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36

艺术素养的内容篇1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飞速进步。高职艺术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但由于受教学体制等诸多因素限制,很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停留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基于此,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对美术教学模式及内容进行积极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艺术素养;美术教学;培养策略;

艺术素养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当前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尚存在诸多问题。加强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新形势下,高职美术教学如何创新教学内容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是当前每一位高职艺术教学工作者需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素养内涵

艺术学科本身是一门专业灵活性很强的学科,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时,学生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发散思维,缺乏创新能力,凭借简单的绘画技能是无法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与灵魂的艺术作品的。艺术素养是个体对艺术的认知与修养,其具体表现为对艺术的领悟力、感知力、鉴赏力以及求知欲等,直接决定着人的审美观,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首先,艺术教育以及相关艺术活动是创造性高、个体特征极为鲜明的活动,需要创作主体进行个性化打造,这种艺术创造力偏于综合性与感性,与个体的艺术素养密不可分,艺术素养可以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泉,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才能够在学科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艺术素养也有着对个体心灵调节与松弛作用,能有效消除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的压迫感与紧张感,为学生艺术思维与艺术活动带来更广阔的空间。艺术素养也是无形的,其培养是长期性的。也正由于此,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往往被教师与学生所忽略。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应有效整合人文艺术精华内容,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突破不同专业壁垒,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创造力,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也直接凸显出了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艺术素养培养现状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现状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缺乏问题较为严重,其主要通过显性与隐性两类形式展现出来。其中显性上的艺术素养缺乏主要表现为美术设计基础理论、绘画造型能力以及对艺术作品阅读品评能力的缺乏等;例如部分大一新生所完成的素描作业存在比例、结构等基础绘画造型能力问题,速写能力、用线造型能力等造型表现能力也显得不足。隐性艺术素养缺乏则具体表现为艺术创作过程、艺术思维过程中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的缺乏,对艺术范畴事物兴趣不浓厚,艺术感知能力不强等。并且,步入大学校园后,许多高职学生禁不住外界新鲜环境的吸引,学习兴趣逐渐淡薄,缺课现象屡见不鲜。学校松散的管理机制及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懒散、缺乏毅力的态度。高职院校中很难见到每天坚持艺术创作的学生,这与美术学科要求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创作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的本质特性相违背;多数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与就业的价值观,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缺乏紧迫感。

(二)高职院校艺术素养培养问题

从艺术素养培养内容来看,高职艺术学生对艺术认知以及接触时间存在差异性,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对艺术学习失去兴趣;同时也缺乏艺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大多课程设置较为松散,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难以持久;校内外艺术实践交流平台的缺乏也是影响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艺术交流实践,忽略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使得伊苏素养培养模式单一,缺乏活力。其次,从培养模式来看,当前高职院校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学存在模式单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素质培养,而就现状来看,当前一些高职院校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教授应付考试的办法,缺乏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以及创造力培养,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素养的提升。这类传统中职教育所延伸的艺术教学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职人才发展需求。并且由于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大,其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因而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就可就业,忽略了对其综合素养的培养。此外,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大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学校没能够从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艺术的良好环境,课余时间老师缺乏与学生一起商讨创作艺术作品的积极性;课堂上仅仅是为了讲授专业知识而进行教学,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艺术素养,没有可利用的参照物可以帮助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艺术发展的道路越走越远,学生的艺术素养就很难提高。

三、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艺术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对艺术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艺术的氛围环境。学校要加大建设专业艺术活动教研场地的资金、人力及财力的投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彼此之间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在正式规范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同时,学校在对教学大纲内容编撰过程中,需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重新撰写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大纲,充分考虑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时代性,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美术教学的创造性特征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大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做相应的修正。

(二)打造多元化艺术素养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达成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束缚进行创新,更好地体现灵活多样性的特点。首先,艺术素养的培养内容需合理优化。在艺术专业繁杂的环境中,专业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很高的审美要求,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其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美术教学的过程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积极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发展目标,让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走进大自然,培养其艺术创作灵感与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从而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艺术作品的设计能力。此外,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力。专业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要积极配合学校增设一些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帮助学生充实自己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水平。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活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学生要将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大力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力。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强调美,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作品的审美度与艺术素养,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还可以在美术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能够回馈社会的美术作品创作展览。所以,高职院校在学校内部的美术教学活动中,专业老师要高度重视社会创作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从而拓宽学生艺术学习的领域,培养艺术素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实践创作机会,帮助学生储备更广泛的知识资源。比如进行设计创意比赛时,学校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创作比赛中,学生不但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信心,还可以提高自我的竞争力意识,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中深化自己对艺术的全面认知。在美术专业领域,学校要鼓励学生进行独具风格的艺术创作,积极征集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拍卖,将拍卖的费用转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将作品拍卖的费用捐助福利院或孤儿院。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锻炼其艺术素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中,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拓宽学生吸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学生的鉴赏力与作品的创作能力,提升艺术素养,才能帮助学生在美术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展现自己的个性,提高自身的作品创作能力及美感,形成与众不同的作品创作风格。学生也能够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创作的快乐,激发内在的艺术创作潜力,学习才会乐此不彼。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下,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应不断加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力度,积极展现艺术素养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为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刚.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6,(02):217.

[2]冉冉.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发展探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1):66-68.

[3]张俊美.艺术素养在职校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23):48.

[4]哈斯巴根.探析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272.

[5]高媛.浅析高职美术教学中的艺术素养形成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18):116.

艺术素养的内容篇2

1.绘画艺术的内容美

在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中,中国绘画在内容上寄托着对于美的理解,而中国画的灵魂也正是绘画的内容美。中国绘画受到哲学影响,将神韵和意境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在绘画过程中,对于内容美的强化需要把握意与象的结合与运用,将神韵表现在艺术与现实的处理方面,从而连贯艺术构思与象征意境的发展,从而推动绘画艺术内容美的发展。

2.绘画艺术的形式美

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人们也更为重视艺术作品的形式美,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体现在形式结构的多样统一中,而绘画作品形式结构具体表现在构图方面,构图的原则是多样统一,并且让绘画内容中,取得统一,让艺术作品呈现出整体的和谐美感。与西方绘画相比,传统中国绘画,在构图形式上,通常会在画面上留下大量的空白,从而表达出淡泊的创作思想。在中国绘画的形式构图中,充分运用浓淡、疏密、宾主和虚实等形式,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也正是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之一,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线条始终处于重要地位。线条随着绘画艺术的演化,更具有表现性、含蓄性和象征性。色彩作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对于绘画作品往往起到关键的装饰作用,从而促进绘画作品的完美,而色彩也能体现出绘画的形式美。随着色彩运用方面认识水平的深化,色彩在绘画作品中国的作用也更为重要,在中国绘画中,色彩上的浓淡运用,也是画风演变的重大趋势。

二、个体的道德素养生成

艺术素养的内容篇3

【关键词】大工程观教育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教育

当前,随着以大工程观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深入到许多工科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培养、课程设置、专业发展都提出了新要求,以达到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一、何为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和工程教育自身的不足,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发出了“回归工程”的呼声的背景下提出的,从而形成了高等工程教育新的改革动向。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是培养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与以往相比,突出强调三个新的能力,即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的知识背景,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大工程观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大工程观的“大”字,体现了其教育理念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包括从事复杂系统的开发、设计、制造、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及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包括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被领导能力、公关能力等。不仅强调技术属性,还要体现社会属性。特别是在大型工程和大型企业的相关工作中,人文素质越高,才可以从事更高层次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更需要具有大工程观素质的人才——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二、大工程观理念下工科院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素质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完善人格,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十分重视大学生艺术教育,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1996]5号)中明确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对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工科院校学科建设有其自身的侧重,受教育者也因学科的专业特色形成了具有整体相似特征的性格特征及思维逻辑方式。整体表现为:理性思维居于主导,逻辑性较强;性格中规中矩,态度严谨,不善表达与沟通;与文科院校大学生相比,艺术情趣及审美品位都相对薄弱。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求职。在就业过程中,面对专业方面同等条件的竞争对手,个人表现的多方面素质往往成为胜出的决定因素。在面试中,面对同样的场景和问题,如果应聘者遵循美的规律,恰到好处地艺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各方面能够给人带来美感,就可能让聘方刮目相看,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看来,工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全方位艺术素质教育,培养艺术特长,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格魅力、个人气质以及善于沟通、协调的能力,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另外,近年来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类疾病高发人群。心理疾病导致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现象时有发生。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音乐疗法是常用治疗方法之一。音乐素质教育过程就可以借鉴音乐疗法的研究成果,将之整合进课程内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工科院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对培养21世纪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全能型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素质教育,特别是其中的音乐素质教育,更有助于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得到全面、

分、和谐发展。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智商与情商同等重要,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是身心健康和完善人格得以实现的前提。未来工程人才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竞争,而是行为、教养、人格的竞争。越是在大企业、大工程里,这种需求越明显。艺术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审美品位是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优劣的标准,提高工科大学生审美能力和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面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现状,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工科院校如何更好地全面实施艺术素质教育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工科院校如何更好地全面实施艺术素质教育呢?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以石油化工专业为主,但同时下设多个工科、文科和理科相关专业二级学院、系、部的综合性省属本科院校。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经过科学分析论证,确定本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三大模块。包含了不分学科和专业的必修课程,如政治理论、哲学、法律、英语、计算机基础和社会实践等课程;学生所学学科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为学生根据自身素质拓展需要跨学科选修的课程,如工科院系的学生可以选择心理学、经济类、社会类、管理类和文学与艺术类课程。从课程建设体系来看,我们看到学校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经过深入的实际调查,笔者发现学校开设的艺术素质拓展方面的公选课十分受学生欢迎,但由于设置课程数量有限,并且每门课程有限选名额,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下面,笔者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开展情况为例,加以分析和总结,提出对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在笔者工作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相关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程、成立相关文艺社团以及举办各种形式的以丰富校园音乐文化生活为目的才艺大赛、文艺晚会、音乐讲座等。以上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效果。校园里艺术氛围浓厚,学生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渠道,从中获益良多。 但是,笔者认为,学校目前艺术素质教育取得的这些可喜成果还远远不够。现有的音乐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虽有一定成效,但受益者更多的还是本身就爱好音乐,或对音乐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只有这些学生才会选修公选课中的艺术类课程并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大学教育之前的教育中,就较少接触音乐或其他艺术,音乐知识储备比较薄弱,所以也无法感受到艺术的美妙及其带给人的神奇作用。所以,他们就会选择远离学校所设置的这些可以自由选择的有关艺术的实践。同时,工科院校由于在其发展历史中就决定了其重视专业化、特色化的办学特征,其教育教学模式设置始终受这种工科思维模式影响很深。虽然已经意识到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所要求的工程人才是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方向,实施艺术素质教育也是必经途径,但是艺术素质教育实施还不够深入,不能构成一个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因此就无法达到大工程观要求的工程人才标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工科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更深入地探索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科学建设,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实质的艺术修养的提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工科院校建立健全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完善艺术类公选课设置。艺术类公选课是工科院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就学校艺术类公选课目前的设置情况看,音乐类公选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主要以音乐欣赏类内容为主,而学生能够参与实践的课程较少。如能多增加一些音乐实践课,如由较易速成的西洋乐器或民族乐器演奏组成的器乐合奏课、音乐基础知识课等,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演出与实践,并乐在其中,能更直观地感受音乐,让教与学充满活力。此类课程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沟通、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性格以及强大的自信心。这对于提高个人协调人际关系、公关能力有很大帮助。

其次,重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大学生在走进高校大门之前所受的艺术教育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而工科院校大学生总体来说艺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针对工科院校学生的这一特点,编写适合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教育教材就显得特别重要。过于艰深、专业化的内容,学生不容易接受,但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提升学生的审

美价值观和欣赏层次,并发挥音乐教育的功效,逐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就要选择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合适的教学内容。这是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教师应该特别考虑的问题。学校艺术教育有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就是办学体系中包含艺术系,以培养专业音乐教学人才为目标,教学师资强大。艺术系教师开设多门艺术类公选课,但这些公选课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和学校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内容较类似。显然,这对基础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所以,编写适合工科院校学生艺术教育的教材是当下迫切的要求。

再次,拓展学生艺术素质教育途径。学校艺术类公选课都属于限选课,每门课程有名额限制。这就出现了很多学生对音乐类课程很感兴趣,却因为名额已满遗憾地没有报上名这样的情况。如此,艺术类公选课只能面对很少一部分学生,其余的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如何开展呢?首先,增加艺术类选修课是一个根本的方法。学校应充分利用艺术系丰富的教师资源,丰富艺术类选修课内容。不仅开设以短期内有效地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音乐基本素养为根本目标的音乐欣赏类课程,以学生自身兴趣为前提,开设器乐、舞蹈、声乐等课程,培养学生艺术特长,提升审美情趣,也可以开设音乐疗法课,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聆听音乐调整心情、缓解压力,等等。此外,建设网络开放课程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素质教育途径。没有选到公开课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放课程自行学习感兴趣的内容,提升自身音乐素养。

最后,重视艺术类公选课内容设置应与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密切结合。音乐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长远发展的课题。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艺术课程乃至艺术本身,而成为个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内容。这一课题还需要奋战在素质教育教学前线的教师和学校教育研究者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培养未来高素质创新人才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正洪,陈志刚.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与工科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艺术素养的内容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艺术素养教育; 渗透

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中职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一门或几门艺术。可学生们学习这些艺术的具体目的,就是完成家长的愿望,并把自身的艺术素养提上来。而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对课堂这个主阵地加以应用,积极的在课堂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进而使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都得到提升,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步入社会,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艺术素养教育渗透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增加了重视。因此,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使学生们可以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健康成长。可目前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不断升高,同时还要求人才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进而使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得到满足。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渗透好艺术素养教育,使学生们可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学生的鉴赏力以及感受力与创造力都会得到提升,并成为情况丰富、多才多艺、品格健全的人才。因此,应该将艺术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进而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艺术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对艺术素养教育进行开展

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积极的开展艺术素养教育。例如:在对《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就能够和同学们一同鉴赏古今中外的一种著名音乐作品,进而使艺术素养教育可以顺利展开。新课改以后,语文教材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而教师必须把语文课文当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体育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和音乐知识都挖掘出来,并把其当作教学主体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展开,这样艺术素养教育就能够同语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把艺术素养教育完美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此教学背景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还会提升自身素质,进而更好的步入社会。

2.应用视听资源对艺术素养教育进行开展

中职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对试听这种资源加以利用。也就是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音频以及视频等内容,进而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感知艺术对自己的熏陶。譬如:在学习《格列佛游记》时,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上播放影视资料。这样学生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小说主要讲述的内容,同时还能够积累众多影视艺术文化,进而提升自身的影视艺术素养。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应用众多的网络资源,进而将艺术素养教育有效的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对艺术素养教学的方式进行探究

在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积极的开发和探索艺术素养教学的方法,进而使学生们可以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首先,中职语文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们去参观艺术馆或者博物馆,进而在顺利地将语文教学完成的基础上,使每名学生都可以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譬如:在学习《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山陵,还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去参观,在参观的时,学生就会被陵区中的环境所熏陶与感染,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与艺术的情况。此外,教师还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将艺术素养教育和李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譬如:在学习《火把节之歌》时,教师完全可以同学生一起学习“朵乐荷”舞蹈,进而让学生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精神,并提升学生们的艺术素养。

4.对语文教师进行艺术素养教育

从本质上而言,中职语文教学都是由教师负责的。因此,想要把艺术素养教育合理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而想要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中职院校开展艺术素养培训,并倡导语文教师积极的参加。首先,中职院校能够开展统一的培训,对那些具有非常高艺术素养的教师进行培养。如果培养的时间较为短暂,那么教师的艺术素养将无法大幅度提升,这时就需要学生长时间做好教育宣传工作,进而让每一名教师都可以自觉地参与到艺术素养培养培训当中,使自身的艺术素养逐渐提升。其次,学生应该组织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让语文教师参加其中。例如:歌唱大赛、书法比赛、运动会等。这样语文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多种艺术文化,积累大量的艺术知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进行艺术素养的渗透。总之,将艺术素养教育合理的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能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应用视听资源把艺术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除此之外,中职语文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开发艺术教养教育的方法,并把艺术素养教育完美的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晓华.试析艺术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

[2]张彩红.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平台构建研究[J].青春岁月,2015

艺术素养的内容篇5

1.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校对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未能涉及这样的内容。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能够有效改善这样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教师的教学内容。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初中美术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渗透艺术培养的有关内容。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教师开展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的有关内容未能真正体现这样的发展要求,所以学生长期处于审美能力低下的状态当中。这样不仅影响了美术教学发挥自身的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就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这样不仅能够优化教学内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将初中美术教学与艺术培养进行有效结合。

二、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策略

1.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认识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教学内容,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实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初中美术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使用多媒体设备。

例如,教师在教学《鸟语花香》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有关图片;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油画图片和国画图片内容,并对学生说“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图片中的内容,在观看之后说一说中国国画和西方的油画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油画更加注重客观,国画更加注重主观,所以表现在绘画作品上就是国画重神韵,油画重形似。”还有的学生说:“国画盛用线条,油画中画线条不显著。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这样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绘画作品的认识,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观看绘画作品的方式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孔子曾经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句话强调了氛围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初中美术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教师在教学《静物之美》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展示生活中的静物;然后,教师对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这些物体,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并用你们的画笔呈现出这些物体。”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积极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有的学生用素描的方式以黑白冲突的方式展现物体的静态之美;还有的学生用油画,并通过渲染艳丽色彩的方式呈现静物的美感,以视觉冲击的方式还原静物的样子。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内容篇6

研究内容

1、艺术教育理论概述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艺术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的教学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大学生艺术文化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也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积极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高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主要为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心理素质等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高校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塑造独立健全人格、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为教育宗旨。目前我国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推进其发展。

3、艺术教育对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意义

3.1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有积极影响。

3.1.1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美育工作的开展。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艺术文化知识、欣赏优秀艺术作品,通过教师讲解传授给学生艺术审美观念和艺术欣赏常识,激发学生正确的审美心态,使其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精髓,并对深刻了解剖析艺术品的含义和艺术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美的愉悦,并将现实生活中的美和艺术美联系起来。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美,包括美化生活环境、行为举止等,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推动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3.1.2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包括传统文化、音乐、影视作品、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使心灵受到高尚、健康思想情感的熏陶与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音乐、影视、书法、绘画等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侵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艺术文化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爱国情感等,不断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并产生行为力量,使德育深入人心,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3.1.3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智育工作的开展。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实施途径之一的艺术教育,对人的智能全面发展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艺术教育大学生获得文化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大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提供了保证,文化艺术活动实践例如学生文艺作品展览等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学校至于工作的开展。

3.1.4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文艺作品的欣赏使大学生充分的感受美,思想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以净化。校内外文化艺术活动能够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和压力,对大学生思想和情感都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使他们不良的情感和压力得以释放、焦躁情绪得以消除,能够有效的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大学生独立坚强的个性,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3.1.5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艺术所表达的美和情感总是牵动着人们的心灵,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格的培养,而艺术教育是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手段。艺术以情动人,艺术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足以打动人心,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很容易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对艺术的深度思考,进而对人生产生启迪,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实现在艺术实践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中,很容易培养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集体意识等有利于大学完善人格的形成。

3.2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要求,艺术教育的开展,能塑造良好的校园艺术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这也是艺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艺术素养的内容篇7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司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2006.

[4]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译.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周至禹.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艺术素养的内容篇8

关键词:高师生;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60-03

随着现代化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多媒体教学的全面推广,广大教师们已逐步开始借助电影、电视、DVD、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试图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知识信息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教学,进一步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因此,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使用,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技能之一。

一、问题提出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师资的主要基地,要培养完全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要使高师生能多、快、好、省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制作艺术效果较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则是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因此,在校学习期间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使用,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其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设计制作则成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课件制作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制作集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课件,则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据调查,高师生获取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能与技巧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了解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相关知识;二是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自修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相关知识。目前,高师生虽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但所制作的课件形式单一、艺术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相关的艺术素养,不能有效地将艺术性体现于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从大多数高师生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看,制作水平良莠不齐,与优质课件的要求相比差距甚远,问题在于把多媒体课件的视觉艺术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所谓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即是说课件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让美的形式来表现课件内容,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让学习者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我们说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更要综合运用艺术的理论与技巧,遵循美学的规律,使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恰当利用艺术形式去传授教学内容,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艺术美对学习者进行审美教育,增强学习者的综合素质。[1]优质有效的教学本身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如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不能有机结合,使用不具艺术性的课件进行教学,就达不到教学资源的最佳优化和利用。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时,应尽可能充分体现其艺术性,采用丰富多样的制作手法,给予学生视觉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使其在视觉艺术传达的美感中体验获取新知的愉悦,从而达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内的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要求已经成为优质课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国内外诸多学者提出了课件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把画面制作艺术规定得更为详尽具体:第一是教学的实用性,考查其知识内容是否丰富,有无参考价值,用多媒体手段表现教学内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多大的优越性;第二是制作的技巧性,考查其教学内容与媒体的表现手段是否恰到好处,交互功能是否用足;第三是画面的艺术性,从两个方面考虑:(1)教学设计内容的潜在美,要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内容明了化;(2)画面的艺术现象美,体现在构图、动感的处理、画面的调度、声音的配合、文字的处理等诸方面。[2] 所以,要使高师生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既具技术性,又具艺术性,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尤其是艺术性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从提升高师生的艺术素养着手,进行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基础,为此提升高师生的整体艺术素养,是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二、调研分析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常常会忽视其艺术性,由于艺术性的体现要求制作者要具有一定审美素养,其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难度较大,所以大多数人一般不予考虑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只注重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其实,艺术性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实用性等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都是构成优质课件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要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形成优质课件设计制作的良性循环体系,就必须先在高师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

为了解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质量。研究者在某三年制高师院校学生中进行了调研,随机抽取了中文系、数学系、英语系三年级学生的ppt课件各30件,从“制作技术技巧娴熟、合理进行字体设计、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某三年制高师院校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调查分析表”数据来看:90名高师生制作的ppt课件,制作技术技巧娴熟者占74%,合理进行字体设计者占69%,合理配置图形图像者占39%,合理设计搭配色彩者占33%,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者占18%,所比较分析的六个方面呈递减状态,尤其是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方面的人数比例不足50%。可见,高师生在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能力尚待提高。再从艺术性与技术性相比74%与18%,其艺术性大打折扣,所以在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高师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形成的一个新生课题。

要提升高师生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能力,就必须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知识和素养的储备、应用能力。用审美能力支撑多媒体课件制作时的画面构图、文字处理、图形选择、图片编辑等技术,用审美的眼光去搭配界面色彩、对比协调画面、均衡配置图形,将美术知识和素养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进行综合运用。因为只有设计者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和素养,才会在多媒体课件构图中处理好主体、陪体、环境和空白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体现构图的均衡性、统一性、对比性、形象性、感染性与形式美等一些基本原则。于此同时,才能体现出画面构图简洁明了、主体与陪体鲜明、光色搭配明暗适当、字体大小选择适合、突出其图文并茂的美术功用性。可见,利用美术素养理念去设计课件的界面、文字、背景、图形、图像和色彩进行处理尤为重要。但是,这些美术素养与能力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形成,这种能力只有通过美术教育教学进行培养,才能得以提高。

三、应对策略

教学实践中需要具有艺术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一旦离开了艺术性,就失去了使用时的感染力,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制作课件中,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在如何运用计算机丰富的资源,完善课件设计方案,增强课件艺术效果方面,都有力不从心之感。针对高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进行课件制作教学与实践,实现教育、科学、技术、实用的综合比较容易,但要充分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学生的美术素养欠缺的话就比较困难了。简单地说,要使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合理地分布文字、图形以及表格,在有限的界面上合理构图,产生有序的艺术感,达到快速、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的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升高师生的美术素养,将高师生的美术素养运用到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将会使其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技术性与艺术性方面逐步达到有机的结合。

1.充分利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

《美术基础》课程是高师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设置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所以要充分利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平台,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媒体制作艺术素养,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中需要的基本美术元素(构思构图、色彩配置、图形构成等)进行专题教学。例如:在“构思构图、图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基本具备依据内容进行构思的能力,理解画面构图的均衡与多样性,形成多媒体界面生成图像与绘画画面构成图形形式美的共性理念;在“色彩配置”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色彩的和谐、均衡、对比、冷暖、联觉等色彩现象的内涵,尤其是要识记在光色中配置互补色会产生视觉不和谐和色相衰减的原理,同时还要准确地辨别光色配置减色原理和颜料色配置增色原理的特性。通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对媒体设计艺术目标的逐步渗透与实现,从而使学生形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所需的基本美术素养。

2.开设《媒体视觉艺术》选修课程,培养高师生的艺术设计素养

高师院校应专门开设《媒体视觉艺术》选修课程,把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图形、字符、动画、色彩等效果,以及多媒体画面的最基本元素中的视觉元素(点、线、图形、图像、空间、色彩、光、纹理)和链接元素(各元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如树形链接、非线性组合、并列等)进行专门的教学。例如:在“视觉元素”的教学设计上,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点、线、图形、图像、空间、色彩、光、纹理等效果的合理安排,以达到从视觉感受上把握界面图形和谐统一的能力,克制“花、乱、灰、跳”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在“链接元素”的教学设计上,能够使学生具备合理安排、并置、组合各元素的构成能力,克服“杂乱无序、主次不清”现象的发生。所以通过《媒体视觉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以培养学生现代媒体设计与应用的综合艺术素养。

3.建设优质多媒体教学课件观摩资源库,拓宽高师生的艺术视野

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建设优质多媒体课件观摩资源库。例如:学校有关教学单位要专门搜集优质多媒体课件,协同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等部门创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并在校园网上公开传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浏览优质多媒体课件,有关授课教师可在网络平台上给予学生指导、答疑,让学生能够随时浏览到优质的多媒体课件,从观摩中汲取艺术设计营养,逐步拓展学生的媒体视觉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借鉴优质资源的能力,以求达到学以致用,是提升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视觉艺术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4.细化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能力考核指标,进行能力考核

把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作为高师生毕业考核的重要指标,细化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能力考核指标,进行能力考核。例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把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作为学生毕业时具备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核,对合理进行字体设计、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通过教学管理手段进行达标能力考核,敦促学生逐步形成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设计艺术素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通过以上策略的具体实施,学生不仅能逐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达到逐步解决课件制作中经常遇到的美术问题,例如:字体、图形、图片的大小形状,画面色彩的对比和配置等;把学到的美术知识合理地运用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只有知道在色彩面积比较中各色之间的面积反差越大,对比效果就越强烈的原理,才能有效地处理画面构成中面积色彩的大小和多少;只有理解由色彩明暗的差异而形成的色彩对比原理,才能合理配置互补色的对比效果、类似色的和谐效果,以不同色阶的搭配丰富色彩的语汇,用不同的纯度的色彩丰盈充实画面,用画面中色彩的层次、空间的关系来体现色彩的强弱、鲜明、沉闷等许多不同的变化和情感;只有了解字符、线条、图形的视觉美感,才能合理配置字符、线条、图形的大小、形状;把这些美术知识转化成个人的审美素养,能在课件设计与制作中进行举一反三地应用,才能追求课件中最佳的视觉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高师生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基本美术素养的提升,也是高师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全面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并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将美术素养进行运用,设计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富有特色,其艺术性才能得以提高,结合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用艺术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最优质的多媒体进行课件才能形成,用最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汲取学科知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艺术素养的内容篇9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艺术素养、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司1999.6

[2]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大型系列访谈专题,2006.

艺术素养的内容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培养;综合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49-02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问题。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艺术素质现状分析,概括了在综合类大学中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具体策略与途径。在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交易的意见》提出美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是艺术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就是通过接触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体验美、感知美,从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不断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反过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因此,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是人类审美的最普遍、最高级的形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2.提高大学生的品德素养。艺术具有审美性、抽象性和主观个性的特征。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好的艺术作品不仅会带来强烈的震撼效果,还会对人的心灵产生促动,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是不由自主的,是源于内心情感自发的感悟和觉醒,能够转变、调整、激发和控制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能够激发学生彻底的顿悟,将思想引到正确的轨道,也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的有利媒介。

3.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魅力。艺术审美是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也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通过艺术欣赏,能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到心情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在情感的世界中超越现实的限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国内高校艺术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艺术素质培养不被重视。在国内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讲究专业学习,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忽略了人格的培养;过分重视狭隘的功利主义,缺乏兴趣培育和心灵的熏陶;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和毕业证,目的只是为了找个好的工作,造成大学生的人格缺失,人生观不健全。在以后的生活中,造成沟通能力差、心态消极、缺乏进取心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在国内,艺术素质培养仍然存在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别,许多学校重视程度严重不够,没有真正意识到艺术素质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生对艺术素质培养的认识不高。由于大学生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的专业范围内,不能以更宽泛、更长远的眼界观察和考虑问题,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深入认识,多数学生对艺术素质培养的作用认识浅薄。一些高校作为教育主体不能意识到教育过程中潜在的艺术教育的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失去提高艺术素养、兴趣培养的机会;还由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艺术教育看作是与自己学习不相关的业余爱好,既不能与自己的专业相提并论,又不能为专业技能学习提供直接的帮助,把艺术学习看作是课外业余活动,一些学生选修的目的也是用来凑够学分,这是造成综合类大学生艺术素质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

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艺术素质培养规律、高校教育发展规律、课程建设规律等。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艺术素养的课程,包括理论课程教学、课外或校外实践教学、多种形式的校园团体活动等内容。艺术公选课是高校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要实施途径,一般课程的安排是因人而定,先看有没有合适的教师,具体教师的艺术专长是否符合综合类大学生的学习这不是很重要,造成艺术素质培养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需要科学的教育规划与合理的课程安排,目前,国内高校大多不具洹⒉还煌晟啤t谧酆侠啻笱е幸帐踅逃课程的安排比较随意,盲目选择教材,教学内容衔接性不强,没有科学的培养目标,没有完整的培养体系,教学设备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等现象普遍存在。

4.师资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一些高校艺术素质培养仍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落实到位。师资存在严重问题,缺乏师资力量和师资保障制度,许多综合类大学虽然增设了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案,也增添了若干艺术教育的公选课程,但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教学团队和师资建设保障制度,未形成从年龄、学历层次、学科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未能搭建成梯队师资团队,使得艺术教育开展得不到保障。课程根据教师而定,由教师自选,由于许多造诣深厚的艺术大家不愿意担任公共选修课,造成上课教师中青年教师较多,学历不均衡,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的综合类大学,艺术教育的师资往往是东拼西凑找几个离退休的老艺术家聘用授课,因此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5.缺乏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教育除了安排课程教学之外,还要开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与课堂教学配套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仅凭各种形式的艺术团队、文娱活动的形式,难以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转化为艺术素养,缺乏综合的、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平台。一般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艺术活动开展不足,不能满足全校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活动空间,仅靠课堂教学得不到应有的艺术熏陶和启迪,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发散性逻辑思维训练,艺术教学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三、艺术素质培养策略与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艺术素质教育价值。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将艺术素质培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面对我国高校艺术素质培养还不健全的现实,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提高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师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通过调整知识结构,掌握将不同的学科相融合的综合能力,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是一种面向高校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其目的不是培养具有深厚造诣的艺术家、大师,而是对全体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的普及,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综合类高校要利用艺术学院的有利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院的教师资源和场地资源,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全校大学生的艺术培养,广泛开展公共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并纳入系统化、制度化。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制定艺术教育培养的理念,合理规划课程设置,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和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课程体系建设应当结合地域文化和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与定位,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艺术素质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