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31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知识;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69-02

知识、能力、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孰轻孰重,是老师和家长不能不深思的。

小学的知识在我们成人看来何其简单,阅读、作文及计算等能力更不足挂齿,所以许多老师和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恨铁不成钢,把孩子数落得灰头鼠脑,一片“黑暗”。其实小学的知识和能力对孩子来说,像大人的生活重担,再走过一段岁月,便举重若轻了,或是有了兴趣,苦读书也就变成乐趣。西方很多国家在小学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并不怎么在意,更多的是培养和呵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精神,深得儿童教育之妙。我们的小学教育不知怎么走进了应试教育的胡同,怎么也难以转出来了。但作为最前线的小学校长和教师理应有这种清醒,所以衡量一个小学老师的优劣应该看他教的学生有无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无对该学科和老师的炽爱。眼中只有知识和能力教育和教学的小学校长和老师是把自己贬损和扭曲了,因为这些知识和能力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能担当。但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是小学教育的高难度动作,非一般人能夸下海口。小学教学不能定位于把哪个孩子教育成哪方面具有深广知识和能力的专家学者,只能说培养他哪方面的兴趣。所以,小学的教育教学应侧重借助知识这个载体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渐渐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和知识能力能给他们开辟的条条路径。

小学语文大部分课文都是一个插图,需要引导孩子们成为其中的角色。而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形象生动的插图,则需师生共同创设某种情景,让学生领悟到画面背后的文字那更丰富的内容和美感,知道不很好地阅读理解难以就领略那种丰富和美感。因此,老师不可拘泥于课文,要把学生的想象力导引到更高远的地方,使他们总在向往知识中渴求学习和探求知识,形成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在引导学生长知识见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时,要以感情为底色,欢乐时让他们呵呵而笑,悲苦时让他们眼里噙泪,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也润物细无声地滋长,孩子嘛!要立足在孩子的“土地”上,建立他们自己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

我曾看到孩子们看富有色彩和情调的动画片没有声音或声音太小的焦急,而声情并茂的语言常让他们由衷地笑,由衷地悲。这是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我们的许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是板着面孔对孩子,把小学教育就停留、拘于在教知识、练能力上。把知识、能力生硬地往孩子充满童趣的心灵上碾磨。一个小学一年级孩子曾天真地说好羡慕她的爷爷奶奶,问她何以然,她说因为他们不用上学、不用学习。还有一小学生感慨地说能把自己克隆一个就好了,如此可以让克隆人替自己上课和做作业。甚至有小孩还悲抑地说,上学这么累,不如早死了的好。曾经看过一个社会学教授“偷拍”现今家庭和学校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场景,孩子是“主人”,却做不了主,孩子稚嫩的心灵和尊严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家长老师的“侵犯”,而许多家长的焦虑来自学校的压力,北大教授钱理群曾开玩笑地说,现在老太老头街头巷尾“老夫聊发少年狂”,而多小的孩子却一副沉重的神色。学习的兴趣乐趣尝不到,只好尝尽学习乃至生活的无趣苦趣。早有专家说要把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有几个孩子尝到甜头儿呢?

小学教师的本事在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中小学教师的魅力在让学生怎样亲近自己,而不是让学生怎样敬畏自己。老师能把书本的“死的”知识营造的如鲜花野草、鸟飞兽跑,那学生不就如王子公主般聪明可爱了吗?

我曾听过一节小学语文课,让人“不思量自难忘”。整个课堂自然流畅,化难为易,轻松愉快,充满乐趣。课文是《泉水,小溪》,老师先把课文抄在了黑板上。

泉水泉水你到哪里去?我要流进小溪里。

小溪小溪你到哪里去?我要流进大江里。

大江大江你到哪里去?我要流进海洋里。

老师说:现在我们来朗读课文,这里一共有六句话,三句是问话,三句是答话,问就是读出问的语气,回答就要读出回答的语气,你们先听老师读一读。(边读边打朗读指导符号)

读完后老师说:先请同学们把三句问话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读三句问话)

然后老师引导读:小朋友问泉水、小溪、大江的时候是很天真活泼的。跟我读一读。(读出童音,显得天真可爱。学生学老师自读几遍,学得像老师)

这一层结束老师说:下面我们来读回答的话,泉水、小溪像小弟弟、小妹妹,读起来声音要甜甜的,很天真。(范读,读出儿童的天真,学生都会心地笑,领悟了应怎样读)

后面老师启发说:大江呢,它很大,像个大哥哥。要用大哥哥的声音来读。(范读一遍,把声音放粗一些。)要读出大江的气魄,谁会读?

(一名学生读三句答话,读得酷似老师)

老师最后引导到:下面请四位同学分别做诗中的小朋友、泉水、小溪、大江。

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童音悦耳,富有表情,语调生动,学生们都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诗就让学生走进诗的氛围,感受到诗的乐趣,提起对诗的兴趣,这是老师的本分。

我还看过一个小学数学老师上课,他讲的是轴心,他先介绍什么是轴心,随即用多媒体展示生活、科技中具有轴心的典型物体。最精彩的是老师把学生分为甲乙两组,老师计时,让两组同学自己组织在黑板自己一边的地方尽可能多地写出具有轴心的汉字,甲组在老师数到的时间内写了15个,对12个;乙组写17个,对15个。老师给两边都打了个“优”,最可取的是老师还让甲组同学说乙组同学的长处然后又让乙组同学夸赞甲组优秀,最后老师让两边同学各自说自己一组表现中的短处……

这是教学,也更是充满了乐趣并激发乐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巧林,梁保国.论教师的教育智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篇2

唐松林和徐厚道(2000)认为教师专业素养包括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个方面。他们在强调知识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对非智力因素的观点却各有侧重。例如,叶澜从思想认识视角强调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艾伦则强调了教师的人格技能。唐松林和徐厚道则从精神动力角度强调了教师的专业精神。从本质上看,这些针对教师专业意识方面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情感态度维度。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在逻辑上可以概括为情感态度、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素养是专业素养形成的动力;专业知识是专业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育能力则是专业素养发展和提高的核心。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力量,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在情感态度、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突出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构建高职语文教育的专业素养更需要体现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

(一)情感态度素养专业情感态度是一种外在于专业知识的价值观、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它是专业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往往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缺乏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因而对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不足,这使得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真情、有热情、有激情。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态度素养首先体现在专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方面。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其最重要的专业品质,如对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的认知、职业幸福感,对语文学科及语文教学的情感认同,浓厚的兴趣投入,对少年儿童的热爱,以及对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认知和对少年儿童的责任心,平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等等。这种情感态度素养还体现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健康的文化心理和良好的审美情趣诸方面。

(二)专业知识素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文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精华,形成以专业学科知识为核心,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中小学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建构者,其角色要求促使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唯此才能内生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专业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博”和“渊”两个方面。“博”是指知识的广度和综合度。基础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包含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天文地理、科学艺术等等。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有专业素养的未来语文教师,要沉心静气,博览群书,对包括科学、艺术等在内的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强化知识的综合度,做到博学。“渊”是指语文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厚度。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对本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包括语言学、修辞学、文学、文艺学等在内的基本语文学科知识,并能够对这些知识真正内化与善用。专业知识素养的熏陶渐染、逐步养成,是形成语文专业素养的基石。

(三)教育能力素养教育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它是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素养主要包含语言文字能力、语文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首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除要练好“三字一话”基本功,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语法、修辞、感悟能力等等。其次,必须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技能,要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技巧的熟练掌握,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等,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第三,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专家型教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素养,必须强调其科研意识、知识和能力要求,即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讨教学实践的能力,进行教育现象的反思和教育实践创新的能力,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二、专业素养的培养

专业素养的生长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树立全新的培养理念,构建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育,将专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职师范教育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历经熏陶、学习、积累,内化养成,在三年的高职师范教育中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一)独特性培养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专业,既有与其它教育专业相似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从性质和特点看,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是一个服务于基础语文教育、服务于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专业。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要根植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土壤,符合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同时建构有异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策略;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理性主义教育惯性,引进和培养“双师型”师资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开展教学,避免把高职专科教学当成普通本科教学的压缩版。在情感态度素养方面,要早期介入开展学生情感兴趣素养的独特性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要在学生入学即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素养,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小学、中学,与少年儿童建立情感联系,使学生有一颗童心,懂得童趣,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相处;同时,还要与中小学教师建立起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这些都是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情感和兴趣的有效途径。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要强化儿童文学艺术素养的学习。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要特别强调其文学素养中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学习、体验和感悟。学生要能够转换角色投入其中,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获得与少年儿童的心灵沟通,与孩子在教学互动中产生共鸣;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科学艺术等各类学科知识素养的培养。在教育能力素养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合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深情并茂的朗读能力、生动激情的口语表达能力、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调节能力、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等等。

(二)全程化培养专业素养需要通过长久的修养和训练,使之在学生身上自主地、持续不断地养成。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是一个历经形成、发展和提高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过程,应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渐进式培养,并贯穿于整个三年的教师教育过程中。在情感态度素养方面,学校可建立一批有长期教学合作关系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使中小学校园成为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另一个课堂,让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也经历中小学校园的熏陶。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即深入中小学,在高职教育三年的时间里始终与班级保持稳定的、紧密的联系,成为班上的编外教师或辅导员,与中小学生成为朋友,培养深厚的情感,共同成长,使其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在知识素养方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延伸。例如,可以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法实施名著阅读计划,帮助学生阅读文史哲及教育学科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经典书籍,以陶冶性情,提升人文素养。在教育能力素养方面,实践教育是学生完成从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中,实践教育应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要确立全程实践教学理念,强化教学实践,将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高职师范教育阶段,使理论性学习与体验性学习相辅相成。为实施好全程培养计划,学校在新生第一学期就应把中小学教材、课标等发到学生手中,要求他们充分、深入地通读、熟识、吃透教材,使学生到学业完成时,可以做到像一个老教师那样信手拈来,为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融合性培养专业素养的培养必须以总目标为统领,融合三年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和活动编排,改变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分离的培养模式,促进各学段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方面的相互渗透融合。首先,要在知识积累的广度与深度上融合,把握好各学段的梯度,通盘考虑,前观后照,相互呼应,螺旋上升,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和知识素养。其次,要在学习和运用上融合,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养成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素养。第三,要在培养模式上融合,遵循开放多元的原则,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培养体系,使统一要求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文学科知识与综合知识相结合、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化的校园,在一个浓厚的语文教育环境和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和提升专业素养。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既要突出师范性,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明确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才能办好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三、结语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篇4

教育部制定、实施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的基本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两者其中的“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实践取向、终身学习”都体现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的特别需求。一直以来,在教师教育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专业教育”,知识的结构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是:因应教育实践的新进展而被动式修整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并以系统的学科知识释出对应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在教师教育作为能力(实践)体系的“职业教育”,知识的结构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是:基于教师真实的工作过程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选择序化”,并以序化的学习领域实训工作岗位必需的职业技能为教学的主要目标。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第35次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建议》,强调必须重视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的统一性及终身化。而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技术也正为自主性与终身化学习不断提供无限的、便利化的时空条件。所以,应当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小学教师真实的工作过程,构建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中,课程目标领域是:①教育的信念与责任;②教育的知识与能力;③教育实践与体验。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基本内容为:①专业理念与师德;②专业知识;③专业能力。这两个标准,构成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致性要求:一是理念(信念)与师德(责任)部分;二是专业知识与能力部分;三是实践与体验部分。在此重点论述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构建:如前所述,教师职业“需要教师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获得和保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那么什么是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就小学教师而言,作为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有关小学教师的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组成内容的确定,只能是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小学教育的真实工作过程———包括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研活动及教师成长等方面的工作(成长)过程(行动领域),在课程内容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知识篇”和“小学教师技能篇”的两大组合(知识与技能)模块(学习领域),正是进行教师教育的课程与配套教材建设的创新尝试。

1“.小学教育知识篇”(专业知识)包括:教育与教育学,小学教育,小学生、小学教师的相关专门知识(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并以主题案例及知识话题引导知识学习)。

2“.小学教师技能篇”(专门技能)包括:教师成长、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育研究的相关职业技能(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并以真实工作案例及行动体验引导技能实操)。作为配套教材建设,首先应当革新“教材观”,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不再“为教而编”,而是“为学而编”,变教材为学材,即有助于变教而学,为学而行。因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在总体上既要体现小学教育、小学教师的特色,在具体部分又要体现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与教学过程的“学习领域”对应关系。最重要的是,更期望通过执教者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知识灌输”为“行动体验”,创建职业化的“自主、行动、合作”的教学文化。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技能实训

小学教育永远是实践第一的活动。在职业教育理念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能力一般都比知识量更为重要。因此,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有关小学教师工作的系列技能部分就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与小学教育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自主性或探究性学习理解和掌握。我们既不能单方面谈论课程的内容构建,也不能离开课程的内容构建单方面谈论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必然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必须同时考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它是基于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但同样也是适用小学教师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因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就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合作与交流”完全就是小学教师实际工作要求的预演。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更是任何职业教育所必需的。

2.微格教学法原作为教师教学技能专用的教学法,实际就是与具体组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角色扮演法”或“模拟教学法”在内涵上一致的教学法。现可更大范围用于教师系列职业技能的实训。

3.多元智能(mi)教学法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法,要求以一种或多种智能探究单个或综合性学习主题,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法,如果把mi教学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结合,完全可以生成新的mi—行动导向教学法,可更全面有效地培养作为小学教师不同于和高出其他职业的综合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培养高素质

2001年,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到2005年秋季全国所有的小学均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我国小学英语课程的推进与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及师资的语言素质。未经过良好的职业训练,难以胜任。由于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是启蒙阶段,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往往高于初中、高中、甚至高于大学教师。”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已势在必行。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适应并引导我国英语普教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英语教师现状

目前的在岗小学英语教师多是转岗任教,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学科前沿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当代小学英语教学法知识,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学历低、语言基础不牢、知识面窄、专业基础知识差,对整个语言知识掌握的不系统、不深入。就目前来看,在小学教英语的教师基本是中师毕业,有的并非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只是学过一点英语,就可以上课,有的教师语音语调不够准确。

2.目前一些小学的英语教师教学方法不成熟、教学技能技巧欠缺,对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知之甚少,通常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不管其是否符合实际,就生搬硬套,教学效果不好。

3.全国小学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就现有的小学英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英语教学的要求。小学急需英语教师,那么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就显得异常重要。

因此,为了培养具有英语语言素质、教育科研能力并熟知儿童教育心理的专业化、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各地各级已具备此专业建设的大学开设了小学英语教育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但设此专业的大学大都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多、繁、杂,学生常常忙于上课考试,学科程度相对偏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厚,培训渠道单一、封闭。可见,培养具备科研和教学技能的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需要科学可行的发展性计划。

二、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

1.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如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规范,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等,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胜任以后的教学任务。

2.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即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知识,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不仅要通过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与评价的改革等来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还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如学习钻研涉及小学教育的各门课程及现代信息技术等。

3.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技能

现代的英语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课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生必需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才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朝一个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的具体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新的外语教学观念,用适用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改革首先是英语教学观念的改革,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外语教学观念和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外语教育事业的情感,掌握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正确的学习策略。

2.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培养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应该能够适应社会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挑战。根据教育部规定的英语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目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有些陈旧,已不能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应重新修订教学计划,砍掉或减少那些实用性小的课程,增设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增加口语和听力课的课时,增设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多媒体应用及课件制作和英语教学技能课,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

3.英语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宽

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及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课程标准和现行的教材及大纲都要求教师主要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也要求课堂教学要情景化、交际化,使学生在情景对话角色表演中掌握相关的教学知识内容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丰富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及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风土人情、社交礼仪,打破文化障碍,使之能够把正确的语言形式得体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是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来体现的,而是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断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教师时而是组织指挥者,时而是“导演”,时而是示范者,时而是“观众”。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语言实践活动来体现的。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教育能力,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是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除了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外,还要开设英语教学技能课,如:简笔画、英文歌曲与诗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制作等。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导演能力、表演能力、演说及辩论能力,使学生在教育能力和教学技能方面得到很大提高。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到小学参加教育见习,请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为学生作示范课等,这些活动都是增强学生从教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结合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避免人才浪费,为基础教育服务。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应用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并完善自己的教学,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能使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按规范的英语教学研究程序,进行科研工作。总而言之,我们必须重视英语教育学科的素质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继续发展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来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培养出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适应并推动我国英语普教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篇6

[论文关键词]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广义知识观程序性知识

目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向。合作教学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专业素养之一,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职责。本文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为视角,从课程目标、培养机制、实践探索、养成策略等方面阐述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合作教学能力: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

21世纪的社会生活要求人们学会共同生活,合作能力是当代人才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能力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把“学会合作”列为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改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学者将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简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与合作”。由此可见,国际社会及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十分重视。合作教学(抑或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地运用合作教学的有关知识来开展合作教学所必备的,对教师顺利、圆满地开展合作教学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多数高师毕业生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师职业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初步的教育实践能力。因此,培养、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高校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职责。师范生要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合作教学能力。因此,合作教学能力作为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观及其培养机制

(一) 广义的知识观及程序性知识学习简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信息加工心理学家J·R·安德森把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即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由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论断构成;程序性知识被认为是用于具体情境中的算法或一系列操作步骤,即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由达成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构成。一些心理学家又把程序性知识进行了分类,如有人把程序性知识分为三类:一类叫智慧技能,是用一套方法来对外办事的能力;一类叫认知策略,是用一套方法来对内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还有一类叫动作技能,是用一套方法来协调肌肉运动、支配躯体活动的能力。传统知识观是狭义的知识观,仅指陈述性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派持广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既包括陈述性知识,又包括各种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学习是学习者掌握陈述性知识并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在第一阶段,程序性知识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被学习者学习,其过程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相同,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学习者知道某一规则并能陈述该规则。转化阶段是指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自动化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及其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表明知识是如何转化为能力的。

(二) 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观及形成机制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张用知识解释能力,赋予知识与能力以新的内涵,提出了能力的知识观,即把能力看作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后天‘习得能力’,用广义的知识来解释人类习得的能力,认为人类一切后天习得能力都是由知识构成的”。我国学者皮连生认为:“如果把能力限于后天习得的能力,则其内涵与外延与广义的知识相等。”基于此,笔者认为,合作教学能力主要由关于合作教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构成,是三类知识的有机统一体。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获得了某种程序性知识也就意味着获得了运用某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从能力的知识观来看,合作教学能力的养成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合作教学的程序性知识为标志。

目前的一些教育学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报告介绍了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做法,却没有阐明其理论依据。笔者认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学习观科学地揭示了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教学路径。合作教学能力的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掌握合作教学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并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向合作教学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来看,合作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合作教学能力的认知阶段或陈述性知识阶段。这一阶段,师范生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感知、理解并能陈述合作教学的有关基本知识。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来看,在这一阶段,合作教学能力仅能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存在,并不能说明师范生形成了现实的合作教学能力,因为能力表明的是人能够现实地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说出这个世界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去改变世界。第二阶段是通过应用合作教学规则的变式练习,使合作教学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组织师范生进行合作教学变式练习,使之能够运用合作教学规则于自身的教学实践,较好地进行合作教学,形成初步的合作教学能力。第三阶段,亦即合作教学能力的自动化阶段,表明合作教学能力已完全形成。鉴于当前高师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教育学公共课只能初步地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自动化阶段要延伸到师范生的未来教师职业活动中去。总之,教师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就是要根据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规律有效地组织他们开展合作教学程序性知识学习。

三、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2010年笔者在07级物理学专业的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如下循序渐进的工作。

(一) 开展合作教学理论学习,使师范生掌握合作教学的陈述性知识

形成合作教学能力的首要环节就是使师范生掌握合作教学的陈述性知识。因此,笔者要求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教学知识。2010年春笔者组织07级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全班只有30名学生)开展了合作教学理论知识学习,之前向学生提出了培养合作教学能力的计划,并印发了有关合作教学知识的学习材料,以利于学生自学。课堂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合作教学、合作教学的意义、合作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合作教学中的作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策略、合作学习评价等。我们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合作教学的理解、记忆情况。事实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合作教学,特别是对如何开展合作教学的一些知识非常感兴趣,掌握得特别好。这为笔者开展合作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知识基础。

(二) 践行合作教学理论,使师范生体验合作学习

为了使师范生进一步理解合作教学,笔者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开展了合作教学。下面以“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的教学为例,说明笔者的合作教学实践。在合作教学设计阶段,笔者首先确立了合作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教育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进行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小组5人;各小组承担相同的学习任务;小组内进行任务分工,1人负责查询关于影响个体发展因素的各种观点,其余4人分别学习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小组成员协商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推举一名记录员兼汇报员,负责对小组讨论观点进行记录并代表本组对外交流。小组成员要在课下独自学习有关材料、查找补充材料并在课堂上负责教会组内其他人。课堂上,笔者宣布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安排,要求各小组承担相同任务者临时汇聚在一起成立专家小组,专家小组成员交流看法、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然后各小组成员回到原来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轮流向组内其他成员讲解各自承担的知识,做到包教包会。期间,笔者巡视、指点并了解各小组进展情况。在各小组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各小组派出汇报员代表本组面向全班汇报本小组学习情况,并接受教师的随机提问,其他4个小组对其汇报评定等级,确定各小组成绩。在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入下一个环节:分析讨论教育口号。先是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全班共同讨论。由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已掌握,并且对要讨论的内容感兴趣,临近课堂教学结束时学生们还在各抒己见甚至辩论。合作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师范生在合作教学中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感性地认识到了合作教学该如何组织。转贴于

(三) 师范生“为师”授课,接受合作教学训练

为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教师胜任力,笔者在教育学公共课中开展了学生“为师”登台授课的活动。鉴于07级物理学专业学生人数少,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两次登台授课,授课内容不限,可以是讲解教材知识,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育时事等。在第一轮登台授课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开展合作教学。为此,者要求他们学习印发的合作教学材料,做好合作教学的知识准备。根据登台计划,本周登台的学生要在前一周写出合作教学教案,与笔者交流、协商,并在笔者的指导下做好其他准备工作。经历了前期的合作教学知识学习、合作教学实践观察、“为师”登台授课之后,学生对以“教师”身份开展合作教学已有信心。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的合作教学,有些学生甚至在合作教学的环节方面有所创新,例如有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检查环节,要求各小组或写论文,或编写小品并表演等。当然,学生初次的合作教学演练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小组任务分工方面,还不能吃透“合作”的精神要求,在自身的教师角色表现上还有些不知所措等。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合作教学能力,笔者对登台授课学生的合作教学进行课堂点评,以鼓励为主,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 教师和学生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育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分类、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教学的策略,尤其是操作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的相关知识,是教育学专业教师和师范生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基础。如果师生掌握了广义的知识观等有关内容,就能够较好地理解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观本质及其养成路径,并懂得如何开展合作教学。然而,据笔者对所在单位的了解,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与运用并不理想,他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陈旧,有的教师甚至连“程序性知识”都所知甚少,何谈运用。师范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少得可怜,而且零散、不牢固。据笔者了解,许多地方院校的心理学公共课只有36课时,课程内容多是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极少。高师院校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和师范生的教育心理学素养状况影响了师生合作教学的开展。因此,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教育学专业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运用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更新自己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结构;高师院校要通过心理学公共课课程内容、课时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有效地促使师范生学习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 强化师生合作教学能力的培养意识

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职责在于使师范生掌握有关教育基本理论知识,逐步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形成初步的教育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满足于教育理论陈述性知识的低层次授受,忽视了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职责与目标。有些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合作教学的有关陈述性知识,介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有意或无意地拒绝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根本原因是这些教师缺乏培养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的目标、责任意识,这些教师需要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增强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责任意识。由于师范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及部分学生志在考研,一些师范生的从教就业意识并不强,再加上现行的课程学习及教学评价重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忽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部分师范生对于开展合作教学觉得费时、费力,参与合作教学的积极性并不高。鉴于此,加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发展合作教学能力的思想觉悟是非常必要的。

(三) 为师范生提供合作教学的变式练习

从合作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师范生掌握合作教学的陈述性知识固然重要,而合作教学的程序性知识由陈述性编码阶段向操作性编码阶段的转换最为关键,“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实质上是通过模式识别和操作步骤,形成条件与行动的联系,即通过变式练习而获得产生式的过程”。要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必须使师范生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和运用合作教学的规则或程序。如果师范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那么师范生获得的将是一堆关于合作教学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合作教学能力。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教学的模式识别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合作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把合作教学能力作为合作教学的动作序列(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来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通过程序化、程序的组合来形成合作教学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教学案例辨析,可以组织学生自选内容进行合作教学设计,组织学生根据合作教学设计进行登台训练,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开展合作教学实践,在教育实习中接受“下水”训练。只有通过不断的变式练习、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合作教学程序性知识从“能说”到“能做”的转化。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篇7

一、对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思考

当前,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是采用“分科培养,全面发展”的模式,目的是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以求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小学教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体现小学教育综合性特点,在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注意加强学生学科专长、教研能力的培养。

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在结构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二元结构特征,表现出“双专业”的目标取向。教务部门力图把课程设置与小学教学科目一一对应,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拔高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要求,细分课程,增加学时,有些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课时量已经占到了总课时量的42%,而学科专业课程的课任教师仍觉得课时不足,无法达到教学质量的要求;学生则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无法静下心来自主学习。

单纯对知识储备数量的追求会造成课程体系的无所不包,简单的学科综合或不同课程的内容综合也无法达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课程知识综而不合,学生在学习上囫囵吞枣,知识体系缺乏系统完整性。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无论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上,专业的学术标准和学术水平的要求与大学本科层次的要求会产生一定的差距,学生在知识的体系与结构上会产生一定的缺陷。最终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水准下降,课程设置专业指向不明,专业培养的目标规格再次游移于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不利于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

二、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简化其多元结构模式,回归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结构模式。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设置体系,注重加强学生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深入地了解,熟悉基础教育的特征,精通小学课程理论,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技巧,并具有初步的小学教育科研能力。这有利于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明确小学教育专业方向,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水平;防止小学教育专业“双重标准”的出现,符合高等教育的标准和要求,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小学教育的专业基础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并不能转化为直观的教学效益,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最需要的仍然是语文、数学等教学科目的相关知识,这种课程设置是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认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应该是儿童教育专家,而非学科专家,作为一个教育家所需要的决不是单纯的知识。小学教育,因其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儿童的个性,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人生的基本态度。教育的难点也不在于教师如何精通并传授学科知识内容,而在于教师是否有能力使学生热爱学习。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差,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艺术的要求更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重视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教育心理学素质的培养。

在这里,我并没有贬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的意思。相反,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都是无所不知的全才,能解答小学生的一切疑难问题。面对现代社会知识的容量与更新速度,我们只能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小学教育专业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马斯洛说过:“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达到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我们要培养的是充满想象激情和创造欲望的教师,是儿童眼中个性鲜明的人生导师,而不是单纯的课任教师。如果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对目前过早的将小学生置于学科体系之中,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有所触动,也算是一个收获吧。

三、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通识类课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选修类课程三部分。

1.文化通识类课程

文化通识类课程应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上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并增加艺术审美修养。课程主要有哲学原理、法学概论、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美术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2.小学教育专业课程

小学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检查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及能力上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要求。学生应培养自己内在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并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小学教育技能课程、小学教育实践课程。以上两部分课程,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小学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时间安排与过程评价上应按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进行。要改变传统师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新生报到一直到毕业前,让学生不间断地深入到小学教学第一线,目的是使学生对现代小学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教育宗旨有所感悟,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机会。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的开发隐性课程,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及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课程可分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实践、教育调查、论文撰写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2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一年级在每学期第一周及学期中间各安排一周的集中见习。二年级每周安排一天的分小组见习,并开始为小学教育调查研究做好准备。三年级学生自由实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对学生的教学、调查给予指导和评估。四年级学生连续实习时间应不少于十二周,学生实习授课种类应不少于三门,教育调查和论文撰写时间六周左右。

以上安排,教育理论与实践课时数占总教学课时的50%以上,这样,就可以起到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的作用。

3.选修课

选修课以增加专业知识深度、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特长为目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学科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重点应放在学生日后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学生应在学科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选修。

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着课程设置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思想,采用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提供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篇8

关键词:教育体系;学生;素质;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当前社会对学生培养的需要。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的主题,和新课程改革的总的基调,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在小学教育中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传统的中国小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认知和记忆力培养、文章背诵、认字、识数、阅读、写作等基础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小学生的知识学习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因此,要在小学教育中践行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自然知识等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实现离不开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观察。因此,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所以,在小学教学中建立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全面渗透至小学教育中对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少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都具有很好的效果。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开放思维的闸门;课堂上通过创设矛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通过猜想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和面对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创造情境化的问题设置,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小学教育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革新传统的说教式课堂教育模式,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情感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以及其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方式才能使素质教育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篇9

【关键词】tpaCK河南农村中小学教育英语教学

一、tpaCK与教师专业发展

1.tpaCK概念。tpaCK是整合技术学科教学知识的缩写,它由美国学者于2005年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对tpaCK展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通过研究证实了tpaCK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国内外的教育学者将tpaCK能力纳入教师必备的能力当中。

tpaCK是教师创造性地将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种关键知识整合起来而超越三者的新兴知识形态。其核心是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并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的知识,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个体性、情境性、学科性等特点。

2.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本研究中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指的是县域内以农业人口为主要教育对象,在农村地区从事小学及普通中等教育中英语课程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

3.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在tpaCK理论框架中定义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将其定义为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学习英语学科知识、英语教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并在三者整合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增强专业能力,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英语教师tpaCK框架构成分析

1.tpaCK的要素。tpaCK由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学科内容知识(C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七个要素组成,这七个要素代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的七种能力。tpaCK框架是教师在信息时代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培养教师的tpaCK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教师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水平有着一定的意义。

图1tpaCK框架及其知识要素

2.tpaCK的境脉。tpaCK的境脉指的是“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个具体班级中,由包括课堂的物理环境(软硬件基础设施)、学生的家庭背景、认知特点、心理素质和班级的精神面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协同作用”。可见,境脉涉及“生理、心理、认知、语言、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引自《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下文简称为《研究》。)

随着tpaCK概念的发展,境脉逐渐的被融合到tpaCK的框架当中。通过《研究》可知,tpaCK概念的境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学情境所处的境脉,它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包含了教师与学生的人口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验等特征,同时还融合了学校的理念与期望、教师的能力与性格、教学环境的物理特征等因素。境脉概念的引入能够在一定层面上证明tpaCK的学科性,因此也意味着所有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tpaCK内容都会受到学科不同、教学环境差异、教师能力差异的影响。

三、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tpaCK现状

1.技术知识维度。技术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知识表征上面。教师在课堂上的技术知识主要表现于资源的搜索和知识的表征,对技术知识的应用比较欠缺,使得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学习活动、师生沟通、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反思技术的应用、模拟教学情境等环节比较乏力,应用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方面。目前河南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对于技术知识价值的认可程度比较高,具有较好的意识,但是却不具备探索新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2.教w法知识维度。中小学教师教学法知识缺失,教师tpaCK知识结构受师范教育的影响。从均值方面来看,有过师范类教育经历的教师,其tpaCK知识结构中pK明显高于未接受师范类教育的教师。目前读书中小学的教师都缺乏相应的师范教育,因此也导致高校教师在教学法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方面的欠缺,影响了三者的融合,降低教学质量。目前河南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试分数依旧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学科内容知识维度。中小学教师对于学科内容知识掌握能力较差是目前教育界的难题,尤其是英语方面。英语是外来语种,多数教师对于该学科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多数教师能够简单的理解学科内容,但是无法深刻掌握其精髓,因此使得其教育手段和理念容易出现误区。目前河南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对英语知识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缺乏相应的科学教学规划能力,无法发掘自身的学习能力,专业化程度尚有所欠缺。

4.学科教学法知识维度。在学科教学知识维度上,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缺乏前沿性和交叉性。中小学英语作为最基础的英语,其作用和意义是绝不容忽视的,教师需要严格关注学科内容知识的交叉性和前沿性,保证知识基础的牢固性。河南农村中小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知识结构中pCK的处理存在误区,使得教师只能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很好的教授,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缺乏适当的引用和穿插,同时科研成果同教学内容的融合程度要远低于其他知识。

5.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维度。河南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对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面做了较多的尝试,效果较好。但是对于利用技术支架辅助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能力比较弱,并且对通过教学方法和策略调整教学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不够高,缺乏相应的尝试和实践。同时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使得教师缺乏对自己教学缺点的总结,无法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加大了与同水平地区英语教学的差距。

6.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维度。在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河南农村中小学能够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受教师经验和能力的影响,其教学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别。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探讨,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缺乏适当的交流和学习,无法将有效的教学方式大面积使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技术的思考,无法灵活的将技术作为教学支架,虽然有较大的升级和改进空间,但是却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

7.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维度。河南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整合学科内容、技术、教学方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整体整合水平不高。教师在行动和思想上都有所欠缺,没有全面的进行各维度的整合,缺乏相应的改进措施。难以驾驭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学中更倾向于某一维度,忽略了整体的协调性,使得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水平比较低。

四、中小学英语教师tpaCK的发展路径

1.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各个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需要认真研究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进行专业化的调整,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并且要扩大英语专业的招生数量,保证高素质、数量足的英语教学人员。相关教育部门要协调努力,根除教师编制的短缺问题,借助政策杠杆的优势,提高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物质帮扶力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生活工作条件。制定相应政策,吸引优秀人才,鼓励支教行动,例如优先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

2.加大教师能力的培训力度。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实用的培训模式,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设置培训课程时,要保证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采用观摩示范课和讨论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实行分层培训,避免资源的浪费,将培训落到实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注重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还要突出实际的教学能力,消除教师自身的教学缺陷,协助教师分析教学行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未曾发表过科研论文,一方面是意识不到位,另外一方面就是缺乏相关的指导和资料。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相关部门和院校要承担指导义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讲座,做好管理和考核,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4.开发基于情境的学习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tpaCK知识结构,在培训过程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并讲授其融合方法。组织基于技术得交流学习活动,力求能够将技术和知识进行转化,使其真正融入到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同时要督促并鼓励教师,使其能够认识到整合技术学科教学知识对实际教学的帮助,激发其探究教学模式的热情。保证教师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有效的融合到实践教学中,结合教学情境,开展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文章以tpaCK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对英语教师tpaCK的框架构成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中小学英语教师tpaCK知识框架中的各个维度进行细化分析;同时概况几点目前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tpaCK的常见问题,针对问题指出了几点中小学英语教师tpaCK的发展路径。相关教育人员在参考本意见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摸索新的发展路径,推动国内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应建芬,励艳青.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探析――一项基于培训项目的个案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03:156-160.

[2]吴思.促进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叶小广.新课标视阈下的广西高师英Z教师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模式转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38-148.

[4]邓琪梅.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

[5]吴筱明.文化生态视阈下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6]黄光银.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D].赣南师范学院,2015.

[7]闫海红.tpaCK视域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8]赵明仁,丁翠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视阈[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9-12.

[9]王建卿,张柱平.中小学英语教师自我导向性专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对山西省忻州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调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2:103-104+109.

[10]郭砚冰.从专业发展视阈看制定英语教师专业标准的必要性――以厦门市中学英语教师为例[J].英语教师,2015,20:37-42.

[11]潘英.从教学设计入手看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以西南大学网络“国培”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06-109.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师培训课程

新的课程标准把英语课程划分为九级目标,小学阶段的目标主要是1—2级。《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作了重新的诠释,即在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语言综合能力的前提下,还要求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之中。要实现课程标准中的这些目标,教师是关键因素。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是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创新能力,持续的自主发展能力,既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了解英语内含的文化,掌握英语的思维手法和学习英语的策略。又广泛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教育、心理、社会语言等学科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思维方式的教育家型小学英语教师。

纵观当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自身水平,许多都是转岗教师,良莠不齐,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名进修学校的专任教师,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经常深入学校调研,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发现了大量的现实问题,利用进修学校这个培训平台,通过多年的暑期集中培训,我县小学英语教师的自身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就小学英语教师集中培训的课程设置及意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做一点探讨。

教育理论知识

1、《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各年级英语课程的任务、目标、语言技能课程目标、学习策略、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描述,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对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熟知各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句型。做到分级目标明确,在教学中做到循序渐进,稳步上升,整体实施课程目标。因此,应把《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2、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提升

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虽然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只是基于表面。没有深入了解知识的内涵;另外,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许多教师忙于教学和学校各项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对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是充身不闻。并且对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少年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要求知之甚少。教学中不能按小学生装的认识规律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现状和住处动态,对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了解不够,那么在教学工作中,教育理论知识的薄弱为教学带来很大障碍。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师要大量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性格类型和学习类型,才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在课程的安排上,教师只有掌握课程理论的相关知识,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教学方法单一、教材理解偏差等问题与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的薄弱息息相关。因此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及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教师综合能力的培训

根据对我县102名小学英语教师的调查,87%为非英语专业,这些教师语言基础差,发音不准,语调不准等语言技能问题处处可见,教学方法古板、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要着重培训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

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由于教师语言能力素质不过关,对小学生英语教学质量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有些教师把音标[i]发成[i:],把单词is[iz]念成[i:z],影响学生终生的英语学习。在培训中,我们要把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系统分类地教给学员,如:开设语音课、语法课。使学员通过学习、研修、独自强化练习等形式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纠正错误的语言运用习惯,为小学生英语学习提供更加准确有指导。

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开设技能评价课程,来检测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语言知识学习的信息程度,对学员的听、说技能加以操练、测评、通过小组过关,逐人过关等形式,切实提高学员的听、说能力。

为了提高学员的读、写能力,可以开设阅读训练课,通过阅读学习难度相当的英文资料,切实提高学员的个人素质。

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必的能力。

3、学科整合

在培训过程中,应安排相应地教材专利法课,让学员除了知道如何教以外,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让学员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提高学员的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说、唱、玩、演”等各种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结合小学英语的学科特点,小学英语教师一专多能,除了安排教材指导课外,还应有机地进行学科整合,应设置美术简笔画、音乐歌曲、计算机的课件制作等课程,实现英语教师培训的多元化。

行动学习研究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挑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着,还应该是研究者,教师应该具有对问题的发掘,分析,解决的能力。

所谓行动学习研究,是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情景中担任研究工作,针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计划,系统地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付诸实施,检验和反省成果,并以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