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50

良好思维的培养篇1

关键词:创新,思维品质,教学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又是以思维为核心,所有能力必须通过思维能力才得以实现。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仅就化学学科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题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的体现。首先,教师得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钠》时,我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水火不相容,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火灾都是用水来灭火的,请问水一定能灭火吗?另外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金属投入水中都会沉入水底,有能浮在水面上的金属吗?”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把学生引入今天要学的内容上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思维深刻性的另一方面,可以在选择题中体现出来。中学生受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往往对概念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或仅凭印象进行机械推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细致,不深入,或产生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出错,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不仅要分析对的选项,也要分析错的选项,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只有分析透彻,学生才能掌握得更牢固。这样才能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之目的。

三、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令人无懈可击。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奇妙效果。

五、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

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可以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并选拔创造型人才。诚然、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它不“超纲”,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在复习教学中,不能丢开书本,花大精力,耗费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既浪费了精力,又增加了学生负担。重在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现场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

易受传统解题方法的约束,不能接受那些违反“常规”的解题捷径,也是缺乏思维独创性的表现。计算题教学中若把计算为主,推理为辅,转化为推理为主,计算为辅,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

思维功能高效率的基础是思维结构的高度完善,促进学生形成最佳思维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的创造。而善于构造,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各种类型的题目、解法均有繁简之别。许多学生满足于做出来,而不愿在解题技巧方面作深入探讨、致使解题速度缓慢,这是广大考生的弱点,不能不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如果在解题中多留神各种解法,多启发诱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些简捷明快的解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如果照本宣科,照析例题,硬套公式,题愈做愈死,越学越怕,思路越走越窄。故此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发挥独创性。

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狠抓思维的启发、诱导、训练和发展,以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化学思维训练,正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良好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思维品质;创新;教学理念;思维领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得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那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blues,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将学生不知觉么的带入《口技》之中。

       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

       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

[1] [2] 

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到:“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度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皓好、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已己》时,教师提出“孔已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已己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良好思维的培养篇3

   [论文摘要]高等数学作为高校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数学不仅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还是整个大学教育的一个基础,甚至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基础,数学学科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在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的素质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作用。掌握和应用数学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民族文化素质、社会进步程度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学生需要数学文化的熏染,缺乏数学素养,将成为学生毕生的文化缺陷。

   一、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影响。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问题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再加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多、时间有限,许多教师只能采用讲解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顺从的接受,而缺少一个主动去思考去参与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近年来,教师虽然采用了电子课件辅助教学,引入一些直观生动的试验和例子来说明问题,但新鲜过后,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教师应该在讲解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即数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那一部分。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他们所学的数学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科研领域都是真真切切要用的东西,这样有了动力才会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主动要学好数学。

   2培养良好数学思维是时代的要求。人类进入了21世纪,数学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如数学物理,数理化学、生物数学、数理经济学、数理地理学等。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文科学生,介绍大学数学的广泛运用,让学生体会学习大学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增加学习大学数学的原动力和自觉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一味地追求高分,但很多高分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却不行,像这样的学生高分有什么用。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

   1对立统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指出:“对立统一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比如,数学中曲线和直线是对立统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直可以化曲,曲可以化直。具有渐近线的曲线是这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又一例证。曲线y=f(x),若当x8时,该曲线充分接近一条固定的直线:y=kx+b,就称其为曲线y=f(x)的渐近线。在有渐近线的情况下,曲线完全化成了直线,正如马克思所说:“直线和曲线在微积分中终于等同起来了,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直线和曲线应当是一回事。”再如函数的连续与间断等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典型例证。这些,对于在思维上的初学者,往往一开始不太适应,这时,可突出对立统一的观点。

   2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由于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的两次转化,形成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良好思维的培养篇4

一、运用比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小学数学应用题有些数量关系是极其相似的,因而也具有相类似的解题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对同一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设计不同的问题情景,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之后,让学生做以下几道练习:

1.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12天,由乙工程队修需要20天,两队共同修建需要多少天?

2.客车和货车同时分别从两地相向开出,客车行完全程要10小时,货车行完全程要15小时,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3.学校有一笔钱用来买办公桌椅,单买办公桌可以买10张,单买办公椅可以买40把。如果买办公桌椅同样多,可以买多少套?

学生分析题以后便可以得出以下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比较: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总钱数÷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通过比较学生看到了虽然上述几道题的创设情境不同,但解题思路相同,都可以借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答。

二、运用比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很多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列出不同的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如,一艘客轮从a港开往B港,已经航行了165千米,正好航行了a、B两港路程的5/9,这艘客轮离B港还有多少千米?

这是一道难度不太大的分数应用题,可以循着顺向思维用分数除法,可得解法1:

165÷5/9—165或165÷5/9(1—5/9)

可以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思路去考虑,可得解法2:

165×[(1-5/9)÷5/9]

受到上面解法的启发,又可以循着航行的路程是离B港的几倍的思路探索,得出解法3:

165÷[5/9÷(1—5/9)]

还可以从归一法思考,得出解法4:

165÷5×(9—5)

如果循着反向思维,从返回归一考虑,学生又可以得出解法5:

(1—5/9)÷(5/9÷165)

由于教学精心设计,虽然学生练的只是一道题,但这道题的知识覆盖面却很广,学生在解答时是需要选择头脑中储存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比较,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三、运用比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数学概念、定律、性质、公式、结论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理解是不会深刻的;若能将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其内在的各种特征,可以防止知识泛化和混淆,提高认识能力。

如在教学比时,就需要将除法、分数和比这三个数学概念进行比较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要通过比较找到它们的不同点。比同除法、分数虽然有些联系,但是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方法;分数则是一种数的表达形式。

又如,比例教学中,学生常对下面这组题不易搞清:

(1)一种药水是用药粉和水按1∶100配成的,要配制8080克药水,需要药粉多少克?

良好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

当今的教育已迅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专学校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品质作为数学素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必须重视。数学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严谨性与广阔性。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如何寓思维品质的培养于教学之中,值得探讨。

1.增强转向机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转向的及时性以及善于自我调节,能够摆脱旧模式的束缚,且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由于经过几年的中学数学学习,学生的思维易产生知识应用的定向性、基本概念表述的定型性以及处理问题的定序性,这些思维定势在中专数学的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产生学习上的负迁移。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转向机智。

1.1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克服应用的定向性。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扩张和飞跃。当思维嵌入旧模式,陷人困境时,应及时转向新的一面。当学习多项式、线性方程组等中学接触过的知识时,由于同学们对新知识还不太熟悉,最易受中学所学内容的干扰。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假设g(x)=x2-4a+a,若存在唯一的多项式f(x)=x3+bx2+cx+d使得g(x)|f(x),且f(x)|g2(x),试求f(x)的表达式。”结果同学们想到的是常用的多项式除多项式的一些知识和方法,致使此问题复杂到解一个含六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组,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未求得其解。事实上,若这时思维能及时转向新知识――多项式在复数域内的分解式,问题便会很快得到解决。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学习新知识难于理解时,勿死钻牛角,应及时转向相关的已知知识,温故而知新。向量空间的定义抽象不易理解,若能及时转向我们学过的几何空间等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复结,将会大有助于理解向量空间的定义。

1.2注意概念的等价描述,克服表述的定型性。中学数学中,由于所学知识有限,许多概念只能给出定型的描述。随着知识的增多,在中专数学教学中要逐步地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概念予以等价的描述,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常做这种变形训练是对付思维定势的一个法宝。

1.3寻求变异,排除处理问题的定序性。中专数学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已不再是单一的,过程也不是绝对定序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学会应用变换的手法,将代数与几何相联系,探索内存关系,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归纳反思,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愿意进行各种方式的检验和反思,对己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一味盲从,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东西,也要谋求改善,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

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习惯。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解题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也就是对经验与教训的反思。解题顺利时,要考虑解题过程的关键步骤用到了哪个概念、方法、结论;若解题过程中出现了挫折,也要找到原因,是哪部分知识不熟悉造成的。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能从不同的两个侧面强化数学的有关知识,这是提高数学思维批判性的前奏;其次是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检验和分析,推理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最后是考虑是否有其他的解法。

2.2教学中经常进行改错训练。思维批判性的反面是无批判性,这也是许多中专学生的特点,他们常常表现为轻信结论,不善于或不会找出自己解题中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出一些改错题,让学生讨论改正,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的批判性。

2.3在教学中经常提倡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3.抓好各个环节,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思维的严谨性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鉴于数学知识的特点,严谨性的培养可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3.1学习概念时,字斟句酌的理解。

3.2应用定理时注意它的适用范围和等价形式。为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教学中力求做到传授知识的完备性,让学生搞清楚每个定理的来龙去脉。

3.3做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的条件,且要挖掘那些隐含的条件。另外,每解一题不仅需注意各步骤中应用已知条件是否恰当,且要注意整个解题过程中是否穷尽了所有的已知条件,哪怕忽略一小点,也会使你的解答不完善,甚至错误。因为一个好的题目它的已知条件是独立的。

3.4判断推理应言必有据。教学中向学生进行一系列抽象数学方法的传授和训练,对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大有益处。

3.5结论的推广要谨慎。作为中专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去探求新知识,以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提醒同学勿随意推广结论。特别是从有限到无限,稍不留意,就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4.上好一题多解课,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地、细致地、多方面的研究问题。发展求异思维,有助于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良好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数学联想思维品质学生

巴甫洛夫曾说:“一切教学都是由各种联想形成的。”利用联想,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在沟通知识间内在联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利用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主要表现为:在正确思维的基础上达到简缩思维过程或进行跳跃的思维,反应快、接受能力强,能使演算技能、解题技巧达到熟练和自动化程度。

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觉地、合理地联想来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如学生看到“用去总数的3/5”,这句话要马上会想到:总数是单位“1”,用去3/5,还剩下2/5;用去的比剩下的多1/2,剩下的比用去的少1/3;用去的是剩下的1.5倍,剩下的是用去的2/3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敏捷性自然就提高了。

课本中的一些练习,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联想,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再进行筛选,选择最佳思路,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

练习前,可要求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算毕,再要求学生交流各种解题思路:学生运用倒数的知识在括号里分别填上4、5、6、7;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和乘法意义考虑:4个、5个……都等于1;③、学生在括号里都填写了“0”;学生根据这道题是一个连等式的结构特点,假设每个算式的得数都等于1,写成四个独立的算式:×()1、×()1、×()1、×()1。

然后求出每个括号中应填的数。依次类推,假设每个算式的得数为任何一个整数,也可以假设每个算式的运算结果是任何小数或分数。所以,这道题有无数种填法。同样,÷()÷()÷()÷(),也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填数,只是不能假设运算结果为0。最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这样连等式子的填空题有无数组解,而最后一种“假设”思路深刻地揭示了类同题的填数规律,是一种既快又合理的最佳思路。

二、利用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它是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思维品质。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不仅能正向思维,同时也能逆向思维。

教师要抓“发散”训练,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数量关系。例如:“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要求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不仅会说“黑兔只数是白兔的”,而且还能这样表达:“黑兔比白兔多(-1)”、“黑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同时还可说“白兔只数比黑兔少(1-)”和“白兔占总只数的()”……也可运用四则运算意义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讲到“白兔只数占黑兔的”就启发学生想到:若告诉黑兔的只数,则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出白兔的只数;如果已知白兔的只数,则可用方程求出黑兔的只数,或根据乘除的逆运算关系用除法算出白兔的只数;如果知道黑兔的只数,要求总只数,就只要用黑兔的只数×(1+)等。

由此可见,逆向联想实际上是一种重建思维过程方向的活动,它能使已有知识形成网络,在增强思维的流畅度和开阔学生思路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得以培养。

三、利用联想,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抽象、概括和分类,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我没有就此打上句号,而是对本题逐次进行了改变。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通过以上四题,可复习百分数中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男生25人,女生是男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男生25人,女生比男生少20%,女生有多少人?男生25人,女生比男生多20%,女生有多少人?通过以上三题,可复习百分数中的“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女生20人,女生是男生的80%,男生有多少人?女生20人,女生比男生少20%,男生有多少人?女生20人,女生比男生多25%,男生有多少人?通过以上三题,可复习百分数中的“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通过一题多变,学生形成了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系统,收到了以点串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知识之效,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四、利用联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的,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利用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如:在低年级巩固“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题目:看一看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与乘法有关的算式?

①5+5+5+5②5+5+5+4

③6+6+6+6+6④6+6+6+6+9

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是将①、③进行改写,顺利地改写成相应的乘法算式;个别学生将②改写成5×3+4或5×4-1;将④改写成6×4+9或6×5+3;后者虽然是个别的,但是他们善于联系,将题目进行改组,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

五、利用联想,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来自于学生对思维活动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校正,即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有来自于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只有深刻的认识,周密的思考,才能全面正确地作出判断。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

良好思维的培养篇7

一、创设思辨性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过程中能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入到事物的内在去考虑问题。有深刻性思维的人善于钻研问题,不易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与核心,作出准确的判断。教师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设计辨析或辩论式的问题情景,为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问题情景。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某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如在学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框时,向学生布置了一份课后作业是一道辨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然后将全班同学划分成两大组,让大家分头去准备。通过学生课后的充分准备和课上激烈地辩论,让同学深刻地感受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并且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应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通过创设辩论式问题情景,既培养了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现象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思维方法和品质,学生在辩论中思维得以碰撞,碰撞中促进思维的深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起学生在互助合作中解决问题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二、创设探究性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通常可表现为思维过程的求异性。所谓求异思维,就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广开思路,打破常规,全面思考,得到新奇的、独特的、深刻的见解或结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支柱。思维的创造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当然,通过一定训练和培养,每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都能得以发挥和显现出来。在政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时,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以发挥提供了一个舞台。例如复习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一框时,总是感觉到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于是课后就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老师先向学生讲述了公司创建所必须的条件和程序等相关基本知识,然后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准备一份创建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的可行性报告,报告内容要涉及公司经营项目的市场调查分析,公司经营所需的资金、人员、场地和设备来源论证,公司运营具体工作的安排方案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然,政治教学中创设创造性思维问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切忌别生拉硬凑,反而失去原有的意义;2、问题设计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为基础,但必须以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切入。

三、创设发散性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要求在遇到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从具体情景出发灵活地变换自己思维的角度和方向,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这样的目的,在问题情景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⑴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度;问题的情景和问题本身应具有可变换性。⑵问题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不应是唯一的。

1、设计发散性问题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那么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存在必定是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所以问题创设时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朝着多个方面去拓展与思考,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先向学生提供有关"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时事背景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多个度来设问,例如"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何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就"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为什么要广泛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最后为何要递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有何挑战?"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针对一个问题情景,从多个行为主体和一个行为主体的多个方面进行设问,如此能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发散,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起灵活机智的思维品质。通过设计发散性问题,既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巩固相关知识,理清相关知识间的关系和脉络,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又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设计变式问题

良好思维的培养篇8

长期以来,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和直接法的机械训练,阅读活动成了一个辨认文字符号、对词句进行语法分析和字面释义的过程。有些教师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只不过是扩大学生的同汇量,向学生介绍语法项目的手段,把阅读的重点放在词汇辨认和语法分析上。学生一旦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词典、找释义,阅读过程断断续续,往往读了后面忘了前面,理不清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不能从整体上理解文童;学生为应付考试盲目做题,不注意拓宽知识面,不能融会其它课程所学内容以及普通常识去预测、判断及推理;学生过分注重语法分析和字面释义,阅读速度偏慢,不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基调,弄不清弦外之音。

的确,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学生为学习英语而阅读,也为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而阅读;学生为认识客观事物、丰富知识储备而阅读,也为娱乐而阅读;学生为获得信息而阅读,也为提高鉴赏能力而阅读,“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矗”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阅读过程的心理语言模式(如古德曼,1967)认为,读者不断地、积极地试图再现作者的信息,进行一番内心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假设,作出预料,提出质疑,继而澄清不确之处,将新的信息融于旧的之中,将旧的信息按新的作出修正,等等。”有效的阅读活动是培养个性、发展智力的活动,阅读是一个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英语阅读中,学生不是单纯地接受书面语言信号,而要把这种信号与自己的知识、经验及设想结合起来,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之产生共鸣,积极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新信息和生疏的内容,预测意义,作出推理判断,以达到吸收并消化新知识的目的,同时也要推敲辨析,剔除谬误,补充不足,激发而产生一种新见解,新问题。实质上,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思维品质培养的模式

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思维在语言的产生、发展和使用中起决定作用,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固定下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其它许多客观事物一样,思维也有许多自身的特性,如问题性、间接性、概括性、人类性、能动性等。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性,自觉地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即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逻辑性和持久性,我们的模式是:

(一)以“本”为本,挖掘思维源泉

有人认为,目前的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长,篇目少,生词集中,复现率低,语法密集,练习单调,不适宜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我们以为目前的教材确实有上述弱点,但其课文大部分选自英语国家的教材和其它出版物,有的是原著,有的是改写本,有的是其它语言著作的英译文。它们都是经过适当删改、精心加工的,其题材和体裁广泛多样,语言纯正,富有思想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只要应用得当,不失为传授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综合训练的好材料。

通过课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紧扣“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环节,以课文为基础,适当增加辅助阅读材料,课文教学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形成了这样一个模式:领会——模仿——理解——初用——操练——活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领会教师布置的提示性问题,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进行模仿性练习,学习有关词、句;教师指导学生找出主题句,弄清段落大意及段落关系,然后设置提示性练习,初步让学生独立运用有关语言点;增加阅读训练,设置专项练习,让学生反复进行有关词、短语、句型的操练,并要求运用所学词、短语、句型表达思想;练习的设计具有交际性,同句教学不脱离课文,课文教学不因同句教学而中断;课文理解以理解词句为辅助手段,词句理解服务于课文理解;教学方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要求读了要理解,读了要欣赏,读了要运用;教学有纲有目,有的放矢,避免本末倒置的题海战术。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思维动机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同时也离不开刺激的作用,当刺激与个人需要相关联时即会产生思维动机,引起思维活动。阅读活动中的刺激主要来自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语境在从作者到读者,即从表达到理解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是思维的基矗离开了语境,有人会这样理解,有人会那样理想,有的理解是正确的、全面的,有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阅读中,要在读懂了词、句,段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领会其深层含义,必须有足够的语境信息。借助语境,作者才能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将想要表达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借助语境,读者才能准确无误地领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含义,通过各种手段(如模拟表演、电教手段等),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他们理解上下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反复研究,联系实际,自觉运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的思维动机,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启发设疑,激化思维矛盾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习惯。我们一方面教会学生设疑的基本方法,如“新旧知识交叉点法”,“5wiH法”等,同时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大家说”竞赛活动,设立“问题信箱”,创办“争鸣园地”。要求学生加强预习,鼓励学生提前思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充分的交流,自己发现矛盾,独立解决矛盾,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或“尖子包干”的局面。通过设疑问难,不断把思维引向纵深。

(四)分层递进,扩大思维范围

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层次性,决定了人类对同一种或同一类事物的认识可以有层次和水平上的差异。卡林将阅读技能分为五大类:认词技能,词义技能、理解技能、阅读学习技能和欣赏技能。这五项技能的训练必须循序渐进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思维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在不断预测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经验知识去理解新的信息,“边读边抓住主要的语言线索预料和猜测意义,从而逐步扩大解码范围”。就是说,按照一定顺序,由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开始,过渡到识别文体、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并初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理性认识阶段,最后升华到欣赏并用阅读中所学的知识解决同类问题,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交际活动的综合运用阶段。无论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还是语言能力的培养,都以“滚雪球”的方式进行,课文教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严密。配合课文,我们适当增加阅读材料,充分注意其可读性,所选材料内容由浅入深,容量由小到大,篇目由少到多。整个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内容的安排、技能的培养,都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开阔眼界,在己知的基础上不断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开拓。

(五)扩大阅读,丰富思维结构

爱德华·t·霍乌认为:“文化确定了人的存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知识是思维结构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知识的学习,能开阔视野,促使思维结构更新和丰富,促成思维方式的合理化、效率化和科学化。思维活动具有人类性,世界各族人民都通过大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比联想以认识客观事物。然而,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思维的成品。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关系密切。对我们来说,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读者面对的读物是用他所不熟悉的语言写的,而该语言又与他所不熟悉的文化微妙地联系在一起。”要真正理解读物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在掌握语言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得多懂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及科普知识等等,以便在阅读中排除歧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理解课文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读者的语言知识,还取决于他或她的一般常识,以及在阅读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常识在多大程度上被调动起来。”结合课文,我们向学生介绍英美等国家的背景知识,增加阅读训练时注意选材的广泛性,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留心观察,广播、电视、电影也是学习的好途径。通过学习,使学生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和发展思维结构。

(六)丰富意义,沟通思维网络

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学生的理解不能前后呼应,层次不清晰。究其原因,是由于随着阅读的推移,新的信息不断增加,前面读过的内容受到干扰而逐步衰退或受到抑制。也就是说,学生不能边读边处理信息,短时记忆能力差。

认知心理学认为,不论所涉及的资料类型如何,短时记忆最多只能保持七个忆信息,逐步编入长时记忆以统筹处理的过程。增加短时记忆容量,有选择地转化为长时记忆,是阅读教学中提高思维灵敏性的关键所在,丰富材料的意义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材料的意义,一方面来源于阅读材料的组织、形式和模式。

教学过程中,我们训练学生扩大视幅,将字母组块为单词,单词组块为词组,词组组块为句子,要求学生按意群阅读,并通过对文体、篇章结构等的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通过扩大单元信息容量,增强短时记忆处理信息的能力。当然,只有在长时记忆中的某些信息被激活,组块才能出现。材料的意义的另一个来源,是我们在阅读中对一些特定名同、事物或观点的联想。新词语、新句子可以从它们的对应词、句和所指事物、事件和观点的联想中引申出意义。丰富语言结构、词汇知识、背景材料的储备,并以适当的方式与短时记忆的职能联结起来,利于发展思维网络,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图。材料的意义的第三个来源在于信息的用途,练习愈接近应用的形式,就愈富有意义,无论是课文还是增补材料,阅读练习的要求都以大纲和met试题要求为依据,阅读训练要保持阶段完整性和一致性,让学生在应用的场合下去学会阅读。

(七)着眼整体,组建思维模式

阅读是多层次的分析和综合结构作用的过程,可以先分析后综合,也可以先综合后分析。分析即把材料分解成段、句、词等单位,了解其特征、功能、变化和用法,以便理解所读内容。综合即把材料连贯起来思考,理解其中逻辑关系。

“篇章是具有内在逻辑相关性的结构系统。”“实现了连贯的语句,并不一定能够形成篇章,原因是连贯只能保证语句间能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但不能保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所必须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反映在逻辑关系上,就是逻辑的完备性。”为此,处理课文时我们采用了整体教法。整体阅读就是通过整句、整段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我们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角总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教学模式。词句的学习,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

(八)调整速度,促使思维敏捷

良好思维的培养篇9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所谓思维的有序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有条理、按一定顺序地进行。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思考时就不遗漏、不重复,这是良好思维活动的开端,教师应当把这个习惯的培养摆在首位,并时刻提醒学生。如《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结合实物演示,让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思考:①根据公式S=pr2计算一个底面积,②用一个底面积乘2得到两个底面积之和,③根据公式S=ch计算侧面积,④把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相加即是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又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四步曲”来完成:一找关键句,即找出表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二确定单位“1”,即找出关键句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三写关系式,写出“单位‘1’的量×分率=另一个量”这样的乘法式子;四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二、思维的多向性

所谓思维的多向性就是指学生能从数学知识的各种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具有灵活的解题思路,养成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题多解训练,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维更灵活。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解答:假设鸡兔各有10只(折中法),发现腿的总条数比原来多,说明兔的只数多了,需调少一点,通过调整再调整,调至腿的总条数与原来同样多为止;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假设法即算术法解答:①假设全部是鸡,一共有20×2=40(条­)腿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论文,相差的腿条数有54―40=14(条­),是由于每只兔少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兔14÷2=7(只),鸡20-7=13(只);②假设全部是兔,一共有20×4=8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80-54=26(条­),是由于每只鸡多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鸡26÷2=13(只),兔20-13=7(只);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方程法解答:设兔子为X只,则鸡为(20-X)只,列方程为:4X+(20-X)×2=54,解得X即兔子7只,鸡13只;或设鸡为X只,则兔子为(20-X)只,列方程2X+(20-X)4=54,同样解得X即鸡13只,兔子7只。

又如: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只能使用6小时,已知飞出的时速为每时600千米,回来每时750千米,飞机最多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①从分数知识出发,把飞出的总路程看作“1”,则飞出的时间为1/600,回的时间为1/720,根据“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得算式6/(1/600+1/720);②从比例知识出发,由于出去和回来所走的路程相等,飞机去回所用的时间比正好是速度比的反比,再把6小时按比例分配。

三、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对非本质属性的排除。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思维方式,如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学会运用归一思想量出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还可以进行情节叙述的变式如“甲筐水果比乙筐多10千克”可以变为:①乙筐再填上10千克和甲筐一样多。②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同样多。③甲筐给乙筐5千克后,甲乙两筐同样多。④甲筐给乙筐4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多2千克论文网站cssci期刊目录。⑤甲筐给乙筐6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少2千克等。

此外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深刻性的重要策略。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面粉有40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大米有多少千克?”在让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条件“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改为①“是大米重量的3/4”②“大米重量比面粉多3/4”③“比大米重量少3/4”④“大米重量比面粉重量的3/4还少3千克”等,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题水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时,可以安排如下习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1、我家种了2行树,一行6棵,一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我家种了2行树,第一行6棵,第二行也是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通过分析判断第一题用加法计算,“2行”是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要学会选择条件进行解题,第二题除了“2行”是多余条件,还要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加法算式中跳出来,运用新学的乘法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四、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教师均需加以保护。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课时,教材介绍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pr2。此时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圆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还能转化成其它学过的图形吗?通过学习小组的不断操作、反复验证,学生们发现:①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直径(即2r);②还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高相当于半径的4倍(即4r)。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发展。只有爱动脑,勤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才能不断地发现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良好思维习惯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良好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最终诉求,体现了当代教育对于学生综合发散思维的要求,也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培育具备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学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初中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初中数学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开拓学生思维视界、提升学生思维灵活度的重要科目。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怎样将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很好把握,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的研究课题了。

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尤其是初中数学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功课,不仅关系到科目知识的累积,而且对学生未来的综合学习和进步都产生重大的影响。数学往往被称为“思维的体操”,也就是说,数学的对人思维的培养远远高于其他学科,这也就是为什么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如此重要的原因。基于此,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握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挖掘、培养、提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性数学思维的锻炼,力争在课堂和生活化教学中完成思维模式的改变。首先,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良好数学思维的培养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初中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觉的参与其中。只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支撑,教学思维的能力培养才是切实可行的。其次,应该注意培养初中生们敏捷、灵活和全面的数学思维,要用生活化的数学模式来达成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教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脱离生活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喜好进行思维能力培养,既要开拓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示范和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在生活中是时常存在的。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注意观察我们生活中三角形物体的存在,并引导学生们观察这些物体的稳定性,进而得出三角形所具备的稳定性是和生活应用息息相关的。

2、巧设教学意境,培养学生们数学思维的空间性、灵活性和自由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认真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设计巧妙、贴近学生实际的意境、空间和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数学联想和灵感,让学生在意境的引领下自然而然的进入数学的广袤天地,纵情的自由翱翔。教育理论认为,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结合初中数学教材的课程安排,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巧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思考和学习,然后教师从旁给予提示和指导,结束后给予总结和鼓励,帮助学生们在意境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我们仍然以“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摆放一些三角形的日常物体,如三角架、三角尺、三角形的晾衣架等,然后教师逐个示范这些物体的稳定性,可以用手用力的拉拽,如果物体没有明显的变形,就说明三角形物体的稳定性是确实存在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学生通过对三角形物体的观察、使用,就会发现,三角形确实具备稳定性。大凡此类,通过类似的情境设计和模拟,让学生们亲身领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发散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自由度,并解放了禁锢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范畴更加扩大。所以,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类似的很多课程、章节,教师都可以选择适度的进行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