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53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篇1

汉字文化带进中学课堂,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历史教学,也有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史知识,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激发对书法艺术的学习热情、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探究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汉字文化;古书阅读;文史知识;科学探索

汉字不仅记载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而且每一个汉字本身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比如《说文解字》,它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单科技方面就涉及天文、历法、音乐、地理、宫室、车马、服饰、植物、动物、医疗、制造、数学、农学、哲学等。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将汉字文化带进中学课堂,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古书阅读的能力

据了解,我们的学生虽然高考分数很高,但是古汉语基础很差,阅读古书的能力更是令人堪忧。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应试教育。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为了应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且只学指定篇目。结果是,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但语感却没有培养出来。而只有培养阅读古书的语感和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培养好学生阅读古书的语感和兴趣,除了要求学生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外,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古文教学。我们认为古文学习的关键还是在于将每个汉字的本形、本义搞懂,因此古文课中讲古文字,讲《说文解字》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汉字文化引进中学古文课堂是有益、有效的尝试。

阅读古书的能力之一是学会看繁体字。建国以来,中小学课本用的都是简体字,即使是中学课本中的古文篇目,用的也是简体字。中小学课堂也都不讲繁体字,因此大多数中学生不会看繁体字,当然也就不会看古书了。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了:中学课堂是否应该讲繁体字?我们认为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简体字,因此从初中开始,古文教学应该用繁体字。首先古文篇目要用繁体字;其次教师教古文篇目时,对那些非要用繁体字才能讲清楚形、音、义的字要重点讲解。如“報”“執”“釋”等字,不用繁体字,学生就难以理解这些字的本形、本义与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有关系的;又如“監”和“臨”,如果用简体字“监”和“临”,教师就很难说清楚这两个字与眼睛有什么关系,更无法解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再如“國”字,简体字写作“国”。根据繁体字,学生很容易理解该字的结构是从囗或声,而简体字变成从囗从玉,造字理据就看不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简体字“国”还掩盖了“國”的文化内涵。“國”字虽然在西周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作“”,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乃至秦代,国家都称为“邦”,不称为“國”。一直到西汉因为避刘邦讳才称国家为“國”。因此两周、战国、秦代文字中的“國”字都表“地域”之义,并不表示国家。“國”和“域”的初文都是“或”字。西周金文“或”字作“”、“”,“”表示四域,“”即“戈”之省,会以戈保卫四域之义。《说文解字》:“國,邦也。从囗从或。”“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广雅·释诂》:“域,國也。”这就是说,在先秦时期,最初邦国与区域的概念还浑沦不别。政治管辖之國与自然之地域属于同一个词。这从先秦典籍中“中国”一词的含义可以得到证明。《吕氏春秋·简选》:“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荀子·王制篇》:“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韩非子·存韩》:“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於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管子》:“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莫不宾服,与诸侯饰牲为载书以誓,要於上下荐神。”《墨子·亲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这些先秦典籍中的“中国”都是“中原广大区域”之义。

二、拓展学生的文史知识

许多汉字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如果教师能致力于引导中学生学习汉字文化,那么经过日积月累,必定能大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

《说文解字》:“灋fǎ,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zhì,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这说明自古以来法律都是讲求公平、公正。“灋”字从水,表明法律要公平。从廌,则为了表明法律要公正。廌为什么会跟公正联系在一起呢?《说文解字》:“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廌也叫“獬豸xiezhi”(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它独角高额,能分辨是非曲直,见到有人相斗,会用角“触不直者”;听到有人相争,会“咋不正者”)。传说远在黄帝时代,有神人给黄帝送去獬豸,帮他处理一些疑难案件。到了尧舜时期,有些诉讼官司一时难断,当时的大法官皋陶就用獬豸来解决。獬豸是神兽,能够对犯罪嫌疑人明确判断是非曲直。只要罪犯有罪,它就用头上的独角去抵触。这虽属传说,由于獬豸性忠,几千年来,一直作为执法公正的象征。自汉代以来,凡是执法官吏,如廷尉、御史,都带獬豸冠。冠上一根铁柱,好像独角,以触不直。也有饰一獬豸者。宋时有“五豸唐门”佳话。即真宗到神宗期间,唐肃、唐询(肃之子)、唐坰(询之子)、唐介(坰之叔)、唐淑问(介之子,坰之兄)都做过御史。“豸”成为御史代称。到明清时期,设风宪官,职同御史,为取缔妨害风纪法度的官吏。他们不带獬豸冠,而是在官服中央补子上绣着獬豸的图案。北周庾信的《正旦上司宪府》诗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句,李白《赠潘侍御论钱少阳》诗有“绣衣柱史何昂藏,铁冠白笔横秋霜”句,岑参《送韦侍御先归京》诗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句,说的都是执法官吏头上的獬豸冠。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挖掘一个个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那么我们的学生个个也成文史专家了,我们还需要担心学生对古文课没兴趣吗?

三、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中学教育总是围绕中考、高考转,忽略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告诉学生汉字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途径之一。下面我们以天文历法天象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汉字文化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说文解字》:“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这种置闰的方法早在商代就有了。商代人以太阳之温凉寒暑嬗变一次为一年。用闰月调整阴阳之差,即用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而七闰之法,全年平均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武丁、祖庚时于年终置闰。祖甲以后改为年中置闰,即置闰于当闰之月,并改称一月为“正月”;《说文解字》:“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徧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爲五步。”这里“岁”指的是岁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与金水火土四星合称五星。古人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在黄道附近选择二十八恒星群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星宿”。岁星行经黄道环绕周天,所以《说文解字》说“越历二十八星宿”。古人还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次。因为岁星绕一周天约十二年。从地上看,每年行一次,所以说“十二月一次”。古人观察到岁星有规律的运行,所以用以纪年。商代人不仅有了年、岁,中国人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天文学理论框架。

中国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也是非常细致和精准的。甲骨文中除了有日、月、星、风(假借“鳳”字)、雨、云、雷、电、雾、霾、阴、阳、霰、雹、雪等记录天象的字,还有一些特殊天象的记载。如日食、月食、彩虹、日晕、彗星等。《说文解字》:“虹,螮蝀也,状似虫。从虫工声。”甲骨文“虹”字是个象形字,作“”;又《说文解字》:“晕,日月气也。从日军声。”甲骨文“晕”不是形声字,而是会意字,字作“”,在“日”形外加四短横表示包围在日外面的气。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晕”的记载。

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汉字背后有关的天文历法知识之后,不仅对汉字的学习感兴趣,还会对探索天文历法产生兴趣。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有待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篇2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培养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通过丰富的实践锻炼提高。要使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就要积极为国防生提供多种实践锻炼的条件和机会。一是日常管理实践。通过实行模拟营连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国防生主体作用。连、排、班的骨干(领导者)由国防生轮流担任,负责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国防生骨干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指导,促使国防生在担负值班任务、组织训练和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系统化设计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各类实用型技术人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之路,十几年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高职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由于过分强调市场、就业和技能,高职教育已表现出强烈的功利色彩和工具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的本真;在办学宗旨上,强调服务于生产实践,却忽略了教育应该服务于人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着眼于具体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依据技能进行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却忽略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知识、能力、个性的统一,忽略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从2006年起,我们对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实施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这一人才培养工程,经过三年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实施的重要性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人才素质。人才除了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责任心、对企业忠诚;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及学习能力等。调查结果显示,和专业知识、技能相比,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人格层面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多的单位通过对应聘者综合素质的考察来决定取舍。

(二)高职院校提升内涵的要求

我国自1998年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的数量、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现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职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在外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高职办学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也不高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从扩大规模转到提高质量,应该更加注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这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职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立业技术和能力,更需要有健全的人格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情感,对社会对人生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有坚强的意志和耐挫力。所以,高职学生不能单纯地追求掌握技术能力,而应积极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和谐发展。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整体构思和系统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规划性缺失

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我们要向专业教学一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规划设计,但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的做法有三类:一是由经验决定,每年适时开展固定模式的学生教育活动;二是由管理者或管理部门的思想变化决定,开展随机的学生教育活动;三是由外部因素决定,借鉴其他院校、系部的成功案例开展学生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共性是缺乏规划。

(二)创新性缺失

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没有明确目标,教育文化活动往往墨守陈规,不能推陈出新,同一类活动办了多年没有丝毫创新;管理者为活动而办活动,参与者也感觉没有意思而敷衍了事,学生更是被命令去当观众。可想而知,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

(三)针对性缺失

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没有从学生素质分析入手,学生素质培养活动不能较好地切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体现高职特色,往往只是泛泛而谈而缺乏针对性。

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实施前提――素质分析

综合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社会适应等,这一素质具有基础性、整体性、立体性、渗透性的特点。其基础性体现在它是工作生活的基础,是人们人生发展的基础;其整体性体现在它不是与具体岗位相对应,而是与较大范围的职业和工作生活相关;其立体性体现在这种素质不仅表现为智力因素,还表现为非智力因素,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信念等;其渗透性体现在综合素质是表现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整个人生之中。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

为了科学地界定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构成,我们多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学生教育工作者进行论证,在他们的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上,又经过充分的社会调查,比较客观公正地构画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

1.思想道德素质。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从根本上讲,就是他们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它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2.职业能力素质。职业能力素质是指人在社会分工中因从事某种职业而应具备的精神、素养、知识、能力的总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

3.文化艺术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即人文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4.社会适应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素质,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素质是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高职学生为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高职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竞争意识、生存能力、耐挫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

围绕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将学生综合素质放在整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如下图:

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素质匹配

(一)思想道德素质匹配模块

1.学生党建。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系部业余党校的作用,建立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落实“三早”方针。根据社会发展、学校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适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党员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积极分子的先进模范作用,以他们的榜样作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思想和政治素质的提升。结合工学结合,创新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探索在班级、宿舍中建立学生党小组的路径。

2.主题班会。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开展主题班会,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育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学生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学生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分年级实施主题班会,如一年级新生开展“我的大学观”、“生涯规划教育”、“感恩励志教育”、“诚信教育”,二年级开展“安全教育”、“工学结合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就业心态教育”、“创业教育”等,确保针对性。并引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学生教育者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确保主题班会教育的实效性。

(二)职业能力素质匹配模块

1.生涯规划。新生一入学,我们着力建设“看企业,讲专业”为主题的入学教育,制作专业图片展,开设生涯规划类讲座,探索学生“自助式专业介绍”,引导学生不断认识专业、热爱专业,做好生涯规划。

2.学风建设。首先,为了保证优良学风,我们制定《晚自习管理制度》、《系领导接待日制度》、《二课质量管理制度》、《班级教学反馈制度》、《学分预警制度》、《班级信息员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完善监控,形成闭环,用制度保障学风;其次,开展“‘教’‘学’相长”质量专题研讨,使专业教师和学生教育者互相配合,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技能培养。根据专业特色,我们以“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成就梦想”为理念,以数控俱乐部、技能节为载体,展示学生才华、锻炼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大赛人才。连续几年来,许多学生通过训练,屡屡在部级、省级大赛中摘金夺银、屡获佳绩。

4.诚信教育。通过开展诚信主题班会、集体诚信宣誓、“诚信林”建设、配备“诚信储蓄卡”等措施,倡导诚信,促进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三)文化艺术素质匹配模块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我们每年都组织策划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社团文化节、社区爱心行动,趣味运动会以及充满创新意识的才艺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公寓有限的空间,加强公寓文化建设,按专业氛围、企业文化、人文精神、教学成果、成才典型五大主题布置公寓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社会适应素质匹配模块

为提高社会适应素质,首先,我们狠抓早锻炼、系列体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强健体魄和竞争、抗挫意识;其次,通过建立爱心QQ值班制度,及时疏导学生各种问题并加强心理辅导;再次,实行师生座谈例会制,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并认真采纳学生的建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学生专题研讨会、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投身大学生创业实践,以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化设计和培养,经过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我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院对系部的量化考核中,我系学生管理工作得到学院的充分肯定,多次获最高荣誉。学生在各种比赛、演出活动中,都积极参与,获得好评。如2007年,在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江苏赛区比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总获奖人数达17人,占参赛学生数的80%;2008年,17名选手参加“江苏省第二届三维数字建模大赛”,其中2人荣获一等奖,4人荣获二等奖,4人荣获三等奖,5人荣获优秀奖。在“2009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分赛区中,我系1队的砂光机获得特等奖,3队的怪兽获得优胜奖。2009年11月28号,机械1队参加了2009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现场总决赛,获全国一等奖。2009年12月6日,7人参加江苏工程图学学会的三维数字建模,7人获优胜奖。

参考文献: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篇4

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知识结构过于狭窄,不具备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综合素质,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而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市场竞争趋势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体育院校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一体育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教授在北大“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曾说:“跨世纪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体育院校亦应如此,培养以体为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是长远之计,那么体育院校的大学生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哪些综合素质呢?

(一)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按照同志“四个统一”(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搞得更加生动、扎实、有效。

(二)科学文化素质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大学生要想立足社会,成为21世纪的新型劳动者,就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体育院校学生也不例外,科学知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训练处的官员认为体育也是一门科学,不是光靠四肢发达就能解决问题的,文化素质决定一名运动员能理解教练员意图的80%还是20%。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局面。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更使高规格人才成长出现严重障碍。因此,从1995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事实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比较欠缺的。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科学使人智慧,人文使人成人,即科学立业,人文立人。落实到体育院校,就可以认为体育立业,人文立人。人文素养在发展人的心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更能解决大学生诸如“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往何处去?”等一系列的根本问题,这对于体育院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但人们对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态度却大相径庭,认为体育人心胸豁达、豪爽,其职业的特点会使他们远离心理问题。其实不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原因一是体育领域也是社会的缩影,人们在其中生活、学习、训练,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二是体育训练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心理能量,体育与心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身体训练决不是单纯的体力拼搏,其效果的实现必须调动相应的心理因素,才能使身体训练更加科学、高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可见,心理素质是从事体育职业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体育院校大学生要学会心理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个体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地成长,促进体育素质的提高。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身体素质对于体育院校学生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虽然他们身体的生理素质较好,但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以及功利主义的泛滥,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如,急功近利思想迫使他们使用兴奋剂;迫于环境压力或从众心理使他们染上烟瘾;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他们沉迷于网络。这些体育人的现代克星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他们的身体。

二体育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院校应该调动学校、教师(教练员)和学生三者的力量,共同为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而努力。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环境

体育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应从更新观念做起,特别是管理层的办学理念要突破传统的办学思想,提高认识,因地制宜地推动综合素质教育。提倡“平等”的文化观念,对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一视同仁。我们不能把体育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实用知识,也不能把人文科学视为“无用科学”,由此割裂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紧密联系,引发各种人才的“单向度”倾向。相反地,我们应促进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融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完善人文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在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创建浓厚的人文氛围,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遵循示范的原则,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教育部部长周远清曾指出,要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两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德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其本身具有示范性和榜样性的作用。教师的良好品德、心态、行为等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在学生中加强人文知识宣传,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

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不应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应更多注重知识的内化、兴趣的激发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这种深远影响有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学术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课堂授课式的教育,也有课外活动的教育,还有社会实践的教育。比较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还是那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把综合知识渗透到平时的学科教育教学当中的理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由学校来组织,师长来引导。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体育院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教自己的老师的教育。大学生们年轻而充满朝气,聪明且对外界敏感。他们的体力和脑力及记忆力均强,他们的求知欲是那样旺盛。对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只要提供学习环境,他们可以自己学会。他们希望从事的活动,只要给他们以条件,他们便能不知疲劳地做起来。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大学的教育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有可能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素质课程老师。

第一,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广泛阅读各类人文社科书籍。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对经济、法律类知识的需求急剧上升,不少大学生带着“有色眼镜”对文史哲类书籍不闻不问,造成了文史哲知识的缺失。尤其是体育院校的学生,基于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及由一定专业训练而养成的思维、分析、语言表达能力乃至性格兴趣等,都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文知识的偏废更为严重。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奠定客观的视角和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使之具备更加活跃的思维和创造精神。因此,要广泛阅读各类人文社科书籍,完善自身的文化结构,以促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二,提倡团队精神,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及社区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增进彼此间文化艺术和思想感情的交流,加强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完善自身人格的塑造。社区活动是学生正面接触社会的渠道,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进入社会奠定心理基础。

第三,淡化功利主义思想,将自己融入现实社会之中。体育院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着梦想,希望自己能一朝成名,终生受益。然而并非每一个体育人都能实现这种梦想。因此,体育院校的学生一方面要刻苦训练,立志报效祖国;另一方面还要淡化功利之心,以平和的心态来学习,将自己塑造成为具备社会需求的良好素质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为社会所淘汰。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的学生除了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扭转以往那种体育人文化素质差的局面。这既需要有育人的校园环境和便利的学习条件,有老师、家长和社会支持,还需要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具备了这些条件,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将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刘胜利.关英日大学人文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2]钱杰,董骏.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篇5

[关键词]学分制;综合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3—0150—02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对现代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分制改革在国内高校的全面深入开展,这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背景和条件。那么,大学生究竟应当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是什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如何?学分制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那些关联?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

素质,也称为能力、才干等,一般是指一个人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品质等。〔1〕对于什么是素质,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体现于人的思想品质、气质修养、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也有观点认为素质是人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还有观点认为一个人的素质有潜在的部分和显现的部分,潜在的部分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具有潜在特征的个人特质。从不同层面分析,对素质会有不同的理解。素质概念及理论的应用经历了从内涵分析到实际运用的发展过程。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学者从素质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角度研究的,也有从个人成就发展角度研究的,还有从个体工作要求角度研究的。这样,通过将个人素质与职业发展、工作要求、组织环境、个人品质、心理特征等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从而拓展了素质内涵,并有助于设计培养和提升个人素质的理论模型。

由此而言,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显性要素,又包括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要素;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等素质。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单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本学科、本专业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等;(2)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大学生结构化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3)心理品质,主要是对大学生个性、态度与动机等的基本要求;(4)道德责任,可以从大学生对其个人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两方面去理解;(5)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集合而成的,会随着时间、空间、任务、环境和要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第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大学生综合素质由主、客观等多种因素构成,既有个人的个性、态度、动机与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同时又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客观因素,难以依据单方面因素来进行单向的评价。第二,大学综合素质具有动态性。除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点外,更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大学生素质的构成要素中属于表象部分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相对比较容易被培养和提升的,如通过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就能获得;而属于潜在部分的心理品质与道德责任等则是难以改变和短期培养的。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在部分既和主体因素有关,又和客体因素有关,既和家庭教育有关,又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关,还和组织群体活动与教育模式设计有关。潜在因素既受到个体过去与现在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与其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他人的观念有很强的关联,它是大学生自我认知、组织规范与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内在逻辑的体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才会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性。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方面。在实施学分制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在教育理念创新、理论探索、课程设置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规律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实施,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当前,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形成共识,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内容构成以及提升途径等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受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偏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有的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才艺教育,也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提高学生自主选课、不受约束的学习模式,还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单纯工具性教育。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篇6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49-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传统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只要应试成绩优秀即可,综合素质的提升则显得不屑一顾。长此以往,不少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十分欠缺。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了每个教育人士广泛思考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综合素质的基本概述

综合素质顾名思义是其包括的内容是多维而不是单一的。一般情况下,除了文化素质之外,综合素质还包括有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而只有当一个大学生具有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之后才能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也才能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综合素质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取得成功的主要素质,也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对一个大学生而言,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其应该具备的“第一要务”。专业知识是否过硬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就业之路是否顺畅。即便有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其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复”的过程,这也是每一个职场人士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总而言之,不管大学生的专业究竟是什么,其都会在自己未来的职场或多或少使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

(二)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就业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变化莫测,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方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但需要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而且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爱岗敬业的作风。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将个人荣辱与单位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个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为单位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2.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当今社会下,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显得至关重要。每个大学生都应该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积极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的提升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是何种专业的大学生,也不管其最终选择怎样的工作岗位,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其势必能够很好地胜任任何一个岗位,并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地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一个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而完备的人文素质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4.不断吸取内容各异的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一个人文化底蕴的基础,而文化底蕴则关系着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大学生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此过程中,阅读无疑是一项既经济又简便且又能提升综合素质的最佳方法,值得大学生选择和使用。

5.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发展。不少大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十分出色,但是其自身的心理防线却十分脆弱,无法承受压力和打击,一旦遇事就变得“溃不成军”。很显然,这样的大学生明显与当代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因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增加一些挫折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挫折中“越挫越勇”,越来越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结语

在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高校学生必须紧跟r代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与步骤,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修为,逐渐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评价

1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截至2012年5月份全国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共844所,而地方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5%以上,承担着为地方培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工作包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和评价四个环节,要做到正确的使用人才、吸引人才和开发人才,首先必须做到能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鉴别人才,这样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有利于学校在期末、学年以及毕业时考核学生、评选优秀学生、推荐学生就业等工作。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学生。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专家学者在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之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大部分评价方法都是基于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2004年刘威等提出了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要通过收集在校本科生学习、生活以及参加活动等各领域中的表征信息,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量化,最后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量化或者价值判断。2007年刘军红等提出了素质评价首先要体现出其引导功能,既要与社会需要接轨、又要反映出本科生素质特征的综合性及稳定性,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的时代特征,同时还要满足本科生自我了解和评价的功能,引导本科生逐步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的需求。2010年朱建军提出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是发现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而是促进本科生的发展,因此要强调评价的针对性。2012年郭婧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科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表现、工作能力、综合技能、体能等项按系统分类与分析,给出了一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评价方法。

3应用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

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水平,而且还应该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本文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基于以下五个方面。

3.1思想道德素质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社会要由全新的人构成,因此,人的素质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专业素质基本内涵

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结构中的核心素质元素,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进而开拓创新、成才立业、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根本保证。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最终拓展专业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任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有更广泛的复合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以及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

3.3身心健康素质基本内涵

现代社会具有开放性、复杂性、易变性和价值多元的特点。其中尤其以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某些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目前在校应用型大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个性强,承受力弱。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心理素质,标志着面对社会现实,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以及成功与失败。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及时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3.4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人文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观念。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有效的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者沟通联系的桥梁,以实现相互的促进和互补。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二者必须密切结合。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逻辑能力强但思维能力差,专业技术过硬但人文知识和能力欠缺,学识广泛但缺乏艺术欣赏力,具有社会竞争力但欠缺为人处世之道,这些都在不经意间严重影响了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3.5能力素质的基本内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繁荣、富强,将越来越主要地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进步的程度、知识创新的能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的水平,正如所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结论

科学、合理、导向性与激励性并存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身的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对人才评价的科学性骑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在另文中研究。

【参考文献】

[1]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6):44-48.

[2]李金奇.市场机制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08):34-36.

[3]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2(02):33-35.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22-03

高职院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不同,它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高专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定向”的“1+1+1”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的需要。本文就高职高专学生应具有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1.素质的内涵。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环境影响、实践锻炼、后天教育形成的能用品质、道德、知识、能力、水平、素养等多种方式表现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体。素质按其内容划分六类。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其中思想品质是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是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

2.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人格素质,扎实的基础课素质,坚实的专业素质,写作素质,创新、开拓、适应素质,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往往通过他的言谈、行为举止等呈现在人们面前。

3.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现状。①道德缺失。道德是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它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中有部分人道德缺失,表现在集体观念差、做事不顾全大局、不讲信誉、没有感恩之心、不讲奉献等。②专业基础知识不牢。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部分学生认为基础课程内容枯燥、无激情去学,另外,有部分学生还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导致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③写作能力差。写作能力差表现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写实习日志,大部分学生只写出二、三十个文字,实习结束却无法完成一份一千多字且内容完整的实习报告。④人际关系不佳,心理素质较差。大学教育已不是应试教育,学生的空余时间相对充裕,但是,不少学生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而是坐在电脑前,通宵玩游戏,同学之间不交往,少沟通,心理素质较差,面对失败和挫折,无所适从,往往走向极端。⑤缺乏创新、开拓精神。高职高专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创新、开拓精神,创新、开拓精神对大学生业务素质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要扎实,要经常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差异,然而,现在高职高专的学生缺少的正是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二、高职院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应做好的工作

1.加强对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必须加强对素质教育规律的认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或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宗旨的以人的成才要素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既强调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又强调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强调受教育者潜能素质的挖掘和后天素质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共性素质和个性素质培养的统一;强调知识、能力、方法、思想品质等培养的统一;强调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统一。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是使高职院校学生成为一个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保持和完善高尚人格,会学习、会生活、会自爱、会爱人的现代人的教育。

2.加强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规律的研究。素质教育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素质教育规律的认识,素质教育中还有一些规律尚未被人们认识,只有加强素质教育规律的研究,才能深化教育改革,保证育人质量。明确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的特点: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不像传统教育那样把重心放在书本上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与社会的教育有机结合。素质教育的特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而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解的追求、一种驱动力。通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有责任的人、献身于对真理的探究的追述,能感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公平正义的精神,崇尚简朴,有一颗感恩的心。

3.制定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发展和实现他的人性。高职院校按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4.处理好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综合素质中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一是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本质上是相同的;二是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继续,素质教育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多样的素质,更重视各种素质的关系及把握各种素质培养统一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的素质结构;三是素质教育比全面发展教育更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三、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要做好以下几点

高职院校把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目的,把德、智、体、美、劳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以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发展个性为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在德育中应该帮助学生自觉自愿地而不是被动地朝教育者预期的目标产生行为与心理变化。加强学生道德人格素质培养,应以说服教育为主,理论灌输、榜样影响、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采用开放性说服教育,充分提供信息,全面摆出事实,以其自觉、自愿为基本特征,达到对方自觉发生变化的目标。德育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情操,通过电视、电台、报刊、杂志大张旗鼓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2.专业素质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专业素质是最为关键的素质之一,实施素质教育,绝对不能削弱专业素质,否则就不是科学的素质教育。教师要加强作业布置与批改工作,促进学生通过自学和完成作业培养专业素质;老师要加强课件制作,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自主学习专业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导,学校聘请专家和历届优秀毕业生作报告,用他们职业成功的经验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动员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利用假期深入社会、企业,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3.加强创新素质培养。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教务处、团委、学生会和教学系部要通力配合,通过开展专题报告、讲座,让学生开阔视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要吸收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中领悟科研方法。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创作,教会他(她)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假期到企业兼职,达到提高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

4.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对于某些职业很重要。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不仅有较高的写作水平,而且还有很高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此,教务处、团委组织好各种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引导学生热爱写作,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有一定的帮助。

5.练就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素质好,能帮助他(她)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挑战,能战胜挫折,不断成功。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学校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各种文艺、美育活动,活跃学生生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文艺和美的修养。

6.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锻炼。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个高职高专学生应具备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学校必须在日常活动和管理中,让学生们经受磨炼,学习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学生处应经常组织规模宏大、参加人数众多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沟通,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学会如何处理矛盾;告诫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应冷静,不要冲动,应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素质。

7.积极锻炼身体。身体素质是关键素质,一个有健康体魄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取得业绩。健康的体魄仅靠上体育课那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各系部必须组织好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经常开展排球赛、篮球赛、足球赛、拔河等体育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这样不仅能锻炼身体,提高体质,而且还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凝聚力。

高职高专在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学校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师要出谋划策,学校要集思广益,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研,1995.

[2]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258.

[3]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9.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篇9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文章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90后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考察其经过十余年的素质教育后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当下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院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问卷调研

中图分类号院G641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80-02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

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是以开发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为着力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性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德育素质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勤奋、诚恳、有责任心等等。智育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可持续发展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2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与不足

90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享用者,经过十几年的素质教育,这一代的学生究竟具备了哪些优良素质?国内现行的素质教育还有哪些内容需要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又将如何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本调查采取匿名形式分别抽取了拥有2800名学生、五个专业的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龙子湖校区经济管理系的一、二、三年级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3份。问卷的信度、效度分别为0.83,0.92,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2.1德育素质

调研表明,大学生普遍表现政治观念淡薄、学习目的趋于务实又缺乏目标的价值观。在问及您认为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时,35.7%的大学生认为是事业有成,仅有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同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仅6%的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学生关心更多的是将来的就业问题和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多数大学生比较认可“个人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贡献多少”这一观点,82.5%的大学生愿意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或者向社会献爱心;仅有7.5%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调研中多数大学生认为当代90后大学生道德缺失如考试作弊、不讲信用等;但对与身边的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43.2%的大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很有诚信。在校园文明行为方面,60.7%的学生承认身边学生中经常有一些不文明或违纪的现象出现。然而,当问及您对待校园内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时,只有43.7%的学生选择强烈的不满,20.3%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

2.2智育素质

大多数老师表示90后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是许多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调研对象中,仅有33.2%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比较了解,“有一般了解”的占45.5%。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的人的比例分别为33.8%和30.1%。对我国历史名人的了解状况,仅有36.2%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16.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在“您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何欠缺”时,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匮乏,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的可以,英语、计算机技能掌握的一般。一项有关综合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3.1%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差,缺乏进取心,充满挫败感;10.9%的学生综合素质一般,发展潜力不大;66.5%的学生虽然综合素质欠缺,但较有发展潜力;只有18.9%的学生自认为综合素质良好,且具有进取心。可见,现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多年来重理、轻文,教育教学以业务知识教育为中,但是往往会忽略综合素质教育,尤其不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3身心素质

一项关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身心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高校在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调研中,近45.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理想,尤其是上大学后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坚持体育锻炼时,只有30.2%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偶尔参加锻炼”的占45.1%,“几乎不参加运动”的占10.7%。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极易产生心理障碍。59.9%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好,自制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法偏激易冲动;大学生遭遇重大困难和挫折时,近半数以上选择逃避、放弃。同时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到莫名空虚、时常有紧张感、逃避现实、喜怒无常。这反映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低下,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

2.4可持续发展性素质

在大学生调查中,问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近五成学生都认为目前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16.7%的学生表示有创新的意识,但不善于付诸行动,5.9%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创新能力,15.2%的学生“具有一点创新意识”,毫无创新意识的占10.8%。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欠缺开拓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看待问题时缺乏主见,且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在调查中,如何评价自我的学习能力,25.9%的学生自认为有很好的学习能力,35.6%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取意识不强,自我学习能力不足;22.4%的学生认为自己自我学习一般,感觉自己很失败,完全没有自我学习能力的占3.1%。在问到自己是否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时,近65.2%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只有25.4%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调查表明,近五成的学生不清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的生产实践中。

3提高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建议

3.1教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最根本因素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在思想政质上,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坚定的信仰和专业化的教育科研能力;在知识结构上,教师是否掌握了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一般能力结构上,教师是否良好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身心素质结构上,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身体素质。可以说,教师的思想品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科研方式都会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导向性的作用。然而经过调查,有些院校教职工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师德修养有待提高,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工作态度,以及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存在着继续学习能力不足,科学研究的水平有待提高;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与行业、企业联系,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急需加强。以上种种都可能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加强师德情操,做好学生表率;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师知识、职称结构、学科结构,为教师成长提供服务等措施,是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最根本因素。

3.2人才培养方案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重中之重。应针对学生特点,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全学程教学过程,搭建综合素质教育平台,设置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进一步完善实验、实习、实训、实岗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要紧跟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知识、技能要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相适应,课程体系设置要保障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必须性和实用性。

3.3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效的精神载体,它以文字、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信息,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敦促其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或者定期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宣教活动,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理念寓于其中,形成积极健康、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另外,也可以以校内板报、广播站以及校内心理健康协会、法律宣传协会等为载体,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信息,敦促全校师生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把“双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使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共建文明校园。

2013年该院制定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时,成立了成立经管系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领导小组。着力更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现有的五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在修订过程中突出学生基本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性素质(职业素质、创新素质)两个培养。加强提升教师素质,每年在全系教职工中开展了“强师能、立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创新二课活动,搭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二课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经管系学生品牌特色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对该系近500名的学生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调查问卷。83.2%的学生表示目前学院的学生素质比之前提升了很多,近半数同学也表示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篇10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应当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加以认真组织、指挥、使之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在社会市场需求的新形势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力量的生力军,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同时也给学校向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带来了深刻的思考。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它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在教育中把人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因素放在首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出多样性的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衰竭的动力。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既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又是培养新一代实践型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调动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观的要求

在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人们曾广泛使用素质这一概念。一般认为素质既指先天通过遗传获得的一系列自然的生理解剖特点,又指后天遗传通过环境和教育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品质。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的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六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处于灵魂和核心的地位。人文素质是基础,是托起人的综合素质的人文精神底蕴。业务素质是本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处于工具和手段的地位。科学文化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身心素质是其他多种素质的物质基础。创新素质是基本要求,是多种综合素质的最终指向和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要目的和内容的教育,也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们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使人的多种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和提高。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应当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因此我们应将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个合格的人才应当在德、智、体、美等五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目前我们的学生素质来看,既存在着片面性,又存在着肤浅性。表现为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关系上,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一些学生有求知的欲望,却缺乏刻苦的精神;有远大的抱负,却缺乏实干的追求;有自主的要求却缺乏自律的能力。这表明我们的学生在素质内容发展上不全面、不完整、不深刻、不扎实。在素质结构中,专业结构强于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强于品德结构,品德结构又强于心理结构,而创新结构在整体上又最为薄弱。

目前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比较落后,一是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素质的提高,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后劲不足,缺乏创新精神;二是在教学形式上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他教学形式很少,这种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阻隔了与生产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接触。影响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造成了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失去学习上的主动性;四是在考试评分上,只注重考核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忽视考核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以及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中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日益强调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对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轻松地找到具体的事物,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老师授课的难度,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之目的。第二课堂活动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第二课堂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等,使他们具备合格人才的综合素质,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