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诱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37

次贷危机的诱因篇1

关键词:高校负债危机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产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017-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呈跨越式发展状态。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也逐步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扩容和竞争的双重压力迫使各大高校纷纷贷款办学以抢抓机遇、加速发展。然而,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虽带来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却也带来了巨额的债务风险。近年来,通过银行贷款解决扩招后高校财政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带来的债务危机逐渐显现。巨额的贷款负债已成为高校沉重的负担,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制度变迁及制度失范视角下,分析高校负债危机的形成过程及深层次原因,并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人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所谓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它一定是向更有效率的制度演化。

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与实行。与此相反,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由于这种制度变迁的产生是以获利为出发点,因此,这种制度变迁具有自发性和赢利性的特点。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导致高校负债危机的直接原因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有着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

1.政府投资办学一元模式陈旧、财政拨款不足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目标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和高校分别成为不同的市场利益主体。政府与高校间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广义的资源交换关系。然而,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政府有限的财政拨款与学费收入并不能满足高校的成本支出。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办学的一元融资模式已跟不上发展步伐,而多元融资机制是高等教育制度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

2.市场化行为主体的获利动机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新制度的需求是因为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在现行制度下无法获得,只能通过制度的创新才能获得。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改变了各类经济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也改变了高校这一新型的市场化主体的行为。高校筹资机制安排诱致性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给高校带来了通过自身活动获取外部利益的机会,理性的高校必然会不断地打破原有融资机制均衡,进行主动性的融资机制创新活动。

虽然高校融资多元化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但这种制度变迁中相关制度的缺失才是高校出现债务危机的根源。

三、制度变迁中的制度失范是导致高校负债运行的根本原因

1.高校法人地位错位,产权制度不明晰。诺思指出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创造有效性的市场,然而,中国高校的产权既完整而单一又不完整而模糊。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另一方面,高校支配权、使用权、收益处分权等往往又没有明确相应承担的主体。由于所有权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高校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低下。从高校的法人地位来讲,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从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这给高校自由的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高校财产并不为其所有,高校并不具有完全法人资格,并不能完全意义上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发生重大的财政危机,最后收拾局面的将还是政府。因此,一方面,高校法人地位的错位使得银行将政府作为高校的最后担保人,放宽贷款条件,造成高校负债危机风险。另一方面,产权制度的不清晰使得高校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重要问题上,普遍存在机构多头管理、职能不清的现象,对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推动了高校负债危机。

2.监督、约束机制缺失。中国高等学校由国家所有,高校的决策层经国家授权代为管理。这种国家与高校的关系就形成一种委托关系,既然是委托关系也就会有委托问题,而这种委托问题导致了高校的过度负债。从委托方政府角度而言,政府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期望通过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培育人才,增强综合国力政府力。因此,就政府政策角度而言,政府作为委托人期望通过高校适度负债来实现其跨越式发展。作为委托人,政府有义务对高校行使监督权,但由于监督机制的缺失,具体化财务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政府对高校的监督不到位。这种政府的政策导向及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得高校负债运行成为可能。从方高校角度而言,高校管理层通过负债甚至是过度负债来办学,以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包括个人物质财富最大化和非物质财富的最大化。为获得个人物质财富最大化,高校决策层往往倾向于通过对贷款的挤占、挪用等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财富最大化。因而,管理层更倾向于过度负债。与此同时,管理层为获得非财富最大化,也会以负债的方式引入更多的资金来扩大校区、加速建设、聘请优秀教师,吸引学生,从而壮大高校实力,进而满足作为决策层对政绩、荣誉的最大追求。就方内部控制而言,中国高校历来无公布其财务状况的义务,其资金往来不透明,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负债危机。

3.合理的高校银行贷款制度供给不足。在高校大规模扩张引起教育贷款需求强劲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一方面教育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另一方面高校贷款存在政府的担保和支持。因此,高校成为了继国有企业之后银行的另一大客户。银行对于高校贷款往往准入条件过低。银行不仅放松了对高校贷款信誉与额度等方面的严格考核,也未构建对于高校贷款的预警机制。

四、高校负债危机的化解路径

高校巨负债危机已经引起了教育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也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负债危机。然而,要想真正解决高校信贷负债问题,我们应从问题背后制度层面上探求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从制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策略,关键是要进行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就高校信贷负债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明晰高校产权制度,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在高校国有的一元产权制度下,高校产权往往模糊而缺乏活力,因此要想实现高校更高程度上的产权明晰就要变单一产权结构为多元产权结构即产权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此同时,应区别对待高校产权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对于高校中的国有资产,应建立统一的产权管理机构,对于集体资产和私人捐赠资产,应划归学校所有,其产生的收益和风险由学校或出资者承担。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现代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2.完善委托的激励约束机制。要想完善委托的激励约束机制,应从委托人和人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对于政府方面,首先,政府应制定科学的高校教育发展规划,避免高校盲目借款。其次,改革高校拨款制度,制定解决高校债务问题的投资计划。最后,制定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与此同时,依据相关制度,应定期或不定期对高校教研、财务等状况进行审计并对其考核情况作及时反馈。对于高校方面,建立现代高校管理机制,明确划分权利和责任。在高校管理中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校分开。在此基础上,政府与管理层签订长期契约,避免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设计合理薪酬体制,固定报酬和激励性报酬合理搭配,实施有效激励。改革现行高校财务核算制度,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提请社会监督。

3.健全合理的高校银行贷款制度。健全高校银行贷款制度,加强制度创新。首先,要建立对高校贷款项目的预算审查机制。其次,要建立重大项目审批机制。最后,建立高校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一旦高校的负债达到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的水平,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参考文献:

[1]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致性制度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宋德勇.经济转型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子剑.制度变迁视角下的高校负债危机分析[J].教育与教育学研究,2010,(1).

[5]罗昆,阙海宝.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探析高校负债成因[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6]都丽娟,李红波.中国公立高校负债危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3).

次贷危机的诱因篇2

关键词:次贷危机;财政赤字;政府干预;经济失衡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5-0110-08

触发美国次贷(债)危机的因素很多,但离开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来谈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美国政府超出自身财力的限制,对住宅市场实施过度的干预,以图转嫁财政赤字,导致美国整体经济失衡,是美国次贷(债)危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相应地,解决美国次贷(债)危机,归根到底是要弥补美国政府过度干预产生的财政缺口。这个财政缺口不是由美国政府填平,就是由美国的市场主体来填平。

一、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监管不力论,以吴建环为代表;第二,委托链过长论,以陈志武为代表;第三,国际货币体系扭曲论,以王永利、杨公齐为代表;第四,过度消费论,以余永定、王小东为代表;第五,政策诱致论,以许小年、肖本华、雷鸣、赵夫增为代表;第六,流动性过剩论,以韩振亚、黄纪宪、张云为代表;第七,综合因素作用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较多,如刘峰、马骥、廖湘岳、邱兆祥、曹红辉、杜厚文、裴平等人。从这些观点的具体内容看,应该说这些解释对人们全面认识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原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毫无疑问既有表面的也有深层次的,既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不是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说,上述解释存在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是监管不力论。吴建环认为,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美国已有的分工监管模式逐渐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整个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的监管不力才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这里需要强调,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政府有效监管机制的建立也需要时间,这意味着不是有了金融创新,就有了系统性风险,有了系统性风险,就马上爆发金融危机。从金融发展的历史看,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本身也包含对政府管制的规避,但创新从来没有和金融危机划等号。将监管不力看作是美国爆发次贷(债)危机的主导因素,是对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

其次是委托链过长论。陈志武认为,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贷款层层证券化,委托链条也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确实,委托链条过长会影响到委托的效率,增加道德风险,然而市场机制会通过风险和收益对等的途径解决这一问题。要么委托链条延长不下去,也不增加道德风险;要么委托链条延长下去,道德风险增加了,但承担额外道德风险的主体收益也相应增加了。所以将委托链条过长作为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同样缺乏必要的说服力。

再次是国际货币体系扭曲论。撇开别的不说,这一观点至少过于夸大外部因素的作用。将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归咎于外部环境,明显有为美国政府推脱责任之嫌。按照这种观点,只要国际货币体系继续扭曲,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就是必然的,美国政府既没有必要为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承担责任,也没有必要为次贷(债)危机的解决采取措施,而应听之任之。如果是这样,美国政府也就丧失存在的必要性了。因此,这一观点单从结论上看就不值一驳。

接着是过度消费论。过度消费论揭示的只是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直接或表面原因,缺乏对美国爆发次贷(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从字面上看过度消费是消费大于储蓄,次贷(债)是不该借债消费的也借债消费,实质就是过度消费,将过度消费作为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同义反复。况且,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过度消费是不可能出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与市场机制要求相背离的次贷(债),显然只能归咎于非市场因素或非市场主体,这才是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

最后是综合因素论。这一观点将所有导致次贷(债)危机的原因一一罗列,颇有和稀泥之嫌,因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没有一件事情的发生与其他事物没有任何关联。综合因素论对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原因不分主次,不分表里,给人的感觉是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但等到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时,却无从下手,因为它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比较接近答案的是政策诱致论和流动性过剩论。之所以将它们合并讨论是因为它们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策诱致论强调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是由美国政府不适当的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论强调热钱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使房价泡沫越吹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在当代社会,流动性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政府,流动性指向何方也完全取决于政府。认为房地产行业泡沫由政府吹大,再由政府挤破,从而导致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是政策诱致论和流动性过剩论的共同之处。然而,政策诱致论和流动性过剩论关于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原因的探讨到此为止,并没有进一步深究下去,如政府为什么要吹大房地产泡沫,为什么又要再将其挤破,政府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一旦把这些原因搞清楚,则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也就水落石出了。因此,寻找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还需从新的视角去探求。

二、2007年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宏观调控背景

2007年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是在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发生的,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政府调控色彩非常浓厚。

回顾1929―1933年大危机之前的美国住宅融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在20世纪初以前,美国人的价值观与现在不同,他们宁可租房也不举债买房。因为当时市场住房贷款发放要求非常苛刻,一般需要买房者首付50%的房款,而且利率较高,借款期限较短,通常必须5年内付清。在这种情况下,偿付能力欠佳的中低收入阶层不可能贷款买房,偿付能力突出的高收入阶层一般也不需要贷款买房,除非出现临时性的资金周转困难。相应地,因为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出现次贷(债)危机甚至优质贷款危机,几乎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了。然而,1929―1933年大危机不仅改变了政府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守夜人”的地位,也改变了政府在住宅市场上自由放任不干预的角色。政府干预住宅市场不仅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需要,也是契合大多数美国人口味的善举。

1932年,美国时任总统胡佛主持通过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法》,正式拉开了美国政府积极干预美

国住宅市场的序幕。1933年,继任的罗斯福总统成立了房产主贷款公司,为失去住房的房主提供低息贷款。1934年,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成立,专门负责审定房屋建筑标准,并推出25至30年期的低息贷款。1938年,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成立,向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支持。1944年,美国政府为从战场返乡的老兵提供慷慨的房贷补贴,配合政府的这一需要,房利美的权力不仅扩大到贷款担保,即为提供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品种进行担保,而且公司主要由退伍军人负责管理,房利美的政府色彩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和社会学教授托马斯・苏格鲁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从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起,“山姆大叔”就成为了美国住房市场的真正推手。

为了提升房利美的运行效率,使其更好地参与住房市场竞争,1970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紧急住房金融法》,又批准成立了房地美,其商业规模仅次于房利美而居于美国住宅融资市场的第二位。1977年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则鼓励金融机构以安全与稳健的方式满足其所在社区特别是中低收入社区的信贷需求。它与1974年颁布的《平等信贷机会法》、1975年颁布的《住房抵押贷款披露法》一起,实质内容都是允许甚至鼓励向落后的社区、偿付能力不足的人群提供贷款,从而为次贷(债)的形成提供了法律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经过艰难的调整,逐步迈入长足发展的轨道。伴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膨胀,美国一般民众的偿付能力水涨船高,在原有房地产融资法律制度的内在刺激之下,美国民众的住宅融资热情逐步高涨,住宅融资规模逐步扩大,住房自有率逐步提升。1994年,美国住房自有率为64.2%,2001年这一比率上升到68%。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下半年更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美国经济面临大衰退的危险。为了维持美国固有的经济繁荣,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不惜在住宅市场上孤注一掷,以前所未有的宏观调控力度刺激美国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让民众拥有住房几乎是次贷危机爆发前几任美国总统共同的施政要点。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为美国46年来的新低。宽松的货币政策、庞大的现金流无情地吹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美国的住宅市场供过于求时,美国房地产业的膨胀也就达到了顶点。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的两年间,美联储又被迫连续17次升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提升至5.5%。急剧收紧的货币政策和融资规模加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阵痛。当美国经济2006年开始减速的时候,人们的收入开始滑落,住房的抵押价值明显缩水,美国各地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立即凸现出来,终于酿成2007年的次贷(债)危机。

从美国次贷(债)危机形成的过程看,我们不能不说,出于政治目的,美国政府超出自身财力对住宅市场的过度干预导致美国经济失衡,才是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

三、赤字转嫁是美国政府过度干预的直接动力

当然,政府干预几乎自“二战”结束以来就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政府干预也不一定会导致国民经济的整体失衡。政府干预导致国民经济失衡并使次贷(债)危机在美国爆发而不是在其他国家爆发,与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美国梦为代表的住宅刚性需求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由于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住宅需求得到满足,并且以获得所有权的方式得到满足,成为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明“美国梦”一词的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1931年在其发表的《美国史诗》中就认为,美国梦不仅仅意味着物质产品的堆积,住房也应当成为一个家和一个生活的所在地。如何让个人的住宅需求在所有权上得到满足,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始终关注的中心议题。

第二,住宅产业本身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极强,从而成为宏观调控的极佳选择目标。住宅产业是典型的生产要素密集型行业,需要耗费大量的经济资源,加上住宅一旦建成出售,其引致需求同样诱人。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大大强化,它们在刺激内需时都将刺激房地产需求作为最后一招和看家本领。

第三,民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也使政府有充分的动力刺激住宅市场的繁荣。一方面美国民众有对住宅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想增加对住宅产业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住宅产业想不繁荣都难。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民主制度和政府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使得美国住宅市场的繁荣过犹不及。冷战结束后,为占领道德高地,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重建传统价值观,并将传统价值观与拥有自己的住宅联系起来,从而将美国住宅赋予太多的政治色彩。千方百计促进住宅市场的繁荣,满足美国民众拥有自己住宅的需求,已成为历届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不能承受之重。

第四,市场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使消费者的偿付能力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既是房地产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根源,也是美国梦形成的重要外部环境。美国民众对住宅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意愿需求,要将之转化为有效需求或市场需求,有赖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有赖于美国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即使金融机构出于政治或经济的原因,以很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贷款,这笔贷款最终也是要偿还的,而且贷款的偿还必须按期按量,即在规定的时间偿还规定的资金数量,否则就构成违约。从这种意义上说,住宅的有效需求必须与个人的收入现金流挂钩,然而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波动特征,又使得这种挂钩根本不可能。

第五,土地私有使住宅自有率提高的成本极大,极易超出住宅市场的均衡点形成次贷(债)。美国是一个高度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也是一个土地私有最彻底的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开发权归个人所有意味着,美国任何住宅的价格在市场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国家在降低土地价格或地租从而在降低总房价的问题上无能为力。与土地国有化或开发权国有化的国家相比,美国住宅的价格更高,美国住宅自有率提高的成本更大。在居民收入和融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美国住宅市场的均衡点更容易遭到破坏,美国居民个人更容易因为贷款金额超出自己的偿还能力而形成次贷(债)。

第六,赤字财政的长期存在迫使美国政府绑架市场主体,共同承担政府干预住宅市场的成本。美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非常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的国家,“二战”以后,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美国财政经常出现赤字。在政府持续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指望政府拿出足够的财力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一方面中低收入居民要解决住房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唯一的途径就是由政府主导吹大住宅市场的泡沫,通过房价的持续上升来解决居民支付能力不足的难题。当国民经济不受政府的操控自行调整时,房价下跌,资产储蓄不再,居民收入下降,还贷能力更显不足,在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次贷(债)危机爆发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因此,尽管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在自身财力不足的前提下,美国政府试图对住宅市场过度干预以转嫁财政赤字,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整体失衡。根据顾书桂的研究,住宅需求分弹性需求和刚性需求,刚性需求追逐住宅的使用价值,弹性需求还追逐住宅的财富属性;住宅供给分弹性供给和刚性供给,弹性供给表现为普通住宅,刚性供给表现为优质住宅;从住宅供求的不同特点出发,普通住宅应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优质住宅应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弹性需求,这才符合住宅市场顺利运行的基本要求;如果自由供给的普通住宅市场价格仍然超出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政府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必须以财政填平这一缺口。美国政府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财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实现政治目的,不得不选择吹大住宅市场泡沫的方法,让住宅本身成为弥补消费者购买力不足的工具。即只要住宅价格不下跌,消费者即使购买力不足,消费者通过借债的方法仍然可以购买住宅,并且不至于给金融机构造成坏账。事实上,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不会有价格只涨不跌的商品,住宅也不例外。美国政府包括美联储在内,过于迷信自己的宏观调控能力,因为当经济人为膨胀到极点时,住宅市场就必然走下坡路,发生次贷(债)危机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与其说房利美、房地美是美国次贷(债)的元凶,不如说美国政府才是次贷(债)的元凶。

四、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现有对策内容与成效

在某种意义上,由于美国政府尚不清楚或不愿承认本轮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因此,美国政府出台的许多应对措施颇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征,成效有限,副作用很大,但总体意图都是先稳住经济大局再说。

1.美国针对次贷(债)危机的现有政策内容

纵观2007年8月以后,布什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行政救助、美联储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及重建美国的金融体系。布什政府的行政救助措施主要有:(1)推动设立结构性投资工具SiV支持基金,以稳定信贷市场;(2)提出次级房贷解困计划,以避免偿还更高额的欠款;(3)推出救生索计划,给予拖欠房贷的房主一定的缓冲期,协助房主制定更易负担的还款方案;(4)出台经济刺激方案,总额高达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将使1,17亿户美国家庭获得退税支持;(5)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避免美国房地产市场由于两房的空转陷入瘫痪;(6)通过金融纾困方案即保尔森7000亿计划,购买金融机构的问题资产;(7)收购大型金融机构股票,通过购买金融机构的优先股以帮助银行继续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8)扩大政府保险范围,不但临时性地为银行大多数新发行的债券提供保险,而且将联邦存款保险覆盖面扩大至所有无息账户,以帮助小企业满足日常运营需要;(9)暂停执行按市价人账的会计准则,避免放大金融机构的亏损;(10)推出救车方案,涉及联邦政府向汽车制造商提供短期贷款、汽车业重组和政府任命一名汽车沙皇行使监管权。美联储的货币金融政策主要采取了大幅降息和大规模注入流动性两大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大幅放松货币政策,连续降息;(2)向非存款机构注资,促使投行转制进入美联储监管范围,从而将注资对象从商业银行扩大到其他机构;(3)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4)对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5)加强中央银行间的国际协调。重建美国的金融体系则主要包括堵塞漏洞、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和重塑金融监管体系三部分。

与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由于人气较旺,其救市计划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泛。如果说布什政府立足于解决问题资产的话,奥巴马政府则立足于稳定金融市场。虽然两者颇多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一样。早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提出了自己的政见,其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减税与增税并举,让利中低收入阶层,缓和贫富矛盾;第二,筹划新财政刺激方案,化解金融危机;第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逆差;第四,支持强势美元政策,推动经济增长。奥巴马认为,只有经济恢复强劲增长,美元才能走强,经济恢复当前最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革减税政策、结束伊拉克战争和使财政预算逐渐恢复平衡。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其竞选政见体现在2008年12月6日出台的“经济复兴计划”中,并具体化为五大内容:(1)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开展政府节能运动,这不仅能使美国纳税人每年节约数十亿美元,而且能够使人们重新就业;(2)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改造,这将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会创造数百万个工作岗位;(3)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包括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安装新电脑设备等;(4)升级信息高速公路,为增强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图书馆、学校、医院都应该实现互联网连接;(5)实现医疗系统现代化,保证未来每个医生都将使用先进的医疗器械和电子医疗档案,这不仅能有效减少文牍主义,防止医疗事故,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而且可以创造工作机会。

与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相比,奥巴马政府似乎更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美国次贷(债)危机现有对策的成效

客观上看,一方面,不管是布什政府还是奥巴马政府,他们采取的措施还是有一定成效的,只不过成效的大小以他们采取措施的内容、时间和规模为转移。

首先,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体现为“问题资产援助计划”,侧重于解决问题资产,因而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救市政策发挥成效的基本前提。美国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和次贷(债)危机就是从次贷(债)开始的,解决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次贷(债)危机当然也要从次贷(债)人手。布什政府主张收购不良的信贷资产,可以避免有毒资产拖垮金融机构;重新安排次贷(债)房主的债务,可以避免银行新的坏账的积累;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可以确保住宅产业的发展继续得到政府的支持,避免房地产业陷入萧条;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还与美国经济衰退有关,因此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同样有利于信贷市场的稳定。

其次,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体现为“经济复兴计划”,侧重于解决经济衰退问题,因而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这是救市政策发挥长远效益的重要条件。剔除丧失劳动能力或根本不愿就业从而只依赖房价上涨来支撑还贷的消费者,美国次贷(债)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民众的支付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民众的就业机会不足。因此解决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困境,仅仅缓解美国中低收入民众的暂时困难是不够的,还必须立足于长远,通过改善美国民众的就业环境,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才能最终解决他们的支付能力不足问题。为此,奥巴马政府希图通过减税直接让利中低收人阶层,增加他们的收入;以更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改善民众的就业环境;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好处。其中,对公共建筑物、学校建筑物、国家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医疗系统进行最大规模投资改造是奥巴马政府救市政策内容的重中之重。

再次,尽管奥巴马政府有意区别于布什政府,但他们的救市政策无意中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当的互

补作用。如果说,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因为任期的限制而侧重于短期效应,他不可能也不愿意为太远的将来做规划和打算,奥巴马政府则因为新上台且布什政府的救市成效不彰,既必须也愿意采取一些更根本、更长远的改革措施。如布什政府对次贷(债)的处理是可以暂缓偿还,并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偿还计划,应急特征非常明显;奥巴马政府在此基础上一改布什政府区区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不再零打碎敲,而以高达一万亿美元以上规模的经济复兴计划取而代之,长远意图不言自明。这样,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与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相互结合,长短搭配,客观上有利于在现有制度框架下最大限度地解决美国次贷(债)和金融危机问题。

在布什和奥巴马前后两任政府的努力下,美国金融恶化和经济衰退的势头开始得到抑制。我们也许不能说,美国的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问题已经解决,但我们可以说,美国经济和金融恶化的势头短期内已经大体止住了。然而,从根本上说,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源于美国政府不顾自己的财力限制,对住宅市场过度干预,并让其他市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由此导致美国经济的整体失衡,并触发次贷(债)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因此,解决美国次贷(债)危机,关键是要解决美国政府的历史旧账,将过去的赤字填平,并不再产生新的赤字。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过去的布什政府,还是现在的奥巴马政府,他们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充其量是缓解目前的艰难处境,但离摆脱次贷(债)危机、全面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还很遥远。

五、美国次贷(债)危机现有对策的不足与基本选择

美国次贷(债)危机现有对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依然遵循旧有的思维,即刺激经济,刺激投资和消费,而不管本国有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潜力;第二,美国政府至今并不认为应该为次贷(债)的出现承担财政责任;第三,美国金融机构仍在为美国政府培育的次贷(债)危机买单;第四,巨额的年度财政赤字和累积财政赤字使得美国政府不可能考虑偿付历史欠账。这五个方面决定了,尽管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有差异,但它们的这种差异只是数量方面的,还不足以使前后两任政府的政策有本质差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次贷(债)危机。真正解决美国的次贷(债)危机,必须以尊重市场机制和经济运行规律为基础,即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目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不是让市场为政府的行为买单,否则代价就是宏观经济的整体失衡。政府履行行政和社会职能应以自己的财力为限,坚决杜绝财政赤字。由此出发,我们不难推测美国政府未来的政策走向。

首先,美国政府为两房政策性亏损买单是稳定美国经济和金融的基础

当前,由于以房利美和房地美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显现亏损金额持续扩大而且没有止血的迹象,美国国内对两房前途的争论颇为激烈。美国国会共和党的一部分人主张尽快关闭房利美和房地美,一切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虽然认识到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现有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但对两房究竟向何处去,至今仍旧难以决断。事实上,继续保留两房,甚至两房完全国有化,并为两房的政策性亏损买单,是美国政府稳定经济和金融无可回避的选择。理由包括:①两房对当前美国住宅市场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②两房的改革目前还缺乏必要的外在环境;③两房的亏损是履行政府行政和社会职能的结果,理应由美国政府买单;④在美国政府更改自己的行政和社会职能之前,两房的执行职能不可或缺;⑤两房亏损规模及其外部负效应不过是美国政府干预的成本体现。当然,两房理论上需要国有化,实际操作时政府是否过河拆桥,一旦经济形势稳定,立马让两房关门,另起炉灶,也未可知。

其次,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是美国摆脱次贷(债)和金融危机的主要依托

应该说次贷(债)的产生只是为美国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一种可能,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直接动力则是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可以肯定,没有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或者说,美国实体经济在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继续膨胀,则美国的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至少不会这么快就爆发,如果不能避免爆发的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美国经济无效直接促发了美国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美国摆脱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主要依托。理由主要包括:①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次贷(债)消费者债务重组的前提;②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提升消费者支付能力、减少次贷(债)的经济基础;③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美国政府减少财政赤字、更好履行行政职能的必需;④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企业进入良性循环、扩大投资与生产的契机;⑤美国经济恢复增长也是美国经济秩序恢复正常、避免泡沫产生的关键。

再次,避免赤字财政是美国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次贷危机的诱因篇3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次贷危机

一、引言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严厉的金融监管导致了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又使得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剧,由此推动了金融监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政府为了金融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通过法律、法令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管是很必要的。处于金融监管环境中的银行为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将在市场竞争和金融监管夹缝中求生存。金融创新使原有的金融管制条件失去了效能,于是更严厉的监管措施被制定出来,以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二者是一个互动的均衡过程,它们的动态变化使得金融监管制度得以调整和变革。“管制金融创新再监管再金融创新”,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每一个新循环都有一个新的起点,由此推动了金融业的变革和进步。

姚德良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相互搏弈的每个循环过程是相联系的:旧过程的结点是新征程的起点。静态均衡是非常态,不稳定的,非均衡或动态均衡才是常态。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主观因素影响,各利益主体的发展会出现不平衡,有发展快的,有发展慢的,有不发展的,有倒退的,其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旧均衡出现不稳定。当到一定阶段,一方力量强大或利益受损到打破原均衡,建立新均衡带来的收益大于代价时,就会诱发制度变迁的冲动。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获得竞争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打破原来力量均衡主要因素。对美国来讲,1933《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通过,包括以后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利益主体利益达成均衡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的通过,包括以后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各利益主体利益达成一致、力量对比达到均衡的结果,这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

二、次贷危机发生根源解析

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确立与演进的历程来看,金融监管并非以政府管制金融资源为目的,而是以提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为目的,即如何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之间找到均衡。frieden(1991)认为,面对金融全球化,国家仍然掌握着最大权力,国家如何从管制、松绑及再管制中,找出符合国家利益及经济发展的均衡才是当务之急。但是,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金融机构经营的多层次使得美国金融监管的能力受到了挑战,次贷危机的发生显示了监管与创新猫鼠之战。

过度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和监管缺位共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生,在这场危机当中金融创新的负面作用表露无异,甚至金融创新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化步伐,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房地产抵押贷款给中代收入阶层带来了购买房产的可能性,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但是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标准的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的创新为次贷危机埋下的爆发的种子。一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和alt-a贷款都具有较大的道德风险,这些贷款是发给中低收入阶层甚至信用记录一般的人群。二是住房抵押贷款难以抵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和利率较低阶段发放的,一旦利率上升或楼价下跌,借款人就无法还贷,金融机构的资金链就将断裂。三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结构放大了后期的信用风险。这样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系统风险就会同时增加,而且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正常的消费信贷。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20世纪最重要的流动性创造金融创新产品)操作,将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从而导致的风险的积累,最终带来的市场的脆弱性。金融创新往往会突破原有的金融监管制度,美国的伞式监管模式同样随着创新的不断发展而无法有效地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美联储也没有真正处于监管的核心,至少没有发挥监管核心的作用。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专业监管部门的牵制,监管效率不能达到最佳。另外监管准则同样有问题,美国银行业将巴尔协议当作监客的重要准则,但是巴尔协议本身鼓励证券化和表外融资,而这两点下正好是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

三、结论

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创新过度、监管滞后,也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博弈均衡被打破,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和必然结果。随着《监管改革蓝图》的公布以及“审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立,美国新一轮监管制度改革拉开序幕,相信次贷危机只是金融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插曲,只要及时吸取教训,危机过后必将形成新的均衡。

参考文献:

[1]姚德良:美国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变迁关系历史分析[j]..cn/jrysp/34/15.pdf

次贷危机的诱因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暴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两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暴,导致全球闹股灾。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在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但是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三、次贷危机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第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第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第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从超过1.9万亿美元减少到1.8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四、中美应采取的措施

当前,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我国应采取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的“硬着陆”。同时,应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采取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增加政府投资和支出、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等措施刺激经济的增长,使经济仍然能够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速,以缓解就业压力。

1、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上仍然保持紧缩态势,但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防止过度紧缩,可实行谨慎加息。

2、积极的财政政策。(1)扩大政府投资。根据以往的经验,出口的下降对国内的投资增速将造成一定的拖累,需要采用扩大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对冲这部分的影响。投资的重点领域是受雪灾、地震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基础设施;(2)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继续扩大社保和医保的覆盖面,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农业直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3)减免税收。减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供给,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包括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免征基数、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

3、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出口产业结构。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要继续坚持不懈地促进节能减排。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次贷危机的诱因篇5

abstract:in2007,theU.S.realestatesub-primecrisistriggeredachainreactionwhichfinallyleadstothe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is.theeconomicmiracleofChinahasattractedworldwideattention,Chinaalsomoreandmoreclearlyfeeltheseriousconsequencesofglobalfinancialcrisistothenationaleconomy.therearephenomenaofhighunemployment,lowemployment;highpricesofcommodities,lowincomes.HowlongwillChina'scrisislast?

关键词:次贷危机,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Keywords:subprimemortgagecrisis;inflation;causes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002-01

0引言

2007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美国经济面临着极大的衰退风险,几大投行如花旗银行,美林证券亏损严重,而其他地区的投行如瑞士银行(UBS),汇丰银行(HSBC)也难逃厄运。作为最大的次贷承销商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被迫以低价让J・p摩根大通收购。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紧密联系;在经济贸易上也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越过边界的流量越来越大。

1究竟什么是危机?什么又是次贷危机?

17世纪后期,危机被客观主义者用来指导一般市场不均衡这一条件。19世纪后,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经济学中,危机主要指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嫉妒不正常的紧急状况。金融危机是社会的金融系统中爆发的危机,它集中表现在金融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金融资产价格等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些金融指标包括货币汇率、短期利率、证券资产价格、房地产的价格、金融机构倒闭数目等。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陷入混乱,丧失为经济活动分配资本的功能,从而导致经济震动或经济危机。而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续捐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它不仅重创了各国金融业,还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

2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美国次贷危机?

2.1投资过度不难想到当经济趋于繁荣的时候,套期融资将逐渐让位于投机融资,是货币扩长过度,信贷行为频繁,同时,也产生了资产泡沫和过度负债现象,随着资产价格的节节攀升,资产泡沫越吹越大。德尔伯格说,“没有什么事情比眼看着一个朋友变富更能困扰人们的头脑和判断力了”,当企业和居民看到他人从投机行为中获得高额利润之后,他们毫无疑问也会试模仿。于是大量的“热钱”涌入房地产业,富人们因为手里拥有越来越多的纸面资产,而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终于在一定限度时“泡沫”破裂,房子卖不出去,即使卖出去也不够还款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2.2监管不力房产商鼓吹低房价,保险商竭力担保,银行无限借款。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房贷机构把手中超过六千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那么,富有投资经验的银行看不出这其中的“aaa”的信用评级?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于是投机有了钱,这便助长了次贷危机的发生。

2.3政策诱致政府各种不适当的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都可能使原本均衡的宏观经济失衡。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导致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适得其反,加剧经济的波动,最终引发了危机。

3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如何影响到中国的通货膨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彼此之间的这种市场的联动尤其是宏观经济相互的影响,以及相互货币的一个影响非常明显。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欧美等国,为什么?因为西方国家在次贷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虚拟经济,而我国却是实体经济。出口拉动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中国长期利用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008年11月,单月出口额7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中国30年来的经济发展以导向型经济模式为主,依赖美国超额消费的巨大消费品市场。负债消费的美国人怎样地超前消费,中国就怎样地超前生产,于是本身就出现了许多超前生产能力的剩余。而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中国的出口受阻,大量外贸企业因没有订单而只好关门大吉。失业率不断上升。而当失业人数过多时,需要采用扩大信用规模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但信用规模扩大引起货币供给增加,进而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会导致物价上涨。而政府没能很好的控制物价上涨的局面,使得物价长期时间持续上涨,于是就变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美联储不断的降息使美元处于弱势,美元每一次贬值,都带来了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家看到了中国商品价格的一直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4面对通货膨胀我们应如何应对

2010年11月29日,在仅仅9天里,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使其达到现在的18%。同时我国央行也提高了存款利率。这些措施的出台,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减少资金的流动,使消费市场上货币量减少,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而作为经济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努力度过这场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灾难。

参考文献:

[1]雷曜.次贷危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罗慰年,吴垠.危机将持续多久[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3]王晗.金融危机动了谁的饭碗[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次贷危机的诱因篇6

[论文关键词]经济伦理学角度;次贷危机;超前消费;社会责任精神

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至今已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并已经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所到之处触目惊心,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严重冲击世界经济。按照官方说法,次级房贷占美国整体房贷市场比重的7%~8%。为什么这么小的比重却给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金融体系带来这么大的冲击?“次贷危机”是怎么发生的呢?

因为经济不景气而鼓励银行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向次级信誉的消费者大量抵押贷款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利率被一压再压,最低降到了1%。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并稳步发展,银行利率逐步由过去的1%提高到5%以上。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次级按揭贷款利率飞速上涨,最终使得次级按揭者还不起银行的贷款而将自己的财产抵押给银行。这些被收回的抵押房屋,由于美国房市的不景气,银行得到大量次级按揭抵押财产,但卖不出去却成为自己的包袱和负担。这样通过次贷证券化的手段,销售给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以分散风险。这是美国次级贷款突然大规模爆发的内在机理。

次贷作为资产证券化产品中的一个创新产品,从产生到危机爆发不过十几年,却产生了这样大的破坏力和侵蚀度,这无疑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和角度——经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它。次贷危机的发生,有很多机缘与巧合,但一系列道德上的疏忽或者叫堕落却是不能回避的。

1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理念推波助澜了次贷危机

美国人享受的是信用消费生活方式,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美国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这就是“明天的钱”,就是还没有挣来的钱,但从信用上讲,“明天的钱”也是能够获得的将来收入。但美国人太超前了,寅吃卯粮,掏空了自己的未来,“勤俭是美德”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应该是一个健康的消费理念。

美国人花“明天的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但随着美国信用消费的膨胀,一些美国人所花的“明天的钱”,却是根本不能赚来的钱。过去这些年,每年有上百万的美国人宣布个人破产,主要原因就是偿还不了信用卡的借款和高利息,阻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最后一道防波堤——消费者购买力终于开始崩溃了,美国大部分消费者都“勒紧裤带”,进入2007年12月,美国个人消费大幅缩减,次级贷款者终因无力还贷而选择了违约,产生一连串的金融动荡。

2“次贷暴富者”背离美德常识

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屋。在利用次级房贷获得房屋的人群里,大部分是低收入者,这些人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无法取得普通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为低收入者提供了选择权。

正如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让20多岁的程序员摇身一变成了亿万富翁一样,次级抵押贷款爆炸式发展成就了抵押贷款银行家和经纪人的一夜暴富。

我们看次级贷款之所以演变成次贷危机,是一场典型的缺乏“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造成的、由金融衍生品引发的金融危机。我们看危机爆发之前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倒金字塔”:第一层是金字塔的底,是为次级信用人建造的房子;第二层是建筑商、购买者、银行、广告公司等;第三层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第四层是次级债CDo;第五层是信用违约交换CDS,上面还有个第六层。当第三层的次贷人还不起贷款时,整个倒金字塔就崩溃了。如果没有上面的三层金融衍生品,危机是受控的;可有了上面的三层以后,天知道牵扯进来了多少企业、银行和国家。

3次贷金融衍生品的设计者和经营参与者缺乏社会责任精神

次贷危机的根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整个的人类经济出现了一个大的问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严重不对称。现在全球衍生工具总市值估算超过681万亿美元,实际上全球的GDp还不到60万亿美元,所以虚拟经济可以无限放大很多机构的资产,这个资产反过来又可以扩张它的信贷,这样一个过程非常危险。

10倍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是以贪婪和漠视为基调产生的。今天的金融海啸实质上是贪婪的代价。贪婪就是说他更多的关注自己而牺牲别人的利益,让别人受到损失;他关注的是短期的风险而不在乎长期的风险。如果是属于这种,那就不仅是自利了,而是贪婪,这个贪婪不仅制造了他自己的困境,而且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危机。现在看来,虚拟经济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无限扩张。

这个贪婪还表现在美国经济的过度证券化,各种金融机构把一些一时还不清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换句话说,凡是有风险的,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证券。所以,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把手中超过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那么各类次级贷款的金融衍生品的制造者们,难道他们不知道这里危机四伏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这里的陷阱有多深吗?——因为贪婪的次贷放款机构只关注手中的债权如何提高流动性并带来收益,而各国的投资者只看到了炙手可热的投资差价而忘记了莫大的风险。

很多人都以为资本主义本身就是贪婪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们都知道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描述过:资本主义每一个人都是自利的,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整个社会却形成一个积极性、互利的社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是道德的经济,每个生存于其中的人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正是与他的另一本同样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论》相得益彰的。换句话说,当时的经济学家不光是研究经济学,他同样研究法律和道德伦理,凯恩斯也是这样。

近年来虚拟经济中的很多金融创新是问题的根源之一,不少人也因此质疑说,有可能问题是出在道德风险上!随着美国经济的回暖,银行利率不断提升,无疑收紧了市场的流动性,而将房产市场泡沫挤破了,随之带来的是大批房贷机构破产倒闭,不仅次贷证券大幅缩水失去流动性,而且还连累了其他的证券和债券,整个金融创新产品领域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目前美国作为金融创新成果之一的投资银行倒闭的倒闭、转行的转行,前五大投资银行已全军覆没——历史往往以让人惊诧的方式记录下缺乏社会责任感行为是怎样制造“奇迹”与恐怖的。

4功利主义思想使机构误导消费者、投资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处处可见诱人的传单:“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积蓄不够吗?贷款吧!”,“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这些充满诱惑的字眼误导了次贷衍生品的投资者。

美国华尔街为什么发生如此严重的危机?其源头既在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更在于这些机构信奉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信念。他们为了攫取利润,过度投机,制造发行了许多包含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将为实体经济筹集资金的金融基础功能,扩大为没有实体经济价值的虚拟金融的证券产品,让广大百姓来购买,既为他们贡献业务利润,也为他们的投机行为分担风险。

美国的房地产行业和按揭银行,所信奉的是同一种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原则,在有钱赚时盲目发展、盲目放贷;美国的买房人,也信奉相同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原则,在形势好时投机买房来发财,其按揭贷款中许多并未提供全部收入或财产证明。

综上所述,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在金融创新中在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作用下,为了攫取利润、过度投机的必然结果。面对如此严峻的世界性金融动荡,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而且世界各国已经行动起来,着手挽救金融危机、避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参考文献

次贷危机的诱因篇7

关键词:华尔街金融风暴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不仅给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而且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

华尔街金融风暴,暴露出了人类现行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当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陷。人类不得不对自己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寻求一种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华尔街金融风暴之所指

华尔街金融风暴,又称华尔街金融海啸,是一场由2007年的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引起的,至2008年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而这场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波及、蔓延,最终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007年华尔街次级房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银行由政府接管:9月7日,全美最大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9月15日,有着158年辉煌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集团以总额4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至此。华尔街这一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华尔街神话彻底破灭,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二、华尔街金融风暴之成因

分析者普遍认为,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是引发2008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而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以及在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下的高杠杆率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则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

(一)高杠杆比率导致了流动性的过剩

上世纪90年代年来。美国投行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度投机和过高的杠杆率,使美国投行转向次贷市场和复杂产品的投资。例如,高盛公司在近年内。直接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所获占到其总收入的80%左右。

过高的杠杆比率,使得投行的经营风险不断上升,而投资银行在激进参与的同时,却没有对风险进行足够的控制。一方面,由于杠杆率较高,一旦投资出现问题会使其亏损程度远远超出资本金;另一方面,高杠杆使得这些投资银行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的。同样,评级公司降低雷曼兄弟的评级,也是其彻底崩盘的重要因素。

由于美国放松金融监管,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在对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投行赚取了大基利润,例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投行在过去十几年中每年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高达20%左右,远远高出商业银行12%-13%的回报率。

美国不断降低的再贷款的门槛。也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无限量的向美联储借款,导致基础货币的异常增长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泛滥。从2003年6月份到2004年6月份,这段时间美联储的基准利率降到l%。美国存款的金融机构不断向美联储进行资金的拆借、回购和再贷款的规模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9.6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0%,是GDp增长的3.86倍。这些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机构借款、再贷款规模的扩大,使美元的基础货币迅速的扩展,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泛滥,杠杆比率一再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时,其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是6130:260,美林被收购前负债权益比率也超过20倍。

(二)低利率条件刺激了房市泡沫的产生

在2001年“911事件”和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

美联储不断降低的利息,资金不断涌入房地产市场,房价一路飙升。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使得美国众多银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贷款条件不断放松,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居民也可以申请贷款。这些低质量的贷款随后通过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包装被销往全球。然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漫长的销售链条,导致投资者看不到贷款质量的高低,与此同时。风险可以得到分散但却不可能消除,等到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这些风险就会像埋藏的定时炸弹被引爆。

美联储储蓄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3年至2006年,这几年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时期。这一阶段的利率下调,带动了美国房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同时也导致了房产泡沫的产生。由于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投资房产成为巨大的诱惑,次贷规模迅速扩大。至2008年,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据标准普尔公司报告,2007年美国房价下降8.9%,为至少20年来最大降幅,至2008年,美国各地的房价已经跌到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房产泡沫的破裂和消失,使资本市场受到冲击,金融危机即随之而来。

(三)资产抵押加大了次贷风险

当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形成资产泡沫时,资产抵押就成为潜在风险。资产泡沫破灭时,出现信用违约,造成信用危机,银行收不回贷款,抵押资产价格下跌,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次贷引发金融危机。

次贷的抵押资产为房产,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

到贷款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流转不起来,引发金融危机。

(四)次贷证券化导致风险扩散

美国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监管的放松,使得华尔街加速其次贷证券化和多级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明,

通过次贷证券化,金融机构将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通过美国发达的衍生品市场交易。使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金融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从2001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大规模扩张,次贷的证券化也在加速。2001年次贷证券化率为45.8%,2004年猛升到67.2%。200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4.4%。这些美国次级债券基本分散在5类金融机构手中,包括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保险公司(19%)和养老基金(18%)。

三、华尔街金融风暴之启示

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中国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健持续发展

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早起发展阶段,不同于美国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因此,我们不可因噎废食。我们应该在认真研究和汲取美国市场的教训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寻求更加科学的资本市场发展模式,走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强金融监管以避免资本泡沫

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衍生品远不及华尔街的繁多和复杂。鉴于华尔街之教训,我们必须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机制,提升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使各种金融产品,能够起到完善和修复金融市场,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有必要利用政策手段,进行对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控制,以避免资本市场泡沫的形成,消除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性。

次贷危机的诱因篇8

于是,2008年11月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内忧外患的美国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亦在金融危机导致华尔街又一轮的裁员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继续裁员,其宣布将再次裁掉24000名员工,这使花旗将在短短几个月里的裁员总数达到52000名。it界亦然逃不脱金融风暴的席卷,美国著名职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的研究数据显示,受金融海啸的影响,到2008年年底,全球it产业将有18万人失业,这些被裁员工来自雅虎、惠普、北电摩托罗拉等多家知名it企业。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it产业裁员人数最多的一年。微软今年1月的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2009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净营收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仅2%;净利润为41.7亿美元,同比下滑达11%,所以,微软全球Ceo鲍尔默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邮件,宣布将启动最多3600人的第二轮裁员计划。

接下来,一系列裁员效应开始,直到今天,2009年八月的香港大公报亦然登出即使全美裁员现象相对好转,但系仍然持续,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美国七月新增裁员人数32.8万人超预期”,“金融危机使美国人存多花少”并且,众多金融界,经济领域,甚至金融分支的股票行业专家分析:美救市短期内无法止跌股市。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有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初级市场由公司通过发行新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二级市场则能够不仅让投资者可以迅速从事交易以及买到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证券,亦能使金融机构对市场资金效果以及日后证券发放利弊进行评判。所以,一级市场本身就出了问题,接下来二级市场便会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堆积与反馈。西格尔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以借贷的资金购买,并且持有大量与抵押贷款相关的高风险资产,以及相应的保险。讽刺的是,这些金融巨头没有必要持有这些证券,所以创造,打包并销售这些证券,如此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然而,当aiG的Ceo们开着法拉利保时捷叫嚣自己的薪水太低,待遇不公的时候,可否想过,成千上万的市民因为持有这种风险资产与垃圾债券,引发出的多米诺效应若不加与控制,终究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另外,本次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美国民众借贷消费生活模式的弊端,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使得美国居民可以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财富约束的同时,却亦诱发各种不良资产甚至次贷风险的潜在因素。

具体来说,各种金融非金融风险包括外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国家或风险、成本因素和经营风险,甚至破产风险等等。在既已发生的金融海啸的国际环境下,市场、政府和企业发生连锁反应,市场低迷直接导致国际需求的变化,同时提升了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政府通过贸易政策设置壁垒,企业的成本因素受到冲击,经营风险加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复合作用,出口加工业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外需不振、议价力低的四种压力导致企业大量裁员甚至破产。美国经济学家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首开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先河。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务人变得更加富有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贫穷。于是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的相互作用,导致金融危机的周期性。Kindleberger(1978)他认为对金融资产的疯狂投机行为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并推出了“泡沫金融”理论,提出“过度交易”诱发金融危机。货币主义的代表Friedman等(1963)提出,货币供应量视角的普适性对于经济大萧条可以做出剖析,弗里德曼认为导致“金融大危机”的答案是美联储的失职(错误的货币政策)以及及其所导致的银行体系危机。

美国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对加剧房地产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欧美房地产泡沫爆裂,导致次贷危机爆发,投资者信心大挫,反过来,次贷危机进一步影响房价,导致最终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很大原因在于对华尔街投行监管漏洞。银行私有化的美政体下风险控制节本依赖投行的行业自律,造成风险的大量积累,最终风险集中暴露成系统危机。信用危机导致信心危机,信心危机导致发展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整个金融体制和金融机制。继而影响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金融危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金融机构接连倒闭,金融系统紊乱,汇率下跌,资本外逃,投资萎缩,GDp下降。这些风暴波及的范围以及时间不仅决定了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进程,也是其是否诱发更深层的经济危机的因素。如今美国与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救市,但从全球金融危机转向经济危机已是可能发生的担忧

金融危机是“表”抑或者是其前提,一个诱导,而更深层的经济危机则是“本”此次的金融危机是否会演化为更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则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

众所周知,经济危机的爆发一部分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体系下(即是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引起经济危机潜在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性,垄断性等资本主义特性都不会因为一个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改变,除非它危及成为全美甚至世界无可挽回的经济危机。在港大研习期间,同金融教授讨论的:是次贷危机扰乱了整个华尔街,并非严重到资本主义瓦解的层面。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的论断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美国能够拿出7000亿的预算来救市(勿论短期效应),姑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世界头号综合强国的修复能力罢。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又如何呢?资产与银行的国有化一定程度让我们在此次金融风暴的席卷下受到的伤害相对较小,通过中国香港与大陆的对比就可以知道,其中资本主义的某些顽性亦是爆发危机乃至加深危机的因素。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像某些金融分析者所说的“渔翁收利”呢,看到诸如浙江省倒闭的众多中小外贸企业,GDp产量下降之类的事实,我们就更加不能放松心态。

次贷危机的诱因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次贷危机的诱因篇10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国的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四)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辨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