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6:59

动物实验方案篇1

1教学基本程序

初中物理实验“六步教学法”包括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审方案,实验尝试,汇报交流,归纳总结六个环节。

提出目标:问题的提出要注意如下两点。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学习要求。第二,问题要有层次性,既要让学生自学讨论有一定的容量,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去完成。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时,可用如下两种方式提问。问题一:通过某导体的电流和加在两端电压v以及导体电阻r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研究方案。问题二: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明显地看出,用第二种方法提问,导向性不强,同时层次也太高,学生无从下手。

设计方案: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实验目标,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研究测电阻方法时,既可用电压表、电流表来测电阻,也可用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阻箱(定值电阻),或者用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阻箱(定值电阻),常见的方案多达8种。如果考虑到实际测量效果,还需要考虑仪器规格组合,方案就更多了。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动脑,各种方案都可能出现,甚至有的方案教师还未想到。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预审方案:在组织学生汇报和审核方案时,教师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教师不武断判定正确和错误。二是,要组织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审核,突出教学主体性。对学生无法判定的方案,可适当引导或者留下一步“实验尝试”中解决,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判定方案的正或误。三是,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学生要加以表扬、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若一时无法解答,要利用课外加以辅导或者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四是,对学生展示的方案要及时归类小结,对尚未思考出的其他可行方案,要及时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进一步完善方案。

实验尝试。根据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分组对不同方案分别动手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学校,采取分组实验形式,实验条件差的学校一定要有演示实验。这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是:1、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案设计的技巧。由于方案的多样性,仪器准备应做到多样化,超出课本要求去准备实验仪器。也可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方案的验证工作。2、修改实验方案。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对仪器规格、性能了解不准或者方案有误,使实验达不到理想效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实验方案。3、通过实验发现物理规律,达到实验目标。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实验尝试不同于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所用仪器、步骤、方法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实验成功率很高。而尝试实验方案带有探索研究性质,成功率较小,这需要发动全体学生参与,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实验素养。

汇报交流。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内容包括:1、本小组实验方案完成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2、实验中,如何修改实验方案,使方案更完善,现象更明显。3、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在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归类记录,对实验不成功,要帮助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可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再次实践,也可布置作为课外作业。

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组织学生总结实验规律。通过成功实验,总结实验技能和技巧;通过失败实验,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实验数据或现象分析,得出物理规律。

2教学基本特征

初中物理实验“六步教学法”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明显不同,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创造性。“六步教学法”则要求学生自己去摸索、实践,去发散思考,去创新。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2民主化。“六步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

2.3主体性。“六步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性,把学生活动安排在每一个环节内,不仅有学生的自学、讨论,还有学生的辩论、尝试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主动获取知识,学的主动、积极、有兴趣。

2.4开放性。“六步教学法”不仅根据课本要求设计问题,同时对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也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教学形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有时在课外、在实验室、在家庭。

2.5实践性。“六步教学法”从人的发展需要去组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地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实验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有学生参与,每一个实验操作都由学生亲自动手。

3教学实施要求

“六步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成为一种科学探索过程,回归物理探索。只有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修改等过程中体悟研究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实验教学。

其次,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教师要鼓励、激励学生去创造,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无批评式课堂,教师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独立探索活动,允许学生辩论、讨论,允许学生到实验室独立实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质疑的好习惯,有钻研探究的好品质。

动物实验方案篇2

关键词:生物实验注重细节

一、比一比,让实验设计更优化

实验设计是生物实验的灵魂。不同学者对“实验设计”的表述各不相同,广义的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通常包括问题提出、假说形成、变量选择及控制、数据收集及分析、结果交流与评价等。实验设计主要应明确:①做什么,即实验目的和内容;②怎么做,即依据实验原理,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法,制定多套可供选择的实验方案;③为什么这样做,即:收集、分析有关实验资料,选择最合理的方案。除此之外,实验设计还要制定具体的操作步骤、预计可能的实验结果、确定数据收集及分析方式等,甚至还应包括对实验人员、时间和场地的安排以及对实验进行评价(做得怎样?)等。如何设计一个好的方案,并不断进行优化,应该是实验教学的关键。

通过教学观察可以发现: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是唯一的方案,却并未意识到某一个具体实验可能存在多套方案;相当多的教师则认为教材实验方案一定是最为合理的方案,而并未从地域特点、季节因素和本校实验条件限制等角度出发,有意识地改进原有方案或选择替代方案,使实验教学的效果更明显。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存在还原糖”实验中,教材的建议方案为:“以苹果和梨果实的组织提取液作为实验材料,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进行水浴加热,观察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亲身实践经验,向学生提供了两种改进方案,供学生选择。

方案一:用成熟葡萄去皮代替苹果或梨,不需要研磨,去皮后放在小烧杯中挤压即可流出果汁,提取液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和沉淀反应。

方案二:用徒手切片法切下梨(或苹果)果实的薄片放在载玻片上,直接滴加两滴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在酒精灯上直接均匀加热。

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实践、讨论、分析上述方案,形成共同观点如下:方案一的优点是组织提取液无须过滤,实验材料符合该实验的季节特点,且处理简单、效果好;方案二的优点是无须制取组织提取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直接观察到多边形的梨细胞中有许多砖红色的颗粒,但应注意切片和直接加热过程中的安全性。

上述实验方案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灵感,学生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案:方案三,制取新鲜动物肝脏(如鸡肝)的研磨液,用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方案四,制取胡萝卜块根、桔子(果实)的组织提取液,用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分组实验,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评议方案的可行性,得出结论如下:方案三可以检测动物组织提取液中是否有还原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糖类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但猪肝研磨液等动物组织自身的颜色会对实验现象造成一定的影响,需仔细观察。方案四是最有争议的,部分学生认为该实验不能以胡萝卜块根、桔子(果实)的组织提取液作为材料,因为出现的砖红色沉淀会被植物组织提取液中的其他鲜艳的颜色所遮蔽。在与全班学生一起做该实验后发现方案四实际是可行的,通过仔细观察,是可以分辨砖红色沉淀与组织提取液中的其他颜色间的区别的。但若从实验现象的明显角度,胡萝卜块根等的确不适宜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经过对同一实验不同方案的比较,学生加深了对于科学的理解、懂得了方案优化的价值,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实验与理论间的关系。

二、选一选,让实验器材更科学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选择合适的器材(仪器、药品和生物材料)是做好一个实验的基础。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从真实实验角度出发去关注实验器材的选择,而是根据主观经验判断:“应使用什么器材,或者不能使用什么器材。”生物实验的效果受环境、材料本身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而许多实验材料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如经过实验发现,以鱼白(雄鱼的精巢)作为Dna粗提取的材料,效果优于鸡血、菜花等材料。但鱼白这种材料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价格偏贵,不适宜作为中学实验中Dna粗提取的材料大面积推广。所以实验材料的选择,应充分遵循“依据原理、服务主题、经济易得、现象明显、安全简便”的原则,务必在“可以选择哪些材料做该实验?哪种是该实验的最适宜材料?从何处可以得到该种材料?以该材料进行实验时,需进行怎样的处理?”等细节方面作深入思考,让学生理解生物实验的科学内涵,以切实提高实验材料的选择能力。

动物实验方案篇3

关键词:档案袋评价;质性评价;大学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04-02

一、档案袋评价的含义

(一)档案袋评价的概念

作为一种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虽然历时长久,但是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不过,档案袋的英文“portfolio”有代表作选辑之义。最初是画家、摄影师等行业的人员将代表性作品汇集后向委托人展示的。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开始了“教育评价改革运动”,其特点是[1]:以质性评定整合、取代量化评定;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随着这场运动的发展,档案袋评价以全新的面目应用到了教育行业。它又被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称谓并不确切[2]。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档案袋的内涵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3]。

总之,“学习档案”是综合评估学生认知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及效果的工具。档案袋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结果等。

(二)档案袋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档案袋评价的对象仍然是学生,但是评价者却由教师这一单一的评价主体转变为教师、学生、协作学习小组成员的一个评价主体群。其中学习者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者。学习者自评对于之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2.评价对象的自主性。在档案袋评价方法中,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等能力。

3.注重对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不仅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通过学习者的档案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的过程,获悉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及解决方式。在进行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时,教师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及时的学习反馈意见。而且,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为目的,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4.有着很强的激励性。这种评价方式的激励性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指导,一方面来自于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反思。教师反馈要尽量采用鼓励性、建设性的语言。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自己学习过程的纵向资料体会到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这种纵向比较较之传统的名次横向比较更具有激励性。

二、档案袋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

档案袋评价方法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4]。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强调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

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和经验技能的过程。此课程所提供的情境也有利于这些因素的意义建构。

笔者所在的大学物理实验室旨在通过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来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热爱科学的态度;提高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每一个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从实际工程技术或科学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衍生性。每个实验教师灵活地建构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使用先前的经验来帮助他们形成物理实验的整体思路,并能把形成的物理实验方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课程设计

(一)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实验环节

1.预习。做实验之前,学生要对认真预习即将进行的实验,尽量理解实验原理、熟悉仪器的操作方法。预习时要求书写预习报告。指导教师检查预习报告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

2.实验操作。在学生自行操作之前,指导教师之一会简单讲解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尽量采用启发性的提问方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两位指导教师会对每一小组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实验完成后,需要经指导老师签字确认,以确保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完成了实验。

3.书写报告。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必须严格书写实验报告。要对取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分析本实验的误差、对实验进行评价等。

(二)本课程设计的优势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中,每个实验室有20组以上的仪器,同时参加同一实验的人数小于四十人。每两名同学一组仪器,从而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每个实验有两名指导教师,尽量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对学生采用开放指导的形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要求学生认真预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针对学生的预习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如发现错误,不会说出确切的操作细节,而是引导小组学生独立思考并排查错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办公室设计了符合本课程设计的物理实验报告。每一实验项目一份实验报告,形成学生的档案袋资料。这里面包括了如“误差分析与实验评价、本次实验的收获、不足与建议”等学习者的自评部分。

普通理工科的学生需要完成八个物理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会在指导时给出诊断性评价意见。没完成一个实验,教师会针对本实验的中每一环节的完成程度给出形成性评价意见。八个实验全部完成后,再给出总结性评价。

四、档案袋评价方法适用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忽略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分注重成绩,忽略了通过评价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更注重过程,着眼于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传统的教学评价与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并不符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观念造成负影响。在我们的课程中,必须转移评价重心。因此我们把目光投到了档案袋评价方法。

首先,档案袋评价可以完整体现学生从预习、进行实验操作并取得数据、获得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处理数据和实验评价等全部环节。其次,它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其中包括了对学生学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最后,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档案袋评价方法已经开始作为物理实验考核的主体评价手段。

五、档案袋评价方法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文中流程图是大学物理实验课中每一个实验的基本程序。学生的档案袋中最终会有八个实验的完整实验报告。总结性评价既是依据这八份实验报告得出。

因为档案袋评价注重过程的特点,它的实施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为了使档案袋评价能充分发挥出其功能,真正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优于传统评价方法。在真正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让学生充分了解档案袋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并且学生已经习惯了期末考试这种传统评价方法,他们已经习惯了被老师以分数来评价。要让他们从被评价的角色转换为自评者或评价者,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说明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方法、评分标准。

总体安排是:第一周和第二周的课为实验理论课。在实验理论课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环节以及掌握测量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外,还对“什么是档案袋评价”和“物理实验课程中的档案袋评价实施方法”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大学物理实验办公室所设计的实验报告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预习报告部分、实验操作部分、数据处理与实验评价部分。每一部分对学生都有相应的要求。预习报告部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操作部分是2人小组协作完成。实验评价包含有学生自评部分。针对每一个实验,各部分有着不同的权值。比如,近代物理实验中的霍尔效应实验原理比较难懂,但操作比较简单。那么预习报告部分权值就会加重。而测定固体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实验操作比较复杂,那么操作部分的权值就会加重。

(二)要明确评价的目标

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进行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2)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培养严肃认真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教学评价要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标准来施行。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每一小组的实验进行情况。比如: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小组协作程度高不高、是否能自主地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进行错误排查、取得的实验数据是否合理等。以此作为实验操作部分的评价依据。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不得伪造和抄袭数据。

(三)教师要处理好自己的角色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袋评价的质性评价作用,大学物理实验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实验课程中的位置,处理好自己的角色。

在实验开始之前,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报告进行等级评定。实验操作之前,教师只对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对实验仪器的注意事项做一提醒。之后学生分组自行确定操作步骤并进行实验。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如实验出现异常而学生排查不出错误时,给出相应的指导。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查找错误。

(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予反馈

因为档案袋评价的连续性较强,因此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反馈至关重要。首先,要及时反馈。比如,学生的预习报告为D等级,可以肯定他是无法理解实验原理并顺利操作的。即使能取得数据,也是依赖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所以,必须让学生重新认真预习后再来补做实验。其次,不宜过多反馈。如果学生操作中实验现象异常或取得的实验数据异常,首先让学生自行查错。差错失败后教师再进行指导。指导时注意使用启发性语言而不得动手。最后,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结合专业特点决定指导的程度。如电工专业的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时,教师的指导点到即可。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发挥档案袋评价方法的优势。弥补传统标准化考试这种评价方式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1-65.

[2]黄光扬.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档案袋评价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动物实验方案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协同实验平台;教学方法

一、实验与物理教学关联分析

物理实验环节是物理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1],也是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效能的重要驱动力[2]。首先,物理是相对抽象的但又是实践的综合统一体,通过单纯的讲授环节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进行讲解,会降低初中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同时也会对教学效果形成负向影响。而通过物理实验对抽象初中物理原理进行可视化呈现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对于抽象物理原理的认知,并提升其学习兴趣。其次,物理实验环节的开展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实验和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实验和物理理论之间关联的认知能力,为后续再继续学习提供基础。最后,物理实验和物理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通过交叉组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思考物理理论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的机会,从而提升初中生思考、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协同实验平台的设计原理

协同实验平台是指各类不同应用对象之间进行协同操作的核心基础和功能内核,通过互联网平台等信息技术将存在关联的业务、部门和机构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实现一个平台统一和规范管理的目的。作为协同实验平台的负责人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对整个平台的业务和操作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从而有效提升整个业务或者活动的效果,并有效控制影响业务效果的因素。同时,协同实验平台还可以利用协同化的信息系统对各种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共享、分析和整理以及反馈,从而避免形成信息孤岛,最大化提升信息的效用。由上述协同实验平台的概念和原理分析,教师旨在探究如何设计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协同实验平台。首先,协同实验平台的参与对象不仅是初中物理授课教师,包括当前存在的可获取的网络精品共享课程和精品共享实验等网络开放共享资源,还需要包括接受物理教育的学生。其次,协同实验平台的开发目的不仅是为了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更为关键的是提供一个开放、共享和互动的多方交流和探索平台。再次,协同实验平台还需要具备开放功能,即需要面向与学生课后学习状态密切相关的家长用户查询和交互界面。最后,协同实验平台需要实现参与方多方协同交流互动功能。由此,在协同实验平台运行的视角下,作为平台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需要建立交互关系,即教师通过平台初中物理理论知识,并提供引导和参考信息,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物理实验方案设计。而学生则需要依据教师设置的相关参考信息设计物理实验方案并上传,教师在后台接受之后进行相应的修改并和学生互动,提供多种可能性实验方案。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进行自我评价,最终上传修订的实验方案。从而最终形成可查阅和保留的实验方案。综上所述,可设计如附图所示的协同物理实验平台。

三、基于协同实验平台的初中物理教学分析

基于协同实验平台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分析主要是从协同实验平台使用视角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想转变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转变的。

(一)教师革新教育观念和思想

协同实验平台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是一种开放式、共享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教师不再是单纯进行物理实验操作和物理基础理论的讲解,而是对物理实验设计的指导以及对物理基础理论与物理实验设计进行关联的中间传递者。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改变现有的理论教学模式,提升自身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掌握以及物理实验设计的能力。在课前加强对初中物理基础理论的把握,同时要对与基础理论相关的物理实验具备充分的认知、设计和操作能力。而在课程教授过程中,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实现物理实验与物理基础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并对学生设计的物理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和指导,以促进学生对与自身设计物理实验方案不足之处的认知。在课后需要利用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于课程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以促进教学效果和效能的提升。

(二)教学单位和组织职能转变

基于协同实验平台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涉及大量的信息共享行为,这就需要相应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和制订相应的共享机制以及开放方式。同时,还需要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以使教师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提高教师对平台的熟练使用能力。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平台建设规划,不断提高和完善平台的协同作用和服务水平。

(三)辅助学生学习方法转变

协同实验平台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活动的效能。而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将基础物理知识传输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参与设计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实验和参与思考的过程和几率。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验教学活动之前,通过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基础引导,使学生能将基础物理理论与具体实践活动和实验设计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平台相关网络精品教学资料和实验设计案例,促使学生主导阅读和主动设计从而提高参与主动性,同时也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在课题教学过程中,充分设计学生实验方案验证环节,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所涉及的实验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动物实验方案篇5

关键词:铁的重要化合物;学案导学;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51-01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一是以学生为本,在学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Fe2+和Fe3+的检验方法和相互转化的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在动手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汇报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小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二是学案导学式的教学过程,学生可在学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有重点地自主学习,使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独立的智力活动,自行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对理解不透的问题再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铁的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

⑵掌握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

⑶掌握Fe2+和Fe3+的检验方法和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掌握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

⑵Fe2+和Fe3+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难点:Fe2+和Fe3+的检验及其相互转化。

四、教学策略

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分类对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设计和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电影中经常看到一些刀光剑影,鲜血飞溅的武打场面,那些“人造血”是如何得到的呢?现在我们来做实验配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学生】学生好奇,激动,推测颜色变化的原因。

【板书】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过渡】我们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解释上面的实验。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完成学案。

【学生】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学案上的问题。

【引导】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学案上的“表1铁的氧化物”。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填写课堂互动卡,反馈疑难问题。

【投影】反馈问题,班级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大家按照学案上提供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1: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实验2:Fe2+和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实验,同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活动】班级内,分组展示本组的实验结果,并解释说明。

【教师活动】点评,补充,完善学生的展示。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我们发现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是不能稳定存在的,很容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它被氧化呢?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ppt投影小组讨论后的实验方案:

⑴用煮沸过的水配制溶液,减少溶液中的氧气含量。

⑵加入naoH溶液时,将胶头滴管伸入FeCl2溶液中,避免与空气接触。

⑶溶液上应加一层植物油,隔绝空气。

【师生活动】对比分析三种方案的利弊。每一种都有它的不足之处,如果把这三种方案综合应用,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益处,体验集体的力量。

【联系生活】在黄金搭档的口服液中,有VD和钙搭档,还有Vc和铁搭档,我们人体内的铁是几价的铁?为什么要和Vc铁搭档?

【投影展示】常用的补血剂及其说明书,介绍人体内的铁是以Fe2+的形式存在的,补血剂补的是Fe2+。

【演示实验】取约2mlFeCl3溶液于试管中,加入2~3滴KSCn溶液,,然后加入研碎的维生素C粉末,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理解补血剂与维生素C同服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补血剂与维生素C关系的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后练习】

1.装有FeSo4溶液的试剂瓶底部有一层黑色的粉末状固体,黑色的粉末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FeCl3溶液电子工业上用与铜反应制作印刷电路板的原理

【教学反思】

成功的方面有:

1.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先阅读教材,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学案,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小组展示,实验探究等活动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课后巩固练习,是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2.学案的导学作用,使学生提前”发热”,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动物实验方案篇6

关键词:实验探究;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4(S)-0066-3

如何有效提高物理探究教学的质量,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下面以“欧姆定律”实验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实践探索与思考。

1 实验探究教学中的几番“顿挫”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电路中电流用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

1.1 首次教学:建立猜想,探究规律

首先,引导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问的定量关系”展开猜想,进而根据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自主展开实验探究:

(1)导体电阻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

(2)导体两端电压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

最后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概括规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2 二次教学:调整器材,简化操作

尽管上述教学方案能达成预期教学目的,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发现:在探究“导体两端电压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中,由于需要多次改变电阻,并且每次更换都需要断开开关、拆除原电阻与电压表、接人新电阻与电压表、闭合开关四个动作,操作比较麻烦。事实上,由于操作频繁,不仅容易造成电路接触不良,而且客观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从而影响到实验探究效果。

基于此,笔者调整了实验器材:用旋钮式电阻箱代替需要更换的几个电阻,原先每次更换电阻的四个规定动作就简化为一次旋钮。这样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也为学生全面观察和数据分析预留了充分的时间。

1.3 三次教学:优化方案,厘清关系

然而,事情并非预期的那样乐观。学生在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时,常常出现如下两种逻辑错误:导体电阻一定,导体两端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导体两端电压一定,导体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就第一种逻辑错误而言,究其成因,问题不在学生本身,而恰恰在于教学之中。一是在先前认识滑动变阻器时,学生对“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电流”有较深的认识。二是在当前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是靠移动滑片来改变变阻器阻值,学生误认为是研究电流与变阻器阻值的关系。在操作中学生通过移动滑片来改变电流,产生了是由于电流的变化才引起了电压变化的认识,背离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基于此,为帮助学生形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正确的逻辑关系,笔者优化了实验方案,重新设计电路: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替代由变阻器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将几个不同阻值的电阻并联接在电源两端,分别由开关控制。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效果,同时消解了变阻器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的逻辑关系更直观地显现出来。待学生学习串联总电阻与分压知识之后,可以安排学生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再探究,学生在体验操作顺畅的同时,理解更为准确、深刻。

1.4 四次教学:超越物质,回归人本

通过前三次的教学改进,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逐步优化,探究活动效果得到了整体上的明显提高。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教学事实是:尽管使用了同样的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案,但不同的学生在实验中却有不尽相同的活动收获。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有的学生发现更换电阻时,电阻变大(或变小)后,电压表示数也增大(或减小),但有的学生对此物理现象却视而不见。由此,笔者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应当“超越物质,回归人本”。即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物”的因素,更要关注活动的“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大胆猜想、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就培养良好观察习惯而言,一方面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而且要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另一方面要有预见性地提出明确的活动观察点。同时在活动记录单上增设“我在实验中还发现什么”专栏,切实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深入地观察。

2 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2.1 物理探究活动目标:“有中心”,但不能“唯中心”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这一过程是科学发现过程的精华浓缩,而不是科学发现历史过程的真实重演。但毕竟时间有限,倘若面面俱到,势必会冲淡课堂探究活动的中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欧姆定律”教学活动中,探究发现导体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问的定量关系无疑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教学活动要“有中心”,但不能“唯中心”。借用一句广告词:生命是一场旅程,在匆匆赶路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欣赏路边的风景。在“欧姆定律”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细节的观察、数据误差的考量等都应当关注,尽管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并非是本次活动的中心,仅仅是活动中的“衍生物”,但同样是活动中的“一种收获”,而恰恰是这些常常被遗忘的“路边的风景”,或成为后期知识生长的重要因子,或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导火线。

2.2 物理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师决定”走向“师生协商”

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是物理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缺乏信心,或出于节省教学活动时间,把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直接给予学生。让学生执行指令性的实验操作;有的教师出于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但当遭遇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或错误时,往往又习惯性地回归到教师指令路径。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从“教师决定”走向“师生协商”。

在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阻的定量关系”时,学生提出猜想后。一位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将几段阻值不同的电阻分别接入电路m、n之间,读出电流,然后根据记录的电流与电阻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定量关系。显然,这种方案不合理。因为接入几段阻值不同的电阻后,mn两点间的电压不同,未能控制mn间的电压,虽然能获得电流与电阻的相关数据,但无法得出两者之间正确的定量关系。对此,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简单否定学生的实验方案,无疑会损伤学生的设计热情。那么,教师能否晓之以理使学生信服地自我否定呢?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解释mn两点间的电压不同,需要运用串联分压的知识,而后者是基于欧姆定理推演出来的,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无法以“理”服人。否其所为是不民主的,任其所为是不明智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允许学生按设计方案进行操作,提

供其一个电压表,将电压表并联在mn两点间,要求其观察不同的电阻接入后电压表的示数,这样学生直观看到电阻变化后mn两点间的电压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自然意识到这种方案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进而自我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教学处理做到了“民主”与“明智”兼得。

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从“教师决定”走向“师生协商”,是尊重、保护学生的表现,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符合认知规律的真真实实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这既能培养和保持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兴趣,也彰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3 科学探究活动对象的关注:唯“物”走向“人——物”

感悟“欧姆定律”,我们应当虔诚地拨开历史尘埃,了解那一段令人难忘的科学钩沉。欧姆当年研究条件极其困难,电流很不稳定,自己设计实验器材,花费十年心血,研究电流定律,失败了上千次才获得成功。欧姆定律发表后,遭到德国很多权威人士特别是科学界的反对甚至是诋毁。德国物理学家鲍尔曾发难:“以虔诚眼光看待世界的人不要去读这本书,因为它是不可置信的欺骗,它的唯一目的是要亵渎自然的尊严。”经历14年的怀疑、批判、确认的洗礼与磨砺,欧姆定律的真理性才越发显现出来,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欧姆定律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光辉。

重温这段历史,笔者深深体会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物”仅是一个必要条件,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本身,物理教学应从单一“物”的关照走向“人与物”的全面关照,也就是说不仅要重视实验器材的完备、实验方案的优化,更要重视实验活动中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主动探索、勇于坚持、怀疑精神的熏陶。

在当下物理教学活动中,尽管教师普遍意识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怀疑精神的重要性,但往往缺少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或策略,常常只有口头上的要求,难以真正落实到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从而导致教学活动价值的流失。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究:在活动记录单上,除实验数据记录的栏目外,还增设两个栏目:一是“我在实验中还发现什么”,这一栏目的设置可以方便观察细致的同学及时记录,其记录内容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其记录行为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示范与促进;二是“我有哪些困惑或疑问”,这一栏目的设置可以方便学生及时记录实验困惑与疑问,这本身不仅是学生行思结合的见证,也是理性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实验动态,更好地调控实验探究活动。

总之,物理教学应努力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以研究者的态度审视自己,不断反思,寻求更好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建构并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提升物理教学专业素养。在自觉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可以获得“教师职业的内在欢乐与尊严,在日常进行的、创造性育人过程中实现,而不是只有在所教的学生取得社会成就才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动物实验方案篇7

关键词:港东油田聚合物驱油注入方式

聚合区驱油技术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三次采油方法,已在我国各大油田进行了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及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时的选择性,聚合物驱油时驱替液会优先进入并封堵高渗油层,提高高渗油层的注入压力,并逐渐动用低渗未动用的油层,但随着聚合物的不断注入,往往会造成剖面反转的现象,因此,需要对聚合物驱油的浓度以及组合方式等参数进行优化,以期达到最佳的驱油效果及经济收益。

一、实验前期准备及实验方案

1.实验条件

1.1实验所采用的模型为4.5cm×4.5cm×30cm环氧树脂胶结人造岩心,岩心纵向上非均质,变异系数为0.7;

1.2实验用油为按照港东油田地层原油黏度配制而成的原油与煤油混合的模拟油;

1.3实验使用的清水及污水均取自港东油田;

1.4实验用聚合物为分子量为1600万分子量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采用清水配制污水稀释的配制方法。聚合物溶液在45摄氏度条件下粘度测试结果为:1000mg/L黏度为40.3mpa.s,1500mg/L黏度为59.4mpa.s,2000mg/L黏度为80.1mpa.s,2500mg/L黏度为112mpa.s,3000mg/L黏度为135mpa.s。

2.实验步骤

2.1人造岩心抽真空并饱和地层水,测量岩心的孔隙体积及孔隙度;

2.2岩心在油层温度条件下饱和配制好的模拟油。由于岩心是非均质岩心,因此需要饱和驱替10pV以上的模拟油,直至模型出口端完全不出水为止,计算岩心的原始含油饱和度;

2.3岩心放置12h,以模拟地层老化;

2.4在聚用量相同的条件下(4000pV×mg/L),按照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岩心驱替实验,并计算采收率。

3.实验方案

具体的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表1实验方案

方案1水驱至含水95%+1000mg/L聚合物驱4pV+后续水驱

方案2水驱至含水95%+1500mg/L聚合物驱2.67pV+后续水驱

方案3水驱至含水95%+2000mg/L聚合物驱2pV+后续水驱

方案4水驱至含水95%+2500mg/L聚合物驱1.6pV+后续水驱

方案5水驱至含水95%+3000mg/L聚合物驱1.33pV+后续水驱

方案6水驱至含水95%+3000mg/L聚合物驱0.44pV+2000mg/L聚合物驱0.67pV+1000mg/L聚合物驱1.33pV+后续水驱

方案7水驱至含水95%+1000mg/L聚合物驱1.33pV+2000mg/L聚合物驱0.67pV+3000mg/L聚合物驱0.44pV+后续水驱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驱油试验结果

方案水驱阶段采收率(%)聚驱阶段采收率(%)总体采收率(%)

方案138.3827.3165.69

方案238.9230.9969.91

方案338.0332.3870.41

方案438.8435.6274.46

方案538.5135.9774.48

方案639.2139.0878.29

方案739.0333.5272.55

对比方案1至5可以看出,各方案聚驱阶段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依次为27.31%、30.99%、32.38%、35.62%、35.97%,即在聚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聚合物溶液的浓度越高,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也就越大,但随着黏度的升高,这一趋势逐渐减小,表明聚合物溶液的黏度越大,对驱替残余油以及改善流度比的效果也就也好,即高浓聚合物溶液在更大的提高了波及效率的同时,拥有更强的洗油效果,但随着聚合物溶液黏度的持续增大,这一效果将会逐渐降低。

方案6以及方案7作为变浓段塞组合,方案7即低浓段塞在前,逐渐增黏的实验方案聚驱阶段采收率仅为33.52,效果只与2000mg/L单一段塞聚合物驱的效果相似,分析认为由于此实验方案采取了低浓度段塞在前,逐渐升高聚合物溶液黏度的驱油方法,不仅无法抑制剖面反转现象,而且容易造成驱替液在油层中的指进以及突进现象,聚合物溶液并没有有效的进入整个油层,而是主要通过了油层的高渗层位,造成了驱替液的无效循环,无法到到最佳的驱油效果。而方案6,即高浓段塞在前,逐渐降黏的实验方案聚驱阶段采收率为39.08%,取得了最佳的驱油效果,分析认为高浓段塞在前的驱油方案高浓度段塞首先进入油层的高渗层段,随着聚合物驱的持续,高渗层段的注入压力明显升高,按照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规律,后续注入的降黏段塞会进入到油层的中渗层段以及低渗层段,理论上可以达到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分别在油层的不同渗透率层位中见效,在能够有效的避免指进现象以及突进现象的同时,抑制了剖面反转现象,能够使聚合物溶液充分的进入到整个油层中,充分调整整个油层的吸水剖面,最大限度的扩大了聚合物驱的波及体积。

三、结论

动物实验方案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

探究教学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终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对于目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实施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几乎贯穿了整个生物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而分组实验又多是验证性实验,只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那么身为一线的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如何适时适度地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我们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往往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再作出假设,根据要探究的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并且教会学生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是学会了探究方法可以进行课外探究,甚至终身受益。自从学生学会了这种“对照实验”方法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做探究实验,特别是对生物、环保感兴趣的学生更是经常在课外探究。

一、首先运用各种可以成为榜样的例子,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科学发现史,虽然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科学家们发现科学真知的过程,但故事当中,科学家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用于探索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也就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提供原始动力,有了动力也就有了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愿意去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也进一步体验生物科学概念,生物原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变验证性的分组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探究的能力

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也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机会。教育家布鲁诺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也就产生了探究的动力,就会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会挖空心思地想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有机会设计出探究实验的方案,使探究过程不断趋向合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真正由被动接受者上升为主动探究者。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来探究,有的实验的确不适合学生探究,我首先立足教材,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择本地区能够找到的实验材料,而且是学生能够进行动手操作的可行性实验让学生来探究。例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时,有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初中生物遇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了顺利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某些知识目标,如适宜的生存环境等,实验前我有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用来做探究实验的鼠妇(既我们当地叫的“西瓜虫”),学生很感兴趣,部分学生会在校园的花坛中找到鼠妇,有些躲在枯枝落叶底下,翻开那些杂物时,它们会很快爬走。通过这个亲身体验,“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这个结论其实在寻找鼠妇的过程中学生稍加动脑已经可以得知了。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他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这也就为后面的实验提出问题埋下了伏笔,更为设计实验方案打下了基础,然后让学生自己选其他实验材料,并根据自己选的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最后让学生做出结论,解析实验事实等,所有这一切尽量由学生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单单在做实验,也不单单在学习理论,而是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性强,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到了科学知识,又经历了对科学形成过程的了解,进而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物实验方案篇9

近几年来,高考加强了对实验的考查,实验题已成为高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实验题占全卷分值的比例已略有增加(由前几年的12%增至今年的17%),而且实验题的要求也逐年升高,由单纯考查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知识的简单运用(如读数、实验步骤的选择等),逐渐转向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纵观最近两三年高考物理卷中没有完全与教材相同的实验试题,而是都经过了一定的改造,题意是新颖的。

从近几年高考评卷分析反馈的信息来看,实验试题失分相当严重,如今年我省对实验题作答成绩抽样显示,平均得分7.03(满分20分),得分率仅0.35,是整份考试卷中作答最差题目之一。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确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更要对实验进行系统地复习。现就如何进行考前实验复习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基础,做好实验基本仪器的复习

根据《考试说明》,高考所涉及的基本仪器包括刻度尺、游标卡尺、打点计时器、天平等13种,历年来高考将基本仪器的考查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复习期间,必须对《考试说明》所要求的13件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读数规则、注意事项等逐件过“关”,逐项弄通弄懂,精心选编例题习题,精讲精练,举一反三,促进迁移。在复习期间,可借且于多媒体,利用其容量大、交互性强、再现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对常见的基本测量仪器的读数、使用方法及实物连线进行专题训练,使学生彻底掌握仪器的结构、原理、用法和读数。

二、课堂讲解与课后动手相结合,做好演示实验的复习

从93年起,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出现了一个新特点,加强了中学物理教材中演示实验的考查。连续几年对教材中演示实验的考查,绝不是偶然,这表明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按纲扣本,以本为本,以强化素质教育。但考纲上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多达100个左右,在复习期间对每一个实验重做一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本人认为,在复习期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将演示实验的复习安排在第一轮复习中,相应的实验穿插在每个单元知识中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在高考前夕,即5月下旬到6月初,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再次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附上相应的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熟练程度针对性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复习,学生一来可以熟悉比较重要的演示实验,二来能使实验操作与学生的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实验得到活化和深化。

三、顾及全面,突出重点,做好分组实验的复习。

分组实验是实验考查的重点,高考涉及的分组实验共有17个,力学实验8个,电学实验5个,光学实验3个,外加一个热学实验。历年来,实验得分率较低,说明学生对实验并没有真正理解,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主要原因在于教材给定了器材,规定了操作方法,确定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只能得到一些学过的结论,学生的思维被课本束缚住,思维不够开阔。在复习期间,我们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要求,还要能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设计出既能解决问题又较合理的实验方案来。在复习分组实验时,应注意:1、实验原理的复习是关键;2、结合实验原理,指导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正确选择和运用;3、指导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4、指导学生掌握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方法。

下面再着重谈谈在具体复习中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以立足独立操作渗透基本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过程,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去明确实验的目的、设计意图、实验原理,在明确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操作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正确使用仪器和掌握操作观测、数据读取、数据处理、归纳结论、写出报告等实验技能。同时启发学生在独立操作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思维能力。并通过实验注重向学生渗透实验设计思想和实验基本方法,培养发展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如通过游标卡尺和布朗实验等让学生领会“放大法”(叠加法)思想;通过测定匀变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和云室等实验让学生领会“转换法”(代替法、间接法)思想;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气态定律的验证让学生领会“控制条件”法思想;通过自感现象、光谱分析等实验让学生领会“比较法”思想。通过实验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有限数字的运算、误差分析等让学生领会掌握物理数据的处理基本方法,如列表法、解析法和作图法等。

二、以同一实验有限仪器多种方案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鼓励学生独立操作领会实验思想和方法外。还应选用一些典型的实验,在同一实验和有限仪器的条件下,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在测金属导线的电阻率实验教学中,可设置测电阻值的设计型实验让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如给学生3V的直流电源、电阻箱、安培表或伏特表、开关各一个和导线若干,让学生设计方案粗略地测出金属导线电阻值,要求画出方案电路图,并说明原理。学生通过设计、讨论、辨析和筛选,可得设出与教材不同的几种正确方案:

方案一:如图一所示,电阻箱与待测电阻串联,从安培表读出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从电阻箱中读出分压电阻值,由欧姆定律求出电阻箱两端的电压V=iR。因为题意要求粗略,可以认为电源电压保持3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比的关系可求出等测电阻值。改变电阻箱的阻值,可得到另几组数据,最后求出它们的平均值。

方案二:如图二所示电路,用伏特表直接测出电阻箱的两端电压,以下步骤同方案一。

方案三:如图三所示电路,通过测出总电流和电阻箱支路的电流,间接算出待测电阻中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各支路电流与各支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即可求出待测电阻值。

三、以设置新情景实验迁移实验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设置新情景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现有提供的仪器设备,发挥思维迁移功能,将已学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迁移到新情景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行设计多种方案进行实验,培养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LC振荡电路中,如已知电容C,并测得电路的固有周期t,即可求得L。为了提高测量度,需多次改变C值并测得相应的t值。现将这六组数据标示在以C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的坐标纸上,即图中用“×”表示的点。⑴t、L、C的关系为____。⑵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作出t2与C的关系图线。⑶求得的L值是__________。

一般情况下,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计算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一种是图象法。用图线来表示物理规律或用图线来研究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常用方法之一。考试说明书中明确地指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常考查这方面的能力,因此考前要对学生进行图象专题训练,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了这方面的能力,既使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理情景,学生也会把学过的知识、方法迁移过来,顺利完成任务。

四、以同一实验自选仪器多种设计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与众不同的系列实验设计,激发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运用已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确定原理、设计独特的实验方案、自选仪器按方案步骤进行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如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用单摆测定实验后,应恰时诱发学生独立思考,想出其它与众不同的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因为在做本实验前学生已做过“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和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和方法。于此,启发学生设计利用重物自由下落过程中打出的纸带上的点,用“逐差法”算得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步骤自选仪器进行实验。也可启发学生根据自由落移公式h=gt2/2设计实验方法。将一个低偏金属盘放在地板上,再将一条酸式滴定管安装好,使得从阀门流出的水滴从1cm以上的高度处落到盘中,发出清晰的滴水声响。细心地调整阀门,使得一个水滴碰到盘子的瞬间,下一个水滴正好从阀门处开始下滴,用秒表记录水滴下落时间(计下半分钟内落下水滴数取平均值t),用米尺量出管口距盘子的距离h,代入公式h=gt2/2。即可求得g。还可设计其它独特的实验方案,在此不最一一举例。

五、以实验设计的全面细致思考培养思维的精致性

动物实验方案篇10

【关键词】创新实验物理教学实验设计

一、重视创新实验教育,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一)为了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教师应主动转换自身角色,并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复述物理实验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带头创新实践。然而,在不断引领深入的过程中仍需保证学生已经充分理解物理该项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改进教学评价模式,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实验作品、考核表现,应该采用不同评价方法。既使得创新实验保持了较高的评判标准,又能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完善表现。不同学生,尤其是在物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在平时教学和评价考核中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做出的进步,并通过创新实验提升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极奋进,各显身手。

(三)在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的同时,仍应尊重新版教材大义。新版教材具有编排合理、形式生动活泼、强调物理实验作用等特点。高中物理实验不脱离教材,是对教育创新三维目标中服务于高考这一目标的尊重。其编排从常见而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一直到力学基本概念及其规律,然后涉及抽象概括程度比较高的电、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忽略次要因素,抓住本质规律”依然是教材和应用创新实验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思维方法。

二、强调思维转化实践,强化创新实验设计

(一)鼓励学生参与设计,改进通用的旧实验方案。定理是固定的,实验方案却不见得唯一。多个实验方案可锻造出最优方案,教师完全能根据学生现场表现情况,打破教材束缚,与学生同发挥能动性,实现方案设计的创新。

(二)适当时可让学生分小组竞争,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充分掌握主动,将平时在理论课堂上学到的规律和锻炼出的观察力运用于实践,也有利于激发其潜能。譬如,在学习了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以后,教师可以视人数情况将学生分组,根据新掌握的知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每组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测量本地的重力加速度。随着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思维发散,可以设计出许多既具有理论性又结合创新性的实验。例如有些学生想道:在静力学中,静止物体对竖立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即t=mg,如果能测量出t和mg的值,就能测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愈发活跃,自主探究能力得以有效锻炼。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组织创新实验

(一)结合利用现代物理实验设备并引入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利用现代物理实验设备,能放大、转换实验现象,使呈现的现象和得到的数据明晰、精确。而有了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教师得以生动课堂形式,化抽象为具体:电子计算机、摄像机和投影仪,能清楚放大并回放实验的关键环节与数据,帮助学生加强所学物理概念的构建。

(二)鼓励定期小实验制作,挖掘创新实验的趣味创造性。新版教材本着寓教于乐的目标,在课本中添加了丰富而新颖的阅读资料和课外小实验。在有足够时间的情况下,应该给予学生分组锻炼的机会。提出各类小制作、小发明的课题,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许多课堂实例亦已证明,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制造层出不穷的小发明与实验方法,在尊重原理和事实的同时,发扬了自己的创造性。

(三)打破束缚,走入课外实验活动。将学生从教材的束缚和题海中解放出来,培养、增强学生的课外实验意识,是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的重要一步。物理实验室在安全监管措施充分到位的情况下,应完全对学生开放,在硬件和环境上对学生的课外实验做出支持。有了师长和教学环境的鼓励,学生更能各显所长,尽情探索自己在物理学习上的潜力。

四、教学实例

在演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上,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2》所运用的实验方案是用红烛来演示(见书第二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此方案显现出许多缺陷,如运动较难控制,因为玻璃管不易竖直;再如蜡块的位置、运动轨迹描绘难度大等等。有的教师通过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解决了该问题:在一块白屏上画直角坐标系,再将屏竖立放置,利用电动小车固定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用单板机控制小车的驱动电机,这样保证了小车沿水平方向做不同速度的匀速直线运动,记录位置的时候则使用描点法,便于分析。该方案不仅使操作难度减小,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演示效果。

五、结语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毋庸置疑,创新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实行的物理教学,教师应自觉转换角色,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设计和实践等步骤中,首要的都是重视创新,进而改善方案和实验过程,增加课堂的趣味探究性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龚生彬.浅议改变物理教学传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J].教育技术研究,2012(9).

[2]展云飞.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应用策略[J].中学物理·高中,2011(10).