大叫,说自己害怕,听不懂学习内容,怕老师责备。上学后经常会表现出肚子疼、发烧的症状;在学校里遇到小事就会大声嚷,发脾气,遇事没耐心;爱顶嘴,不听话。敏感多疑,总是怀疑别人对她不好,背后议论她。不让别人包括父母评价自己,无论好话或者坏话。

2.辅导教师的观察:孩子衣着整洁,身体和智力发育正常,口齿伶俐,情绪略低落,但同时又容易急躁。安静时看着特别乖巧,谈到上学问题就容易发作情绪。渴望被表扬,被别人喜欢,但同时很矛盾,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会显得比较不自信。

二、分析、解决问题过程

(一)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女孩,年纪较小。

2.社会原因

(1)父母关系不融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整体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整体教育理念不协调,不一致。

(2)来往的亲戚较多,对待孩子的方式不一致,孩子年纪太小,不能很好地适应,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感。

(3)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统,家人不能即时关注孩子的内心,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缺乏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

3.心理原因

(1)性格上:敏感多疑导致容易出现焦虑、恐惧、不安等多种负面情绪。

(2)行为上: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知上:存在不合理的认知,认为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讲自己坏话。

(二)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能与同学和老师友好相处;改变不合理认知;能够自己一个人上学,不用父亲陪读。

长期目标:完善孩子的个性,教会她处理问题的方式,促进其自己解决问题。帮助父母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创建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

(三)辅导过程

本案例的辅导工作共进行了两次,包含了三个过程:问题澄清过程;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探讨过程;家校协同推进过程。

1.问题澄清过程

在本阶段,主要是为了了解小涵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等,主要从与父母的交流、与孩子的对话、让孩子进行沙盘游戏三方面入手。

(1)与父母对话,了解家庭环境

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主要从父母感情状况,对孩子的养育方式,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角色,家庭其他成员在孩子教育上的角色,亲戚们对待孩子的方式等方面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本过程主要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父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笔者再根据父母回答的内容进行追问,以了解详情。本过程主要采用了提问和倾听的技术。通过与父母的对话,发现如下问题:孩子与爷爷奶奶联系紧密,与父母的关系联结相对较弱,母女关系较差。父母对孩子缺乏有效的陪伴,不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亲戚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差异较大,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2)与孩子对话,了解行为成因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主要从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感受出发,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了解孩子不愿意上学的直接原因,了解孩子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本过程主要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孩子针对问题进行回答,笔者再结合回答的内容进行引导。本过程主要采用了提问和倾听的技术。通过与孩子的对话,发现如下问题:孩子内心敏感,不自信,想要获得所有人的认可。师生关系较差是孩子不想上学的直接原因,与父母关系不亲密,内心没有安全感是孩子不想上学的间接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3)进行沙盘游戏,了解孩子内心

为了进一步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自主进行沙盘创作。在孩子的沙盘作品中,都是美好的元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和性格温和的小动物等,这反映出孩子内心世界是美好的。

2.家庭教育方式探讨

在本阶段,主要是帮助孩子父母调整、改进现阶段的教养方式,掌握更适合孩子发展的教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组建三人小家庭,脱离大家庭

孩子现在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可能与大家庭有关,与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各种亲戚经常串门有关系,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脱离原先的大家庭,组建三人小家庭,独自生活。

(2)加强高效、有质量的陪伴,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目前,亲子之间的交流较少,陪伴的质量不高,需要加强对孩子的陪伴,并关注孩子的内在心理需要,了解孩子。每天父母需要陪伴孩子玩游戏,聊天;父亲不能在孩子面前说母亲的坏话。父母要在孩子面前维持良好的关系。

(3)降低陪读频率,提升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找到合适的机会,逐渐减少陪读频率,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是自己的事”的观念,提升孩子的独立性。

3.家校协同推进

在本阶段,主要是为了结合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孩子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家校联结,加强沟通

让家长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双方定期、及时反馈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的情况,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2)转变沟通方式,促进师生、生生关系

与教师协商,在学习中多鼓励孩子,对孩子不要强求,先将目标定位在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上,再逐渐对孩子提出学习要求。多采用鼓励的语言与孩子沟通,与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缓和。引导班级其他孩子对小涵提供帮助,帮助小涵适应学校生活。

(四)辅导效果

第一次辅导以后,孩子父亲陪伴孩子上学一周,从一开始的整天陪伴,到后来的半天陪伴。第二次辅导后,孩子母亲表示,孩子已经不用陪读了,性格也逐渐变得乐观。

三、经验和反思

在本案例中,家庭与学校都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具有影响。对于学生来讲,家庭和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对于本案例,笔者进行了如下三方面的反思。

(一)孩子的问题是家庭问题的反射镜

最近常听到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尽管这句话的科学性有待检验,但它反映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很多情况下,孩子的问题是由家庭问题引起的。笔者认为,通常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的家庭关系有两大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下面分别从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

1.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夫妻关系至少包含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夫妻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夫妻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在家庭中,如果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是粗暴的,那么孩子可能会习得粗暴的沟通方式,并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使用这样的沟通方式,从而导致一些行为问题。在夫妻之间的情感联系方面,如果夫妻之间的感情在逐渐消失,彼此相处的方式非常冷漠,孩子会察觉这样的变化,导致心理比较敏感和脆弱,从而会引起一些行为变化。另一方面,如果夫妻之间感情冷漠,会导致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对孩子过度关心。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夫妻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影响。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通常情况下,妻子扮演母亲角色,丈夫扮演父亲角色。如果任意一个角色有缺失,那么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除了夫妻关系外,亲子关系也是家庭中的一个重要关系。在我校接待的心理辅导案例中,关于亲子关系的心理辅导占比最多,由此可见亲子关系在孩子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上。笔者曾经调查过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权威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而独裁型和心理控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关系呈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揭示出了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当前,还会出现很多家庭因为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情况。因此,以家庭为单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十分必要。

(二)家校协同,共谱学生成长篇章

对于学生来讲,家庭和学校是其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对三种关系的应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通常情况下,亲子关系是在家庭环境中产生的,家庭是亲子关系的主要媒介;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产生的,学校是这两种关系的最主要的媒介,因此家庭和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都十分重要。畅通家校沟通的渠道,可以促进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促进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情况的了解和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家庭的作用,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各个方面,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因此,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上,家庭和学校必须携手共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共谱学生成长篇章。

(三)沙盘游戏在处理低龄儿童问题上的优越性

在本辅导案例中,采用了沙盘游戏辅导技术。由于低龄儿童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还没有发展健全,其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如果只是通过谈话的方式去处理这类低龄儿童的问题,效果往往是不好的。因此,需要找到一种与儿童有效沟通的方式。沙盘作为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个载体,在处理低龄儿童问题上具有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沙盘在各学校的普及率非常高,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沙盘和对应的沙具。所以老师们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可以充分利用沙盘,对孩子进行辅导。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篇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

05―0025―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及时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帮助,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和心理素质,同样也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工作目标。本文重点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出发点,探究如何实现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方式有问题。受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吃好、穿好、身体健康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投资主要侧重在衣食健康中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现代家庭教育轻视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情感需求。在幼儿园教育中,往往由于多种因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例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过多重视活动特点而忽略了幼儿的身心特点;过多重视自体功能而忽略了幼儿的德美教育;过多重视动作熟练度而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一系列的错误教学方式,不仅错过了在关键时期幼儿的意志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导致幼儿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

2.缺乏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在幼儿园所接触的人或事,而在幼儿园中,幼儿的人际关系教育主要是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第一,师幼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很多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外界的人或事比较陌生,缺乏家庭中的安全感,非常渴望外界人能够对自己理解、尊重。然而很多教师在处理师幼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主观的兴趣、目标出发,幼儿往往都是被动接受,使得幼儿很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不安全感、无信任感,从而表现出焦虑、退缩、不安等情绪,对陌生的环境感到不知所措。第二,幼儿之间关系不和谐。幼儿从家庭走到幼儿园,从家庭生活转变成集体生活,由于年纪小、交往能力差、个体差异等因素,使得很多内向的幼儿往往在幼儿园被漠视,这让幼儿感觉到孤立无援,如果得不到及r的开导、帮助,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水平。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学习心理学论,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作为任职幼儿教师的重要因素,并且幼儿园有义务培养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通过加强幼儿教师的辅导水平,能够有效建立起师幼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与研究,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这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不同地区可以成立幼儿心理咨询机构,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工作,并且定期开展有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活动,从而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2.加强家长的心理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幼儿最初的成长环境是家庭,并且通过幼儿的心理状况能够体现出家庭状况。一个良好、温馨的家庭能够给幼儿提供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家长作为家庭的主导者,对幼儿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儿园应积极展开家长心理健康培训工作,让家长能够更多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幼儿的心理想法,保证能够与幼儿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家长与幼儿园要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二者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帮助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篇6

每一位走进洋泾中学的人,都会被校门口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所吸引,那就是赋予了这座80年老校所特有的学校精神——“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任的学生”,不仅成为了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工作信条,而且使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已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后备军和建设者。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学校从1993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经过十年多的摸索,不断总结和深化责任教育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责任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单一社区服务途径扩展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该课题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校深刻意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辅导与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洋泾中学特有的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情感,培养责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逐层深化责任教育。学校构建了德育管理体系,“全员德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部门、年级组、班主任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德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学校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主题体系”,具体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四大主题,组织实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荣誉感教育”“使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近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正在积极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责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启人生教育之脉。学校本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责任教育。

2.关注教师心理成长,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学校以“创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以部级课题为抓手,系统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系统、管理与制度系统、活动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初步形成“理念引导、工程实施、规划与评价推进”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通过“精品工程”“磨人磨课”和“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等项目的推进,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追求与生活理想,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早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会”,坚持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心理个案评比、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活动,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师和骨干力量已经形成。

3.构建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整合制度。学校系统构建“整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设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三大系列,融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主题,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四大类型,初步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举办全国心理论坛浦东分会场活动,推广教育成果。学校举办了21世纪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浦东会场的论坛活动。学校开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上海教育电视台、东广电台、新闻晨报、解放报等记者全程记录了本次活动。

2.开展学校妇女品牌工作,打造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学校依据浦东新区党工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妇女工作品牌的创建活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一支“女教师心灵导师团队”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获得浦东新区社公委的赞誉。

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医教合作模式。美国delaware大学心理学院教授dr.kathleenminke和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儿童临床心理学家dr.kennethgrizzle来校参观交流。外国专家对于学校的心理工作和环境设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开展“精品课程”设计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心理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了学校心理辅导精品课程的方案,并作为样板课程供全校其他教师课程设计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听取不同教师的教学反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务。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参与市心理活动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社团还多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称号。

四、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心理辅导从最初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为团体心理辅导,从简单的心理辅导室发展为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从单一的心理教师发展为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队伍,经过十年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辅导体系。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整合的工作,学校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突破:

1.加大心理科研力度。通过整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理清框架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色的心理辅导创新之路。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篇7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问题;辅导员视角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因受家庭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心理与思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也影响了部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辅导员在家庭困难学生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将生活帮扶、心理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帮助他们由自信走向自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加强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和敏感。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和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教育条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可能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同时,一些贫困生容易敏感多疑,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这些都给贫困生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2.自闭与孤独。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地区,其家庭情况往往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困扰,总是觉得不如别人,于是不愿与他人交流,更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同学不合群,经常独来独往,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比较被动,容易出现自闭和孤独心理,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轻生念头。

3.焦虑与抑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肩负家人的期望,他们非常渴望摆脱贫困,但由于家庭条件或现实竞争等因素影响,使得改变命运之路充满挫折。另外,他们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规划,久而久之就产生紧张、心烦、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

4.嫉妒与虚荣。有些贫困生容易对同宿舍、同班级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怨天尤人或咄咄逼人,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自身经济状况,他们往往更加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不想因为贫困而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为了掩饰家境的贫寒,部分人在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相符甚至相反的举动,如爱慕虚荣,以期改变在别人眼中的印象。

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目前,高校层面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的关键在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如何做到人性化、细致化和公平化。这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切实的工作内容,体现教育政策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学院和学校层面应该进一步完善新生心理普查制度、学生心理问题月排查制度和咨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问题摸排反馈和咨询工作。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和悦纳自我。另外,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及学生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得学校心理工作队伍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

3.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管理水平。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辅导员的必修课。在平时工作中,如何给予经济困难学生尊重和关爱,如何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对辅导员的考验。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是学生在大学中接触最多的老师,所以要敏锐地观察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当行为和不良情绪,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和矫正,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增强科学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需要采取正确合理的方法,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协助他们在心理上脱贫。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应秉持“四心”原则,即耐心、爱心、细心和恒心,用爱温暖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找到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正确引导他们摆脱贫困的心理困扰,重新树立自信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静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5(6).

[2]邓猛,莫忧.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实证分析[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3]刘欣堂,夏晓虹.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集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篇8

【关键词】深度辅导;贫困生;创新模式

2009年以来,北京市各个高校都在落实北京市教工委提出的“确保每名学生每学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的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的要求。我校认真贯彻北京市教工委的要求,积极探索深度辅导运用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在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在学生工作中难以把握的难点之一,以往的资助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创新模式也极为必要。深度辅导和贫困生资助工作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往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可以使深度辅导得到更加全面的运用,具有很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贫困生动态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一般程序为入学通过上交家庭情况证明表,经过初步的审核,走绿色通道。审核内容一般都是家庭情况证明表上的简单内容,如家庭月收入、父母工作单位等,大部分家庭情况证明表填写完整的学生,均可以通过审核,通过走绿色通道,得到国家的资助。如果学生大一入学时上交家庭情况证明且通过审核,即便是集体认定、班主任推荐都很难做到准确认定程度。该生大学四年一般均被认定为贫困生。这中认定程序如果在学生家庭情况好转之时,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使得学生往往存在侥幸和博弈心理而采取隐瞒家庭情况,不会主动退出。

2、缺乏完善的贫困生思想教育体系

学生在上交完整家庭情况证明表之后,一般都会得到助学金。当她们拿到这笔钱的时候,通常都会觉得理所当然,缺乏感恩的心,以至当其家庭情况好转之时让其退出,很多学生认为是同学和老师故意刁难。而一些贫困生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隐瞒家庭情况。尤其在刚入学之时,对新环境陌生,缺少认同感,外出打工不能甄别打工机构是否合法,有很多同学上当受骗,对学生的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由于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很多自卑的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3、缺乏合理的贫困生档案动态管理体系

现在对贫困生的资助,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种资助渠道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各种奖助学金有十余项之多,平均每年每名贫困生4000余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所以许多学生不会如实地描述家庭经济状况,有些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多或少对自己的贫困情况都有不同程度夸大的成分;有些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助学金,使得奖助学金的评定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些学生为了金钱的利益,把诚信、道德和友情都抛在脑后。

4、缺乏完善的贫困生资助追踪体系

当助学金发放之后,对于贫困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如何让这笔钱合理的支出,这是许多贫困生面临的问题。有些学生拿到这笔钱,去请客吃饭,或者消费一些本不该属于这个群体的高档产品。贫困生对理财一无所知,所以对于得到的奖助学金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的运用。

基于深度辅导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

深度辅导工作是在深入、动态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1]。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得到及时指导和有效服务。对贫困生进行深度辅导,意在深入了解贫困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诉求。结合辅导结果,可以对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从而尽可能避免以往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种种弊端,达到客观公平的目的。

根据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建立贫困生认定的动态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在贫困生入学时开设绿色通道为保证贫困生能正常入学,在报到当天走访学生寝室,在观察学生入学状态和入学教育的同时进行第一次深度辅导,学生在对新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往往能流露出最真实的情况。对于已经提交家庭情况证明表走绿色通道的学生入学后的生活状况通过查寝室和与其进行深度辅导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其真实情况,对于不符合贫困生标准的通过对其深度辅导谈话,让其主动退出贫困生行列,使国家资助用到真正需要它的学生身上。这样就基本可以确定新生中的贫困生。

通过对贫困生的深度辅导使贫困生都能够得到辅导员的关心,通过言传身教使他们逐渐开始学会关爱他人。深度辅导的过程也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感化的过程,通过深度辅导谈话,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学校的温暖,才会学会感恩[2]。贫困生其实缺乏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平等的相处。通过深度辅导的谈话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逐渐打开心结,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3]。对于高年级的贫困生,建立与深度辅导档案相结合的贫困生档案,做到档案及时更新,把通过深度辅导掌握的更准确的家庭贫困程度等信息及时补充到档案中去,在评奖助学金过程中及时记录、更新,使得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做到不漏评、奖项不聚集,做到资助力度大小依据贫困程度而有区分,受助学生面广,评定过程更较公平。

贫困生的奖助学金到位后,通过深度辅导谈话,号召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学生。让贫困生在收到资助的同时也奉献一部分爱心,逐渐学会感恩,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品质。除此之外在深度辅导的谈话中涉及一些理财知识,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规划生活,合理运用所得到的奖助学金,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其支出的盲目性[4]。同时在深度辅导中让其定期汇报奖助学金的使用情况,指导这些贫困生进行更为合理的运用。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旨在建立良好的资助体系,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我校在对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通过多形式、多层次、渐进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深度辅导,将深度辅导工作和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有机耦合,创立了一种基于深度辅导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较好的完成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明显缓解,贫困生的精神面貌、学风状况、学习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凸显出基于深度辅导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在建设和谐校园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民忠.辅导员要努力提高开展深度辅导的能力.北京教育(德育版),2010,2:4-6

[2]朱伟,潘捷基于心理扶贫的贫困生资助对策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19(1):90-92

[3]季枫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2-35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篇9

【关键词】辅导员;班级管理;理念;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辅导员应不断提升班级管理能力。

一、秉承理念、爱生如子、全心投入

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辅导员首先得秉承“爱的教育”的工作理念,爱辅导员这一职业,爱自己班级的学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全身心的投入,为学生解决思想提升、生活适应、学业指导、情感困惑、专业成长、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用心用情地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爱得诚挚、爱得深沉才能有不断前行的动力,才能有不懈坚持的勇气,才能促进学生在良好的班级中成长成才。

二、找到规律、规划部署、总结经验

高校辅导员要同时管理多个班级,往往会涉及到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专业方向,面对复杂多样的学生群体和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辅导员一定要摸清班级管理工作的规律,比如5月有五四评优,9月要迎新,10月要进行奖学金评定工作;并提前主动做好规划、部署,比如新生入学后马上要进行班委会的组建、期末考试之前组织召开备考动员大会、对毕业生要进行就业指导等;另外,还要经常总结工作经验,比如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大力抓好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级活动开展、班干培训等相关工作。

三、抓好常规、订立制度、督促遵守

要管理好班级,一定得有制度的约束,抓好日常规范是首要任务,比如对课堂出勤、寝室卫生及就寝情况、安全检查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可以与班干部共同商讨并经班级同学通过后订立《班级管理规定》,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给予奖励,对于违纪学生应给予处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的提升。

四、归档信息、建立档案、重点关注

班情熟知是班级管理的基础。辅导员平时要及时更新数据,包括各班总人数、男生、女生、团员、党员、少数民族等数据;建立健全学生信息资源库,包括学生姓名、性别、班级、学号、、身份证号、联系方式、QQ、寝室号、特长、任职、家庭住址、父母姓名、职业、单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分门别类建立特殊学生信息档案,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家庭不完整学生档案、学困生档案,并在工作中给予特殊学生必要、适度的关注、帮助和引导,从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五、深入班级、关心学生、建立感情

辅导员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是班级管理的基础。要建立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走形式,辅导员与学生建立感情的基本途径是多下班,多下寝,多谈话,多组织活动。经常去查课,对于上课不认真的及时了解原因,批评教育同时进行积极引导;经常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近期的学习生活,遇到的挫折困难,做到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并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经常到寝室里去,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谈天说地,让师生之间更亲近;经常组织、参加班级活动,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出谋献策、卖力参与,与学生荣辱与共;经常通过主题班会与学生分享励志故事,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经常在节日里给学生送去祝福,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当与学生建立好了良师益友的关系时,学生会更加信任辅导员,会更加听从辅导员的管理。

六、开展活动、凝聚人心、提升素质

辅导员需要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班级活动来达到增强班级凝聚力的管理目标,同时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学生在寒假来校后,组织学生开展“新春茶话会”,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逐步摆脱恋家的状态,尽快适应班级集体生活;每学期开展“寝室文化艺术节”,通过文明寝室评比,寝室之星评比、寝室设计评比等打造舒适的寝室环境、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创办“读书会”、“一对一帮辅”等活动,带动学生阅读与学习;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运会”、“篮球赛”等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张晓雯.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叮[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267~268.

[2]毕清波.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科技创新导刊,2015(7):189~190.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方案篇10

关键词:台湾学生、中辍、同侪、学校、家庭

问题探讨

基于中辍生问题与对策,可从一下三个层面加以探讨:

一为中辍生之预防与辅导;二为中辍生之协寻与安置;三中辍生再辍之预防与辅导。

为期有效推展,学校、教师、父母、家长、社工人员、辅导专业人员,以及政府承办相关人员,必须通力合作。以谋求防治中辍生的产生,进而解决中辍生所衍生的不良问题。

前言

学生为何中辍的原因有部份可能是因为学生并无强烈的动机学习学校课程。其中,也有些人可能因与学校当局或是警察间有些案底存在;有些人可能旷课或是缺席;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怀孕或是结婚;有些人可能因贫穷而必须工作;有些人可能有家庭问题;有些人可能因有药物或是酒精滥用的问题,以上说明学生中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多方面的因素而非单一体系之间的问题便可能对中辍现象详细说明。

无论是英国、美国、香港的研究都发现中辍问题确实有些严重,且有研究也发现当学生辍学之后,他们也会跟着放弃自己(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7, p.2)。对于学生中辍的原因,大部份的学者也都分类为三大因素:家庭因素,如:低社经家庭或是不适合的家庭互动;学校因素,如:对学校系统不满意或是在校未得到师长的鼓励;同侪因素,如:在学校中被同侪排斥或是得到负向的同侪互动经验。

但是,在分为以上三类之外,本文则认为学生的中辍现象本身是一种多因素现象(multi-causal phenomenon)。从系统观点来看,其影响因素可以被归类于包含中辍学生的家庭、学校及同侪等外在系统(external systems),且每一个系统都有其具有的内在向度(internal dimensions),又可称次系统(sub-system)。

基于本研究认为中辍是一多因素现象(multi-causal phenomenon)的假设,本研究提出模式一(如图一)以解释中辍现象。此模式指出影响学生中辍行为的社会系统(如:家庭、学校、同侪因素)。每一个系统都拥有其次系统的存在且彼此间相互连结。这样的连结也影响到青少年的个人行为。本研究仅仅探讨影响学生中辍行为的家庭、学校、同侪。虽然,母体中的不同系统之间次系统的连结效果及不同母体系统中的交互连结也存在,但是在本文中并未纳入其思考。正如在青少年学生中辍行为中,不同系统影响层次并未纳入讨论,本研究仅仅讨论文中所提出的理论架构所讨论的现象。

一、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设计,即从15学校中随机抽样找了两群受试样本-学校中辍生、非学校中辍生,共有30个人,分别进行30次的深度个人访谈(中辍组15次,非中辍组15次)。另外,每一组共包含了8位男生及7位女生。且共有14位学生为14岁。而作者所提的理论架构中,家庭系统包括独立性、均衡(Homeostasis)、适应性(adaptability);学校系统包括学校气氛、学校向心力、规则和规定的遵守;同侪系统包括同侪类型、同侪文化、同侪功能(peer functioning)

二、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中辍生的家庭无法扮演好应有的角色。且有较少的独立性、衡定性及适应性。当他们进入学校时,家庭应有的功能也随之恶化。

学校原本是个体可以透过正向经验以获得自信和重建自尊的另一重要场所。但是当他们无法满足课业上的要求时,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也就被加以摧毁。所以当另一个可接近的系统出现时,他们也就容易被吸引过去而离开学校。

同侪对青少年而言,具有很大的力量;在和同侪相处的经验中,中辍生获得隶属感、自由和权力,从玩乐和分享中,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快乐、被了解及支持,同侪系统增进了中辍生的自尊和自信。在这份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中辍生是因为同侪的说服和建议才中辍。

三、建议

基于本研究结果,也对家庭、学校、及同侪及再辍之防治与辅导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家庭:

1.强化家庭系统间彼此的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

为了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便是强化家庭系统间彼此的相互依赖性。社会机构应该提供方案以教导父母如何合宜的表现对子女生活的支持与关心,但并不是仅仅强调对子女的学业期望。

2.学习有效的亲职技能及管教技能。

为了增进家庭的均衡,应采用合适的亲职方式及管教计巧。社区机构应提供不同的技巧训练、演讲及工作坊以帮助父母获得正确的知识和合宜的技巧。

3.增加家庭的调适性(adaptability)。

父母和孩子均需要为家庭中的改变作好准备及获得因应的技巧,特别是当孩子到达青少年阶段时。教育父母子女在青少年阶段生理、心理、社交上的改变是必要的。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家庭应该总是准备好提供协助。

二、对学校:

1.创造一种正向的学校气氛。

为确信一种正向的学校气氛,教师必须友善、公平及可亲近,并花费一些课外时间和学生相处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需要、感觉。和学生建立正向、信任的关系是建立正向校园气氛的第一步。

2.增进学生对学校的向心力(commitment to schooling)。

为增进学生对学业的兴趣及对学校的向心力,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减少班级学生数、设计具创意及实务性的课程、更新教学技巧等等。

3.强化公平的学校规则及规范。

学校规则和规范若不能一体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则教师和学生之间可能会产生尖锐的冲突及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学校的规则和规范应一体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调查校内的状况以确信学校规则适用于每一位学生身上。

三、对同侪:

1.强化同侪系统所产生的正向力量。

本研究发现同侪系统是中辍学生仅感觉到的正向社会系统。因此,有必要增进同侪系统的正向功能及有效的操弄同侪系统的影响力,以作为预防学生中辍的方式之一。

2.交友不慎:结交行为偏差,或有""倾向,甚至曾经辍学之友伴,常被邀参与辍学行列。

3.和友伴疏离:青少年期极需同侪团体的认同、肯定,刘佩云认为若青少年在学校中与同侪、友伴的关系是倾向于疏离、弧立时,则其愈容易产生中辍行为。(注八)

4.受同学鄙视:学业成绩低落,行为偏差,相貌不扬,甚或肢体障碍学生,常因同学讥笑而不敢上学。

四、再辍之防治与辅导策略

中辍生复学后再辍机率相当高,故对再辍之防治与辅导,亦不容忽视;其相关对策有如下述:

一、落实追踪辅导:选派辅导专业人员,针对个案落实追踪辅导,设法排除其中辍因素,并情商任课教师实施课业辅导,以免"故疾复发"。

二、扩大"认辅制度":鼓励学校教师、退休教师、志工家长、社工人员或大学校院辅导相关系所师生,志愿认辅"复学生",以爱心、耐心、热心,透过晤谈、沟通、课业辅导等,持续协助复学生,使之不再回流中辍。

三、建立"失联学生协寻及辅导复学资源网络":以县市为单位,建立资源网络,以其协助学生适性发展,减免再辍。

四、加强法治教育:由教育部会同法务部,依据"加强学校防治教育实施计划",执行各项重点措施,增进师生民主法治知能,以及学生接受国民教育之权利与义务,减低再辍念头。

四、中辍生之防制与辅导

中辍生所衍生之问题,如前述包括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国民教育问题,其严重性不容忽视,其解决对策,首在预防中辍生之产生。而中辍生之产生,因素错综复杂,预防之道,必须针对产生因素对症下药,方能奏功,兹分述如次:

一、个人方面:

(一)维护身心:身心疾病往往影响向学意愿,甚至成为中辍生之因,应及教育暨外国语文学报第二期∥2006 年2 月9时医治。

(二)健全之人生观:学生中辍,多数由于"好逸恶劳"之心理作祟;应确实体认"知识即权力",强化自信心,励志向学。

(三)结交益友:友伴对国中小学生影响力颇大,"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应远离损友,免受诱惑或牵连。

(四)提升学业成就:协助学生有效学习,排除学习困难,提高学业成就,以免因成绩低落,被人鄙视,而不敢上学。

二、家庭方面:

(四)营造和乐亲子关系:家庭是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幸福家庭是人人所企盼,也是个人自信与希望的泉源;即使不幸父母离异或单亲,也应设法弥补,以免影响行为偏差而中途辍学。

(四)强化亲职教育:父母教养态度深深影响子女行为,对子女管教不可放任,亦不可严苛,对学业不可期望太高;否则恐造成逃家而中辍。

(四)多与老师联系:以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及交友情形,及早因应。

三、学校方面:

(一)营造优良学习环境:美化校园,充实教学设备,提升校园伦理,建立安全和乐校园气氛。

(二)加强社团活动:使学校活动多样,各有表现机会。

(三)建立「认辅制度:增加辅导教师员额,充实教师辅导知能,加强个案认辅。

(四)落实「人性训辅:多奖励少惩处,循循善诱,劝善规过,加强联课活动,举办才艺竞赛,使人人有表现机会。

(五)"常态编班,分组教学":常态编班以符合民主精神,分组教学以便因材施教;降低学习挫折,满足学业成就。

(六)建立温馨师生关系:教师发挥教育爱"视学生如子弟",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师生互信互爱,进而尊师重道。

(七)教师有效教学:充实专业知能,善用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效学习,不致"因苦学而辍学"。

四、社会方面:

(一)改善社会风气:时下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应加强心灵改革,消除奢糜浪费。

(二)净化大众传播:不少大众传播媒体,为哗众取宠,专以社会黑暗面为报导主题,并夸大渲染,应唤起大众传播媒体的道德良知,净化传播内容,发挥正面社教功能,预防产生中辍。

(三)消灭不良帮派:帮派常引诱学生入帮,并严加控制与利用,进使学生中途辍学。

(四)社区总体营造:推展社区活化运动,藉着社区志工及专家学者举办主题活动,使学生热爱居家环境,并分享居民成就感,扩大社会关怀,林树 我国中辍生之问题与对策10减免偏差行为。

五、政府方面:

(一)推动"全人教育":改善偏重智育为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期使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二)协助家庭贫困或家庭变故学生:由于家境贫困或家庭突遭火灾、水灾、地震或家人死亡变故,学生被迫中途辍学,政府应订定救助办法,防止中辍产生。

(三)加强倡导强迫入学法令:使家长、学生不敢违背法令,轻易辍学。

五、结论

中辍生问题已不再是单独的学校教育问题,其影响层面涉及个人生涯、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治安以及整个国民教育之成败,颇值得有识之士严正关切并图谋解决。

中辍生之产生,其原因错综复杂,通常都是由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之交互作用而成,因此,解决之道必须针对产生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克竟其功。

中辍生问题之解决,必须先有"适性发展重于预防发生,预防辅导优于复学安置。"之基本认知。因此,适性发展,应是最根本要务,维护个人身心健康,家庭营造温馨亲子关系,学校提供多元适性教育,教师因材施教,提升学习成就,以达成适性发展,则学生励学向上,断无辍学之理。

其次是预防与辅导方面,对于因家境贫困或家庭变故而被迫中辍学生,则社工单位应适时提供协助;学习挫折之学生,学校应施以补救教学;"损友"之诱惑,教师应予导正。总之,对于有中辍倾向之学生,应由教师或辅导老师积极辅导,以避免中途辍学之发生。

至于复学安置之对策,则须结合学校、社会以至政府机关共同携手合作,落实"强迫入学委员会"之运作,通报举发中辍学生,处罚家长,强迫入学;教育部应与内政部、法务部等跨部会联手,建立"学生辍学防治联合网络",提供学生辍学预警,协寻中辍学生;教育部亦应协助地方政府,设置"多元型态中介教育设施";进而制颁"中辍学生辅导法",设立辅导组织,增聘专业辅导人员,充实辅导经费,推展辅导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林清文、廖裕星 ,年轻的学校中辍生:不同系统的影响层面 (2003)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6(1), 89-110.

[2]林树,我国中辍生之问题与对策,教育暨外国语文学报,2006 年2 月,第二期,页1-131

[3]刘德威,学习中辍之成因及辅导策略之探讨,测验与辅导,1996 年。

[4]王淑娟、洪丽芳,我国国民中小学中途辍学生预防辅导及复学政策简述,学生辅导,82 期,2001年9 月。

[5]邱腾伟,中辍学生问题及其解决(上),师说,2001年。

[6]范帜文,中途辍学的原因与预防辅导,空大学讯,2002年12 月。

[7]陈秋仪,国民中学中辍复学生所知觉的问题,因应方式与学校生活适应之分析研究, 1999年。

[8]教育部,国民中小学中途辍学学生通报要点,1994 年。

[9]张添雄,产生中辍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的探讨,国教辅导,第4 卷第三期,2003年2 月。

[10]叶亚宁,中辍生问题辅导,台北市,师大师苑,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