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教学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34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篇1

本文谈的体育教学目标是根据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及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遵循体育教学目标的框架结构和分类系统及编制原则而具体确定的。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教学目标呈系统性和层次性,在教学目标系统中,下位目标都是其上位目标的具体化。课时教学目标是其最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目标基本是靠课时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一、体育教学目标结构和层次

附图{图}

1.学段体育教学目标

学段体育教学目标是在小学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段教育与教学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学段体育教学内容,确定本学段学生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情感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并通过一定的运动负荷实现身体发展的目标。

2.年级体育教学目标

在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本年级各项教学内容进行纵横分析,并根据本校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体育教学目标。

3.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在年级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本学期各项主教材进行纵向分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各项主教材的单项体育教学目标。

4.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各单项教材深入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教材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区别

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是以学生学习以后的变化为依据,表现在学懂、学会、产生兴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学目标是可以观测的学生身心变化,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达,它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任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期望,它是以教师为主体的。

教学任务是教师期望和假设,缺乏量和质的规定性,观察和测量都难以进行,因而教学效果也难以评价。教学目标将教学任务进行量化的规定,可观察、测量,也可作为学生学习行为评价依据。

教学任务仅限于教师所用,而教学目标则是师生共用的。描述教学目标可用具体的行为动词,因而对教学过程的阶段、深度、层次有明确的限定。教师依据目标而教,学生则借助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不仅比教学任务容易操作,有利于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控制,重要的是将教学任务化为教学目标,能有效地促进由重教向重学转化,让学生得到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负荷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若干层次,其表达方式如下:

(一)知识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记忆

①能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知道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

2.理解

①能说出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会讲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懂得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

3.简单应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某某动作。②能运用已学过的某某知识和原理。③能回答(讲出、说出)某某道理。④能回答(说出、讲出)某某动作做出的道理。

4.复杂应用

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某某道理。

(二)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体验

能照示范、照片(图片)尝试(亲自)体验(体会)某某动作。

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动作。②能做到某某样子(程度)。③会做某某动作。

3.组合

①能将某某与某某动作连贯做。②能做出某某联合动作。③能连贯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

4.协调

①学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②能熟练地做出某某动作。③能不停顿做出某某正确动作。

5.熟练(自动化)

能准确自由地做出某某动作。

(三)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接受

①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看教师示范。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给予配合。③学生愿意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2.兴趣

①学生乐意按教师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学生对某某练习,精力集中(干劲大,情绪高昂),感到欣慰。③学生对某某动作乐意多次重复练习,产生爱好、倾向。

3.自觉表现,形成观点立场

学生认识到某某活动(练习)的价值,在没有人指导的条件下也能自觉地做,由倾向、爱好,经过内化形成观点、立场,并经常习惯地自觉表现。

(四)运动负荷目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即练习的重量、距离、速度、时间、数量和动作的质量等因素组成的。

课时教学目标中的运动负荷目标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

编制正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是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必须遵循思想性、科学性、操作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的原则,依据教学三要素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行编制。以一课时为例,方法如下:

1.要认真学习和钻研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根据单元教学目的,疏理出本课时的知识点以及要完成的技术技能的要求。

2.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学生运动技能的起点和适应水平,确定本次课时的技能目标。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篇2

一、正确区分和把握“期望目标”与“行为目标”

笔者认为,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期望目标”和“行为目标”。在《大纲》和《条例》中出现的目标是期望目标,是学校体育应当完成的任务,是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应当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也可以出现在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上、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上,但每个教学单元和每节体育课上就不需要这样表述了。每个教学单元和每节体育课应以行为目标来表述,如教学手段、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体验到什么、领悟到什么。如何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切实地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等。现实中,我们往往能够教会学生一些技术、技能,发展学生一些身体素质,却很难让他们真心实意地喜欢体育、理解体育,达到身体上得到锻炼、思想情操上得到陶治的目的。实际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显在客观目标的实现,而且也重视潜在主观心理方面的教学效果。许多体育教育家都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良好情感体验,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充分的运动,在身体机能上获得愉悦;得到新知识明白了新道理;技术上有所提高;在运动中与同伴相处得和睦、愉快。由此可见,只有具体的小目标、行为逐步的完成和积累才能保证学校体育“期望目标”的实现。

二、以“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目标

体育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三基”,完成一些客观、显在的任务;也要完成培养人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会运动乐趣的任务。在体育教学中,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往往比较重视使学生“学什么”“掌握什么”。但是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去挖掘运动中内在的情感因素,那么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会了学生一些知识、技术、技能,学生并不能真正体会运动的乐趣,甚至会反复经受失败,饱尝痛苦。“主观”的方面制定目标笔者认为更重要,因为学生的动机是学习的前提,体育课的内容本应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自然、发自内心的,但现行的教学内容中,过多的规范性运动内容占了主导地位。规则是为比赛服务的,如果稍稍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就可使更多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我们应提倡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成功中逐渐接近大的成功,接近我们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要使学生们经常体验到成功,我们就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重新考虑教学目标。我们在制定学生“掌握什么”时,也要重视方法和效果,挖掘其中的内在情感因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以达到体育的最终目标。

三、从“教”和“学”两方面把握目标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增强体质;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98-04

RevisitingtheGoalsofphysicaleducationandphysicalteachinginSchool

SHaoweide,LiQidi,HUJianhua

(instituteofResearchCenterforSchoolSport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Zhejiang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situationoftheobjectivesconfusionbetweenschoolsportsandphysicaleducation,thispaperhasgivenadeepanalysi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choolsportsandphysicaleducationaccordingtothegoals,theobjectivesandtasks.itstatesthatphysicaleducationandschoolsportsareatdifferentlevels,sotheyshouldhavedifferentobjectivesandfunctions.p.eteachingshouldaimat“passingdownthesportsskill”,whileschoolsportsshouldaimat“increasingphysicalaptitude”.

Keywords:schoolsportsgoals;physicalteachinggoals;increasingphysicalfitness;sportsskills

有关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混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概念与内涵不分,这可以从词语表述上找到例证,如在许多报刊杂志上皆有“学校体育教学”的说法;其次,有关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不明,导致用体育课程的五大目标替代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现象;第三,体育课程五大目标本身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有些目标既有交叉又有重叠现象。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目的、目标、任务”概念不清;“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体育课”概念混淆;“体质、体能、健康、技能、运动能力”内涵不明,为了进一步澄清这些理论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以上一些重要概念及其关系进行阐解。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50多篇有关文章,针对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的目标进行了逻辑学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目的、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就目标与目的概念而言,按词典的说法,《现代汉语词》(971典商务印书馆):目:“眼睛看,视”;的:“箭靶的中心”;标:“记号”。目的:“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目标:“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想要达到的境界或标准。”[1]971任务:“指定担任的工作和担负的责任。”[1]1150

有关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争议也较混乱,各有各的说法,如《现代教学论》中认为:“作为goal的教育目标是介于教育目的(aims)和教学目的(objectives)之间的。”在之后的论述中,又把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以教育目的为基础引申出来的教育目标在教学编制中就成了教学目标”,[1]297造成了前后矛盾。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中,就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也说法不同,有人认为前者是概括的、统举的;后者是分析的、列举的(喻立森,1990),还有人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研究的对象,它具有理念性,但不具有操作性。”[2]教育目的是教育目标的理论表述,是确定教育目标的理论前提;教育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层面【何安宝1992】。但也有观点认为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是相同的,如《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相同的解释。教育目的:“培养人的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也称教育目的”[3]765。

笔者认为导致说法各异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目标”一词的由来,在我国一直沿用的词汇是“教育目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译介和传播,一直在西方流行的“教育目标”一词在我国教育文献中使用的频率开始逐渐提高,从而造成了“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词汇混用的现象;其次,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国外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国外的“教学目标”比较注重人的个性化

投稿日期:2010-04-16

基金项目:2008年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DLa08200)。

作者简介:邵伟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发展,而我国“教学目的”则比较重视教育与国家的利益相结合,因而对“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有不同的解释。我国教学目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美国学者布卢姆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分类。”[3]717;教学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所提出的概括性的要求。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社会性目的――要求考虑国家、社会、未来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与任务;学生方面的目的――要求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目的――考虑专业的特点和业务的要求。”[3]718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含义基本一致,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含义基本一致。由于目前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词汇使用情况比较频繁,因此笔者运用与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来说明学校体育学科中的相关理论。

2.2体育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2.2.1体育教学本位目标――运动技能首先,我们来分析体育教学本位目标。要阐解体育教学本位目标,就需要认识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本质区别,即体育教学的性质。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本质属性”[4],按此理解,体育教学的性质即体育教学与其它教学活动之间(如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英语教学、生物教学、社会教学、物理教学、美术教学、音乐教学、劳动教学等)的本质区别,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排除一些非本质因素,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的性质应是“运动技术传习”。

就学科教学的特点来说,掌握“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反映了学科教学的性质。所不同的是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与众不同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体育教学中的“三基”教学?要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深入了解“基本技术”的性质,因为这是与其它学科教学所不同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基本技术”是指“运动技术”,而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5]有学者试图把运动技术归类为“知识”部分,这样就把原来的“三基”顺理成章地变成与其它学科具有相同性质的“二基”,并把运动技术界定为“操作性知识”。[2]但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劳动动作也是操作动作的一种,那么劳动技术也是“操作性知识”吗?还有舞蹈动作技术、汽车驾驶技术等等动作技术呢?这里还没有把运动技术与劳动技术、舞蹈动作技术、汽车驾驶技术等概念区别开来。要区别这些概念,笔者认为还得回到动作与运动的本体概念来阐解,即从“动作”概念层面上理解动作技术并表述为“动作操作知识”,如劳动、吹拉弹唱等,也如篮球裁判技术,把以上这些动作技术学会就形成了特定的动作技能;从“运动”的概念层面上理解运动技术并表述为“运动操作知识”,如体操、田径、游泳等运动技术,把这些运动技术学会和掌握就形成了运动技能。

由此我们统一了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层面上的一致性,并把体育教学的本位目标定位于――传授运动知识(包括运动理论知识与运动操作性知识),形成运动技能。

2.2.2体育教学之“增强体质”目标的确切含义体育教学与增强学生体质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体育教学与增强体质之间描绘成一种因果关系是很牵强附会的,因为影响人体质的因素众多,有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力占75%左右的遗传因子,也有承担外因的后天自然与社会因素:空气、水质、作息制度、生活规律、人际关系、营养、运动、心理等,体育活动只是后天外因中的一个较小部分,因此学校体育与增强学生体质之间根本没有本质的因果关系,那么体育教学与增强体质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联呢?

要弄清体育教学与增强体质之间的关联,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体质及其相关的概念:体格、体能、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等。体质的概念:“人体的质量,指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一般认为包括体格、体能和身体适应能力。”[3]1541而体格是:“人体形态结构的状况。包括身体发育与发展水平、体型和身体姿势。”[3]1538体能:“人体各器官、系统在体力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衡量体质强弱的主要标志。包括:1)身体素质,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2)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攀登爬越、负重等。”[3]1536用图表示以上概念的关系如下。

图1“体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示意图若按体育教学中身体活动性质推断,与身体活动联系最为直接与紧密的是身体素质与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而体格与身体适应能力影响不大,因为体格是指人体形态结构的状况,它受人的遗传因素影响更大,身体活动对塑身虽有一定影响,但是其作用力并不显著;其次,身体的适应能力与室外的身体活动虽有一定的联系,参加室外体育课对身体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直接因果。

而身体素质与体育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说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中间参数,在内为身体器官机能,在表为身体肌肉活动形态,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含糊不清的,用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身体活动与人的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直接相关,而二者合而为一的名称是“体能”。

接下来的问题是体育教学与“发展体能”之间是怎样的关联呢?它们之间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吗?是否有一个中介因素?

如前所述,体育教学的性质是运动技术教学,而运动技术是客观存在着的文化遗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把它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本体操作,最终达到学会运动技术的目的。只有学会了运动技术,才有可能付之实践,进行身体的锻炼,才有可能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正如一个人要表达思想,就需要学会文字语言;要吃到美味,就需要学习烹调;要移动车辆,就需要学习驾驶;要产生产品,就需要学会劳技等等。然而这两者的关系并非直接,还需要一个中介要素,因为掌握了文字语言,不一定就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了烹调技术,不一定就要烧菜;学会了驾驶,不一定就要开车等等,试看有多少人在学校教育期间学会了多项运动技术,但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又会有多少人每天运用运动技术去锻炼身体呢?!因此笔者认为运动技术只是一个基础,要达成发展体能的目的,尚需要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运动实践与习惯,有了这个运动习惯,才能不断运用学会的运动技术,锻炼身体,并发展体能,增进健康。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形成运动习惯示意图2.2.3体育教学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仍按布卢姆的分类方法,还有“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因素。由于运动技能的学练与掌握并非人类所特有,被驯养的动物也能学会并表演一些技术高超的运动技能,所不同的是人类具有深度的思维和丰富的感情,而动物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反应与情绪,因此在运动技能学练过程中,人的感情投入表现为一种兴趣、态度,情感投入的不同程度会对运动技能的学练直接产生影响,为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教学的双方务必调动最大的积极性。这个方面内容也应该成为一个目标并作以评价,以激励那些积极投入、付出努力、收到成效的学子,并作为榜样因素可做他人模仿,若只是一味地、机械地学习与掌握某学科技术,没有对该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和良好的情绪体验,势必是一件很痛苦之事,这也是各学科师生所不想看到的一种无奈的结局[6]。

情感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生的态度、积极性、良好情绪体验、相互合作的精神等要素。而认知目标则是在体育学习过程需要理解的运动技术的原理、知识、结构、方法等,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在体育课堂教学内完成,离开了运动技术的教学,知识的传授就变成了空洞乏味的纯理论知识讲习了。

2.2.4体育教学目标构图

图3体育教学目标构成示意图2.3学校体育目标的再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学力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学校体育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竞赛和业余体育训练内容,各个子系统之间皆有一定的目标,各个目标之和构成学校体育目标,但是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地位与作用是不一样的,体育教学是各个子系统的主要系统,在学校体育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若我们把体育教学的本位目标定位于“运动技能传习”上,那么课余体育活动等系统具有什么样的目标呢?

从性质上看,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延续,对于体育教学所教的运动技术起到巩固与复习作用;其次,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进行锻炼,对机体进行进一步刺激。从理论上分析,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能。而开展业余运动竞赛的目的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业余体育训练则是针对少数具有一定天赋的运动员进行的安排,对于全体学生而言,其意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上述思路考察,学校体育的目标应主要侧重于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目标,体育教学本位目标既然是运动技能传习,而运动技能的叠加构成了多项运动技能,这就意味着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其次,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化运动技能,学生还可以进行自主运动,对提高体能产生良好的作用[7]。

为更好地衔接体育教学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我们还需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笔者认为运动技术到运动能力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个思维脉络:前人的文化遗产――运动技术被教师所掌握――传授给学生――学生初涉运动技术――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强化与巩固运动技术――掌握自动化的运动技能――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发展运动能力。按此逻辑思考,体育教学的前期目标定位于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掌握部分运动技能,加之课外体育的不断实践,可达成掌握多种运动技能的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这是体育教学为学校体育贡献的对接线路。

其次,运动技能与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具有高相关性,运动技术中本身就包含了走、跑、跳、投掷、悬垂支撑、攀登爬越、负重内容,除此之外,运动技术的外延比身体基本活动内容还要宽泛,因此笔者认为强调了运动技能,再突出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就未免有些画蛇添足了。

第三,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课内外的实践过程无形之中可以影响学生身体素质,这是众所周知的共识,把它作为学校体育一个目标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学校体育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子系统就是课外体育,课外体育活动内含早操、大课间、课余体育活动等,其中的主体内容是大课间与课余体育活动,按本体原意分析,其主要的目的是复习与巩固已学技术、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由于课外活动时间比课堂教学时间多且自由度大,若组织适当,那么对于运动技术的巩固、发展身体素质均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并与体育教学目标产生合力,促进学生运动能力与体能的发展[8]。

第四,从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角度分析,主要培育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爱好、交往、合作等,而学校体育综合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通过这情感技能的学力(态度、兴趣、习惯、鉴赏)等。[9]根据上述理论,结合文中逻辑分析,笔者认为学校体育目标可以这样划分,把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方面的学力统括为运动知识与运动能力;情感领域的学力称其为运动习惯与情感。除此之外,把运动技能实践之自然成效――体能纳入其中,因为这体现了学校体育活动特有的身体功效。

3结论

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目的”与“目标”同属相同含义,但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分属不同层次,应区别对待;体育教学本位目标定位于“运动技能传习”,并与其它目标互为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校体育目标定位于“提高体育学力”,“体育学力”内容包含了体能、运动能力、运动习惯与情感。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81-86.

[3]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增订合订本,2002,8.

[4]新华汉语词典[m].北京:国际有限公司,2004:1069.

[5]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401.

[6]李立平,曾石山,刘志宏.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4):89-92.

[7]叶心明,耿元元.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6):22-24.

[8]叶献丹.论运动技能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大目标中的地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72-475.

[9]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29-1532.第33卷第12期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篇4

一、体育学科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转变

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由于体育教学诸多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当然要确保必要的“三基”教学;在学习基本的过程中和打下基础后更需要关心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培养其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这也是观代学术观上将“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相结合,培养与发展相结合的需要,是体育教育功效的长远与近期结合的需要,是学生学校学习阶段教育与未来终身体育相结合的需要。

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更新体育评价观念,实现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建立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建立重在激励的科学评价。

二、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1.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基础性,全面性与民族性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应杜多元化、全面性、发展性的教学目标出发,从体育教学的生物、社会,教育,心理,方法论等功能出发,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态度和体育能力、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宝库中,去优选和编制最适合中小学体育的教材教学内容。在这里,可能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材大纲的内容体系,合理扬弃竞技体育的一些所谓正规现成体系(包括技术、战术、规则、场地体系),充实和创造学校体育教育的文化价值与观念体系。

2.在体育教学设计上,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在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进程,要从重视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为主,转向以学生认识体育教材内容的规律特点为主来安排教学环节与步骤,而不再是教师的纯粹的“传授组织”教材,“指使”学生的活动。还要从过去较死板的规范体育课结构模式中,向较为多样化、灵活、实效性、人格化。的方向转变。更需要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条件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出发,创造出不同特色的又体现素质教育功效的体育课的“结构模式”。基本上结构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千课一律,千人一面,更需要“改头换面”,促使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3.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上,从过去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与方法观念转向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的导法和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

在方法主体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向同时“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从而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在关注整体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

三、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篇5

1.普通高中体育的普通性

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2.基础教育与体育发展的关系

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育相提并论的.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论,它既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以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的项目,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3.高中”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在论证了高中体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与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3.1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都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高中学生的”高层次”,表现在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由学生自己组织练习,自我创造、创编锻炼内容,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

3.2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

高中的办学模式与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正在从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所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为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教育的学校;还可以试办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办一些特色学校.

新大纲与高中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都必须重视体育,体育课程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保证贯彻执行新大纲的内容和规定.如果办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或班,在使用新大纲时,应相应地有所变化.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在限选和任选教材的授课时数和有关的规定范围方面可灵活使用.

3.3体育教材内容的层次提高了

高中学生的课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环排列的,作为课程的学科名称是相同的,但具体的内容和难度、高度却不相同.甚至个别科目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识的深度、广度却不相同.体育教材的内容,从运动项目和身体锻炼的手段名称来看,大体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等,普通高中几乎都重新开设,继续学习、锻炼,但是其动作的难度、定量要求、熟练程度、技术和战术(如球类教材)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较大的差别是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3.4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与义务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在与初中体育的目标相衔接,继续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

3.5增加娱乐性和有利于社会交往的内容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 教学目标 创新 

 

长期以来,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不十分明确,反映在现行体育教学目标上,要求比较笼统,缺乏层次感,量化因素较弱,教学中随意性较大,随意取舍教材,放弃教学内容,降低考核标准。体育教学目标逐渐失去了对体育教学实践本应该具有的指导作用。通过梳理目前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为确立和实施凸现高职特色、科学性、可操作性、发展性、评价性相结合的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提供参考和依据,以指导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第一,现有的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更多地考虑理论上的完美,内容的齐全,而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第二,教学目标制定的大而全,用词模糊,缺少可操作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第三,教学目标宽泛、笼统,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有些目标在选择时缺乏直接的指向或充分的教学论的理论依据,形成了实践中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选择的多难困境。 

2.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多功能特点的弱化 

过于注重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所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过分凸现科学性,没有体现出人文性。 

3.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概念混乱 

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概念仍然界定不清,容易引起教学实践上的不知所措。各学段教学目标界定模糊,目前的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几乎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上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无明显差异,缺乏递进性和发展性。没有体现出高级中学体育的特点和优势。教学目标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出现代中等教育的要求、时展和社会的需要。 

4.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 

不少教师习惯于用一些描述过程或表达某种终极理想的词语来表述教学目标,而缺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或目标达成度的描述。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学目标被虚置,使人无法判断教学目标是否最终达成,从而影响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检查与评定。所以,对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性重视不够,往往以达标率和运动成绩等显性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从而放弃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而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本质目标内容,导致教学目标的嬗变。 

二、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 

1.坚持以体育课程学科特性的目标作为主线 

在未来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应坚持将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身体练习作为主线,将符合体育课程学科特性的目标作为主目标,而其它只能是派生目标。坚持此目标意义在于,防止为刻意追求目标的“多元化”,而致使体育教学失去可操作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同时也以此为依据,确定多元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国内学者韩桂凤、张红对此很赞同,提出“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根本目标是体育学科独有的功能,其他学科是无法取代的”。

2.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平衡 

由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发展中的主流,认知论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科学性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长期占主导地位,所以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过多地关注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质和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体育教学中人的情感、价值观和意义。研究表明,显性体育课程在实现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这两个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而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的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精神等隐性体育课程影响学生情意、道德、人格等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能够更好地完善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也更加有利于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社会适应的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都是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特性,它们各有其价值,但又各有其局限性,都会造成人与社会发展的失衡,所以要重视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平衡。 

3.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

养 

21世纪中等教育的方向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主要趋势。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其它能力的培养(如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创新能力等),在重视单项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强调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前景,培养他们在各种工作和专业上尽可能多的能力以及终身的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 

4.强调“态度(兴趣)”“习惯”“经验” 

过去往往把“兴趣”的培养作为促进“三基”掌握的手段,将来,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将成为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并应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不太重视“习惯”这一项,而“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极其重要,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于形成了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受益终生。同时,也不能忽视经验对于一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确立“经验”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的位置。 

5.突出体育教学价值 

高级中学体育在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价值功能。现代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要突出体育教学价值,要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同时要准确定位各地方的社会需求。 

三、结语 

今后,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将进一步体系化、层次化、具体化和行为化,并使之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可操作性、发展性、评价性,从整体上最能反映当前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高级中学体育的特点、优势,为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加欣.对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6):53-58.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学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明确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做课堂上的主人。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愉悦学生的身心,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一、我国目前体育教学现状

针对我国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大致可以从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中的教师评价以及体育的设施器材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高中的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育的灵魂。但是就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却不容乐观。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言传身教,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过程。高中的体育课堂遵循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这样不仅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课堂缺乏趣味性。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忽视了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身体与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不利于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的体育教学模式

高中的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高中的体育教师大多毕业于体育院校,他们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他们也长期接受竞技性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一般呈现“讲解、示范、练习”这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教学形式出现单一化。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他们对体育的进一步学习。例如,在体育课上,教师教授完跳远的方法与动作的示范就让学生自己练习。虽然教师已将教学任务完成,但是,这样的一节课使得学生的身心疲惫,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高中的体育教学评价模式

高中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在进行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估时,高中体育教学中一般采取的都是传统的统一标准来测评学生的体育成绩。这样的教学评价模式使得一些先天优势不足的学生在与其他学生付出相同的努力下却没有得到一样的回报。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有待改进的。它只注重成绩的高低却忽视了个体的努力程度与先天条件。这种评价会使得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影响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4.高中的体育教学设施

由于场地和资金的不足,高中的体育设施不够完善。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较少,活动的器材不足,使得一些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由于一些体育设施的不完善,会使得在教学中出现一些受伤等情况,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研究

1.确立体育教学课程目标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确立教学的课程目标,以便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会他们体育的相关技能。(2)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树立起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3)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等等。这样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树立可以使得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树立体育学习的目标

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健康和快乐。在体育学习目标的确立上,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在运动中受伤。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教授基本的体育技能,学生在运用正确的姿势和锻炼方法来活动中,不仅减少了在运动中的受伤情况,而且对学生的体育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心理目标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良好地进行情绪的调控。

3.制订良好的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工作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体育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提高的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安排和制订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来制订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总之,体育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提高自我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为国家培养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亚达,任园开.体育教学实施挫折教育“六注重”[J].体育师友,2009(02).

[2]李小攀.体育教学应该如何体现素质教育[J].才智,2011(06).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高途径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儿童接受体育感受和体育信息的起点,是人生初始健康和健身的启蒙教育,影响个人一生的健康发展。同时,良好的体育教育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体会到生活与身体的真与美,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因此,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是体育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及运动教学,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及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学生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要通过体育达到以下四个目标:身体的发展。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包括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岗位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对疲劳的抵抗力;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提高工作劳动效率,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掌握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提高智力素质;培养正确的社会情感,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概括地说就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个性。

二、新时期下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的课程目标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形成健全的人格。

2.精心设计教法,优化课堂结构。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能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因此,精心设计教法,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取得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教师精心钻研教法,全面考虑教育和教学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及所教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3.加强学生目的动机教育,注重意志品质和谐发展。

人的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体育运动这一手段来增强体质、愉悦心情,进而掌握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基础,并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只有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应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注重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拓宽教育思路,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调剂情绪、娱乐身心、锻炼意志、促进交往、增进友谊。如结合当前实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取得优秀成绩鼓励学生积极运动,增强体质。利用残奥会的感人事件,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讲优秀运动员取得成功的经历,用他们的坚强意志鼓舞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坚强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4.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为了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教育理论和体育专业知识,而且要加强体育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体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施教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施教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对教育理论的研究,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及体育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其次必须加强对教学对象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懂得教学对象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规律和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并善于把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中;再次,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善于把实践中的成功探索上升为理论,总结出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新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施教能力;最后,必须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处理信息、查阅资料、参与教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体育教师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向终身体育发展,造就“四肢发达,头脑同样发达”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红萍.提升我国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的对策研究.科学时代,2009.1.

[2]赵慧荣,王占庆.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

[3]王子虎.浅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改革.办公自动化,2009.22.

[4]刘敬群.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篇9

论文摘要:三维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最终期望的结果,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访谈的方法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了如何在每个教学环节有效落实各个目标的途径及措施,以及怎么才能有效把三维目标得到全面而有机的统一和实现。旨在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引言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在传统的单一“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基础上提出来的,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的统一。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次延伸和拓展。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有效的兼顾和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必须通过积极思考、精心设计并贯穿教学始终的任务。体育作为一个有别于单纯文化理论教学的特殊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有其高度的独特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显得非常重要的必要。

2学校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意义

学校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三维教学目标不仅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教育。在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在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过程是一个身心统一的过程,超越了过去单纯为了接受知识技能而学习的学习方式。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学习本身的一种教育过程,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情感目标得到实现后,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或者是快乐的情感体验,可以直接激发学生内心对其活动的积极趋向,在多次的刺激下学生就会把这种积极的趋向转换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有兴趣后任何教学目标都将有了逐步实现的基础。

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不同经度、不同纬度、不同高度、不同层面三个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及精心选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思路等。否则是不可能在简单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三维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无论设计科学程度与新颖程度如何,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学效果和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都会得到提高。因此,强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于公于私都是一件非常积极的做法。

3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途径及做法

3.1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比如,学生反复地练习乘法口诀表,最后能背出乘法口诀表。体育动作技术学习也不例外,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经历:初略掌握动作技术、巩固提高动作技术、动作技术运用自如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要与实现三个层面的目标有机的联系起来。

首先,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分析,以及直观材料的呈现,要让学生知道动作技术真正内涵和延伸含义。比如在进行武术动作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动作技术做法,知道动作技术是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动作的重要性、意义以及懂得动作技术的攻防含义。使其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并能判断在什么在什么环境和背景下可以运用此动作技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能达到实现认知学习领域目标。

其次,通过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在练习中使身体肌肉和神经感官得到反复的刺激,使其感知动作技术的概念及要领,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

再次,通练习和学习过程,使学生不但自己学会动作技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动作技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体会在相互合作、团结互助中获得积极体验。并最终激发和培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3.2三个层面的目标,既要看成独立个体,又要高度统一看成一个总体

体育课上不一定每次课都达到三个层面的目标,但是从一个学习内容或者是一个学习阶段的总体上是一定要达到并实现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毕竟有些动作技术的传授必须经过传统直接教授。因此,在每一个学习时期或者每一次体育课中要从实现每下独立层面的目标开始,一个一个的去完成和实现,最终实现三个层面目标的完整统一。总之,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因此,要把三个目标看成一个高度统一的总体。

3.3不要只为教学而教学,要把育人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关注的是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尊严、价值、选择和责任,探讨人的友爱、创造、自我、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生成长、高峰体验等问题。因此,体育教学也同样要遵循这样一个理论,在任何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都要以培养人为出发点的,教学中不能只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要看成一个育人活动,要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本,以教学为本,以育人为本进行了安排系统的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内容。

3.4精心设计生活情境,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9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德提出教学不应当以教师为主,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蓝图去做。即由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去计划,自己去实行和解决,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创造性,多角度的去思考解决些问题,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达到课堂教学效果。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自己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摒弃传统教学形式主义。也就是要注重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同的学生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后学生会获得不同的程度的快乐和情感体验,并最终通过对比使学生相互学习交流,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获得更深度的情感体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结论与建议

4.1学校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在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效果。建议各级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在不同的教学课中,强调教师落实三维目标,同时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己,丰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4.2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途径及方法多种多样

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一方面必须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另一方面要把三个层面的目标既要看成独立个体,又要高度统一看成一个总体,不要只为教学而教学,要把育人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生活情境,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议相关领导部门要不断的、及时性的举办教学交流和相关科研活动,丰富其内涵和手段方法,把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在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何振强,等.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2(5).

[4]乔建梅.浅谈体育课堂氛围的营造[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5]中华人民共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篇10

摘要大学体育的教育之根本就是终身体育,这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终身体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承,更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本次论文对终身体育的内涵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终身体育的视角分析了高效体育的教育现状,并提出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希望为大学体育教育树立终身体育健康意识。

关键词终身体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一、终身体育内涵及特点

(一)终身体育内涵。终身体育是在国民体育需求的前提下提出的,将终身体育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发展存在重要意义。终身体育的核心在于让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做体育锻炼,这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策略之一。当终身体育作用于大学教育,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们掌握必备的体育运动技巧,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们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们在思想上享受体育运动,并自觉地进行锻炼。

(二)终身体育特点。第一,终身性。变现为时间层面的终身性,强调一个人一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同传统体育的区别就是强调了时间的宽广度。第二,多元性。主要是体育运动内容的多元化,终身体育要考虑参与运动个体的差异性,为人们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人们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能够有适合自己的运动。第三,全民性。终身体育的最佳状态就是做到全民参与,是整个社会范畴的事情,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的策略。

二、终身体育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意识浅薄。我国当代的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明显的“轻理论,重技术”特点,而理论教学才是加强学生们了解体育项目、培养体育意识最重要的环节。传统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旨在提升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和体质,忽略了对学生们运动习惯的塑造和培养,不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我国高校的体育生基础都很薄弱,体质表现的并不乐观,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影响了整体的项目推进。

(三)场地器械受限。大学时期的教学场地和设施有限,即使有配备也不能够做到普及,这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经费不足有很大关系,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所以,高校应该在体育教学当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提升硬件环境的建设,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设施基础。

(四)教师素质有限。体育教学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综合水平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教师综合素质都不够,在专业上的素养有待提升,这也是制约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有利于提升体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大学,是我国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设置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系统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人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内在的价值。根据《中国体育报》对高中以上学历各行各业人的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体育锻炼的意识都比较淡薄,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变,并且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比较不乐观,这种情况下终身体育的理念显得十分重要。

(二)有利于中国特色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形成。自建国以来,我国就开始构建社会主义性质学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终身体育理念同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结合十分符合中国特色的时代需求,由知识传授向意识转达的过程显得十分必要。

四、终身体育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大学的教育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该积极努力地做好终身体育思想的宣贯,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大学信息水平越来越高,教学形式也必然随之改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接收终身体育理念,可以举办体育相关知识竞赛,可以观看和收听相关的体育节目,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

(二)转换教学目标。高校的学习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过程,在终身体育的背景下,学校一定要重新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重视对学生们终身体育意识的激发,第二要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实践能力。让学生们产生自发运动的潜意识,并且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够一直保持,并影响到周围的人。

(三)更新教学观念。体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要淡化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认为体育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舒缓方式,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并且能够更加乐观和自信,更加适应社会,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自由是终身体育目标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

五、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到国家和高校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又要结合学生们的需求进行不间断的探索和研究,总结经验提出方案,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修正,在终身体育的目标下,大学体育改革是一场关系国民未来生活方式的关键点,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欧阳萍.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